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后规制时期石油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后规制时期石油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后规制时期石油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后规制时期石油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后规制时期石油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以新西兰成品油市场为例

鲁晓东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

摘要由于石油对国家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且石油产业与其他产业特点不同,一般来讲,政府对石油产业会实施高度规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由于公众对政府规制所强加的经济负担的不满以及石油工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一些国家开始将竞争机制逐渐引入本国石油市场。新西兰就是一个典型的国家。本文从石油产业的产品性质、市场集中度、纵向一体化和进入壁垒等四个方面考察新西兰在放松石油规制之后石油市场结构的深层次变化,客观地反映了放松规制对新西兰石油产业带来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石油产业石油市场政府规制产业组织纵向一体化进入壁垒新西兰

经典的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一个产业的市场结构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影响并决定着该产业内部的企业行为,进而影响并决定着该产业的整体绩效。因此,对于石油产业来说,只有廓清现实的市场结构并对市场结构的形成原因做进一步的深刻剖析,才能制定出符合石油产业特征的优化产业组织对策。事实上,这也是实现有效竞争,促进石油产业组织优化的逻辑起点。

由于石油对国家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且石油产业与其他产业特点不同——石油领域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引起市场失灵,因此,一般来讲,政府对石油产业会实施高度规制。现代经济学认为,“石油规制”往往被归属于“政府规制”的范畴,它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对石油企业生产经营行为进行某种限制和规定。由于政府往往将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市场失灵”和石油生产经营体系中的内在不稳定性(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战略性)相联系,因而导致石油产业规制及相关的制度在本质上成为构成现代市场经济和石油产业制度结构的基本要素之一。

虽然大多数国家对本国的石油市场采取了一定的规制措施,但是自20世纪80 年代后期,随着“官定”石油价格的废除,一些国家开始逐步放松对石油市场的规制,将竞争机制逐渐引入本国的石油市场。新西兰就是一个典型的国家。

欧美国家对自然垄断行业规制程度的放松始于上世纪60年代,而规制放松之后所带来的经营效率的提高无疑会使新西兰政府重新审视自身对石油行业过于“严厉的”监管。出于应对国际石油公司竞争的考虑,它们开始对原有的监管体系的成效产生了怀疑,过高的监管成本、石油行业越来越低的资源利用效率使得新西兰政府开始着手考虑废除政府管制,代之以更加灵活的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资源配置方式。

自1988年新西兰颁布了《石油产业改革法案》后,新西兰原有的石油规制体制开始逐渐放松,该法案的主要目的是用提高国内石油市场的竞争性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以降低成品油的价格。因为在放松规制之前,消费者一直抱怨新西兰石油价格远远高于完全竞争性市场的石油价格,即存在以损失消费者福利来维持石油公司高利润的现象。放松规制后,各成品油服务网点的数量大大增加,而且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新的进入者刺激了油品价格的竞争。本文将通过产业组织理论的SCP(结构—行为—绩效)范式来分析放松规制后的石油市场结构。

在早期的石油产业后放松规制理论(post-deregulation theory)研究中,米勒[1]通过对石油批发商行为特征的研究,提出了几种可能导致厂商间形成寡头竞争的结构性条件:该种产品的竞争者较少;产品同质,且从消费者角度看,产品的性态不复杂;买者与卖者之间存在经常性、稳定且充分的交易行为,以此来保证价格由竞争产生;市场需求弹性小,因此串谋可带来潜在利润;存在政府的规制和人为的合并现象,企业之间存在一定合作史;各厂商的成本结构相似。这些市场条件可以推导出一种潜在的串谋形式:虽然企业间不存在直接的沟通或书面协议,但是却表现了串谋的一般特征,如企业获得高的

投资回报率,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结构等。根据米勒提供的分析框架,我们将从产品性质、市场集中度、纵向一体化和进入壁垒等四个方面考察新西兰在放松对石油的规制之后,石油市场结构的深层次变化。

一、产品性质

石油产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生产技术的同质性,除了品牌的差异以外,消费者很难将不同企业生产的产品区分开来,即产品差异度极低。因此,从消费者角度看,不同品牌的石油产品存在高度的相互替代性。这时,消费者会倾向于购买低价格的石油或油品。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品牌产品之间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会非常高,这就意味着,一旦某一厂商的产品价格微弱上涨,便会由于消费者转向其他厂商的产品而使该厂商的销售量大幅减少,反之亦然。因此,在某一特定区域,不同品牌的产品的价格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然而,消费者在寻求低价产品的同时,也会考虑到购买过程中发生的机会成本,例如发现低价石油所耗费的时间及精力等。消费者的这一消费特征使得他们的购买行为一般发生在相对便利的地点,因此在不同的区域市场上,同一产品有时会存在一定的价格差异。根据这一特点,厂商可以通过发现小额需求和成本优势来削减价格,或者利用区位优势对需求弹性过小的消费者收取额外的费用。

针对石油零售环节的具体情况,对于两个相邻的加油站暂时的价格差异,消费者并不会立即做出反应。但假如某地区的某一批发商临时改变油品价格,而其他批发商不立即效仿的话,这种同地异价的现象就会出现。在1999年11月25日的约翰森威尔市,两家相距仅为50米的BP和Mobile的加油站每升汽油的价格相差了2%,但这一差异并没有影响到消费者选择加油站的行为。

《石油产业改革法案》促使石油厂商开始研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寻求更加科学的定价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西兰过去全国统一油价的现象,原有的人为价格扭曲现象得到了缓解,使得成品油的零售价格开始反映其成本的差异和市场供需的变化。

二、市场集中度

从历史上看,新西兰石油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石油批发环节的市场集中度非常高,而零售环节的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但后者的情况并不是绝对的:首先,石油零售市场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因为加油者一般会选择距离较近的加油站,所以远离人口密集区的地方乡村市场的集中度会非常高;其次,在放松政府规制之后,批发商一般选择同零售商建立长期的相对稳定的合同,这就迫使零售商不断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更多的服务网点,从而提高了该环节的市场集中度(关于这一点在纵向一体化部分有详述)。

从表1可以看出,新西兰石油零售商的数量在22年间有了大幅度下降。1990年,在一些石油需求不旺盛的地区,有大量的小规模的零售商退出了该行业。[2]1992~1996年关闭的加油站总量估计有317家,但仅有67家新企业进入该行业,68家企业进行了整合和重建。[3]到1998年,加油站的数量仅为1976的44%。

表1 新西兰加油站的数量(部分年份)

资料来源:Clough et al. (1989, p. 26, 72);ACIL (1997, p. 23);J. Weir, “Petrol industry talks of more tough times”, The Dominion, 4th April 1998.

在放松规制之前,新西兰加油站的规模差异很大,边远地区的加油站一般经营周转率较低,而规模较大的都主要集中在城市里。在1986年,14%的规模较大的加油站占据了整个零售行业总销售量的几乎一半。放松规制之后,产业的集中度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在放松规制之前,BP/Europa公司、Mobil公司、Shell公司和Caltex公司控制着整个零售市场,其市场份额分别为33%、28%、22%和17%。

[4] 自《石油产业改革法案》开始执行后,由于经营的政策环境的改变,各跨国石油公司为了保持原有的

市场份额,也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从图1可以看出,最近20年来,这五大石油巨头的市场份额仅有微弱变化,除最后两年外,变化幅度没有超过1%。[5]

图1 新西兰主要石油公司的市场份额变化情况

注:*1967年和1986年的数据包括Euopa 公司;**1967年的数据包括Atlantic 公司

资料来源:“Petrol price fixing case to continue”, MG Business , 30 March 1998;R. van den Bergh,

“Shell undercuts BP with 5c rise”, Dominion , 24 January 2001 Challenge media release for 1999 figures.

另一个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有效标准是计算该市场的赫芬达尔指数(HHI )。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T 为市场总规模;i x 表示第i 家企业的绝对规模;x i 表示第i 家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n 表示该产业的所有企业数。

利用图1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出新西兰石油行业1986年、1996年、1999年和2001年的赫芬达尔指数分别为0.264、0.257、0.244和0.233。在1986~1996年,该产业的企业数目没有变化,此阶段赫芬达尔指数的微弱下降反映了个企业市场份额差异的降低;而1996~2001年,赫芬达尔指数的大幅下降则表明两个新企业的进入。尽管新进入企业的市场份额较小,但是它们对于改变过去该行业长期稳定的封闭型寡头垄断格局的作用还是相当明显的。

三、纵向一体化

在放松规制之前,石油零售商大多数都处于小规模经营状态,缺乏具有全国影响能力的大型零售商,这也是造成零售环节市场集中度低的原因之一。1988年新西兰《石油产业改革法案》的正式实施为大型石油批发商进军石油零售环节打开了方便之门。早在政府决定放松规制之前,这些厂商就表现出占领零售市场的强烈愿望。那时,他们虽然不能直接控制加油站,但是可以通过与零售商签订排他性的销售合同来达到间接控制市场的目的。[6]政府放松规制之后,石油产业内的竞争趋于激烈,纵向一体化成为石油厂商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然战略选择,现在,这些大的石油批发商已基本控制了零售市场。

新西兰加油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模式共有三种[3],最普遍的一种是经销商单独拥有和独立经营,这种类型占总量的60%;第二种是经销商从各石油公司租赁经销点,只拥有该加油站的经销权,这种类型占总量的20%;最后一种是石油公司或代理商经营型,即石油公司直接控制该加油站,也占总量的20%。所有加油站都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且只经营同一品牌的成品油。从各种类型加油站的地理分布来看,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加油站一般由石油公司直接控制经营,而在偏远落后的地区,经销商单独拥有和独立

21)(∑

==n

I i x H

经营的情况较多。一些加油站还实行会员制,只对会员提供服务,并在价格上有 1.5%的折扣,这也体现了人力成本的降低。除此之外,绝大部分加油站是对外服务的。

为了保持并扩大现有的市场份额,石油公司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竞争力,这就有必要继续推行一体化战略。这一问题可由“囚徒困境”来解释,因为每一个公司都担心竞争对手控制销售渠道而使得自己原有的市场份额受到损失。此时,纵向的一体化战略就成为每个公司的占优策略。

我们可以根据建立两个石油公司的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模型来说明这一问题,图2是两公司面临的支付矩阵。假设市场上仅有两个公司,每个公司都有两个被选方案:选择一体化还是选择非一体化。根据每个公司选择结果的不同,共有四种对市场份额的划分结果(右列的数据是公司1的市场份额,左列的数据是公司2的份额)。如果两个公司都选择一体化战略,它们将各占市场份额的50%,如果一个公司选择一体化战略而另一个公司选择非一体化战略,一体化的公司的份额为90%,非一体化的公司的份额为10%。

图2 纵向一体化博弈矩阵

分析过程中假定该支付矩阵为两个公司都充分了解,每个公司都希望达到市场份额最大化,并知道自身的结果要依赖于对方的选择。不难看出,无论公司1选择一体化还是非一体化,公司2的最佳选择都是一体化,反之亦然。因此,此博弈的纳什均衡是两个公司都选择一体化策略。

除了能够得到上游厂商在设备投资方面的支持以外,石油公司选择进一步一体化的另一个动机是进一步控制成品油销售的渠道,一旦成功并购零售商后,石油公司对加油站的设备、设计方案、品牌进行投资,体现出一定的规模效应。一般来说,中等规模以下的石油公司是无力进行这种投资的。大的公司通过这种手段可同时达到排挤小公司的目的。

石油产业纵向一体化趋势的另一个可能动机是出于减少交易成本的考虑。现代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同一种交易,尤其是当这种交易比较频繁时,在企业内部进行交易所产生的成本将远远小于发生在两个独立企业之间的成本,科斯最早用这一理论来解释企业产生的原因。[7]当交易资产的专有化程度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并且交易的发生比较频繁时,交易成本就会比较高,此时纵向一体化就会成为必然。但是,这一理论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石油产业。因为一些大型的专有设备,如地下输油管道、加油机等一般都是归大的石油批发商所有。因此,这就排除了零售商由于沉没投资而存在交易成本的问题。

当一个产业的上下游企业所面临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时,纵向一体化可以提高该产业的产量,降低价格(提高消费者福利),并能为公司带来更高的利润。不管两个市场的竞争格局是垄断的,还是寡头竞争的,这一结论都同样适用。[8]这一理论要求下游厂商不能对上游厂商提供的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加工。而石油产业恰好符合这一特点。下游加油站所销售的成品油完全是由上游厂商提供的。所以,石油产业的纵向一体化无论对厂商还是对消费者来讲,都是一个更优的选择。

纵向一体化还会提高本产业的进入壁垒。在一个寡头市场上,当一位厂商进行纵向兼并后,根据图2所做出的博弈分析,它的竞争对手进行一体化的压力就会增大,而进入者进入该产业的难度就会加大。因为进入者必须同时进入上游和下游两个市场,增大投资的规模和进入的潜在沉没成本。

四、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产业组织理论特有的范畴,它以生产同一或同类产品的产业市场内既有企业与潜在进入企业的存在为前提,反映了产业内既有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所具有的优势程度。石油产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效果明显的产业,其一次性投资巨大,专业化生产程度高,资产专用性强,沉淀费用高,是一种进入壁垒较高的产业。

从产业组织理论对进入壁垒的一般性分析和石油产业的实际情况看,石油产业的进入壁垒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策性壁垒由于石油资源的稀缺性及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许多国家对石油产业实行特许经营,禁止特许以外的企业进入石油产业。

(2)资源性壁垒石油产业的发展完全依赖于油气资源储量,新企业若要进入此行业,需花费相当大的费用购买资源,由此产生进入此行业的巨大障碍。

(3)技术性壁垒石油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勘探、开发、运输、炼制等领域有大量的关键技术,如保密性专利或专有技术,这些无法取得或掌握的关键技术就成为进入壁垒。

(4)规模经济壁垒石油的勘探开发、炼制以及石油化工都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有效益。根据国外的经验,年炼油能力在250万吨才能达到起始规模经济产量。现有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努力扩大生产规模,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增强成本优势。除非进入者实力强大,能承受初始进入时的成本劣势,才能逾越规模经济壁垒。

(5)巨额的资金及沉淀费用壁垒石油产业投资巨大,如果投资不到位,达不到经济规模,则在竞争中就会处于成本劣势。但是,若某企业能够筹措大量资本,并在进入早期遭到失败时能尽快退出,资金巨额化从理论上说就不成为强大的进入壁垒。这时,起重要作用的是“沉淀费用”。由于石油产业资产专用性强,退出时大量的资产不能转做他用,这时,投入的资本不能完全收回,这种沉淀费用也就成为进入壁垒。

新西兰自逐渐放开石油的产业规制之后,原有的政策性壁垒已经基本消除,但是在新的市场竞争格局的过程中,又逐渐形成了新的进入壁垒。新企业进入石油产业的主要障碍包括:建设炼油厂以及销售环节铺设输油管道、购置储油设备等所需的投资巨大;在原有的石油厂商竞争下,新进入厂商难以获得必要的市场份额;最好的石油零售点已经被在位的石油公司瓜分,同时输油管道和设备均为大的石油批发商所有;那些独立的成品油零售网点一般都和现有的石油厂商签订有长期合同;虽然由于海运能力的提高,进口油的单位成本已大大降低,但是这些优势往往又会被高额的石油储存成本所抵消。

最近,一份来在新西兰经济研究部(NZIER)的报告指出,自1990年以来,新加坡出口石油的价格与新西兰零售成品油的价格之间的差距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种与国际油价背离的现象说明现有的新西兰成品油零售市场依然存在一定的进入壁垒,从而使得该产业的竞争性严重不足,几家大的公司可以通过私下的合谋来提高油品价格和公司利润,从而损害了消费者的福利。

五、结语

1988年颁布的《石油产业改革法案》经过十几年的推行,对新西兰的石油产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原有的高税收、严格进入限制和经济规制的产业运行环境。环境的改变促使石油批发商通过与零售商建立稳定的、长期的销售合同来实现纵向一体化,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这种企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西兰石油产业原有的市场结构。对于石油开采商来讲,由于政府原有保护的消除,使得他们不得不立足自身来应对来自国外大石油公司的竞争。在销售环节,竞争的一个显著效果是改变了原来全国统一油品售价的局面,主要城市和边远城镇的油价存在一定差别,使得油价开始反映运输成本的差异。另外,各油品零售点的服务质量也大大提高。

该法案在执行的初期对产业运行效率的影响是积极的,新西兰国内的石油价格由国际油价的差异逐步缩小,但是这种趋势并没持续太长时间。从总体上来说,新西兰原有的寡占型的市场结构并没有改变,自1988年后的十年,该产业几乎没有新的厂商进入。这反映了在位厂商的潜在进入威胁维持了该产业的高进入壁垒,新进入者的缺乏造成了价格竞争的弱化。非价格竞争——品牌、服务质量、占领主要零售点等——仍是厂商之间竞争的主要形式。

尽管改革法案并没有完全实现其最初的目的,但是新西兰的石油产业已经步入后规制时期,良好的石油竞争环境已经初步形成。另外,从理论上讲,对于石油这种具有特殊战略意义的资源,寡占型的市场结构有利于提高本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产业资源配置效率。

[9]

参考文献

[1] Miller R. Price Setting and Deregulation: The Flour Milling and Petrol Wholesaling Industries. New Zealand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Wellington: 1989

[2] Bollard A. The Petrol Retailing Industry. Turning It Around: Closure and Revitalization in New Zealand Indust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uckland: Chapter 10. 1990

[3] ACIL. Barriers to Entry to the New Zealand Downstream Oil Market. A Report to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Ministry of Commerce. Wellington: 1997

[4] Scott G. Conditions of Entry into Petrol Importing., Wholesaling and Retailing in New Zealand. LECG. Wellington:1997

[5] Oil Industry Deregulation: Has the Consumer Benefited?. Consumer Voice: Current

Consumer Issues. No.1, August 1989, p. 2.

[6] Clough P, Bollard A, Assendelft E, and Culy J. Issues in Oil Sector Deregulation. Research Monograph No. 43, Wellington: NZIER. 1989

[7] Williamson O E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Hand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msterdam: 1987

[8] Perry M K. Vertical Integration: Determinants and Effects. Hand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msterdam: Elsevier. 1987

[9] 杨嵘. 寡占型市场结构与石油产业组织效率. 河北学刊, 2001(1):70

收稿日期:2004-08-31

编辑:刘倩如

Analysis of the market structure of petroleum industry in past-regulation period ——Taking New Zealand oil market as an example

Lu xiaodong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of Nankai University)

Generally speaking, because of its strategic implication as for a country and it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 different from other industries, the petroleum industry was highly regulated by the government. With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especially because the public discontent with the economic burden on them forced by the government's regulation framework and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troleum industry, some countries begin to introduce competition mechanism gradually to the national petroleum market. New Zealand is a typical country of this kind.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market structure of New Zealand petroleum industry after deregul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nature of the product, market concentration,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Barriers to Entry etc. the results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great influence that the Measures of deregulation brings to the New Zealand petroleum industry.

KEY WORD petroleum industry; oil market; regulatio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vertical integration barriers to entry; New Zealand

物流运输企业成本结构分析(详细)

物流运输企业成本构成 传化物流集团物流研究院 根据对运输价格的相关理论的分析,并结合对物流运输企业经营情况的调研,涉及到物流运输企业的经营成本分可以分为两大类: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一、生产成本 道路货运的生产成本主要包括燃料费、通行费、人员工资支出、管理费用、固定资产折旧、税费及保险、罚款与事故损失等。 1、燃油费。燃料费是物流专线运输企业最为主要的成本构成,一般占到25-30%,而对于车辆利用率高的企业,甚至高达35%以上。此外,油价不断的上涨以及未来“费改税”的实施,燃油费占总成本的比例将会进一步提高。 2、通行费。通行费主要是指高速公路通行费,一般占到总成本15-20%之间。随着高速公路计重收费工作逐步全面开展,对于空驶率较高的物流专线运输企业,通行费占货运企业总营运成本的比例将有所下降。 3、人员工资支出。人员工资支出主要指驾驶员工资,随着我国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驾驶员的工资将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而人员工资支出所占总成本的比例也会增长。 4、管理费。管理费用包括相应的办公场所租赁费用、管理后勤人员的工资支出、以及其他必要的办公费用。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一般占总营运成本的lo%左右。但是对于温州市中小物流专线企业来说,一般不到4%,甚至在2%以下。 5、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折旧对于物流专线运输企业来讲是相对比较重要的一块,对于大多数没有自己建设场站的物流运输企业来说,折旧项主要是车辆折旧,一般占到总成本的10-15%左右。 6、税费及保险。根据我国营业税相关税法规定,物流运输企业营业税按营业额的3%征收,营改增后,物流运输企业增值税按6%征收。保险方面,大型专线企业的投保成本一般占到营运成本的1%-2%之间,而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除非货主要求,一般不会投保货物运输保险。 7、罚款与事故损失。罚款与事故损失属于营运过程中的机会成本,总的来说,其占总成本的比例大概在1%一2%之间。鉴于目前物流运输运输市场“价格战”等无序竞争现象的存在,使得超载成为部分企业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相应的,超载罚款也成为了这些企业

电力市场分析

引言 本文致力于通过分析市场结构、市场特点、电价形成机制,市场主体的构成、市场交易和运行模式、市场交易策略,并进行科学预测市场需求,分析研究发电集团交易竞价策略,在此基础上,建议发电集团在当前电力市场竞争条件下,积极主动并有选择性地采取交易策略参与市场竞争,以最优的报价策略获取最大化利润。本文还分析国内外电力市场结构、运行方式、特点、模式和存在的问题,在掌握大量基础性市场信息基础上预测未来电力需求,比较分析区域电力总供给和需求的状况,并对未来区域电力市场竞争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和判断;本文在对电力市场理论分析、实际运行情况以及实证论述基础上,提出发电集团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策略的竞价基本原则和方法,并具体总结提出基于成本分析、基于市场出清价格预测的博弈论模型等多种交易竞价策略方法。最后,通过对市场规则、竞争形势和发电集团内部降耗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交易前充分做好战略设计和规划,做好内部挖潜、降本增效等基础工作对发电集团竞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并建议发电集团及时调整竞价策略,改善管理方式,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为未来在电力市场中交易成功奠定基础。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电力产业被普遍认为是典型的自然垄断产业,世界各国对电力产业发电、输电、配电、售电等环节实行严格管制。80年代以后,电力产业的自然垄断边界发生了显著变化,全球范围掀起了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浪潮。随着我国电力产业的发展,“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成为当前电力行业改革和理论研究的主流思想,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电力市场成为各级政府和各类学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电力市场参与者的发电集团,其利益最终必须通过电能的生产和交易来实现,在交易过程中提前获悉尽可能多的电价和电力需求信息,就可以在电力市场的交易中占得先机,求得更大的利益回报。发电集团的报价决定了其自身在发电市场中可以占有的市场份额,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的利润。因此,对竞争对手报价策略以及电力市场未来运行趋势进行准确预测,并在此分析判断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做出最合理、最理性、最优化的策略选择,就成为当前发电集团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从国际、国内电力改革的历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看,传统的电力产业垄断经营体制已经难以为继,电力市场化改革已是大势所趋。电力市场开放,就是要将电力工业纳入到市场经济的框架中,通过市场竞争,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合理利用。传统的基于粗放管理和行政手段的一系列规制、调度和控制方式,势必无法适应竞争环境下的市场实际情况,因此,必须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电力系统运行控制及规划工作的各个环节,相应改变市场调节手段。作为最先被推向市场的发电集团,必须高度关注电力市场信息、市场特点、市场建设和规划。我们知道,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放开规制、引入竞争、市场定价。而其中电价是电力市场的杠杆和核心内容,电价的形成机制直接决定了市场的开放程度,因而改革电价形成机制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在厂网分开的基础上,逐渐放宽市场准入,尝试建立区域电力市场,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制定电力市场法律,制定市场交易规则,使价格在竞争中形成,使电价真正反映电力生产成本水平和市场对电力产品的供需状况。 建立科学、健全、有序的市场,要求所有的市场主体能够认清形势,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规范的竞争,要求市场主体宏观上找准定位,调整成本控制策略,确

三大石油公司组织架构

我国三大石油公司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单位列表~~~ 1中国海油单位列表 (1)上游业务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辖)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 (2)中上游业务 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销售分公司 中海油气开发利用公司 中国化工供销(集团)总公司 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 中海石油化工进出口有限公司 中海油海西宁德工业区开发有限公司 中海石油炼化与销售事业部 (3)专业技术服务 中海油田服务有限公司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近海石油服务(香港)有限公司 (4)金融服务 中海石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中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 中海石油保险有限公司 中海石油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5)其他 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渤海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南海西部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东海公司 中海实业公司 中海油基建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中化建国际招标有限公司 中海油信息技术(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报社 2 中国石油单位列表

(1)油田企业: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公司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 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公司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 中国石油玉门油田公司中国石油浙江油田公司(中国石油南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中石油煤层气公司中国石油对外合作经理部 (2)炼化企业: 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 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 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公司中国石油宁夏石化公司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 中国石油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锦州石化公司 中国石油锦西石化公司 中国石油大庆炼化公司中国石油哈尔滨石化公司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 中国石油四川石化公司中国石油广东石化公司中国石油大港石化公司 中国石油华北石化公司中国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公司中国石油辽河石化公司 中国石油长庆石化公司中国石油克拉玛依石化公司 中国石油庆阳石化公司中国石油东北炼化工程公司 中国石油炼化工程建设公司中国石油东北化工销售公司 中国石油西北化工销售公司中国石油华东化工销售公司 中国石油华北化工销售公司中国石油华南化工销售公司 中国石油西南化工销售公司中国石油吉林燃料乙醇公司 (3)销售企业: 中国石油东北销售公司中国石油西北销售公司中国石油燃料油销售公司 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中国石油辽宁销售公司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公司 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中国石油内蒙古销售公司中国石油北京销售公司 中国石油上海销售公司中国石油黑龙江销售公司中国石油河北销售公司 中国石油新疆销售公司中国石油山东销售公司中国石油陕西销售公司 中国石油吉林销售公司中国石油江苏销售公司中国石油甘肃销售公司 中国石油河南销售公司中国石油湖北销售公司中国石油浙江销售公司 中国石油云南销售公司中国石油重庆销售公司中国石油湖南销售公司 中国石油安徽销售公司中国石油广西销售公司中国石油福建销售公司 中国石油大连销售公司中国石油山西销售公司中国石油天津销售公司 中国石油宁夏销售公司中国石油贵州销售公司中国石油青海销售公司 中国石油江西销售公司中国石油西藏销售公司中国石油海南销售公司 中国石油大连海运公司 (4)天然气与管道储运企业: 北京油气调控中心中国石油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 中国石油管道公司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 北京天然气管道公司中国石油西部管道公司 中国石油唐山液化天然气公司中国石油大连液化天然气公司 中国石油江苏液化天然气公司中国石油华北天然气销售公司 中国石油昆仑燃气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利用公司 (5)工程技术服务企业:

市场结构及其优缺点的分析

市场结构及其优缺点的分析 首先我们先看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积累了日渐尖锐的矛盾。随着这些矛盾的逐渐显露,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机制都在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经济在长达30多年的增长中,始终也未能有效地建立起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投资拉动一直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在“政绩GDP”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下,过度依靠投资拉动的结果就必然是不断累积的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经济无效增长的部分占整个增长中的比重不断扩大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二是,由于市场化改革出现了明显的延缓趋势,因此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运行机制与经济发展模式始终也未能有效地建立起来,相反,社会资源越来越大规模地向政府手里集中,行政配置资源的特征愈加明显,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在不断弱化。 三是,中国经济在资源配置上正日益走上一条与现代市场经济背道而驰的道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其主渠道与主机制都是资本市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角都是股市而不是银行,而中国经济在最近10年的发展中,却大大强化了银行功能并同时弱化了市场功能,股市在相当大程度上成了“圈钱”的工

具,其本身与生俱来的资源配置机制与资源配置功能都被不同程度地扭曲,使得资本市场在运行中缺乏应有的功能与效率。 在一个体制、机制与运行模式都发生不同程度变形的环境下来调整经济结构,其难度与复杂程度都会远远地高出人们的想象。在我看来,中国经济要有效地完成结构转型,必须跨越五座山。 第一座山是弃速度。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是速度第一质量第二,当速度与效率发生矛盾时,我们都往往是优先考虑速度。 第二座山是转理念。经济增长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似乎早就解决了的问题有必要重新研究。必须看到,中国经济的转型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而且是发展理念、发展机制、发展方式与发展动力的全面转换。经济的发展不能以GDP作为主要衡量指标,而必须把人民福祉的提升和幸福指数的提高作为目标。 第三座山是创机制。结构转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发展中转型。发展中转型的基本前提是要有一个完善的市场和充分的竞争,并通过竞争的优胜劣汰来淘汰落后产能并发展先进产能,这种转型方式虽然残酷但社会的代价最小,经济的波动也最小。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国有垄断加行政控制的市场经济,因此中国的经济转型要想在发展中完成,其实现的可能性很小。另一种是在危机中转型。危机中转型的社会成本最高,经济的代价最大,但在整个经济的全面转型已

物流发展市场分析

物流发展市场分析 一、韩国流通业进展现状 20世纪60年代,韩国开始进入大规模的工业化时期。当时,韩国政府的经济政策重点向工业领域倾斜,因此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体系迅速进展壮大起来,而政府对整个流通业给予的政策扶持力度却专门有限,导致流通业的进展滞后于制造业。70年代以后,随着整个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多样化,韩国的流通产业开始逐步进展起来。专门是产业资本开始投向流通领域,大型工业企业利用余外土地和资本涉足流通业,加快了流通业的进展。韩国流通市场的开放是在80年代以后分时期性实施推进的。1981外商能够投资100平方米以下、经营单一品种的专卖店。1983年,美国经济委员会向韩国提出开放国内流通市场的要求,当时的韩国政府被迫承诺在规定的时刻内开放国内流通市场。韩国政府在1988年提出“批发零售业振兴5年打算”,同时,发表了时期性开放市场的打算。1993年发表“流通市场开放打算及补充计策案”之后,从1996年1月1日起韩国正式全面对外开放了国内流通市场。 90年代后期,相伴着流通业的对外开放和新业态的显现,韩国流通业面临着新的进展机遇与挑战。现在韩国流通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社会就业,

发挥了重要作用。依照韩国银行统计:2003年流通业(批发、零售)占GDP 比重的9%,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比率是17.5%,接近制造业的19.0%,远高于农、林、水产业的8.8%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韩国流通产业对就业的奉献率为17.5%,高于美国的15.4%(2002年)水平。据韩国产业资源部推测:到2008年,韩国流通产业将占实际GDP的11%,每销售10亿韩元能够解决50人—60人的就业问题。流通产业的进展对GDP增长、投资、消费、就业率都将产生重大阻碍。 韩国的流通业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要紧以产业资源部为主。产业资源部下属贸易流通局负责制定流通产业的相关法规。目前韩国正在实施5 年(2004年-2008年)韩国流通产业进展打算,重点在于扶持竞争力强的流通企业的进展,构筑流通产业的数字化及合作流通平台,培养流通产业人才,支持国内流通物流企业进军海外市场和强化国内企业的全球性竞争力,增强中韩合作。除政府组织以外,一些民间经济团体也在从事与流通产业相关的研究工作,并执行来自政府的托付项目。此外,还有按照行业类别所组成的协会,具有代表性的协会有韩国百货商店协会、韩国连锁店协会、韩国便利店协会、韩国在线购物协会、韩国直销协会和韩国特许专营协会等。 (一)零售业

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及前 景分析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电力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1.电力经济发展趋势综述 电力行业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对电力产业也是加倍关注。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对近年电力产业经济发展状况做出宏观的基本了解和判断。 1)电价:电价上涨。面对煤价上调和排污费增加所导致的成本增加,国 家 发改委已意识到电力行业没有利润是不利于其稳定和发展的。但中央要求的电价上调在地方却可能未必完全执行。而上游的煤炭在电价上调的激励下可能会再抬高煤价,下游的耗电工业成本也会受很大影响。 2)电荒:毫无疑问,电荒在短期内仍将继续存在。但随着国家对协调发 展 的重视和对“惟GDP论”的抛弃,在宏观上电力需求的增速将有所下降。从供应端看,如果近年大江大河的来水正常,则水电出力一定比上年大增,同时大批新建电源开始并网发电,电力供应将比上年增加。从需求端看,由于侧管理逐渐推广,电价上涨使高耗能产业发展受限以及居民用电对价格的敏感,需求的增长也会理性些。因此,缺电未必会持续比上一年严重。电价上涨并不会激发电力投资过热,相反,电力“跑马圈地”会回归理性。 3)煤电联营:不论是煤强电弱,还是电强煤弱,也不论是以煤炭垄断对 付 电力垄断,还是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煤电之间的顶牛只能是两败俱伤。在多次呼吁政府部门协调而不可得的时候,各种形式的煤电联营将有利于减少中间环

节,稳定煤价,打造完整的电煤供应链。煤电联营将是最好的稳定电源安全的方式之一。 4)产权多元化:现在,电力企业无论是电厂还是电网基本上是国家资 本, 但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电力企业吸引战略投资者,吸引外资、民营等各类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产权多元化已是箭在弦上。同时,加快重组步伐,积极谋划集团一级上市也是各大集团心照不宣的计划。产权多元化必然带来投资、融资的多元化,更多的资金将源源不断流入电力领域,规范投资、加强立法已是刻不容缓,电力投资体制改革也是大势所趋。 5)年薪制:2004年起,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负责人实行年薪制,同年也是 国 资委对中央企业实施业绩考核的第一年。电力企业有成为国资委重点培养的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的雄心,年薪制将会激发电力企业间的竞争。 6)多种产业剥离:据悉,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已成为国资委推进国 有 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件大事之一。既然剥离不可避免,那么电力身上多出的这一根“筋”怎么剥离,就是考验各电力企业智慧的大问题了。既要减员增效做强主业,又不能甩包袱,漠视多种产业职工的电力情结,还要让企业好好地活下去,剥离后的多种产业和主业关系成为较大关注点。。 7)区域电力市场:2003年,东北、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北5家区域电 网

第五章 市场结构分析

第五章市场结构分析 教学内容:本章建立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占市场四种不同市场结构的理论模型。第一节主要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特征、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第二节讨论完全垄断市场的含义、形成、垄断厂商的价格歧视及该市场的政府管制;第三节分别考察垄断竞争和寡占这两种不完全竞争市场。 教学重点:明确四种不同市场结构的含义、特征、利润最大化下均衡产量的决定和资源配置效率及生产效率;掌握厂商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实现利润最大化,但在不同市场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了解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和价格的决定不仅取决于场上的内部成本结构,还取决于整个行业的外部环境。教学难点:掌握完全竞争市场上短期内厂商亏损还要继续生产的原因及“停业点”的确定;垄断竞争市场上“想象”需求曲线和“市场份额”需求曲线的分离及在该市场长短期均衡形成过程中这两条需求曲线及其对应的边际收益曲线的移动;双寡头模型和价格领导模型。 课时分配:本章共6课时,每节2课时。 第一节完全竞争市场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与特点 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 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市场具备的四个特点: 大量的买者与卖者 产品同质 资源完全自由流动 经济运行主体具有完全的信息 二、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1.价格与需求曲线:对整个行业讲,D为下降,S为上升,二者相交决定行业价格Po。但对单个厂商讲,行业价格确定后,其产量不影响市场价格,或者说Po下市场对个别厂商产品的需求是无限的。 图5-1 2.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由于市场价格不变,所以每多销售一个产品所带来的收益,即为其价格P,而每单位产品售价也就是每单位产品平均收益,单个厂商AR、MR、D曲线是同一条曲线。

世界各大石油公司汇总

世界各大石油公司汇总 皇家荷兰/壳牌公司集团是世界著名的大型跨国石油公司,成立于1907年,一直由皇家荷兰石油公司占60%股份,壳牌运输和贸易公司(英国)占40%的股份。两家母公司均为上市公司,皇家荷兰石油公司的股票在阿姆斯特丹、伦敦、纽约、苏黎士等9个城市挂牌上市,壳牌运输和贸易公司在伦敦、纽约、巴黎等5个城市挂牌上市。1996年皇家荷兰/壳牌公司集团在全球500家大公司中排名第6位,在全球石油公司中排名第1位。该公司集团主要从亊石油上下游及化工业务,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000多个于公司,现有员工10.1万人。公司集团总部分设在荷兰海牙和英国伦敦,现任主席贺诗德(C.A.J.Herketroter)。

埃兊森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石油公司之一。在1999年美国《财富》杂志根据1998年总收入排名的世界500家最大公司中,埃兊森公司位居第8位,在石油公司中排在第1位。同时,埃兊森公司也是美国《石油情报周刊》1998年12月14日根据1997年石油储量、天然气储量、石油产量、天然气产量、石油加工能力和油品销售量六项挃标综合测算排名的世界第6大石油公司。

英国石油公司(BP)是目前世 界第四大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的跨国石油公司,业务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范围包括油气勘探及开采、炼油和营销、石油化学品三个主要领域,还涉及金融、太阳能等其它方面。在1996年美国《并福》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公司中名列第21位,在世界大石油公司中名列第4位。公司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现任董亊长戴维·西蒙(David Simon),总经理约翰·布朗(John Browne)。BP公司是世界上公开上市的第三大石油公司,其股票在纽约、伦敦、巴黎、法兰兊福、苏黎世、东京挂牌上市。

物流市场调研与分析试卷

《物流市场调研与分析》期末试卷41225A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3题, 30分) 1、根据《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要求,2010年4月至2010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2009年全国重点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物流状况和物流企业经营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其中有如下几个汇总指标:(10分) ①调查企业按登记注册类型划分,国有企业144家,占12.9%;私营企业251家,占22.5%;有限责任公司332家,占29.7%; 港澳台投资企业80家,占7.2%;外商投资企业136家,占12.2%。; ②调查企业汇总数据显示,2009年物流企业资产规模同比增长17.2%。其中,资产大于10亿元的企业占14.2%,资产在1亿到10亿间的企业占28.5%,资产在5000万到1亿间的企业占12.6%,资产小于5000万的企业占44.7%。 ③调查企业汇总数据显示,2009年前50家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共达4506亿元,同比下降5.3%,但降幅低于全部调查企业8个百分点,从业人员达50000多人。 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指出该项调查的调查时间、调查期限。 (2)列出总体单位总量指标、总体标志总量指标、结构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各列出一个即可) 2、指出下列统计分析报告错在哪里,并加以改正。 (1)本企业按计划规定,上半年物流业务成本比去年同期降低5%,实际执行结果,物流业务成本比去年同期降低了8%,完成成本计划的160%,超额完成计划。 (2)本企业今年2月份由于业务量较少,仅出现0.3吨的货物损失及货差(按此计算,货损货差率为1.5%);3月份业务繁忙,应交付物品总量 达1000吨,发生货损货差量3吨,是2月份的10倍,因此物流服务质量水平下降。

第四章行业分析第三节、行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一)完全竞争完全竞争指许多企业生产同质产品的市场情形。其特点是: 1.生产者众多,各种生产资料可以完全流动; 2.产品不论是有形或无形的,都是同质的,无差别的;3.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影响产品的价格; 4.企业永远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制定者;5.企业的盈利基本上由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来决定。 6.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市场情况非常了解,并可自由进入或退出这个市场。考生要进一步掌握,完全竞争的根本特点在于:企业的产品无差异,所有的企业都无法控制产品的市场价格。在现实经济中,完全竞争是四种市场类型中最少见的,初级产品的市场类型较接近于完全竞争。 (二)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是指许多生产者生产同种但不同质产品的市场情形。其特点是: 1.生产者众多,各种生产资料可以流动; 2.生产的产品同种但不同质,即产品之间存在着差异,产品的差异性是指各种产品之间存在着实际或想象上的差异,它是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的主要区别; 3.由于产品差异性的存在,生产者可以树立自己产品的信誉,从而对其产品的价格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制成品的市场一般都属于这种类型。 (三)寡头垄断寡头垄断是指相对少量的生产者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占据很大市场份额的情形。其特点是: 1.在寡头垄断的市场上,由于这些少数生产者的产量非常大,因此他们对市场的价格和交易具有一定的垄断能力; 2.由于只有少量的生产者生产同一种产品,因而每个生产者的价格政策和经营方式及其变化都会对其他生产者形成重要影响。 3.在这个市场上,通常存在着一个起领导作用的企业,其他企业随该企业定价与经营方式的变化而相应地进行某些调整。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如钢铁、汽车等,以及少数储量集中的矿产品如石油等的市场多属这种类型,因为生产这些产品所必需的巨额投资、复杂的技术或产品储量的分布限制了新企业对这个市场的侵入。 (四)完全垄断完全垄断是指独家企业生产某种特质产品的情形,特质产品,是指那些没有或缺少相近的替代品的产品。完全垄断可分为两种类型: 1.政府完全垄断,如国营铁路、邮电等部门。 2.私人完全垄断,如根据政府授予的特许专营或根据专利生产的独家经营,以及由于资本雄厚、技术先进而建立的排他性的私人垄断经营。完全垄断市场类型的特点是: 1.由于市场被独家企业所控制,产品又没有或缺少合适的替代品,因此,垄断者能够根据市场的供需情况制定理想的价格和产量,在高价少销和低价多销之间进行选择,以获取最大的利润。 2.垄断者在制定产品的价格与生产数量方面的自由性是有限度的,它要受到反垄断法和政府管制的约束。在现实生活中,公用事业(如发电厂、煤气公司、自来水公司和邮电通信等)和某些资本、技术高度密集型或稀有金属矿藏的开采等行业属于这种完全垄断的市场类型。考生应在掌握上述考点的基础上对四种类型的行业结构进行综合比较。表4.1 市场类型综合比较 比较项目 完全竞争 垄断竞争 寡头垄断 完全垄断 生产者特点 众多

全球石油公司排名

1 ExxonMobil Corp 埃克森美孚 2 Royal Dutch Shell 荷兰皇家壳牌 3 Total SA 道达尔公司 4 Chevron Corp 雪佛龙公司 5 BP 英国石油公司 6 Rosneft Oil 俄罗斯石油公司石油 7 ENI SpA 埃尼公司 8 StatoilHydro StatoilHydro集团 9 Petrochina Co 中石油 10 Gazprom OAO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罗斯 11 LUKOIL 卢克 12 Petrobras Brasileiro 巴西石油公司 13 Electricite de France 法国电力公司 14 Valero Energy Corp 瓦莱罗能源公司 15 China Petroleum 中国石油 16 ConocoPhillips 康菲 17 Reliance Industries 信实工业公司 18 Marathon Oil 马拉松石油公司 19 E.On AG e.在股份公司 20 RWE AG RWE的公司 21 Occidental Petroleum 西方石油公司 22 Suez 苏伊士 23 TNK-BP TNK - BP公司 24 Repsol YPF SA 雷普索尔YPF公司山 25 Oil & Natural Gas 石油和天然气 26 Centrica plc Centrica的上市公司 27 PTT Plc 邮电局公司 28 Gaz de France 法国燃气公司 29 BG Group plc BG集团有限公司 30 Imperial Oil Ltd 帝国石油有限公司 31 OMV AG 监查公司

最新我国电力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我国电力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摘要】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讨论的热点。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电力产业,其市场结构的状态是其进行规制改革的基础。本文介绍了我国电力产业市场结构的现状,运用实证的方法,对电力产业市场结构的指标进行度量,并重点分析了发电市场。 【关键词】电力产业自然垄断规制发电市场 一、引言 长期以来,电力产业被认为是自然垄断产业,各国政府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规制,不仅是对经营权进行垄断,而且按照电力本身的技术特点,包括了从发电、输电、配电到售电的电力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甚至还垄断了发电企业的规模及电网的建设。这种垂直一体化的结构在电力产业的发展中长期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电力产业结构。 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电力产业的自然垄断特征在逐渐弱化,人们意识到电力产业垂直一体化的结构是缺乏效率的,会促成生产成本的增加以及产品价格偏高、服务质量差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经济学家在对具有相似结构的电信、供水、铁路等以网络为特征的自然垄断行业进行了不断深入地研究,提出传统的规制给电力产业带来的是竞争缺乏和激励不足,造成产业效率的低下和社会福利的损失,即产生了所谓的规制失灵。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对电力产业进行放松规制,引入竞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目前,我国也对电力产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撤销了电力工业部,经营权完全交给国家电力公司,实现政企分开。2003年,全

国主要发电资产与电网分离,成立了五大发电公司和国电公司等。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力产业已经大致形成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市场格局。表面上,国家对电力产业的改革决心可见一斑,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对电力产业的规制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仅仅可以说完成了改革的第一步,即发电环节的拆分,而对于构建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仍然处于最初的尝试阶段,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目前,政府依然对电力市场准入干预过多,对现行电价的规制缺乏科学的依据,没有确立适当的电力规制价格模型等,这样的问题在电力产业中依然存在,并且成为阻碍电力产业改革的绊脚石。 二、电力市场结构双向拆分过程 从2002年至今,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电力市场结构改革过程,此阶段是以打破垄断、促进竞争、建立电力市场为主要内容的改革阶段。电力行业是自然垄断行业,但并不是发电、输电、配电、售电所有环节都属于自然垄断。为了减少重复投资,降低输配电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将电网企业定位于自然垄断企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发电环节是电力行业的非垄断部分,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条件成熟时,电力销售环节也将成为电力行业的非垄断部分,同样逐步引入竞争机制。为了解决国家电力公司垂直一体化经营带来的发电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2002 年,国务院发布《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对电力工业实现了横、纵双向分拆的改革模式,实行厂网分开,重组了发电和电网企业,成立国家电监会,按照国务院授权,行使电力监管行政执法职能,并统一履行全国电力市场监管职责,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负责电力投资审批权和定价权。2002年12月,由国家电网公司拆分出来的五家发电公司、两家电网公司和四家辅助公司挂牌成立。至此,我国在体制层面上实现了发电侧的公平竞争。图1

石油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石油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截至到目前,中石油和中石化拥有的加油站共计达到36350座,占全国75000座加油站的近一半。然而,两家企业拥有的加油站虽然数量多,但都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才得来的,它们为此投入的巨额资本要用10年的时间才能消化完。而于近日出台的有关石油市场的新办法和新政策,又为它们之间的竞争火上浇油。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石油市场可谓变数频生,国际上受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和美国对阿富汗展开军事行动等事件的影响,而国内则受十月底由国家经贸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公安部、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的意见》的影响,使原本就不很平静的石油市场上又掀起阵阵波澜。 有关人士指出,随着我国石油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新办法和规范我国成品油市场的行业政策的陆续出台,必将引发我国石油行业两大巨头——中石油和中石化的一场石油大战。 政策斜向两大巨头 为进一步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五部委发布的《意见》规定,严格控制新建加油站,规范新建加油站审批程序,成品油由石油集团、石化集团集中批发。有关人士认为,这为今后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石油集团的竞争埋下了伏笔。 在今年7月24日结束的全国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工作会议上,面对来自各省市经贸委市场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国家经贸委官员明确提出要求:今后新批准建设的加油站统一由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负责建设,其他企业、单位和个人不得新建加油站。主管部门的意思很明显,收紧成品油的市场准入关口,既是利用入世前的一段有限时间和入世后的过渡期,向两大集团倾斜,尽快提高其整体竞争力,也是为了尽快结束石油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然而,这一项政策,让两大集团的加油站扩张战又有了新招数。两大集团包办新建加油站的步伐和雄心得到了进一步膨胀。 “5分钱”小战与“加油站”大战 今年8月12日,中石化和中石油在上海加油站供应的汽油首次以不同的幅度降价,供应量最大的90号汽油中石化加油站的零售价从每升2.58元降到2.41元;中石油则降至2.36元。上海市场上首次出现两种油价,二者之间仅有5分钱之差。但有关人士称,“5分钱之战”预示着两大集团在上海的油价大战拉开帷幕。 几年来两集团一直未在上海市场展开零售价格战。而这次中石油集团表示,本次上海汽油价格不同的出现是一种市场行为的体现,公司有这方面的优势就要通过市场体现出来,与对手展开竞争。 看来,新办法中规定的石油零售浮动范围从5%扩大到8%更有文章可做,即扩大了降价空间。 其实,在此以前,中石油和中石化之间并没有通过对石油价格的浮动的不同而展开过分激烈的竞争,但双方并未放弃在成品油零售市场份额上的争夺。记者了解到,两大寡头之间的激烈竞争主要表现在对加油站的争夺和扩建上。 据统计,去年中石化在全国范围内新增了9000多座加油站,整

物流市场结构改变路径

物流市场结构改变路径 中国物流市场从开始引入物流的基本理念到盲目的大规模投资,进而加入WTO后全面开放物流市场,经历了从小到大、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不同阶段。其外在的表现为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绩效不断提高、产业设施的改善和产业政策的完善;内在的表现则为市场结构的变迁。 1我国物流市场结构的属性分析 以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完全竞争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市场。但它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信息是完全的。实际市场中信息是不完全的,物流服务市场比一般制造品市场尤甚,因为服务产品不能储存和转移,如果市场绝大部分业务由当地的小企业组成,服务水平无法提高,以价格竞争为主产业内,企业寿命期都很短,这种市场结构的效率是很低的。 2进入与退出壁垒分析 2.1行业壁垒分析行业进入壁垒是指限制或妨碍在进入者变为竞争者的因素,常见的有资金、技术和政府管制三类。常见的有沉淀成本和政府管制。沉淀成本是指厂商为了进入一个行业而投入的资本在它想退出时不能通过转让变现的那部分。政府对某些行业的进入甚至退出的限制主要出于对公众利益的考虑。由于这些进入障碍性因素的存在,要么使某些潜在进入者根本不能进入,要么大大增加了新进入者的行业进入成本,从而使之处于竞争不利地位,业内竞争不充分,加强了业内企业的垄断地位,使之获得了高于正常利润的垄断利润。 2.2我国物流业进入壁垒情况 2.2.1资本性壁垒物流行业壁垒很低,低到只要购置一辆卡车,有一部电话就可以营业。但运输型物流企业有巨大规模经济性,尤其是海运,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等前三家公司占l0%的市场份额,中国登记的物流企业却数万家,参与有效竞争的只有200家左右。在我国,这个细分市场存在资本壁垒。进入物流行业很容易,可要上升到较高层次,参与全国或跨地区竞争,还需要资金铺设网络。当然铁路运输还是以国有铁路公司为主,民营铁路运输短时期不会成为重要力量。航空货运是未来发展较快的一个方向,资金是很重要的进入壁垒。 2.2.2技术壁垒从物流的单个环节来看,运输、仓储、分包等服务的技术大

中国电力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中国股票市场电力行业投资价值分析 1、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结构 所谓市场结构是构成市场的卖者(企业)相互之间、买者相互之间以及卖者和买者集团之间等诸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市场结构是决定产业组织竞争性质的重要方面。西方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影响市场结构的要素有:市场集中度(包括买者和卖者的集中度,产业组织学重点探讨市场上卖者(企业)的集中问题)、产品差别化、进入壁垒、规模经济、市场需求的增长率、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等,其中4项是特别重要的。这些因素是互相关联的,当某一因素发生变化时,就会影响其他因素的变化,从而使整个市场结构的特征发生变化。 1.1、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衡量市场上卖者垄断程度的指标,主要反映卖者的规模结构,也就是产业内生产集中的状况。按集中程度分,垄断可以分为完全垄断、双头垄断、双边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影响市场集中度的最基本因素是市场规模和规模经济的关系。此外,企业趋向垄断的意向、为产品差别化而进行的推销活动、进入壁垒的设置、政府政策保护、企业之间的合并等都会提高市场集中度;市场的扩大、阻止企业合并、严格的反垄断法律则会降低市场集中度。 1.2、进入壁垒 产业组织理论中把欲进入某产业中的新企业和已有企业相比,在竞争中阻止新企业进入的不利因素称之为进入壁垒。可以构成进入壁垒的因素有: ⑴规模经济壁垒。当产业中企业的最小最佳经济规模同市场规模相比占很大比重时,产业只允许少数企业存在,新企业很难进入。 ⑵费用壁垒。包括初始资本费用壁垒和沉没费用壁垒。初始费用壁垒是指企业进入时所需的最低限度资本量,初始资本量越大,资本筹措越困难,新企业进入越困难。沉没费用壁垒指一旦新企业遭到失败后,资产转卖不出去或只能回收少部分投资,沉没费用越高,企业风险和损失越大。 ⑶产品差别壁垒。原有市场已被良好细分,原有企业产品已形成偏好,新企业寻找市场缝隙和推销的难度越大,成本越高。 ⑷政策和法律壁垒。如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经营条件的规定,税收政策等,都可能成为新企业进入壁垒。 1.3、产品差别化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产品差别化是企业产品同其他同类产品造成足以引诱买者的特殊性,并以此在争夺市场等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形成差别化的方法大致有:改变产品的质量和外观、积极研发、广告等。

石油化工行业产业链

石油化工行业产业链 乙烯 乙烯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塑料(聚乙烯及聚氯乙烯)、合成乙醇(酒精)的基本化工原料, 也用于制造氯乙烯、苯乙烯、环氧乙烷、醋酸、乙醛、乙醇和炸药等,尚可用作水果和蔬菜的催熟剂, 是一种已证实的植物激素。 乙烯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化学产品之一,乙烯工业是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乙烯产品占石化产品的75%以 上,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已将乙烯产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 标志之一。 工业领域应用领域1 主要用途: 乙烯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基本原料,主要用于生产聚乙烯、乙丙橡胶、聚氯乙烯等;1. 石油化工最基本原料之一。在合成材料方面,大量用于生产聚乙烯、氯乙烯及聚氯乙烯,乙苯、2. 苯乙烯及聚苯乙烯以及乙丙橡胶等;在有机合成方面,广泛用于合成乙醇、环氧乙烷及乙二醇、乙醛、乙酸、丙醛、丙酸及其衍生物等多种基本有机合成原料;经卤化,可制氯代乙烯、氯代烯烃,进而生产高级醇、烷基苯等;α-乙烷、溴代乙烷;经齐聚可制 主要用作石化企业分析仪器的标准气;3. 乙烯用作脐橙、蜜桔、香蕉等水果的环保催熟气体;4. 乙烯用于医药合成、高新材料合成。5. 生态领域

1.乙烯“三重反应”(triple response of ethylene):①抑制茎的伸长生长;②促进茎和根的增粗;③促 进茎的横向增长。用乙烯处理黄化幼苗茎可使茎加粗和叶柄偏上生长。 2.由于乙烯可以促进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并可在高等植物体内使细胞膜的透性增加,加速呼 吸作用,因而当果实中乙烯含量增加时,已合成的生长素又可被植物体内的酶或外界的光所分解,进一步促进其中有机物质的转化,加速成熟。常用乙烯利溶液浸泡未完全成熟的番茄、苹果、梨、香蕉、柿子等果实能显着促进成熟。 3.乙烯也有促进器官脱落和衰老的作用。乙烯在花、叶和果实的脱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4.乙烯还可促进某些植物(如瓜类)的开花与雌花分化,促进橡胶树、漆树等排出乳汁。 5.乙烯还可诱导插枝不定根的形成,促进根的生长和分化,打破种子和芽的休眠,诱导次生物质 的分泌等。 Unrestricted 危险概述安全防护2 侵入途径:吸入?健康危害:具有较强的麻醉作用。?急性中毒:吸入高浓度乙烯可立即引起意识丧失,无明显的兴奋期,但吸入新鲜空气后,可很?快苏醒。对眼及呼吸道粘膜有轻微刺激性。液态乙烯可致皮肤冻伤。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可引起头昏、全身不适、乏力、思维不集中。个别人有胃肠道功能紊乱。?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燃爆危险:易燃。? 急救措施

中国物流产业结构分析

中国物流产业结构分析  一、物流与物流产业结构s (一)对现代物流的两种表述方式(两个比方) 1、现代物流相当于一个组装车间,或是说一个生产流水线,它主要是把原来分散经营的各个物流环节系统化,将他们有效地整合、提升,使之成为具有增值功能的综合物流网络系统。 2、现代物流类似于连锁商业,连锁商业就是对每个零售门店的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现代物流也不是单点作业,而是对若干个配送中心以及各个物流环节的统一经营、统一管理。 (二)物流产业结构 除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基础设施之外,工业生产、商业批发零售和第三方仓储运输及综合物流企业为实现商品的实体位移所形成的产业。物流产业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功能结构,即各类配送中心及专业性的仓储、运输等机构在整个社会物流产业中的关系、比例等,二是权属机构,即生产、批发、零售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整个社会物流产业中的关系、比例等。 二、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发展过程及趋势 (一)过程(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大约在本世纪60年代以前 此阶段储存和运输分离,各自独立经营,许多生产工厂、个人都建造仓库(主要是楼仓),是封闭型、储存性的。只具备储存、储备功能。 第二阶段:大约1960-1980年此阶段,产品越来越多,储存期越来越短,储存型向"流通型"发展。产生了"配送"的概念,仓库向城市郊区发展,楼仓向高架仓库发展。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衔接功能和集散功能。 第三阶段:大约1980-1990年计算机的发展,使物流产生质的变化,仓库、配送中心增加了信息处理功能,向综合物流发展,95%的仓库变成

了单层的立体库。增加了配送功能,许多仓库变成了配送中心。 第四阶段:1990年以来物流发展到集约化阶段,除了储运货物外,还有许多增值服务。由第三阶段的"我能为客户提供哪些服务"发展到"客户究竟要我提供哪些服务" 这四个阶段主要是从仓库的发展而言的,有些功能是配送中心之外的,如运输。配送中心应该有自用卡车和铁路专用线,也可租用。越来越多的配送中心提供运输服务以及其它服务。 (二)趋势 1. 专业化、社会化; 2. 功能于服务的系统化; 3. 业务运作的网络化; 4. 管理手段与设备的自动化; 5. 区域上的全球化; 6. 联合与合作。 三、欧美物流产业结构分析 (一)权属结构分析 自有型配送中心:是企业集团的一部分,原来的比例很大,现在越来越多的转向为公用型。 合作型配送中心:由几家生产厂合作管理,实际上也是公用型。主要储存粮食、食油、石油等散货,主要建在沿海或铁路沿线。 公用型配送中心:面向全社会所有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其股份持有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团。这种配送中心的土地可能属于某方,而管理则由某一专门的经营公司负责,甚至包括配送中心建造。还有另一种形式,即配送中心可租用现有建筑物,以降低成本。调查表明,整个美国约有300家左右的公用配送公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