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习题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习题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习题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习题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一、单选题

1.陈丰,男,40岁,主诉头晕。多次测得收缩压21Kpa(158mmHg),舒张压12Kpa(90mmHg)左右,应考虑为

A.高血压

B.低血压

C.舒张压偏低

D.收缩压偏低

E.临界高血压

2.体温上升期患者表现为

A.畏寒、皮肤潮红、无汗

B.畏寒、皮肤苍白、无汗

C.畏寒、皮肤苍白、出汗

D.畏寒、皮肤潮湿、出汗

E.畏寒、皮肤潮红、出汗

3.洋地黄中毒者的脉搏为

A.水冲脉

B.间歇脉

C.洪脉

D.速脉

E.丝脉

4.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称为

A.陈一施呼吸

B.毕奥式呼吸

C.库斯莫式呼吸

D.浮浅性呼吸

E.鼾声呼吸

5.下列哪项不属于吸气性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

A.三凹征

B.吸气时间缩短

C.指甲发绀

D.鼻翼扇

E.胸闷、烦躁

6.测量血压,被测者坐位或仰卧时,肱动脉应分别平于

A.第3肋软骨,腋中线

B.第4肋软骨,腋中线

C.

第5肋软骨,腋前线 D.第6肋软骨,腋后线 E.第6肋软骨,腋前线

7.属于节律异常的脉搏是

A.缓脉

B.丝脉

C.绌脉

D.洪脉

E.速脉

8.测量脉搏,不符合要求的是

A.患者情绪激动时,休息20分钟再测

B.不用拇指诊脉

C.异常脉搏须测30秒钟

D.脉搏细弱不清,可听心率

E.有绌脉者,二人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一人测脉率

9.物理降温后的体温,绘制符号及连线是

A.红点红虚线

B.蓝点蓝虚线

C.蓝圈蓝虚线

D.红圈蓝虚线

E.红圈红虚线

10.朱先生在测口腔温度时不小心咬破体温计,护士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

A.了解咬破体温计的原因

B.检查体温计破损程度

C.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

D.让病人喝500ml牛奶

E.给予电动吸引洗胃

11.体温突然升高,见于

A.休克

B.极度衰竭

C.肝癌

D.急性感染

E.肺结核

12.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此种脉搏多见于

A.颅内压增高

B.房室传异阻滞

C.洋地黄中毒

D.心房纤维颤动

E.心肌炎

13.正确测量、记录心脏病病人脉搏的方法是

A.每次记数半分钟

B.脉搏短绌应先测脉率后听心率

C.用拇指诊脉

D.记录脉率符号用红点

E.绌脉记录为脉率/心率

14.混合性呼吸困难多见于

A.喉头水肿

B.哮喘

C.喉头异物

D.肺部感染

E.呼吸中枢衰竭

15.昏迷患者呼吸道有较多分泌物蓄积时可出现

A.库斯莫呼吸

B.叹息样呼吸

C.蝉鸣样呼吸

D.鼾声呼吸

E.潮式呼吸

16.为患者测量上肢血压,下述哪项不妥

A.安静状态下取坐位

B.肱动脉平第四肋软骨

C.袖带下缘距肘窝2~3cm

D.打气至肱动脉搏动音消失

E.测毕血压,关闭水银槽开关

17.陆先生,55岁,患风湿性心脏病10年。体检:心率100次/分,脉率76次/分,强弱不等,极不规则,此脉搏称为

A.间歇脉

B.二联脉

C.丝脉

D.绌脉

E.缓脉

18.李女士,患糖尿病3年,近日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其呼吸特点为

A.呼吸频率异常

B.呼吸节律异常

C.呼吸音响异常

D.深度呼吸

E.浮浅性呼吸

19.陈女士,66岁,诊断心房纤维颤动。护士为其测血压,动脉搏动微弱而不容易辨清,需重复测量,下述何项做法错误

A.将袖带内气体驱尽

B.使汞柱降至0点

C.稍等片刻后重测

D.连续加压直到听清为止

E.测量值先读收缩压,后读舒张压

20.体温过低患者的护理措施下述不妥的是

A.提高室温

B.足部放热水袋

C.饮热饮料

D.加盖被

E.增加患者活动量

21.肿瘤型发热常见的热型为

A.稽留热

B.弛张热

C.间歇热

D.超高热

E.不规则热

22.失血性休克病人的脉搏特征是

A.间歇脉

B.绌脉

C.奇脉

D.洪脉

E.丝脉

23.属于节律异常的呼吸是

A.浮浅性呼吸

B.深度呼吸

C.鼾声呼吸

D.蝉鸣样呼吸

E.间断呼吸

24.关于血压的生理性变化错误的叙述是

A.小儿血压低于成年人

B.中年以前女性血压低于男性

C.清晨血压低于傍晚

D.上肢血压低于下肢

E.寒冷环境血压低于高温环境

25.患者单某,高血压病,左测肢体偏瘫,医嘱测血压4次/日,下述不妥的是

A.固定血压计

B.测血压时间:8-12-16-20

C.测右上肢血压

D.卧位测量,使肱动脉平腋中线

E.必须固定专人测量

26.患儿方某:3岁,腹泻入院,给其测体温及记录,下述正确的是

A.口腔测量法:3分钟,用蓝“●”

B.直肠测量法:3分钟,用蓝“○”

C.直肠测量法:3分钟,用蓝“⊙”

D.直肠测量法:5分钟,用蓝“○”

E.腋下测量法:10分钟,用蓝“×”

27.发热时,体温上升期不可能出现的表现是

A.皮肤苍白

B.出冷汗

C.畏寒

D.体温上升

E.

体内产热大于散热

28.退热期的特点是

A.散热大而产热少

B.产热多于散热

C.产热和散热趋于平衡

D.散热和产热在较高水平上平衡

E.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

29.败血症的常见热型是

A.波浪热

B.间歇热

C.弛张热

D.双峰热

E.不规则热

30.不会引起体温过低的病人是

A.早产儿

B.新生儿硬肿症

C.晕厥

D.全身衰竭

E.濒死状态

31.消毒体温计的过氧乙酸溶液应

A.每日更换

B.每周更换

C.隔周更换

D.每周更换2次

E.每月更换1次

32.检查体温计准确性的水温应是

A.30℃

B.32℃

C.33℃

D.37℃

E.40℃

33.体温单的记录不正确方法是

A.眉栏项目用蓝笔填写

B.40~42℃之间的相应栏目内用红笔竖写入院、出院等时间

C.住院日数自住院日起连续写至出院

D.手术后日期以手

术日为第1日

E.血压、体重、出入量等用蓝笔记录在相应日期栏内

34.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脉搏为

A.50~70次/分

B.60~100次/分

C.70~110次/分

D.80~110次/分

E.80~120次/分

35.测量脉搏后再测量呼吸,护士的手仍置于病人脉博部位的目的是

A.表示对病人的关心

B.将脉率与呼吸频率对照

C.测量脉搏估计呼吸频率

D.便于看表计时

E.转移病人的注意力

37.测量脉搏时,错误的方法是

A.诊脉前应使病人安静

B.病人手臂应放在舒适的位置

C.将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按在桡动脉表面

D.计数15秒钟,将测得脉率乘4

E.有脉搏短绌时应2人同时测量心率与脉率

38.病情与呼吸异常不符的一项是

A.高热:呼吸浅而快

B.脑水肿:呼吸深而慢

C.巴比妥中毒:呼吸浅而快

D.酸中毒:呼吸深而大

E.胸膜炎:呼吸浅而快

39.潮式呼吸的特点是

A.呼吸暂停,呼吸减弱,呼吸增强反复出现

B.呼吸减弱,呼吸增强,呼吸暂停反复出现

C.呼吸浅慢,逐渐加快加深再变浅变慢,呼吸暂停后,周而复始

D.呼吸深快,呼吸暂停,呼吸浅慢,三者交替出现

E.呼吸深快,逐步浅慢,以至暂停,反复出现

40.代谢性酸中毒的呼吸表现为

A.蝉鸣样

B.费力呼吸

C.叹息样

D.深而规则的大呼吸

E.呼吸和呼吸暂停交替出现

41.蝉鸣样呼吸见于

A.颅内感染

B.安眠药中毒

C.中枢性呼吸衰竭

D.喉头异物

E.肺炎

42.血压的生理性变化,错误的叙述是

A.中年以前女子略低于男子

B.白天高于夜间

C.寒冷环境血压上升

D.睡眠不佳时血压可稍升高

E.高热环境中血压可以上升

43.测量血压的注意事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血压计要定期检查

B.打气不可过猛

C.听不清应立即重测

D.偏瘫病员应在健侧肢体测量

E.用后袖带内空气要放尽、平卷

44.测血压时,输气球打气至肱动脉音消失时,袖带内压力是

A.小于心脏收缩压

B.大于心脏收缩压

C.等于心脏收缩压

D.等于心脏舒张压

E.大于心脏舒张压

45.用测上臂的袖带测定腘动脉血压,其结果是收缩压比肱动脉血压

A.高15~20mmHg

B.低15~20mmHg

C.高20~40mmHg

D.低20~40mmHg

E.无差异

46.李女士,36岁。发热1周,体温持续在39.2~40.0℃,脉搏90次/分,入院后诊断为“伤寒”。可能的热型是

A.弛张热

B.稽留热

C.间歇热

D.不规则热

E.回归热

47.孙先生,55岁。因“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入院。护士为其测量脉率、心率的正确方法是

A.先测脉率,再测心率

B.护士测脉率,医师测心率

C.一人同时测脉率和心率

D.一人测脉率一人计时

E.一人测心率,一人测脉率,同时测1分钟

48.章女士,55岁。近日来头痛,恶心,有时呕吐,无发热,血压150/92mmHg,脉博46次/分。此脉搏称为

A.绌脉

B.洪脉

C.缓脉

D.丝脉

E.不整脉

49.张先生,就诊时突感胸闷、心悸,护士为其测脉时发现每隔两个正常博动后出现1次过早搏动,此现象称为

A.不整脉

B.二联律

C.三联律

D.间歇脉

E.缓脉

50.张先生,60岁。主诉头晕,测血压为156/94mmHg。此病人处于

A.高血压

B.临界高血压

C.低血压

D.收缩压正常,舒张压高

E.收缩压舒张压均在正常范围内

51.弛张热常见于

A.伤寒

B.疟疾

C.肿瘤

D.肺炎

E.败血症

53.男性,60岁,发热、咳嗽。查体:体温39.2℃,脉搏90次/分.呼吸24次/分;肺部少量湿啰音.正确的护理目标是2日内

A.护士协助病人维持体温在38.5℃以下

B.在护士指导下病人维持体温在38.5℃以下

C.维持病人体温在38.5℃以下

D.在降温措施辅助下维持病人体温在38.5℃以下

E.在降温措施辅助下维持病人体温正常

54.可出现丝脉的疾病是

A.高热

B.颅内压增高

C.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D.

洋地黄中毒 E.出血性休克

55.可选择口腔测体温的病人是

A.昏迷病人

B.精神异常病人

C.呼吸困难病人

D.大面积烧伤病人

E.婴幼儿

56.物理或药物降温后,需测量体温进行观察的时间是

A.15min

B.20min

C.30min

D.40min

E.60min

57.赵女士入院九天,每日体温均保持在39.5~40℃,其热型是

A.间歇热

B.弛张热

C.稽留热

D.不规则热

E.波浪热

58.昏迷病人出现鼾声呼吸,属于异常呼吸中的

A.深浅度异常

B.呼吸困难

C.声音异常

D.频率异常

E.节律异常

59.呼吸增快常见于

A.高热

B.颅内疾病

C.安眠药中毒

D.呼吸中枢衰竭

E.老年人

60.全身衰竭体温不升的危重病人除及时向医师反映外,首先应

A.关闭门窗

B.给予热饮料

C.热水袋保暖

D.增加盖被

E.提高室温使之保持在24~26℃

61.对高热病人的观察,错误的一项是

A.每日测体温4次

B.评估病人的心理状况

C.面色有无改变

D.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E.物理降温后的效果

62.不可用于浸泡体温计的消毒液是

A.1%消毒灵

B.碘伏

C.0.1%过氧乙酸

D.70%乙醇

E.2%戊二醛

二、多选题

1.下列哪些是影响血压升高的因素

A.年龄

B.睡眠

C.紧张

D.疼痛

E.运动

2.生命体征的生理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夏天,体温和血压微增高

B.情绪激动时体温和血压微增高

C.中年以前女子的体温和血压高于男性

D.老年人体温低于青年人,血压高于青年人

E.幼儿的脉搏比成人快

3.某病员口温39.8度,下述哪几项护理措施是正确的

A.每日测温四次

B.鼓励病员多饮水

C.酒精擦浴后两个小时再测体温,观察效果

D.用高热量流质或半流质

E.做好口腔护理

4.影响体温生理性波动的因素有

A.年龄性别

B.昼夜时间

C.精神情绪

D.环境温

度 E.饮水进食

5.健康女性体温轻度升高可发生在

A.经前期

B.排卵期

C.经期

D.经后期

E.妊娠早期

6.可直肠测温的病人是

A.心肌梗死病人

B.腹泻病人

C.热坐浴后40分钟的病人

D.精神疾病病人

E.婴幼儿病人

7.由于操作不当使血压偏高的因素有

A.被测肢体袖口太紧

B.袖带缠臂太松

C.袖带太窄

D.袖带太宽

E.被测肢体低于心脏水平

8.高热持续期的临床表现是

A.体温值在较高水平

B.颜面潮红,口干舌燥

C.皮肤灼热出汗多

D.尿量减少

E.呼吸快,脉搏细弱

9.关于脉搏生理性变化错误的叙述是

A.幼儿比成人快

B.男性比女性快

C.老年人比幼儿快

D.站立较卧位快

E.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增快

10.高热病人的脉搏特点是

A.脉率增快

B.博动强大有力

C.有三联律

D.脉率少于心率

E.吸气时明显减弱

11.吸气性呼吸困难见于

A.喉头水肿

B.尿毒症

C.颅内病变

D.巴比妥中毒

E.气管异物

12.脉压减小常见于

A.老年性动脉硬化

B.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C.心包积液

D.心肌炎

E.缩窄性心包炎

13.护士在为病人测血压时,发现肱动脉博动音微弱不易辨清,须重复测量,正确的做法是

A.将袖带内气体驱尽

B.使汞柱降至“0”点

C.稍等片刻后再行第二次测量

D.一般连续测2~3次

E.取其最高值

14.节律异常脉搏包括

A.速脉

B.洪脉

C.间歇脉

D.绌脉

E.二联律脉

15.以下哪些病人不宜测量口腔温度

A.烧伤

B.呼吸困难

C.昏迷

D.肺炎

E.精神异常

16.不宜采用直肠测量的病人

A.昏迷病人

B.婴幼儿

C.腹泻病人

D.痔疮术后

E.精神病病人

三、事例题

1.患者张某,颈部蜂窝组织炎,近4天来觉乏力,食欲不振,体

温波动在39-40度,脉搏.呼吸增快,肝、脾轻度肿大,白细胞

计数增高,

(1).患者热型为

A.间歇热

B.驰张热

C.波浪热

D.稽留热

E.不规则热

(2).应定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一般要求

A.每日2次

B.每日4次

C.每小时1次

D.每4小时1次

E.每6小时1次

(3).为协助诊断.治疗,需作血培养,采血量为

A.2ml

B.5ml

C.8ml

D.10ml

E.15ml

2.李老太,75岁。发热2日。测体温39.7℃,皮肤潮红,脉搏加

快,已用药物退热.

(1).应鼓励病人多饮

A.白开水

B.茶水

C.果汁水

D.

糖盐水 E.矿泉水

(2).病人大量出汗时应给予的护理措施是

A.评估出入液量

B.擦干汗液,更换衣服

C.测体温

D.写护理记录单

E.降低室温

(3).退热时,为防止发生虚脱应重点观察有无

A.皮肤苍白、寒战

B.头晕、出汗、疲倦

C.脉搏、呼吸渐慢、出汗

D.脉搏细数、四肢湿冷、出汗

E.脉速、面部潮红、头晕

3.张先生,65岁。脑栓塞,右侧偏瘫。

(1).护士为其测量血压时选择左上肢的原因是

A.护士操作便利

B.病人能配合活动

C.右侧肢体循环不良

D.右侧肢体不能配合测量

E.右侧肢体肌张力增高,不能真实反映血压情况

(2).因左上肢输液,护士选择左下肢测量血压,错误的方法是

A.取仰卧位或俯卧位

B.袖带长约135cm,比上肢袖带宽2cm

C.袖带上缘距腘窝3~5cm

D.将听诊器胸件贴于腘动脉博动处

E.测得的血压值收缩压偏高,而舒张压无多大差异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试题及答案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考试题(2月份) 科室: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共45分) 1.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A.延髓上部 B.下丘脑 C.小脑蝶部 D.大脑枕叶 E.脊髓颈段 2.下列有关体温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A.长时间从事夜间工作者,在24小时内其体温一般在下午2—8点最高 B.老年人体温有下降趋势,高龄者体温会更低 C.女性在月经前期,体温轻度降低 D.婴幼儿体温较稳定 E.女性体温较男性体温稍高 3.提示高热病人退热期可能发生虚脱的表现是 A.皮肤苍白,寒战,出汗 B.脉细速,四肢湿冷,出汗 C.脉速,面部潮红,无汗 D.脉搏、呼吸渐慢,无汗 E.头晕,恶心,无汗 4.败血症病人发热时常见的热型是 A.间歇热 B.弛张热 C.不规则热 D.波浪热 E.回归热 5.物理降温后,需多长时间再次测量体温以进行观察 A.10分钟 B.15分钟 C.20分钟 D.30分钟 E.40分钟 6.可在口腔部位测量体温的病人是 A.腹泻患儿 B.支气管哮喘发作时 C.昏迷者 D.痔疮术后 E.精神病人 7.体温过低病人的护理措施,不妥的是 A.提高室温 B.足部放热水袋 C.饮热饮料 D.加盖被 E.增加病人的活动量8.体温骤升多见于 A.休克 B.极度衰竭 C.肝癌 D.急性感染 E.肺结核 9.疟疾病人最常见的热型是 A.稽留热 B.间歇热 C.弛张热 D.不规则热 E.波浪热 10.关于体温计检查方法错误的是 A.所有体温计的汞柱甩至35℃以下 B.同时放人40℃温水中 C.3分钟后取出检查 D.读数相差0.5℃以上的体温计不能再使用 E.汞柱有裂隙的体温计不能再使用 11.成人正常脉率为 次/分次/分次/分次/分次/分 12.下列有关脉搏测量的描述错误的是 A.护士用示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端按在动脉上,计数1分钟脉率 B.诊脉时,如有异常,再重复测一两次,以求准确 C.当脉搏细弱数不清时,可用听诊器听心尖搏动,数1分钟心率代替诊脉 D.如病人心率和脉率不一致时,护士应先测心率,再测脉率,各测1分钟 E.诊脉时,不可用拇指,因拇指小动脉搏动易与病人脉搏相混淆 13.下列表现符合间歇热的是 A.体温持续升高至39-40℃,持续数日小时内变化不规则 C.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 D.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波动超过l℃,最低体温超过正常水平 E.体温持续升高至39—40℃,24小时波动不超过l℃ 14.对脉膊短绌的病人,测量心率、脉率的正确方法是 A.先测心率,后测脉率 B.先测脉率,后测心率 C.一人测心率,另一人测脉率,同时测1分钟 D.一人测心率、脉率,另一人报告医师 E.一人发口令,另一人测心率、脉率 15.对脉搏生理性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生命体征的评估

生命体征的评估 (A1型题) 1.体温高低不一,日差大于1O C,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水平以上的热型。称为 A.弛张热 B.稽留热 C.间歇热 D.不规则热 E.波浪热 2.肿瘤性发热常见热型为 A.稽留热 B.弛张热 C.间歇热 D.超高热 E.不规则热 3.在对高热病人的护理中,下列护理措施哪项不妥 A.卧床休息 B.测体温每4小时一次 C.鼓励多饮水 D.冰袋放病人头顶、足底处 E.每日口腔护理2-3次 4.测量脉搏的首选部位是 A.颞动脉 B.桡动脉 C.肱动脉 D.足背动脉 E.颈动脉 5.失血性休克病人的脉搏特征是 A.间歇脉 B.绌脉 C.奇脉 D.洪脉 E.丝脉 6.正确测量、记录心脏病病人脉搏的方法是

A.每次计数半分钟 B.脉搏短绌应先测脉率后听心率 C.用拇指诊脉 D.记录脉率符号用红点 E.绌脉记录为脉率/心率 7.当怀疑病人有心跳呼吸骤停时,为迅速确诊,首先应 A.测血压 B.听心音 C.触颈、股动脉搏动 D.数呼吸 E.做心电图 8.节律改变的呼吸是 A.潮式呼吸 B.呼吸缓慢 C.蝉鸣样呼吸 D.深度呼吸 E.鼾声呼吸 9.喉头有异物,呼吸可呈 A.库斯莫尔呼吸 B.呼气性呼吸困难 C.鼾声呼吸 D.蝉鸣样呼吸 E.毕奥呼吸 10.混合型呼吸困难多见于 A. 喉头水肿 B. 哮喘 C. 喉头异物 D. 肺部感染 E. 呼吸中枢衰竭 11.测血压时袖带缠得过紧可使 A.血压偏低 B.脉压加大 C.收缩压过高

D.舒张压过高 E.舒张压偏低 12.使血压测量值相对准确的措施不包括 A.被测者座位时,肱动脉平第四肋软骨 B.缠袖带的松紧度以放入一指为宜 C.重测血压必须使汞柱降至“0” D.偏瘫病人在健侧肢体测量 E.需密切观察血压的病人,应固定测量者 13.成人生命体征值在正常范围内的一组是 A.T 37O C P 120次/分 R 22次/分 BP 110/70mmHg B. T 38O C P 98次/分 R 24次/分 BP 100/65mmHg C. T 36O C P 88次/分 R 20次/分 BP 120/80mmHg D. T 35.8O C P 58次/分 R 15次/分 BP 90/60mmHg E. T 36.5O C P 70次/分 R 18次/分 BP 160/100mmHg 14.关于血压的生理性变化,错误的叙述是 A.小儿血压低于成年人 B.中年以前女性血压低于男性 C.清晨血压低于傍晚 D.上肢血压低于下肢 E.寒冷环境血压低于高温环境 (A2型题) 15.李某,男性,40岁。交通事故致复合创伤后1小时入院。病人呼吸呈由浅慢 逐渐加深加快,又由深快逐渐变为浅慢,继之暂停30秒后再度出现上述状态的呼吸。该病人的呼吸是。 A. 间断呼吸 B. 潮式呼吸 C. 毕奥呼吸 D. 鼾声呼吸 E.呼吸困难 16.李某,患肺炎。入院时体温40O C。为观察体温变化,常规测体温的时间为 A. q8h B. q16h C. q4h

生命体征的评价与护理

. 第十五章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是评估生命活动质量的重要征象,也是护士评估病人身心状态的基本资料。临床上称为生命体征。 第一节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是人体新陈代谢和骨骼肌运动等过程中不断产生热能的结果。 一、体温异常的护理 (一)正常体温: 成人安静状态下:舌下(36.3~37.2℃)、直肠(36.5~37.7℃)、腋下(36.0~37.0℃) (二)生理性变化 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运动、用药等因素而出现生理性波动,但其变化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0.5~l.0℃。 1. 昼夜变化 2. 年龄差异 3. 性别差异 4. 运动状态 5. 用药作用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埋 (一)体温过高 发热:由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 正常范围。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或一昼夜体温波动在l℃以上即可称 为发热。 1、程度判断: 低热:37.3~38℃、中度热:38.1~39.0℃、高热:39.1~41.0℃、超高

热:41.0℃以上 . . 2、发热过程: 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退热期 3、热型: 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体温过低,体温35℃以下称之为体温不 升。 4、护理措施 (1)降低体温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 (2)加强病情观察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 (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鼓励患者多饮水。 (4)补充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5)休息能减少能量的消耗,有利于机体康复。 (6)预防并发症 (7)心理护理 (二)体温过低 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体温过低。若体温低于35℃以下称为体温不升。体温过低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常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 1. 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轻度:32~35℃ 中度:30~32℃ 重度:<30℃,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致死温度:23~25℃ 2. 临床表现 体温过低时病人常有体温不升、皮肤苍白、四肢冰冷、呼吸减慢、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感觉和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等。 3、护理措施 (1)环境温度提供合适的环境温度,维持室温在22-24℃左右。 . .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考试题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考试题 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共45分) 1.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A.延髓上部B.下丘脑C.小脑蝶部D.大脑枕叶E.脊髓颈段 2.下列有关体温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A.长时间从事夜间工作者,在24小时内其体温一般在下午2—8点最高 B.老年人体温有下降趋势,高龄者体温会更低C.女性在月经前期,体温轻度降低 D.婴幼儿体温较稳定E.女性体温较男性体温稍高 3.提示高热病人退热期可能发生虚脱的表现是 A.皮肤苍白,寒战,出汗B.脉细速,四肢湿冷,出汗C.脉速,面部潮红,无汗 D.脉搏、呼吸渐慢,无汗E.头晕,恶心,无汗 4.败血症病人发热时常见的热型是 A.间歇热B.弛张热C.不规则热D.波浪热E.回归热 5.物理降温后,需多长时间再次测量体温以进行观察 A.10分钟B.15分钟C.20分钟D.30分钟E.40分钟 6.可在口腔部位测量体温的病人是 A.腹泻患儿B.支气管哮喘发作时C.昏迷者D.痔疮术后E.精神病人7.体温过低病人的护理措施,不妥的是 A.提高室温B.足部放热水袋C.饮热饮料D.加盖被E.增加病人的活动量8.体温骤升多见于 A.休克B.极度衰竭C.肝癌D.急性感染E.肺结核 9.疟疾病人最常见的热型是 A.稽留热B.间歇热C.弛张热D.不规则热E.波浪热 10.关于体温计检查方法错误的是 A.所有体温计的汞柱甩至35℃以下B.同时放人40℃温水中C.3分钟后取出检查D.读数相差0.5℃以上的体温计不能再使用E.汞柱有裂隙的体温计不能再使用11.成人正常脉率为 A.60-80次/分 B.80-100次/分 C.60-100次/分 D.60-90次/分 E.90-100次/分 12.下列有关脉搏测量的描述错误的是 A.护士用示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端按在动脉上,计数1分钟脉率 B.诊脉时,如有异常,再重复测一两次,以求准确 C.当脉搏细弱数不清时,可用听诊器听心尖搏动,数1分钟心率代替诊脉 D.如病人心率和脉率不一致时,护士应先测心率,再测脉率,各测1分钟 E.诊脉时,不可用拇指,因拇指小动脉搏动易与病人脉搏相混淆 13.下列表现符合间歇热的是 A.体温持续升高至39-40℃,持续数日 B.24小时内变化不规则 C.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

生命体征评估护理总结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重点

生命体征评估护理总结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重点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体温过高(hyperthermia)指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病理性体温过高包括发热和过热。 ★发热(fever):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而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散热障碍、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等,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是被动性体温升高。 ★体温过低(hypothermia):体温低于正常范围为体温过低。T ★稽留热(constant fever)or(continued fever):T持续在39-40℃; 持续数天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高温在39 ℃以上;24h波动范围超过1℃以上;最低T仍高于正常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高温在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几天;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升高,反复发作;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发热无规律;持续时间不定 ★间歇脉(intermittent pulse ) :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代偿间歇),称间歇脉。 ★脉搏短绌(pulse deficit ):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称为脉搏 短绌,简称绌脉。常见于心房纤颤。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18岁以上成年人收缩压≥140 mmHg 和(或)舒张压≥ 90mmHg。 ★低血压:血压低于90/60mmHg称为低血压。常见于大失血、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 ★库斯莫氏呼吸(Kussmaul’s respiration) 深度呼吸深而规则的大呼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1、试述生命体征的指标与含义。 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的总称。生命体征受大脑皮质控制,是机体内在活动的一种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身心状况的可靠指标。正常人生命体征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变化很小。在病理情况下,其变化极其敏感。护理人员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生命体征,可以获得病人生理状态的基本资料,为预防、诊断、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因此,正确掌握生命体征的观察技能与护理是临床护理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2、简述体温的调节机制。 包括自主性(生理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两种方式。 1)自主性体温调节:由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机体受内、外环境温度刺激,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方式。通常意义上的体温调节即指自主性体温调节。 2)行为性体温调节: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活动,通过机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改变而达到调节体温的目的。 3、简述人体的正常体温状况。 成人正常体温的范围及平均值见下表。由于体核温度不易测试,临床上常以口腔、直肠、腋窝等处的温度来代表体温。其中,直肠温度接近于人体深部温度。而日常工作中,采用口腔、腋下温度测量更为常见、方便。温度可用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来表示。 部位平均温度正常范围 口温37℃36.3℃~37.2℃ 肛温37.5℃36.5℃~37.7℃ 腋温36.5℃36.0℃~37.0℃ 4、简述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化情况。 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活动、药物等出现生理性变化,但其变化的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0.5℃~1.0℃。 1)昼夜:清晨2~6时最低,午后13~18时最高。 2)年龄:儿童、青少年的体温高于成年人,而老年人的体温低于青、壮年。新生儿体温易 3)性别: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临床上可通过连续测量基础体温了解月经周期中的有无排卵和确定排卵。 4)肌肉活动:剧烈肌肉活动(劳动或运动)可使产热增加,导致体温升高。临床上测量体温应在病人安静状态下测量,小儿测量时应防止哭闹。 5)其他:情绪激动、紧张,进食、环境温度变化及麻醉药的使用等都会对体温产生一定影响。 5、试述体温过高(发热)的定义及引起发热的原因。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是指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并超过正常范围,称体温过高。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超过37℃或口腔温度超过37.5℃,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称为体温过高。 引起体温过高的原因甚多,根据致热原的性质和来源不同,可以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感染性发热较多见,主要由病原体引起。非感染性发热由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目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6、试述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 1)降低体温: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 2)加强病情观察:①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测体温,一般每天测量4次,高热时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天1次或2次,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及时注意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②观察是否出现寒战、意识模糊等伴随症状。③观察治疗效果。3)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注意食物的色、香、味,鼓励少量多餐,以补充高热的消耗,提高机体抵抗力。

15——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第十五章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是评估生命活动质量的重要征象,也是护士评估病人身心状态的基本资料。临床上称为生命体征。 第一节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是人体新陈代谢和骨骼肌运动等过程中不断产生热能的结果。 一、体温异常的护理 (一)正常体温: 成人安静状态下:舌下(36.3~37.2℃)、直肠(36.5~37.7℃)、腋下(36.0~37.0℃) (二)生理性变化 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运动、用药等因素而出现生理性波动,但其变化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0.5~l.0℃。 1. 昼夜变化 2. 年龄差异 3. 性别差异 4. 运动状态 5. 用药作用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埋 (一)体温过高 发热:由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或一昼夜体温波动在l℃以上即可称为发热。 1、程度判断: 低热:37.3~38℃、中度热:38.1~39.0℃、高热:39.1~41.0℃、超高热:41.0℃以上

2、发热过程: 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退热期 3、热型: 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体温过低,体温35℃以下称之为体 温不升。 4、护理措施 (1)降低体温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 (2)加强病情观察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 (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鼓励患者多饮水。 (4)补充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5)休息能减少能量的消耗,有利于机体康复。 (6)预防并发症 (7)心理护理 (二)体温过低 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体温过低。若体温低于35℃以下称为体温不升。体温 过低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常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 1. 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轻度:32~35℃ 中度:30~32℃ 重度:<30℃,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致死温度:23~25℃ 2. 临床表现 体温过低时病人常有体温不升、皮肤苍白、四肢冰冷、呼吸减慢、脉搏细弱、 血压下降,感觉和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等。 3、护理措施 (1)环境温度提供合适的环境温度,维持室温在22-24℃左右。

第八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带答案资料

第八章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带答案

第八章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一、选择题 (一)A1/A2型题 1.以口腔温度为标准,高热的范围是D A.38.0~38.9℃ B.39.0~39.9℃ C.40.0~40.9℃ D.39.0~40.9℃ E.41.0~41.9℃ 2.高热患者用冰袋降温的原理是A A.传导 B.辐射 C.对流 D.抑制下丘脑 E.蒸发 3.是以用口腔测量体温的患者是E A.昏迷者 B.患儿 C.口鼻手术患者 D.呼吸困难者 E.肛门手术患者 4.测量直肠温度时,将肛表插入的深度为C A.1~2㎝ B.2~3㎝ C.3~4㎝ D.4~5㎝ E.5~6㎝ 5.高热患者的护理,下列哪项不妥B A.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B.测量体温每天两次 C.冰袋冷敷头部 D.口腔护理 E.多饮水 6.可导致脉率减慢的是A A.颅内压高 B.贫血 C.冠心病心绞痛 D.急性左心衰 E.心源性休克 7.脉搏短绌常见于D A.发热患者 B.房室传导阻滞 C.洋地黄中毒 D.心房纤维颤动 E.甲亢患者 8.休克患者的脉搏特征是B A.强大有力 B.细弱无力 C.动脉管壁变硬,失去弹性 D.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 E.每隔一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次早搏

9.心包积液患者常见的脉搏是C A.水冲脉 B.绌脉 C.奇脉 D.交替脉 E.细脉 10.检查血压计时关紧活门充气,如汞柱不能上升,可能为E A.袖带太松 B.袖带太紧 C.袖带太宽 D.袖带太窄 E.漏气 11.当从听诊器中听到第一声搏动时,袖带内压力A A.等于心脏收缩压 B.大于心脏收缩压 C.小于心脏收缩压 D.等于心脏舒张压 E. 小于心脏舒张压 12.可使血压测量值偏高的因素是D A.手臂位置过高 B.袖带过紧 C.袖带过宽 D.袖带过松 E.眼睛视线高于水银柱弯月面 13.关于呼吸的描述,下列正确的是A A.成人每分钟16~20次 B.小儿、男性呼吸较快 C.男性几儿童以胸式呼吸为主,女性以腹式呼吸为主 D.情绪激动,低温环境可使呼吸增快 E.呼吸不受意识控制 14.代谢性酸中毒患者的呼吸表现为B A.费力呼吸 B.深而规则的大呼吸 C.叹息样呼吸 D.蝉鸣样呼吸 E.鼾声呼吸 15.潮式呼吸的特点是C A.呼吸暂停,呼吸减弱,呼吸增强反复出现 B. 呼吸减弱,呼吸增强,呼吸暂停反复出现 C.呼吸浅慢,逐渐加快加深在变慢,呼吸暂停后,周而复始 D.呼吸深快,呼吸暂停,呼吸浅慢,三者交替出现 E.呼吸深快,逐步浅慢,以至暂停,反复出现 16.吸气性呼吸困难的发病机制是A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护理学基础》教案 授课日期:2015年3月24日第2周 教师姓名:龙俊华专业:护理 授课对象:中药6、7班授课地点:中药6、7班 学习情境: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学时:2 课时安排:90分钟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正常体温及生理性变化;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体温测量技术。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具有求实、严谨、创新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1.正常体温及生理性变化 2.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3.体温测量技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解释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体温的正常范围、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高热病人的护理。 难点:体温单的填写和绘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结合多媒体 五、教学环境及课前准备:多媒体 六、教学设计: 第一步:课程介绍、引入新课 各位同学: 我今天讲课的题目是《体温的评估及护理》,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基本知识。 第一节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性变化 (一)正常体温

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运动、用药等因素而出现生理性波动,但其变化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0.5~l.0℃。 1.昼夜变化 2.年龄差异 3.性别差异 4.运动状态 5.用药作用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埋 (一)体温过高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或一昼夜体温波动在l℃以上即可称为发热。 1.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低热:37.5~37.9℃ 中度热:38.0~38.9℃ 高热:39.0~40.9℃ 超高热:41℃以上 2.发热过程(1)体温上升期 (2)高热持续期 (3)退热期 3.常见热型临床上把各种体温曲线的形态称为热型。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可表现出不同的热型,加强观察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常见热型如下: (1)稽留热 (2)弛张热 (3)间歇热 (4)不规则热 4.护理措施 (1)降低体温 (2)病情观察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补充营养 (5)休息 (6)预防并发症 (7)心理护理 (二)体温过低 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体温过低。若体温低于35℃以下称为体温不升。常见于早产儿、重度营养不良及极度衰竭的病人。此外,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使机体散热过多过快,导致体温过低;颅脑外伤、脊髓受损、药物中毒等导致的体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习题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一、单选题 1.陈丰,男,40岁,主诉头晕。多次测得收缩压21Kpa(158mmHg),舒张压12Kpa(90mmHg)左右,应考虑为 A.高血压 B.低血压 C.舒张压偏低 D.收缩压偏低 E.临界高血压 2.体温上升期患者表现为 A.畏寒、皮肤潮红、无汗 B.畏寒、皮肤苍白、无汗 C.畏寒、皮肤苍白、出汗 D.畏寒、皮肤潮湿、出汗 E.畏寒、皮肤潮红、出汗 3.洋地黄中毒者的脉搏为 A.水冲脉 B.间歇脉 C.洪脉 D.速脉 E.丝脉 4.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称为 A.陈一施呼吸 B.毕奥式呼吸 C.库斯莫式呼吸 D.浮浅性呼吸 E.鼾声呼吸 5.下列哪项不属于吸气性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 A.三凹征 B.吸气时间缩短 C.指甲发绀 D.鼻翼扇 E.胸闷、烦躁 6.测量血压,被测者坐位或仰卧时,肱动脉应分别平于 A.第3肋软骨,腋中线 B.第4肋软骨,腋中线 C.第5肋软骨,腋前线 D.第6肋软骨,腋后线 E.第6肋软骨,腋前线 7.属于节律异常的脉搏是 A.缓脉 B.丝脉 C.绌脉 D.洪脉 E.速脉 8.测量脉搏,不符合要求的是 A.患者情绪激动时,休息20分钟再测 B.不用拇指诊脉 C.异常脉搏须测30秒钟 D.脉搏细弱不清,可听心率 E.有绌脉者,二人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一人测脉率 9.物理降温后的体温,绘制符号及连线是 A.红点红虚线 B.蓝点蓝虚线 C.蓝圈蓝虚线 D.红圈蓝虚线 E.红圈红虚线 10.朱先生在测口腔温度时不小心咬破体温计,护士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 A.了解咬破体温计的原因 B.检查体温计破损程度 C.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 D.让病人喝500ml牛奶 E.给予电动吸引洗胃 11.体温突然升高,见于 A.休克 B.极度衰竭 C.肝癌 D.急性感染 E.肺结核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重点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体温过高(hyperthermia)指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病理性体温过高包括发热和过热。 ★发热(fever):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而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散热障碍、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等,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是被动性体温升高。 ★体温过低(hypothermia):体温低于正常范围为体温过低。T<35℃为体温不升 ★稽留热(constant fever)or(continued fever):T持续在39-40℃; 持续数天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高温在39 ℃以上;24h波动范围超过1℃以上;最低T仍高于正常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高温在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几天;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升高,反复发作;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发热无规律;持续时间不定 ★间歇脉(intermittent pulse ) :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代偿间歇),称间歇脉。 ★脉搏短绌(pulse deficit ):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称为脉搏短绌,简称绌脉。常见于心房纤颤。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18岁以上成年人收缩压≥140 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 ★低血压:血压低于90/60mmHg称为低血压。常见于大失血、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

生命体征的评估和护理

生命体征的评估和护理 本章重点 本章重点是解释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间歇脉、脉搏短绌、潮式呼吸、间断呼吸、呼吸困难、高血压、低血压的概念;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正常范围、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高热病人和呼吸困难病人的护理。本章难点是体温单的填写和绘制,脉搏短绌的测量技术。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总称。 体温的形成: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而产生 部位正常范围平均温度腋温 36.0,37.0? 36.5? 口温 36.3,37.2? 37.0? 肛温 36.5,37.7? 37.5? (二)生理性变化 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运动、用药等因素而出现生理性波动,但其变化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0.5~l.0?。 昼夜变化: 清晨2-6时最低下午2-8时最高 年龄差异: 儿童>成人>老年人 性别差异: 女性>男性;排卵后>排卵前排卵日最低(孕激素) 运动状态:病人安静状态下测量 用药作用: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埋 (一) 体温过高:体温过高又称发热。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的定调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或一昼夜体温波动在l?以上即可称为发热。 1(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低热:37.5,37.9? 中度热:38.0,38.9?

高热:39.0,40.9? 超高热:41?以上 发热过程: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皮肤苍白,干燥 无汗、畏寒、疲乏不造,有时伴寒战。方式:骤升和渐升高热持续期: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热性面容;心率增快;头痛、头晕甚至惊厥、谵妄、昏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口干、尿少 体温下降期:散热大于产热,体温恢复至正常;大量出汗、皮肤潮湿、偶然有脱水或休克现象 常见热型 稽留热 T 持续在39~40?,持续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不超过1?(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 驰张热高温在39 ?以上,24h波动范围:超过1?以上,最低T仍高于正常(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 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疟疾) 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持续时间不定(流感、癌症) 体温过高病人的护理:降低体温,病情观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 测量体温:高热病人每4h测体温一次,体温恢复正常3d后改为每日2次,物理降温30min后测体温1次。 降低体温:采取药物和物理降温:较好的是物理降温:T,39?冰敷 T, 39.5?酒精擦浴;采取降温措施后30min后侧量体温。补充营养: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少量多餐 低过体温: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减少或散热增多导致体温低于正常范围。

基础护理学8章(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习题与答案

第八章 一、选择题 (一) 1.适宜采用口腔测量体温的是 A. 昏迷者 B.患儿 C. 口鼻手术者 D.呼吸困难者 E. 肛门手术者 2.可导致脉率减慢的是 A. 颅内压增高 B. 贫血 C.冠心病心绞痛 D.急性左心衰 E. 心源性休克 3.脉搏短绌常见于 A. 发热者 B. 房室传导阻滞者 C.洋地黄中毒者 D.心房纤颤者 E.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 4.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可出现 A. 呼吸过速D.间断呼吸 B. 呼吸过缓 E 深度呼吸 C.潮式呼吸 5.可使血压测量值偏髙的因素是 A .手臂位置过高 B. 袖带过紧 C.袖带过宽 D.袖带过松 E.眼睛视线高于水银柱弯月面 6.吸气性呼吸困难机制是 A. 上呼吸道狭窄 B. 细小支气管狭窄 C.肺组织弹性减弱 D.麻醉药抑制呼吸中枢 E. 呼吸面积减少 7.电动吸引器吸痰是利用 A .正压作用 B. 负压作用 C.虹吸作用 D.空吸作用 E. 静压作用 8.减压器可使氧气筒内的压力降至 A. 0. 1 -0. 2MPa B. 0.2-0. 3MPa C. 0.3-0. 4MPa D. 0.4 - 0. 5 MPa E. 0. 5 - 0. 6MPa (二) A2 型题 9.患者吴某,女,27 岁。肺炎球菌肺炎持续髙热数天,给予冰袋降温 ,其原理是 A. 传导 B 辐射 C.对流 D.抑制下丘脑 E.蒸发 10.患者李某,男,35 岁,持续高热。在对患者的护理措施中不妥的是 A. 密切况察病情变化 B.测体温每天二次 C.冰袋冷敷头部 D. 口腔护理 E. 鼓励多饮水 11.患齐姚某,男 ,28 岁,持续高热数天,每日体温最高40.3℃,最低 39.0℃,此热型符合 A. 稽留热 B.弛张热 C.间歇热 D. 不规则热 E.异常热 12.患者汪某,男,34 岁。8am 体温骤升至39.2℃ ,持续 6h 后降至 36.9℃,2 天后体温又升至 39℃,此热型可能为 A. 稽留热 B.弛张热 C.间歇热 D. 不规则热 E.回归热 13.患儿兵兵,需测量直肠温度时,护士应将肛表插人肛门 A. 1 -2cm B. 2 - 3cm C. 3 -4cm D. 4 -5cm E. 5 -6cm 14.患者林某,女 ,50 岁。诊断为“菌痢”。护士测量体温时得知其5min 前饮过开水 ,为此应 A. 嘱其用冷开水漱口后再测量 B.参照上次测量值记录 C.改测直肠温度 D. 暂停测一次 E.告知患者 30min 后再测口腔温度 15.患者张某,男 ,70 岁。测口温时不慎将体温计咬碎,护士应立即采取的措施为 A. 催吐 B. 口服蛋淸液 C.服缓泻剂

生命体征评估

1.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是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 2.发热(fever):又称体温过高,是指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并超过正常范围。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也可称为体温过高。 3.稽留热(constant fever):是体温持续在39~40℃左右,达数天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多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等。 4.弛张热(remittent fever):是体温在39℃以上,24h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5.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是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又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等。 6.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7.间歇脉(intermittent pulse):是指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代偿间歇)。 8.脉搏短绌(pulse deficit):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 9.潮式呼吸(Cheyne-Stokes respiration):是一种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再经一段呼吸暂停(5~20s)后,又开始重复以上的周期性变化,其形态就如潮水起伏。 10.间断呼吸(Biots respiration):是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即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 11.体位引流(postural drainage):是指置病人于特殊体位,将肺与支气管所存积的分泌物,借助重力作用使其流入大气管并咳出体外。 12.吸痰法(aspiration of sputum):是指经口、鼻、人工气道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的一种方法 1.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最主要的散热部位是皮肤,当人体安静状态下处于气温较低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形式是辐射。 2.人体的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3.根据致热原的性质和来源不同,发热可分为感染性蒸发和非感染行蒸发 4.发热的过程分体温上升起高热持续期退热期 5.发热的病人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6.物理降温半小时后所测得的体温用红色圆圈,表示,并以红色虚线与降温前的温度相连。7.由于重力引起的代偿机制,人体立位血压高于坐位血压,坐位血压高于卧位血压。8.临界高血压的收缩压为140~149 mmHg,舒张压为90~94 mmHg。 9.测量血压时,要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10.吸痰时,贮液瓶内吸出液不得超过2/3.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5s. 11.氧气表是由压力表减压器流量表湿化瓶安全阀组成。 12.吸气性呼吸困难的病人常有明显的三凹症,即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凹陷。

第八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带答案

第八章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一、选择题 (一)A1/A2型题 1.以口腔温度为标准,高热的范围是D A.38.0~38.9℃ B.39.0~39.9℃ C.40.0~40.9℃ D.39.0~40.9℃ E.41.0~41.9℃ 2.高热患者用冰袋降温的原理是A A.传导 B.辐射 C.对流 D.抑制下丘脑 E.蒸发 3.是以用口腔测量体温的患者是E A.昏迷者 B.患儿 C.口鼻手术患者 D.呼吸困难者 E.肛门手术患者 4.测量直肠温度时,将肛表插入的深度为C A.1~2㎝ B.2~3㎝ C.3~4㎝ D.4~5㎝ E.5~6㎝ 5.高热患者的护理,下列哪项不妥B A.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B.测量体温每天两次 C.冰袋冷敷头部 D.口腔护理 E.多饮水 6.可导致脉率减慢的是A A.颅内压高 B.贫血 C.冠心病心绞痛 D.急性左心衰 E.心源性休克 7.脉搏短绌常见于D A.发热患者 B.房室传导阻滞 C.洋地黄中毒 D.心房纤维颤动 E.甲亢患者 8.休克患者的脉搏特征是B A.强大有力 B.细弱无力 C.动脉管壁变硬,失去弹性 D.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 E.每隔一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次早搏 9.心包积液患者常见的脉搏是C A.水冲脉 B.绌脉 C.奇脉 D.交替脉 E.细脉 10.检查血压计时关紧活门充气,如汞柱不能上升,可能为E A.袖带太松 B.袖带太紧 C.袖带太宽 D.袖带太窄 E.漏气 11.当从听诊器中听到第一声搏动时,袖带内压力A A.等于心脏收缩压 B.大于心脏收缩压 C.小于心脏收缩压 D.等于心脏舒张压 E. 小于心脏舒张压 12.可使血压测量值偏高的因素是D A.手臂位置过高 B.袖带过紧 C.袖带过宽 D.袖带过松 E.眼睛视线高于水银柱弯月面 13.关于呼吸的描述,下列正确的是A A.成人每分钟16~20次 B.小儿、男性呼吸较快 C.男性几儿童以胸式呼吸为主,女性以腹式呼吸为主 D.情绪激动,低温环境可使呼吸增快 E.呼吸不受意识控制 14.代谢性酸中毒患者的呼吸表现为B A.费力呼吸 B.深而规则的大呼吸 C.叹息样呼吸 D.蝉鸣样呼吸 E.鼾声呼吸 15.潮式呼吸的特点是C A.呼吸暂停,呼吸减弱,呼吸增强反复出现 B. 呼吸减弱,呼吸增强,呼吸暂停反复出现 C.呼吸浅慢,逐渐加快加深在变慢,呼吸暂停后,周而复始 D.呼吸深快,呼吸暂停,呼吸浅慢,三者交替出现 E.呼吸深快,逐步浅慢,以至暂停,反复出现 16.吸气性呼吸困难的发病机制是A A.上呼吸道狭窄 B.细小支气管狭窄 C.肺组织弹性减弱 D.麻醉药抑制呼吸中枢 E.呼吸面积减少 17.测量呼吸时护士的手不离开诊脉部位是为了B A.保持患者体位不变 B.不被察觉,以免患者紧张 C.易于计时 D.对照呼吸与脉搏的频率 E.观察患者面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