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陈建隆粒子群优化算法及其应用研究

陈建隆粒子群优化算法及其应用研究

陈建隆粒子群优化算法及其应用研究
陈建隆粒子群优化算法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

在智能领域,大部分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优化问题。常用的经典优化算法都对问题有一定的约束条件,如要求优化函数可微等,仿生算法是一种模拟生物智能行为的优化算法,由于其几乎不存在对问题的约束,因此,粒子群优化算法在各种优化问题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首先描述了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及其改进算法的基本原理,对比分析粒子群优化算法与其他优化算法的优缺点,并对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参数进行了简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研究了一种基于量子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在标准测试函数的优化上粒子群优化算法与改进算法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算法在优化性能明显要优于其它算法。本文算法应用于支持向量机参数选择的优化问题上也获得了较好的性能。最后,对本文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粒子群优化算法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参数优化适应度

目录

摘要................................................................................................................................................................... I 目录...................................................................................................................................................................... I I 1.概述.. (1)

1.1引言 (1)

1.2研究背景 (1)

1.2.1人工生命计算 (1)

1.2.2 群集智能理论 (2)

1.3算法比较 (2)

1.3.1粒子群算法与遗传算法(GA)比较 (2)

1.3.2粒子群算法与蚁群算法(ACO)比较 (3)

1.4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研究现状 (4)

1.4.1理论研究现状 (4)

1.4.2应用研究现状 (5)

1.5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应用 (5)

1.5.1神经网络训练 (6)

1.5.2函数优化 (6)

1.5.3其他应用 (6)

1.5.4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工程应用概述 (6)

2.粒子群优化算法 (8)

2.1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 (8)

2.1.1基本理论 (8)

2.1.2算法流程 (9)

2.2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 (10)

2.2.1惯性权重 (10)

2.2.2压缩因子 (11)

2.3算法分析 (12)

2.3.1参数分析 (12)

2.3.2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特点 (14)

3.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改进 (15)

3.1粒子群优化算法存在的问题 (15)

3.2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改进分析 (15)

3.3基于量子粒子群优化(QPSO)算法 (17)

3.3.1 QPSO算法的优点 (17)

3.3.2 基于MA TLAB的仿真 (18)

3.4 PSO仿真 (19)

3.4.1 标准测试函数 (19)

3.4.2 试验参数设置 (20)

3.5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4.粒子群优化算法在支持向量机的参数优化中的应用 (22)

4.1支持向量机 (22)

4.2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原理 (22)

4.3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参数优化方法 (23)

4.4 仿真 (24)

4.4.1仿真设定 (24)

4.4.2仿真结果 (24)

4.4.3结果分析 (25)

5.总结与展望 (26)

5.1 总结 (26)

5.2展望 (26)

致谢 (28)

参考文献 (29)

Abstract (30)

附录 (31)

PSO程序 (31)

LSSVM程序 (35)

1.概述

1.1引言

最优化问题是在满足一定约束条件下,寻找一组参数值,使得系统的某些性能指标达到最大或者最小。它广泛的存在于农业,国防,工程,交通,金融,能源,通信,材料等诸多领域。最优化技术在上述领域的应用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在同样条件下,经过优化技术的处理,对系统效率的提高,能耗的降低,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经济效益提高均有显著的效果,而且随着处理对象规模的增大,这种效果也更加显著。但随着处理对象规模的增大,优化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而经典的优化技术对问题的约束比较大,如梯度下降法要求优化函数是可导等,因此,对于新型优化算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1]。

1.2研究背景

1.2.1人工生命计算

人们从生命现象中得到启示,发明了许多智能的优化方法来解决复杂优化问题。现在已有很多源于生物现象的计算技巧。例如,人工免疫模拟生物免疫系统的学习和认知功能,人工神经网络是简化的大脑模型, 遗传算法是模拟基因进化的过程。在计算智能(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领域有两种基于群体智能swarm intelligence的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和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蚁群优化算法模拟了蚂蚁群体在路径选择和信息传递方面的行为,而粒子群优化算法模拟群居动物觅食迁徙等群体活动中个体与群体协调合作的工作过程。这类借鉴了模拟生命系统行为功能和特性的科学计算方法称为人工生命计算。人工生命计算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技术研究生物现象和研究如何利用生物技术研究计算问题。人工神经网络,粒子群优化算法,遗传算法,蚁群优化算法等都属于人工生命计算的范畴[2]。

本文详细介绍的粒子群优化算法是其中的一种新兴计算方法。它同遗传算法类似,同属随机迭代优化工具。同遗传算法等其他人工生命计算相比,粒子群算法概念简单,容易实现,调节参数较少。目前粒子群算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2.2 群集智能理论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成群的鸟、鱼或其它生物,这些生物的聚集行为有利于它们觅食和逃避捕食者。生物的群落动辄以十、百、千甚至万计,它们是如何迅速完成聚集、移动等行为呢?这些群落一般都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指挥者,那么一定有某种潜在的能力或者规则保证了这些行为的同步。科学家们普遍认为上述行为是基于不可预知的种群社会行为中的群集智能。

群集智能((Swarm Intelligence)指的是众多无智能的简单个体组成的群体,通过相互间的简单合作表现出智能行为的特性。群居生物涌现的群集智能正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近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Millonasp在开发人工生命算法时提出了群集智能的概念,并提出五点原则[3]:

1)接近性原则:群体应能够实现简单的时空计算;

2)优质性原则:群体能够响应环境要素;

3)变化相应原则:群体不应把自己的活动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

4)稳定性原则:群体不应每次随环境改变自己的模式;

5)适应性原则:群体的模式应在计算代价值得的时候改变。

1.3算法比较

1.3.1粒子群算法与遗传算法(GA)比较

为更清楚地认识PSO算法和GA算法,下面对两者做个简单比较。

PSO算法和GA算法的相同点:

(1)都属于仿生算法。PSO算法主要模拟鸟类觅食、人类认知等社会行为而研究;GA算法主要借用生物进化中“适者生存”的规律。

(2)都属全局优化方法。在解空间都随机产生初始种群,因而算法在全局的解空间进行搜索,且将搜索重点集中在性能高的部分。

(3)都属随机搜索算法。

(4)隐含并行性。搜索过程是从问题解的一个集合开始的,而不是从单个个体开始,具有隐含并行搜索特性,从而减小了陷入局部极小的可能性。

(5)根据个体的适配信息进行搜索,因此不受函数约束条件的限制,如连续性、可导性等。

(6)对高维复杂问题,往往会遇到早熟收敛和收敛性能差的缺点,都无法保证收敛到最优点。

PSO算法和GA算法不同点:

(1) PSO算法有记忆,好的解的知识所有粒子都保存,而GA算法,以前的知识随着种群的改变被破坏。

(2)PSO算法中的粒子仅仅通过当前搜索到最优点进行共享信息,所以很大程度上这是一种单项信息共享机制。而GA算法中,染色体之间相互共享信息,使得整个种群都向最优区域移动。

(3)GA算法的编码技术和遗传操作比较简单,而PSO算法相对于GA算法,没有交叉和变异操作,粒子只是通过内部速度进行更新,因此原理更简单、参数、更少、实现更容易。(4)在收敛性方面,GA算法己经有了较成熟的收敛性分析方法,并且可对收敛速度进行估计;而PSO算法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尽管己经有简化确定性版本的收敛性分析,但将确定性向随机性的转化尚需进一步研究。

(5)在应用方面,PSO算法主要应用于连续问题,包括神经网络训练和函数优化等,而GA 算法除了连续问题之外,还可应用于离散问题。

1.3.2粒子群算法与蚁群算法(ACO)比较

PSO算法和ACO算法都是群体智能算法,为更清楚地认识PSO算法和ACO算法,下面对两者也做简单比较[4]。

PSO算法和ACO算法的相同点:

(1)都属于仿生算法。PSO算法和ACO算法主要模拟觅食、人类认知等社会行为而提出。

(2)都属全局优化方法。算法在全局的解空间进行搜索,且将搜索重点集中在性能高的部分。

(3)都属随机搜索算法。

(4)都有记忆,好的解的知识所有粒子都保存。

(5)隐含并行性。搜索过程是从问题解的一个集合开始的,而不是从单个个体开始,具有隐含并行搜索特性,从而减小了陷入局部极小的可能性。并且由于这种并行性,易在并行计算机上实现,以提高算法性能和效率。

(6)根据个体的适配信息进行搜索,因此不受函数约束条件的限制,如连续性、可导性等。

(7)对高维复杂问题,往往会遇到早熟收敛和收敛性能差的缺点,都无法保证收敛到最优点。

PSO算法和ACO算法不同点:

(1) PSO算法中的粒子通过当前搜索到最优点进行共享信息,所以很大程度上这是一种单项信息共享机制。而ACO算法中,每个个体只能感知局部的信息,不能直接使用全局信息。

(2) PSO算法的编码技术和ACO算法操作比较简单,而PSO算法相对于ACO算法,粒子只是通过内部速度进行更新,因此原理更简单、参数更少、实现更容易。

(3)在收敛性方面,ACO算法己经有了较成熟的收敛性分析方法,并且可对收敛速度进行估计;而PSO算法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尽管已经有简化确定性版本的收敛性分析,但将确定性向随机性的转化尚需进一步研究。

(4)在应用方面,PSO算法主要应用于连续问题,包括神经网络训练和函数优化等,而全局ACO算法除了连续问题之外,还可应用于离散问题,比如TSP问题、工作车间调度等。

1.4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研究现状

1.4.1理论研究现状

在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理论研究方面,由于PSO算法对参数的选择没有规范,而且算法容易“早熟”,因此很多学者都对算法提出了改进。有些学者对算法的收敛性进行了分析,对参数选择提出了好的建议;更多的学者则致力于研究算法的结构和性能的改善,包括参数分析,拓扑结构,粒子多样性保持,算法融合和性能比较等[5]。

在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础上,Shi和Eberhart首次提出了惯性权重的概念,对基本算法中的速度更新公式进行修正。惯性权重的引入更好地控制了粒子的开发((exploitation)和探索(exploration),提高了算法性能。惯性权重在多数情况下被设置为随时间递减的时变权重。改进后的算法称为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为大多数研究者所使用。之后,Kenned提出了簇丛分析(cluster analysis)的方法。簇丛分析方法是在微粒群

体中选择一些微粒作为中心,再将离它最近的N个微粒和中心微粒作为一簇,然后计算每个簇的中心位置,并以这些中心位置来替换Pbest或者Gbest。结果表明,用簇中心替换Pbest时,部分测试函数的解得到了较好的改进,其余的函数只是略微差一点。如果用全局的簇中心替换Gbest时,几乎所有函数的结果都较差。此外,簇丛分析的方法虽然使收敛速度有所加快,但同时引入了一些附加计算,通常需要标准PSO算法计算时间的74%-200%。 Angeline P. J.利用选择(selection)的方法改进PSO算法

[4]。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提高了大部分函数的性能。这是由于选择方法加快了对当前较好区域的开发过程,使得算法收敛速度加快,但也增加了陷入局部解的可能性。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有3个权重因子,这使得算法调整很自由,但也为找到最好的参数组合带来难度。因此,Clerc提出一个简化的PSO算法,只有一个公式和一个社会/信心参数。该算法定义了一个无希望((No-hope)收敛规则和一个重新希望(Re-hope)方法,以便不时地根据对目标函数的梯度估计和先前的初始化重新初始化群体位置,算法还考虑了粒子群体的引力中心(Gravity center)。用该算法对一些函数进行测试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1.4.2应用研究现状

粒子群优化算法最早应用于非线性连续函数的优化和神经元网络的训练,后来也被用于解决约束优化问题。Eberhart用PSO算法来分析人类的帕金森综合症等颤抖类疾病。Robinson等将PSO算法用于剖面波状喇叭天线的优化,并与GA的优化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了二者混合应用的可行性[5]。Ciuprina提出一种智能PSO (IntelligentPSO)用于电磁线圈尺寸的优化。Abido将PSO算法用于解决最优功率通量(OPF)问题。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PSO算法,将其应用于非线性规划、参数优化、车辆路径、约束布局优化、新产品组合投入、多目标优化等问题。还有一些学者尝试将PSO算法应用于解决动态优化问题,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粒子群优化算法由于其算法简单,参数少,易于实现等特点,在连续非线性优化问题和组合优化问题中都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基于以上研究成果,论文将在分析粒子群优化算法缺点的基础上对其做进一步的改进,以提高算法在复杂、高维情况下的优化性能,使算法能有效避免搜索过程中的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图像分割

安康学院 学年论文(设计)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在院(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曰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图像分割 (作者:) () 指导教师: 【摘要】本文通过对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研究,采用Java编程,设计出一套用于图像分割的系统。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图像分割系统,可以将一幅给定的图像进行分割,然后将分割结果保存。图像分割的目的是将感兴趣的区域从图像中分割出来,从而为计算机视觉的后续处理提供依据。图像分割的方法有多种,阈值法因其实现简单而成为一种有效的图像分割方法。而粒子群优化(PSO)算法是一类随机全局优化技术,它通过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复杂搜索空间中的最优区域缩短寻找阈值的时间。因此,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图像分割以粒子群优化算法为寻优工具,建立具有自适应和鲁棒性的分割方法。从而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地确定分割阈值。 关键词:粒子群优化(PSO,图像分割,阈值法,鲁棒性 Abstract T his paper based on th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 on algorithm, desig ns a set of system for image segme ntati on using Java program min g. Image segme ntati on system based 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 on algorithm, the image can be a given segmentation, and then the segmentation results would be saved. Image segmentation is the purpose of the interested area from the image, thus providing the basis for the subsequent processing of computer vision. There are many methods of image segmentation, threshold method since its simple realization, becomes a kind of effective method in image segmentati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algorithm is a stochastic global optimization technique; it finds optimal regions of complex search spaces for threshold time shorte ned through the in teractio n betwee n particles. Therefor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of image segmentation based 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optimizati on tools; establish segme ntati on method with adaptive and robust. Therefore, it is possible for us in the shortest possible time to accurately determ ine the segme ntati on threshold. Key word s: PSO, image segmentation, threshold method, robust. 1引言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计算机来获取和处理视觉图像信息。据统计,人类

matlab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传感器优化配置程序

1.Pso算法 function [xm,fv] = SAPSO( fitness,N,c1,c2,wmax,wmin,M ) % fitness 适应度函数 % N 种群个数 % c1 % c2 % wmax 最大权重 % wmin 最小权重 % M 迭代次数 cg=32;%传感器个数 format long; %-----------------------初始化种群个体 ------------------------------------- for i=1:N %粒子个数为n a1=-17.5:10:12.5; a11=a1*(i+5)/10; [a2,a3]=meshgrid(a1,a11); a4=reshape(a2,1,16); a5=reshape(a3,1,16); b1=-12.5:10:17.5; b11=b1*(i+5)/10; [b2,b3]=meshgrid(b1,b11); b4=reshape(b2,1,16); b5=reshape(b3,1,16); x11=[a4,b4;a5,b5]+20;%ó|ó?μè±èàyà?é¢y1ì?¨ x(:,:,i)=x11';%初始化传感器个数为20 v(:,:,i)=10*rand(cg,2); end %----------------------计算各个粒子适应度------------------------------for i=1:N; p(i)=fitness(x(:,:,i)); y(:,:,i)=x(:,:,i); end pg=x(:,:,N); %pg为全局最优 for i=1:(N-1) if fitness(x(:,:,i))

粒子群优化算法综述

粒子群优化算法综述 摘要:本文围绕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原理、特点、改进与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综述。侧重于粒子群的改进算法,简短介绍了粒子群算法在典型理论问题和实际工业对象中的应用,并给出了粒子群算三个重要的网址,最后对粒子群算做了进一步展望。 关键词;粒子群算法;应用;电子资源;综述 0.引言 粒子群优化算法]1[(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是由美国的Kenned 和Eberhar 于1995年提出的一种优化算法,该算法通过模拟鸟群觅食行为的规律和过程,建立了一种基于群智能方法的演化计算技术。由于此算法在多维空间函数寻优、动态目标寻优时有实现容易,鲁棒性好,收敛快等优点在科学和工程领域已取得很好的研究成果。 1. 基本粒子群算法]41[- 假设在一个D 维目标搜索空间中,有m 个粒子组成一个群落,其中地i 个粒子组成一个D 维向量,),,,(21iD i i i x x x x =,m i ,2,1=,即第i 个粒子在D 维目标搜索空间中的位置是i x 。换言之,每个粒子 的位置就是一个潜在的解。将i x 带入一个目标函数就可以计算出其适 应值,根据适应值得大小衡量i x 的优劣。第i 个粒子的飞翔速度也是一个D 维向量,记为),,,(21iD i i i v v v v =。记第i 个粒子迄今为止搜索到的最优位置为),,,(21iD i i i p p p p =,整个粒子群迄今为止搜索到的最优位置为),,,(21gD gi g g p p p p =。 粒子群优化算法一般采用下面的公式对粒子进行操作

)()(22111t id t gd t id t id t id t id x p r c x p r c v v -+-+=+ω (1) 11+++=t id t id t id v x x (2) 式中,m i ,,2,1 =;D d ,,2,1 =;ω是惯性权重, 1c 和2c 是非负常数, 称为学习因子, 1r 和2r 是介于]1,0[间的随机数;],[max max v v v id -∈,max v 是常数,由用户设定。 2. 粒子群算法的改进 与其它优化算法一样PSO 也存在早熟收敛问题。随着人们对算 法搜索速度和精度的不断追求,大量的学者对该算法进行了改进,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一类是增加种群多样性以防止算法陷入局部最优。以下是对最新的这两类改进的总结。 2.1.1 改进收敛速度 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5[:在量子系统中,粒子能够以某一确定的 概率出现在可行解空间中的任意位置,因此,有更大的搜索范围,与传统PSO 法相比,更有可能避免粒子陷入局部最优。虽然量子有更大的搜索空间,但是在粒子进化过程中,缺乏很好的方向指导。针对这个缺陷,对进化过程中的粒子进行有效疫苗接种,使它们朝着更好的进化方向发展,从而提高量子粒子群的收敛速度和寻优能力。 文化粒子群算法]6[:自适应指导文化PSO 由种群空间和信念空间 两部分组成。前者是基于PSO 的进化,而后者是基于信念文化的进化。两个空间通过一组由接受函数和影响函数组成的通信协议联系在一起,接受函数用来收集群体空间中优秀个体的经验知识;影响函数利用解决问题的知识指导种群空间进化;更新函数用于更新信念空间;

大数据时代的空间数据挖掘综述

第37卷第7期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GEOMATICS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37,No.7收稿日期:2014-01-22 作者简介:马宏斌(1982-),男,甘肃天水人,作战环境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理空间信息服务。 大数据时代的空间数据挖掘综述 马宏斌1 ,王 柯1,马团学 2(1.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空间信息学院,河南郑州450000;2.空降兵研究所,湖北孝感432000) 摘 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挖掘技术再度受到人们关注。本文回顾了传统空间数据挖掘面临的问题, 介绍了国内外研究中利用大数据处理工具和云计算技术,在空间数据的存储、管理和挖掘算法等方面的做法,并指出了该类研究存在的不足。最后,探讨了空间数据挖掘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大数据;空间数据挖掘;云计算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867(2014)07-0019-04 Spatial Data Mining Big Data Era Review MA Hong -bin 1,WANG Ke 1,MA Tuan -xue 2 (1.Geospati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0,China ; 2.Airborne Institute ,Xiaogan 432000,China ) Abstract :In the era of Big Data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begin to show interest in data mining techniques again.The paper review most unresolved problems left by traditional spatial data mining at first.And ,some progress made by researches using Big Data and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Also ,their drawbacks are mentioned.Finally ,future trend of spatial data mining is dis-cussed. Key words :big data ;spatial data mining ;cloud computing 0引言 随着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获取数据的手 段和途径都得到极大丰富,传感器的精度得到提高和时空覆盖范围得以扩大,数据量也随之激增。用于采集空间数据的可能是雷达、红外、光电、卫星、多光谱仪、数码相机、成像光谱仪、全站仪、天文望远镜、电视摄像、电子 显微镜、CT 成像等各种宏观与微观传感器或设备,也可能是常规的野外测量、人口普查、土地资源调查、地图扫描、 地图数字化、统计图表等空间数据获取手段,还可能是来自计算机、 网络、GPS ,RS 和GIS 等技术应用和分析空间数据。特别是近些年来,个人使用的、携带的各种传感器(重力感应器、电子罗盘、三轴陀螺仪、光线距离感应器、温度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等),具备定位功能电子设备的普及,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GOOGLE GLASS 和智能手表等),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了大量具有位置信息的数据。随着志愿者地理信息(Voluntee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的出现,使这些普通民众也加入到了提供数据者的行列。 以上各种获取手段和途径的汇集,就使每天获取的 数据增长量达到GB 级、 TB 级乃至PB 级。如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现在保存的对地观测卫星数据资料达260TB ,并以每年15TB 的数据量增长。比如2011年退役的Landsat5卫星在其29年的在轨工作期间,平均每年获取8.6万景影像,每天获取67GB 的观测数据。而2012年发射的资源三号(ZY3)卫星,每天的观测数据获取量可以达到10TB 以上。类似的传感器现在已经大量部署在卫 星、 飞机等飞行平台上,未来10年,全球天空、地空间部署的百万计传感器每天获取的观测数据将超过10PB 。这预示着一个时代的到来,那就是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具有 “4V ”特性,即数据体量大(Volume )、数据来源和类型繁多(Variety )、数据的真实性难以保证(Veracity )、数据增加和变化的速度快(Velocity )。对地观测的系统如图1所示。 在这些数据中,与空间位置相关的数据占了绝大多数。传统的空间知识发现的科研模式在大数据情境下已经不再适用,原因是传统的科研模型不具有普适性且支持的数据量受限, 受到数据传输、存储及时效性需求的制约等。为了从存储在分布方式、虚拟化的数据中心获取信息或知识,这就需要利用强有力的数据分析工具来将

粒子群算法综述

粒子群算法综述 【摘要】:粒子群算法(pso)是一种新兴的基于群体智能的启发式全局搜索算法,具有易理解、易实现、全局搜索能力强等特点,倍受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广泛关注,已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为了进一步推广应用粒子群算法并为深入研究该算法提供相关资料,本文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在论述粒子群算法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围绕pso的运算过程、特点、改进方式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综述,并给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展望。 【关键词】:粒子群算法优化综述 优化理论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它所研究的问题是在多方案中寻求最优方案。人们关于优化问题的研究工作,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深入,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任何科学的进步都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直到二十世纪中期,由于高速数字计算机日益广泛应用,使优化技术不仅成为迫切需要,而且有了求解的有力工具。因此,优化理论和算法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一门新的学科。至今已出现线性规划、整数规划、非线性规划、几何规划、动态规划、随机规划、网络流等许多分支。这些优化技术在诸多工程领域得到了迅速推广和应用,如系统控制、人工智能、生产调度等。随着人类生存空间的扩大,以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范围的拓宽,常规优化法如牛顿法、车辆梯度法、模式搜索法、单纯形法等已经无法处理人们所面的复杂问题,因此高效的

优化算法成为科学工作者的研究目标之一。 1.粒子群算法的背景 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是一种新兴的演化算法。该算法是由j.kennedy和r.c.eberhart于1995年提出的一种基于群智能的随机优化算法。这类算法的仿生基点是:群集动物(如蚂蚁、鸟、鱼等)通过群聚而有效的觅食和逃避追捕。在这类群体的动物中,每个个体的行为是建立在群体行为的基础之上的,即在整个群体中信息是共享的,而且在个体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交换与协作。如在蚁群中,当每个个体发现食物之后,它将通过接触或化学信号来招募同伴,使整个群落找到食源;在鸟群的飞行中,每只鸟在初始状态下处于随机位置,且朝各个方向随机飞行,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初始处于随机状态的鸟通过相互学习(相互跟踪)组织的聚集成一个个小的群落,并以相同的速度朝着相同的方向飞行,最终整个群落聚集在同一位置──食源。这些群集动物所表现的智能常称为“群体智能”,它可表述为:一组相互之间可以进行直接通讯或间接通讯(通过改变局部环境)的主体,能够通过合作对问题进行分布求解。换言之,一组无智能的主体通过合作表现出智能行为特征。粒子群算法就是以模拟鸟的群集智能为特征,以求解连续变量优化问题为背景的一种优化算法。因其概念简单、参数较少、易于实现等特点,自提出以来已经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并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优化策略

收稿日期:2009-12-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0674021) 作者简介:卢 峰(1982-),男,辽宁抚顺人,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高立群(1949-),男,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32卷第9期2011年9月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 niversity(Natural Science)Vol 32,No.9Sep.2011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优化策略 卢 峰,高立群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沈阳 110819) 摘 要:为提高传统粒子群算法的搜索速度和搜索精度,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 将正则变化函数和慢变函数引入传统位置更新和速度更新公式当中,形成两种新的更新机制:搜索算子和开发算子 在算法运行的初始阶段,种群中大部分个体将按照搜索算子进行更新,搜索算子将有助于种群遍历整个解空间;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按照搜索算子进行更新的个体将逐渐减少,而按照开发算子进行更新的个体将逐渐增多,开发算子将有效地克服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 通过典型测试函数的仿真实验,新算法在加快收敛速度同时,提高了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 关 键 词:进化算法;粒子群算法;全局优化;慢变函数;自适应 中图分类号:T G 2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 3026(2011)09 01221 04 Novel Optimiz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L U Feng ,GAO L i qun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Engineering,Northeaster n U niv ersity,Shenyang 110819,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LU F eng,E mail:feng.lu.lf @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6747305.html,) Abstract :To accelerate searching speed and optimization accuracy of traditional PSO,an 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algorithm w as presented.Regularly vary ing function and slow ly varying function were introduced in the position and velocity update formula.New mechanisms such as explorative operator and exploitative operator are formulated.At the beginning,most elements will be updated by explorative operator in the entire search space sufficiently.Within the iterations,more and more particles w ill be handled by ex ploitative operator,which are useful to overcome the deceptions of multiple local optima.It can be seen from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standard benchm ark test functions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not only accelerates the convergence process,but also improves g lobal optim ization ability. Key words:evolutionary algorithms;particle sw arm optimization;global optimization;slow ly v arying function;self adaptive 20世纪90年代初,产生了模拟自然生物群体行为的优化方法,被称为群智能优化方法 Dorigo 等人通过模拟蚂蚁的寻径行为,提出了蚁群优化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1] ;Eberhart 等人基于对鸟群、鱼群的模拟,提出了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 arm optim ization )[2] 作为一种群智能优化方法的代表,粒子群算法通过个体间的协作来寻找最优解,每个个体都被赋予一个随机速度并在整个解空间中搜索,通 过个体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来实现个体进化 由于粒子群优化算法运算简单,易于实现,具有良好的解决非线性、不可微和多峰值复杂优化问题的能力,已被广泛应用于科学和工程实际领域[3-5] 但是,粒子群优化算法是根据全体粒子和自身的搜索经验向着最优解的方向进化,在进化后期收敛速度将变得缓慢,同时算法在收敛到一定精度时,容易陷入停滞,无法继续进化更新,因此,存在早熟和陷入局部极值点的现象

基于MATLAB的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应用示例

对于函数f=x*sin(x)*cos(2*x)-2*x*sin(3*x),求其在区间[0,20]上该函数的最大值。 ?初始化种群 已知位置限制[0,20],由于一维问题较为简单,因此可以取初始种群N 为50,迭代次数为100,当然空间维数d 也就是1。 位置和速度的初始化即在位置和速度限制内随机生成一个N×d 的矩阵,对于此题,位置初始化也就是在0~20内随机生成一个50×1的数据矩阵,而对于速度则不用考虑约束,一般直接在0~1内随机生成一个50×1的数据矩阵。 此处的位置约束也可以理解为位置限制,而速度限制是保证粒子步长不超限制的,一般设置速度限制为[-1,1]。 粒子群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记录每个个体的历史最优和种群的历史最优,因此而二者对应的最优位置和最优值也需要初始化。其中每个个体的历史最优位置可以先初始化为当前位置,而种群的历史最优位置则可初始化为原点。对于最优值,如果求最大值则初始化为负无穷,相反地初始化为正无穷。 每次搜寻都需要将当前的适应度和最优解同历史的记录值进行对比,如果超过历史最优值,则更新个体和种群的历史最优位置和最优解。 ?速度与位置的更新

速度和位置更新是粒子群算法的核心,其原理表达式和更新方式如下: 每次更新完速度和位置都需要考虑速度和位置的限制,需要将其限制在规定范围内,此处仅举出一个常规方法,即将超约束的数据约束到边界(当位置或者速度超出初始化限制时,将其拉回靠近的边界处)。当然,你不用担心他会停住不动,因为每个粒子还有惯性和其他两个参数的影响。 代码如下: clc;clear;close all; %% 初始化种群 f= @(x)x .* sin(x) .* cos(2 * x) - 2 * x .* sin(3 * x); % 函数表达式figure(1);ezplot(f,[0,0.01,20]); N = 50; % 初始种群个数 d = 1; % 空间维数 ger = 100; % 最大迭代次数 limit = [0, 20]; % 设置位置参数限制 vlimit = [-1, 1]; % 设置速度限制 w = 0.8; % 惯性权重 c1 = 0.5; % 自我学习因子 c2 = 0.5; % 群体学习因子 for i = 1:d

(完整word版)基本粒子群算法的原理和matlab程序

基本粒子群算法的原理和matlab程序 作者——niewei120(nuaa) 一、粒子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粒子群优化算法源自对鸟群捕食行为的研究,最初由Kennedy和Eberhart提出,是一种通用的启发式搜索技术。一群鸟在区域中随机搜索食物,所有鸟知道自己当前位置离食物多远,那么搜索的最简单有效的策略就是搜寻目前离食物最近的鸟的周围区域。PSO 算法利用这种模型得到启示并应用于解决优化问题。PSO 算法中,每个优化问题的解都是粒子在搜索 空间中的位置,所有的粒子都有一个被优化的目标函数所决定的适应值,粒子还有一个速度值决定它们飞翔的方向和距离,然后粒子群就追随当前的最优粒子在解空间中搜索。 PSO 算法首先在给定的解空间中随机初始化粒子群,待优化问题的变量数决定了解空间的维数。每个粒子有了初始位置与初始速度。然后通过迭代寻优。在每一次迭代中,每个粒子通过跟踪两个“极值”来更新自己在解空间中的空间位置与飞翔速度。第一个极值就是单个粒子本身在迭代过程中找到的最优解粒子,这个粒子叫做个体极值。另一个极值是种群所有粒子在迭代过程中所找到的最优解粒子,这个粒子是全局极值。上述的方法叫全局粒子群算法。如果不用种群所有粒子而只用其中一部分作为该粒子的邻居粒子,那么在所有邻居粒子中的极值就是局部极值,该方法称为局部PSO 算法。 速度、位置的更新方程表示为: 每个粒子自身搜索到的历史最优值p i ,p i=(p i1,p i2,....,p iQ),i=1,2,3,....,n。所有粒子搜索到的最优值p g,p g=(p g1,p g2,....,p gQ),注意这里的p g只有一个。 是保持原来速度的系数,所以叫做惯性权重。 是粒子跟踪自己历史最优值的权重系数,它表示粒子自身的认识,所以叫“认知”。通常设置为2。 是粒子跟踪群体最优值的权重系数,它表示粒子对整个群体知识的认识,所以叫做“社会知识”,经常叫做“社会”。通常设置为2。 是[0,1]区间内均匀分布的随机数。 是对位置更新的时候,在速度前面加的一个系数,这个系数我们叫做约束因子。通常设 置为1 。

粒子群算法解决函数优化问题

粒子群算法解决函数优化问题 1、群智能算法研究背景 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是由Kennedy 和Eberhart 在研究鸟类和鱼类的群体行为基础上于1995 年提出的一种群智能算法,其思想来源于人工生命和演化计算理论,模仿鸟群飞行觅食行为,通过鸟集体协作使群体达到优。 PSO算法作为一种新的群智能算法,可用于解决大量非线性、不可微和多峰值的复杂函数优化问题,并已广泛应用于科学和工程领域,如函数优化、神经网络训练、经济调度、模式识别与分类、结构设计、电磁场和任务调度等工程优化问题等。 PSO算法从提出到进一步发展,仅仅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算法的理论基础还很薄弱,自身也存在着收敛速度慢和早熟的缺陷。如何加快粒子群算法的收敛速度和避免出现早熟收敛,一直是大多数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因此,对粒子群算法的分析改进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PSO算法中惯性权重的改进:Poli等人在速度更新公式中引入惯性权重来更好的控制收敛和探索,形成了当前的标准PSO算法。 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先后提出了线性递减权值( LDIW)策略、模糊惯性权值( FIW) 策略和随机惯性权值( RIW) 策略。其中,FIW 策略需要专家知识建立模糊规则,实现难度较大,RIW 策略被用于求解动态系统,LDIW策略相对简单且收敛速度快, 任子晖,王坚于2009 年,又提出了基于聚焦距离变化率的自适应惯性权重PSO算法。 郑春颖和郑全弟等人,提出了基于试探的变步长自适应粒子群算

法。这些改进的PSO算法既保持了搜索速度快的特点, 又提高了全局搜索的能力。 对PSO算法的行为和收敛性的分析:1999 年采用代数方法对几种典型PSO算法的运行轨迹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保证收敛的参数选择范围。在收敛性方面Fransvan den Bergh引用Solis和Wets关于随机性算法的收敛准则,证明了标准PSO算法不能收敛于全局优解,甚至于局部优解;证明了保证收敛的PSO算法能够收敛于局部优解,而不能保证收敛于全局优解。 国内的学者:2006 年,刘洪波和王秀坤等人对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收敛性进行分析,指出它在满足收敛性的前提下种群多样性趋于减小,粒子将会因速度降低而失去继续搜索可行解的能力,提出混沌粒子群优化算法。 2008 年,黄翀鹏和熊伟丽等人分析惯性权值因子大小对PSO算法收敛性所带来的影响,对粒子群算法进行了改进。2009 年,高浩和冷文浩等人,分析了速度因子对微粒群算法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Gaussian 变异全局收敛的粒子群算法。并证明了它能以概率 1 收敛到全局优解。 2010 年,为提高粒子群算法的收敛性,提出了基于动力系统的稳定性理论,对惯性权重粒子群模型的收敛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使得在算法模型群模型收敛条件下的惯性权重和加速系数的参数约束关系,使算法在收敛性方面具有显著优越性。在PSO算法中嵌入别的算法的思想和技术。 1997年,李兵和蒋慰孙提出混沌优化方法; 1998年,Angeline在PSO算法中引入遗传算法中的选择算子,该算法虽然加快了算法的收敛速度,但同时也使算法陷入局部优的概率大增,特别是在优化Griewank 基准函数的优值时得到的结果不理想; 2004 年,高鹰和谢胜利将混沌寻优思想引入到粒子群优化算法中,首先对当前群体中的优粒子进行混沌寻优, 再用混沌寻优的结果随机替换群体中的一个粒子,这样提出另一种混沌粒子群优化算法。

基本粒子群算法的matlab源程序

主函数源程序(main.m) %------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名称: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PSO) %------作用:求解优化问题 %------说明:全局性,并行性,高效的群体智能算法 %------初始格式化--------------------------------------------------clear all; clc; format long; %------给定初始化条件---------------------------------------------- c1=1.4962;%学习因子1 c2=1.4962;%学习因子2 w=0.7298;%惯性权重 MaxDT=1000;%最大迭代次数 D=10;%搜索空间维数(未知数个数) N=40;%初始化群体个体数目 eps=10^(-6);%设置精度(在已知最小值时候用) %------初始化种群的个体(可以在这里限定位置和速度的范围)------------for i=1:N for j=1:D x(i,j)=randn;%随机初始化位置 v(i,j)=randn;%随机初始化速度 end end %------先计算各个粒子的适应度,并初始化Pi和Pg----------------------for i=1:N p(i)=fitness(x(i,:),D); y(i,:)=x(i,:); end pg=x(1,:);%Pg为全局最优 for i=2:N if fitness(x(i,:),D) pg=x(i,:); end end %------进入主要循环,按照公式依次迭代,直到满足精度要求------------for t=1:MaxDT for i=1:N v(i,:)=w*v(i,:)+c1*rand*(y(i,:)-x(i,:))+c2*rand*(pg-x(i,:)); x(i,:)=x(i,:)+v(i,:); if fitness(x(i,:),D) p(i)=fitness(x(i,:),D); y(i,:)=x(i,:);

粒子群优化算法及其应用研究【精品文档】(完整版)

摘要 在智能领域,大部分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优化问题。常用的经典优化算法都对问题有一定的约束条件,如要求优化函数可微等,仿生算法是一种模拟生物智能行为的优化算法,由于其几乎不存在对问题的约束,因此,粒子群优化算法在各种优化问题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首先描述了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及其改进算法的基本原理,对比分析粒子群优化算法与其他优化算法的优缺点,并对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参数进行了简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研究了一种基于量子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在标准测试函数的优化上粒子群优化算法与改进算法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算法在优化性能明显要优于其它算法。本文算法应用于支持向量机参数选择的优化问题上也获得了较好的性能。最后,对本文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粒子群优化算法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参数优化适应度

目录 摘要...................................................................... I 目录....................................................................... II 1.概述. (1) 1.1引言 (1) 1.2研究背景 (1) 1.2.1人工生命计算 (1) 1.2.2 群集智能理论 (2) 1.3算法比较 (2) 1.3.1粒子群算法与遗传算法(GA)比较 (2) 1.3.2粒子群算法与蚁群算法(ACO)比较 (3) 1.4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研究现状 (4) 1.4.1理论研究现状 (4) 1.4.2应用研究现状 (5) 1.5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应用 (5) 1.5.1神经网络训练 (6) 1.5.2函数优化 (6) 1.5.3其他应用 (6) 1.5.4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工程应用概述 (6) 2.粒子群优化算法 (8) 2.1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 (8) 2.1.1基本理论 (8) 2.1.2算法流程 (9) 2.2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 (10) 2.2.1惯性权重 (10) 2.2.2压缩因子 (11) 2.3算法分析 (12) 2.3.1参数分析 (12) 2.3.2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特点 (14) 3.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改进 (15) 3.1粒子群优化算法存在的问题 (15) 3.2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改进分析 (15) 3.3基于量子粒子群优化(QPSO)算法 (17) 3.3.1 QPSO算法的优点 (17) 3.3.2 基于MATLAB的仿真 (18) 3.4 PSO仿真 (19) 3.4.1 标准测试函数 (19) 3.4.2 试验参数设置 (20) 3.5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4.粒子群优化算法在支持向量机的参数优化中的应用 (22) 4.1支持向量机 (22) 4.2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原理 (22)

(完整word版)基本粒子群算法的原理和matlab程序.doc

基本粒子群算法的原理和matlab 程序 作者—— niewei120 (nuaa) 一、粒子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粒子群优化算法源自对鸟群捕食行为的研究,最初由Kennedy 和 Eberhart 提出,是一种通 用的启发式搜索技术。一群鸟在区域中随机搜索食物,所有鸟知道自己当前位置离食物多远, 那么搜索的最简单有效的策略就是搜寻目前离食物最近的鸟的周围区域。PSO 算法利用这种模型得到启示并应用于解决优化问题。PSO 算法中,每个优化问题的解都是粒子在搜索 空间中的位置,所有的粒子都有一个被优化的目标函数所决定的适应值,粒子还有一个速度值决定它们飞翔的方向和距离,然后粒子群就追随当前的最优粒子在解空间中搜索。 PSO 算法首先在给定的解空间中随机初始化粒子群,待优化问题的变量数决定了解空间的维数。每个粒子有了初始位置与初始速度。然后通过迭代寻优。在每一次迭代中,每个粒子通过跟踪两个“极值”来更新自己在解空间中的空间位置与飞翔速度。第一个极值就是单个粒子本身在迭代过程中找到的最优解粒子,这个粒子叫做个体极值。另一个极值是种群所有粒子在迭代过程中所找到的最优解粒子,这个粒子是全局极值。上述的方法叫全局粒子群算法。如果不用种群所有粒子而只用其中一部分作为该粒子的邻居粒子,那么在所有邻居粒子中的极值就是局部极值,该方法称为局部PSO 算法。 速度、位置的更新方程表示为: 每个粒子自身搜索到的历史最优值p i,p i=(p i1 ,p i2 ,....,p iQ ), i=1,2,3,....,n 。所有粒子搜索到的最优值p g, p g=(p g1 ,p g2,....,p gQ ),注意这里的p g只有一个。 是保持原来速度的系数,所以叫做惯性权重。 是粒子跟踪自己历史最优值的权重系数,它表示粒子自身的认识,所以叫“认知”。通常设置为 2 。 是粒子跟踪群体最优值的权重系数,它表示粒子对整个群体知识的认识,所以叫做“社会知识”,经常叫做“社会”。通常设置为2。 是[0,1] 区间内均匀分布的随机数。 是对位置更新的时候,在速度前面加的一个系数,这个系数我们叫做约束因子。通常设 置为 1 。

启发式优化算法综述【精品文档】(完整版)

启发式优化算法综述 一、启发式算法简介 1、定义 由于传统的优化算法如最速下降法,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分支定界法,单纯形法,共轭梯度法,拟牛顿法等在求解复杂的大规模优化问题中无法快速有效地寻找到一个合理可靠的解,使得学者们期望探索一种算法:它不依赖问题的数学性能,如连续可微,非凸等特性; 对初始值要求不严格、不敏感,并能够高效处理髙维数多模态的复杂优化问题,在合理时间内寻找到全局最优值或靠近全局最优的值。于是基于实际应用的需求,智能优化算法应运而生。智能优化算法借助自然现象的一些特点,抽象出数学规则来求解优化问题,受大自然的启发,人们从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中找到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于那些受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或者面向具体问题的经验、规则启发出来的方法,人们常常称之为启发式算法(Heuristic Algorithm)。 为什么要引出启发式算法,因为NP问题,一般的经典算法是无法求解,或求解时间过长,我们无法接受。因此,采用一种相对好的求解算法,去尽可能逼近最优解,得到一个相对优解,在很多实际情况中也是可以接受的。启发式算法是一种技术,这种技术使得在可接受的计算成本内去搜寻最好的解,但不一定能保证所得的可行解和最优解,甚至在多数情况下,无法阐述所得解同最优解的近似程度。 启发式算法是和问题求解及搜索相关的,也就是说,启发式算法是为了提高搜索效率才提出的。人在解决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种根据经验规则进行发现的方法。其特点是在解决问题

时,利用过去的经验,选择已经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不是系统地、以确定的步骤去寻求答案,以随机或近似随机方法搜索非线性复杂空间中全局最优解的寻取。启发式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与算法相对立的。算法是把各种可能性都一一进行尝试,最终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但它是在很大的问题空间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求得答案。启发式方法则是在有限的搜索空间内,大大减少尝试的数量,能迅速地达到问题的解决。 2、发展历史 启发式算法的计算量都比较大,所以启发式算法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才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纵观启发式算法的历史发展史: 40年代:由于实际需要,提出了启发式算法(快速有效)。 50年代:逐步繁荣,其中贪婪算法和局部搜索等到人们的关注。 60年代: 反思,发现以前提出的启发式算法速度很快,但是解得质量不能保证,而且对大规模的问题仍然无能为力(收敛速度慢)。 70年代:计算复杂性理论的提出,NP问题。许多实际问题不可能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找到全局最优解。发现贪婪算法和局部搜索算法速度快,但解不好的原因主要是他们只是在局部的区域内找解,等到的解没有全局最优性。由此必须引入新的搜索机制和策略。 Holland的遗传算法出现了(Genetic Algorithm)再次引发了人们研究启发式算法的兴趣。 80年代以后:模拟退火算法(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禁忌搜索(Tabu Search)相继出现。 最近比较火热的:演化算法(Evolutionary Algorithm), 蚁群算法(Ant Algorithms),拟人拟物算法,量子算法等。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神经网络在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神经网络在农药定量构效关系建模中的应用 张丽平 俞欢军3 陈德钊 胡上序 (浙江大学化工系,杭州310027) 摘 要 神经网络模型能有效模拟非线性输入输出关系,但其常规训练算法为BP 或其它梯度算法,导致训练时间较长且易陷入局部极小点。本实验探讨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训练神经网络,并应用到苯乙酰胺类农药的定量构效关系建模中,对未知化合物的活性进行预测来指导新药的设计和合成。仿真结果表明,粒子群优化算法训练的神经网络不仅收敛速度明显加快,而且其预报精度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关键词 粒子群优化算法,神经网络,定量构效关系  2004201204收稿;2004207225接受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 o.20276063) 1 引 言 药物定量构效关系(QS AR )是研究药物生理活性和药物分子结构参数间的量变规律并建立相应的 数学模型,进而研究药物的作用机理,从而用于预测未知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探讨药物的作用机理,指导新药的设计和合成,在药物和农药的研究与设计中已经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1。以往QS AR 的建模方法大多基于统计原理,局限于线性模型,只进行简单的非线性处理,由此所建立的模型很难契合实际构效关系,并且其处理过程都比较繁琐2。神经网络通过学习将构效关系知识隐式分布在网络之中,适用于高度非线性体系。 在药物QS AR 中采用神经网络(NN )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3,此后得到迅速的发展,目前已发展为除多重线性回归和多元数据分析之外的第3种方法4。通常多层前传网络采用BP 算法,通过误差反传,按梯度下降的方向调整权值。其缺点是可能陷入局部极小点,且对高维输入收敛速度非常缓慢。 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 O )是K ennedy 等5源于对鸟群、鱼群和人类社会行为的研究而发展的一种新的进化型寻优技术。PS O 已成为进化寻优算法研究的热点,其最主要特点是简单、收敛速度快,且所需领域知识少。本实验拟将该方法初始化前传神经网络为苯乙酰胺类农药建立良好适用的QS AR 模型。 2 苯乙酰胺类农药的Q SAR 问题 苯乙酰胺类化合物是除草农药,其除草活性与其分子结构密切相关。所有的N 2(12甲基212苯乙基)苯乙酰胺都可用相应的羧酸酰胺通过霍夫曼反应生成。N 2(12甲基212苯乙基)苯乙酰胺的基本结构式为 : 其中X 为Me 、F 、Cl 、OMe 、CF 3和Br 等,Y 为Me 、Cl 、F 和Br 等,由不同的X 和Y 取代基可构成不同的化合物。常用以下7个理化参数描述化合物的分子组成和结构:log P 、log 2P (疏水性参数及其平方项)、 σ(电性效应参数)、E s (T aft 立体参数)、MR (摩尔折射度),1χ、2 χ(分子连接性指数)。于是这类化合物的QS AR 就转化为上述理化参数与除草活性间的关系。为研究这种关系,选用具有代表性的50个化合物, 他们的活性值取自文献1,见表1。 第32卷2004年12月分析化学(FE NXI H UAX UE ) 研究报告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第12期1590~159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