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辛亥革命时间表

辛亥革命时间表

辛亥革命时间表
辛亥革命时间表

辛亥革命时间表

1894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锋者孙中山建立革命组织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政府”政治主张。竖起了武装反清缔造民国的旗帜。

1895年,在孙中山领导下,兴中会会员陆皓东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事败被捕,惨遭杀害。清廷在其住所搜出了革命党人的第一面旗帜:青天白日旗。这次起义标志着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将正式跨入武装反清的阶段。

1903年,兴中会会员吴禄贞、刘静庵、曹亚博等人在武昌花园山设计秘密机关,开始反清革命活动。

1905年,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长,并确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1906年,革命党人刘静庵等人又利用美国基督教中华圣公会阅报室为掩护,建立了以日知会为名义的革命团体。继续在新军、学生和会党中进行革命的宣传和组织活动。年底,刘静庵遭奸人出卖惨死狱中。日知会精英分散湖北各地,先后成立了军队同盟会,群治学社,振武学社等秘密革命团体

1907年,同盟会会员刘公、居正、张百祥等人为筹划长江流域起义,在日本东京成立共进会。

1909年,共进会会员孙武在武昌设立湖北共进会,推刘公为大都督,大力在新军、会党、学堂及其他阶层中发展会员,成为武昌起义中重要的革命力量之一。

1910年底,同盟会会员刘复基、詹大悲等人在群治社和振武学社的基础上成立革命组织文学社。

1911年春节,文学社在黄鹤楼风度楼召开成立大会,举蒋武为社长,设总机关武昌小朝街。汉口,汉阳设分机关。文学社尊孙中山为总理,借“联合同志研究文学”为名,以《大江报》为宣传阵地,在新军中积极发展组织,成为武昌起义中另一支重要力量。

1911年6月17日四川成立保路同志会,举行请愿,反对清政府把路权抵押向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借款。遭到镇压,随即发生大规模武装反抗。9月24日,“文学社”、“共进会”在武昌胭脂巷11号召开大会,组成统一的领导机构。制定了详细的起义计划,原定10月6号发难,后因发生南湖炮队事件,清警加强了戒备,加之计划尚未完妥,遂决定延期发动。

1911年10月9号下午,汉口总机关暴露,军警随之在武汉三镇进行大搜捕,革命党人随即在武昌小街机关召开会议,决定当夜发难。晚上23时,清吏得到密报,即派兵将机关包围,抓捕三十余人。

1911年10月10日凌晨,彭、刘、杨三人被杀,武昌城门紧闭。清吏继续进行全城大搜捕,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决定破釜沉舟,暗中联络,于当夜起义,置之死地而后生。

1911年10月11日凌晨,革命军攻占督署和第八镇司令部,统治张彪弃城而逃。武昌全城为革命军占领,凝聚着无数革命党人鲜血的九角十八星旗在黄鹤楼上迎风飘扬。

1911年10月11日革命党人组成湖北军政府,原清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黎元洪被推为鄂军都督。并请转电传孙中山从速回国,主持大计。

1911年10月25日,根据《军政府改订暂行条例》,军政府在都督之下设立司令、参谋、军务、内务、外交、理财、交通、司法、编制九部,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法令,为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奠定了基础。

1911年10月21日,清廷令陆军和水军同时南下,妄图重新夺回武汉。

1911年10月28日,黄兴抵达汉口,随即投入指挥,与清军展开殊死较量,最终未能挽回颓势。

1911年11月1日,被迫放弃汉口,退守汉阳。

1911年11月16日晚,革命军战时总司令黄兴贸然决定对汉口实行反攻作战,先胜后败,伤亡惨重。

1911年11月27日,革命军放弃汉阳,退守武昌,凭借长江天险与清军继续对峙。

1911年12月2日,六朝古都南京被苏浙革命军夺取。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偕胡汉民等由海外抵达上海。

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上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溥仪被迫下诏宣布退位。统治中国267年的清王朝弹指间灰飞烟灭。同时,延续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也宣告结束。

1912年4月1日,由于封建军阀官僚袁世凯玩弄阴谋以及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和革命派内部的妥协。孙中山不得已辞去临时大总统职。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烈们为推翻封建帝制,创立民主共和的英雄业绩,武昌起义革命志士们的不朽功勋,将永垂青史。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课本62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课本63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时间:1905年 B、地点:日本东京

辛亥革命电影评论

每每想起辛亥革命总是让人不自觉就抱着一颗敬畏之心,此次我看了辛亥革命的电影版仍有震撼。 电影《辛亥革命》的评论有很多,大部分都在评论它的真实性和演员,但是我认为不管演绎着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历史人物不可磨灭,历史事件不可改变。所以上映以来,获得了许多诚恳、客观、冷静的肯定与赞誉,或许正贴切了这部影片所追求的气质,无意渲染,不事铺张,却自有一副鲜明面目,结实筋骨。 《辛亥革命》塑造了一大批革命党人和革命先驱们救国救亡、英勇不屈的动人形象。“就电影所涉及的时间段而言,孙中山大部分时间都在海外进行革命活动,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才回到国内。如何完整表现孙中山对于辛亥革命的作用,成为影片创作中的关键。”任仲伦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影片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双线并进的结构,来体现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和重要的思想影响。” 电影的时间之轴始于1907年秋瑾牺牲,终于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在浩瀚的史料面前,影片的叙事选择了篇章式史诗的手法,真实地为观众展开了从“血染黄花岗”到“武昌城首义”,再到“阳夏保卫战”,最终“建立共和制”的历史画卷。《辛亥革命》在“描画”这段历史的过程中,还加入了一些写意化的色彩运用和工笔式的语言推敲,体现出一定的表现张力。革命到底是什么?片中台词更有张驰力短短几句话就完美代表了革命林觉民说“王氏宗亲,贵族官吏,因循守旧,粉饰虚张,而老百姓呢?各个都是苟且偷生,愚昧无知。” “堂堂华夏,不齿于列帮,被轻于异族。” “我们一同举事,一同赴死,我不能例外。” “大清索我的命,我株大清的心。” 秋瑾说;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这两个孩子就要失去母亲” “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 孙文说,革命就是让社会进步的理念深入人心…… 有人说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了,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命题。辛亥革命到底是失败了,还是胜利了呢?同盟会的纲领不是讲吗,建立民国,民国建立就是胜利了。“至于它建立以后怎么样,我不管,反正建立了民国,中华民国有了,这是胜利了。”是不是真正的民国?孙中山自己回答说,民国徒有其表,我打倒了一个皇帝,转生出无数大大小小的皇帝,这个皇帝是什么,军阀、官僚、政客。我打倒了一个专制者,出了无数的专制者。临终前,孙中山亲口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就是印证。就是辛亥革命是胜利了,取得了重大成果,是中国近代化重要的一步,但同时它在根本意义上、终极意义上没有完成,为后继者留下了一个伟大的空间。又过了三十多年,终究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味着民主革命基本完成。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作品,真实再现历史是影片叙事的基础。《电影》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赵葆华评价道:“《辛亥革命》是一部表现文艺工作者在重要节点、重要事件前态度立场的作品,表现出一定的文化立场、文化自觉和文化尊严,是一部诚意之作。” 既着墨大人物,又不忽略小人物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章柏青对影片给予高度评价:“《辛亥革命》在人物塑造方面既能着墨于大人物,又没有忽略小人物,宏观和微观把握得很到位。”电影主创人员在

辛亥革命的历史结局及其实质

辛亥革命的历史结局及其实质 郭世佑 在辛亥革命史研究这一全球性的学术园地里,海内外各方学者之间的分歧似乎当首推关于革命结局的估价与革命性质的确认。争论各方关于革命性质的意见分歧固然与概念、评判标准与方法的差异密切相关,也同各自对革命结局的估价不同关系甚大。本文拟在已经硕果累累的学术起点上,以探究辛亥革命的结局为切入点,重温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进而就革命的性质问题略陈管见。笔者以为,就“破坏”的情况而言,反满的民族主义任务可谓大功告成;就“建设”的层面而论,民权主义的任务虽然不是那么十分令人满意,但还不能说革命只意味着失败。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结局可知,就辛亥革命的实质或性质而言,与其说它是资产阶级革命,还不如说是以反满为主题的国内民族革命与变君主政体为民主政体的政治革命的有机结合。 一、反满思想的普遍认同与国内民族革命 在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中,革命志士宣传得最多也最无歧义的无疑是其中的民族主义,即革命排满。随着清帝宣告退位,清朝的历史命运由此终结。若以反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成功了,革命先驱们大致完成了国内民族革命的任务。 不少论著为了突出辛亥革命作为近代民主革命的价值与意义,认为孙中山一代民主革命先驱的反满只是手段1,是革命者为了发动群众而从策略层面提出的,创建民国才是目的。倘若根据孙中山等人反满的实际意图及其实效,此论似乎还可进一步推敲。 孙中山等革命者的反满言行尽管是在为创建民国开辟道路,在客观上具有手段的作用,但他们并非只把反满当作手段,而是同时视为目的。《民报》的主要代言人汪精卫当年就曾郑重宣称:“以排满为达民族主义之目的,以立国为达国民主义之目的,此两目的誓以死达,无所谓以此为目的,而以彼为手段也。”2《民报》的另一位重要作者朱执信针对梁启超误解革命宣传家陈天华的遗书中关于政治革命的见解,也强调说:“星台(陈天华字星台——引者)对于种族革命之观念,实为最后决心,一定不摇,以为目的,而非以手段。”3 革命者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及至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即将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汉族出身的北洋军首领袁世凯将于下午通过形式化的选举接任之,孙中山即于“11时率各部及右都尉以上将校赴明孝陵行祭告礼,军士数万”,4向“我高皇帝”祭告推翻清朝的“光复”之功5。此举至少也反映了孙中山等人的一种潜意识,表明他们就是把反满作为革命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之一,而且非常重要。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认为:“民族不但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而且是一项相当晚近的人类发明。‘民族’的建立跟当代基于特定领土而创生的主权国家(modern territorial state)是息息相关的,若我们不将领土主权国家跟‘民族’或‘民族性’放在一起讨论,所谓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将会变得毫无意义。尤其我和葛尔诺都特别强调:在民族建立的过程中,人为因素的重要性,比方说,激发民族情操的各类宣传与制度设计等。将‘民族’视为是天生的、是上帝对人类的分类,这样的说法实则是民族主义的神话。”6此论对许多欧洲国家而言,可谓一语中的,对地域辽阔和族群关系比较复杂的近代中国却未必适应。由“夷夏之辨”所派生的既成观念与满洲军队入关后镇压汉人所留下的“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等极端性的故事,以及清朝统治者在吸收汉文化与重用部分汉族官员的同时对绝大多数汉人所采取的压制与防范政策,就容易积蓄和强化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而且不乏历史优越感的汉人族群情绪,并且随时都有激活的可能。 自满洲劲旅直捣幽燕以降,满汉矛盾在不同时期与不同地区是否就一定是趋于缓和,似乎还有待专题探讨。“一般而言,我们都颇能透过文献去了解知识分子的想法,可是,我们却很难透过知识分子的眼光去看穿平民百姓眼中的世界”7。至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动向,许多文献资料不难证明,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驱的反满口号之所以一呼百应,就是因为国内民族主义颇有市场。震天价响的反满声浪并非全属人为地造势所致。 1此说最早可以追溯到近人杨度。他曾猜度:“今之民主立宪党……必不能更有真正之民族主义,特不过取此以为一手段耳。”(杨度:《致〈新民丛报〉记者》,《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00页。 2精卫:《民族的国民》,《民报》第1期。 3县解(朱执信):《就论理学驳〈新民丛报〉论革命之谬》,《民报》第6号。朱执信在《论满洲虽欲立宪而不能》一文中说得更加直截了当:“革命者,以去满为第一目的,以去暴政为第二目的,而是二者,固相连属,第一目的既达,第二目的自达。”(《民报》第1号) 4《民立报》,1912年2月16日。 5《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5页。 6[英]艾瑞克·霍布斯邦:《民族与民族主义》,中译本,李金梅译,台湾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13-14页。 7[英]艾瑞克·霍布斯邦:《民族与民族主义》,中译本,第63页。

13课辛亥革命笔记

第13课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概念 狭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 广义: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 一、革命的背景 (一)背景: 政治背景: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腐败无能,不得人心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组织条件: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深入湖北新军做工作 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清廷调兵镇压,使武汉兵力空虚。 (二)爆发:武昌起义爆发,建立了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 二、革命的高潮: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帝制终结;。 三、革命的两大成果: (一)成立中华民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 2、内容:主权在民、民族平等、国民自由、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3、意义: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四、革命的功绩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 (1)政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 (2)思想: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社会生活:促进社会生活习俗的近代化。 五、革命的失败: (一)失败的表现: 1、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2、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未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二)失败的原因: 1、袁世凯军事实力和政治手腕 2、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3、革命阵营中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进攻 4、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根本原因)

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金冲及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像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像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到了近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急遽激化,使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和变化中。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前仆后继。但是,直到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前,还没有一个人提出过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实还是皇帝。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更只是“扶清灭洋”。资产阶级改良派鼓吹爱国救亡,介绍了不少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政治制度到中国来,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可是,他们把忠君和爱国看作是一回事。康有为那些声泪俱下、处处不忘“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泽涵濡煦育数百年之恩”的话,是最能打动当时一般士大夫的心的。而那时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法美两国外,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沙俄等等无一不保留着君主制度。所以,康有为提出以俄国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的改革作为中国学习的榜样,在许多人看来是很有理由的。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破天荒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孙中山在几次演讲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见《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

左舜生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及其治史特色-论文

第20卷第2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0No.2 2014年4月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Apr. 2014左舜生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及其治史特色 曾辉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241) 摘要:左舜生是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左的早期辛亥革命史著作,初具规模,渐成体系,将辛亥革命史研究逐渐提高到学术研究层面,晚期研究进一步发展,更显完备成熟。《黄兴评传》突破了国民党正统学派之藩篱,成为当时最有分量的黄兴传记之一。左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时段、范围、性质、成败均有自己的看法,对辛亥人物及重大事件亦有许多真知灼见。从其研究中,可以发现左氏特别重视史料搜集及整理,注重史学教育功能和历史知识的传播普及以及严谨持重、议论客观独立,擅长归类总结和史实考订等特征。左氏史学亦有研究范围狭小、未做专题研究等缺憾。总体而言,左氏不失为一位多有建树的近代史专家。 关键词:左舜生;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史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4)02?0271?07 左舜生,字舜生,别号仲平,湖南长沙人。左舜生是民国政治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曾担任过青年党中执委委员长、民盟秘书长等职。不过,左本质是一书生,从政非其所长,亦非其所好。左真正的志趣则在文艺与史学,故其虽然激于民族危机和时代洪流而涉足政海,但终其一生,并未忘情于史学研究,并且成果丰硕,多所建树,以至赢得港台学界“治近代史有卓越成就”[1](142)“史学界有数的著作家之一人”[1](52)之美誉。著名历史学家吴相湘则认为“左舜生为近六十年来,注意研究中国近代史三五先驱之一,与李剑农、蒋廷黻齐名,而各有树立。”[2](8) 颇为遗憾的是,或是由于左政治身份的特殊性,或是由于史料的不易搜寻,大陆学界却有意无意地将其遗忘,更无论研究。目前有关左氏史学的论文,有两篇。其一为香港学者李金强先生之《民国史学南移——左舜生生平与香港史学》[3],另一为台湾学者陈正茂先生之《左舜生之史学特点与贡献》[4]。前文篇幅不长,介绍了左舜生的生平,对左氏各个阶段的著述活动等均有涉及;后文则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探讨,论述左氏史学思想之渊源、特点与贡献,是一篇较为有力的论文。但是,作为左舜生史学研究最重要组成部分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两文均未做过专门深入之探究,两文之论点也有不少不甚明了和可商榷之处。因此,仍有诸多疑问尚待探讨。比如:左舜生辛亥革命史代表性专著内容大致如何?这些著作在学术史上有何贡献?左对辛亥革命总体持何种看法?对辛亥重要人物作何种评价?其研究有何特征?左氏史学属于传统史学范畴吗?左之研究有何局限?应该如何看待左在近代史研究领域中的作用?本文即拟围绕这些问题作一深入探析。 一、左氏关于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主要 著述及其成就 左舜生自1920年进入中华书局后数年间,即开始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辛亥革命亦很早即进入左之研究视野。从此以后迄至晚年,左一直热衷于辛亥革命史研究。大体而言,左舜生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包括直接以“辛亥革命”命名的《辛亥革命史》以及《中国近代史四讲》中第四讲《辛亥革命》等著作,也包括其为辛亥人物所作的传记、评传,如《黄兴评传》《宋教仁评传》。还包括散见于《万竹楼随笔》《中国近代史话初集》等文集中的史论、读书札记等等。 《辛亥革命史》[5]可视为左舜生早期研究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原是作者在复旦大学、大夏大学所授中国现代史课程的讲义,书成于1931年1月,1934年1月由中华书局作为中华百科丛书之一种出版。该书共分八章,约5万字,叙述从兴中会成立始,以1912年4月孙文解临时大总统职及临时政府北迁终。辛亥 收稿日期:2013?06?27;修回日期:2013?09?23 作者简介:曾辉(1982?),男,江西赣州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华民国史

第13课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 【2016年考试说明】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知识点梳理】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必要性: 列强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剧。《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腐败无能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可能性(条件)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革命派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此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 ②1905 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以孙中山提出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立《民报》作为机关报。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实践准备: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其中最著名的是广州黄花岗起义。 3、偶然性(有利时机):清政府调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 二、辛亥革命的概况 1、武昌起义 (1)概况:1911年10 月10 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发动起义,辛亥革命爆发。起义军攻占了武汉三镇。 (2)结果: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脱离清廷宣布独立,清朝

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代化。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体制现代化的重大突破。 (2)经济上,临时政府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短几年内有了显著增长,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 (3)法制上,颁布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国民的自由权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等,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思想上,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中国化为三民主义,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5)文化教育上,理性化和科学化有了发展。 (6)社会生活上,自由、平等、友爱的风气兴起。 3、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相联。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 4、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孙中山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象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关于辛亥革命的看法

关于辛亥革命的看法 内容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华民族振兴的进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实现了我国国家体制的一次重大转变,使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关键词:辛亥革命,封建专制,民主革命,武昌起义,临时约法1911年的10月10日这一天,古城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震撼了全中国、全世界。它敲响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覆灭的丧钟,引发了一场席卷华夏大地的伟大变革,它就是辛亥革命。漫漫百余年过去了,如今回望这段历史,几多感叹。关于对这次革命的看法,我表达一下我自己浅薄的观点吧。 一方面,辛亥革命是胜利的: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①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此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再也不能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列宁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②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它出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

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另一方面,辛亥革命是失败的: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正如毛泽东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③而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导致政治斗争的软弱和妥协;革命党人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对帝国主义存在妥协和幻想,害怕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又不敢发动农民把反封建斗争进一步深入发展,只望尽快结束革命,稳定秩序。脱离了广大的工农群众。地方政权基本为立宪派、旧官僚所控制,革命阵营内部妥协思想占上风。没有统一的坚强的领导组织和核心。内外压力大,又不敢发动广大群众反击,因而孤立无援,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 历史的长河淹没了时间的脚步,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整个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尽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经过辛亥革命,民

辛亥革命历史功绩和意义

辛亥革命历史功绩和意义 马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辛亥革命刚刚过去一百年,其历史意义我们并不太容易看得清,尤其是这场革命直接后果还在今天继续发酵的情形下,我们能够概括出的主题似乎就是革命、共和,我们能说的意义,也就是终结了清朝,终结了帝制,各方势力知进退知妥协,有坚持有让步,避免了大规模的流血牺牲和持续性的动荡。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值得张扬,值得肯定。 辛亥革命将清朝送进了历史 如同中国历代王朝结束时的大部分情形一样,辛亥革命之所以发生并不意味着清朝末年就是那样的不堪,真的是政治上腐败,经济上危机,统治者无法照旧统治。其实真实的情形或许相反,辛亥革命之所以发生,辛亥革命之所以走到那一步,既基于一系列突发事件,又有其必然的历史关联,既是清廷的宿命,又是历史的必然。 其实,如果从历史进程上说,辛亥革命的发生主要导源于两个事情,一个是清廷将责任内阁弄成了皇族内阁,另一个是铁路国有化政策导致全国性骚乱。而面对这两个事情,清廷不知退让不知妥协,或者退让迟了妥协晚了,效果也就没有了。 按照清廷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走向立宪国家的第一步就是要有一个具有有限责任的政府,只有这个责任政府宣布成立了,从皇帝那里分享了权力,君主立宪体制才算走出了第一步。清廷在后来确实是这样做的,只是清廷错误理解了宪法大纲的精神,将这个事情给做砸了。在清廷宣布的十三个内阁成员名单中,皇室和皇族的成员竟然占了九名,这当然引起了立宪党人的不满。立宪党人多年来的政治追求就是希望通过政治改革分享权力,现在清廷公然堵塞了这条路,怎能不让这些改良主义者彻底失望怒火中烧? 立宪党人的愤怒并没有引起清廷的足够重视,清廷援引宪法大纲强调任命百官是皇上的专权,现在君主立宪了,满汉平等了,为什么还一定刻意强调满汉出身不同呢?清廷的解释当然具有法理上的依据,只是很难由此说服立宪党人。第一,宪法大纲那样规定皇权至上有具体的背景,因为那时的皇上是年富力强的英明君主,现在的小皇上怎能与光绪大帝比?第二,责任内阁宣布前,中央部院实行的满汉首长双轨制,汉大臣虽然比满大臣略少,但也不至于少到现在这个比例,既然说满汉平等了,不分种族和出身了,那为什么满汉比例不能随人口比例颠倒过来呢? 如果说责任内阁变成皇族内阁阻断了立宪党人在政治上的路,那么与此相联的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则是从经济上剥夺了立宪党人和那些民族资本家在经济上的机会,略有“国进民退”的意思。当然,如果仅仅从铁路建设本身说,盛宣怀推出的铁路国有化政策具有正当性,因为民族资本在那之前几年捣鼓的铁路,或者技术不过关,质量不过关,或者因为资金挪用、被占,潜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朝廷适时出手用经济手段解决经济问题,用四

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新思考

7 百年前的今天,武昌城头的枪声,划破了清王朝统治下的沉重夜幕,宣布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以武昌起义为标志性事件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是中国乃至亚洲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然而,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仅限于肯定它在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帝制与传布民主共和观念方面的作用。从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来看,这种评价无疑是正确的。但应该说也是不够全面的。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更有一些人打着“告别革命”的旗号,贬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台湾地区有的学者也提出要对所谓国民党塑造的辛亥 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新思考 ■汤水清 主义列强的入侵,使我们在图强救亡的过程中,把更多的力量、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上来。因此,肃清封建主义残余的问题,始终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可回避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思想任务。 孙中山先生百年前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这口号跨越时空,今天依然鼓舞着亿万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我们党继承、丰富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这一抱负、这一理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描画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这就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我们现在要牢固树立使命感和紧迫感。中国经济总量2010年已经进入世界第二位,但是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们的人均GDP 水平,在全世界还排在第98位以后,距 离振兴中华、距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们要自觉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 我更想说紧迫感的问题。俄罗斯、日本、印度是中国北、东、南三个方向的邻国。最近俄罗斯学者预测未来十年,俄罗斯的经济年增长速度是6% 8%,我由此联想到中国南部的印度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是8% 10%。金砖五国中,中、俄、印三个国家边境互邻。中国如果没有振兴中华的紧迫感,在这场国际竞争中,我们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落后就会被开除球籍,这是辛亥革命百年来给我们带来的最基本的历史结论。所以在振兴中华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强烈的、不容丝毫懈怠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作者简介:汪玉奇,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首席研究员。) 【责任编辑:俞 晖】 振兴中华:使命感与紧迫感

政治、语境与历史20世纪后半期辛亥革命史的变迁

2011年第9期山东社会科学No.9总第193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3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政治、语境与历史:20世纪后半期 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变迁 黄广友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史学。辛亥革命史研究与社会变迁共振。20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因政治主题演变、社会思潮交替和时代话语环境转换,大体可分为新中国成立后 到“文革”结束、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和整个90年代三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人们对辛亥 革命史的研究和评价各有不同,从而勾画出一幅生态各异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学术变迁的画 卷。 [关键词]政治;语境;辛亥革命史;学术变迁 [中图分类号]K25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09-0015-08 辛亥革命发生迄今已有一百年。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大概没有比辛亥革命史的研究与评价更具敏感性、更具政治色彩、党派纠结更加突出的事件了。辛亥革命一百年“研究”的兴衰与“评价”的起伏,与这一百年来中国社会本身的变迁,尤其是与这一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潮的涨落密切相关,甚至常常为后者左右。如何评价“辛亥革命”,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史学界来说始终都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而且西方学者也对此充满浓厚兴趣。 辛亥革命虽然已成过去,但在解决近代中国主要问题方面,它所揭櫫的“革命”路径,在人们心中不断地与“改良”进行比较着,一百年来,“革命”与“改良”孰优孰劣的问题始终如影随形般地伴随着我们。而且由于辛亥革命之路径同中共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方法论上同为一种,因而更增加了其政治色彩,这可能就是人们对辛亥革命评价如此敏感的深层原因。我们究竟如何对待“革命”?如何看待“改良”?作为后人,在凭“后见之明”衡估前人历史之时,当作何思考?“革命”是“搞糟了”,还是“唯一正确道路”?“改良”是“更稳妥、更可行”的方法,还是“此路不通”?事实上,这些问题又常常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论题。由之,政治思潮、社会思潮与话语环境等因素规定和控制着辛亥革命的研究与评价。20世纪后半期,我们的政治主题、社会思潮和话语环境,经历了多次深刻变迁: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是以“反西方”为主的“冷战”语境,这是民主革命时期革命与救亡语境的延展;从“文革”结束到80年代末,是以反思“文革”和为现代化建设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反封建”新启蒙语境;20世纪最后10年以“反激进主义”为精神特质的保守主义语境居支配地位。①在每一个阶段,由于来自学术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人们对辛亥革命理解和评价有很大不同,从而勾画出一幅生态各异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变迁的画卷。 收稿日期:2011-07-15 作者简介:黄广友,山东滕州人,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科研发展计划项目《政治鼎革与学术变迁》(项目编号J10WE54)的阶段性成果。 ①参见王学典:《语境、政治与历史:义和团运动评价50年》,《史学月刊》2001年第3期。 51

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案设计

辛亥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1911年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伟大历史功绩,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使学生明确由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勾结破坏,以及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高潮阶段的最顶峰,但由于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府施加压力,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从此开始了北洋军阀对中国的统治。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重点分析: 1.武昌起义的背景 一是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结果; 二是四川的保路运动发展成为武装斗争,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革命党人在湖北新军中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武昌起义之所以成功发动,充分体现出革命士兵的英勇首创精神。因为在临近起义的时刻,起义的领导机关被破坏,起义风声泄漏,全城戒严,反动派大肆搜捕,起义领导人或在监狱,或被迫逃亡,有些还不幸被捕,甚至英勇就义。当时如果畏缩退却,延缓起义,则等于束手待毙。湖北革命党人果断地决定:立即发动起义。革命士兵的英勇首创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革命领导机关被破坏的损失,他们主动相互联络,在1911年10月10日晚发动了举世闻名的武昌起义。经过奋战,终于赢得了起义的光辉胜利。 2.中华民国的成立 中国在历经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之后,终于迎来了“民国”的建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颁布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法令。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对辛亥革命的伟大的历史功绩的掌握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作为重点的主要内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且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难点分析 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理解的难点主要在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后来无论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还是张勋复辟,都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没有逃出失

辛亥革命------研究性学习

辛亥革命------研究性学习 【内容提要】:研究性学习如何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相结合?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新课题。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开展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研究性学习活动。 【关键词】:“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反思 一、研究背景介绍 为了使研究性学习真正走进高中历史教学课堂,2003年10—12月,我们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中学高一年级历史备课组结合教材内容“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开展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从前期准备到活动暂告一段落,历时两个月。现谨将组织该活动的过程与体会简要整理如下,敬请学界前辈同仁赐教。 二、研究方案设计 1.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辨别、分析历史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进行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尤其是运用科学的历史观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写作、演讲、辩论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团队精神、交流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知识创新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等。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2、研究方式: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问卷调查、模拟学术讨论。 3 、研究计划: (1)时间:2003年10月13日——12月14日。 (2)参加人员:高一师生660余人及指导老师林桂平、钮昕华等。 (3)活动时间安排: 10月13日——11月2日:完成教学进度;选择研究课题;自愿划分课题研究小组(每组2—8人为宜);教师开设辅导讲座。 11月3日——16日: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资料。 11月17日——30日:学生写作、修改历史小论文;开展问卷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12月1日——7日:分班级组织模拟学术讨论会,选拔成绩优秀者参加12月6日的全年级“…你怎样评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