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融入创造文化的“学做课程”职业实践教学探索

融入创造文化的“学做课程”职业实践教学探索

融入创造文化的“学做课程”职业实践教学探索

石 坚 傅华世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省、杭州市,3113400)

摘要:阐述关于“学做课程”的认识与分析、高职“学做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展开将创造文化融入课程

教学、注重职业实践教学的探索。通过融入创造文化的“学做课程”职业实践教学探索,切实体现高职课程

教学“以学生学习实践及其发展为本”的理念。

关键词:学做课程;创造文化;职业实践;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关于“学做课程”的认识与分析

坦承提出“学做课程”的思想依据,初步认识和体验“学做课程”,对“学做课程”进行分析探索,讨论“学做课程”改革的基本视野。

(一)提出“学做课程”的思想依据

提出“学做课程”的思想依据源于对法国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乔治?夏帕克1996年率先行动倡导的“动手做”项目、我国科协和教育部发起并由韦钰院士领头的“做中学”项目的响应,通过研究性学习钟启泉教授《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而教——基于“学的课程”的教学设计探析》、姜大源教授《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等文章的思考,结合自身与所在学校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要求和感悟,与同行的交流讨论中萌发“课程宜以学生学做为主,而不是以听讲为主”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创新提出。

(二)对“学做课程”的认识和体验

“学做课程”也可以是“学的课程”、“做的课程”;同样,其课程中的单元——“学做单元”,也可以是“学的单元”、“做的单元”。总之,有学有做有教,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一体化”,在做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与职业核心能力。其中的单元即课程载体,主要是平行、递进或包容的项目、任务、案例、现象、作品、产品等。“学做课程”的特点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为其成长而设计和服务,进而与“教的课程”有所区别。

“学做课程”使学生从传统教学的“受教”个体转变为“行动着的主体”,其身心、灵性、兴趣、学习风气都随着课程的展开而焕发出新面貌;教师从“施教”主体转变为使课程服务于学生成长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咨询者、传道者、育人者、支助者、解惑者、合作者,集多种角色于一身,在课程活动中忙得不亦乐乎。

(三)对“学做课程”的分析探索

提出高职院校“学做课程”的观念,并不是要求所有课程都变为“学做课程”,而是改变以往学校课程教学中,“教的课程”过多、“学的课程”、“做的课程”、“学做课程”匮乏的状况,使高职院校的课程更加丰富、合理,切实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其专业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由学科知识向“工作过程知识”转变,这是一类在工作过程中根据任务需要和工作流程组织的介于经验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之间的知识,是为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各种知识的综合,是与工作情境相关的、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整合的知识,是以职业实践为导向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它将知识和工作整合,注重课程学

习的合作性与实践性,学习者之间形成工作伙伴关系,着重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群)所需的相关技能和能力。在学生“学做课程”的设计上,积极谋求其学习生活的现实世界与知识世界、社会关系侧面与工作过程内容侧面、学习的共同目标与个别目标、学习的个体维度与集体维度、学习的显性侧面与隐性侧面、学习的认知因素与情意因素的全方位整合。将行动领域中的职业工作过程转化为“学做课程”,其由工作过程转化为“学做课程”的分析见图1;而“学做课程”反作用于工作过程的分析见图2;将学习情境化为相应“学做课程”的“学做单元”,其从“学做课程”到“学做单元”的教学论分析见图3;而“学做单

元”反映工作过程的教学论分析见图4。

高职的“学做课程”,从校内课程为主向校内外经验共享、行动导向、灵活开放的模块化课程转变,导入高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时空,培养方式转向教室与实践场所一体化,注重实习实训,协作性强,服务性与生产性学习多,学生参与整个项目服务,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位。它将“教的课程”变为教师、师傅、教练影响和助导学生的“学做课程”,课

图2 “学做课程”反作用于工作过程的分析

会、学生发展的个性能力和素质要求

·示范性意义·课程结构、特点图3 从“学做课程”到“学做单元”的教学

论分析

业、社会、个性能力和素质的全面要求图4 “学做单元”反映工作过程的教学论分析

·示范性意义·课程结构、特点图1 由工作过程转化为“学做课程”的分析

程规划有业界代表起重要作用的参与,与学生以后出路就业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指标相结合,注重学生人格培养和素质养成教育。由此,克服学校系统“教的课程”过剩而“学做课程”不足现象,打破高职教育课程一直以来“以教定学”的定势,走向“以学定教”、为大多数学生的学有成效而教。

“学做课程”关注学生从刺激、工作、信息、知识、技能到思想、审美的精神文化需求。总体“学做课程”多螺旋式体系模型见图5,它们是组织“真刀实枪实干”的、与“教的课程”有联系的、注重教师影响学生学习和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其“学做课程”是灵活有弹性的、“学做课程”之间亦是灵活有弹性的、使学生从边缘参与到中心参与的文化实践。其活动可概括为抽象工作过程的七步骤:资讯、决策、计划、实施、交流、检查、评价。一切为了高职学生的良好发展。

(四)“学做课程”改革的视野

其改革的基本视野是:整体观、发展观、未来观。课程改革整体观强调整体的认识,把学生当作包含了审美的、道德的、身体的以及精神的等侧面在内的整体来理解;“学做课程”是陶养健康的生命精神的活动,从哺育人的灵性开始培养整体的人;是瞄准“关联”的教育,它包括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身与心、信息与技能和智慧、知识领域之间、人类与地球以及自我与本性等多方面的关联。其课程改革的发展观,以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职业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融入终身教育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构建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课程设置模式,注意学生在职业群中的转岗能力、跨职业群的通用技术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训育学生的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其改革的未来观,关注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和职业岗位的消长,觉察其中技术含量较高、复合型的智能岗位的新需求,构建灵活开放的课程体系,从未来社会需求和就业者继续学习的角度出发,拓宽专业知识面,培养高职生会学习、爱学习、乐于学习的习性,为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较为宽厚的基础。

基于

应用类”、

“管理服

务类”、

“设计创

意类”专

业课程的

开发和建

设,“人

文素质类”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建设等方面。

(一)“技术应用类”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技术应用类”专业指电子信息、制造、土建、农林等大类中的大部分专业,以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或销售和技术服务为主。其显著特征是:就业岗位明晰、针对性强,岗位的技术应用性、程序化、工艺性特点鲜明;与企业的依存度高,企业持续的发展和技术更新对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要求,注重高新技术应用和先进制造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其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遵循“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的原则,积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密切结合职业岗位的核心技术,力争与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高度统一;根据职业岗位生产工艺的实际流程和要求,校企合作设计真实教学情景。使其“学做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征,运用基于产品设计制作、工艺流程、“课证一体”、实务技能等方面的课程开发模式,构建出与职业岗位真实工作任务相一致的课程体系,以真实工作任务、产品或工艺流程为载体选取和序化“学做课程”的内容,实施实践导向的专业课程。

(二)“管理服务类”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管理服务类”专业指工商管理、商务贸易、旅游服务、财政金融、会计、物流等专业,注重现代服务业职业人的培养。其专业课程的开发遵循“理论内容实务化、实务内容实践化、综合实训整合化”的原则,强调“学做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突出高职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以案例、实务、流程、问题为主选取和序化课程内容,实施“项目驱动、师生协同实战”和“沙盘导入、任务递进、能力进阶”的专业课程。

(三)“设计创意类”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设计创意类”专业指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广告、包装、动漫、装饰、建筑、园林、环境艺术

等设计专业,注重生活和文化创意。其专业课程开发,以创意设计技术的实践活动项目为载体,建立从技术点到能力模块的课程内容的开发路径,通过“设计工场”解决在真实环境中的实践问题,“学做课程”内容以“表现、审美、技法”为中心,由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运用循环提升实践实施其专业课程。

(四)“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

为了培养高职学生成为德业俱臻的、能工作在一线的、有高素质和较强技能的应用型职业人,其“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的开发,强调基于“人文理性”配合“职业人文”教育,注重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高职生成长的特点;依据人文素质的基本元素,基于职业精神、民族精神、国际精神、创新精神、家乡情感和做人品格培养选取“学做课程”模块,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融合,构建由必修课、选修课、文科院系开设的辅修课、活动课组成的立体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各专业课程、“人文素质类”课程、相关“学做课程”的改革创新,以及总体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都要将教养性教育与职业性教育结合起来,既注重个人生命人格的完满,又注意个体现实生存的适应。积极化育个体健全的心灵智慧,点燃学生内心的心智烛光,引导学生诗意地、有尊严地生活、学习和工作,富有人生及工作的智慧,谋求个体人性的丰盈与现实人生的幸福,并敞开个体通达人性卓越的路径。

三、将创造文化融入“学做课程”教学的探索

我们把培养高职生的创造能力作为高职实践教学的理想追求,强调以创造文化提升高职教育的实践活动。目的是要改变“训练性”职业教育急功近利的“工具人”培养目标,确立“文化育人性”的高职培养“高素质强技能职业人”的教育目标,着重提升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人的道德、品德、品质和素养,同时强化高职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技艺,把高职教育事业与创造美好生活融为一体。

(一)“学做课程”教学中融入创造文化的认识

融于高职“学做课程”教学中的创造文化,其内涵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物的和谐、人与职业的和谐、人与课程的和谐、课程中学做教活动的和谐,有发挥创造性的自由时空、人的学习与社会进步的和谐与创新、人的发展与美好生活创造的和谐,能将创新创造的“种子”播入学生心田,生态化地促成学生创新创造的“种子发芽”、社团“幼苗”的成长。它鼓励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鸣、行动上的体认、经验上的分享、心灵上的互通、技术研发上的探讨、审美上的协同愉悦、技能上的相互切磋、能力上的协调进步,成学生学用之美、审教师自己教学之美、形成师生多美共生创造型生态文化发展的景象。其主要目的是陶冶师生情操,培养师生的创新和创造精神。它创造一种教育的环境和氛围来影响教育的效果,以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行为养成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能否形成“学做课程”教学的创造文化,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规格、个性是否完善、人格是否健全。

(二)“学做课程”教学中融入创造文化的实践

在实践中,我们注重创造文化融入“学做课程”,强调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有一个开放的实践教学环境,把高职的专业教学活动放在模拟或真实的职业活动中进行;二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高职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高职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在学习实践中必须得到尊重;三是建立一个整体优化的实践教学系统,能训育人的创造思维;四是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训项目中体现创造文化;五是校外基地实践教学与职业和创造精神教育有机融合;六是增进教学内容的设计性、综合性、应用性、生成性和可变性,促进高职生主动有创造性地参与教学过程;七是改变评价方式,增加对教学双方创新和创造能力评价

的要素。

四、“学做课程”注重职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根据高职学生群体的特点,我们积极寻求高职“学做课程”教学的优化策略,改善教学的活动和内容,强化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职业人的特色,以职业实践来改善高职“学做课程”的教学。

(一)“学做课程”注重职业实践教学的认识

“学做课程”强调的职业实践教学,是贯彻“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理念,注重把学、做、教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行螺旋式提升。它实施职业或工作任务驱动,其任务的设计具有科学性和适应性,便于高职生实践,教学活动中体现高职生的主体地位。任务驱动的职业实践教学是“工作”本身,着重体现“职业精神”和“创造文化”。它以项目、任务、作品、产品为载体,重组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实施教学过程;以工作绩效为依据,改革教学评价;以工作成果为“爱标”,激发高职生学习实践的兴致和动力;以任务或项目为纽带,深化产学协作与校企合作。使培养的学生在职业素养、道德、技能、知识、能力、智慧、情感、意识诸方面表现出不同于非高职生的优势。

(二)“学做课程”注重职业实践教学的行动

我们通过校企紧密合作,搭建职业实践教学平台,积极开展“学做课程”强调职业实践教学的行动。例如:基于实训创业平台的“实岗实务”职业实践教学,把任务和项目“真刀真枪”地放到相关专业进行职业实践,使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源于职场又高于职场的特殊工作过程,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情境教学较全面地培养高职生的实用工作技能、探究能力和学习兴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行动相互交融,在融入创造文化的“学做课程”职业实践教学探索中,不断凸显出做中教、做中学的精彩和生动,带来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功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而教——基于“学的课程”的教学设计探析[J].北京大学教学评论,2009,(3) : 112~122.

[2] 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 : 7~13.

[3] 石坚.高职课程教学设计的创新实践[A].//合作与进步——两岸应用性(技术与职业)高等教育的新发展——2009海峡两岸应用性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深圳: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09.465~472.

Probe into Integrating Creation Culture of “Learn and Do Program" with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hi Jian Fu Huashi

(Hangzhou Polytechnic, Hangzhou / Zhejiang, 311400)

Abstract: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of"learn and do program",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and do course". It starts the probe into integrating creation culture in teaching, and focusing 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Through the probe of integrating

creation culture into "learn and do program," with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embodies the concept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as its orientation in vocational courses teaching.

Keywords: Learn and Do Program; Creation Culture; Professional Practice; Cultural Education

作者简介:石坚,(1958- ),男,汉族,上海南汇人,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课程教学。傅华世,(1971-),男,汉族,浙江义乌人,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课程教学。

【项目支持】本文系2009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类项目《基于实训创业平台的“实岗实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计划编号:yb09149)阶段性成果;2009浙江省省级计算机信息管理核心课程教学团队(项目编号:JTZ09038)教研成果。

文化资源学(1)

文化资源学 一、名词解释(5*5分=25分) 1、文化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2、农村文化、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意义 农村文化: 即乡村文化,是一种生发于传统农业社会,以农民为载体的,通过农村群众个体和集体努力创造并世代传承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功能的大众文化。 开发意义: (1)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是适应时代,加强区域竞争力的需要 (2)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是经济发展的突破 (3)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4)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有利于提高农民科学素养 (5)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 3、文化资源的价值体现在什么方面 第一,它是人类思想资料的重要来源 第二,文化资源是人类价值观念形成的依据 第三、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文化资本,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四,文化资源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来源 第五,文化资源是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基础 4、文化资源概念及特点 概念: 文化资源指凝结了人类无差别劳动成果的精华和丰富思维活动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或活动。包括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民俗、建筑、工艺、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戏曲等。 特点: 意识性、不可再生性与无限使用性、易变性、时空差异性、社会性、消费的精神性、传承性、教化性。 5、企业文化 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员工的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并被大多数员工所接受的处事风格、环境、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精神境界。内隐于员工精神心理面貌,外显于企业的物质文化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动力源。 6、企业文化资源 企业文化资源分类: (1)企业文化外部资源: 民族文化资源;社会文化资源;地域文化资源;行业文化资源;国际文化资源 政治文化资源;经济文化资源 (2)企业文化核心资源: 企业家文化资源;管理者文化资源;普通员工文化资源 (3)企业文化内部资源: 企业历史文化资源;企业体制文化资源 企业环境文化资源;企业管理文化资源 企业经营文化资源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程教学是决定学校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根本性体现。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认真贯彻上海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2009-2013年)》文件精神,继续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实施“上海市杨浦职业技术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经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突出教学过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推动理论与实践、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做人与学习做事的结合。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精品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精品课程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原则有: 1.整体优化原则:要立足于专业建设,从课程体系的整体角度出发,优化结构,精选内容,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 2.协调发展原则:要把素质教育置于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知识、专业能力与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3.以人为本原则:要强化学生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辐射示范原则:要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与辐射效应,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二、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我校教育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

新课程改革实施计划方案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按照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规划要求,我省将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为保证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现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新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精神和《河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立足我校实际,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高中新课程体系,以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实现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为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程实施基本目标和任务 (一)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实施的过程中,促进全体教职工努力学习新课程理论,认真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并在实践中加强教学研究,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探索高中新课程管理制度

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转变。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三)探索新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育教学水平检测体系;推进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导向功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构建校本培训机制 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做好新课程实验的师资培训工作。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科“课程标准”,提供各种机会让教师参与国家、省、市组织的新课程培训,掌握高中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基本特点,掌握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及必修、选修模块的基本内容、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等。同时推进校本培训,实施以课例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以研讨为主要形式的培训活动,引导教师从教学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 (五)建立和不断完善校本管理制度 通过课程改革实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逐步建立适应新课程要求和本校实际的管理体系,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逐步建立起以校为本、与时俱进、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品位。 三、新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标准

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标准 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标准 为了建立正常的实践教学秩序,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使实践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特制定本标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实践教学是指理论教学以外的所有教学环节,如实训(包括生产性实训)、各类实习(教学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各类设计/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报告、毕业论文)、各类调查(社会调查、专业调查)等教学环节。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之一,也是高职教育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是对学生进行技能基本训练、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要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必须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原则。 第二条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是培养专门人才和组织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它体现了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和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指导实践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必须根据教学文件和课程的基本要求制定。实践教学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以保证实践教学秩序的稳定和实践教学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 第三条实践教学人员应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对待实践教学工作,精心设计实践教学过程,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运用

各种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训练。 第四条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和领导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各级管理干部都要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管理理论,借鉴国内外的实践教学管理经验,熟悉业务,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注重调查研究,勇于探索和改革,努力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 第二章实践教学文件 第五条实践教学必须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学期授课计划、教材或指导书等教学文件规定的指导下进行,杜绝实践教学的随意性。 第六条课程标准是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各类实践课均须制定课程标准,要对本课程实践教学总的目的、任务、要求,项目的确定(包括选做项目),学时分配,教学方式,考试和评分要求作出明确规定。课程标准是组织和检查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编写实践指导书(或教材)和考核学生实践课成绩的依据。没有课程标准不能开课。 第七条课程标准应由骨干教师编写,经教研室、实训科集体讨论经所在系审查后报教务处,再由教务处负责组织专家评议后报主管院长批准。经主管院长批准的课程标准为法定文件,任何部门、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变动,应维护课程标准的严肃性。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组织实施,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八条实践教材或指导书应根据课程标准选用或编写,要对每个实践项目的名称、内容、学时、设施、方法、操作规程、注意事项、

新课程标准学习方案

塘坝乡中心完小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数学教研组新课程标准学习方案为了提高我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适应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实施课题引领下的新一轮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彻底解决当前课程改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用新的课程标准统领教师的教学行为,用新的课程标准来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1.指导思想: 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根据小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我国目前教育教学发展的现状与需求,并在继承我国以往各科课程改革成绩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力求从各科教学的目的、目标、观念、内容、实施、策略、手段、评价等各方面进行较大的改革,切实提高中学生的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研究,旨在通过这一手段提高广大教师对新课标的认知水平,熟练地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设置的目标、内容、阶段、建议等等。从而转变观念,更新思想,更有效地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改变自己的教育角色,也为我校其他的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存在问题: 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到位:课程标准作为规范教师行为的基本文件,体现了国家对课程所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定,是编写教材,教师教学,评估教学,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监督

教学的依据。但目前我校教师队伍中还存在老思想、老套路的教学现象。表现在撰写教学计划空洞,不具规范性,计划中找不到新课标要求的内容设计;教师备课教案没有体现出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阶段目标训练内容设置;教师没有把课程标准与新教材融会贯通,课程标准没有内化为教师的执教理念。从而制约了新课改的实施。 3.采取措施与具体研究步骤: 强化新课标学习,以学习过关的方式引领教师把课程标准内容内化,从根本上求得理论支持。课题小组成员,集体学习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有针对性的进行某些方面的研究。以后,课题小组成员独自进行各自的研究,并形成最终的研究成果,或者是课题研究报告,向全校广大教师进行推广。 4.预期成果:新思想碰撞老观念,做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拥有者。 学科教师能熟练掌握所教学科学段目标,在教学计划中能按版块设计教学活动,做到定量标准分解落实,定性标准训练落实,能力标准实践中落实,课标建议灵活采用。 所有子课题的研究,最终将以论文形式或是结题报告的形式形成结论。并在全校进行交流借鉴,好的成果将进行广泛的推广,不太成熟的成果或是有待改进的成果,在下一轮的校本研修或是其他的继续教育模式中,进行更趋于完美的改进。

独立社会实践环节教学指导手册(曾毅红)

思想政治理论课独立社会实践环节教学指导手册 一、制定本手册的意义和目的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锻炼毅力、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坚定信念,从而自觉地奉献社会、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及团中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等重要文件都一再强调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明确“要积极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切实体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特制定本手册。 二、实践教学的时间及学分 独立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活动安排在完成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之后,为期2周,不占用该课程的课堂讲授时间。活动安排为“分散+集中”的形式,分散时间为期1周,可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散进行,集中时间主要安排在学期末,21周,为期1周。完成相关实践活动后学生可获得2学分。 三、实践教学的内容、基本形式和要求

独立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所阐述的原理,联系我国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展开相关项目的实践活动。因此,项目的设计必须体现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和时效性原则。 具体内容和基本形式见下表:

文化资源的概念与分类教案资料

文化资源的概念与分 类

第二讲文化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提要: 1. 文化资源的概念 2. 文化资源的分类 3. 文化资源的特点与开发类型 1 文化资源的概念 文化资源是一个涵盖很广泛的概念,有人说,除了自然资源,都是文化资源。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它的前提——文化,正如爱德华·泰勒所说,本身就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当然,文化资源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化,加了“资源”一词就意味着它已经拥有过去时态(时间性)、可资利用(效用性)等含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文化资源可用于指称人类文化中能够传承下来,可资利用的那部分内容和形式。 因此,文化资源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及其转化的一部分。在本课程中,我们围绕所关注的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活动来理解各类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中心任务是将有限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有用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化实物产品、文化服务产品及其衍生形态。 1.1 什么是资源? 一般来说,资源是指不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生产性资产。资源常常讲利用和开发,与生产的关系十分紧密。我们认为与文化生产或者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素材”才是文化资源的核心指向,而这些素材也来自于人类的活动与创造。 人类早期的资源以自然资源和生活资源为主,如土地、森林、猎物等。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人类自身创造的资源越来越重要,其的构成也越来越复杂、多样。符号化知识、经验型技能、创新型能力、通讯手段、社会组织系统等等,都成为了生产的要素即生产的资源。不仅

有经济生产方面的资源,而且有社会生活方面的资源,如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等。因此,人类积累的一切创造发明成果,都成了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活动进一步发展的资源。 总之,资源是指“资财的来源”,即包括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矿藏、水域等,也包括各类社会资源。其中,文化就是一种社会资源,它也同时体现为有形的物质载体和无形的精神资产。 1.2 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 资源科学——综合资源学,区域资源学,部门资源学 综合资源学——资源地理学,资源生态学,资源经济学,资源评价学,资源工程与工艺学 ,资源管理学,资源法学 ↓ 区域资源学 ↑ 部门资源学——气候资源学,生物资源学,水资源学,土地资源学,矿产资源学,海洋资源学,能源学,旅游资源学。 1.3 我国的文化资源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积累十分丰富。从形而上的角度看,有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两大源流,每条源流的支脉又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至今影响我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审美意识。 从形而下的角度看,几千年来我们的衣食住行发展出复杂多样的方式,其间凸现的生活艺术融进了中国人高雅的情趣和独具匠心的巧思。此外,中国地域辽阔,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异彩纷呈。剪纸、年画、皮影、木偶、砖雕、器具、面具、玩具、民居、刺绣、服饰、饮食、建筑、园林、风筝、印染等民间文化堪称世界一流。这也是我们的又一大财富。 2 文化资源的分类

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方案一:小学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切实有效地完成各学科的教学任务,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现状 我校始终坚持开足各门学科,虽然没有一支较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但是在本课程的实施中都能够通过自觉认真地学习,积极参加各学科校内外的各项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比较齐全,实验开出率高等,都为国家课程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 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理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从而使新课程的实施从思想、理论上得以充分的保证。

2.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性文件,端正指导思想,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措施,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学法。 3.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上下通力合作,尽力提供交流机会,扩大交流范围,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圆满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三、实施目标 1.通过国家课程的实施,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及时研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总结教学的经验和教训。 2.通过标准课程的实施,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3.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探索评价与考试制度,建立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4.保证国家课程实施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逐步形成国家、地方、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机制。

5,积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实现科学教学的最大效益。 6.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中,积极为教师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实施策略 1.建组织。建立小学课程实施活动小组,具体研究标准课的实施措施,不断总结实施经验,以点带面。 2.抓学习。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任务,掌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领悟科学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3.抓培训。对任教学科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加强课堂教学的示范,努力把新的学理念转化为课堂实践,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4.抓研讨。开展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增加活动的频度,

大学毛概课社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本科

大学毛概课社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本 科

- 第2学期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本科学生使用) 为切实改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经过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特制定内江师范学院 - 第2学期概论课社会实践实施方案。 一、教学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热情和能力,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经过社会实践加深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考察和调研中培养和巩固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增强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自觉性,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和课程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下,组织所有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或参观访问,经过调研活动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参加人员 所有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全体本科学生

三、实践类别及要求。 (一)社会调查(学生以小组形式全体参与) 1、内容: 组织所有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生进行以“走近群众、走向基层、关注民生”为主题的大型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内容要求学生围绕调研主题,自拟题目(如学生不知写什么,能够看一下社会调查参考选题),展开调研。经过查阅文献资料、采访历经变迁的人物、或座谈等形式展开调查,完成调研报告。 附:社会调查参考选题 1、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2、我校基础设施情况调查(教工/学生住宿、实验室/办公条件 等) 3、我校食堂建设情况调查 4、内江/某地养老情况调查(养老方式、养老院建设、老年生活状况、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5、内江/某地农村的医疗合作制度调查。(参与方式、建立情况、运行情况) 6、内江/某地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情况调查。(涉及的范围、执行情况、改进方面) 7、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农村道路、通讯、水电气、

实施新课程的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

实施新课程的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新课程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迁,出现诸多问题,很有必要与时俱进,针对这些问题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教学问题归纳 1.强调电脑作用的同时,忽略了对人脑或心灵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学从字面来看似乎仅是有关信息技术层面的课程,但实际上它关乎一个学生整个知识、价值、情感结构。如果我们仅掌握了信息技术,懂得一些简单的电脑知识而忽视培养与之配套的互助合作精神,思考与承担责任的习惯,那么很难让学生真正的运用所学知识。 特别是新课改以来,我们更希望让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二者取长补短。但老师似乎把多媒体当做替代的工具、省力的工具,甚至一味地追求课件的华丽精美,而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不仅分散了学生大量的注意力,而且也使学生丧失了和老师互动或亲密接触的机会,取而代之的是老师自己站在讲台边,用鼠标控制一切。 2.选课自由化仅流于言表 不必说师资力量不允许的学校,就是有能力开展相关课程的学校做出来的实际行动也令人担忧。虽然原则上尊重学生的兴趣,但有

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或者有兴趣的也被安排到易于管理的模块,以节省人力、财力,从而埋没了学生的天份。再者,学生与学校的沟通不到位,使得学生不知道相关模块的培养目的,因此导致无法正确的选择。 3.教师备课不到位 面对内容繁复的信息教学课本,老师由于对课程目标认识不清或能力、精力有限而不能完整地将课程任务完成。同时由于课本的统一性与各地具体情况的多样性的矛盾,使得各中学不可能有统一的课程教学与管理目标,使得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不理想。 4.课本单一,没有考虑地区差异 城乡差别、地区差异的问题在当代中国相当严重。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对新技术的接收速度快,起点相应较高。而处于农村或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则由于零起点而跟不上教材的进度。于是出现了各地教学进度不一,学生水平各异的结果。 二解决方案 1.研读新课标教材,更新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观念认识。 只有真正领悟了新课标的目标,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师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贯彻教学理念。并且教师要对教材内容了然于胸,做到胸有成竹,这样讲解起来才能游刃有余,给学生以美的体验。让学生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必要性。 2.多样化教学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

实践教学环节及安排

实践教学(一)专业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学资源 实验室是学校实践教学和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基地和支撑条件,承担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条件、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贯彻教育部16号文精神,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厚实、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院的发展规划对实验室工作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重要教育法律与制度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进一步调整实训室结构和布局、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为切入点,以深化实践教学和管理改革为重点,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新机制,着力构建综合型、有特色、应用型的实验室体系,实现专业发展的奋斗目标。 二、建设与发展目标 1、按照岗位群,构建“二室三中心”实训室体系 根据旅游企业发展趋势及工作岗位群的需要,结合我们专业设置的特点, 2011-2015年重点建设有特色的“二室三中心”,则:旅游专业英语实训室、形体训练室;旅游实训中心(下设模拟旅行社实训室、导游模拟实验室)、酒店管理实训中心(下设餐饮、客房、前厅等实验室)、国际会展实训中心等。目标是达到省内先进示范教学实训室的要求,成为旅游专业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使实践性教学成为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以模拟情境为载体、多个旅游

专业实验(实训)室共同支撑、校内外实训基地补充结合的方式,将大量实训教学内容分别穿插在酒店前厅客房实训室、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中餐厅、景区、会展、酒吧实训室等校内基地,以及高星级酒店、餐饮企业、旅游景区等校外基地。通过课内外实训(实习)并举、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堂与社会实践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活动的一致性。 3、加大实践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优化实训室的资源配置,提高实践教学设备的质量,生均实践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优秀标准。 4、完善酒店客房和餐厅模拟实验室及导游模拟实训平台建设,加大实训室开放力度,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更加有效地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和办学水平,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也符合把我校建设成为实践应用型大学的需要。 三、主要措施 确立实训验室工作在学校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一切从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出发,深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完善实训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经费投入,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设“结构合理、设备先进、管理科学”的较高水平的实训室。具体如下: 1、完善制度,提高实践教学和管理水平 鉴于以往实训室存在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现象,致使实训室的仪器设备闲置或利用率不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为了更好地发挥实训室的作用,应该建立和健全实训室管理规章制度,明确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强化岗位责任制,完

第二章 文化资源的形态

第二章文化资源的价值及其形态 第一节文化的分类 第二节文化资源价值的特征 第三节文化资源的分类 第一节文化的分类 1、文化 1.1 文化的层次 关于文化的内涵,说法很多。通常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意识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意识文化包括心理、心态、信念、观念等纯意识领域,也包括哲学、伦理、道德、宗教、美学、音乐、诗歌、文学、绘画等理论化和对象化的意识领域。 第二层次,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处理人间关系的产物。制度文化包括反映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制度,如原始共产主义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包括各种具体制度,如政治制度、婚姻家族制度等。制度文化还包形形色色的规章制度,如生产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定势、民俗民风也可列入制度文化中。 第三层次,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物质产品中融入意识文化的要素,物质成了意识文化的载体。建筑、园林、服饰、器物、饮食、交通工具等物质形态都有精神要素,都有文化的内涵。 1.2 西学东渐 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基本上也可以划归为这几类。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人船坚炮利之下,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一步步走向深渊,在这国家民族存亡之时,中国的有识之士,先进的中国人,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逐渐向西方学习, 1.2.1 意识层面 大量介绍翻译,或撰写西方的史地,哲学,科技,政治,法律等书籍,最先的是林则徐,魏源,然后是梁启超,严复,维新运动,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李大钊,陈望道等五四运动,等等如此,都是为了把西方先进的文化,比如哲学,政治学,社会学,诗歌等介绍到中国来,希望从思想上改变中国人,这是意识文化方面。 1.2.1 制度层面 洋务运动,学习并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管理与技术,希望能强化中国的军事,戊戌变法,直接把中国专制政体改为西方的立宪政体,辛亥革命,希望把中国专制政体改为民主共和。 1.2.3 器物层面 西餐,西装,沙龙,夜总会,上海百乐门,舞厅,西式婚礼,黄包车,一说从日本引进的,一说是从法国引进的,小汽车等等。 建筑方面特地要说的,就是:大多数人较为熟悉的武汉大学樱花大道上面的学

湖南省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试行)

湖南省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试行) 根据《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湘发[2006]22号)关于到2010年“建设200门省级精品课程”的精神,特制订《湖南省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试行)》。 一、指导思想 按照“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以教学模块为课程结构,以最新技术为课程视野,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以‘双师’教师为课程主导”的要求,建设一批省级精品课程,推动职业院校转变教学观念,深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二、建设目标 到2010年,全省建设200门以专业课(含实践课)为主的省级精品课程,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各100门,初步形成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三、建设要求 1、课程建设措施。职业院校领导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学校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建立有现场专家参与的精品课程建设队伍;学校有与重点建设专业配套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并逐步实施;设立了精品课程建设的专项经费。 2、课程目标。有明确的职业岗位指向和职业能力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符合学生实际;课程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明确,课程在职业能力培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清晰;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得到充分体现。 3、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充分体现职业标准的要求,建立了教学内容遴选机制,适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职业道德、安全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得到充分反映;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形成模块化课程结构;实践性教学内容达到50%以上(文科类专业的课程不低于30%)。 4、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教学方法符合“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为实习实训项目,将实习实训与产品、项目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应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建立精品课程网页,将课程的教材、教师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授课录像、网络课件、在线测试等相关教学资料在校园网上公布,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方便学生在网络中自主学习。 5、课程团队。形成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的课程团队,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达到30%以上,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达到50%以上,“双师型”教师达到70%以上,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职业资格;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团队教师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其中45岁以下教师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以上的比例不低于35%,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团队教师80%以上达到本科学历,其中45岁以下教师本科学历达到100%;教师全部获得湖南省职业院校“专

新课程理念实施措施

小学 学校新课程实施措施 一、建立机构,制订方案,确保实验有章可循 为了使实验取得预期效果,我们成立了新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从行政上和业务上对实验工作加强领导和指导,有力地推动新课程实验的进程。实验领导小组认真学习先期实验地区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校现状与发展需要,制定《新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对新课程实验的目的意义、实验的目标与内容、实验的实施与管理等方面均做了明确的规定。各教研组结合各学科实际,制订了新课程改革实验实施计划,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思路清晰、措施具体可行,确保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任何一项课程实验,都是以教育思想的转变为前提,是丰富和发展教育思想的一个具体过程。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为了确保新课程实验的顺利进行,我们把师资培训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根据“边培训、边实验、边研究、边开发、边提高”的原则,我校我们还在校内不断组织教师进一步学习新课标,开展讨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变教法,强化课改理念。使全体老师明白: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之大,进度之快,难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能比拟的。新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进一步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组织教师参加区、市、省新课程改革实验研讨、座谈、观摩,听取典型案例分析、主题活动录像解析。派有关骨干教师到外地参加学习、研讨、观摩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活动,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三、抓课程实施的教研指导,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加强教研活动,形成校本研究制度。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渠道,而教研是课程实施的有效载体。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吸收教训,经过理论到实践,再理论再实践,才能形成合理的格局。学校每周举行一次教研活动,及时研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活动形式多样,或集体备课,或开讲座,或听课评课,或交流经验做法,或探讨教材教法。我们每学期围绕新课改,每人上研讨课,备课组集体评议,研讨改进办法。在教研活动中,注重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构筑一个积极参与的乐园,鼓励广大教师大胆发表意见。鲜活的课例,实在的示范,为老师提供了借鉴,加强了课程实验意识,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抓课程实验课题的研究,促课程实验不断深化 我校在实施新改革实验工作中,加大科研力度,确保实验取得有特色、有价值、突破性的成果,制定了《新课程改革实验课题研究奖励制度》,各学科参加实验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或自行确立一个研究课题开展研究工作。 五、注重宣传工作,创设良好实验氛围 我们充分意识到新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家长认识到位,才能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因此,十分重视广泛宣传发动家长。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讲座、家长学校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鼓励家长为实施课程出谋献策,让家长参与课程实施活动。同时,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短、平、快地宣传课程改革理念、信息、动态,报道经验体会、成果。形成良好实验氛围。 六、注重特色建设,推动教师队伍跨越式发展 传统的课程理念忽视了学校这一教育主体,容易把学校“工场化”,把教师工具化,把

社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2014-2015学年第2学期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本科学生使用) 为切实改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特制定内江师范学2014-2015学年第2学期概论课社会实践实施方案。 一、教学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热情和能力,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考察和调研中培养和巩固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增强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自觉性,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和课程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下,组织所有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或参观访问,通过调研活动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参加人员 所有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全体本科学生 三、实践类别及要求。 (一)主题演讲(学生以小组形式全体参与) 1、内容: 2015年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同时为了庆祝当前“两会”的召开、响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倡的依法治国的精神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举行以“法治中国”为主题(具体题目自拟)的演讲活动,通过演讲,使“概论”课教学具有生动性、感染力,从而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2、要求: 演讲以10人为一组,每位学生应撰写演讲稿。但最终每组推选

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 518055) 摘要:鉴于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关键词:实践教学高职教育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415[2006] -03-0011-03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主体教学。在高职教育大发展的趋势下,实践教学如何适应这一趋势,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所有高职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对我国实践教学现状做一些分析,并就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一、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发展现状 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体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具体表现如下: 1、理论研究和观念层面 实践教学作为高职教育主体教学的地位已经确立;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也逐渐为人们所认可;对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已经推向构建中国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发挥和挖掘其功能和作用的阶段。 2、实践探索层面 在借鉴国外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上,我国高职教育正积极探索建立有自己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在教学目标上,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同时重视促进学生做人、做事、求知、创新等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教学模式上,形成了几种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五阶段”教学模式:该模式以能力本位思想为指导,将教学过程分为“市场调查与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教学环境开发、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评价”等阶

段,强调了专业设置的市场导向性、突出了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2)模拟公司模式:模拟公司是指在商业赞助和真实公司帮助、指导下,由受训人员或学生建立起来的教学或培训公司,公司在特有的经济环境下进行模拟的商业活动,活动由中心办公室来协调,这种模式能让实习的学生体会到在真实公司的感受。 (3)项目导向模式:该模式“项目驱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从事某一实践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巩固和深化与之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目的。 在以上模式的指导下,我国高职教育已逐渐整合和开发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较有代表性的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顶岗实习法。 案例教学法,因能创造或模拟职业活动环境,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学习,从中领悟职业经验而成为实践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且必需的教学方式。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某一技术开发项目或某一个真实的工业制造项目,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综合职业素质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完成某一项目,获取实际工作经验。 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主要在校内进行,而顶岗实习法是一种校外实践教学方法。顶岗实习是让学生真正参与生产实践的教学方法,具有岗位性、独立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其他 实践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践教学的高级形式。 在教学计划制订和实施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制定了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并围绕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将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等模块,在教学过程中作进阶式编排。 在教材建设方面,开发编撰了一批专门的实践教学教材,形成了与主干课程配套的实训教材,并由零散开发向建设系列化、高职教育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教材方向发展。

文化资源学习题

1.名词:资源文化资源 (1)资源,是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存在着,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经由人类劳动而创造出财富或资产的各种要素。 (2)文化资源就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各种资源。 2.简要谈谈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区别。 (1)自然资源,一般是指能够进入人类劳动生产过程并被加工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那部分自然要素,如土地、矿藏、水、大气、森林、草地、野生生物等。 (2)文化资源是资源的一种形式,相对于其他资源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指的是具有文化属性的各种资料,包括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等。文化资源蕴藏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与自然资源不同的是,文化资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变异性的特点,它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出现变化。文化资源是以文化形态表现出来的,这是它不同于自然资源的突出特征。文化资源既可以一种可感的物质化和符号化形式存在,又可以一种思想化、观念化和经验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3.如何认识文化资源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1)文化资源是人类思想资料的重要来源(2)文化资源是人类价值观念形成的依据(3)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文化资本,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4)文化资源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来源(5)文化资源是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基础 4.文化资源有哪些主要特点?(1)意识性文化资源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资源,而非天然形成的,所以,无论是物质文化资源还是非物质文化资源,都与人类意识有关,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出来的,这是与自然资源不同的地方.(2)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3)社会性文化资源是人类所创造的一种社会化的资源,它是为满足社会需要而创造的,因此,文化资源带有鲜明的社会性特点。(4)传承性是指文化的延续和继承,它是一种文化传递活动,它使得文化具有了稳定性和连续性。(5)教化性它具有十分突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因为文化体现出的是人类的某种意志和价值观,它是按照人类社会的愿望和要求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明显的社会意识形态内容。(6)共享性(7)动态性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均承载着一定的内容,而此内容既有其相对稳定的特征,也有其发展变化的一面。由此决定了文化资源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5.文化资源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哪些?主要有物质的方式、精神的方式和行为的方式。(1)物质的方式是通过物质的有形载体来传承文化的,例如,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各种不同文化风格和样式的建筑、工艺、雕刻、器物、服饰、饮食等。这些物质载体不仅成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而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而且在现代社会中还因为表达了某种特定的文化观念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2)精神的传承方式属于非物质的,它是通过精神的无形方式来传承文化的,例如,风俗习惯、口传文化(神话、传说、歌谣、民间故事等)、宗教信仰、语言艺术、道德观念、思想意识等。(3)行为方式的传承主要表现在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层面,事实上它们与人类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有密切关系。 6.结合现实简要谈谈知识资源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经济的兴起,就包含着极为深刻的当代文化内涵,它不仅决定着知识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关系到知识对当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作用。知识这一精神文化资源在当代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型资源,知识与经济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影响,是促使现代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原因。知识经济是通过知识创新与知识成果的转化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经济活动。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把知识看作是内在的生产力要素,通过知识形态的转化与生成,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以获取经济效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