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报网融合

报网融合

报网融合
报网融合

报网融合

一、报网融合

1,世界各地报业集团倾力建设“全媒体”编辑部过程中的一组具有代表性的小镜头保罗是某国某报业集团的记者。某天刚一上班,他就接到了一个突发事件的采写任务。他迅速带上笔记本电脑、小型录像机、录音笔和照相机就出发了……到达现场仅几分钟后,他就通过手机发布一条快讯,集团的网站很快就发布了;30分钟后,有关事件报道的详讯也发表了,并配有视频和图片。中午,报业集团旗下的电视台播放了主持人对他的访谈。次日清晨,带着油墨的报纸头条,就是他采写的这一事件的长篇报道。

2,报网融合是媒介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报纸和网络的融通整合,即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在信息采集、制作、传播过程中的全方位渗透、交叉与合作。(从这个概念解析可看出,关于报网融合的理解还停留在内容生产的最基础层面。)

3,事实上,报网融合是在媒介运营层面上的深层次、全方位、不分彼此的“一体化操作”。(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和深度来思考,才可能在对数字化时代报网关系的透彻领悟和生存形态的全新认知中实现革命性突破,建构可行的报网融合运营模式。)

二、报网融合的必然性

报网融合是网媒冲击报媒的必然结果,主要原因有二。

1.利益的一致性。现代媒体竞争惨烈,一张都市报既要直面同城都市报的竞争,还要应对广电特别是网媒对新闻资讯的快速争夺,对新闻内涵的多媒体表达,对新闻信息和解读的一网打尽,对受众参与的高度互动,及由此形成的舆论力量的强烈牵引。而网媒一诞生就受到报媒“敌视”,在新闻选用上受到种种制约,甚至受到官方因保护传统媒体而对网络媒体实施的新闻源控制等等。面对严酷的竞争生态,最智慧的办法是和竞争对手化敌为友,谋求符合现代意识的竞合共赢,这符合报网媒体的共同利益。

2.融合的可行性。报网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明显,使资源耗散型的竞争转化为互补共赢型的竞合成为可能。事实上,网媒彰显巨大优势时也暴露出不足和局限,报媒受到冲击却具有网媒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网媒有发布和更新快、互动性强的优势,但正因为内容的即时更新使网媒不像报媒可以以固定形态长期保存,给受众虚无缥缈之感,且人人可发布信息、参与评论的结果,往往使信息泥沙俱下、真伪难辨,网媒公信力和权威性因此打折;网媒信息容量大,可让受众全面获知新闻的来龙去脉,但也可能让受众被困于信息海洋;网媒的开放性和隐匿性使人人都可尽享网络民主和传播自由,但同时也出现了非理性的践踏真正民意和民主的网络暴力。报媒和网媒各自的优势与局限一定程度上造成的自我抵消,以及对媒体优势与局限理解的理性迷失,使互补格局中的融合具有了可行性。

通过对重庆晨报、重庆商报、腾讯·大渝网、华龙网等重庆主要报媒和网媒300个从业人员的问卷抽样调查表明:就“报网融合”而言,66.77%的人认为是大势所趋,23.48%的人认为值得探讨;就“报网融合的内在动力”而言,74.31%的人认为“两种媒体各有优劣、互补性强,融合可以彼此受益”、“网络媒体是趋势,报纸媒体受威胁,融合能带来双赢”。

三、报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1,有报无网

20世纪90年代以前是“有报无网”时期。这一时期,整个新闻行业被报纸、广播、电视“三分天下”。虽然1987年美国的《圣何塞信使报》就开始用互联网传送报纸内容,但此时万维网(WWW)尚未诞生。

2,报网并存

20世纪90年代,是报纸的电子版时期。这一时期,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报纸的电子版都已推出并渐成气候,美国还成立了“最佳网络报纸协会”。

中国报纸电子版的标志性事件是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推出网络版。此后,《中国日报》网站也于年底开通。1997年元旦,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推出电子版,当年底全国上网报刊达60家。

其间,虽然报网并存,但电子内容大多是报纸内容的翻版,“报网同质化”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只有少数几家西方报纸,在这一时期的最后几年开始了网络原创内容的探索。1997年,《华盛顿邮报》开始在报纸新闻的基础上扩充网络报道;1998年,美国的《圣何塞水星报》、《芝加哥论坛报》等网站提供了大量的原创报道;1999年,《纽约时报》因网站上有大量的原创新闻而获得“数字优势奖”。

3,报网互动

2000—2005年是报网互动时期。

在中国,这一时期是以2000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网络版改为“人民网”为标志,也即报纸网络版被综合性的新闻网站所取代。12月12日,人民网、中国日报网、中青网等网站成为获得登载新闻许可的重点新闻网站。其间,报纸的“网络版”依然存在,不过是以图形版或PDF版的形式而存在,而且只占整个网站内容的一小部分。

虽然报纸的内容与网站发布的其他新闻“动静分区”,但报纸与网络实现了良好的互动。这种互动一方面表现于每条报纸新闻的下面,都会用超链接形式组合相关的网络稿件;另一方面,网上点击较多或者反馈热烈的热点事件,都会成为报纸上的新闻,而报纸上的重点稿件,又会被搬到网上做突出处理。

4,报网融合

2005年,中国网民首次突破1亿;以博客为代表的Web2.0概念,推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进入了互动的新阶段。与此同时,中国的“报网互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报网融合”阶段。

这一阶段与“报网互动”阶段的区别在于:“报网互动”仅是报纸与网络这两种介质的互动,但彼此的独立性非常明显,仍然“你是你,我是我”;而“报网融合”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不仅包括报网等各种媒体的融合,而且包括各种媒体的从业者以及不同媒体产制方式的融合。也就是说,这一阶段模糊了各媒体与媒体从业者之间的界限,形成了新闻采集方式和新闻信息的汇流与分享。

“报网融合”并非媒介汇流的最后阶段。被称为“全媒体模式”的媒介融合,超越了报网融合两种媒体介质的协作范畴,进入所有媒体大融合、大汇流的阶段,从而使得报网融合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真正实现报业的转型。

四、媒介融合全球标本——坦帕新闻中心

其实,媒介融合并非新生事物。早在1983年,已故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家伊契尔·索勒·普尔就使用了“融合”一词。他在《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最早将该词界定为一个“使得媒介界限模糊的过程”。他被称为最早将该词运用于传播学的人。

根据美国西北大学新媒体系主任李奇·高登在《数字新闻》一书中的说法,1994年,《纽约时报》在一篇有关《圣何塞水星报》网络版的报道中,使用了“媒介融合”的副标

题。该文认为:所有的报纸负责人都相信,技术变革正带来所有媒体的融合。2000年初,当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宣布合并时,“融合”一词就非常普遍地与“电子内容的传送”联系在一起了。

此后,媒介融合这个概念就一直与技术联系在一起。比如,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新媒介中心负责人的约翰·帕夫利克1996年曾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在电脑的驱动下,所有形式的传播媒介以电子、数字的形式融合在一起。”

在国际上,“媒介融合”的标志性事件是2000年3月总部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的媒介综合集团成立坦帕新闻中心,将旗下的《坦帕论坛报》、WFLA电视台和报纸的坦帕湾网搬到一座造价4000万美元的四层大厦办公,被美国学者称为“媒介融合实验”与“未来新闻编辑部的模型”。

在研究“媒介融合”实践时,坦帕新闻中心常被人们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1850年由办报起家的这家媒介集团,近年来开始向以数字媒体为主导的多媒体转型。如今,该集团拥有18家电视台及附属网站、21家日报及附属网站以及200多家出版物,包括周报以及面向不同地区、族裔和时事类等“定向出版物”。该集团将旗下产业划分为5个地域市场和1个“数字媒体”市场,可见其对“数字媒体”的重视。现在,该集团《坦帕论坛报》的记者经常在电视上露面,WFLA—TV电视8台的记者也经常为报纸写报道,坦帕湾网则为所有的媒体平台提供服务。另外,媒介的技术融合可以导致经济或规则、制度的融合。尽管在美国,理论上报纸与电视的组合一般不被列为“融合”的范畴,而被称为“媒介协同”,但媒介综合集团的实践却打破了这一框框,将报纸、电视和网络的内容业务融合在了一起。

五、报网融合的三种模式

通过报网融合创新,实现传播效果的放大与叠加,是报网融合追求的目标及魅力所在。依据理论界探讨和当前全媒体运作实践,报网融合目前探索的模式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以报纸为核心的报网融合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一报一网,报即是网,网即是报”。它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初级阶段。

它主要是由报纸主导的线上线下的整合与融合,线上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线下是传统报业所积累的各种各样的资源。线上线下在人力资源上配合、在内容上整合、在传播上融合。线上网络依托报业积累的内容资源和长期建立起来的采编力量资源,不断扩大新兴媒体的规模和影响;线下纸媒依托网络新兴媒体的新技术传播手段,实现延伸传播和叠加传播,进一步扩大宣传效应。

杭州日报集团的报网融合模式,是这种模式的代表。杭州日报集团经过探索,网络编辑人员与传统报纸编辑部的人员实现了无缝融合,既经营报纸,又运营网络,编辑部既办报又办网,形成了“1+6”的报网融合模式。“1”即是作为杭州新闻门户的杭州网;“6”即是《杭州日报》及旗下子报共6家报纸,每个报纸都独立建设一个网站进行运营。在这种模式中,报纸与网络共同办版、共同办栏目,共同策划选题、共同开展活动。一线记者成为用各种数码设备武装起来的数码记者,他们把所有新闻事件以适合的形式第一时间发布在手机报和网站上,根据网上的关注点和热度再组织第二天报纸的深度报道。这种模式使报纸和网络形成了融合新闻,以不同形式通过多种传媒渠道对新闻做到及时报道、规模报道和深度报道的有机衔接与结合。

第二种是报网一体化融合模式。这种模式使报纸母体与其网站相互紧密嵌入,最大限度地实现报纸与网络从形式到内容的深度融合:报纸尽量刊发深度报道,报纸稿件末尾都有指向相应内容的网络链接路径;编辑把记者发回的文字稿件、图像,甚至音频、视频等内容第一时间链接到网络上。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是目前传媒领域报网一体化融合的成功典范。他们从2008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实施全媒体战略创新,打通集团各报界限,组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将集团所有记者统一集中纳入全媒体新闻中心,由集团相关机构指挥,中心统一组织新闻采写,按层级开发,进行集约化制作,以滚动即时播报的形式,向统一的“全媒体采编系统”发布各类“初级新闻产品”;经由这个系统,各媒体编辑各取所需对信息进行“深加工”,重新“排列组合”,生产出适合多种传播形态的各类新闻产品,按媒体内在传播规律发布新闻产品。

在这种模式下,报网融合首先从新闻采集开始融合。记者编辑实现向“多栖”功能转变,全媒体记者要会使用便携计算机、相机、摄像机等数码设备,根据媒体的不同定位和不同需求,策划和采集适合手机报、网站、视频、报纸上发布的“融合信息”。在新闻现场,记者要用手机发布快讯,用相机拍下现场照片,用摄像机录下相关视频,对一个新闻主题或事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侧面的离析与整合,形成不同定位、不同个性、不同特色的新闻信息产品。

融合新闻采集后,再在同一个采编平台实现新闻产品的融合制作与分众化发布。无论是记者、通讯员,还是报料人,所有采集和传来的信息,都通过“全媒体采编系统”技术平台进行发布。这个系统支持文图、音视频、短信等多种信息录入和远程写稿,通过公共稿库和特供稿库两条线向集团各媒体传输信息,其中公共稿库面向所有媒体,特供稿库只传一家。“全媒体采编系统”实施新闻滚动发布,根据媒介的各自传播规律,依次向集团手机报、网站———电子阅读器———光速资讯网———纸媒———内参———出版社等发布信息,实现新闻从“第一时间采写”向“第一时间发布”转变。

在这种新模式下,采编策划也实现了融合。全媒体背景下,由于新闻事件复杂化、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从现场到资料、到成文的整体过程,不是记者一个人所能完成的,编辑需要提前策划、干预采访,拿到初步的新闻产品后,进行深入加工、补充改造,直到编排制作出适合使用媒体风格的新闻产品。

第三种是由网站主导的报网融合新模式。这种模式将实现新闻内容生产到发布和互动链条的全面融合。以互联网为中心,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在内容采集———内容编辑加工———内容多途径发布———内容数据存储———内容多次应用等多个环节上将实现全媒体融合,新闻事件、新闻策划以及传播渠道也将融合,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相互补充,以互联网为中心,发布融合式新闻。这种模式,将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携手融合走向全媒体时代的新形象。它将颠覆我们对“报纸”、“报社”的传统认识,“报纸”将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新闻纸,将成为与电脑、手机、电子纸同样的一种显示终端和存储介质;报纸虽然会因年轻一代阅读习惯的改变而减少数量,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会像一些学者预言的那样“速亡”。它或许会成为网络的导读版、评论版、精读版和新闻深度解读版,或许会以更加酷似纸质报纸的电子报纸的面目出现;传统报社的核心将不是报纸而是报道,报社将从生产纸报向生产传播内容转变;传统的以报纸为轴心的报业集团将转变为以网络为轴心的新闻传播集团。这种模式将可能成为报网融合的最佳表现形式。

六、报网融合的意义

报网双赢最佳效果——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内容的实质互动

报网融合不是“1+1”的简单组合,而是通过报网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内容的实质互动,收到“报网双赢”之效。

1,报网融合可以使新闻界对媒介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并为媒体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

以美国媒介综合集团为例。在美国各报业集团的经营情况每况愈下之时,该集团的业绩却一路攀升。根据该集团网站上最新公布的数字,2010年第二季度,该集团的净收益为1630万美元,同比增加19%;第二季度总收入为1.662亿美元,同比增加2%。该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歇尔·莫顿将收益的增加归功于媒体的数字化:“我们所有的财产都有赖于我们积极实施数字媒体策略,仅我们的网站一项,就创造出16%的增长率。”

2,报网融合有利于媒介内容质量的提高和促进业务创新。

对网络来说,报网融合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同步获得报纸提供的优质新闻,同时扩大了内容来源。

对报纸来说,报网融合的好处更多:一是报纸的品牌形象通过网络得到推广与延续;二是增加了报纸新闻到达受众的渠道;三是报纸的议程设置通过网络的扩散,可以进一步扩大社会舆论;四是通过网络互动反馈的评价性意见,可以促进报纸进一步改进报道,提高质量;五是通过与网络新闻的“互文性”建构,使得报纸的新闻采制方式、话语方式和呈现方式都获得了革新的灵感。

今天中英文报纸的易读性和趣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除了报纸主动因应网络时代读者的需要外,由报网融合而促生出的“通稿”文体,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如果将报纸与网络的融合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那么更可以发挥系统科学所追求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标,使得新闻信息传播和舆论的扩散效果成几何倍数增长。

3,媒介融合的最大理论意义,还在于它是对“报纸消亡论”的一个积极回应。

尽管“消亡论”还有待未来的报业实践检验,但是,根据媒介演化规律,纸质媒体的地位逐渐让位于数字媒体,则是一个可以预见的发展趋势。因此,全球媒体都有必要以“宁信其有”的心态,化危为机,积极为未来的报业寻找出路。

在我国,最早探索“全媒体”采编播模式的是山东烟台日报传媒集团。该集团从2008年开始率先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打造“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通过建立完善的多媒体形态组合,形成崭新的“全媒体框架”,再造内容生产流程,按媒体内在传播规律制作和发布产品,以求实现从“营销报”到“营销内容”的转变。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开创的这种模式现在已初见成效。目前,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成都传媒集团以及杭州日报社、上海证券报社、中国青年报社等都在积极探索媒介融合和“全媒体编辑部”的新途径。

七、现实瓶颈:尴尬之下的多重困惑

报网融合既成共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透析种种现状,可以发现制约报网融合的三种“病症”。

1.报纸恐网症。

报媒对网媒的恐惧源于对网络媒体的不理解,对报纸媒体的不自信。

腾讯·大渝网是腾讯网和重庆商报合作的产物,上线仅10个月,就在2007年2月举办

的首届中国报网互动高峰论坛上获“2006最具创新力报纸网站”称号,成为“2006报网互动十大经典案例”。但令人尴尬的是,就在获奖前半个月,大渝网“2007年重庆两会”专题报道的合作伙伴不是重庆商报,而是新华网重庆频道。据调查,当时大渝网提出了“与重庆商报互动出击,做好重庆两会报道”的策划案,内容包括:报网组成联合报道组联袂报道,并同时打出栏条和两家媒体LOGO以彰显整体优势;重庆商报提供两个“两会”采访证给大渝网,以便网站派人到人大和政协会场做现场报道;经大渝网老总审核后的部分稿件,在经重庆商报值班老总审定后提前在大渝网发布。方案得到重庆商报社长支持,却在负责报纸的老总那里搁浅。理由是:采访证有限,拿出两个会削弱报纸报道力量;提前

发稿到大渝网,会给报纸竞争对手提供新闻线索,影响报纸在纸媒中的竞争力。大渝网在没获得采访资格又与商报合作无果的情况下,转而与新华网重庆频道洽谈并迅速合作成功,在同城网媒竞争中凸显了独特的视频直播和TIPS定向传播等技术优势与新闻策划能力。

这个案例实质上暴露出报媒对网媒的恐惧,即使对自家的网媒也不例外。对此,重庆晨报总编辑接受调查时认为,影响报网融合的根本难点在于:报纸担心稿件先发网站会分流读者,影响报纸发行和广告经营;腾讯·大渝网的高层领导认为,影响报网融合的根本难点在于:报纸担心稿件先发网站会给竞争对手提供新闻线索。调查中,62%的人认为以上两点是最主要的担忧。

2.报网倒挂症。

网媒传播的第一优势是快,不但传播快,而且刷新快,这是报纸远不能媲美的。但尴尬的现实却是,网媒每天发布的大量新闻都要从报媒转载,速度明显滞后报纸。

这种“倒挂”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政府制度安排所致。在中国,商业网站没有采访权,只能到新闻网站转载新闻,否则就违规。二是前面所言“报纸恐网症”的存在。报纸网站即使有优先采发新闻的可能,也被报社领导层的权利遏制了,“狼来了”的恐惧使报纸网站成为报纸附属物,网络最终成为“被困铁笼的狼”。三是客观存在的商业网站“网络技术迷恋”的影响。商业网站诞生之初几乎都是做技术的执掌网站命脉,技术是网络发展的原动力,网站内容的表达需要发布平台、PS、Flash和Dreamveaver等技术的支撑,新浪网的新闻抓取技术和腾讯网的TIPS即时定向传送技术极大提升了新闻发布速度和网媒传播力,于是“技术迷恋者”认为,网媒因技术带来的传播力是报媒无法比拟的。对网媒而言,“功能、服务和独特的传播力是优势,内容不是最重要的”,“网站是新兴强势媒体,互动改变了传受关系,不需融合”,调查中28%的人持如此观点,也一定程度影响报网融合的推进。

3.创新匮乏症。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诞生后,报业创新创意层出不穷,从点子为中心到策划为中心、记者为中心到编辑为中心、内容为中心到运营为中心的悄然转轨,从策划时代、厚报时代、读图时代、评论时代的相继到来,无一不显示出中国报业的创新力。

互联网经历10多年发展后,以“快捷性、海量性、互动性、立体性”为主要特征的传播力的彰显,以网络专题为重型武器、以多媒体表达为显著特点、以互动参与为力量源泉、以论坛博客等自媒体发展为突出标志的创新传播方式的变革,给受众带来全新体验。但在最初的激情和创意之后,报网媒体的创新频率陡降,在报网融合最需要创新勇气、创新意识和创新模式的时候,面对现实利益冲突和未来图景构建的创新要求,报网融合始终还没找到相对成型的操作模式与可行路径。

七、报网该如何融合

在关于“制约报网融合的主要原因”调查中,“没有找到和谐共赢的科学方法和运营模式”的选择位居首位。51.30%的认为,报网融合应该“总体规划,大胆开拓,报网一体”地进行模式建构和运营实践。

报网融合可建构“三三模式”,即总体上完成团队、机制、利益三个方面的融合,并从领导、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提供保障,全面提升“融合力”。

(一)报网融合的三要素关联

团队、机制和利益的融合是报网融合最重要的三要素,是报网融合的基础、核心和本质

要求,是三位一体、休戚与共、环环相扣的关系。如图1。

图1 报网融合的基础、核心和本质要求

1.团队融合。这是最基础的融合。主要内容是:建立一体化领导班子,负责报网的整体运营。在高度一体化的编辑部里,运营思路和方式将发生深刻变化:①总编辑应是报网共同的总编辑,不再是报纸副总编兼网站总编辑,副总编及各大中心主任亦然;②部门设置和员工分工按新闻生产内在规律和新闻类别区分,不再将记者分为报纸记者和网站记者;③给报网供稿成为记者本职,不再规定报纸记者每天给网站提供多少稿件;④报网用稿按统一标准考评奖惩;⑤全员接受关于报网传播特征及运营特点培训,使员工成为报网皆宜的两栖人才。团队实现以上五点变革,报网融合才具备了基础执行力。

2.机制融合。这是最核心的融合。在任何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以新闻生产为例,要按“新闻线索—新闻采集—写作梳理—编辑加工—选择发布”的流程,建立以新闻价值判断为基础、新闻策划竞争为中心、流程运转和节点控制为关键、24小时全时性报道为特点的全新信息流通和人员指挥系统,形成“一次采访、二元发布、多次合成、连续追踪、全时覆盖”的新闻生产机制,确保运转规范有序、准确高效。报纸新闻生产将打破“上午新闻策划会、下午报纸编前会、晚上编辑定版会”的传统模式,融合于24小时不间

断的网络媒体传播流程中,按早、晚、夜三班时间点交接,并根据最新动态进行即时新闻策划和采编指挥,和网络新闻生产一样呈现全时性和进行时特点。如图2。

图2 报网融合一体化24小时全时报道通用流程

国外许多媒体开始探索构建“通用内容生产平台”,将报网纳入统一框架,统一内容设计和策划,对新闻实行全天24小时不间断的总编辑分配制。这样打造的产品便于报网以优势互补和良性互推的融合形态,实现新闻价值和传播效果最大化,也便于报网媒体总体品牌形象的建设。当很多报纸网站还只是电子版时,《华尔街日报》及其网站就依靠机制规范彼此嵌入了,其网络版不仅对报纸内容全涵盖,全球1600多名采编人员每天还向网站提供1000多篇稿件,该报的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已从内容到视觉融为一体,他们似乎从不担心网络会分流报纸读者,因为统一的“华尔街日报”品牌已真正报网融合了。

3.利益融合。这是最本质的融合。如前所述,制约报网融合的第一病症是“报纸恐网症”,而潜伏背后的真正障碍是利益冲突。调查中,就“您认为要做好报网融合,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以下哪方面的融合”一问的回答,5个答案中选择最多的是“要融合利益,形成一套经营平台,进行套餐式营销”。腾讯·大渝网执行总裁表示,报网融合最重要的现实瓶颈是“利益问题”,“机制问题得以解决,报纸和网络都是同一团队操作,最根本的利益得以统一,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利益融合至少要在投资、经营、分配三方面进行一体化的谋划、指挥和运营。

(二)报网媒体的“融合力构筑”

要确保三个融合真正到位,关键是要有“融合力”。融合力由决策力、执行力和凝聚力构筑而成,其背后的支撑和保障分别来自领导、制度和文化。如图3。

图3 报网融合的三大支撑与保障

1.有决策力的领导。这是报网融合成功的先决条件。报网融合的领军人物必须拥有对报网两种媒体的深刻理解与清醒认识,拥有对媒体走向和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大势把握与前瞻思维能力,拥有基于视野、素养和底气的方向性决策力,并善于发现人才,锻造一个有长远眼光、现实力量和务实精神的团队。一个智慧型领导的前台一定站着制度的挡箭牌,背后一定散发着文化的魅力风。

2.有执行力的制度。这是确保报网融合的核心关键。无论团队、机制还是利益融合,都需要规范的制度保障。特别在最初报网媒体人员和机制的磨合阶段,制度建设尤为重要。要用制度规范各组织架构的岗位职责,各部门员工的责权利关系,各运转流程的有序推进,各种创新性思维及价值劳动的即时奖惩,各种竞争失利和明显差错的即时处罚,等等。

3.有凝聚力的文化。这是报网融合可持续推进的力量源泉。制度若是不可逾越的大山般刚性的规则,文化则是润物细无声如溪流般柔软的温情召唤,刚柔相济方为成功之道。让无论报纸还是网站的员工在报网融合的新团队、新机制下尽快找到价值认同感和心灵归属感,是基于媒介融合组织自身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所以,一开始就要对此精心营造、分步实施。因为,文化这种柔软的力量一旦入脑、入心、入髓,便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

八、启示:报纸网站持续赢利需找到核心表述力

网络要成为报纸新的发展支点和赢利点,并实现持续赢利,必须找到其核心表述力。

核心表述力,就是传播的核心竞争力,是新闻传播活动中采访的前瞻性、编辑策划的感应力,以及媒体在受众中影响力的综合要素,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指标是新闻传播的表达能力和受众接受信息的效力。

报纸新闻网站的核心表述力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报道内容紧扣现实,集纳相关信息,能角度多样、内容丰富、层次鲜明地对一个问题进行报道,对受众有所裨益。

二是报道形式遵循常识,突破常规。报纸由于版面空间有限,其呈现方式相对有限,但网络技术的多样性使得新闻的表述具有多种手段,其超链接技术使信息呈现网状结构,为受众提供除传统媒体以外的更多选择渠道,还能通过内容设置影响受众的接受与认知。

传媒无论如何发展,都是“内容为王”。我们可以更多更方便地根据信息内容传播的需

要来选择和决定使用什么样的媒介。如果读者希望看到报纸形式的,就将内容放在纸上;如果读者希望看到网络形式的,就将内容放在网站上;如果读者希望随时看到,就将内容发到手机或其他形式的终端上。总之,读者喜欢什么形式,就尽力以那种形式呈现和传播,从而使新闻信息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

寻求报纸网站核心表述力,就要让报纸与其网站相互紧密嵌入,让报纸与网络实现从形式到内容的融合:报纸尽量刊发深度报道,报纸稿件末尾都有指向网络版的链接路径;编辑把记者发回的文字稿件、图像,甚至音频、视频等内容第一时间“链接”到网络上,每个记者还可在网上开设新闻博客,写下在采访中遇到的故事,实时发布事件进展情况,真正做到报网互相补充和联动。

“互联网+”推进实体经济改革: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上)

“互联网+”推进实体经济改革: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上) 陆峰赛迪智库互联网研究所副所长 我是来自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所的,我叫陆峰。我们是长期从事互联网产业相关的研究,最近大家探讨一个比较热的话题就是说,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最近两年来,2015年7月份的时候,咱们国家发布了“互联网+”战略,最近两年来,咱们国家的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是非常快。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咱们实体经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时候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声音,是关于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打垮了实体经济,针对这个负面的问题,我们今天就展开讨论,这种论述是到底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个人认为是实体经济当前发展的健康还是不健康,其实跟互联网关系不是很大。实体经济与互联网融合仍旧是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跟互联网融合仍是虚拟经济。 我们知道4月21号的时候,习总书记在广西考察的时候强调,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国是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化,提高制造业的水平,不能脱实向虚。我们知道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是国家强盛的基石。近几年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已经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实体经济传统的组织、运作、服务、商业模式带来了不少的冲击,让实体经济步入了发展的镇痛期。当前可以说是要提高认识、积极主动、顺势而为,正确看待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产生的颠覆性的影响,积极发挥互联网第一创新要素的作用,大力推进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创新,将为实体经济注入发展新动能,开启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新方位。

我们知道,最近两年来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越来越快速,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当前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成为了中国经济新动能重要来源。围绕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融合,今天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跟大家交流和探讨。 第一个方面就是说,“互联网+”战略下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主要讲讲就说是,“互联网+”战略下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有哪些大背景,这些大背景对我们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有哪些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方面就是讲讲,互联网对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这个深刻影响主要是从互联网对我们实体经济的组织模式、服务模式、商业模式包括技术的创新等方面带来的一些深刻的变革。 第三个方面主要讲讲,互联网培育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我们知道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符合五大发展理念,能够推动实体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发展。 一、“互联网+”战略下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背景 (一)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种通用基础设施 2008年咱们国家工信部成立以来大力推进宽带普及提速,各方面的基础设施是不断的加快升级,经过过去的八、九年宽带普及提速的方面的努力,我们新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已经形成,“云+网+端”这种网络基础设施已经深刻的改变了我们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以前我们企业搞信息化,哪怕是各个部门搞信息化的时候非常麻烦,因

移动云网融合应用场景解决方法

附件2 中国移动云网融合应用场景及解决方案 “移动云”是中国移动自主研发,面向政府部门、企业客户和互联网客户推出的新型云计算平台,提供弹性计算、云存储、 云网络和云安全等基础设施产品,数据库、视频服务等平台服务 产品,并通过云市场引入海量优质应用。结合专线、CDN等运营 商优质网络资源,提供一站式定制化政务云、行业云、混合云等 解决方案,中国移动拥有规模庞大的客户群,利用移动云的资源 与网络,可以更好的为客户服务,促进客户业务发展。国务院国 家政务云、湖南省政府政务云都选择使用中国移动“移动云”。 一、云主机 1.1、产品定义 云主机是通过虚拟化技术整合IT资源,为客户提供按需使用的计算资源服务。客户可以根据业务需求选择不同的CPU、内 存、存储空间、带宽以及操作系统等配置项来配置云主机,通过 灵活的计价方式和细粒度的系列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稳定性,降低客户的使用成本。 1.2、产品特点 (1)快速部署:客户可以随时申请资源,云主机从申请到生成仅需数分钟时间,快速投入使用

(2)弹性灵活:多台云主机即开即用,灵活扩容,支持CPU、内存垂直升级,最大程度满足业务弹性需求,客户可以根 据业务需求订购相应规格的云主机,降低使用成本 (3)简单易用:客户可以通过控制台完成对云主机的全项指标监控与全生命周期管理,操作简单 (4)稳定可靠:云主机可用性不低于99.95%,提供宕机迁移、数据备份和恢复等功能,确保业务稳定。云主机备份数据以 多副本形式保存,数据可靠性可达99.9999999% (5)安全保障:提供密钥认证、安全组防护、防火墙防护、多用户隔离等手段,确保业务安全 (6)无缝拓展:云主机与移动云各种丰富的云产品无缝衔接,可持续为业务发展提供完整的计算、存储、安全等解决方案 1.3、应用案例 出版发行集团:中国移动协助发行集团提供电商服务,建设完成集图书及多种商品销售、线上线下销售模式,众多商家共同 经营的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官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7824927.html,/)。 二、云存储 2.1、产品定义 云存储是在云计算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新兴的网络存储技术,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络技术或分 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

实践一: 就校园网写一份网络系统集成方案报告

实践一:就校园网写一份网络系统集成方案报告【实践目的】 了解网络系统集成的全过程,熟悉网络系统集成的体系结构、工作内容和实施步骤。 【实践内容与步骤】 实践内容: 1、业主的网络现状; 2、业主需求分析; 3、设计该方案的基本原则; 4、系统结构和系统功能; 5、网络系统关键技术比较与选择; 6、总体方案概述; 7、工程实施计划和服务维护承诺。 实践步骤: 1、规划和需求分析 校园网的建设,是一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充分考虑现有设备与实际资金情况的方案,先建立网络中心和主干网,然后建立学校的信息管理网络、教学网络、图书管理网络和电子阅览室各应用子系统,并进行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和结构化布线,将网络扩展到整个校园,实现校园网的全部功能,最后可通过路由器与CERNET和Internet介入。 2、网络需求分析 经分析,本校园网的应用需求如下: 建立以计算中心为核心,连接校园各楼宇的校园主干网络。要求主干网带宽达到1000Mpbs。 按校园用户的需求,划分相应的子网,以方便网络管理、提高网络性能。各子网的带宽至少达到100Mpbs。 在整个校园网内实现资源共享,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服务。 建立基于网络的教育管理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行政、教学、教务、科研、后勤、财务等日常事务的网络化管理。 建立网络教学系统,提供教师电子备课、课件制作、多媒体演示、学生多媒体交互式学习、网络考试、自动教学评估等功能。 (1)、建立电子图书馆,提供电子阅览功能。 (2)、建立安全、高速的Internet应用,实现内外互通。 (3)、提供常用的Internet应用,包括学校网站、邮件系统、文件传输等。 (4)、为校园网提高一定的安全保障,防止黑客入侵和破坏,保证校园网安全。 (5)、为校园网提供简单有效的网络管理措施,实现对整个校园网的管理和控制。 (6)、为校园网提供相应的容错功能,防止在校园网出现故障时

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杨树芳

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杨树芳 发表时间:2019-05-31T16:49:44.997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4期作者:杨树芳 [导读] 对相关技术进行再次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多网融合技术就是一种在这一技术优化过程中产生的新型通信工程技术。中时讯通信建设有限公司 摘要: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看到。它以现代大规模生产为背景,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效应越来越突出。在通信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多网络融合是发展的目标。当今业界的热点是信息网络的集成,包括IP数据网络、互联网和电信网络。本研究将此作为研究重点进行探讨。在信息工程建设过程中,探讨和阐述了多网络集成的价值和形式。 关键词:多网融合技术;通信工程;应用优势;安全隐患 中图分类号:TN91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互联网通信技术发展至今,虽历经的时间较短,但由于人类对网络需求的不断提升,其技术已在这短暂的时间内经历了多次的技术革新,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现阶段通信技术正朝着智能化、模块化、安全化的趋势发展,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对相关技术进行再次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多网融合技术就是一种在这一技术优化过程中产生的新型通信工程技术。 1 多网融合技术简述 1.1 基本概念 多网络融合技术是利用网络技术中的各种科学技术方法,将它们集成到一个网络中,然后上传到网络中。这样便于统一管理,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统一子系统中的相关数据信息,然后进行管理和分析,最终实现综合管理模式。在通信工程方面,多网络融合技术对通信工程中多个子系统完成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管理或融合;另一方面是将子系统中的各个地址和插口接入并有效融合。 1.2 多网融合所带来的优点 1.2.1 增值服务 从传统网络技术的角度来看,多网络融合技术子系统的创建完成后,可以实现特定的性能。在某种程度上,不存在增值服务。然而,与数字系统相比,多网络融合技术带来了多种增值服务。如今,正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高峰期,许多新功能被开发出来,使得多网融合技术的增值服务优势更加突出。新开发的应用程序让用户感受到很多新鲜感和兴奋感,体验更好。同时,不仅要保证用户的需求得到满足,还要保证在通信技术上,多网络融合技术不断得到人们的青睐。 1.2.2 经济性 任何工程建设都必须考虑经济效益。在通信技术领域,多网络融合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容忽视。一方面,多网融合技术的管理模式是统一实施管理,节省了大量购置传输设备的资金。另一方面,在铺设时,不按常规铺设的过程较为复杂,降低了工程建设的投入成本。总之,多网络融合技术不仅减少了工程建设投资,而且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1.2.3 维护优势 长期以来,通信工程系统维护都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工作,因为网络在地理分布上相对分散,维护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同时由于检测位置的不同,大大增加了技术人员的工程量。由于日常工作繁多,技术人员难免会出现纰漏,给网络的正常使用埋下了安全隐患,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多网融合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工程维修带来的困难。在多网融合技术中,各个通信子系统通过有效的技术融合已形成相对集中的区域,出现故障时不需要进行大范围活动,不仅减少了技术人员的工作量,也提升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为网络的安全使用提供了可靠保障。 2 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中应用中的问题 2.1 安全问题 多网融合技术应用于通信工程有其独特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的运行给通信安全带来了隐患。传统运营模式中,各子系统以独立方式运转,无法通过一个通用的评判标准判断各子系统是否存在安全性问题。当整合各子系统于一体后,可能面临一种状况,即某部分子系统存在一定风险性,而这种不确定风险性极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子系统的运转。面对这样一种可能,需要在整合过程开始时对各子系统的安全性和整合后的安全性进行有效评估,制定规范化、科学化的整合模式,尽量避免整合后出现大量的安全性问题。 2.2 稳定性问题 多网融合技术将各子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将独立的子系统融合于一体,方便集中统一管理。但是,这对其稳定性造成了一定风险。传统模式中,各子系统相互独立,单独运营,出现问题只会影响到子系统本身。而在多网融合技术下实现了统一,一定程度上将子系统的问题放大,可能直接威胁整合后的系统稳定性。 3 多网融合在通信工程中安全防护对策 3.1 优化系统设计 从系统设计的角度来看,有必要改变传统的病毒拦截模式,由被动转为主动,尽可能消除系统的风险。从宏观上看,网络安全系统类似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对进入系统的数据进行提前筛选,对数据进行全面检查后,最终获得通过许可,实现网络终端的高效使用。这又一次提高了多网络融合技术的安全维护。系统网络的发展已被纳入网络安全防范和安全管理监控的范围。实现了对合并后的本地系统数据的直接(间接)处理。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管理,实现了综合网络管理模式的创新。 3.2 完善系统配置 想要提高多网融合技术的应用安全,加强系统配置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可采用NTM终端安全系统进行主动性风险防控,详细检查各子系统网络终端,针对系统程序部分则应酌情给予资格认证。与传统被动性防御不同,NTM终端安全系统及防火墙管理体系能够对风险隐患因素进行有效识别与主动防御,可以从根本上控制准备入侵的病毒,从而确保多网融合技术的应用安全。

校园无线网络设计方案

潍坊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网络系统集成综合设计 设计项目:无线校园网方案设计 学生姓名:潘彬彬 学号: 专业:网络工程 班级:2011级2班 指导教师:赵艳杰 2014 年9 月 一、任务与具体要求 设计一套较为完整的无线网络,以满足学校师生教学、办公、娱乐以及无线应急等项目。 二、设计说明书包括的内容 1、需求分析 2、无线网络的具体设计与实现 3、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三、应完成的图纸 四、评语及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目录 一、前言...................................................... 1.1概述 ............................................................................................................................................... 1.2需求分析 ....................................................................................................................................... 1.2.1建设背景............................................................................................................................. 1.2.2总体建设目标..................................................................................................................... 1.2.3具体实施目标..................................................................................................................... 1.3校园无线网在教育中的发展与应用............................................................................................ 1.3.1教学网络............................................................................................................................. 1.3.2图书馆网络......................................................................................................................... 1.3.3行政办公网络..................................................................................................................... 1.3.4教工、学生宿舍网络......................................................................................................... 1.3.5无线应急网络..................................................................................................................... 二、校园无线网的设计方案...................................... 2.1概述 ............................................................................................................................................... 2.2 WLAN 的工作机制...................................................................................................................... 2.3硬件设备的选购............................................................................................................................ 2.3.1核心交换机的选购............................................................................................................. 2.3.2 POE交换机的选购 ............................................................................................................ 2.3.3光纤收发器的选购............................................................................................................. 2.3.4服务器的选购..................................................................................................................... 2.3.5无线路由器的选购............................................................................................................. 2.4校园无线网设计分析.................................................................................................................... 2.4.1设计原则............................................................................................................................. 2.5设计方案 ....................................................................................................................................... 2.5.1主要拓朴图......................................................................................................................... 2.5.2校园无线网络的三种典型应用及解决方案..................................................................... 三、安全防范.................................................. 3.1概述 ............................................................................................................................................... 3.2无线局域网的安全认证................................................................................................................ 3.2.1开放认证............................................................................................................................. 3.2.2共享密钥认证..................................................................................................................... 3.3安全运维管理................................................................................................................................ 3.4无线安全问题及对应策略............................................................................................................ 四、结束语.................................................... 五、参考文献..................................................

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推进

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推进 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近年来互联网业、金融业和电子商务业之间的界线日渐模糊,行业融合日渐深入,已经形成新的“互联网金融”蓝海,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在支付、结算和融资领域内的种种“举措”,给银行的传统经营管理带来巨大挑战。面对互联网金融演进中的一个又一个挑战,传统商业银行必须制定出一系列谋变措施巩固自身地位,以在新的竞争格局中拔得头筹。 颠覆或融合?刚刚开始 当前,社会各界对互联网金融众说纷纭,互联网和金融的边界在不停地突破和交叉。其实,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颠覆或融合才刚刚开始,二者要真正交融并产生化学反应,进而推动中国金融业进步,必然需要市场参与各方共同努力,从互联网思维到互联网金融,也是一个从转变到融合的过程。 余额宝充分体现互联网思维 以“余额宝”为首的宝宝军团们淋漓尽致地体现互联网思维的内涵,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 可以这么说,余额宝是第一款意识到了远尾客户价值的基金产品。而为了吸引这些平民客户,它也成为了第一款遵循“客户体验至上”理念设计的基金产品。这让发行余额宝的天弘基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名不见经转的小公司,一跃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基金公司。 互联网金融方向在于互联网思维向金融的渗透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于互联网思维向金融的渗透,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服务理念和模式的巨变。当互联网技术将客户对象推至需求曲线的“远尾”后,针对远尾客户特性而出现的商业模式。其核心内涵是平民为王、用户体验至上、规模制胜。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服务本身具有虚拟性,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可大幅降低服务成本。这两点决定了互联网思维在金融行业中有广泛应用空间,并会带来深远影响。 网上售卖基金产品不甚稀奇。但在过去,基金一直被看作为投资领域的“奢侈品”。毕竟,会到银行或券商柜台来购买基金的人似乎都显得比较“高大上”。因此,传统理念里在网上卖基金时,基金也会把这类人群作为主要销售对象。但事实上,互联网通过降低基金销售成本,已经让基金的潜在客户群体大为扩张。那些资金量很小的人,可能不会为了赚取区区几块钱的收益而专门到柜台去排队,但在全民网络时代,网上操作只是动动手指的事。所

官方媒体融合新闻下的转型之路——以官媒国庆专题融合报道为例

23 融合与发展·研究官方媒体融合新闻下的转型之路 ——以官媒国庆专题融合报道为例 摘 要:“媒介融合”在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历程之中是一个比较有深刻技术内涵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也指引着市场的改革,并且在我国传统媒体改革中的热度一再攀升。备受瞩目与争论的“媒介融合”是通过在互联网新闻传播要求指导之下,进一步对新闻的样式进行修改。一系列的官媒专题报道传递出官方媒介正在向媒介融合发展的信号,尤其是在2017年的报道中更是强烈。本文将以此分析媒介融合情况下官媒融合新闻的应用及发展路径。 关键词:媒介融合;融合新闻;官媒;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8)09-023-02DOI:10.19483/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7824927.html,ki.11-4653/n.2018.09.006 文/邹佳琦 王新宇 詹慈媛 1.融合新闻的概念及特征 1.1融合新闻的概念及特征 融合新闻报道,是指在互联网新型技术指导下,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语法规则”进行的重塑,这是传媒全球化所推动的媒介融合所衍生出来的新式报道。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融合新闻有着以下三个特征。 1.1.1多媒体化呈现新闻信息 新闻融合是建立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之上的。多媒体化的新闻向人们展示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新闻信息,同时,也是将多媒体享受提供给用户。通过媒介的融合,多媒体手段为基础的融合新闻使得新闻传播的过程更加人性化和高效化,并且通过文字、图片(新闻照片、新闻漫画和新闻图表)、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传达新闻信息,有着更强的趣味性。 1.1.2媒介元素运用具有交融性 在媒介元素运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通过对文字的深度价值、音视频的形象亲和力、互动设置的沟通便捷等相关优势的借助,新闻信息得以更好的传播。媒介元素的交融并不是将所有的媒介元素杂糅在一起,而是针对实际情况对媒介元素进行使用,以此进一步提升新闻传播的效果。 1.1.3注重互动、服务和用户体验 融合之后的媒体平台,集百家之长,并以其互动性著称。通过对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中各项媒体的运用,让客户能够进行意见发表、内容创造以及信息共享。与此同时,新媒体对用户互动性的重视,进一步使得用户进行内容创造这一过程得到保障。新媒体时代“受众”逐步转变为“用户”,显著地提升了其地位。2.官媒运用融合新闻的重要性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技术应运而生。正是这一趋势,给传统的传播方式与媒体格局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各路媒体为了在数字化时代中脱颖而出,纷纷采用了媒体融合这一手段,官媒亦是如此。 传统的媒体技术与传播途径所承载的新闻是比较单一的,但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元素融合到了新闻表达与传播之中,这就为官媒进行融合新闻这一转变创造了条件。融合新闻有两个特点:一是全方位;另一个是全过程。融合新闻在多种媒介相互融合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对新闻内容进行由内而外的全方位报道。另一方面,融合新闻有效地展示了新闻事实各个节点以及重点细节,以此将新闻的全过程展现给客户。 融合媒介手段在官媒中的采用,将有效提升新闻信息的传播效率,并且在对新闻传播不断优化的基础上,有效对新闻事实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展示。正是如此,造就了融合新闻的真正价值。 3.官媒融合新闻案例实践及实际收效分析 2017年10月1日,是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周年的重要节日,为积极响应民众的爱国热情,中央官方媒体在对此进行专题报道的同时,充分发挥各媒体传播方式有机结合的突出效果,引导民众通过H5产品、爱国主题游戏和视频直播方式积极参与到节日中来。 3.1案例实践 3.1.1 H5产品 H5产品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结合的产物,由于其相比较于传统传播通道的显著技术

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研究

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研究 发表时间:2018-12-05T10:59:09.95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5期作者:刘峰华 [导读] 所以通信工程中的多网融合越来越受到重视。将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中合理利用,在多网融合技术的带动下可以有效促进我国通信事业的大力发展。本文在此从多网融合技术的内涵出发,对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的应用优势及安全防护做了一定的研究。刘峰华 身份证号码:45098119xxxx222312 摘要:近年来,通信工程随着科技的逐步发展亦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通信工程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而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化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是通信工程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通信工程中的多网融合越来越受到重视。将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中合理利用,在多网融合技术的带动下可以有效促进我国通信事业的大力发展。本文在此从多网融合技术的内涵出发,对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的应用优势及安全防护做了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多网融合;经济性;技术性;发展趋势 前言 多网融合技术在我国通信工程内部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数据之间的相关障碍,而且能够使得整个通信工程的项目过程得以更好地完善。由于其具备高效率、成本低及安全可靠等众多优势,应用于通信工程中还能够推动行业的优化升级,因此,已成为通信工程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多网融合技术概述 多网融合是指在宽带信息网中,将光纤作为基础的传输网络,将子系统包括管理和监控、安全防范等等网络控制直接接入,或在信息网中间接转入,以IP作为协议的基础,通过各种系统和技术的联合,实现数据的统一的分析和管理。换言之,就是通过管理合并各种子系统,对其进行融合,最终形成信息网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从通信工程的角度出发,可以通过多网融合技术来调整通信玩过的操作方式。一方面,全面综合和融合通信工程中各个子系统的管理信息和数据信息,另一方面,多网融合技术通过接入融合通信网络的插口和地址完成各个子系统的信息融合。在通信工程中实现多网融合,必须要处理通信网络中的IP协议,如果IP协议不能快速接入,那么通信工程中的多网融合也就没有现实的意义,因此在通信工程中进行多网融合,要充分考虑这两方面的内容来实现多网融合,充分发挥出多网融合的目的和效果。 多网融合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是今后通信网络系统的重要发展趋势,要全面结合当前的通信工程系统需求和现代化科学技术,选定目标,统一规划,有重点、有计划、有选择的投入适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多网融合技术的内涵 多网融合的主要内涵体现为在应用和管理过程中将多种技术和系统实施有效的联合,进而在数据分析和管理方面达到统一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可以使不同的子系统实现统一化管理,能够对融合后的信息实施统一传输,最终在管理方面实现统一。多网融合的实现对通信工程而言意义重大,具体体现在两点:首先,与通信工程相关的各种具有差异性的子系统在数据和管理方面实现了有效的融合,展现出鲜明的综合性特点。其次,地址和插口的接入融合是成为多网融合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多网融合要想真正实现,完成对不同子系统信息的有效分析,IP协议的接入一定要保障。这成为衡量网络融合效果的一个基本标准,所以从形态和形式两方面重视做好多网融合十分关键,这样才能保障多网融合最终取得实效。 三、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所具有的优势 1、多网融合的经济性 通信工程是一种结合电子信息,以通信网络为基础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通信工程具有集成化、综合性、复杂性的重要特点,设计开发一个完成的通信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如果想要在通信工程中应用多网融合技术,我们首先要考虑基于多网融合的通信工程是否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和实践分析,和传统的通信工程相比,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多网融合技术,能够节省百分之四十左右的资金投入,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基于多网融合的通信工程将子系统的控制网和网络信息网有效地联系起来,实现了集成化的管理模式,不仅节约了资金投入,还简化了通信工程开发设计工序,具有其他通信工程技术没有的优势。因此基于多网融合通信工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得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2、多网融合的技术性 1)提升功能。由于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中实现了一体化的集成网络管理模式,一体化的集成网络管理模式比传统的管理模式更具有优势,优势表现在一体化的集成网络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将通信工程中的每个系统结合。在通信工程中应用多网融合技术,可以节约通信工程的成本和商业占地面积。在科技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多网融合技术的提升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以依据用户的使用情况和工程进度,分批建设和实现智能化系统。这样方便调整和更正漏洞,减少了通信工程开发商的投资压力,为智能化系统的应用奠定基础。2)增值服务。与传统通信工程的应用技术相比,多网融合技术有着明显的优势。随着通信技术和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的应用中逐渐产生出越来越丰富的增值服务功能。这些功能被广泛应用在相关的各个领域,为用户带来新体验和更为优质的服务,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通信系统。 3、提升通信工程网络应用能力 随着信息化和电子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联网应用模式、电话应用模式、电视应用模式等传统网络应用模式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但受其之间不兼容性的影响,通信资源会受到极大的浪费,而多网融合的出现和逐步推广,可以有效的提升各种应用模式之间的兼容性和通用性,提升通信工程的资源利用能力。另外网络融合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使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当通信方式和网络硬件模式得到有效的优化时,通信工程整体网络的稳定性、发展速度和整体性能等方面都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为通信工程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信工程自身特性决定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网络应用类型间的资源共享。 四、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不足及防护 多网融合技术有着如此多优点,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通信系统中的各子系统直接接入宽带信息网存在安全隐患。

校园网网络系统集成方案13

摘要 本文主要论叙校园局域网的组建和配置,从网络规划的总体结构来看,总共分为五大模块:校园网络需求分、校园网络设备配置、校园网服务器配置、校园网络的管理和安全,设计心得和总结。其中需求分析又分为学校现状分析、学校信息点分布需求分析、学校子网划分、学校VLAN划分、校园网布线工程分析等五部分具体而详尽的概述了学校分析,在对校园网络硬件设备选择和配置中,规划了学校校园网的结构拓扑图,交换机的数量和类型。其中具体描绘了校园网的网络拓扑图,交换机的选择和配置主要讲述了核心交换机、汇聚层交换机、接入层交换机和路由器、防火墙的说明和配置。再配置校园网络的服务器包括邮件服务器、www服务器、FTP服务器、DNS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代理服务器等。最后简要的说明了校园网络的管理和安全等具体方面的内容。论证了,学校信息点的需求、学校子网的划分和布线工程的分析,进而选用校园网的硬件和硬件的配置,常用服务器的设置,网络管理和安全。最后一个大型的稳定可靠的校园局域网呈现在我们面前。 关键词:校园网;网络;硬件;服务器;管理;安全

前言 新的世纪已经到来,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一场革命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现行教育体制面临着严峻挑战。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为了面向新的需求和挑战,为了学校的科研、教学、管理水平、为研究开发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建立现代化平台,现在的学校都在积极开展搭建高速多媒体校园网。学校的内部搭建了不同规模的校园网,与企业、网吧等环境的网络不同,校园网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准确的说,高速多媒体校园网建设原则是"经济高效、领先实惠",既要领先一步,具有发展余地,又要比较实惠。校园网是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于一体的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参与性以及积极性。校园网是针对学校内部结构的计算机网络,它需要为学校教育提供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等主要的功能。 通常情况下,一个完整的校园网体系中应该包括以下组成部分: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宿舍区、教学楼、办公楼和分校区网络建立以校园网络为基础的行政、教学及师生之间交互式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学校信息管理网络,实现办公自动化;为开展网上远程教学、多媒体交互式立体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高速、稳定的支持平台;逐步建立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考试等系统,为实现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化,教师备课电子化、多媒体化打好基础;保证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可持续发展性,便于以后集成视频会议、视频点播等高层次教学功能。虽然学校的面积可能不大,但是其内部的信息点往往比较密集而且校园网通常还要保证和Internet的连接。庞大的用户数量和学校的教学办公需要校园网的网络系统提供充足的带宽,并且能够保证很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校内网才能作为校园管理和现代化教学的一个支撑平台。 一.校园网需求分析 1.1学校建筑现状分析

系统集成-校园网设计(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名称:校园网设计 一、设计目标: 通过一个具体的校园网的设计与构建,了解整个校园网络的设计构建过程,学会进行需求分析、对系统的设计以及指定组网方案,并关注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二、设计要求及器材: 建立一个校园网。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学生首先了解需求,然后根据需求分析进行系统总体设计,并能够制定合适的组网方案进行组网,组网完成后,由学生写出组网建议书,并说明为何选用该种组网方案并详细描述整个组网过程。 三、设计步骤: 校园网简要说明 1. 系统组成 本设计方案中完全采用同一厂家的网络产品,即Cisco公司的网络设备构建。全网使用同一厂商设备的主要好处在于可以实现各种不同网络设备功能的互相配合和补充。 本校园网设计方案主要由以下四大部分构成:交换模块、广域网接入模块、远程访问模块、服务器模块。 ●交换模块:使用网络三层体系结构(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 (1)接入层:校内各栋建筑物的不同楼层Cisco 2960-24T (2)汇聚层:校内各栋建筑物设备间,使用的设备是Cisco 3560-24T (3)核心层:网络中心,使用的设备是Cisco6509和DCN76089(在Packet Tracer软件中没有4500系列交换机,故还以Cisco 3560-24T替代之) ●广域网接入模块:连接Internet、校园网内部和家属院拨号用户,使 用的设备是华为5046 ●服务器模块:DNS、WWW、FTP ●远程接入模块:深信服VPN ●安全模块:防火墙 ●网络管理模块:深信服

2.需求分析 (1)按设计方案,将各设备放置在楼宇,能够需要口令安全访问 ?控制端口口令:jzxy ?使能加密口令:454650 ?虚拟终端口令:jyvtc (2)划分VLAN和规划VLSM,提高网络效率,合理利用IP地址资源172.16.0.0/22 用户VLAN号VLAN 名称部门说明 数 VLAN 1 -------- -------- 管理VLAN ------- - VLAN 10 JSJ 信息工程系信息工程系VLAN VLAN 20 JDX 机械系机械系VLAN VLAN 30 YHX 会计系会计系VLAN VLAN 40 ZZB 基础部基础部VLAN VLAN 50 JGX 经管系经管系VLAN VLAN 60 GJXY 外语外语VLAN VLAN 70 JFBM 教辅部门教辅部门VLAN VLAN 100 FWQQ -------- 服务器群VLAN -------- -------- 家属院-------- 2.训练项目子任务 任务1 校园网总体设计及需求分析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7824927.html,/view/3cc5fedba58da0116c1749ee.html) 要求:认真分析校园网的功能需求,制定出网络建设方案(功能需求、设备选型等),为以下子任务做准备。了解校园网的现状及需求,要求每个小组实地考查,熟悉校园网的结构的连接情况(第15个周上课时小组交流) 任务2 校园网拓扑规划与设计 要求:根据学院校园网情况,设计网络拓扑,画出网络拓扑图,最好在VISIO中实现,也可以在WORD中实现(第16个周完成)并在模拟软件中搭建信息中心一到五层楼的机房拓扑结构。 任务3 校园网子网规划及设计 要求:依据学院部门情况和网络功能需求,规划子网,设计每个子网的IP地址范围和网关,并做出地址规划表。(要求写出机房三楼,四楼所有机房的IP地址规划)任务4 网络设备基本参数配置(packettrace中完成,要求每个同学做一个,拓扑

媒体融合发展的模式

媒体融合发展的模式-新闻学 媒体融合发展的模式 代星郭继远 【摘要】媒体融合面临获取用户和盈利模式创新的双重挑战。本文以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为例,从拓展获取用户的多渠道内容分发平台、拓展创新媒体的服务功能、重构新闻生产方式、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四个方面解析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生产商业模式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面临诸多挑战。第一,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覆盖面有所变窄,以网络为传播介质的个人电脑、移动终端、网络电台大大拓展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第二,传统媒体由专业记者生产的新闻信息产品因版面、时段限制,难以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垂直网站、论坛、微博、微信、大众点评、淘宝等基于朋友圈及地理位置的UGC类(用户生成内容)生活服务信息在用户需求占比越来越高。第三,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展示类广告模式,受到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效果营销、大数据营销的挑战,广告主更倾向新媒体。第四,传统媒体的采编、纸张、发行等成本越来越高,其商业模式无法突破传统的成本收益曲线,而新媒体网络规模越大,传播成本越低,价值不衰减,形成了新型的商业模式。前两项挑战,可归结为对用户的获取,迫切需要传统媒体进行渠道融合与内容创新:后两项挑战,可归结为商业模式。 身处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的传统媒体,无论是从巩固和提升舆论传播力、引领力和影响力出发,还是革新图存,上述用户与商业模式的解析与重构,推进媒体融合发展都成为传统媒体迫切而紧要的任务。近年来,湖北日报传媒集

团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发展,集团各类报刊期发量超过1300万份,新媒体日均受众突破3000万,传播能力明显提升,媒体融合发展呈现出良好开端。 一、拓展获取用户的多渠道内容分发平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用户获取信息渠道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不仅报纸等传统媒体,甚至PC端的门户网站也同样面临挑战。如国内用户量最大的腾讯网,日均用户突破1亿用了7年,其腾讯新闻客户端依托微信的渠道优势,突破1亿用户仅用了7个月。从2008年前后的移动浪潮开始,移动端人口碎片化,内容被分散到不同的渠道。谁掌握用户获得内容的渠道,谁就具备移动端的入口能力。“渠道为王”,需要传统媒体具备认知.也需要建立多渠道内容分发平台的能力。 (一)拓展传统发行渠道,提升党报主流舆论影响力。 检视多元、复杂的舆论环境,传统媒体仍然是最权威的信息平台和渠道,仍然拥有一部分稳定受众,其线下发行渠道通过运营仍有一定空间,绝不能轻言放弃或放松舆论阵地。2012年以来,湖北日报连续4年改版创新,改革党报发行体制机制,党报的舆论引领力大幅提升,成为海内外300多家媒体的固定选稿基地,湖北日报发行量也从21万多份增至63多万份,其中市场发行通过与传统连锁终端的渠道整合,从零起步到近20万份,总发行量与市场发行量均居全国省级党报前列。发行量的大幅提升也大大激活了广告市场,对比全国纸质媒体广告增长乏力甚至下滑现状,湖北日报广告逆势上扬,连续3年保持高速增长。 (二)丰富媒体产品形态,拓展传播渠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