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食管癌淋巴结微转移检查

食管癌淋巴结微转移检查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食管癌淋巴结微转移检查

作者:何金涛, 朱江, 李强, HE Jin-tao, ZHU Jiang, LI Qiang

作者单位:四川省肿瘤医院,成都,610041

刊名:

现代预防医学

英文刊名: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

年,卷(期):2008,35(11)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3条)

1.蔡华新.陈思潮.黄灿华613例食管癌外科治疗的临床观察[期刊论文]-实用癌症杂志 2006(02)

2.房居高肿瘤微转移早期检查的研究进展 2000(01)

3.许建华.杨钟波.叶凯食管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的价值[期刊论文]-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6(12)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何金涛.陈利华.任光国.肖文光.庄翔.肖波食管癌术中左喉返神经淋巴结切除及临床意义-泸州医学

院学报2003,26(3)

目的:左喉返神经淋巴结链是胸段食管癌常见的淋巴转移部位,经右胸切口对该处淋巴结的切除国内文献尚未见报道,本文旨在介绍该淋巴结切除的手术方法,并初步探讨左喉返神经淋巴结切除的临床意义.方法:2000~2002年间经右胸切口食管癌手术中行左喉返神经淋巴结切除121例,回顾分析该组病例左喉返神经淋巴结的转移率,左喉返神经淋巴结切除的手术方法.结果:共切除左喉返神经淋巴结283个,查见肿瘤转移88个,占31.09%;其中上段食管癌中切除63个,肿瘤转移25个,转移率39.68%;中段203个,转移41个,转移率20.20%;下段17个,转移3个,转移率17.65%.熟悉左喉返神经的解剖和比邻关系有利于淋巴结的顺利切除.结论:食管癌左喉返神经淋巴结链转移较常见,可能是术后气管周围复发的主要原因.经右胸左喉返神经淋巴结切除手术过程不复杂,无明显的手术并发症,不显著增加手术时间,且理论上可减少肿瘤复发,提高病人五年生存率,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2.会议论文王洲.刘相燕.刘凡英.李树海食管癌淋巴结微转移的诊断及预后的前瞻性研究2006

目的:探索食管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并评价其预后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对63例食管鳞癌患者手术后病理诊断阴性的区域淋巴结(pN0)进行进一步研究,检测其Mucin1(muc1)基因mRNA表达,对淋巴结微转移进行基因诊断.对患者随访,应用x2检验比较患者的生存差别;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判定独立的预后因素.结果:淋巴结微转移基因诊断的特异度为100%(30/30);淋巴结微转移基因诊断的灵敏度为

90%(27/30).366枚pN0淋巴结中,22例患者(34.9%)的30枚淋巴结(8.2%)检测到muc1基因mRNA的表达,诊断为淋巴结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者3a生存率为54.5%(12/22),无转移者3a生存率为80.5%(33/41),两组相比较差别显著(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3肿瘤(P<0.05,OR=7.17)和淋巴结微转移(P<0.05,OR=3.71)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应用RT-PCR法检测食管癌区域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的表达,可以诊断淋巴结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与pN0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3.学位论文陈勇胸段食管癌及贲门癌手术患者淋巴结转移状况分析——1996-2004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随机

抽样报告2007

目的: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区,近年来,与食管下段相连的贲门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淋巴结转移是食管贲门癌重要的转移途径之一,也是术后复发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食管贲门癌淋巴引流区域涉及颈部、胸部和腹部,但是目前对食管贲门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界定国内外尚缺乏统一的认识,导致临床工作中对肿瘤区域淋巴结的清扫范围不尽相同。本研究拟通过分析食管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状况及其与临床特征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试图掌握其转移规律,探究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外科医生确定适宜的淋巴结清除范围和选择合理的术后治疗方式,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方法

1 随机抽取1996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胸段食管癌及贲门癌手术病例1526例,建立患者临床资料Access数据库。

2 选取年龄、肿瘤部位、肿瘤长度、病理类型、浸润深度、脉管瘤栓、周围器官受侵和标本残端8个临床特征因素,对每一因素进行分层,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

3 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两样本率的卡方检验、多个率之间的比较采用卡方分割法,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特征因素的相关性统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a=0.05为统计学检验的显著性水准。结果1 本组资料显示:胸段食管癌及贲门癌胸腔清扫的淋巴结以隆突下淋巴结、食管旁淋巴结为主,腹腔清扫的淋巴结以贲门旁淋巴结、胃左动脉淋巴结为主。

2 不同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状况(卡方检验,k=3,a’=0.0125)2.1 胸段食管癌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部位包括胸腔和腹腔,其中胃左动脉淋巴结转移度最高,显著高于食管旁和贲门旁淋巴结(P’<0.0125),贲门旁与食管旁淋巴结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125),淋巴结转移率在食管旁、贲门旁和胃左动脉淋巴结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125)。

2.1.1 胸上段食管癌胸上段食管癌主要向颈部和胸腔淋巴结转移,其向腹腔方向转移的程度较胸中段低,胸上段食管癌胃左动脉和隆突下淋巴结的转移度显著低于胸中段食管癌(分别P’<0.0125和P<0.05)。

2.1.2 胸中段食管癌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呈上下双向,其转移程度与胸上段及胸下段食管癌均有相似之处。胸中段与胸下段食管癌之间隆突下淋巴结的转移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食管旁、贲门旁淋巴结的转移率和转移度在胸中段与胸上段食管癌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125)。胃左动脉淋巴结的转移率在胸中段与胸上段食管癌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125)。

2.1.3 胸下段食管癌胸下段食管癌主要向食管旁淋巴结、贲门旁淋巴结和胃左动脉淋巴结转移,胸下段食管癌食管旁、贲门旁和胃左动脉淋巴结的转移率和转移度均显著高于胸上段和胸中段食管癌(P’<0.0125)。

2.2 贲门癌2.2.1 贲门癌淋巴结转移部位主要在腹腔,腹腔淋巴结转移程度显著高于胸段食管癌。贲门癌组贲门旁和胃左动脉淋巴结的转移率和转移度显著高于食管癌组(P<0.05);贲门癌组贲门旁与胃左动脉淋巴结的转移率和转移度均显著高于食管旁淋巴结(P,<0.0125),转移率和转移度在胃左动脉与贲门旁淋巴结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125)。

2.2.2 贲门癌胸腔食管旁淋巴结也易发生转移,转移程度与胸段食管癌相似。食管旁淋巴结的转移率和转移度在贲门癌和胸段食管癌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特征因素之间的Logistic回归分析3.1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部位、肿瘤长度、病理类型、浸润深度、脉管瘤栓、周围器官受侵及标本残端情况对淋巴结转移均有显著性影响(P<0.01),而年龄对其无显著影响(P=0.262)。

3.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长度、浸润深度、脉管瘤栓、标本残端情况对淋巴结转移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

3.2.1 肿瘤长度为3.1~5cm、5.1~7cm及>7cm时淋巴结出现转移的危险性分别是肿瘤长度≤3cm的1.766倍、2.462倍、2.320倍,统计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3.2.2 肿瘤侵及固有膜或粘膜下层时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是原位癌的5.675倍,但无统计学意义(P=0.112),侵及浅肌层、深肌层、纤维膜及周围软组织时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分别是原位癌的11.103倍、16.062倍、21.296倍和25.486倍,统计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2.3 脉管瘤栓阳性时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是脉管瘤栓阴性的

4.326倍,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1)。

3.2.4 手术标本残端阳性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是残端阴性的1.728倍,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1 胸上段食管癌主要向颈部及胸腔淋巴结转移,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呈上下双向转移,胸下段食管癌主要向胸腔、腹腔淋巴结转移,贲门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在腹腔,食管旁淋巴结也易出现转移。

2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清扫重点在胸腔以及腹腔的贲门旁和胃左动脉淋巴结,贲门癌淋巴结清扫重点在腹腔,胸腔主要清扫食管旁淋巴结。

3 随着肿瘤长度、浸润深度的增加以及脉管瘤栓和残端癌细胞的出现,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4 贲门旁淋巴结和胃左动脉淋巴结分别归属于贲门癌区域淋巴结中的第1站和第2站,但两者有着相似的转移程度,印证了关于贲门癌胃左动脉淋巴结高转移特性的报道。

5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对食管贲门癌手术清扫淋巴结范围有一定倾向,但与颈胸腹三野或胸腹二野标准淋巴结清扫相比,其优劣性还需要进行长期全面深入的分析。

4.期刊论文郑世营.赵军.葛锦峰.吴广州.李小兵.邵峰.纪勇食管癌淋巴结微转移的诊断及预后的前瞻性研究-江

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16(2)

目的:探索食管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并评价其预后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对63例食管鳞癌患者手术后病理诊断阴性的区域淋巴结(pN0)进行进一步研究,检测其Mucinl(myc1)基因mRNA表达,对淋巴结微转移进行基因诊断.对患者随访,应用x2检验比较患者的生存差别;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判定独立的预后因素.结果:淋巴结微转移基因诊断的特异度为100%(30/30);淋巴结微转移基因诊断的灵敏度为

90%(27/30).366枚pN0淋巴结中,22例患者(34.9%)的30枚淋巴结(8.2%)检测到myc1基因mRNA的表达,诊断为淋巴结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者3年生存率为54.5%(12/22),无转移者3年生存率为80.5%(33/41),两组相比较差别显著(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3肿瘤(P<0.05,OR=7.17)淋巴结微转移(P<0.05,OR=3.71)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应用RT-PCR法检测食管癌区域淋巴结中myc1基因mRNA的表达,可以诊断淋巴结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与pN0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5.期刊论文胡杨.李勇.解晨昊.付茂勇.谢天鹏.赵雍凡.HU Yang.LI Yong.XIE Chen-hao.FU Mao-yong.XIE Tian-

peng.ZHAO Yong-fan食管癌手术中胃左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临床意义-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5,12(5)

目的探讨食管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评价胃左动脉切除在食管癌手术中的意义.方法 186例食管癌患者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手术切除肿瘤时常规连同胃左动脉及其周围所有淋巴结和脂肪组织切除,根据胃左动脉旁淋巴结是否转移将患者分为两组,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阴性组;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和logistic回归对组间可能影响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86例患者中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阳性33例(17.7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NM分期、食管旁、贲门旁、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等因素与食管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相关(P<0.001,P=0.025,0.047,0.038);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肿瘤部位与食管、贲门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相关(P=0.002);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跳跃式转移发生率为78.79%(26/33).结论食管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部位相关,食管癌术中应常规切除胃左动脉及周围组织.

6.学位论文邓新娜胸段食管癌及食管胃交界部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对预后影响的分析-1996~2004年河北医科大

学第四医院随机抽样报告2009

目的:我国是食管癌(esophagus carcinoma,EC)、食管胃交界部癌(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carcinoma,EJC)的高发区。淋巴结转移是其重要的转移途径之一,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前期研究中,我们从总体上对胸段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进行研究,并阐述不同部位肿瘤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预后分析得出淋巴结转移个数是影响胸段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根治术病例预后的独立因素。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认为食管胃交界部癌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基于前期研究结果,本研究将对食管胃交界部癌进行单独研究,进一步探讨胸段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以及两种肿瘤的内在联系和区别。通过研究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与预后的关系,为根治手术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术后选择合理的综合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1.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1996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期间进行手术治疗的胸段食管癌及食管胃交界部癌病例,随机抽取1574例,建立患者临床资料Access数据库,剔除姑息手术和未切除肿瘤160例,共得到行根治性手术患者1414例,其中胸段食管癌886例,食管胃交界部癌528例。

2.分别计算胸段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的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度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3.选取肿瘤部位、浸润深度、临床分期3种因素进行分层,比较胸段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的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度的差别。

4.对1414例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进行随访,共计访得906例。对于随访资料完整的病例,分别分析淋巴结转移及清扫范围与胸段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预后的关系。

5.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两样本率的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的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计算生存率用life tables法,生存率的比较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本研究涉及的所有统计计算均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以P<0.05为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1.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为36.0%,转移度为13.88%。食管胃交界部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5.8%,转移度为31.04%。

2.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2.1 胸段食管癌

肿瘤长度增加、肿瘤部位下移、浸润深度增加、瘤栓阳性、周围受侵阳性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均明显增加(P<0.05)。

2.2.食管胃交界部癌

浸润深度增加、瘤栓阳性、周围受侵阳性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均明显增加(P<0.05)。肿瘤长度增加,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P<0.05),而转移度明显降低(P<0.05)。

2.3 比较胸段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的淋巴结转移的差别

2.3.1 肿瘤部位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Table3)

不同部位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均差异显著(P<0.01)。

从淋巴结转移率角度分析:食管胃交界部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胸上段癌及中段癌(P<0.05),而胸下段癌与食管胃交界部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从淋巴结转移度角度分析:食管胃交界部癌的淋巴结转移度明显高于胸上、中、下段食管癌(P<0.01)。

2.3.2 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Table4)

浸润深度不同,两种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均差异显著(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均与浸润深度成正相关关系(P均<0.01)。

从淋巴结转移率角度分析:浸润深度在浅肌层,胸段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食管胃交界部癌(P<0.05),浸润深度在其它各层,胸段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从淋巴结转移度角度分析:侵及深肌层以内的各层,胸段食管癌与食管胃交界部癌的淋巴结转移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侵及深肌层及以外的各层,食管胃交界部癌的淋巴结转移度明显高于胸段食管癌(P<0.05)。

2.3.3 分期相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Table5)

从淋巴结转移率角度分析:Ⅰ期、Ⅳ期病例组,胸段食管癌及食管胃交界部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Ⅱ期病例组,食管胃交界部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胸段食管癌(P<0.01)。Ⅲ期病例组,胸段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食管胃交界部癌(P<0.01)。

从淋巴结转移度角度分析:Ⅰ期、Ⅱ期病例组,胸段食管癌与食管胃交界部癌的淋巴结转移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期病例组,胸段食管癌的淋

巴结转移度明显高于食管胃交界部癌(P<0.01);Ⅳ期病例组,食管胃交界部癌的淋巴结转移度明显高于胸段食管癌(P<0.01)。

3.淋巴结转移与胸段食管癌和食管胃交界部癌预后

3.1 淋巴结转移对胸段食管癌预后的影响

3.1.1 无淋巴结转移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16%、79.94%、71.72%,有淋巴结转移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63%、4

4.82%、29.41%,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预后明显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P<0.01)。

3.1.2 阳性淋巴结个数在0、1~3个、>3个三个级别的预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阳性淋巴结个数0个组的生存曲线明显优于1~3个、>3个组

(P<0.01),阳性淋巴结个数1~3个组的生存曲线明显优于>3个组(P<0.01)。将上述分组引入T3M0期病例得到相似结论。

3.1.3 淋巴结转移度在0、0-20%、>20%三个级别上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80.38%、51.36%、40.00%,5年生存率分别为71.92%、41.46%、

21.60%,预后差别显著,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3.1.4 行胸腹部联合清扫术的患者,淋巴结转移区域数不同,5年生存率分别为:0个区域:71.71%;1个区域:33.09%;2个区域:21.64%;各组生存差别显著,组间比较均差别显著。

3.1.5 按淋巴结清扫范围不同,胸腹部联合清扫组、单纯胸部清扫组、单纯腹部清扫组的生存曲线无显著性差异。将上述分组引入胸中段癌,各组生存曲线也无显著性差异。

3.1.6 N1M0期、T2N1M0期、T3N1M0期胸段食管癌病例,隆突下淋巴结阴性组的1.3.5年生存率显著优于隆突下淋巴结阳性组,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贲门旁淋巴结、食管旁淋巴结是否转移,其生存曲线无显著性差异。

3.2 淋巴结转移对食管胃交界部癌预后的影响

3.2.1 无淋巴结转移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5.29%、61.47%、49.93%,有淋巴结转移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45%、31.16%、17.09%,两者生存差别显著。

3.2.2 按照N分期的不同进行分组,N0期病例与N1、N2、N3期病例比较,均预后差别显著,而N1、N2、N3期病例两两比较,预后均无显著性差异


3.2.3 淋巴结转移度在0、0-50%、>50%三个级别生成不同的生存曲线,预后差别显著;淋巴结转移度为0组的生存曲线明显优于0-50%、>50%组,淋巴结转移度为0-50%组的生存曲线明显优于>50%组。

3.2.4 清扫范围不同,胸腹部联合清扫组、单纯胸部清扫组、单纯腹部清扫组的生存曲线无显著性差异。将上述分组引入Ⅲ、Ⅳ期病例,各组生存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3.2.5 对于Ⅲ、Ⅳ期的病例,食管旁淋巴结、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贲门旁淋巴结是否转移的生存曲线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1.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1.1 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浸润深度、瘤栓、周围受侵是影响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的因素,性别仅影响淋巴结转移率。

1.2 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瘤栓、周围受侵是影响食管胃交界部癌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的因素,年龄仅影响淋巴结转移度。

1.3 胸段食管癌与食管胃交界部癌淋巴结转移的比较,分期、浸润深度均相同的两种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程度存在差别,两种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应区别研究。

2.淋巴结转移与胸段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预后

2.1 阳性淋巴结个数、淋巴结转移度、淋巴结转移区域数均是影响胸段食管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2.2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清扫范围不同,各组生存曲线无显著性差异。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2.3 N1M0期、T2N1M0期、T3N1M0期的胸段食管癌中,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贲门旁淋巴结、食管旁淋巴结转移情况对预后无显著影响。因此,临床上应该重视隆突下淋巴结的清扫。

2.4 淋巴结转移度是预测食管胃交界部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2.5 食管胃交界部癌淋巴结清扫范围不同,各组生存曲线无显著性差异,彻底的腹腔清扫可能已经足够。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2.6 对食管胃交界部癌Ⅲ、Ⅳ期病例的研究,食管旁淋巴结、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贲门旁淋巴结转移情况对预后无显著影响。

7.期刊论文卢敏.胡永校.LU Min.HU Yong-xiao下段食管癌转移淋巴结检测的临床价值-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09,38(1)

目的 研究下段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资料,探讨食管癌手术合理的廓清范围.方法 采用手持式γ探针(GDP)检测经99nfTc-MIBI标记的下段食管癌病人30例,10例食管平滑肌瘤为对照,术中采用经左胸切口探测病灶,胸内和腹部淋巴结及切除的标本,术后对常规病理为阴性的淋巴结,即假阳性进行连续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计算及统计学处理.结果 30例病人当中,廓清淋巴结750枚,转移者共有190枚.淋巴结转移以纵隔转移多见;其次为腹部转移.用手持式γ探针探测淋巴结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98.94%,准确率97.60%.结论 手持式γ探针不仅能检测出微小的转移淋巴结,而且术中就能准确地判断肿瘤的临床分期,为食管癌手术采用合理的廓清范围提供理论依据.

8.期刊论文袁欣.白世祥.刘菊.张合林.平育敏.杨立伟食管癌区域淋巴结中微血管形成的研究-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1,1(10)

] 目的探讨食管癌区域淋巴结微血管形成的规律.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52例食管癌标本原发灶及区域淋巴结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结果①原发灶和阳性淋巴结MVD分别为13.85±5.57,11.33±4.44(P<0.01);②转移组阴性淋巴结、非转移组淋巴结及阳性淋巴结MVD分别是

18.61±6.77,15.31±3.74和11.33±4.44,两组阴性淋巴结MVD均高于阳性淋巴结(P<0.01),两组阴性淋巴结间亦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①淋巴结内可能存在抗肿瘤血管形成因素;②癌转移可能使阴性淋巴结血管化.

9.会议论文相加庆.张亚伟.胡鸿.马龙飞.缪珑昇.李鹤成影响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分析2006

目的:分析影响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以指导胸段食管癌手术的淋巴结清扫方式.方法:对接受三野淋巴结清扫的230例食管鳞癌患者的肿瘤部位及临床病理指标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平均每例患者的淋巴结切除数为25.3±11.4(11~71)枚,230例患者中133例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转移度57.8%).颈、胸、腹三区淋巴结转移率,上胸段食管癌为41.6%、19.44%和8.3%,中胸段食管癌为33.3%、34.7%和14%,下胸段食管癌为36.4%、

34.1%和43.2%.上、中、下胸段食管癌颈部或胸腔淋巴结转移率无显著性差异;而下胸段食管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上胸段或中胸段食管癌

.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管血管浸润情况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有意义因素.结论:对各段食管癌均应清扫颈、胸部淋巴结,而上、中胸段食管癌腹部淋巴结的清扫的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患者的肿瘤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管血管浸润与淋巴结是否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影响淋巴结清扫的因素.

10.学位论文王岩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薄层CT诊断的病理对照研究2007

背景:食管癌(Carcilloma of esophagus)是世界第九大恶性肿瘤,全球死因中排名第六。我国是食管癌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很高的国家,发病率约9.5~14.6/10万人口,标准化死亡率为14.59/10万人口<'[1]>。食管淋巴引流广泛,早期就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有无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的范围及数量对食管癌的预后影响很大。治疗前准确的淋巴结转移诊断对于食管癌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早期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术前的临床分期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其中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对检查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有重要的作用。各种研究对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观点不一<'[25.26.27]>,目前CT所见淋巴结短径≥1.0cm是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常用标准,但是临床上CT图像短径小于该诊断标准的转移淋巴结并不少见。随着影像设备的发展和检查技术的提高,术前薄层CT扫描能够发现更多更小的淋巴结,其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性以及对淋巴结清扫范围的参考意义如何尚未有统一的观点。本研究通过对43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旨在评价术前薄层CT扫描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诊断的价值,同时探讨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标准的合理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目的:对食管癌病人颈胸腹淋巴结进行严格分组,对照研究薄层CT扫描图像与术后病理结果的关系,评价术前薄层CT扫描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同时探讨目前CT扫描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诊断标准的合理性。

材料与方法:选择2001年10月至2006年12月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就诊、临床分期Ⅰ~Ⅱb期的未进行治疗的43例胸段食管癌病例(临床分期按

AJCC-UICC国际食管癌TNM分期系统2002)。术前一周内进行薄层CT扫描。胸内淋巴结分区根据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for

Cancer,AJCC 2002)标准,结合临床三野清扫手术清扫习惯将下颈、胸部及上腹部淋巴结按照明确的分区标准进行分区<'[4.5.31]>,淋巴结资料分16个区进行统计,观察并记录淋巴结的位置与大小。扫描后不进行抗癌治疗,于一周内采用三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6]>,对颈胸腹三个区域的淋巴结进行清扫,观察、记录各个淋巴结位置,并分组送病理检查。对比薄层CT扫描所见淋巴结与病理结果,研究薄层CT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意义

;对薄层CT所见小淋巴结按三种不同短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结果进行ROC分析,判断短径诊断标准的合理性。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earson#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计算法分析。所有统计资料均用SPSS 13.0软件包完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本组43例病例术后病理显示淋巴结转移者20例,CT观察到淋巴结254粒,手术清扫淋巴结908粒,其中病理见癌细胞转移的淋巴结78粒。按照短径≥1.0am的标准,薄层CT扫描诊断病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50﹪、91.3﹪和72.1﹪;对各组淋巴结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31.0﹪、98.8﹪和95.1﹪。按照短径≥0.5cm的标准进行各组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其敏感性明显提高到84.4﹪,但是特异性明显降低至

81.9﹪,假阳性几率明显增高。用淋巴结短径≥0.8cm作为标准进行各组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敏感性由31.0﹪增加至61.9﹪,特异性(95.1﹪)和准确率(93.0﹪)无明显变化,说明其对转移淋巴结诊断的价值提高。Youden指数J值由0.29增加到0.57,明显增大且更接近1,说明该标准更具有诊断价值。本组病例CT能观察到且手术证实的淋巴结共254粒,其中病理证实转移者57粒,无转移者197粒,21粒转移淋巴结其相应区域CT图像未见淋巴结。将CT图像观察到的淋巴结按照短径≥0.5cm、≥0.8cm和短径≥1.0cm三种标准进行诊断,结果进行ROC分析并描画ROC曲线,曲线下方的面积为分别为0.559、

0.626和0.591,95﹪可信区间为分别为(0.479~0.636)、(0.539~0.713)及(0.500~0.681),说明薄层CT所见4/43淋巴结短径对淋巴结转移具有诊断意义,本组病例使用短径≥0.8cm标准诊断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意义较大。

结论:食管癌术前薄层CT扫描对病人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能够较为准确的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但敏感性稍低;本组中采用短径

≥0.8cm标准较用短径≥0.5cm及≥1.0cm作为诊断标准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在敏感性提高的同时对诊断的特异性影响不大,其诊断价值更大。薄层CT扫描所见淋巴结短径对淋巴结转移有较大的诊断价值,缩小薄层CT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具有可行性。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cb13171099.html,/Periodical_xdyfyx200811074.aspx

授权使用:WF0027232(WF0027232),授权号:4cfb5d51-7950-4efa-ad4e-9e9d007e97f3

下载时间:2011年3月5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