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得萌芽与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

期得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

———-,从孔子开始———-———-—————-—-——

————————。

2、人类早期得文艺观总就是与-———-———-—相联系

得。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瞧作一

部单纯得文学作品,而就是把它作为———--——---——

——-—--—-。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就是我国历代诗论得————

--————.

二、解释概念:

1、文学观念2、文艺观念

三、简答题:

1、先秦时期得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

2、先秦时期所讲得“文学”与今天所讲得“文学”含义相

同吗?

3、试述“诗言志”提出得大概时间与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得认识就是怎样得,试举例说明。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孔子得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

—,认为文学就是——————-—-————-——-—————。

2、孔子在美学思想上得主要特征就是强调———-——得结

合。

3、孟子提出了———-——与-———-———得文学批评方

法.

4、荀子得《》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与政治

得关系作了全面得理论总结。

二、解释概念:

1、“兴、观、群、怨”

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3、“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

4、“温柔敦厚”

三、翻译:

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

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3、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

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就

是矣。《荀子·乐论》

4、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

平,则民与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与齐,则兵

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荀子·乐论》

四、论述题:

1、试述孔子得文学思想。

2、试述荀子得文学思想。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儒家比较注重文艺得--——--—-,道家比较注重文艺

得----————。

2、老子对文艺与美学得主要贡献有二:一就是—-—-—-

—-——————,二就是——-——-————-—。

3、庄子得“自然无为”哲学观反映在文艺美学方面,就形

成为-—---—、—-————-得审美标准与艺术创造原

则。

4、荀子《解蔽》批评庄子———————-——————

—--—。

5、《庄子·秋水》云:“可以言论者,物之-———也。

可以意致者,物之———-也。”

6、-—-—-—,方能创造出化工造物般得艺术珍品。这就是

庄子艺术创作论得要害之所在。

二、解释概念:

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坐忘”“心斋”

3、“指与物化"

4、“得意忘言”

三、翻译:

1、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

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

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

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

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就是不时也,无公朝,其巧专

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

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

就是与!”《庄子·达生》

2、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

不桎。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就是非,心之

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

者,忘适之适也。《庄子·达生》

3、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与墨,在外者

半.有一史后至者,亹亹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

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蠃.君曰:“可矣,就是真画者也。"

《庄子·田子方》

4、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斵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

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耶?”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

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

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

斵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

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

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就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

已夫.”《庄子·天道》

四、问答题:

1、为什么说老子得“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为中国古代艺

术意境理论得产生奠定了哲学与美学基础?

2、试以庄子得寓言故事为例,谈谈庄子得文艺美学思想。

3、为什么说先秦道家思想具有艺术精神?

第四章

一、填空题:

1、如果说先秦时期主要就是为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得话,那么汉魏六朝则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发展成为—-———-——————.

2、儒家得文艺思想,其基本纲领就是-—---——-————.

3、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儒家思想得衰落,玄学与佛学得兴起,文学理论批评方面得特点就是—-——---—————-———。

4、汉代儒家文艺思想有代表性得纲领性著作就是——--

——与———-—-。

5、扬雄说:“诗人之赋-————-,词人之赋-——--——

—。”

6、东汉前期在儒家文艺思想进一步深化得同时,也出现了

反传统得进步得文艺思潮,它以——————、——————为最杰出得代表。

7、王充《论衡》一书突出地体现了—---—-——得文艺观

与美学观。

二、解释概念:

1、“发愤著书”

2、“风、雅、颂”“赋、比、兴”

3、“真美"

4、“发乎情,止乎礼义"

三、翻译:

1、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乐记》)

2、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就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

3、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

故文见而实露也。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

生于体,苟有文无实,就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也。……岂徒

雕文饰辞,苟为华叶之言哉?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

(《论衡·超奇篇》)

4\《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

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

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离

骚经序》)

四、简答题:

1、汉代儒家文艺观相对先秦儒家文艺观有何特点?

2、试述《乐记》、《毛诗序》得诗乐思想.

3、谈谈王充得文艺美学观。

4、为什么说王逸对屈原及其作品得评价,表面上瞧与

刘安、司马迁比较一致,而实际上倒就是与扬雄、班固

比较一致?

5、中国文学得“自觉时代”就是从汉代开始,还就是

从曹丕得时代开始?请谈谈您得瞧法。

第五章

一、填空题:

1、魏晋时期,儒家得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动摇,儒家思想一统

天下得局面被打破了,—-——解放带来了————得解放,文

学创作获得较为自由得发展,文学观念也开始有了新得变化。

2、曹丕得《》乃就是由经学时代转向玄学时代,

在文艺思想发展与文艺理论批评方面,具有重大转折意义得一

篇纲领性文献.

3、陆机得《》,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

-——得基本理论。

4、“诗——-—而绮靡,赋-———而浏亮。”

5、晋葛洪《抱朴子》得文艺见解主要表现为—-——、——-

—、-——-——等.

6、南朝文学思想发展中有两个十分重大得问题,即就是——

——与————--。

7、永明声律论得代表人物有————、————、--——等。

8、“四声八病"具体就是指—————-—————————

—-—————————。

9、南朝时提出区分文笔,正就是为了进一步分清——--——

—--—-—。

10、萧统在《文选序》中提出得选文标准就是-———-——-

———-.

二、解释概念:

1、魏晋玄学

2、“文气”说

3、“诗缘情”说

4、永明声律论

5、南朝文笔之争

三、翻译:

1、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

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

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2、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

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

以移子弟。(曹丕《典论·论文》)

3、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

致也,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

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就是沉辞怫悦,若游

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

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

4、古之学者有二,今之学者有四。夫子门徒,转相师受,通圣

人之经者,谓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今之儒,博穷子史,但能识其事,不能通其理者,谓之

学。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

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而学者率多不便属辞,守其章句,迟于通变,质于心用.学者不能定礼乐之就是非,

辩经教之宗旨,徒能扬榷前言,抵掌多识,然而挹源之流,亦足

可贵。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

至如文者,唯须绮觳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而

古之文笔,其源又异。(萧绎《金楼子·~立言》)

四、问答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观念得变迁表现在那些方面?

2、试述魏晋玄学中言意之辩与文艺美学得联系。

3、为什么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学得“自觉时代"从曹丕开始?

4、谈谈陆机得文艺思想.

第六章

一、填空题:

1、刘勰得《》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最杰出得重要著作。全书共————篇,可分上篇与下篇两部分,上篇包括—————-————---—-—————-——-——-----——--———,下篇包括---——-————-—-——-—-———————-——--——-—.

2、刘勰得思想特点就是———-——————--——--—————-——。

3、刘勰认为文学得本质就是——-—————-————————-————。

4、“情在词外曰—-,状溢目前曰—-。”“-—也者,文外之重旨也;——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

5、《体性》篇中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即“八体”,就是指——、——、--、——、——、-—、-—、——。

6、刘勰认为作家个性形成有四个方面得因素,这四个因素又可分成先天与后天两类,先天因素就是————,后天因素就是--——。

7、《熔裁》篇中说“草创鸿笔,先标三准”,“三准”就是指:——-————-、--—————-、—-———-————。

8、刘勰得文体论各篇都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论述,即——-————-—-,——-—————--,——-——————-,--—-—————-。

9、《时序》篇提出文学发展与时代关系得著名论断:“文变染乎--—-,兴废系乎————。”

10、《文心雕龙》论述文学自身得继承与革新得发展规律得,集中体现在《》篇,论述文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关系得集中体现在《》篇。

11、关于文学阅读与文学批评,刘勰提出著名得“六观"说:一观————,二观————,三观—-——,四观—-——,五观-———,六观——-—.

12、《知音》篇提出三种不正确得批评态度,它们就是-———-—,———————-,————————。

二、解释概念:

1、原道 2、神思 3、隐秀 4、风骨

5、通变

三、翻译:

1、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

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

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

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

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

塞,则神有盾心。《神思》

2、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

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

所铄,陶染所凝,就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故辞理庸

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

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体性》

3、就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

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

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锤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

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牵

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风骨》

4、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

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

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

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然绠短者衔渴,足疲者辍途,非

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术疏耳。故论文之方,譬诸草木,根干丽

土而同性,臭味晞阳而异品矣。《通变》

5、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

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

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

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知音》

四、论述题:

1、简述刘勰得文学创作理论。

2、试述刘勰得文学发展观。

3、谈谈刘勰得文学批评观.

第七章

一、填空题:

1、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中称赞刘勰得《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钟嵘得《》“思深而意远”.该书对自汉迄梁————位五言诗作家,分为——、——、——三品进行评价.

2、钟嵘得思想—-—-———————————————-————-—。

3、钟嵘得诗学理论可概括为—-——、-——-、————、—---等。

4、评阮籍诗曰:“言在-—--—--—,情寄-————————-.”

5、评颜延之诗时曾引汤惠休得话:“—-——如芙蓉出水,———-如错彩镂金。”

6、钟嵘说:“故知-—-—为建安之杰,————、-—-—为辅;—-——为太康之英,——--、—-——为辅;——-—为元嘉之雄,---—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

7、钟嵘说:“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就是诗之至也。"

8、钟嵘认为五言诗受《诗经》影响得,其特点就是—-——-—;受《楚辞》影响得,其特点就是—-——————。

9、评任昉诗曰:“故世称-—诗——笔,昉深恨之。”

10、《诗品序》曰:“五言居文词之要,就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最为详切者耶!"

二、解释概念:

1、直寻 2、滋味 3、建安风力4、赋、比、兴

三、翻译:

1、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黻黼。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晖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评“魏陈思王植”诗)

2、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

“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评“宋徵士陶潜"诗)

3、夫属词比事,乃为通谈.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就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颜延、谢庄,尤为繁密,于时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近任昉、王元长等,词不贵奇,競须新事,尔来作者,寖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词既失高,则宜加事义,虽谢天才,且表学问,亦一理乎!(《诗品序》)

四、论述题:

1、试论钟嵘得“直寻"说。

2、试论钟嵘得“滋味”说。

第八章

一、填空题:

1、隋唐时期,对齐梁文学主要有两种态度,一就是全盘否定,一就是基本肯定。前者以————、————、--—-为代表;后者以————、————为代表.

2、“—-———-——-—,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

4、在唐人选唐诗中,殷璠得--—--—就是很重要得一个选本,它不但选诗,而且附以评语,用理论结合选诗得方法,表达了她自己得诗歌见解。

5、相传为王昌龄得《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二曰———-;三曰-—-—。

6、皎然得《》中有关诗境得论述就是对殷璠、王昌龄诗境论得进一步发展。

7、刘禹锡对诗歌意境得美学特征作了非常深刻,非常确切得理论概括:—“”。

二、解释概念:

1、兴寄2、兴象3、意象4、意境

三、翻译:

1、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竟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2、璠今所集,颇异诸家:既闲新声,復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挾。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将来秀士,无致深惑。(殷璠《河岳英灵集集论》)

3、或云: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予曰:不然。无盐缺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皎然《诗式》“取境”条)

四、论述题:

1、如何正确评价齐梁文学。

2、试述唐初陈子昂得诗文主张。

3、试述皎然得诗学思想。

4、谈谈您对意境理论得认识.

第九章

一、填空题:

1、“文章合为——而著,歌诗合为——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2、唐代古文提倡者所说得古文,就是指-——————--——--—--.

3、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称韩愈“—-起八代之衰,——济天下之溺。”

4、以古文代替骈文而成为文章写作主要语体形式,并且在文风上发生重大转折得这场历史性变化,就是由唐代古文运动得主将———-与————来完成得。

5、“欢愉之辞—-——,而穷苦之言————.”(韩愈《荆潭唱与诗序》)

6、柳宗元“文以明道”得“道”不同于韩愈得“道”:一就是————---———;二就是——-——-———-——-—————。

7、柳宗元在《杨评事文集后序》中说“文有二道”:一就是“箸

述者流”,二就是“比兴者流”,表现出柳宗元对————-—————得区分。

8、司空图得———-———-理论就是对王昌龄得诗境论、皎然得情境论、刘禹锡得境生象外论得进一步发展,也就是对唐代诗歌意境论得一个总结。

9、《二十四诗品》得“品”与谢赫得《画品》,钟嵘得《诗品》得“品”字得含义不尽相同,就是指————————————-—--——。

10、“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出自《二十四诗品》中得-—-—-—一品。

二、解释概念:

1、“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2、“气盛言宜”

3、“不平则鸣”4、“象外之象”

5、“味外之旨”

三、翻译:

1、自登朝以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箸,歌诗合为事而作。就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为谏官,手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白居易《与元九书》)

2、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韩愈《送孟东野序》)

3、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4、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就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二十四诗品》)

四、论述题:

1、试论白居易得文学思想。

2、试比较韩愈、柳宗元文学思想得异同.

3、为什么说司空图得诗学理论就是唐代意境理论得总结.

第十章

一、填空题:

1、宋代得诗文革新运动主要就是针对当时-——---—————-——-————————-——而发起得,代表人物有————、—-—-等。

2、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次以“诗话”命名得就是-—-—得《》.

3、写出下列话语得提出者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 )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4、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

5、苏东坡说“发纤秾于——-—,寄至味于—————-。”

6、周敦颐在《周子通书》中提出-————-说,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7、江西诗派所谓“一祖三宗"就是指—————---———-——-—.

8、江西诗派得名起于——————得《江西诗社宗派图》。

9、黄庭坚得诗学思想大致可用——、-—、——三字来概括。

10、列出北宋时期主要得诗话著作—-—-—-—-、-———-——-、—————-—-等;南宋时期主要诗话著作————————--—-—、—————-—-——、—--——-————等。

二、解释概念:

1、“诗穷而后工”

2、“风水相遭”说3、“诗眼”

4、“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5、“云门三种语”

三、翻译:

1、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

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

2、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就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就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就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书》) 3、寄诗语意老重,数读过,不能去手,继以叹息,少加意读书,古人不难到也。诸文亦皆好,但少古人绳墨耳。可更熟读司马子长、韩退之文章。……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人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黄庭坚《答洪驹父书》)

4、苏黄用事押韵之为工,至矣尽矣,然究其实,乃诗人中一害,使后生只知用事押韵之为诗,而不知咏物之为工,言志之为本也,风雅自此扫地矣.……《国风》《离骚》固不论,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余之此论,固未易为俗人言也。子瞻以议论为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诗人之意扫地矣。(张戒《岁寒堂诗话》)

四、论述题:

1、试述欧阳修得文学思想。

2、试述苏轼得文学思想.

3、试述黄庭坚得文学思想。

??第十一章

一、填空题:

1、江西诗派得名于————得《江西诗社宗派图》,除此之外,

她还有《紫微诗话》、《童蒙诗训》等诗学著作。

2、宋理学家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朱熹提出————。

3、写出下列诗句得作者: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

“江山岂无意,邀我觅新诗”( )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 )

4、——-—得《》,在宋人诗话中有鹤立鸡群之姿,

它得出现标志着以诗话形式探讨诗歌艺术理论进入更自觉得阶段。

5、——-———得《》一文,就是北宋末期最早出现得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词得创作得专论,提出词“别就是一家”。

6、南宋词得创作就是以辛弃疾为代表得豪放派词为主流,对豪放词给以充分肯定或较高评价得南宋词论家有————、——-—、——-—等。

7、“——-—————,衣钵相传岂就是真。已觉祖师低一著,纷纷法嗣复何人。”(王若虚)

8、“心画心声总失真,-———————。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元好问)

9、宋元时期得刘辰翁对《》得评点,被认为就是小说评点得滥觞.

10、元代钟嗣成得《》,就是一本记载戏曲作家及其作品得著作,其中也反映她得戏曲思想。

二、解释概念:

1、别材、别趣

2、妙悟

3、盛唐气象

4、自得

5、词要清空,不要质实

三、翻译:

1、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就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胡寅《题酒边词》)

2、“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就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元好问《论诗绝句》)

3、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

之音,有所歉焉.(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4、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已死之鬼何异?此曹固未暇论也。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而于学问之道,甘于暴弃,临终之后,漠然无闻,则又不若块然之鬼为愈也!予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独不知天地开辟,亘古及今,自有不死之鬼在。(钟嗣成《录鬼簿序》)

四、论述题:

1、试述南宋诗论家对江西诗派得批评.

2、您就是如何瞧南宋词论家对苏词得不同评价。

3、试论严羽诗学思想得继承与发展.

第十二章

一、填空题:

1、明清时期就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得繁荣与鼎盛时期,其主要特征就是-——-、————、————、-—-—、—-—-等.

2、明初自洪武至宣德、正统得近百年间,文学思想以-———————为主导倾向,从弘治、正德之交到隆庆、万历之际得百年间,以前后七子为代表得—-——-—-———文艺思潮占据文坛得主要地位.

3、————得《》以初、盛、中、晚四个时期来研究唐诗,并继承严羽以盛唐为法得思想。

4、“前七子”有专门论诗著作得有————得《》;“后七子"有专门论诗著作得有————得《》、---—得《》。

5、前后七子得共同诗文主张就是-———————————————。

6、明代从嘉靖后期开始,文艺上出现了一种新思潮,其代表人物有-———、—-————等。

7、“唐宋八大家"一说出自————得《》。

8、竟陵派得代表人物就是—-—-、-———,她们得诗学主张就是————-—--——--。

二、解释概念:

1、格调

2、本色

3、童心

4、性灵

5、法因于敝而成于过

三、翻译:

1、费侍郎廷言尝问作诗,予曰:“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闻琴断知为第几弦,此具耳也;月下隔窗辨五色线,此具眼也.试取所未见诗,即能识其时代格调,十不失一,乃为有得。”费殊不信。一日与乔编修维翰观新颁中秘书.予适至,费侍郎掩卷问曰:“请问此何代诗也?”予取读一篇,辄曰:“唐诗也”。又问“何人?”予曰:“须瞧两首”。瞧毕,曰:“非白乐天乎?"于就是二人大笑。启卷视之,盖长庆集,印本不传久矣。(李东阳《麓堂诗话》)

2、追昔为诗,空同子刻意古范,铸形宿镆,而独守尺寸。仆则欲富于材积,领会神情,临景构结,不仿形迹。诗曰:“惟其有之,就是以似之。"以有求似,仆之愚也。近诗以盛唐为尚,宋人似苍老而实疏卤,元人似秀峻而实浅俗。今仆诗不免元习,而空同近作,间入于宋.仆固蹇拙薄劣,何敢自列于古人?空同方雄视数代,立振古之作,乃亦至此,何也?凡物有则,弗及者、及而退者与过焉者,均谓之不至。譬之为诗,仆则可谓勿及者,若空同,求之则过矣。(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

3、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就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尚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李贽《童心说》)

4、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束注,令人夺魄。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既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袁宏道《序小修诗》)

四、论述题:

1、试述明代前后七子得“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得诗文主张.

2、试述李贽、公安“三袁”得诗文主张.

第十三章

一、填空题:

1、明代小说理论批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就是———-—-———-——;二就是-—-——-———-;三就是—--———-————-——————。

2、明代小说理论批评得代表人物有——-—;————;——-—。

3、徐渭写了有关南戏得专门理论批评著作《》。

4、吴江派与临川派论争得焦点就是--————-—--——,吴江派得代表人物就是-——-,主张————————;临川派得代表人物就是————,主张————————--。

5、明代后期戏曲理论方面有两部比较重要得专著,这就就是———-得《》;———-得《》。

6、用连线标出下列著作得作者

《诗品》[南朝]庾肩吾

《词品》[南朝]谢赫

《曲品》[南朝]钟嵘

《书品》[明]杨慎

《古画品录》 [明]吕天成

二、解释概念:

1、评点

2、吴江守法,临川尚趣

3、事赝而理真3、本色当行

三、翻译:

1、《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盖自宋室不競,冠履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驯致夷狄处上,中原处下,一时君相犹然处堂燕鹊,纳币称臣,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就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敢问泄愤者谁乎?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就是故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焉。(李贽《忠义水浒传序》)

2、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冥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

3、何元朗,一言儿启词宗宝藏,道欲度新声休走样,名为乐府,须

教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说不得才长,越有才越当着意斟量。(沈璟《词隐先生论曲·二郎神》)

4、大抵纯用本色,易觉寂寥;纯用文调,复伤雕镂。《拜月》,质之尤者,《琵琶》兼而用之,如小曲语语本色,大曲引子如“翠减祥鸾罗幌”、“梦绕春闱”,过曲如“新篁池阁”、“长空万里”等调,未尝不绮绣满眼,故就是正体。《玉玦》大曲,非无佳处,至小曲亦复填垛学问,则第令听者愦愦矣。故作曲者须先认其路头,然后可徐议工拙。至本色之弊,易流俚腐;文词之病,每苦太文。雅俗浅深之辨,介在微茫,又在善用才者酌之而已。(王骥德《曲律·论家数》)

四、论述题:

1、试述明代小说理论批评中对真与假得认识。

2、试述明代小说理论批评得主要成就.

3、您对吴江派与临川派论争作何评价.

????第十四章

一、填空题:

1、王夫之得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主要有———-、————、

————、——-—、————、————等.

2、王夫之得诗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与——————。

3、叶燮得《》,不同于一般得诗话,不像一般诗话

那样零散、琐碎,而就是比较完整、系统得理论著作。

4、叶燮得诗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与-——--—

-—。

二、解释概念:

1、“摄兴观群怨于一炉”2、“现量”

3、情景“互藏其宅”

4、“理、事、情"

5、“才、胆、识、力"

三、翻译:

1、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

情中景,景中情.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月”,自然就是孤栖忆

远之情;“影静千官里”,自然就是喜达行在之情。情中景尤难

曲写,如“诗成珠玉在挥毫”,写出才人翰墨淋漓自心欣赏之景。

凡此类知者遇之,非然亦鹘突瞧过,作等闲语耳。(王夫之《夕

堂永日绪论内编》)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尽矣。辨汉、魏、唐、宋之雅俗得失以此,读《三百篇》者必此也。“可以”云者,随所“以”

而皆“可”也。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故《关雎》,兴也;康王宴朝,而即为冰鉴。“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观也;谢安欣赏,而增其遐心。

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贵于有诗。(王夫之《诗译》)

2、曰理、曰事、曰情三语,大而乾坤以之定位,日月以之运行,

以至一草一木一飞一走,三者缺一,则不成物。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然具就是三者,又有总而持之,条而贯之者,曰气。事、理、情之所以为用,气之为用也。譬之一草一木,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矫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苟无气以行之,能若就是乎?又如合抱之木,百尺干霄,纤叶微柯以万计,同时而发,无有丝毫异同,就是气之为也.苟断其根,则气尽而立萎,此时理、事、情俱无从施矣。……

大约才、识、胆、力,四者交互为济,苟一有所歉,则不可登作者之坛。四者无缓急,而要在先之以识。使无识,则三者俱无所托.……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叶燮《原诗》)

四、论述题:

1、试述王夫之得诗学思想. 2、试述叶燮得诗学思想。

第十五章

一、填空题:

1、金圣叹得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她对———-、————、————、—--、———-、———-六部书得评点中,她称为六大才子书.

2、继金圣叹评点《水浒》之后,在对长篇小说得评点方面,最有名得就是-—-——-评点得《三国演义》,—-—--—评点得《金瓶梅》与-—-———评点《红楼梦》.

3、李渔就是明清之交著名得戏剧理论批评家,著有《》,其中--——、—-——、————就是关于戏剧得理论。

4、李渔关于戏剧语言非常重视,她在“词采第二"中对戏剧语言提出了四点要求:—---、———-、--——、————.

5、李渔对“科诨"语言也提出了—-—-、----、———-、———-等重要原则。

二、解释概念: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及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 一、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以意逆志 2、发愤着书说 3、妙悟说 4、六义说 5、无我之境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的理论内涵。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答案要点: 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 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着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4、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无我之境指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客观事物之中,使客体表现上看不出主体的主观情感色彩。 二、简答(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1)情志统一论——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2)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 (3)讽谏教化——对诗歌社会政治作用的强调 (4)诗有六义——儒家政教化诗体观的体现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一)文之枢纽——总原则(创作的原则,评价的标准) (1)依据什么指导创作:原道、征圣、宗经——文章根源于道,圣人文章体道,以圣人之经为文章标准。 (2)对不合道的着作的态度:正纬——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3)怎样解决文学演变:辨骚——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执正驭奇。(二)论文叙笔 (1)论文:《明诗》至《谐隐》十篇,有韵之文。 (2)叙笔:《史传》至《书记》十篇,无韵之笔。 (三)剖情析采

2022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贵州财经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 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考前知识浏览 1.1贵州财经大学招生简章...................... 1.2贵州财经大学专业目录........................ 1.3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历年报录比....... 1.4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初试科目解析......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就业前景解读 2.1贵州财经大学专业综合介绍................. 2.2贵州财经大学专业就业解析................. 2.3贵州财经大学各方向对比分析....... 第三章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内部信息传递 3.1报考数据分析.............. 3.2复试信息分析.............. 3.3导师信息了解........ 第四章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初试专业课考研知识点4.1参考书目分析.......... 4.2真题分析................ 4.3重点知识点汇总分析(大纲).... 第五章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初试复习计划分享 5.1政治英语复习技巧 5.2专业课复习全程详细攻略 5.3时间管理策略及习题使用 第六章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复试 6.1复试公共部分的注意事项 6.2复试专业课部分的小Tips

【学校简介】 贵州财经大学(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坐落于贵州省贵阳市,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法学、哲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大学,是贵州省委、省政府重点建设的贵州省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入选贵州省一流大学专业重点建设项目、贵州省一流大学一流平台建设(培育)项目、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创办于1958年,原名贵州财经学院,1992年与贵州计划管理干部学校合并,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贵州财经大学,2018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拥有花溪、河滨和鹿冲关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5106.8亩,总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3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21万余册,电子图书160万余册,电子期刊3.6万余种;承办有国家统计局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办的大数据统计学院1个,设有学院(部)17个;有本科专业62个,涵盖8个学科门类;有全日制在校生2.2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9万余人,硕士研究生1796人,留学生21人;有教职工2009人,专任教师1297人;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科研机构(基地)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大学科创园1个,省级创新团队5个;获批贵州省人才培养基地5个;设有校级科研机构42个。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 一、先秦 美刺说:《诗大序》的概念,通过创作诗歌对政治情况和任务进行赞美和讽刺的观念。 诗言志:把诗歌看作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发露。【今文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 和。” 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曰:“……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 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 谓不朽。”(P14) 兴观群怨(P16):出自孔子,意在论述《诗》的社会效用。【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以意逆志(P21):出自孟子的文学主张。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内容。【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 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知人论世(P21):出自孟子的文学主张。要求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知言养气(P22):出自孟子。“知言”是指辨别言辞的能力。“养气”是指人的一种道德修养工夫。人们的道德修养、思想认识提高了,就自然会加强辨别 言辞实质的能力。 老、庄思想:1、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①主张自然的生活态度;②追求真淳人格、反对虚伪矫饰的精神;③表现对于人生忧患的悲哀之情;④主张寡欲、去欲, 把多欲视为带来忧患的原因。 2、崇尚自然无为。 3、意之所随不可言传,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 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 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4、虚静、心斋、坐忘。心思澄明,不被外物所乱,要虚静忘却一切,连自 己的存在也忘却的程度。 5、浪漫风格的表述。 二、汉代文学批评 《诗大序》:1、诗的产生和性质(P38,认为诗歌是人们内心的想法、情感)。“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 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2、诗于政治教化的关系。①诗歌是政治、社会的反映。“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认为社会 状况不同,所产生的诗歌的内容、情歌和风格也不同。“故变风发乎情,止 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表示出怀念旧日良好 风俗和感叹当今世道的思想感情。②诗歌对于政治、社会的功用。“诗教说”: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 美教化,易风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3、诗的六义(P40)。“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 五曰雅,六曰颂。”对风雅颂的阐述:“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

【三】中古期──自东汉建安至五代(纪元一九一──九五九年) 二○风格与神气 《文心雕龙·体性》篇说: 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远奥者,馥采典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派者也;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异采者也;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趋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 此所谓八体,不是指文章的体制而是说文章的风格,就文章的风格而加以区分,这应当算是最早的材料了。后来日本《文镜秘府论》卷四《论体》篇,有博雅、清典、绮艳、宏壮、要约、切至六目,就是本《文心雕龙》所举八体,稍加改易而去了新奇轻靡二体。唐代皎然《诗式》以十九字括诗之体,司空图有二十四《诗品》,虽品目较多,然而没有《文心雕龙》所说的扼要。盖刘氏所说的八体,可以归纳为四类:雅与奇为一组,奥与显为一组,繁与约为一组,壮与轻为一组,这四组就是所由构成风格原因的四类。雅与奇指体式言,体式所以会形成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就视其所习,所以说:“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奥与显指事义言,事义所以会形成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又视其所学,所以说:“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繁与约指辞理言,构成之因视其才,所以说:“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壮与轻由风趣言,构成之因视其气,所以说:“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 在这里,雅奇、奥显、繁约、壮轻是两种相等的不同的风格,雅郑、浅深、庸俊、刚柔,又是两种相对的表示优劣的评语,两相配合,固然不能尽当,但是雅奇和习,奥显和学,繁约和才,壮轻和气,却是很有关系的,所以我们还可以这样比附。在此四类之中再可以综为二纲,这即是他所说的“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情性出于先天,所以才和气可以合为一组,所谓“才有天资”。陶染出于后天,所以学和习又可合为一组,所谓“学慎始习”。 才和气的关系即《体性》篇所法“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诸例。他总结所举各例说:“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这就说明了个性和风格的问题。 学和习的关系,即《定势》篇所说:“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以及“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覈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宏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他如《文镜秘府论·论体》篇所说:“称博雅,则颂论为其据;语清典,则铭赞居其极;陈绮艳,则诗赋表其华;叙宏壮,则诏檄振其响;论要约,则表启擅其能;言切至,则箴诔得其实。”这都说明了文章体制和风格的问题。 此外,《文心雕龙》还有《时序》一篇说明风格与时代的关系,《物色》一篇说明风格与地域的关系,也可以作参考。风格问题,本来也是受当时玄学的影响,多少不免带些唯心的色彩,不过象《文心雕龙》这样讲,说明风格和种种具体事实的关系,尚不致令人有不可捉摸的感觉。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儒家思想)。 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道家思想)。 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意境说)。 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三、填空题: 1.1927年,_陈中凡_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1996 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四、简答题 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1)散见于子书中的文学批评;(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4)评点;(5)散见于诗、词、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的文学批评;(6)专门性的论著;(7)诗选和批注;(8)诗纪事及词纪事 五、论述题 1.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 一、单项选择题 1.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 2.称“诗言志”说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的人是(朱自清)。 三、填空题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_思无邪____’。”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_文质彬彬____,然后君子。” 四、名词解释题 1.以意逆志

中国文学批评史A卷(函授)(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核类型考试 A 卷别专业(班级) (本大题共9小题,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 诗言志 思无邪 浩然之气 物化(物我交融、物我同一) 毛诗序(诗大序) 发愤著书 诗缘情而绮靡 《诗经》、《楚辞》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 “虚静”说 (2分)“虚静”最早是老子 (2 )这是要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 分)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出只有达到.知人论世 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原则和方法。(2分)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

(4分) .发愤著书 《史记·太史公自序》:“《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2分)“愤”指作家意有所郁结,“愤”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同时也显示了穷且益坚的意志,同 (4分) .得意忘言 (2分)在庄子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言外之意”。(4分) 自然英旨 提出“自然英旨”说。“自然英旨” (2分)二是指诗歌是抒发感情的, 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直以抒情

“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就是不假借用典 “直寻”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直寻”与“自 (4分)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孔子在《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提出了“诗可。(5分) “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 《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 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的《桑、《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讽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举其他的例子也可以)(5分)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6分) 2.(说明,本题需联系《典论·论文》中具体内容进行论述,若未联系原文,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内容(填空和名词解释) doc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内容 一、填空题。 1、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2、孔子关于诗三百的论述:思无邪。 3、庄子对音乐的论述:天籁、地籁、人籁。 4、人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 5、李渔的戏曲理论著作:《闲情偶寄》。 6、最早提出“文人相轻”:曹丕《典论》。 7、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8、“滋味说”:钟嵘《诗品》。 9、“诗有别才”:严羽《沧浪诗话》。 10、六才子书:《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 11、唐?诗学理论:陈子昂“兴寄”说。 12、第一篇评论词的文章:李清照《词论》。 二、名词解释。 1、孔子——兴观群怨 语出《论语》。兴,指诗对读者的思想感情有启发和陶冶的作用。观,指诗能够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社会的中得失。群,指诗能够帮助人们统一思想,加强团结,交流感情。怨,指诗可以用来批评政治,表达民情。“兴观群怨”说是孔子“诗教”思想的体现,强调了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孟子——①知人论世 语出《孟子》。指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这一学说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重大,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被称为“中国文艺社会学批评的真正始祖”。 ②知言养气 语出《孟子》。“知言”是指辨别语言文辞是非美丑的能力。一个人的语言文辞体现他的内在品格。“养气”是指人要修养自己的内在品德,培养高尚情操。“知言养气”强调了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才能辨别各种言辞的实质,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它对后世曹丕的“文气说”、韩愈的“气盛言宜说”的形成都有影响。 ③以意逆志 语出《孟子》。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读者不要望文生义、机械理解作品,而应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孟子的这种诗歌鉴赏方法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3、庄子——得意忘言 语出《庄子》。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得意忘言”对文艺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得意忘言”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它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4、韩愈——不平则鸣 语出韩愈《送孟东野序》。受社会现实影响,当作家的思想感情波澜不平时,就会诉诸作品。“不平则鸣”是作家遭到不平后,对现实的积极干预和对不合理现象的愤怒抗争。韩愈所说的“不平”是广义的,既包括遭受压抑、排挤、打击、迫害等的不平,也包括“道”之不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 章节练习 (近代)【圣才出品】

第七编近代 一、名词解释 1.《己亥杂诗》(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龚自珍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已亥杂诗》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2.无我之境(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无我之境是指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强调诗人的主观情感融于景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浑然一体。 3.《人间词话》(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它是王国维在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它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

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4.饮冰室诗话(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饮冰室诗话》是近代诗话著作,梁启超著。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饮冰室诗话》即连载于他创办的《新丛民报》,后编订成书。《饮冰室诗话》论诗,首重“新意境”。著者从改良主义立场出发,非常厌恶“中国结习,薄今爱古”,“最倾倒”黄遵宪“意境无一袭前贤”,热烈赞扬他“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并在书中采摘黄遵宪许多名篇名句。《饮冰室诗话》既总结了“诗界革命”,又进一步推动了“诗界革命”,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5.熏浸刺提(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熏浸刺提是梁启超提出的关于新小说的文学主张。语出其《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而人们特别偏爱小说的原因,在于小说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境界,使读者得到想象中的满足,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认识自身。他将小说作用概括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熏”实指感情潜移默化,“浸”是指感人至深,“刺”是指使人感情受突然刺激,“提”是指读者随书的感情而变化,把自己融入其中。 6.诗界革命(南开大学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诗界革命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戊戌变法前,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在“诗界革命”运动中,成就最高的是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的旗帜,他提出“我手写我口”,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在表现方法上主张利用古人的优良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 文学观念: 关于文学的思想和认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学观念是不同的,如文学价值观、文学本质观、文学历史观等。 文艺观念: 关于文艺的思想和认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艺观念是不同的,如文艺价值观、文艺本质观、文艺历史观等。 第二章 “兴、观、群、怨”: “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曰“引譬连类”。“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郑玄注曰“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曰“考见得失”。“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即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 “以道制欲”是一个哲学上的命题,也是一个美学和文艺学上的命题。从哲学上讲,是不允许人性的自由发展,抑制人的个性,只能让它按照礼义的方向发展。从文艺和美学上讲,要求文艺创作严格地以礼义为基本内容,把礼义作为审美的前提条件,不允许有越出礼义的文艺创作和审美观点。“乐合同,礼别异”是儒家关于以礼节外,以乐和内的思想。“礼别异”即用儒家的礼仪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乐合同”即用符合儒家伦理思想的诗乐作用于人心,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平和中正,不生非分之想,使人们的思想感情都统一在儒家的共同原则上。 “温柔敦厚”: 儒家的诗教。孔颖达注曰:“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第三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大象无形”由此类推。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艺术形象创造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 (课程代码 262338) 一、单选题 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 (c)。 A.和而不流 B.引譬连类 C.感发志意 D.考见得失 2.最早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 d ) A.陆机B.刘勰C.钟嵘D.曹丕 3."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b )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 B、扬雄 C、班固 D、刘安 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b ) 。 A.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 C.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 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 C )。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 C.王充的《论衡?超奇》 D.《毛诗大序》 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 b) A.曹丕B.陆机 C.刘勰D.钟嵘 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b ) 。 A.《文心雕龙·体性》 B.《典论·论文》 C.《诗品序》 D.《文赋》 8、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 (b) 。 A.庄子 B.钟嵘 C.孟子 D.刘勰 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b ) A.陈子昂 B.殷璠 C.刘禹锡 D.司空图 10、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 b)。 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 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 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 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及答案(第三套)

第 1 页 【共 3 页】 试卷部分 XX 学院XX 至XX 学年X 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 (试卷编号:Z )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方式: 考试 考查 闭卷 开卷 仅理论部分 其他 ) 学院: 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班 级: 级 班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考试地点: 考试时间: 月 日 时 分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知人论世” 2.“自然英旨” 3.“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4.理、事、情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题,将作品选项字母标号填入对应的作家空格。共 10分) A.《楚辞章句序》 B.《报任少卿书》 C.《宋书·谢灵运传论》 D.《池北偶谈》 E.《论诗三十首》 F.《石林诗话》 G.《诗式》 H.《答李翊书》 J.《与王驾评诗书》 K.《答洪驹父书》 L.《词源》 M.《闲情偶记》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毛诗大序》的文学观点。 2.简述苏轼的文学主张。 请考生注意:答题时不要超过“装订线”,否则后果自负。

第 2 页 【共 3 页】 四、分析题(本大题共2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分析、评价所举文论作品反映的观点。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2.分析下面文论片断所表现的创作论特点。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题,限选做一题。20分) 1.谈谈唐人对“兴”的讨论。 2.论司空图诗论的理论渊源。 请考生注意:答题时不要超过“装订线”,否则后果自负。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_整理-名词资料

美刺说: ①出自《诗经》。美是赞美,刺是讽刺。 ②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③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 言志说: ①出自《尚书?尧典》和《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②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③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④所谓的赋诗言志是指借“诗三百”中现成的诗篇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赋诗言志时,经常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 观志观风说: ①出自《左传》、《国语》。 ②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③实际是与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三不朽: ①出自《左传》。 ②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以其为不朽。” ③立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立功,即立边功和武功;立言之“言”指有关政教的言辞,后世泛指文化学术类。 ④其中“立言”又在“立德”、“立功”之下。这一认识成为后世儒家文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诗教 ①出自《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②“诗教”是古代文学理论术语。意谓《诗经》中虽然对君主的政治弊病有所讽刺,但态度温和委婉,即所谓的“温柔敦厚”。 ③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其实强调了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诗歌宣达心志;其二是诗歌的政治功用;其三是诗歌的教化功能。 “兴观群怨”说: ①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 ②即诗有启发感染的作用;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的作用;诗在社会生活中有交流感情的作用;诗有讽刺和批评不良政治的作用。 “文质彬彬”: ①出自《论语》。 ②原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③意思是: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

文学批评期末考试

一.先秦部分 (一)诗经中关于“诗”的两种观念 1.强调诗歌具有一种美刺功能 2.朦胧地拥有诗缘情的意识 (二)史书《国语》《左传》《尚书》中的两种观念 1.献诗讽谏说 2.观诗知政说 (三)孔子 1.确定了文学批评的标准 (1)思无邪 (2)中和之美 (3)尽善尽美 (4)崇尚雅正的锋哥 2.明确了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 (1)兴:孔安国:“引譬连类。”创作层面。 朱熹:“感发志意。”欣赏层面 读者在阅读欣赏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兴发感动,是一种由此及彼得情感体验由诗歌而引起的联想。 《论语*学而》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人的修养要做到精益求精) 《论语*八佾》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兴”的历史背景——春秋以来赋诗言志的传统和断章赋诗的风气,不拘泥于原有的诗意,赋予诗更广泛的意义。 A.好处:诗的广泛运动 “兴” B.坏处:断章取义,过分主观化 (这一缺点到孟子时才有所改观,孟子主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2)观:郑玄:“观风俗之盛衰” 朱熹:“考见得失。”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具有“观”的功能。因而杜诗具有史谏功能。 (3)群:孔安国:“群居相切磋。” 朱熹:“和而不流。” 诗能聚集人们在一起用诗来互相砥砺。 (4)怨:孔安国:“怨刺上政。”

朱熹:“怨而不怒。 杜甫《客从》仿乐府诗创作泉客珠鲛人泣珠 (5)“兴、观、群、怨”的作用及影响 称为反对文学脱离现实的有利武器 《文心雕龙*比兴》:“汉代诗刺道丧兴义销亡。” 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是对“兴、观、群、怨”的继承 对创作影响:杜甫、陆游、辛弃疾……诗歌创作的影响 (四)孟子 1.孟子的文论思想 (1)知言养气说 《孟子*告子》《孟子*公孙丑上》 ①浩然正气的内涵 浩然正气,指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而形成的崇高的精神气质蕴涵,所表现出来是一种由道与义凝聚而成的凛然正气。 A.至大(即非常的强大,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无处不在的特点) 一种抽象的精神状态,而不是一种客观实体,通过不断的时间可以体会到它的存在,还可以和我们的生命融为一体,达到天地合一。 B.至刚(指浩然之气的无坚不摧)【文天祥《正气歌》】 C.配义与道(以直养)【直:正直。养:培养】 D.集义所生(用正义的积累去产生) 养浩然之气,须积极的行动,不能半途而废 养气:指人的内心道德修养的功夫。即人的内在品德的充实之美。养气需要配义与道,需要长期修养、锻炼,还要不受任何外在环境的干扰,威胁和利诱,始终坚守自己的操守。即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知言(即辨别语言、文辞、是非、美丑的能力,尤其是能辨别四种错误言辞的能力)“詖言知其所蔽,淫词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 片面之言辞过分的言辞歪曲的言辞 这种辨别能力应用到文论当中,就是鉴赏判断文学作品的能力。 孔子: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言为心生”人言为人品的表现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讽喻诗 高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人。 A.知言与养气的关系 养气是知言的前提,知言植根于养气。养气能使人的道德修养、思想认识提高,自然而然便加强了辨别。语言文辞是非美丑的能力。 B.影响: 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观念 刘勰《文心雕龙*养气》 韩愈“气盛言宜”——见《答李翊书》 苏轼对李白的评价“气盖天下”——见于《李太白碑阴记》 苏辙对司马迁的评价“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2)以意逆志(孟子文学批评的方法论之一)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 文学批评分期:文学观念演进期——周秦至南北朝 文学观念复古期——隋唐至北宋 文学批评完成期——南宋、金元至现代 前两时期为文学批评分途发展期,前一期:批评风气偏重文,重在形式;后一期:偏重于质,重在内容。 ·儒家 孔子 孔门文学观的重要两点:尚文(与墨家不同处)尚用(与道家不同处)“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思无邪:“无邪”即“归于正”,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思想到内容尽量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志”有三解: ◆1. 作者之怀抱。 ◆2. 讽谏之意。(献诗陈志)<《诗经》中提到作诗的地方,作 诗的意图不外乎讽与颂。。。。。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 诗>【献诗的诗都有定指,全篇意义明白】 ◆3. 在公共场合的某种交流意图。(赋诗言志)【赋诗却往往断 章取义,随心所欲,即景生情,没有定准。断章取义只是借用 诗句作自己的话。所取的只是句子的文义,就是字面的意思】

孔门文学——文章、博学 就典籍性质而言,分为“诗”“书”二类;就文辞之体而言,别为“诗”“文”二类 文学指文献之学;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诗的政治功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不学《诗》,无以言。;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孔安国曰“引譬连类”,朱熹:“感发意志”。)可以观,(郑玄曰:观风俗之盛衰。)可以群,(孔安国曰:群居相切磋。)可以怨,(孔安国曰:怨刺上政。)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是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 “兴”: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感发感情,在感情涌动中获得审美享受。反映了文学的艺术特征,可不可以兴是诗与非诗的区别。“观”:通过诗歌了解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状态。观诗的内容,也观诗人的主观意图,也可以观赋诗人之志。体现了孔子文艺观中的现实主义特征。 “群”:指诗歌可以使社会人群交流思想感情,统一认识,促使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怨”:强调诗歌可以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与批判。主体是对

汉语言文学模拟试题

汉语言文学模拟试题(一) 一、判断题 1、素月分飞,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出自宋代陈师道的《江城子》。() 4、“梨花院落溶深月”的下句是“照水红蕖细细香”。() 5、吴方言以上海语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8.4%。() 6、现代汉语的语音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有高低起伏变化的声调,因而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 7、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全部单字有4500个,其中已认识的1000个左右。() 8、从1956年到1964年,全国有8个省和自治区的35个县以上地名经国务院批准更改了生僻的地名用字。共精简生僻字30个。() 9、“霜前暖,雪后寒”和“人心齐,泰山移”都属于规戒谚。() 《中国名胜词典》由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选收全国名胜古迹约5000条。 () 10、 11、“欢送词”应有五个要素:表示惜别,感谢合作,小结游程,征求意见,期盼重逢。() 12、先秦散文中最具有文学价值的首推《庄子》。() 13、张衡的《归田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 14、《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诗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古代叙事诗的代表作。() 15、《花间集》是我国最早、规模最大的文人词选集。() 16、“张三影”和“贺梅子”分别指的张先和贺铸。() 17、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 18、《琵琶记》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峰。() 19、《赵氏孤儿》是我国最早流传到国外的古典戏剧著作。() 20、在语言方面,《水浒传》堪称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 21、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作家是归有光,代表作品是《项脊轩志》。() 22、在艺术上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所已达到和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的小说是《儒林外史》。() 23、况周颐评价纳兰性德是“围初第一词人。”() 24、清代桐城三大家中,刘大槐提出了“义法”的主张。所谓“义”指的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所谓“法”,指的是形式技巧,包括结构条理及对材料和语言的运用等。()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简介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简介 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指研究中国古代至近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发生、发展与演变历史的一门现代学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呈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美学的特色。它以中国化的宇宙观、人生观与美学观为理论基石,是对古代文艺创作、欣赏与评论的各种阐述。中国文学批评整体上既有着显在的范畴、命题,也有着潜在的审美文化蕴涵,尤其是后者,是产生中国文学批评显在理论形态的灵魂。从先秦的孔孟、老庄开始,就奠定了中国文学批评的这一理论倾向,呈现出与重视知识与逻辑范式的西方文论不同的民族文论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历史悠久、渊源深厚。它最早生发于先秦诸子的文化批评形态之中,同时又以《诗经》、《楚辞》等文学创作作为来源,可谓源远流长,根基深厚。先秦时代的文学批评的这种将人生与文艺相联系的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历代得到了传承与弘扬,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中彰显得十分突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强调文品出于人品,追求人生与艺术统一的审美境界。文学批评不是作为纯粹的思辨对象与形式玩赏,而是与忧患意识、人格精神、文化重建相联系。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文论,都充满着这种现实品格与历史意识,凝聚着这些杰出批评家的人格精神。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还侧重对作品与作家的评论,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虽然不是近代从西方引进的学科划分,但是却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重视作品与作家评论的特征。

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创构,肇端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学者铃木虎雄的《支那诗论史》,它着重指出,中国古典形态的文学批评有赖于西方现代学术文化的整合,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学科建构是中西学术综合的产物。1927年,中国人自己的第一部文学批评史陈钟凡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问世,它标志着中国文学批评史现代学科的草创。嗣后,郭绍虞、罗根泽、方孝岳、刘大杰、朱东润等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相继问世,一时蔚为大观。1949年以来,又有敏泽、张少康等独著,以及王运熙、蔡钟翔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方面的著作,他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踵事增华,推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工作与学科发展。从学科的名称来说,西方文艺学一般分成“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个部分,这是从西方既有的文化传统去划分的,因而陈钟凡、罗根泽等认为,西方文艺学所说的狭义的文学批评并不完全适合中国,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是广义的文学批评,按中国传统的诗文评范畴,应当是涵括文学创作、文学批评诸方面的学问。后来出版的一些同类著作就用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名称。但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范畴,更能彰显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通过文学评论来阐释原理的特点,是中国文学批评关注人文性、现实性精神的生动体现,因此,用“中国文学批评”来指称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在内的中国古代至现代的文艺学,似乎更能体现中国文学批评的民族文化特征。从学科内涵来说,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是指中国古代至现代的文学批评产生与演变的历史,它是现代的人们运用西方学术观念对于中国原生态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复习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10分)。 1、以诗为词:即以写诗的态度来填词,将诗的题材,内容,手法,风格等引入词的领域并使之扩展,开拓新词境,提高词的格调。苏轼“以诗为词”,是对词的狭隘题材的解放,是对词的表现功能的开拓,是对词境的大力拓展,给当时内容狭窄柔软乏力的软绵绵的词风,注入了诸多新的血液,使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艺术表现力增强,艺术风格焕然一新,因而极大地增强了词的活力。“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即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2、“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经典著作《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无我”主要是从主体的情感状态表达的显隐来区分的,“有我之境”中主体的情感状态调动得较为充分,表达得也比较情绪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渲染意味,所以一般呈现为“宏壮”的境界。而“无我之境”则主体的情感表达得较为深曲,心态较为平和,所以一般呈现为“优美”的境界。他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3、诗赋欲丽: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论及文学体裁的区别时说:“夫文本同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诗赋欲丽”指的是诗歌和辞赋要求华丽,曹丕最早从审美角度指出诗歌的创作要求。这一主张,一方面肯定了文学必须具有美感,在文学与非文学之间划出了初步的界限;另一方面他除“丽”以外没有对诗、赋提出政治、伦理上的要求,第一次表现出将诗赋从政治,伦理的附庸地位解脱出来的倾向。“诗赋欲丽”是对建安文学的创作倾向的基本概括,表明了建安文学逐步向词采华丽发展,是文学自觉的本体要求,顺应时代对诗赋提出的总体审美规则。 4、《曲律》:又名《方诸馆曲律》是代著名戏曲理论家与作家王骥德晚年所作的戏曲论著,也是他在曲论上最有贡献的著作。内容是论述南北曲的源流、宫调、作曲和唱曲方法,兼及剧本结构、情节、宾白、科诨等;同事也评论到杂居、传奇、散曲等作品。王骥德在《曲律》中主张:一、戏剧作家,必须广泛学习国风、《离骚》以及乐府诗词、戏曲各方面的优秀遗产,丰富文学素养。二、关于戏剧结构,他主张贵剪裁、贵锻炼、突出重点,抓住头脑,俱为卓见。三、曲家多不注意宾白,他认为不能轻视。他指出白不易作,“其难不下于曲”。四、他认识了戏剧的社会教育作用,要求作品要重视内容;但他所强调的内容是有关风化,这就表现了他的封建观点。 二、简答题(共20分,每小题10分)。 1、《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水,律和声。”请简要回答“诗言志”说的内涵和影响。 “诗言志”的意思是诗是用来表达人的意志的。“诗言志”的内涵十分丰富,各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本文认为“诗言志”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所以人们在诗中所反映的志愿也不一样。 ①改善生活:人类的基本愿望就是生存,人们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对于吃不饱穿不暖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的愿望就更加强烈。 ②渴望爱情:人类还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渴望获得爱情,过上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那些难以获得爱情,难以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人,对爱情与正常的家庭生活的渴望之情,会更加强烈。知识分子同样也希望过安定而快乐的家庭生活,但是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诗人不大在诗中直截了当地表达这种愿望。 ③实现人生价值:当然许多知识分子除了温饱以及安定而快乐的家庭生活外,还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许多知识分子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有所作为的人往往都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也反映在他们的诗中。一些政治家则往往在自己的诗里表现出自己安邦定国的宏伟抱负。 朱自清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有着长久的影响。由于“诗言志”概括地说明了诗歌表现作家思想影响的特点,也就涉及到诗的认识作用。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诗人的“志”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无不受阶级地位的制约。人们通过言“志”的诗,也就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社会。古人对这一点没有作出明确的阐述,但已意识到诗的这方面的作用。《礼记?王制》云:“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云:“《书》曰:‘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时,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这说明,古人在“诗言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