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国研究与可持续发展

德国研究与可持续发展

德国研究与可持续发展
德国研究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与未来”跨学科通识课程

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基于可持续发展导向的城市发展再认识

姓名:学号:所在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辅修专业名称:德国研究与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文章以《走向可持续发展导向的城市规划》为引子,通过分析城市相关内涵,结合可持续发展基本理念,对城市发展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未来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城市形态加以总结和展望。

Abstract:This article base on the guid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planning for the introduction, combine with the basic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carried on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to the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guide b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future urban form to summary and outlook.

基于可持续发展导向的城市发展再认识

贺宏洲 1410155

摘要:文章以《走向可持续发展导向的城市规划》为引子,通过分析城市相关内涵,结合可持续发展基本理念,对城市发展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未来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城市形态加以总结和展望。

Abstract:This article base on the guid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planning for the introduction, combine with the basic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carried on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to the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guide b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future urban form to summary and outlook.

引子

《走向可持续发展导向的城市规划》

同济大学,伍江教授(校长)在“可持续发展与未来”课上的演讲

城(城堡),防御功能,市(市场),商品交换功能,城市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巨系统,它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空间环境以及要素流动子系统。在组成城市系统的要素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它们互相交织重叠,共同发挥作用,并对人类的各种行为做出一定程度的响应。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有着百万年的悠久发展历史,但城市的出现还只有5000年。城市形成与发展是在各种力量组合推动下的复杂过程,这些推动力量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伴随工业化而来的城市化成为当代人类文明进程的最重要形式。

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城镇化进程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在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全球50%的平均水平。按国际通用标准,一旦城市化率超过50%便意味着全面进入城市化时代。城镇化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主题词之一。大规模快速城镇化必然带来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并对环境、资源产生巨大冲击。因此,城镇化所带来的问题也自然成为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

我们的城市需要通过科学理性的规划,保证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公共政策的规划,保证公共利益和社会健康;通过公共治理的规划,可以保证公共秩序和运转高效。

城市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人类宜居环境:舒适、便捷、均利;人类文化高地:历史、文化、艺术;人类理性文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统筹协调、科学发展。

今天,人类道德观已从人际社会层面上升到代际社会层面和自然宇宙层面。以社会和谐、天人和谐、代际和谐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德观已成为当代人类的共同价值观。而城市这一人类自己创造的生存空间也正面临着与上述价值观的挑战。当代城市文明的最重要标志亦即它的可持续发展道德观。

空间

重点推进郊区新城镇建设发展,给予新城完整的城市功能。严控产业用地规模,加强产业用地的产业类型引导。增加大型居住区周边的服务和就业功能。坚持规划导向下的土地管理特别是建设用地管理,探索城市建设用地零增长、不断提高现有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的城市发展新路径。中心城区增设城市副中心,在控制总体开发强度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副中心开发强度。加强地下空间的规划与开发。

环境

城市生态系统规划与环境建设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中之重。以生态的系统性和高绿量来弥补绿化覆盖率的不足。

加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建设。提高城市道路网密度标准,提倡小尺度街坊。重视人行与非机动交通和城市非主要道路的非交通功能。通过“修补型再开发”提升新建中心城区特别是公共空间的日常服务功能与空间文化品质。进一步加大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力度,特别是建筑和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城市的人文内涵。加快中低收入阶层住宅供应体制改革,及时转变“大型居住区”规划建设模式。

城市是我们为自己创造的家园,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市规划是我们对自己家园的理性思考,城市发展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结的过程。我们对自己生活的城市充满憧憬,我们相信通过规划可以实现我们的憧憬!

一、关于城市

未来城市的面貌取决于我们今天的行动。尤其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整个世界快速城市化的当务之急。

1.城市的现状

在1950年,全世界有3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到2003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48%;在2010年左右全球城市人口比例以达到50%;而中国城市化的速度更加惊人,在1978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只有17.9%,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指引,经济快速发展,到2013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3.7%,城市常驻人口由1.7亿猛增到7.3亿;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座,增加到2013年的658座,城市规模发生巨变,1000万以上人口城市从无到有增加到6座。

如此快速的城镇化趋势,必然伴随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景观形象更新;城镇化引起的社会矛盾;城市文化的建构等。城镇化引起的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热岛效应、拥挤城镇化引起的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热岛效应、拥挤效应、人居环境恶化、人群健

康等问题以及对区域生效应、人居环境恶化、人群健康等问题以及对区域生态系统的胁迫作用,已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瓶颈。

2.城市的含义

从人们成为城市居住者的时候开始,城市的特点就一直发生着变化。城市的功能包括:交易市场、戏剧舞台、处决场所,同时,城市也是革命、起义、加冕、屠杀、庆典。。。。(可以列出一长串的场景)的背景。无论个人对城市是否有一种超浪漫的认识,毫无疑问,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背景已经年代非常久远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城市环境中人类活动的集中模式带来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已经日益凸显,并引发了诸多争论,特别是城市现有布局模式并不是可持续性的。但城市不能在寻找另一个更加可持续化的可替代性形态中丢失自己的个性。相反,城市的特性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而且,它本身就是城市赖以发展的资本。城市承载着自身的文明,这种文明不应该被削弱成陈腐的、毫无生气的内容,也不能无边界的泛泛传播,而城市的建设者,应该在现代经济和政治趋势摧毁这些精华之前,通过商品化和标识化来认识和支持城市的特色和内容。

城市的本质在于:它总是包含着无数的可变性与强烈的联系和活动;人们可以在这里生活、工作、购物和游玩,满足经济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实际需要(史密斯,2002年)。它将来自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人聚集在一起。城市为他们创造出融合观点、风格和行为的空间。城市就是创新、社会进步、文化活动和多样性的驱动力。

城市空间一直是一个公众活动的场所,而非仅仅为个人服务。诸如政府、教育、文化和商业这样的公共建筑,在为市民和社区提供活动中心这一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城市是人类文明所创出的最先进的作品,它将过去、现在、未来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高水平的文化领域。

3.城市的形态

从历史观点上说,城市具有反应人类交换多样性的复杂空间布局。在工业革命之前,城市以内向性的包围模式从空间上将荒蛮的自然同人造生境分割开来,为生活在城市中的民众提供安全的栖息环境。但自从工业革命之后,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城市从相对被包围转变为广泛的城市蔓延。这已经是全世界范围的现象,国际化大都市的强化导致了资本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全球金融和高度专业化服务的世界中心,如纽约、伦敦、东京、上海等。

随着城市的蔓延,以汽车交通为尺度,和大分区的开发模式已经毁掉了街道、建筑和开放空间的肌理,城市被主要路网切割的支离破碎,道路占据大量土地和繁荣的社区,并隔离了当地的社会互动。而郊区的扩张则已经意味着城市之间的边界往往被几公里的半城市半郊区的穷乡僻壤所模糊,大的都市圈已经湮没了城市的任何理想。

今日在城市空间日益商品化的趋势下,城市空间作为商品的“交换价值”逐渐大于其“使用价值”。城市空间形态已从自然生长的有机形态,转变为资本驱动下的逐利形态,城市中现代标志性建筑物体现了商业主义的价值,办公和商业建筑取代了图书馆和市政厅,世界城市空间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城市的尺度和表象变成了资本集中的表现。而城市空间所有权的精英化,带来了低收入者聚

集区同中产阶级集聚区的矛盾。特别是在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浪潮下城市形态的两极分化和不平等日益加深。

二、关于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沿革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在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作者是Gro Harlem Brundtland,挪威首位女性首相,她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被广泛接受并引用,这个定义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a.公平性原则

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三是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这是与传统发展的根本区别之一。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处于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的机会空间。

b.可持续性原则

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

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c.和谐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d.需求性原则

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

e.高效性原则

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f.阶跃性原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

三、城市的可持续

在全球化经济和信息时代,城市的未来形态以及它们应该适应的战略还在争论之中,一个具有高度吸引力的城市替代性方案取代了现行的不规则的,未做仔细鉴别的变革,即城市可持续性。在现有的经济框架下,没有什么能使人们对其行为带来的客观上的城市破坏负责任。城市的再开发也只是肤浅地解决了形象的问题,并没有提供任何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解决方案。与城市美化运动战略成对比的是,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不同寻常的途径。

在社会经济框架下,能最小化城市对当地和全球冲击的是城市可持续性基础,它的重要目的是实现整个社区的高品质生活。人们认识到,城市必须坚持可持续性的维度:社会的、生态的,同样还有经济的。可持续的城市保障了和谐市民的高品质生活质量,提供了环境友好的和社会的和谐及公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借鉴“普尔曼社区”的可持续策略:

1.地区标准的策略

地区的标准计划为平衡被选择的人—环境的交换提供了很重要的机会。现存的城市区域太小而不能形成可持续的状态。增加一条绿化带和水的储蓄系统,对于平衡空气的交换是必要的。水的循环(生成物=水)用保存、蓄水和污水再利用的方式;土地和食物/纤维的过程(园林、城市树木及资源的减少/再利用/再

循环);能量的利用(保护和可重复的使用资源)。这种尺度的增加反映了城市的生态痕迹(艾克迈戈和瑞斯,1996年)。

其中最关键的区域性设计战略有:

a.绿化带和绿化方式使气候最大程度地缓和,增加休闲场所和生物的多样性。这些重要的土地行业、绿色项目利用最基本的原有的山水资源,节约用水、保持减少使用,形成地区独特的上等社会。家庭的农耕也被鼓励在绿化带中开辟小块菜园。市场促进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

b.丰富的水资源被储备在平衡水库里,用以在干旱季节水资源短缺时给予供给,减少季节性的洪水泛滥,过滤被侵蚀的土地,提高水质、渔业和休闲活动的潜力。

c.提高非可再生资源成本将会避免浪费,并带来大量利用可再生资源的积极效应。提高社区的可持续能源设计,以太阳能和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导。

2.城市标准的策略

城市标准战略提出了中心区域的配套设施,由有效的基础设施来支撑,重点是步行道、自行车道和公共交通系统为主的绿色交通体系。最有效的基础设施是用社区的绿化方式来形成活动的聚集,增加步行的乐趣和可达性。

其策略包括:

a.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中心的再生是被理想化的,是由其中心地理位置促进完成的。城市中心的集中重建和“主要街道项目”有助于刺激经济发展,这与过去由机动车为尺度的城市蔓延和带状发展的现状恰恰相反。

b.设计的优先权给予了步行道和公共交通系统。通过减少城市消耗非可再生能源的汽车的使用来明确以绿色出行方式为主的交通系统。这是平衡二氧化碳排放,提高社区的空气质量的最重要的战略方法。

c.通过颁布国家标准规范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将行之有效的,太阳能和生物能技术应用到城市的建筑中,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城市总体能源供应。

d.资源管理(城市垃圾处理)通过调整优先使用状况来减少一次性的使用,使其变成可自给的,然后再利用、再循环。让绿色生活的理念融入到个人生活习惯中,削减对资源的额外消费。提高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再利用,提高资源的可持续性。

3.地区和地方的策略

地区和社区策略使行人聚合起来,通过明确的自行车道和行人系统的绿化方式,把繁华的市中心、学校和园林景区连接起来,从而产生有效的社区定义和节点。节点集合了交通站点和社区的信息。

其策略有:

a.行人优先的街道、自行车道和公共交通网络把四个明显的社区联系成两个区域,行人进入到学校、商业中心,并且,相关的公园设施变成地区的焦点,使两组社区各自成为一体。

b.因为社区更新了品质,高密度比低密度社区更有效率,而低密度模式变得不流行,因为新区域的开发成本提高,必须为绿化带及社区中所建的基础设施支付较高的费用。利用市场规律控制城市蔓延的现象。

c.绿色步行模式促进居民步行到邻近的公园、车站、商场、学校等机构。提升了社区的活力,并减少了能源的消耗。

d.建设以社区为尺度的水体保护项目和污水再利用系统。

e.建立以社区为尺度的资源管理系统,以3R(减少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Recycle)为基础,将社区资源(如生活垃圾)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

四、结论与展望

实践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并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城市尺度的复杂性、城市形态的多样性,以及与环境的紧密交互关系、社会与经济问题,都表明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

在可持续发展基本理念的影响下,未来城市生活的都市形态将会是:多中心都市形态,与之配套优良的公共交通系统紧密结合;以“紧凑型城市”为理念的,基于人性尺度的,高密度都市形态;长生命周期的,新型能源结构下的绿色建筑都市形态;结合可持续绿色生活方式的,人文都市形态。

因此,在可持续发展导向下的城市发展,需要考虑空间、环境与人的三方面因素,结合经济、社会、政策的合理约束与指导,为未来城市发展谋求可行的方向。

参考文献:

《可持续城市的未来形式与设计》韩林飞王一(译)

《建立新型城乡关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武廷海

《走向可持续发展导向的城市规划》伍江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是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企业市场地位的提高,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通过完善内部各要素系统,并兼顾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社会、经济、环境目标,可持续地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发展能力。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的目的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各利益相关者都至关重要: 1.股东:衡量企业创造股东价值的程度,为采取下一步战略行动提供依据。 2.潜在投资者:评价企业的成长性,选择合适目标,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3.经营者:发现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采取正确的经营策略和财务策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4.债权人:判断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做出正确的信贷决策。 三、分析内容 1.分析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分析企业负债变化的趋势 3.正确预测企业未来发展速度和企业对策 4.分析企业的资源情况 页脚内容1

页脚内容2 四、影响因素 1.营业收入:只有营业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才能为企业不断发展提供充足资金。 2.资产规模:资产是企业经营的前提,是取得收入的保证。 3.净利润:净利润的增加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并且形成留存收益,保证扩大再生产,是企业价值增长的源泉。 4.财务杠杆系数:适度的利用财务杠杆,满足发展所需资金。 5.股利分配:选择适当的股利分配政策,即重视股东需求,有留存部分进行累积,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五、指标分析 一、股东权益增长率分析 股东权益增长率是本期股东权益增加额与股东权益期初余额之比,也叫做资本积累率。 1.计算公式 %100-?= 期初股东权益期初股东权益期末股东权益股东权益增长率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标准及09'测试要求】 【课前预习】 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1.优越的地理位置:鲁尔区位于德国部,地处欧洲的“”。 2.便利的水陆交通: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布。 3.丰富的资源:该区蕴藏了丰富的资源。 4.发达的工业: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是德国重要的基地、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二、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环境恶化: (1)原因:鲁尔区能源结构以为主,产业结构以为主。 (2)表现:以污染和污染最为严重。 2.传统产业的衰落:

(1)原因:生产结构;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2)表现:20世纪60年代,传统的工业和工业走向衰落,尤其到了20世纪70年代,工人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1.改造产业,大力扶持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1)采取对企业实行化、化的改造和整顿; (2)使鲁尔区的经济结构趋向化,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改造后的鲁尔区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以工业为基础,以工业为增长点的综合工业区; (3)重视旅游业、商业、金融业和保险业等产业的发展。 2.治理,加强环境管理,营造: (1)首先整治,建立完整的供水系统、污水净化系统,解决水污染的问题; (2)其次是控制污染,在全区范围内建立烟囱自动报警系统; (3)此外,加强,特别重视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4)美化,提高。在总体规划中制定营造“绿色空间”计划,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 【要点突破】 1.鲁尔区的区位特点: 2.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环境恶化 环境恶化与鲁尔区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和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有关。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2)传统产业的衰落: 3.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⑴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⑵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课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鲁尔区形成于第一次技术革命时期 B.鲁尔区拥有丰富的铁矿石 C.德国鲁尔区、美国南部、英国东北部是相类似的工业区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 考试论文 姓名:常青 学号:320910020301 班级:会计0903班 2010年6月

目录 1 引言 (3) 2 企业可持续发展论述 (3) 3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5) 3.1 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5) 3.2 注重企业文化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6) 3.3 企业创新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6) 3.4 通过绿色营销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7) 4 结论 (8) 参考文献: (10)

浅析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最终达成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非常繁杂,但是众多理论都是从企业内部某一方面的特性来论述的。比如文化说,要素说,核心竞争力说和制度说等等。 关键词:市场环境;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创新 1 引言 研究背景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1987年Barbier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同年,布伦特兰夫人(Ms Gro Harlem Brundtland )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此时的研究重点是人类社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适应并满足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人口、环境、生态和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其后,这一理论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途径。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人们对可持续的关注越来越密切,而且从环境领域渗透到各个领域中。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可持续性发展提到一个非常高的地位。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是比较晚但发展相对迅速的一个领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面对着变化迅速的环境很难适应,而且随着众多企业失败现象的出现,如何使企业保持目前,而且使企业在未期中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第一批“政策型、暴发型”企业发展的日趋平静,而且很多企业都成了“流星”,现存的公司利润很难在有大的发展,企业发展面临新的“瓶颈”期。中国企业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持续性发展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流星”企业都是产品成功型企业,也就是凭借企业家的胆略和敏锐,抓住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机遇、某个产品、某个项目、某种稀缺资源使企业迅速做大,但这种成功并不等于企业的成功,更谈不上企业的持续成功。而一些目前“如日中天”的企业是否在激荡的环境中仍然保持自己的发展速度,是不是也会迎来自己的“滑铁卢”?企业如何使自己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摆在了所有企业的面前。 2 企业可持续发展论述 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包括面对不可预期的环境震荡,而持续保持发展趋势的一种发展观。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 ※杨淑欣李相佑赵志川 所谓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标是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简而言之为大学生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是指大学生持续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完善其个性的能力,也就是说大学生个体有意识地自觉地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提升自身生存发展质量与层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的目的,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对人发展的一些现实问题反思,受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启发而提出来的。这些现实问题是:第一,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多数人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用来学习,其目的是为后一个阶段做好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后一个阶段从事工作,并且工作仅仅被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实现和表达自身价值的手段。如此以来,人的内在素质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就局限在了第一个阶段,而在第二个阶段就很少发展或没有发展甚至是倒退了。第二,有些人把人的发展仅仅定位于对外在功

利目标的追求上,一味只求物质享受,就会使人异化为动物或工具,就会使人个性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局限。第三,有些人的发展是以牺牲后续的发展为代价的,以透支脑力和体力为条件的,他们尽管在人生的某一阶段获得了较大的和较快的发展,但他们的发展却不是可持续的。第四,有些人为了自己的所谓“发展”,把别人当成跳板,这些人的发展是以损害自己的人际关系为代价的,消耗了自己的人际关系资源,损害了自己人际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他们的发展同样是不可持续的。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着的一些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制约着大学生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第一,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的理论灌输与社会环境影响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政治修养和政治文明程度,制约着一个人政治鉴别力的提高。各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政治修养,提高其政治鉴别力,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但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大大降低了素质教育的作用,大学生对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行贿受贿、贪赃枉法、奢侈浪费、沉迷酒色等违法乱纪的腐败现象,尽管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不但思想受到侵蚀,有的甚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也去刻意模仿,这无疑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极为不利的,对培养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更为不利。 第二,文化素质教育中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直接

浅谈可持续发展理论

浅谈可持续发展理论 摘要: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强调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一理论和唯物史观有着逻辑上的一致性,是对传统发展理论的扬弃,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特征现状启示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从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逐渐激化,于是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90年代中期,作为中国在世纪之交的一个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被正式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它与科教兴国战略一起被确定为中国走向21世纪的两大国家战略。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由于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同时,人与自然的统一不是像动物那样简单地适应自然、直接生存在自然界中,而是通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自然界的人化”,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保持、维护其与自然的结构的稳定与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的直接目的是解决生态恶化的困境,寻求克服传统发展方式对自然生态和环境的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所要解决的核心矛盾是人与自然的对立问题。透过理论的表层我们可以看出,它谋求的是经济发展与人、资源、环境协凋,以期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的一种思想。它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它特别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予以鼓励.对不利的应予摒弃。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特征及现状 与传统的发展观念相比,可持续发展观具有整体性、有机协调性和以人为本性。整体性是指可持续发展观在空间维度上体现着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在时间维度上体现着现在和未来的统一;在文化维度上,体现着理性与价值的统一。它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关系的优化。追求的是社会各个领域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在纵向关系上注重把持续的和长远的利益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所以可持续发展观追求的不是局部的、暂时的效益,而是整体的、长远的效益。有机协调性是指它把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看成是一个各种要素有机组成的密不可分的巨系统,各部分是相互规定、同构共生、协调发展的关系,强调各部分功能的正常发挥对保持整体稳定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注意发展的极限,遵循适度的原则。该理论实际上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可持续性:一是自然的可持续性;二是经济的可持续性;三是社会的可持

近1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分析

近1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分析 摘要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以来,我国从学术界到社会各界分别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实践。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动态、开放复杂系统,其研究内容涉及到地理学、资源管理、生态学、环境科学、人口学、系统工程、经济学、社会学等许多相关领域。为了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加大了对可更新资源保护的力度、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布局、区域综合减灾规划制定与工程的建设。与此同时,国家有关资源、环境、灾害管理等职能部门,从制定可持续发展途径出发,开展了大量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这些工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论建设提供了足够丰富的案例研究。利用中国知网网络平台和Google搜索引擎工具,检索并分析了我国可持续发展近10年的主要研究内容,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分类和指标体系以及评价的模型方法。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可持续发展过程与机理研究、尺度问题、区域要素和地域结构的整合、区域综合集成以及区域要素变化、区域整体关系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知网平台;GOOGLE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04(2020)03-0122-07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

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议程》从中国的人口、环境与发展的总体情况出发,提出了促进中国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1994年7月4日,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出《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通知》。通知指出:《议程》是制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同时也是中国政府认真履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件的原则立场和实际行动。此后到目前为止的10多年的时间里,学术界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展开了一系列研究。由此本文总结和分析我国近10年来在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的进展,并做出分析。 1 资料来源和方法本研究采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网络平台和Google网络搜索引擎检索的资料,包括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见表1)。资料年限从1987~2020年以公开发表为准。实际上知网平台提供的资料年限,除了期刊全文资料是该时段外,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是1999-2020年,报纸资料从2000-2020年。以上资料分别以年度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以数据库平台提供的关键词为关键字段,分别以“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统计和分析,得出相应结果。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产生背景、发展概况、在新世纪面临的种种挑战都与全球经济息息相关。自上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可持续发展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不断改善、创新的过程。其意义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生态文明 1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二战结束后,在三次科技革命完成的背景下,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人口膨胀、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发展的不平衡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1962年美国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发表,阐述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发生的重大公害事件,首次将环境污染这一严肃问题摆在世人面前,震惊了全球。随后,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增长的极限》认为防止世界大系统崩溃则必须放慢经济增长及停止人口膨胀。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指出环境问题主要是发展不

足的问题,不仅发达国家要对环境资源问题负责,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因为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伴随着资源的减少,尤其是工业化生产又加剧了环境的恶化程度。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发展联系起来。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中国家要致力于环境保护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与环境协调一致的重要性。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和全球多个国家的政府、专家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 提出应该把资源保护和人类发展统一起来考虑 , 第一次较明确地表述了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的思想。在该大纲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不能将“可持续发展”与“持续增长”,“持续利用”概念混为一谈。可持续发展是强调发展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布伦特莱发布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指出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一个能持续人类进步的道路,人们寻求的不只是局部地区的短暂发展, 而是在整个地球遥远将来的发展。该报告也给出了公众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1990 年,

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阅读,分析了关中地区人地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关中地区人地关系优化发展的主要策略。关中地区人地关系主要存在人多地少,土地承载压力大;资源开发不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化问题突出等问题。而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城乡政策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控制人口增长,保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绿色生活方式;科学规划城市,合理布局产业。 关键词:关中地区;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资源 1引言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用永恒主题[1-2]。李振泉认为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其中" 人" 是指社会性的人," 地" 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3]而王黎明则将人地关系概括为,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4]。也有学者把人地关系定义为,人地资源及其相互关系[5],人地关系是人类需求与耕地资源之间的关系[6]。而更多的学者把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称为人地关系。[7-8] 关中平原又称渭河平原,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形似“新月”。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区。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均温6~13℃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其中6~9月份占60%,多为短时暴雨,冬春降水较少,春旱、伏旱频繁。随着人们对于关中地区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大,关中地区的资源环境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对于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关中地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概况 2.1关中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十五”与“十一五”时期,关中地区的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稳定、持续的增长势头,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08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到达4314.63亿元,占全省的62.98%。人均GDP为18778.53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323.96亿元。与2000年相比,总GDP/人均GDP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增加了2倍多,而规模工业总产值增加了近4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则增加了6.5倍。 2.2关中水资源概况 关中地区河流众多,有渭河、泾河、洛河、汾河、灞河、黑河等,关中地区大多属于黄河流域。区内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河流有135条,其中黄河的主要支流渭河在陕西段河床长502km,流于面积3.32km2,横贯整个关中平原市关中地区的主要地表水源。

德国打造世界顶级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

德国打造世界顶级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 已有236 次阅读2009-8-24 09:10 AM|个人分类:学习| 德国打造世界顶级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 汉堡—哈尔堡港有着悠久的历史,聚集了德国众多的企业家和足智多谋的人。这个社区的建设可以预见:生态城市将为城市重新焕发活力做出重大的贡献。 图:生态城市的一角

图:绿色建筑的外围一览

图:绿色环保建筑内部一览 图:绿色环保建筑近景

图:生态城市的蓝图 如今,德国有着悠久历史的汉堡—哈尔堡港宣布要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它将集工业、娱乐和人居为一体。由国际知名的Tec建筑公司和奥雅纳工程咨询有限公司(ARUP)设计的生态城市是全球唯一一个正在试图从世界三大绿色建筑环境评价体系(BREEAM、LEED和DGNB)获得最高级别的环保认证的项目。英国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BREEAM)、美国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和德国的可持续建筑委员会(DGNB)是通过环境评价授予绿色建筑证书的三大体系。该项目是一个特例,因为它不仅将节能技术和建筑技巧巧妙地结合起来,同时还能够促进社区的交流和繁荣。 由于使用了环保材料、被动式设计技术和高效的外墙材料,这个项目才能够减少30%的能源消耗。经过重新改造原有的结构和重新利用原有的材料,最终一个10层楼高的建筑高耸云端。生态城市10%的能量将来自风能(这比许多的高层建筑都要高),同时还采用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太阳能照明等技术。大部分裸露在外面的屋顶都进行了绿化来减缓雨水径流和减少热岛效应。该项目除了具有环境方面的进步意义,生态城的建造也与建筑设计师们先进的哲学理念一致,那就是每一个项目都要具有社会和经济得可持续性发展因素。综合社会、经济和环境这三个理念对于构建可持续性的居住社区来说至关重要。 Tec公司的负责人塞巴斯蒂·安克诺尔(Sebastian Knorr)说:“生态城市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和谐发展。通过与所有股东的密切合作,并考虑到这个项目的环境背景,我们建造了一个不同类型的可持续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业综合体。我们希望这个标志性的生态城市项目能够成为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典范。” 汉堡—哈尔堡港有着悠久的历史,聚集了德国众多的企业家和足智多谋的人。这个社区的建设可以预见:生态城市将为城市重新焕发活力做出重大的贡献。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1传统发展模式及其局限性 经济增长战略:一国以国民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际水平的增长,或个人收入的增加为目标的经济战略。 1.1 经济增长战略 1.1.1经济增长战略的贡献 GDP的增长提高整个世界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 使一些国家消除贫穷,提高收入水平;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向更舒适发展 1.1.2经济增长战略的缺陷 贫富不均严重 社会问题突出 1.2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使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目标实现的战略。 1.2.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贡献 个人或社会福利的改善 教育、健康、总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改善 一个国家的自重与自爱意识的增强 1.2.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缺陷 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生态环境遇到破坏 自然资源日趋枯竭 1.3 可持续发展战略 1.3.1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的背景 1.3.2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意义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1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 2.1.1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 忧患意识 “和谐”与“中道”思想 “天人合一”观念 绿色意识 互动共济的人伦观

2.1.2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 斯密提出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限度论” 李嘉图的“资源相对稀缺论” 穆勒的“静态经济论” 18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理论 《历史原理》 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增加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前者以几何级数增长,后者以算术级数增长。马尔萨斯就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的研究观点,被后人称之为“资源的绝对稀缺论”。 20世纪70年代以增长极限论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思潮。 人类世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如富裕中的贫困,环境的恶化、不断控制的城市扩张、、、、等等。这些难题的产生,是五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五种因素是: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和污染。它们最终限制了地球上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围绕这五大因素,罗马俱乐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最后的讨论结果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梅多斯等人综合成名为《增长的极限》一书。 2.2 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诞生与演进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源于工业革命后,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环境和资源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人类开始用驻足全球的眼光看待环境问题,并对人类前途的问题展开了大论战。从20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开始,经过增长有无极限的争论,到1972年第一次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们对环境的问题日益忧虑和关心。而从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Brown)先生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问世,到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表明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有了不断的深入。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认识深化的结晶。 可持续思想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几个代表性人物、著作、思想,以及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及其要义: 2.2.1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 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特别是西方国家公害事件的不断发生,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Karson)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于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她向世人呼吁,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发展道路容易使人错认为是一条舒适、平坦的超级公路,而实际上,在这条道路的终点却有灾难在等待着,这条路

加强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深刻反思传统 发展模式后,为实现全球和平、稳定与繁荣而作出的共同选择。 2000年,当人类迈入一个新的千年之际,联合国召开世界可持续发 展首脑会议,各国领导在可持续发展的旗帜下聚集一堂,发出了向 贫困、落后和饥饿宣战的誓言,共同确定了影响深远的千年发展目标,在消除贫困、普及教育、保障妇女儿童权益、预防艾滋病、保 护环境和全球合作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庄严承诺。5年来,国际社会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做出了积极努力,在推进经济、社会与环境 协调发展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为千年发展目标而努力已成为各 国的共识,成为国际社会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我们也看到,目前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形势,实现千年发展 目标进展缓慢,消除贫困、改善环境等任务依然艰巨,特别是发展 中国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世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南北 差距继续扩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贫困化加剧,贫穷和疾病等大大降 低了发展的活力;新的贸易壁垒和保护主义不断出现,发达国家向发 展中国家援助资金、转让技术的进程步履维艰;一些国家不可持续的 生产和过度消费还在继续,能源、资源消耗大幅度增长,生态破坏 和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全球环境状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继续恶化,

恐怖主义等各种形式的非传统安全因素不断冲击和威胁着世界和平 与发展的进程,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任重而道远。 一、我国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的主要进展及面临的环境形势 作为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按照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6年来,GDP年均增长9.4%,2004年达到1.65万亿美元,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了物质基础。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 减少到2003年底的290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为3%左右,实现了千年目标中的减贫目标;加强了公共卫生建设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 在对艾滋病关键问题的认识、提供免费治疗、关怀和救助等方面取 得显着进展;妇女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大幅提高,产妇 和儿童死亡率逐步下降。2003年全国共扫除文盲204.58万人,比上年增加1.44万人,提前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千年目标。 中国政府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积极探索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作者:————————————————————————————————日期: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上海市为例-电子商务论文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文/栾贵勤王壹慎 摘要:本文以上海市为例,以区域旅游系统理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上海在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以及寻找解决的对策,以促进上海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上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 1、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旅游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并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指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落实到具体区域层面,必然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与区域其他产业间更加有机紧密地结合、融合,旅游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区域发展实现更加紧密地结合。坚持节能环保,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研究的理论基础 2.1区域旅游系统理论 系统论是运用逻辑方法和数学方法,把对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来进行研究的理论,它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主张通过抓住事物的主要功能和结构来提示事物的动态特征,从而预测事物的演变方向与强度。因此,运用系统论指导区域旅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2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世界旅游组织给予的定义是:旅游的可持续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又满足了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旅游的可持续含义主要包含以下3个方面:1.公平性,公平分配有限的和不可更新的旅游资源。2.持续性,适当开发旅游资源与发展旅游业,保证可更新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同时使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最小化。3.共同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总目标必须依靠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反对狭隘的政治观、区域发展观。 3、上海市旅游业发展现状概述 2014年福布斯发布的中国大陆旅游业最发达城市榜单中,上海位列第二。据上海市旅游局统计,截止至2014年12月底,上海市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达到791.30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523.34万人次,增长2.4%;香港同胞49.06万人次,增长17.09%;澳门同胞1.9万人次,增长14.85%;台湾同胞65.3万人次,增长9.85%。 国际入境游客数量的上升,拉动了国际旅游入境过夜人数的同步增长。外国游客入境过夜人数达到了254.94万人次,增长4.9%;港澳同胞26.05万人次,增长33.2%;台胞30.65万人次,增长14.9%。(见表1) 2010年由于世博效应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1360.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8.0%;2011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1411.26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7.4%;2012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1497.6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

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 学号:2010551129 班级:计二姓名:方维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可持续发展问题与一国社会生产方式紧密相联。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蕴涵的循环和节约经济思想、适度人口思想、全面协调发展思想、适度和绿色消费思想,是指导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把自然置于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的地位,表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足够的自然资源。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绿色生产和消费 “可持续发展”是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阐述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便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1992年在巴西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使得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和政府决策部门也相继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讨。我国政府于1994年便率先发布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的战略目标。同时,我们看到,可持续发展涉及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伴随当今世界的经济日益全球化,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共同问题。当今世界的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更加严重,除中国之外的世界赤贫人口还在继续增加,全球失业人口居高不下,劳动人口的人均工作时间减少徘徊不前、甚至变相增加。全球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还不断地开拓新的投资领域和扩大生产规模,以更快的速度耗尽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并不断地向自然界排放大量有害物质。以追求享乐和功利为时尚的现代人类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还在不断地挖掘人的消费潜能和刺激人的消费欲望,并不断向自然界遗弃更大规模的生活垃圾。现代工业和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已经超过自然本身的吸收能力、补偿能力、再生能力和恢复能力,这不仅导致全球的生态环境危机,而且人类自身的生存也处于危险之中,人类正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危机。 一、马克思主义的可持续发展方法论 与社会革命理论相比,社会建设理论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也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引下,对社会建设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可以概括为以"中轴线"理论和"历史合力论"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发展动力论,以"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为代表的社会发展阶段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善待自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目标论,以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社会建设途径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把自然置于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的地位,表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足够的自然资源。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他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

国外关于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题目:可持续发展国外研究现状 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生:蒋奇杰 【摘要】:三次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增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成效,世界人民生活水平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出现了资源“透支”、能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一些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也不利于全人类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在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维护好我们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如何实现两者兼得呢?世界范围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经过漫长的定性研究现已经进入了定量方面的研究。就国外来看,主要是从城市、农村和企业三个方面对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定量研究,这对于我国如何实现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verseas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Student: Jiang Qijie Abstract : The economic of our world has obtained a huge growth and a fast speed since three “Industry revolution”, especially the third one. And much improvement we have had about the standard of living of the human. But meanwhile lists of environment problems come out: shortage of energy,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tc. And these factors are threatening our health and impacting the long term development of us. So we must take measures to protect our common living environment while maintain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w to achieve both of them? The world ha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e have entered the quantitative studies after a long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eign countries research how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inly from the city, country and enterprise three aspects. And we can obtain some reference value from these researches. Key Words: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untry””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of enterprise”

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

文章编号:1004-9479(2008)01-0001-08 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 韩增林,狄乾斌,刘桂春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大连 116029)世界地理研究WORLDREGIONALSTUDIES第17卷第1期 2008年3月Vol.17,No.1 Mar.,2008 收稿日期:2007-05-12;修订日期:2007-12-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1052);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L06CJL020)。 作者简介:韩增林(1956-),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Email:hzl@lnnu.edu. 摘要:可持续发展思想从各方面为地理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地理学也在可持续发展 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表现在地理学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以及为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 方法支撑等。作为反映人海交互作用力最明显的典型区域,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已受到 普遍关注与重视。在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地理学对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特别是在人 地关系及其优化、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与差异性、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与布局、资源环境承载 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本文从地理学视角探讨了地理学对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 的研究领域与贡献,并提出未来地理学应该适应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地理综合集 成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地理学;视角与贡献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 自从《我们共同的未来》发表以来,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都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科学,目前正朝着在数量化和理论化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化、生态化、社会化,理论与应用并举的方向发展[1],通过对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问题和地球信息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沿海地区是人类活动最剧烈的地区之一,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其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作为反映人海交互作用力最明显的典型区域,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已受到普遍关注与重视[2]。在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地理学对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特别是在理论模型与实践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1 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1.1人地(海)关系及其优化研究 地理学被公认是一门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3]。现代人地关系问题,是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现代人地关系问题即是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环境(environment)和发展)(devel-opment)的问题,即PRED问题,协调人地关系的本质就是协调PRED问题[4]。现代地理学正致力于通过对人地关系的研究,认识和寻求人地关系的整体化、综合平衡及有效调控的机

德国弗莱堡Vauban社区_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0 Vauban社区的 “绿色”建筑 小区居民参与小 区的整体设计,使环境 更为人性化 2007-5下 社区 3

31 2007-5下  社区 居民参与的重要组织 ——Vauban论坛 Vauban论坛是成立于1994年的NGO组织,它类似于社区发展协会。这个组织设有固定专职工作人员与7个由居民组成的工作小组,他们负责各项专业议题的运作。组织的运作经费来自会费、捐赠、政府资助与少量的创收。 Vauban论坛的主要功能是组织居民、教育居民(他们成功地将环境意识与节能概念纳入当地中小学课程中)、开展居民参与的活动、对社区开发进行监督、搜集整理并传播有关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等等。论坛的活动,除了定期开会讨论外,凭借互联网发达的优势,居民们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沟通,例如现在人们喜欢用博客的形式来进行讨论与信息交换。所有这些活动让环境的相关话题变得更加透明。 论坛还定期发行免费季刊,或不定期举办旅游参访活动与其他社区互访学习(适当收费),当然他们也负责接待那些慕名而来的观光者——即便是在欧洲,Vauban社区也很有名,这样做既传播了他们的经验,又筹集了经费。 在社区规划之初,Vauban社区依据人口统计学理论,将不同的社会阶层、职业、经济状况、年龄、甚至党派的居民,充分混和,这样就在新社区居民中避免了单一化的人口结构聚集。德国人觉得,在从无到有的社区发展过程中,让居民之间以及居民与发展商之间的界线彻底模糊化——更确切地说是“平等化”,是对造就一个可持续发展社区有利的。 小尺度构建高效率社区 Vauban社区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与众不同的是Vauban社区的居民在规划之初就得以参与整个社区运作,他们充分拥有决定建物形式、开放空间比例与细部设计的权力。所有人在规划之初也因此熟识,继而是沟通讨论的过程,一个稳定的社区架构在规划过程中便逐步建立了。 Vauban社区在建设之初就充分地发挥了“居民参与”到小区建设规划中的作用。当地政府将规划用地分割成许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