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探讨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探讨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探讨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探讨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探讨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影响到我国粮食安全。本文主要探讨常见的玉米病害,对病害的症状、发病规律以及玉米病虫害有效防治,进行综合治理,实现玉米高产。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a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1]。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田间病虫害也越来越严重,甚至严重影响到玉米收成量。现对玉米生长期间常出现的病虫,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大大提升玉米的产量,增加了国民经济收入水平。

1 玉米大斑病

1.1症状

玉米大斑病主要是对叶子造成危害,甚至祸及叶鞘和包叶。玉米发病首先就要从下部叶片开始蔓延,逐渐影响到上部叶片,最后全部死亡。发病早期一般呈现青灰色水滴状的小点,慢慢向叶脉周边发展,从而形成梭形或纺锤形的深褐色斑点,腐烂长度达到15~28mm。当湿度过高时,叶子病斑形成黑灰色霉状物,并以大片形式存在,导致玉米死亡或枯黄。

1.2发病规律

此症状主要表现形式为大斑凸脐蠕孢,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玉米制种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制种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1.玉米瘤黑粉病 1.1症状特点及发病规律此病是局部侵染病害,凡具有分生能力的任何地上部分幼嫩组织,如气生根、茎、叶、雄穗、雌穗等都可以被侵染发病,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菌瘤。雄花大部分或个别小花形成长圆形或角状菌瘤;雌穗发病在果穗上半部或个别籽粒上形成菌瘤,严重的全穗形成大的畸形菌瘤。菌瘤外表是一层银白亮膜,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以后遂渐变成灰白色,后期变成黑灰色,最后破裂,散出大量黑粉(即冬孢子)。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中、地表、粪肥上及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种子表面带菌对病害的远距离传播有一定作用。此外,病菌也能从伤口侵入。冬孢子在玉米生育期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在玉米抽雄期蔓延最快,形成发病高峰,直到玉米成熟后停止侵染。 1.2发病环境条件玉米在全生育期内都可以感染瘤黑粉病,尤其以抽雄前后一个月内为盛发期,如遇干旱,又不能及时灌溉,造成生理干旱,抗病力弱,利于发病;苗期高温多湿、人工去雄作业、虫害及暴风雨过后,造成大量伤口,都会严重发病;连年制种田及高密植田或灌溉时间间隔长,造成水分时少时多,以及偏施过量氮肥,都会削弱植株抗病力,使病害发生较重。品种抗性:一般紧凑型品种较抗病,披散型品种抗病差;硬粒玉米较抗病,马齿型次之。 1.3防治方法:防治此病采用减少菌源、选用抗病亲本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3.1 减少病源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带出田外深埋;进行秋深翻整地,把地面上的菌源深埋地下,减少初侵染源;避免用病株沤肥,粪肥要充分腐熟。与非谷类作物轮作倒茬2~3年。 1.3.2 利用抗病自交系用于生产,选用抗病品种,尽量选择紧凑型品种、硬粒型品种。 1.3.3化学防治:用含有粉锈宁成分的种衣剂包衣或拌种;在可见叶10—12叶喷施好立克3毫升/亩,喷施2次;或在玉米抽雄前喷50%多菌灵150克/亩或5%福美双150克/亩,防治1~2次,可有效减轻病害。 1.3.4 加强栽培管理,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避免偏施、过施氮肥;灌水及时,特别是抽雄前后易感染期必须保证水分充足;及时彻底防治玉米螟等害虫;人工去雄尽量不要造成大的伤口,均可减轻病害。 2.玉米红蜘蛛 2.1症状及发生规律:红蜘蛛一般在抽穗之后开始为害玉米,红蜘蛛刺吸作物叶

玉米常见的十大虫害汇总

玉米常见的十大虫害汇总 1、玉米蓟马蓟马在玉米上发生 2 代,行孤雌生殖,主要是成虫取食玉米造成为害,主要是苗期为害重,玉米和中茬玉米在6 月下旬已过心叶期或心叶末期时,蓟马便转向处于苗期的夏播玉米和高梁上为害。形态特征雌成虫分长翅型、半长翅型和短翅型。体小,暗黄色,胸部有暗灰斑。前翅灰黄色,长而窄,翅脉少但显着,翅缘毛长。半长翅型翅长仅达腹部第 5 节,短翅型翅略呈长三角形的芽状。卵肾形,乳白至乳黄色。若虫体色乳青或乳黄,体表皱榴有横徘隆起颗粒。蛹或前'蛹'体淡黄色,有翅芽为淡白色,蛹块羽化时呈褐色。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合理密植,适时浇灌,及时清除杂草,有效减轻蓟马为害。(2)药物防治:当蓟马为害严重时应及时喷施药剂进行防治,可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 倍液,或22%毒死蜱.吡虫啉乳油2500 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00 倍液喷雾。(3)人工防治:对于已形成“鞭状”的玉米苗,可用锥子从鞭状叶基部扎入,从中间豁开,让心叶恢复正常生长。 2、黏虫玉米黏虫为迁飞性、暴食性害虫,为当前玉米苗期的主要害虫之一。黏虫食性很杂,尤其喜食玉米叶片,使之形成缺刻,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吃光,仅剩光秆,造成绝 收。危害特点黏虫繁殖力强,产卵部位有选择性,在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上卵多产在枯叶尖部位。幼虫孵化后,集中在喇叭口 内取食嫩叶叶肉,3 龄食叶成缺刻,5 龄食量最大,可将叶片

吃光。在玉米上多栖息在喇叭口、叶腋和穗部苞叶中。有假死性,3龄后有自残现象,4 龄以上能群集迁移扩大危害。幼虫取食活动以傍晚、清晨及阴雨天最盛。成虫喜取食蜜源植物,对黑光灯和糖醋酒混合液有很强趋性。黏虫喜温暖高湿条件。降雨一般有利于发生,但大雨、暴雨和短时间的低温,不利于成虫产卵。生长茂密、地势低、杂草多的玉米田发生重。防治方法(1)药剂防治:在黏虫幼虫3 龄前每亩用20%杀灭菊酯乳油 15~45 克对水50 公斤喷雾,或用5%灭扫利1000~1500 倍液,或40%氧化乐果1500~2000 倍液,或10%大功臣2000~2500 倍液喷雾防治。 (2)生态防治:在低龄幼虫期以灭幼脲1~3 号防治,不杀伤天敌,对农作物安全,用量少不污染环境。在黏虫羽化盛期用黑光灯和糖醋酒混合液诱集成虫。3、玉米粘虫玉米粘虫是一种玉米作物虫害中常见的主要害虫之一。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体长17-20 毫米,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以幼虫暴食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一年可发生三代,以第二代危害夏玉米为主。天敌主要有步行甲、蛙类、鸟类、寄生蜂、寄生蝇等。形态特征卵长约,半球形,初产白色渐变黄色,有光泽。卵粒单层排列成行成块。老熟幼虫体长38mm 。头红褐色,头盖有网纹,额扁,两侧有褐色粗纵纹,略呈八字形,外侧有褐色网纹。体色由淡绿至浓黑,变化甚大;在大发生时背面常呈黑色,腹面淡污色,背中线白色,亚

玉米常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312440946.html, 玉米常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作者:夏桂梅 来源:《吉林农业》2016年第10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何预防玉米病虫害已经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玉米在我国种植面积非常广阔,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和小麦。但是玉米在实际的种植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病虫害的困扰,如果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就会为确保玉米的高产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针对当前国内玉米病虫害的种类与防治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玉米;防治病虫害;高产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https://www.wendangku.net/doc/c312440946.html,ki.jlny.2016.19.039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种植玉米这方面应该加强重视,对于玉米经常出现的病虫害一定要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不断的研究新品种,研制高产品种来提升玉米的产量。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科研部门已经研发出了很多具有特性的玉米种子,与传统的玉米种类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可以有效地防治各种虫的侵害,可见科学有效的预防玉米病虫害对于推动玉米产量的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玉米病虫害的种类与防治 1.1玉米大、小斑病与防治 玉米的大、小斑病主要表现症状是在叶片上,有的时候也会侵害到叶鞘和苞叶,如果侵害到了叶鞘和苞叶就会对玉米的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症状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为长棱形大斑,这种疾病最终会导致叶片枯萎而死。针对这种疾病主要的防治方法可用药剂对感病的玉米进行处理,一般会选用40%克瘟散乳剂500~10000倍液,然后进行喷洒,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可控制病情的发展和蔓延[1]。 1.2玉米丝黑穗病与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以玉米的果穗和天花为主要的传染源,一旦发病,通常全株颗粒无收,所以这种疾病非常可怕,玉米一旦大面积染病,必将会造成大面积的减产,会对农民造成很大的经济影响,所以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拔除病株,集中烧毁。可选用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0.5%用药量进行拌种。 1.3玉米青枯病与防治 玉米青枯病主要发病时期就是灌浆期,这种疾病爆发性强,一旦有玉米患有此病,就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在短时间内爆发,大面积玉米感染玉米青枯病将会对农民造成很大的经济损

【精品】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一、玉米大斑病 1.症状: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为褐色坏死条纹,一般扩展缓慢。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 2。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度)决定.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良种; 2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3 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 二、玉米小斑病

自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2.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河南省夏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月平均气温25℃以上,降水多,病害易流行.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2号、商单4号、丹玉6号等;自交系有吉63、辽1311、自330等.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 3.加强栽培管理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50-75千克,隔7-10天喷1次,共防2-3次。 三、玉米圆斑病

玉米生长各阶段病虫害及防治办法

一、出苗期 这一阶段基本没有病害,但为了防止出现“老小苗”的现象,达到促根壮苗的目的,主要的措施有: 1、早间定苗。应在三叶期间苗,四叶期定苗,留生长一致的壮苗。缺苗断垄较重地段,可留生长一致的双株,确保密度。 2、中耕除草。玉米出苗后要及时中耕松土,并喷施新高脂膜,疏松土壤,防止病菌侵染,保护禾苗茁壮成长,消灭杂草,促根深扎。 3、追肥浇水。追肥在定苗后、拔节前进行,要根据植保要求施肥并喷施壮穗灵,有壮苗和促叶壮秆的作用,为穗多穗大打好基础。苗期的浇水次数可掌握在1~2次。苗期遇涝,应及时挖沟排水,并及时中耕,以便还苗。 4、防治病虫。玉米苗期害虫主要为粘虫、蓟马,防治粘虫可用50%辛硫磷乳剂3000倍液+新高脂膜喷雾提高药效,防止病毒病复生。 二、穗期阶段 1、玉米大斑病 症状: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为褐色坏死条纹,一般扩展缓慢。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 发病规律: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度)决定。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良种;(2)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3)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 2、玉米小斑病 症状:自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发病规律: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河南省夏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月平均气温25℃以上,降水多,病害易流行。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2号、商单4号、丹玉6号等;自交系有吉63、辽1311、自330等。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 (3)加强栽培管理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50-75千克,隔7-10天喷1次,共防2-3次。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摘要介绍了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针对不同生育时期提出防治技术,以期为玉米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玉米粗缩病、玉米苗枯病、玉米纹枯病、玉米褐斑病、玉米螟、玉米蚜虫等多种病虫害普遍发生,严重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要做好玉米生产,就要防治好玉米病虫害。根据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及消长规律,现将其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发生在叶鞘和苞叶上,病斑多由中下部叶片发生,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叶片迅速干枯,影响灌浆,减产可达15%~30%[1]。玉米粗缩病是由传毒介体昆虫灰飞虱取食引起的病毒病。迟播春玉米、早播夏玉米出苗至九叶期,为易感粗缩病敏感生育期,与灰飞虱成虫发生高峰期相吻合。玉米苗枯病是玉米苗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发病初期造成玉米苗心叶卷曲、萎蔫,严重时造成死苗。玉米褐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叶鞘及茎秆上,最初为淡黄色逐渐变为黄褐色或深褐色。玉米螟在当地一年发生3代,1代玉米螟在春玉米上发生,2代、3代玉米螟主要危害夏玉米[2]。其他病虫害还有玉米绣病、玉米纹枯病、玉米黑穗病、玉米蚜虫等。 2防治技术 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种植抗(耐)病品种和健身栽培为基础,采用生态控制、物理诱杀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 2.1播期防治 一是选用抗(耐)病品种。如农大108可抗玉米大斑病、粗缩病和黑粉病,中抗小斑病,郑单958抗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和黑粉病。二是播种时,种子要用冷水浸泡12~24h或50℃温水浸泡6~8h,浸泡过的种子摊开阴干,然后用种衣剂或药剂拌种,可防治玉米病虫害[3]。三是减少迟播春玉米和早播夏玉米的播种面积,推迟夏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xx常见病虫害防治 一、xx大斑病 1.症状: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为褐色坏死条纹,一般扩展缓慢。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 2.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度)决定。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良种; 2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3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二、玉米小斑病 1.症状: 自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 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2.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河南省夏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月平均气温25℃以上,降水多,病害易流行。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2号、商单4号、丹玉6号等;自交系有吉63、辽1311、自330等。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 3.加强栽培管理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50-75千克,隔7-10天喷1次,共防2-3次。三、玉米圆斑病 1.症状: 玉米圆斑病为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为害果穗,造成穗腐,病菌可深达穗轴。病部变黑凹陷,使果穗变形弯曲。子粒变黑、干批。叶片上病斑散生,初为水浸状,淡绿色或淡黄色小斑点,以后扩大圆形或卵圆形,有同心轮纹,病斑中部淡褐色,边缘褐色。 苞叶上病斑初为褐色斑点,后扩大为圆形大斑,也具有同心轮纹,表面密生黑色霉层。 2.发病规律: 由于穗部发病较重,所以带菌种子的作用更大,有些感病种子不能发芽而在土中腐烂,有时引起幼茵发病或枯死。遗落在田间或秸秆垛上残留的病株残体以及果穗子粒上潜存的菌丝体均可安全越冬,成为第二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

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探索

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探索 摘要:总结了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症状、发病规律及其防治方法,以期为玉米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方法 玉米病虫害种类众多,主要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病毒病、青枯病和丝黑穗病等;主要虫害有玉米螟、蚜虫、红蜘蛛、地下害虫等。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总结了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症状、发病规律及其防治方法,以期为提高玉米产量提供参考。 1主要病害 1.1玉米大斑病 (1)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波及叶鞘和包叶。田间发病始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发展。发病初期为水渍状青灰色小点,后沿叶脉向两边发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深褐色的梭形或纺锤形的大斑。湿度大时病斑愈合成大片,斑上产生黑灰色霉状物,致病部纵裂或枯黄萎蔫;果穗、包叶染病,病斑不规则[1]。 (2)发病规律。该病病原为大斑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温度在18~22℃高湿时发生偏重,尤以多雨多雾或连阴雨天气流行发生。 (3)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斑病的根本途径。②农业措施。轮作倒茬深翻可减少菌量;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可减少初侵染源;发病初期,打掉下部病叶,可减轻发病程度;适期早播,有避病作用;加强肥水管理,可提高抗病力。③药剂防治。用40%克瘟散乳剂500~1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喷雾。必要时隔7d 左右,再次喷药防治。 1.2玉米小斑病 (1)症状。主要危害叶、茎、穗、籽等,病斑椭圆形、长方形或者纺锤形,呈黄褐色或灰褐色,高温条件下病斑出现暗绿色浸润区,病斑呈黄褐色坏死小点。 (2)发病规律。该病病原为玉蜀黍平凹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温度高于25℃和多雨天气发病重。 (3)防治方法。同玉米大斑病。 1.3玉米病毒病 玉米病毒病主要有玉米矮花叶病和玉米粗缩病。 (1)症状。玉米矮花叶病在整个玉米生育期都能感病,从出苗至七叶期为易感染期。苗期自心

玉米常见病虫草害防治

玉米常见病虫草害防治 一、病害及其防治 1、大、小斑病 (1)症状玉米的大斑病和小斑病均可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和苞叶上,但以叶片受害最为严重。①大斑病的病斑大而少,长5-20厘米。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以后沿叶脉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的菱形大斑;天气潮湿时,病斑的两面长黑褐色霉层。②小病斑的病斑多而小,长约1厘米,一叶片上有几十到上百个病斑。常见的病斑有椭圆形、近长方形和纺锤形。 (2)发病条件在高温多湿,时晴时雨的气候条件下最适合发病。山区的玉米叶面上的露水持续时间长,有利于病菌的入侵。在过于密植阴蔽、低洼渍水、连作地发病较重。 (3)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良种;②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③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60-75公斤喷雾。 2、纹枯病 (1)症状玉米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和叶片上,严重时可扩展到苞叶。病斑最先在近地面的叶鞘发生,并逐渐向上部叶鞘和叶片蔓延。初期病斑呈椭圆形,后扩展呈云纹状不规则形大斑,病斑中央草绿或草黄色,边缘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上长白色菌丝体。 (2)发病条件阴雨潮湿天气,发病严重;在低洼、排水不良及过度密植、偏施氮肥等条件下,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发展。 (3)防治措施①注意开沟排水,避免偏施氮肥和过度密植;②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毫升,兑水50公斤喷施;③用50%纹枯利乳剂50倍液喷施;④50%退菌特50克,兑水50公斤喷施。隔7-10天再防治一次。施药前要剥除病叶叶鞘。 3、玉米丝黑穗病和玉米黑粉病 (1)症状①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苗期感染,多在后期表现症状的系统性病害。雄穗受害,部分或全部花期变形,颖片增多,呈叶片状,不能形成雄蕊,雄花基部膨大,其内充满黑粉;果穗发病,除苞叶外,全部被病菌破坏,变成一大团黑色干粉。②黑粉病是局部侵染性病害。被害部分因病菌的刺激而肿大成瘤状,故又称瘤黑粉病。病瘤表面包有白色或淡红色的薄膜,后期薄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的粉末。通常叶片和叶鞘上的病瘤较小,产生的黑粉也很小,而茎节和穗上的的病瘤较大,产生的黑粉也较多。 (2)发病条件①丝黑穗病春玉米播种后遇上低温干旱天气,发芽出苗慢,病菌侵染的机会多,往往发病严重;此外,整地粗放,播种过深,出苗慢,易感染,且发病率高;②黑粉病为喜高温多湿的病害,高温多湿有利于越冬孢子萌发。山区多云雾湿度大,发病率较平原地区高。 (3)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晒种、选种;②适时早播,促使种子早发芽出苗;③收获后及时清除烧掉病株,并实行轮作;④用15%羟绣灵0.15公斤拌种50公斤或用50%萎绣宁,或拌种子量0.5%的多菌灵拌种消毒;⑤发病初期用20%萎绣宁0.15-0.2公斤,兑水50公斤喷雾。 4、病毒病 我省常见的玉米病毒病有花叶条纹病、矮缩病和红叶病三种,其中红叶病发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民和县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玉米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其生产规模和产量已超过小麦、马铃薯居粮食作物的第一位。而病虫害是制约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以下是各生育时期容易发生几种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一、播种期:(4月中下旬) 以防治地下害虫及种子传播的病害为主。①实行轮作倒茬,避免连作。清洁田园,减少初侵染源。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②采用种子包衣或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200-250克加细土25-30公斤拌匀后顺垄条施,或用3%辛硫磷颗粒剂4公斤对细砂混合后条施防治地下害虫。③用50%粉锈宁粉剂1公斤加水5公斤拌种60公斤,或用25%粉锈宁按0.3%剂量拌种,防治黑穗病和全蚀病。 二、苗期:(5月-6月) 1、玉米蚜防治;①结合间苗定苗拔除田间杂草,及时将杂草、病株集中烧毁,减少虫源。②用40%乐果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玉米蚜兼治灰飞虱。 ③局部发生蛀茎夜蛾、旋心虫的地块,用40%乐果乳油500倍液或90%敌百虫300倍液或50%敌敌畏400倍液灌根。

2、缺锌症每亩用0.2%-0.3%硫酸锌溶液25-30公斤在5叶期叶面喷雾防治缺锌症,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二、心叶期和穗期:(6月-8月) 以防治玉米螟、粘虫、叶斑病为主,(1)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的抗逆性。(2)大喇叭口期用杀螟灵1号颗粒剂或1%1605颗粒剂、0.3%辛硫磷颗粒剂防治玉米螟。(3)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50%敌敌畏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40%乐果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粘虫。(4)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防治纹枯病和叶斑病,也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对病部喷雾或涂茎防治纹枯病。 三、灌浆至成熟期:(9月-10月) 1、玉米黑粉病 当玉米在抽雄期在叶片上有时产生豆粒大小的瘤状堆。雄穗上产生囊状的瘿瘤。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田间早期发现病瘤应及时刈除并深埋,秋收后彻底清除病残体,进行深翻,可减少初侵染源。(2)药剂防治。播种时用种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一、玉米粗缩病 1、症状识别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由蝽象传播引起的玉米病毒病,苗期受害,5~6叶时症状表现为病株矮化、生长迟缓、大叶片浓绿浅绿相间,且扭曲,心叶白绿,不能伸展开,甚至腐烂而死。节间缩短粗肿,分蘖簇生,多数植株不能抽穗结实,抽雄后雄穗轴明显短缩,雄花发育不良,果穗小,玉米饱粒小,甚至没有饱粒。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生产上威胁很大的病毒性病害,一旦发生,防治不及时,就会严重减产,玉米粗缩病自2005年以来危害势头上升,严重阻碍了玉米生产。 2、防治措施 目前生产上尚无十分有效的农药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根据玉米粗缩病的传播特点,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是选用耐病性较强的品种。目前生产应用中没有免疫性品种,所有玉米品种都发病。对玉米粗缩病耐病性较好的品种有绥玉七号、海玉六号。二是适时早播。玉米安全播种期以内,播种越早,苗龄越大,发病越轻;反之,病害越重。根据蝽象发生规律,玉米播种在4月28日以前,可使玉米病敏感期与蝽象传毒期错开,大幅度降低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率。三是

及时中耕除草,彻底拔除病株。适时中耕,铲除玉米田间、地边杂草,恶化蝽象生存环境,降低蝽象数量。及时拔除病株并深埋。四是及时施药、科学防治。大部分农户对玉米粗缩病知之甚少,麻痹思想严重,不防治或很少防治,即使防治,也是在6月中旬才施药,已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期。在6月初蝽象成虫出现时用20%高氯氟乳油300mL/hm2+20%病毒A粉剂700g/hm2,或48%毒死蜱乳油300mL/hm2+病毒必克450g/hm2,对水350kg常规喷雾,隔3d再喷1次,防治蝽象,钝化病毒,兼治玉米螟。 二、玉米纹枯病 1、症状识别 玉米纹枯病主要危害玉米叶鞘、叶片、茎秆和果穗,最初多由基部叶鞘发病,从下而上逐步扩展,典型症状为在叶片、叶鞘或苞叶上形成不规则的云纹状病斑,边缘呈深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包围叶片和叶鞘直至干枯。茎秆受害后期组织松软解体,植株极易倒伏,而果穗受害时常造成腐烂,使果穗秃顶,粒重下降,影响玉米品质和产量。环境湿度大时,病斑上可见白色菌丝体,病部组织内或叶鞘与茎秆间常产生褐色不规则的颗粒状菌核,菌核成熟后极易掉落至田间,越冬后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玉米纹枯病以遗留在土壤中和病株上的菌丝和菌核越冬,越冬后仍能存活,成为翌年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来源,越冬菌核萌发,长出菌丝侵染叶鞘,病、健

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治要点

玉米中后期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玉米进入吐丝期和籽粒形成期后,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种病虫害危害较重的时期,各农户要高度重视、认真调查,及时进行防治,以减少损失。 1、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枯叶病、叶斑病等。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叶片上形成较大的梭形病斑,严重的可引起植株提早枯死。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发生最重,一般病株率达100%、病叶率30%时,有降雨过程,即可进行防治。可喷洒25%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或43%戊唑醇悬浮剂4000倍液(即:亩用药剂10毫升,对水40公斤)、40%氟硅唑乳油6000倍液等,也可选用多菌灵、退菌特等药剂。发生严重的,隔7天~10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2次~3次。 2、三代粘虫:别名夜盗虫、行军虫,除为害玉米外,还危害谷子、小麦、高粱、稻等禾谷类作物,也可为害蔬菜等作物,华北地区三代粘虫一般在8月中旬开始发生,危害严重时,几天内即可将叶片吃光,还可咬断穗子。防治方法:在粘虫的三龄以前喷洒4.5%高效氯氰菊酯12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30%高氯〃马乳油15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1500倍液等药剂,也可使用溴氰菊酯、毒死蜱等其他菊酯类及有机磷农药喷雾防治。 3、玉米穗虫:玉米穗虫钻蛀玉米雌穗,并取食穗粒和嫩穗轴,常留下大量粪便,还会促进穗粒腐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通常是二代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三代粘虫、高粱条螟等混合发生,发生期在8、9月间。防治方法:当有虫株达25%~30%,或百株有虫达40头时,立即使用农药防治。可用80%敌敌畏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敌杀死)药剂,配成200~500倍液,以棉球沾药水涂抹在果穗顶部花丝上,每个果穗6~10滴;也可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15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液,对准花丝喷雾,或每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400~500克,兑干细沙土5~6公斤,撒在花丝及果穗上下叶片的叶腋间。 4、玉米蚜虫:俗称腻虫,刺吸植株汁液,其中穗期蚜虫主要在8、9月间发生,分泌出大量“蜜露”,在叶片上形成一层黑色的霉状物,影响光合作用和授粉,降低粒重,并传播病毒病造成减产,对玉米产量影响很大。防治方法:当百株有蚜4000~15000头,有蚜株率50%以上时,用2%阿维菌素3000倍液,或3%啶虫脒1500倍液,或10%吡虫啉1500倍液以及溴氰菊酯、抗蚜威等药剂进行叶面喷雾防治。 5、玉米叶甲:主要有褐足角胸叶甲、双斑萤叶甲等,以成虫啃食叶肉,叶片上形成白色网状斑和孔洞,发生期主要在7、8月间。防治方法: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和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6、灯蛾科害虫:灯蛾科害虫就是在玉米叶片上危害的“毛毛虫”,将叶片吃成大量缺刻,主要在8、9月间发生,种类有星白雪灯蛾、红缘灯蛾等,一般为害较轻,个别危害重的地块可用溴氰菊酯等菊酯类农药喷雾防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