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组工作 笔记

小组工作 笔记

小组工作 笔记
小组工作 笔记

小组工作刘梦主编

一、小组工作的含义与特征(大纲内容)

1、含义:小组工作是一种以两个或以上的个人组成的小组为工作对象的社会工作方法,它主要由社会工作者

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和互动,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从中获得小组经验,处理个人、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行为改变,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开发个人潜能,从而获得个人成长。

2、特征:有一个人以上;形成某种社会关系;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成员间相互影响;地位和角色的演变;

成员有归属感;小组有发展阶段;有例如规范、准则等社会控制;小组有文化气氛。

1)小组是由组员和工作者组成的关系体系;

2)小组是在互动过程中产生动力,带来改变的;

3)小组工作既是过程,也是组员改变的方法和手段;

4)小组工作都有明确的目的。

二、小组工作的功能

1、影响个人发生转变

1)当人出现生存能力方面的各种问题或心理行为有偏差时,通过小组过程,可以恢复人的原有能力,达到社会化

2)小组过程可以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念、态度及行为发生转变,成为家庭和社会中负责任的积极角色

3)通过不同经验的分享,可以丰富和扩大经验和见识,改善人际关系

4)可以使其成员发展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适应危机情景,促进个人成长

2、社会控制

使其成员学习遵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行为规范,培养其社会责任心,

3、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

4、再社会化:小组工作通过帮助其成员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新价值观、新知识、新技巧,来改变小组成员的

行为,使他们成为更适应社会生活的积极角色。

此外,对组员而言,有助于个人学习群体经验;对整个小组而言,有助于建立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组员在健康的团队氛围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对社会环境而言,小组可以极大地丰富社会资本。

三、小组工作的类型

1、以小组成员的关系划分:初级小组与次级小组

2、以小组的组成划分:组成小组与自然小组

3、以小组工作结构划分:正式小组与非正式小组

4、以成员的参与程度划分:志愿小组与强制小组

5、以成员进出的自由程度划分:封闭小组与开放小组

6、以小组工作的目标划分:

朋辈小组、教育小组、服务小组、兴趣小组、成长小组、治疗小组、自助或互助小组

四、小组工作的价值观

1、互助互惠的原则:1)组员之间的关系是互助互惠的2)社会工作者与组员的关系也是

2、尊重组员的权力和能力:尊重组员选择参与的权力和自由

3、民主参与和决策

4、赋权的原则

5、高度的个别化原则

五、小组工作的理论(大纲内容)

AA需要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高级性需要)。

(二)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主要是阐述人际关系的形成、取向类型以及小组聚散过程特征的理论。了解这一理论会提高工作员在小组工作过程中对成员的行为和成员间关系的洞察力。

第一,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1、包容需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小组的需要);

2、支配需要(控制他人或被控制的需要);

3、感情需要(爱别人或被爱的需要)。

第二,需要满足方式相对的继承性与连续性:童年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所形成的行为适应方式,影响并决定着个体在成人期对待他人的方式。

第三,基本人际取向(主动包容型、被动包容型、主动支配型、被动支配型、主动感情型、被动感情型)。

第四,相容(互动的相容、发动的相容、交互的相容)。

第五,小组的形成和瓦解。

(与不相容小组相比,相容小组有更大的凝聚力,能有效地达到目标或产生高生产率)

(三)需要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第一,帮助小组工作员把握小组方向;

第二,帮助小组工作员明白小组目标;

第三,帮助小组工作员更好地理解组员的互动关系。

BB小组动力学理论

研究内容包括小组的形成、维持、发展、小组内部的人际关系、小组与个体的关系、小组的内在动力、小组的冲突、领导方式对小组的影响、小组行为等。勒温始终强调小组是一个动力整体,应把小组的每个部分放在整体中研究。

其中包括场域理论、小组气氛研究、小组凝聚力、小组规范等。

(一)小组动力的含义

小组动力是描述小组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参与小组生命发展的各种复杂力量以及其相互作用及交互方式,这个过程包括小组的形成、启动、发展、成熟、落幕、结束、跟进等所有过程。

(二)小组动力因素分析

1、静态:机构、小组特性、领导者的个人特点、小组成员四个部分。

2、动态:小组的领导方式与形态、小组气氛和凝聚力、成员的参与、沟通模式、冲突和冲突的解决模式、小组的成文与不成文规范、小组的决策过程、问题解决过程等。

(三)小组动力学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第一,小组工作是借助小组场工作的一种形式;

第二,民主型是小组工作的主要领导形态;

第三,共同活动为中介增进小组凝聚力。

(四)组建一个小组,所涉及的内容

1)小组的类型:教育小组、行为矫正小组、治疗小组、自助小组、成长小组

2)小组的对象:同质性的还是异质性的

3)小组的原理:对小组对象及其问题的研究和理论认识,以及小组设计的理论准备

4)小组的目标:是整个小组存在的理由和小组工作的方向,对服务目标、工作者的目标、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进行整合

5)小组的名称:既做到名副其实又不会贴标签

6)小组的主题:

7)小组的规模:

8)小组的形式:开放式还是封闭式

9)小组的结构:结构化的、非结构化的还是半结构化的

10)小组的时限:是短期的小组还是长期的小组,一共要活动多少次

11)小组的空间安排:活动场所的考虑、物理环境和成员位置、领导者位置的设置

12)小组的时间安排:聚会的次数、每次聚会的长短、聚会的频率与聚会的具体时间

13)小组的契约形式:目标阐释、达成目标的方法、维持小组活动的承诺、参与活动的规则、违约责任等

CC社会学习理论

(一)班杜拉代表,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上,行为主义关注的核心是人类行为的学习过程,此处的行为不仅包括外显的可被观察的行为,也包括认知、情感反映方式等的内心过程,强调人类行为的习得性,即教育和环境的重要性。社会学习理论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并且强调人的行为、思想、情感反应方式不仅收到直接经验影响,同时也收到间接经验的影响;行为和环境具有交互作用,观察和模仿学习是学习的重要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是非常重要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特别的自我调节的功能。

1、观察学习和模仿

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特点在于学习者并不是通过直接的刺激——反应模式来学习,学习者不直接接入行动过程本身,不亲自接受强化,不直接做出反应,指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即可学习和获得这个新的行为和反应模式。

模仿是指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适应性的模仿之人为了积极达到目的而观察别人的行为;选择性模仿之人们经过思考有选择地选取模仿行为)。

2、替代强化

班杜拉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某种行为受到赞赏或惩罚就可以得到强化,这种强化被称为替代强化。

3、认知的重要性

学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个人的认知能力的发挥。

4、交互决定论

人及其环境互相称为各自的决定因素,人的行为可以被解释为认知、行为和环境诸多决定因素之间连续的互惠的相互的结果。

(二)社会学习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第一,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就可以获得改变,形成新的行为方式;

第二,小组可以提供丰富的替代强化资源;

第三,班杜拉强调学习过程中认知的重要性,对人的尊严和能动性给予充分肯定。

DD镜中自我理论

(一)镜中自我理论的内容

库利是最早提出自我发展理论的社会学家。

1、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过程的复合体;社会是一个统一体,在这个社会庞大的互动组织中,它的任何一部分变化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这个有机体所有其他部分。

2、镜中自我

在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3、首属小组

库利首次正式提出并实用了首属小组这个概念,它指那些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以及有直接互动和合作的小组。主要包括家庭、邻里以及儿童的游戏伙伴。

(二)镜中自我理论对小组的启示

第一,小组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缩影,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或发展的有机体;

第二,小组工作所提供的密切的互动和真实的回馈,可以帮助组员在小组中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反映和评价,建立更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第三,重视首属小组的作用,特别是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给个人终生发展打上烙印,是许多理论都涉及到的观点。尤其是治疗性的小组,通过探讨个人的首属小组对个人的具体联想,尤其是个人首属小组中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目前的人际关系模式的影响和个人的非适应性行为的来龙去脉,可以帮助成员获得更深的自我察

觉。

EE交流分析理论

(一)交流分析理论的内容

社会交往就是相互影响的过程,当两三个人或更多人互相碰在一起时,迟早某人要说话或者向其他人致意,这叫相互刺激,另外的人会说一些或做一些与这种刺激又某种联系的事情,叫相互作用反应。

目的是了解在我们的交往过程中,双方的关系是相辅的、互补的,还是矛盾的、冲突的。帮助人们了解自己与他人互动的实质,对人际关系获得深刻的领悟力,从而促使当事人改变生活态度,建立更成熟,更有自尊的人际关系。

核心内容包括:

1、关于自我状态:

A,父母状态(父母意识):由父母或父母型人物的行为内化而来,是个人脑中早年获得的印象深刻的外部经验,包括“必须”和“应该”;

B,成人状态(成人意识):注意事实资料的搜集,能在客观立场上冷静分析;

C,儿童状态(儿童意识):常常凭感觉,这种状态一方面表现为服从性,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任性胡闹。

2、沟通状态:

A,互补型:一种符合正常人际关系的自然状态下的反应,是一种为人们所预期的反应;

B,交叉型:交错型交流,指当一个人发出信息后,没有得到预期的反应;

C,隐含型:“暧昧型”交流,总是设计两种以上的自我状态,真正的信息未明确表达出来,而是隐含在另外的社交客套的交流中。

3、人生的四种基本态度:

A,“我不好—你好”抑郁型;

B,“我不好—你也不好”严重精神紊乱或厌世者的态度;

C,“我好—你不好”怀疑和独断的态度;

D,“我好—你也好”健康的生活态度,认可自己也认可他人。

(二)交流分析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第一,交流分析理论解释和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因此非常适用于小组工作,尤其是治疗模式和发展模式的小组工作;

第二,交流分析理论对人格的描述,尤其是强调个人的三种自我状态的自然出现,可以帮助我们在小组过程中分析和领悟自己的人格结构,学习顺畅地与他人沟通;

第三,小组可以帮助当事人把焦点放在个人的早年生活上,帮助组员了解自我的生活态度、沟通形态以及个人的能力不能发挥与个人早年束缚的关系;

第四,小组可以提供一个互动的情境,使成员可以尝试和练习新的沟通方式,增加他们的自我察觉,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最终开始新的生活。

六、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大纲内容)

AA社会目标模式

社会目标模式是透过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培养成员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意识和社会良知,原则是在小组中强调参与、共识与任务的完成,更重要的是强调自我了解和专业训练。

(一)理论基础

1、参与、意识提升和赋权

(1)社会政治民主理论:第一,主权在民,参与是人民一种民主权力;第二,沟通、理解和平等都是从对话开始的;第三,教育也是一种权利。基于此,参与可以学习民主的技能,可以激发个人的潜能,可以提升人的意识;对话可以增进不同人群的理解,可以促使不同群体平等关系的建立;参与过程也是一个民主化教育的过程。

(2)赋权:赋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它实际涵盖了三个层面:

个人层面的赋权,发展一个更加积极的更具有影响力的自我意识;

社区层面的赋权;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以面对个人周围的社会政治环境有一个更具批判性的理解;

社会层面的赋权,获得更多的能力和资源,以实现个人和集体的目标。

2、系统功能理论

系统功能理论的假设是所有的有机体都是一个系统,由附属于母系统的次系统所组成,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结的,并发挥各自独特的功能,以保持系统内部的平衡,使整个系统稳定地向前发展。个人、群体、社会等都是一个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是有界限的,界限内彼此互动维持着系统的能量。

四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任何系统都必须具有目标,这是系统存在的前提;

(2)整体性原则: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论认为系统的任何一个部分如果离开整体就失去它的系统功能;

(3)层次性原则: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绝不是各部分简单相加,而是层次结构相互关联着的整体;

(4)动态性原则:系统是一个随环境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环境变了,系统的目标、原则、方法等也必须随之调整,这样才能适应动态的环境,也才能在新形势下求发展、求进步。

启示:

第一,小组是由不同元素所组成的系统;

第二,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整体,小组正是基于整体性的原则而建立起来,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发挥各自的功能,才能使小组的整体功能最大化,带给成员真正的改变;

第三,小组必须建立总目标和过程目标,帮助组员达成目标是小组的归宿;

第四,小组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化、情境化的过程,小组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处境中,小组工作者的角色和方法技巧是不同的。

3、社会变迁理论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社会变迁理论可是说是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量变和质变,在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改变中,人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社会发展必然受到人们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人与社会发展是一个“社会过程”,它包含前后相继的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对社会互动的过程(社会行为的互动必然导致关系和制度的变迁,互动过程实质上就是制度化的过程);第二个层面是制度化过程,制度化包括两层意思,制度的形成和完善、制度的改革。

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工作就是通过社会行为的互动关系,推动社会制度的完善和改革。

(二)社会目标模式小组工作的内容和具体应用

(1)总目标:培养小组成员的社区归属感,实现社会整合。

分三层次:第一,发展和提高小组成员的社会意识和潜能,同时发展提高他们实现社会变迁的责任心;第二,发展小组成员的社会能力,提高他们应对社会环境方面的个人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社会能力;第三,培养当地的社区领袖,使他们有醒觉和能力去带动推动社会变迁。

(2)小组:此模式下的小组是通过一系列的社会目标实现的,培养成员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变迁。

(3)组员: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成员可是是全社会的所有公民,特别是鼓励那些社会弱势边缘群体参与。(4)工作者:开始和结束是倡导者、引导者,中间是使能者、资源提供者或榜样。

(5)实践:

A,工作者,充分自决;

B,小组,强调民主参与、成员共识和小组任务的达成;

C,工作者要向每一个组员阐明机构的政策和信念,充分利用机构和社区资源。

(6)优势和限制

1、优势:符合社会工作者原初追求社会公正和社会关怀的理想,将个人问题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或社会结构联合,强调个人问题的解决与社会结构问题解决相关联;

2、限制:过分依赖意识形态,使它的理论基础薄弱缺乏系统性;过分注重组织力量,忽视了个人的独特需要,缺乏对个人动力的认识,解决群体需要优于解决个人问题。

BB互惠模式

互惠模式,又称互动模式或调解模式,主张者是施瓦茨,他认为在助人的过程中应该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理论基础

(系统理论、场域理论、互动和沟通理论)

关注子系统和整体系统的关系,而非成员个人本身,同时它也关注小组成员彼此的沟通和互动。

1、系统理论中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

A,非正式和自然的系统:家庭、朋友、同事;

B,正式系统:社区等;

C,社会系统:医院、学校等。

系统的适应性要求小组必须根据环境的需要而变化。

2、场域理论中的行为环境论、生活空间论和此时此地的概念

人的每一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

(1)行为环境论:环境分为地理环境(现实环境)和行为环境(意想中的环境,心理物理场,由自我和两极现象构成)。

(2)生活空间论:强调心理的需求和意向的作用,正式这种心理的需求和意向的作用,使生活空间产生了场的动力。他叫引力或斥力。包含三层意思:第一,构成生活空间的要素是人和环境,而这个环境只有在同人的心理目标相结合时才起环境作用,即生活空间成立;第二,生活空间是有动力的作用,表现为吸引力和排斥力,这些动力作用驱使一个人克服排斥力,沿着吸引力方向,朝着心理目标前进;第三,生活空间的动力作用是逐级展开的,行为者越过一个个带壁的领域,最后实现目标。

(3)此时此地:它更强调此时此地的期待、自我评价与记忆等因素对人行为的影响。

场域理论相信每一个人的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也并非单指物理世界,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时此地相连的诸多因素,而且这个域是此时此地发生的,所以,互惠模式关注的既在于个人也在环境,要通过个人、小组和社会系统间的开放和互相影响以达到增强个人与社会的功能。

3、“镜中我”、自我观念和符号互动论

库利的“镜中我”,说明社会我和客我的存在。为后来自我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库利从社会我思想引申出第一群体的概念。他认为,从个人与他人的接触方式看,一个人首先接触到的是家庭、伙伴和邻里等,面对面、直接的,有着亲密关系的群体,是一个人获得社会性、获得人格的原始的基本群体,他叫第一群体,也叫人格群体,与此不同的是,通过电话、书信等间接接触的群体,他叫第二群体,或叫非人格群体。

米德是符号互动论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个人社会行为是其所属群体中规范行为内化的结果,米德社会行为主义强调社会相互作用与个人行为的关系,将社会相互视为联结个人与社会的媒介过程,个人行为具有相互性和社会性,这种相互作用是人格形成的外部条件。

A,主我:对他人态度进行的主体反映;

B,客我:人与他人交互作用过程中把自己对象化,并加以主管规定的产物,客我以客体面貌出现。受社会制约。

“角色”概念是其社会相互作用中的一个关键概念:角色是个人在社会互动中,一方面得到社会期待(角色期待),另一方面遵照他人角色或社会规范等获得。

(二)系统论和符号互动论对小组工作的影响

1、人类的行为与互动式由“符号”及其意义引起的,人类不是对外部刺激作出简单的反应,而是对刺激作出能动的反应,并且赋予新的社会意义;

2、人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实现人性化的,所以人类是互动过程的产物,只有与他人的不断互动,人类才具有社会性和创造力;

3、互动中的人组成最优群体,只有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4、人类在互动中积极地塑造自己的行为,所以强调社会过程;

5、人类群体必须承认环境的影响并自觉适应环境;

6、个人在小组中担任各种不同的角色。

(三)互惠模式小组工作的内容和具体应用

1、目标:使小组成员在社会归属和互相依存中得到满足,要再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和有关的社会系统之间,达到互助和开放。目标可能是预防性的、补充性的和复原性的。

2、小组:有一个共同目标并且是一个互助系统,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3、组员:平等地位的个人。

4、工作者:协调者(不设计方案,不直接控制小组,而是提供信息引导小组发展,帮助组员协商以使问题迅速解决);调解者;使能者。

5、实践原则:

第一,启发组员主动思考问题,寻找共同点,自主确定并强化发展目标;

第二,澄清和说明自己与小组的角色,从而订立一个明确的契约;

第三,提供信息、协调关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小组服务。

6、优势和限制

(1)优势:注重成员的潜能和互助系统,突出了社会工作者助人自助的理念,小组的目标来自成员的互动和讨论,有利于成员发挥能动性和培养自我意识,成员自主选择恰当的介入策略去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

(2)限制:对小组中个人期望和个别化的关注不够,对成员个人改变程度的评估也不足,工作者的权力不够,使工作者难以用自己的权力影响小组过程。

CC治疗模式

治疗模式也称预防与康复模式,是以治疗个人为小组的任务,同时也提供个人的预防和康复的一种方式(干预)。(一)理论模式

应用经典的精神分析、行为认知、人本主义三大派别等的重要理论。

1、精神分析小组

目标在于重建个人的性格和人格系统,这一目标通过使潜意识的冲突进入意识层面,并对其进行检验而达到的。心理分析小组治疗过程在于再创造、分析、讨论、解释过去经验并解决潜意识层面上发生的防卫和抗拒,解决成员在儿童期产生的功能失调的模式,并在新领悟的基础上做出新的决断。

2、阿德勒式小组

阿德勒认为人主要是由社会因素(如个人目标)所驱使的,而非生物性的因素(如,性)所驱使的。

阿德勒用目的论的解释取代了决定论的解释,即人的生存是有目的有目标的,是受对未来的语气所推动的,决定我们的不仅是过去的经验,而且包括现在的情形和我们对未来的期望。这三个向度动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阿德勒强调自我和意识是人类的核心,人们在实现那些对我们有意义的目标过程中建立起一种独立的生活方式,心理和行为问题都是不良的生活方式、不正的追求目标,以及不健全的社会兴趣造成的,强调治疗是一种激励和教育模式。

3、心理剧

小组领导者引导小组成员以戏剧化角色表演出来,在其中经历过去、当前或预期的生活情形,就好像生活是戏剧情景一样,目的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帮助人们以一种自发的、戏剧化的方式表达感受,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深的自我理解和情绪宣泄,接受有关这些角色的回馈。

4、行为治疗小组

行为治疗小组是指以各种学习理论流派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多样化的技术和方法的应用。

其基本假设是:所有的行为问题,非理性的认知方法、情绪,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他们可以经由新的学习历程而得以矫正,从而发展处一套控制自己的人生、有效处理当前和未来问题的方法。

特点: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详细的目标、具体的说明、既是的测量和记录、评价和治疗是同时进行的。

内容:行为的评估、确切地说明治疗目的、确立适合于特定问题的具体治疗方案、客观地评价治疗效果。

常见小组:社会技能训练小组、肯定训练小组、压力管理小组、自我指导行为改变小组和拉扎勒斯的多重模式治疗小组。

5、完型治疗小组

泊斯开创,前提是,个体必须找到自己的生活道理,并接受个人的责任。

目的:激励案主从“环境支持”转变为“自我支持”,“使病人不再依赖别人,而是发现、发展和肯定自己的潜质,明白人可以自主,可以采取主动,可以做更多的事,拥有更丰富和更全面的生活”,另外一个基本目标是获得自我的觉察。

主要概念:“此时此地”,“觉察与责任”,“未解决的问题与回避”“神经症层次和防卫机制”,“能量与能量的阻滞和疏通”。

基本原则:利用现时的小组经验、小组察觉过程和小组参与者之间的积极互动,鼓励成员随时随地地觉察他们在小组中的角色和他们作为社会成员的角色。

6、交流分析小组

基本假设:我们基于过去的经验来做现时的决定。但其实过去的经验只是过去某一时刻适合我们的生存需要,对现在可以不再有效,因此,这一理论强调个人如何增强觉察能力,能够做出新的抉择,并因此改变他们的生活历程。

自我状态:父母状态、成人状态、儿童状态。

交流分析小组凭借小组组员的互动,可以帮助案主改变那些妨碍他们正常生活功能的部分,认识到自己的现在可以重新决定,并开始一种新的生活导向。

7、案主中心的小组

卡尔?罗杰斯创立。

他的假定是:人类倾向于朝着健康和自我实现的方向去发展。

强调小组领导者的个人平直,而非领导技巧。

案主中心小组的核心概念:发展小组历程中的信赖,提供成员成长的治疗性条件,这个条件主要有三个因素,即真诚、无条件的积极性关怀和温暖、同理的了解和倾听。

8、理性情绪治疗小组

创始人:阿尔法特?艾莉丝

艾莉丝认为每个人与生具有理性、直线思考和非理性、曲线思考的潜能,情绪的困扰来自那些个人的自我挫败的非理性信念。

在小组中,主要帮助案主寻找其情绪困扰的根源,即个人的那些非理性情绪。

人格和情绪困扰A-B-C理论

A是直接的触发事件;

B是人们对该事件持有的信念系统;

C是事物发生后产生的情绪反应;

D驳斥和辩论;

E产生新的积极情绪和行为。

优点:小组成员可以彼此提醒接纳现实;可以互相提供建议、评价、假设,可互相发现问题、提供反馈;可在他人的改善中学习和采取行动;可提供一个教、学、讨论与演练的实际环境。

9、现实疗法小组

创始人,威廉?葛拉瑟

这种疗法着重于解决问题,适合社会中现实的要求。

过程:包括案主先陈述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接着评价自己可能遇到的挑战,并拟定一份计划书,然后按照计划去付诸行动。

葛拉瑟认为每个人都有一股“成长驱力”这股驱力会推进个人进行改变,因此也叫抑制理论,旨在帮助个人更好地控制生活。

(二)治疗模式小组工作的内容和具体应用

1、目标:治疗模式是以治疗个人为小组目的的,它的目的就是帮助个人通过小组达到心理、社会与文化的适应。

2、原则:如果是为特殊群体开设的小组,特定的治疗目标会成为小组的目标;工作者经由小组中每个人的治疗目标总和来界定小组的目标。

3、特点:着眼于矫治、治疗、人格重建等过程,因此也被看做是再教育的过程,它包括对现在和过去事件的潜意识的觉察和了解,有些小组也用来矫治妨碍个人功能的情绪和行为障碍,其目标在于个人人格结构的转变,

因此,治疗小组常要持续较长时间,此外,由于组员的特殊性,治疗模式会比较信赖专家的判断和专业化指导。

4、组员:入组前需要评估(重要),组员通常有严重的情绪问题、行为障碍、人格问题、精神异常或有社会行为偏差问题。

5、工作者:通常是临床心理学家、精神医学家或临床社会工作者。

6、实践原则:开组前材料收集和评估,充分考虑个人和可能性问题;明确的契约;确定理论倾向;与组外关系联结。

7、限制:不太注重案主的互助系统,目标一定程度由外界决定。

DD发展性模式

(一)理论的基础和指导思想

1、理论基础由三个方面组成:发展心理学;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理论;小组动力学。

发展心理学强调个人具有成长的可能性和潜能;社会结构理论重视小组的现状,小组组员之间的互动功能。小组动力学则重视小组成员间的关系,强调小组内部的机制能够解决组员间矛盾,帮助组员获得成长。

发展性模式;顾名思义,是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

2、基本原则

第一,社会工作者职业关注的是人的社会功能的提高(恢复个人社会功能;预防个人社会功能的失调;发展个人更加和谐的社会功能);

第二,发展性模式关注的是个人的社会功能性,而非病理因素,重视自我实现,而非治疗过程(因此此模式强调的是怎样发掘个人的能力,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而非关注个人的弱点,解释个人的防御机制,特别强调,人有潜能做到以下几点: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实现;意识到他人的价值;评价他人,与他人互动;意识到小组的情境,评估小组的情境,并在小组中争取行动)。

(二)发展性模式的内容和具体应用

1、目标

(1)小组的目标:宣泄阻碍个人有效完成社会行为的负面情感;通过小组的归属感,为组员提供支持,发掘内在能力;得到接纳和关心;通过表达、成就感和小组的认同,提高自尊;现实的导向,明白他人与自己有同样的生活经历,了解他人的挣扎和应付过程,他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自我欣赏,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了解更多的应付生活困难的方法,增强角色能力和对自己生活负责的能力。

2、工作员主要工作领域:小组目标的实现、人际关系、个人自我实现。

(1)小组目标的实现:

标准(小组的有效性、活力和责任感);

采用方法:鼓励、促进、幽默、认可、启发、同意、挑战、表扬等。

(2)人际关系

工具性互动形式:如鼓励、支持、帮助、反对、限制、冲突、联合、协助、(使用服从、反对、分享)权威。表达性互动形式:对他人的反应以及对小组活动的反应。

(3)个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通过小组目标的达成而体现。

3、适用人群:不同人群

4、优势:广泛运用于不同状况的小组,不会被贴上标签,没有压力

5、劣势:实践过程中,强调的是一种成长的信念,而成长本身是一个难以测量的概念,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

总结:四种模式基于不同后设的建构:社会目标模式倾向于认为“个人问题是环境的问题”,从宏观结构的层面去处理问题;治疗模式则认为“问题是个人内在的”从微观“个人内心”层面处理问题。

相关的小组工作模式

(一)过程模式

认为小组的发展有可以被清楚表明的阶段,强调时间、过程和发展阶段,以及小组成员与发展的关系。(二)行为模式

以行为理论为基础,以及对个人的治疗工作为工作的焦点,被鼓励小组成员与小组中其他人员有直接接触,工

作员借助行为修正的技巧给与直接的干预和指导。

(三)任务中心模式

将个案工作中的任务中心模式在小组工作中运用,它与治疗模式有相近之处,如关注个人的问题,但同时更关注工作中的目标,为实现工作的目标,在小组中的不同阶段它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

(四)小组中心模式

卓波,他认为在朋辈小组、志愿者小组中采用小组中心模式,可以使小组成员在积极投入有共同利益与相互认同的小组经历中提高他们的社会角色责任,增进自我满足,从而促进社会功能。

【补充】

一、组织与环境模式

1、理论基础:社区结构功能理论、组织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行为学习理论、自我理论和社会化理论。

2、观点:认为小组目标的实现是由机构、小组工作者、小组成员和其外在的环境互动的结果。社会环境是个

人行为模式的来源,也是影响其维持和改变行为模式的工具。

3、小组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了解个人的特性、社会功能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利

用小组去提供一些改变个人及环境的方法或机会,使个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4、适用于帮助人们减少社会隔膜、促进社会融合,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等,运用该模式的小组有促进当地人与

外来者的共融小组,新的社会生活技能学习小组等。也用于服务有越轨行为的人,如社会帮教对象等。

二、预防与康复模式

1、理论基础:角色理论、社会系统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

2、观点:重视个人的社会适应问题,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社会环境、与人交往中逐渐受影响和学习得来,在小组中培养适当的环境,可以帮助组员预防和消除个人违反社会常规的价值观和行为或不被大部分人接受的行为。

3、目的:第一,通过小组的程序以及小组工作员的协助防止个人作出社会认为是越轨的行为;第二,使已经被认为有越轨行为的人通过小组活动重新适应社会

4、使用范围较广。在预防方面,可以用于社交技巧、自信心的训练、新角色的适应;在治疗康复方面,可用于服务有学习或行为问题的儿童、青少年,有不良嗜好或违法违纪行为的人员。

七、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大纲内容)

小组工作中理论研究者指出,小组是一个有生命的发展周期,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过程。

一、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

1、阶段Ⅰ——前属期阶段

小组的开始。成员刚进入小组,试图尝试与素不相识的他人建立初步关系,但他们的心理状态是观察和探求身外环境,对他人既接近又回避地保持着戒备,处于矛盾的困境。社会工作者的鼓励会有助于促进成员改善、觉察外部条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者鼓励成员表达他们对小组和其他人的期望,社会工作者在这时可通过组织一些有助于成员们相互了解的项目,帮助他们成为熟人,但成员之间还比较难以合作。

2、阶段Ⅱ——权力和控制期

成员们与其他人慢慢相处后,开始发现在小组中如何得到安全感和回报,将试着通过权力竞争与控制的过程,认识和确立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成员间的互相影响大,会形成小组成员在小组中不同的角色、地位、关系,并形成小组组织结构的初步。个别成员如果不能从小组中感受到安全和满足就会在这个阶段退出。但同时,对成员来说,无论在心理上或生理上,考察和斗争,有意或无意伤害他人或被他人伤害的机会也会上升。

3、阶段Ⅲ——亲密期

小组成员更加亲密了。他们更加开放,关心小组,关心其他成员,投入增强。成员开始公布比较小组生活与家庭生活。会出现同胞式的竞争,也会发生从家庭成员到小组成员的移情,同时开始意识和承认小组的经验在他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开始思考小组的目标。

4、阶段Ⅳ——分辨期(差异期)

形成良好小组的时期,成员彼此熟识和聚合,能接纳其他成员的个性、实力、态度和需要,对小组有较高的认

同,家庭式的情感减弱,小组的规范和标准成为行为的思考,或成员间权力的竞争和情感波动趋于缩小,能够相互支持、自由地国通。成员们更联合、更客观、更合作,以致能提出更现实的建议和计划,并实施大型的方案、项目。

5、阶段Ⅴ——分离期

进行到终结并且小组目标已经实现。成员们面临分离,开始在其他地方寻找新资源以满足他们自己社会的、娱乐性的和职业的需要,在转移和打破中已经建立的成员间的默契关系中会出现的许多焦虑,如内聚,反对小组解散,情绪反复,逃避现实。

八、小组工作的原则和技巧(大纲内容)

(一)社会小组工作的实践原则

1、认可每个人的独特个性以及行为的选择性;

2、认可小组是多种多样的及行动是多样化的;

3、真诚地接纳每一个人;

4、建立有目的的助人关系;

5、鼓励及促使小组成员之间实现有益的合作关系;

6、适当地修正小组过程;

7、鼓励成员根据自身能力参与小组活动;

8、促使小组成员投入参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9、鼓励小组成员通过冲突去体验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10、为小组成员提供多种新机会;

11、明确地运用制约;

12、有区别地运作工作方案;

13、对个人和小组的进步不断进行评估;

14、热诚、人道和严于律己。

(二)社会小组工作的技巧

(1)小组工作的一般性技巧;

1、建立关系的技巧;

2、观察的技巧;

3、组织和介入的技巧;

4、领导的技巧

5、沟通的技巧

6、参与小组活动的技巧;

7、运用社会资源的技巧;

8、评估小组过程的技巧

(2)有效促进沟通的技巧

1、注意信息传递的外部环境;

2、注意语言的选择;

3、提供合作性的目标;

4、关注和调整小组中的互动模式。

(三)组织会议的技巧

1、形成良好的开始;

2、把握讨论的过程;

3、做好总结;

4、完善的结尾。

(四)小组工作者在小组会议中的角色

1、示范者

2、促进者

3、调解者

4、支持者

九、小组的领导

(一)涵义:在小组运作过程中,负责组织、带领和引导小组成员走向和达到小组目标的人

(二)有效的小组领导者的特质:

1、自我察觉和自我了解

2、自我接纳、自爱自信

3、真诚、愿意对质自己

4、敏感与及时的回应

5、温暖、关怀与尊重他人的能力

6、对小组过程与功能的信任

7、放松与幽默

8、勇气和个人的力量

(三)小组领导者的方式

1、专权式:小组领导者以“权威”自居,将推动小组的主要责任寄托在自己身上,小组的动力大都围绕小组领导者产生;

2、民主式:小组领导者尽量推动小组的责任,鼓励组员的参与和各尽所能去分担和完成小组的任务;

3、放任式:小组给予每一位组员最大限度的自由去决定小组的目标和方向

(四)小组领导者的角色

1、是小组的起始者和推进者

2、是过程的观察者和反馈者

3、是小组规则的执行者

(五)协同领导:是指在小组工作中,有两个工作员分享领导权,领导者彼此呼应,共同领导小组。主要模式(新手模式,又称学徒模式;分担模式;交替领导模式)

*优点:1)小组成员能够得到更多的注意、了解和照顾;2)两位领导者可以彼此互补

*缺点:1)必须找到共同相处的协同领导者,才能发挥优越性;2)容易出现竞争关系和成为对手的关系;3)可能会提高成本

(六)带领小组的基本技巧

1、积极倾听:包括能够专注于说话者所说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也包括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途径让倾诉者了解你的倾听和关注。

2、反映:同感的传达过程,主要通过复述成员所表达出来的内容和解释背后的情感来实现,是建立在积极倾听的基础上的工作。

3、澄清:适用某些方法使组员陈述的内容和感受更加清楚和条理化的过程。

4、总结:将散落在交谈过程中的信息进行归类,以精辟和简介的语言对那些重要的观点和内容予以陈述。

5、微型演讲和提供信息:领导者需要扮演下专家的角色,为小组提供一些针对某个主题的信息,因此,他需要做一个微型演讲。

6、自我流露:领导者在成员们交流思想和情感时,将个人的资料、感受真实地呈现在小组中的情况。

7、鼓励和支持:

8、基调的设定:设置和创造一种小组的情绪氛围

9、眼睛的应用:关注小组中的非语言的线索、引导成员看其他成员、打断成员的发言、引导成员透露其内心世界

10、识别同盟者:能够正确的识别那些可以依赖和合作以及能够帮助自己完成某个任务的成员

(七)小组促进和干预的技巧

A引导互动

1、联结:将组员之间的共同点提炼出来的方法。

2、设限:领导者设定好权限,让小组的互动有所架构,不可逾越或偏离目标

3、阻抗:成员试图保留不健康和非适应性的行动方式,为抗拒改变而发生的针对小组和领导者的对抗行为。B融合

1、综合:将成员口语的或非口语的沟通内容,进行综合,借以指出他们的行为

2、摘要:简明回顾小组过程中讨论的核心问题和重点

3、分类化:将小组成员的问题和关心的事情分解成比较容易处理的单位

C对质:在适当的情况下,对组员言行不不一致,内在冲突的外在表现,对组员试图逃避的事情等做出挑战,带领组员或整个小组对成员的软弱、盲点、内心矛盾和冲突做最直接的接触。

(八)小组领导者容易掉入的陷阱

1、关系陷阱

2、受伤的工作员

3、自恋的陷阱:了解所有的人、爱所有的人、被所有人的爱

4、反情感转移:工作员被案主所激发的意识反应或潜意识反应叫做反情感转移、反移情。

5、情感枯竭

十、小组的沟通和冲突

(一)沟通的涵义是人际互动的基本形式,指的是两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接受者能够完全理解信息发出者所赋予信息的含义。

(二)小组中的沟通方式

1、链状沟通

2、Y状沟通

3、轮状沟通

4、环状沟通

5、开放式沟通

(三)沟通障碍

1、发讯人方面:

1)认知层面:对信息理解有误,信息编码错误

2)态度层面:仓促行事,言行不一致

3)行为层面:在发送信息的时间、地点、方式、语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2、收讯人方面

1)认知层面:不明语意、自以为是、情绪障碍、信息过分复杂

2)态度层面:心不在焉、不想接受、不愿沟通、不喜欢听

3)行为层面:身体疲劳、假装在听

(四)影响小组沟通的主要因素

1、组员在小组中所处的位置

2、整个小组的座位安排

3、小组的工作目标性质

4、沟通技巧

(五)社工进行有效沟通的原则

1、培养良好的个人素质

自我察觉、接纳、同理心、温暖、令人信任、开放、一致性、专注、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

不批评、非控制的态度、平等协商、关注、语言使用、积极的倾听、适当的回应、敏觉

(六)冲突的特点:异议性、不相容性、对立性、匮乏性

(七)冲突的作用:

积极方面:激发创造力、提高决策水平、增加小组的向心力、重新评价自己的能力

消极方面:削弱小组目标的努力、影响小组成员的心理、破坏小组的凝聚力

(八)小组冲突的类型

从形式上分为

1、真实冲突:指的是围绕小组目标实现过程中产生的冲突;

2、非真实冲突:与小组目标实现无关的矛盾;

3、实质冲突:指的是围绕小组目标的冲突;

4、感情冲突:组员间情绪、性格上的冲突。

从内容上分为

1、理性及秩序性的冲突:围绕实现小组目标时发现的冲突,表达方式是理性的

2、心理及情感性的冲突:组员性格和行为不协调造成的冲突,或因为组员未能有效克制自己的情绪而产生的

冲突

3、权力及控制性的冲突:组员间因争夺小组权力和影响力而产生的冲突。

十一、小组构成

(一)小组的内部结构要素

AA小组

BB成员

CC工作者

DD目标

*小组目标管理主要包括小组目标的驱力、目标实施过程的管理和目标成果的评估三个环节。

*小组目标是一个系统的体系,是由总目标(机构目标)、分目标(小组目标)和子目标(组员及工作者目标)组成的。

EE协议

FF活动节目

(二)小组的外部结构要素

AA机构

BB规模

CC时间

DD空间

十二、小组工作过程

?小组初期:期间小组组员开始聚集,相互熟悉和探索了解小组功能、共同兴趣及目标,彼此吸引或逃避。?小组中期:组员开始关注自己在小组中的权力和地位,关心自己被小组和他人接纳的状况,因此会出现较多的权力争夺和意见冲突的情况,以巩固在小组中的位置,成为小组重整与归纳阶段。

?小组后期:小组目标已经达成或小组不能顺利进入成熟阶段而中途涣散。

(一)小组初期

AA小组第一次聚会时的特点

1、充满了两极情感

2、成员过去的经验会影响在小组中的分享

3、试探

BB小组第一次聚会时工作注意的方面

1、寻找相似性

2、彼此交谈

3、消除顾虑

4、仔细聆听

5、同理、真诚和接纳

6、向成员解释清楚工作者自己的角色

7、向成员解释清楚成员自己的角色

8、掌握几种相互认识的活动并加以灵活运用

***制定小组规范时,需要遵循下列原则:开放、平等、尊重、保密、非批评和团结合作等。

(二)小组中期

【总体特点】小组结构受到成员的挑战,权力分化和争夺,有些成员因为恐惧而想从小组撤退,成员之间以及与工作者之间产生分期和争吵、价值对立等。

AA小组冲突时的特点

1、成员的自我意识和权力控制意识增

强;

2、有些成员向工作者提出对质;

3、小组冲突的形式和小组中的次小组

问题。

aa冲突形式:

个人内在心理冲突

成员之间的冲突

成员与工作者之间的冲突

“理性及秩序式”冲突

“心理及情感式”冲突

“权力及控制式”冲突

BB小组冲突时的工作:包容、冷静、理性、分享、稳定、焦点回归、充分运用游戏。

CC小组成熟时的特点

1、成员达到最理想的沟通状态

2、小组形成最有效的管理模式和解决

冲突的方法,组员之间有充分的默契;

3、小组有足够的能量达到目标;

4、小组的概念更加深入;

5、权力结构趋于稳定;

6、成员会比以前拥有更大的自主性,但

彼此之间的依赖性更强;

7、成员与工作者的关系更加和谐。DD小组成熟时的工作

引导、支持、充分运用游戏

(三)小组后期

1、小组后期的主要特点:

正面的、积极的情绪

负面的、消极的情绪(担忧、失落;否认、逃避、行为倒退;对外面世界的担心);

组员之间的联结呈现松散状态。

2、小组后期的目标:巩固小组工作的成果,帮助小组成员独立地、有成就地离开小组,并且巩固其在小组中的学习经验,使其能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从而进一步发展和成长。

3、小组后期的任务:评估小组目标的实现情况、了解和处理成员有关小组结束的情绪和感受;保持成员的变化,巩固其已经习得的技巧;协助成员指定将来的计划,适应外部的情境;处理未完成的工作;转介。

4、离组的准备:告知小组成员离组的日期,协助组员回顾在组中的收获,检验组员目标达成的状况;鼓励成员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他们对小组的依赖;了解组外的社会资源。

5、后期离别负面情绪:逃避、否定的离组情绪;沮丧失落的离组情绪;不满愤怒的离组情绪;行为倒退。

6、小组结束后的跟进:转介、建立自助网络、安排探访。

十三、小组的评估

【评估的相关概念】

1、基线评估:组员在参加小组前,目标行为的表现。

2、前测:指的是在组员进入小组前,对组员的目标行为或某一特定状态进行测量,并将其记录下俩,作为小组干预前后的对照资料。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问卷、访谈、量表、自我报告等。

3、后测:在小组结束时,用组员入组前的测量工具,对组员进行再次测量,然后比较前测和后测的数据,显示组员的变化。

4、跟进测量:在小组结束后3-6个月或一年之间进行。目的是想了解组员在小组环境中学习的行为和理念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情况。

5、目标行为:在小组设计中,确定小组干预的需要改变的行为,就是目标行为。

(一)评估的类型

1、作为研究方法的小组评估

1)过程评估:又称形成性评估,指的是对小组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评估

2)结果评估:对小组的结果进行评估,通常在小组结束时进行

2、作为工作方法的小组评估

1)组前计划评估

2)小组的需求评估

3)小组过程的监测评估

4)小组的效果评估

(二)评估的作用和意义

1、可以指导干预方向,使得干预行动一直围绕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顺利进行

2、可以帮助社工和组员明白在小组过程中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实现的程度

3、为组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来表达自己对小组的满意度和不满意度

4、评估可以帮助社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为以后的干预提供依据和改进方向

5、积累了大量的材料,为提高整个机构的服务质量提供了经验和资料,为机构的培训提供了重要依据。【补充内容】

一、如何应对退组的组员:

首先,按当事人“自决”原则,组员有权决定中途退租,社工要尊重组员的权利,但要与其分析退组的影响和可能要承担的责任;

其次,组员退出后,要给其他组员留出时间来处理离组对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讨论导致其离开的原因,同时也要处理退组成员的心理情绪问题;

再次,为了避免退组给其他成员带来压力,在组前筛选和访谈时,就必须同组员讲清楚,组员在决定退组时需要提前通知社工和组员,再就此问题进行公开化讨论。

二、开组前组员的一般特点:

(1)矛盾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既对小组充满了好奇希望能建立良好的互动但又不无疑惑和焦虑;既投入又逃避;

(2)小心谨慎与相互试探;

(3)沉默而被动;

(4)对社会工作者的依赖性。

三、开组前社工的任务

(一)协助小组组员彼此认识以消除陌生感;

(二)帮助小组组员对小组的期望、提高他们对小组目标的认识;

(三)讨论保密原则和建立契约;

(四)制定小组规范;

(五)塑造信任的小组气氛;

四、中期组员的特征:

(一)对小组具有较强的认同感;(二)互动中的抗拒和防卫心理;(三)角色竞争中的冲突。

五、社工的任务:

(一)处理抗拒行为;

(二)协调和处理冲突;

(三)保持组员对整体目标的意识;

(四)协助组员重新建构小组;

(五)适当控制小组的进程。

六、后期组员的一般特点:

(一)小组的凝聚力大大增强;

(二)组员关系的亲密程度更高;

(三)组员对小组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四)小组结构趋于稳定。

七、后期社工的任务:

(一)维持小组良好的互动;

(二)协助组员从小组中获得新的认知;

(三)协助组员把认知转变为行动;

(四)协助组员解决有关问题。

八、结束期组员的特点:

(一)浓重的离别情绪:逃避,退化。

(二)小组关系弱化。

九、社工的任务:

(一)处理组员的离别情绪和感受;

(二)协助组员

社会工作专业读书笔记

社会工作专业读书笔记 篇一:青少年社会工作作业---街角社会读书笔记 青少年社会工作作业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 学院:文法与经济学院 专业: 学号:201106750018 姓名:余学梅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小说式的笔调记录下该群体成员的行为,群体互动,非正式的社会结构。在观察的过程当中,作者尤其注意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群体领袖是如何保持其领袖地位的,维持其群体声望的;群体成员是如何相互共处的,如何与群体领袖互动;跳出一个

群体,作者特别注意到,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书中作者这样写道:诺顿帮一起去打保龄球的时候,每个成员的表现不仅与他们的技术有关,而且与其在群体中的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群体活动当中,领袖会想尽办法保证自己的优秀。 在哈佛大学青年研究员基金的资助下,作者于1936至1940年,对波士顿市的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即作者称之为“科奈维尔”的波士顿北区)进行了实地研究。本书即是对这一研究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 多年来,科纳维尔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问题区,那里青少年犯罪率很高、成年人犯罪十分普遍,在萧条时期这里的很大一部分人是靠家庭救济金或公共事业振兴署维持生活。美国人觉得科纳维尔与社会其他地区格格不入,认为它是干非法勾当的人和贪污腐败的政客、平穷和犯罪,以及起颠覆作用的信仰和活动的大本营。然而事实上,真正了解内

情的人却可以在科纳维尔发现一个高度有组织的,完整的社会组织。 同时,随着在美国出生的一代长大成人,科纳维尔的生活模式经历了深远的变化。这一切的一切都吸引了作者去探究,去回答人们对于科纳维尔提出的种种问题。 作者以被研究群体——“街角帮”一员的身份,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做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构。 这本书真正吸引我的,在于作者所给出的第一手资料。街角帮的生活形式,活动方式,人际关系,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细致详细的阐述。很明显,只有真正置身于研究。 《街角社会》所取得的成功与怀特

工作分析报告12篇汇总版

《工作分析报告》 工作分析报告(一): 培训工作总结分析报告 一、所规划培训的课程及部门安排 1、已提交的培训规划表及签字确认的部门共有8个。 2、因部门内部任务规划及相关原因确认本年度不开展内部培训的中心部门共有2个。 3、20xx年度确认开展的培训中心及部门共有8个。 二、培训工作成绩概述 1、总部主要成果: (1)编制20xx年度《新员工入职培训课程》 人资中心打破以往只有培训专责人员独立完成新员工入职培训课程工作,实现人力资源模块负责人独立宣导模块课程的专业局面,重新编制模块培训课件,深入为新员工讲解公司管理细则,使新员工感受到公司的规范性、归属感。 (2)完成了公司20xx年度培训规划的统筹汇总工作 鉴于过去中基层培训工作一向是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薄弱环节,人力资源中心在20xx年始便开展各中心部门关于内部培训需求调查分析工作,搜集各部门的实际培训要求,综合分析构成最终的《20xx年培训规划总表》,明确培训方向和具体培训资料。 (3)监督及支持各中心部门的内部培训工作人力部门主动跟进业务部门的培训工作促使培训目标的实现。 (4)各中心部门按部门任务规划编制培训课程,提高部门人员的岗位技能及内部沟通。 2、事业部 由于事业部培训规划刚终审不久,暂时只完成展新员工入职培训工作。人资中心将会加强对基地培训工作的监督。 三、存在的问题 1、授课方式方法有待改善。 部分课程专业性强、资料较枯燥,且授课方式单一,员工在上课时无法充分理解讲师所授资料,培训效果差。3、管理力度不足。 培训与考勤、转正、晋升等一系列考核工作不挂钩,促使培训的重要性及管理力度大大降低,相应的配套措施、考核机制也相对缺乏,处罚不及时导致处罚威慑力不足。

2018年04月自学考试06092《工作分析》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分析 (课程代码06092)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 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 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提出分工是国民财富增进的源泉的是 A.狄德罗 B.泰勒 C.苏格拉底 D.亚当斯密 2.提出“四民分业定居论”的是 A.孔丘 B.管仲 C.荀况 D.孟轲 3.以特定现象为目的,以个人或工组为对象,有观察人员实施的工作日写实是 A.特殊工作日写实 B.工组工作日写实 C.个人工作日写实 D.个人及工组工作日写实 4.收集工作分析信息时,对多个从事同样或相近的工作的员工进行访谈的方法是 A.个别员工访谈法 B.群体访谈法 C.董事人员访谈法 D.陪审团访谈法 5.功能性职务分析法(FJA)认为所有的工作都涉及到 A.工作执行者与数据、人、事的关系 B.工作执行者与数据、组织、事的关系 C.工作执行者与组织、人、事的关系 D.工作执行者与数据、人、组织的关系 工作分析试题第1页(共5页) 6. 以一个工序或某一作业为对象,按照操作顺序进行实地观察、记录、测量和研究工时消耗的工作分析方法是 A.工作日写实 B.测时 C.参与法 D.瞬时观察法

7. 我国最早开始的工作分析的初始研究是1916年,当时研究的是 A.劳动经济学 B.人事心理学 C.劳动定额学 D.工业心理学 8.制定实施计划属于工作分析基本流程中的 A.准备阶段 B.实施阶段 C.结果形成阶段 D.应用修订阶段 9.成本最高的工作分析方法是 A.关键事件法 B.问卷调查法C.职位分析问卷 D.资料分析法 10.工作分析的发展趋势是 A.工作分析系统化B.对客户进行工作分析 C.工作分析技术多样化 D.职位说明书标准化 11.冰山素质模型中不可见素质是 A.知识与技能 B.感知 C.动机 D.认知过程 12. 与有关人员的沟通在工作分析实施基本流程中的 A.准备阶段 B.实施阶段 C.结果形成阶段 D.应用修订阶段 13. 工作任职者的必备条件分析是想确定工作任职者应具备的 A.最高资格条件 B.最低任职资格 C.胜任资格条件 D. —般性任职资格 14. 职位分类法的不足是 A. 对职位等级的划分和界定存在难度 B. 方法不太灵活 C. 不适用于组织中职位发生变化的情况 D. 只能适用于小型组织 15. 职位描述中关于职位主要做什么的内容被称为 A.工作概要 B.工作职责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老年人社会工作的常用理论 一、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针对社会撤离理论所提出的老年人因活动能力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而愿意自动地脱离社会的观点,认为: 1、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够适应社会; 2、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来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活动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无论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还是从日常生活观察表明,“用进废退”基本是生物界的一个规律,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在态度和价值取向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更需要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不过,对于活动理论也有人提出一些质疑:第一,怎样界定活动?退休以后在家并不参加社区工作而只是在家种花养鸟或者习字绘画,这是不是活动?第二,晚年生活的满意与否除了活动因素外,是否还和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家庭关糸、机体健康等多个因素有关?第三,一味强调活动是否忽视了老年人个性因素的存在?正因为如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重视个性因素在衰老过程中的起重要作用的连续性理论。 二、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着重讨论的是,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损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处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对老人产生一种消极暗示,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也就是说,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会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这一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至少告诉我们,有些所谓的老人问题大多是被标定的结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消极暗示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因此,在帮助老年人的过程中,不仅要切实地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需要协助老人增强信心和提升能力。 社会重建理论就是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

社工笔记整理完整版

1、助人自助: "助人自助"是心理辅导的最基本原则,心理辅导期望通过其帮助,使来询者增强其独立性,而非增强其依赖性,以能够在日后遇到类似的生活挫折和困难时,可以独立自主地加以解决。 2、增能理论:增能理论是社会工作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同时也是服务于弱势群体的一个, 增能即针对社会中消权的个人和群体,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通过各种途径并运用各种技巧来激发他们的潜能并增强其能力,扩展并利用可利用的外部资源来帮助他们. 3、本土化:本土化不是狭隘的地域观念,更不是族群的对立,而是放眼国际,展望未来。现代社会由于交通发达,地区与地区之间往来密切,旅游、参访,甚至移民风气普遍频繁。到了一个新地方,想要融入当地生活环境,学习当地的语言、接受当地风俗习惯,就成为必要的条件。 4、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督导是专业训练的一种方法,它是由机构内资深的工作者,对机构内新进入的工作人员,一线初级工作人员,实习学生及志愿者,通过一种定期和持续的监督、指导,传授专业服务的知识和技术,以增进其专业技巧,进而促进他们成长并确保服务质量的活动。 5、优势视角:“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优势视角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允许他们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6、感受性需要: 7、社会权:社会权又称生存权或受益权,它是指公民从社会获得基本生活条件的权利,主要包括经济权,受教育权和环境权三类。 8、复原力:复原力(Resiliency)是指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也就是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它的基本特征有三点:(1)接受并战胜现实的能力;(2)在危机时刻寻找生活的真谛的能力;(3)随机应变想出解决办法的能力。 9、社会赞许性:社会赞许性(social desirability),是指某一行为是社会一般人所希望、期待、接受的。大多数人越喜欢的行为,其社会赞许性也越高。 10、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family life cycle)是反映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呈循环运动过程的范畴。美国学者P.C.格里克最早于1947年从人口学角度提出比较完整的家庭生命周期概念,并对一个家庭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作了划分。 11、贝弗里奇报告: 贝弗里奇报告可以说是影响整个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先驱读物,它是制度发展的经典著作,它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曾影响英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进程,被业内人士视为福利国家的奠基石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里程碑,为无数的经济学家和社会保障工作者所推崇、研究和学习借鉴。 12、伊丽莎白法案: 13、睦邻组织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未期的睦邻组织运动,又被称为社会公社运动(the social settlement movement & neighborhood centers),总之是一个属于社区的改良运动。 14、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

工作分析精讲七官方笔记

《工作分析》精讲七官方笔记目录 一、本节课知识点结构图 二、本节课知识点总结 三、配套练习题 一、本节课知识点结构图本节课内容包括:(1)第七章;(2)第八章8.1

二、本节课知识点总结 1、岗位评价【名词解释、填空】 (1)狭义的岗位评价是指通过设计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对组织中所需的岗位数量进行设计,进而逐一对岗位进行分析,确定岗位的价值量高低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的总称。 (2)岗位是组织的最小构成单位。 (3)岗位名称是区分某一岗位与其他岗位的首要因素,是一种身份的象征。(4)岗位职责是指一个岗位所要求的需要去完成的工作内容以及应当承担的责 任范围。

2、岗位评价的特点【简答题】 (1)对岗不对人 (2)岗位评价不考虑该岗位上任职者个人的工作能力或在工作中的表现(3)岗位评价衡量各岗位在企业内部的相对价值 (4)所选定的评价要素应该是共同的、容易理解的、普遍适用于所有被评价岗位的 (5)岗位评价不是一种标准,而是一种方法论,是可以评定岗位价值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 3、岗位评价的原则【简答、选择】 (1)评价因素针对性——针对不同企业实际情况 (2)评价因素互斥性 (3)统一性——不同岗位评价方法统一 (4)及时反馈纠偏性 (5)保密性 4、岗位评价的作用【简答题】 (1)岗位评价能够对岗位进行科学定量测评,便于比较岗位之间的相对价值的高低。 (2)确定公平合理的薪资结构。 (3)岗位评价可以使各个工作与企业对应的报酬相适应,从而使员工能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晋升途径,便于员工理解企业的价值标准。

5、岗位评价包括四项基本指标【选择、填空】 (1)责任指标 (2)岗位性质指标 (3)知识技能指标 (4)工作环境指标 6、岗位评价指标确定的原则【简答题】 (1)评价指标应反映公司的价值观。 (2)评价指标应普遍适用于所有岗位。 (3)评价指标不应在含义上有覆盖。 (4)评价指标应该获得管理层与员工的共同认可。 7、排序法【名词解释】 排序法是指由评价人员按照自己的判断,根据一些特定的标准进行整体比较,从而将岗位按照相对价值进行排列的一种方法。 排序法是使用较早、操作最简单、非定量的岗位分析方法。 8、分类法【名词解释】 分类法是指建立一个具有不同级别标准的岗位级别体系,然后将每一个岗位与标准进行比较,进而将其纳入合适等级的岗位评价方法。

江苏省自考工作分析重点复习资料

江苏省自考06092工作分析重点复习资料 一、单选1*20=20 1. 工作分析最初产生于美国的工业企业中p2 2. 1747年,狄德罗在编纂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实施了一次工作分析,据说他是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实施工作分析的人 3. 系统的工作分析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p2 4. 系统的工作分析是在美国科学管理之父——F.W.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p2 5. 1950年,赛迪.范提出了“职能职业分类计划”理论p4 6. 工作分析被誉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基石”p8 7. 职位即岗位,是某一时间内某一主体所担负的一项或数项相互联系的职责集合p1 9 8. 职务是指主要职责在重要性与数量上相当的一组职位的集合或统称p19 9. 职系又被称为工作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工作组成,是职责繁简难易、轻重大小及所需资格条件不同,但工作性质充分相似的所有职位的集合。P19 10. 职组是指若干工作性质相近的所有职系的集合,也叫职群p19 11. 职级是同一职系中职责繁简、难易、轻重及任职条件充分相似的所有职位集合p 20 12. 职等是指不同职系之间,职责的繁简、难易、轻重及任职条件要求充分相似的所有职位的集合p20 13.工作任职者是工作分析的一个最关键主体p21 14.工作岗位的任职者是工作分析中的“天然的”最佳主体p21 15.工作分析内容的确定是进行工作分析的一个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要素p26

16.系统原则: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组织中的每一个职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组织系统的一部分p30 17. 动态原则:工作分析的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加以调整p3 0 18. 参与原则:工作分析一般由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实施,但不能把这项工作看成仅仅是人力资源部的事p30 19. 经济原则:工作分析是一项非常费心费力费钱的工作,它涉及企业组织的各个方面。P31 20. 岗位原则:工作分析的出发点是从岗位出发分析其内容、性质、关系、环境以及任职资格等,即分析完成这个职位工作的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资格与条件,而不是分析在岗的人员如何,否则会产生防御心理等不利于工作分析结果结果的问题p31 21. 访谈法即适用于短时间可以把握的生理特征的分析,又适用于长时间能把握的心理特征的分析p40 22. 除访谈法外,问卷法也是国内目前运用最广泛、效果最好的工作分析方法之一p 48 23. 一般来说,观察法适用于短时间的外显行为特征的分析,适用于比较简单、不断重复,又容易观察的工作分析 24. 工作评价因子是用来评价管理类工作相对价值的纬度,即用来衡量某一管理工作(职位)相对其他工作(职位)而言对组织的贡献度有多大p88 25. 职能工作分析法最早起源于美国培训与职业服务中心的职位分类系统p90 26. 通用技能就是指是人能够将事、人和信息(数据)有机联系在一起,虽然受个人偏好和个人能力的影响,联系的程度存在差异p91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 在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中,曾经产生了不少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也从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领域借用了许多有关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人生回顾理论、人格类型理论、社会撤离理论、活动理论、连续性理论、社会环境理论、老年次文化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交换理论、方形生存曲线理论,等等。 一、人生回顾理论 布特勒(Butler)在1963年提出这个理论。它认为有许多老年人在老年期的一个基本的人格特征就是喜欢回顾往事。这种特征的产生主要缘于老年人的一种观念,认为自己已经日渐暮年,余日无多,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人生回顾过程”。老人们回顾往事的方式包括: (1)和亲朋好友或晚辈谈论往事; (2)怀念家乡,尤其回顾自己孩童时期家乡的生活情景; (3)对镜凝视追忆自己从前的容颜,和目前的鸡皮鹤发相比较,并且发出由衷的感慨; (4)一些有较高文化的老人还喜欢撰写有关怀旧的文章。 人生回顾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启发在于:在对老年人开展辅导或个案工作时,恰当地引导老人怀旧和回顾往事,对老人的自信心和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二、老年人格类型理论

美国有心理学家按照人格和调适情况,将老人分为下列五种类型: (1)成熟型(Mature Type) 具有这种人格特性的老人从幼年至中年,环境顺遂事业成就,从而能够平稳地进入老年,对于退休和老化能够理智地表示接受,不悲观、不退缩、既不过于进取也不过于自我防卫。 (2)摇椅型(Rocking Chair Type) 这类老人属于依赖型的人,不拘小节,也无大志,把退休看成是解除责任的一个有利时机,正好安享晚年而不用在工作单位里忙忙碌碌。他们对于老迈并不恐惧。 (3)防卫型(Armored Type) 这类老人防卫心很强,固执刻板,通常在年轻时工作勤奋负责,遵守规范,重视事业方面的成就及贡献。退休后比较不能适应晚年生活,依然想寻找工作,期望通过忙碌的工作来保持活力和消除对衰老的恐惧。 (4)愤怒型(Angry Type) 这种人格类型的老人通常在年轻的时候碌碌无为,甚至有失败和遭受重大挫折的经历,因而到了晚年就非常伤悲,但这类老人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客观因素,或者埋怨环境太差使其无法发展,或者指责他人从中作梗致使自己不能作为,等等,故而常常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常和别人发生冲突。情绪方面的失衡,又会导致这类老人在生理方面的病症,最终影响健康和寿命。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归纳笔记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归纳笔记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目标、对象及领域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含义与特点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 (一)社会工作的含义;是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的职业活动。 (二)我国对社会工作的理解: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 二、社会工作的特点(一)职业助人活动(二)注重专业价值(三)强调专业方法(四)注重实践(五)双方合作(六)多方协同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目标及功能 一、社会工作目标 (一)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1、解救危难2、缓解困难3、促进发展 (二)社会层面的目标1、解决社会问题2、促进社会公正 二、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功能的含义与类型1、什么是功能:功能是指在一个系统中某个部分所发挥的作用,即某一部分的存在和变化对整体及其他部分所发挥的影响2功能的基本类型:正功能和负功能 (二)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1、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2、促进人与社会的相互适应(三)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1、维持社会秩序2、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对象及要素 一、社会工作的对象 (一)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1孤儿、无依无靠的老人和残疾人。2精神病患者3、因失业而沦为生存困难者 (二)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 二、社会工作的要素 (一)服务对象(二)社会工作者(三)社会工作价值观(四)专业助人方法(五)助人活动 第四节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一)儿童及青少年服务(二)老年人社会服务(三)妇女社会服务(四)康复服务(五)社会救助(六)就业服务(七)心理健康服务(八)家庭服务(九)医疗社会工作(十)学校社会工作(十一)矫治服务(十二)城乡社区发展(十三)军对社会工作(十四)企业社会工作 第五节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 一、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一)直接服务角色1服务提供者2支持者3倡导者(二)间接服务角色1管理者2资源筹措者3政策影响人4研究者 二、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基础 (一)理论知识(二)政策知识(三)技术知识(四)文化知识 三、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一)技术能力(二)文化能力(三)心理素质(四)持续学习能力 第二章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第一节文化传统与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一、西方传统文化和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二、中国专统文化和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第二节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涵和体系 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内涵 (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社会工作者长期奉行和尊守的一整套指导期实践的原则和理念 (二)国际社会工作界认同的专业价值观1、服务大众2、践行社会公正3、强调服务对象个

山东自考工作分析笔记

工作分析笔记 第一章工作岗位分析(是人力资源的管理的基础工作)的 起源与发展 1 工作岗位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即作用) 1)增强人力资源规划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确保组织中的所有任务得到明确的安排 3)有助于主管和员工明确员工的职责和相关工作任务 4)有助于工作再设计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 5)为员工的绩效考核提供了客观的工作标准 6)为有效性,低成本的培训指导方向 7)为工作岗位招聘提供了有效的工作信息 8)明确管理者和下属的汇报关系 补充 A 统一指挥:每个雇员应当只接受来自一位上级的命令,有助于组织目标统一性 B 统一领导:每组具有同一目标的组织活动,应当在一位管理者一个计划的指导下进行 9)明确工作岗位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保持内部公平性 薪酬公平分包括: A 外部公平性:将组织内的薪酬水平与外部市场同等劳动力价格进行比较而确定 B 内部公平性:通过员工所在的工作岗位与其他工作岗位所承担的工作和所需投入进行比较而确定 C 投入公平性 2 工作岗位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一)员工招聘,选拔方面 通过工作分析确定组织空缺职位所需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而确定所需招聘员工基本条件的选拔标准,为组织招聘,筛选新员工提供客观基础,通过工作岗位分析选择有效的测试方式和内容组织测试,能让组织预测招聘者的工作能力,避免招聘盲目性,减少组织新进员工因知识,技能极端不足造成不必要的高培训成本,降低因招聘不当引发的高流动性 (二)岗位定编方面(岗位定编定义:合理确定某种类型的岗位人员配备数量,定编的依据是客观的组织任务量和现职员工的平均绩效) 通过客观科学的进行工作分析,科学的衡量组织岗位的配备数量 (三)培训方面 需要通过工作分析明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及培训效果,将培训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四)绩效考核方面 通过工作分析明确衡量岗位工作绩效的方法和标准,以及任职者是否达到期望的绩效标准,通过绩效改进计划提高绩效产出 (五)任职资格方面 通过工作岗位分析,准确确定任职者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对应聘者和现任任职者执行工作任务能力的分析得出有关改进绩效,所需提供相应培训的相关信息,从而提高任职者的工作适应性与工作产出能力,为组织更好的利用人力资源做好准备 (六)职业生涯发展方面 通过工作岗位分析寻找最适合员工发展的方法,从而尽力为员工提供有吸引力的工作,提高员工对工作的兴趣,从而增加工作投入,为组织提供更多产出 (七)薪酬管理方面 通过工作分析,工作评价,能对组织内部和岗位的相对价值进行确定,将组织中的相关岗位工作内容,任职者资格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薪酬水平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组织中的纵横薪酬体系,建立内部公平,外部具有相对竞争力的薪酬水平,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和投入度 3 工作岗位分析的内容(从工作分析中直接产生的结果是工作说明书和岗位规范) 1)工作职责与工作活动 2)工作上下关系 3)工具,机器,仪器和工作辅助设备 4)工作如何完成 5)对工作岗位任职者的要求 6)工作关系 7)与工作相关的事物 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方法确定了: A 工作的标准作业方法B 选择标准的作业工具 C 确定标准作业时间 D 制定单位时间的标准工作量 员工职级制---以工作分析为基础 系统工作分析起源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泰勒--科学管理之父 工作分析发展: A 起源 19C末-20C初 B 创始 1911 管理学原理《科学管理原理》C 兴盛1964 民权法案反歧视运动 D 目前主流定量化与个性化 E 工作分析成就:管理的规范化与职业化要求 美国公民权利法实施---工作分析开始得到重视 工作分析、工作评价首先应用于--工商企业 20C 30年代,工作分析与评价方法在欧美企业产生、推行4 工作分析(岗位分析)定义:是指以工作岗位为研究对象,收集有关工作岗位的职责、任务、活动、标准,对履 行工作的任职者的资格要求、工作流程、工作完成的环境 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服务于某一特定目的的过程。 5 工作分析的层次 1 要素:指工作活动中除单个动作外的最小划分单位 2 任务:指为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相关的活 动或要素 3 职责:指特定的工作岗位所负责承担的某类工作任务的 集合 4 工作:a 工作任务b 一系列相互联系、职能类似或所需 水平相似的任务所组成的工作岗位,一个工作对应一项职 责或多项职责 5 职务和职位:职务指在某一组织中具有同等垂直位置的 一组工作岗位的集合,这一组工作岗位所承担的工作任务 和职责虽然不同,但具有可比的重要性 职务强调一个工作岗位所承担的任务,而职位更强调岗位 在工作组织中的上下位置和关系 6 职业:指某类具有相似特征的,人们赖以为生的工作类 型,指在不同的组织中存在的类似的工作类型 7 职系:指工作性质大体类似,但工作责任、难易程度不 同的一系列职位 8 职级:指职系中职责要求、工作任务有所区别的一系列 职位所组成的级别或指其中的某一个级别 9 职组:若干工作性质相似的职系组成的集合 6 工作岗位分析的流程 (一)工作岗位分析的准备阶段 包括:A 明确工作岗位分析的目的 B 选择 和培训工作岗位分析人员 C 选择工作岗位分析的方法和工具 D 与组织中的 相关成员沟通工作分析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所需要的相关配 合工 (二)工作岗位分析的执行阶段 包括:A 选择工作岗位分析信息的来源( 1 任职者 2 任 职者群体 3 任职者同级相关岗位任职者 4 任职者上级) B 收集工作的有关信息 C 制定工作岗位分析文件 D 与相 关人员确认信息的准确性 (三)工作岗位信息的分析、整理阶段 最常见的工作分析结果为工作说明书(岗位说明书)和岗 位规范 (四)工作分析结果的运用和修订阶段(半年至1年内可 对工作分析结果检查、回顾将工作分析结果形成标准文件, 形成正式的工作说明书和岗位规范) 补: 工作分析可能遇到的阻力 A 组织成员不配合,调查工作不能及时按要求进行,影响 工作分析进度甚至造成整个计划的流产 B 由于组织成员在工作信息收集阶段配合不好,影响工作 分析质量,信息收集不全面,导致工作分析结果不准确和 可接受度较差 C 由于员工对工作分析目的不了解,提供不准确信息或者 不配合,使工作分析所获信息被人为的扭曲。 7 工作岗位分析的时机 1)组织环境的变化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 2)组织内部高层管理人员的变化可能需要对组织中工作进 行重新界定 3)组织业务发生变化后,组织工作流程变化可能引起对工 作分析的需求 4)组织中大规模的招聘需要对工作进行分析后确定所需要 招聘人员的基本要求 5)制定绩效考核标准时需要对工作岗位的职责进行界定, 明确工作产出的标准 6)制订员工培训计划时需要了解工作对员工的要求 7)在衡量工作岗位的相对价值时需要从工作分析中获取有 关工作的全面信息 8 工作岗位分析涉及组织中的人员及其角色 涉及人员:A 组织高层管理者 B 中层管理人员 C 工作岗 位分析人员 D 员工 E 工会 F 工作岗位分析顾问 (一)组织高层管理者的角色 A 建立工作岗位分析的需要,根据组织的发展状况,提出 工作分析的必要性,并在组织内发起工作岗位分析的工作 B 发布政策陈述,指示和进行其他沟通,向组织内传递有 关信息,倡导工作分析过程 C 为执行工作岗位分析的多方面工作授权,在组织内安排 相应的工作人员以协调组织工作分析过程 D 为实施计划建立时间框架,为工作岗位分析过程确定明 确的时间要求 E 密切注视工作岗位分析的全过程,并解决在工作岗位分 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冲突 F 为工作岗位分析过程提供持续的支持,包括有形的和无 形的 G 任命他人或亲自担任审核和认可工作程序,使工作分析 的结果与实际工作需要相结合 (二)中层管理人员的角色 A 在需要的情况下,协助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实施工作岗位 分析计划 B 在必要的情况下参加工作岗位分析,为工作岗位分析提 供相关信息 C 在涉及工作岗位分析的员工沟通,增强员工对工作分析 过程的认可度 D 需要审核和认可工作岗位分析过程中有关工作岗位的职 责,任务,工作内容,活动以及工作流程的初期结果 (三)工作岗位分析人员的角色 A 根据工作分析的目的和预期结果开发信息收集方法,以 最有效方法获得所需信息 B 在调查阶段中收集数据,信息,分析所获结果 C 根据实际工作的进展,能从人力资源专业人士的角度研 究和开发可达目的因素,提供解决问题方案 D 根据信息收集过程和信息分析过程的结果,准备或参加 工作说明书等工作分析结果文件的编制 E 在团队中,工作分析人员应该能做到相互沟通,交流, 以监督或协调工作委员会的工作 F 在需要时应能参与工会谈判,向工会结实员工对工作分 析的过程和结果中产生的有关问题 (四)组织中员工的角色 A 参加数据收集(填写调查问卷,参加工作分析面谈) B 参与工作说明书草案的制定 C 工作委员会中,需要有员工参与,以获得全体员工对工 作岗位分析公平性的认同,需要普通员工参加审核委员会 对工作分析的结果进行验收。 (五)工会的角色 A 在工作分析过程中,需要获得工会的积极支持,保证资 料收集顺利进行 B 需要工会代表或工会授权的代表参与工作说明书的编制 C 工作岗位分析的最终结果也需要工会成员参与审核和认 可,表明工会对此最终结果的态度,以增强员工对工作岗 位分析结果的认同度 D 若在工作岗位分析过程中,工会代表认为工作岗位分析 的过程或结果有损害工作人员利益的可能,工会可能会代 表员工的利益与管理层谈判 (六)工作岗位分析顾问的角色 A 为管理层提出工作岗位分析的建议,制定有关工作岗位 分析的计划,审核和检查工作流程 B 与分析人员一起工作或在 a 数据收集和分析 b 编制工 作说明书 c 符合法律需要 d 建立系统的工作程序等方 面进行建议 C 参与工资,薪酬管理的其他开发阶段的工作 D 监控工作岗位分析的全过程,使之能按预定计划进行 第二章工作分析的方法 1 工作分析方法的分类 (1)传统的工作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任职者的观察、 访谈等形式收集工作中的相关信息,以文字的形式准备工 作岗位说明文件。(该方法以工作活动为工作描述指标,将 工作分析重点集中在工作活动的内容与任务完成方面)信 度,效度难以衡量,因其结果是非量化、描述性的。 传统的工作分析方法是主观性的分析过程,工作分析结果 的质量依赖于 A 工作分析人员客观分析的过程 B 对工作 进行分析的能力 C 任职者和信息来源所提供工作信息的 准确程度 (2)标准化工具和方法:最著名量化分析方法:麦克米 克职位分析问卷(PAQ)及职位分析清单方法等 (3)任务清单方法:最著名的任务清单法:综合职位分 析方法(CODAP)雷蒙德.克里斯托为美国空军开发的的 任务清单库 任务清单法:(量化方法)强调工作活动,使用这种方法, 需要建立与一组工作相关的任务清单,由工作任职者及其 上级对此任务清单中的任务进行分级评定,然后用计算机 对分级评定的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开发出量化的工作分析 方法 实际所有的工作分析方法都能用任务清单法表述,即使是 描述性的工作说明书也可能转化为量化的任务清单方法 (4)结构化的方法。如范纳开发的功能性工作分析方法, 以任职者处理“数据”、“人员”、“事物”三种对象的任务 为基础,建立结构化的等级图,对工作的功能程度进行分 类 2 收集工作分析所需信息的方法 1)观察法:指由工作分析者通过对任职者现场工作直接或 间接的观察和记录,了解任职者工作内容,收集有关工作 信息的方法。 A 在主要是由身体操作的活动所组成的工作岗位中,观察 法比较有效 B 也可用于行为化的工作分析,以便了解工作任职者在工 作中的实际表现和实际工作困难 C 观察法只适合外显操作、行为性工作的分析,而不适合 单独用于抽象的智力活动、心理素质的分析,脑力劳动较 多的工作岗位中,仅用观察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 其他方法配合才能收集必需信息进行工作分析的目的。 D 对复杂工作难以全面观察。 2)访谈法:工作分析人员通过访谈的方式获取需要收集的 信息 因访谈对象不同将访谈分为三大类: A 对任职者单独访谈(任职者本对工作岗位最有发言权) B 对承担同类工作的任职者进行群体访谈(也称专家座谈 法) C 与熟悉该工作的任职者的上级进行访谈 使用访谈法的注意事项:1 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 2 选择 适当的访谈对象 3向被访谈者介绍访谈的目的,建立信任 4 多采用开放式问题,了解更多的信息,鼓励被访谈者发 表更多的观点 5 每次只提一个问题 6 所提问的问题按 逻辑顺序排序,每个问题最好有一个主题 7进行记录8 针 对工作分析目的,使用结构化分析方法9 客观的收集信息 3)问卷法:是通过让任职者和相关人员填写问卷收集工作 分析所需信息的方法。 分类 A 采用开放性问卷:收集有关工作的所有信息,请填 写问卷者全面的描述其工作。简单,但收集到的工作信息 无规律性,整理困难 B 在对工作已彻底了解的基础上,编制出完善的结构化问 卷,只需要填写问卷者在所提供的工作任务中进行选择。 前期编制问卷难度相当大,但一旦编制完成,所收集的工 作信息就易于整理、归纳。 4)现场工作日志法:要求任职者在一段时间内实时记录自 己每天发生的工作,按工作日的时间顺序记录下自己工作 的实际内容,形成某一工作岗位一段时间以来发生的工作 活动的全景描述,使工作分析者能根据工作日志的内容对 工作进行分析 现场工作日志法不足: A 现场日志法需任职者全面配合,任职者需要即时记录工 作活动及消耗的时间,这项工作对任职者在进行自愿记录 这段时间要求较高 B 现场日志中提供的信息失真,包括遗忘,不能及时填写 及刻意隐瞒等原因 C 即使得到了完整的工作日志,在一般的工作日志的信息 中也只能了解到各项活动及在每项活动上消耗的时间,不 能完全了解各项工作活动的目的和重要性 D 工作日志法也记录任职者在一段时间内工作活动的情 况,却不能了解长期的周期性的变化的工作活动 3 量化的工作分析方法: (1)职位分析问卷PAQ:应用最广泛的量化工作分析方法, 包括194项问题 (2)美国劳工部工作分析程度DOL (3)职能性工作分析FJA:在美国劳工部工作分析基础 上产生 职能性工作分析标度表 A 资料职能标度表 B 人员职能标 度 C 事物职能标度 (4)管理职位描述问卷调查法MPDQ:用来决定那些被提 名进入管理职位的人员是否需要培训,也被用来评价和确 定管理工作的报酬率,并用于对工作进行分类。 确定工作分析问卷每个问题是否适用于被分析的工作的6 个维度:A 应用范围 B 时间长短 C 对工作的重要性 D 发生的可能性 E 适用性F 特种代码 4 任务清单法:(核心在于拟订某一类工作有关所有任务清 单)定义:需要开发一组与工作有关的任务清单列表,然 后由工作任职者及其上级以次为据对工作中的各项任务进 行评价,最后,这些评价信息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形 成量化的工作分析结果 (1)综合职位数据分析方法CODAP 应用最多 (2)工作信息矩阵系统JIMS 核心仍是任务清单 5 工作分析的内容 A工作职责与任务分析 工作职责与任务分析从哪几方面进行: 1)工作职责与任务的完整性:将组织目标层层分解,确保 组织所有任务得到明确安排 2)工作职责与任务的合理性:组织内职员与任务的 分派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予以安排设计,可根据需要灵活 变动、调整,合理安排 3)工作职责与任务的系统性:本组织中各项工作任 务具备各种与工作流程相关的系统性,职责与任务按权限 分配控制完成 B 工作流程与工作过程分析 工作流程:工作任务从组织外部开始,在组织间各部门进 行传递,最终得到产出的过程 工作过程:组织中的成员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务,需要

自考工作分析理论与应用复习资料资料

工作分析理论与应用 1.工作分析的内容是什么?工作分析内容包括工作职责分析、工作流程分析、工作权限分析、工作关系分析、工作环境条件分析、任职资格条件分析. 2.工作分析系统的选择应慎重,主要应考虑哪几种因素?①工作的结构性.工作分析系统的选用首先取决于工作的结构性.②产业的类型.工作分析系统的选择与产业的类型相关.③工作结果和过程特征.工作结果和过程特征也影响工作分析系统的选择.④企业价值观.工作分析系统的选择取决于企业价值观中对人性的假设.⑤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对象也与工作分析系统的选择密切相关. 3.工作说明书的内容,其含义以及作用?内容:工作说明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标识、工作概要、工作职责和任务、工作联系、工作的绩效标准、工作环境条件、工作规范. 含义及作用:工作说明书是对企业各类工作岗位的工作性质、任务、责任、权限、工作内容与方法、工作应用实例、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以及人员资格条件等所做的统一要求. 工作说明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 4.科学编写工作说明书,应注意哪几方面?1.高层的支持和认可.在编写工作说明书之前,人力资源的经理一定要和相关的高层领导进行讨论,明确工作分析的意义,正确定位工作说明书的编写工作,取得领导对工作分析和工作说明书编写的理解和支持.2.员工的参与和配合.企业在编写工作说明书时,各部门的主管以及员工应该积极参加人力资源部提供的编写技术培训、指导和审核.人力资源部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向员工宣传制定工作说明书的意义,界定说明书中各项内容的含义.3.逐步分层实施.(1)开展工作分析与调查.(2)界定部门职责(3)分析部门职责(4)分解部门工作任务.4.使用规范用语.规范工作说明书的描述方式和用语关系到工作说明书的质量,因此这一工作不容小视. 5.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工作说明书的管理工作相当重要,行业的发展、企业的变革会给工作岗位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企业编写出规范的工作说明书后,人力资源部门应建立工作说明书的动态管理机制,由专人负责管理更新. 5.编制工作说明书的一般准则是什么?(案例分析题)1.确定工作说明书的内容.工作说明书的内容要依据工作分析的目的加以调整,可简可繁.2.选择工作说明书的格式.可以采用叙述式,也可采用表格式.3.界定岗位.必须指明工作范围和性质,可以使用“为部门”或“按照经理的要求”这样的词语来说明.4.使用专业词汇.在编制工作说明书时,选用最专业的词汇来表述,比如分析、收集、分解、监督等.5.使用规范文字.工作说明书应使用规范文字填写,字迹要清晰,地方不够可续页. 6.使用正确的表述方式.如使用简明、直接的语言;每个句子应该以动词开头;每个句子必须反映出一定的目的,应该使用让读者一目了然的表达方式;不必要的词语应省略,在使用那些只有唯一含义的词语以及用来详细描述工作方式的词语时,要小心谨慎;对于工作任务的描述应能反映所分配工作的执行情况以及任职者的性格特征. 7.使用统一的格式.所有的工作说明书最好都用统一的格式,注意整体的协调,做到美观大方. 8.多层次、多角度审核把关.为了搞好工作说明书的编写工作,需要企业最高层领导、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典型岗位代表、部门经理及主管和员工代表、外聘工作分析专家协同工作,共同审核把关. 6.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在安排各类岗位及人员的比例时,应处理好哪几个关系?1.企业直接与非直接生产岗位的比例.直接生产岗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处在生产第一线,对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非直接生产岗位,为直接生产岗位提供服务,对于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也是必不可少的.2.企业中生产工人内部基本工人岗位与辅助工人岗位的比例.基本工人岗位与辅助工人岗位都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岗位,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它们两者之间的比例,要根据生产条件和各自的工作量大小进行合理安排.3.基本生产工人和辅助生产工人内部各工种之间的比例.在生产工人和辅助生产工人内部,由于劳动分工的不同,又可分为许多不同的工种.这些工种需相互协作,才能使生产经营活动协调地进行.4.管理人员与全体员工的比例.企业在保证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减少管理工作失误的前提下,应力求降低管理人员的比重,消除机构臃肿和人浮于事地现象.5.服务人员与全体员工的比例.企业内部的各种服务性岗位,应

老年社会工作的定义

老年社会工作的定义 老年社会工作是指老年社会工作机构和老年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或方法,为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解决老年人的社会问题,是老年人能够继续参与社会生活,幸福安度晚年的社会生活 老年个案工作 老年个案工作就是老年社会工作者依托老年服务机构对老年个人或者家庭提供物质和情感支持与服务,旨在改善老年人生活环境与条件,增强其社会功能,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和应对困难的能力的活动过程 老年小组工作的定义 老年小组工作既通过组织老年人存于小组活动,提高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功能,协助老年人更好地处理个人、家庭。团体及社区的问题 老年小组活动制定计划 老年人的活动小组根据小组的目标和任务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成长小组。学习小组、康乐小组、任务小组、任务小组、治疗小组、教育小组、志愿小组、兴趣小组等 老年社区工作含义 老年人社区工作主要以社区中的老年人为工作对象,通过发动的和组织区内居民参与集体活动,确定老年人在社区中的问题和需求,动员社区资源来预防和解决老年人问题,培养老年人的自助、互助、自觉精神,让老年人有愉快晚年生活并维护社区的稳定 社会撤离理论的主要观点 1.老年人身衰体弱,形成了撤离社会的生理基础 2.老年人心理较为消极,经常想到死亡,甚至盼望死亡 3.老年人的撤离过程可能由老年人启动,也可能有社会启动 4.老年人的撤离状态有利于老年人晚年生活,也有利于社会继承 5.老年人的撤离过程具有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对社会撤离的批评(对社会撤离理论的评价) 1.忽视个体差异 2.忽视个性差异 3.忽视地位差异 4.忽视撤离造成的弊端 5.忽视撤离的文化特征 6.忽视老年完全撤离社会的负面意义 活动理论主要观点 1.活动理论的要点 ①老年期角色与成年期不同,老年期的角色属非强制性的,更加符合个人意愿。 ②非强制性角色有益于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 ③非强制性角色的数量与老年人精神状态呈正相关关系 2.活动理论观点的基础 ①老年人角色丧尸越多,参与的活动越少 ②老年人的自我认识需要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和证明 ③自我认识的稳定性源于角色的稳定性 ④自我认识越清楚,生活满意度越高 对活动理论的评价 1.有利于老年人的重新认识自我 2.活动理论符合社会的价值体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