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免疫

免疫

免疫
免疫

第三章免疫球蛋白

【学习建议】

本章内容介绍了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基本概念、结构、血清型、基因表达、生物学活性及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及功能。学习本章内容需掌握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基本概念及区别;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功能区及酶解片段;以及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熟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及功能;单克隆抗体的概念。了解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免疫球蛋白的异常与疾病。

抗体可以理解为能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它是一个生物学的和功能的概念;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由于抗体是免疫应答中的重要产物,具有免疫功能,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因此将抗体介导的免疫称为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是指机体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增殖为浆细胞,合成各类免疫球蛋白这一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是通过应用某种蛋白酶的水解成不同片段后研究证实的。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由一对长链(H,重链)和短链(L,轻链)构成。在多肽链的氨基端(N端)在L链1/2与H链1/4区域内,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变化很大,称为可变区;在可变区中特定位置称为超变区,它是免疫球蛋白与抗原决定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特异性结合的关键位置。羧基端(C端)在L链余1/2和H链的3/4氨基酸排列顺序和糖的含量比较稳定,称为恒定区。

基于以上结构决定了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与特异性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结合Fc受体等。在五类免疫球蛋白中,IgG是唯一从母体通过胎盘转移到胎儿的Ig,婴儿通过此种方式获得的免疫称为天然被动免疫。

第四章补体系统

补体是人或动物体液中正常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的并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但是其活性不稳定。它含量相对稳定,与抗原刺激无关,故不随机体特异性免疫的建立和增强而增高。补体系统在激活过程中,可产生出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可引起一系列重要的生物学效应。其结果可表现为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可出现引起疾病的免疫病理作用。在激活过程中,补体系统尚可与血浆中的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和激肽形成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炎症反应。

【学习建议】

本章内容介绍了补体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理化特性、重要的补体成分的结构和功能、补体系统的激活和调节、以及补体的生物学活性。学习本章内容需掌握补体的基本概念及生物学活性。熟悉补体两条激活途径及特点。了解补体系统的异常与疾病。

【重点难点内容】

一、补体系统的概念

(一)补体基本概念:补体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称为补体系统。补体系统的蛋白按功能分为三类:(1)补体固有成分。(2)补体调节蛋白。(3)补体受体。补体广泛参与机体抗微生物防御反应以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免疫病理损伤。

(二)补体成分的命名:

1.补体通常以符号“C”表示。

2.参与补体替代途径激活的补体其他成分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P因子、H因子。

3.补体调节蛋白多以其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促衰变因子等。

4.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号后附加英文小写字母表示,如C3a、C3b等。

5.被激活的、具有酶活性的补体片段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加一横线表示,如C1、C4b2b等。

6.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加小写英文字母i表示。如I因子可将C3b水解为无活性的iC3b。

二、补体重要固有成分的组成、特性、结构及功能

大多数补体固有成分分别由肝细胞、巨噬细胞、肠粘膜上皮细胞和脾细胞等合成,其化学组成均为糖蛋白。补体分子量最大者为C1q,最小者为D因子;各成分血清中含量以C3最高,D因子最低。

三、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

补体系统各成分通常以非活性状态存在与血清和体液中,需要激活后才能表现出生物活性。补体系统的激活可以从C1开始依次按一定顺序激活,也可以从C3开始依次激活。C1q开始激活激活的途径称经典途径(传统途径);C3开始激活的途径称替代途径(旁路途径)。

(一)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

1.激活物:免疫复合物(IC,即抗原抗体复合物)是经典途径的主要激活物。

2.激活条件:C1与IC中抗体IgM或IgG1、2、3的Fc段(C H3或C H2区)结合,是补体激活经典途径的始动环节。IgM是五聚体,含五个Fc段,因此单个IgM分子即可激活补体C1。IgG是单体,因此必须至少两个IgG分子的聚合物才能有效结合C1q,启动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

3.参与成分:C1~C9。

4.激活顺序:C1(q、r、s)、C4、C2、C3、C5~C9。

激活途径人为分成三组即

(1)识别阶段:抗体IgM和IgG1、2、3结合相应抗原后,通过抗体分子的变构,暴露出Fc段的补体结合位点(C H3或C H2区),补体C1q与之结合并发生变构,导致C1r被裂解。形成的C1r小分子片段具有蛋白酶活性,可裂解C1s。该过程称为补体激活的启动或识别。

(2)活化阶段:活化的C1s依次裂解C4和C2,形成具有酶活性的C3转化酶,后者进一步酶解C3并形成C5转化酶。此过程为经典途径的活化阶段。在活化阶段,补体C4、C2、C3和C5的级联酶解中,每一补体分子均裂解为a、b两个片段。a片段为小分子,游离于体液中,发挥趋化作用、过敏毒素和免疫

黏附、调理作用等;b片段为大分子,结合在激活物颗粒(如细胞、细菌)表面,参与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的形成。

(3)膜攻击阶段:C5转化酶形成后裂解C5为a、b两个片段。b片段可依次结合C6、C7,形成C5b67复合物并结合在靶细胞表面,依次再结合C8与C9,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孔道,造成靶细胞膜损伤、细胞内容物漏出,最终导致靶细胞溶解死亡。此过程称为膜攻击阶段。

(二)补体替代途径的激活

替代途径的激活,在机体受到感染的早期起者重要的抗感染作用。在尚未产生相应的抗体难以激活经典途径的情况下,替代途径的激活有利于及早消灭的病原菌。

1.激活物:细菌脂多糖(LPS)、肽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IgG4和IgA等。

2.激活条件:C3有限裂解和C3bB形成。正常情况下,体内的蛋白水解酶可使C3有限微弱裂解,产生少量C3b,使机体总保持着“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警觉状态。处于液相的C3b极不稳定,易被体液中的I因子、H因子灭活。一旦有病原微生物入侵,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和肽聚糖等激活物提供了补体分子可以接触的固相表面,使补体级联反应得以进行。C3b结合在细菌表面后,可发生变构,结合B因子,形成稳定的C3bB复合物,并在D因子作用下,进一步裂解B因子形成替代途径的C3转化酶,触发替代途径的激活。

3.参与成分:C3、C5~C9、B因子、D因子、P因子。

4.激活顺序:C3、C5~C9。替代途径的C3转化酶是体内炎症部位C3有限裂解后产生的C3b直接结合在细菌表面并与B因子结合形成的C3bBb。替代途径的C5转化酶是由C3转化酶裂解C3后形成的C3b 继续结合在细胞表面的C3bBb,形成C3bnBb组成。膜攻击阶段与经典途径相同。

5.特点:

(1)可以识别自己与非己。若C3b沉积在自身细胞表面,可被正常细胞表面存在的调节蛋白迅速灭活,并终止级联反应。

(2)C3b的正反馈调节途径是补体系统重要的放大机制。

(三)两条途径的比较

比较项目经典途径替代途径

激活物抗原抗体(IgM、IgG1、2、3)复合

物(免疫复合物)

细菌脂多糖(LPS)、肽聚糖、酵母多糖、

凝聚的IgG4和IgA

参与的补

体成分

C1~C9 C3、B因子、D因子、C5~C9 C3转化酶C4b2b C3bBb

C5转化酶C4b2b3b C3bnBb

所需离子Ca2+、Mg2+Mg2+

作用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参与非特异性体液免疫

五、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一)溶菌和溶细胞:细菌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在细菌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造成细菌溶解。在抗体尚未产生时,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脂多糖也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当体内产生针对自身细胞抗原的抗体时,也可通过激活补体造成自身细胞的损伤,引起免疫病理反应。

(二)促进中和及溶解病毒:病毒和相应抗体结合后可激活补体,阻止病毒对易感细胞的吸附,此作用称为中和作用。在无抗体存在时,补体也能直接溶解某些病毒,如RNA肿瘤病毒造成

(三)调理和免疫黏附:补体裂解产物C3b/C4b的N端与细菌等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端与表面具有相应补体受体(CR1)的吞噬细胞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即调理作用;若与表面具有CR1的红细胞、血小板结合,形成较大聚合物利于吞噬细胞吞噬,此即免疫粘附作用。

(四)炎症介质作用:补体裂解产物C4a、C2a、C3a、C5a分别具有炎症介质作用,可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一方面可促进对病原微生物的清除,另一方面也造成组织损伤或超敏反应。炎症介质作用主要表现为激肽样作用、过敏毒素作用和趋化作用。

【本章小结】

补体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分子之一。补体系统是体内重要的免疫效应和免疫效应放大系统,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蛋白,可分为固有成分、调节蛋白和补体受体三类。补体固有成分在不同激活物的作用下,分别通过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激活,其过程呈级联酶促反应。两条通路的共同末端是形成具有溶细胞作用的膜攻击复合物,发挥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抗感染作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小分子裂解片段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除参与入侵病原体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外,也可造成机体组织损伤。补体的活化和抑制通过多种补体调节分子严格控制。补体成分或调节蛋白的先天或后天缺陷,均可导致补体功能紊乱,产生严重病理后果。

第五章细胞因子

【重点难点内容】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

细胞因子(CK)是由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的统称。可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主要有活化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如骨髓或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因子具有调节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多种生物学效应。

多种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细胞因子介导的,因此,细胞因子是除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之外的一类重要的分泌型免疫分子,在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和特异性免疫应答中都有重要作用。在国外,一些细胞因子的基因工程产品已获准生产并用于疾病的治疗。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和名称

(一)根据来源分类:可分为淋巴因子和单核因子。前者由淋巴细胞分泌,后者由单核吞噬细胞分泌。

(二)根据功能分类:

1.白细胞介素(IL):最初是指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虽然后来发现其他细胞也可分泌白细胞介素,并且白细胞介素也可作用于其他细胞,但该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目前报道的白细胞介素已有18种,分别以IL-1~IL-18命名,其主要作用是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参与免疫应答和介导炎症反应。

2.干扰素(IFN):是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根据干扰素的来源和理化特性的不同可分为α、β、γ三种类型。IFN-α、β主要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产生,以抗病毒、抗肿瘤作用为主,也称I型干扰素。IFN-γ主要由活化T淋巴细胞和NK细胞产生,以免疫调节作用为主,也称为II型干扰素。

3.肿瘤坏死因子(TNF):是在1975年发现的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物质。TNF根据来源和结构可分为两种:TNF-α和TNF-β。前者主要由脂多糖或卡介苗活化的单核吞噬细胞产生,也称为恶液质素;后者主要由抗原或有丝分裂原激活的T细胞产生,又称为淋巴毒素。两者均有抗肿瘤、引起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作用。

4.集落刺激因子(CSF):是由活化T细胞、单核吞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产生的可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并可在体外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5.生长因子(GF):一类可调节、促进细胞生长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神经生长因子(NGF)、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D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

四、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虽然细胞因子的种类繁多、作用各异,但都具有下列共性:

(一)理化特性和分泌特点

1.理化特性:绝大多数细胞因子是低分子量蛋白质或糖蛋白,多数以单体形式存在。IL-10、IL-12、M-CSF等可以双体形式存在,TNF-β为三聚体。

2.分泌特点:细胞因子可以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

(1)自分泌:指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同时也是该细胞因子作用的靶细胞。如IL-2,由活化T细胞和NK细胞产生,又可诱导活化T细胞增殖分化和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

(2)旁分泌:指一种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作用于邻近细胞。如巨噬细胞向T细胞提呈抗原时分泌的IL-1可诱导T细胞活化。

(3)内分泌:指一种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作用于远处细胞。如高剂量的IL-1、TGF-β和M-CSF。

(二)来源和产生特点

1.来源:细胞因子的来源具有多源性,即体内多种细胞可产生细胞因子,归纳为三类:

(1)活化的免疫细胞:T、B淋巴细胞、NK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

(2)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小胶质细胞等。

(3)某些肿瘤细胞:如骨髓瘤细胞、宫颈癌细胞和白血病细胞系等。

2.产生特点: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多向性,即接受某种抗原或有丝分裂原刺激后,一种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而不同类型的细胞可产生相同的细胞因子。如活化TH细胞可产生IL-2 、IL-4、IL-10等多种白细胞介素;而白细胞、成纤维细胞、活化T细胞均可以产生IFN。

(三)作用特点

1.非特异性:细胞因子虽然也是细胞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产生的,但与抗体不同的是,细胞因子对靶细胞的作用不受抗原特异性的限制,也不受MHC限制。

2.多效性:即一种细胞因子可对多种靶细胞作用,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

3.重叠性:即几种不同的细胞因子可对同一种靶细胞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

4.网络性:即各种细胞因子的作用是互相影响的。这种影响通过合成分泌的相互调节、受体表达的相互控制、生物学效应的拮抗、协同作用来实现,形成十分复杂的网络。

5.高效性:即细胞因子对相应受体具有很高的亲和力,微量细胞因子即能产生明显的生物学效应。

五、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一)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

如IFN可作用于正常组织细胞,使其产生抗病毒蛋白,阻断病毒感染的扩散。TNF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引起肿瘤组织的坏死出血。IL-2、IL-12、TNF和IFN可增强NK细胞、Tc细胞和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和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杀伤活性。

(二)免疫调节作用

1.上调免疫应答:即促进免疫应答的产生。如IL-1 、IL-2、IL-4、IL-5、IL-6、IL-7和IL-12均可刺激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进而合成分泌抗体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产生体液或细胞免疫应答。

2.下调免疫应答:即抑制免疫应答的产生。如TGF-β是典型的免疫抑制因子。它可抑制多种免疫细胞如造血干细胞、T、B淋巴细胞的生长、抑制巨噬细胞和NK细胞的吞噬和杀伤活性。IL-4和IL-10 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的活化、抑制TH1细胞产生IL-2、IFN–γ和TNF-β,从而抑制细胞免疫功能。

(三)刺激造血功能

在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中,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不断被消耗,因此机体需不断从骨髓造血干细胞补充血细胞。由骨髓基质细胞和免疫细胞等产生的刺激造血的细胞因子在血细胞生成方面起重要作用。如

干细胞因子(SCF)作用于造血干细胞后,使其对多种集落刺激因子具有应答性。

炎症是机体对外来刺激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病理反应过程。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红肿热痛。病理检查可发现感染局部有大量炎性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和组织坏死。某些细胞因子可直接

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如IL-1、IL-8和TNF-α等具有趋化作用,可吸引单核吞噬细胞、嗜中性粒细

胞聚集于炎症部位,并可诱导这些炎性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活化,释放前列腺素、溶酶体酶

和过氧化氢等炎性介质类物质,产生炎症反应。IL-1还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刺

激肝细胞分泌急性期蛋白如C反应蛋白,增强炎症反应,促进机体对外来异物的清除。下调免疫功能的细

胞因子如TGF-β、IL-4、IL-10和IL-13等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第六-七章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

【学习建议】

第六章内容介绍了抗原的基本概念、构成抗原的条件、抗原的种类及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第七章内容介绍了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的基本概念、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的基因构成及其产物HLA抗原的分子结构、分布、主要功能和医学意义。

学习这两章内容需掌握抗原、抗原决定簇、胸腺依赖性抗原和非胸腺依赖性抗原、完全抗原和半抗原、MHC和HLA 的基本概念。熟悉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分类及医学上的重要抗原物质、以及HLA抗原的分子结构、在细胞上的分布及其功能。了解佐剂的概念及作用、HLA的基因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知识结构图】

【内容提要】

一、抗原的概念

二、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三、抗原的特异性和交叉反应

四、抗原的分类

五、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六、HLA复合体及其产物

七、HLA-I类和HLA-II类抗原分子的结构

八、HLA-I类和HLA-II类抗原分子的分布

九、MHC-I类和MHC-II类抗原的主要功能

十、HLA的医学意义

【重点难点内容理解】

一、关于抗原的概念

抗原(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效应T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物质具有两种性能: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一)免疫原性的决定因素:

某一物质能否成为抗原,首先是由它本身若干性质决定的;在此前提下,这种物质对某一机体能否引起免疫应答有取决于宿主和一些具体条件.这些性质和条件综合决定了一种物质能否表现起免疫原性而成为抗原.抗原分子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包括诱导产生抗体及效应T细胞的性能。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其最重要的功能是启动免疫应答,产生具有免疫效应的产物。因此抗原分子必须是能与TCR或BCR结合的物质。

(二)免疫反应性(反应原性):指抗原分子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效应T细胞)在体内或体外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性能。免疫反应性最重要的特点是特异性,这是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理论依据。免疫反应性在体内可表现为一系列的免疫效应,最终结果是抗原的清除、恢复体内环境的稳定;某些情况下也可表现为免疫病理损伤。免疫反应性在体外可用于疾病的诊断。

二、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异物性

异物性是构成抗原物质的关键。什么东西是异物呢?非己物质即为异物。一般来说,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其免疫原性就越强。异物一般可分为三类:

1.异种物质:如细菌、病毒、异种血清等。

2.同种异体物质:如血型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等。

3.自身物质: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过的隐蔽的自身成分,经外伤、感染等因素可使之暴露,被免疫细胞识别为非己物质。经感染、药物、辐射等因素损伤、改变或修饰了的自身成分也是异物,具有免疫原性。

(二)理化特性

1.大分子:凡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均为大分子的有机物,分子量越大,其免疫原性越强。抗原物质的分子量一般在10 KD以上,大于100KD为强抗原,小于4000基本无抗原性。因为大分子物质表面可携带较多的抗原决定簇,同时大分子物质化学结构较稳定,在体内不易降解,存留时间长,因此对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更强。

2.复杂的化学组成与结构:一般蛋白质是良好的免疫原。化学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性就越强。带有苯环的氨基酸其免疫原性比不带苯环的氨基酸和单纯的直链氨基酸强得多。多糖中只有复杂多糖才具有抗原性。蛋白质和多糖抗原的和化学

结构复杂性有氨基酸和单糖的类型和数目等决定的.

3.物理状态:一般蛋白质在聚合状态比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比可溶性抗原免疫原性强。因此将免疫原性弱的可溶性物质吸附在某些大颗粒表面,可增强其免疫原性。

4.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抗原分子的特殊化学集团的三维结构(构象)决定此分子是否能与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吻合而启动免疫应答.

(三)免疫途径和机体应答性

具有异物性和复杂结构的大分子物质是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条件。但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不同,产生的免疫效果也不同。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需经皮内、皮下或肌肉注射、喷雾等方式进入机体,才能取得良好免疫效果。若口服则易被消化、降解而丧失免疫原性。

抗原物质的免疫原性与机体的应答性也有关。机体对某种抗原的应答能力受遗传基因的控制。另外,机体对抗原的应答能力也受机体的年龄、生理状态、营养状况、个体发育等因素影响。

三、抗原的特异性和交叉反应

抗原的特异性是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特点。抗原特异性既表现在免疫原性上,也表现在免疫反应性上。即某种抗原分子只能诱导相应的淋巴细胞活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而该抗原只能与受其刺激活化的淋巴细胞的产物(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产生免疫效应。这好比钥匙和锁的关系。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钥匙和锁之间在构型上是互相匹配的,是特异的。如机体受到白喉杆菌的感染,体内就会产生针对白喉外毒素(Ag)的抗体。该抗体(白喉抗毒素)只能中和白喉外毒素,而不能中和其他细菌产生的毒素。抗原的特异性是由其结构上的特殊化学基团即抗原决定簇

化学发光免疫类体外诊断试剂(盒)产品技术审评要求规范(2017版)1204

化学发光免疫类体外诊断试剂(盒)产品技术审评规范(2017版) 本规范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化学发光免疫类体外诊断试剂(盒)产品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对注册申报资料的技术审评提供参考。 本规范是对化学发光免疫类体外诊断试剂(盒)产品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并依据产品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 本规范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规范。 本规范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规范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调整。 一、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对被测物质进行定量检测的第二类体外诊断试剂(包括以微孔板、管、磁颗粒、微珠和塑料珠等为载体的酶促及非酶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测定试剂)的注册技术审查。 依据《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号,以下简称《办法》)、《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印发体外诊断试剂分类子目录的通知》(食药监械管

〔2013〕242号)化学发光免疫类体外诊断试剂(盒)产品分类代号为6840。 二、注册申报资料要求 (一)综述资料 综述资料主要包括产品预期用途、临床意义、产品描述、有关生物安全性的说明、研究结果的总结评价以及同类产品上市情况介绍等内容,应符合《办法》和《关于公布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的公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4年第44号)的相关要求。 (二)主要原材料研究资料(如需提供) 主要原材料(例如各种天然抗原、重组抗原、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以及多肽类、激素类等生物原科,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等标记用酶、磁微粒及其他主要原料)的选择、制备、质量标准及实验验证研究资料;校准品、质控品的原料选择、制备、赋值过程及试验资料;校准品的溯源性文件,包括具体溯源链、实验方法、数据及统计分析等详细资料。 (三)主要生产工艺及反应体系的研究资料(如需提供) 1.主要生产工艺介绍,包括工作液的配制、分装和冻干,固相载体的包被和组装,发光系统等的描述及确定依据等,可以图表方式表示; 2.反应原理介绍; 3.确定反应所需物质及其用量(校准品、样本、试剂等)的研究资料; 4.确定反应最适条件研究(反应条件、校准方法、质控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第四节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补体是执行非特异免疫作用的效应分子,在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功能性裂解片段和攻膜复合物可介导产生如下多种生物学作用。 1. 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补体激活产生的攻膜复合物(C5b6789)在细菌或细胞表面形成穿膜亲水孔道,可使菌细胞、病毒感染或寄生虫等靶细胞溶解破坏,产生对机体有益的抗感染免疫保护作用;若使正常组织细胞溶解破坏则可产生对机体有害的病理性免疫损伤。 2.调理作用补体裂解片段C3b/C4b是一种非特异性调理素(nonspecific opsonin)。他们通过其断裂端与病原体等颗粒性抗原结合后,可被具有相应补体受体(C3bR/C4bR)的吞噬细胞识别结合,从而有效促进吞噬细胞对上述病原体等颗粒性抗原的吞噬杀伤或清除作用。 3. 免疫黏附及其对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清除作用体内循环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 IC),即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可激活补体,并与补体裂解片段C3b共价结合形成抗原-抗体-C3b复合物;红细胞和血小板表面具有C3b受体(CR1),能与上述免疫复合物中C3b结合、即通过免疫黏附作用(immune adherence)使循环免疫复合物与红细胞/血小板结合在一起;进而通过血液循环,由红细胞/血小板将抗原-抗体-C3b复合物转运到肝脏,被表面具有C3b受体的巨噬细胞识别结合、有效吞噬清除。上述C3b介导的免疫粘附作用是体内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主要途径之一。

4、炎症介质作用①补体裂解片段C3a和C5a又称过敏毒素(anaphylatoxin),他们能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受体(C3aR/C5aR)结合,而使上述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等一系列生物活性介质,引发过敏性炎症反应。②C5a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和激活作用:可诱导中性粒细胞表达黏附分子,促进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并使之外渗进入感染炎症部位;可激活中性粒细胞,使其吞噬杀菌能力显著增强。 5. 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补体活化产物可通过以下几种作用方式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①C3b/C4b 介导的调理作用可促进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和提呈,有助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启动;②抗原-C3d复合物与B细胞表面BCR和BCR辅助受体(CD21/CD19/CD81复合物)中CD21(C3dR)交联结合,可促进B细胞活化;③滤泡树突状细胞可通过C3bR(CR1)将抗原-抗体-C3b复合物滞留于细胞表面,供抗原特异性B细胞识别,启动适应性体液免疫应答。

如何提高机体免疫力

如何提高机体免疫力 我们身体健康的表现,不仅仅在于生病之后能迅速痊愈,而且在于病菌难以入侵,减少被疾病“放倒”的机会发生。只有身体免疫系统足够强大,才是我们身体健康的有力保障。人体的免疫力大多取决于遗传基因,但是环境的影响也很大,可以通过以下调节方法来有效提高免疫力! 一、日常起居 1. 睡眠好 著名免疫学家通过“自我睡眠”试验发现,良好的睡眠可使体内的两种淋巴细胞数量明显上升。而医学专家的研究表明,睡眠时人体会产生一种称为胞壁酸的睡眠因子,此因子促使白血球增多,巨噬细胞活跃,肝脏解毒功能增强,从而将侵入的细菌和病毒消灭。 加拿大多伦多睡眠及生理节奏学中心、睡眠失调症诊治所的研究说,人进入睡眠状态后,各种有益于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过程便随即开始。如果每日睡眠少于7至8小时,患病的几率就可能增加。因为长期睡眠不足会给机体造成损害,包括思考能力减退、警觉力和判断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研究证实,倘若人每天睡眠不到7小时,患病的几率就可能增加。 睡眠可防止大脑神经细胞过度消耗而造成功能衰竭,有助于精神与体力的恢复及能量的储存。医学研究证实,睡眠还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有利于疾病好转、康复。 不过,不要拘泥于每天8小时的睡眠规则,“好睡眠”的衡量标准不是时间,而是质量,睡得多不如睡得好。如果你每天晨醒时感觉精力充沛、心情愉快,就说明你睡好了。 想要改善睡眠质量,一定要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如减少噪音干扰、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避免强光照射等。此外,在睡眠前用热水泡脚或进食少量温牛奶,也有促进睡眠的作用。 2. 交朋友 国外有研究显示,良好的社交和融洽的同事友情能降低感染伤风感冒的发生几率,而且能够有助于激活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力,这些细胞专门“捕捉”和“破坏”肿瘤细胞以及已经被病毒侵入的细胞,因而有利于抗肿瘤、抗病毒感染和增强免疫调节。和朋友聊天,或倾诉心事可以令人心情愉快,使身体减少分泌一种会对免疫系统产生抑制作用的激素。 3. 多运动 人们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全身的肌肉和骨骼得到运动,体内各个器官活动加强,新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加速,骨骼的造血功能加强,免疫系统的活力增强,使体内产生更多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并增强其活性。 同时,体育锻炼还能疏导心理紧张,减轻心理压力,消除精神疲劳,稳定情绪。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能力,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 但是,运动一定要科学、适量,过度运动会让身体处于过度疲劳状态,对人体抵抗力带来负面影响。专家推荐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强度以不过于疲劳为准。参加运动专家进行的3项研究指出,每天运动30到45分钟,每周5天,持续12周后,免疫细胞数目会增加,抵抗力也相对增加。运动只要心跳加速即可,晚餐后散步就很适合。 运动医学研究证明,经常性的中等强度的运动能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因为体育锻炼能缓和情绪,减轻压力。有氧锻炼对提高免疫力也有效,中年人可在周末时出门郊游,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要避免心脏负担过重,可选择在早晨或饭后进行慢走,然后再渐渐过渡到快走。每周如能疾走5次,每次45分钟,能使患病的几率下降50%。听音乐能让身体多“制造”出免疫球蛋白A,因此,散步时戴上“随身听”,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学考试复习题

免疫学考试复习题 名词解释要适当举例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 免疫: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生理反应,外来抗原(异物)进入机体,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或“非己”,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排除异物或对自身成分维持耐受,保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免疫过程并不总是有利于机体,有时也可引起机体损害。 2、从正反二个方面阐述免疫的功能。 有利: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清除损伤细胞及衰老的细胞;清除突变或畸变的恶性细胞。 有害: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持续性病毒感染。(应稍加分析)3、免疫可分为哪些类型,比较各类型免疫的特点。 固有免疫性(先天具有,与是否接触侵染物质无关) 特点: (1)出生时已具备(早)(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4)个体差异不大 获得免疫性(后天的,被非自身的抗原物质诱发产生) 特点:(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晚)(2)具有特异性(针对性)(3)一般不能遗传(4)个体差异大(5)具有记忆性 第二章抗原 一、名词解释 1、Ag: 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主要是 T、B 细胞)使之产 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抗体或效 应性 T 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如: 2、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 B 、T 淋巴细胞),使之活 化、增生、分化,最终产生抗体和效应淋巴细胞的特性 3、免疫反应性:抗原可在体内、外与相应的抗体/ 效应淋巴细胞发生特 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特性。即……. 4、AD:抗原分子中(表面或其他部位)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 构或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epitope)。常由 3 – 8 个 氨基酸残基或 5 – 7 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 5、完全抗原: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如: 多数蛋白质分子、细菌、病毒等。 6、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单独存在时只具有抗原性(免疫反应 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如二硝基酚、青霉素。 7、异种抗原:来源于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质,如:各种微生物、动物的 血清(相对人类而言)。 8、同种异型抗原:源于同一种物种中基因型不同个体的抗原性物质,自身无应 答,可刺激同种其他个体产生免疫应答,如:ABO血型抗原。 9、自身抗原:自身正常组成成分,特殊条件下(如:自身组织成分结 构改变、胚胎期免疫系统未接触的隐蔽性自身成分的暴 露)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反应,如:晶状体、脑组织等

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和自身免疫功能

1.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和自身免疫功能? 答:保健按摩通过手法作用于人的身体后,可促进血液淋巴系统循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免疫力、可使血液循环加快因而减轻了心脏的负担,使心脏搏动有力,脉率减少,呼吸加深,血压下降等,可节省心肌能量消耗,提高心血管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在人体相对安静时淋巴液的流动是缓慢的经过按摩可加速淋巴液的流动,尤其向心性按摩可增加数倍,并能保持淋巴的形成及循环,促进水肿及渗出物的吸收,经常按摩会使疾病及疼痛减轻及至消失,增加抵抗力,起到扶正祛邪,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作用。 2.改善肌肉的弹性: 答:保健按摩可以使人体肌肉丰满而有弹性,皮脂腺分泌畅通,皮肤柔润,有光泽等,按摩手法作用于肌肉之上促进肌肉纤维的收缩和伸展,这种运动又可以促进血液,淋巴等液体的循环和流动,从而改善了肌肉的营养状况,增强了肌肉组织的弹力和耐力,经常按摩可使肌肉发达健壮,也可促使萎缩或麻痹的肌肉恢复,按摩可加速血液循环,使肌肉得到充分的氧和一定的营养物质。促进肌肉组织的工作效力,消除肌肉的疲劳 3.消除疲劳,振奋精神 答: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紧张,长期伏案工作及缺乏身体运动锻炼则易出现虚弱疲劳,代谢紊乱,精神不振等症状,长期一种姿势工作,易造成背柱变形,肌肉紧张,疲劳、因不劳动或少运动,又可引起睡眠、乏力等,通过穴位刺激传入大脑神经、通过大脑的调查分析

后,传入体内的不定部位上,就能起到相应的变化,调节兴奋、抑制过程和保持相对平衡状态,恢复生理功能正常 4.慢性疾病康复: 答:通经活络、活血化瘀、平衡阴阳、改善脏腑功能,对关节,韧带、骨骼、肌肉、神经、血管等均有强弹性,改善韧带、防止肌肉萎缩、强壮体质、利于恢复 医疗作用: 1.平衡阴阳、高速气血、达到“阴平阳秘”的功能 2.舒经活络、活血止痛 美容与康体: 1.对颜面美容的作用: 人体的面部颜色、光泽、弹性、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衰老和健康状况、按摩手法作用于皮肤上,使皮肤温度和电阻发生改变,即产生一定的热电、磁效应、使皮下毛细管扩张开放,发热充电、加强皮脂腺及汗腺的分泌,使松驰干燥的皮肤逐渐改变为润泽、光滑而富有弹性,同时可清除色素沉淀,使颜面部位红淡,光泽、皱纹减少皮肤的粗糙、皱纹、酒刺、痤疮等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阴阳失调造成的长期做推拿、按摩可以达到平衡阴阳,调整气血以至“阴阳平衡”的功能,对改善皮肤状态有帮助 3.对形体健美的作用: 消耗脂肪,关节滑剂、皮肤红润、运动轻松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1.简述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概念及作用。 答:固有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时就具有的天然免疫,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非特异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作用:在感染早期,产生一定的免疫应答,包括皮肤、黏膜物理屏障作用以及局部细胞分泌杀菌物质的化学效应,有非特异性效应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进行杀伤,及血液和体液中效应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受到外来异物刺激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针对某一特定的异物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作用:经识别抗原成分后开始分化增殖的T、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经一段时间后生成效应细胞,杀伤清除病原体,起主导作用。 2.简述免疫系统具有双重功能(防卫、致病)的理论基础。 答:免疫系统通过对“自己”或“非己”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应答,来维持自身稳定和平衡。免疫系统在免疫功能正常条件下,对非己抗原产生排异效应,对自身抗原成分产生不应答状态,对机体正常运行具有一定的防卫作用;但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免疫应答可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例如免疫应答反应水平过高或过低,或者对自身组织细胞产生免疫应答,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这就导致免疫性相关疾病的发生。 3.简述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答:BCR(B细胞抗原受体)是通过其V区抗原结合部位来识别抗原的,BCR的V区,尤其是V区的CDR1、CDR2和CDR3氨基酸序列的多样性,决定了对抗原识别的多样性。造成BCR多

样性的机制主要有 1)组合造成的多样性:编码BCR重链V区的基因有V、D、J三种,编码轻链V区的有V和J 两种,而且每一基因又是由很多的基因片段组成。这样,重链基因的组合和重链基因与轻链基因的组合将产生众多不同特异性的BCR。 2)连接造成的多样性:编码CDR3的基因位于轻链V、J或重链V、D、J片段的连接处,两个基因片段的连接可丢失或加入数个核苷酸,从而增加了CDR3的多样性。 3)体细胞高度突变造成的多样性:在BCR各基因片段重排完成后,其V区基因也可发生突变,而且突变频率较高,因而增加其多样性。 4.简述细胞因子共同的基本特征。 小分子蛋白(8-30KD);可溶性;高效性,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可诱导产生;半衰期短;效应范围小,绝大对数近距离发挥作用。 5.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生物学作用有哪些方面? 1)参与细胞生长、分化、正常组织结构的维持; 2)参与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的相互识别,免疫细胞抗原的识别、活化、增殖和分化,以及免疫功能的发挥; 3)造血细胞的分化和造血过程的调控; 4)参与炎症的发生、血栓形成和组织修复; 5)肿瘤的恶化和转移。 6.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功能

科学提高免疫力的10种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科学提高免疫力的10种方法 导语:免疫系统能阻止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并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它与内分泌系统及神经系统密切相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绪直接影响着免疫功能的发 免疫系统能阻止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并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它与内分泌系统及神经系统密切相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绪直接影响着免疫功能的发挥。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的李伯克博士在“体现”网站上撰文说:“多年的研究表明,只要注意一些简单的生活细节就能活得健康快乐。”以下就是科学提高免疫力的10种方法: 一、多和朋友在一起 和朋友在一起时,由于感受到友情和社会认同,人的免疫系统会处于良好的状态。为了证明此观点,巴黎身心健康中心的研究人员让参加实验的人与感冒病毒接触,然后由研究人员跟踪监测他们的社会交往情况。结果发现,和朋友、家人、同事相处时间越长的人感冒的几率越小。同时,拥抱、抚摸等身体接触也能使人体的免疫细胞更加活跃。 二、听自己喜欢的音乐 听音乐也能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但必须是听自己真正喜欢的音乐才行。“同一首乐曲,有些人听来是仙乐,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是噪音。”伯克博士说,“关键是要选择那些能抚慰自己心灵的音乐。”好的音乐和美食、性爱一样,都能刺激大脑感觉愉悦的部分,从而提高免疫力。 三、减少噪音 噪音不仅伤害人们的听力,还会造成肌肉紧张、心跳加速、血管收缩和消化系统的不适这和受到惊吓或感到压力时身体的反应是一样的。人如果长期处于噪音之中会导致血压、胆固醇水平和免疫功能的不良变化。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发现,在嘈杂环境下工作的女性比在安静的办公室里上班的女性释放出更多的肾上腺素,更容易患心脏病。而汽车笛声、狗吠等让人感觉到无法控制的声响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因此,人们应该努力控制周围环境的声音,哪怕是戴上耳机,或者请餐馆的老板、健身房经理把音响的音量调低。 四、保持积极的心态 免疫系统会受到思想和感觉的暗示,所以,我们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美国梅友诊所的研究人员发现,年轻时乐观的人比悲观的人多活12年。最近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的心理学家安娜L.马斯兰德在研究中也发现,消极、情绪低落、容易感觉到压力的人对肝炎病毒的抵抗力比乐观的同龄人弱得多。 五、饮食合理 生活知识分享

免疫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录 免疫功能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生化指标 1、免疫球蛋白G(IgG) 单位:克/升(g/L)。 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克/升,新生儿~克/升,1~6个月~克/升,6个月~岁~克/升,6~12岁~克/升,12~16岁~克/升,成人~克/升。

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G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慢性肝炎活动期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降低: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某些肿瘤等。 2、免疫球蛋白A(IgA) 单位:毫克/升(mg/L)。 参考值:新生儿0~120毫克/升,1~6个月30~820毫克/升,6个月~2岁140~1 080毫克/2~6岁230~1900毫克/升,6~12岁290~2 700毫克/升,12~16岁500~3 000毫克/升,成人710~3 350毫克/升。 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A(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湿疹、血小板减少及某些感染。 降低: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反应、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吸收不良综合征。 3、免疫球蛋白M(IgM) 单位:毫克/升(mg/L)。 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50~200毫克/升,1~6个月150~700毫克/升,6个月~2岁250~1 300毫克升,2~6岁350~1 500毫克/升,6~12岁400~1 800毫克/升,12~16岁500~1 800毫克/升,成人700~2 000毫克/升。 增高: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肝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降低:常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等。 4、免疫球蛋白D(IgD) 单位:毫克/升(mg/L)。 参考值:成人血清免疫球蛋白D(IgD)为0~80毫克/升。 增高:见于免疫球蛋白D型骨髓瘤、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病、某些肝病和少数葡萄球菌感染者。 降低:见于各种遗传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5、免疫球蛋白E(IgE) 单位:毫克/升(mg/L)。 EIA法:成人为~毫克/升。

免疫重点总结

第一章 1.免疫的类型:1.固有免疫 2.适应性免疫,其又分为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2)初次免疫 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3)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 参与的细胞黏膜和上皮细胞\吞噬细胞\NK 细胞\NKT细胞\γδT细胞\B1 细胞 T细胞\B细胞\抗原提呈细 胞 应答时效即刻至96小时内 作用时间短 96小时后 作用时间长 应答特点先天获得,无须抗原刺激 非特异性 不涉及免疫细胞增殖分化 应答迅速 无免疫记忆 依赖于抗原刺激 特异性 特异性细胞克隆增殖和分 化 应答速度较慢 有免疫记忆 刺激应答的物质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非己蛋白质抗原 识别分子模式识别受体TCR\BCR\Ig 2.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 1.特异性 2.获得性 3.排他性 4.记忆性 5.转移性 6.耐受性 7.多样性 3.免疫系统的功能 4.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和免疫组织: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2.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粒细胞,其他参与细胞 3. 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因子,CD,MHL ,BCR,TCR 5.中枢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组成:哺乳动物包括胸腺和骨髓,鸟类法氏囊的功能相当于骨髓 胸腺:皮质和髓质: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胸腺基质细胞产生多种肽类激素,促进胸腺细胞分化,并参与调节外周成熟T细胞 3.屏障作用:血-胸腺屏障 骨髓:1.各类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再次体液免疫中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 6.外周免疫器管的组成和功能 淋巴结的功能: 1.T\B细胞定居的场所:T细胞占75%,B细胞占25%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

免疫学名词解释

1.antigen(Ag):抗原,是指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2.hapten: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 体产生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3.super antigen(SAg):超抗原,是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增殖, 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但又不同于丝裂原作用的抗原物质。该抗原能刺激T细胞库总数的1/20~1/5,且不受MHC限制,故成为超抗原。 4.antibody(Ab):抗体,是B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 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5.immunoglobulin(Ig):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 6.hypervariable region(HVR):高变区,在Ig分子VL和VH内某些区域的氨基酸组成、排列 顺序与构型极易变化,这些区域为高变区。 7.variable region(V):可变区,在Ig多肽链氨基端(N端),L链1/2与H链1/4区域内,氨 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变化很大,故称为可变区。 8.monoclonal Ab(mAb或McAb):单克隆抗体,是由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的B淋巴细胞杂 交瘤分裂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高度均一、高度专一性的抗体。 9.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city(ADCC):ADCC效应,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 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Fc受体的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的作用。NK细胞是介导ADCC效应的主要细胞。 10.opsonization:调理作用,是指IgG抗体(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上的IgG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612435080.html,plement(C):补体,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包括30余种组分,是 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12.Classical pathway:补体经典途径,是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刺激物,使补体固有成分 以C1、C4、C2、C3、C5~9顺序发生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并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13.Alternative pathway:补体旁路途径,是指不经C1、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 子和P因子参与下,直接由C3b与激活物结合启动补体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并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14.MBL pathway:补体MBL激活途径,在感染早期,体内分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 和C反应蛋白。MBL与细菌表面的甘露糖残基结合形成MASP,MASP水解C4和C2启动后续的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 15.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即膜攻击复合物,由补体系统的C5b~9组成。该复合 物牢固附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细胞溶解、死亡。 16.Cytokine(CK,CKs):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 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的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17.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集落刺激因子,是由活化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血管 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产生的一组细胞因子。CSF可刺激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主要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干细胞因子(SCF)等。 18.Interferon(IFN):干扰素,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而得名。根据来源和理化 性质的差异可分为IFN-α、IFN-β、IFN-γ三类。IFN-α和IFN-β主要由白细胞和成纤维

化学发光免疫类体外诊断试剂(盒)产品技术审评规范(2017版)1204

化学发光免疫类体外诊断试剂(盒)产品技 术审评规范(2017版) 本规范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化学发光免疫类体外诊断试剂(盒)产品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对注册申报资料的技术审评提供参考。 本规范是对化学发光免疫类体外诊断试剂(盒)产品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并依据产品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 本规范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规范。 本规范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规范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调整。 一、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对被测物质进行定量检测的第二类体外诊断试剂(包括以微孔板、管、磁颗粒、微珠和塑料珠等为载体的酶促及非酶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测定试剂)的注册技术审查。 依据《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号,以下简称《办法》)、《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印发体外诊断试剂分类子目录的通知》(食药监械管〔2013〕

242号)化学发光免疫类体外诊断试剂(盒)产品分类代号为6840。 二、注册申报资料要求 (一)综述资料 综述资料主要包括产品预期用途、临床意义、产品描述、有关生物安全性的说明、研究结果的总结评价以及同类产品上市情况介绍等内容,应符合《办法》和《关于公布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的公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4年第44号)的相关要求。 (二)主要原材料研究资料(如需提供) 主要原材料(例如各种天然抗原、重组抗原、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以及多肽类、激素类等生物原科,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等标记用酶、磁微粒及其他主要原料)的选择、制备、质量标准及实验验证研究资料;校准品、质控品的原料选择、制备、赋值过程及试验资料;校准品的溯源性文件,包括具体溯源链、实验方法、数据及统计分析等详细资料。 (三)主要生产工艺及反应体系的研究资料(如需提供) 1.主要生产工艺介绍,包括工作液的配制、分装和冻干,固相载体的包被和组装,发光系统等的描述及确定依据等,可以图表方式表示; 2.反应原理介绍; 3.确定反应所需物质及其用量(校准品、样本、试剂等)的研究资料; 4.确定反应最适条件研究(反应条件、校准方法、质控方法);

谈谈体育锻炼与免疫力的关系

天气转凉时,有些人动不动就感冒生病,这是因为其免疫力低。免疫力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有助于我们抵抗疾病的发生。适当的体育锻炼、愉快的心情,都是提高免疫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我们就来聊聊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体育锻炼与免疫力的关系 免疫力是指机体对病原的抵抗力。人体的免疫力大多取决于遗传基因,但其受环境的影响也很大,如饮食、睡眠、运动、压力等。人体内的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及免疫细胞所组成,它不仅能抵御外来细菌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袭,还能消除体内衰老、突变、恶化或死亡的细胞,保持机体的健康。 体育锻炼能推迟机体免疫系统衰老并逆转系统的机能减退,适度的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得抗病能力、增强机体免疫机能。医学家在得出运动增强人体免疫机能的论断之后 ,接着又发现运动量太大反而会降低人的抗病能力。 1 .适量的持久运动训练可以促进免疫系统功能 ,推迟免疫器官衰老 长期过强持久的身心应激会引起疾病 ,对寿命有一定影响,而从事适量的持久的娱乐性体育锻炼却能促进身心健康。 2 .长期大强度的运动训练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过度训练是发生于体育运动中的一种运动性疾病 ,其发生发展过程既有训练方面的因素也有训练恢复、营养、心理及其他方面的因素 ,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过度的超负荷训练不仅影响运动能力 ,甚至能严重损害人体免疫系统和人身体健康。 已有证据表明短时间高强度运动能造成暂时性免疫机能受抑制,运动员在高强度大运动量运动后 ,特别当机体对负荷量为未能适应,或超出其承受能力时,其免疫机能可受到显著的不良影响。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很好地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通常,坚持每天运动30到45分钟,免疫细胞数目会增加,抵抗力也会相应提高。如果运动量太小,则不足以达到调节免疫功能的效果。运动过量,则会导致免疫功能的抑制,增加上呼吸道等疾病的感染率,甚至有可能诱发一些潜在疾病的危险。 此外,每天有适量的体育锻炼,还能促进良好的睡眠,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心肌的肌肉和功能,加快血液流速,从而大大改善大脑、心脏本身和全身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器官功能,加快新陈代谢的进行,使体质健壮,精力充沛,从而减少神经衰弱等慢性病的发生。 快乐地体育锻炼是良药 如何科学健身提高免疫力,体育运动专家的建议是:重点选择有氧运动。如健步走是最安全的锻炼方式之一,每天最好持续走30分钟,可以调节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加快病后康复速度。不太习惯锻炼和平时很少运动的人,最初要避免过量运动,运动时间不要超过2小时。其他如慢跑、跳绳、瑜伽、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等,都可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来选择。 体育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拥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还能获得丰富的健康知识。体育知识能帮助我们学会怎样科学的去锻炼,怎样合理的膳食,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等等。体育不仅能增加健康知识,而且还能提高人们的健康思维,提高自身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还追求健康长寿,体育运动作为追求健康的途径,在^体健康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体育运动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断增强体育锻炼,树立健康意识,

免疫功能检查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免疫功能检查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010-09-24 15:32:56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转载 1.免疫球蛋白G(IgG) 【单位】克/升(g/L)。 【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7.6~17.0克/升,新生儿7.0~14.8克/升,1~6个月3.0~10.O克/升,6个月~2岁5.0~12.O克/升,6~12岁7.0~15.0克/升,12 1.免疫球蛋白G(IgG) 【单位】克/升(g/L)。 【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7.6~17.0克/升,新生儿7.0~14.8克/升,1~6个月3.0~10.O克/升,6个月~2岁5.0~12.O克/升,6~12岁7.0~15.0克/升,12~16岁7.5~15.5克/升,成人7.6~16.6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G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慢性肝炎活动期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某些肿瘤等。 2.免疫球蛋白A(IgA) 【单位】毫克/升(mg/L)。 【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0~120毫克/升,1~6个月30~820毫克/升,6个月~2岁140~1 080毫克/升,2~6岁230~1 900毫克/升,6~12岁290~2 700毫克/升,12~16岁500~3 000毫克/升,成人710~3 350毫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A(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湿疹、血小板减少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反应、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吸收不良综合征。 3.免疫球蛋白M(IgM) 【单位】毫克/升(mg/L)。 【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50~200毫克/升,1~6个月150~700毫克/升,6个月~2岁250~1 300毫克/升,2~6岁350~1 500毫克/升,6~12岁400~1 800毫克/升,12~16岁500~1 800毫克/升,成人700~2 000毫克/升。 【临床意义】

三氧免疫疗法简介

一、三氧免疫疗法简介 三氧免疫疗法通俗来说就是把病患者自身的血液,从静脉血管内抽出来,混合臭氧后,再回输注入病人自身体内,从而刺激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促进白细胞吞噬作用,达到调理人体内环境,降低机体的敏感性和增强机体免疫力,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 二、治疗范围及适应症:目前临床开展或研究中的治疗范围有: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塞及脑梗塞后遗症●痛风、淋巴水肿●外周血管疾病 ●老年病●外周以及大脑血流灌注障碍 ●中风预防和治疗●帕金森症 ●心肌梗塞预防和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冠状血流障碍症状 ●急慢性肝炎●调节疗法●病灶激发●修复疗法 ●风湿性病症●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这种疗法对白癜风、慢性荨麻疹、全身皮肤瘙痒症、泛发性湿疹和皮炎、过敏性紫瘢、某些大疱性疾病、银屑病、复发性疖肿和毛囊炎、皮肤划痕症、慢性湿疹、复发性疖肿、毛囊炎以及脓疤型痤疮等皮肤科疾病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三、三氧免疫疗法的治疗原理:具体来说就是“三个激活”、“四个清除”和五个改善: (一)三个激活 1.激活红细胞代谢,提高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增强组织对氧和ATP 的利用; 2.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可使血液中白细胞增加,噬菌能力增强,使T淋巴细胞增至204%,T 活性淋巴细胞增加70%; 3.激活抗氧化酶系统,提高血浆中6酮前列腺素F1水平,增强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减轻了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 (二)四个清除 1.清除血液中糖毒和其代谢垃圾,增强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减轻了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 2.清除血液中脂毒和其代谢垃圾,改善血粘度,强化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分解并达标,排除脂毒对身体隐性损害,防止血管斑块形成,预防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和神经系统病变。 3.清除血液代谢产生的废物:如多余的乳酸、尿酸、丙酮、无机盐等,增加组织供氧,提高血液质量和细胞活力。 4.清除血液中的病菌病毒毒性细胞:清除血液中的毒性细胞,诱导癌细胞死亡,降低癌变隐患。 (三)五个改善 1.改善血液流变学,使血液嗜碱行粒细胞上升,血液中游离肝素水平提高,使红细胞聚集性降低,变形能力增强; 2.改善微循环,减轻脑水肿,调节脑血管的功能状态; 3.改善血物质代谢,可以降低血糖,尿酸,胆红素,乳酸,丙酮酸,可降低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和血栓素B2(TXB2),灭杀多种病菌,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 4.改善血管壁状态,血小板聚集性降低,血粘度下降,从而使血管壁状态得到改善。 5.改善供氧,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细胞活力,修复神经细胞。

(完整版)成年人怎样提高免疫力

成年人怎样提高免疫力 12月5日是世界强化免疫日。对于一些防不胜防的致病因素,躲,有时是躲不掉的。只有拥有强壮的免疫系统,拥有战胜疾病的能力,健康才有保障。 何谓免疫力 人们通常把人体对外来侵袭、识别和排除异物的抵抗力称为“免疫力”。人体的免疫力大多取决于遗传基因,但是环境的影响也很大,如饮食、睡眠、运动、压力等。其中饮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因为有些食物的成分能够协助刺激免疫系统,增强免疫能力。如果缺乏这些重要营养素成分,会严重影响身体的免疫系统机能。 六招提高免疫力 冬季是疾病的多发季节,尤其是在写字楼工作的人群,由于室内外温度的不同,再加上冬季环境的污染,更容易患上各类疾病。这里提供几个提高免疫力的简单实用的方法: 一、借助睡眠睡眠与人体免疫力密切相关。著名免疫学家通过“自我睡眠”试验发现,良好的睡眠可使体内的两种淋巴细胞数量明显上升。而医学专家的研究表明,睡眠时人体会产生一种称为胞壁酸的睡眠因子,此因子促使白血球增多,巨噬细胞活跃,肝脏解毒功能增强,从而将侵入的细菌和病毒消灭。 二、保持乐观情绪乐观的态度可以维持人体于一个最佳的状态,尤其是在现今社会,人们面临的压力很大,巨大的心理压力会导致对人体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的荷尔蒙成分增多,所以容易受到感冒或其它疾病的侵袭。 三、限制饮酒每天饮低度白酒不要超过100毫升,黄酒不要超过250毫升,啤酒不要超过1瓶,因为酒精对人体的每一部分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即使喝葡萄酒可以降低胆固醇,也应该限制每天一杯,过量饮用会给血液与心脏等器官造成很大破坏。 四、参加运动专家进行的3项研究指出,每天运动30到45分钟,每周5天,持续12周后,免疫细胞数目会增加,抵抗力也相对增加。运动只要心跳加速即可,晚餐后散步就很适合。

常见免疫学指标的临床意义

一、抗核抗体谱(ANA谱) 1、ANA定义:抗核酸(Nucleic acid)和核蛋白(Nucleoprotein)抗体的总称。 2、ANA分类: 抗DNA抗体:抗单链(ds)-DNA抗体抗双链(ds)-DNA抗体抗左旋-DNA抗体 抗组蛋白抗体:抗总组蛋白抗体(AHA) 抗H1、H2A、H2B、H3、H4 和H2A-H2B抗体 抗非组蛋白抗体: 抗核可溶性成分(ENA):抗PM-1、rRNP、Sm、RNP 、SSA 、SSB、Scl-70、Jo-1、PCNA等 抗着丝点抗体(ACA) 抗核仁抗体 抗其他细胞成分: 指抗细胞浆成分的抗体(ANCA) 3、ANA阳性的定义:一般将超过95%正常人群ANA水平的数值定义为ANA阳性,对大多数实验室而言,通常认为IFANA滴度1:80为阳性。 4、ANA阳性的临床意义:可见于多种临床情况,除了风湿病外,也可见于正常人或非风湿病: (1)健康人:年龄越大,阳性率越高(>60岁的阳性率为20%~25%),但为低滴度,均质型或弥漫型; (2)有SLE、SS或SSc 家族史的一级亲属,有近50%为阳性; (3)肺疾病:原发肺纤维化、原发肺动脉 高压或石棉所致的肺纤维化;(4)肝病和血液病:活动性肝炎、原发胆汁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ITP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 贫血等; (5)慢性感染: 寄生虫、结核杆菌、麻风杆菌、沙门菌或克雷伯杆菌感染等; (6)其他:Ⅰ型糖尿病, 多发性硬化,终末期肾病,器官移植后等。注意在正常人中一般ANA滴度较低。ANA阳性的意义需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ANA阳性并不能确立某种临床诊断,反之,ANA阴性也不能排除自身免疫性病。 附正常人% ≧1:40 20-30,≧1:80 10-12 ,≧1:160 5 ,≧1:320 3 临床上如果ANA滴度≥1:1000肯定可以考虑为结缔组织病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具体是哪一种疾病,要结合其他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结果综合考虑来下结论。如果对初发患者ANA(+)≤1:320不能肯定,但也能排除结缔组织病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也要结合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结果综合考虑来下结论。一般ANA=(+1:100)时,临床意义也不大。因为除对标本稀释处理之外,实验室在对Hep细胞和肝片质控板免疫荧光吸收值是以1:100为定标。如血管炎ANA可阳性,但多为低滴度。借用一句话总结。“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5、ANA阴性的意义,除了上述的阳性、假阳性意义外,也要注意阴性的意义,抗核抗体阴性的原因:正常人或非结缔组织病患者,其体内不存在ANA ;疾病初期,ANA含量不足以被测出或临床治疗有效,病情缓解,ANA确实转阴;其他实验室误差,特别是试剂,有时试剂有问题会让你很郁闷,有的病人出现ANA 谱三阳,而且是一段时间内多个病人,或明显的SLE,但抗体就是阴性,让你很郁闷,这时除排除其他情况外,注意一下实验试剂盒,是否是同一批试剂检测的。 6、抗ds-DNA 抗体:对SLE诊断有高度特异性,目前公认为SLE的特异性抗体,并与疾病活动有关,可用于监测SLE病情变化和观察药物疗效。 7、抗Sm:是SLE标记抗体,帮助前瞻性和回顾性诊断,常与nRNP抗体共存。 8、抗nRNP在多种结缔组织病中存在,高滴度有利于MCTD的诊断。nRNP抗原与rRNP不同,前者是含尿嘧啶的核糖核蛋白,主要在核内,而rRNP是主要在胞浆内的磷酸蛋白,抗rRNP抗体与SLE 有关,尤其有精神神经症状的SLE阳性率较高 9、其他ANA谱,抗SSA和抗SSB与Sjogren?s Syndr ome相关,并可造成新生儿狼疮和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抗ScL-70为SSC的标记抗体,抗组蛋白抗体与多种结缔组织病有关,有助于药物性狼疮的诊断,抗核仁型抗体常与SSC有关;抗Jo-1是PM/DM的标记抗体;PCNA为SLE的特异性抗体,但ANA阳性且呈斑点型,对荧光法判断PCNA有干扰,因此首先注意排除实验室误差,PCNA在LE患者中阳性率约3-5%,且有报道其与狼疮患者发生弥散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相关,其他结缔组织病人中常为阴性。

免疫缺陷的类型

免疫缺陷的类型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将近,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了相关资料,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一、皮肤黏膜的完整性受损 创伤、烧伤、各种导管放置、心瓣膜置换术等皆可引起局部防御屏障损害,导致其邻近部位寄殖病原微生物(如寄殖于皮肤的葡萄球菌属)或医院内耐药菌(如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肠球菌属和不动杆菌属等)入侵形成感染。 二、吞噬作用受损 由中性粒细胞缺乏或减少及吞噬细胞功能障碍(包括趋化性障碍、吞噬作用减弱和杀菌活性低)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和肿瘤化疗后等;中性粒细胞功能不良见于蛋白缺乏所致的营养不良、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肝硬化和接受皮质激素治疗者。吞噬作用受损患者易发生条件致病菌如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有荚膜的细菌以及念珠菌、曲霉属等真菌的感染。 三、细胞免疫缺陷 原发性细胞免疫缺陷者常在成年之前死于条件致病菌感染。临床所见多为继发性,如淋巴瘤患者、肿瘤患者接受放疗或化疗者、器官移植及应用免疫抑制剂者等,亦包括结核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等患者。细胞免疫缺陷者易发生细胞内细菌、真菌、病毒和原虫等感染。 (一)、细菌 李斯特菌属、布鲁菌属、军团菌属、结核分枝杆菌、鸟型分枝杆菌、麻风杆菌和星形奴卡菌等。 (二)、真菌 念珠菌属最常见;近年来曲霉感染也在增加,以烟曲霉为主;隐球菌属也是淋巴瘤、AIDS 等患者的重要致病菌。 (三)、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等。 (四)寄生虫 肺孢菌(近据报道肺孢菌应属于真菌)病在AIDS 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可发生于器官移植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接受大剂量激素维持治疗者。弓形体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免疫缺陷者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亦可发生于AIDS 患者。粪类圆线虫播散型自身感染可并发于恶性肿瘤、麻风、结核等疾病或接受免疫抑制药物者。此外,尚有表现为腹泻的隐孢子虫病,以及贾第虫、溶组织阿米巴原虫等原虫感染,皆可见于AIDS 患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