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王健生:李应祯与吴门书派

王健生:李应祯与吴门书派

王健生:李应祯与吴门书派
王健生:李应祯与吴门书派

王健生:李应祯与吴门书派

李应祯(1431——1493年)名甡,一名维熊,以字行更字贞伯,祝枝山、文徵明的书法老师。明景泰癸酉年举人,官中书舍人,升兵部郎中尚宝司卿太仆寺少卿。李应祯好古博学,精通书法,篆楷行草皆入品格。其性格刚峻,不畏权势,为人耿直,品德高尚。文震孟评曰:“李公博学能诗,书法自成家,盖轶唐宋而上之。然公每耻以是见名。”

李应祯竭力主张取法乎上,不为当时崇赵之风的时尚习俗所惑。他认为:“聪达者病于新巧和笃古者泥于规模”的两种倾向,是学书者之大忌。前者不守传统法度任笔为体自觉新巧;后者随人脚踵不出新意,可谓泥古不化。他对当时书坛上“人人宋元”,尤其崇赵之风弥漫全国,后又有三宋(宋克、宋广、宋璲)二沈(沈度、沈粲)名噪一时,后人比比学之,“台阁体”便成为明初的时髦的局面很不以为然。一天,他的学生将习作送给先生看,作品有涉玉局(苏轼)笔意,李公大咤曰:“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踵?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按张融自谓:不恨已无二王法,但恨二王无已法。则古人故以规模为耻矣。”他主张书法创作要抒发情性,学习碑贴只是练基本技法的手段,临摹王羲之书目的是在传统法度的基础上开辟新径,创造个人风格。否则,即使临到乱真的地步,也还是他人的体格。所谓“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才是学书者最为正确的学习方法。

从李应祯现存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其书法审美意识与书法创作实践的一致性。如《明贤墨迹》收集了他书写宋人的七言绝句之一:“桔蠧如蚕入化机,枝间垂茧似蓑衣。忽然蜕作多花蝶,翅粉才干便学飞。”通篇挥洒自如,雍容大度。笔势开张,疏密有致,绝无随人脚踵之嫌。除了个别字,如“蓑”字捺笔稍失尖峭之偏,无伤大雅。明王世贞称赞李公真行草隶皆清润端方,如其为人。

李公一生不轻意以书赠送别人,且看《艺苑卮言》的记载:“少卿书,有人求者,怒多不应。以故传世甚少。”而文徵明尝誉其“当为国朝第一,今人莫能及也。”从这一点看,李应祯又是一位非常谨慎自谦使人敬佩的书家。

李应祯颇有远见,不为时俗所惑,首先从“随人脚踵”的旋涡中挣扎出来,创“奴书”之论为沉睡的书坛敲响了警钟。其论点虽言之偏激,但是他的主张是书法史上颇有积极意义的一次改革,这在他的二位学生祝允明、文徵明的艺术实践中充分得到了验证。王世贞《论吴中书》云:“天下法书归吾吴,而祝京兆允明为最,文待诏(徵明)、王贡士(宠)次之。”

祝允明是徐有贞的外孙,李应祯的女婿,又是文徵明之父文林十分器重的后生。文林是李应祯的同窗挚友。几层亲密的关系使吴门书派处于十分和谐协调的环境之中。文徵明学文于吴宽,学画于沈周,学书于李应祯,可见当时李公的书法已为世人所重视。文徵明《甫田集》曰:“徵明以同寮子弟得以朝夕给事左右,所承绪论为多。李少卿尝谓余曰:吾学书40年,今始有得,然老无益矣。子其及目力壮时为之。因极论书之要诀,累数百言。”文徵明尝云李公书“当为国朝第一,今人莫能及也。”可见时人对李的评价是非常高的。祝枝山《书述》也说:“太仆资力故高,乃特违众。既远群从,并去根源。或从孙枝翻出已性,另立筋骨别安眉目,盖其所发‘奴书’之论乃其胸怀自恶者也。”如实地记录了李应祯的强烈个性。李公所追求的“另立筋骨别安眉目”正如至今书法界不断探求的创新意识。回顾明代初期,苏州宋克和松江二沈先后主盟书坛,沈度尤其受到永乐帝的赏识,被誉为“我朝王羲之”,文人学士敬慕追随成风。在这种保守势力根

深蒂固的特定环境中,李应祯居然敢于鄙视趋炎附势者而独辟蹊径,可见他的改革精神在当时确实是很了不起的。

李公既多阅古帖,又深诣三昧,遂自成一家,不亡古法。据《甫田集》云:“少卿作书,下笔之前凝思片刻,方始吮毫濡墨。无论字之起落转换,大小相背、称臣短疏密、高下疾徐,莫不有法。”他使用三指搦管法运用自如。以体势神韵取胜,不拘泥于一家的创作思想无疑对祝枝山、文徵明的书法审美观和创作实践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祝允明幼年从外祖父徐有贞学习书法。徐有贞于书无所不窥,能诗歌,善行草,得长沙素师、米襄阳风采。由于祖孙年龄悬殊,有贞殁于成化八年(1472年)时祝枝山才12岁。青年时代的指导老师李应祯对学生要求是十分严格,祝允明从小天资聪颖,为吴中四才子之一,他对书法创作自有独到见解。虽然他后来不完全同意岳父偏激的论点,然而他的创新意识和临池方法莫不与李公同道合辙。李公主张取法乎上,多阅古帖;祝允明楷法师元常、二王、永师、秘监、率更、河南、行草书则于大令、永师、河南、狂素、颠旭、北海、眉山、豫章、襄阳靡不临写工绝。

祝允明不但书法成家,而且文学根底深厚,著述浩富。所著有诗文集60卷,杂著百余卷。取材丰富,遣语颇妍。诗有六朝遗意,文亦潇洒自如,绝无依门傍户习气。正如他自己所说:“夫文学,大抵以韵胜,文章、诗乐、书画皆然”。

据《明史》记载:“祝允明5岁作径尺字,9岁能诗,稍长,博览群集,文章有奇气,当筵疾书,思若涌泉。尤工书法,名动海内。好酒色六博,善新声,求文及书者踵至,多赌妓掩得之……晚益困,每出,追呼索逋者相随于后,允明亦自喜。”鉴于他生性豪侠放荡,淡于名利,追求个性解放的品格,从他的作品中可以领略其书法审美思想与李公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至于李公曾经对文徵明说过:“祝(枝山)婿书笔严整而少姿态”,是因为李公没有看到祝晚年作品的缘故。祝允明牢记了岳父对他青年时期作品的批评,决心克服“严整而少姿态”的弊端,方始激越飞扬,天真纵逸,用笔劲健得势以韵取胜。明顾璘《息园存稿》曰:“书法初见《笔阵图》,至孙过庭、姜白石尽矣。大抵拘则乏天趣,纵则无法度,加之矜持又生俗气,不可观。须完字具于胸中,则下笔之际自然从容中道,今人惟祝枝山、文衡山得此法,知音者希也。”顾璘是文、祝同时代人,擅行草书,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此为《祝允明十九首帖》跋文,最是精辟确切。王宠也说:“祝京兆书落笔辄好,此卷(指十九首帖)尤为精绝,翩翩然与大令(献之)抗衡矣!”所以后人多称其晚年草书风骨烂漫,天真纵逸,变化出入不可端倪,为国朝第一人也。可惜李公未能看到他两位学生后来的艺术成就。李应祯卒于弘治六年(1493年)。

吴门书派另一位影响最大的人物是文徵明,据《弇州山人集》载:“徵明初书宋元,亦具规模,既悟笔意,遂率弃去,专法晋唐。行书深得智永法,其小楷虽自《黄庭》、《乐毅》中来,而温纯精绝,独步一世。”他曾经雅慕赵书,认真追摹,为何“遂率弃去”了呢?无疑是受到李应祯“奴书”论的启迪方始专法晋唐,以意临写,不拘于形似而古健遒伟又不失虚和舒徐意致,他勤奋研习一生,成为诗文书画全面发展的吴中巨擘。

历来学者对文氏书法评价很高,如《弇州山人稿》曰:“文待诏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笔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又云:“九十时犹作蝇头书,人以为仙。”

从史实看,祝文二氏虽然同师李应祯但艺术风格迥异,绝无雷同之嫌。这一

点,别说随波逐浪的明代书者不易做到,即使现代学书者同出一师也难免出现雷同之弊病。从中不难看出李应祯教育用心良苦,对他们艺术上的追求、探索起到了指南作用。从此,吴门书风为之一变,开创了最具代表性的新局面。吴门书派也从此涌现出一批知名书家,成为全国最大,也最有影响的地方流派。

王世贞在《论吴中书》中除了比较全面地评述祝允明、文徵明、王宠(人称吴中三绝)外,还对当时著名的王同祖、王樨登、文彭、陈鎏、陆师道、周天球、黄淳父、张凤翼、王谷祥、王逢年、莫如忠、莫是龙等书家一一作了评价。其中多为文徵明弟子门人,文公寿高90,可谓桃李满天下。

自从李应祯创奴书论,历代书家褒贬纷纭,莫衷一是,直至今日,也还是书法理论界探讨的热闹课题。其实“奴书”之词,并非李应祯首创,早在唐代欧阳询就是“学而不变,谓之奴书”的名言。但李公敢于把矛头直指向流行全国的崇赵之风,使这场学术争论几乎持续了数百年之久;学术分歧又与社会变革、人品气节等在评论中融为一体,致使争论更为错综复杂。

“书者,抒也”。书法家每激之以情,书之以韵。既重视传统法度,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为是气势、意象、风采、神韵便能应运而生。如果像明初这种局面,拘于矩矱、邀宠求幸,无形中便抑制了书家个性的自由抒发。正如康有为所说:“自是四百年间,文人才士纵横驰骋,莫有出吴兴之范围者,故两朝之书率姿媚多而刚劲少。”康氏讲的固有道理,而李应祯创奴书论比康有为要早四百多年。从这一点看,李公可称得上明代最早的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大家,虽然他的见解当时还不能为多数人接受,甚至遭到攻击。

持客观的态度分析,李应祯的论点偏激也是事实。他没有公正地确认赵孟頫本身书法艺术的成就,恰恰相反,把当时追随赵书者之媚俗之态统统归罪于赵,实在是一种偏见。清朱履贞《书学捷要》作了比较客观的论述:“前人评书,亦有偏徇失实褒贬不公之处,至如赵文敏书法,虽上追二王,为有元代书法之冠,然风格已入宋人,至讥为奴书者,李贞伯乃之失实也;誉之为‘祥云捧日、仪凤冲霄’者,解学士(缙)之偏徇也。”正是李应祯的偏激,致使自己正确的美学思想未能得到弘扬与发展。从而也使吴门书派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书法创作的原动力。

李公一生经历坎坷,晚年生活清贫如洗,死后几无葬身之地(后由好友文林购地葬之)。文震孟论其人品曰:“弇州先生谓李公所在慕立奇节。夫慕者,猷以名取公刚峻性,生如沁流峭壁、湍急洵震。何云慕者?清强果毅,侃侃终始。斯真吴人之神砭也。”平生宁穷处而守高为后人敬仰。尝有《李氏遗集》(今查无存),成化间书《仲山帖》(现存故宫),《明贤墨迹》两种影印本等存苏州市图书馆。

(据华人德主编《苏州市书学论文选第二辑》)

董其昌人物简介

董其昌人物简介 董其昌编辑词条 董其昌(1555—1636)明代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籍山东莱阳,祖父以军功封苏州卫。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刻有《戏鸿堂帖》。目录 人物简介 才溢文敏 书画道路 宦海沉浮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年正月十九日(2月10日),董其昌石刻像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

年)年九月二十八日(10月27日)。董其昌出身官宦之家,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与睢阳(今河南睢县)袁可立同科,后来成为挚友,在蓬莱阁上留下了著名的《观海市诗》碑刻。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继而买回官职。 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他当时的政治地位显赫,凭借其政治地位左右画坛、评价画家。 编辑本段才溢文敏 董其昌才溢文敏,思想陈腐、为人霸道、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法、擅绘画。他是海内文霸,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比较杰出、影响比较大的书法家。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闭门造车,不求创新。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不分明,拙中带朽,拙隽刻板。美术教育家徐悲鸿评董其昌曰:“董其昌闭门造车,不求创新,凭借官职左右画坛,毁掉中国书画200年”。

董其昌生平简介

董其昌生平简介 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擅长山水画,董其昌一生书画作品无数,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也有一定的数量。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董其昌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董其昌,著名书画家。生于嘉靖三十四年,卒于崇祯九年,享年82岁。董其昌擅长书画。在绘画方面,有南董其昌,北米万钟的美称;在书法方面,集各家之长于一身,使自身的书法有超越前人之势,在中国的书法历史长河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董其昌在而立之年后,进入仕途。但是仕途不顺,在朝廷里,几进几出。由于仕途的坎坷,让他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便在辞官回乡的时间里,提高自己的书画技艺。在专研学习前人书画经验,并自发组织坊间书画爱好者,和自己一同探讨书画方面的知识。并且大量临摹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名作,从中获得创作灵感,开创自己的书法之美。 后人对董其昌的书画成就评价颇高。清代年间,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特别推崇董其昌的书法,闲暇之余进行大量的描摹。除此之外,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成为文人画的创作指导核心。 董其昌的书画成就对后世的书画发展影响颇深。在书法方面,他所著的《白居易琵琶行》、《金沙帖》等流传于世;他所绘的《昼锦堂图》、《疏林远岫图》等仍被珍藏于各博物馆。

董其昌去世后,后人常去董其昌墓、董其昌故居瞻仰这位书画大师。 董其昌字画价值目前,董其昌的字画被收藏于中国各个博物馆。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瞻仰大师的书画之风。除此之外,董其昌的字画也为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董其昌自幼在字画方面造诣颇深,因为爱好的缘故,自己一边在读书考取功名之时,一边研习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并进行描摹、创新。最终集各家书画优势为一体,成为明代著名的书法家之一,对后世书画创作影响颇远。 书法方面,董其昌在临摹前人书法基础上,将自己的创新意识融于其中。字体淡雅隽秀,刚劲有力,尤其在草书和楷书方面,造诣颇深。康熙皇帝曾大赞董其昌的书法飘逸空灵、丰神独觉,深得康熙皇帝的偏爱。而在民间,也刮了一阵效仿董其昌书法之风,其兴盛之风,难以想象。 绘画方面,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他提出,绘画时不应只画出景物的表皮,应该注重实物的本质,并结合道家的思想观念来进行创作。除此之外,董其昌在绘画时,认为文人画太过于单调,在完成之后,加入了诗词创作,让画作主旨更为饱满。 董其昌一生的作品很多,所以,流传于世的作品也很多。 董其昌书画欣赏绘画方面,擅长山水写意。在模仿前人绘画的基础之上,董其昌又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和想法,用水墨画法,将石头、树木、河流等实物强劲有力的勾勒出来,并且善用水墨,使画作层次

《小毛虫》优秀评课稿

《小毛虫》评课稿 本学期我们二年级语文组的课题研究是《小学生语文课堂发言与心理辅导案例研究》。众所周知,一个学生课堂上愿不愿意发言,除了其主观原因外,与他对所授内容是否感兴趣,教师的提问是否准确、语言是否优美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先从授课内容找突破口。 低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传诵千古的古诗,有朗朗上口的诗歌,有充满乐趣的童话,有蕴含深刻道理的寓言,也有文笔优美的散文。通过统计,其中童话占得比重最高,在部编版已经出版、使用的四册教材中,童话共计22篇,占所有课文的百分之二十六。《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目标中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把童话放在首位,确立了童话在第一学段语文教学、阅读材料中的首席地位。童话是以儿童的视角不断发展的,它通过儿童化的语言配以形象的图画来展示儿童想象中的世界,通过生动的人物故事以及夸张的手法推进整体故事情节的发展,它是孩子心理的需要。结合课题研究,我们本次教研展示的主题为“牵手童梦奇缘,开启童话教研之旅”。 王老师所执教的《小毛虫》是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七单元的一篇极富童趣的课文。根据教材要求,二年级(下)的教学重心应从识字向阅读过渡。本单元阅读的主目标是读短文理解词句,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有关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在教学本课时,王老师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上,学习边读、边思,

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老师、伙伴间的交流从而理解一些关键词、句,增强对文章的感悟。下面我先来说一说王老师这节课的闪光点: 一、书声琅琅,品味童话之美。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有所感悟和思考”。但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生阅历,很难对经典的童话有深刻的感悟。童话的语言是浅近、生动、简练、质朴的,教师只有以语言文字为基础,引导他们去品读文本,理解文本,体会文本,感悟文本,进入童话的世界。 王老师的这节课就是以语言文字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比如在教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时,王老师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昆虫世界的多彩热闹及小毛虫的可怜;如在教授第四自然段“它织啊,织啊”时,王老师通过对标点逗号的间停顿应稍长,语速应较慢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小毛虫的努力及编织茧屋花了很长时间;在教授最后一个自然段时,王老师通过引读,配上恰当的音乐,把课文和音乐融为一体,学生读出了小毛虫变成蝴蝶后的惊喜,很容易就在脑海中浮现了蝴蝶轻盈欢快飞舞的画面。纵观王老师整节课,师范读、引读、师生合作读、学生个别读、集体读、对比读,一节课书声琅琅,学生也在读中品味了童话的语言之美,体会到了小毛虫乐观的精神之美。 二、多种方法,学会理解词语。 在低年级童话教学中,靠教师口头上的讲解来使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词语,是很难达到目标的,同时也是学生很反感的一种形式。王老师

高效课堂评课稿

黄陂区高效课堂赛课优质课展示评课稿 2012-02-27 09:35:00| 分类:教学教研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尊敬的市教科院罗主任,区教研室闵主任,夏老师,刘老师,前川五小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虽然是春寒料峭,但是黄陂前川五小却是暖意融融,我们新老朋友相逢在这里,共同学习探讨,真诚交流,倍感亲切。今天我们观摩欣赏了三位老师的展示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认为今 天的三节课有激情、有智慧、有特色、有实效,当然也有一些小小的遗憾。三位老师的课立足于学 生的发展,以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出发点,以引领者、合作者的身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真正让学生 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师生在课文的重点,难点之处进行探索,交流互动, 利用课文这个“例”,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的增值。三节语文课,洋溢着个性,飞扬着激情,彰显了魅力,听来让人心情舒畅,受益匪浅。 纵观几节课,亮点纷呈,精彩不断,下面谈几点个人的感受。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教学目标定位准。 三位老师坚守语文教学的本真,围绕一个中心,即以语言教学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来设计教学,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体现年段和教材训练重点。例如:李慧萍 老师的《壶口瀑布》是一篇语言优美,并有一定的难度与深度的课文,李老师能依据课标要求和学 生的认知实际设计明确合理的教学要求,有所偏重,而不面面俱到。在教学中,她十分投入并有感 染力。在教学中语言简练清晰,善于诱导,以学生的“读、思、悟、议、品”为主要手段,以学生的 感受为主线,重视情景的创设,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突破重点段,提高课堂实效。课时目标具体实在,准确、科学、实用。 二、体现阅读教学特色和学生认知规律,训练过程实。 教学过程中,几位老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热情,以巧妙的切入,动情的渲染,灵活的方法,机智的点拨,恰当的评价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例如:白红利老师老师 执教的《雪地贺卡》,围绕“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这一中心”来体会童心世界的美好与 纯真。以“我”发现 雪人身上的贺卡及贺卡的内容为主线组织开展教学,教学流程清晰。整节课情、景、理顺序清晰,调动学生进行童真的感悟和思考,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滋润。 朱娟老师在课堂上着重进行意境想象与朗读训练。教师抓词眼多渠道引学生入境,并通过品读、赏读、引读、范读等多层次、多梯度的读,体现了训练的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过程。既让学生能 声情并茂地吟诵《渔歌子》,又能将《渔歌子》背后整个美轮美奂的诗词意象铭记在心,内化感悟,受到启迪,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以语言训练为本,品词、析句、明理、悟情,语文味浓。 围绕教学目标,几位老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抠词抠句,潜心会文,认真思考,把语言文字活化为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发展了学生 的思维,升华了情感。不论是在认识生字、对文中不理解字词的质疑、理解、还是理解文本的内容 时都充分重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感悟。另外,特别关注学生的朗读训练。朗读的形式多样如

吴门医派的精髓——温病学说

吴门医派的精髓——温病学说 温病学说可以说是吴门医派的精髓中的精髓,正因为温病学说的创立,吴门医派一脉传承的灵与魂才得以完美统一。 温病学说明确提出温病不同于伤寒,从理论到治法上都拓出了一条新路,温病学说的创立是对中国医学发展的一项巨大贡献,是整个中国医学发展里程碑式的事件,是继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后中医又一大发展创新。而今,运用温病学理论,雷允上药业的六神丸、香菊感冒颗粒等中成药,在对抗非典和预防禽流感等方面都起到独到疗效,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医传统医学在明清时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而温病学的兴起与发展是清代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最耀眼的亮点。可能正是因此,范行准说:“传染病在各历史时期,一向占重要地位,因它占各病中十之九……。清代三百年来医家的聪明才智,几乎都尽于此。所以清代医学上最重视传染病,也是中国医学历史上最突出的一个现象。”而且,温病学是在江南或其周边区域发展起来,温病学的中心在江南。 温病学说作为吴门医派的精髓,是在吴地中医理论研究者与临床医学专家的思考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温病学派的诞生,促进了中国中医药史的巅峰。 自古以来,旱涝、风蝗、地震、海啸各种灾害往往都会增加疫病暴发或流行的机会,历史上继发于灾荒之后的疫病屡见不鲜,所谓“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大荒之后,必有大疫”。据文献记载,汉唐以来,尤其是明清之际,苏州及邻近地区先后发生过数百次的疫病流行。明代二百七十六年中有六十四次疫病流行,清代二百九十五年中大小疫病流行不下三百多次。由于干旱、水涝、海啸等灾害摧毁了城镇村落,生活环境恶化,饮水被污染,淹溺、受伤、冻馁及病死的人畜众多,尸体浅埋处理或暴尸荒野道旁,形成污染源,造成了疫病流行的条件。 因此,对瘟病的关注和研究,向来是医家们关注的焦点。相传先秦时的《黄帝内经》,曾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可见华夏先民们已注意到这种对人类危害极大的疫病。 东汉时河南张仲景亦曾痛感建安以来疫病的流行,他的家族原有二百多人,

明朝书画家董其昌

明朝书画家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府上海县董家汇(今属上海市)人,①贵显后移居松江府华亭县(今松江县城内)。出身于一个穷秀才的家庭,只有“瘠田二十亩”②,生活较清寒。年轻时董其昌究心经史,学作八股文,一心走科举入仕之路,但却屡试不中。迫于生计,他曾在平湖教私塾■口,后来又为逃避差役,改入华亭县籍③,以后就一直自称“华亭人”。 董其昌虽然文运不佳,但在某次会试失利之后,产生了对书法艺术的追求。那是他十七岁时参加松江府会考的事,当时他写了一篇很漂亮的八股文,自思准可夺魁,孰知出榜时成绩反不如他的堂侄董原正,落得个第二名。原来知府衷贞吉嫌董其昌试卷上的字写得太差,故意把他降为第二,而把文章比他差的董原正拔为第一名。这件事给董其昌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决心洗去落笔不工的耻辱。①他初以唐人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的字体。此外,他还向华亭陆树声、莫如忠等书法家求教,并且一有机会就去南京、嘉兴、杭州等地访问书画收藏家,观赏历代名家作品,结交莫是龙、顾正谊、丁云鹏等擅长丹青之士,对绘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十三岁时,董其昌开始学画山水,师法元末黄公望。他无钱买纸,有时竟脱下白布袍在上面写字,或在白布床褥及帐子上练字,以致屏帏床帐,淋漓殆遍。为了求得名迹临摹,他还“典衣质产”②。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山水画也渐入门径。 万历十七年(1589),三十五岁的董其昌终于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入北京翰林院深造。北京是明朝文化的中心,翰林院是文人、学士云集的地方,董其昌的同窗陶望龄、朱国桢、焦竑、袁宗道等,都是各地的文章高手和丹青名士。特别是董其昌的老师、翰林院学士韩世能,嗜书画成癖,更是有名的书画收藏家和鉴赏家。在研习经史之余,董其昌与同僚诸友切磋书画技艺,纵论古今,品评高下;又从韩学士处借阅晋唐法帖,心摹手追,“至忘寝食”③,因而学问大进,开始在京中有些名气。 不久,翰林院学士田一儁因病去世,身后一贫如洗。董其昌见义勇为,不辞劳苦,护柩回田氏家乡福建大田县,以尽师生之谊。沿途他登临镇江北固山甘露寺,饱览大江空濛、浩荡东去的雄壮景色;又游武夷山,观赏在朝晖夕阴中虚幻缥缈的群峰。大自然的百态千姿,使他感到山川的绮丽和林泉的幽雅,寓诸笔墨,点染山水,往往显得奕奕有神。回京时他路过松江,便竭力搜寻以画山水见长的“元四家”遗墨,从这些水墨淋漓、自然生动的杰作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三年庶吉士生活结束后,他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 ①据乾隆《华亭县志》卷二《董文敏祠》:“上海董家汇人。” ②《云间杂识》载:“董思白为诸生时,瘠田仅二十亩。” ③李延昰:《南吴旧话录》卷一八:“后子、丑联捷,遂占籍华亭。” ①据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评法书》。 ②陈继儒:《白石樵真稿》卷一《来仲楼随笔序》。 ③《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四《书家传》二三《董其昌传》。 董其昌在任上因公三次离京远游,跋涉数千里之外,综览祖国中原和长江中下游的瑰丽风光。 第一次在万历二十年(1592)夏,作为持节使臣,出使武昌册封楚王朱华奎。一路上兴致勃勃地观看吕梁山的流泉飞瀑;游览惊涛拍岸、乱石穿云的嘉鱼县赤壁沙渚,经黄州(今湖北黄冈)而归。 第二次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秋,又作为持节使臣,出使长沙封吉藩朱翊銮。他放舟烟波浩瀚的洞庭湖;悠游潇湘道上,欣赏两岸的汀洲丛木、茅庵樵径;畅游黄冈赤壁;乘兴登庐山,观看白莲盛开,远眺含鄱口茫茫江流;避风石钟山,探水石相搏之趣。 第三次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秋,奉旨主江西考试。此行取道山岭葱茏、水舟生烟的富春江、兰溪;登群峰竞秀、云烟变灭的九华山,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多娇的江山,万千的气象,开拓了董其昌的襟怀,扩大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美好感受,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许多生动的素材。董其昌不但注意观察真山真水,同时还努力从古人的绘画优良传统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无论在旅途,还是在北京,他都尽力搜采名人法书宝绘,揣摩历代山水画诸流派的风格和艺术渊源,尤其推崇王维、董源、米芾、高克恭和“元四家”的绘画,以为他们的作品富有诗意,有文人的浪漫色彩,而不拘泥于形似。这时候京中的士大夫受李贽的影响,常常三五成群谈禅为乐,董其

《称赞》评课稿

《称赞》评课稿 《称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新教材。这是一个有趣味的故事,课文洋溢着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苏肖华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所带来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苏肖华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刺猬”和“小獾”对话的特点,指导学生表情朗读课文,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探索、读中拓展,丰富语言积累,从而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苏老师能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把握时机,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中。例如她在导入时说:“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两个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指名看图说出动物的名称并认读词语。在这里老师以小伙伴

的身份出现,导入自然,符合低年级儿童喜欢小动物的特点,有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我们来看看小刺猬和小獾之间发生什么事,看看互相鼓励与称赞会有什么神奇的作用?想知道就请大家打开书来听读,了解课文的大意,这样过渡语言朴素,自然得体。 三、自主识字、生生互动 新字的学习,老师先让学生在自由读课文时圈画出来,然后老师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书中的树叶阿姨,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接着出示带生字的句子选读、齐读、带音节读,脱拼音读,采用自学、同位互相读、正音,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读音,最后用游戏的方法检查识字的效果,摘苹果的游戏形象地体现自主识字、生生互动的结果。 四、以生为本、朗读感悟。 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中,提出了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称赞》一课的执教中,如:苏老师释题后就给学生的读书方法,把找到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还采用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选择读、分角色读、扮演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展读理解 苏老师精心设计了展示读这一教学环节,很有创造性,

参观中医院心得体会

参观中医院心得体会 这些年我们医院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突飞猛进的发展,医院的规模也壮大了,医院的硬件设施也得到了改善,为医院的长远发展,院领导组织全院中层外出参观学习,以下是我在学习中的体会: 我们一行三十人怀着一颗激动的心参观了南方六家三甲中医院。大医院有大医院的特色,也是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向管理要效益,特别是三甲中医院那么多,竞争非常的激烈,他们要打破政策依赖性和缺乏激励机制的内部管理体制,进行人事制度和奖金制度改革,假如我是其中一家医院的一员我会感到压力特别大的,怎样使医院形成学术优势、人才优势、疗效优势、专业优势、价格优势和信誉优势等等,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考验。博彩纵长,取其精华。也是此次参观学习的目的! 首先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苏州中医院的历史经历及丰厚的文化底蕴,苏州是吴门医派的发祥地,人文荟萃,名医辈出,吴门医派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肩负着传承和发扬吴门医派历史重任的苏州市中医院创建于1956年,经历五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所医疗、教学、科研相结合的综合性中医院。目前是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和三级甲等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苏州附属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单位。苏州中国医药研究所、苏州市中医学会、苏州中医药博物馆设于本院。它与

我们有相似之处就是新医院已于2011年初正式启用。而我们也面临新院建设搬迁工作。医院的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中医特色、地方风貌和现代气息。,融合了苏州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中药百草园,更增添了医院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苏州中医医院全体医务人员发扬吴门医派学术精华和文化特色应该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尤其是各位护士长在护理管理上的心得值得借鉴,我们现在的护理队伍是处于年轻化,许多人不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加上自身素质高低不同等等,导致工作的积极性下降和护理队伍的不稳定因素。 持续质量持续改进是我们护理工作面临的一个难点,充分发挥护士长的职能作用,来正确实施护理管理、护理服务、护理技术的决策,并且他们还制定了病房管理的质量检查标准,制定病房管理小组工作内容并能正确的实施,出现问题后进行护理缺陷分析,进一步提出整改措施,来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随着社会对护理质量要求的提高,护理工作范畴的拓展和细化,对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在有限的人力资源下保证护理质量,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已经成为当今护理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医院的善于管理,专于管理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大医院的管理是人的管理,而小医院的管理是事情的管理,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因为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院情。 在参观病区时,听了病区护士长的讲解以及在临床工作的经验积累,我真正的认识到了沟通的重要性,护士与病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是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随着优质护理病房的开展,新形

道教协会内地正一派道士初授箓申请表

道教协会内地正一派道士初授箓申请表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道教协会内地正一派道士初授箓申请表 填表日期: 2018年月日

中国道教协会教务部制 填写说明: 1.姓名、性别、民族、身份证号以本人身份证信息为准。 2.道名以教职人员证(道士证)为准,填写师父所起、符合本道派传统字辈的名称;道派要注明分支,如正一天师、正一净明、正一上清等,不可只填写正一派。 3.入道时间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准确到月,如2007年10月入道,填写为“”。 4.传度年月、传度宫观以传度证和度牒记载为准,时间要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准确到月,如2007年10月传度,填写为“”。 5.师父姓名及道名应当分别填写,如张金涛(张大铭),道名填写符合本道派传统字辈的名称,不得填写受箓法名(两名相同者除外)。 6.出生年月日时填写农历,以实际为准。如1985年八月初五子时,不可简单填写干支纪年或生辰八字。 7.教职人员证号以《道教教职人员证》备案号或《道士证》统一编号为准,必须已经在中国道协档案登记。 8.所在单位填写本人所在的宫观、道协、道教学院,在宫观的以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为准,一般由地名县(市、区)+宫观名称组成;在各级道教协会工作的,要注明具体工作单位,如某某省(市、县)道教协会;在道教院校工作的,要填写院校全称,如中国道教学院;散居正一派道士,要填写“某某县(市、区)散居”。 9.通讯地址填写本人居住或工作单位详细收件地址;本人电话一般填写本人手机号码。 10.申请授箓理由,请按照本人真实情况填写,要符合道教规范,并签署本人姓名。 11.本人从道履历,要填写入道以来从事道教事业的情况,包括何时何地在宫观或道协任何职务、从事何工作、有何功德或成就等。 12.所在单位意见,请本人所在的宫观、道协、道教学院签署同意推荐并加盖公章,散居道士由所在县(市、区)道协签章,未成立县级道协的,由上级道协签章。 13.地方各级道协意见,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市、县(市、区)道协签署同意推荐并加盖公章。 14.当地政府宗教部门意见,请加盖县级以上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公章。

名家书法介绍

名家书法介绍

————————————————————————————————作者:————————————————————————————————日期:

欧阳询 书法理论 传授诀 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轻重,凝神静虑。当审字势, 四面停匀,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 疏密敧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 又不可瘦,瘦当枯形,复不可肥,肥即质浊。细详缓临, 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贞观六年七月十二日,询书 付善奴授诀。 八诀 所创“欧阳询八诀”书法理论,具有独到见解。对明代人李淳的八十四法,清代人黄自元结构92法的著述,均有启示。

徽宗创瘦金体 宋徽宗赵佶不仅擅长绘画,而且在书法上也有较高的造诣。赵佶书法在学薛曜、褚遂良的基础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与其所画工笔重彩相映成趣。 瘦金书的意思是美其书为金,取富贵义,也以挺劲自诩。赵佶传世的书法作品很多,楷、行、草各种书法作品皆流于后世,且笔势挺劲飘逸,富有鲜明个性。其中笔法犀利、铁画银钩、飘逸劲特的《秾芳依翠萼诗帖》为大字楷书,是宋徽宗瘦金书的杰作。 但是宋徽宗的书法存在着柔媚轻浮的缺点,这也许是时代和他本人的艺术修养所致,但他首创的瘦金体的独特的艺术个性,为后人竞相仿效。既以开创了一大流派的书体。 王羲之 书法风格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

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思品课的评课稿(共11篇)

篇一:初中思想品德课评课稿 初中思想品德课评课稿 朝阳中学林燕 2011年10月25日上午,朝阳中学到新江中学就行支教活动。我听了一节九年级思想 品德课《中华文化》(田锦蓉老师),听了之后我受益匪浅,觉得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下面我着重谈谈对这节课的看法。 一、评教学目标: 田老师能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课中能紧紧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去 选取材料和开展活动。如活动“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分析中华传统美德”的设计都体现这 一点。 二、评教学重、难点: 田老师借助新教材提供的平台,根据初中生好奇善动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有条理、轻松 愉快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了重难点,基本达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 三、评教学方法: 田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学中将讨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 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融为一体,通过观看图例、情景分析等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扩大了知识容量,使学生在一节课中掌握或接触了更多的知识。 四、评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中,田老师创设情境,通过复习八年级上册《多元的文化地球村》引出主题,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兼顾了复习与新课的关系。 2.田老师在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这方面做的比较好。她 能围绕学习目标,出示了精心设计的六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教材,学生的阅读要图文结合,边读边思,读不懂的地方可以作出标记。 3,田老师能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内基础知识与课外热点相融相通,坚持理论联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真正让学生走向社会,把时事请进课堂。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展开有效的学习,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体悟,激发学生 关注社会现实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很轻松的理解了中华文化的影响。例如用热点“玉树地震”揭示中华传统美德课题,引发起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田老师因势利导、引入新课的学习,为后面的活动做好了铺垫。 以上是我认为田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所呈现给我们的闪光点,更是值得我们所有教师学习 的地方。下面就不足之处提几点本人的粗浅认识: 1.个人认为导入新课部分如果能紧凑些就更好了

参观医院心得体会

参观南方六家中医院心得体会 这些年我们医院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突飞猛进的发展,医院的规模也壮大了,医院的硬件设施也得到了改善,为医院的长远发展,院领导组织全院中层外出参观学习,以下是我在学习中的体会:我们一行三十人怀着一颗激动的心参观了南方六家三甲中医院。大医院有大医院的特色,也是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向管理要效益,特别是三甲中医院那么多,竞争非常的激烈,他们要打破政策依赖性和缺乏激励机制的内部管理体制,进行人事制度和奖金制度改革,假如我是其中一家医院的一员我会感到压力特别大的,怎样使医院形成学术优势、人才优势、疗效优势、专业优势、价格优势和信誉优势等等,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考验。博彩纵长,取其精华。也是此次参观学习的目的! 首先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苏州中医院的历史经历及丰厚的文化底蕴,苏州是吴门医派的发祥地,人文荟萃,名医辈出,吴门医派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肩负着传承和发扬吴门医派历史重任的苏州市中医院创建于1956年,经历五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所医疗、教学、科研相结合的综合性中医院。目前是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和三级甲等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苏州附属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单位。苏州中国医药研究所、苏州市中医学会、苏州中医药博物馆设于本院。它与我们有相似之处就是新医院已于2011年初正式启用。而我们也面临新院建设搬迁工作。医院的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中医特色、地方风貌和现代气息。,融合了苏州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中药百草园,更增添了医院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苏州中医医院全体医务人员发扬吴门医派学术精华和文化特色应该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尤其是各位护士长在护理管理上的心得值得借鉴,我们现在的护理队伍是处于年轻化,许多人不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加上自身素质高低不同等等,导致工作的积极性下降和护理队伍的不稳定因素。 持续质量持续改进是我们护理工作面临的一个难点,充分发挥护士长的职能作用,来正确实施护理管理、护理服务、护理技术的决策,并且他们还制定了

明-董其昌绘画作品欣赏(1)

明-董其昌绘画作品欣赏(1) 明-董其昌绘画作品欣赏(1) 董其昌(1555-1636),明代著名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华亭派”的主要代表。谥叫文敏,因称董文敏。万历七年(公元1589年)举进士,历任编修,湖广副使、太常寺卿,礼部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职,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辞官,以太子太保衔养老于家乡。他的字、画以及书画鉴赏,在明末和清代名声极大。善画山水,远师董源、巨然和黄公望。其画风笔意安闲温和、清新秀丽。他提倡用摹古代替创作。又以禅宗的南北派比附绘画,称“南北宗”。他是尚南贬北,抬高文人画的地位,打击压制和他相抗稀奇的“浙派”。其山水作品,用笔柔和,秀媚有余,魄力不足,缺乏气势,且多辗转摹仿,如《峒关蒲雪图》、《溪山平远图》等,皆为摹古之作。其作品留传至今的有:《山水》、《夏木垂阴图》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画眼》等。 董其昌仿北苑笔意立轴 董其昌山居图屏轴

题识:董玄宰画。钤印:董其昌印(朱白相间)鉴藏印:廷济(朱文)、西樵(朱文)、冰壶(朱文)、虹斋心赏(朱文)旧裱附记(一):“董其写印”章请参见上海博物馆编《中国书画家印鑑款识》P1305第47方印章:“先人真迹湖颿嗣守”章请参见上海画出版社(近视代书画家款印综汇》P266第三行第二方印章。附记(二):鉴条由大收藏家陆公培题写,依鉴藏印可知由吴湖帆、张廷济、沈竹宾等先生收藏过,随画附画盒。 董其昌仿董源山水扇面董其昌溪山幽居图卷 钤印:董其昌印款识:开山庄是祖,扫迳仲为群。南郭延天籁,东林出佛云。琴尊无俗韻,图史见奇文。今日苏门啸,何须更岭闻。董玄宰画并题。鉴藏印:艳秋阁物、堂、孙慧翼印董其昌秋山图立轴 钤印:玄宰氏、董其昌印款识:秋山图。董玄宰。鉴藏印:仪周鉴赏、程心柏藏、金城私印、钱氏数青草堂考藏印、庞奈项奎题:华亭爱仿僧繇法,没骨秋山分外佳。楚尾吴头真有此,安排白舫共青。项奎。董其昌的山水画大体有两种面貌,一种是水墨或兼用浅绛法,这种面貌的作品比较常见;另一种则是青绿设色,时有出以没骨,比较少见。此轴《秋山图》上有项奎题:“华亭爱仿僧繇法,没骨秋山分外佳,楚尾吴头真有此,安排白舫共青鞋。”可见这是董其昌比较少的以青绿设色没骨法画成的作品,只是用色较淡而已,由

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 道教是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在汉朝末年创立的。道教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学、仙学、神学和教学为主干,并融入医学、巫术、数理、文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问。内容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道教创立后尊老子为教主。 一.道教四大名山 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被称为“道教四大名山”。 龙虎山为中国道教发祥地,道教正一派“祖庭”。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传喻九十九条龙在此集结,山状若龙盘,似虎踞,龙虎争雄,势不相让。灵山秀水被神灵相中,即差两仙鹤导引张道陵携弟子出入于山,炼丹修道。山神知觉,龙虎现身,取代云锦。此后,龙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武当山的道教信奉“玄天真武大帝”,据说“武当”二字即“非真武不足以当之”之意。现存的36处宫观大多是明代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道教古建筑群。武当山既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又有黄山之奇秀、雁荡之幽雅。明代张三丰创建的武当派拳术闻名天下。 青城山公元143年,“天师”张道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 齐云山因“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又称白岳,与黄山比肩而立,是徽州文化的杰出代表。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有诗:“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乾隆说“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三年之内两上齐云山。齐云山下的河流与小村浑不在意地分出了“阴阳”,点出了“鱼眼”,被张三丰看破玄机,成就了道教名山下,世界最宏丽壮观、形神兼备的天然太极图。 注:还有另外一说法:终南山是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因王重阳在此修道而得名) 二.道教三清 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像居於大殿神像之中位。元始天尊的神诞之日是正月初一 灵宝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灵宝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侧位。神诞日为夏至日,约在农历五月中。 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尊神之一即老子。其神像常作一白须白发老翁,手执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侧位。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之神诞日为农历二月十五日。道教以太上老君为教祖。 三.道教文化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之一。中国传统道教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道教文化依然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挖掘和弘扬道教文化中诸如“无为而无不 为”“见素抱朴”“上善若水”“无量度人”“性命双修”“道法自然”等思想的积极因素,有益于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进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董其昌临帖作品欣赏

董其昌临帖作品欣赏 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 今上海松江县)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世称“董香光”、“董文敏”、“董华亭”,在明末以书画名重海内。 董其昌学书道路是十分艰难的,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谓逼古,…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由此可见,他对于古代名家墨迹是认真临摹的,在用笔用墨和结体布局方面,能融会贯通各家之长。以古为师,以古为法,他的书法成就一方面得力于自己刻苦勤奋,善于深刻地悟通、反省,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其与大收藏家项元汴的交往,得以饱览许多书画真迹。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

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董其昌在仕途上的通达,不是明代前几位书家所能比拟的。到了清代,康熙又倍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清代著名书家王文治《论书绝句》曾赞曰:“书家神品董华亭,楮墨空元透性灵。 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一时士子皆学董其昌的妍美、软媚,清初的书坛为董其昌笼罩,书风日下,实在是书坛的悲哀。对董其昌的批评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为激烈。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香光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军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他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行书以“二王”为宗,又得力于颜真卿、米芾、杨凝式诸家,赵孟俯的书风也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他的创作。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并有怀素的圆劲和米芾的跌宕。用笔精到,能始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许多作品行中带草,左图这幅作品用笔有颜真卿率真之意,体势有米芾的侧欹,而布局得杨凝式的闲适舒朗,神采风韵似赵孟俯,轻捷自如而风华自足。董其昌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 董其昌学识渊博,精通禅理,是一位集大成的书画家,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批国家级

第一批省级 项目名称类别编号滚灯民间舞蹈 JSⅢ-12 苏州玉雕民间美术 JSⅥ-15 金山石雕民间美术 JSⅥ-16 藏书澄泥石刻民间美术 JSⅥ-16 光福核雕民间美术 JSⅥ-17 苏州泥塑民间美术 JSⅥ-20 苏州灯彩民间美术 JSⅥ-22 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技艺JSⅦ-18 苏州碑刻技艺传统手工技艺 JSⅦ-19

常熟花边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技艺 JSⅦ-22 苏州雷允上六神丸制药技艺传统医药JSⅧ-1 端午节(苏州端午习俗)民俗 JSⅩ-1 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民俗 JSⅩ-3 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技艺JSⅦ-7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统手工技艺JSⅦ-6 古琴艺术民间音乐 JSⅡ-8 玄妙观道教音乐民间音乐 JSⅡ-11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技艺 JSⅦ-14 吴歌民间文学 JSⅠ-6 苏绣民间美术 JSⅥ-7 第二批省级

第三批省级 项目名称类别编号砖雕传统美术

JSVI-35 太仓糟油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JSVⅡ-82 太仓肉松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JSVⅡ-83 木渎石家鲃肺汤制作技艺传统技艺JSVⅡ-87 苏州织造官府菜制作技艺传统技艺JSVⅡ-90 闵氏伤科传统医药 JSVⅢ-9 郑氏妇科传统医药 JSVⅢ-9 苏南水乡婚俗民俗 JSX-14 湖甸龙舟会民俗 JSX-15 ★锡剧传统戏剧 JSIV-4 ★竹编(后塍竹编)传统美术 JSVI-24 ★苏州彰缎织造技艺传统技艺 JSVⅡ-21 ★苏派酿酒技艺传统技艺 JSVⅡ-28 ★乾生元枣泥麻饼制作技艺传统技艺JSVⅡ-50 ★金村庙会民俗

《中国书法史》(习题与答案)8

《中国书法史》  (习题与答案)8 明代书法 1、简述台阁体书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其代表书家有哪些?答明代的台阁体在洪武年间出现,到永乐年间达到高峰,到成化、弘治年间才逐渐消失。风靡了一个世纪。台阁体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与中书舍人一职有着直接的关系。中书舍人一职在唐代已设,属于中书省的正五品官员,掌管进奏参议表章之大事,洪武九年,朱元璋再设中书舍人一职,一改原来的性质,成为专门书写文书的七官员,并破例从布衣中直接选取能书者为之,代表书家有杜环、宋燧、詹希元、揭枢、朱芾等。永乐时再废旧制,修订《永乐大典》,需要 众多书吏,因而宫廷书家一时云集,如腾用亨,吴勤,程南云,沈度,沈粲。其中以沈度的影响最大,学其书者遍及朝野,台阁体的盛行从沈度起,台阁体以楷书为主流,而衍及各种书体。 台阁体书法的形成不能不说是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台阁体书法的实用功能使它失去了书法艺术应有的丰富的内涵,缺乏艺术个性和情趣,台阁体虽格调近俗,但不同于清代的馆阁体的乌方光的那种死板。尚见清秀之气,但是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显然是消极的。2、吴门书派是在怎样的历

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这一书派具有什么样的特质?他们 书法的审美取向对明初的台阁体有怎样的突破? 答明代初年,朱元璋团他的敌手张士诚曾经据吴,又因苏州地区经济发达,更有许多富可敌国的大户,故对苏州地区的文人和经济实行了钳制,成祖时,首都北迁,政治中心北移,到成化时,这种政治、经济上的钳制政策逐渐放松,文人书画家的创作变得自由起来。明代中期的书法,逐渐从初期的台阁体迷雾中走出来,台阁体书法是为了应试的需要,而吴门书家则不受宫廷的束缚,创作显得自由,于是书法活动有中心,也由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转向商业经济繁荣的苏南地区,尤其集中在苏州一带,并以吴门书派的出现为标志。苏南大都会苏州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经济富庶,商业繁荣,文人雅士聚集在此,书法家群体的地域集中在这个时期显得尤为突出。吴门书派一时汇为巨流,成为明代史上最大的书法流派,打破了明代初期以来表面繁荣而实质虚空的书坛局面,成为明代中期书法的主流。这些书家,能名摆脱台阁体的束缚,摒弃学习时人而直追唐宋,并提倡发扬个性,自立门户。他们的书法思想和书法实践对吴门书派的形成起着直接的先导作用。 3、阐述吴门书派代表书家的书风。 答吴门书派的代表人物是祝允明、文征明、陈淳、王

中国古代书法家简介

1. 张芝 (2) 2. 蔡邕 (2) 3. 刘德升 (2) 4. 钟繇(you) (2) 5. 胡昭 (2) 6. 王羲之 (3) 7. 王献之 (3) 8. 张旭 (3) 9. 颜真卿 (3) 10. 柳公权 (4) 11. 欧阳询 (4) 12. 孙过庭 (4) 13. 虞世南 (4) 14. 薛稷 (4) 15. 褚遂良 (4) 16. 李邕 (5) 17. 怀素 (5) 18. 苏轼 (5) 19. 黄庭坚 (5) 20. 米芾 (6) 21. 蔡襄 (6) 22. 赵佶 (6) 23. 鲜于枢 (6) 24. 赵孟頫 (6) 25. 文徵明 (7) 26. 董其昌 (7) 27. 祝允明 (7) 28. 王宠 (7) 29. 宋克 (7) 30. 徐渭 (8) 31. 王铎 (8) 32. 金农 (8) 33. 刘墉 (8) 34. 梁同书 (8)

1.张芝 中国东汉书法家。字伯英。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人。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有草圣之称。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2.蔡邕 蔡邕,字伯喈,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圉人,东汉书法家。 灵帝命工修理鸿部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3.刘德升 字君嗣,颍川(今禹州市)人,东汉桓帝、灵帝时著名书法家。纡书书法创始人,因创造了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行书”字体,又被后世称为“行书鼻祖”。德升的纡书法虽草创,但字迹妍美,风流婉约,务求简易,笔划从略,离方遁圆,浓纤间书,如行云流水,非常局面捷,被后人列为“妙品”,独步当时。 4.钟繇(you) 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工书法,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钟繇的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历代评论成就极高 5.胡昭 字孔明,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中国三国时期隐士、书法家。胡昭在书法上,师承刘德升并推陈出新,将行书书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他与三国时的另一书法家钟繇齐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