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真武汤新用

真武汤新用

真武汤新用
真武汤新用

真武汤新用

陈瑞春江西中医学院

l方意新解

真武汤由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等组成,其功效为温阳利水。方中附子温肾阳,宜用制附片,且应久煎;苓、术温脾阳;白芍阴柔以制术、附之燥,且合生姜和营卫,其中生姜务必是新鲜的,取其宣发之性,而不能用干姜代之,不然就失去用姜的意义。

《伤寒论》用本方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等症。其实,“太阳病过汗”这个“因”是不尽然的。临床上用真武汤者,未必都是因发汗所伤。换言之,凡阳虚水泛的病机,或水邪泛滥而四肢或通体浮肿者,或咳喘水邪停肺者,皆可以真武汤治疗。

从真武汤温阳利水的作用机理看,是很严格的。然而,从阳虚水停的病机而论,阳虚势必气虚,水泛又损伤阳气。因此,在原方中加人参、芪益气,使全方功能益气温阳利水,较之原方更为完善。临床慢性肾炎、肺心病等,用原方加参、芪益气,更有益于治疗。同时,用真武汤温阳利水,加入防己黄芪汤,增强益气利水之功,亦可在原方中加入桂枝,合成苓桂术甘汤,增强温通效益,对水泛上焦的种种病证疗效更为显著。

2 临床应用

必须指出,运用真武汤应切实掌握“温阳利水”这个大法,不能

局限于肾炎水肿。临床上凡是“阳虚水肿(水邪泛滥)”,无论其病在何脏,均可与之。这样就能正确地扩大其运用范围。笔者曾用本方治疗高血压、风心病、眩晕、心动过缓等多种疾病,均以“阳虚水邪泛滥”为辨证要点,疗效都很满意。

2.1 治水肿水肿应归咎于肺脾肾3脏,肺水者多为急性兼表,即肺气不宣,其病在表;脾肾水肿则多为慢性属里,责之于脾肾之虚;水肿反复发作,“肾功”无损伤,尿中检不出蛋白,又多责于肺肾气虚,从补益脾肾求治,能取得疗效。

病案举例:王某某,女,52岁,退休纺织女工,1984年4月10日就诊。全身水肿,眼睑下垂,面色虚浮,四肢清冷,脚跗浮肿,甚则下肢及阴尸皆肿,腹胀便软,头晕,精神疲乏,胸闷气短,食纳量少,小便短少,脉细而缓,舌苔润滑而灰。经尿常规多次检查未见蛋白,亦无明显腰痛。心电图亦正常。处方:生黄芪20g,防己15g,连皮茯苓20g,白术15g,大腹皮10g,生姜3片,赤小豆30g,海桐皮15g。嘱服5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4月15日):服上药3剂,自觉浮肿消退,小便增多,而服至4~5剂时,浮肿复起,小便反少,精神疲惫,呼吸气短,食纳少,四肢软倦,脉细弱,舌灰白而润。仔细分析,前用益气健脾利水之黄芪防己茯苓汤,3剂有效,何缘后4、5剂时,病未减而症复何故?实因病在肾,治在肺脾,虽前方3剂在益气之中利水,小有疗效,而全方侧重在利水,肾之真阳不足,治肺不治肾,非其治也。故改用真武汤:制附片10g,茯苓15g,白术15g,白芍 12 g,鲜生姜 3片。

嘱服2剂,以观动静。

三诊(4月17日):浮肿几乎全消,精神好转,胸闷心慌如失,步行登五楼亦如常,食纳增加,小便清长,脉缓有力,舌红润,原方继进5剂。

四诊(4月22日):水肿全消,精神倍增,守方加生黄芪20g。嘱进5剂。

五诊(4月27日):未见反复,精神如常,病机势头已好转,遂从巩固疗效议治。拟用归脾汤加附子。处方:生黄芪15g,制附片10g,党参15g,远志10g,酸枣仁15g,广木香10g,白术10g,当归10g,茯苓15g,龙眼肉15g,炙甘草5g,生姜2片,大枣3枚。服3剂后,一切正常。继服20剂,以巩固疗效。

按:本病初始用黄芪防己茯苓汤有效,继之无效,深究其理,实属无视阳虚的病机,只治肺脾,且利水过甚;后改用真武汤,应手取效,是切中阳虚水肿的病机,故一服即效,且未见反复。最后以归脾汤加附子,仍不失于脾肾两补,是治本之图。随访3年,病者康复如常。

2.2 治眩晕眩晕多责于痰,古有“无痰不作眩”之说。痰与水同源异流,水泛成痰停饮是病理之常。但又有“无虚不作眩”之说,说明眩晕与虚有关。临床常见的“阳虚水泛”致眩晕是眩晕的主要病机之一,无明显的痰饮之症,其眩晕从阳虚水泛求治,是符合病机的。

2真武汤新用

病案举例:柳某某,男,52岁,技术员,1984年11月5日

就诊。自述眩晕日剧,发作时头眩昏,眼发黑,身体形寒,四肢不温,必饮热水,后方慢慢平静。甚则1日发数次,少则10多分钟,多则0.5h,无法坚持工作。病者形体偏胖,面色青苍,四肢疲乏,大便稀软,脉细弱,舌淡润。血压14.7/9.33 kPa。拟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20g,桂枝10g,白术15g,炙甘草5g,生黄芪20g,灵磁石15g。嘱服5剂。

二诊(11月15日):眩晕有所改善,每日发作1~2次,其他症状未见好转,改用真武汤加味:制附片10g,茯苓20 g,白术15g,白芍10g,生黄芪20g,远志10g,灵磁石10g,生姜3片。

三诊(11月25日):服前方10剂后,眩晕若失,其他症状也好转。脉缓有力,苔薄白润。改用芪附六君汤善后。随访多年,未复发。

按:本例眩晕,病机属阳虚水邪上泛。除眩晕之外,所现均为阳虚、脾肾不足之症,故用苓桂术甘汤,只是健运脾胃,小有转机,未能切中病机。后改用真武汤加黄芪,稍佐灵磁石之沉降,服之明显好转,真可谓“离照当空,阴霾四散”,肾阳振奋,水邪退却,眩晕自止。用芪附六君子汤调理,崇土制水,脾肺俱旺,水能敷布运输,病却身健,取得扶正固本之功。

2.3 治心动过缓心动过缓属气虚阳虚者居多,或兼见痰饮,治疗有益气通阳、温阳化饮等法。临床所见阴虚者少,但可见心律不齐,心电图示心动过缓,未见心实质病变。用益气通阳法,或温阳利水法可获效。

病案举例:王某某,男,58岁,退休工人,1992年3月10日就

诊。经多方检查,确认为心动过缓,心电图除外其他病变。自觉症:头晕,胸闷,精神疲乏,睡眠不宁,容易惊醒,饮食尚可,两便正常。如心率少于50次/min,则头晕,眼发黑,如超过70次/min,即感胸闷、烦躁,血压偏低14.7~16.0/8.66~9.33 kPa之间。脉缓两尺弱,舌淡润。拟益气通阳,用桂枝甘草汤加味:桂枝10g,炙甘草10g,生黄芪20g,党参15g,远志10g,柏子仁10g。文火煎0.5h,日1剂,分2次温服。嘱服10剂。

二诊(3月25日):脉稍有力,早起醒眼时心跳仍只有45次/min左右,精神不振,食纳量少,睡眠不实,面色晄白,大便偏软,小便清长,舌苔白润,脉缓弱两尺无力。处方:红参10g,制附片10g,生黄芪20g,茯苓15g,白术10g,白芍10g,桂枝10g,炙甘草10g,生姜3片。嘱文火煎1h,取浓汁温服。

三诊(4月10日):服10剂后,病者自觉精神好转,头重胸闷明显减轻,早间心律50次/min,最高时60~65次/min,脉缓稍有力,舌淡红守方附片加至15g,红参改西党参20g。日1剂,温服浓汁。

后因病者下乡,在老家继续服上药,隔日1剂,共服120余剂。于1992年冬来诊,告之病情稳定,一直用原方未作加减,偶尔停药即用单味红参炖服。心律保持在60次/min左右,全身情况良好,遂停药。随访至1994年,病情稳定,未见复发。

按:本例心动过缓的病机是心肾阳虚,首用桂枝甘草汤加黄芪,取得一定疗效。但视其面容晄白、精神萎靡、眩晕、胸闷等症,一派

心肾阳虚之象,故第2诊改投参芪真武汤合桂枝甘草汤,服10剂后明显改善症状。

2.4 治高血压高血压病,一般多为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所致,治疗多以滋水涵木、平肝熄风为主,临床上肾阳不足,水气上凌,用真武汤温降高血压者,极为少见。因为温药可使阳升,通常可使血压升高,不可猛浪。所以,必须慎于辨证,掌握阳虚的辨证要点。其临床特征,应有全身性恶寒或兼有眩晕、浮肿、便溏等,脉应虚弱,舌苔白滑,舌质青淡,如有上述特征,用温降高血压的方法是适宜的。

病案举例:黄某某,女,49岁,干部,1990年3月15日就诊。素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持续在22.7~25.3/12.0~14.7Kpa 之间。屡用复方罗布麻片、利血平、降压灵、尼群地平、心痛定等药,血压未能降至正常。近半年来,病者感觉精神萎靡,头目眩晕,全身疲惫,身形恶寒,比常人怕冷,经常下肢浮肿,小便短少,食欲减退,脉象沉细弱,舌体胖大、苔淡白滑润。综上诸症,病属肺脾气虚,肾阳不足。应益气补脾、温阳利水为法。拟真武汤加味:制附片10g,红参6g,茯苓20g,白术10g,白芍10g,生黄芪15g,牛膝10g,灵磁石15g(先煎),生姜3片。每日1剂,试服2剂。

服上药2剂后,病者精神明显好转,自谓全身有一种温煦之感,食欲增进,小便量增,浮肿消退,血压20.2/10.7 kPa ,脉沉缓有力,舌苔薄白。嘱守方5剂后,其病如失。脉沉缓有力,舌苔正常,血压18.0/10.0 kPa 左右,遂停药观察。半年后随访,未服降压药,血压正常。

按:临床上用温药降高血压是针对“肾阳不足,水气上凌”的病机,温阳利水,使之阴霾四散心阳振奋,肾水平持,使失调的阴阳趋于平衡,血压自然恢复正常。尽管此种病例少见,但一旦遇有,非用温降莫效。又因其与肝阳偏亢,迥然有别,故必须严格掌握,不可粗疏。

2.5 治风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由于风湿的缘故,长期缓慢地对心脏功能的损害,病者身体的虚衰是无疑的。临床所见,此类风心病阳虚者居多,用温阳药治疗是符合病机的。

病案举例:黄某某,女,63岁,回族,退休工人,1987年4月就诊。从事纺织工作多年,一贯有关节疼痛的风湿病史,多次查抗“O”、血沉均高于正常值,并可闻及心脏Ⅱ级杂音。经各种检查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闭锁不全,心功能三级,心房纤颤)。就诊时症状:心慌心悸,胸闷,气短不足息,颜面苍青,形体消瘦呈慢性病容,轻度浮肿,两下肢午后浮肿逐渐加剧,至午夜双脚不能步履,膝以下至脚底浮肿,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短少色清,大便稀软量少,食纳不馨量少,夜不能平卧,背恶寒怕冷,容易感冒,终日卧床。脉沉细弱、间歇,舌质淡润、苔白秽腻。拟真武汤加减:西党参15g,生黄芪30g,制附片20g,茯苓20g,白术15g,汉防己10g,海桐皮20g,玉米须30g,生姜3片。日1剂,文火煎1h,分两次温服。偶尔心跳过速,配以速效救心丸、心宝,或狄戈辛,病情得以控制,即停药,在服上述汤药时,辅以本院研制的“健脾益气冲剂”,日一小包,早间空腹服。

按:用参芪真武汤治疗风心病,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本案用此方先后治疗7年,病情稳定,身体好转,并能持轻微家务,显示了它的临床疗效是可靠的。可以认为,本方是风心病属心肾阳虚、肺气不足的主方之一。诚然,风心病临床上也有气阴两虚、湿中挟热者,则不在此限,另当别论。

赵某,男性,41岁。盗汗五年,每_、三天一次,虽长期医治,未能获效。近三个月来,盗汗日益加重,每至下半夜二:时左右,汗出湿衣,渗及被褥,醒后汗止,全身发凉,白天困倦乏力,动则心悸,下肢浮肿,颜面少华,舌淡苔薄,脉沉细。脉症合参,证属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故选用扶阳抑阴之真武汤治疗。药用制附片12克、生白芍12克、生白术15克、茯苓15克、生姜三片。服五剂后,盗汗竟止,精神转佳,脚肿消退。继以金匮肾气丸调治,随访未见盗汗复发。(《新中医》1984)

阳虚而致盗汗者,阳虚外不能固,阴盛内不能守,反迫汗外出是也。汗泄则阳更虚,阳更虚则汗愈泄,故延日久。真武汤振奋真阳,以消阴霾,阳复阴消,俾阴平阳秘,疾病乃愈。真武汤虽无止汗之功,然治病之理,远在径直止汗之上,此即所谓“不治之治”也。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心得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心得 这篇文章为我的大学的毕业论文,想想那时对李东垣的学术思想的热爱与着迷,现在依然不减,多年以后翻出此文章依然记忆犹新。原文如下: [摘要] 笔者试图通过总结近年来中医领域关于补中益气 汤的临床应用,探讨补中益气汤的临床适应人群,明确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范围,为中医应用本方治疗气虚为病提供思路和理论支持依据。关键词补中益气汤气虚脾胃论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卷中,主要组成药物为补气、升阳药物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诸证。 补中益气汤所治大都是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所引起的疾病,所以临床以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为主;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1 李东垣学术思想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最著名的处方之一,其著名是因为该处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处方。但笔者认为最能代表李东垣学术特色的,不仅仅是这首处方本身,而是补脾胃升清阳的思想。该方由黄芪、白术、陈皮、人参、柴胡、升麻、炙甘草、当归等药物组成。

本方重用黄芪为君,主要起到补中益气、升阳固表的作用,陈皮理气化湿,当归补血活血,使人参、白术、甘草补而不滞。但后世张景岳的举元煎就不用当归,以升为主,这跟医家的用药习惯不同,像他的左归丸、右归丸,大力的补某一方面,但这些药多不宜久服。本药的气血兼顾比较好,适合长期服用。李东垣强调中焦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不仅 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纽,而且脾胃一虚则百病由生。因为脾胃为至阴,为五脏提供精微物质,所以有心之脾胃虚、肝之脾胃虚、脾胃本脏偏虚、肺之脾胃虚和肾之脾胃虚的详细划分,并给出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李东垣之后的温补派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提出阴虚即使脾虚的说法。在虚损的治法上,李东垣与朱丹溪滋阴降火不同,东 垣主升。李东垣善用升发之药,譬如黄芪、人参之类,或若升麻、柴胡、防风等风药,而且用量不大。因为脾胃本虚,应少固太阴而为之,如若用大量的升举之药,恐就成了壮火食气了。2 补中益气汤的辨证要点本方的临床以气虚见证,多在活动后尤甚。气虚多见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或脏器下垂。补中益气汤 的脉象,《脾胃论》里提到是“脉洪”,是“饮食劳倦所伤始为 热中”的脉象。周慎斋提出“左脉沉细而涩,右脉浮大而数”,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方剂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桂枝汤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疗效甚佳,现回顾如下; 1.内服治疗 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用桂枝汤合八珍汤治疗10例,疗效颇佳。以桂枝为主,配灸甘草、白芍,临床随证加减治疗慢性顽固性呃逆数例,疗效显著。运用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治嗳气、水肿肋痛亦有特效。对肾小球肾炎、充血性心衰、内分泌失调所致水肿,用桂枝于方中,疗效倍增。桂枝15克,灸甘草10克,生龙骨、牡蛎各20克,黄芪30克,升麻、柴胡、桔梗各6克,柏子仁10克,水煎服,一日一剂,治疗心肌炎后遗症疗效显著。用桂枝为主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多例,均收到满意疗效,方药:桂枝15克,茯苓20克,川芎15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用桂枝10克为主药,同时伍用灸甘草、砂仁、佛手、赤芍各5克,苍术6克,茯苓10克,阿胶6克,治疗脾虚型贫血26例,效果显著。用玉屏散合桂枝汤加味,治疗红斑狼疮发热疗效显著。用桂枝20克、麻黄5克、葛根30克、鸡血藤3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川牛膝20克、炮山甲2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治疗颈椎骨质增生,均获治愈。 2.外用治疗 用桂枝10克、葱须6个煮水洗烫,治疗小儿手足冻裂数例,皆见功效,且不复发。用桂枝12克、炒白芍12克、蛇床子15克、地龙12克,水煎服,治疗顽固性外阴瘙痒10余例,疗效颇佳。用桂枝内服外敷,治疗截瘫、偏瘫疗效显著。治疗方法:除重用桂枝内服外,另用桂枝50-100克,水煎两次,每次煮沸后煎煮15分钟,合并两次桂枝药液,温擦于病区域或截瘫处,每次温擦是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桂枝有消肿散结、杀菌止痒的作用,用于皮肤病治疗效果满意。治疗神经性皮炎,用桂枝30克、金银花30克、枳壳15克,加水1500毫升煎沸约15分钟(不宜久煎),去渣,待药液微温,洗患处。治疗足癣,用桂枝30克、防风30克、枳壳10克,加水2000毫升,煎煮约10分钟,熏洗。 综上所述,桂枝的用途十分广泛,临床巧妙运用有非常满意的疗效,仅把桂枝用于发汗解肌、温经通阳是不够的。临床桂枝应用量为5-30克,量小能温阳、通脉、和营,量大则有下气、行瘀、补中之效。一般在临床见有表证、寒证以及气滞、痰阻、血瘀等病,或见四末不温、畏寒喜暖、舌暗淡或有瘀点、瘀斑皆可用之。若症见热象,则宜与寒凉之品配伍应用,以免桂枝助阳化热。对阴虚火旺、大汗伤阴、产后失血、女子崩漏等病,应慎用或禁用,以免桂枝辛温走窜,耗液伤阴。因桂枝具有平冲降逆下气等作用,故孕妇慎用或禁用。

益气聪明汤临床应用体会

益气聪明汤临床应用体会 益气聪明汤临床应用体会提要:「益气」者,指本方有补益中气作用;「聪明」者,为视听灵敏,聪颖智慧之意。《医方集解》曰:“五脏皆禀气于脾胃,以达于九窍;烦劳伤中,使冲和之气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聋也。”李东垣曰:“医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理也。”此方服之可使中气得到补益,从而清阳上升,肝肾受益、耳聋目障诸症获愈,令人耳聪目明,故名「益气聪明汤」。【来源】《东垣试效方》卷五。【组成】黄耆半两,甘草半两,芍药1钱,黄柏1钱(酒制,锉,炒黄),人参半两,升麻3钱,葛根3钱,蔓荆子1钱半。【加减】如烦闷或有热,渐加黄柏,春、夏加之,盛暑夏月倍之,如脾胃虚去之。【功效】令目广大,久服无内外障、耳鸣耳聋之患。又令精神过倍,元气自益,身轻体健,耳目聪明。【主治】饮食不节,劳役形体,脾胃不足,得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暗,视物不能。【禁忌】忌烟火酸物。【用法】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临卧近五更再煎服之。得肿更妙。【方意】「益气」者,指本方有补益中气作用;「聪明」者,为视听灵敏,聪颖智慧之意。本方黄耆、人参、炙甘草补中益气;升麻、葛根升发清阳;蔓荆子清利头目;芍药平肝敛阴、黄柏清热

泻火。服之可使中气得到补益,从而清阳上升,肝肾受益、耳聋目障诸症获愈,令人耳聪目明。故名「益气聪明汤」一、益气聪明汤现代临床主要功能:有增加脑供血量,兴奋大脑皮质,提高脑代谢功能和降血脂。1.增加脑供血量:对18名健康人进行脑血流图额乳导联记录结果表明,给前后对比,给药后脑血流图的平均波幅明显升高,同时,流入容积速度显著升高。用药后2小时,上述两项指标开始变化,5小时后十分显著,5小时半达高峰。提示益气聪明汤能显著增加脑血流量和血流畅通。2. 对老年脑动脉硬化患者记忆活动的影响:服药组的指向记忆、联想学习、图象自由回忆、无意义图形再认记忆活动量均呈上升趋势。3.提高大脑皮质的 兴奋性:(1)降低大脑皮层后发放阈值:给药后,家兔大脑皮层感觉运动区的后发放阈值与给药前相比均明显下降。提示本方对清醒动物的大脑皮层有兴奋作用;(2)提高化小鼠脑内单胺类介质的含量:益气聪明汤使利血平化小鼠下丘脑去甲和纹状体含量明显升高,而对5-羟色胺的影响则无显著差异;(3)增加脑组织Na+,K+-ATP酶、Mg2+-ATP酶和线粒体ATP酶的活力:益气聪明汤中的党参、黄芪和甘草等益气药口服给药能有效地纠正因利血平化小鼠脑干区的Na+, K+-ATP酶和Mg2+-ATP酶活力的明显下降。另外,本方中的葛根、升麻和蔓荆子等升药对Na+,K+-ATP酶的活力也有部分纠正作用。表明益气聪明汤可通过提高Na+,K+-ATP

研读桂枝汤心得

研读桂枝汤心得 □ 王业龙 《伤寒论》桂枝汤,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主治太阳中风证。殊不知,桂枝汤“立法,从脾胃以达营卫,周行一身。营表里,调阴阳,和气血,通经脉,非攻伐,非补助,而能使窒者通,逆者顺,格者和。是故无论内伤外感,皆可取法以治之,要在因宜制裁……由此权衡变化而推而广之,则全论诸方之法,皆可一意贯之,而治之之法,亦不外乎此矣”(《伤寒本旨》)。 方本解肌,不是发汗剂 《伤寒论》中,用桂枝汤解表的条文共21条。若仔细读之,便可省悟到,仲景用桂枝汤解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特殊的要求:一要“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二要“温覆令一时许”(适当地加盖衣被,约2小时)。如此而达到“遍身絷絷,微似有汗”之目的。诸如《金匮要略》治柔痉的栝楼桂枝汤、治黄汗的桂枝加黄芪汤等方皆同,这是因为桂枝汤不是发汗剂而是解肌剂。解肌与发汗不同,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这直接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桂枝汤。 桂枝汤以芍药为君,臣以苦酸微寒而具补敛之性的芍药,更佐以大枣,与麻黄汤以麻黄为君,伍杏仁之制迥然有别。麻黄汤开泻皮毛而峻汗无补,桂枝汤调和营卫而解肌。李时珍言:“麻黄通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李氏对麻桂之辨,亦可见麻黄汤发汗与桂枝汤解肌之一斑。仲景强调:“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服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解肌之剂,若用于解表就必然要借谷气与温覆“以助药力”,方可汗出病愈。这就是桂枝用于治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其特殊要求所在。 和脾胃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脉证并治第一》:“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这是用桂枝汤原方来调和脾胃,以治妊娠恶阻的实例。仲景在文中注明“无寒热名妊娠”六字,以说明本证并没有发热恶寒等表证,而是用桂枝汤治妊娠恶阻。 滋补气血 桂枝汤中,以桂枝和芍药为主要药物。《神农本草经》言桂枝:“主咳逆上气,结气喉痹,吐利,利关节,补中益气”,谓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由此可知,桂枝和芍药皆有益气之能,桂枝辛甘温属阳,为气分药,芍药酸苦微寒属阴,为血分药。两药等量用之,阴阳相济,气血相和,通敛相适,大可滋壮气血而补虚。《伤寒论》第62条:“发汗,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这是无表邪、表证的气血营阴不足之正虚身痛证。仲景仍取桂枝汤加以变通,可见桂枝汤本具有补益气血之能。用此方治周身疼痛,或全身关节疼痛,但无红肿,无明显寒热之象,而见舌淡,脉沉无力之人。 燮理阴阳 桂枝汤可调和营卫,而调和营卫之义,大而言之,即是调和阴阳,调和气血。《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治:“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眩发落,脉虚极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之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和体会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和体会 补中益气汤出于”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脾胃论》,作者用之加减治疗内、妇科杂症,颇有效验,现介绍如下。 1 神经性头痛 阿某某,女,48岁,维吾尔族。2005年4月8日初诊。患者头痛病史8年,每因劳累,受寒或精神刺激而发,发作时需服用大量止痛药并卧床休息方得缓解。曾在城区多家医院检查,诊为“神经性头痛”。此次发作,经用西药数月不愈。症见:头闷痛,以前额及两侧太阳穴为甚,有时痛如锥刺,头目昏晕,倦怠纳差,二便正常,舌质暗淡,脉虚细弱。证属中虚清阳不升,气虚血滞。治以益气升清,通络止痛。处方:黄芪、党参各25 g,川芎18 g,白芍15 g,白术12 g,白芷、当归各10 g,升麻、柴胡、炙甘草各6 g,3剂后,头痛大减。原方再进6剂,头痛止。继以补中益气丸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旧恙未发。 按:头为清阳之府,气虚鼓动无力,清阳不升,血行涩滞,不通则痛,故头痛如刺。方中补中益气汤为主,补虚益气,升清举阳,另加川芎,自芷通络止痛,且引清阳之气上行,当归、白芍养血缓急而获效。 2 自汗 杨某,男,47岁。于2007年3月15日初诊。主诉:自汗已逾一年,汗出多于常人,活动后汗出尤甚,畏风,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每日2~3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虚弱。证属脾肾阳虚,阳不敛阴所致。方以补中益气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处方:黄芪20 g,党参15 g,白术10 g,当归10 g,陈皮10 g,柴胡6 g,升麻6 g,熟附片10 g,肉桂3 g,山萸肉10 g,丹皮10 g,五味子10 g,煅龙牡各30 g(先煎),金樱子10 g。6剂。 二诊:症状明显好转,汗已止,惟大便溏薄,腰膝酸软,前方收效,在原方加怀山药20 g,茯苓12 g,桑寄生15 g。6剂后,诸症基本消失,续服8剂,诸症悉除,随诊半年未复发。 按:本症属于阳虚自汗,主要责之脾肾,因脾为气血化生之源,肾藏真阴而寓元阳,只宜固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在外,阴之使也”,脾肾阳气虚弱,阳不敛阴,则自汗出,本法宜补脾益气温阳敛阴,方以补中益气汤合金匮肾气丸配以煅龙牡、五味子等收涩敛阴之品而获效。 3 遗尿 吐某某,女,15岁,维吾尔族,学生。2008年7月3日初诊。患者每晚尿床1~2次,已9年之久,多方求医服药未效。症见: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尿多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治以温补脾肾,益气缩尿。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

跟师心得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良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着,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脉证。本证因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按少阳经脉的巡行规律,证见经脉不利。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枢机不利,脉眩细,是少阳病的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治疗以少阳经脉病症表现为主的病症。小柴胡汤的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方剂的组成:柴胡为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之少阳解表专用药。黄芩、清少阳相火,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参甘为佐,扶正祛邪,又清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具有清热解表,调和肝脾,补需扶正之功效。是和法的代表方。 1、小柴胡汤是解表剂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指外感,只要是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已阳郁闭,营己不和,正邪和争余表,恶寒发热,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为太阳中风。伤寒永麻黄汤为主之,中风永桂枝汤为主之,重在发汗解表,若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永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若经大经传变,变为阳明腑实证,就会选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在临床应用中,将小柴胡汤用于解表不伤正的退热剂,收

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单用于治疗发热的疾病时,柴胡的量压迫用足,最少用20g以上。 2、小柴胡汤是和解剂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从广义的和法去认识具有和解治疗作用,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的治疗原则。后进医家在注解小柴胡汤时多以和解剂论之。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法是八法之一,是指通过和解的治法,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升降,调和内外等,达到治疗的目的。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之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为气机枢转之要,正邪分手之地,故治少阳病以和解法,使枢机和畅,三焦通利,病邪得除,正气得复,脏腑安和,疾病可愈。外感风寒病的和法是指和解法,重在祛邪,如《伤寒论》上角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3、内伤杂病永小柴胡汤的适应症:用于肝胆郁热,如胸胁苦满或痛,口苦咽干者,用小柴胡汤去人参,角消食导滞之品郁金,鸡内金等,发热重者,重用柴胡。用于肝脾不调之症,如胁腹胀满,含则胀甚,纳谷不香,情志不畅,大便不爽等症,用小柴胡汤去黄芩,肝郁加香附与川芎滋肝。脾虚加白术,茯苓以健脾,中阳不振加干姜。用于肝气郁结的更年期综合症,取小柴胡汤之调和阴阳的作用。更年期综合征,是肾之虚衰。肾属水,肝属木,水不灌木,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口苦咽干,目眩,永小柴胡汤和六味地黄汤加减。对调平阴阳滋水涵木有较强的效果。 4、小柴胡汤有调补气血的作用。伤科疾病,患于表,而病变常在内脏,常因定淤气滞,取共调平气机,气行血行的作用,小柴胡汤其组成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擅开肝胆之郁,推动气机,调达升降,交通内外。伤科疾病长由于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

伤寒有感之柴胡桂枝汤于颈椎病的心得体会

xxxx于颈椎病的心得体会 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第146条。曰: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原文系指伤寒多日,表证未尽,邪入少阳而见表里同病,方取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半量,合剂而成。现在临床上常用以治疗颈椎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展枢机,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疏风,只要病机贴切,灵活加减运用,效如亦佳。 1、xxxx治疗颈椎病的理论依据 颈椎病病变部位恰好是太阳少阳经脉循行之部位: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 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其支者: 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胆足少阳之脉,……其直者……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颈椎病与太阳经脉、手少阳三焦经密切相关,少阳太阳经脉循行都经过颈项肩背部,而颈椎病的主要病变部位恰好在颈项肩背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桂枝汤疗太阳中风,柴胡桂枝汤治疗太少合病,所以柴胡桂枝汤能治疗颈椎病有经络依据。当代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也多用此方疗肩背疼痛,刘老认为: 太阳经脉走循人体之颈项后背部位,太阳经脉不舒时,多出现颈项以及背部的僵直不舒感,甚至出现疼痛。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主要采用解肌祛风、生津疏络的治疗方法,依据有汗无汗而出两方,有汗者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者用葛根汤。如颈项背部与两肩部同时出现疼痛,则上述两方的疗效就不甚理想。因为两侧

桂枝汤学习心得

桂枝汤学习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卫为阳,行于脉外,有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的功能;营为阴,行于脉中,有生血化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作用。二者相互为用营卫调和,保持生理上的动态平衡。相反导致疾病的发生。在疾病中不论外感还是内伤导致营卫失调,阴阳两虚,在临床上都可以以桂枝汤为主方加减治疗。 下面简单论述一下我对桂枝汤的学习体会。 1主治证型 1.1营卫失调证 桂枝汤证《伤寒论》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本证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基本表现,其病理特点是外邪侵袭,腠理疏松,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桂枝汤药物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方中以桂枝、芍药调和营卫;生姜辛散助桂枝以调卫,大枣味甘助芍药以和营;炙甘草调和诸药。五药相合,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发挥解肌发散、调和营卫之功。 1.2阴阳两虚证 小建中汤证《金匮要略》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其病机特点是中焦阳虚生寒,日久不解,阳虚不能温煦,阳虚日久损及其阴,故为阴阳两虚,寒热错杂证。辩证要点既有阴虚,如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衄血等症,又有阳虚的复杂证侯,如阳虚生内寒,则表现为里急、腹中疼痛。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方中桂枝辛以助阳,芍药酸以益阴,生姜助桂枝温阳,甘草、大枣、饴糖建中缓急,使中气建运,则阴阳和调,诸证自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金匮要略》云: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弦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的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本方病机特点是肾阴亏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阳气虚弱,失于固摄。辩证要点既有肾阴虚,如头昏、目眩、发落等症,又有肾阳虚的证侯,如少腹弦急不舒、外阴寒冷等症。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是由桂枝汤加龙骨、牡蛎组成。桂枝汤既可辛甘养阳,温补阳气,又可酸甘化阴,补养阴血,因此具有调和阴阳的作用。龙骨、牡蛎潜阳固涩,使阳能固涩,阴能内守,则诸证可愈。 徐彬云:“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柯韵伯指出:“此为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于何经,不论中风、伤寒、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 一组成方义:桂枝15g芍药15g生姜15g甘草10g大枣4枚。1/3量。原方桂3两芍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分三服四药来源于食疗方义:桂姜辛甘化阳,辛温散寒,解表祛邪。芍草枣酸甘化阴,芍药养血敛汗,和营,加甘草大枣,酸甘化阴养营阴营血。酸甘相调,营卫相调。调和脾胃,营卫。“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凡中风伤寒杂病,脉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补之”-柯韵伯。“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二仲景用桂枝汤(仅限于《伤寒论》不包括《金匮》)(一)治太阳中风(2、12、95)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发热-卫强-卫阳因抗邪出现病理性亢盛,浮盛于外的表现。卫阳被伤,卫外失司,风主疏泄,营阴外越故见汗出,汗出伤营-营弱。主症:发热、汗出、恶风。浮缓:非指节律、指脉形,松弛柔软和紧相对而言。(风寒,阴邪,脉管紧张。中风,阳邪,脉管松弛,营阴伤软弱)兼证:鼻鸣(肺窍不利),干呕(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失和升降失调,见:食欲不振,不大便…)提示:外感不可进补厚味、不易消化、刺激性的食物,正气卫外抗

邪消食难以兼顾。 (二)凡太阳病,只要见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43)-只辨证不辨病(中风或伤寒),对症用方的例证。扩大了桂枝汤的用方范围。 (三)太阳表症兼里实热。先解表(桂枝汤)后攻里(44、45、164),即使表症是无汗的也用桂枝汤,因为麻黄汤纯辛温,伤阴、助实热。 (四)太阳病兼里虚寒(91、327、387)。先补里,里气恢复后表随之解,不解者用桂枝汤。即使表症无汗亦然。因为里气刚复,不受纯辛温。 (五)太阳病,汗下后,正气受挫,表症仍在者不论有无汗均用之。(57、15) (六)非外感性营卫失和(53、54)病常自汗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卫气不与营气谐和(说明病情主要矛盾在卫)。无发热、脉浮、恶风寒、头项强痛等表症,似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先其时发汗则愈,即发作前1~1.5h服药。以发汗调营卫。并用桂枝汤服法。亦常用二仙汤。 (七)阳明中风,阳明经表证的证候类型。 阳明经表证a.葛根汤(前述)b.无汗-麻黄汤c.有汗-桂枝汤。共见症:“额头疼”。另见“脉迟”,“微恶寒”(234、189、190)提示:桂枝汤麻黄汤不仅为太阳表证设。

浅谈柴胡桂枝汤临床运用

浅谈柴胡桂枝汤临床运用 中医系9902班梅刚 [关键词] 柴胡桂枝汤运用心法 [摘要] 柴胡桂枝汤出《伤寒论》146条,经文简朴,但蕴义丰富,临床运用当灵活变通,不可拘泥文字表面,否则大大限制了其运用范畴,本文从“突出主症,参以病机”、“谨守病机,不拘证候”、“根据部位,参以病机”、“循其经络,参以病机”等方面讨论扩大柴胡桂枝汤临床运用范围的具体途径,旨在探求仲景心法,彰显仲景原意。 柴胡桂枝汤出《伤寒论》146条,文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按仲景原意,此方为少阳兼太阳表证之主方,其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是太阳轻证;微呕、心下支结,是少阳柴胡轻证;因病及少阳,不宜峻汗,故欲解太阳之邪,必舍麻黄而取桂枝,因二证皆轻,故以柴胡、桂枝二方原剂量减半相合,名曰柴胡桂枝汤;反之,若二证皆重,则可视病情加量相合,其大法无异,临床上选方用药当灵活,不可拘泥于文字。 小柴胡汤寒温并用、升降协调,攻补兼施外证得之,重在和解少阳、疏散邪热;内证得之,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运转枢机之效,故临床应用极为广泛,只要病机符合胆热内郁,枢机不利者,用之多能获效。桂枝汤辛甘合用,一开一敛,外调营卫、内补脾胃,外证得之,重在解肌祛邪、调和营卫;又因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故内证得之,还有调和气血、变理阴阳之功。柴胡桂枝汤以二方相合,故其功效,当是二者之总括。至于临床运用,有因外感病而用者,自然不越146条宗旨。有因杂病而用者,包括内妇诸科,则必然会其意,引伸用之,如此才可得仲景心法,扩大《伤寒论》的临床应用范围。而其西医病名近30种,如神经、血管性头痛、急、慢性胃炎、胃溃疡,颈椎、腰椎骨质增生、冠心病,急、慢性胆囊炎等。兹以笔者实习期间所见病证,经过分析综合,将所获心得条述如下: 一、突出主证、参以病机 主证者,其义有二,一为某方所治之证候就其典型而言,临床所见甚少,而不典型者恒多,故只求主证相同,病机大体相合,无寒热虚实之径庭,便可据证用方,此说似乎不妥,然则仲景已开先河,如五苓散证,须见烦渴、小便不利之类,病机为膀胱气化不利。而在太篇则有汗下吐后渴欲饮水云云,在阳明篇则曰“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渴者,宜五苓散(244条)在辨霍乱脉证并治篇则曰:“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

读懂桂枝汤

读懂桂枝汤 读懂桂枝汤仲景先师不是人,他是神仙下凡尘;写下天书伤寒论,其实就是伤寒经;六经辨证为主题,其实就是脏腑论;辨清脏腑寒热论,理法方药一气成;辨清脏腑虚实论,寒热表病写条文;六经就是脏腑学,其实就是本能论;先辨脏腑病定位,其实就是本能论;只有六经通百病,百病不离六条经;六经表里通脏腑,气血循环六条经;病跟经走先定位,方跟病走去寻经;六经大道去找病,不要脱纲把病寻;不要拿药去找病,这种医生坑病人;后面五经暂不讲,首先讲讲太阳经。同道的,如果读懂了桂枝汤,那么伤寒论113方都明明白白,桂枝汤用好了,伤寒杂病篇也就知道了。杂病中只要有用到桂枝的方子都与太阳病有关。伤寒与杂病是仲景的一体之作,伤寒与杂病这是后人分开的。我们临床医生必须要用整体观的思维来读伤寒杂病论,伤寒就是杂病,杂病就是伤寒。悟透了这一点,才能算是入了仲景之门。悟透伤寒金匮,你才算走上六经大道。桂枝汤是个大补方桂枝汤是五脏六腑的一个大补方,主要入膀胱、肾、心、脾、胃、肺。我来讲讲桂枝汤,桂枝与白芍的关系,生姜与桂枝的关系,大枣与生姜的关系,炙甘草与生姜的关系。太阳篇第一证,仲景写出桂枝汤,他以什么为依据?怎么就知道桂枝汤可以治疗太阳风。有什么依据吗?本人认为伤寒论是大众的

俗语,什么叫伤寒论?它以风寒为准绳,教育后人。《伤寒论》讲的就是衣食保暖,是专门针对体虚体弱之人设计的。体弱之人弱不禁风,必须少洗澡,出门要带好衣服,干活时不能劳累淌汗。穷人到冬天,食不能饱,衣不避寒,要常用桂枝汤。妇人经期前七后八,月经来潮,血气翻动,人就怕受凉,要常用桂枝汤。桂枝汤是针对体弱之人设计《伤寒论》讲的是外感中风,为什么叫中风?中风为虚邪,又为虚风,人常说,弱不禁风这就是体质虚,脾胃的营养不足,脾胃的能量不够,营养不能外发,表必然虚,虚者必受风凉,所以仲景立法桂枝汤,调和营卫。什么叫调和营卫?桂枝走外,抗风祛邪保住表阳,阳正者白芍炙甘草就能外发,表里才能结合。桂枝这味药它能守阳,它能保温,好像我们平常用的热水瓶一样,温自保,风邪不得侵犯,这叫风自去,营卫自调。此病在表,其实是里虚,里不虚者不会有表证。仲景为何制定了桂枝汤?本人认为桂枝汤是针对体弱之人设定的。体弱,弱在何处?弱在脾胃,脾胃一弱,干活出汗,汗后受凉,洗澡后受凉,这就叫太阳病。张仲景巧设桂枝汤,后人没有认识到这三味药的威力和作用,药不多,若用的好,能叫你起死回生。药不多作用可大了,白芍一味,甘草一味,弥补五脏六腑的不足,桂枝汤中桂枝的热气能外发,加上生姜、大枣能回后天之气,能叫你脾胃再生再造,这三味药在《伤寒杂病论》中是主药。同道的,你们想过吗,烧针误汗,

桂枝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桂枝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桂枝汤出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及《金匮》呕吐哕下痢病脉证并治第十七,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是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主方,故凡中风寒杂病,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德而主之。其病机营卫不调,桂枝汤为调和营卫之主方。 方药:桂枝10g,白芍10g,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以下桂皮汤即指此)。 方义:方中桂枝辛温发散,温卫通阳为加;芍药酸收,益血养营为臣,桂枝君,芍药是关于发汗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中有调卫之功,生姜之辛佐桂枝以发散解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诸药并可安中益气,五味配合,共奏解肌散邪,调和营卫滋阴和阳之功效。临床中属营卫不调,且变证各异的证候,俱可投以此方,随证加味治之。 举案如下: 一、湿温·杨煦女24(家人伴随来诊) 1982年6月22日初诊,三天前因感冒发烧,服中西药后,汗出烧退,继后又烧,最高体温38.7度,目前仍发烧体痛、恶心、胃脘痞、肝区痛,溲黄且灼热,脉濡缓,苔白腻。 证属:表虚中风兼宿有湿热(即湿温)。 治宜:解肌散邪,兼清湿热。

方药:桂枝汤加,茵陈30g,苍术10g,厚朴10g,法夏10g,滑石30g,一付。 1982年6月23日,二诊:昨夜10时烧退,身痛,头痛愈。但腰痛、肝区痛、胃中灼热痞满,肠鸣、腹胀欲呕,溲仍灼热,口干不思饮,苔白腻稍减,脉弦,半夏泻心汤加味。 方药:法夏15g,黄芩10g,黄连6g,干姜6g,党参10g,大枣10g,六一散30g,茵陈30g,玄参10g,花粉10g,一付。 1982年6月24日自己来诊:肝区痛大减,溲已不热不黄,肠好转,呕吐减,腰痛减,胃中灼热痞满均减。脉弦缓,苔薄腻,原方一付,六一散改用20g。 二、低热 白某某,26 1982年5月7日,低烧半年,不咳嗽,每天起床后开始发烧,全身皮肤灼热,体温不高,纳差,渐消瘦,口微干,平时喜饮,最近双腋下多汗,二便正常,苔薄白,脉偏细。 证属:营卫不和偏阴虚。 治宜:调和营卫兼养阴。 方药:桂枝加花粉、青蒿10g,二付。 1982年5月9日,低烧好转,最近大便二天一次,便时腹痛,并全身起粟粒,便后自愈。原方加葛根15g,二付。 三、背冷

桂枝汤学习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卫为阳,行于脉外,有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的功能;营为阴,行于脉中,有生血化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作用。二者相互为用营卫调和,保持生理上的动态平衡。相反导致疾病的发生。在疾病中不论外感还是内伤导致营卫失调,阴阳两虚,在临床上都可以以桂枝汤为主方加减治疗。 下面简单论述一下我对桂枝汤的学习体会。 1主治证型 1.1营卫失调证 桂枝汤证《伤寒论》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本证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基本表现,其病理特点是外邪侵袭,腠理疏松,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桂枝汤药物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方中以桂枝、芍药调和营卫;生姜辛散助桂枝以调卫,大枣味甘助芍药以和营;炙甘草调和诸药。五药相合,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发挥解肌发散、调和营卫之功。 1.2阴阳两虚证 小建中汤证《金匮要略》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其病机特点是中焦阳虚生寒,日久不解,阳虚不能温煦,阳虚日久损及其阴,故为阴阳两虚,寒热错杂证。辩证要点既有阴虚,如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衄血等症,又有阳虚的复杂证侯,如阳虚生内寒,则表现为里急、腹中疼痛。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方中桂枝辛以助阳,芍药酸以益阴,生姜助桂枝温阳,甘草、大枣、饴糖建中缓急,使中气建运,则阴阳和调,诸证自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金匮要略》云: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弦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的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本方病机特点是肾阴亏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阳气虚弱,失于固摄。辩证要点既有肾阴虚,如头昏、目眩、发落等症,又有肾阳虚的证侯,如少腹弦急不舒、外阴寒冷等症。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是由桂枝汤加龙骨、牡蛎组成。桂枝汤既可辛甘养阳,温补阳气,又可酸甘化阴,补养阴血,因此具有调和阴阳的作用。龙骨、牡蛎潜阳固涩,使阳能固涩,阴能内守,则诸证可愈。 徐彬云:“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柯韵伯指出:“此为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于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当用此解肌。如所云头痛发热,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病,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愚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应愈”。从以上可以看出桂枝汤是一个调节阴阳,调和营卫的基本方,临床使用不要拘泥于外感表证,而是抓住营卫失调,阴阳两虚的基本病机,在临床上根据症状加减化裁,在治疗中往往可以取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2煎服法 桂枝汤方后云: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服已须臾,喝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期间半日许,令三服尽。小建中汤方后云: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去渣,内饴糖,更加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两方煎煮服用方法有别,作用相异。桂枝汤发汗之力单薄,清代名医王子接强调本方是和剂,近代泸上名医金寿山先生亦认为: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它有发汗作用,而实际上不是发汗之剂,是和剂。和什么?调和营卫是也[1]。故本方方后提出“又不汗,后服小促,期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已须臾,喝热稀粥一升”,均在强调服药次数和喝热粥的办法来提高机体的温度,使之微汗,弥补桂枝汤发汗的不足,促使桂枝汤调和营卫

(推荐)伤寒有感之柴胡桂枝汤于颈椎病的心得体会

柴胡桂枝汤于颈椎病的心得体会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第146条。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原文系指伤寒多日,表证未尽,邪入少阳而见表里同病,方取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半量,合剂而成。现在临床上常用以治疗颈椎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展枢机,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疏风,只要病机贴切,灵活加减运用,效如亦佳。 1、柴胡桂枝汤治疗颈椎病的理论依据 颈椎病病变部位恰好是太阳少阳经脉循行之部位:《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胆足少阳之脉,……其直者……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颈椎病与太阳经脉、手少阳三焦经密切相关,少阳太阳经脉循行都经过颈项肩背部,而颈椎病的主要病变部位恰好在颈项肩背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桂枝汤疗太阳中风,柴胡桂枝汤治疗太少合病,所以柴胡桂枝汤能治疗颈椎病有经络依据。当代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也多用此方疗肩背疼痛,刘老认为:太阳经脉走循人体之颈项后背部位,太阳经脉不舒时,多出现颈项以及背部的僵直不舒感,甚至出现疼痛。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主要采用解肌祛风、生津疏络的治疗方法,依据有汗无汗而出两方,有汗者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者用葛根汤。如颈项背部与两肩部同时出现疼痛,则上述两方的疗效就不甚理想。因为两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