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生英语课堂常规习惯的培养

学生英语课堂常规习惯的培养

学生英语课堂常规习惯的培养
学生英语课堂常规习惯的培养

学生英语课堂常规习惯的培养

根据英语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特意总结归纳了良好的英语常规学习习惯的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上课习惯、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其他方面的习惯等四个至为重要的方面。

具体做法如下:

1、开学就开始抓常规。在新学期开始就让学生明确新学期英语学习目标,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及情感目标,汇总本学期要求掌

握的四会单词及重点句型。让他们一开学就对本学期英语学习有

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2、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1)坚持课前预习,回家每天听读30分钟。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新课前弄懂单词、句子、课文大意,圈出不懂或不会读的地方。

(2)上课认真听讲,大胆发言,并以有效的评价机制促进他们的发展。

(3)坚持一日必读,每天早读由课代表带领大声朗读,由于我校英语教师的欠缺,我本人不可能做到每天一个班级的进行辅导

早读,只能充分利用课代表的作用,我一个年级中来回循环。

(4)注重听和模仿的习惯的培养。我充分利用学校有效的资源,坚持每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接触真正的、流畅的、标准

的英语发音,为学生将来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发音基础。

(5)课后自觉复习、听读、朗读、背诵、记忆的习惯。学一点,会一点,记住一点,才能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6)坚持每节课前的单词默写。听写是促进大部分学生记忆单词,巩固的有效手段,对优生采取鼓励他们多写单词多扩充句子培养他们写的能力和兴趣;对后进生采取一天过关5个,数量由他们定,关键是培养他们基本的听、抄写能力。

(7)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习惯。向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渗透一些英汉对照的课外阅读书籍,逐步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计划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计划 三年四班 一、本班课堂教学现状: 1、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了小学中年段的学习与生活,从心理发展来看,从三年级开始,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学生的学习任务与活动范围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低年级有了显著地变化,学习活动的游戏性减少,学习过程的组织性、认知过程的规范性、严谨性更强,有的孩子出现了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现象。 2、学生课堂问答中,倾听、交流的习惯、能力,表达的有序性、思考的有序性欠佳。 3、部分学生没有一种独立作业的好习惯,缺乏自觉性,专注性,作业效率比较低,效果比较差。 二、习惯培养: 1、培养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和课程安排有计划定时间的进行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踊跃提问并能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养成作业时书写工整、不抄袭别人作业、勤思好问、独立守时完成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完成课外阅读和整理错题集等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形成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终身学习习惯。 三、措施方法: 1、预习习惯。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上新课之前,提出几个能引起学生注意的预习作业,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并由家长检查签名。这样坚持较长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对预习就有了习惯性。在上课时,老师可先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交流一下预习中碰到的困难。这样做到有要求、有督促、有检查的预习,学生预习的习惯久而久之就易养成。 2、听讲习惯。上课专心听讲,集中注意力,这是学生听懂一节课的前提。学生只有明确听课目的,听讲效果才会提高。所以,我每节课都告诉学生教学的内容,明确学习的要求。教师的语言生动、声调变化、鼓励性评价语、各种竞赛、小奖励都使学生养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3、答题习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求语言要完整,不要语无伦次。其次,

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题目: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姓名(学号):王雁(120307Z147) 院(系)、专业、年级、班级:外国语学院2010级商务英语 (职师) 指导老师: 提交日期:2012年11月25日

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意识、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以及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阐述了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教育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外,还包括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二、当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 首先,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种文化往往是在长期的社会行为中形成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几千年历史的沉积,对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严肃客观的精神,才能保证以不偏不倚的态度真实准确地展现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一方面,许多影视、小说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更关心的是票房收入,而不是社会效益,危害极大;另一方面,在举办历史文化知识讲座,开展文化宣传,保护文化遗址等方面,社会重视力度远远不够,除了一些专业的工作者以外,很少有人给予较多的热情和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大学生很难有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兴趣。 其次,从学校层面来看,一方面,日益商品经济化的今天,许多高校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更注重的是快捷的实用性,忽视对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培养,致使许多大学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教育模式存在着误区,有些高校虽然也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但大多是照本宣科,这使学生在课堂上很难发挥主动性,加之有些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理论水平不高,且没有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只是片面地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授,忽略对传统文化的内化,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再者,从学生个体层面来看,学生对待相关课程的态度不够端正。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个人在学习取向上功利色彩过于浓厚,忽视对自身思想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很多大学生认为传统文

怎样培养学生爱学习的好习惯

一. 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是孩子学习不好的主要原因。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源,尤其对小学生更为重要。他们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外界干扰。只有当孩子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后,才会主动地学习,持久地学习,学习成绩才会提高。调查显示,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自觉性强的学生,大都能钻心听讲,注意力集中,肯动脑筋,爱提问题,按时完成作业。而那些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学习上往往很被动,学习不专心,敷衍了事,遇到困难易产生消极畏难情绪,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 二. 刚入学的孩子只对学习的过程和外部活动感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正确教育的引导,孩子开始对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发生兴趣。约从三年级起,孩子更喜欢比较新颖的、需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作业。孩子的学习兴趣最初是没有学科差异的,在教育的影响下,才逐渐对不同的学科产生不同的兴趣。我们常听孩子说,我喜欢哪科,这主要取决于孩子的这科成绩好。学龄初期的孩子的学科兴趣是不稳定的,孩子喜欢成绩好的学科,心情愉快,成绩不好就有痛苦情感。因此,小学阶段的家长应注意设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是保持和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 孩子为什么厌倦学习学龄前家长放纵孩子,没有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上学后,家长一反常态,整天督促加压。想想看,孩子还会有学习热情吗?“学习”从家长的嘴里出来,在孩子心里变成了巨大的包袱,学习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孩子开始厌学,认为学习就是给家长学的,敷衍了事。所以家长应该注意让孩子放下思想包袱,给孩子一定的自由,为孩子创造一个心情舒畅的环境,恢复、保持和提高学习兴趣。 四. 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1、父母的榜样作用。言传不如身教。父母热爱学习是对孩子的最大鼓励。在学习气氛浓厚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家长和孩子一同学习。初入学的孩子自我约束力差,家长可陪读一段,多关心孩子的学习,了解孩子的作业情况,并及时帮助改正错误。 3、带孩子去科技馆或博物馆。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 4、可从孩子的某一特长出发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家长可以通过孩子的优点、特长和成功,趁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毅力,取得较好的效果。 5、鼓励表扬。家长对孩子要多表扬鼓励,少指责打骂,孩子都有自尊心。当孩子的点滴成绩被大家认可时,他们倍感自豪。这种温和的表扬方式很容易被孩子接受,孩子也不会因一次成绩不好而失去学习兴趣。 6、设法提高孩子成绩。提高孩子成绩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家长应该设法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哪怕是某一科的成绩。 7、目标倾斜法。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们在努力工作或学习时,“痛苦”作业的前方应同时安排有快乐的报酬。也就是说,不管多么痛苦的作业,只要前方有自己最期待的东西,就不会感觉特别痛苦。这就是“目标倾斜法”。家长可以为孩子设计两种“目标倾斜法”,使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五. 1、“先苦后乐”的“目标倾斜法”。先了解孩子想要看的电视节目,收看前的一段时间定为孩子的学习时间。这样,孩子不仅乐意接受,而且比平时多学,效果也好。 2、“先乐后苦”的“目标倾斜法”。孩子正在看喜欢的画本或电视节目,如果打断他,孩子会不高兴甚至反感和反抗,即使学习也心不在焉或者赌气翻书、胡乱作业,学习效果不会好。与其如此,家长不如把时间调整一下,等

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在教学双边活动中要 突显出学生的主体价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把创造力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一个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生活,会创造的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人格、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新兴人类。由此看来,把时间和课堂还给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前提,更是素质教育的关键。针对学生的学习,把时间还给学生后,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和二期课改精神的贯彻和目标的实现 需要切实改变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的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我们的二期课改改了这么多年,再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仍然走地是传统路线。仍然是“知识”课堂,而不是“生命”课堂,仍然采取的是“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把学生当成

了知识的容器。教师讲,学生听,当然还有不听的,教师仍然没有转换好自己的角色,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知识的. 学习不是简单的加法运算,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积,而是经验的建构,是知识的重组再改造。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行为是被实践一再证明不可取的,它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打消了学生主动自主探究数学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学习本来是一件很轻松快乐的事,如今恰恰相反,我们的学生“谈学色变”,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课堂被学生比作为“地狱”教师比作为地狱里的“魔鬼”。其实无论教师如何教得精彩,真正有效的要看学生是否学到了真知,又是如何获取这些知识形式技能的。我们的广大教师应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学生不再是一种知识的“容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也不光是为了传递多少知识,而是以知识为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我们的世界,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和数学素养。如今的课堂除了知识教育外,我们并未能给予学生生命成长中所需要的其他东西,诸如求知欲、兴趣、实践动手能力、创造力……

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计划

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培养计划 一、学生存在的问题 具有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学生占有较大比例,不良学习习惯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1、缺乏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 2、书写潦草不规范,坐姿差 3、喜欢做小动作,缺少认真倾听的习惯; 4、课堂上不善于动脑,盲目听信教师和同学,缺乏个性; 5、学习缺乏自觉性,作业懒散,做事拖拉; 6、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朗读背诵、课外阅读的习惯; 7、学习缺乏探究问题、大胆质疑的习惯。 二、作为教师,要想从整体上提高班级的学习成绩,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计划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一)在年级和班级内制定可行的学习纪律,并严格执行。任何一个班级都有学习方面的纪律,不同的是,有的班级严格执行了,而有的班级却仅仅写在了制度里。之所以不执行,多数情况是这些规定不具有可行性。在制定学习纪律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可操作为原则,灵活处理,该简单的简单,该复杂的复杂。 比如,就“完成作业”这一条纪律,如果仅仅简单要求“按时完成作业”是不具有可行性的。因为,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很大的差别,老师针对大多数同学布置的作业,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吃不饱”,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却是“吃不了”。有经验的班主任老师在制定这条制度的同时,一方面协调课任老师在作业的量和难度上有个梯次,尽量能够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另一方面,允许学生在作业的量上和难变上自主选择。此外,还可通过各种激励机制,鼓励同学们向量大、难度大的作业挑战。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选择到适合于自己的作业,做作业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 再比如,对于自习课的纪律。很多老师认为,在自习课上,学生可以自由讨论问题,没必要制定太严格的纪律。但是,在魏书生、孙维刚老师的班里却不是这样。魏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了“自习课上讨论问题的利弊”之后,规定上自习不可自由讨论问题;孙老师则提出“神圣的教室永远宁静”,要求学生只要走进教室,哪怕是在课间,也不可闲谈。这样的纪律看起来简单,但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给学生培养学习习惯的方法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过程,既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一定的方法。一般情况之下,我们习惯于告诉学生最终的目标,而忽略了告诉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达到这样的目标。比如,我们平时一定也要求过学生学习时要讲效率,但怎样做才能有效率呢?学生并不清楚。这方面,魏书生老师做得最好。他在不断给学生灌输“效率”观念的同时,教给了学生很多讲效率的方法:要求学生定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自习计划;要求学生每次学习前有明确的具体目标,如记住什么,做完几道题等,以避免在“学哪一科”“做哪几道题”等问题上犹豫不决,浪费时间;他还教给学生如何使用“时间的边角料”,利用上学、放学路上的时间,甚至利用一分钟的时间进行学习的方法;他还帮学生找到了影响学习效率的“三闲”(闲话、闲思、闲事)。并教给学生与“三闲”做斗争的方法。有了方法,观念上的东西才能落到实际行动中。 (三)持之以恒地训练 好习惯都是训练出来的,不是说教出来的。因此,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魏书生老师为了培养学生“表达”的习惯,他坚持每天上课前让全体学生站起来自由地、大声地说一分钟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经过长

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成长

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成长 东厦小学戴奕虹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正是我们中华文化厚德载物的滋润和辉光日新的照耀以及世世代代志士仁人的薪火相传使我们的民族万世一系、生生不息,日渐强大,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因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促进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今年,我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及语文科教学任务,刚开始接手这个班,便发现许多孩子的行为习惯特别让人头疼。如:生活习惯特别邋遢,无论男同学还是女同学,刚上了两节课,衣服就变得邋邋遢遢,红领巾更是戴的歪七歪八,书包更是胡子头发一把抓,书、作业本、试卷堆在一起,小手总是脏兮兮的,早上妈妈刚梳好的头发,玩了一个上午就乱蓬蓬的,也不懂得梳理。学习习惯也是一团糟,铅笔、尺子满地扔、桌子椅子乱涂乱画,写完的作业本也是胡乱堆放,导致要交作业时总找不到本子,或找不到书本,这些都是父母在家事事替孩子包办,造成孩子不懂得自理。而同学之间相处时,一点小矛盾就大打出手,斤斤计较,别人不小心碰到就找老师、父母告状。分析原因就是现在六七岁的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蜜罐里长大,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围着小皇帝、小公主转,长辈一味迁就造成现在许多孩子养成刁蛮任性、行为乖张、自私自利、受不了各种约束、没有尊老爱幼的、不懂礼让的意识,各种行为习惯亟待纠正,而作为老师刚处理完这件,马上又有一件等待处理,往往刚教育过,孩子转身又重犯,每天疲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比上几节课还累,因此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迫在眉睫。 在各种苦口婆心的说教收效甚微后,我沉思能否从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中得到启示,找到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当翻阅传统文化读本的《弟子规》时,发现这正是一本特别适合当下孩子阅读的道德规范读本。《弟子规》已流传了三百年的时间,它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求学和待人接物应有的礼仪和规范,曾经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地传统读物。当今,诵读《弟子规》,并落实在生活当中,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它对家庭的和谐、社会风气的净化,也有莫大益处。可以说,《弟子规》仍然具有强大的时代意义。因此,我便有意识地将《弟子规》引入孩子日常学习,引导孩子们诵读《弟子规》,利用早读、课前的时间诵读,虽然一年级的小学生识字不多,但《弟子规》三字一句,两句一韵,朗朗上口的形式让孩子们极易上口,并熟读成诵,当然学会背诵对孩子的行为纠正还是没起到作用,还应该帮助孩子理解其含义,才能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学生诵读时,我会进行适当的讲解,让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并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教育。当孩子在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沈晴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人文社科系,郑州450015) 摘要:当前,在民族文化日益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亟待提高。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是:开设通识课程,开掘学科课程的人文内涵,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师文化素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当今世界,在政治、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同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在中国迅速和平崛起的历史背景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正像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相应技能的培训,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育,而成了纯职业训练的场所。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院校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割开来,致使学生人文素养不容乐观,国学知识严重匮乏。由于对民族文化的漠视,带来了大学生民族情感、社会意识、国家观念、审美情趣的淡化,导致了整体素质的下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知识的教育刻不容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贵和持中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人轻神的人本精神,知行合体的实用精神,义以为上的重德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等,建构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宝库。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不容推卸地肩负着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维护民族文化血脉传承的重要使命。为此,我国高校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使命,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的责任,大学教育必须体现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实际,现对当代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做如下阐述: 一、在大学普遍开设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三十条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当前,在大学教育中,经济、法律等应用学科备受青睐,而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为使传统文化代代传承和更新发展,大学应普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根据情况可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并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在学生的基础课中增加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识类课程,从而为大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供必要的课程平台,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进而弘扬传统美德,发扬传统民族精神。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以下介绍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供同学们参考: 1.主动学习的习惯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 2.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把每个规定的学习时间分成若干时间段,根据学习内容,为每个时间段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要求自己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这样做,可以减少乃至避免学习时走神或注意力涣散的情况,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在完成每个具体学习任务后,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使自己愉快地投入到下一时间段的学习中去。 3.各学科全面发展,不偏科的习惯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发展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要求中学生要全面发展,不能偏科。这就要求中学生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更要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兴趣。对不喜欢的学科或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可以适当降低标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初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然后要求自己去完成。这是克服偏科现象的有效方法。 4.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5.认真听课的习惯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因此,中学生上课必须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能否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学习,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展示思维。 6.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

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浅析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盐城市冈中小学尹琴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一、有效性的界说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 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即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存在,缺少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这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对人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有所侧重。 第二,发展就其层次而言,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之说,即儿童发展可能性的思想,归结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结论。教学作用于儿童发展的途径,由于维果茨基引进了区分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而揭示出一个清楚的观念。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区,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儿童能够解决智力任务。维果茨基把第二种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就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儿童今天在合作中会做事,到明天就会独立地做出来。所谓教学促进发展,就是把最近发展区不断转化为现有发展区。 第三,发展就其形式而言,有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 内在发展是一种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为标志的发展。新课程强调内在发展,为此,在教学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计划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计划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计划篇一一、指导思想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在新的学年里,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从小事抓起,从细节抓起,从现在做起。扎实有效地进行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根据本班情况,制定养成教育计划。? 二、工作目标 在以往抓养成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环境卫生、文明礼仪,学习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树立良好校风。使班级在卫生习惯、文明礼仪、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有更大的进展。 三、实施计划 (一)、卫生习惯养成教育。 1、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勤换衣服,睡前刷牙、洗脸,指甲内无污垢,身体无异味。饭前便后洗手。 2、清洁区和教室每天要清扫干净。 3、保持桌椅的干净整洁,定期整理课桌和清理书包。 4、不在墙壁上乱贴、乱写、乱画。 5、爱护环境,不在校园及公共场所乱扔乱抛果皮、纸屑、垃圾。 (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1、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自觉使用“请、谢谢、您好、再见、对不起” 等礼貌用语。 2、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 3、向别人请教,态度要诚恳。 4、不打架、不骂人。公共场所不得喧哗。不追逐、打斗、玩有危险的游戏。 5、不给同学起绰号,不歧视身体残疾的同学。当同学答错问题时不起哄、不嘲笑。

6、集合出入按指定路线和顺序?不插队、不推搡?不争先恐后,上下楼梯脚步要轻,右行礼让。 7、认真做好课间操、眼保健操,姿势正确。 8、积极参加课外活动,能自觉锻炼身体 (三)、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1、课前要预习,预习有记录,学会带着问题听课,提倡记课堂笔记。 2、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静待老师上课。 3、上课坐姿端正,书写时握笔姿势正确。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身体离桌一拳?。 4、上课专心听讲,不乱说乱动,勇于提问,积极回答,抓重点,积极思考。 5、作业要字体端正,纸面清洁,格式正确,认真完成。 6、按时完成作业,做到独立、耐心、细致。 7、考试答题要细心、准确、书写规范 四、工作措施 1、学生成立文明“稽查小组”,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2、将“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纳入班级月考核。 3、积极开展相关活动,促进“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 4、家校联手。。指导和督促家长从自身做起,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对孩子的教育,行成家校合力,齐抓共管的局面。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在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要重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工作,把养成教育摆在首要位置,长期进行下去。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计划篇二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学校德育工作要求,根据四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自理能力培养等方面齐抓并进,努力创设一个使学生能愉快的学习、快乐的活动、健康的成长的“温馨家园”。 二、工作目标 1、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全面执行生活管理职能,建立学生自主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使学生在自我检查各项常规的落实、自主活动的组织、自我困难的克服、学习时间的安排等方面的自理能力有一个更大的提高。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教育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教育 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值得大家重点关注。文章调查了当前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情况,并简要分析了问题原因,提出通过“互联网+”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网络新媒体载体和传统文化特色活动等来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标签:“互联网+”;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措施 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高等学校的教育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传统,且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已成为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则集中体现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因此,我们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打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同时,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新概念,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成为广受关注的问题。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有采用当时社会传播最快的流行文化,如春联、门神、戏曲以及小说等进行传播的传统。我们在“互联网+”时代,就要顺应时代需求,进行基于信息技术的变革,更新教育内容、变化教育途径等,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通过适合大学生的方式来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二、当前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情况 1.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存在缺失 笔者曾经对一个班级的81名学生做过一个关于中国四大名著了解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知道四大名著,也了解一部分内容,但大部分学生是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完整读过原著的不到10%。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文学水平,细致的刻画和所包含的思想为历代读者称道,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而影视作品很多都是经过改编,保持原著原味的很少。可见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途径存在很大问题。同理而论,不止四大名著,可能还有其他新杂剧、旧传奇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学生仅从观看表达狭隘的影视作品是不能理解和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味的。而且大学生对传统戏剧、曲艺等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 2.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认识模糊

如何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赵金哲 同是一个班的学生,为什么有的学习效果较好,有的学习效果较差呢?众所周知,这里面除了智商外,还和学习习惯有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惯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播下一个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可见成功的教育应从良好习惯的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一种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身。”……这就是说,如果学生从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将来他就能在没有任何强制因素和外人点拨辅导的情况下,也能非常自觉、饶有兴味地去学习、去生活。 什么是习惯?习惯是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是思维和性格的某种倾向;是一种习惯性的态度和行为。 培养好习惯,构建新生活。既然如此,那么怎样让刚入学的低段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呢? 首先,要主动与学生交心:应主动地、和蔼地和每个学生交谈,打消学生对学校的陌生感,尽快成为每个学生的好朋友。要注意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每个学生都是抱着美好的愿望上学的,教师要保护并激发这种学习的愿望,循循善诱,积极鼓励应是我们启蒙教师主要的教学方式。

其次、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养成习惯的欲望:孔子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一旦有了自觉性,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故教师应千方百计,使学生了解这样做的好处,激发起学生这样做的愿望。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特别是要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通过故事或通俗易懂、儿童化的语言,满足学生好动和自我表现的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学生在满足心理需要的过程中,注意力自然而然集中在学习上。另外,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教师的教学艺术显得格外重要,千叮万嘱学生是会厌烦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老师可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如要让学生安静时,教师说:“一、二、三”,学生说:“快坐好”;需要提示时,教师说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后半句。如,“小小耳朵——认真听,小小眼睛——仔细看,小小头脑——仔细想,小小双手——学会做”,学生很感兴趣。教师有时用眼神暗示,手势暗示等能起很好的作用。此外,有的老师还总结了处理偶发事件的策略。如,“宽容的策略,转移的策略,停顿的策略,幽默的策略,诱导的策略。暗示的策略,冷却的策略”等。 第三、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对成年人一般提出要求就行了,不需指导过细,而对低段小学生则不行,必须做到“明确要求,指导具体”。如学生的作业习惯,要制定出具体要求,如:一、书写规范、二、

传统文化教育案例——爱心细雨促成长教学文案

传统文化教育案例——爱心细雨促成长

传统文化教育案例——爱心细雨促成长 一、背景介绍: 中高职学生,大多是中考、高考落榜生,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选择职业教育本来就是无奈之选。他们文化知识基础差,主要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好多学生在初高中就是学校的刺儿头、问题学生。能否帮助他们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技能能否掌握与和能否顺利就业。因此,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职业院校的老师,工作中最头痛的就是如何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下面是我教学工作中运用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改变行为习惯的一个典型案例。 二、 [行为表现]: 参加教育教学工作多年,每一届都会遇到那么几位“调皮捣蛋”的“刺儿头”“问题学生”。这类学生大多父母离异或家庭教育缺失。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上一届音乐专业班上有一位名叫俞馨茹(化名)的女生,很有缘,她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我学校舞蹈队的队员,歌也唱得很好。因此,我建议她转报音乐专业。她中等个子,性格活泼,个性张扬,情感丰富、待人豪爽,不拘小节,给人一种假小子的感觉。如若单是和她交流,给人的感觉是调皮、可爱。根本没有什么异样感觉。在入校一个多月后,专业课也学得很好,专业老师也都很喜欢她。我也感到很欣慰。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她开始化妆,脸涂得很白,把眉毛画得上翘,感觉很另类。我还教育了她几次,她也能认真接受,我们之间的关系相处得还是很融洽。后来发现她开始出现各种各样令所有任课教师和同学都头疼的情况:上课旁若无人地聊天,睡觉,玩手机;有反映她上课喜欢钻到课桌下面吃东西的;有反映她脾气暴躁和同学、任课老师吵架的。有一天,班主任在教育无果的情况下只好叫家长,我看到她居然和班主任吼,对年迈的奶奶大喊大叫地吵架,话语中没有一丝尊重,当时我就制止了她。再到后来,我没收了她在琴房充电的手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分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关键字:大学生传统文化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关系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调查,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都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如果是外国人那就另当别论了。。),第三,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一)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大学生若能够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前途之路更加平坦。 (二)传统文化推崇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待人接物的正确良好习惯。 传统哲学重视调解人际关系,推崇以诚待人,孜孜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营造安定的局面有积极作用。所谓“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都是推崇“忠恕之道”,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自己想到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案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案 四(2)班 教学目的: 1、引导家长认识学习习惯在孩子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和家长探讨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 教学难点: 家长怎么样以身示范,影响孩子的学习。 教学方法: 多媒体,家校互动。 教学流程: 一、教师引入,家长示疑 1、师: 我们班的56名同学,在入学一学期的时间内,各个方面都有很大进步。在学习方面,有些同学成绩优秀,学科也平衡,但也有几个同学,学习上比较困难。我有一个小发现,一些学习成绩进步不大的同学,上课时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写字比较随意……,今天请大家来,主要是共同探讨孩子学习上的问题。请大家畅所欲言。 2、家长发言讨论(略)。 3、师: 通过大家的发言,我们知道,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就是怎么样养成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

(一)从小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重要。 以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以及生动鲜活的案例阐述培养孩子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学习习惯是什么,我们应该认识和重视起来 学习习惯是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可分具体行为操作层次和心理操作层次,前者如写字习惯、看书习惯等;后者如思维习惯、记忆习惯等。孩子的学习习惯 是从他律到自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家长要注意早一点着手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些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佳,固然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有一点是可能肯定的,即这些孩子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有许多孩子做作业必须家长催逼才做,没有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有的孩子做作业必须家长陪在旁边,否则,学习就无法进行,等等。这都是不良的、很有害的习惯。孩子养成了这样的坏习惯,其学习成绩当然上不去。如果这个时期来请什么家教,当然不是治本之策。 即使再好的家庭教师也不能整天陪着你的孩子。因此,要想孩子学有所成,与时俱进,永不落后,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三)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下面入手 1、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小学生学习在起步阶段,往往要进行模仿。 如果满足于模仿,忽视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势必造成孩子思维的僵化,形成以模仿为主的思维定势,阻碍孩子智力的发展。因此,如何教给孩子思维方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是目前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除了让孩子学会进行分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推理以外,还应十分重视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

如 何 把 数 学 课 堂 还 给 学 生

如何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平罗县宝丰小学:马静 跟着名师工作室学习的确受益匪浅。看了这些优秀文章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好,在我们每节课当中如何让孩子们发挥自主性呢?新课程改革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今日的“映日荷花别样红”,不断地向纵深发展。在为新课程改革取得许多成效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也存在一种担忧,那就是:不少老师依然“霸道”地“把持”着课堂,严重忽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施课程改革中,如果不能体现这一点,新课改就会成为教师的一相情愿或纸上谈兵,会结出什么样的果,令人难以预料。 一、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自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处于不可动摇的主宰地位,而学生则是亦步亦趋地奉命执行。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强制性的灌输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减少了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了开放性和选择性,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要尽可能地在学习上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选择是自主意识的行动表现,在选择中,特别是在自主选择中,学生的自主意识被唤醒,创造力的培养才有可能 有人曾问哈佛大学的校长,建校350年来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哈佛大学的校长回答说,最值得骄傲的不是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不是造就了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是全美国500多家特大型企业一半以上的经理是我们哈佛的学子,最值得骄傲的是哈佛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让每一个从哈佛走出来的人都创造成功。哈佛的秘诀在哪里呢?就在于给学生选择的余地。 现在哈佛大学的选修课总共有1000多门,每一个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基本上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哈佛大学有一门选修课叫“中国的现代化”,而在我国1000多所大学里还没有这门选修课,可哈佛就有人关注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这么一门选修课让学生选择。

六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计划讲解学习

六1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计划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各种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习惯培养是打实基础的关键。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好习惯成就未来,坏习惯毁人一生。为了加强本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制定六(1)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新的课程标准为准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终身发展而奠定基础。 二、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学习策略,培养自学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2.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3.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培养内容 1.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根据预习要求认真预习课文,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向同学、家长询问,通过网络、工具书查阅资料,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以便在课堂上有重点的学习。

2.课前准备的习惯。课前做好准备,自觉检查课本、课堂练习本、必需的文具是否都准备齐全,并放置左上角或右上角。 3.认真听课的习惯。上课时,要专心听讲,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遵守上课的纪律,不做小动作,发言先举手,不随便离开座位,情绪饱满,精力集中。 4.要有良好的读书姿势。双手打开课本,将课本竖立在桌上,离眼睛一尺远。 5.书写的习惯。书写时注意保护好视力,做到“三个一”:眼睛离书本一尺,胸膛离书桌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写字姿势要端正,做到“头正、身直、足平、臂开”,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6.做作业的习惯。做作业时要专心、认真,书写时先想好再下笔。写完作业认真仔细地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改正。 7.整理书包的习惯。做完作业后把作业本、课本、文具盒等学习用品放入书包中,并将书包整理好,使学习资料、学习用品在书包中分类放置有序。 8.不在课本、作业本上乱涂乱画,爱护课本、作业本,不随便撕作业纸,保持课本、作业本的清洁和完整无缺。 9.说话的习惯。练习说完整话,口齿清楚,声音洪亮,仪态端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