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莫言《生死疲劳》简介

莫言《生死疲劳》简介

莫言《生死疲劳》简介
莫言《生死疲劳》简介

莫言《生死疲劳》简介

莫言推荐《生死疲劳》

莫言表示,刚刚听到获奖的消息时感到十分惊讶,“因为我一直感觉诺贝尔文学奖离我非常遥远”。诺奖组委会说,全世界很多大学生会读他的作品,请他推荐一部。莫言推荐了今年在瑞典出版的《生死疲劳》,“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他说,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其次在本书中,他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中人跟动物之间可以自由地变化,通过动物的眼睛来观看中国最近50年来社会、历史的变化”。此外,他在语言上也进行了探索试验,“力争用一种最自由、最没有局限的语言来表达我内心深处的想法。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文学探索、文学创作的一种比较完美、统一的结合。”该书初稿写作只用了43天时间,莫言说,这本书的创作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我六七岁的时候,在我们学校旁边就有这样一个农民,他以个人的力量与公社化这个农民运动相对抗,一直坚持到最后。历史证明了他是正确的。这样一个人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却显得非常极端和另类,被很多人打骂,他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甚至跟自己的儿子、女儿都分道扬镳,但他依然没有屈服。我走上文学道路之后,觉得这个人物迟早会进入我的小说,所以这本小说写得非常快”。

《生死疲劳》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

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在小说中他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离开这块土地。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

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的故事充满了吊诡和狂热,唏嘘和罹难。当转世为人的“大头儿”终于执著坚定地叙述时,我们看到了一条生气沛然的人与土地、生与死,苦难与慈悲的大河,流进了我们的心田。

在莫言对伟大古典小说呼应的那一刻,聆听到了“章回体”那最亲切熟悉的大音;莫言承受着生死疲劳的磨砺以及冤缠孽结,将中国人百感交集、庞杂喧哗的苦难经验化为纯美准确的诗篇,祈祷祖国庄严、宁静、祈望人类丰沛的生命祥和、自然。

《生死疲劳》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用中国古典文学草蛇灰线的方式,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于土地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据莫言介绍,这部长达55万字的小说,由于构思成熟,他共用了43天的时间就写好了。“在写作中,我丢掉了电脑,重新拿起软毛笔,创作的激情从笔下汹涌而出。”由于小说写得快且长,莫言为此反而感到不安,怕因一时的疏忽而为文本带来瑕疵。生死疲

由于莫言首次尝试近似章回体的叙述方式,从而使小说在阅读时有类似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快感。对此,莫言解释说,他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因小说叙事的需要,尤其是为了区别章节之间的界限。编辑本段内容简介小说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小说的主人公之一集中阐释着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而另一个主人公即小说的叙述者,则在六道轮回中,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从不同的视角讲述他所看到的故事。小说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建国以来中国农民饱经患难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生命。故事情节极端、怪异、变形、荒诞,但是与寄寓其中的哲理浑然天成。全书从内涵到外延充满了作家的探索精神,充满了艺术灵气。究其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而言,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史诗性作品,是中国文学终于跳出图解概念沼泽最辉煌的标志性著作。编辑本段作者简介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一个农民家庭。极“左”路线从50年代末期造成了农村社会的普遍贫困,他家是上中农成分,连领救济粮的资格都没有。他曾在某一年的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给他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惨痛记忆,父亲过于严厉的约束也使他备受压抑。这种心理特征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6岁进校读书,曾因骂老师是“奴隶主”受警告处分。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12岁时读小学五年

级,因“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18岁时走后门到县棉油厂干临时工。1976年8月参加解放军来到渤海边上,站岗之余依旧喂猪、种菜。1979年秋调至解放军总参谋部,历任保密员、政治教员、宣传干事。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1984年秋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85年发表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文坛注意。此后的创作明显受到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影响。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被读者推选为《人民文学》1986年“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同年从军艺毕业,到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开始有报告文学作品问世。1989年秋入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2012年10月11日获诺贝尔文学奖。

书名来自佛经。《生死疲劳》来自佛经中的一句:“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莫言说,佛教认为人生最高境界是成佛,只有成佛才能摆脱令人痛苦的六道轮回,而人因有贪欲则很难与命运抗争。

莫言只用43天写就长达55万字的《生死疲劳》。从八月起,最多一天写作1.65万字,平均一天只睡三小时,突破了他自己写作速度的最高纪录,自称睡觉时也有一半的脑细胞在工作,有的梦也变成现实。

以人物的命运作突破口。“没有土地,农民像浮萍一样飘摇。”莫言称,20世纪80年代之后,农民不再是单纯的土地使用者,而是土

地的经营者。如今,“当年眷恋土地的农民纷纷逃离土地。”莫言说,农民饱经患难的历史,实际上反映了一种螺旋上升的历史规律。但他坦言,写作的时候,他并未按照这一规律写作,而是以人物的命运作为突破口。

莫言表示,新作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莫言认为,历史大致由两种人物担当,一种人是有价值的个性,而另一种人是无价值的个性。《生死疲劳》中就有这样的两个主人公。“我相信这种农民在全中国也为数不多”。莫言向记者分析了小说中的主人公,一位一直未加入合作社农民。书中,“文革”的浪潮使他比地主还悲惨,他遭遇到来自各方的打击,众叛亲离,但他还是执拗地坚持单干。到了20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年的农民回头看他,发现历史转了一个圈,他竟然是有前瞻性的。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一个村支书,他是个正派的基层干部,到了20世纪80年代,他看不惯一切,希望恢复人民公社,为此他不惜以死相拼,死时还高唱《国际歌》。莫言感叹,当时违背思潮的农民恰恰被历史证明是“有价值的个性”,而以死相拼的村支书恰恰被历史证明是“无价值的个性”。

“这是个性相似的两个人走了不同的方向,互为正负,合起来是一个人,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六道轮回中以动物之眼看世界莫言说,书名《生死疲劳》来自佛经中的一句:“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他

说,佛教认为人生最高境界是成佛,只有成佛才能摆脱令人痛苦的六道轮回,而人因有贪欲则很难与命运抗争。他是在承德参观庙宇时,偶然看到有关“六道轮回”这四个字而激发了创作灵感。

据他介绍,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在小说中他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离开这块土地。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

莫言称,20世纪80年代之后,农民不再是单纯的土地使用者,而是土地的经营者。如今,“当年眷恋土地的农民纷纷逃离土地。”莫言说,农民饱经患难的历史,实际上反映了一种螺旋上升的历史规律。但他坦言,写作的时候,他并未按照这一规律写作,而是以人物的命运作为突破口。2005年贾平凹的新作《秦腔》遭到评论家的批评,对于“从这部长篇小说的失败可以为中国乡土文学画上句号”这个说法,莫言认为“这个结论有点绝对”。他表示,以《创业史》、《金光大道》为代表的乡土文学是终结了,但是新形态的乡土文学方兴未艾。他分析,农民已经不再是商品的生产者,已经融入国际大市场,所以乡土文学也在自觉地缩短和城市文学的距离,这是新形态的乡土文学。

《生死疲劳》的人物缺陷

李悦 故事中的角色是人,故事情节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所以人们经常说情节是性格的历史。莫言的《生死疲劳》塑造了一群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西门闹、蓝脸和洪泰岳,而西门闹则是1号主人公。 西门闹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好地主,土改时他的土地被“共产”,人被枪毙。西门闹死后在阎王殿上喊冤,阎王让他进入轮回,托生为驴、牛、猪、狗、猴五种动物,之后又托生为人—大头蓝千岁。莫言借用佛教的“轮回”,叙述西门闹的故事,只是在形式上让人变成五种动物,人与动物的转换并不是为了延续人物的成长过程,也不是为了挖掘人性的深度。而是将西门闹悬置在一旁,转而去讲述那些动物的故事。动物鲜活了,生动了,人物的性格却断裂了,僵化了。将人变成动物,莫言显然受了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的影响。卡夫卡在《变形记》中把人变成甲壳虫,只是使人在外形上异化,甲壳虫仍然背负着人的灵魂,从而便于探讨人处在困境中的可能性。人的变形,是为塑造人物和强化主题服务的。莫言没有能学会《变形记》的精华,只是学了皮毛。他笔下的动物不过转化了叙述视角,变化了时空关系,类似川剧的变脸,脸变心不变。动物性截断了西门闹人性的发展关系,或者说动物性取代了人性。西门闹的情感矛盾和心灵历程被动物的狂欢淹没了。卡夫卡在动物性与人性相比的落差中,完成的是对人性的拯救。而莫言恰恰相反,他消弱的是人性的尊贵与高傲,起初是有着敢于反抗的充溢着血性的西门闹,经过轮回变形,逐步成为痴呆、麻木的畸形怪胎蓝千岁。 小说的篇幅很长,故事很多,情节也很丰富,但是与西门闹有内在联系的故事与情节并不多。就如同莫言的语言膨胀已经远远游离于他的主题之外。读者看到的西门闹不过是个脸谱化的扁平人物。莫言并不在意去塑造一些有血有肉的圆形人物,他在这部小说里是把所有 “一切来自土地的最终还将回归土地,”的人物都变成道具——演化主题的道具。他的主题是: 这一理念与他描述的半个世纪的中国农村的历史不搭界,描述历史成了莫言的第二主题,读者感觉着第二主题已经遮盖了第一主题。莫言也徘徊于两个主题之间,失去了起码的真实感与现实感。至此我们认识到这本小说原来是主题先行,图解理念的作品,难怪所有人物不过是莫言的道具罢了。 蓝脸与洪泰岳也是莫言的道具,都是脸谱化的扁平人物。 蓝脸是西门闹在雪地里捡回的孩子,西门闹收留了蓝脸,蓝脸拜西门闹为干爹,给西门闹当了长工。西门闹被枪毙之后,蓝脸娶了西门闹的妾迎春为妻。蓝脸在土改时分到了土地,不加入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终日劳苦于一亩三分的土地上,坚持了半个世纪,一直熬到人民公社解体。支撑他精神的是一个传统的小农观念:“亲兄弟都要分家,一群杂姓人,硬捏合到一块儿,怎么好得了?”他的性格是“一根筋”,认定一条理一直走到黑。莫言在《莫言对话新录》一书的305页中说:“一旦逃离了土地,农民没有了根本,蓝解放以进城当官的方式离开了土地,西门金龙以开发旅游的方式毁掉了土地,只有蓝脸,他坚守了土地,他是古典农民的活化石。”正是这块“活化石”寄寓了莫言关于“农民与土地”关系的理想,所以蓝脸成为诺奖评委马悦然等人眼中的英雄。马悦然等人只是从政治价值出发,并不了解中国的国情。这块“活化石”在中国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在只讲“阶级斗争”的国度里,一个公开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单干户只能毁灭——不在土改和合作化运动中毁灭,也要在人民公社运动和“文革”运动中毁灭。“文革”中有一句口号:“敌人不投降就让他灭亡!”莫言的那块“活化石”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敌人,怎么能不灭亡?脱离了社会环境的“活化石”是不可能存在的。 洪泰岳是与“活化石”蓝脸相对立的人物,与蓝脸构成了矛盾的双方。这位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的农村干部,根红苗正,积极参与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文革”等共产党领导的各种运动。

读《生死疲劳》有感范文5篇

读《生死疲劳》有感范文5篇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出自《佛说八大人觉经》。意思是:那些疲惫,疾病和死亡都是由贪婪欲望引起的,清心寡欲,不争名利,身心都会舒适。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读生死疲劳有感 零零碎碎一个月的午休晚休前的闲暇时间,终于看完了一本莫言的《生死疲劳》电子本。 作为对莫言的敬意,总想写点什么。先是划了几句,觉得极不称心,没有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者说我无能为力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上网,查看别人的读后感,受到一定的启发,因所言和自己的感受有想通之处,反倒受其影响,更加想不出更好的表达。只得尽可能用自己的几句话凑数。 这本小说的主要情节是:高密东北乡西门屯地主西门闹在解放后被枪毙,自觉委屈冤枉,先后转生为驴,牛,猪,狗,猴,最后成为一个患有血友病世纪婴儿,而全小说就是大头婴儿蓝千岁回忆叙述,借这些动物,以及被地主西门闹救了的一个长工蓝脸的儿子蓝解放,还有故事中起补充,增加立体的描述的“莫言”来叙述完成的。小说的叙述时段从1950年到20xx年,跨度长达50年,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

的精神。 看莫言的《生死疲劳》第一个感觉是:抓人心。小说从一开始“我”西门闹在阎王爷那儿叫屈喊冤的荒诞不经的描述,牛头马面两个既是民间神鬼故事的原型,又经过作者加工的新鲜形象送“我”投生。那鲜明的出神入化的语言特点,一下子吸引着你,激发着你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以往看电子书,总是一次性的在几部图书间不停的游走,切换。可是自从开始看《生死疲劳》就没有动过去看其它电子书的欲望。而且,抓心挠痒,心猿意马,总想多一会时间可以多看一些。看莫言小说的缺点是:严重干扰了自己的工作,这也侧面说明莫言小说的魅力。读完此书,真真正正体会到莫言作为20xx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真是名至实归。 正如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所讲: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说实话,之前我看过几次这句话,感觉又别扭又拗口,还难以理解,莫名其妙。现在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莫言鬼斧神工出神入化的描绘,真正领略了莫言语言的风采。他的每一句话,看似不经意间,侃侃而谈,娓娓道来,而又琅琅上口,妙语连珠甚至有些地方如诗如词一般,押仄押韵,即使没有出声的朗读,目光扫过,也觉得起伏有致,韵味十足,一气呵成,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扎实的语言功底。莫言用四十三天的极短时间完成这样的一部上下五十年,纵横阴阳事的鸿篇巨着,真实令人佩服之至。六道轮回,不论写驴,写牛,还是写猪,写狗,都把这些动物的特征活灵活现表现出来,用这些动物的眼睛窥视人类的生活,视角独特,

莫言作品赏析

莫言作品赏析 莫言简介: 莫言男,原名管谟业,1955年二月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参军,任战士、政治教员、宣传干事。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1981年开始发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著有《莫言文集》五卷,长篇小说《红高梁家族》、《天堂蒜薹之歌》、《丰乳肥臀》、《酒国》、《红树林》、《檀香刑》,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牛》,短篇《拇指铐》等。1997年转业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日报》报社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他是中国新一辈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自八十年代以一系列乡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崛起。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派”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著称,小说中总是充满进攻型的语言。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但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其实正是演义着一段现代革命的历史。故事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被描绘成一个把历史、传统、城乡纵横交错的辽阔炫丽空间。 在经历《红高粱》的写作高峰后,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金发婴儿》、《爆炸》、《欢乐》、《红蝗》、《筑路》、《雨中的河》、《流水》、《弃婴》、《猫事荟萃》、《玫瑰玫瑰香气扑鼻》及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不少小说集如《红耳朵》及《传奇莫言》亦先后在台湾推出。由于童年大部份时间在农村度过,自谓一直深受民间故事或传说影响,故乡高密的一景一物就正是他创作的灵感泉源。小时在乡下流传的鬼怪故事,也成为他许多荒诞小说的材料。《十三步》中出现了神秘的南美洲魔幻写实,描写一个人的“变身”,以华丽的语言带出一浪接一浪的神秘。《酒国》则以充满浪漫色彩的描写,绘划出一个盛产名酒地方的故事。《红树林》实现了小说题材的时空转换和创作方法的探索更新,是对自己的一大超越。 千言万语,何若莫言!莫言自谓“莫”言,笔下却是千言万语。不论题材为何,他那滔滔不绝、丰富辗转的词锋,总是他的注册商标。这大约是小说家自嘲或自许的游戏了。 《檀香刑》

《生死疲劳》莫言语录

《生死疲劳》莫言语录 2017-05-20装疯是块通红的遮羞布,往脸上一蒙,所有的丑事,一古脑儿遮掩了。 ——莫言《生死疲劳》透明的酒浆在空中散开,如同幽蓝的珍珠。 ——莫言《生死疲劳》世事犹如书籍,一页页被翻过去。 人要向前看,少翻历史旧账。 ——莫言《生死疲劳》五十年代的人是比较纯洁的,六十年代的人是十分狂热的,七十年代的人是相当胆怯的,八十年代的人是察言观色的,九十年代的人是极其邪恶的。 ——莫言《生死疲劳》世间的万物就是这样,小坏小怪遭人厌恨,大坏大怪被人敬仰。 ——莫言《生死疲劳》就是这样,染病的猪大部分还是死了,煊赫一时的杏园猪场土崩瓦解。 死猪的尸体堆积如山,无法焚烧,只好挖坑埋掉。 坑也无法挖深,半米就出水。 无计可施的人们,在兽医们走后,便趁着夜色,用平板车,将那些死猪,拉到河堤,倾倒到滚滚的河水中。 死猪们顺流而下,不知所终。 ——莫言《生死疲劳》如果他们打的是一头猛烈反抗的牛,他们会心安理得,但他们打的是一头逆来顺受的牛,这就使他们心中生出

疑惑,许多古老的道德准则,许多神鬼的传说,在他们心里翻动起来。 这还是头牛吗?这也许是一个神,也许是一个佛,它这样忍受痛苦,是不是要点化身陷迷途的人,让他们觉悟?——莫言《生死疲劳》运动就是演戏,运动就有热闹看,运动就锣鼓喧天,彩旗飞舞,标语上墙,社员白天劳动,晚上开大会。 ——莫言《生死疲劳》属于他们的那个最后的夜晚寒风凛冽,几近全圆的月亮面孔青白,好像因水银中毒而死者的面孔,同样青白而阴森的光辉照耀着凝滞的水面。 ——莫言《生死疲劳》字体饱满,横平竖直,勾划有力,每个字都有怀孕的母羊那么大,引起观者的连声赞叹。 ——莫言《生死疲劳》我听到互助的惊叫声退到遥远的后方,而那手表走动的声音却大得惊心动魄。 我感到时间和空间凝结成一条刺眼的光带,而那咔嚓、咔嚓”的声音,则犹如一柄巨大的黑色剪刀,将那光带剪成片段。 西门欢的第一枪射空,在杏树干上留下了一个茶杯大的白洞。 第二枪正中目标。 在子弹击碎表壳的瞬间——数字分崩离析,时间成为碎片。 ——莫言《生死疲劳》硕大的月亮颜色如杏,坐落树头,使那些低垂的树枝更低垂。 有一个半疯的民兵竟然对着月亮开了枪。

莫言小说简介

莫言来自于农村,他根植于高密东北乡,他写他熟悉的事情! 《红高粱家族》 【书籍信息】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7年5月第1版 【内容简介】在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发展史上,《红高粱家族》(1987)出现具有审美转型的深刻意义。作者用“虚构叙事”取代“亲历在场”,用“酒色财气”颠覆“英雄崇拜”,用“灵魂救赎”挑战“旧梦新知”,并以强烈的艺术理性精神,宣告了**英雄传奇神话的历史终结。 《天堂蒜薹之歌》 【书籍信息】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8年第1版 【内容简介】 天堂县蒜薹全部滞销,数千蒜农忧心如焚,县府官员不闻不问,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数千蒜农冲击县府,酿成严重“蒜薹事件”。 莫言长篇小说力作《天堂蒜薹之歌》以“蒜薹事件”为经,以高羊、高马、金菊、方四叔、方四婶的生活经历为纬,深刻地、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了农民当时当下的生存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悲剧故事。并剖析了农村文化的落后、思想的贫乏、生存的窘迫,以及导致“方四叔车轮下惨死”、“金菊上吊自杀”种种悲剧发生的原因。 小说的景物描写优美绚烂,散发着新鲜的泥土气息。在一种逼真的然而却是荒诞迷离的景物描写中,一个个悲剧性的人物鲜活跃动起来,使读者在为小说人物命运扼腕的同时,又不禁为其优美动人的景物描写所感染。 《酒国》 【书籍信息】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3年第1版 【内容简介】 《酒国》中的官员之所以为官,不是因为他们才华高过他人,而是因为海量,并且食欲旺盛。吃的影响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酒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反腐小说,莫言在酒国中还通过酒国酿造学院勾兑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李一斗不断寄给作家莫言的小说中,几乎将整个20世纪中国各种各样小说,从狂人日记到武侠小说,再到魔幻小说、先锋小说之类都戏仿了一遍。 《檀香刑》 【书籍信息】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年3月第1版 【内容简介】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新作。在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活龙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人动魄的爱情。

莫言《生死疲劳》读后感

读莫言《生死疲劳》有感 佛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然,生死疲劳,一种世态。细及个人,是否身心自在,该是一种回头。 暑期,趁着经纶事务后无主神游,我无意中翻览到了莫言先生的长篇巨著《生死疲劳》。《生死疲劳》叙述的是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 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在小说中他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驴、一世为牛、一世为猪、一世为狗、一世为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未离开这块土地。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地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 地主最后终于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这个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身为畜牲时的种种奇特感受,以及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生死疲劳的悲欢故事。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观照并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 从另一个侧面来说,莫先生是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给读者讲述了一个关于“生死疲劳”的故事。让读者在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之中,一悲一喜。反观自身,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从孩提时期的至真至纯,到而立之年的圆滑世故,再到白发添鬓的稀松平常,这之间的每一步,都是我们用岁月注脚一个章节。我们用时间去辨认自己留下的笔记,我们用眼瞳去感知自己以外的一切。贪嗔痴怨,爱恨情仇,我们在亦生亦死之间,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面对回忆这本充斥着喜怒哀乐的厚重笔记,当我们闲下来,悉心整理时,我们会发现:“疲劳”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并非雷同。我这才发现,所谓的生死疲劳实际上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生死,二为疲劳。生死是一个过程,疲劳只是一种对过程的反馈。天地万物,各循其道,存在即是合理。而佛家所云:多欲为苦,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代表其一派生活态度值得尊重,却不一定需人人效法。每一个人,对生活总有其独特的理解方式,我谓之合理。 依鄙人愚见,“少欲无为”固然可以活得身心自在,落落洒脱,但“无为”二字,从某种程度上讲,渗透着一股浓重的腐气,在社会情景乃至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对部分人来说,这句古训是否该在国人身上继续发扬,有待商榷。

生死疲劳读后感(20篇汇总)

死疲劳读后感第1篇 “意犹未尽的连环;扯骨连筋的结构;精彩绝伦的叙述;鬼斧神工的笔法”。 这是我少有的用一个月的时间读完莫言的死疲劳之后的第一感悟,我把它写在了书的扉页上,当成一种读书记录。这是我长期以来坚持的习惯。 我以往也习惯、之后是期望着每读完一部好书,就能记录下点什么。但懒惰让我力不从心,所以今日还能写点这种流水账是奢侈。其实想想,这是一种莫大的遗憾,近些年来读过了不少好书,掩卷长思之时正是能集中回味到书中精髓、对自我有所启发的重点,而如果搁置太久了,任何好的精神启发也都在时间腐蚀中长了锈斑。 一个月的时间读一本书,这个时间在我的阅读习惯中算是太慢了。可是对于一本好书的阅读态度,我愿意是逐字逐句地抠,甚至是书快要读完之时,更习惯于放慢速度,似乎不愿看到它的终结,矫情地说就是“爱不释手”。死疲劳就是一本让我如此的书。 每位读者对同一本书的感悟不一样,评价自然不一样。在我看来,这是一本难得的好小说,尤其是在畅销书不忍瞩目、本土的好作家少之又少、文化贬值而堕落的中国出版环境中,这更显珍贵。能写出这种奇书之人,最终能够脱颖而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其必然。

高中和大学,是我疯狂迷恋小说的阶段。在时间比金钱更宝贵的毕业后,这种爱好与兴致,以及有限的业余精力,已逐渐被社科类和传记书籍阅读所榨干。如今虽然也买小说如山倒、读小说如抽丝,却罕有一些小说还能打动我,包括国外经典译着。所以,感激莫言还能给一个80后供给很多童年成长与乡村活体验的共鸣,能让很多如今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在笔端变成游刃有余的常识。 如果为这部小说下几个简单的形容词定义,我能想到这样的词汇。恣意、夸张、形象、诙谐、辛辣、荒诞、讽刺。尽管这些字眼都十分庸俗,可是,当一本全虚构的小说能全部容纳这些词汇,已弥足珍贵。 每一个出名的作家,都势必写过一些优秀的作品。我还记得大学期间阅读张承志的黑骏马和北方的河、张炜的古船、余华的三部曲、苏童的米、妻妾成群等一系列作品之后的莫名激动,每个作家的成名作都有其含金量。上世纪很流行、也很尖端的先锋文学十分吸引人,但这些小说都应当归类为单色调作品。它们或多或少的只是从一个侧面打动和震撼了读者,要么是故事组接,要么是文字叙述,要么是文体结构,也要么是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击中了你的某根脆弱神经,这种作品也包括贾平凹、陈忠实等人的乡土文学,甚至也包括了莫言早期的作品红高粱家族、酒国等。 死疲劳可称之为多色调作品。故事的设置上,以一位冤死的地主――西门闹,死亡后的六世投胎转世,依次从驴、牛、猪、狗、猴等动物视角,描摹出一幅中

莫言作品集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06年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第20位,2007年问鼎中国作家实力榜第1名,2011年凭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自80年代中期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发表了《枯河》、《秋水》、《民间音乐》等作品。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红高粱剧组照(巩俐、莫言、姜文、张艺谋) 学院创作研究生班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1997年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1997年脱离军界,转至地方报社《检察日报》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剧本。2000年《红高粱家族》获亚洲周刊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1年《檀香刑》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 莫言笔下作品(20张) 2001年6月4日受聘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2002年至今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导师。2003年《檀香刑》获第1届鼎钧双年文学奖。2003年11月受聘为汕头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2005年再次失手茅盾文学奖。《四十一炮》获第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获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3] 2006年出版第一部章回小说《生死疲劳》获颂福冈亚洲文化大奖。2006年11月28日受聘为青岛理工大学客座教授。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莫言以十年34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0位,引发广泛关注。2007年9月11日,中国作家富豪榜创始人吴怀尧策划发起【中国作家实力榜】,由包括朱大可、谢有顺、陈晓明在内的十位文学评论家共选出了58名作家上榜,其中莫言以9票高居榜首,余华、史铁生、阿来和王安忆以6票同居次席。2007年7月出版散文集《说吧,莫言》。这套书分为三卷,约100万字,全面展示了莫言的心路历程。2008年《生死疲劳》获第2届红楼梦奖首奖。长篇小说《四十一炮》系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最终入围作品。2008年11月8日,受聘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驻校作家。2009年3月,受聘为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2009年开始使用新浪微博,一共发微博28条,1043056粉丝,关注5人。2009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蛙》,创作手法别具一格,小说由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表现一个时代的难和痛。当代著名作家莫言文学作品《蛙》 2011年3月,应邀成为军赋文学院特约作家。2011年8月,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11月,受聘请为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2011年11月24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投票选出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委会副主席,莫言当选副主席。2012

莫言《生死疲劳》解读4

你好,欢迎来到「益伴」。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做《生死疲劳》,本书共有47.6万字,我会用6期的内容为您来讲解本书的精髓,本期是讲解的第4期。 西门闹二次转世投胎成了牛,但是最后被西门金龙火烧时,仍屏着最后一口气走到了蓝脸的土地上。 摆脱了牛的皮囊后,西门闹的记忆便再次回来了,他决定找阎王去讨个理,并且明确表示自己不愿再投胎成畜生了。 西门闹的心愿能实现吗?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解读。 01 阎罗殿上,阎王淡淡地对西门闹说道:“是的,你西门闹是一个被枪杀了的好人,但这个错误已经难以挽回了。我没有权力让你作为西门闹重生,而且你已经轮回两次了,也应该知道西门闹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你的子女们都已长大成人,你的尸骨也已经腐烂成泥了,为什么你就不能忘记这些不愉快的往事,去享受幸福的生活呢?” 阎王说的并非没有道理,西门闹心中虽忘不掉那些沉痛的记忆,但毕竟他在人间已是一个亡故的人了。 ? 就在西门闹犹豫之际,阎王趁机说道:“西门闹,念你前世为人时多有善举,为驴为牛时又吃了不少苦,这一次,我送你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当富家子弟,你爹是那个国家最年轻的市长,你娘是个温柔美丽的歌唱演员,而你将会是他们的掌上明珠,长大了也是风光无限。这样的安排总可以了吧?” 西门闹想着,这样也罢,从此以后不再去管过往的那些恩怨了。 可是阎王又一次欺骗了他,当他再次睁开眼时,他居然成了一头小猪,并且排行十六,而给他接生的正是西门金龙和黄互助。看到这一切,西门闹气得用绝食来抗议,因为他想快点返回阎王殿找阎王评理去。 可是西门金龙这个不孝子,居然把它的头按到母猪的身上,想硬逼它吃奶。西门猪就是紧闭双眼不理睬;见此状,黄互助推开西门金龙,接过他手上的西门猪,然后一手轻轻地拍着西门猪的屁股劝它喝奶,一手握住母猪的奶头,对准西门猪的嘴巴轻轻地挤了几下。 也正是这几下猪奶水,让西门猪彻底放弃了绝食的念头,并激发出了猪贪吃的本性,因为它没有想到猪的乳汁竟是如此的甜美、芳香。

对莫言作品的认识

谈对莫言获奖的感想 2012年10月,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本土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诺贝尔文学奖组委会如是评价莫言:“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这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重大突破,莫言的获奖,我想是国际社会对我国改革开放的肯定与鼓励,也是对中国文学发展始终坚持“双百”方针的肯定与鼓励。 当代中国的文学作品如同恒河沙数,但是真正走出国门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很多,尤其是当代文学作品。莫言的作品能走出国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令每个中国人都欢欣鼓舞。欢喜之余,我们更多的是要思考为什么莫言的作品能走向世界,莫言的成功对当今中国文学发展有什么启示呢? (一)莫言获奖原因分析 创作审美观念的改变。1985年以后大量的西方文学涌入中国文坛,造成了整个文学审美观念的变化。莫言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接受了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美国意识流小说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影响,其创作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轨迹,成为新时期军事文学的又一个里程碑。尽管吸收了西方文学形式技巧的影响,但是莫言的作品更多的还是表现在对民族的审视上。他用哲学的思维去揭开民族文化的心理世界,去寻求民族“迷失的温暖的精神家园”

的。莫言以一种奇异的然而却是新鲜的艺术感觉重新认知我们民族的生命和文化心理。莫言作品《红高粱》被翻拍的同名电影在国际上获得多项大奖就是其作品成功的一个典型。 关注人性方能走向世界。莫言的许多作品都有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非常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莫言本人也说“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紧密相关”。他的《红高粱》、《牛》、《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等,贴近本土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民生,能广泛的吸引中外的广大读者。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创新。还有不可缺少的原因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这增进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交流,包括文学创作。莫言作品《生死疲劳》这本书就是最具代表意义的。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其次莫言在本书中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中人跟动物之间可以自由地变化通过动物的眼睛来观看中国最近50年来社会、历史的变化”。此外他在语言上也进行了探索试验,用一种最自由、最没有局限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想法。所以这本书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文学探索、文学创作的一种比较完美、统一的结合。 文化的沟通交流。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在于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化对外沟通交流。尤其是通过“翻译”和“影视”这两座文化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莫言是作品被翻译得最多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他笔下的“乡土魔幻中国”受到西方译者青睐,许多重要作品被译成多国语言。在瑞典,20多年(截至2012年)来从事中文名著翻译的瑞典汉学家陈安娜一人就翻译出版了莫言的《红高粱

莫言《生死疲劳》解读6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做《生死疲劳》,本书共有47.6万字,我会用6期的内容为您来讲解本书的精髓,本期是讲解的第6期。 在上期的解读中,西门闹投胎成了狗。在为狗的这一世里,他经历了蓝解放的婚变、西门金龙被炸死、西门屯生命的日渐衰败,这使他对仇恨二字,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01 当西门闹的灵魂再次来到阎王殿时,阎王问他:“西门闹,你心中现在还有仇恨吗?” 西门闹犹豫了一下后摇了摇头。 “这个世界上,怀有仇恨的人太多、太多了,”阎王悲凉地说:“我不愿意让怀有仇恨的灵魂再转世为人,但总有一些怀有仇恨的灵魂漏网。” ? “我已经没有仇恨了,大王。”西门闹说道。 “不,我从你的眼睛里,看得出你还有一些仇恨的残渣在闪烁,”阎王说,“我将让你在畜生道里再轮回一次,但这次是灵长类,离人类已经很近了,而且时间很短,只有两年。希望你能在这两年里,把你所有的仇恨都发泄干净,那时便是你重新做人的时辰。” 西门闹点头答应了,然后阎王便带着他看了西门狗死后的一段世间事。 蓝解放和庞春苗安葬了蓝脸和西门狗后,本想在西门屯耕种蓝脸留下的土地,度过他们的余生。没想到蓝解放当年在省委党校的一个同学找到了他,对他的人生遭际表达了一番感慨后,颇为厚道地给他安排了一份在文展馆里当副馆长的工作,庞春苗也可以重新回到新华书店里工作。毕竟庞春苗的父亲是抗美援朝老英雄,出于照顾之心,组织上便做出了这样的安排。 恢复公职,回归县城,又可以奉养老人,这对蓝解放和庞春苗来说无疑是大好之事。于是他们就这样回到了县城,住进了庞春苗父亲的家里。 蓝解放每天骑着自行车去文展馆上班,在这样冷清寒酸的单位,所谓副馆长不过是个名分而已,因为没有任何事情需要他管。而庞春苗也回到了书店里工作,她也是每天骑车上下班,下班时总会买点鸡胗或羊肉回去,好让父亲与蓝解放喝上几口,生活也算融洽。

莫言简介

莫言简介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1955年2月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加入解放军。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迄今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等,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等。另有《莫言文集》五卷。2011年8月,莫言凭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北京时间19点,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在作品中摹刻了一出出“东北乡”传奇的莫言对自己的家乡一往情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莫言说:“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在回答“您作品中的什么地方打动了评委”时,莫言说:“我想最主要的是我的作品中的文学素质。这是一个文学奖,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学。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在此之前,对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舆论众说纷纭,也有一些人对他提出质疑。对此,莫言说:“感谢那些支持我的朋友,也感谢那些批评我的朋友。我终于得到了一个把自己放在众声喧哗之中的机会。持续半个月之久的网络大战,也是认识自我的最佳机会,让我知道我有哪些缺陷和不足,也让我知道了有哪些宝贵的东西需要坚持、发扬。” Mo Yan(1955.2.17_ ), whose original name is Guan Moye and was born in Gaomi County,Shandong Provence,is a famouse contemprory writer. 作家莫言英文版简介 Mo Yan 莫言英文简介如下: Born Guan Moye, the author writes under the pen name Mo Yan, which means "don't speak" in Chinese.

《生死疲劳》读后感

勉借荒诞叙庄严 死生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佛语生化学院化学102班徐康莉 10630121 读莫言的《生死疲劳》,最鲜明的函授是那海阔天空的想象,那份精妙的语言,数不清的暗喻名言,读完后令人心潮起伏,联想翩翩。 小说叙述的是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 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在小说中他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驴、一世为牛、一世为猪、一世为狗、一世为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未离开这块土地。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地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地主最后终于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这个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身为畜牲时的种种奇特感受,以及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生死疲劳的悲欢故事。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观照并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 从另一个侧面来说,莫先生是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给读者讲述了一个关于“生死疲劳”的故事。让读者在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之中,一悲一喜。反观自身,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从孩提时期的至真至纯,到而立之年的圆滑世故,再到白发添鬓的稀松平常,这之间的每一步,都是我们用岁月注脚一个章节。我们用时间去辨认自己留下的笔记,我们用眼瞳去感知自己以外的一切。贪嗔痴怨,爱恨情仇,我们在亦生亦死之间,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面对回忆这本充斥着喜怒哀乐的厚重笔记,当我们闲下来,悉心整理时,我们会发现:“疲劳”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并非雷同。我这才发现,所谓的生死疲劳实际上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生死,二为疲劳。生死是一个过程,疲劳只是一种对过程的反馈。天地万物,各循其道,存在即是合理。而佛家所云:多欲为苦,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代表其一派生活态度值得尊重,却不一定需人人效法。每一个

莫言作品赏析

莫言作品精选 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作家。其作品深受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作者简介 莫言,山东高密人,1955年2月17日生。出身于农民家庭,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其间曾经到棉花加工厂做过临时工。1976年2月应征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士、班长、教员、干事、创作员等职。1997年10月转业到报社工作。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班,获文艺学士学位。 1980年开始创作,著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庭》、《天堂蒜之歌》、《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蛙》等八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白棉花》等二十四篇,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枯河》、《拇指铐》等六十余篇,、电视、话剧等多部。 编辑推荐 小说从来就不是高深的东西,玄妙的小说理论不可信。那些把小说说得玄而又玄的人,多半写不出像样的小说。 作品介绍 天堂蒜之歌 诺贝尔奖常任秘书彼得·英格伦挑选出于1995年首次在英国出版的《天堂蒜之歌》,作为莫言的入门书。背景设置在在20世纪的中国农村,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天堂县过着或多或少百年不变生活的农民的故事,他们一直被命令只允许种植一种作物——蒜——然后在当初一声令下要求生产大量商品导致市场过剩的官员们,拒绝购买他们的产品时孤立无援地离开。这本书,一直被拿来与《第二十二条军规》和《愤怒的葡萄》相比较,在进入90年代后,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一度无法见到。 红高粱家族 由于1987年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红高粱家族》成为了莫言在西方最知名的`作品。张艺谋的电影只根据小说的头两章故事拍摄,但整书却讲述了家庭中的三代人挣扎于20世纪中国农村坎坷跌所带来的恐惧。故事从女人的孙子的视角倒序,女人因为给村中的抗日战士运粮而被日本人枪杀,从此被祭为英

莫言生死疲读书笔记

莫言生死疲读书笔记 莫言生死疲读书笔记看懂题目了吗?你一定没有,因为这句话可是我们首创的。自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班主任便时常要求我们要“仰望巨星的高度”,这不,买来了一本《生死疲劳》,让大家读得一头雾水。 莫言的《生死疲劳》中有很多内容需要被解读,但熊老师唯独挑了一首出自据说是虚构的《黑驴记》的打油诗,本来我看到这首小诗时就觉得它非常喜感,也没多在意,但经过熊老师一解读,就又觉得似乎真有一番韵味。 “何不忘却生前事,做一头快乐的驴子度晨昏”,这是诗中所提倡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的魂进入了一头驴的身体里,无论之前你有多尊贵或多卑贱,安安心心做好驴子才是正道,也就是“既来之,则安之”。 至于这句话为什么会受到我们的推崇,那是因为我们班的人很适合这句话。我们班的大多数同学初中时在班里都是数一数二的好学生,享受惯了从高处俯视的感觉,而现在在这里,莫名其妙地就不能排到前面了,自然便会产生十分焦虑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对我们有害无益。 我们太习惯于“当年的辉煌”了,对是习惯,我认为我们对待学习有些松懈的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习惯了优秀,而现在情况突然不受我们的控制了,这样的反差自然会让我们无所适从,我们已经投进了驴的肉体里,心理却还有一些嚣张

的声音在叫喧,还抱有“再过一会儿情况就会好起来了”的幻想,甚至不屑于做出努力,这直接导致,我们过得人不像人,驴不像驴,卡在中间不尴不尬。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来到这里,就要努力去适应这新环境,自己新的定位,把自己定位定得太高,心里压力就越大,就越难坦然地面对那些挑战,而现实与心里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这怎样都是不好的。 对我来说,我在初中的时候常是老大,也是以很靠前的成绩进来这个班的,本来很有优越感,但自从发现上了高中后大家都是从同一起跑线起跑的后,才意识到我们的“过去”都已经洗干净了,现在大家都是赤果果的,该怎么加衣服,加什么衣服,都得自己白手起家,重新做起了。 但是“安”也要适度,考了几次倒数,就觉得自己就那样了,便不再因知耻而后勇,那很不幸的,翻身的机会被你自己抹杀了。 我们现在的状况跟西门闹的毕竟还是不同的,他做驴的命运无法改变,但我们能够改变现状,“驴”只是一种心态,我们还是需要相信我们能够“成人”,我们需要这样的自信。 Keep clam and carry on,这的确是最好的激励。 莫言生死疲读书笔记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出自《佛说八大人觉经》。意思是:那些疲

《生死疲劳》的荒诞暴力与禅意内涵

鄢玉菲 内容摘要: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莫言的《生死疲劳》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描述了中国农村从解放后所经历的传奇发展和变化以及过程中的种种苦难和血腥。《生死疲劳》展现了中国50年来农村的发展史和农民的生命状态。它是对一个时代的解读,是对一段历史的解读,更是对一个时期人性的解读。 关键词:《生死疲劳》暴力荒诞六道轮回 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莫言的《生死疲劳》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以佛家的六道轮回辅以古典的章回体模式为结构,描述了中国农村从解放后所经历的传奇发展和变化以及过程中的种种苦难和血腥。下面,就小说中的荒诞暴力和禅意内涵做一个简要的阐述和分析。 1.极强的视觉冲击——血腥而躁动的暴力 莫言一直追求一种“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的矛盾思维,偏好用恶心的事物、血腥的东西来映衬世上最圣洁、纯净的美好事情。敢于撕开现实血淋淋的外衣,直击最深处的、最本质的人性。 书写暴力一直是莫言小说的一大特色。《生死疲劳》中,作者的这一特色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字字挑战着读者的神经,一幅幅血腥的画面自觉地浮现在眼前,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 小说的开篇,作者就为读者上了一道大餐,呈现了人鬼受难的暴力场面。首先叙述西门闹受尽了地狱里面的酷刑——“他们使出了地狱酷刑中最歹毒的一招,将我扔到沸腾的油锅里,翻来覆去,象炸鸡一样炸了半个时辰……我的身体滴油淅沥,落在台阶上,冒出一簇簇黄烟。我焦干地趴在油汪里,身上发出肌肉爆裂的噼啪声,头颅似乎随时会从脖子处折断。”本来在油锅里被炸就是一件极其残忍的酷刑,作者还针对它用过分细腻的文字来描叙整个细节,让人不自觉地感同身受,仿佛听到了油炸所发出的噼里啪啦的响声,鸡皮疙瘩骤起。 除了开头,后文中有关暴力的情节比比皆是,给了我们一个有一个赤裸裸的视觉冲击。如第二世西门驴竟让人民公社社员给活杀分食,第三世西门牛惨遭西门金龙折磨至死,第四世西门猪遇大水灾救人而溺亡,第六世西门猴被派出所副所长蓝开放用枪击毙,无不以枉死告终。并且每一世都拥有着前世的记忆,给予生命重生的同时也赋予惨痛的回忆,这是对心灵的施暴。一世世的轮回,也是一世世被迫接受暴力变相凌迟的过程。另外,也可以看出,《生死疲劳》中死亡与暴力是紧密相连的。 作者描写的暴力不是他的臆造,而是时代和生活以及个人经验所赋予的,对于经历过文革的作者来说,这仅仅是对历史的一种适当夸张的再现罢了。这样一想,突然会觉得小说原本让人感到恶心和无法忍受的暴力竟然这样真实,让人在历史的镜子里窒息般难受,心酸地痛苦。 2.哭笑不得的无奈感——庄严而夸张的荒诞 正如开篇血腥的暴力给了读者一个极强的视觉冲击一样,小说中荒诞的言行也让人哭笑不得的同时深深反思。小说开头,西门闹对着阎王申诉冤屈,阎王却回应他:“好了,西门闹,知道你是冤枉的。世界上许多人该死,但却不死;许多人不该死,偏偏死了。这是本殿也无法改变的现实。”阎王本是公正无私,严格执法的,却说出了这样一番与他身份不相符合的话语,实在是荒诞可笑。该死的人未死,不该死的人却死了,可见连专门主宰人间生死的阎王也深感无奈,从侧面表明世间已经善恶不分,混乱无章,历史无常,生死不由人。西门闹善行没有善报,反而世世遭受惨绝人寰的痛苦,这甚至可以说是善有恶报了。从更深层次思考,这一设定可能是作者对历史荒诞的一种控诉和无奈。 历史的荒诞还表现在蓝脸和洪泰岳这两个人物遭遇的描述上。在小说的前三部中,洪泰岳是众人所推崇的对象,而蓝脸则是被当做反面教材,被孤立被排挤。可是到了第三部,毛泽东逝世,四人帮倒台,局势有了大逆转。生产大队开始土崩瓦解,人民公社名存实亡。洪

莫言的主要作品

莫言的主要作品《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殡》、《狗皮》。 全新的历史观念,艺术手法突破了以往叙事方式和叙事框架,写抗日战争的同时渲染了原始生命力。纵情歌颂了红高粱一样充满血性与反叛意识的民族精神。 首先,红高粱是一个整体象征意味,有巨大的阐述空间,既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食粮,又是他们繁衍生息的现实空间。它内蕴着热烈、强悍、茁壮顽强的生命力,又象征着刚毅不屈坚忍牺牲的复仇精神。高粱地里的野合、伏击、演出的是一幕幕的英雄活剧。因此,红高粱象征着伟大的民族血脉和灵魂。其次,歌颂生命意识和生命力。批判了现代文明的退化和生命的衰微。“我”已经被现代文明彻底阉割。大脑里充满了机械僵化的现代思维,身体是被肮脏的都市生活臭水沟浸泡着,每个毛孔都散发着扑鼻的恶臭,退化成高粱地里的杂种高粱。再次,标志着新历史小说的诞生,开创了一种新的叙事模式,心里是注意不关心历史本身,关心的是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人,人道,人的异化问题。因此,此书中,对抗日战争历史进行了颠覆,草根阶级成为抗日的主力。第四点,叙事技巧上的突破,设置了亲缘叙事者的双重视角。虽然运用第一人称,但讲述的绝非第一人称视角范围内的事“我”叙述故事以外的事,真正的故事讲述者是“我父亲”。另外,创造了多过程的叙述方式,讲一个故事分叙几次。每一次的叙述各有侧重,合成一个多义、复调、立体化的艺术实体。打破了传统的一维线性叙事的局限。 《红高粱》讲述的是一个很简单的抗日故事。以“我”爷爷余占鳌带着十四岁的“我”父亲伏击日寇为主线,插叙了爷爷和奶奶的爱恨纠葛以及日寇残害百姓的罪行。作者以追忆的口吻,对永存在故乡高粱地上的那些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灵魂来了一次最酣畅淋漓的礼颂。 读罢《红高粱》,思绪便仿佛被浸透在一片灼人的红色当中。这红,是高粱酒散出的浑浊香气,是罗汉大爷被日寇活剥人皮时的赤裸血性,是“我”奶奶中枪倒地时喷薄而出的鲜血,是火红燃烧着的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作者笔下的高粱是有人性、有血性的,它会哭会笑,倔强地挺直着腰杆子。油密的高粱不仅承载了多少爱恨纠葛,更赋予了更高层次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象征,它是属于生命的红高粱,是属于民族的红高粱。 书中刻画了许多迥异不同的农民形象。“我”爷爷、“我”奶奶、“我”爸爸、罗汉大爷、余大牙……他们都是矛盾的混合体,卑微与伟大,善良与残忍,聪明与愚钝,勇敢与怯懦。他们身上的对立面时时碰撞出激烈的火花,照着他们的命运。“我”奶奶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这绝对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女人。她张扬,她不羁,她是“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她感性,她野性,她用倔强的小脚走完了绝不屈服的一生。“我”奶奶的所作所为颠覆了传统道德伦理,她冲破封建束缚的枷锁,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三寸金莲的小脚倒成了“我”奶奶和爷爷的红线,“余占鳌就是因为握了一下我奶奶的小脚唤醒了他心中伟大的创造新生活的灵感,从此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彻底改变了我奶奶的一生。”以至于后来“爷爷和奶奶在生机勃勃的高粱地里相亲相爱,两颗蔑视人间法规的不羁心灵,比他们彼此愉悦的肉体贴得还要紧”。这是对传统道德多大的讽刺与亵渎!“我”奶奶骨子里的这般野性给人以快感,让人肃起敬意,我们看到了束缚了千年的人的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本性在高粱地里赤裸裸地展现着它婀娜的姿态。如此大胆地纵欲非但没有丝毫肮脏与羞耻之感,反而是一个高贵的灵魂在冉冉升起。而“我”奶奶在弥留之际的对天怨诉更诠释了对生命、对幸福的渴望,凄婉,悲壮:“天,什么叫贞节?什么叫正道?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你一直没有告诉过我,我只有按着我自己的想法去办,我爱幸福,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我不怕罪,不怕罚,不怕进你的十八层地狱。我该做的都做了,该干的都干了,我什么都不怕。但我不想死,我要活,我要多看几眼这个世界,我的天哪……”这个土生土长在贫苦农村的地道的妇人,能够说出“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这般极富女性解放意识的话语,是对传统受奴役、受压迫的乡村妇女的一种很大的颠覆。从“我”奶奶身上可以看出莫言对女性的某种观点,他某种程度上强调了女性的抗争性与自主性。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常是豪爽的、奔放的、火辣的,敢于越过所谓传统道德的藩篱,如《废都》中的唐宛儿,也是一个敢于自我追求、“自己的身体自己做主”的性情女子。她们在现实的不济中渴望实现灵与肉的统一,“我”奶奶最快活的时光是在高粱地里,最后的归宿也是在高粱地里,这仿佛是命运的纠结,火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