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训练含解析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训练含解析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训练含解析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训练含解析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一、单选题

1、下图为“大气环流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处气温比G高

B、E处气压比H处低

C、若该环流发生在城市地区,则G是市区,H是郊区

D、若该环流发生在沿海地区,则G是陆地,H是海洋

2、下列地区中,降水量较多的是()

A、山地迎风坡

B、山地背风坡

C、两极地区

D、大陆内部

3、下列所示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北半球气旋状况的是()

A、

B、

C、

D、

4、下列有关气旋、反气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旋在北半球是低气压,在南半球是高气压

B、气旋的气流都是逆时针方向由四周流向中心

C、在反气旋影响下的天气多为炎热晴朗干燥

D、在气旋影响下多为阴雨天气

5、下列关于冷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叫冷锋

B、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

C、冷锋过境时,肯定有大风和雨雪天气

D、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叫冷锋

6、读“北半球等压线分布图”,H代表高压,A,B,C,D四处风向箭头画法正确的是()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7、下图四幅等压线分布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风力由大到小的正确排序是()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④>③>①>②

8、下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

A、

B、

C、

D、

9、广东沿海地区在每年三、四月份的某些时段,室内的墙壁、地面会出现“冒水”现象,人们称之为“回南天”。“回南天”的形成原因是()

A、暖湿气流侵入

B、寒潮过境

C、台风即将来临

D、冷空气南下

10、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秋高气爽”的天气,是下列哪种天气系统影响的结果()

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11、下图中表示的大气运动正确的是(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

A、①

B、②

C、③

D、④

12、下图中各点之间的气压关系正确的是()

①A点比B点气压低②B点比D点气压高③B点和D点气压相等④C点比D点气压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A、

B、

D、

14、读全球主要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变化表,这些气体的共同性质是()

A、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

B、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紫外线

C、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

D、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15、对下图所示天气系统的判断,正确的是()

A、受其控制我国长江流域出现“伏旱”

B、其为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的台风

C、南极的极地东风带与其旋转方向一致

D、为澳大利亚附近海域的热带气旋

16、造成我国“一场春雨一场暖”现象的天气系统是下列四幅图中的()

B、

C、

D、

17、图中A,B,C,D处于同一纬度,四地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8、气流处于上升状态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热带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二、判断题

19、高处不胜寒的主要原因是高海拔处大气稀薄,吸收的太阳辐射少。

20、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的低压系统。

三、综合题

21、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20°-10°盛行西北风

B、10°-20°盛行东南风

C、20°-30°主要盛行上升气流

D、30°-40°盛行西南风

(2)甲、乙两图反映时间与季节正确是()

A、甲表示7月份、夏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22、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________。(2)图中①、②两处就气压分布状况而言,分别称为________和________。就气流运动形式而言,分别称为________和________。(3)天气系统①过境时,常出现的天气是________。①②两处相比,气温日较差大的是________。(4)图中A,B两处相比,________处风力较大,其原因是________。

23、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始终处于不断运动、循环和相互转化之中。下图为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转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问题。

(1)若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且乙丙为近地面,则()

A、乙处气温比丙处高

B、丙处等压面向上弯曲

C、b可示意成都多夜雨

D、白天,a可示意陆风

(2)若图示为某大洋环流模式图,则()

A、a可示意北赤道暖流

B、b可示意日本暖流

C、c可示意西风漂流

D、d可示意厄加勒斯暖流

(3)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且乙丙表示近地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影响a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地势、人类活动

B、影响b的主导因素是洋流性质、海陆位置

C、影响c的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太阳辐射

D、影响d的主导因素是海陆位置、纬度高低

24、读世界部分地区图,图中阴影为地面季风的地理分布区,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图中①、②两地季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地1月盛行西北季风,7月盛行东南季风

B、②地夏季风成因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C、②地某年若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则该年易产生洪涝灾害

D、①地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②地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2)当③地盛行西北季风时()

A、①地高温多雨

B、②地寒冷干燥

C、③地形成高压中心

D、为1月份左右

25、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图中山脉D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A、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形成

B、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形成

C、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形成

D、太平洋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相撞形成

(2)关于图中C处的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属于经度地带性分布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属于垂直地带性分布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属于纬度地带性分布

D、温带荒漠带,属于非地带性分布

(3)下列四图中,正确表示A处气候资料的是()A、

B、

C、

D、

(4)关于图中B处的农业地域类型,正确的叙述是()

A、混合农业,专业化程度很高

B、大牧场放牧业,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大

C、商品谷物农业,经营的规模很大

D、季风水田农业,水力工程量大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H处空气上升,温度较高,气压较低;G处空气下沉,温度较低,气压较高。在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空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故F处气温比G低。近地面空气的气压高于高空气压,故E处气压比H低正确。城市热力环流中,城市为上升气流,郊区为下沉气流故C错误。沿海地区的热力环流为海陆风,其风向与昼夜情况有关。若D成立时间必须为夜晚。故D错误。故答案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热力环流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2、【答案】 A

【考点】大气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山地迎风坡,暖湿气流被抬升,在上升过程中形成降水较多,A对。背风坡因气流是下沉,海拔降低气温升高,大气中水汽无法凝结成降雨,所以降水少,B错。两极地区是下沉气流,大陆内部气团单一,水汽少,降水少,C.D错。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大气运动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3、【答案】 D

【考点】常见的天气系统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北半球气旋是逆时针的空气旋涡,反气旋是顺时针的空气旋涡。南半球时针状况相反。气旋气流由四周流向中心,反气旋气流由中心流向四周。故D正确。故答案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4、【答案】 D

【考点】常见的天气系统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气旋又叫低压,反气旋又叫高压。气旋、反气旋概念侧重于描述空气的运动状况,低压、高压概念侧重于描述气压的水平分布情况。A错误。北半球气旋是逆时针的空气旋涡,反气旋是顺时针的空气旋涡。南半球时针状况相反。气旋气流由四周流向中心,反气旋气流由中心流向四周。B错误。受气旋影响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受反气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C错在炎热。D正确。故答案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5、【答案】 D

【考点】常见的天气系统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气候类型及其判断的相关知识。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叫暖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叫冷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形成的锋叫准静止锋,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B 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受暖气团中水汽含量的影响,冷锋过境时不一定产生降水天气,比如冬春季节的快行冷锋,因锋前方暖气团中水汽含量少,往往带来沙尘暴天气。故D正确。故答案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气候类型及其判断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6、【答案】 A

【考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的相关知识。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其方向始终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近地面的风还受到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而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故图示A箭头正确。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7、【答案】 A

【考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的相关知识。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根本原因,是风力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其大小主要受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异决定,故比较图示的单位距离的气压差异即可。四幅图比例尺相同、等压线距离相同,则相邻等压线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8、【答案】 C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地面因冷热不均导致大气运动形成热力环流。近地面受热,空气上升;近地面遇冷,空气下沉,故A图正确。常见的热力环流包括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图B为白天,山坡遇热空气上升,吹谷风,B图正确。C图为白天,陆地温度较海洋高,风从海上吹向陆地,故C图错误。图中市区温度高于郊区,市区空气上升,郊区下沉,风从郊区吹向市区,D图正确。故答案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热力环流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9、【答案】A

【考点】气候类型及其判断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气候类型及其判断的相关知识。暖湿气流侵入时,空气湿度增大,空气中水汽含量高,当水汽遇到冰冷的地面及室内墙壁时,就会凝结到上面。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气候类型及其判断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10、【答案】 D

【考点】常见的天气系统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冷锋控制下会出现刮风、降温、雨雪等天气;暖锋控制下多连续性降水或雾;气旋控制下多阴雨天气;反气旋控制下多晴天;北方地区的秋高气爽是晴天反气旋影响的结果,D正确。故答案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天气系统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11、【答案】 B

【考点】大气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垂直方向上,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冷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A错。白天裸地比草地气温高,气流上升,草地气温低,气流下沉,B正确。晚上,陆地降温快,气温较海洋低,空气应收缩下沉,C错。市区有热岛效应,气温较郊区高,气流应上升,D错。故答案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大气运动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12、【答案】 B

【考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的相关知识。根据垂直方向的气压规律可知,同一地点的上空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图中A点比B点气压高,C点比D点气压高;由图可知B点比D点在同一等高线上,所以气压应该相等;故选项B正确。故答案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13、【答案】 B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是上升气流。海洋上空是下沉气流,A错。夜晚,山坡降温快,气流沿山坡下沉,谷地气温高,空气上升,B对。市区气温高于郊区,市区是上升气流,C错。受热处气流上升,遇冷处气流下沉,D错。故答案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热力环流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14、【答案】 C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吸收很少。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大量吸引长波辐射的能量。所以温室气体的共同作用是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即长波辐射部分。C对,A 错。紫外线是短波部分,吸收少,C、D错。故答案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大气运动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15、【答案】 A

【考点】常见的天气系统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图示为高压中心,气流呈顺时针方向辐散,说明是北半球的反气旋。受其控制我国长江流域出现“伏旱”,A对。我国东南沿海登陆的台风是低压中心,B错。南极的极地东风带方向是东南风,与其旋转方向不同,C错。澳大利亚附近海域在南半球,D,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16、【答案】 B

【考点】常见的天气系统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锋面图中暖气团始终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A、C错。“一场春雨一场暖”,说明雨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应是暖锋过境的天气特征。与图中B相符,B对。图D是冷锋降水,D错。故答案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17、【答案】 C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大气运动

【解析】【分析】海洋热容量大,昼夜温差小,B,C的昼夜温差较A,D小,A,D错。阴天时白天云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白天气温较晴天低,晚上云又可增加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气温较晴天高,因此阴天较晴天气温日较差小,C昼夜温差较B小,C正确。故答案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大气运动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18、【答案】 A

【考点】大气运动,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辐射能量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了赤道低气压带,A正确。副热带高气压带高空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地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B错。没有副热带低气压带,C错。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少,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带,D错。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大气运动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二、判断题

19、【答案】错误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高处不胜寒的主要原因是高海拔处获得的地面辐射少。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大气运动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考点】常见的天气系统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的低压系统。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三、综合题

21、【答案】(1)D

(2)B

【考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的相关知识。(1)根据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20°-10°之间是东北信风,盛行东北风,A.B错。20°-30°是副热带高压带,主要盛行下沉气流,C错。30°-40°是盛行西风带,盛行西南风,D对。(2)读图,M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甲图气压带位置南移,表示1月份,冬季。乙图气压带位置北移,表示7月份,夏季。B对。A.C.D错。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22、【答案】(1)C

(2)低气压;高气压;气旋;反气旋

(3)阴雨天气;②

(4)A;A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故风力大

【考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的相关知识。(1)根据近地面风风向判断方法如下:首先找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第二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转,偏转角度大约30°--45°可以依次判断图中A,B,C,D风向,可知C地正确。(2)图中①由四周向中心气压逐渐降低,所以就气压分布状况是低气压,就气流运动形式而言是气旋;图中②地由四周向中心气压逐渐升高,所以就气压分布状况是高气压,就气流运动形式而言是反气旋。(3)由于天气系统①是低压系统,中心部位空气上升运动显著,海拔升高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所以天气系统①过境时,多阴雨天气;②地是高气压控制,多晴朗天气,白天气温高,夜间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所以气温日较差大。(4)等压线图中风力大小主要看等压线的疏密状况: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由图可知A、B两处相比A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故风力大。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23、【答案】(1)C

(2)D

(3)C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1)乙地气流下沉,说明该地气温低,丙地气流上升,气温高;丙地气流上升,气压低,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凹陷;b气流上升,水汽以凝结而形成降雨,可示意成都夜雨;白天,陆地升温速度快,海洋升温速度快,陆地温度高于海洋,陆地气流上升,气压低,海洋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2)该洋流系统呈逆时针,为北半球中高纬度或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系统。北赤道暖流和日本暖流均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排除A、B选项;西风漂流是南半球西风带影响下所形成的自西向东的洋流,C错误;d自北向南流,若在南半球则为暖流,可示意厄加勒斯暖流。(3)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且乙丙表示近地面,则a是地表径流,主要受气候(降水)和地形等因素影响;b是蒸发,主要受温度(太阳辐射)影响;c是水汽输送,主要受大气环流、太阳辐射等因素影响;d是降水,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热力环流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2)D

【考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的相关知识。(1)注意图中陆地轮廓判断①、②两地季风所处区域;由图可知①地位于东亚地区,1月盛行西北季风,7月盛行东南季风;②地位于南亚地区,夏季风成因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为西南季风;①地接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②地远离冬季风,冬季风势力弱,所以夏季风强于冬季风;②地某年若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那么降水时间缩短,则该年易产生干旱灾害,故选项C符合题意。(2)根据澳洲地面季风形成原因可知,③地的西北季风,是由于太阳直射点南移到南半球,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转而形成;此时是1月份左右,北半球为冬季,①②两地气温均较低;南半球为夏季,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故选项D正确。【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25、【答案】(1)C

(2)D

(3)B

(4)B

【考点】内力作用与地貌,气候类型及其判断,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气候类型及其判断的相关知识。(1)根据该图陆地轮廓可知为南美洲,图中D山脉为安第斯山脉,其形成主要是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挤压的结果。(2)图中C处位于南半球中纬度安第斯山脉东侧,是盛行西风带的背风坡,气流沿山坡下沉,不易形成降水,形成温带荒漠带,属于地形因素引起的非地带性分布。(3)A处位于30°到40°之间南美洲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A图气候特征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B图7月气温低,且雨热不同期,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C图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为温带季风气候;D图7月气温高,且雨热不同期,为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因此正确答案为B。(4)B处为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农业地域类型为大牧场放牧业,商品主要出口到国际市场,因此对轨迹市场依赖性大。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气候类型及其判断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完整版)高一地理月考试卷分析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学科分析 高一地理学科备课组执笔:陈艳 2017年11月8号到10号两天半的时间,我们高一年级举行了学生进入高中以来第一次正规的测试。考试覆盖内容主要是必修一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节内容。这次考试既是对开学以来学生学习掌握情况的检查也是对后期学习的引导。同时对比了解了我们高一年级各班级的学生答题状况,从而摸清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结合本次试卷命题、学生答题情况及考试成绩做以下分析。 一、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 题型:一、选择题25题;二、综合题4题。 分值:选择题50分;综合题50分。 (二)、试题特点 1、难易适中 反映第一章和第二章教材内容的全面性。其中难度、区分度适中的题占60分,难度偏易、区分度适中题占28分,难度较难占了12分,题目难度适中,难易结合。注重学生知识的记忆性和对知识点的简单迁移应用的考查。 2、反映学科特色,突出地图的重要性 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其中包含有大量的信息。部分试题主要以图为载体,图形相对来说还是较基础的主要涉及到地球运动、热力环流的,充分体现

了图表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析图的能力。 3、注重基础,强调能力 试题内容主要考查地理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平时在上课过程中要认真听课,对教师讲解的重点内容好好把握,在课下花时间记忆,及时做习题来巩固。部分知识点需要熟练掌握能够迁移运用。 二、学情、考情分析 (一)、得分概况 年级平均得分:61.2分最高得分:89分 最低得分:23分 80分以上8人 70分以上57人优秀率为15.49%(75分以上) 及格率为57.75% (二)、学情分析 首先通过考情分析学情 1、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1)、基础知识不扎实 一是知识的全面把握不够;二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够;三是 基础知识落实不到位。部分学 生对已学知识没有记忆落实,更不能理解和迁移应用。 (2)、读图、析图能力不强 很多学生看不懂图,不知从何入手,提取图表信息难度大。 2、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程度

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教案

第三节大气环境 ◆教案 【教学目标】 1.搜集资料说一说大气各垂直分层有哪些事物和现象,概括对流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 2.列表比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并用所学解释实际事例。 3.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气受热的直接原因。能用简图推导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4.理解三圈环流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5.通过阅读北半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绘制全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从而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6.说出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7.举例说明海陆热力差异对海陆气压分布的影响; 8.说明南半球气压带纬向分布较北半球明显的原因; 9.举例说明冬夏海陆气压中心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10.说出什么是季风环流,说明为什么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11.说出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12.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 13.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教学重点难点】 1.大气各垂直分层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4.大气的温室效应。 5.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 6.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7.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8.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 9.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10.能说出锋面、低压、高压系统的概念,说明他们对天气的影响。 11.能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每天电视台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教学过程与方法】 第1课时 【引入新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知道了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说地球普通,因为地球具有和其他行星一样的特性,都是物质的和运动的;说地球特殊,则是因为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天体。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球有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大气环境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地球的周围包围着的大气是厚厚的,从地面向上,可延伸数千千米的高空。那么,这么高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有什么变化特点呢? 一、大气的垂直分布(板书) 大气的组成成分在垂直方向上是有差异的,进而使得大气的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有差异,特别是气温的差异决定空气的垂直运动状况。所以气温的垂直分布是划分大气各层的主要依据,也是大气各层最基本的特征。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提问】请学生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并思考以下问题:1、“对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变化情况有何不同?” 【总结】(1)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2)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2018届高考地理专题检测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专题检测(二)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2017·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有一块著名的“金刚宝石”,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据考证,该岩石是地质时期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据此完成第1~2题。 1.“金刚宝石”最可能属于( ) A.玄武岩 B.石英岩 C.花岗岩 D.石灰岩 2.“金刚宝石”景观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海浪侵蚀 B.风力搬运 C.流水沉积 D.冰川侵蚀 (2017·浙江绍兴模拟)读南极洲及周边地区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的断裂带( ) A.距其近岩层老 B.附近多海沟地貌 C.分割了岩石圈 D.附近多褶皱山脉 4.有关图中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其性质为寒流 B.使南极洲增温增湿 C.使海洋污染范围缩小 D.受极地东风带影响 (2017·浙江台州适应性考试)读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完成第5~6题。 5.东雅砻江河谷处的地质构造是( ) A.谷地 B.背斜 C.向斜 D.地堑 6.该地区主要地质作用的先后过程是( ) A.挤压弯曲外力侵蚀断裂位移 B.断裂位移挤压弯曲外力侵蚀 C.外力侵蚀挤压弯曲断裂位移 D.挤压弯曲断裂位移外力侵蚀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下图是塑料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据此完成第7~8题。

7.下列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是( ) A.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 B.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农作物光合作用 C.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 D.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 8.当大棚的门打开时,门口处空气流动情况与下图中示意的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的是( ) (2017·浙江温州中学模拟)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第9~10题。 9.下列月份中,R河干流流量最小的是( ) A.2月 B.4月 C.7月 D.12月 10.R河未能塑造出宽阔的河口三角洲。其原因最可能是( ) ①海潮顶托作用强②上中游地区森林水土保持作用强③河口地壳的上升④河口泥沙被沿岸洋流向西北搬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中阴影部分甲表示沙尘的扩散,虚线乙表示某洋流。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关于乙洋流流向和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由南至北暖流 B.由北至南暖流

环境保护试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以环境的构成要素为标准进行分类,环境可分为: A农业环境、工业环境、生活环境等 B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 C城市环境、区域环境、流域环境等 D人工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等 2、环境法以调整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属于: A公法范畴B私法范畴C社会法范畴D国际法范畴 3、直接体现预防为主原则的环境法基本制度是: A排污收费制度B限期治理制度C“三同时”制度D环境事故报告制度 4、根据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制度,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必须编制: A环境影响报告书B环境影响报告表C环境保护方案D环境污染防治方案 5、征收排污费的对象包括: A一切开发建设项目B一切对环境有影响的开发建设项目C一切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D一切超标排污的企事业单位 6、破坏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 A过错责任原则B无过错责任原则C公平责任原则D危险责任原则 7、下列不属于环境行政责任形式的是: A环境行政处分B环境行政处罚C环境行政赔偿D环境行政强制 8、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主要针对的是: A大气污染B水污染C自然界中的灾害性事故D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损害 9、下列不属于水污染防治特殊制度的是: A总量控制与核定制度B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制度C划定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制度D“三同时”制度 10、下列不属于生物资源保护的有: A野生动物保护B森林资源保护C土地资源保护D渔业资源保护 二、判断题 1、以环境问题的危害后果为标准,环境问题可区分为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 2、环境法保护的对象相当广泛,包括自然环境要素、人为环境要素和整个地球的生物圈。 3、环境法调整的内容主要可分为污染防治与生态资源保护。 4、1989年《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目前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法。 5、放射性物质污染是环境要素污染的一个方面。 6、行为人有过错是承担环境行政责任的选择条件。 7、我国环境行政执法体制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板块运动与构造地貌 难点: 板块运动形成的地形判别。 【教学过程方法】 1.教学方法 (1)实例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用对比法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以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实际景观的兴趣和思考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流程图】: 板书设计 一、不断变化的地球表面形态共同作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人类活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2、六大板块名称、特点 陆陆山脉、高原 3、板块运动消亡边界 海沟、岛弧、 陆洋海岸山脉 裂谷海洋 生长边界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引入下一节课内容)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留下的”痕迹”称为地质构造。 布置课后作业 思考:地壳运动如何使地壳发生变形、变位? 探究性练习: 板块练习1:读图思考: 1.赤道穿过了个板块? 2.完全由大洋地壳组成的是__ 板块? 3.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属于板块? 板块练习2:读图思考: 4、板块之间有哪两种相对运动形式?形成了哪两种板块 边界? 板块练习3:请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下列地形的形成: 1.东非大裂谷: 2.大西洋: 3.喜马拉雅山脉: 4.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岛弧链:

高一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2013---2014年度高一第一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地理组:薛桂梅 一、试题特点分析 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为60分钟。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第二部分是综合题(两大题10小问,共40分)。1.注重基础,强调能力。 本试题的考点覆盖了半学期所学的重要知识点,尤其对重点章节有所倾斜,特别是重要图表都有所涉猎。出题是本着我校学生轻视文科,地理又是中考非考科目,地理知识几乎为零的现状。试题85%以上为基础题,重点考查基础概念和基本规律,并要求会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生产、生活中与所学地理知识关系密切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注重基础,重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反映学科特色,突出地图的重要性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工具,是知识量最丰富的载体。对地图的阅读、分析、归纳、是培养和发展地理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因而本试卷中选用 14幅图来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难易适中。其中难度、区分度适中的题占64分,难度偏易、区分度适中的题占20分;而偏难、区分度适中的题只占10分。不足之处是有6分属偏易、且区分度不适的题。较圆满地完成了学校要求的出题标准。 二. 试卷情况分析: 1.总体情况: 考试结果与预期值相差甚远。优劣相差悬殊;两级分化严重。无论从答题细节、态度、还是总分、极值分都相差很大。具体表现为1)班级之间差距较大:普通班级均分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有16分之多。同一老师所代班级相差也在8 分以上。2)学生间两级分化:最高分为95分,而最低分只有14 分。且低分段50---60分人数较多。低分率占50%。而优生较少(除实验班78人外)、普通班总共57人。优秀率只占14.61%。3)及格率也不太高,全校为59.92%,而有的班级只有7%。 2.各题得失情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方法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 原理: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方法论:要坚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观能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要把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实践决定原理 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 原理: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和发展真理。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螺旋式的前进上升过程。 方法论:在实践中认识、发展和检验真理。

高二地理考试卷分析

高二文科地理月考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一)试卷的基本特点 1、反映教材内容的全面性。 这次考试考察的内容比较全面,《世界地理》每节内容都有涉及。 2、重视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这次考试共31题,选择题28道。地理高考尤其关注地理事物的区域性和区域特征。区域地理试题突显地理学科特点,利用区域地图作为载体可以考查考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等 3、突出地理学科特点,重视图表的应用。 综合题考试共3题,每道题都有图,需要学生认真分析地图和统计图表才能找到答案,同时问题也涉及课本上的简单概念和语句考查。 二、阅卷报告 (一)成绩分析 (二)主要失分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表现在一是知识的全面把握不够,二是对

知识的理解不够,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的失分。说明考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2.运用知识能力不强。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特别是对一些区域图有效信息的提取较差,说明运用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 3.答题不规范。地理术语运用上不够精确,书写不认真。 5.基础知识落实不到位。表现在选择题其他题目和综合题的简单问答上。试卷上很多平时多次强调的重点知识点,有部分学生没有记忆落实,更不用说理解和迁移。 6.学生对区域地图的判认以及定位,仍然是难点。地图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欠缺,表现在综合题读图识图、地理事物空间定位上,模糊不清或者空白。 (二)改进教学建议 1.重视基础。对学生应以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为主,狠抓课堂内容的落实,新课、习题课同等对待,重要知识点要求学生背诵。定期把学生的学道和练习册收起来检查,看看落实情况。并定期抽查学生的背书情况,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注重能力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是后天练习得来的,因此要今后剩下时间的复习中加强对练习的训练,特别是图表题的练习,尽可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 注重规范。老师上课用语规范,对学生强调答题的规范性,特别是作业的规范书写。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环境练习题及答案

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的大气 班:姓名:坐号: 单项选择题 【基础题】 1.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B.大气是获得地面反射来的能量增温的 C.大气增温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少部分到达地面 2.形成“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白天大气的反射作用强 B.夜间大气逆辐射强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D.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少 3.关于右图中空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处空气上升是因为气压高 B.③处气压较④处高,所以空气下沉 C.⑥处气温高、气压低,空气下沉补充 D.④处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 4.关于某地气压高低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空是高气压,地面也是高气压。 B.高空气压值比地面气压值可能高也可能低 C.气压高低是高空与地面相比较而言的 D.高空为高气压,地面则为低气压。 5.引起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 A.重力 B.地转偏向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 D.摩擦力 6.影响近地面风速的力是下列中的() A.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B.地转偏向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D.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 7.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8.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最基本的形式是() A.三圈环流 B.大气环流 C.热力环流 D.季风环流 9.“三圈环流”的形成因素有() A.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B.地形的障碍作用 C.水平气压梯度力 D.摩擦力 10.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圈环流的近地面除中纬度是西风外,高纬和低纬都是东风 B.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C.副热带下沉气流和副极地上升气流都是热力作用形成的 D.三圈环流包括低纬环流、高纬环流和季风环流。 11.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上有4个低气压带、3个高气压带 B.从高气压吹出来的风均为偏南风 C.高气压带近地面气温总是比低气压带低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破坏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 12.北半球高空一架飞机向东飞,飞行员的右侧是高气压,左侧是低气压,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物质的运动

对于物质运动的观念的一些认识 时间和空间一样,就是一个最基本的自变量而已,其它量的变化大都是建立在它基础之上。粒子的自旋与时间无关。粒子的内秉变量都与时间无关。时间不是万能的 时至今日,人们仍认为具有质量的物体的运动可分为两种状态-----运动和静止,而物体的运动速度是这个物体的固有属性。。 【地默零】 我们作为生物个体,自从有意识以来就生活在地球表面。我们的身体在我们的整个生命历程中都是和地球表面的运动状态一致或近似一致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目光所及的大部分物体也都是和地球表面的速度是一样的,从而也给人的感觉是静止的。这样,地球表面所在的惯性系实际上成为了一个天然的参照系,一切物体的运动都可以用这个天然的参照系来衡量。也就是说,我们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时,首先默认地球的速度是零,以地球的速度为原点,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这个原点的差异越大,我们就认为它的速度越大,反之亦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这样一种运动观: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有一个固有的速度,这个速度是这个物体的一个固有属性。下文中,这种运动观被称为“地默零”-----也就是“地球的默认速度是零”的简称。 如果要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地默零,我们可以这样说:观察者把地球所在的惯性系当成了绝对参照系,把物体在这个绝对参照系中的速度当成了这个物体的一个固有的属性。 【我们观察到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因参照系的不同而不同】 然而正如我们所知,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所在的惯性系也是在不断地变化中的。一个总是变来变去的东西怎么可以作为参考标准呢?而且宇宙空间中存在着那么多的星球,彼此的运动状态并不一样,凭什么以地球所在的惯性系为绝对参照系,而不是以其他的什么惯性系作为绝对参照系呢? 为了更好地描述上面这个疑问,我们大家可以来想象这样的一个场景:在某处空间存在着两个不同运动状态的行星,我们给他们编号为1号和2号,在这两个行星上分别有甲、乙两个观察者。这两个行星附近的空间里存在着一个体积巨大的在两个行星上都能看得见的飞船,这个飞船本来是在1号行星所在的轨道上运行的,在某一时刻,这两个行星近距离地相遇而后又继续沿着各自的路线运行下去。同时,前述的飞船利用这个机会改变了自己的运动状态,从1号行星轨道切换到了2号行星所在的轨道。对于这一个变轨动作,1号星上的甲有如下记录:以前挂在天空中静止不动的那个飞船,突然加速追上了2号星,并且和2号星一起飞行。2号星上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法指导(一)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法指导(一) 一、本章的地位 本章内容是第一章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的延伸。声声不息的自然界是靠地球接受太阳辐射的能量转换和地球内部的能量的转换以及不同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来维持的。本章就把视角定在观察研究在各个圈层之间物质如何循环和能量如何转换的。本章通过分析大气圈的运动、水圈的运动和岩石圈的运动来研究这一能量的转换和物质循环过程。本章第一节论述了地球上大气的热量来源和传递过程,以及全球大气的基本运动规律和天气气候的形成机理,这些都是形成地理现象差异的重要因素。第二节从运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出发,说明地球上水的循环引起能量和物质的迁移,以及海洋中洋流的形成;第三节介绍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和地质作用,说明由此形成了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三种运动都各自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中进行,大气运动是自然界能量交换的基础;水的运动是自然地理环境中联系能量平衡与物质平衡的主要桥梁;岩石圈中的地壳运动是通过地壳演化过程,使地球表层岩石圈的物质得到更新,能量得到转换和分配。 二、本章知识结构 整章知识结构见附图1。 三、课标要求及对应的知识点和重难点知识

四、要点解析 1.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后在大气和地面之间的转化过程可以用以下流程图来表示: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三种方式,吸收、反射和散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无选择性,而吸收和散射作用因辐射波长不同而有选择性。吸收作用的选择性表现最明显的是,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辐射,而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能力最差。散射作用表现最明显的为: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最短的蓝色光、紫色光散射作用最强,故而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只有反射作用对辐射波长没有选择性。总的来说,通过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三种作用,太阳辐射被削弱的主要是红外线、紫外线以及可见光的短波部分(蓝、紫色光),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这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而增温具有重要意义。 (3)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过程 太阳辐射到达地表以后,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包括地面反射),只有约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同时也向外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又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 2.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运动而构成的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这里要理解较冷的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相对较低,密度大,空气下沉;较热的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相对较高,密度小,空气上升。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不等的状况,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实例,认识海陆风、山谷风及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生产生活中可以利用大气运动的规律,以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如,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以及人类活动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这样形成的热力环流分别为: 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升高,空气由大陆流入海洋;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海洋上空因有空气流入形成下沉气流,近海面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海洋流入大陆,形成海风。夜间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上低,空气冷却收缩,地面气压比海面高,使下层空气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2018年高考地理学科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地理学科试卷分析 高三地理组教师袁会彩 一、试卷的总体评价 今年全国1卷的地理试题整体延续了近几年来高考地理试卷的特色,选取了新颖的材料和设问角度,注重培养和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实践,体现了全国1卷稳中求新、综合全面的特色,突出了高考育人和选拔的功能。2018年高考地 理试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以能力考查为重点,将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科素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试题情境设计联系实际,贴近考生认知水平,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具体来说,今年全国1卷地理试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立足学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本次地理试题题型和结构稳定,考题基于高考地理大纲,注重考查学生的图像判读能力和对题目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如,第4题、第5题通过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图”,引导学生将人口和城市地理的知识点有机结合,快速从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考生根据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结合四大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变化和迁移规律和现实情况,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深化对于人口和城市的认识。 二是创设新颖的材料情境和设问角度,启发思考。本次地理试卷材料来源稳定多变,材料内容丰富新颖,在延续上年整体出题风格的同时,也对试题的设问思路和设问方式有所设计和创新,启发学生开放性思考。如试卷第37题以嫩江支流乌裕尔河下游扎龙湿地”为切入点,将堰塞湖和沼泽湿地进行比较,鼓励学生思考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情况及其影响,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其中第(4)问提问学生是否同意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考生若能结合地理认知给出相应的证据,同意和反对皆可,将考生从标准化作答模式中解放出来,鼓励考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从新颖的角度去看待地理问题,充分体现了创新思维。 三是内容选取富含生活气息,注重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全国1卷的地理试题一直以来强 调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鼓励学生结合地理原理和学科思想方法进行思考,解答日常实践中的问题。如第10题从乘长途客车从重庆经遵义至毕节旅游”出发,展现了形象生动的地理情景,通过长途客车选座”来讨论日出方位问题,引导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来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体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学科理念。 四是坚持改革方向,弘扬核心价值观。十九大召开以来,全国卷I地理命题紧跟改革脚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体现了全球化的地理格局,注重考查学生整合地理知识、探求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扩展视野、放眼世界,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体现了

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第19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含解析)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有些事物的运动是显而易见的,如奔驰的汽车、流动的河水;有些事物的运动是不易察觉的,如泰山在100万年间升高了几百米;还有些事物的运动虽然是快速的,但也不容易感觉到,如织女星看起来是不动的,其实,它以14千米每秒的速度飞奔,微观世界的许多粒子从“出生”到“衰变”,只有几百亿甚至几万亿分之一秒。从哲学角度讲,材料中的“运动” ①就是指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 运动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正确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需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①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世界上也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1.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正确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需要从区别和联系两个方面来把握: ①区别:第一,含义不同。 第二,运动的绝对性,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它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彼此统一的关系。 ③反对两种错误观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1)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正确理解规律的含义 ①规律是一种联系,也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②规律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联系,不是外部强加的,也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更

高一地理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高一地理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点分析 本试卷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70'),第二部分是综合题(30')。 1.注重基础 试题的考点覆盖了本学期所学的重要知识点,对重点章节有所倾斜,重要图表都有所涉猎。重点强调基础,考查基本能力,会运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必须的地理知识,重视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2.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实践探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在整套试卷中,不少题目体现了课改的意识,考查了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简单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反映学科特色,突出地图的重要性 地图、地理图表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工具,是知识量最丰富的载体。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是培养和发展地理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试卷中有19道题是直接利用图来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4.转换提问的角度,考查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中强调尽量避免机械地记忆知识,这就要求试题应引导学生灵活地理解、领悟和掌握运用知识。这些试题的呈现方式新颖、灵活,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产生活实际。这些均不能直接在书上找到答案,而需要学生多思考。 二、学生考试失分情况分析 学生答题情况: 对部分学生(普通班)试卷进行抽样分析,选择题60分以上占15.25%, 40--50分以上占43.7%,30分以下占23.56%,综合题得分较低,反映出学生对区域地理的知识都掌握的比较薄弱。总平均分为57.435,高分学生比较少,这也是由于试题主面题考部分是区域地理知识,学生仍未学到。低分学生较多,反映出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一定差别。 三、学生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学生考试结果分析,与预期值有一定差距,从全年级来看,重点班80分以

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测试题

第三节 大气环境 课时一 一、 单项选择题 气球作为一种简易、实用的探空工具,已被广泛使用,回答1—2题。 1.同样体积、重量的气球在不同地区进行释放,升空最快的是 ( ) A .赤道附近地区 B .中纬度地区 C .高纬度地区 D .极地地区 2.如果氢气球充气时接近饱和状态,升空后不久便会爆裂,主要原因是 ( ) A .由于升空后气温降低,气球收缩而破裂 B .由于升空后气温升高,气球膨胀而破裂 C .由于升空后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氢气球膨胀而破裂 D .由于升空后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氢气球因外界压力太大而破裂 3. 、一天中,近地面最高气温出现在( ) A .太阳高度角最大时 B.太阳辐射强度最大时 C .地面辐射强度最大时 D.大气辐射强度最大时 4.某地区夏季近地面气温为22℃,这里对流层的厚度为12km ,此时对流层顶部的气温( ) A .-9.4℃ B .-72℃ C .-50℃ D .-34℃ 图2—1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回答5—8题。 5.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度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 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 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 大有关 ( ) A .① B .② C .④ D .⑤ 7.东北平原比华北平原平均海拔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其原因主要与图 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小有关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长江中下游平原比华北平原纬度低,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其原因主要与 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有关 ( ) A .① B .② C .④ D .⑤ 9、对流层高度随纬度增高而降低是因为:( ) A 、近地面高纬度气压高,低纬度气压低 B 、近地面温度,低纬高,高纬度低 C 、水气含量低纬度高,高纬度低 D 、高空气温低纬度低,高纬度高 10、300km 以上的大气层气温高达1000摄氏度以上,但在其中运行的人造卫星不会烧毁,主要因为:( ) A 、卫星是大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B 、卫星在大气中高速运行,能很好地散热 C 、该层大气稀薄,卫星从中吸收的及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很有限 D 、该层大气密度很大,有利于卫星散热 11、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是因为:( )。 A 、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缘故 B 、大气能大量反射地面辐射 C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D 、大气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近些年来,生活在伍位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 图2—1

自然科技常识与环境保护(整理)

自然科技常识与环境保护 1.热带气旋是发生于热带洋面上的巨大空气漩涡,气象学上称它为“热带气旋”或“热带风 暴”。 2.把风速达到33米/秒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或“飓风”。飓风和台风都是热带气旋, 只是在不同的地方叫法不一样而已。 3.人们把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强烈热带气旋称为“台风”。 4.把出现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则称“飓风”。 5.龙卷风是一种由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的强风漩 涡,其中心附近风速可达100米/秒至200米/秒。 6.龙卷风通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 7.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 8.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寒潮又称为寒流。(寒流是造成我国春季大范围急剧降 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说法错误。) 9.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把冷空气入侵造成的降温,一 天内达到10摄氏度,且最低气温在5摄氏度以下的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 10.地球大气由78%的氮,21%的氧,微量的氩、二氧化碳和水组成。 11.人类选择月球作为探测宇宙星际航行的第一站的主要原因是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是距离 地球最近的天体。 12.月球上没有空气,凡是与大气相关的问题在月球上都不可能发生; 月球没有磁场; 月球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6,所以它对月球上的物体的吸引力比地球上小; (月球上不能放风筝、使用电风扇、也不能听到雷声、月球上不用防腐和防锈。) 13.地球上有两个最大的火山活动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中海火山带。 14.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弱的量度,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 共分9个等级。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多倍。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15.地震烈度是指地震的破坏性程度,我国制定的地震烈度为12级,即1至12度。 16.在中国的地震探测史中,有一个驰名中外的地震探测仪:侯风地动仪。 17.海啸是指由风暴或海底地震造成的海面恶浪并伴随巨响的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现象。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复习提纲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习提纲 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矿物、矿产、岩石之间的关系;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征、典型代表及相互转化】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2.2地球表面形态【板块构造学说;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宏观地形;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如何判断这些地质构造以及了解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 边界类型地区交界处板块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 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红海印度洋-非洲 大西洋亚欧、非洲-美洲冰岛(属大西洋海岭)亚欧-美洲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亚欧 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非洲-亚欧 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太平洋-亚欧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 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 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 生的热能(地球内能)

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一)

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课堂实录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物质的运动、物质与运动之间辩证关系以及我们学习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讲授新课:日月星辰、风雪雨霜、春花秋实,这是自然界在运动;时间在流逝,我们细细体味着生命的成长、衰老,甚至死亡,这是我们的生命在运动;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不断进步,这是社会在运动。我们学习的马克思主义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在发展变化。这说明我们人的思维也在不断运动。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就是我们哲学上所讲的运动。 1、运动是一个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外延是非常广泛的,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事物性质的改变等都是运动,它既包括时间上的变化,空间上的变化,也包括物质上的变化、精神上的变化,同时还包括内在结构的变化,外在联系的变化等等。 我们平常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运动,主要是指我们人锻炼身体,或者事物在空间位置上有了变化。哲学上的运动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运动是不一样的,他们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哲学上的运动是对世界上所有具体运动的抽象与概括。他包含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所以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过渡: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那物质与运动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凡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所有运动都是物质在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凡运动总是物质在运动,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3、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的错误。离开运动谈物质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 接下来请大家看一个刻舟求剑的故事。思考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楚国人承认了舟、水、剑都是客观存在的,却没有看到三者都是运动着的,这样离开运动谈物质,就是否认事物的运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我们学习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对我们工作学习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既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的,我们就要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观察和处理各种问题,要善于在运动中去把握事物。不要用一成不变的观点看问题,不要故步自封,特别是要学会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成长。 布置作业:请大家认真分析一下自己最近一年来所发生的变化;也可以观察自己身边的同学发生的变化,并且写出自己下一步的打算。思考如何让自己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这就是我们今天给大家布置的课后作业。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根据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ional Physical Geography):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 的各种动态需同。其基本特征有:地区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三相物质并存;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人类聚居的场所。 第一章地球 地球自转偏向: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使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的力。它使所有在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赤道上水平运动物体无偏向。物体运动速度决定偏转力的大小。 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的时间为365日6 时9 分9.5 秒,称为一个恒星年。 回归年: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为365 日5时48 分46 秒,称为一个回归年。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某地的太阳高度角有日变化,正午12 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并且正午太阳太阳高度角在一年内也会随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的来回移动而变化。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H = 90 -地理纬度-直射点纬度 纬度与经度:纬度是某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经度是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本初子午线: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圆,这就是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0度的经线,一条经线则是一个半圆弧。最初经线的起始线并不统一,1884年经过国际协议,确定以穿过伦敦当时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180度经线:从本初子午线(经度的零度线)向东和向西各分180度,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180 度线是重合的,通常就把它叫做180 度经线。由于,在同一时刻,180 度经线以东是前一日的结束,以西却是次一日的开始,经国际协议被定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 地球的内部构造:根据对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的差异和变化,地球固体地表以内的构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