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外科学复习要点讲课稿

中医外科学复习要点讲课稿

中医外科学复习要点讲课稿
中医外科学复习要点讲课稿

中医外科学复习要点

I、总论

一、发展史

1.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1)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①列证最详,论治最精;②重视脾胃;③重视外治法和外科手术。

(2)全生派: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

①倡外科阴阳辩证,阴疽用“阳和通腠,温补气血”;②以消为贵,以托为畏;③创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等。

(3)心得派: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①三焦辩证运用于外科疮疡:上部因风温风热;中部因气郁火郁;下部因湿火湿热。②外疡实从内出论。

③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治疗疔疮走黄。

二、基本术语

1.命名原则:

部位:乳痈、子痈、对口痈穴位:人中疔、委中疔、膻中痈

脏腑:肠痈、肝痈、肺痈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

形态:蛇头疔、鹅掌风颜色:白驳风、丹毒

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范围大小:小者为疔,大者为痈

病程长短:千日疮传染性:疫疔

2.痈: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分为外痈(体表皮肉)和内痈(脏腑)。

疽: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有头疽(肌肤间-西医的痈)和无头疽(骨骼关节等深部组织-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

跟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收束者多为阳证,平榻者多为阴证。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粟粒状脓头、如钉丁之状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软陷为成脓,根脚散漫或塌陷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

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

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尤如滴漏。包括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和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

痰:是指发于皮里皮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证。结核:结聚成核、结如果核的肿块。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

岩:病变部位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后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穴。

三、病因病机

1.致病因素:

(1)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2)情志内伤:病位循行肝经部位夹郁夹痰。

(3)饮食不节:湿热火毒内生

(4)外来伤害:跌打损伤、沸水、火焰、冷冻。

(5)劳伤虚损

(6)感受特殊之毒: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疫毒。

(7)痰饮瘀血

2.发病机理:总的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3.气血在外科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否,与人体的气血盛衰有密切的关系。气血盛者,即使外感六淫邪毒,或内伤七情,也不一定发病;反之则易发病。(2)当致病因素造成局部气血凝滞,通过治疗,去除致病因素,使气血运行恢复正常,则使外科病变得以消散吸收而痊愈。如果局部气血凝滞进一步发展,郁而化热,致使热胜肉腐,血肉腐败而为脓。当脓肿形成后,如治疗得当,及时切开引流,或人体正气不衰,抗病能力尚强,脓肿自行溃破,脓液畅泄,毒从外解,气血凝滞得以通畅,形成溃疡后,脓腐渐除,新肉生长,最后疮口愈合。(3)此外,气血的盛衰直接关系着外科疮疡的起发、破溃、收口等,对整个病程的长短有一定的影响。如气血充足,外科疮疡不仅易于起发、破溃,而且也易于生肌长肉而愈合;如气虚者则难于起发、破溃,血虚者则难以生肌收口,甚至气血虚弱无力抗邪托毒,毒不能随脓出面解,还易发生邪毒内陷,侵入营血,内攻脏腑,引起危重症的发生。(4)可见气血的盛衰,对外科疾病的治疗和预后都有着密切关系。

四、疾病辨证

★1.疮疡局部症状的阴阳辨证要点:

2.部位辨证:指按外科疾病发生的上、中、下部位进行辨证的方法,又称“外科三焦辨证”。

“盖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火属湿,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俱发于中也。

3.辨肿的性质:

4.辨脓

确认成脓方法: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不仅可以辨脓的有无,确定深度,还可以采集脓液标本)、B超。

四、疾病治法

1.内治法三个总则

2.内治法的具体运用: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调胃。3.清热法适应证、代表方。

4.药物疗法:膏药、油膏、箍围药、草药、掺药。

5.箍围药

6.提脓去腐药

8.手术疗法:切开法、火针烙法、砭镰法、挑治疗法、挂线法、结扎法。

砭镰法:【适应症】适用于急性阳证疮疡,下肢丹毒、红丝疔。

挂线法:【适应症】凡疮疡溃后,脓水不净,虽内服、外敷等治疗无效而形成瘘管或窦道者;或疮口过深,或生于血络丛处而不宜采用切开手术者,均可使用。

9.切开法切口选择: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形切开,免伤乳络;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II、普外

一、疮疡

1.病因病机

(1)病因: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

(2)病机: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热胜肉腐。

2.辨证论治

3.各病病名、定义、临床特点

第一节疖

定义:一种发生于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床特点:肿势局限(直径多小于3cm),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化脓、易溃、易敛。

第二节疔

定义: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1)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2)手足部疔疮

(3)红丝疔:是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可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邪毒重者可内攻脏腑,发生走黄。

(4)烂疔:是一种发于皮肉之间,易于腐烂,病势凶险的急性传染性疾病。特点是来势急骤凶险,焮热肿胀,疼痛彻骨,肿胀迅速蔓延,极易腐化,患处皮肤很快大片腐烂脱落,范围甚大,疮形略带凹形,流出脓液稀薄如水、臭秽,易并发走黄,危及生命。

(5)疫疔

5.颜面部疔疮的预防与调护:

(1)平时不要过食膏粱厚味,忌食烟酒、辛辣、鱼腥等物。

(2)全身症状明显者,宜卧床休息。

(3)发生在口唇四周“危险三角区者,切忌挤压碰撞,以防“走黄”。

(4)忌内服发散药,忌灸法,忌房事和愤怒。

第三节痈

定义: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床特点:①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结块6—9cm左右;②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③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④一般不损筋伤骨,也不会内陷。

第四节发

定义: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床特点:①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灼热疼痛;②有的3—5天后中央色褐腐溃,周围湿烂,全身症状明显。

第五节有头疽

定义:发生于肌肤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床特点:①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锨热红肿胀痛,易向深部及四周扩散,脓头相继增多。②溃后如莲、蓬蜂窝状,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③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④多见于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容易发生内陷。

【病因病机】

①外感风温、湿热之毒,毒邪凝聚肌表,以致气血运行失常而成;②或由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或房室不节,劳伤精气,以致肾水亏损,火邪炽盛;或平时恣食膏粱厚味,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火毒内生,加之外感风温湿热,凝聚肌表,导致营卫不和,气血瘀滞,经络阻隔而成。

【临床表现】

根据病程演化,临床可分为三期。整个病程约1个月左右,病情初期在第l周,溃脓期在第2周到第3周,收口期在第4周。

【辨证治疗】

(1)内治法

①火毒凝结症证

症候:多见于壮年正实邪盛者。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根脚收束,迅速化脓脱腐,脓出黄稠,伴发热,口渴,尿赤。舌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泻火,和营托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②湿热壅滞证

症候:局部症状与火毒凝结症相同;伴全身壮热,朝轻暮重,胸闷呕恶;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和营托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③阴虚火炽证

症候:多见于消渴病患者。肿势平庸,根脚散漫,皮色紫滞,疼痛剧烈,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全身高热,烦躁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滋阴生津,清热托毒

方药:竹叶黄芪汤加减

④气虚毒滞证

症候:多见于年迈体虚、气血不足患者。肿势平塌,根脚散漫,化脓迟缓,皮色赤暗不泽,脓水稀少,腐肉难脱,疮口成空壳,闷胀疼痛;伴畏寒,高热,精神萎靡,面色少华,口渴喜饮,小便频数;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数无力。

治法:扶正托毒

方药: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2)外治法

③收口期脓尽肌生,用生肌散撒布其上,加盖生肌玉红膏或拔毒膏。若创口有空腔,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粘合者,可用垫棉法;如无效时,则应手术扩创。

第八节丹毒

定义: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临床特点:①病起突然,恶寒发热;②局部皮肤突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锨热肿胀,边界清除,迅速扩大,数日内可渐愈,但易复发。

根据其发病的部位分为:生于躯干部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毒。

第十节走黄与内陷

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临床特点:疮顶忽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心烦作燥、神识昏愦等症。

内陷:疮疡阳证疾病过程中,因火毒炽盛,或正气不足,导致毒邪走散,内传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危险性证候。

三陷症区别

1.火陷由于阴液不足,火毒炽盛,复因挤压疮口,或治疗不当或失时,以致正不胜邪,毒邪客于营

血,内犯脏腑而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