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反映了高中阶段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教师必须把握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特点和要求,在教学中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思想政治”新课程突破了“思想政治课”的概念,它是以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高中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高中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前,学生自己去观察、记录,对于“思想政治课”上所要讨论的问题了然于胸;课上,学生讨论交流的是自己或他人亲身经历的事情、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想;课后,学生在讲演、讨论、模仿等活动中深化了思想认识,有关道德信念通过生活深深地镌刻在心中。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地点冲出了小课堂,走向了大社会,时间也不再局限于45分钟,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似乎在不经意之间,学生都能受到思想的熏陶和感染。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生活性鲜明地体现在新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内容设置上,特别是必修课强调的“经济与生活”、“政治与生活”、“文化与生活”、“哲学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的政治课的基本内容立足生活,反映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这一改过去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和生活实际联系不密切的弊端。同时强调,在教育教学中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实践性”是在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指引下开展高中政治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它“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遵循高中生活规律,以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和源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课前、课后、课内、课外大量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感性知识积累,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自己感悟每一个生活体验。大量的实践活动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参与性极高,他们无拘无束地谈认识、谈感想,知识的多维性和立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有利于从行动到知识再由知识到行动的转化,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思想政治新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等都是开放性的,旨在努力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科书不是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要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学活动内容是开放的,向学生自身开放,向学生身边的大自然开放,向学生生活的社会开放。

思想政治新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可以说,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学生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身体验。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

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使其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教学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形式。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几种形式结合使用。只有形式多样,才能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全身心地感受,在自然和谐中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认识。同时,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修订稿)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0 一、课程性质1 二、课程基本理念1 三、课程设计思路2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2 一、总目标2 二、分类目标3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3 一、认识自我3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6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9 第四部分实施要求与建议14 一、教学建议14 二、评价建议15 三、教材编写建议16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7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

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以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是对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体验、认识和遇到的问题所进行的梳理、加工和提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解

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 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这三组重要关系依次构成了本课程的三大内容板块。每一内容板块中均涉及道德、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第一部分前言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订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三、课程设计思路

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第一部分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完整word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以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是对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体验、认识和遇到的问题所进行的梳理、加工和提炼。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20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版) 第一部分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 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 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 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 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 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 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 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 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 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2018年高中政治新课标修订情况解读

2018年高中政治新课标修订情况介绍 一、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确立思想政治方向、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提高法律与道德修养的公民教育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紧密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培育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养基础。 二、基本理念 1.注重思想政治方向的引领 2.构建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 3.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建立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 三、学科核心素养 相对于现行课标从三个维度陈述课程目标的方式,根本的变化在于以核心素养的陈述来表达课程目标。这种陈述,分为两步展开。 首先,表达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明确每个素养的内涵,阐述其学科意义和育人价值,表明每个素养对于国家发展和学生成长有多么重要。 然后,以每个素养在学生身上的表现,作为课程的具体目标来陈述。 “◆具有政治认同的素养,学生应能够:确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党的领导;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具有理性精神的素养,学生应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珍重人生价值,展现人生智慧,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心、自觉性。 ◆具有法治意识的素养,学生应能够: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解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树立宪法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履行义务的习惯;具有法治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 ◆具有公共参与的素养,学生应能够:遵循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公共服务、践行公共道德、展现公共精神;获得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实践经验,具备公共交往中善于对话协商、沟通合作、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感,表现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6 四、课程结构 遵循课程方案的规定: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解读第一章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和要求: 了解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及其特点,明确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在中学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发展的历史,分析总结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建设的经验教训。 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我国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理念,明确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目标的基本结构和新特点。 了解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结构及其确立的依据,明确基础教育改革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结构调整的必要性,把握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结构调整的趋向。 教学重点: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目标的基本结构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1、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界定;2、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历史考察;3、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理念;4、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目标;5、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结构 一、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界定 1、课程与思想政治学科课程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就是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具有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性质、担负着中学思想教育的主要任务、承载着中学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中学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的教学科目。 (1)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程 (2)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课程 (3)具有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特点的课程 3、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历史考察 (1)民主革命时期(清末、民国、民主革命) (2)新中国成立后(初创、加强和发展、严重破坏、恢复和发展、改革时期) (3)改革时期 ①实验阶段(1985~1992) ②调整完善阶段(1992~1994) ③总结发展阶段(1994~1999) ④新课程改革阶段(1999年至今) 4、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理念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 ①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本课程的核心。 ②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基础。

最新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

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以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是对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体验、认识和遇到的问题所进行的梳理、加工和提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 (二)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 第一部分 前言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1.1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思想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人文性 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 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实践性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 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 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 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全文

普通高中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017年版) 中华人民国教育部制定

前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統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充分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容和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2004)》规定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性质的基本理念有 1.3.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1.3.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1.3.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1.3.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1.3.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主要知识点归纳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主要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基本知识 一、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定义(P2)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就是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性质、担负着中学思想教育的主要任务、承载着中学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中学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的教学科目。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地位(P3)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是中学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它是中学课程方案明确规定的国家课程。另一方面,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也是中学的一门必修课程。此外,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也是中学德育的核心。 三、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特征(P4)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为核心的,具有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特点的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程。 1、思想政治课程是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程。 2、思想政治课程是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课程。 3、思想政治课程是具有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特点的课程。 四、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理念(P13)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 1、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2、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语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区别(P17) 1、教育目的体现国家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适用于整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属第一层次。 2、培养目标体现不同性质教育和不同阶段教育的价值,适用于一定性质和阶段的教育教学,属第二层次。 3、课程目标体现一定课程的价值,适用于一定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属第三层次。 4、教学目标体现课程中一定内容教学的价值,适用于一定内容的教学与评价,属第四层次。 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目标的含义(P17) 思想政治课程的目标就是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是通过完成规定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而使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 1、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指向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思想政治课程目标是预期的结果和标准。 3、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尤其是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七、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目标的结构(P18) (一)课程目标的两个层次 课程目标的两个层次即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分类目标。1、课程总目标是从宏观层面规定的课程的整体目标,相对比较抽象、概括,是具体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行为活动的宗旨或方针,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高中思想政治新旧课程标准的比较

高中思想政治新旧课程标准的比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次课程改革是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颁布为标志的。省作为全国首批实施新课改的省市之一,本人是新课改的参与者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认为新《课标》与旧《课标》相比有了很大变化。现将新旧《课标》从课程性质、指导思想、结构体系、课程框架、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等七个方面作一比较,从中可以看出新课标的理念,从以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科体系的把握到今天更为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转变。 一.课程性质比较,旧《课标》在序言中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新《课标》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注:划线部分为新增要求)它与与“思想政治课”的提法明显有了区分。 二、指导思想比较 旧《课标》的指导思想不够突出,新《课标》则明确提出了以下五个基本理念:(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综观五个基本理念不难发现,它对于我国政治学科课程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不仅涉及了课程改革的一般问题,如对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基本定位和普遍导向;而且涉及了政治课程改革的具体问题和学科策略。例如(3):以学科知识为支撑意味着打破了过去学科知识的体系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为以生活为主题的系统联系提供理论上的支持。(4 )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 (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 这些既涉及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如平等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涉及了教师的教学方式问题,如倡导教师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充满教学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既涉及了我国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传统问题,如重视基础知识、技能的优良传统.又涉及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问题,鲜明地凸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如高度重视学生在心理、智力和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各种生活关切,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同时,还涉及了政治课必须面对的更富挑战的问题:如在“应试教育”影响至深的背景下,如何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如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既能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又能考查他们的思想变化过程,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三、新课程标准容框架的比较(如下图) 思想政治 1 (经济生活)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一部分前言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定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三、课程设计思路

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以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