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案例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案例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

——案例分析

提问是新闻采访的敲门砖,任何采访,除了记者的现场感受之外,绝大多数的新闻素材和信息需要从与被访者之间的问答中获取。因此采访中的问题设计、提问技巧,以及时机把握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采访的最终质量。提问是一个手段,其终极目的,就是向受众传达关乎采访目标尽可能详细、全面、深入的信息。

一、明确采访主题,提问切中肯綮

采访的第一要义,就是确定本次采访的主题,明确受众希望从采访中得到什么样的信息。在采访过程中,采访者就要把这个作为一个“主心骨”,提问要紧紧贴近心目中的主题,为达到目的,不忌讳问题的尖锐性,甚至不忌讳有可能给采访对象带来一定程度的窘迫。

2003年4月,在“非典”肆虐北京期间,王岐山临危受命出任北京市代市长。4月30日,王岐山在新闻发布会上向中外记者介绍了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的工作情况。会后,《面对面》栏目就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对王岐山同志进行了深入的独家专访。

一般来说,在新闻发布会上,对防治非典的工作情况,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介绍,那么在此之后的独家采访,该如何体现“独家”特色呢?栏目记者的出发点非常明确,那就是要进一步挖掘出在新闻发布会上没有被提及的一系列更为尖锐敏感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必定是在那个非常时期广大民众最为关注的。

记者的第一个问题:

记:发布会记者问的所有问题,都不是你最害怕的问题,你最害怕被问的问题是什么,能不能告诉我?

(一下子就用排他的方式,把采访的内容做了先声夺人的限定:目前最为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王:……是传染源的切断……如果不能彻底切断,说句实在话,它就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战胜这个疾病。

记:困难在哪儿?(正问)

王:(阐述了目前彻底切断传染源的必要性和困难)

记:我非常同意你这个说法,一定要控制传染源,但是按照你这个说法,在我这个想像中几乎是不可能的。(激将)

王:不!现在就要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才能赢得这场战争,难度在这儿。我们决心在这儿……(以下进一步描述了具体的举措和决心。)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记者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记:你上任的时候,我看了这个数字,当时是300不到400。昨天的数字是2705。

记:(整个上升的势头)跟你的严厉措施这是成反比的,说明什么问题?

记:这是你表示你的一种信心呢,还是确实有切实的措施?

记:你的信息渠道是什么?你怎么能了解最实际最前线的情况?

记:有人很形象地把北京今年的春天,比作一个戴口罩的春天,夏天快要来了,这口罩还会延续吗?

这一连串的问题,简短而尖锐,甚至是逼迫式的,记者没有因为采访对象的地位和身份而影响问题的尖锐性。因为只有这样紧紧围绕主题而抛开其他顾虑的提问,才能从情绪上调动市长的陈述激情,准确而全面地向大众传达政府在疾控方面的具体策略、资源调配,以及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决心,整个采访非常成功,播出后的实际反响也非常强烈。

二、同一主题多角度提问,深层次挖掘

在采访中,设定了一个主题之后,如何具体实施,如何用提问的方式达到预想的目标,也就非常有技巧性。如果把采访对象心中之所想比喻成一个矿藏,那么提问就是挖掘的铲子。如果是浅尝辄止,点到为止,那么得到的必定有限,如果能够多种角度、层层递进地深入,就能够就既定的主题充分挖掘出足够多的信息。

中国女排在2003年重获世界冠军,《面对面》栏目记者在采访主教练陈忠和的时候,有一个主题是关于“上任伊始,如何组建新队伍”的。采访片断如下:

(1)记:你把所有的队员都换掉了。(正问)

陈:基本都换掉了。

(2)记:为什么呢?(正问)

陈:为的就是2004年奥运会或者是更长远的一些比赛。

(3)记:但是我相信前一届教练挑的队员也都是很高标准,个个也都是很优秀的选手……(侧问)

陈:作为我可能会更超前一点……地方上来的教练,会考虑上任一年内成绩不能太差,所以会留住好的球员,把今年先度过。但是我组队的第一想法是,我挑选队员不能走弯路,不能第一年第二年用的队员,第三年不用,这就是走弯路。

(4)记:但这样做风险很大啊,等于是从头再来。

陈:风险大收获也大。

(5)记:有没有个人的因素在里面?怕老队员自恃功高,尾大不掉,会压不住?(反问)

陈:这倒是没有。

(6)记:那么你通过什么标准来挑选队员呢?你想组建一支怎样的队伍呢?总体的构想?(正问)

陈:……

就这个采访主题,比较一般的思路可能会是(1)、(2)、(6)的采访顺序,比较平直地询问组建队伍、挑选队员的思路,采访对象可能也就据此做答。这是正面的提问。

但是,记者中间穿插的第(3)、(4)、(5)个问题,确实是作为观众完全有可能想进一步了解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从侧面(问题3)甚至是反面(问题5),进一步挖掘的信息。而恰恰是这几个问题,带出来的信息量更大,更有价值。

三、保持思考和质疑态度,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

在人物采访中,记者往往容易陷入先入为主的境地。采访对象在公众的心目中,一般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定位,有先进模范、犯罪分子、大众明星、知名学者等等。但是,人性是复杂的,他们所经历的事件也可能有错综复杂的原因,要向受众展现血肉丰满的人物,或者是一个事件的真实面目,采访者就应该保持思考的习惯,以一种质疑的姿态,和采访对象之间形成互动的交流。

从另一方面看,采访对象在采访过程中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和采访者之间是否能够形成思维的碰撞。如果采访者的提问陷入一种思维定势,在交流过程中没有积极思考的习惯,无法抛出能够刺激采访对象谈兴和表达欲望的问题,整个采访就可能在平淡中按部就班地结束,缺乏兴奋点和精彩的片断。

互动交流的形成,质疑是一种手段。质疑的提出,可以使采访对象感受到采访者是真正地投入在探询中,而不是简单地“你问我答”,从而使谈兴得以延续或者助长,对问题的阐述就更加丰富而全面。

在《面对面》记者的采访中,质疑是一个普遍可以感受到的存在。试看如下几例:

1.2003年成龙因热心参与公益事业,获得了“感动中国人物”的称号。在颁奖典礼之后,成龙接受了《面对面》记者的采访。

记:大家很欣赏你为大家所做的一切,但是我也听到过一句话,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成龙施予别人的爱,做这些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记:站在受施者这个立场,希望施予这一切都是真心的,可能有些人不是这么做,我可能送一些东西给你,但是我是一个另外目的,商业的目的。成龙有没有呢?

记:是因为你太有名,太有钱你才做这些,你没有这么有名,没有这么有钱你还会做吗?

2.2004年,《面对面》记者采访创办《新语丝》网站的方舟子。方舟子这位留美中国学者频频揭露国内的种种学术造假骗局,对盛极一时的“基因皇后”事件、核酸营养、脑白金等等提出了强烈质疑。

记:(“基因皇后”的骗局)跟你有什么关系?众人皆醉,我方舟独醒?

记:那对于你来说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

记:那如果站在市场的角度上来说,那就是消费者愿意掏钱买,所以虚假或者真实应该是消费者说了算。

(有必要去质询或者干预吗?)

记:本身可能这个药不一定是很有用的,但是对病人精神可能起作用。

(难道就一律否定它的价值吗?)

记:那你把保健品一棍子打死了。

(这样评价保健品合适吗?)

四、对于专业性强的采访,要放低姿态,谦虚提问

在进行专业性强的采访时,采访者的使命就是要替受众提出他们想要提出的问题。基于这一点,采访者就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能不懂装懂;也不能常常表现出“一点就通”的姿态。否则,就可能使采访对象无法把知识表达清楚。

受众的知识水平有高有低,所以采访者在心态上不能耻于提出“浅”层次的问题,因为这些貌似低级的问题,往往是在大家心里意欲探究的最基本问题。

中国的古琴艺术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名单。在此次会议召开期间,《面对面》记者在北京采访了中国琴会和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吴钊。在采访中,记者请教了一系列有关古琴艺术的问题。

记:古琴的现状到底是什么呀?全国范围来说现在懂琴的人有多少?

记:乐器我们还有古筝,我们还有各种各样的乐器,为什么是古琴(被列入)呢?

记:它怎么会有这种(代表个人情操的)作用呢?怎么会把它跟情操联系起来?

记:从你们弹琴者这个角度来说越老越好吗?琴的好坏怎么来分辨呢?

记:(材料对琴的影响)会不会是一种心理作用呢?

记:那一百个人(根据曲谱)可能有一百种弹法,它(曲谱)有什么科学性啊?

正是记者这些打破砂锅问到底(追问)的提问,使老先生不仅就古琴,也不得不就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而这些预想之外的信息,如果没有这样执着的提问,是无法得到的。

关于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问题,新闻专业范畴中也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之谈。本文的内容,是从实际采访案例出发的分析和体会,从而达到从同行的优秀作品中吸取营养,增强自身业务能力的目的。

新闻采访实例分析

新闻采访实例分析 分析一20110717期《风云对话》 本段分析材料源自于凤凰卫视《风云对话》20110717期,阮次山采访的人物是新任韩国驻中国大使李揆亨。我认为此段采访可以表现出阮次山先生清晰的采访思路和准确严谨冷静的采访态度,值得我去学习分析。 《风云对话》作为一档时政类的采访式的谈话节目,约请的都是世界各国政坛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其邀请的嘉宾,多与当下时政背景相契合,这就在访谈中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做为国与国交流的一个平台,客套话怎么说,说多少,什么时候说,如何切中问题要害而不冒犯对方,又如何引出观众感兴趣的敏感话题?如果采访的问题都是些陈词滥调尽是外交辞令官文气质,观众必然会失去兴趣从而失去收视率如果问题没把握好尺度,又可能会造成不好的政治影响,那么我们且看著名时事评论员阮次山是如何表演他的嘴上功夫的。 我们来看阮次山的第一个问题,他问李揆亨,从90年代在中国任职到这次再度前来,对中国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么,李揆亨大使在交通和国际地位上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高度赞扬了我国。上大家知道,这几年中韩两国在文化上出现了不少的争执,许多中国民众都对韩国抱着厌恶的态度,那么一上来提一些尖锐的问题是很不合时宜的,有必要给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一点糖吃吃,听听赞扬,虽然有些俗气,但是确是很好的为本期的核心目的“中韩友好的发展,繁荣,增进互信交流和理解”奠定了基调。双方有客套话开场,拉近了主持人与李揆亨大使,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萌生一些好感。之后,阮次山进一步“加深友好”,抛出了第二根萝卜,就中韩金融危机之后的双边贸易和经济交流向李揆亨大使提问,当然,李大使也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了,大侃特侃,高度赞扬起了双方迅速发展,不断加深,全面合作的双边关系,从而进一步拉近了观众与这位韩国大使心理距离,提升了友好气氛,让观众了解双方经济关系上的亲密无间,紧接着,阮次山举了北京众多的韩国汽车,受欢迎的韩国手机等例子,似乎是为李大使证明他的观点,从而把友好的交流气氛拉到了一个最高潮。然后他开始切入正题,我们知道中韩之间有许多文化上的误解和争端,两国民众在此积怨颇深,因此观众自然会关心韩国大使如何看待,准备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而由于立场和国内舆论宣传上的巨大区别,直接提这种问题对方很难给予满意的回答,必然是要得罪一方的。因为阮次山没有直接抛出这个问题,而是间接的提问“有没有更深的空间来加深双方友好合作”,李大使心领神会的谈到了如何增进两方的文化交流,从人员来往到青少年交流,全面推动双方的沟通理解和认识。阐述了对如何消除两国间文化隔阂的见解。 说完两国之间的关系,阮次山开始就一些地区热点问题向李大使发问,首先是六方会谈,然后是朝鲜接班问题,这是关系到整个东亚地区局势的,十分敏感,所以这两个问题其实是很多人都关注的,都感兴趣的,这样在节目尾声的时候,节目仍然能抓住观众。 整个采访看下来,我们可以发现阮次山的谈话条理清晰,逻辑紧密,用词严谨,充分考虑了观众感情和其问题带来的政治影响,效果很好,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正面的。在获得较好的收视市场的同时也取得了很不错的社会效益,这很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另外,在画面和构图上也颇有讲究,例如暖黄温馨的色调,大使与国旗在画面中位置的安排,都是十分到位的。这一些细节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分析二20110424期《风云对话》 本次访问与上文那期的风格迥异,由于面对的不是代表着一个国家形象的大使,而是一位更多的作为一个商人存在的龙永图先生,阮次山不再用硬邦邦的,用词严谨的方式与之对话,而是卸下了防备,采用更类似于拉家常的方式来进行这段采访,气氛温和,但是逻辑依旧严谨,就像两个老朋友的促销长谈。

采访提纲范文2篇范文

采访提纲范文2篇范文 一、采访目的:通过采访成功人士深化课堂理论教学,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升华思想境界,铸造优良思想品德。通过采访,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通过了解成功人士的成功历程、经验等,深刻领会成人、成才、成功的关系,作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采访某一领域、学科、行业等做出重大贡献,产生重要影响的成功人士,采访时认真做好记录并按要求认真填写采访报告。 二、采访对象:某一领域、学科、行业等做出重大贡献,产生重要影响的成功人士。 三、采访时间:暑假2周时间 四、采访内容:成功人士的奋斗历程、奋斗精神,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成功人士对社会贡献以及影响等。也可以了解成功人士的人生感悟,比如他对于失败、挫折、成功、名气怎么看待。 五、采访方式: 面对面的采访,直观、真实性强、交流沟通效果好。 六、采访的准备工作: 1.事先拟定采访提纲; 2.时间、地址的预约; 3.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4.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对方的工作、职务、成就、经历等。 《采访提纲--02》

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提出恰当的问题 成功的采访多半取决于提出恰当的问题。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写道:大约有99%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 ——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纽约时报》的主编对他手下的记者说:“只要你善于在尽可能多的话题上提出恰当的问题,你就是做得相当出色了。”在着各种提问技巧,使基辛格说出了很多事后连自己都感到后悔的话。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

采访时提问技巧和注意事项

记者在新闻采访时如何有效提问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2002年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学术会议时,记者提问了些大白话,如“你认为人类历史的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像这样的提问,既不能让霍金快乐,更无法让读者快乐。面对霍金,记者的提问有太多的外行话,以至于霍金拒绝回答一些提问,这本身就颇值得反思。无独有偶,记得两会期间,有记者提问经济学家吴敬琏,得到的答复是这个问题已回答多次,要求记者多看看他写的书或有关报道。而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石家庄签名售书时,一记者采访她时曾提问:“你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你怎样处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当时敬一丹听后回应说:“你的问题太大了,恐怕我回答不了。”上述例子都是一些失败的提问,也无一不说明提问的重要性,可见,新闻采访离不开提问,而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因此能否掌握提问的技巧和风格,实现有效的提问是采访的关键。 提问要凸显尖锐性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应抱以怎样的态度和情绪往往影响思路的拓展和对有效信息的获取。采访者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如果把新闻采访的具体操作视为一种优越资本,势必会造成采访对象的抵触情绪,从受众的收听、收看效果来看也显得高高在上、没有根基。而过于温和,又很难得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此,如何在平等的氛围中显出提问的尖锐性,才是提问的关键所在。央视主持人王志在节目中环环相扣针针见血的提问令人叫绝,有关他的“很尖锐”的名声已经在外,甚至一些人说他刻薄,但他在谈《面对面》栏目的采访时,强调的也是平等对待被采访对象,不凌驾于被采访对象之上,特别是当被采访对象属弱者时。在面对地位、学识比自己高的人时,王志依旧镇定自若,游刃有余。“我是一个主动者,对方是被采访者,对方把我问住了就是我的失败。哪怕答案已经知道了,也要通过对方的口说出来。始终记住对方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在我面前都只是‘采访对象’这一种身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多记者不知不觉就被采访对象带到了他们的思路中。“关键是要摒除杂念,我又不是有求于你,你答应我采访就应该配合我。如果想得很复杂,想把你得罪了怎么办,那就必然会心虚,难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你接受我采访,我很感激,因为你配合了我的工作,除此之外不能有其他心态。”王志说。但在一些电视节目中,常看到记者对一些被采访对象盛气凌人,且不论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就是观众看了也不舒服。事实上,即使被采访对象仅是一名在押罪犯,他的人格也应该受到尊重和法律保护。所以说提倡提问风格的平等性很重要。提倡平等性并不等于失去了原则立场、也不等于对任何事情持中庸态度,面对棘手的事件,为揭示它的真相,提问必须一针见血,它的尖锐性要得到体现。特别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中,被监督对象本身并不想说什么,甚至掩盖都来不及,如果没有好的采访方式,显然不会有好的收获,而如果问不到点子上,舆论监督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平等的采访是一种处事原则,但挖出采访的实质东西才是提问的目的。 常用的提问方式要掌握新闻采访的提问没有定法,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采访内容均有不同的要求,但从新闻采访规律上来讲,一些常用的提问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我们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开门见山式。这种形式一般适合于两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等。前者因为熟悉,情感交流早已建立,过于客套、寒暄反而显得见外;后者则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经历,适应性比较强,容易领会记者的意图。既然是开门见山,提问的难度一般不大,只要注意提问切题、到位就可以了。但是这样一来提问的效果往往会缺乏生动性和深刻性,这就需要记者事先准备采访提纲时要周密、具体,另外谈话时还要有意识地按步骤引导和深入挖掘。启发引导式。一些采访对象面对记者不免有些紧张,特别是面对摄像镜头时,常常对记者的提问表现得茫然不

新闻采访稿写作技巧

新闻采访稿写作技巧 一、如何发现新闻。没有的写是我们及一些通讯员,甚至记者常遇到的头疼问题。所以善于用新闻的眼光去发现新闻,采访者的,语言感受,是写出通讯报道的关键。 (一)"变废为宝"选角度。联保贷款推行多年了,再写就无新意了,成为新闻写作的废物。但如何变 (二)"吹糠见米"。举齐鲁晚报例子。 (三)"大海捞针"挖新闻 二、消息的写作技巧。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消息的写作,这是目前适用最广泛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对我们农村信用社的新闻报道来说,也是最常用的文体。因为通讯较消息篇幅长、覆盖面大,象我们这样的单位,一般很难被新闻单位采用。 (一)消息的构成:标题、导语、主题。(通常还可分为背景、结尾,这里所说的,已经包含在主题内)。 1、标题。也就是新闻的题目,象人的脸面一样重要。标题制作贵在醒目、得体、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篇报道,读者拿起来之后要先看标题,然后再决定看还是不看。新闻标题的结构方式、写法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在标题撰写上必须下功夫。新闻界有"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题"这一说法。 新闻采访稿写作技巧 2、导语。 一、概括性导语。 导语往往是新闻事件的高度概括,使读者看过导语后,不用看下文,就能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这种结构形式的特点避免了消息写作中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淹没在大量一般性事件各,突出了"新"字。 陈述性导语。按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写,又叫"编年史式",这种形式使消息情节步步推进,事件的高潮在后面出现,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描写型导语。 四、就是对消息中某一有意义的特殊场面作简洁而有特点的描写。 五、评论型导语。就是在叙述事实的同时,立即对事情作出评价,提示其事物的现实意义。如写我们支持贫困学子上大学时,可以这样写:浮来农信社在做好当前支农工作的同时,筹措资金设立"专项贷款"重点扶持"金榜题名"的贫困农家学生顺利入学。(这是事实,然后再加以评论)此举,让浮来山镇考取大中专院校的考生及其家长们吃了"定心丸"。 六、设问式导语。设问式导语就是在消息开头即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然后加经解答,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想。如我们在推得联保贷款,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导语可以这样写:贷款像存款一样方便?对莒县农民来说,原来似乎不可能,如今已梦想成真。 七、引语型导语。就是将消息中主要人物有新意、有特色、个性化的语言放在导语中,给人以强烈印象。如"凡是农民的正当需求,我们必须满足供应。"莒县农信社主任马德勤说的这句话,代表了农信社对全县百万农民的庄严承诺。 几则实例:

新闻访谈专题练习学生版

新闻访谈专题练习 一、(2007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问段,回答1~3题。 访钢琴演奏家傅聪 傅聪,钢琴演奏家,生于1934年,著名翻译家傅雷之子。1955年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三名和“玛祖卡”演奏最优奖。他以“钢琴诗人”的称号闻名于世。 你很小就开始学习钢琴了吗? 我的父亲钟情于法国文学,还把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来,他是罗曼· 罗兰和其他许多法国艺术家的密友。在我只有5岁的时候,他就影响乃至强迫我学习钢琴。不过,到我17岁去波兰学习钢琴的时候,我已经真正爱上弹奏钢琴了。 你最喜爱的作曲家是谁? 喔,太多了:像肖邦、贝多芬、舒伯特、瓦格纳……他们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流传后世的杰作。我们永远不能用“完美”来形容音乐上的造诣,每种探索都是阶段性的,每个新的时期对杰作都有新的定义。 我觉得,肖邦呢,就好像是我的命运,我的天生的气质,就好像肖邦就是我。我弹他的音乐,我就觉得好像我自己很自然地在说我自己的话。莫扎特是什么呢?那是我的理想,就是我的理想世界在说话,他是我追求的理想。舒伯特像陶渊明,舒伯特的境界里头有一些我觉得就像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文人传统上特有的那种对人生的感慨? 我听说现在数量惊人的中国家庭送孩子去学钢琴,你怎么看这件事? 假如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成名成家的捷径,那他们是不可能做到的!假如他所追求的就是这些的话,他所得到的价值就不是我认为的音乐艺术里面的价值,而是世俗观念里面的价值,那是一种很危险的价值。假如不具备对音乐那种“没有它就不能活”的爱,那还是不要学音乐,学电子、学医、学法律成功的机会都要大得多!学艺术一定要出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有“大爱之心”,然后愿意一辈子不计成败地献身。假如有这样一个出发点,即使孩子不能够成为一个专业的音乐家,可是他有了一个精神世界让他可以在那儿神游,这也是一种很大的幸福! 你认为追求音乐更高境界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我在各国讲学时经常举个例子,那就是黄宾虹说的“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他拿庄生化蝶做一个比喻,说“师今人”就好像是做“虫”的那个阶段,“师古人”就是变成“蛹”那个阶段,“师造化”就是“飞了”,也就是“化”了……伟大的作曲家写的作品完成后还会不断地发展,它会越来越伟大越深刻越无穷越无尽,所以“造化”跟自然一样生生不息,不断复活、再生、演变:真正的“造化”是在作品本身?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天分?勤奋?一颗敏感而善良的心?还是思想?可能这些都需要……但是现在我觉得,也许最重要的是勇气,能够坚持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永远表里如一:这在音乐上也很难做到。 你经常提到“赤子之心”这四个字,这是不是你做人、弹琴的原则? 是呀,如果你的琴声很纯洁地发自内心,就会天然有一种感染力=我父亲经常说,真诚第一:感人的音乐一定是真诚的,有的人可以弹得很华丽很漂亮,你也会欣赏,但被感动是另外一件事。科尔托就是这样,他有很多毛病,但是他真实感人。 什么是你说的好的音乐? 对音乐内涵有真正的理解,而且真正有个性,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道理的,是真正懂了音乐之后的创造?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辈子的学问。 (节选自[法国]多米尼克·夏代尔《音乐与人生》) 1.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采访提纲总结范文.doc

新闻采访提纲范文 采访提纲范例《07年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采访提纲》 采访目的: 1、了解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 2、了解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作用 3、了解哪些人参加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为什么参加? 4、参加考试者复习的情况。 采访要求: 1、言简意赅。 2、用词适当。 采访步骤: 1、采访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相关专业人士 2、采访参加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人员 采访方法: 1、专访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相关专业人员 2、随机采访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参考人员 采访时间:10月10日 采访对象: 1、国家广电总局人教股股长 2、资格考试网站站长 3、参加考试的大学生、已参加工作人员 采访问题:(注:这是采访提纲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1)采访国家广电总局人教股股长 1、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全国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是一个什么样的考试? 2、国家广电总局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资格考试? 3、哪些人员可以参加资格考试? 4、过了资格考试就可以得到编辑记者证或者播音员主持人证吗?如果不能还需要些什么步骤? 5、目前,这个资格考试已经进行了几届?每届参加考试的有多少人?主要是哪些职业的人员参加? (2)采访记者考试网站长 1、大概有多少人光顾你的记者考试网?他们主要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2、据记者考试网的统计来看,主要是些什么人参加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有在校大学生吗?有其他行业的人吗? 3、他们对这个资格考试了解多少?(引导他举例说明,比如考试内容、考试步骤等等) (3)采访参考人员 A、参加资格考试的应届毕业生(2人新闻专业,2人非新闻专业) 1、为什么会想到参加这个考试? 2、参加这个资格考试有什么作用?考试步骤是怎么样的? 3、你们的资格考试资讯和资料、模拟题题来源是哪儿?有到过记者考试网找这些资料吗? 4、目前的复习情况如何?

浅析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提问艺术

浅析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提问艺术 摘要 在访谈节目中,提问艺术至关重要,本论文以此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具体案例分析法,首先概述了访谈类节目中的提问原则、提问艺术对整个访谈节目的作用,以及访谈类节目对主持人的具体要求等内容,并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论证相应的观点,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我国当前的访谈类节目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主要表现为风格雷同,缺乏个性,主持人专业化程度不够,提问方式不当,气氛不佳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即提问前做好准备,提问方式要恰当,提问时注意表达和观察等建议,最后,文章论述了未来放访谈节目的发展方向,将来的访谈节目将对主持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主持人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提问艺术,从而更好的满足广大民众的精神需求。 关键字:访谈节目主持人提问艺术

The art of questioning on the talk show host Abstract In the chat show, the art of asking questions is essential, this thesi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literature method and case analysis method, first outlined the principle role of questions, interview questions in the arts on the chat show, and talk show host to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content, combined with some specific examples of the corresponding point of view, on the basis of this, through further analysis,found the problems and disadvantages existing in our current in interview programs, mainly for the similar style, the lack of personality, host professional degree is not enough, questioning way improper, bad atmosphere problems,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namely the question before the ready, questions to be appropriate, ask when the attention of expression and observation of such proposals, final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future interviews to put the chat show, the future will be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host, the host should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art of questioning their own, so as to better meet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spiritual needs. Keywords: chat show host; the art of asking questions;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新泰市广播电视台张莉采访是新闻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成败。关于新闻采访,学界给出的定义五花八门。其中,美国学者肯·梅茨勒教授给出的定义颇具代表性:“代表背后的观众,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按照这个定义,记者与采访对象一问一答的提问方式,是采访的基本形式。一般来说,采访中的提问,其作用无非有二。其一是提示性,提示或交待你这个问题的来源或背景材料,或者是,提高观众的注意力,也就是记者提出一个思考问题的新的视角,引起观众的注意。其二是连贯性,也就是说,记者的提问本身,就是叙述事件所必须的脉络。 当然,除了提问的这些最基本的功能和作用之外,具体到不同的事件,提问的艺术和技巧也各不相同。应时而变,因地制宜。通俗地说就是“有人缘,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或采访重要人物时提问要精练、准确,语气要庄重、认真,给人可信、可靠的感觉;在报道轻松、明快的新闻时,宜选用生动、活泼的话题,以亲切、随和的语调,让观众轻松、愉悦地感受新闻事件,了解新闻人物;在突发的报道中,所提问题要直指要害,以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和现场感。

现在,做现场报道,尤其是面对一些批评性报道,提问的难度和技巧就更大。因为记者面对的采访对象,往往都是采取回避、或答非所问、或东扯西拉,记者若没有思想准备,就会不知所措。不同的现场采访,其技巧的运用也是因人因事而异的。记者怎样灵活的提出有分量的问题,怎样巧妙地用提问方式将信息引出来就变得尤为重要。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采访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要准备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为赢得采访机会,记者不但需要精心准备,有时候还要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机动地运用心理战术,把采访对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记者对每个要提的问题,事先在其长短上均应精心设计、推敲,原则是易短勿长。这是因为,人的记忆能力有限,提问一长,采访对象容易前记后忘,以致常常出现这种局面:当记者提了一通较长的问题后,采访对象只能要求记者:“记者同志,请你把刚才的问题再重复一遍。”西方记者很讲究这个问题,善于将问题设计的简短、明确,他们讲究“报酬递减率”,即提问越长,回答越少,甚至有去无回。 任何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且有个形成、发展、结束过程,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问题,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像“请您谈谈体会”、“请您说说感受”之类笼统、空泛的问题,往往使采访对象茫然无措,不知从何谈起。提问要具体,具体地发问才能得到具体、有意义的回答。记者在采访中起到中介作用而不可喧宾夺主。主持人要注意引导采访对象说出事实真相,而不是把采访对象的思维禁锢在他指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讲课稿) 小溪/文 讲课现场设计: 1、把200多名营员分成A、B、C、D,4个小组,进行课堂PK。 每个小组推选2名小组长做统计员,两个小组之间相互统计监督。小组成员每回答一次问题,统计一次,(以提问先举手的同学为原则)最后按统计的数量,发白小葱粘贴作为奖励。 锻炼小组的团结协作能力。 PK结果,看哪个小组累计回答的问题最多,为获胜方。冠军队的组长最后发言,讲述互动或者听课心得。 2、模拟采访,小记者相互采访,5分钟内采访身边的同学。每个小组推选名2名同学发言,口述采访内容,每位同学限时 2分钟。(以介绍采访对象为主)。 此环节用时是20分钟左右,锻炼小记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亲爱的小记者和准小记者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和你们相聚在美丽的山青世界,今天小溪姐姐浅谈一下《新闻采访与写作》,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讲课之前,先说明一下,上课的安排——PK的方式) 鼓励一下:随堂会有很多问题,只要大家的思维跟上讲课的节奏,每个人都可以回答问题,只要举手回答,无论回答正确与否,你的名字都会被小组长记下来,为你的小组争光。 ●首先我们先了解两个概念和一个关系

1、第一个概念是——什么是采访 提到采访,同学们会想到什 么提问① 关键词:记者(身份)提问(采访)照相机(设 备)…… 概念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 用眼睛观察用嘴巴问用耳朵听用笔记录借助音像设备 2、第二个概念是——什么是新闻报道(写作) 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报道。(用文字或者声音、影像纪录资讯、表达意向) 真实的新鲜的有价值的 3、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此处的写作不同于语文课堂上的习作,它是指新闻写作。 (1)、只有采访没有报道,新闻活动就没有意义。 (2)、只有报道没有采访就是杜撰。 (3)、十份的新闻,七份靠采访,三份靠写作。新闻采写,有句行话叫“成在写作,功在采访”。即采访是第一位的,写作是第二位的,。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案例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 ——案例分析 提问是新闻采访的敲门砖,任何采访,除了记者的现场感受之外,绝大多数的新闻素材和信息需要从与被访者之间的问答中获取。因此采访中的问题设计、提问技巧,以及时机把握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采访的最终质量。提问是一个手段,其终极目的,就是向受众传达关乎采访目标尽可能详细、全面、深入的信息。 一、明确采访主题,提问切中肯綮 采访的第一要义,就是确定本次采访的主题,明确受众希望从采访中得到什么样的信息。在采访过程中,采访者就要把这个作为一个“主心骨”,提问要紧紧贴近心目中的主题,为达到目的,不忌讳问题的尖锐性,甚至不忌讳有可能给采访对象带来一定程度的窘迫。 2003年4月,在“非典”肆虐北京期间,王岐山临危受命出任北京市代市长。4月30日,王岐山在新闻发布会上向中外记者介绍了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的工作情况。会后,《面对面》栏目就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对王岐山同志进行了深入的独家专访。 一般来说,在新闻发布会上,对防治非典的工作情况,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介绍,那么在此之后的独家采访,该如何体现“独家”特色呢栏目记者的出发点非常明确,那就是要进一步挖掘出在新闻发布会上没有被提及的一系列更为尖锐敏感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必定是在那个非常时期广大民众最为关注的。 记者的第一个问题: 记:发布会记者问的所有问题,都不是你最害怕的问题,你最害怕被问的问题是什么,能不能告诉我

(一下子就用排他的方式,把采访的内容做了先声夺人的限定:目前最为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王:……是传染源的切断……如果不能彻底切断,说句实在话,它就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战胜这个疾病。 记:困难在哪儿(正问) 王:(阐述了目前彻底切断传染源的必要性和困难) 记:我非常同意你这个说法,一定要控制传染源,但是按照你这个说法,在我这个想像中几乎是不可能的。(激将) 王:不!现在就要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才能赢得这场战争,难度在这儿。我们决心在这儿……(以下进一步描述了具体的举措和决心。)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记者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记:你上任的时候,我看了这个数字,当时是300不到400。昨天的数字是2705。 记:(整个上升的势头)跟你的严厉措施这是成反比的,说明什么问题 记:这是你表示你的一种信心呢,还是确实有切实的措施 记:你的信息渠道是什么你怎么能了解最实际最前线的情况 记:有人很形象地把北京今年的春天,比作一个戴口罩的春天,夏天快要来了,这口罩还会延续吗 这一连串的问题,简短而尖锐,甚至是逼迫式的,记者没有因为采访对象的地位和身份而影响问题的尖锐性。因为只有这样紧紧围绕主题而抛开其他顾虑的

举例说明关于新闻采访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举例说明关于新闻采访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新闻采访报道我的主要接触对象多为中国的媒体记者,因此就中国的新闻媒体记者在采访报道中的一些实例来试着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1.在进行专题式的街采的时候,存在的问题比想象中的要多。 首先,在对专题的设置上就存在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央视的“你幸福吗”的街采,除了无数的无厘头回答给采访增添了噱头以外,并无实际性的收获。新闻采访本该是目的明确的,针对一个采访方向去获得信息,而不是为了采访而采访,像这样的毫无目的性的无厘头的采访,并没实际意义。 其次,在采访时记者的提问不专业,常常使用的问句都是“是不是”的问句,以及“你如何看”的问句,前句过于压制受访者的回答空间,逼迫受访者回答是与不是,采访没了变化,设计引导的成分过重;后者则空泛而没有意义,可是却是许多记者钟爱的问题,例如在街采的时候询问市民对于家乡的变化你怎么看,对于这项政策你怎么看。 再次,在街采中违背新闻道德的事情亦常常发生,例如导演受访者的回答或直接提供答案进行摆拍。 2.在体育运动的采访中存在的问题。 在体育运动中的采访我国的记者极其不专业并且很多人缺乏职业精神。最典型当属北京奥运会期间的雷人记者们。 冬日娜采访史冬鹏时说:“没关系,这次跑进半决赛也是你的一个突破,上一次 你都没进第二轮……”; 一位记者对谭宗亮说:“你奋斗了二十多年,参加了四届奥运会,而只获得了一枚铜牌,你觉得你有愧祖国吗?”; 一位记者问花样游泳运动员:“你们没能拿到铜牌告慰四川灾区的人民是不是感到遗憾?”; 有记者用尖锐的问题问帕卡琳娜:“与郭晶晶这样的选手生在同一个时代,你们有没有觉得是个悲哀?” …… 关于此类问题数不胜数。其中包含着记者对运动员的不尊重,自以为是的主观色彩,提问时的牵强,过多的价值判断以及对体育项目的外行…… 在体育新闻中,记者的采访往往是极其重要的,在比赛前后的采访能及时抓住运动员的内心,展示最紧张激烈,最浓厚的赛场氛围。而中国的这些体育记者却成了北京奥运会的的独特的风景线,令人唏嘘。 3.灾难新闻采访中的问题。 我认为在中国的灾难新闻中的问题,有记者本身能解决的,也有体制上的问题。 首先记者本身存在的问题有什么呢?在进行灾害报道的时候存在浓重的英雄主义观,在采访过程中强烈地带进了自己的主观色彩,以烘托英雄行径为主题,制造尴尬的感动,而多忽略了灾害本身; 其次是整个行业在灾害中的规则,记者亦无力解决。在采访时突出救灾,不注重灾难本身的真实性;突出领导人的关怀,不注重受灾群体本身的内心活动。 4.政治新闻采访的问题。 我不知如何表达我的感受,实际上我觉得对于政治新闻,甚至高至全国人大的级别,从未在采访中获得有用的信息,甚至从未有过真正的采访。

新闻采访提纲 例子

新闻采访提纲 1、采访主题:维护公民的隐私权 2、采访目的 通过采访,认清自己身边存在的隐私威胁和隐患,了解侵犯别人隐私带来的伤害,使大家对维护隐私的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和提高。让大家树立隐私意识,并且增强尊重他人隐私的责任感。 3、事件相关背景 据了解,目前我国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比较薄弱,基本上属于一种“间接保护”。由于缺乏法律保护,我国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和滥用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程度。个人信息被泄露,不仅干扰了许多人的生活秩序,甚至个人财产和生命安全也受到威胁,但是由于苦于凭个人力量难以抓住证据等原因,很多隐私遭到侵害的当事人不知道到哪里去讨说法。很多公民感觉自己受到了一些特别“关注”。自己的生活中时常有形形色色的人唐突闯入,他们对自己个人资料了如指掌,甚至比他们自己还了解自己,这样他们感觉自己如同生活在透明玻璃钢里的金鱼,一举一动都被人窥视着,丝毫没有隐私可言,面对这样的现状,加强立法,健全个人信息保护法制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4 、采访对象 (1 )(愿意接受采访的)当事人 (2)参与者 (3)兜售含有私人信息资料的相关人员 (4)私人信息来源的单位和个人 (5)相关法律专家 5 、采访形式:个别访问(五个以上采访对象,一对一采访) 6、问题设计 (1)(愿意接受采访的)当事人 a、您是如何了解到自己的隐私被泄露的呢,当您知道后,反应是什么呢? b、您认为是什么人泄露了您的隐私呢,又是出于何种目的? c、隐私泄露给您和您的家人带来哪些困扰和伤害呢? (2)参与者 a、你是如何看待隐私被泄露的问题呢? b、如果你的隐私被泄露了,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是选择沉默,还是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c、你有没有有意或无意泄露别人的隐私呢? (3)兜售含有私人信息资料的相关人员 a、你的这些个人信息资料的来源是哪里? b、这些信息对购买者有什么用途,它的价格又是多少呢?你能从中获得多大利润? c、有没有人购买这些资料,买得人多吗? d、你有没有意识到这种买卖会给别人带来多大困扰和伤害呢? e、你知不知道这是侵犯别人的隐私,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4)把私人信息泄露出去的单位和个人 a、您为什么要把那些个人信息当商品出售呢?这对您有什么好处? b、您个人认为隐私和权益哪个更重要呢? c、您了解国家相关法律规定里有没有允许私人信息买卖这种行为的存在呢? (5)相关法律专家 a、您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隐私泄露行为呢?导致的后果是什么? b、隐私泄露和公民的知情权有什么界限和标准呢? c、目前法律条文是如何规范公民隐私不受侵犯的? d、遇到隐私侵权事件,公民应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新闻采访提纲怎么写

首先要用较多的时间寻找线索、收集资料,并拟订一个完善的采访提纲 一般的新闻报道也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但这种资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访提纲也是粗略的。因为一般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所以,只要记者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然而,单个的、相对独立事实的深度对于深度报道是不够的。在why(原因)和how(怎么样)上的探究,使背景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成为深度报道采访前期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耗费大量精力的地方。 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专栏,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新闻记者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 其次,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为了能独家采访基辛格博士,就在准备了大量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基辛格博士的性格特点,然后直接打电话同基辛格的办公室联系采访事宜,还当面向办公室工作人员阐述了基辛格接受采访的种种好处,最终使基辛格接受了独家访问。 最后,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杜骏飞在《深度报道原理》一书中提到,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聪明的记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新泰市广播电视台张莉采访是新闻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成败。关于新闻采访,学界给出的定义五花八门。其中,美国学者肯·梅茨勒教授给出的定义颇具代表性:“代表背后的观众,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按照这个定义,记者与采访对象一问一答的提问方式,是采访的基本形式。一般来说,采访中的提问,其作用无非有二。其一是提示性,提示或交待你这个问题的来源或背景材料,或者是,提高观众的注意力,也就是记者提出一个思考问题的新的视角,引起观众的注意。其二是连贯性,也就是说,记者的提问本身,就是叙述事件所必须的脉络。 当然,除了提问的这些最基本的功能和作用之外,具体到不同的事件,提问的艺术和技巧也各不相同。应时而变,因地制宜。通俗地说就是“有人缘,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或采访重要人物时提问要精练、准确,语气要庄重、认真,给人可信、可靠的感觉;在报道轻松、明快的新闻时,宜选用生动、活泼的话题,以亲切、随和的语调,让观众轻松、愉悦地感受新闻事件,了解新闻人物;在突发的报道中,所提问题要直指要害,以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和现场感。

现在,做现场报道,尤其是面对一些批评性报道,提问的难度和技巧就更大。因为记者面对的采访对象,往往都是采取回避、或答非所问、或东扯西拉,记者若没有思想准备,就会不知所措。不同的现场采访,其技巧的运用也是因人因事而异的。记者怎样灵活的提出有分量的问题,怎样巧妙地用提问方式将信息引出来就变得尤为重要。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采访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要准备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为赢得采访机会,记者不但需要精心准备,有时候还要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机动地运用心理战术,把采访对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记者对每个要提的问题,事先在其长短上均应精心设计、推敲,原则是易短勿长。这是因为,人的记忆能力有限,提问一长,采访对象容易前记后忘,以致常常出现这种局面:当记者提了一通较长的问题后,采访对象只能要求记者:“记者同志,请你把刚才的问题再重复一遍。”西方记者很讲究这个问题,善于将问题设计的简短、明确,他们讲究“报酬递减率”,即提问越长,回答越少,甚至有去无回。 任何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且有个形成、发展、结束过程,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问题,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像“请您谈谈体会”、“请您说说感受”之类笼统、空泛的问题,往往使采访对象茫然无措,不知从何谈起。提问要具体,具体地发问才能得到具体、有意义的回答。记者在采访中起到中介作用而不可喧宾夺主。主持人要注意引导采访对象说出事实真相,而不是把采访对象的思维禁锢在他

访谈提纲范文

访谈提纲范文 篇一:访谈大纲范例 薰衣草纸巾座谈会大纲(厦门地区) ? 热身(5分钟) ? ? 消费者生活形态(25分钟) ? ? ? ? 结束语(5分钟)最后我想将一个我与纸巾之间的故事。。。 谢谢大家,你们的意见对我们的研究非常有意义! 篇二:新闻采访提纲及范例 新闻采访提纲 1、采访主题:维护公民的隐私权 2、采访目的 通过采访,认清自己身边存在的隐私威胁和隐患,了解侵犯别人隐私带来的伤害,使大家对维护隐私的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和提高。让大家树立隐私意识,并且增强尊重他人隐私的责任感。 3、事件相关背景 据了解,目前我国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比较薄弱,基本上属于一种“间接保护”。由于缺乏法律保护,我国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和

滥用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程度。个人信息被泄露,不仅干扰了许多人的生活秩序,甚至个人财产和生命安全也受到威胁,但是由于苦于凭个人力量难以抓住证据等原因,很多隐私遭到侵害的当事人不知道到哪里去讨说法。很多公民感觉自己受到了一些特别“关注”。自己的生活中时常有形形色色的人唐突闯入,他们对自己个人资料了如指掌,甚至比他们自己还了解自己,这样他们感觉自己如同生活在透明玻璃钢里的金鱼,一举一动都被人窥视着,丝毫没有隐私可言,面对这样的现状,加强立法,健全个人信息保护法制体系已经迫在眉睫。4 、采访对象 (1 )(愿意接受采访的)当事人 (2)参与者 (3)兜售含有私人信息资料的相关人员 (4)私人信息来源的单位和个人 (5)相关法律专家 5 、采访形式:个别访问(五个以上采访对象,一对一采访) 6、问题设计 (1)(愿意接受采访的)当事人 a、您是如何了解到自己的隐私被泄露的呢,当您知道后,反应是什么呢? b、您认为是什么人泄露了您的隐私呢,又是出于何种目的? c、隐私泄露给您和您的家人带来哪些困扰和伤害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