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近现代史中李鸿章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中李鸿章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中李鸿章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中李鸿章影响

读李鸿章传有感

最近本人正在看一本书,是梁启超先生写的《李鸿章传》,我们都知道梁启超是李鸿章的政敌。所以在没看他写的李鸿章传记前肯定认为他对李是大贬特贬的,然看了后才知道,他的评价还是挺合理的。我个人先是不怎么了解李的,对他印象不是很好,虽然搞了个洋务运动,但还是失败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乎所有的不平等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对他不曾深入了解。由于学习之需要故大致看了他的传记,才有了一点了解,进而有了对他的评价。

原引梁启超先生对他的一小段评价,“李鸿章其实不知道国家事务,不知道国家是什么,不知道国家与政府是怎样的关系,不知道政府与人民的权限,不知道当大臣应尽的职责。他对西方富强的原因其实是不知道的,以为我国的政治、教化、文明、物产、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赶不上的不过是枪炮、轮船、铁路、机器罢了。我们就学这些,洋务运动就完成了。这就是现在举国异口同声的论调,而李鸿章实际上是他们三十年前的前辈他们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只不过让他们的丑陋更加暴露出来,终究不会成功是必然的。

李鸿章这么忠诚,有这么敏锐的洞察力,他又长时间担任重要职务,掌握大权,但成就却仅仅到了今天这个水平,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只知道有军事,却不知道还有民政;知道有外交。却不知道还有内政;知道有朝廷,却不知道还有国民。每天责备他人看不清时局,而他自己对时局就没有弄明白;每天责备他人搞派系,旧习气难以消除,而他自己的派系、旧习气跟那些人比起来,也不过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区别。他不知道今天的国际竞争,不靠国家而靠国民;他不知道西方各国能够消除派系、消除旧习气,通

过新政而富强的,那种改革的动力都是来自下面而不是上面。”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梁启超先生对李的批判,但他的评价也有好的方面如“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舆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累辛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是”“我办了生平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罢休办理,不外勉强涂饰,色厉内荏,不揭露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不定内里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体式格局,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在我看来,历史与真实的差距确实很大,其实多做实事的人未必能流芳万世。李鸿章极力主张兴办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坚决反对左宗棠收复新疆,差使中国失去了西北的大面积领土……集功过是非一身,对他做了一些了解后我想我对他的看法发生了转变,以前的厌恶感明显减少,多了一丝敬佩。

纵观李鸿章一生,他是晚清重臣,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兴办洋务运动,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最后哀荣。从他步入仕途之始,“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对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毁之者认为,他是“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典型代表;誉之者则认为,他有开放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识,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论不过是过世云烟罢了。

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虽然对他没有更深的去了解,但看了这么多的人对他的评价,脑海里也有些大致轮廓了。

壮年的李鸿章,胸怀大致,一心想考取功名,让一生无悔而终,不可否认他确实很有才华,也得到很多人的赏识。考取功名后正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

正逢太平天国运动,不得不投笔从戎。后经人举荐得到了曾国藩的赏识。他曾奉曾国藩之命整顿团练,招募新兵编练淮军。刚开始团练时,也是很无奈受尽太平军的打压,后来太平军出现内讧,实力大大下降,才出现转机。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接着又镇压了捻军。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被誉为“中兴名臣”。

1、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被后世史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这不仅对李是不公平的,对太平天国也是不公平的。大家太”抬举”它了!事实上,太平天国自从定都南京之后,就失去了原先的代表农民阶级的农民军的实质,内讧四起,骄傲自满,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思想愈来愈多的侵蚀到革命队伍内部。大兴土木建筑王宫,养尊处优生活奢靡.这就证明了太平天国在本质上与清庭没什么差别。再则,当时的李鸿章并非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角,作为才出道的书面小生,他仅仅是个配角罢了。由此观之,李鸿章之于太平天国运动,不过只是历史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历史发展观来讲,作为农民政权本身具有局限性的太平天国始终都会走向末路,而李鸿章便成为了恰好使其末路的人而已。除此,别无其他。

2、编练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期间,李鸿章深切体会了“洋枪洋炮”的威力,他精选优秀军官担任不同职务,任用其能,并以西式武器装备部队,坚持新法训练,以改进淮军的战斗力。有了这样一支军队,李在与太平军的交手中连战连胜,不仅保住了上海,而且钳制住了太平军的许多精锐之师,对清庭最终战胜太平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意识到了这个世界是由不同力量的竞争者所组成,西方在武器和技术方面都已大大超越中国。所以,在军事上,他开始采用西化管理并装备了西式器械,对于中国军事近代化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军事近代化从此开始了。

中年的李鸿章已成为封疆大吏,当时已是权倾三朝。彼时,俄国占据着伊犁,英国也虎视眈眈,意图瓜分西北。 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在大清地图上形如虚设,新疆从大清的“实际版图”上已经消失。他却向慈禧奏言:“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他用“海防”重于“塞防”的理由来搪塞收复新疆之举,并听之任之,

只求不伤元气,这是他对祖国河山的冷漠。尽管在左宗棠的坚持下终在一年后全境收复新疆,但李鸿章在这件事上渲染的败笔,差使中国如丧失外蒙古一般丧失新疆,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晚年的李鸿章着手开办洋务运动,李鸿章是他所处的时代的一个关键性人物。清王朝末世衰危、内忧外患,在同外国的交往过程中,他深刻认识到“师夷长技”的重要性。因此,他“师夷长技”,以清醒的头脑和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求取中国的“富”和“强”。李鸿章不仅在“洋务”方面表现出了他卓越的才能,也在经济方面做出了他突出的贡献,洋务运动后期,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借着大清国的财力,更是凭借自己卓新的思想与观念,。李鸿章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派遣了留学生,培养人才。不仅于此,由于李鸿章的主持与参与,洋务派还兴建了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使落后的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到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他的军事、教育、经济、外交等思想对中国的近代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直至今天仍留烙印。这些都说明,李鸿章促进了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全方位的近代化。然则李鸿章主张的“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始终没触及更深层次的制度问题,对于上层建筑他有着深深的信仰,彻底贯彻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所以就算对于各方面近代化工作李鸿章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但作为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却忘记了进一步推动事物的发展,从这一点来看,他对历史的影响就是反向性的了。所以,纵有对中国近代化诸多方面的推动,最后,洋务运动失败了,失败于他对于封建势力的忠诚上,失败于他永不会触犯的封建制度上。

但在他的一生多次代表清廷办理对外交涉,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法》、《马关条约》、《中俄密约》及《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晚年李鸿章,已入值中枢,主持外交,活跃在晚清政坛。他认为,“外须和戎 ,内须自强”,在与外国交涉中,他负责具体的谈判、具体的签字、具体办理了很多的条约。作为封建制度的忠诚卫士,从维护统治阶级及其自身的

既得利益出发,其所思所为无不打上时代的和阶级的烙印。为了争取和局,在交涉时他又失却了坚守,多有妥协。

李注定是只是历史的一颗棋子。纵横驰骋晚清政坛半个多世纪的他被梁启超评价“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他在仕途几十年间涉及了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促进近代化的事迹显示了他创新的血液,执意中国苟且于侵略者手中是他阶级本质的表现,而封疆时期反对收复新疆的过激则是他不可逃脱的罪责。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他创新过,也妥协过,他是中国过渡时代的过渡人物,他的特征存在于中国历史过渡的特征。作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中国近代化的开路先锋,也因对外来侵略者的妥协退让而使中国丧失主权和领土。在中国,评价一个人尤其是像李鸿章生成大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样的人是很容易同时也是很艰难的事情,但无疑的事,李鸿章肯定是十九世纪,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总体而言我还是很敬佩他的。

近代史论文——浅谈李鸿章

纵观历史,人物万千,可是人们对其的评价,几乎都逃不出一个极端化的范畴。在人们眼里伟大的人没有瑕疵,而卑鄙的人没有一点人性。李鸿章就是其中的典型。 可是李鸿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人们眼里,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卖国贼,《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两条罪状就足以让人们将他彻底钉死在卖国贼的柱子上,永世不得翻身。 他真的只是一个卖国贼吗? 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李鸿章是功大于过。 诚然他为了家族和自己的利益,受过贿赂,打压他人产业。但是他对于中国,对于历史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绝不是一个卖国贼就可以掩盖一切的! 作为政治立场和他对立的梁启超曾经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悲李鸿章之遇。既然两者对立他的话应当有相当的可信度。 也许有人说,一家之言而已。那就来纵观其一生,再做评价。 李鸿章出身于翰林,清代文贵武贱,但他后来毅然从戎,虽然其中有吕贤基的原因,但大部分还是出于李自己的主观意愿。他为什么毅然从戎呢?因为时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神会动乱不堪。太平天国运动,使农民阶级的反抗运动,是农民阶级反抗精神的体现,可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对于中国需要的是富强,是统一,是一个强大的政府!因此,作为有远见的他又怎么会置之事外,唯有挺身而出。 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 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他在施政过程中的核心是办洋务,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失败的,无法拯救中国的命运。但这个结论是怎么出来的,是在总结洋务运动失败的基础上总结起来的,而李鸿章大力发展洋务运动的时候,洋务运动并没有失败,并且还在相当程度上造就了中国的中兴,至少让中国打开了国门,让新的技术进来了,在实践中慢慢的摸索出来,原来中国不仅是技不如人,而是制度不如人。可是试问一下,有谁能够在当时就能一眼发现中国贫弱的症结所在?没有人,纵然是康有为,纵然是孙中山,他们不也是在甲午战争以后,洋务运动彻底失败以后才发现中国贫弱的根本所在,才提出变法革命救国的吗。而在当时,可以说中国没有一个人能够发现,当时能够救中国的,只有洋务运动,而李鸿章正是洋务运动最大的实施者。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北洋水师更是全军覆没,更令人们谴责洋务运动的失败。可是事实证明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是必然的,海军军费的挪用,旧式军队的腐败,官

高一写人作文-关于李鸿章的作文范文1000字

高一写人作文:关于李鸿章的作文范文1000字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在列强眼中享有盛誉。1896年李鸿章访美时一位美国记者这样描述:他面庞慈祥,双眼明亮,闪烁睿智,包含幽默。他从不向人提要求,但总能获得满足。他很轻松地与人交谈,不会使人紧张……对妇女礼貌,喜爱儿童。 但李鸿章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就此事对他采访。李鸿章借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助华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华法案。” 李鸿章为了废除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鸦片贸易还做了许多努力,为此在1894年8月27日会见了世界禁烟联盟执行秘书英国人约瑟弗. G.亚历山大——后鸦片贸易为英国国会议案所禁止。 李鸿章也得到同时代优秀人物的认可,比如(在义和团之乱时)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出面与诸大臣商议对策。北京不保,万一太后与皇帝在战乱中罹难,中央政权面临崩溃,国家将陷入彻底无序的混乱。为免出现这种情况,群臣合议,到时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

“总统”以主持大局。 李鸿章重视西方科学,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现代科技知识。这批留学生曾经考入耶鲁等名校,詹天佑就是这批留学生的代表。此外,中国的电报业也是由这批学生开拓的。李鸿章积极学习新鲜事物,一次问一个留洋生什么是“抛物线”,小伙子解释了半天,李仍一头雾水。小伙子急了:“撒尿就是抛物线!”李恍然大悟。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时间极力否定“帝国主义”曾经在中国存在的美国哈佛汉学家费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总算是良心发现,说了些公道话:“列强未能‘分裂中国’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善于巧妙地利用一个国家来牵制另一个国家。”而且这个避免八国联军肢解中国的人物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责,因为工业化的日本和农业化的中国作战,胜负在战争前已经决定了。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也”,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历史论文 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 李鸿章出生于1823年,卒于1901年,安徽合肥人。李鸿章本名为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其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世人多尊称李鸿章为李中堂,也称他为李合肥。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他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从李鸿章的基本背景来看,他是一个晚清很重要的人。李鸿章还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水鸥?遥指芦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这是李鸿章在道光二十三年遵父命,北上入京时所作的《入都》中的一首。可见李鸿章有报国的志向和出众的才能。 李鸿章发迹之事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十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已失去最后一支经制军主力。上海正面临着太平军的威胁,当曾国藩与李鸿章商议,李鸿章欣然应命,于是开始招募和组建淮军。此时形势极为严峻。上海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是江南财富集中之地。李鸿章的淮军抵达上

海时,正直太平军第二次大举进攻。李鸿章面临着能否守住上海并徐图发展的重大考验。李鸿章面对着上海官绅和外国雇佣军的嘲笑,牢记恩师的教诲“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吏治洋务皆置后图”,并激励将士,说:“军贵能战,待吾破敌慑之。”不久,淮军果然于当年下半年独立进行了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三次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了上海,顿时令中外人士刮目相看。后来,李鸿章配合曾国藩的湘军攻下了天京。江苏肃清后,李鸿章受封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 李鸿章镇压太平军,维护了封建统治,被看作是他人生留下的挥之不去的污点。但是,他身为一个清政府的官员,他能怎么办。太平军虽是为了推翻腐败的清政府,他人看来这是正义的农民起义。但太平天国真的能代表中国的先进领导吗?如果洪秀全真的通知了中国,中国将陷入怎样的境地呢?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时期的起落。 李鸿章军功显赫,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终于在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李鸿章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之一。李鸿章曾说:“练兵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这是《李鸿章传》作者梁启超 对李鸿章的评价。的确,作为晚晴第一重臣的他在才识和谋略上远远超出了晚 清政府的其他官员,在国内外事务上发挥着巨大作用,延缓着晚晴政府的衰败。但正由于李鸿章代表着清政府与列强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扶植着如今 看来腐朽无能的晚晴政府,他在教科书中的评价总是负面远远多于正面。可如 今我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了解了自晚清以来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 发展,开始慢慢对李鸿章之于中国近代化发展的重大贡献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对李鸿章和中国近代化的认识和看法。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开拓者,首先不同于其他大臣之处的便是他 对时局的洞悉和顺应历史的发展意识。李鸿章在光绪元年因台湾事变筹划海防 的奏折中就提到资本主义列强实力的崛起对清政府统治的巨大威胁,“数千年 未有之变局”一句更是体现了他对列强的警惕意识和构想着自身的发展意识。 于是乎,李鸿章提出一系列改革方案,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军事上,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在洋务运动的初期便首先开始通过采用西 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在李鸿章的主导下,江南 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除此之外,李鸿章还主导开办了如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江南陆军学堂等一 批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最值得一提的是,期间创办的北洋海军 曾经是中国威慑海洋的先进军事力量,尽管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但不可 否认的是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军事事业的起步和发展中的巨大贡献。 经济上,从洋务运动中期李鸿章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为起点,中国近代矿业,电报业,邮政,铁路相继发展。这些民用企业不仅填补了中国近代化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空白,并推动了民族企业的发展。在李鸿章积极创办这些民用企业的进程中,鼓励了一批爱国实业家创办民族企业,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 教育上,洋务运动中为最大家所熟知的选派留美幼童,便是在容闳的提议下,最后经由曾国藩和李鸿章奏报清廷获准,开启了中国近代留学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洋务运动中大力创办地一系列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为中国近代 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尽管李鸿章的变革存在着不彻底性,最终甲午海战的失败也宣告了李鸿章在 救亡晚晴道路上的失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变革的种种举措在国家发展的各个命脉上都有着极大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全方位发展。就像邓小平之余改革开放的重要地位,我想若将李鸿章看作为中国近代化事业的总工程师似乎也是合情合理。

悲剧人物李鸿章

悲剧人物李鸿章 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的时候,人们总会给予他“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有很多人说李鸿章因为代表中国和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而给他扣了个“卖国贼”的大帽子,殊不知李中堂当年在谈判桌上曾极力争取为国家减少赔款数额,甚至老泪纵横,哭求当时外国首脑。“弱国无外交”正反映了当时中国尴尬的外交局势,并非李鸿章卖国求荣,实在是逼不得已、无可奈何之举。这并不是李鸿章一个人的错。 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得以喘息近百年,虽然有助纣为虐之嫌,但我不认为中国内战对于国家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他在中国内忧外患,处于水深火热的时候,用自己的方法使中国富强,他兴办洋务,建立北洋水师,虽然不知道他的最初目的是什么,但是他的确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增强的国力。他对于维新派的的态度比较开朗,我想在他心里还是支持这些改革,要不然他也不会兴洋务,甚至在孙中山游说他造反后也没有杀他。可见李鸿章内心深处还是支持革命的。只是由于深受中国古代封建礼教的影响,不敢明目张胆的和清政府对抗。 但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所做的错事,而没有看到他为这个国家所做的贡献,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曾经杀降将,此举有过河拆桥之嫌,显得李鸿章有些不仁不义。指挥失误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使中国丧失了也抗衡西方水军的力量。造成中国人名被大量屠杀。但我们可能不知道,李鸿章根本就指挥不了这支军队。他也是无能为力。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处在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两难之下,对李鸿章对外交涉的评价,必须对他的鲜明的时代意识予以充足的关注。客观的说,在晚清权臣中,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李鸿章对时局有明确的看法,并为此提出著名的“千古变局”的命题。在1865年、1872年和1874年他在致友人的信及若干奏折中,多次强调,中外之局势是“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深切认识到中国必须开放,与西方竞争。这才有了后来洋务运动的兴起。李鸿章的变局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就提不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命题,也就不会有对时局的冷静思考。 他为寻找自强之路,去欧美寻访救国之道。在出访美国的时候,他没有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就此事对他采访。李鸿章借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助华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华法案。”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时间极力否定“帝国主义”曾经在中国存在的美国哈佛汉学

近代史论文李鸿章与《辛丑条约》

论李鸿章与《辛丑条约》 1901年9月7日,一位老人带病代表大清国与十一国签署了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他在签字回来的时候大口的吐着血,并于两个月后因胃出血而死。《辛丑条约》是他所签署的三十几个条约中的最后一份。一百多年来他一直身背卖国贼的骂名,但谁又能看透他背后的辛酸,他只是大清国的一个傀儡木偶,他只是大清国的一个台前表演者,这位老人便是晚清重臣及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李鸿章。 李鸿章是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大臣,他的后半生致力于晚清的外交事业,他也是淮军和北洋海师的创始人和统帅人,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曾被当时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但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李鸿章被视为卖国贼,贪生怕死又向往荣华富贵的小人,甚至在京剧中李鸿章的脸谱往往都被化作卖国贼的样子。一切只因为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侵略者们签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其中最著名的也是使大清国损失最惨重的便是《辛丑条约》。但这一切真的是李鸿章所主导并积极去参加的吗?并不是这样,历史总是会蒙蔽人们的眼睛,让我们透过历史的现象去看本质。他也有上司,一个真正贪生怕死却又放不下“天朝上国”这空架子而不主动打开国门的女人——慈禧太后。古时候的中国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大型帝国,皇权高度集中,皇帝的旨意代表一切,那时慈禧太后操纵年轻的皇帝,垂帘听政,独揽大权,昏庸无道,满朝文武都不敢对慈禧太后有异议,只得服从。19

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列强用枪炮攻击着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大清国,并几乎不费力的砸开了慈禧太后的府邸—北京紫禁城。随后,慈禧太后携着光绪皇帝以及亲信的大臣慌忙出逃至西安。清王朝被迫向帝国主义列强求和,但列强接受求和的条件就是签订这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当时慈禧太后自身都难保何顾大清国的荣誉与利益,随即命李鸿章留在北京与十一国签订这款条约。每每战败求和签订不平等条约时慈禧太后总会想到李鸿章,身为洋务运动发起人之一和大清国最出色的大臣李鸿章深知外国人的厉害与大清国的不足,被派出作为大清国的代表也是情理之中之事,并且在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之前他已经代表大清国签订了三十几个条约,所谓颇有经验。在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时,李鸿章在条约中对每一个字都会较真,争取最大限度的为大清国拿回那残存的尊严和本属于自己国家的银元,但伊藤博文毫不退让并要求大清国在一个月之内把条约上所写的两亿两白银还清,李鸿章的固执使会议不得不暂停,在第二天前往会场时,人群中突然冲出一个人对着李鸿章开了一枪后迅速消失在人群中,这一枪正中李鸿章的左脸颊,侍卫们急忙扶他回驿站疗伤,李鸿章醒了之后长叹:“此血可以报国矣!”并以此为由硬是把还款时间从一个月延长到两个月。但这次,当已经七十八岁的李鸿章面对着帝国主义十一国代表们的贪婪笑容和强硬的态度,面对着这份赔款数额巨大的条约和已经千疮百孔的大清国时,李鸿章作为一个臣子,即使再伟大也只得听从主子的命令。终了,这位孤傲倔强的老人不得不低下了头,毕竟“弱国无外交”。这一刻,他是在为慈禧太后和光绪

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结题报告

《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结题报告 课题背景: 现今的电影、电视对历史人物再现,认识上与课题教学过程中,人物演绎与史实再现不一样,使我们在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上,容易受到电影,电视的影响,从而产生一种对历史人物的虚假认识。而通过此课题研究能使我们对历史人物的再现有个全新的认识。 《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结题报告 班级名称:高三9班 一、课题选择的缘起 对这个课题的选择,主要是现今的电影、电视对历史人物再现,认识上与课题教学过程中,人物演绎与史实再现不一样,使我们在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上,容易受到电影,电视的影响,从而产生一种对历史人物的虚假认识。 二、课题的目的 为了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美德,传统精神,让我们在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上,学习他们的爱国情操,在实践中学会分工合作,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接触社会,为以后能在社会上立足做好充分准备。 三、使用方法,研究采访对象,地点 1.资料收集,整理,课堂学习,查找资料等 2.校内外的语文老师,历史老师 3.网吧,图书馆,各校校园 四、研究过程 1.吴多贵,蔡小丽去图书馆,网吧查找资料 2.林春平,周经超整理资料 3.冯行道,胡贤华总结调查问卷。 4.冯乃文、李毅去请教老师进行校外采访。 5.各组员写下自己在社会实践后的心得体会。 五、组员、指导老师 组长:冯行道 组员:冯行道、胡贤华、冯乃文、李毅、吴多贵、林春平、蔡小丽、周经超 指导老师:冯运灼 六、研究成果 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内容摘要:现今的电影、电视对历史人物再现,认识上与课题教学过程中,人物演绎与史实再现不一样,使我们在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上,容易受到电影,电视的影响,从而产生一种对历史人物的虚假认识。而通过此课题研究能使我们对历史人物的再现有个全新的认识。 关键词:李鸿章卖国贼爱国者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了李鸿章的一些历史资料,他在国内外的评论也有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看法一:他是个卖国贼,李鸿章作为晚清封建官僚,尽管其主观动机是为了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但他在任期间,以练兵制器为核心,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其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但和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潮流相比。他顽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所谓“中学为体,自学为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另一方面,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不当,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战后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的《马关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因此说其是卖国贼也毫不过分。不仅如此,他还在1875年签定了不平等条约——中英《烟台条约》;1896年,他与俄国代表签定了《中俄条约》,根据材料记载,俄方为了让李鸿章签定这个条约,俄方提出给李鸿章三百万卢布的报酬;在1901年,他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定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看法二:李鸿章是爱国者,是一流的“外交家”。有人称其为“东方俾斯麦”,就连梁启超都说他是数千年中国历史上的焦点人物。必为19世纪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还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身为清廷重臣,他对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现状具有清醒的认识,他把自己比作一个“裱糊匠”,清王朝在风雨变幻的时代臣变中好比纸糊蔑扎的房子。假如是小风小雨,他能抵挡一阵。如遇狂风巨浪,他也无能为力。在甲午海战前,他对中日海军的军事实力实际上有充分的认识,为此和一批主战派进行了了唇枪舌战,但在主战派占上风的情况下,他也无可奈何,北洋水师和日本海军决一死战。结果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尽管他被当时的西方评价为那个时代最为出色的外交官,但是弱国无外交,他纵有才能也只能忍气吞声签下了被世人唾骂的《马关条约》。这不算是他的错,如果当时他不签

【历史名人李鸿章】如何评价李鸿章

如何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死后仅两个月,时代舆界骄子的梁启超即写出其传世大作《李鸿章传》。梁氏以其犀利目光和如椽巨笔,纵横古今,附比中外,为时人后世生动而深刻画出了一幅李鸿章之巨像。 在这本书中,梁启超不留情面地提示出了李鸿章“无学无术”的大吏本相,但他也相当客观地提示后人说,“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同时,他也不无感慨地指出,自己“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应该说,这是最早的研究李鸿章之严肃著作。后来有关李鸿章的种种研究著述,大部分都在相当程度受到了梁启超这一著作的影响。其时其世,东西方国际社会对李鸿章也有较高的评价。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李鸿章死了已经100 多年。在这100 年多中,中外学术界总计出版了40 多部有关李鸿章的专著和多达1400 多篇研究论文。李鸿章研究成果数量的如此之多,表明了中外史学界对这样一个近代历史风云人物的高度关注。这是因为,李鸿章毕生所从事的活动,几乎涵盖了近代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各个领域。举凡晚清时代之许许多多的重大事件,李鸿章几乎无不与之。也正如梁启超早在100 年前就提出的那样,李鸿章个人的历史,同时也是晚清40 年的历史。 作为晚清一代重臣和权臣,李鸿章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一直处于古今中外、朝野满汉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作为实力最强的洋务派淮系集团的首领、清政府重要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之一,为了因应不可抗拒的时代变局,他在中国早期的洋务——近代化活动中,所做的事情最多,因而引起的争议和非议也最大。有人曾用八个字很形象地概括他:“权倾一时,谤满天下。” 然而,真正使李鸿章声名扫地的是甲午战败,当时弹章盈廷,国人一片唾骂。“使当日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止此;设晚节无以自现,则士论又当何如?”这是近代著名思想家、也是曾经当过李鸿章僚属的严复,在李氏去世所作的挽联。它所表达的评论性意思,当主要也是就此而生发出来的感慨。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李鸿章的时候,我们不妨用公平、公正的眼光,把李鸿章放在当时那个大背景大环境中去评判。在这里,我们特别愿意征引著名近代史论家袁伟时先生的新论。在其所著《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一书中,袁先生专门用两章的篇幅集中讨论了“李鸿章的是是非非”问题,并从下述三方面为李鸿章重新作了历史定位——第一,李鸿章为庸众中的杰士。 晚清统治层从最高统治者至大小官员,总体来看是个平庸的群体。他们是处于衰败状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儿,又在腐朽不堪的专利制度制约下活动。按照19 世纪下半叶人类文化已达到的水平去衡量,这批统治者都是知识低下,目前短浅的平庸之辈。但在激烈的社会震荡中,他们中也分化出一些比较杰出的人物。李鸿章就是其中的一个。 张之洞、梁启超都认为李氏的见识超出同侪,这个论断是公允的。但这不等于说,他在一切方面都比大小官员高明。准确点说,他是甲午战争前为数不多的识见超群的清政府大员之一。 他较早地意识到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1865 年他便指出:“书生坐谈误国,可为口叹!且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

论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凭借不平等条约,从沿海深入内地,大量 商品涌入中国城乡,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 遭到严重威胁。由于中国的海关大权被洋人 所控制,所以中国丝、茶以及其他商品的出 口量不断增加,但是价格却在下跌。郑观应 在《盛世危言》就指出,外国商品大肆在中 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 结构,使原本正常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混乱; 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 限的空间。自然经济的解体促成了近代商品 市场的形成,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 一定的条件。这就是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千 古未有之变局”面对如此深刻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 机,于是清朝统治者集团中的一部分有实权 的大臣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极力主张兴 办洋务,于是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 目的,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他们兴办近 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当时亚洲最大 的海军基地,设立海军衙门;建立新式学

堂,培养翻译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洋务 运动采取的这些措施,虽然没有使中国真正 富强起来,却把“近代工业导入中国”, “开始了中国的机器时代”,使中国在近代 化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一、军事方面 随着西方外国侵略势力逐渐进入我国 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而在国内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处于胜负未分的关键阶 段。清朝统 治者在内忧外患的威胁下,为解决燃眉之 急,力图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建立一支新 式的海陆军部队,以维护自己的统治。由于 当时没有意识到落后在制度上找原因,以为 只要制造坚船利炮,就可以自强御侮。因此 说,中国近代化观点的形成是从对洋枪洋炮 的认识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近代化开 始的。 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一大批军工企业, 以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为标志,主要 有: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 局、湖北枪炮局等,以及各省陆续建立的兰 州机器局、广州机器局等,共二十一处军工 厂。为了“自强、御侮”,洋务派在兴办军 用工业的同时,开始筹建近代化的海军和海 防。1866年,清在闽浙地区总督左宗堂的建 议下,创设马尾船政局,力图建立起中国近 代史上新式海军。经过筹划,光绪元年四月 (1875年5月),清廷任命直隶总督李鸿章 和两江总督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 事宜,开始了近代海军的筹建。李鸿章还先 后在旅顺口、威海卫等地布置防务,修筑炮 台、船坞,成为北洋海军的两大基地 这些军事工业由政府投资朝廷 委

近代史辩论:李鸿章

1.辩题. 辩题:李鸿章是千古罪人还是一代能臣? 2.选取原因与价值 原因:李鸿章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与奕?、曾国藩等人主动引进西方设备和技术,积极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为我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做出了贡献。但他也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利益。那么,李鸿章一生的所作所为究竟称得上是罪人,还是能臣?他的功与过究竟哪个更大一些呢? 价值:历史的海洋让我们认识到,漂流在历史之海中的人物从来都是值得世人去借鉴或考评的样本,“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能让我们客观地看待事实和真相,不以偏概全,在生活中也能学会客观看待事物。 3.正方:李鸿章是千古罪人反方:李鸿章是一代能臣 4.正文: 正方: 1. 青年时代伙同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极力维护清王朝腐朽统治,成为农民革命的刽子手,代表历史的反动。

2. 同治十年,沙皇俄国与新疆游匪阿古柏勾结,出重兵占领了新疆伊犁地区,并妄图鲸吞整个新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伙人竟然想放弃西北大片国土,极力反对左宗棠西征,这更加体现其应对大事软弱的一面。 3. 1883年底,法国军队攻击驻越清军,中法战争爆发。但是在这危急时刻,李鸿章却采取了“不可衅自我开”的妥协退让方针,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法国人,使清军在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1884年7月,当法国舰队司令孤拔率领法国舰队以游历为名,强行进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时,李鸿章再三告诫福建水师“未可与欧洲列强轻言战事”,还严谕“不准先行发炮,违者虽胜亦斩”。结果福建水师伤亡惨重,11艘军舰全军覆没。 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命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致使七万清军滞留平壤,贻误了战机。平壤战役发生后,李鸿章在中日战争中害怕北洋水师的失败会危及自己在清政府中的地位,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借口北洋水师“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使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 5. 李鸿章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1885年《中法新约》使法国控制越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1895年《马关条约》不仅仅中国丢掉了台湾,而且还有2亿两白银的赔款。赔款相当于日本20年或清政府3年的财政收入,这难道能忽视吗? 据此,我方认为李鸿章罪行累累,罄竹难书,他绝对是千古罪人。 反方: 我方坚持认为李鸿章在历史的推动中有其相当积极的作用。

李鸿章(感想和意义)

梁启超说过,在晚清政府中李鸿章是最具有世界眼光、最有能力和品格的一个人,尚且不能避免失败的命运。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只知道有军事,却不知道还有民政;知道有外交。却不知道还有内政;知道有朝廷,却不知道还有国民。他不知道今天的国际竞争,不靠国家而靠国民;他不知道西方各国能够消除派系、消除旧习气,通过新政而富强的,那种改革的动力都是来自下面而不是上面。 从李鸿章身上,我们可以看见很多少年得志但最终因大环境不利而最终郁郁不得志的有志人们。所以,民族、国家、个人其实是三位一体的,看看以前,想想将来,我们那一个人能说自己身上没有一份责任呢?李鸿章签署的卖国条约其实是一个国家腐朽、落后的证明,他固有他的责任,但让他一个人来抗这个责任是不正确的。在飞雨看来,把战败、签丧权辱国条约的责任归到一个人的头上是不正确的,这实际上是对其他人的责任解脱。我们现在可以嘲讽那些当年在‘戊戌六君子’被砍头时无动于衷的先民们,我们认为他们麻木、愚昧、自私,回头反省自己,再看看身边的人们,难道不是还有吗? 李鸿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要抵御外侮,一方面要忠于那个腐烂的朝廷,一方面还要面对顽固派的攻击,弱国无外交. 李鸿章只是一个可怜加无奈的人,大清的败落是封建文化衰败的必然结果.. 国不幸~~~人之不幸~~ 但是,在腐败无能的清廷统治下,李鸿章所做的一切,所进行的一切未触及本质的改革,只能对贫困而苦难的国家进行缝缝补补,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所以我们庆幸生活在现在的中国,国力日盛,国人地位大增,中国人在世界上扬眉吐气,一扫东亚病夫的形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GDP 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在快速、全面地发展,正朝着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前进。这是中国近代以来从没有过的和平盛世时代,个人发展空间也空前广阔,电子信息技术已让我们与世界“零距离”接触,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日子。我们生活在盛世时代的中国,又有何理由不好好工作,从高处讲是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尽份心,出份力;往近处讲则是为自己负责,做好这份工,不求做英雄,最起码也不能做庸人。同时,我们也应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世界,积极对外开放,在坚持“中国制造”的同时也应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西方国家友好交流,促进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评价 1.序言 (1) 2.李鸿章简介 (1) 3.生活的时代背景 (2) 4.为华工争取权利 (2) 5.李鸿章与太平军 (3) 6.伴随李鸿章的30多个条约 (4) 7.洋务时期贡献 (6) 8.简评 (7) 9.历史人物对其评价 (8) 10.个人对李鸿章的评价 (8) 1.序言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2.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1823.2.15-1901.11.7),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世人多称?李中堂?。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

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3.生活的时代背景 三千年之大变局,海禁大开,强林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受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份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自1840年英国人用舰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后,中国人沿海岸修筑的所有整齐对称的炮台和花费巨银买来的位居世界第六的舰队,没有一次阻挡住?蛮夷?的入侵:?自道光中叶以来,外患渐深,至于今日,危迫极已。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都,毁圆明园,文宗出走,崩于热河……自此以后,法并安南,日攘朝鲜,属地渐失。各海口亦为列强所据,德占胶州,俄占旅顺大连,英占威海九龙,法占广湾……?而就在李鸿章死时,因为允许外国在中国驻军和几近天文数字的赔款而成为?将来无数困难问题发生之源?的《辛丑条约》刚刚签订,外国联军仍在整个朝廷逃亡在外的情况下占领着大清国的都城北京。 4.为华工争取权利 李鸿章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就此事对他采访。李鸿章借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只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我知道报纸在这个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力,希望整个报界都能帮助中国移民,呼吁废除排华法案,或至少对《格力法》进行较大的修改。……中国移民在加州等地未能获得美国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请求我帮助使他们的美国移民身份得到完全承认,并享受作为美国移民所应享有的权利。而你们的《格力法》不但不给他们与其他国家移民同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就任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几乎处于左右中国朝局的地位,我国资产阶 级历史学的创始人梁启超早在70年前就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乎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读中国近代史者势不得不说李鸿章。 毋庸置疑,对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和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的劣迹加以批评和批判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批判的同时,也该进一步作出阶级的历史的说明,必须指出就镇压农民起义而言,这是由他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许多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敌视人民这一点上,一切统治者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在阶级矛盾激化时,统治者都是站在人民的对立面的。既然如此,对身为清朝大官僚的李鸿章的评价怎么能因为他镇压过革命的‘政历问题’而一锤定音呢。 对于他经手签订不平等条约之事,也应作具体分析。不可否认李鸿章代表清朝与外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民族灾难。从签订《马关条约》来说,甲午战争正逢慈禧太后六旬大寿,这个报定‘宁亡外夷,不给家奴’的清朝最高统治者,即主张和解了事,以免影响她的庆典。在清朝全面战败的情况下,清政府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在日谈判期间,他被刺客小山丰太郎开枪击中左面,血染官服,当场晕倒。但是他仍然据理力争,可惜城下之盟,他也无回天之力,最终签订了《马关条约》,据说他在签字的最后关头,曾经老泪纵横得对美国使团顾问说:‘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西安,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而中国可以抵制到无限期,日本最后必败求和。《马关条约》签订后在全国引起

强烈的反响,康有为发动了公车上书,掀起了维新变法的高潮。《马关条约》导致国内民怨四起,但又不能指责清政府为慈禧太后倾进国库一心筹办万寿庆典,故将矛头指向了李鸿章,马关条约签定后,将所有致败之由、误国之责都归咎于李鸿章个人,反映了清统治层中既不敢正视腐朽的封建制度是万恶之源,又不敢抨击真正的罪魁祸首慈禧一伙。对李鸿章的口诛笔伐,虽然有时意气多于冷静的分析,难于对其作出全面而切合实际的估价,但却反映了朝野上下的思想动向,表现了人们对战败乞和的愤慨和国运垂危的关注。甲午战后,李被解除了位居25之久年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投置闲散。他也视马关条约为奇耻大辱,发誓终身再不履日,两年后出使欧美各国回国途径日本横滨,再也不愿登岸,,当时需要换乘轮船,要用小船摆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就不肯上岸,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在两轮船之间架了一块木板,75岁高龄啊,在忽忽悠悠的木板上毅然决绝的蹒跚着步子慢慢腾腾的挪过去。 如果说李鸿章一生仅仅局限在对内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对外签订不平等条约,那么他理应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是在他从政的50多年里,他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化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我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他为中国的近代化提供了不少新东西,因而对这样一个表现复杂的人物是不能全面否定的。 李鸿章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

人物评价---李鸿章

人物评价---李鸿章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一个政治人物,能在近四十年的政治漩涡中始终屹立不倒,着实不易。李鸿章却在内忧外患的近代做到了。作为“常青树”,李鸿章以“做人更做事”的风格著称于世,然而世人对李鸿章却因为李鸿章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者,长期将“卖国贼”的帽子扣在李鸿章头上。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这位备受争议的清末重臣的地位也逐渐获得一些较为公正的评价。 我们评价李鸿章,必须得从李鸿章的身份出发,李鸿章是晚期中国政坛上少有的开明的封建士大夫。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都是这一阶级属性的具体体现。然而李鸿章还是较为开明的,他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创办江南织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一批近代的军事和民用企业,客观上抵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他还积极创见中国的海防,筹划北洋水师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派人出国留学,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至于争议最多的对外战争极力妥协,压制爱国军民的反侵略热情,战后签订《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这确实是李鸿章一生最不光彩的地方之一,但这些不是李鸿章可以决定改变的,很难想在弱肉强食、强盗横行,弱国无外交的国际大环境中,作为一个弱国的外交大臣如何能够取得平等的发言权,他背后更深刻的却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我们评价李鸿章,不需要无聊地替他的失败去辨解,去掩饰,去粉刷添彩,也无需大动肝火地去无端指责他的失败,更无需很无聊地把他描写成为一个没事情就去逗弄八哥的人,没事就去取悦太后和皇上的人,没事就与小女人嘻嘻哈哈的人,没事就与翁同和在大殿上嚼舌头的人。 李鸿章有过错,他最大的错误就是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然而史实证明在北洋舰队在与日本海军血战的时候,防守大清国东北边境的清军却在一发不可收拾的逃跑,以致日军仅放了一排枪就度渡过了鸭绿江,然后长驱直下攻占金州,大连,旅顺,海城。早在洋务运动初期李鸿章就意思到现代化海军的重要性,他的这项政策遭到了传统的主张北方防御的国家战略者的攻击,李鸿章不得不顶着朝廷里大压力开始他的海防战略,他用心良苦地不仅大力发展海军,海防的基础设施,也投入了大量精力教育现代海军人才,连后来的日本人也不得和认,中国海战之败,非败于人才,而是败于装备不足,由于众所周知的经费问题等问题,李鸿章的现代化海军战略最终失败。在日本大举侵入中国,水陆两线作战清军全部溃败,军晌缺乏,国家危亡之际。北京城内歌声悠扬,鼓乐冲天,正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总管太监李莲英下令,这段时间内凡可能令老佛爷不高兴的事一律不准奏报,就其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太后的挥霍无度。甲午战败,国人纷纷将责任集中于北洋海军的统帅——李鸿章一人身上。其实李鸿章看到自已倾力创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心中滋味可想而知。“平壤之败,李相痛哭流涕,彻夜不寐”,“旅顺失守,愤不欲生”。李鸿章受命赶赴到北京,赴日前夕李鸿章上折道:“我会审时度势,尽全力同日人争辩”,商定一个最为可行的条约。所做一切,只要有利于国家,我甘心承受怨谤。但弱国无外交,在外交上无论他如何绞尽脑汁,总逃不脱受制于列强的命运。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李鸿章的远行:“炮口勒逼之下的委曲求和既是难事,又是污名。但面对…日人方图远略,举倾国之师,逼

近代史结课短论文:李鸿章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 水浅舟大,无力回天——谈李鸿章

摘要 李鸿章一生跌宕起伏,后世毁誉参半,身处清廷晚期时代的动荡之中,身不由己卷入了这个混乱的漩涡。这位晚清第一外交家,历史书上的“卖国贼”一生试图挽大厦之将倾,然而不过螳臂当车,徒劳无功。他绝不可耻,又并非圣人。本文试图从李鸿章的传记和外媒记载中分析李鸿章的功过,和他的无奈。 一、李鸿章其人 “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开篇第一句话,就给李鸿章的一生做了最好的注解。 在“财神”诞辰降临人世的李文安,与他“吾教诸子发愤读书,皆嶷疑有立, 岂忧贫哉!”的堪称封建式贤妻良母的夫人李氏育有六个儿子,依次为瀚章、鸿 章、鹤章、蕴章、凤章、昭庆,其中排行第二的就是李鸿章。 鸿章在文安诸子中,排行第二,他踏上人生旅途之日,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 入末世、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民主义者把侵略触角伸进神州 大地之时,社会环境的薰陶,家庭出身的影响,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少年时 期的鸿章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朝一日通过科举的门径登上仕途, 挤进统治阶级的行列。 当上令人仰望的翰林院编修以后,李鸿章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本想设法 接近皇帝,攀附权贵,沿着传统的升官之路走下去,怎奈“生于末世这偏消”! 从太平军起义,李鸿章前去平反开始,他的一生就注定跌宕起伏。 二、悲剧外交家 1870年,此时发生了一件决定曾李二人命运的大事,即天津教案。这是一 场平民攻击法国教会的事件,清廷本认命曾国藩处理此事,曾国藩审时度势,认 为应当按律处死相关责任人,然而清廷和民众均认为这是一种软弱的行为,朝野 上下甚至一度要求与法国一战。由于曾国藩和法国人的协议与朝廷和民众的期望 差距太大,曾国藩甚至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朝廷随即让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交 接当年,曾问李:“你与洋人交涉,准备怎么办?”李回答:“我想与洋人交涉, 不管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而当年的法国正忙于与普鲁士的普法战争,无暇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