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财政支出的演变分析报告

我国财政支出的演变分析报告

我国财政支出的演变分析报告
我国财政支出的演变分析报告

我国财政支出的演变分析报告

安徽大学 钟文峰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政府财政支出

从1950年到1977年,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总体是上升的,其中最少的年份是1950年,为68.05亿元,最高的年份是1977年,为843.53亿元。

总体上看,财政收支在这一时期总体平衡,只有11个年份出现了赤字,主要集中在1955年到1960年,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在大多数年份是比较高的,最高年份达到了40%左右,但也出现过低增长的年份,集中在1972年到1977年,甚至还有负增长年份,即1961到1962年。建国初期,我国的财政支出是一直呈上升趋势的,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且开展三大改造,我国把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国作为目标,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694个大中型项目为重点,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因此国家财政支出上升。从1958年开始到1960年,我国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加快,接近40%,因为国家开展了“大跃进”,为了提高工业总产量而增加了对重工业的投入,这一段时间内国家财政出现了赤字。受3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的财政收入明显减少,财政支出也减少到1958年之前的水平。1964年到1967年我国开展三线建设,财政支出规模扩大,受文革影响,1967年到1968年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都开始下降,1968年之后经济政策调整,国家财政支出规模也随之扩大。

改革开放前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对比

-60.0

-40.0-20.0

0.020.040.060.080.0100.0120.0年份

1952

1955

1958

1961

1964

1967

1970

1973

财政收入增长速度% 财政支出增长速度%

财政支出占GDP的百分比

0.00%

10.00%20.00%30.00%40.00%50.00%年份195419591964196919741979198419891994199920042009

财政支出占GDP的百分比

在这一阶段的各项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一直是出于最高比重的,因为我国为建设成为工业国因此加大了对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投资,经济恢复时期占34.71%,“一五”时期占50%“二五”时期占66.6%,1963—1964年经济调整时期占58.96%,“三五”时期占56%,“四五”时期最高占67.7%,基本上是持续增长态势。即是大力压缩“三五”时期稍有下降,但“四五”时期又上升到新高。国防支出其次,50年到52年受朝鲜战争的影响,国防支出比重明显提高,最高时期1952年国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43%。1952年到1960年国防支出比重大幅下降到9%,但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国受美苏两大国的威胁,国防费用又开始增加,从1963年开始到1977年国防支出一直维持在占财政支出的20%左右。行政管理费用

和农业支出在这一时期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比例,行政管理费用最高年份1954年为8.4%,到1958年之后一直处于5%左右,其中1971年最低为4%。农业支出从1950年到1962年虽然一直增长,但1962年仅为8.4%,之后下降到1970年不到3%,1970年到1977年逐渐恢复。农业支出的较低必中反映了我国当时牺牲农业优先发展工业的政策。在这一阶段,同基本建设支出相比,社会文化支出所占的比重很小,经济恢复时期占13.50%,1963-1964年经济调整时期占15.20%,“三五”时期占11.06%,“四五”时期占10.88%,基本上是下降的态势,特别是“四五”时期是这一时期最低的,比“一五”时期少了3.55个百分点。社会文化在总支出的比重与经济建设所占的比重相比,分别少23.09, 36.39, 53.14,43.7, 45.01, 56.83个百分点,相差是非常大的。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财政支出

改革开放后,财政支出大致分三个台阶:1978一1984年,连续五年支出保持在1000多亿元;1985一1989年,连续五年支出保持在2000多亿元;1990一1997年,保持在3000亿元—9000亿元以上,最多的是1997年的9233.56亿元。增长的速度是不稳定的,最高是1978年增长到33.0%,最低是1987年的2.6%。负增长的现象也有发生,如1980年和1981年。在改革开放初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文化大革命,之后第二次经济调整的结果,缩小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这一时期财政支出的比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央支出的比重由大变小,由50%多逐渐缩小到27%;地方支出比重由小变大,由40%扩大到70%。这是财政支出中的重大变化之一,反映了分税制的功能和作用,随着两个比重的升降,中央支出逐渐收缩,而地方财力的增加也刺激了地方政府的投资。第三阶段的财政支出,从10000亿元逐渐增加到60000亿元。其中1998一2001年保持在10000亿元以上,2002一2004年保持在20000亿元以上,2005一2007年从30000亿元扩大到60000亿元,每年增加10000亿元。中央支出的比重在30%左右,地方支出占到70%左右,超过中央1一3倍。财政支出增长的速度在15%一20%之间,增长的速度是比较稳定的。60年特别是近年来的财政支出的特点表现在:一是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从支出绝对数来看,除个别年份以外是逐年增加的,如2006年支出40422.73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6492.45亿元,增长了16.06%。从财政支出增长的幅度看,增长的速度年均在15%左右。二是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78和1979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为31. 0% , 1980 -1986年为20%左右,从1987年开始逐渐减少,以后各年大致在百分之十几,只有2005年超过了20%。这种趋势透露出财政体制改革中放权让利对财政的影响,也反映了在连年赤字下财政面临的困难。三是财政支出反映了不同时期财政的特征。建国初期的支出反映战时财政的特征,军费占据首位;之后反映了经济建设型财政的特征,经济建设支出占主要比重;1998年以后反映了公共财政的特征,公共产品领域的支出占主要比重。

时期支出总额经济建设

支出社会文化

等支出

国防支出行政管理

支出

其他支出

经济恢复362.19 125.70 42.10 138.49 46.07 9.83 一五1320.52 670.81 191.32 314.79 112.18 31.42 二五2238.18 1491.55 302.07 272.94 133.16 38.46 1963~1964 1185.81 638.22 180.24 226.04 76.42 64.89 三五2510.60 1407.62 277.76 549.56 134.27 141.39 四五3917.94 2261.12 426.25 750.10 196.71 283.76 五五5282.44 3164.61 760.64 867.81 280.06 209.65

六五7483.18 4196.61 1477.44 893.74 687.41 327.98

七五12865.67 6230.03 2978.15 1170.15 1520.66 966.68

八五24387.46 10125.54 6256.29 2321.40 3355.90 2328.33

九五57043.46 21870.44 15503.97 4751.27 8933.22 5984.56

十五128002.85 37308.52 34051.05 9723.66 24339.39 22591.23

十一五309377.75 37604.38 160639.5 20997.52 76912.85 13183.5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支出延伸到各个领域,基本涵盖了政府、企业和家庭各个方面。为了实现我国的工业化,支出的重点主要在固定资产投资,搞基本建设,教育、文化、科技、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方面的支出却比较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支出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如上表所示,支出的重点开始从工业经济领域向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倾斜。特别是1998年公共财政框架确立以来,财政支出结构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从上面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支出虽然在逐年增加,但社会文化支出明显快速增长,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大大高于改革开放前:“五五”时期占14.40%,“六五”时期占19.74%,“七五”时期占23.15% ,“八五”时期占25.65%,“九五”时期占27.18%,“十五”时期占26.60%,分别比改革开放前6个时期提高2.78、5.31、9.65、10.45、16.12、15.72个百分点。从1998年公共财政框架确立以后,财政支出逐步退出了一般性和竞争性领域,支出的重点转移到了“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科教卫生支出从1978年的112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7425.98亿元,增长了65倍,占当年总支出的比重由10.0%增长到18.4%,科学研究支出从52.89亿元增加到1688.50亿元,增长近31倍;教育支出从75.05亿元增加到5411.59亿元,增长近71倍,社会保障支出从1978年的18.9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396亿元,增加近284倍。经济建设支出逐渐降低,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64.1%降至26.6%。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不仅越来与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相适应,而且体现了党和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三、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V形分析

在78年后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图中可以看出,78年到94年我国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是一直下降的,而94年之后又开始逐渐增加,呈现一个V字形。

1978年到1994年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下降的原因:

1.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慢于GDP增长速度,在改革开放前,我国政府分配上实行“统收统支”,一方面实行“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在GDP初次分配中个人所占比重较小,同时许多生活必需品由政府低价乃至无常供给。另一方面,国企利润乃至折旧基金几乎全部上缴国家,相应的,企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投资均由国家拨付。在这种体制下,占GDP比重必然高,改革开放后,放利让权,提高居民收入,取消许多支出,占GDP比重自然下降。

2.在改革开放刚启动的时候,为了加大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比重,我们曾将降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作为改革目标加以追求,国家给企业减税,在减税让利的影响下,伴随着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减少,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一路下滑。

1994之后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上升的原因:

1.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所谓分税制改革就是按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全国的国防、外交、武警、重点建设项目、中央政府的运作经费、中央所借外债的还本付息等,地方则负责地方政府机关的运作费用和本地区经济发展所需支出等。与此同时,根据事权范围将现行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即把关系到国家利益、实施中央宏观调控所必须的税种划为中央税、把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税种划为中央地方共享税、把适合地方征管的划为地方税。此外还确定了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的数额,并分设国税局和地税局,前者国负责征收中央税和共享税,后者负责征收

地方税。中央政府希望通过改革来集中必要的财力,根据分税制国家的通行做法,中央政府一般要占全国财政收入60%以上,中央支出占40%左右,然后通过转移支付的办法把20%左右的收入拨给地方政府,以缩小地区间的贫富。分税制改革的核心或者说“指导思想”是要提高“两个比重”,即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

2.1998年之后,我国开始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这意味着政府职能由生产建设向公共服务转型,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对财政支出结构提出了重大的改革要求主要包括四点内容:第一,进一步完善转移性支付制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第二,凡能纳入预算的都要纳入预算管理。其中2007年之后增加的财政支出统计项目就包括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国土气象支出等,而这些全部是转移性支出。第三,公共财政开始逐步覆盖农村的进程,财政支出越来越向教育、医疗,社保和住房等民生事项倾斜2007 年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进一步阐述了我国社会政策的目标,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第四,围绕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并调整了转移支付的体系。

四、国外政府的财政支出对比

发达国家如美国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自20世纪30年代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二战期间,战争使得政府消费有了很大增长,约占极度扩张的总产出的1/2,;20世纪50年代美国财政支出约占GDP20%,截止2007年,美国政府的支出约占GDP的33%。在2011年,美国财政支出支出最多的是卫生和公共服务(human services),约800亿美元。第二位是退伍军人费用,约520亿美元。第三位是教育开支,约470亿美元。之后则是社会保障开支和农业支出等,最后是环境保护支出,约100亿美元。①

可以看出从80年代美国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高于中国,因为当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成熟阶段后,财政支出的结构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以社会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支出阶段,逐步转向以教育、保健和社会福利为主的支出阶段。这些旨在进行福利再分配的政策性支出的增长会大大超过其他项目财政支出的增长,这又进一步使得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加快,甚至快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而相比之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泰国和印度,财政支出占GDP比重都未超过20%。②

①数据来源:U.S.Department of Commerce

②保罗·萨缪尔森:《谈效率、公平与混合经济》,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28—129页。

数据挖掘聚类算法课程设计报告

数据挖掘聚类问题(Plants Data Set)实验报告 1.数据源描述 1.1数据特征 本实验用到的是关于植物信息的数据集,其中包含了每一种植物(种类和科属)以及它们生长的地区。数据集中总共有68个地区,主要分布在美国和加拿大。一条数据(对应于文件中的一行)包含一种植物(或者某一科属)及其在上述68个地区中的分布情况。可以这样理解,该数据集中每一条数据包含两部分内容,如下图所示。 图1 数据格式 例如一条数据:abronia fragrans,az,co,ks,mt,ne,nm,nd,ok,sd,tx,ut,wa,wy。其中abronia fragrans是植物名称(abronia是科属,fragrans是名称),从az一直到wy 是该植物的分布区域,采用缩写形式表示,如az代表的是美国Arizona州。植物名称和分布地区用逗号隔开,各地区之间也用逗号隔开。 1.2任务要求 聚类。采用聚类算法根据某种特征对所给数据集进行聚类分析,对于聚类形成的簇要使得簇内数据对象之间的差异尽可能小,簇之间的差距尽可能大。 2.数据预处理 2.1数据清理 所给数据集中包含一些对聚类过程无用的冗余数据。数据集中全部数据的组织结构是:先给出某一科属的植物及其所有分布地区,然后给出该科属下的具体植物及其分布地区。例如: ①abelmoschus,ct,dc,fl,hi,il,ky,la,md,mi,ms,nc,sc,va,pr,vi ②abelmoschus esculentus,ct,dc,fl,il,ky,la,md,mi,ms,nc,sc,va,pr,vi ③abelmoschus moschatus,hi,pr 上述数据中第①行给出了所有属于abelmoschus这一科属的植物的分布地区,接下来的②③两行分别列出了属于abelmoschus科属的两种具体植物及其分布地区。从中可以看出后两行给出的所有地区的并集正是第一行给出的地区集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回顾与展望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回顾与展望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总目标,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国家审计发展提供了新的更大的舞台。我国国家审计已经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文章回顾国家审计推动国家治理完善的历程,在此基础上对国家审计进一步参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国家审计;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本文得到北京哲学社会科学2013年项目《国家审计反腐败路径研究》、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个人项目《国家审计的国家治理“免疫系统”功能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3D005009000004)、北京市教委项目《上市公司应计质量研究——趋势、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项目编号:SM201310037003)资助。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0年,我国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协同配合,国家审计作为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一、文献述评 国家审计是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冯均科,2005),有利于实现公共管理目标(雷达,2004)。刘家义(2012)指出:在国家治理中,国家审计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因此国家审计可以通过发挥国家治理“免疫系统”功能来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郑石桥(2014)认为审计基本功能是鉴证公共权力机构在责任履行、资源使用、信息报告、最大善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是否存在机会主义行为。朱荣(2014)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发现国家审计在提升政府透明度方面具有治理效应。郑石桥等(2014)认为,国家审计批判性作用表现为“审计发现问题金额率”和“移送处理人数率”,建设性作用表现为“审计整改金额率”和“审计结果利用率”,实证分析后发现不同省市之间差距较大,整体水平离行业满意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部分学者进一步分析了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路径,认为国家审计应通过发挥制约、建设、协调作用来推动国家实现良治,要求国家审计必须以服从国家治理要求为核心,以加强审计自身建设为保障,以强化国家审计管理为依托(贾春泽,2012);明确国家治理下的政府责任体系,正确处理建立新型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关系的差异性和量化绩效评价指标,促进责任追究等(赵圣伟,2012)。国家审计推动治理的现实要求是建立和实现“大财政审计”,改革相应的组织激励、技术保障、路径结构的监督制度与机制(孙永军,2013)。张立民等(2014)通过向审计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发现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公众参与制度是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主要路径。陈献东(2013)则认为国家审计应该助推公众有序

实验三 K-均值聚类算法实验报告

实验三 K-Means聚类算法 一、实验目的 1) 加深对非监督学习的理解和认识 2) 掌握动态聚类方法K-Means 算法的设计方法 二、实验环境 1) 具有相关编程软件的PC机 三、实验原理 1) 非监督学习的理论基础 2) 动态聚类分析的思想和理论依据 3) 聚类算法的评价指标 四、算法思想 K-均值算法的主要思想是先在需要分类的数据中寻找K组数据作为初始聚类中心,然后计算其他数据距离这三个聚类中心的距离,将数据归入与其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之后再对这K个聚类的数据计算均值,作为新的聚类中心,继续以上步骤,直到新的聚类中心与上一次的聚类中心值相等时结束算法。 实验代码 function km(k,A)%函数名里不要出现“-” warning off [n,p]=size(A);%输入数据有n个样本,p个属性 cid=ones(k,p+1);%聚类中心组成k行p列的矩阵,k表示第几类,p是属性 %A(:,p+1)=100; A(:,p+1)=0; for i=1:k %cid(i,:)=A(i,:); %直接取前三个元祖作为聚类中心 m=i*floor(n/k)-floor(rand(1,1)*(n/k)) cid(i,:)=A(m,:); cid; end Asum=0; Csum2=NaN; flags=1; times=1; while flags flags=0; times=times+1; %计算每个向量到聚类中心的欧氏距离 for i=1:n

for j=1:k dist(i,j)=sqrt(sum((A(i,:)-cid(j,:)).^2));%欧氏距离 end %A(i,p+1)=min(dist(i,:));%与中心的最小距离 [x,y]=find(dist(i,:)==min(dist(i,:))); [c,d]=size(find(y==A(i,p+1))); if c==0 %说明聚类中心变了 flags=flags+1; A(i,p+1)=y(1,1); else continue; end end i flags for j=1:k Asum=0; [r,c]=find(A(:,p+1)==j); cid(j,:)=mean(A(r,:),1); for m=1:length(r) Asum=Asum+sqrt(sum((A(r(m),:)-cid(j,:)).^2)); end Csum(1,j)=Asum; end sum(Csum(1,:)) %if sum(Csum(1,:))>Csum2 % break; %end Csum2=sum(Csum(1,:)); Csum; cid; %得到新的聚类中心 end times display('A矩阵,最后一列是所属类别'); A for j=1:k [a,b]=size(find(A(:,p+1)==j)); numK(j)=a; end numK times xlswrite('data.xls',A);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能力研究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能力研究 2008年以来,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研究未艾方兴,成为审计界聚焦命题,国 家审计与国家治理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关联性,国家治理需求是国家审计产生的源动力,伴随治理战略迁移,治理能力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存在较大差异,那么伴随这种变化国家审计实践和思想演进过程呈现出怎样的状态和规律?从目前的文献分析来看,一些学者从理论角度对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国家审计演进给予概括性说明,鲜有学者利用历史、统计分析对国家审计实践演进阶段及规律进行系统阐述,并通过科学方法揭示国家审计理论研究及思想演进的脉络,从发展规律视角将国家审计的历史进程与未来变革通过国家治理能力进行整体联结,系统说明在当前深化改革的国家治理战略背景下,国家审计应如何对国家治理能力进行适应性变革。另一方面,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在实践中是通过何种路径推进国家治理能力,达到国家良好治理目的的?从现有文献来看,可以概括为两条主线,其一,通过拓展国家审计本质所蕴含的功能及内容,扩大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参与范围,其二,强调以审计结果来实现对国家治理的服务。那么,何为国家审计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实路径?从经验视角来看,通过这一路径,国家审计是否能够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对于以上问题的进一步解答,有助于我们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实践及基础理论演进的状态及规律,丰富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研究视角,为通过深化国家审计改革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依据。基于此,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建立国家治理嬗变视域下的国家审计实践及理论历史演进框架。 首先以审计工作档案、法律、法规等文本中关于审计内容、目的及技术为研究出发点,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梳理审计实践演变过程。研究认为:伴随国家治理能力嬗变,传统审计内容通过立法形式固定,形成的固有抵御功能,在国家审计特定目的及相应技术手段变迁的相互作用下,审计组织不断通过发展前瞻审计内容,保持“免疫力”,经历以“威权”为主导到以“法治”为主导并逐渐推进以“民主”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审计制度形态本身无所谓优劣,而应以与国家治理能力相适应为宜。其次,基于CNKI和CSSCI数据库中国家审计文献及引文数据,利用知识图谱形象展示国家审计理论的整体知识架构、发展历史、前沿领域,遴选重要审计文献。研究认为:国家审计理论研究不断受到国家治理能力新需求、审

纪录片的叙事与结构

纪录片的叙事与结构 纪录片是与故事片相对的一种电视节目体裁,如果说故事片相当于文学中的小说,那么纪录片就是报告文学。纪录片和报告文学的选题一样都来自于生活现实,它不需要虚构故事情节,也不需要对事件进行过度的渲染,好的纪录片甚至只是生活原生态的一种自然记录。那么,为什么面对同一事件,有的人讲得绘声绘色、兴致盎然,有的人却讲得平淡无奇、味同爵蜡?关键就在于结构方式与叙事技巧的不同。 在纪录片创作中,叙事的技巧和结构的方式不仅是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处理的过程,更是创作者通过素材的挑选和组合,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的过程。也就是说,叙事结构是创作者赋予素材以意义和解释的手段和形式。一部纪录片艺术质量的高低和思想意义的深浅,不仅取决于纪录片拍摄到的内容,也取决于对于这些内容的剪辑与组合。剪辑组合得体,原本好的内容可以变得更加精彩,某些一般的内容也能发挥得较为出色。相反,剪辑组合不当,就有可能糟蹋原本非常好的素材,使原本十分精彩的内容失去应有的效果。所以,叙事和结构对于作品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要甚于素材本身。 由于生活积累、人生感受、艺术功力和艺术追求的不同,不同的创作者有不同的叙事技巧和结构方式。即使出自同一创作者的不同纪录片,其叙事风格也不会完全相同,正如一棵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但是,另一方面正如建筑学上的分类一样,尽管房屋的结构千差万别、形态各异,我们依然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他们粗略地分为几类,比如木制结构,石制结构、土木结构和钢筋混沥土结构。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也一样可进行这样的分类,纪录片常见的叙事方式有:画面加解说式、访谈加解说式和客观记录式。 一、画面加解说式。这一叙事方式曾是我国纪录片的主导叙事方式,那时,由于受苏联“形象化政论”的影响,绝大多数纪录片采用了这种叙事方式。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和《话说运河》。在实际创作中,一般是先有选题,主创人员根据选题写出文字稿本,领导审查通过后开始拍摄。后期编辑时,则是先根据文字稿配音,再根据配音编画面。这种叙事方式非常重视解说词的创作,非常重视解说的叙事说明作用,通过它来表现内容的发展。随着这一形式的发展,出现了通篇泛滥的解说加音乐,结果忽视了其他声音元素和图像对作品整体形象造型的功能,这使得画面或多或少地成为一种图解的工具,整个片子从文稿上来看更象一篇论文。另外,从创作观念上讲,这种叙事方式往往注重的是共性而不是个性,注重的是主题和结论而不是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创作者也往往把自己当作一个政府工作者代表政府、而不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艺术工作者仅表述自己的一家之言,这样片子就承载了过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内涵,结果抽象大于具体,空泛压倒细节,逐渐偏离了电视的本性,丧失了可看性。 二、访谈加解说式。画面加解说的模式是一种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观众影视文化的提高,这种叙事方式的弊端正日益放大。为此,纪录片创作者不得不寻求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访谈加解说的叙事

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叙事差异

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叙事差异 以《歧视的一课》与《浪潮》为例所谓纪录片是指描写、记录或者研究现实世界题材的电影。 在大多数情况下,纪录片不需要演员参与。在纪录片中表现的人、 地点、情况与现实、实际情况一致。纪录片的题材范围广范,既 包括完全纪实的电影,亦包括了真人秀等节目。——维基百科 而剧情片通常指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真实存在但往往不被大多数 人所注意的事件而改编的故事性电影。——360百科 《歧视的一课》便是典型的记录片。它叙述的是一位在加拿 大的小学老师在看过一支美国1970年代拍摄的纪录片后,决定 在自己的班级里实施反歧视教育的故事。而《浪潮》则是基于1967年美国加州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发生的真实历史事 件改编而成。它主要叙述了今时今日的德国,在主题是“国家体制”的活动周上,中学老师莱纳·文格尔只是想做一个实验,由 他来扮演极权头头的角色,学生们必需服从他的命令、在回答问 题前必需得到老师许可、穿制服上学等,让学生们亲身体会一下 独裁体制的产生。 看《歧视的一课》时,我们可以看到纪录片的一些特点:以真实生活为题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不需要演员刻意的扮演,所有的一切都遵循真实的原则。就像纪录片人所说的“纪录片的生命在于真实”。在这部纪录片中,安娜老师的实验让我们看到了歧视在同学们身上最为真实的表现

;纪录片一开始,我就认为这是一个实的故事,片子中安娜老师和同学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创作者只是利用摄像机客观地记录下来,让我们知道这样一个事实的存在罢了。这一点便和剧情片有很大的不同。就拿我看《浪潮》来说在电影开始之时,我就认定这是一个经过编剧和导演虚构的故事。在我了解了它的背景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之后,我也认为荧幕上的角色也都是由演员所扮演的,现实中的人物只不过是被当成了创作对象而存在的。 当然无论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都是导演与众多拍摄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它们也还有除真实性以外的其它区别。在纪录片中,除了被记录的人或事物外,还有解说者对纪录片进行一些适当的旁白解说,甚至还有对人物的访谈等,以增加人们对纪录片的内容的了解。而剧情片则不同,影片中的角色不与观众做直接的交流,剧情片的观众则是完全地沉浸在电影所创造的虚构世界里。同时也没有纪录片那样更为真实的感受,因为剧情片具有的是观赏性,它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渲染气氛。纪录片多的则是人文气息。 除此之外,导演也对作品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是剧情片中。在剧情片中,导演显然具有绝对的权威,电影画面里的构图、光线,演员的表演,情节等都是由作者设计安排的。导演作为最高权力者,对演员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演员都是按照导演的意图来对故事进行叙述,至此,剧情片往往就失去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可预知性。而纪录片则大相庭径,在纪录片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故事的叙述者,就像安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我国区域经济政策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我国区域 经济政策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作用越来越明显,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 优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当前城镇化及工业化发展 过程中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吸引更多 的资金流入;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 于提高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增强区域金融业的竞争力,为经济 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与优质的金融服务。 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仅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在金融生态建设中,由于存 在多方认识不足、征信体系不完善、法制体系不健全、金融生态链 缺位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严重阻碍了金融生态建设工作的深化,这些“壁垒”急待消化。 一、当前金融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诚信意识淡薄,社会信 用体系不健全。一是社会信用意识淡薄,借款人逃债、赖债现象仍 不同程度的存在。二是部分借款人在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后任意改变 贷款用途。三是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造假账,甚至违法行为在有 些企业中仍然存在,这使得银行对企业的效益分析、贷款风险预测 等无法正常进行。 2、政府、银行、企业之间关系淡化。一是现阶段金融机构自上 而下自成系统和资金经营权上收的管理模式,减少了金融部门对当 地经济的融资力度,支持地方的资金少了,发挥的作用就减弱,沟 通的机会也相对减少,地方对金融部门的看法也随之改变,这样逐 渐淡化了政府、银企之间联系。二是随着人行改革的深入,特别是 监管分离后,基层央行调控引导职能明显不足,只能通过利率管理、窗口指导、支农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和手段进行调控引导,对辖内金 融机构的贷款投向和投量也只能是出台一个原则性的指导意见或搭

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实验报告

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实验报告 1.方法背景 聚类分析又称群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研究样本或指标的一种主要的分类方法,在古老的分类学中,人们主要靠经验和专业知识,很少利用数学方法。随着生产技术和科学的发展,分类越来越细,以致有时仅凭经验和专业知识还不能进行确切分类,于是数学这个有用的工具逐渐被引进到分类学中,形成了数值分类学。近些年来,数理统计的多元分析方法有了迅速的发展,多元分析的技术自然被引用到分类学中,于是从数值分类学中逐渐的分离出聚类分析这个新的分支。结合了更为强大的数学工具的聚类分析方法已经越来越多应用到经济分析和社会工作分析中。在经济领域中,主要是根据影响国家、地区及至单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水平的各项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然后很据分析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以便得出科学的结论。 2.基本要求 用FAMALE.TXT、MALE.TXT和/或test2.txt的数据作为本次实验使用的样本集,利用C均值和分级聚类方法对样本集进行聚类分析,对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性认识。 3.实验要求 (1)把FAMALE.TXT和MALE.TXT两个文件合并成一个,同时采用身高和体重数据作为特征,设类别数为2,利用C均值聚类方法对数据进行聚类,并将聚类结果表示在二维平面上。尝试不同初始值对此数据集是否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2)对1中的数据利用C均值聚类方法分别进行两类、三类、四类、五类聚类,画出聚类指标与类别数之间的关系曲线,探讨是否可以确定出合理的类别数目。 (3)对1中的数据利用分级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体会分级聚类方法。。(4)利用test2.txt数据或者把test2.txt的数据与上述1中的数据合并在一起,重复上述实验,考察结果是否有变化,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写出体会 4.实验步骤及流程图 根据以上实验要求,本次试验我们将分为两组:一、首先对FEMALE 与MALE中数据组成的样本按照上面要求用C均值法进行聚类分析,然后对FEMALE、MALE、test2中数据组成的样本集用C均值法进行聚类分析,比较二者结果。二、将上述两个样本用分即聚类方法进行聚类,观察聚类结果。并将两种聚类结果进行比较。 (1)、C均值算法思想

浅谈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

浅谈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内容摘要]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国家治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国家治理发展的基本框架,就国家治理发展与国家审计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明确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发展中各方面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国家审计对国家发展治理的利害性,提出了推动国家治理的发展、国家审计的功能和重点领域。 [关键词]国家治理发展、国家审计、作用 [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了国家审计监督的对象包括政府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对其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依法审计,目的是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国家治理发展的基本理念和价值是依托于一系列基本制度设计与选择。国家治理发展机制的安排反映了治理主义价值的基本导向,其核心是政府的职能及其限度、政府组织与市场组织的关系、政府组织与公民社会及其自主组织的关系。国家治理的目的是解决公共问题,以人为本,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大,而在治理发展过程中,政府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建立完善的审计机制对国家治理发展至关重要。 一、国家审计在反腐倡廉中的重要作用 廉洁是人们对于政府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政府及其正当性的根基。只有一个廉洁的政府才能履行好维护社会公正的责任,促进机会均等,保障公民自由权利。而腐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敌,政治腐败的直接结果损及政治的结构功能,削弱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损及政府的形象、合法性及其权威,破坏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向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引起社会成员对政府的强烈不满,从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政府廉洁与否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因此,建设廉洁政府意义重大,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 国家审计要在反腐倡廉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依照中国宪法、审计法和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中国的审计机

纪录片拍摄方法

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绘圆法设定中心线法阶梯式递进法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构成规律,就像社会结构不同于数理结构、房屋结构不同于人体结构、自然科学结构不同于艺术结构一样,电视纪录片也有它具有的结构方式。而这种结构方式之所以独特,就在于它是客观社会生活(历史进程)和电视编导主观逻辑的统一,既是展示人物命运和事件发展的“轨迹”,又是承载人物行动和事件发展的“框架”,因此,结构就是电视纪录片的生命。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从内容上又分为叙事式结构、抒情式结构、传统式结构、非传统式结构、戏剧式结构、小说式结构等等,本文主要讨论我们经常运用的几种结构方式。 绘圆法 把一部纪录片的主题或者中心,也就是纪录片的创作者试图在片中所说的“核”作为“圆心”,而“半径”则是片中主人翁或被摄主体所要登场的主要活动区域。中央电视台编导陈晓卿的《远在北京的家》,就是一部采用绘圆法拍摄纪录片的力作。 《远在北京的家》讲述的是几位来自安徽的农村姑娘到北京打工、在北京生活的故事。全片通过四个段落,记叙了姑娘们在北京的经历,以及她们的生活遭遇,这是贯穿全片的圆心。片中,作者巧妙地把主人翁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生活经历作为半径,把她们从到保姆介绍所找工作到遭遇生活的艰辛与甘苦等过程,放在这四季中加以描写。例如,第一个段落是在安徽省无为县的偏僻小村拍摄的。讲述的是春节刚过,农村姑娘张某就要远离父母双亲,到北京去做保姆。这是刚刚够上成年的她第一次出远门,远处传来的稀稀的鞭炮声,母亲给她梳头、奶奶的眼泪,一家人围着吃饭,复杂的心情都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当载着姑娘们的汽车渐渐远去、并在屏幕中消失的时候,观众们所要关注的内容与片中的主人翁一样,“等待她们的会是什么呢”? 大凡从事电视编导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我们要拍摄的对象是一个人、一件事或一场景,那驾驭起来往往会得心应手;但是,如果我们要拍摄众多的人物、发生的几件事情、或是较为分散的场景,这是令我们头疼的事情。而绘圆法的结构方式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美国纪录片《篮球梦》、中国纪录片《远去的村庄》,就是运用绘圆法的结构方式取得成功的力作。 设定中心线法 在我国电视荧屏上,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制作方式。在众多的被拍摄对象和拍摄素材中,作者依据自己的创作意图整理出一条明晰的线路,使创作者和电视观众都能对此一目了然。我们早已熟知的电视纪录片舞台上,漫长的《丝绸之路》不再遥远,雄伟的长城尽收眼里。在一条条或自然、或人为的中心线下,一个个复杂而庞大的内容被串联起来,构成一部部恢宏的电视作品。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邱少华

第9卷第7期 2012年7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ul.2012Vol.9No.7 一、引言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区域经济被分为东、中、西部,这主要是按照自然条件来划分的,建国以后我国政府的区域经济政策趋向,使这一区域经济特点更加鲜明。尤其是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足以说明区域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度之大,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区域经济政策,了解区域经济政策的过去,为探索出更加有利于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做铺垫。 二、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历程(一)均衡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之前:“建国初期,占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全国工业的70%,除武汉、重庆等少数城市外,内地的工业极为薄弱,内陆边疆地区更是接近空白状态。如,西部地区的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11.2%,占全国面积45%的西北及内蒙古地区,其工业产值只有全国的3%”①。在这种区域经济环境下,国家以优惠的财政政策和大量的投资加快内地的工业发展———也就是均衡性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这一政策限制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使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但是,由于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基础较差,投资回报率明显低于沿海地区,这种强调内地发展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整体经济发展的效率,表面上缩小了内部差异,实际上导致了中外差异的扩大。“1953~ 1980年,我国国营工业固定资产总值增长了20倍,流动资金 增长了18倍,但总产值仅增长7.2倍。每百元资金在工业方面实现的利润,1966年为34.5元,1976年只有19.3元。每百元积累所增加的国民收入‘一五’时期为35元,‘三五’时期为 26元,‘四五’时期仅为16元。”②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这一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没有很好地带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反而使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因缺乏投资发展速度下降。 (二)倾向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由于均衡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阻碍了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带来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弊端,我国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战略。1978年末,中共中央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在区域发展上,实施沿海开放战略,将发展重点放在东部沿海地区,即是非均衡发展战略。鼓励区位优势和开放条件较好的东部先发展,首先在东南沿海建立了 5个经济特区,随后又开放14个沿海城市,在这些城市实行 特殊政策;90年代初开发浦东新区,加速发展“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的快速形成;90年代初中期,提出了“七大经济区”的方案,即在全国推进形成长江三角洲及沿海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和中南部分省区、东北地区、中部 5省地区和西北地区,共七个跨省市区的经济区域。这一区域 经济政策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如:“1978年上海的 GDP 为272.81亿元人民币,1990年为756.45亿元,2001年 为4950.84亿元,2004年为7450.27亿元,同时产业结构有了很大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占了很大的比重。”③虽然这一时期,经济取得了突破性的大发展,但是至今为止,这一政策并没有实现邓小平的“先富带动后富”,反而使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 (三)协调性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贫富差距的增大,国内社会各界都开始议论纷纷,这一现状也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3月西部大开发正式运作; 2003年9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 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出了振兴东北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政策措施;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6年2月1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这一时期,西部大开发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如:“全长3800公里的西气东输管道工程于2004年底全部建成,实现全线商业供气,到2008年底,累计完成输气量454亿立方米;西电东送北、中、南三大通道全面推进,到2008年底,西电东送装机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 邱少华1,2 (1.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2.淮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淮南232038)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在快速进行着,在这一趋势下,我国的区域经济 政策也在发生着变化。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建国开始,就有着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形势:分为东、中、西部。回顾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均衡性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倾向性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协调性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梳理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对于更好的理解我国的贫富差距起因及经济现状等现实问题都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 33··

PAM聚类算法的分析与实现

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设计)题目:PAM聚类算法的分析与实现 系别: 专业: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时间: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系别: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专业:网络工程 学号姓名高华荣 论文(设计)题目PAM聚类算法的分析与实现 命题来源□√教师命题□学生自主命题□教师课题 选题意义(不少于300字):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人们面临着日益增多的业务数据,这些数据中往往隐含了大量的不易被人们察觉的宝贵信息,为了得到这些信息,人们想尽了一切办法。数据挖掘技术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应运而生了。而聚类知识发现是数据挖掘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工作中,经常要对被研究的对象经行分类。而聚类分析就是研究和处理给定对象的分类常用的数学方法。聚类就是将数据对象分组成多个簇,同一个簇中的对象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而不同簇中的对象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在目前的许多聚类算法中,PAM算法的优势在于:PAM算法比较健壮,对“噪声”和孤立点数据不敏感;由它发现的族与测试数据的输入顺序无关;能够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点。 研究综述(前人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情况,不少于600字): PAM(Partitioning Around Medoid,围绕中心点的划分)算法是是划分算法中一种很重要的算法,有时也称为k-中心点算法,是指用中心点来代表一个簇。PAM算法最早由Kaufman和Rousseevw提出,Medoid的意思就是位于中心位置的对象。PAM算法的目的是对n个数据对象给出k个划分。PAM算法的基本思想:PAM算法的目的是对成员集合D中的N个数据对象给出k个划分,形成k个簇,在每个簇中随机选取1个成员设置为中心点,然后在每一步中,对输入数据集中目前还不是中心点的成员根据其与中心点的相异度或者距离进行逐个比较,看是否可能成为中心点。用簇中的非中心点到簇的中心点的所有距离之和来度量聚类效果,其中成员总是被分配到离自身最近的簇中,以此来提高聚类的质量。 由于PAM算法对小数据集非常有效,但对大的数据集合没有良好的可伸缩性,就出现了结合PAM的CLARA(Cluster LARger Application)算法。CLARA是基于k-中心点类型的算法,能处理更大的数据集合。CLARA先抽取数据集合的多个样本,然后用PAM方法在抽取的样本中寻找最佳的k个中心点,返回最好的聚类结果作为输出。后来又出现了CLARNS(Cluster Larger Application based upon RANdomized

[国家,问题]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若干问题调查分析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若干问题调查分析 2011年7月8日,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会坛上,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发表了题目为《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讲话。审计长在讲话中详细地阐述了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国家审计对于国家治理所起得的关键作用、结合当今的形式,审计长还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指出了国家审计的新内涵、新模式和新任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必须要理清并且深入分析何为审计核?、为什么要去审计?审谁的计?,由谁来审计和如何去审计等一系列问题。 一、研究情况简介 针对上述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笔者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调查问卷分为国家审计的定位、国家审计的作用、国家审计的范围和国家审计的实现途径四个方面,诸如国家审计是不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国家审计定义等问题,包括了28道选择题与1道简答题。因为本次调查课题具有一定的学术性,所以调查对象主要为高校教师、教授及与财务审计相关的社会实务人员。 调查主要通过互联网进行,2014年月至2月,我先后将问卷发布到中国调查网上,并发送问卷邮件给270余位中国会计学会七届二次理事会与会代表。结果是,中国调查网上回收143份,剔除不合理问卷57份,邮件回收94份,此次调查共回收180份有效问卷,问卷的回收率为43.58%。 参与问卷调查的高校会计教师主要分布在,浙江(22.07% ) ,北京(6.13% )、上海(55% )、河北(82% ) ,重庆(59% ) ,湖北(3.15% )、江苏(2.24% ),另外还有山东、江西、湖南、安徽、贵州、云南、陕西、四川等地17省市。 二、调查结果 1.审计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 九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国家治理包括国家审计。第一题:您认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吗?在收回的180份问卷中,有77.43%的人非常认同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19.:i 1%的人认同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 第二题: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是对免疫系统论的发展吗?有67.48%的人非常认同,有20.16%的人同,有9.:i 1%的人认为不好说,其余2.8%的人不认同。 第三题:国家审计就是以权力监督制约权力吗?有87.12%的人非常认同,有18.69%的人表示认同。其中一位中国会计学会的主任表示还需加强审计的监督力度。 第四题: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着国家审计的方向吗?有14.81%的人非常认同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有34.23%的人认同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审计的方向。 2.审计不能仅限于政府部门

专题片是纪录片的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

专题片是纪录片的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这里讲的电视新闻专题片,是报道类纪实性的 电视专题片,是电视深度报道最常用的节目形态.解说词,顾名思义即口头说明解释的词,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的描述,用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 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能进一步体会到认知和感受的作用. 专题片是运用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纪实,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影片,它是介乎新闻和电视艺术之间的一种电视文化形态,既要有新闻的真实性,又要具备艺术的审美性。电视专题片的分类从风格上分纪实性专题片、写意性专题片和写意与写实综合的电视专题片;从内容上分城市形象专题片、企业形象专题片和产品形象专题片;从文体上分新闻性专题片、纪实性专题片、科普性专题片与广告性专题片。(二)人物片 人物片往往将各行各业有代表性或有特点的人物作为反映的对象,以表现一个主题,一种立意。在人物片中,解说与画面多呈互补状态——解说词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或人物的经历、背景、事件过程等,画面则对人物形象、人物活动、工作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给予形象化、直观性的展示。 人物片的解说词一般是叙述型,表达极为自然、流畅、语言亲切、自然,较平缓。人物片的表现形式比较灵活多样。人物有以第一人称出现的;也有第一、第三人称交替出现的,时而是叙述者,时而是人物自己的对话;也有的是对话形式;还有男女对播的。 解说者既是叙述者,又是节目中人物的代言人,因此解说者一方面要把握好自己解说的角度,进入人物的视野来说话,另一方解说还要将叙述者的内心,化为主人公的心态,以他的口吻述说,表现他的内心感情,使人听起来亲切、自然。 在媒介进入融合时代、电视节目品牌化经营的今天,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品种的专题片,在受众日益挑剔的目光中如何完善自己,这是当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专题片不是纯新闻,它不要求时效性,而是追求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价值;它兼容某些新闻的特性,但与新闻有着本体的不同。它的重要功能就是“对事实和对真实自然的人、人性的高度尊重与揭示”,有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今天,专题片已开始拒绝枯燥无味的叙事和亟其冗长的镜头,追求“可视性”、“节奏性”、“故事性”。这就需要对专题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策划和包装。 专题策划首先要精心选材。专题片可涉足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会议专题,历史题材,民生报道等等。而选题的关键是在于它的内涵价值,选材要让受众感觉到它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了受众一个心理切口,使其能动地介入到片中来,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心灵的互动,然后带着思索离开。 其次,策划还要从制片观念上进行调整。真实性是专题片自始至终的追求。通过纪实手法的运用和表现,让人们感受到真实再现的品格,这是一种平民化的意识表现,它平视、客观的特点赋予了专题片感染力和生命力。所以在制片时,应尽可能地避免主观色彩的说教,而要从受众心理的角度给专题片定位,彰显其平民意识。 应当明确一点,我们搞专题片的初衷不是把一个现成的或编导主观的结论强加给观众,而是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主动思考,能动介入,尽管每个人领略和思考的东西不同,但结论是

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b12756814.html, 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探析 作者:燕京 来源:《新媒体研究》2016年第16期 摘要纪录片是一种极具文化重量和审美价值的视听表现形式,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微纪录片作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应运而生。文章旨在对微纪录片的概念、传播特点进行梳理,总结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为提升微纪录片传播效果提供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微纪录片;叙事策略;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6-0175-02 微纪录片是相较于纪录片体量而言提出的新概念,为区别于纪录短片,一般是指时长在10分钟左右时长的纪录片,最长不超过30分钟,具有碎片化传播的功能。微纪录片作为纪录片发展的新趋势之一,是“微时代”的产物。它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以受众的个性化收视要求为目标,与新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相契合,是目前纪录片行业发展最快的形态之一。 纪录片作为一种拥有真实力量的节目形态,具有覆盖范围广、受众层面多、传播速度快、内容立体形象等特点。纪录片的生命是真实,也正因为真实这一特点,受众对纪录片的信任度很高。微纪录片在内涵上完全传承了纪录片的精髓,以其“真实可信”的姿态出现在受众视野中。在承继了纪录片的精髓之外,微纪录片有着不同于纪录片的传播优势:首先,微纪录片的“短”使得表达更具有目的性,节奏更加明快,更适合快节奏的生活以及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在青年人中传播会变得更加快速。其次,微纪录片“微”使纪录片的表达更加具有单一性和指向性,短平快的记录某一个人或事物的发展,更加简单通俗、直接明了。最后,微纪录片的“简”对摄制器材、制作周期等要求更低,使得每一个受众都可能成为创作者,选题叙事更加平民化,日益摆脱以往纪录片“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进入一个全民都可参与互动“草根秀”时代。 微纪录片结合自身短小精湛、碎片化传播、平民化视角的特点,承载着更多文化传播的重任。根据微纪录片的创作方式和传播特点分析其叙事策略,在叙事策略上具有以下几种表现。 1 叙事结构碎片化 微纪录片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表现对象完成较为立体的展现,叙事时长短、节奏明快、信息量大是微纪录片叙事时的一贯特点,因此,长镜头、慢讲述的娓娓道来显然不能适应需要,叙事结构的碎片化、叙事思维的跳跃性是微纪录片的重要叙事策略。 《故宫100》是央视继纪录片《故宫》之后推出的一部讲述故宫故事的系列微纪录片,以每集6分钟共100集的详细讲述了故宫中的每一个细节,小到故宫内的威猛铜狮、砖石瓦块,大到国家仪式、社交礼仪,这部百集纪录片都有所涵盖,全片由每集之间一个个碎片的叙事组成,每一集中的叙事又是由一个个叙事片段组成,形成一集集之间看似没有关联的小故事,在

纪录片影评写作方法

那么,下面我们就详细讲讲。首先,什么叫影评具体概念?有人会说,那不就是看完电影对影片的评价吗?错!你说的观后感,观后感与影评最大的区别:前者是人主观上的感受,而后者是客观专业的分析;前者强调他的思想内容和教育意义,后者是从专业的角度:比如从结构,画面,色彩,表达方式,剪辑是否流畅,拍摄手法,同期声表现等等更加深层次的分析,凸显现实意义和成功之处! 影评通常评什么类型的片子?如果影评是编导的重点的话,那么纪录片就是影评的重中之重。但总体范围归为三类,记录片,专题片,艺术片。前两者可以归为一类,在国外,前两者统称为纪录片,因为他们具有很多共性,真实时间真实环境发生的真人真事。而国内由于诸多原因把它分开,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由上述分析,我们就可以理解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政论性文学性哲理性等,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环境事件真实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极少有编导主观色彩。但是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除了上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