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港口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浅谈港口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浅谈港口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浅谈港口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浅谈港口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以长三角港口群为例

A11财务(2)渠源照110806204

摘要:港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桥梁,是区域经济参与国

际分工、合作与竞争的重要依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港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首先,港口是交通的枢纽,是各种交通工具转换的中心,大量的货物聚集在这里,拉动经济的发展。同时,港口周边地区又发展加工工业,带动了工业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它是全球资源配置的枢纽。当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显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资源在全球共享,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这些都要靠海运来支撑,因为海运的运量最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在港口周围就变成了资源配置的枢纽。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港口对于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发展各种产业集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为例,来阐述港口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关键词:港口;长三角港口群;区域经济

一、长三角港口发展现状

据了解,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港口大国,沿海港口吞吐量、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港口煤炭吞吐量、铁矿石进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上海点击查看上海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港完成货物吞吐量4.43亿吨,跃居世界第一大货港;全国出现10个亿吨港。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市场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形成以上海港为龙头、江苏和浙江港口为两翼,主枢纽港、地区性重要港口和一般港口层次分明的港口布局。2005年12月,上海洋山深水港区一期码头投产,结束了上海没有深水海港的历史。现在,上海港远洋航线通达世界12大航区,与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家港口建立业务往来,全球最大的20家船舶公司已全部在上海港挂靠,航运要素集聚的规模效应已初步显现。同时,作为两翼的江浙港口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北翼的苏州港去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成为中国第九个、内河第一个亿吨大港。南翼的宁波港集装箱吞吐量增幅连续六年位居沿海港口之首,2005年货物吞吐量26881.02万吨,集装箱吞吐量520.8万TEU,创造了令国内外航运界惊叹的“宁波港速度”。

长三角地区拥有8个沿海主要港口、26个内河规模以上港口,是我国港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本世纪以来,港口运力不足与长三角经济迅猛发展的矛盾凸显,货物滞港现象严重,长三角掀起了一股港口建设热潮,尤其是加快了集装箱码头的建设。其中,上海港改建了外高桥一期,新建了外高桥二期一五期及洋山一期、二期集装箱码头,并且都已投产;浙江宁波港改建和新建了北仑二期、三期集装箱码头,江苏南京港新建了龙潭一期集装箱码头,江苏太仓港新建了两个集装箱专业泊位。

长三角各地港口扩张的同时,港口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加剧。比如,针对上海

洋山港的开发,浙江决定兴建两个特大工程即杭州湾大桥和杭甬运河改造工程,其意图就是要将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中上游的货物吸引过来。为“狙击”洋山港,浙江省政府把宁波港和舟山港整合为一体。同时上海市和浙江省两者之间在集装箱枢纽地位的争夺上也展开了竞争,结果是使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原定的“一中心两翼”的格局转变为“两干线共同主导发展”的格局。就在上海的跨越式发展、宁波舟山港的合力突围之时,苏州也在谋求下辖港口群的内部整合:把张家港、太仓港和常熟港集合起来,以“苏州港”为“航母”的架势,挥戈长三角地区的港口征战。

二、港口城市之间要竞争更要合作

宁波与上海港的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的竞争对宁波—舟山港具有巨大的压力。随着上海大小洋山深水港的建设完成,上海港的拥挤情况大大改善,港口服务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杭州湾大桥建成对宁波沟通上海有利,同样对上海港争夺与宁波—舟山港共有腹地也带来便利。还有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日益显现,港口综合物流水平先进,这对港口用户综合成本的降低带来优势。

宁波和上海两地都以重点发展港口经济作为经济增长方式,两港口对腹地货源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目前,上海港中心地位难以动摇,宁波-舟山港只能与上海港错位发展,加强自身服务能力,加快港口通达网络硬件和软件建设,巩固直接腹地货源,吸引间接腹地货源。但宁波—舟山港争夺腹地的范围不在于上海共同腹地,而应另寻新焦点,寻求腹地空间的拓展。

港口生存发展的基础是腹地,从空间范围看,港口腹地即是港口空间通达程度。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通达程度,港口在竞争中就会失去现有的腹地市场。集装箱船舶大型化趋势对港口通往内陆的疏运网络构成巨大的挑战,也带来港口向内陆空间的竞争。货主和海上承运人将更多地从内陆空间的通达性方面,即集散转运频率、途中所需时间和全程运输成本来评估和选择挂靠港。内陆空间通达性已成为世界港口的战略性问题。作为对公众注意力从港口码头的货物吞吐能力转移到港口腹地空间通达性的回应,世界发达国家港口普遍采取以下措施:扩充基础设施,加强可供选择的集散运输功能;在现有或新辟目的地提供创新的运输服务种类;重组现有运输体系,增强其快速应变能力,以维持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水平。在实践中,集装箱多式联运构筑海陆空立体式、横贯式物流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港口内陆空间的通达性,从而扩大了其服务的范围。因此,集装箱多式联运的投资发展是拓展港口腹地的最为有效的手段。

在我国长江流域、中西部地区是各主要港口竞争的市场。港口与这些地区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在港口的竞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主要港口通过建立多式联运体系与上述地区连接,建设海—铁、海—公、水—水等联运方式,拓展港口腹地范围。一般来说,集装箱货物所能通达的空间内陆均是现代港口的腹地,而不是传统的区域的流通空间。因此,多式联运所能通达的范围均应考虑在港口腹地之内。

以宁波来分析,其腹地拓展的内陆空间主要为浙江全省、安徽南部、江西东部及浙赣沿线、长江流域和大西南地区等。宁波-舟山港解决所面临的港口竞争问题就是要发展国际多式联运连接这些内陆空间,拓展其成为自己的港口腹地。

三、长三角港口群的竞争与合作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港口之间实施竞合战略可以提高港口的市场支配力以及讨价还价能力,

并削弱作为港口客户的船运公司的侃价能力。

市场支配力是一个或一群市场参与者影响市场价格、质量和产品或服务特性的能力。港口之间实行竞合战略,可以使港口在与船运公司的博弈过程中形成同盟,并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合力,使港口经营者具有较大的市场支配力,这也就意味着经营者在港口服务市场上对定价和服务决策的控制程度高。在合作博弈的过程中,港口企业之间可以有效避免囚徒困境博弈,并通过对外的一致行动提高港口在与船运公司博弈时的市场支配力量。

(二)竞合战略可以发挥合作竞争双方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港口分工取决于各港口的基础设施、集疏运状况、服务设施水平等内部条件,以及所依托城市的规模和性质及其影响与辐射能力,还有政策等其他相关的外部条件。长三角各港口在基础条件、依托城市等方面的差别较大,因此各港口通过竞合战略可以发挥各自优势,找准自己的定位,促进整个地区港口群的良性竞争和协同发展。比如上海港具有其它港口所无法具备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它可以通过洋山港的建设发展成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成为国际航运的战略性枢纽港。宁波—舟山港则具有优越的水深条件,可以发展成为次枢纽港,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外港。而南京港、太仓港、常熟港、嘉兴港、南通港等港口则可以成为集装箱支线港,成为长江中下游货源联系上海航运中心的枢纽,开辟江海航线。

(三)实施竞合战略可以有效降低港口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在港口各自为政时,为满足客户需求,吸引更多的客户资源,各港口建设均朝着“功能齐全”的方向发展,而没有考虑到各港口自身的优势和特长,这势必引起各港口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建设有两个恶果,首先是资源浪费,其次是形成恶性竞争。过多的港口建设,势必导致争夺货源、抢占腹地的无序竞争。当各港口通过对港口功能的提升以及配套服务水平的加强无法吸引货源时,各港口的竞争就将趋向价格竞争。价格竞争的结果必然伴随经营利润水平下降,从而影响港口的后续发展能力。而实施竞合战略后,港口建设和规划根据各港口的比较优势进行,从而可以避免重复建设,促使港口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吸引货源,从而形成错位竞争。

(四)实施竞合战略可以使各港口分享各种资源,比如客户信息、管理经验和管理手段、技术等。

各港口企业实施竞合战略必然要建立起竞合的沟通渠道和平台,各港口企业可以利用这些渠道和平台进行各种资源的交流。通过客户信息沟通,可以使合作港口共享客户信息,从而使合作港口在为客户服务时更容易满足客户需求,同时也降低了合作港口的客户搜索成本。通过管理合作,管理方式和手段落后的港口可以向先进的港口学习,从而提高整个长三角港口群的管理能力。通过技术合作,可以实现整个长三角港口群的港口技术水平上升。

四、长三角港口群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具体影响

长三角地区已逐步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最具有活力和发展前景的经济区域之一。上海、江苏、浙江历史上形成的紧密的经济联系和地缘经济优势。在谈过了港口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对区域经济的聚集、扩散和整合作用,以及港口影响区域经济的方式之后,在此,以长三角港口一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为例,对上述观点,更好地加以说明。

传统概念中的长三角经济区包括上海、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以及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

共计十六个城市。长三角城市群以其产业的集聚、基础设施和人才资源,在全国和全球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港口的地域组合是为某一腹地或地区提供运输服务、在发展规模与性质上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的、在地域上彼此相邻或相近的一组港口的空间组合。在同一港口空间组合中的所有港口集合称港口群体,港口组合区内所拥有的港口数量各自的规模、类型、功能和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特点,构成港口组合结构。

就区域经济发展规律而言,长三角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正朝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目前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以上海港、宁波港、舟山港、南京港、镇江港、南通港等组成的中国最大的港口群,其中沿海港口19个,内河港口10个。以上海港为中心,江浙分别为南北两翼。目前,南翼除了宁波港和舟山港以外,没有比较优质的港口,而北翼则不同,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港口,比较大的有南京港、南通港、镇江港等,而扬州、江阴、常熟等也都在兴建港口。长三角港口群主要承担了长江经济带海运中转以及腹地内的吞吐任务,上海港主要作为长江近、远洋货物和集装箱运输的中转枢纽港,定位是国际性的枢纽港、航运中心;宁波的北仑港、苏州的太仓港以及南京港的定位是地区性的枢纽港,可以承担近洋运输。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国家制定的“以上海为中心,以浙江(宁波港)、江苏(太仓港)为两翼进行港口组合”的港口规划是具有长远战略考虑和发展眼光的。北翼的太仓港作为与上海港配套的散杂货港口,南翼的宁波港凭水深优势成为上海的深水外港;南通港、镇江港、扬州港、江阴港、舟山港、泰州港等港口则作为一般的喂给港。

港口一体化体现了区域港口协调发展的理念,区域港口资源整合,有效利用,区域港口整体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内部竞争趋于合理,内耗明显减少,区域整体国际国内竞争力显著增强。

五、结论

港口经济是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沿海城市都大力发展港口经济。但港口经济快速发展必然带来激烈的竞争。通过对现代港口竞争的主要内容分析和认识新的竞争趋势,一方面要加强对港口直接腹地的服务能力和功能,吸引与其它港口共同腹地货源;另一方面,适应现代港口发展的趋势,构建多式联运物流服务体系,连接间接的内陆空间腹地,拓展腹地范围,以增强港口的绝对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洪.发挥港口在深圳国际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N].深圳商报,2004

2.邹俊善.现代港口经济学[M].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3.王任祥.宁波-舟山港腹地拓展与多式联运体系的建设[J].综合运输,2005(5)

4.宋炳良.港口内陆空间通达性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J].水运管理,2001(4)

转贴于23

5.《综合运输》2007年第7期作者:米建华郑忠良

6.真虹教授编著的《港口管理(第二版)》

7.高鸿丽. 长三角地区港口与区域经济关系及港口群合理定位的研究[D]. 上海海运学院,

8.戴梓岍. 长三角集装箱港口群港口合作竞争问题研究[D]. 上海海事大学

9.袁兵. 港口群资源整合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与模式研究

滨海地区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与模式研究

摘要 近几年来,区域经济在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中一种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区域内的企业通过互动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同时亦可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乘数效应,扩散效应。因此,区域经济有利于集群内企业获得竞争上的优势,从而带动某一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例如,深圳、浦东作为增长极的区域发展为滨海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范例。论文首先对区域经济的概念、形成原因、条件、机理和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佩鲁增长极等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同时,文中阐释了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即对非极化地区生产要素的吸引带来经济的原因主要是集群内资源的相对集中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所引起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降低了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交易和物流成本等。随着生产要素的不断聚集,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导致生产要素包括资本、人才、知识、技术从极化地区溢出,向非极化地区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根据发展区域经济的佩鲁增长极理论,在增长极和非增长极之间发挥“经济联系通道”功能的现代物流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讨论了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港口物流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然后考察了港口城市中,港口发展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从而研究了港口物流发展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港口所在城市经济发展,所在城市经济发展带动城市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型。论文创新之处在于对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发展的机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归纳了各种现代物流发展城市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如港口带动型、工业带动型、商业带动型和交通枢纽型模式。论文讨论了世界主要港口发展物流的经营管理模式,总结了世界主要港口发展物流的经验和发展趋势。最终论证了港口为增长极带动所在城市经济发展,以所在城市经济发展带动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型。在研究方法上,作者主要通过文献及理论研究,社会调查及数据分析归纳。并以天津滨海新区发展规划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使论文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最后给出了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港口物流增长极聚集效应扩散效应

港口经济发展思考与建议

关于***港口建设与管理的 思考与建议 港口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优势资源,承担着服务区域 发展的重要使命。当前,***港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港口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已具备商港开通条件,今年年内将 实现港口开港运营和口岸开放验收。在新的发展机遇来临之时,面对港口体制机制不顺、港口重大战略及重要政策不明、港口现有航道等级不高及码头不大等诸多困难,我们更应该提振信心,努力发展港口经济。 一要有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信心。***港从建设起步转型发展为混合型商港,说明一切皆有可能。要摈弃等靠要的 思想,树立锐意进取意识,围绕港口的功能定位,坚持以港口为依托,以发展休闲旅游和冷链物流产业为载体,努力实现以港口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助推港口经济的良好格局,走出一条现代化生态型绿色港口发展之路。 二要有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信心。在***港这棵大树边,为了达到加快发展的目的,按照“以资源换速度、以合作出效 益、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思路,着眼借力发展和长远发展, 当好配角,让渡部分利益,在合作中加快学习、培养人才、 壮大自己,目的是早日使自己成为项目开发、码头运营、产 业辐射、核心利益的实质掌控者。 三要有愚公移山的信心。***港近期规划可利用岸线长

***公里,远期仍有可观的岸线资源可供开发,还有港口后续填海造陆及后方土地资源为发展空间,因而没有理由担心***港因“先天不足”影响其可持续发展问题。要像愚公那样,瞄准目标,一直走下去,发挥好后发优势,做大做强做精,***港大有希望。 在发展原则方面,一是要坚持港区规划优先。要加快港 口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预留岸线和陆域纵深地带,满足港口建设、临港产业用地需要;二是要坚持港区资源整合。 按照***总体规划、***区域总体规划,依托***这个大通道,科学配置港区资源,突出主业、强化功能、错位发展; 三是要坚持口岸环境优化。完善港航服务功能,学习借鉴国内发达地区政府购买查验服务、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通关便利化最新做法,提高通关效率,规范审批环节和收费项目,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打造一流港区环境;四是要坚持港区互动发展。陆海统筹、一体发展,强化港口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冷链、水产加工及食品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在推进港口快速发展的同时,合理设置港区布局,优化港口货种结构,统筹兼顾和处理商港、产业、旅游的关系,保护港区生态环境,实现港区互促共赢发展。 在发展重点方面,一要加快泊位、航道等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港口建设的层次。同时,以港口为中心,加快集疏运体系建设。二要壮大发展冷链物流产业。按照港

港口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 调研报告 题目:中国港口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2013年5月2号 中国港口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摘要】:<正>通过去广州港实训后,了解到的中国港口。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的港口特别是大型集装箱港口在促进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1》 港口规模加速扩容,我国港口经过60年的发展,成绩显著,港口基础设施规模扩大,生产能力增强,港口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我国港口发展对外开放在逐步扩大,先后实施了区港联动、启动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港区,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发展速度和建设脚步加快,港口密度骤然增大,未来中国港口将会进一步扩大开放。 【作者单位】:广州航海学院 【关键词】:港口含义与格局港口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应对措施市场竞争中国港口行业格局 港口是具有水陆联运设备和条件,供船舶安全进出和停泊的运输枢纽,是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工农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船舶停泊,装卸货物,上下旅客,补充给养的场所。由于港口是联系内陆腹地和海洋运输的一

个天然界面。因此,人们也把港口作为国际物流的一个特殊特点。《4》 目前,我国沿海已形成五大港口群,分别是环渤海地区港口群体、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体、东南沿海地区港口群体、珠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体、西南沿海地区港口群体,港口群的形成及港口资源的整合,使港口群内部和港口群之间实现了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竞争有序,增强了为腹地经济服务的能力。一些大型港口已经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成为在港口群中起重要作用的综合性主体地位的枢纽港。《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港口业以锐不可挡之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一路飙升,成为世界上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港口行业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日趋发展成熟。然而,在当前全球经济及航运市场低迷的环境下,国际贸易大幅下降,我国港口行业发展面临严重挑战,港际竞争日趋白热化。 港口作为对经济波动较为敏感的行业,受国内外宏观形势的影响,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2012年4月9日,在南京召开的中国港口协会七届二次理事会议上,专家指出,可以预见,中国大部分港口不但要承受货运量减少导致主营业务收入的减少,而且会因人工、燃物料价格上涨引起成本大幅上升,还将受到来自船公司、货主要求降低港口作业费用的双重挤压,港口业为吸引货源而引发的价格竞争态势也将逐步显现。未来,中国港口业将何去何从? 港口发展现状 (一)中国港口发展快,吞吐量大,承担了中国大宗物资装卸和中转,但是港口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物流技术水平低。 (二)港口物流中心地位未形成。由于我国港口布局网络不够合理,枢纽港,喂给港体系还未确立,信息化水平较低,物流企业的发展不尽如人意。 (三)港口物流的信息化系统利用率不高,大部分处于封闭状态。经过多年努力,尽管我国沿海港口和内陆大型港口的信息化投入较大,信息化建设已初见成效,但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港口物流信息化系统没有形成统一标准,还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导致一些单一和部分之间建立的信息数据库不能相互沟通,形成信息“孤岛”。 (四)港口大发展拉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但是专业化物流服务方式任有限。我国港口物流量大多处于利润理念阶段,服务意识薄弱,客户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意。我国港口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中国港口协会副秘书长杜麒栋指出,“总体上我国港口处于‘后危机’时代,与本世纪初期我国港口的高速发展时期有着很大差别”。我国的人口红利和产能红利已经利用得差不多,给港口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从港口发展的角度来说,正是处于“无边界”时代,受到无边界浪潮的冲击。 港口区域的范围正被打破,港口的''围墙''已容纳不下港口发展。传统港口企业正在走出去,非港口企业正在走进来;同时,港口功能的''樊篱''被冲破,已

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简析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姓名:LWJ 学校:河北大学 学院:研究生院 年级:2013 专业:区域经济学 学号:20130092

一、区域经济增长 (一)含义 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二)衡量标准 衡量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区域经济增长率。衡量区域经济增长除了测算增长总量和总量增长率之外,还应计算人均占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区域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区域经济增长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NP等统计数据。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总量对比往年的GDP总量,而得出经济增长的百分比。 (三)具体要求 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就是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而内涵扩大再生产,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益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的方式分成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四)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投资、劳动和技术进步。 1.投资 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50%以上。我国过去25年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增加、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促成的,投资增加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在1980年接近30%,2002年突破40%,2003年达43%(许小年,2004.),因而投资增加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劳动 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能否步入高级化良性发展轨道,关键在于它是否拥有足够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和运用新技术的人力资源,也即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级人才资源。世界银行专家的研究表明,增加教育投资,从而使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就会增长9%。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强调:“改进穷人福利的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我国近年来的“孔雀东南飞”现象就与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有着必然的联系。

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港口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如美国以纽约为中心的东海岸经济圈、以洛杉矶为中心的西海岸经济圈以及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带,都是依托具有不同功能作用的港口或港口群形成的。我国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相继崛起,成为带动我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增长极,也充分说明了港口和港口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港口经济是“以港口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 为支撑、海陆腹地为依托,并实现彼此间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繁荣的开放经济。”(王海平、刘秉镰,2000)。具体而言,港口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获得乘数效应 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是指投资的增加引起更大的乃至数倍的GDP 的增加。港口经济是指由港口运输业及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关联性。港口的发展既需要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代理、信息、口岸相关服务的支持,也会极大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因此,港口经济具有较大的乘数效应。例如,一只标准集装箱重箱的港口包干费,即港口企业直接收益部分,约为8oo~I200 元,而由此带来的拖轮、引航、口岸以及港口配套服务,包括修箱、堆存、船舶代理、航运、金融结算、拖车运输等,其经济收益则是港口直接收益的6倍,也就是 4 800~7200元 (二) 形成产业集群,驭得规模经济效益 产业集群的经济学意义在于突破狭义的“企业”概念,使相互关联的企业集聚发展,既兄争又合作,从而提呙协作配套能力,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力,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就现代港口的临港产业看,大都呈现产业集聚态势。在国外,法国的福斯港,在进口原油、铁矿石、煤炭的基础上,形成了炼油-石油化工、钢铁-金属加工为主体的工业 体系,其产量占到全国的西5 日本的阪神工业带,在港口沿海附近1~3knkn 的狭长区域内,分布着6 00000 多家工,神户制钢、川崎重工、三菱电子等都在这里设有大厂 (三)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布局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港口作为海陆货物运输的结合点,己成为配置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港:口经济在发展中可通过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开发新产品,加强科技创新,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港口为所在区域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和国际化营运环境,临港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促使其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不断提升产品档次与服务水平。 (四) 加强区际联系,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潮流,它可在区域内实现产业 优势互补,降低生产成本,产生巨大的聚合效应,从而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现代化国际港口作为海陆交通枢纽,通过与周边地区形成集疏运体系,促进区域间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沟通和交流,整合区域资源,强化所在区域的同质因素,增强区域的整体性,从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我国充分考虑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有效调控港口,将我国沿海的港口划分为五大港口群,即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西南沿海和东南沿海港口群。而此五大港口群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港口物流考试内容参考

1.信息化对港口物流发展的重要性 港口是物流运动的重要汇接点,是地区和国家间物资交换的枢纽,因此,信息对于港口具有重要的作用。 1、港口是信息的汇集地。据估算,每一笔实物交易产生十次以上的信息交换,由此可知,港口也是信息汇集的口岸。 2、港口对物流信息的通畅与否起到关键作用。庞大的货物集散运动带来密集的信息流量,对信息流的处理方式和效率会影响港口的运作效率、货物的在港周转时间和整个社会的运作效率。 3、港口的信息处理环节多。信息要在这众多的部门和企业中交换,任何一处的信息处理延迟,都会影响外贸货物的进出港速度,进而影响各方的经济利益。 4、港口信息系统是社会物流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来说,港口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平台,而信息系统是现代物流业的主要技术支撑。可以说,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物流就无从谈起。因此,港口的信息系统也就是社会大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5、港口的信息具有经济晴雨表的作用。通过对港口货种结构信息的分析,可以发现一个地区或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通过对单位重量货物价值信息的深入挖掘分析,可以发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等等。这些信息不仅对工业企业和宏观调控有作用,对于港口发现新市场,制定经营方向和战略,调整港口功能布局和建设规划,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港口商务管理的内容及重要性(看书P148-P166) 3.我国保税物流的发展及趋势(P200-P206) 3.1保税物流,是指保税状态下货物在保税监管区域、场所或网点间的流通,包括保税货物在供应销售链上的采购、存储、简单加工、增值服务、检测、维修、配送、分拨、分销、运输、流转、调拨等行为,不含加工贸易企业生产链上的物流和传统的口岸通关物流。 3.2保税物流的发展是随着保税区的改革和发展而发展的,目前中国的保税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传统的保税区阶段和保税区区港联动阶段,相应的,保税物流也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传统保税物流阶段和区港联动后的保税物流阶段(现代保税物流阶段)。传统保税物流阶段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2002年,现代保税物流阶段是从2002年至今。 3.3保税物流的发展趋势 海关将稳步推进保税物流监管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关保税物流监管体系;构建以保税港、保税物流园区为龙头,以保税物流中心(A、B型)为枢纽,以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为星罗棋布网点的多元化保税物流监管体系;推进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跨境工业园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改革,实现全国范围内多层次、完整的保税物流网络;创新保税货物更便利流转机制,实现保税物流监管区域、场所、网点间的联动发展;优化保税物流监管程序流程,强化风险分析监控作用,加强实际监管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保税物流企业申报制度、保税物流税收担保机制和企业分类管理机制,推进企业自律和综合治理。总之,未来的保税物流在监管方式上将更加灵活、高效;在功能服务上将逐步与国际接轨,适应我国外向性经济快速发展对保税物流发展的需求。 4. 港口发展与港口经济腹地的关系 4.1港口不仅为腹地提供运输服务,更重要的是对腹地产生强烈的辐射作用,港口利用腹地能够通过陆上交通网络,吸纳和集聚陆向经济能量,又可以通过海上大通道,更容易超越地理的空间界限,大跨度地直接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在世界范围内吸纳和集聚生产力各要素。腹地利用港口运输的优势,可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加工贸易,促进腹地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带动腹地经济的发展,使腹地经济更具生命力。因此,港口与腹地区域之间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是密不可分、不可或缺的。按照“海陆一体化”的开发

港口经济发展透析.pdf

本文作者:黄忠平黄瑞玲工作单位: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从惠州港发展历程来看,目前惠州港口在功能上已经历了由第一代港口向第二代港口的代际演进,港口经济的内容也实现了从简单向复杂、从单元向多元的转型升级。1990年5月25日,惠州在大亚湾荃湾半岛实施移山填海定向大爆破,正式拉开了惠州以港建市的序幕。作为天然良港的惠州港,吸引着众多投资者的目光。但由于上世纪90年代惠州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区域和国际贸易还未形成规模,沿海港口尚处典型的第一代港口发展阶段。功能较为单一,仅具水水(河海)、水陆换装功能,只能提供简单的货物装卸、仓储等港口共生行业服务,且货物分散、规模较小,港口经济基本就是港口运输功能所产生的经济贡献。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一五”时期以来,以大港口带动大工业促进大发展的以港兴市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在追求低成本运费的驱动下,大批依赖海运的原材料和产成品项目纷纷在惠州大亚湾周边建成投产。随大型专业化货主码头加快发展,惠州港除了水水、水陆换装功能之外,大幅增加了大宗原材料及产成品无缝进出海的直接通道功能,有力支撑了惠州石化、电力等港口依存工业的跨越发展,以服务临港工业为本质特征的第二代港口的功能得到极大提升。根据国际经验,在第一代港口和第二代港口之后,港口功能还将向第三代港口和第四代港口延升拓展[2],这也是惠州发展港口经济、实现由以港建市到以港兴市再到以港强市战略转型的方向所在。所谓第三代港口,是指港口作为国内外客货流、信息流、资金流多重网络汇集的重要枢纽,顺应社会需求,增加了使货物增值的加工、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现代物流功能,并吸引商业贸易、航运服务、金融保险、港口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向港口集聚,与港口共生行业和港口依存工业密切相关的服务性行业蓬勃发展,实现港口功能从地区性产业港向区域性物流港的转型升级。第四代港口则是指,随集装箱运输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海上轴幅式运输体系迅速形成,班轮化运输使得具有上下游业务关系的港口和港航联盟赢得新的竞争优势,从而推动非属地和连锁型码头发展。香港和记黄埔加盟惠州港集装箱码头,以及惠州与深圳盐田港集团合作开发荃湾煤码头等举措,均是惠州打造港口和港航联盟,加快港口经济向第四代港口转型升级的新动向。 惠州发展港口经济的优势与瓶颈 当前,惠州发展港口经济既面临自然条件优越、开发潜力巨大,区位优势明显、集疏运通道顺畅以及专业化规模化优势突出、港口生产与产业发展实现共赢的优势[3],也面临港口功能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公用设施整合滞后于港口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要求的瓶颈。惠州发展港口经济的优势一是自然条件优越,开发潜力巨大。惠州拥有自然海岸线总长223.6公里,其中大亚湾(含惠东县和大亚湾区)具有优越的建港自然条件,回淤少、水域宽、风浪小、航道短、深水岸线长、避风条件好、发展空间大,是华南地区难得的天然良港。现规划有港口岸线54.9公里、城市生活旅游岸线81公里和渔港岸线9.1公里,可用于港口开发的海岛岸线18.21公里。东江内河规划11个作业区的港口岸线26公里。据规划测算,惠州沿海宜港岸线若得到充分开发,可建设80个以上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37个),设计吞吐能力可达 2亿吨以上,完全具备建设成为全国沿海枢纽港的条件和潜力。东江内河可建设150个码头泊位,设计吞吐能力达6000万吨。二是区位优势明显,集疏运通道顺畅。惠州沿海港口位于我国华南沿海经济中心的珠三角东部,背靠珠三角、泛珠三角广阔的市场腹地,地处以香港为核心的远东航运中心地带,依傍国际环球和环太平洋航线,是华南沿海便捷的海上门户。以荃湾港区为代表,惠州港陆路距惠州市区48公里、距深圳74公里,水路距香港47海里,区位优势明显。同时,较为发达的公路网络为惠州港提供了通往全国各地的公路运输体系,京九铁路和广梅汕铁路贯通惠州,专设惠大铁路连接惠州港,形成铁路连接港口的大陆桥格局。惠州直接连接港口的惠大高速公路、广惠高速东延线等正在加紧建设,港口物流所需的外部集疏运通道初步形成,并正在加紧完善之中。三是专业化规模化优势突出,港口生产与产业发展实现共赢。港口是临港工业布局建设的基础条件,没有港口码头就难有临港大工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积极培育惠州临港基础产业,建设石化产业基地”。沿海生态环保型重化产业的发展,使得惠州需要配套专业化码头的项目众多,包括中海壳牌、中海炼油、平海发电、国华热电等。另一方面,临港产业发展也为惠州港口生产培育了最稳定的非竞争性货源和港口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随着石化、能源等大型临港基础产业的布局发展,惠州港吞吐量迅速增长,东马港区已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原油接卸基地。2003年惠州港实际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2007年突破2000万吨,2009年突破3000万吨,2010年突破4000万吨,2011年突破5000万吨。惠州发展港口经济的瓶颈一是港口功能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港口是惠州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惠州临港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为腹地内企业提供能源、原材料及产成品等大宗物资输运服务,是珠三角集装箱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京九铁路沿线内陆物资的交流服务。但从发展现状来看,目前惠州港最明显的特征还是产业港[4],为临港产业配套的业主专用码头占主导地位,货类单一,辐射范围仅限大亚湾沿海一带的滨海产业。从码头生产类型来看,2011年业主专用码头完成吞吐量4056万吨,占总吞吐量的78.5%;公用码头完成1114万吨,占总吞吐量的21.5%。从货种来看,石油及其制品吞吐量3682万吨,占总吞吐量的71.23%;集装箱吞吐量39.5万标箱,仅占惠州外贸企业每年集装箱生成量的不足20%。软硬件环境不配套、固定航线少、班轮班次少,港口仓储物流业、临港商贸旅游业功能严重滞后,对全市及周边腹地经济带动作用尚不明显。二是公用设施整合滞后于港口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要求。惠州现有荃湾、马鞭洲、东联和碧甲4条海港主航道,目前均由港口企业投资建设并维护。应该说,在港口发展初期,由于惠州财力有限、港口吞吐量不大、航道使用主体不多、船舶通行密度小,以企业为主体投资自建自管航道等公用设施

港口行业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

港口行业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 一、港口业的基本情况 (一)行业基本情况 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一体化是推动世界贸易持续快速增长的根本因素。由于航空、铁路、公路、管道等运输方式的局限性和海运运载量大、费用低、对货物的适应性强等特点,世界贸易主要通过海运完成。港口尤其是沿海港口作为国际海运贸易的重要枢纽,随着全球经济和世界贸易的发展而快速成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实现了快速增长。近十年,我国GDP 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由于我国外贸业务发展迅速,进出口总额也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虽然期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总体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得益于我国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水上运输发展迅速。至2014年水运方式实现货物运输周转量92,774.56万亿吨公里,2005-201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19%。 2005-2014年我国水运货物周转量情况(亿吨公里) 资料来源:WIND 中国经济、对外贸易及水上运输的快速发展,带动港口吞吐量迅速提升。2014年,全国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4.52亿吨,2005-201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

为11.04%。2008年-2009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港口吞吐量增长速度下滑,但随着全球经济随后逐渐企稳回升,吞吐量增速逐渐恢复并稳步提升。 2005-2014年我国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情况(亿吨) 资料来源:WIND (二)我国对行业的监管 我国港口码头行业集装箱/货物装卸及其相关业务经营受我国法律法规监管,并受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环境保护部、建设部及商务部等国家监管机构的监管及审查。港口业务经营行为涉及范围广泛,其中包括港口及相关规划、项目投资建设、港口码头经营、海洋生态、安全、环保、运输及代理、报关、报检、保险、理货等范围。 1、我国有关港口行业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1年10月27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并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海域属于国家所有,个人或单位使用海域,必须向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申请并取得海域使用权。该法中的“海域”是指中国内水、领海的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国家实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单位和个人使用海域应当取得海域使用许可并按照有关规定缴纳海域使用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于2003年6月28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对港口的规划、员会颁布并于2004年1月1日起生效。 建设、维护、经营、管理及相关活动进行了全面的规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

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

名词解释 1.区域:是指在地球表面上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开发:一般指对具有某种或某几种资源的区域进行的开发及在这个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属于区域发展早期阶段的过程。 3.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4.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是关于企业合理选址的理论,即通过对运输成本、工资成本和集聚效益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计算,选择产品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厂理想区位的理论方法。 5.人力资源的概念: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一般来讲,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的人力资源,但有时也指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 6.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产出的增长。 7.经济发展又称经济进步,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过程。 8.极化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对外围地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将外围地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聚集到中心,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9.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通过其产品、资本、人才、信息的活动将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周围地区,从而促进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10.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具体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 11.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各产业的组成状态和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生产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12.资源结构:所谓资源结构,就是指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13.区域主导产业:是指那些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产值上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区域主导产业决定着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区域在全国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14.幼稚产业:所谓“幼稚产业”,是指那些当时还不成熟、经不起竞争,且具有发展潜力和战略意义的产业。

港口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港口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班级:MBA00B 姓名:开心 学号:613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港口的基本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港口的功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港口的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港口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港口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错误!未定义书 签。 2. 2 港口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案例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区域港口一体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港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桥梁,是区域经济参与

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的重要依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港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首先,港口是交通的枢纽,是各种交通工具转换的中心,大量的货物聚集在这里,拉动经济的发展。同时,港口周边地区又发展加工工业,带动了工业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它是全球资源配置的枢纽。当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显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资源在全球共享,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这些都要靠海运来支撑,因为海运的运量最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在港口周围就变成了资源配置的枢纽。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港口对于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发展各种产业集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贸易基础理论、港口生长点理论和中心-边缘理论等,并通过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为例,来阐述港口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一、引言 港口是连接水域和陆域的桥梁和纽带,它不仅对其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而且能带动周围地区也和区域的经济发展。下面,来对港口的基本概念做一个简单了解。 1.1港口的基本概念 2003年6月28日通过,200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对“港口”的概念作了以下描述: 港口,是指具有船舶进出、停泊、靠泊、旅客上下,货物装卸、驳运、储存等功能,具有相应的码头设施,由一定范围的水域和陆域

中国港口发展历史

中国港口发展历史 中国水运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到封建王朝,再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港口建设有着自己的历史脉络。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人已在天然河流上广泛使用独木舟和排筏。从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木桨,证明在距今2 000多年前,中国东南沿海的渔民已使用桨出海渔猎。 春秋战国时期,水上运输已十分频繁,港口应运而生,当时已有渤海沿岸的碣石港(今秦皇岛港)。 汉代的广州港以及徐闻、合浦港,已与国外有频繁的海上通商活动。长江沿岸的扬州港,兼有海港与河港的特征,到唐朝已是相当发达的国际贸易港。广州、泉州、杭州、明州(今宁波)是宋代四大海港。 鸦片战争后,列强用炮舰强行打开中国国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沿海海关和港口完全被外国人所控制,内河航行权丧失殆尽。港口长期受制于外来势力,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掠夺我国资源财富的桥头堡。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港口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全国(除台湾省)仅有万吨级泊位60个,码头岸线总长仅2万多m,年总吞吐量只有500多万吨,多数港口处于原始状态,装卸靠人抬肩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水运和港口开始获得新生,先后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一个发展时期是建国初期的20世纪50~70年代初: 由于帝国主义的海上封锁,加上经济发展以内地为主,交通运输主要依靠铁路,海运事业发展缓慢。这一阶段港口的发展主要是以技术改造、恢复利用为主。在这一时期,沿海港口平均每年只增加一个多深水泊位,其中大多系小型泊位改造而成。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二个发展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 随着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外贸海运量猛增,沿海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不足,船舶压港、压货、压车情况日趋严重,周恩来总理于1973年初发出了“三年改变我国港口面貌”的号召,开

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 黄静康 物流的发展对一国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儿港口物流作为链接水路运输的核心枢纽更是举足轻重。港口五六十水运模式下的现代物流集成系统,是物流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实现了供应链物资流通整体系统中基础的物流支持和附加的增值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对我国贸易发展及经济发展都十分必要,而发展现代物流是港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发展现代化物流业,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服务业,对一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全球物流市场是一个激烈竞争的市场,在这个世界物流大市场日益融合的国际环境中,我国港口承担着越来越多国内和国际的物流业务,加快港口现代物流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如何提升我国港口物流的竞争力、影响力,如何打造现代化的物流港口,让物流服务也成为企业挖掘利润的新的源泉,同时也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拓展市场、发展空间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一、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现状 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在国与国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的情况下,技术、资金、人力资本、管理思想也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或传播,也因为有了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我国的港口物流发展一度远远落后于世界上其他航海国家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港口物流水平。港口物流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技术、理念的引进使得我国港口物流业发展迅速。根据物流业发展的专业化、规模化、智能化、国际化要求,依托我国港口的天然优势,各地纷纷建设起了一批批具有相当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基地和物流园区。上海港提出“大通关”工程,加快外高桥物流基地的建设,改善港口软硬件服务环境,积极开发货物分类、包装、加工、配送等新的服务领域,使港区的辐射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得到新的提升。浙江省将“围绕发展港口物流,全面推进三大建设”定位为2010年浙江交通转型发展重点之一,并要求全省交通运输(港航)部门争取将海洋经济发展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发展港口物流为龙头,建设港航强省,认真落实部、省共同促进浙江交通物流发展协议,打造全国重要的物

浅谈港口物流系统现状与发展

浅谈港口物流系统现状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相应地,港口物流发展也同样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经过对港口物流系统的客观现状的深入分析与探究,找出当前物流系统发展的缺陷与不足,对症下药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促进港口物流稳健地发展,提高港口物流系统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从而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繁荣稳定发展,发挥港口物流系统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作用。 标签:港口物流系统客观现状措施 一、港口物流系統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1.港口物流系统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发展,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中。对外贸易已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港口作为连接各国贸易发展的桥梁,推动内外贸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港口物流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港口的功能从单一的货物运输发展到现在的综合性物流运输汇集,从传统货物运输发展成为如今集货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于一身的综合性大流通,运输方式也从古老的人工装卸搬运转换为当今的以国际集装箱门到门多式联运,从单一的车船交换装运转变为现今多样的多式联运和联合经营为主要特点的现代运输方式。港口作为现代商品流通的中心,在对外贸易和货物运输系统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逐渐形成具备自身特色的港口物流系统。 关于港口物流系统的概念,一般有两种说法。第一种,王玲等学者把港口物流系统定义为是国际和地区之间综合性物流服务链条中的重点环节,以满足客户的需要为最终目标。以对港口有关的物流活动和相关的物流信息进行有效的计划、实施和控制为主要手段,从而使货物在港口能够达到高效率、高效益的装卸、集疏,最终实现物流服务增值。第二种,有的学者认为港口物流系统是指由码头设备、运输工具、搬运工具和设施、仓储设备、港口工作人员以及监督管理人员、集疏运输条件、通讯网络设备及其信息系统等互相作用、互相牵制的各种要素形成的具备物流作用的有机体。 2.港口物流系统的重要性 由于港口的地理优势,港口成为货物集疏的中心枢纽,港口物流系统随着当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在各大企业中的作用和地位与日剧增,成为各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占领海内外市场的极其重要的手段。由于港口物流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通过这一国际经济发展的桥梁,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开拓海内外市场,从而对推进经济繁荣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港口物流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及发展对策-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港口物流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及发展对策 港口物流活动是随着港口经济的发展,依托贸易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形成的,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国际运输市场一体化的形成,越来越多的港口正在改变传统单一的货物装卸运输功能,逐渐向提供现代物流服务的方向发展(张丽君,2005)。港口物流是也是现代物流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港口作为多种运输方式的交汇点,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在现代综合物流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汪长江,2007)。 港口物流是指以港口作为整个物流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和服务平台,以建设全程运输服务中心和商贸后勤基地为重点,利用港口集货、存货、配货、多式联运的特长,以区域性经济为中心,发挥其对港口周边区域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活动(程言清,2007)。 任兴洲(2010)在《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一文中指出港口物流服务不仅几乎涉及到港口经济的各个方面,而且与港口周边甚至更大围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港口物流可以说是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基础性行业,具有强大的经济渗透力和带动效应。而衡量港口物流对城市发展的核心指标主要为对就业和GDP的贡献,港口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包括直接贡献,间接贡献和诱发贡献;直接贡献包括码头作业、码头建设、港口管理、转运物资的仓储业、代理业、直接运输业、船舶维修等。间接贡献主要包括相关金融保险业,物资供应商和港口用户等。诱发贡献是指港口直接和间接贡献的波及效应(贾大山,2006)。 1 国内研究现状 1.1港口物流对经济的价值研究 国内对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关系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的学者对这方面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张树艳(2007)在《港口物流对城市经济增长贡献分析》硕士论文中提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港口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港口物流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效益增加,不仅体现在港口本身,而且体现在对港口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上,港口物流在推动当地区域经济、国际贸易、国民经济、促进就业等方面

中国港口业发展论文

全球化中中国港口业发展 姓名: 班级: 学号: 院系: 指导老师: 摘要: 开放政策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港口成为与国际连接通道的重要节点,是区域加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分工的基础,港口周边200公里内城市,充分利用港口的有利条件,成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物。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使港口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得到广泛的认可,“港为城用,城以港兴”,“要开放,先建港”是人们对于港口对区域和城市发展影响的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沿海港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有效支撑了我国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时至今日,在国际贸易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中国港口业面临的机遇更多,同时挑战也更加严峻。中国港口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蓬勃发展并取得一席之地,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所在。 关键词:港口发展问题改革未来 引言: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港口快速发展是国民经济尤其是外向型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以及需求结构性调整共同拉动的结果。中国沿海港口建设重点围绕煤炭、集装箱、进口铁矿石、粮食、陆岛滚装、深水出海航道等运输系统进行,特别加强了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建设。政府集中力量在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厦门和深圳等港建设了一批深水集装箱码头,为中国集装箱枢纽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煤炭运输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建成一批煤炭装卸船码

头。同时,改建、扩建了一批进口原油、铁矿石码头。到2004年底,沿海港口共有中级以上泊位2500多个,其中万吨级泊位650多个;全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150万标准箱,跃居世界第一位。一些大港口年总吞吐量超过亿吨,上海港、深圳港、青岛港、天津港、广州港、厦门港、宁波港、大连港八个港口已进入集装箱港口世界50强。 一我国港口的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贸易和技术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在我国经济贸易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集装箱化率提高三大动力的驱动下,集装箱运输显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02年,我国大陆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实现3721万标箱,位居世界第一。到2006年实现9361万标箱,2007年跨越1亿标箱,高居世界第一,平均每年增长超过1100万标箱,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中国2004年全年对外贸易总额突破万亿美元,进出口额的世界排名达到第3位。商务部预测,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仍具备继续增长的基本条件。这无疑为港口业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目前的港口业,深圳港集装箱运量已经超越韩国釜山港,居世界第4位。上海港也由去年世界排名第4位跃居为第3位。在世界集装箱运量前5名中,中国的香港、上海、深圳三地稳居其中。 1.1我国港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展望未来,我国集装箱运输在近期内仍将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但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集装箱运输市场的进一步成熟,适箱货源的增长将有所降低,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速度将有所减缓。深圳与上海两大港口的世界排名同时升位,并不能掩饰中国港口目前面临的问题。在国际航运里,国际货物转口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恰恰是中国港口发展所短缺的。上海、深圳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