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 1.3 文艺复兴1教案 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 1.3 文艺复兴1教案 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 1.3 文艺复兴1教案 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 1.3 文艺复兴1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三节文艺复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艺复兴的历史概念。

2.理解并掌握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的原因。

3.理解人文主义的思想核心。

4.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过程并识记其代表人物(识记其作品,了解其思想特点)。

5.了解文艺复兴在欧洲扩展的情况,识记主要国家文艺复兴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6.了解文艺复兴时期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和发展的情况,掌握其中天文学的重大成就。

德育目标

1.通过对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原因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文艺复兴是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情况下,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的反封建斗争,从而加深对“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一理论的理解,由此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在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正确评价人文主义核心思想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3.在简要介绍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生评的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4.通过对布鲁诺为追求真理而殉难事例的讲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坚持真理的思想品质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一次升华。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和评价人文主义思想,培养学生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历史地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在引导学生掌握本课较多知识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对比、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

●教学重点

1.意大利文艺复兴

2.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教学难点

文艺复兴的实质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艺术作品的一些素材(音像资料),有条件的话可将其制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讲述法: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人物的主要生平事迹,由教师讲述,应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对于一部分文学、艺术作品的梗概、特点,亦可由教师进行简明扼要、画龙点睛的介绍。

2.谈话法:通过师生一问一答,或其他双边活动的形式,使学生获得对某些问题的正确认识。

3.图示教学法: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作品进行列表整理,边讲边画,

或边讲边问边画,最后形成“文艺复兴人物一览表”;亦可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展示。

4.讲读法: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的补充材料,接下来由学生回答问题,最后由教师总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堂构思

本节课既有相当的理性分析内容,又涉及到很多的识记知识点,因而必须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的时间,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尽可能做到一张一弛,力求给学生以轻快的学习感觉。

对于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可先指明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然后指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得出基本认识,最后由教师进行扩展和补充;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以及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的教学,教师事先要下功夫准备必要的素材,这里将枯燥的讲述转变为具有吸引力的文艺鉴赏的前提,如果有条件的话,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效果将更好。当然,面面俱到地介绍每一个人物是不恰当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应围绕人文主义这一主题,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内容,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讲述。对于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可联系相关学科进行讲述,但不宜过多展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之一:导入语例示

1550年,意大利艺术家兼艺术史家乔治奥·瓦萨利把自己所处的朝代,称为“文艺复兴”时代。欧洲的人文主义者一般把欧洲的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时期,第二个时期为中世纪“黑暗”时期,第三个时期为文艺复兴时期。他们强调指出第一和第三个时期是历史上的文化繁荣时期。前者创造了古代文化,后者复兴了古典文化。那么,什么是文艺复兴呢?它是不是单纯的古典文化的复兴呢?文艺复兴运动最早产生于意大利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又如何去认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及其成就和思想特点呢?今天,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再次关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之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新航路的开辟及随之而起的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的殖民活动,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新航路的开辟有其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商业危机也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同时,那时已俱备了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并且有葡萄牙、西班牙两国对航海活动的支持。

[师]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

[生]在欧洲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同时,西欧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活动。

[师]这些结果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呢?

[生]大大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师]这样来看,新航路的开辟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新航路开辟所引起的欧洲和世界形势的变化,又使资本主义的发展获得了必要的、越来越多的资本原始积累,而资本原始积累不仅意味着对欧洲封建主财富的剥夺,更意味着对国内外劳动人民的残酷掠夺,它是一个“滴血”的过程。欧洲的资产阶级在用暴力手段达到其目的的同时,已开始为自己行为的合理性进行美化和辩护,同时,面对当时依然相当强大的封建势力,这样一种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革命和斗争便显得尤为迫切。于是,欧洲进入了一个资产阶级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创立时期,在历史上通常称为“文艺复兴”。

[板书]第三节文艺复兴(14~17世纪)

[教师讲述]文艺复兴时期从14世纪起至17世纪上半期为止,共300多年,它最初产生于意大利,以后又相继扩展到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尼德兰等地区。进入16世纪,随着西欧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和人民反封建斗争的高涨,文艺复兴达到了全盛的时代。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内容。

[板书]一、意大利文艺复兴

[教师提问]文艺复兴是不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复活?如果不是,我们怎样认识文艺复兴的实质?

[学生回答]文艺复兴不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复活,其实质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学生可能有多种表述方法,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其中“资产阶级”这一关键内容)[教师分析]实质也就是本质,亦即事物的根本属性。任何新文化的创造,都必须有所借鉴,有所继承。为了同千百年来禁锢人心的天主教神学相对抗,资产阶级先进代表们的目光,鄙夷地越过“黑暗”的中世纪,专注于湮没已久而又突然重放光彩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努力发掘和利用古典文化中与封建意识形态相对立的一切积极因素,使之服务于自己的反封建斗争。因而,文艺复兴绝非恢复古典文化。

[板书]实质,资产阶级性质

[教师提问]既然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那么,它最早应兴起于什么地方呢?

[学生回答]资本主义最早产生的地方

[教师提问]更具体地说,发生于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意大利。

[教师讲述]意大利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为文艺复兴提供了物质基础,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产生的先决条件。

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经济、政治利益和扩大自己的财富,不仅力图树立新的法权和法权观点,而且也要求在意识形态上打破教会的精神统治和陈腐的神学世界观,主张改变维护封建制的各种传统观念;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关心生产,注意改进技术,也重视发展科学;他们希望掌握原料性能、革新生产工具、开辟商路,改进运输,扩大国内外市场,因而对天文、物理、化学、地理等领域的自然科学提出了许多探讨的课题;他们希望出现新的文学、艺术作品为其制造舆论和提供欣赏享乐;他们要求培养出通晓罗马法、国际法规的人为巩固资产阶级政权和扩大海外贸易服务;他们希望能够有经营工、商、金融业的“能干”的人才为其服务。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新兴资产阶级主张建立和发展世俗性质的新文化。

[板书]2.原因:(1)资本主义萌芽

[教师提问]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可以说是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的经济原因,是根本原因,它提供了文艺复兴兴起的必要。那么,为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最大可能性的因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意大利更直接、系统地保留了古希腊罗马文的古典文化。

[教师讲述]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是早期文艺复兴产生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在古典文化方面,意大利可谓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首先,意大利是古罗马的直接继承者,罗马文化就是意大利民族的文化,拉丁语也是意大利各区语言的祖先;其次,意大利在古代是大希腊的一部分,希腊文化对它影响一直没有间断,源远流长;第三,意大利各城市同拜占廷、阿拉伯有着经济和文化联系,使意大利人熟悉了更多的古希腊的文稿和艺术古迹,尤其是在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之后,大批学者携带着古典书籍和手稿来到比较开明的意大利城市避难,这促进了意大利学者对古典文化的了解、整理和研究。

[板书](2)文化条件

[教师讲述]当然,如果从更为广阔的视野去考察文艺复兴,其兴起原因不仅只这两个方面,如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经阿拉伯人西传后,在意大利等西欧诸国的广泛使用,最终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人们共同文化意识的达成,从而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同时,欧洲十二至十四世纪城市市民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也为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而这一点,尤以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最为突出。

[教师提问]在中世纪的欧洲,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是什么?

[学生回答]基督教、基督教神学、教会神学思想。(学生可能回答“天主教”等内容,教师应做必要的解释)

[投影显示]

[教师提问]在基督教神学观点中,以什么为中心来观察、认识世界?

[学生回答]上帝(神)

[教师提问]在基督教神学观点中,“人”怎么样?

[学生回答]人是罪恶的、卑微的、消极的……

[教师提问]人怎么样、在何时能摆脱苦难、获得平等和幸福?

[学生回答]禁欲、修行,在来世获得平等、幸福。

[教师提问]既然教会神学是维护欧洲封建制度的思想工具,而文艺复兴是反封建、反教会神权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那么,它的思想主张又该是什么内容呢?

[学生回答]以人为中心来认识世界、思考问题;人是崇高的,其追求财富、幸福、自由、平等的活动是合理的、正确的,并且,通过努力,可在现实生活中达到目的。

[教师讲述]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指导思想,即人文主义。从“人文主义”的英文单词humanism,我们同样可进一步认识人文主义的含义:human,是“人的、人类的(以区别于动物或上帝的)、有人性的、人类”的意思,加后缀ism,为“人性、人道、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等意思,即以“人”为中心,从“人”出人,以“人”为本认识问题。

人文主义者针锋相对地指出主宰宇宙的不是上帝,而是人。从而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他们肯定现实、肯定人生,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不在天上而在地上。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死后的“升天”,而是对现世美好生活的享受,人的各种物欲不应该加以限制,而应当予以满足。于是人文主义者把人从神的世界,拉回到现实的人的世界。他们颂扬人、赞美人生和自然,崇尚科学和理性,这就形成了文艺复兴时期新文化的基本内容。

[板书]3.指导思想:人文主义(人、现实)

[教师提问]关于人文主义的积极历史意义,即它在反封建、反教会神学中所起的巨大进步作用。按人文主义的思想,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能力,塑造一个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典型人物。

[学生回答]他积极进取,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他事业有成,家中富有;他为达到发财的目的,不择手段;他思想开放,不拘泥于旧观念和伦理道德的束缚;他安于享乐,为现实的幸福而陶醉……

[教师提问]请问,你如何评价此人?

[学生甲]他是一位值得称道的成功者,他身上体现了顽强的拼搏精神。

[学生乙]他以自己为中心处理问题,有极端利己的思想倾向。

[学生丙]应历史地看待此人的作用。

……

[教师总结]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了一位我们共同虚拟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由此,我们也就得到了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正确评价。每一种主流性社会思潮都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并起到推动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作用,然而,它又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产生一些消极的负面影响,这就是辩证的观点。当然,我们也可以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认识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的社会思潮,其进步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大动摇了教会封建神学,起到了打击封建制度的作用,二是鼓励人们追求财富及现实的幸福,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但是,其局限性也正是体现在资产阶级属性上,人文主义所主张的人性或个性自由,都是以资产阶级利益为前提的,它的核心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其物质基础是私有制,它的道德观是利己主义,这是我们应该认识和必须批判的。

[板书]→积极

→消极

[教师提问]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个性解放,反对神学迷信,主要是因为

[学生回答]选B。

[教师讲述]这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思想文化上的反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强调个人竞争和市场,突出个性解放,选B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思想文化是社会经济反映的基本原理。

那么,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文学、艺术大家们是如何揭露和批判教会的黑暗、腐败的呢?同时,他们又是怎样赞美人、描述人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4.代表人物

[教师提问]教材中介绍了几位杰出人物呢?他们是谁?

[学生回答]8位,分别是但丁、乔托、彼特拉克、薄伽丘、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菲尔、马基雅维利。

[教师提问]为什么恩格思在《〈共产党宣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中称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学生回答]但丁生于1265年,卒于1321年,他生活于中世纪末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

[教师讲述]大家能准确地把握但丁所处时期的阶段特征,这很好。下面,我们就通过其《神曲》来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但丁的思想。

[教师讲述]但丁是一位新旧交替时代的思想家和诗人,因此他的《神曲》具有两重性,它既有新思想的萌芽,又有浓厚的宗教世界观的色彩。在《神曲》中,但丁使用隐喻象征的笔法来描写当时的社会和政治,重复中世纪关于禁欲和来世的观念,同时还流露没落骑士贵族的幻想。但是诗中所反映的这些旧观点已经无疑地被新的思想所压倒。但丁选择古典时代的诗人维吉尔作为梦游地狱和炼狱的向导,又选择理想中的恋人碧雅特丽奇为游历天堂的引路人,这两人都是俗界人物,所代表的是尘世而非教会。但丁在《神曲》中,首先把矛头指向教会,他对教会的黑暗、腐败,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痛斥教皇、主教和僧侣们“用基督的名义做着买卖”“把金钱当作上帝”谋取私利,“使世界陷入悲惨的境地”,骂他们是一群“披着牧羊人衣服的贪婪的豺狼”。他说教堂是“兽窟”,罗马教廷已经变成了“污血沟”和“垃圾堆”。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但丁用“神学”这把剑刺向教会和腐朽黑暗的封建统治,但手握剑柄的已是世俗的人。

[板书]但丁:《神曲》

[教师讲述]接下来,我们来认识一下和但丁同时代的,也是但丁知交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一位画家——乔托。

[板书]乔托

[教师讲述]乔托,约1267~1337,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先驱,由于他首先打破了中世纪绘画传统,为近代写实主义绘画开辟了道路,因此西方美术史家尊称他为“欧洲绘画之父”。最能反映他艺术成就的是他1305~1309年创作的佛罗伦萨阿雷纳礼拜堂壁画。整个壁画虽为宗教内容,却充满生活气息,反映了世俗的人。在阿雷纳礼拜堂壁画中最著名的作品是《金门之会》《逃亡埃及》《犹大之吻》和《哀悼基督》。

[用多媒体显示《金门之会》的画幅,播放下面文字)

[用多媒体设备显示《犹大之吻》的画幅同时播放下面文字]

[教师提问]乔托的画以宗教题材为主,为什么他却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家呢?

[学生回答]画中的人物形象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并且反映着世俗世界。

[板书]宗教→人、现实

[教师讲述]如果说但丁和乔托非常明显地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人物思想的双重性,说他们仍保留着较多中世纪的东西的话,下面我们所要认识的彼特拉克,则可被看作第一个真正自觉的人文主义者。

[板书]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教师讲述]彼特拉克,(1304~1374),出身于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父亲是著名的法律公正人,他自幼酷爱文学,尤其喜欢古典作品。彼特拉克在一生中用了大量时间研究古典文化,把古典文化看作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他说:“在我感兴趣的事物中,我总是着意于古典,因为当今世代对于我常常是难以忍受的。”出于这一想法,他不辞劳苦,四处周游,极力搜集希腊、罗马的古籍抄本和历史文物,然后反复阅读,认真校对,并用自己的观点予以诠释和阐述。他把自己的文艺、学术思想称之为“人学”或“人文学”,以此和“神学”相对立。他大声疾呼,要来“一个古代学术——它的语言、文学风格和道德思想的复兴”。

彼特拉克不仅是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文化进行研究的带头人,而且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更直接了当地、更真实地表达了人间的感情。他最有生命力的作品是用方言按内心冲动随意写成的一些抒情的十四行小诗,这些诗绝大部分收集在他的代表作——《歌集》中。

[板书]《歌集》

[教师讲述]在《歌集》中,数量最多的是爱情诗,这些诗是彼特拉克为一个名叫劳拉的女子而作,浸透了作者心中热烈的恋情。如果说但丁诗中的贝雅特里奇是一个梦、一种幻觉的话,彼特拉克诗中的劳拉则是一个活生生的、平易可亲的女子。从这些爱情诗以及彼特拉克格调轻快、韵味隽永的抒情诗中,我们能深刻地领会诗人的人文主义之情。另外,在《歌集》中,还有少量的爱国主义诗篇和政治讽刺诗,爱国主义诗篇饱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情,寄托了诗人渴望祖国(意大利)统一的强烈愿望,政治讽刺诗主要是抨击教会。总的来看,彼特拉克的诗中已很少见到宗教神学的影子,直接地关注着现实生活中的人和社会问题,但有一点他同但丁是一样的,即都将斗争矛头指向天主教会,而比彼特拉克小九岁的另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薄伽丘,同样如此。

[板书]薄伽丘《十日谈》

[教师提问]但丁和彼特拉克都可称伟大的诗人,我们又如何来称呼薄伽丘呢?

[学生回答]文学家(若学生回答的是“小说家”,教师应予以肯定)

[教师讲述]薄伽丘的杰作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它叙述3名男青年和七名少女为躲避黑死病,在佛罗伦萨乡间的一个别墅里住了10天,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这些故事题材来源十分广泛,分别取材于历史事件、中世纪趣闻轶事、法国的寓言、东方民间故事、宫廷传闻和街谈巷议等。薄伽丘把这些故事情节移至意大利,然后在创作过程中注入新的人文主义血液,打上了新时代的烙印,从而生动地反映了14世纪意大利的生活场面和各阶层人物。通过这些故事,薄伽丘揭露了教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教会禁欲主义的虚伪,讽刺了教士的奸诈和伪善,赞扬手工业者、商人的智慧和才干,歌颂了真挚的爱情和高尚的情操。其中第九天的第二做事描写了一个以“圣洁”著称的女修道院长的可笑形象:一天晚上,修道院中捉到一个犯了奸情的修女,交院长处理。院长在匆忙之中,拿起男教士的短裤当作自己的头巾戴在头上,来到大厅,当着全院修女声色俱厉地审问该修女,要对她进行严惩,不料这个修女不但不怕,只用一句话就打掉了她的威风,使其当众出丑:“请你先把头巾扎好,再跟我说话吧!”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十日谈》中的有些故事有放纵情欲的描写,有对个人主义行为的赞扬,表现了作者资产阶级人生观的局限,我们不应盲目地、不加区别地进行提倡。

[教师提问]意大利近代著名文艺评论家桑克提斯马《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之为《人曲》,你能指出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回答]《十日谈》面对现实,描写的是普通的人、世俗的人。

[教师讲述]《十日谈》着意刻画的是“人”,而不再是天堂幸福和梦幻似的虚无飘渺的“神”。因而具有更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薄伽丘通过讲故事,描绘了意大利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把人间的百态、人间的欢乐和幸福、形形色色的人物,作为自己描写的中心。他塑造了商人、手工业者、农民、诗人、艺术家、高利贷者、国王、贵族、僧侣、后妃、闺秀和贩夫走卒等不同身份、阶级和职业的人,并且有各自鲜明的性格特征。

《十日谈》可以说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正如《神曲》为意大利诗歌奠定了基础一样,《十日谈》为欧洲近代短篇小说开了先河,因而,薄伽丘与但丁、彼特拉克齐名,在意大利文学史上称为“三颗巨星”。

以上我们了解的四位人物基本属于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代表人物,而意大利的文艺复兴高潮出现在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前半期,出现了同学们比较“熟悉”的“美术三杰”。

[板书]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教师提问]在达·芬奇的绘画作品中,最为著名的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投影显示或用多媒体显示这两幅画)关于这两画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同学们一定知道得不少,这里需大家思考的是:《最后的晚餐》是以传统的宗教故事为题材的,那么它又如

何突出地体现着人文主义精神呢?

[学生回答]画中的耶稣和众门徒都是普通人的形象,所有的人物形象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体现着常人所有的思想感情。(学生可能回答得更多、更深刻,教师应做好充分的评价准备)

[教师提问]《蒙娜丽莎》是一幅什么画?

[学生回答]肖像画(或人物画)。

[教师讲述]画中的蒙娜丽莎是当时佛罗伦萨银行家佛朗切斯柯·载尔·佐贡多的第三个妻子。达·芬奇在画中集中精力描绘了蒙娜丽莎脸部微笑的表情,这微笑是那样的生动、自然、纯朴而又甜美。从这幅画中,我们同样感受到了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美术三杰”之一的达·芬奇,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杰出的科学家,他不仅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了价值连城的珍品,同时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做出了惊人的贡献。可惜在本节课,我们没有时间去了解了。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米开朗琪罗及其代表作《大卫》雕像。(以多媒体手段展示米开朗琪罗的肖像及其《大卫》雕像)[教师提问]《大卫》雕像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呢?

[学生回答]肌肉结实,具有雄健的体魄和伟大力量的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年。

[教师讲述]米开朗琪罗把大卫雕刻成一个舒展自如、充满信心、昂然挺立的裸体青年形象、像高5.5米,有“巨人”之称。他表现的大卫是即将投入战斗时的情景。大卫左手紧握肩上的投石机弦,右手有力地拿着一块石头。头猛然左转,怒视前方,显示了人物坚定、勇敢、机智与无畏的英雄气概。直立的右脚,强劲有力,而左脚稍稍着地,姿势既稳定又有运动感。

如果说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以其奔放的热情和宏大的气魄而给人深刻印象的话,那么拉斐尔的画则以其风格的典雅与秀美而著称。个性虽然不同,却同样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他画过许多圣母像,表现了人间女性的温柔、甜美与幸福感。画家自己曾说:“我为创造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不得不观察许多美丽的妇女,然后选出那最美的一个作为我的模特儿。”

对于“美术三杰”的艺术特点,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如果将达·芬奇比作深不可测的大海,米开朗琪罗则是使人仰目之高山峻岭,而拉斐尔就像是广阔展开的明朗的原野。

以上我们学习的七位文学家、艺术家赞美人、推崇人性,主要彰显了世俗的人善良、美好的一面,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位特别的、其思想似乎与人文主义追求提倡的自由、平等相背离、然而却更突出地表现了人文主义资产阶级属性的人物。

[板书]马基雅维利

[教师提问]请用八个字概括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学生回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教师提问]其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实现意大利的统一

[教师提问]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新兴资产阶级力量较弱,没有能力掌握政权,希望依靠君主的权力来消灭割据状态,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同样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呢?

[学生回答]他以“人”的眼光研究政治学说,摆脱了“君权神授”的神权为治理论的桎梏。

[教师总结]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是人文主义的,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课堂总结]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早期文艺复兴之所以发源于14世纪初的意大利,是因为意大利有经济的前提、政治和阶级的基础以及文化上的特殊条件,意大利文艺复兴开端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佛罗伦萨的文学家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和画家

乔托。史称三位文学家为文艺复兴“三颗巨星”,乔托则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意大利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史称“美术三杰”,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爱国的政治思想家、军事著作家和历史学家马基雅维利。这些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一个共同点,便是程度不同地体现着人文主义思想。

[布置作业]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价值观念、进步性和局限性。

材料一:人文主义者皮柯(1463~1494年)在《论人的尊严》中宣称上帝赋予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自身的能力,他可以下降为珍物,也可以上升到与上帝相似的东西。

材料二:人文主义者阿尔伯(1404~1472年)说:“大多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

材料三:但丁说:“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族而落在个人身上。”

材料四:彼特拉克说:“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

答案要点:

背景: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在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潮。

观念:人可以发展自身并走向完美,祸福取决于自己,不由天定,否定了封建门第观念。

进步性:人注重基督教的神到注重世俗社会的人,反映了人格意识的觉醒,具有反封建性。

局限性:在强调人的作用时,往往带有一些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的倾向,具有贪婪的一面。

●板书设计

第三节文艺复兴(14~17世纪)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

1.实质:资产阶级性质

2.原因:(1)资本主义萌芽(2)文化条件

3.指导思想:人文主义(人、现实)积极、消极

4.代表人物

但丁:《神曲》

乔托:宗教→人、现实

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歌集》

薄伽丘:《十日谈》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马基雅维利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7课启蒙运动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7课 启蒙运动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 [课程标准] 1.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2.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1.背景 (1)在____________运动的推动下,____________取得很大进展,科学家们揭示了许多自然界的奥秘,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 (2)随着____________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反对________________和教会思想束缚的斗争。 2.过程 (1)17世纪时,________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 (2)18世纪中叶,日益崛起的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展开了激烈斗争,涌现出了伏尔泰、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进入高潮。 3.思想核心:理性主义 (1)“理性”是指人自己________,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____________的能力,成为启蒙运动的核心。 (2)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________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________”。 4.主张 (1)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________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________和科学的美好时代。 (2)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________和________,提倡科学、自由和________。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伏尔泰: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猛烈抨击天主教会,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______________;他提倡“____________”,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他相信法律应以________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代表作有《____________》《路易十四时代》等。 2.孟德斯鸠: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____________”学说。他还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________的体现。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____________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________和______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 3.卢梭: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阐述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思想。卢梭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______________。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1.扩展 (1)启蒙运动很快从法国传播到其他国家,涌现出了许多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得到进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 文档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 高二历史组温宝婷 可以看一则案例:“辛亥革命” 课程导入:利用天安门广场节日所放的孙中山画像,提问为什么给予孙中山如此高的地位? 课程过程:将整课分为三部分:了解(基础)、理解(加深)、见解(新) 第一部分----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学生课前准备,课堂阅读提问为方式。让学生系统的知晓辛亥革命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知识: ①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 ②爆发(武昌起义----各地响应) ③成果(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④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⑤性质和意义 第二部分----理解:学生分小组,课前查阅资料作好准备,上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介绍三个问题: ①辛亥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武昌? ②《临时约法》体现西方资产阶级的哪些政治观? ③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革命果实? 第三部分----见解:方式与第二部分相同,解决三个问题: ①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②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③如果你生活在当时,你会提出怎样的救国方案? 这节课完全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重点、难点的讲解清楚、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引发,学习能动性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合作学习的态度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要在一堂课上解决这些问题,时间是否仓促? 5、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一抓起。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高考方案及其细节不明,如何把握?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但是,目前历史教育仍存在着大量的“满堂灌”或“变相满堂灌”现象,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领课堂。教师只是为让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教师在教学中属于主动的主体,而学生则为被动的客体,故此,我们要及时地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变“教”为“导”,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历史有可学性。如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当然还有发现法、演示法、分组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如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启蒙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7课启蒙运动 课标要求 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教学目标 1.阅读教材,识记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理性主义、启蒙运动的发展历程、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启蒙运动的影响。 2.在识记上述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启蒙运动各主要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准确理解“理性主义”,明确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内涵的发展;全面理解启蒙运动所产生的历史影响;通过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历程的梳理,准确把握不同历史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阶段特征。 学法指导 1.学习思想文化史时,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2.注意关注历史史实之间的差异和比较分析,如启蒙运动的高潮出现在法国而不是英国,这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在思想上的反映;中西方同一时期思想的差异等。 重点难点 1.重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2.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本课课件;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 以“四导一评”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有机引入】 众所周知:巴黎,乃是一座闻名于世的繁华大都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而去巴黎的游客无不被一座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先贤祠所震撼。古朴的建筑,浓厚的文化氛围,非凡的事迹,涤荡着来这里参观的每一个人。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而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就位列其中。17、18世纪他们高举着理性主义的大旗,在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特权主义盛行的西欧,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这就是欧洲伟大的启蒙运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那些反封建斗士的呐喊吧。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30-33,在书上进行圈、点、勾、划,并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一目“理性时代的到来” A:17世纪末18世纪初,“理性时代”到来的历史条件有哪些(请注意阅读“前言”、图片资料及解读综合思考;请注意分析原因的基本模式:内因+外因;政治+经济+思想;必要性+可能性等)? 【1组学生板演预测】经济:西欧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政治: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阶级);封建专制制度成为其发展的障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冲击了天主教的权威;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2.阅读教材第二目“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A:请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启蒙运动的发展历程、主要思想家及思想主张、代表作品等(请注意阅读“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图片资料及解读、第三目的第一、二自然段综合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一、教学目标设计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Ⅲ),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要几派的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要有了解,对于西汉以后儒学的发展要有所知晓。 本课的难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和新儒学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文化、民族性格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教师要引导学生给予分析和认识。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汉代已不复存在,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逐渐成为主导思想,特别是汉武帝时,由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朝廷采纳,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百家争鸣、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较为全面地叙写了春秋战国至西汉武帝时儒学兴起,发展,“坑儒”,独尊的经历。 1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把“道”当作万事万物的本体,它是超时空的存在,是永远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老子思想中的精华是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就是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着对立面的统一,对立双方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紊乱,礼乐崩坏,他消极悲观,提出了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显然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 作为哲学思想的“仁”,内容非常宽泛。孔子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被奉为圭臬,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多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闪烁着科学的光芒。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高中历史启蒙运动教案

第七课:启蒙运动工具单 课标要求:(2)启蒙运动:①启蒙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②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思想观点; ③人文主义精神在启蒙运动中的具体表现;④明清之际中国启蒙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知识梳理: 1.理性时代的到来 (1)背景 ①经济:____________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政治: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 ③科学:自然科学取得了很大进展。 (2)核心:“理性”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3)理性主义的内容: A. B. C. D. (4)性质: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巧思妙记启蒙运动的内容 : 2.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人物代表作主要观点 伏尔泰《哲学通信》 《路易十四时代》 (1)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 导。(2)提倡 “________”,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 斯鸠《论法的精神》 (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________”学说。(2) 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卢梭《社会契约论》 (1)提出“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2)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私有

误区警示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 二者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都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它崇尚理性,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 巧思妙记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集中宣传人权与法治的内在关系。如下图:3.启蒙运动的影响 (1)对欧洲 ①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②为________________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2)对世界 ①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__________的斗争。 ②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 考向一频考概念——理性主义 【史料研析】 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确实,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和非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观中的一种。 ——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问题史料反映出启蒙运动对宗教信仰的态度是什么? 解答史料反映了启蒙学者们运用________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以理性的、历史的态度审视和探讨__________问题。他们主张批判宗教对人性、自由的束缚,要求宗教宽容,实质上反映了启蒙思想家弘扬____________,推动思想解放,更彻底地摆脱思想束缚的愿望。 【史论阐释】 对启蒙运动“理性”学说的理解 (1)理性即人的思考和判断,强调要以人的思考和判断去观察和解决问题,其目的是保障人的自然权利。 (2)实际上是资产阶级要求民主、自由、平等。理性学说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启蒙运动的理论基础 考向二频考概念——启蒙运动 【史料研析】 (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1)人应该理性判断。(2)强调人的重要性,强 调“人非工具”。(3)人要________,不能妨碍他 人自由

从有效性的角度来分析高中历史教学案例

从有用性的角度来分析高中历史教学案例 导入新课:教师解释辛亥革命的广义和狭义含义,明确指出本节课采用广义的说法。(开门见山破题,立意明确是一节课胜利的前提与基础) 第一步:阅读新课,加强了解。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在8分中内制作一张关于辛亥革命的大事年表。(这种设计的意图:了解知识是理解知识、能力提升的基础,符合学生的由浅到深的认知规律,能较好地达成知识与能力目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同时老师引导学生学会制作大事年表的大凡方法:以时间顺序,列出大事件或标志性事件的名称。这又能很好地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几个同学的补充,完成一张较为统统的大事年表,快速宏观了解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这一环节体现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机统一。 过渡: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与平时的知识积累,说说自己印象深刻或特别想了解的关于辛亥革命过程中的几件大事件,并请说明理由。(这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同时也有利于突破本课学习重点与难点) 第二步:研讨问题,深入理解。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疑难,师生相互质疑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辛亥革命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兴起的?教师引导学生从经济、社会等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学会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评价的方法,达成“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的目标。 (2)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政党?教师引导学生有用利用插图中的关于同盟会入会誓词的内容及其与以往的救国口号的对比,体会孙中山第一次喊出“振兴中华”的可贵精神,进而激起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达成“体会孙中山等人的爱国与创新精神”目标。 (3)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一块丰碑?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如何突破?请同学根据课文内容介绍归纳要点,并能逐条分析其历史意义。经过学生的归纳、分析与补充,老师总结并书写板书: 内容 主权在民

2020年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 【导语】学习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走走停停便难有成就。比如烧开水,在烧到80度是停下来,等水冷了又烧,没烧开又停,如此周而复始,又费精力又费电,很难喝到水。学习也是一样,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不论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高一频道为正在努力学习的你整理了《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 一、学习设计思路 德国有一位的教学学家曾经说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因此,本次教学设计将以学生为主体,我将以“走进希腊——感悟希腊——理解希腊”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即通过基础性的探究展开对希腊的了解,接着通过感受希腊的民主政治来进一步了解希腊,最后通过对希腊公民的认识达到对古代希腊为何被称为民主政治的摇篮的理解。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希腊地理条件、城邦特点和公民素质,分析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 【过程与方法】 从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综合有关知识,分析希腊独特的海洋性自然环境对于希腊文明产生的影响 利用图示法,演绎法等方法,引导深入探究希腊公民的素质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相关素材,合作探究古代希腊作为民主政治的摇篮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理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人民造就一种文明制度。 三、学习重难点 重点:古代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于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作用 难点:理解古代希腊是民主政治的摇篮 四、学习方法 采用情景创设的方法神入历史,结合多媒体演示法充实课堂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启蒙运动教案(2)

第七课启蒙运动 ★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性质和内容 2、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通过对伏尔泰、孟得斯鸠、卢梭等人观点的分析,训练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上形态的反映”同时让学生学习启蒙思想家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启蒙运动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2、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教学难点: 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比较法 ★教学课时:2课时(80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3分钟) 利用巴黎的标志图片,引出巴黎先贤祠,讲述伏尔泰的故事,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个建筑,你们会想到法国的哪个城市呢?(巴黎)

巴黎,一座闻名于世的繁华大都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而去巴黎的游客一定不会忘记去观看这个被视为巴黎标志的埃菲尔铁塔,但是,除了铁塔外,还有一处地方是所有去巴黎的游客都不可忽视的,那就是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先贤祠。先贤祠 (le Pantheon)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于1791年建成,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古朴的建筑,浓厚的文化氛围,非凡的事迹,涤荡着来这里参观的每一个人。栖身于先贤祠不是件容易的事,它的条件非常苛刻。许多享誉世界的伟人,如巴尔扎克、莫泊桑、笛卡尔,至今仍不得入其门。即便是有幸入室的伟人、通常也很难觅到一个宽敞的位置。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而在整个墓群的最中心,最显眼的位置,有这么一个墓室,里面耸立着一座巨大的雕像,他右手捏着鹅毛笔,左手拿着一卷纸,昂首目视虚空,似乎是在写作的间隙中沉思。旁边的棺木上镌刻着金字,上面写着这么一句话:“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这是谁呢?这是历史上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他是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他是法兰西的思想之王,甚至被誉为是欧洲的良心。他在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特权主义盛行的西欧,高举着理性主义的大旗,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就是欧洲伟大的启蒙运动。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课。伏尔泰正是这场启蒙运动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下面就请同学们跟我走进这场运动之中,看看它究竟是怎样影响这个世界的。 进行新课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的第30页,第7课、启蒙运动。请同学们现在用2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的第一目,理性时代的到来。分别找出什么是启蒙运动,何谓理性? 【板书】第7课启蒙运动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教师提问)好了,同学们,在看完课文后,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什么是启蒙,什么是启蒙运动,以及何为理性。 (学生回答) 名词解释:什么是启蒙运动 启蒙:(Enlighten)“点亮、照亮、智慧、光明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篇一: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 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 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 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 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 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 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 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 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 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 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 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 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 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必修3 第7课启蒙运动

第7课启蒙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和特点,掌握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2、通过阅读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言论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的能力。 3、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和重大影响的探究,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 2、过程与方法 1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真正理解重点和难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2问题探究,体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学习的方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人文意识,强化法治观念。 2. 关注社会进步,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科学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不断追求真理。 3. 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重点难点】 重点: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导课:众所周知:巴黎,乃是一座闻名于世的繁华大都市,也鞘澜缰穆糜纬鞘校グ屠璧挠慰臀薏槐灰蛔湍罘ü访说氖サ睢认挽羲鸷场9牌拥慕ㄖê竦奈幕瘴В欠驳氖录#拥醋爬凑饫锊喂鄣拿恳桓鋈恕V?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而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就位列其中。 17、18世纪他们高举着理性主义的大旗,在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特权主义盛行的西欧,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这就是欧洲伟大的启蒙运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那些反封建斗士的呐喊吧。 第7课启蒙运动的兴起 一、启蒙运动的兴起----“理性时代的到来” ※启蒙运动的兴起不是偶然的。 1、启蒙运动兴起的条件 首先,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 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的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基于此,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为了推翻封建“旧制度”,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启蒙运动便是在这个要求下产生的。 其次,启蒙运动之发生,也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17、18世纪,在文艺复兴的推动下,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家们揭示了许多自然界的奥秘,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这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1)

洋务运动与师生的思考 泸县九中程宏 【案例背景】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范式。如何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学会知识,又要提高他们的能力,还要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等,所以感觉到很难。但最近的一次上课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过程】 高中历史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部分知识历来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 识。在这部分知识里,涉及面很广,特别是涉及到洋务运动的内容,有地主阶级中的两大派 洋务派和顽固派,有两大工业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有两大性质的企业封建性官僚企业和具 有民族资本主义的性质的企业,有对洋务派学习西方所产生影响的两大评价等等。所以内容很多,而且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一块比较难处理的部分。 为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比如针对评价洋务运动,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讨 论赛: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么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习西方 错了呢?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进一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假如你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清朝官员,为了达到自救目的,你将会怎样做?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到教室,我按照预定的教学模式开始讲课。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部分内容,本节内容比较复杂,经济术语多,专业性强,大家先大致浏览全文,找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有 哪些表现,进一步思考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有哪些,变动对中国产生了那些影 响等。 生:开始认真的看书,归纳学生的思维也在跟着老师的思路有序的运转着。前两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到最后谈到影响的时候,学生的兴趣也非常高,争先恐后的谈着自己的看法, 特别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时,我建议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师:进行归纳总结课堂气氛很活跃在总结时,我说:“不错,归纳的很好。” 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啊。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使洋务运动走向失败, 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就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 道路。 生:正要进行分组讨论时,一个学生冷不丁冒出一句话:“老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 么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呢?” 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哗的也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都在小声嘀咕:就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有点突然,因为这个知识点涉及到必修一的一部分内容,而且也不是今天讲 课的重点,怎么办?说实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做充分的备课和思考,但看到学生的热情很高,好像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再继续下面的问题了。我呢,当然不能扫了学生的兴,而且掌握了这一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特别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而且联系现在改革开放的中国,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 理经验,在学的过程中应该怎么样学,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是如何崛起的,从 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等等。 想到这儿,我的思路也打开了,于是我对学生说:“那我们先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们个个表情严肃,90以后出生的孩子已经不懂得民族的屈辱了,他们想的,做的, 1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txt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txt 【篇一:高中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 课题: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 南京晓庄学院王海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百家争鸣”局面的 形成 2、教材建议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其中重点讲述儒家思想。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 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运用“抗震救灾”素材启发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本课难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 【设计思路】围绕“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各家思想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行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问题研讨】本节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专题内容,内容丰富,但在备课中对查阅资料不够完整,教学中对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深入讲解度把握不够准,课题之间的过渡还需要流畅,课堂气氛不活跃,问题设计缺乏新颖。但个人认为在教学导入中结合现实生活。课堂总结感染力度强,激起学生爱国热情,弘扬民族文化。争取更大进步。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出示课件】 “抗震救灾”感人图片,让学生指出从国家领导人,人民子弟兵,社会各界,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全世界人民对灾区帮助的画面,这是什么力量汇聚在四川灾区呢?。这些表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而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最大特点为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出现空前绝后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板书: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教师提问::“百家争鸣”中所谓“百家”真是一百家吗?“争鸣”又指什么呢? 学生回答:所谓“百家争鸣”指诸子百家,形容数量很多。“争鸣”为诸子百家之间相互争辩。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 学生回答:思考中?? 教师引导: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 “你每天干什么?” “放羊。”

高中历史事件时间表(已整理)

中国屈辱史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56——-年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4年中关《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签订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国民大革命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 1898年戊戌变法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lO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 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3年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策略 1925年孙中山逝世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中共人大 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城市 1956年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82年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92年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精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7课 启蒙运动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7课《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和特点,掌握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通过阅读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言论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和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展示先贤祠图片。 巴黎,一座闻名于世的繁华大都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而去巴黎的游客无不被一座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先贤祠所震撼。古朴的建筑,浓厚的文化氛围,非凡的事迹,涤荡着来这里参观的每一个人。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而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则位列其中。在卢梭的墓碑上刻着他自撰的铭文:“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爱自然与真理的人。”而在安葬伏尔泰的灵柩车上,人们写着这么一句话:“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然而,两人生前命运坎坷,为捍卫真理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他们高举着理性主义的大旗,在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特权主义盛行的西欧,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这就是欧洲伟大的启蒙运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那些反封建斗士的呐喊吧。 [讲述新课] 一、探源启蒙运动(课件1—6) 什么是启蒙? “启蒙”在法文中即为光明、智慧之意。启蒙思想家认为:过去的时代在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统治下是迷信和无知的黑暗时代,而启蒙运动就是要从黑暗进入到智慧和光明的时代。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第一节《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鸦片战争前夕世界形势及清政府的腐朽没落统治;鸦片走私;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时空过程;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2.能力培养 ①通过鸦片战争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问题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③通过鸦片战争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以及阅读史料获取信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等。 3.德育目标 ①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之际,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开辟海外市场进行全球殖民扩张的必然结果。 ②通过讲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③通过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分析,教育学生奋发图强,为国家强大而读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 难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 课前准备 利用电脑制作动态鸦片战争示意图,虎门硝烟电影录像片段、鸦片战争相关历史图片。

学生:组织学生做好预习。如: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或“导学式”教学法,课前可将预习提纲和课上重点讨论的问题印发给学生,适时布置学生进行预习。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高中学段第一节历史课,教学设计的基点在于贯彻落实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的基本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与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鸦片战争的重点和基本的历史知识,开始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近代中国国情和人文精神的思想教育。 2.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应从起始年级抓起。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紧密结合高一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点,开始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历史思维能力训练,使学生在掌握重点历史知识的同时,使历史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3.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以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问题式”和“双主导学”(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恰当的主导作用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前预习、课中自学阅读、质疑答疑、分组讨论、检测练习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等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基本能力。 4.在教学媒体手段上,本节教学设计适时播放影视录像片段、鸦片战争演示战争进程示意图、介绍相应历史资料,借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及适度增加信息量。 【课堂实录】 (多媒体课件画外音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岁月。 在那时,千年的中华帝国,连同它光辉灿烂的文明被 一场外来的血与火打败了,中华民族开始沦落为殖民 地、半殖民地。中英两国远隔万里,为什么会在19世纪的上半叶 发生了一场血与火的较量呢?首先,我们一起来听一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