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地理环境

区域地理环境

区域地理环境
区域地理环境

题文

阅读有关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左下图为伊犁河谷地形示意图,右下图为我国新疆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天山北坡经济带东起哈密,西至伊宁。2012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规划》。天山北坡经济区被列为西部地区重点培育的新的增长极之一。

材料三下图甲市是我国某自治州的首府,该州棉花产量占全国的l/8,长绒棉占全国总产量的93%。甲市是重要的棉花交易集散地,棉纺工业发达。

材料四据有关专家称,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副热带高压整体偏强,东亚季风携带的水汽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导致我国东部降水较多,西北、东北降雪频繁。

(1)地处西天山的伊犁河谷素有“塞外江南”的称誉。根据地形特点分析伊犁河谷成为“塞外江南”的原因。(8分)

(2)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区将成为国家重要经济增长极,试分析其有利条件。(8分)

(3)分析甲市成为棉花交易集散地的有利区位条件。(8分)

(4)天山山脉附近地区去冬今春广泛区域持续大雪,大部分地区降雪量有20~70厘米,简述其原因以及大雪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2分)

(1)北部高大山脉抵御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南部高大山脉阻挡来自塔里木盆地的风沙入侵;谷口向西敞开,利于西风(暖湿气流)进入;西风受地形抬升影响,形成丰富的降水。(8分)

(2)国家政策支持;煤、铁等自然资源丰富;西邻中亚国家,利于发展对外贸易;交通便利。(8分)(3)位于棉花主产区,资源丰富;棉纺工业发达,棉花需求量大;首府城市,交通便利,信息通达度高;西邻中亚国家,利于发展边境贸易。(8分)

(4)原因: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气候异常;强冷气流南下,遇山地阻挡抬升,形成降雪。影响:利于抑制沙尘暴;利于缓解冬春旱情;利于减少来年虫害影响;易产生冰冻灾害;春季积雪融化易形成洪涝,诱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答案合理,酌情给分;任答六点,每点2分,共12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的图中看到西天山的伊犁河谷位于纬度43—44度之间,属于中纬度地区,伊犁河发源于天山,北部有北天山,南部有南天山,形成一个天然的汇风汇水的地形区,在西风带的影响下,形成降水丰富的集水区。尢如江南一样。

(2)从材料一的叙述可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规划》”说明国家的重视,政策的支持,从材料三的图中的图例也知道,当地的煤、铁等自然资源丰富,为发展经济创造的资源基础;还有就是该地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边境,与国外联系便利,为经济发展提供的市场、交通等条件。

(3)从材料三的图中的图例知道,甲市附近分布有棉花生产基地,原料丰富;甲市是本地区的首府,政治、

文化、经济的中心,各种基础条件相比比较好,加上又位于国边境,可以加大对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渐发展成为棉花交易集散地。

(4)由材料四“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副热带高压整体偏强,东亚季风携带的水汽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导致我国东部降水较多,西北、东北降雪频繁。”说明形成持续大雪天气有全球气候异常的原因;同时由第1 问,该的地球地形特别可知,南部有南天山,对北方来的冷气流有抬升作用,易造成降水。大雪的影响有功有过,有功方面主要表现为沙尘暴、旱情、虫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过的方面主要是对气象灾害(冰冻、洪涝等)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等)。

辫状水系

区域地理环境

28、工业污染控制模式(就工业与自然关系而言划分的工业发展三种模式)。答:工业污染控制模式: 1.不顾环境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20世纪50—60年代) 工业生产的原始模式:“资源—产品—废物 工业系统内部的高度经济性和外部的高度不经济性,在相当程度上加深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 2.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污染末端控制”的发展模式(20世纪70—80年代) 末端控制污染”模式(“排放管理”)对于控制局部地区的工业点源污染是有效的,对遏制工业污染的迅速扩大也有其历史的作用。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杜绝环境问题的产生。 3.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污染预防”的发展模式 目前在工业界所倡导的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环境管理的污染预防的发展战略。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工业系统的生态化。基于生命周期的思想和循环经济的理论指导下的工业发展战略是当今工业环境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29、循环经济的概念、原则与发展途径。 答: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其实只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 (1)减量化(Reduce)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 (2)再利用(Reuse)原则: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 (3)再循环(Recycle)原则:以污染排放量最小化为目标; 减量化是首要原则。“3R”原则的顺序应该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这一顺序反映了人们对环境与发展问题认识上由过去单纯的末端治理向减少废物的污染预防方向发展,是一种质的飞跃。 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入手: (1)部门层面(小循环)

新教材高中地理 课时素养评价六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课时素养评价六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近几年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在城市建设中重点突出了徽派民居建筑样式,当地民居与一批被整体迁移至此的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充分说明 ( ) A.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景观的影响 B.政府政策对城市建筑格局的影响 C.城市建设突出了现代化色彩 D.这种城市建设是哗众取宠 【解析】选A。罗店镇城市建设突出徽派民居建筑样式,当地民居与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属于地域文化影响建筑景观。 2.如图中的三幅照片拍摄于天津滨海地区,其地理景观均反映了( ) A.科技发展影响传统文化 B.地域文化影响建筑风格 C.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 D.自然资源影响城市景观 【解析】选C。潮音寺是古代人民对大海的崇拜和敬畏而产生的,天津港、海滨浴场是现代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利用,都是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产物。 3.云贵高原文化区的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居民种植水稻的梯田层层叠叠,体现的是 ( ) A.生产景观 B.聚落景观 C.建筑景观格局 D.主体建筑风貌 【解析】选A。梯田是哈尼族世代耕作的土地,体现了农业生产景观,属于生产景观。 4.济南因境内泉水众多,拥有“七十二名泉”,被称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

山色半城湖”的美誉。体现的是( ) A.生产景观 B.聚落景观 C.建筑景观格局 D.主体建筑风貌 【解析】选C 。济南是依山傍水、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山水风光城市”。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建筑景观格局方面。 如图为我国各地的传统民居景观。读图,回答5、6题。 5.有关图中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光照充足,利于采光通风 B.②-雨热同期,防潮耐腐排水 C.③-人口密集,便于生活居住 D.④-长幼有序,体现传统文化 6.上述民居建筑风格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的开放性特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5选B,6选C。第5题,①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竹楼有利于防潮防湿,A项错;②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夏季潮湿多雨,房屋通风尖顶,有利于防潮排水,B项对;③位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从图上可以看到是多层建筑,当时主要用于防匪、防涝及居住,不只是为了便于生活居住,C项错;④是客家人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创造的,主要为了抵御外敌和防范当地人欺生,也体现了一种和谐的文化,D项错。第6题,从图片上看,开平碉楼造型别致,明显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碉楼顶部及四角的圆顶风格,是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其他都是中国式的建筑风格,所以③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开放性的特点。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111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文科班3课时,理科班2课时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教师讲解强调:(1)区域是客观性(地理差异)和主观性(人们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的结合物。 (2)划分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我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 2.特征:(教师讲解为主)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整体体、差异性):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层次性)。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4)开放性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与其它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生分析比较学习为主)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略) 教师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练习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我国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我国南、北方农业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耕地类型: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B.主要粮食作物:北方玉米,南方小麦 C.主要糖料作物:北方甘蔗,南方甜菜 D.农业生产规模:北方小,南方大 2.下列南、北方文化的差异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的是( ) A.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B.民居的屋顶坡度 C.室内装饰 D.夏季服饰 1题,我国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南方种植水稻、甘蔗等亚热带或热带作物,北 方种植小麦、甜菜等温带作物;南方河网密布,农业生产规模小,北方地形平坦,农业生产规模大。 第2题,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多,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大,利于雨季迅速排水,北方地区降水相对较少,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小;城市功能区、室内装饰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夏季我国南北普遍高温,着装差别不大。 2.B “倚山偎翠,方圆错落,似古堡巍峨苍朴,像地下冒出的‘蘑菇’绚丽多彩。以生土夯筑,却巧夺天工。安全坚固,防风抗震,冬暖夏凉,阴阳调和。”读材料,完成3~4题。 3.下图所示的传统民居中与材料描述一致的是( )

4.传统民居可以反映乡村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福建土楼主要受经济条件影响 B.陕西窑洞主要受科技水平影响 C.北京四合院主要受交通条件影响 D.云南竹楼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 3题,福建土楼是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将生土与木结构相结合,并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 大型民居建筑,该民居具有坚固、防御性强的特点。土楼种类繁多,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长方形楼、 圆楼等。故选A项。第4题,云南竹楼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终年高温潮湿的气候环境而建的。故选 D项。 4.D 我国有按《周易》八卦理论筑城的传统。新疆伊犁州的特克斯县城始建于南宋,是世界上最大、最 完整的八卦城。全城路路相通,街街相连;没有一盏红绿灯,却从不拥堵(如下图)。据此完成5~7题。 5.地域文化对特克斯县城产生最独特的影响表现在( ) A.城市路网特色 B.民居的建筑特色 C.无工业区分布 D.商业网点的分布

12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重庆市山王坪镇平均海1000多米,该地某季节有一处罕见的景观,一条狭长绵延的公路,将森林鲜明地分隔为两种色系,一侧翠绿,另一侧金黄。走入森林,发现树木高度、粗细和行距相差不大。图示意用无人机拍摄的该地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山王坪镇出现该景观的季节最可能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公路两侧景观差异大的原因是() A.热量差异B.地势高低C.土壤类型D.人类活动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交际工具,会随着人们的迁移、交流或者隔离发生改变。下图是“某县域内的方言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图示县域内方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阻碍区域间交流B.人口迁入途径差异

C.河流促进区域内联系D.区域生产活动不同 4.以下地区最有可能出现“十里不同音,邻村不能言”的复杂方言格局的是() A.粤北B.北疆C.辽中D.晋中 徽派建筑,依山就势,构思精巧,是江南建筑的典型代表。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墙体采取马头墙形式。马头墙由砖瓦砌成,一般建在房屋两侧或紧邻的两栋房屋之间,墙头都高出于屋顶1-2米,错落有致,形似马头,寓意"马到成功,一马当先"。据此完成5-6题。 5.徽派建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有() A.多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B.春节期间,田间有成片油菜 C.金秋,山坡上有大片火龙果待摘D.河水流量大,航运价值高 6.关于该民居的描述,合理的是() A.与当地多雨潮湿的环境有关B.马头墙能在发生火灾时隔断火源 C.能够抵御风沙和防寒保暖D.造型美观独特,适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西藏阿里地区依托极佳的暗夜条件和国家天文台阿里观测站的技术力量,集夜空保护、旅游、科普于一体,建成国内第一家以星空为主题的暗夜公园,成为青藏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图1是“阿里某夜星空景观图”,图2是“阿里地区的气候图”。据此完成7-8题。 7.阿里地区建设“暗夜公园”的有利自然条件,()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许丽娟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核心素养】 1.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表现。 2.综合思维:分析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城镇景观差异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3.地理实践力:结合地理资料,分析区域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对区域特色文化传承和保护提出合理措施。 4.人地协调观:理解城镇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协调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 最近国人被日本援华的医疗物资上的题字给感动了!先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然后是激昂滚烫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ang)!”,后来又来了充满诗意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日本人把这些诗句放在这时使用,可以说恰到好处,且无懈可击,既表达了捐助的情意,又显示了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恰当运用,可谓不失优雅!让我们感恩雪中送炭的同时,也深深被中华文化被用到这样极致而感到惊叹和折服。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语言这种文化的魅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文化的有关知识,我们上课的题目是《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请大家判断图中的地理事物哪些属于地域文化?黄山云海、贵州黄果树瀑布、云南元阳梯田、惠安女服饰。 要判断这些地理事物是不是地域文化,我们先来学习地域文化的概念。 一、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的概念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可以小到一个村,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洲。 2.地域文化的影响因素 地域文化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因素(地理环境)和人为因素(人类活动)。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惠安女的传统服饰”是不是地域文化。 【案例】惠安女的传统服饰 惠安女是指生活在福建泉州惠安县海边的妇女,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她们的服饰特征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惠安女的头部被斗笠和头巾包裹得仅露出一张脸,而腰、腹部却暴露无遗,衣服以短袖为主,而大筒裤的裤脚宽达 0.4米。据此,请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请说说惠安女的传统服饰特征的形成原因。 地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因素: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惠安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呢? 惠安地处亚热带沿海,气温较高,太阳辐射较强,降水多,风力大。在这样的地理环境影响下,妇女主要从事是渔业生产,就产生了适应此处渔业生产的传统服饰:斗笠(可以遮阳挡雨)、头巾(可以挡风防沙)、短袖(凉爽且便于劳作)、大筒裤(有利于在海滩上挑担快步行走)。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惠安女的传统服饰是地域文化。 2.惠安女的传统服饰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

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知识点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课标要求:l 了解区域的含义。2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 4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 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式、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2 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式组成。类型: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和 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1 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就会引起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这些产业和事物的变化也是引起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2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三区域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1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2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区域方面要从: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来说明。 第二节区域的发展阶段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文化背景与人口同步练习湘教版必修2

文化背景与人口 (答题时间:20分钟) *1. 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②地域文化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如有人称东亚文化为“稻米文化”③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④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2. 下列关于文化与人口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世界文化发展到今天,人们的婚育观念已基本相同了 B. 德国人信仰伊斯兰教,人口增长率很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C. 婚姻关系的不稳定使人口的出生率居高不下 D. 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大都不反对人口增殖 3. 下列使人口出生率降低的因素有() ①婚姻关系稳定②有宗教信仰③初婚年龄大④离婚率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4~5题。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199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1990—1996年是10∶1,2010年是2.6∶1。在这30多年里,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长大成人,并开始养育下一代。于是,由4位老人、1对夫妻和1个孩子构成的“421”家庭数量激增。在这样的家庭里,在职职工供养退休人员的巨大压力表现明显。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说,未来10年,我国“421”家庭数量至少会有上千万个。“421”家庭引发的最主要社会问题就是养老压力。 *4. 对于“421”家庭的形成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我国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 B. 受传统文化观念和婚姻习俗的影响 C. 受宗教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课标导读]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是高中新课程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模块1的教学内容中已经涉及到“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不过模块1中的内容是顺应讲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重点是突出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组成要素在地域组合上的联系与分异。而本节内容是典型的案例研究课程,它通过诸多案例将“区域”的概念以及“区域”间的“差异”所具有的客观性,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并且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掌握区域差异形成的综合原因,从而能够举一反三地对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做出正确的分析,培养他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观和科学的地理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区域开发初期阶段、发展成长阶段、发展转型阶段、再生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美国“钢都”匹兹堡的开发分析总结区域初期阶段的特点;(2)利用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成长阶段的特点; (3)提供我国大庆、鞍山等地的材料以及教材中“匹兹堡的困惑”等内容,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归纳出转型阶段的特点;

(4)从转型阶段出现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出改善措施,分析归纳再生阶段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区域发展四个阶段的特点和人地关系 【教学难点】再生阶段的理解和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区域也是处于一个发展变化之中。区域发展往往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基础,随着区域的不断发展,人地关系越来越复杂,从相对协调走向日趋紧张,企业老化、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高、以及环境问题也接种而来,为此,区域需要通过转型以寻求新发展。那么一个区域是怎么发展的,可以分为哪些发展阶段呢?每个阶段的特征怎么样呢?下面以美国五大湖工业区发展为例,来了解区域发展的几个阶段。 板书课题: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讲授新课: 教师讲述:区域的发展分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四个阶段,从时间上,呈阶段式递进;从空间上,有一个由点到线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单选题 下图为世界四个半岛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a、b、c、d四个半岛依次为() A.亚平宁半岛、朝鲜半岛、雷州半岛、拉布拉多半岛 B.伊比利亚半岛、朝鲜半岛、佛罗里达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C.亚平宁半岛、楚科奇半岛、雷州半岛、巴尔干半岛 D.亚平宁半岛、朝鲜半岛、雷州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2.关于四个半岛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半岛a的气候是赤道低压和信风交替控制形成 ②半岛b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③半岛c的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 ④半岛d西侧的气候受西风影响显著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 1.D 2.D 【解析】1.读图,根据经纬度、半岛轮廓及标记名称判断,a是亚平宁半岛,b是朝鲜半岛,c是雷州半岛,d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D对。 2.①半岛a的气候属于地中海气候,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①错。 ②半岛b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对。③半岛c的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③错。④半岛d 西侧的气候受西风影响显著,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④对。D对。 干旱河谷森林分布的下线主要受水分和湿度的影响。下图为“我国横断山区干旱河谷不同坡向森林分布下线高度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东南坡森林分布下线高度较高的原因是 A.光照充足,蒸发量大 B.降水丰沛,气候湿润 C.地形平缓,落差较小 D.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4.与2019年相比,2009年森林分布下线高度有所变化,影响其变化的人为原因是 A.开垦荒地 B.退耕还林 C.土壤退化 D.水土流失

【答案】 3.A 4.B 【解析】3.森林适宜分布在水分条件好的地区,因此影响森林下线的因素主要为水分。读图可知东南坡森林下线高度高于其他坡,主要是由于东南坡属于阳坡,光照充足,蒸发量大,使得该坡的水分条件较差,答案选A项。如果“降水丰沛,气候湿润”则森林下线低,B错。地形、土壤对森林分布影响很小,CD错。 4.读图可知,与2019年相比,引起2009年林树下线降低,说明该地的水分条件变好,开垦荒地、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等都会导致植被减少,蒸发量加剧,水分条件变差,下线升高,A、C、D错。退耕还林会使当地的局地气候发生好转,水汽含量增多,降水增加,森林下线降低,B正确。 下图为“世界某区城等高线地形和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图中山脉东侧山麓地带气候类型为 A .温带大陆性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亚热带湿润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6.导致图中山脉东西两坡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洋流 B.光照 C.热量 D.水分 7.该山脉可能位于 A .亚洲大陆东岸 B.澳大利亚大陆西岸 C.南美洲南部西岸 D.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岸 【答案】 5.A 6.D 7.C 【解析】5.读图,山脉西侧山麓植被是落叶林,说明纬度是温带地区,B、C错。图中山脉东侧山麓植被是荒漠,所以对应气候是温带荒漠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A对。温带季风气候的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不是荒漠,D错。 6.图中山脉西侧是落叶林,东侧是荒漠,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不同。体现了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对。洋流只影响沿海地区,不能影响东西两坡,A错。两坡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地域文化与城市建筑 地域文化就是城市个性与特色形成的条件,城市个性与特色,就是与地域的民俗风情、文化的沉淀分不开的。北京就是中国的首都,天安门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就是东方文化的体现。凡就是从国外回来的华侨,大都来北京,瞧瞧北京的天安门,瞧瞧北京的坛庙文化建筑。这些坛庙文化建筑以及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群体,形成了北京的个性与特色。 尝试探究:天安门周边、故宫周围的地区,能否开发现代建筑? 提示:故宫就是我国深厚文化的体现。其周边的规划与建筑,必须与这种文化相匹配,如果开发现代建筑,北京的文化个性与特色也就被破坏了,也就失去了巨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对历史古迹也就是巨大的破坏。 了解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掌握 地域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应用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 1.地域文化的形成 2.地域文化的含义 (1)地域文化就是人类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就是的产物。 (2)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就是单要素的,也可以就是多要素的。 3.地域文化的特点 地域文化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城市地域文化往往是城市的 。 2.影响 (1)表现:影响 、交通工具以及 、 、 、 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 (2)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 。 ①表现?????影响城市的 形态影响建筑结构影响建筑 ②稳定性: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 的,不会因其他因 素的改变而很快改变。 教材P42“图2-3-5阿拉伯国家的城镇”、“图2-3-6美国的摩天大楼”、P43“图2-3-7 欧洲宗教建筑” 提示:阅读这些景观图,应注意比较它们的差异性,然后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所在。 (1)阿拉伯国家的城镇:图中有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清真寺建筑多就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封闭院套,四周环以拱廊或柱廊,中心的礼拜寺大厅顶部耸立着圆拱顶,其“阿拉伯式样”的图案,色彩尤为醒目。城市在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阿拉伯国家信奉伊斯兰教,故其城镇带有浓厚的伊斯兰风格。 (2)美国的摩天大楼:阅读该图需观察美国城市建筑物的高低,并明确其形成原因。美国大城市中心为中心商务区,多就是摩天大楼,离开市中心区,建筑物高度急剧下降,然后又缓缓地向郊区递减。造成上述布局特点的主要原因就是,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发展历史较短,虽然大量移民来自欧洲,但美国人接受了欧洲居民自由的精神传统,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 (3)欧洲宗教建筑:欧洲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市中心区一般很少建现代化高楼大厦,高大楼群聚集在一起的情况比较少见。很多城市保留着大量历史建筑,在市中心多一些教堂等宗教建筑。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岭南文化?西关文化?广府文化?今年的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较少出现这种“大概念”。荔湾区区长唐航浩指出,荔湾“以小见大”,将主要就是考虑强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十三行、沙面、西来初地、荔枝湾、白鹅潭等核心文化符号的聚焦功能,增强荔湾文化的国际识别度,而较少提诸如荔湾文化、岭南文化之类的大概念。接下来荔湾区将以陈家祠、西关大屋、西关五宝等西关文化重要元素为支撑,建设若干个民间文化创意体验区,让市民游客可以与文互动,从中享受文化、创造文化。 阅读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地域文化及对城市的影响。 【例证】下列四种房屋建筑图,反映了四种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浅谈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浅谈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它作为文化的一根重要的指向标,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文化的发展前途和发展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文化的特色,促成了文化的多样性。有着不同地域环境的地区形成了具有自己地域特点的典型文化,在这之后进一步地产生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生活习惯等。首先,在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其次,我们还从本国走向世界,选取了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与中国存在显著差异的美国,将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与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进行了总体上的比较。 标签: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南北文化;中西差异 正文 我国南北方地理环境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从地理位置上看:北方较闭塞,与外界联系不便,而南方多临海,面向东南亚,便于与国内外各地的联系。从地形上看:北方多平原、戈壁、平坦开阔的高原,放眼四望,方圆几里乃至上百里地一览无余;而南方却是多低山丘陵,地形崎岖,少平原,地形地貌受山水阻隔,条块分割相当严重,则使平原地区也是沟壑纵横,视野被禁锢在狭窄的空间内。从气候上看:北方天气冷长热短,四季分明,降水少,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大;南方气候较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较北方小,气候湿润,降水多。 一、我国南北方地域文化差异 从整体上看,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在南北差异的大框架下,它可以包括许多分支,如南北建筑差异、南北服饰差异、南北风俗差异、南北饮食差异、南北性格差异、南北语言差异、南北商业差异等。 从人文文化上看,我国的地域语言便最完美的阐释了地理环境的重要影响。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即便北方地区中的两地相隔较远,两地语言有一些差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这是因为在北方地区,,为广阔的平原地区,老百姓们来往交流较为便捷,为更好的沟通,促使了语言的相近或相同,也促进了北方地区的语言融合。相反的,在我国南方地区,地形较多为山地丘陵,交通相对闭塞,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较为困难,地区之间有一定的隔离性,因此导致了相近地区间的语言也有较大的区别。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各色各样的方言。 北方人性格比较豪爽,南方人性格比较细腻。尤其是东北人说话都是大嗓门,

山西省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29讲 地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山西省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29讲地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0题;共74分) 1. (2分) (2017高一下·保定月考) “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某年公布的部分国家的“重男轻女指数”。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似的国家是() A . 韩国、泰国、菲律宾 B . 菲律宾、泰国、尼泊尔 C . 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 D . 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 (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 B . “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 C . 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 D . 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人们没有性别偏好 2. (4分)下列地理事物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 . 欧洲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 B . 美国大城市中心—少见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C . 中国古代都城—以皇宫为中心 D . 欧美城市—教堂位于风景优美的郊区 3. (4分)(2020·黄浦模拟) 下列区域中,水田农业分布广泛的是() A . 黄土高原文化区 B . 华北平原文化区 C . 江南水乡文化区 D . 东北黑土文化区 4. (4分) (2017高一下·曹妃甸月考) 读“我国东部某历史名城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有关图中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A . 丰富的矿产资源是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 B . 交通运输的改善是促进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C . 丰富的水能资源是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 D . 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不大 (2)城中甲地为一钢铁厂,因城市发展需要,欲将钢铁厂迁往周边小城镇,下列四地中最适宜建钢铁厂的是() A . ① B . ② C . ③

2020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训练卷(一)

高考 文科 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单元训练卷 地 理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读我国局部地区方言区分布图,完成1~2题。 1.对图中方言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一定的面积范围 B .划分指标多样 C .区间界线明确 D .区内没有差异 2.与我国北方相比,南方方言区种类多,分布范围小,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①气候 ②水源 ③地形 ④历史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影响。图中方言区占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划分指标是语言,指标单一;区间界线不明确;区内有一定的差异性。北方多平原,人们之间交流较为便利,经历史影响形成语言较为单一;南方地区多山,地形阻隔,彼此间交流不便,经历史影响形成众多的南方言。第1题,图中方言区占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划分指标是语言,指标单一;区间界线不明确;区内有一定的差异性。选A 正确。第2题,北方多平原,人们之间交流较为便利,经历史影响形成语言较为单一;南方地区多山,地 形阻隔,彼此间交流不便,经历史影响形成众多的南方言。选C 正确。 【答案】1.A 2.C 读某区域模式图,回答3~5题。 3.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景观描述连线正确的是( ) A .①——梯田层层稻花香 B .②——草原茫茫牧牛羊 C .③——翠竹青青有人家 此 卷只装订 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课时数:8课时 重点:地域分异的概念、因素和尺度 难点:垂直地带性 第一节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 一、地域分异的定义 1,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分异因素与分异规律 导致分异的原因——地域分异因素;制约或支配分异的规律——地域分异规律。 3,地域分异与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域分异现象如此普遍,以致地球表层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完全一致的区域。 垂直分化是一种空间分异现象,但不导致形成各级自然区域,故不是地域分异。 二、地域分异因素 1,两大因素 (1)纬度地带性因素(地带性因素)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气候带——植物地带——自然地带学说。 (2)非纬度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因素) 地球内部聚集的放射能: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分异等。

2,两种能源本身互不联系,也互不从属,都作为外部条件对自然地理成分和景观起作用,使景观和各自然地理成分同时具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 3,必须区别分异因素与分异规律 两种规律共同起作用。 三、地域分异的尺度 1,大尺度的地域分异 (1)全球性地域分异 A,热量带及其基础上形成的气候带:贯穿海洋和陆地。(地带性地域分异) B,海陆分异与海陆起伏(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海陆分异:两个最大的地域系统。 海陆起伏:海陆内部的地形。 (2)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分化为自然带和地带。 干湿度分带性: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陆地上巨大的构造单元。 (3)区域性地域分异 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区域内的地带性分异,统属区域性地域分异。 2,中尺度地域分异 包括由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如林区气候、湖区气候、城市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域分异,以及山地垂直带性分异等。 3,小尺度地域分异 由局部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与土质差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聚和排水条件不同等引起,只在小范围内发生作用的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异的微观表现形式。

新编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专题18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作业

专题18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基础主干知识理解和牢记 【学法提示】课前预习教材,提炼学习重点,做预习笔记;课堂听课理解知识,补充和完善笔记;画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学习内容】 1 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的含义 是指特定区域内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而形成的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地域文化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品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生活习惯、制度等。 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地域文化的表现和特点 表现:方言文化、饮食文化、民间建筑、民间信仰等等。 特点:区域性、多样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地理学特别重视从物质景观上研究地域文化的差异。 (3)地域文化的形成 地域文化的形成受环境差异、区划因素、移民影响、民族分布等因素影响。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从成因上来看,是自然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地域文化举例

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云南地处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体力较弱,不适于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说明了地域文化(风俗习惯)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广州的骑街老楼:跨在街道或胡同上的楼,楼房向外伸出遮盖着人行道的部分,底下可以通行,如巴金《秋》序:“我和几个朋友蹲在四层洋房的骑楼下。”它是湿热多雨的自然环境下,我国南方文化与海外文化相融合的结果。 四合院: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四合的“四”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式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2 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不同区域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乡村景观随原始农业而出现,也称农业文化景观,包括文化、经济、社会、人口、自然等诸因素在乡村地区的反映。乡村景观是指乡村范围内相互依赖的人文、社会、经济现象的地域单元。 我国东西部农、牧景观差异(下表)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单元测试题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完成1~3题。 1.区域是() A.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 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 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 2.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B.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 C.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3.我国下列区域的关系,正确的是() A.我国南北方的界线是黄河 B.四川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 C.松辽平原是松嫩平原的一部分 D.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 4.下列关于松嫩平原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B.生长季节短促,适宜玉米、棉花、冬小麦、油菜的种植 C.水稻土分布广泛,因此主要发展水田耕作业,大面积种植水稻 D.受长白山的阻挡,降水量由西向东减少,东部由于降水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田晓同学在《我的家乡》作文中这样写道:“四月的早晨,一望无尽的田野,绿油油的稻苗在清风中起舞,桑林丛中不时传来姑娘们的笑语歌声。船儿在密如蛛网的河流穿梭摇过,鱼儿在水面上跳跃。塘边上蔗苗茁壮,果树花香,一派春意盎然之景。”据此完成5~6题。 5.田晓的家乡位于下列哪个地区() A.黄淮海平原 B.东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渭河平原 6.该地的气候类型和耕作土壤分别是() A.温带季风气候、黄土 B.温带季风气候、黑钙土 C.亚热带季风气候、红壤 D.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稻土 7.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社会时期的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 B.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多为集中连片的水稻 C.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种植制度是一年两熟至三熟 D.长江三角洲的土壤以生产力较高的水稻土为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8~9题。 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吐鲁番盆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有许多方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 8.在我国的各类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总是位于两个不同的区域上,其根本原因是() A.纬度差异巨大 B.空间距离遥远 C.中间相隔更多地形区 D.整体状况差异明显 9.对两地农业的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以农耕业为主

辽宁省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29讲 地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辽宁省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29讲地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0题;共74分) 1. (2分) (2019高二下·北京期中)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滇、川、藏“大三角”地带,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商贸通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藏区马匹肺活量大,耐力好,品质优良,而云南茶树品种丰富,所以藏区与云南形成了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 读下图“茶马古道”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云南茶树品种丰富的原因有() ①纬度低 ②地表起伏大 ③土壤肥沃 ④河湖众多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2)修建茶马古道的自然障碍有() A .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

B . 夏季风不稳定,旱涝频繁 C . 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大 D . 冻土广布,影响路基 (3)最能体现拉萨地域文化特色的是() A . 青稞、牦牛 B . 神山、圣湖 C . 布达拉宫 D . 藏传佛教 2. (4分) (2018高一下·徐州期末) 下图为“浙江某沿海港口城市规划示意图”。该城市各组团分工明确,其中城市“绿由山体和水域组成,以保护为主,禁止大规模开发。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在该城市规划中,限制了城市各组团的() A . 服务种类 B . 服务范围 C . 服务人口 D . 服务等级 (2)城市“绿心”的设置,反映出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是() A . 发展中心城市,增强辐射带动功能

B . 发展区域经济,引导农业人口城市化 C . 强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人居环境 D . 运用信息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3. (4分) (2017高二上·会宁月考)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据此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各项,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是() A . 都是平原地区 B . 都位于入海口处 C . 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D . 土壤都比较肥沃 (2)有关达两个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长江三角洲属于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 B . 松嫩平原的旱地耕作农业以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为主 C . 长江三角洲的作物熟制以一年一熟为主,松嫩平原则一年两熟 D . 长江三角洲水产业较为发达 4. (4分) (2018高三上·武威期末) 读某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从城市略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早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