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血疟原虫检查SOP文件

血疟原虫检查SOP文件

血疟原虫检查SOP文件
血疟原虫检查SOP文件

血疟原虫(MP)厚血片检查法(手工法)

1. 实验原理

应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的厚血片进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查找疟原虫。

2. 标本采集

2.1标本采集前病人准备:间日疟及三日疟患者应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采血;恶性疟患者,应在发作后20h左右采血。

2.2标本种类:全血或末梢血

2.3标本要求:厚血片的溶血要及时。

3. 标本储存:厚血片的放置期限在夏季不超过48h,冬季不超过62h。

4. 标本运输:室温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细菌污染。

6. 操作步骤

6.1 在洁净玻片上,滴患者血液2滴。

6.2 用推片角将血液由内向外转涂成直径约1cm、厚薄均匀的血膜,在室温中自然干燥。

6.3 在干燥的血膜上滴加蒸馏水数滴,完全覆盖血膜,溶血数分钟。脱去血红蛋白的血膜呈浅灰色,倾去溶血液。

6.4 不必待干,进行瑞氏染色。

6.5 干后镜检。

7. 结果判断与分析:在油镜下观察20个视野或以上才能报告“未检出疟原虫”;发现虫体后还应在薄血片上进行分类鉴别。

8. 临床意义:本实验有利于提高疟原虫的阳性检出率。

9. 操作性能:快速简便、阳性检出率高、利于人群普查初筛

10. 方法局限性

10.1 易受溶血不完全的影响。

10.2 经验缺乏者易受其他杂物的影响。

10.3 存在主观判断的失误

10.4 不易鉴别出疟原虫的种类。

11. 参考文献

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1997,85-86

12. 注意事项

12.1 染色后,水洗时不要先倒去染液,应让清水流进染液,使沉渣冲走。

12.2 注意区别易与疟原虫混淆的其他杂物。

血疟原虫(MP)薄血片检查法(手工法)

1. 实验原理

应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的薄血片进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查找疟原虫,并鉴别其形态种类。

2. 标本采集

2.1 标本采集前病人准备:间日疟及三日疟患者应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采血;恶性疟患者,应在发作后20h左右采血。

2.2 标本种类:全血或末梢血

2.3 标本要求:薄血片的血膜厚度要适度均匀以利镜检。

3. 标本储存:室温存贮,尽快检查。

4. 标本运输:室温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细菌污染。

6. 操作步骤

6.1 以常法推制成薄片。

6.2 血膜完全干燥后即可进行瑞氏染色。

6.3 在油镜下进行检查。

7. 结果判断与分析

在油镜下观察,进行形态鉴别。薄血片上3种疟原虫形态特点:

9. 操作性能:快速简便、操作简单。

10. 方法局限性

10.1 阳性检出率较低。

10.2 存在主观判断的失误。

11. 参考文献

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1997,85-86

12. 注意事项

12.1 染色后,水洗时不要先倒去染液,应让清水流进染液,使沉渣冲走。12.2注意区别易与疟原虫混淆的其他杂物。

12.3 薄片油镜检查,须找出100或100个以上视野才能报告“未检出疟原虫”。

12.4找到环状体后,须再仔细寻找更为成熟的阶段,以便分类。如确实未找到更为成熟阶段的疟原虫,可报告为“检出环状体疟原虫”。

12.5 有可能出现2种或3种疟原虫混合感染时,以间日疟与恶性疟原虫混合感染为常见,须注意鉴别。

氯化物检查法操作规程

1.目的 建立氯化物检查法操作规程。 2.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氯化物检查法。 3.编制依据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1999)4.责任 4.1 QC质检员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2 QC主管对本规程的有效执行承担监督检查责任。 5.正文 5.1简述 5.1.1微量氯化物在硝酸酸性溶液中与硝酸银作用生存氯化银浑浊,与一定量的标准氯化钠溶液在同一条件下生成的氯化银浑浊液比较,以检查供试品中氯化物的限量。 5.1.2本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Ⅷ A)适用于药品中微量氯化物的限度检查。 5.2仪器与用具 5.2.1纳氏比色管50ml,应选玻璃质量较好、配对、无色(尤其管底)、管的直径大小相等、管上的刻度高低一致的纳氏比色管进行实验。 5.3试药与试液 5.3.1标准氯化钠溶液的配制称取氯化钠0.165g,置1000ml量瓶中,加水适量使其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贮备液。临用前,精密量取贮备液10ml,置1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相当于10μg的Cl)。 5.4 操作方法 5.4.1 供试溶液的配制除另有规定外,取规定量的供试品,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水溶解使成约25ml(溶液如显碱性,可滴加硝酸使遇pH试纸显中性),再加稀硝酸10ml;溶液如不澄清,应滤过;再加水使成约40ml,摇匀,即得供试溶液。 5.4.2 对照溶液的配制取规定量的标准氯化钠溶液,置另一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稀硝酸10ml,加水使成约40ml,摇匀,即为对照溶液。 5.4.3 于供试溶液与对照溶液中,分别加入硝酸银试液1.0ml,用水稀释使成50ml,摇匀,在暗处放置5分钟,同置黑色背景上,从比色管上方向下观察,比较所产生的浑浊。 5.4.4 供试溶液如带颜色,除另有规定外,可取供试溶液两份,分置50ml纳氏比色管

疟原虫镜检技术操作规范

疟原虫镜检技术操作规范 疟原虫镜检是诊断疟疾、确定虫种及发现传染源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具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术要求,为了统一方法、规范程序、提高血检质量,特制定本操作规范 一、血片制作 (一)所需器材 载玻片玻片3张(1张作载玻片,1张作推片,1张作采血后滴于玻片备血用) 采血针采用一次性采血针。 玻片盒存放50或100片玻片的木质或塑料盒。 皮肤消毒液棉签或酒精棉球75%的酒精、安尔碘、碘伏等皮肤表面消毒剂。 记号笔用于玻片上书写血检病人基本信息。 (二)操作步骤 1、载玻片基本信息登记取1张载玻片,首先用目测法将载玻片从右(磨砂处为右)到左等分成6格,接着用记号笔在第1、2格即(磨砂处)写下血检病人基本信息:编号、姓名、制片日期结果(镜检结束后补写)。载玻片上信息应与血检登记表中的项目对应。如图1

2、采血采血部位为手指末端或耳垂,婴儿可从拇趾或足跟取血。用消毒剂消毒取血部位皮肤后,以一次性采血针迅速刺入取血部位1~2mm深,约挤出1-2滴血,滴于玻片上(以备涂制厚薄血膜用)。 3、涂制血膜 厚血膜:用推片的一角,取血一小滴(约4微升),置于平置的载玻片上,由里向外一个方向旋转约4圈,涂成直径0.8~1厘米大小圆形厚血膜。厚血膜的厚度以一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10个白细胞为宜。 薄血膜:以推片一端的中部取血一小滴(约1微升),使血滴与载玻片接触,血液沿推片边缘向两侧展开,将推片与载玻片保持25-30度,均匀而迅速适当地用力向前推成舌形薄血膜。薄血膜厚度应以红细胞之间互相接触而不相互重叠为佳,(直观透过玻片能清晰看到报纸上的字)。 二、固定 (一)所需器材1、甲醇2、器具玻璃棒、吸管 (二)操作步骤薄血膜固定薄血膜晾干后,用玻璃棒沾取或用吸管吸取少量甲醇平铺于薄血膜上,起固定薄血膜作用,(注意不能固定厚血膜)。 三、染色 〈一〉吉氏染染色法 (一)所需器材

sop微生物检查操作规程

sop微生物检查操作规程 1目的 建立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 范畴 适用于本厂质监科化验室对本厂生产的固体制剂及物料进行微生物限度的检查。 3 责任 化验员有责任按照本操作规程进行检验、判定,并对检验结果负责。 4 定义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指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辅料受到微生物污染程度的一种检查方法,包括染菌量及操纵菌的检查。 5 内容 5.1 总则: 5.1.1供试品应随机抽样。一样抽样量为检验用量(2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的 3倍量。 5.1.2 供试品在检查前不得开启,检查全过程均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严防 再污染。 5.1.3 操纵菌的污染检查应做相应的已知菌对比试验,对比菌株为大肠杆菌 [CMCC(B)44102],每批试验已知菌加入量为50-100个。 5.1.4 染菌量的检查或操纵菌的检查均应做空白对比试验。 5.1.5 供试品稀释成稀释液后应在平均状态下取样,凡有抑菌成份或防腐剂的供 试品应做专门处理后进行检验。 5.1.6 供试品稀释后应在1小时内操作完毕。

第2页/共6页 5.1.7 除另有规定外,细菌培养温度为30-35℃,霉菌、酵母菌培养温度为 25-28℃,操纵菌培养温度为36℃±1℃。 5.1.8细菌、霉菌检验结果的报告以1g、1ml或10cm2为单位;操纵菌检验报告 以每1g、每1ml或每10cm2为单位报告“检出”或“未检出”。 5.2仪器、用具 恒温培养箱、隔水式生化培养箱、电子天平,移液管(1ml、10ml)、试管、离心管、双碟、镊子、剪刀、不锈钢吸管筒、酒精灯、取样勺、称量纸、研钵一个、不锈钢双碟筒。 5.2.1用具的包扎 移液管:用纱布包住移液管,然后放入不锈钢灭菌筒内。 试管、双碟:试管在管口塞上纱布棉塞、双碟放入不锈钢双碟筒内。 无菌衣、裤、帽、口罩:用布口袋将洗净的衣裤、帽子、口罩配套后装入,扎紧袋口,再用牛皮纸包好。 5.2.2用具的灭菌 将包扎好的用具,在121±0.5 ℃蒸汽灭菌柜中灭菌30 分钟,物品取出时切勿赶忙置冷处,以免急速冷却灭菌物品内蒸汽凝造成负压,易致染菌,应置烘箱烘干。 5.3培养基、试剂 5.3.1营养琼脂培养基 称取本品36克,加1升蒸馏水,加热溶解后,按需要进行分装,经121℃15分钟灭菌备用。 5.3.2虎红培养基 称本品30克,加1升蒸馏水,加热溶解,分装,高压灭菌116℃20分钟。 5.3.3胆盐乳糖培养菌(BL) 称本品36克,加1升蒸馏水,加热溶解,分装,高压灭菌116℃20分钟。 5.3.4曙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EMB) 称本品42克,加1升蒸馏水,加热溶解,分装,高压灭菌116℃20分钟。 5.3.5生理盐水 称取9 g 氯化钠,加水1000 ml 溶解,分装后于121℃±0.5℃湿热灭菌30分钟,供作稀释剂用。 5.3.6 75%酒精棉 量取无水乙醇75ml,加水稀释至100ml,摇匀,将脱脂棉与75%酒精混合即得。

氯化钠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范围:氯化钠 职责:检验员室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正文: 1.性状 ——本品为无色,透明的立方形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咸。本品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几乎不溶。 2.鉴别 ——本品的水溶液显钠盐与氯化物的鉴别反应。 2.1执行SOP-QM-417-00《一般鉴别标准操作规程》中的钠盐、氯化物的鉴别操作。 3.检查 3.1酸碱度 ——取本品5.0g,加水50ml溶解后,加溴麝香草酚蓝指示液2滴,如显黄色,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02mol/L)0. 10ml,应变为蓝色;如显蓝色或绿色,加盐酸滴定液(0.02mol/L)0.20ml,应变为黄色。 3.2溶液的澄清度 ——取本品5.0g,加水25ml溶解后,溶液应澄清。 3.2.1执行SOP-QM-411《澄清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3.3碘化物 ——取本品的细粉5.0g,置瓷蒸发皿内,滴加新配制的淀粉混合液(取可溶性淀粉0.25g,加水2ml,搅匀,再加沸水至25ml,随加随搅拌,放冷,加0.025mol/L 硫酸溶液2ml、亚硝酸钠试液3滴与水25ml混匀)适量使晶粉湿润,置日光下(或日光灯下)观察,5分钟内晶粒不得显蓝色痕迹。 3.4溴化物 ——取本品2.0g,加水10ml使溶解,加盐酸3滴与氯仿1ml,边振摇边滴加2%氯胺T溶液(临用新制)3滴,氯仿层如显色,与标准溴化钾溶液(精密称取在105℃干燥至恒重的溴化钾0.1485g,加水使溶解成100ml,摇匀)1.0ml用同一方法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深。 3.5硫酸盐 取本品5.0g,依法检查,与标准硫酸钾溶液1.0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02%)。 3.5.1执行SOP-QM-406-00《硫酸盐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3.6钡盐 ——取本品4.0g,加水20ml溶解后,滤过,滤液分为两等份,一份中加稀硫酸2ml,另一份中加水2ml,静置15分,两液应同样澄清。 3.7钙盐 第1页共2页

革兰氏染色镜检的操作规程

革兰氏染色镜检的操作规程 1.目的:鉴定G阳性菌.G阴性菌(球菌、杆菌、真菌)。指导临床用药。 2.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tam所创立的,此方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分G+和G-两大类,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就成红色。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性的颜色。 3.实验器材:载玻片、接种杯、酒精灯、擦镜纸、显微镜。 4.试剂: 4.1试剂来源:购买,四川迈克。 4.2试剂合组成: R1结晶紫1χ10ml R2碳酸钠1χ10 ml R3碱性碘液 1χ10ml R4丙酮酒精1χ20ml R5碱性复红1χ10ml 5.标本采集与处理: 5.1阴道,子宫等分泌物应由医生采集,收集于无菌试管内送检。 5.2载玻片的预处理: 5.2.1载玻片用前以95%乙醇擦拭脱脂,经干燥、清洁、无油污、无划痕的新载玻片制备涂片。 5.2.2在玻片背面一端的1/3处注明编号。 5.3涂片: 5.3.1用棉签可直接在玻片上均匀涂抹. 5.3.2菌液涂片时,用接种环沾取菌液,点在玻片上.

,在盐水中涂布。 6.染色方法: 6.1将标本均匀涂布于玻片上,自然干燥,火焰固定。 6.2冷却后加R1、R2各两滴初染30秒后水洗。 6.3用R3媒染30秒.水洗后用R4脱色至无兰色脱落为止(约有5-10秒),水洗。 5.4用R5复染5秒,水洗,待干,镜检。 7.镜检: 7.1取已干燥的涂片,用低倍镜览片,再用高倍,最后用油镜观察,并在已干燥的涂片滴1-2滴香柏油,仔细观察. 7.2判断菌体的革兰氏染色反应性,呈紫色为G+菌,呈红色为G-. 8.报告方式: 检出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阳性球菌. 检出革兰氏阴性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 9.实验完后的处理: 9.1显微镜头的处理:用擦镜纸将油镜头的油擦去,再用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将镜头擦2-3次,最后用干净的擦镜纸将镜头擦2-3次.注意向一个方向擦拭. 9.2废弃标本和污物的处理: 9.2.1染色玻片放入5%84消毒液中浸泡30-60分钟,消毒液要每天更换. 9.2.2废弃标本及污物应弃于有盖的污物桶内,由专人收并送焚烧炉内彻底焚化. 10.注意事项: 10.1涂片应均匀,厚薄适度,自然干燥后再加热固定. 10.2脱色要至无兰色脱落为止.

GMP-无菌检查操作规程

1.目的: 建立无菌检查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范围: 适用于本厂质监科化验室对本厂生产的注射剂进行无菌检查。 3.责任: 化验员有责任按本操作规程操作,并对检验结果负责。 4.定义: 无菌检查法系指检查药品是否无菌的一种方法。 5.内容: 5.1无菌操作设备: 无菌操作室或超净工作台,无菌衣、口罩、帽子、消毒鞋、酒精灯等。5.1.1无菌室分无菌操作室和缓冲间。在缓冲间内应有洗手盆、干手器、无菌衣放置架及挂钩、拖鞋等。无菌操作室应具有空气除菌过滤的层流装置,局 部洁净度100级超净工作台。缓冲间及操作室内均设置能达到空气消毒的紫外光灯和照明灯,操作室或工作台应保持空气正压。 5.1.2无菌室应每周和每次操作前用0.1%新洁尔灭或2%甲酚液擦拭操作台及可能污染的死角,开动无菌空气过滤器及紫外光灯杀菌1小时。在每次操作完毕,同样用2%甲酚或0.1%新洁尔灭溶液擦拭工作台面,用紫外光灯杀菌半小时。 5.1.3无菌室的无菌程度检查:无菌室在消毒处理后,无菌试验前及操作过程中需检查空气中菌落数。取直径90mm双碟,在接种室内点燃酒精灯,在酒精灯旁,以无菌操作,将双碟半开注入溶化的营养琼脂培养基约20ml,制成平板:

在35-37℃预培养48小时,证明无菌后将3个平板以无菌方式带入无菌操作间的洁净区域左、中、右各放1个;打开碟盖扣置,平板在空气中暴露30分钟后将盖盖好,置35-37℃培养48小时,取出检查,3个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相加总数不得超过10个。 无菌操作台面或超净工作台应定期请有关部门检测其洁净度,应达到100 级(一般用尘埃粒子计数仪),检测尘埃粒径≤5μm的粒数不得超过3.5个/升;空气流量应控制在0.75-1.0m3/s;细菌菌落数平均<1个,可根据无菌状况定期置换过滤器。 5.1.4无菌室内应准备好盛有消毒用5%甲酚的玻璃缸、酒精灯、火柴、镊子、75%酒精棉及拖鞋等。 5.2仪器、用具: 5.2.1真空泵、恒温培养箱、生物显微镜、托盘天平(精度0.1g)、抽滤瓶(500ml)、三角瓶(100、500 ml)、移液管(1、10ml)、注射器(要求规格)、试管、双碟(9cm)、注射针、镊子、剪刀、白金耳、橡皮管、纱布、棉花(原棉)、不锈钢吸管筒、接种环、微孔滤膜(直径约5cm),孔径应在0.45±0.02μm )载玻片、洒精灯、取样勺、吸耳球、喷雾瓶。 5.2.2用具的包扎: 5.2.2.1移液管 在移液管上端管内,松松地塞进少许原棉,然后放入不锈钢灭菌筒内。 5.2.2.2试管 在管口塞上纱布棉塞。 5.2.2.3无菌衣、裤、帽、口罩

血疟原虫检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血疟原虫(MP)厚血片检查法(手工法)标准操作规程1. 实验原理 应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的厚血片进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查找疟原虫。 2. 标本采集 2.1标本采集前病人准备:间日疟及三日疟患者应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采血;恶性疟患者,应在发作后20h左右采血。 2.2标本种类:全血或末梢血 2.3标本要求:厚血片的溶血要及时。 3. 标本储存:厚血片的放置期限在夏季不超过48h,冬季不超过62h。 4. 标本运输:室温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细菌污染。 6. 操作步骤 6.1 在洁净玻片上,滴患者血液2滴。 6.2 用推片角将血液由内向外转涂成直径约1cm、厚薄均匀的血膜,在室温中自然干燥。 6.3 在干燥的血膜上滴加蒸馏水数滴,完全覆盖血膜,溶血数分钟。脱去血红蛋白的血膜呈浅灰色,倾去溶血液。 6.4 不必待干,进行瑞氏染色。 6.5 干后镜检。 7. 结果判断与分析:在油镜下观察20个视野或以上才能报告“未检出疟原虫”;发现虫体后还应在薄血片上进行分类鉴别。 8. 临床意义:本实验有利于提高疟原虫的阳性检出率。 9. 操作性能:快速简便、阳性检出率高、利于人群普查初筛 10. 方法局限性 10.1 易受溶血不完全的影响。 10.2 经验缺乏者易受其他杂物的影响。 10.3 存在主观判断的失误 10.4 不易鉴别出疟原虫的种类。 11. 参考文献

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1997,85-86 12. 注意事项 12.1 染色后,水洗时不要先倒去染液,应让清水流进染液,使沉渣冲走。 12.2 注意区别易与疟原虫混淆的其他杂物。

SOP-11-CP-001-00 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黑龙江宝庆隆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1 目的 建立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2 范围 适用于甘草酸二铵注射液的检验。 3 责任者 中心化验室、质量管理部 4 职责 4.1中心化验室QC组长负责本标准操作规程的起草。 4.2中心化验室主任负责本标准操作规程的审核。 4.3 质量管理部部长负责本标准操作规程的审核。 4.4 质量受权人负责本标准操作规程的批准。 5 依据 《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质量标准》 6 内容 6.1 性状 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 6.2 鉴别

6.2.1 6.2.1.1 检验仪器:电子天平、烘箱、电热恒温水浴锅 6.2.1.2 试剂及试液:盐酸、乙醇、10%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乙醇溶液、20%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 6.2.1.3 试液配制:照《试剂配制标准操作规程》配制。 6.2.1.4 检验方法:取本品60ml,加盐酸6ml,煮沸10分钟,放冷,滤过,取沉淀及滤液备用。沉淀用水洗涤至中性,105℃干燥1小时,加乙醇10ml,使溶解,取乙醇溶液1ml,加10%的2,6-二叔丁对甲苯酚乙醇溶液0.5ml和20%氢氧化钠溶液1ml,置水浴加热30分钟,液面出现紫红色悬浮物。 6.2.2 鉴别(2) 6.2.2.1 检验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6.2.2.2 检验方法:取含量测定项下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标准操作规程》,在200nm~400nm范围内测定紫外吸收图谱,本品在252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6.3 检查 6.3.1 pH值 6.3.1.1 检验仪器:酸度计 6.3.1.2 检验方法:取本品,照《pH值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测定。 6.3.1.3 限度:pH值应为6.3~ 7.8。 6.3.2 有关物质 6.3.2.1 检验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 6.3.2.2 试剂及试液:色谱乙腈、0.01mol/L磷酸溶液、流动相 6.3.2.3 试液配制 0.01mol/L磷酸溶液:取磷酸0.64ml,加水溶解稀释至1000ml,即得。 流动相:取乙腈430ml与0.01mol/L磷酸溶液570ml混合均匀,即得。 6.3.2.4 系统适用性: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0.01mol/L磷酸溶液(43:57)为流动相,波长252nm;理论板数按甘草酸二铵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6.3.2.5 检验方法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标准操作过程》测定。 系统适用性: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0.01mol/L磷酸溶液=43:57为

疟原虫检测试剂盒作业指导书

疟原虫检测试剂盒作业指导书 1.目的 指导实验室检验人员正确操作疟原虫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 快速检测,保证人员及设备安全。 2.范围 适用于实验室检验人员 3.职责 样品检验员负责正确使用疟原虫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快速检测,并做好原始记录; 技术负责人负责解决操作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4.作业指导 4.1试剂储存条件4℃-30℃保存。 4.2使用方法 4.2.1.在紫色加样区滴加 15μ l 血样。 4.2.2.立即在加样垫下方的白色垫片上滴加 2 滴试剂 A。 4.2.3.在书形检测卡左边一侧最上方的白色垫片上滴 4 滴试A。 4.2.4 15 分钟内读取结果,30分钟显示的结果无临床意义。

4.3. 结果判断 2 阳性 间日疟(P.v.)阳性,或卵形疟(P.o.) T1 阳性阳性,或三日疟(P.m.)阳性,在一些病 恶性疟阳性,恶性疟(P.f.)感染。例中,仅 T2 线出现表明可能是(P.v.) (P.o.)、(P.m.)的 2 种或 3 种混合 感 染。 T1+T2 阳性 恶性疟(P.f.)阳性,恶性疟(P.f.)感染。 阴性 在一些病例中,T1 和 T2 线均出现,可能表明是 检测结果阴性,未检测到疟疾抗原。(P.f.)与其它 3 种(P.v.)、(P.o.)、(P.m.) 的不同组合感染。 无效结果或无法解释的结果 如果控制线没有出现,无论出现几条检测线, 检测结果均无效。 4.4注意事项 4.4.1质控区与检测区域均不出现红色反应线,表明发生错误的检验应重试。 4.4.2当疟原虫密度很高时检测线很明显,质控线可能变得很弱,为正常结果。 4.4.3不要混合使用来自不同批次的试条/试卡和裂解液。 4.4.4操作时应注意做好生物安全防护,用过的试条/试卡、裂解液等在废弃之后,进行高压灭菌。

氯化物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范围:原辅料、成品 职责:检验室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正文 1.原理 1.1微量氯化物在硝酸酸性溶液中与硝酸银作用生成氯化银浑浊液,与一定量的标准氯化钠溶液在同一条件下生成的氯化银浑浊液比较,以检查供试品中氯化物限量。 1.2本法适用于药品中微量氯化物的限度检查。 2.仪器与用具 ——纳氏比色管 50ml,应选玻璃质量较好、配对、无色(尤其管底)、管的直径大小相等、管上的刻度高低一致的纳氏比色管进行实验。 3.试药与试液 ——标准氯化钠溶液的配制称取氯化钠0.165g,置1000ml量瓶中,加水适量使其溶解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贮备液。临用前,精密量取贮备液10ml,置100ml 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相当于10μg的C1)。 4.操作方法 4.1供试溶液的配制除另有规定外,取规定量的供试品,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水溶解使成约25ml(溶液如显碱性,可滴加硝酸使遇pH试纸显中性),再加稀硝酸10ml;溶液如不澄清,应滤过;再加水使成约40ml,摇匀,即得供试溶液。 4.2对照溶液的配制取规定量的标准氯化钠溶液,置另一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稀硝酸10ml,加水使成约40ml,摇匀,即为对照溶液。 4.3于供试溶液与对照溶液中,分别加入硝酸银试液1.0ml,用水稀释使成50ml,摇匀,在暗处放置5分钟,同置于黑色背景上,从比色管上方向下观察,比较所产生浑浊。 4.4供试溶液如带颜色,除另有规定外,可取供试溶液两份,分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一份加硝酸银试液1.0ml,摇匀,放置10分钟,如显浑浊,可反复滤过,至滤液完全澄清,再加规定量的标准氯化钠溶液与水适量使成50ml,摇匀,在暗处放置5分钟,作为对照溶液;另一份中加硝酸银试液1.0ml与水适量使成50ml,摇匀,在暗处放置5分钟,两份同置黑色背景上,从比色管上方向下观察,比较所产生的浑浊。 5.结果与判断 ——供试品管的浑浊浅于对照管的浑浊,判为符合规定;如供试品管的浑浊浓于对照管,则判为不符合规定。 6.注意事项 6.1供试溶液与对照溶液应同时操作,加入试剂的顺序应一致。 6.2应注意按操作顺序进行,先制成40ml的水溶液,再加入硝酸银试液1.0ml 第1页共2页

无菌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无菌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 建立无菌检查的基本操作,为无菌检查人员提供正确的操作规程。 2.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 3.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QC无菌检查的操作。 4. 职责: QC无菌检查人员对本标准的实施负责。 5.程序: 5.1. 定义: 无菌检查法:系指检查药品、无菌器具及适用于药典要求无菌检查的其它品种是否无菌的一种方法。 5.2. 无菌操作室应具有空气除菌过滤的层流装置,局部洁净度100级或放置同等级别的超净工作台,室内温控(18~26)℃及除湿装置,操作室或工作台应保持空气正压。 5.2.1. 无菌室的清洁与消毒应符合QC洁净室清洁、消毒规程(SOP ZL0014)。 5.2.1.无菌室无菌程度的检查应符合规定:见沉降菌监测规程(SOP ZL0006)、悬浮粒 子监测规程(SOP ZL0005)。 实验设备及用具: 5.3.1.电热干燥箱、电热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电热恒温培养箱、试管、注射器、针头、试管架、刻度吸管、手术剪、手术镊、砂轮、注射器盒、搪瓷托盘、双碟、75%酒精棉球、无菌工作服(衣、裤、帽、口罩等)。 5.3.2.微孔滤膜:直径50mm、孔径0.45μm,应符合规定。 5.3.3.除菌滤器: 除菌滤器采用的是HTY-2000型全封闭式薄膜过滤器。 5.3.4. 所有进入无菌室的物品必须经过消毒或灭菌,应严格按照进入QC无菌室物品清洁、消毒、灭菌规程(SOP ZL0015)进行操作。

5.4. 稀释剂:灭菌注射用水。 5.5. 培养基: 5.5.1.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流体硫乙醇酸盐培养基);真菌培养基。 5.5.2. 培养基的使用,配制、管理及灵敏度检查应按照培养基管理规程(SMP ZL0036)、培养基灵敏度检查规程(SOP ZL0019)、培养基配制规程(SOP ZL0016)进行操作。 5.6. 对照用菌液: 5.6.1.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occus sureus)菌液:取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 003]的营养琼脂斜面新鲜培养物1白金耳,接种至营养肉汤培养基内,在30~35℃培养16~18小时后,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至每1ml中含10~100个菌。 5.6.2. 生孢梭菌(Clostridum sporgenes)菌液:取生孢梭菌[CMCC(B)64 941]的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新鲜培养物1白金耳,接种至相同培养基内,在30~35℃培养18~24小时后,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ml中含10~100个菌。 5.6.3.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菌液:取白色念珠菌[CMCC(F)98 001]的 真菌琼脂培养基斜面新鲜培养物1白金耳,接种至真菌培养基内,在20~25℃培养24小时后,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至每1ml中含10~100个菌。 5.7. 操作法: 5.7.1. 供试品、培养基在移入缓冲间之前应先编号,并用75%酒精棉球擦拭瓶(管)外壁,然后连同其它用具(包括无菌衣、帽、口罩等)移入缓冲间,打开无菌间紫外光 灯和空气过滤装置开关,并使其工作在30分钟以上。 5.7.2. 将所需物品移入无菌室,每次试验中所用物品,必须计划好,并有备用物。操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应严格遵守QC洁净室进出规程(SOP ZL0013)。 5.7.3. 供试品外部消毒: 5.7.3.1. 橡皮塞、铝盖、压封小瓶:先用75%酒精棉球擦拭外壁及瓶塞,待干,用消毒镊子剔去铝盖上的铝质小圆片,用酒精棉球擦拭瓶盖及橡皮塞,并将酒精棉球盖于橡皮塞上待取样。 5.7.3.2. 安瓶:先用酒精棉球将安瓶外部擦拭消毒待干,用砂轮轻轻割安瓶颈部,便于折开安瓶。 5.7.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供试品加入该药品项下规定的稀释剂用量,制成该药品项下规定浓度的供试品溶液。 5.7.5. 根据供试品的抑真菌和抑细菌试验,判定该供试品有无抑菌性,而决定采用直接

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SOP)

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SOP -1 -检验标本的米集 一、标本的正确采集 标本米集必须符合 2个条件,即必须满足检测结果正确性的各项要求和检测结果必须能真实地反映检验对象当前病情,避免干扰因素的存在。 二、标本的贮存 标本采集后尽快送至实验室,若不能及时送检,已采集的标本要按检验规定的贮存条 件,如室温、冰浴、温浴或防腐贮存,将标本直立置于稳定、干燥、避光、密闭的环境中, 避免振摇,以免标本遗洒或溶血影响检测结果。 三、标本的运送 必须保证运送后标本所分析的结果与刚采集标本后分析的结 果一致。 四、标本的签收 临床工作人员从口才采集标本并将标本从临床运送到实验室及实验 室人员接收临床标 本,均应按标准化要求进行,做到认真核对,包括标本来源、标本属

性、检查项目、标本采集和运送是否合乎要求等,标本送出人员和标本接收人员都要做认真的记录并签字存档。 五、标本的处理 1、实验室接收标本后应及时正确地予以处理,否则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 性。 2、如果取血后未尽快转送或分离血清、血浆,血清与血块簪时间接触可发生变化。 3、实验室接收标本后处理应注意事项: (1)、时间:实验室接收标本后应尽快予以分类和离心。①、促凝 标本应尽早处理,可在米血5-15分钟后离心;②抗凝标本可米血后立即离 心;③非抗凝(无促凝)标本采血30-60分钟后离心; ④抗凝全血标本(全血细胞分析、ESF等)不需要离心。 (2)、温度:一般标本为室温(最好是22-25 C)放置;冷藏标本(对温度依赖性分析物)应保持在2-8 C直到温度控制离心。 (3)、采血管放置:应管口(盖管塞)向上,保持垂直立位放置。 (4)、采血管必须封口:管塞移去后会使血PH改变,影响检测结果, 封口可以减少污染、蒸发、喷洒和溢出等。 六、分析前的可变因素 1、生物因素:可引起所检测物质在体内的变化,此种变化与检测方法无 关,分为可变的和固定的生物因素。 2、干扰因素:在收集和分析标本过程中,干扰因素常导致分析结果与被测物真实浓度不符。 七、标本采集的基本原则

疟原虫镜检操作规程

疟原虫镜检操作规程 1.标本采集 1.1标本采集前病人的准备:间日疟及三日疟患者应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采血;恶性疟患者,应在发作后20小时左右采血。1.2标本种类:全血或末梢血。 1.3标本要求:厚血片溶血要及时。 2.标本运送:室温运送。 3.标本拒收标准:被细菌污染。 4.操作步骤 4.1 薄血片法: 4.1.1在洁净玻片上,滴血液标本1滴,以常法推制成薄片。 4.1.2 血膜完全干燥后即可用瑞氏法染色,干后用油镜镜检。 4.2厚血片法: 4.2.1在洁净玻片上,滴血液标本2滴。 4.2.2用推片将血液由内向外转涂成直径约1cm、厚薄均匀的血膜,在室温中自然干燥。 4.2.3 在干燥的血膜上滴加蒸馏水数滴,完全覆盖血膜,溶血约5分钟后倾去溶血液。 4.2.4 不必待干,进行瑞氏染色,干后镜检。 5.结果判断 在油镜下观察,薄片须至少100个视野,厚血片至少20个视野,才能报告“未见疟原虫”;发现虫体后还应在薄血片上进行分类鉴别。

疟原虫胶体金法简易操作步骤 原理 基于双抗体夹心法工作原理,检测时,滴加5μL全血样本于试剂卡加样孔处,随之滴加4滴裂解液,裂解后的样本在毛细管效应下向上层析。如样本中含有恶性疟原虫特异性乳酸脱氢酶(pflDH)和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anLDH),将于胶体金标记物panLDH单克隆抗体反应形成复合物,在层析作用下前移,被预先固定在硝酸纤维膜上检测区的pflDH/panLDH单克隆抗体捕获,在检测区内形成1条/2条红色反应线,此时为阳性结果,如样本中无pflDH/panLDH抗原,在检测区内无红色反应线,此时为阴性反应。 步骤 1.无菌采集患者EDTA-2K抗凝静脉血2ml。 1.沿锡箔袋切口,撕开锡箔纸,取出疟原虫抗原检测卡,用铅笔或水写笔编号 并做好登记。 2.吸取5μL全血样本垂直滴加于加样孔A区,同时滴加4滴裂解液于加样孔B 区。 3.15分钟内观察显示结果,超过30分钟无临床意义。 结果

疟原虫、检查

血液疟原虫检查 [试验名称] 血液疟原虫检查 [试验方法] 薄血片法或厚血片法 [操作] 1.薄血片法:以常法薄推血片,血膜完全干燥后即可染色。染色法同白细胞分 类检查 2.厚血片法:在洁净玻片上,滴患者血液2滴,用推片角将血液由内向外转涂 成直径约1cm,厚薄均匀的血膜,在室温中自然干燥。在干燥的血膜上滴加蒸馏水数滴,完全覆盖血膜,溶血数分钟,脱去血红蛋白的血膜呈浅灰色,倾去溶血液。不必待干,进行染色,干后镜检。 [结果报告] 查见或未查见疟原虫 [注意事项] 1.采血时间:间日疟级三日疟患者应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才学,此时, 早期滋养体已发育至易于鉴别的形态晚期;恶性疟患者,应在发作20小时左右采血。 2.厚血片的溶血要及时,厚血片的放置期限在夏季不超过48h,冬季不超过72h, 否则溶血不完全,会影响检验质量。 3.染色后,水洗时不要先倒去染液,应让清水流进染液,使沉渣飘浮冲走。 4.玻片油镜检查,须找100或100个以上视野才能报告“未检出疟原虫”。厚 血片至少20个视野以上。 5.疟原虫须分类报告,找到环状体后,须在仔细寻找更为成熟的阶段,以便分 类。如确实未找到更为成熟的疟原虫,可报告为“检出环状体疟原虫” 6.有可能出现2种或3种疟原虫混合感染时,以间日疟与恶性疟混合感染最常 见,须注意鉴别。 7.注意区别易与疟原虫混淆的其他杂物。特别是厚血片检查时,缺乏经验者必 须在薄血片上仔细寻找证实,才能报告。 8.除上述3种疟原虫外,在我国云南曾发现过少数卵形疟原虫引起的病例。卵 形疟原虫的基本形态与三日疟原虫相似,但虫体稍大,受感染的红细胞略胀

大,滋养体后期与裂殖体前期的原虫呈圆形或卵圆形。

无菌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无菌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1.目的:建立无菌检查标准操作程序,规范检验操作。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产品无菌检查—薄膜过滤法的操作。 3.职责:检验人员对本程序的实施负责。 4.本规程的编制依据为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附录“无菌检查法”中的“薄膜过滤法”。 5.检验环境要求: 5.1本项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C级下的局部洁净度A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进行。 5.2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 5.3单向流空气区、工作台面及环境应按《洁净厂房环境监测规程》(SOP-)及《沉降菌监测的标准操作规程》(SOP-)、《洁净室悬浮粒子数测定的标准操作规程》(SOP-)定期进行洁净度监测。隔离系统按相关要求进行验证,其内部环境的洁净度须符合无菌检查的要求。 6.操作规程: 6.1培养基的准备: 6.1.1培养基的制备:按《培养基配制、灭菌的标准操作规程》(SOP-)制备。 ①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用于培养好氧菌、厌氧菌)。 注意:在供试品接种前,培养基氧化层的高度不得超过培养基深度的1/5,否则,须经100℃水浴加热至粉红色消失(不超过20分钟),迅速冷却,只限加热一次,并应防止污染。 ②改良马丁培养基(用于培养真菌)。 6.2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每批培养基应按《无菌检查的标准操作规程》(SOP-)进行培养基的无菌性检 查及灵敏度检查。 只有本项检查合格的培养基方可用于供试品无菌检查。 本项检查可在供试品的无菌检查前或与供试品的无菌检查同时进行。 6.3稀释液、冲洗液及其制备方法: 6.3.1 0.1%蛋白胨水溶液取蛋白胨1.0g,加水1000ml,微温溶解,滤清,调节pH值至 7.1±0.2,分装,灭菌。

硬脂酸镁-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硬脂酸镁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适用围:适用于硬脂酸镁的检验。 责任者:质量管理部经理、质检检验中心主任、质量检验员。 容 1品名:硬脂酸镁 2 取样:照辅料取样标准操作规程(SOP-QC-ZJ-6074)取样。 3检验依据:硬脂酸镁控质量标准操作规程(STP-QS-ZJ-4005)。 4性状 4.1仪器与用具:小烧杯 4.2试剂:乙醇、乙醚。 4.3操作方法 4.3.1从取样样品中取本品5g,置洁净的白色背景上,在明亮处用肉眼观察,本品为白色轻松无砂性的细粉;鼻嗅微有特臭,手指搓捏与皮肤接触有滑腻感。 4.3.2从取样样品中取本品0.1g,置1000ml锥形瓶中,加入水1000ml,每隔 5 分钟强力振摇30 秒钟,在明亮处用肉眼观察30 分钟的溶解情况,有可见不溶的硬脂酸镁。 4.3.3从取样样品中取本品0.1g,置1000ml锥形瓶中,加入乙醇1000ml,每隔5 分钟强力振摇30 秒钟,在明亮处用肉眼观察30 分钟的溶解情况,有可见不溶的硬脂酸镁。 5鉴别 . .word.资料. ..

5.1镁盐的鉴别反应 5.1.1仪器与用具:架盘天平、凝点测定仪、鼓风电热恒温干燥箱。 5.1.2试液 无过氧化物乙醚:在空气中长期存放乙醚时,醚中的碳氢键由于生成过氧键而形成有机过氧化聚合物,聚合物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会引起爆炸等危险事故。因而必须检验是否有过氧化物。 过氧化物检验方法:将少量的醚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试纸变蓝,说明有过氧化物生成。 乙醚过氧化物的去除:除去过氧化物可用新配制的硫酸亚铁稀溶液(配制方法是Fe SO4.6H2O60g,100mL水和6mL浓硫酸)。将100ml乙醚和10ml新配制的硫酸亚铁溶液放在分液漏斗中洗数次,至无过氧化物为止。 稀硝酸:取硝酸105mL,加水稀释至1000ml,即得。 氢氧化钠试液:取氢氧化钠4.3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 5.1.3操作方法:从取样样品中称取 5.0g,置磨口圆底烧瓶中,加无过氧化物乙醚50ml,稀硝酸20ml与水20ml,连接水浴加热回流装置,加热回流至完全溶解,放冷,移至分液漏斗中,振摇,放置分层,将水层移入另一分液漏斗中。向装有乙醚层的分液漏斗中加水4ml, 振摇,放置分层,将水层移入上述装有水层的分液漏斗中。再向装有乙醚层的分液漏斗中加水4ml, 振摇,放置分层,将水层移入上述装有水层的分液漏斗中。向上述装有水层的分液漏斗中加入无过氧化物乙醚15ml,振摇,放置分层,将水层移至5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取供试液少量置小试管中,加氢氧化钠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放置分层,将澄清液取出后,将沉淀分成两份,一份中加过量的氢氧化钠试液,沉淀不溶解,一份中加碘试液,沉淀转成红棕色。 5.2在硬脂酸与棕榈酸相对含量检查项下记录的色谱图中,供试品溶液两主峰的保留时间应分别与对照品溶液两主峰的保留时间一致。(附图) 6检查 6.1酸碱度 6.1.1仪器:电子恒温水浴锅、10ml微量滴定管。 6.1.2试液 溴麝香草酚蓝指示液:取溴麝香草酚蓝0.1g,加0.05gmol/L氢氧化钠溶液3.2ml使 共7页第2页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标准操作规程 1 制定目的 为使QC检验人员在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工作中能规范和正确地进行检验工作,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2 适用范围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非无菌产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 3 职责 3.1 QC负责按照本操作规程进行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检验工作; 3.2 QC检验员在进行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检验工作时出现异常现 象,包括微生物计数、微生物负载、控制菌检测超标和超趋势时要向QC 主管汇报,并照《微生物检查超标、超趋势调查标准管理规程》(文件编号:SMP-QC-020)配合调查; 3.3 QA及管理人员负责监督其实施情况。 4 规程细则 4.1 实验环境:按《微生物实验室标准管理规程》(文件编号:SMP-QC-002), 《化验室洁净区标准管理规程》(文件编号:SMP-QC-004)。 4.2 培养基的制备:按《培养基标准管理规程》(文件编号:SMP-QC-019);

微生物计数用的商品化预判培养基、由脱水培养基或按处方配制的培养基均应进行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4.3 稀释剂的制备:称取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14.63g,置1000ml三 角瓶中,加纯化水1000ml,摇匀,加热溶解,于121℃高压蒸汽灭菌15min,备用。 4.4 微生物计数法:适用于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嗜温细菌和真菌的计数; 计数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按《微生物计数方法适应性确认》(文件编号:)。 4.4.1 供试液的制备(经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确认) 4.4.1.1 取样:按《取样标准管理规程》(文件编号:SMP-QC-026);一般 应随机抽取不少于2个最小包装的供试品,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供试 品的检验量为10g或10ml。 4.4.1.2 供试液制备若需加温时,应均匀加热,且温度不应超过45℃;供试 液从制备至加入检验用培养基,不得超过1小时。 4.4.1.3 水溶性供试品:取供试品,用pH 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 pH 7.2磷酸盐缓冲液,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溶解或稀释制成1: 10供试液。若需要,调节供试液pH值至6~8。必要时,用同一稀 释液将供试液进一步10倍系列稀释。水溶性液体制剂也可用混合的 供试品原液作为供试液。 4.4.1.4 水不溶性非油脂类供试品:取供试品,用pH 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 缓冲液,或pH 7.2磷酸盐缓冲液,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制备成 1:10供试液。分散力较差的供试品,可在稀释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 如0.1%(ml/ml)的聚山梨酯80,使供试品分散均匀。若需要,调节 供试液pH值至6~8。必要时,用同一稀释液将供试液进一步10倍 系列稀释。 4.4.1.5 油脂类供试品:取供试品,加入无菌十四烷酸异丙酯使溶解,或与最 少量并能使供试品乳化的无菌聚山梨酯80或其他无抑菌性的无菌表 面活性剂充分混匀。表面活性剂的温度一般不超过40℃(特殊情况 下,最多不超过45℃),小心混合,若需要可在水浴中进行,然后加

疟原虫(MP)厚血片检查法(手工法)的标准操作规程

疟原虫(MP)厚血片检查法(手工法)的标准操作规程 1. 实验原理 应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的厚血片进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查找疟原虫。 2. 标本采集 2.1标本采集前病人准备:间日疟及三日疟患者应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采血;恶性疟患者,应在发作后20h 左右采血。 2.2标本种类:全血或末梢血 2.3标本要求:厚血片的溶血要及时。 3. 标本储存:厚血片的放置期限在夏季不超过48h,冬季不超过 62h。 4. 标本运输:室温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细菌污染。 6. 操作步骤 6.1 在洁净玻片上,滴患者血液2滴。 6.2 用推片角将血液由内向外转涂成直径约1cm、厚薄均匀的血膜,在室温中自然干燥。 6.3 在干燥的血膜上滴加蒸馏水数滴,完全覆盖血膜,溶血数分钟。脱去血红蛋白的血膜呈浅灰色,倾去溶血液。 6.4 不必待干,进行瑞氏染色。 6.5 干后镜检。 7. 结果判断与分析:在油镜下观察20个视野或以上才能报告“未检出疟原虫”;发现虫体后还应在薄血片上进行分类鉴别。 8. 临床意义:本实验有利于提高疟原虫的阳性检出率。 9. 操作性能:快速简便、阳性检出率高、利于人群普查初筛 10. 方法局限性 10.1 易受溶血不完全的影响。 10.2 经验缺乏者易受其他杂物的影响。 10.3 存在主观判断的失误 10.4 不易鉴别出疟原虫的种类。 11. 参考文献 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1997,85-86 12. 注意事项 12.1 染色后,水洗时不要先倒去染液,应让清水流进染液,使沉渣冲走。 12.2 注意区别易与疟原虫混淆的其他杂物。

氯化钠检验操作规程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氯化钠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操作方法。 本规程适用于氯化钠的进厂检验。 2引用标准 《氯化钠质量标准》T-2-69 3 产品名称、分子式、分子量 产品名称:氯化钠Sodium Chloride分子式:NaCl 分子量58.44 4 质量标准

5. 性状本品为无色、透明的立方形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咸。 本品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几乎不溶。 6. 鉴别 本品的水溶液按《一般鉴别试验》(TY/10·10·T·101现行版)的方法试验,显钠盐与氯化物的鉴别反应。 7. 检查 7.1酸碱度取本品5.0g,置100ml烧杯中,加水50ml溶解后,加溴麝香草酚蓝指示液2滴,如显黄色,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02mol/L)0.10ml,应变为蓝色;如显蓝色或绿色,加盐酸滴定液(0.02mol/L)0.20ml,应变为黄色。 7.2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取本品5.0g,置25ml比色管中,加水25ml溶解后,溶液应澄清无色。 7.3碘化物取本品的细粉5.0g,置瓷蒸发皿内,滴加新配制的淀粉混合液(取可溶性淀粉0.25g,加水2ml,搅匀,再加沸水至25ml,随加随搅拌,放冷,加0.025mol/L硫酸溶液2ml、亚硝酸钠试液3滴与水25ml,混匀)适量使晶粉湿润,置日光下(或日光灯下)观察,5分钟内晶粒不得显蓝色痕迹。 7.4溴化物取本品2.0g,置100ml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置10ml比色管中,加苯酚红混合液[取硫酸铵25mg,加水235ml,加2mol/L氢氧化钠溶液105ml,加2mol/L醋酸溶液135ml,摇匀,加苯酚红溶液(取苯酚红33mg,精密称定,置100ml量瓶中,加2mol/L氢氧化钠溶液1.5ml,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25ml,摇匀,必要时调节pH值至4.7] 2.0ml和0.01%的氯胺T溶液(临用新制)1.0ml,立即混匀,准确放置2分钟,加0.1 mol/L的硫代硫酸钠溶液0.15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标准溴化钾溶液(精密称取在105℃干燥至恒重的溴化钾30mg,加水使溶解成100ml,摇匀,精密量取1ml,置100ml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溶液相当于2μg的Br)5.0ml,置10ml比色管中,同法制备,作为对照溶液。取对照溶液和供试品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TY/10·10·T·102现行版)的测定方法,以水为空白,在590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应小于对照溶液的吸光度(<0.0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