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学复习提纲

社会学复习提纲

社会学复习提纲
社会学复习提纲

社会学复习提纲

社会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恩格尔系数:指食物支出额与全部消费支出额的比例,最早由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提出,其目的是测量社会成员的总体生活水平状况。>0.58赤贫,0.51—0.58温饱,0.41—0.50小康,0.31—0.40富裕,<0.31极富裕。

2、基尼系数: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设置测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其公式为G=A/A+B,其中G代表基尼系数,A代表实际收入的分配线与绝对平均线之间的面积,B代表实际收入分配线与绝对不平均线之间的面积。基尼系数教为准确地反应出财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3、初级群体:是亲密的、面对面接触和合作的群体。

4、核心家庭:又称夫妇家庭,就是只有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它有三种具体形式:仅由夫妻组成、夫妻加未婚子女(含领养子女)、仅有父或母与子女(单亲家庭)。

5、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

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

6、社区:指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7、文化模式:诸文化特征协调一致的组合状态,是一种文化的诸成员所普遍接受的文化结构。8、隐性失业: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只有形式上的结合而没有内容上的结合,或结合得不合理、不充分的现象。

9、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名论是与社会实在论相反的一种观点,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是实际存在的,是客观的,而社会唯名论则认为个人和个人的行动是实际存在的,是客观的,它认为因为人的存在,才形成了社会,人是先于社会生产的,社会的基础是人,社会只是一种形式而非真实存在的,也就是强调了人的重要性,因为我们并不能拿出一个社会来给大家看,而人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是可观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们的互动,相互的交流等一些互动行为,才形成了社会这种形式,人们相互交流,行动的形式被称为社会。

10、非正式群体:指那些没有正式的组织形式,结构松散或者虽有正式组织形式但属于临时性

的、人员不固定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因多种需要自发形成的群体。

11、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的特定人群所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化的看法和认识来源于人们对某些人群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从而将其人格特点进行概括固定。

12、非正式组织(群体):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比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群体。

13、人口逆淘汰:由于生理、卫生、经济、教育、环境等诸方面的原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素质一般要比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素质高,国内人口文化程度高的群体、发达地区和城市的人口素质一般也要比文化程度低的群体、不发达地区和农村的人口素质高,而且这种情况也会在他们的下一代身上继续下去。因此,一方面人口素质高的人生育的孩子少,另一方面人口素质低的人生育的孩子多,长此以往,会引起整个社会人口素质的下降。

14、既得利益集团: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为了共有的特殊利益结成的共同体。

15、社会保障制度:指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16、第三部门:指介于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机构或组织,它既不是政府的某个部门或下属,又不追求组织拥有者的私人物质利益,它通常以NGO、NPO和中间组织的形式而存在。

二、简答题:

1、请分别指出中国转型期中社会犯罪的特点、原因与对策。

特点:(1)、犯罪方式: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日趋严重

(2)、犯罪类型:暴力犯罪和毒品犯罪日益严重

(3)、从犯罪主体的年龄特征上看,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

(4)、犯罪主体的人口特征:流动人口犯罪日益突出

(5)、犯罪行为:形式日趋多样化

原因:(1)、急剧的社会变迁:当今社会正处于

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急剧的转型时期,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正面临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转型,这将引起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随之发生结构性的变化,生活关系的重组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又必然打破原来相对静止、相对封闭、相对有序的社会生活状态转向变动、开放和相对无序,这样无疑会产生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引起犯罪现象的变化,包括一些新的犯罪种类的出现和一定时期犯罪率上升的趋势。(2)、社会文化的不平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冲突和价值观念的嬗变十分剧烈,其消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犯罪率的上升和类型上的变化,当前我国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冲突主要有三类,一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二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三是主文化与副文化(亚文化)的冲突,社会文化对社会犯罪成为一种诱因,其最集中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大众传播中的暴力文化与色情文化。

(3)、社会控制力的弱化

对策:(1)、要把预防和控制犯罪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

(2)、优化社会大环境

(3)、强化社会控制力

(4)、建立在主体文化下的行为方式,抑制犯罪动机的产生和外化

2、目前我国大陆施行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有哪些?

(1)、过早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

(2)、人口逆淘汰

(3)、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4)、人口分布、流动的失当与失衡

3、西方女权主义流派主要有哪些?请分别指出它们的代表人物或作品。

(1)、自由主义流派: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2)、激进主义流派:

(3)、马克思主义流派:波伏瓦的《第二性》4、什么叫城市化?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你认为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城市化是指落后的农村社区变为城市社区的一种综合的社会经济运动,是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农村固有特质消失和城市特质增长,并逐渐发展为城市社区的过程,其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其主要特征是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问题:(1)、城市人口集中度不合理

(2)、城市化严重失衡

(3)、大城市流动人口负荷沉重

(4)、农村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

对策:(1)、加快工业化发展的步伐,吸纳大量的人口向产业集中地聚集,从而推动城市化发展(2)、合理规划城市化发展道路,适当发展大城市及特大城市,从而发挥其对高端服务业的推动作用及城市经济的规模效应

(3)、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从而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5、何为集聚行为?它有何特点?产生集聚行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集聚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特点:人数众多;自发性;无组织性;情绪性;暂时性;行为者相互依赖。

原因:环境场所(空间:广场,大街;时间:傍晚,中午);社会失范;社会控制不力;相对剥夺;权利斗争。

6、从社会学角度看,家庭主要指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婚姻家庭出现了哪些重大变化?

家庭是指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

变化:(1)、婚姻纳入私人生活范围

改革前:中国人在婚姻观念上表现出浓厚的阶级色彩、政治色彩,这过分地扼杀了人性,过度控制了人类的生理需求、经济需求,使得婚姻表现为绝对的国家化特征。

改革后:人们逐渐将婚姻纳入私人生活的范围,使之成为实行自我价值的一种重要社会体现,人们择偶时对职业、收入等经济因素及容貌、身材等生理因素的考虑在不断增长,对文化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表明中国社会越来越走向世俗化、个性化、人性化,这种观念式的变化反应出社会大环境的变迁。

(2)、择偶途径的变化

改革前:中国的婚姻形式基本是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实现的,而那种通过社会中介机构(媒体、婚姻介绍所)来实现婚姻的基本没有。

改革后:婚姻实现的结实途径明显增多:通过媒妁之言而实现婚姻的比重大幅度下降,通过自己认识的婚姻数量增多,而通过社会中介机构实现婚姻的也越来越多,择偶途径的变化反应了社会

交流增多,社会开放增大。

(3)、家庭人口规模越来越小

中国的每户平均人口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后果:户均人口数的减少必然使得家庭类型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即核心家庭的数量不断增长,核心家庭的普遍盛行反应了中国传统大家庭观念的淡化,自我意识增强。

(4)、夫妻关系趋向平等

夫妻间的平等意识不断增强,个自的独立性渐渐增加,与整个国家生活的民主化趋势相一致。

7、如何理解韦伯的科层制组织理论?

科层制理论:组织是一个法人团体,是一个用规章制度限制外人进入的封闭团体。

组织特点:(1)、权力分层,职务分等,分层负责,分科执掌

(2)、规章治事:组织的运转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规章制度所控制

(3)、私人关系与公务关系的隔离:行政人员的行动是理性的而非感性,是不徇私情的(4)、行政人员都有一整套的升迁,薪俸与奖惩制度

(5)、行政人员的任用都要经过培训与考核才

能采用,坚决做到能人在位

总之,科层制是职有专责,权力分层统属,规章治事,公私分明,能者在位的组织管理结构。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并请你预测一下我国制度变革与创新的未来走向。

总目标:建立社会激励结构

具体:a、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逐步建成于完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制度规范的不断健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规范化、法律化的制度支撑

b、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为扩大人民群众从事具有开创意义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确立了自主性和能动性的空间,极大地调动和释放了广大人民群众从事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

c、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制度体系,引发了社会制度结构的一场重大裂变,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机制

小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制度建设与创新的巨大成就表明中国从制度层面上初步形成了一

个有效的社会激励结构,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和支撑。

未来走向:a、国家和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权威作用进一步加强

b、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在制度创新中会重新定位

c、调动人们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切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论述题:

1、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你认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应该应该怎样才是合理的?

主要问题:(1)社会保障总体目标确定后缺乏具体目标即长期规划,具体表现为2方面:缺乏对不同保障层次的目标设定;缺少不同阶段的目标设定。

(2)政府、企业、个人三者的权力和责任的边界不清晰

(3)对历史遗留问题的逃避形成制度性的缺陷(历史遗留问题:人口老龄化,历史债务问题,中国社保金2.4亿)

(4)统筹层次过低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5)不同社会群体的保障待遇不公平:各地区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不公平,企业与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人员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不公平,不同所有制企业以及不同就业形式人员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不公平,城乡之间的不公平

(6)制度设计与管理的技术性问题:社保制度设计过于复杂,管理成本越来越高,社会保障资金筹措不规范,对资金的管理水平有限,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督有待改善。

发展思路:(1)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逐步推进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际: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并不雄厚;居民个人总体收入和消费水平并不高而且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下一步我国社会保障要从国情出发,既要迈出改革的步伐,又要稳妥可行,使之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2)建立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系

(3)发挥财政在社会保障中的主导作用:a、在建立和发展社保体系的过程中,财政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社会保障作为以政府为主体,参与社会分配的行为理应纳入国家财政的管

理范围b、建立社会保障预算,通过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监督和决算制度对社会保障资金实行全过程监督c、加强对社会保障结余资金的管理d、建立健全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制度,加强财政对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工作的领导和监督e、开征社会保障税,从而更加稳定规范地筹措社会保障资金

2、何为寻租理论?请你用寻租理论来解释一下当前我国腐败现象大肆蔓延的原因、现状,如何应对这一现象?

寻租理论:指利用资源并通过政治过程获得特权,从而构成对他人利益的损害,并且这种损害大于租金获得者收益的手段。

原因: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段,由于体制转轨过程中种种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漏洞,以寻租关系为主要特征的腐败在我国愈演愈烈。

现状:(1)职务犯罪日益增多,尤其是此类案件中的窝案串案日益突出,职务犯罪的手段不断翻新。

(2)权钱交易是腐败现象中最突出的现象

(3)腐败由隐蔽趋向公开,由个体趋向群体,由基层趋向机关,由小范围趋向大范围

对策:制度反腐a、以德倡廉,筑起不想腐败的思想防线b、以薪养廉,提倡不要腐败的经济条件c、完善监督体系,建立不能腐败的权力运行机制(惩腐制度的缺陷:制度的设计不科学,制度的执行没有刚性,反腐工作没有一部统一的纲领性法律)d、健全法律,创造不敢腐败的法律环境

3、试述当前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特征、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现状:2008年底,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222.5万人

特征:(1)区域性:集中于内陆地区、“三线”地区、计划经济市场仍然很浓的地区

(2)行业性:技术低下的小型商业、社会服务业和手工业,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消耗资源为主的某些技术产业,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缺乏竞争力的行业

(3)体制性:主要表现为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下的城市贫困

(4)混合性:农民工——城市居民

原因:微观(个人):a、家庭的人口规模b、家庭成员个人的文化素质

宏观(制度):a、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期,各阶层的关系需要重新定位,于是就产生了大批城市贫困人口

b、失业是城镇居民陷入贫困的重要原因,工资收入是城镇居民的主要生活来源

c、随着农村劳动生产力提高,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城市失业居民的再就业压力

d、当前我国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低,水平也低

对策:a、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应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加强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形成一种“授之于渔”的帮扶模式

b、调整分配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c、对于城市贫困人来说,要转变观念积极面对,破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树立自主创业、自主就业的观念,要积极客观地面对人生,主动参加职业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脱贫致富的能力

4、你认为造成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主

要原因有哪些?面对这一差距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原因:(1)随着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的确立,知识、技术、资本、经验管理、土地房屋等生产要素也参与收益分配,收入分配呈现出多种类型,多种形式(最根本)

(2)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差距:如一些行业垄断性经营取得更高收入

(3)地域差别造成的差距

(4)再分配手段不完善造成的差距(初次/一次分配:工资收入,再次/二次分配:税收,三次分配:慈善、援助)

(5)非法收入造成的差距

如何看待:

正面:(1)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

(2)有利于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的社会劳动,鼓励海内外各类人士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3)有利于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

(4)有利于发挥多种经济成分的经济制度

(5)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负面:在肯定合理的收入差距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必须努力消除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而对与不合法的收入则必须坚决取缔,因为这种现象的大量存在危害极大,很容易引发人们的不满情绪,动摇对改革的信心,影响社会稳定

对策:(1)加快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2)要积极扩大就业

(3)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4)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5、试述第三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以及第三部门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基本特征:(1)、以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2)、第三部门组织独立于政府组织

(3)、不以盈利为组织目标

(4)、是自主管理的自治组织

(5)、依靠组织成员的自愿参与

作用:(1)、可以提供公共部门尚未提供的公共物品

(2)、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3)、可以向弱势群体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物品

(4)、常常是更可靠的物品和服务提供渠道

(5)、是公民参与的一条重要途径

(6)、是倡导公民意识和志愿精神的实践领域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编教育社会学学科论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 一、研究对象诸说 1、社会化过程说 代表人物:美国社会教育学之父佩恩/布朗/雷通群可追溯至涂尔干(教 育社会学奠基人) 2、相互关系说 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静态”米切尔【美】P.费里波夫【苏联】) 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动态”彼得威尔【美】费雷德金【美】) 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林清江、厉一贤) 3、群体关系说、教育独特性说、社会功能说、特殊社会现象说… 二、研究对象界定(特点在于既姓“教”又姓“社”) 三、学科性质分析 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 与规范兼有的学科”;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五个阶段及其代表事件) 一、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 1、教育学视野的拓宽(教育哲学的考察;“教育科学”的考察) 2、社会学兴趣的扩展(教育社会学概念的提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展示) 二、学科成形时期(20世纪初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学科制度的成形(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成立全国性学 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 2、研究范式的成形(规范性研究范式) 三、范式转换时期(二次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 1、验证性研究范式的确立 2、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 四、学派争鸣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1、冲突论学派的抗衡 2、解释论学派的冲击 五、取向修正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 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客观上促进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互 补) 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发挥作用) 第二编教育的社会背景 第三章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 一、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区分不同的结构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1、“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 经济结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体 基本特征:科学(技术)含量极低;身份等级差异明显;变化师范迟缓 教育需求: 教育不承担劳动力再生产职能,因为手工劳动过程本身就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好的“学校”。 教育承担现存的不平等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整个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职能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农村社会学课程论文

浅谈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王玲 青岛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2012级 摘要:社会保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安全机制。农村社会保障对于保障农村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高农村社会成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在概述农村社会保障的内涵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进行剖析,并对相关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对如何在现实发展之中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出有效对策。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 农村社会保障的内涵 农村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依法对永久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或因各种原因遭遇生活困难的农村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物质帮助或服务支持,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制度。 从社会保障的层次来看,农村社会保障包含农村社会救助、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福利和农村优抚安置四个内容。其中,农村社会救助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其主要功能是保障农村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维持农村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水平。农村社会保险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功能是保障农村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水平。农村社会福利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其主要功能是

为农村社会成员的生活提供方便、减轻负担,提高农村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农村优抚安置是指在军人牺牲、病故、伤残、复原退伍或离退休后,为其遗嘱或者本人的生活提供保障的制度,主要包括优待、抚恤和安置三种制度。 从社会保障的形式来看,农村社会保障包括资源型保障与服务型保障。资源型保障是指政府或社会为社会成员提供的经济保障或实物援助,主要是指社会保险,也包括一部分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服务型保障是指社会为保障或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而提供的一系列服务体系,主要是指社会福利服务,也包括一部分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 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1、农村养老保障现状。 从实践层面来看,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大致经历了三大阶段,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初期探索阶段、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阶段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扩大试点阶段。最终,国务院于2009年9月1日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相对于“旧农保”而言,“新农保”的制度统一性程度更高,资金来源更广泛,保障层次更高,基金统筹层次也更高。当然,作为一项新制度,“新农保”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如:尽管“新农保”设立了农民个人缴费每年100-500元的5个档次,但是对于中西部的贫困地区来说,很多农民由于收入过低,100元的缴费也可能成为负担,从而无法将其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学科地位?概念: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性质与地位: 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团体力量对教育的影响甚巨(教育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教育必須呼应社会发展与社会的需求(适合社会目的、需要、促进社会进步)着重于公共议题的解决:教育问题不能个人化,而是属于公共的议题。 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事实判断、解释功能) 1)质的研究: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景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的一种活动。 2)量的研究: 指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分别代表着教育研究方法中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质的研究代表着研究者以整体、深入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量的研究代表着以客观、精确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 4、孔德的相关理论⑴社会学之父:孔德 ⑵孔德的重要理念: 实证主义和社会有机体论 ①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万事万物,必须历经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②社会有机体论: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 5、韦伯科层体制 科层制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将成员的职位按等级制原则依次排列,并明文规定每个人的岗位权限与职责;将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等;运用技术知识,以法令、条例、民主参与等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这样的现代科层制组织就像地球绕着 太阳运转那样,既要围绕外部环境运转(外适应),又要自身不停地自转(内适应,或内协调)。宇宙,社会,同样都是一个系统科学。现代科层制组织就是这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动

社会学概论重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即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传授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为青年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之一。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了解人的社会化的主客观条件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依赖生活期、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同辈群体(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社会化的生物基础)(P86 )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社区; 5、职业场所; 6、大众传播媒介 (三)了解社会化的几种基本类型?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是什么?(P84)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继续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又分为主动在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两种。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有生活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它着眼于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再社会化则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或与过去断绝关系,进入新的方式,它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主要是指被动再社会化,其社会化的形式比继续社会化要剧烈。(要举例说明) (四)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的内容较为单一,且生活经历又往往比较贫乏;而一进入成年期,他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就变得复杂化了,社会不仅赋予了他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这就会使个体感到不适应。 二是因为在基本社会化中,家庭和学校所受教育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教育者本身要受到以前自身社会化效果的制约,而且未来社会的具体变化又难以预测,即不可能预先对青少年的未来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因此青少年社会化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就会不断地受到冲击。 三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个体通过继续社会化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每一个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又在改造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从个体或从社会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试述社会化过程中某一外在社会化因素对自身社会化的影响。—如家庭、职业场所。 为什么说职业场所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浅谈城乡教育差距与均衡(彭娓)

浅谈城乡教育差距与均衡 (无为市无城镇社后井小学彭娓) 近些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无为市大部分农村已建成了小规模的教学楼,可是,教师住房、教学仪器、图书和各种相关配套设施却不达标,部分学校的图书室里只有几本破旧而且内容很不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图书;仪器室的仪器比较少而且部分老师还不会使用;厕所都是旧式的,很难打扫,就难以保证卫生的整洁,这样的办学条件使学校教育教学很难步入正轨。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是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是城乡教育得不到均衡发展。由此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是比较明显的,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五年的年乡村教学经历让我明白一件事:农村资源合理配置迫在眉睫,需要让每一个学生和老师对小学有认同感、归属感,才能更好的投入教学与学习当中。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叙述。 一、政府对乡村教育的重视程度 各地的经济差异不同,对教学设备的投入是有所区别的,所以各地政府对城区教育和乡村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是有所区别的。如果要解决教学设备的问题,就要均衡对待、解决政府对城乡教学设备的投入差异,而不是因城乡而产生差异,更不能因为是农村而厚此薄彼,应该加重视其发展。故而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政府应该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帮助解决乡村教育问题。 上层建筑决定基础,政府对城乡教育差异起着决定性作用,要做到人人平等,不应因其生长在农村而受到人们的不公平待遇,有所偏颇。更应该加大支教力度,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去建设农村,使其发展。所以教学力量的影响是关键,师资队伍强大后,学生就得到更好的教育,学习更多的知识,缩小与城区学生的差距,不至于落后太多。

二、教育投入资源分配不均衡 一是学科结构失衡。音、体、美、计算机等教师严重缺乏,许多农村中小学没有专业音、体、美、计算机教师,只有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其他专业的教师几乎没有,只能由语文、数学、英语教师代教,不专业的教师教下来的效果是不理想的,学科结构的失衡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得不到保障。 二是生源不足。我们办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入学接受教育,一所六个班级的小学少说也应该具备200个学生吧?据调查78所小学中,就有50所没有150名学生,有30所竟连50名学生都没有,未达20人的就有6所。在这种现状下,要把他们办成规定的学校都很难做到,更不用说办成减小城乡差距的优质学校了。 三、师资力量配置不均衡 (一)教师编制不够 因城区学校扩招和部分老师退休,师资紧张,每年都要调入一批学历高、有三年以上教学经验、有较高教学水平的老师,而且还有年龄限制,采取笔试、面试,体检合格后,择优录取。拒招刚从院校毕业的大专毕业生,以致一批又一批年富力强的农村优秀教师被调走。一些机关单位以事多编制少为由,频频向农村学校借调老师,特别是县城机关单位。这样造成农村学校严重缺编。有能力的学校请代课教师,有些学校没有能力请人,则只好给老师加课、加负责管理寄宿生等的工作量。平均每个教师的课时负担是12节。当前,在农村小学,音乐、美术、体育教师严重缺编,即使有他们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身兼数职。因此,农村音体美课面临着难以开齐科目,开足课时的困难;这些将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教师课时负担重,教育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人口社会学(专科必修)》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人口社会学》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中国生育模式转变的特点。 2.简述当代中国婚姻结构的特征。 3.简述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原因。 4.简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5.简述中国出生人口质量干预的途径。 二、论述题(共20分) 6.什么是死亡模式,结合实际论述我国死亡模式演变的过程。 三、分析题(共30分) 7.资料:搜狐网站载,轰轰烈烈的“春运”目前已经结束。据开始时预测,这次为期40天 的春运旅客运量将达到16.6亿人次;若以往返折合8.4亿人次,就相当予全国三分之二的人 都挟裹进去,出门打了个来回。而在民工、学生、探亲、旅游“四大潮”中,以民工潮最大。1月 31日广州两大火车站的到达客流约33万人,其中南下淘金的民工占了总客流的95%以上。2月2日消息:据广东省劳动厅掌握的资料,从1月27日至30日,从铁路、公路、水路和民航进 入广东的共有317万人,其中外地民工就占了300万人,占95%以上;“数十万新民工和超过 300万的返程民工给广东省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2月5日,“火车南下抵穗的人数跌至23.2 万,比节后春运最高峰减少了近一半”;“广州东站到达客流7.2万人次,南下广州的民工人数 充其量只有5万多。”这还占到了80%以上。 请根据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民工潮算是人口迁移吗?(4分) (2)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加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3)农民进城给城市带来的影响,试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缓解春运民工潮高峰压力的看法。(20分)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筒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答;无论从人口生育率变化的历史过程和趋势,还是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生育模式转变过程具有显著的特征。(2分) (1)中国生育率的转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2分)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教育社会学论文

浅谈家庭与教育 摘要:说到教育,人们马上会想到的是学校、教师,虽然学校、教师对一个人的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重要作用,但是,家庭对一个人的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甚至能影响其一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新生命刚来到这个世界首先接触到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之后在父母的陪伴之下长大,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甚至性情养成都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人受到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系统的,它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同时也是学校和社会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功能家庭因素家庭教育问题 一、何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一个人在家庭这个特殊社会结构中所受的教育,一般指一个人从出生到自己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有意识的知识传授、道德教育和有意识的家庭生活氛围的陶冶。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影响人的一生,良好的家庭教育甚至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 二、家庭的教育功能 第一、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每个人从一出生就有温饱的需求,但这使得我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十分贫乏,所以家庭就要给予多方面的照顾,并在其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交给他衣食住行的基本技能,即使到了中学阶段,受教育者在适应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能力任然相对贫乏,还是需要继续得到家庭多方面的照顾和指导,从中获得基本生活技能,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

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 一、人口社会学简介 1、人口的概念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它们的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关系。 2、人口的双重属性 人口的生物属性也成为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为:第一,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第二,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第三,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的。 3、社会学的想象力 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社会学的想象力”:就是掌握我们的个人生活和更大的、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量之间关系的能力。 4、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 (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 人口过程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人口过程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条件下进行的,受到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关系 人口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社会结构是社会各要素之间的组织模式和相互关系。第一,人口的自然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基础,人口的空间结构和人口的社会结构是社会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第二,一定的人口结构受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观念和社会控制力量的影响的制约;第三,透过对人口结构的研究还可以透视各种社会力量的变化,因为人口结构与各种社会力量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各种社会力量的变化。 (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 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结构性变迁:新体制逐步取代旧体制的变迁过程。 突发性变迁:原有体制的突然中断,并产生一在全新的体制,是一种革命。 二、中外人口社会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经济学家,发表《人口论》,提出人口的增长快于生活资料的生长,主张采取各种措施限制人口繁殖。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你是怎样来理解教育社会学的?如学科性质、意义方面(同上) 性质: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意义:教育社会学乃是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教育社会学的历史遗产,总结当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从宏观方面研究教育与整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从中观方面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功能性关系及学科内部的社会关系;从微观方面研究教育过程中的有关社会学问题。 3、教育社会学在欧美的发展(课件加工) 一、规范的教育社会学阶段 1、①史密斯《教育社会学概论》,是此方面最早的著作; ②华勒《教学社会学》,是当时此方面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2、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特征:①研究者绝大多数是教育学者;②研究方法偏向于哲理性 和规范性的研究方法;③在研究范围上,凡是与教育有关的各种社会因素都在其研究范围之内。 二、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时期 1、概况的描述: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又称为“新兴”的教育社会学,或“社会学的”教育社会学,其时期始于1940-1960年,当时美国的社会学领袖人物由芝加哥扩散到其它各大学,研究的旨趣也由解决现有的特殊社会问题转为理论的建立与研究技术的改良。教育社会学已由过去的实用取向转为理论的取向了,或者说,姓“教”的教育社会学,已经成为姓“社”的教育社会学了。 2、代表人物:①帕深斯:强调建立社会行动的系统理论。 ②墨顿:也认为理论与研究的相互发展才是社会学成长的动力。 3、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贡献:①教育社会学由过去的以教育学者为中心,转换为由教育 学者和社会学者共同参与;②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看,已从规范的学科转化成一门严谨的学科,并且建立了许多有关教育的理论,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已可与教育心理学相抗衡;③在研究范围和领域上,研究的领域开始缩小,只关注于可用实证主义方法研究的那一部分。 三、批判的教育社会学时期 1、概况:这一时期的教育社会学又称为“新的”教育社会学,或“诠释学的”教育社会学,“现象学的”教育社会学,“微观的”的教育社会学等。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浅谈发挥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浅谈发挥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立足校园,基于共同兴趣和爱好,依照法律,按照一定的章程,自愿结成的具有固定成员和特定活动内容的群众组织。学生社团的发展为广大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完善能力、加强修养提供了舞台,也已经成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拓展德育工作领域重要载体。因此,重视和研究当代大学生社团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对于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和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特色 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自发组成的学生群众组织,最鲜明的特征是目标的自愿聚合。学生社团是以共同的观念、兴趣、爱好、追求目标为基础而自发组成的自愿参加活动的学生组织,有群体目标的整合性,大家都能为共同的社团目标努力。其次,学生社团具有普遍的群众性,表现为数量多,成员来源广。各高校都建立了少则几十,多则几百个学生社团,成员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民族。再次是社团辐射面广。由于社团成员来自不同的院系所,所以信息传播的对象多,速度快。学生社团具有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学生社团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造就和培养新时期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有着两个不可替代的优势: 第一,普遍教育性。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奋斗是产生凝聚力的内在条件,这些因素把众多的兴趣爱好、志向相同的同学汇在一面旗帜之下,使学生社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每一个社团都带有特定的文化内容与观念指导,这就使社团工作富有教育性的特点。 第二,典型示范性。很多社团在的活动方式和内容,会给大学生们带来某种示范性效应,引起众人的仿效,重塑大学生的学习和行为观念,影响全新的人生理念的形成。 第三,无形的组织性。社团活动有着一种强大的组织的优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座谈会、社会调查、影视欣赏、辩论、走访、网络交流,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这些灵活多样的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看,都是在构建无形的教育的组织平台,为我们进行大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舞台和载体。 第四,思想载体性。社团活动汇聚众多学生,社团所倡导了思想就更容易,同学接受成为校园文化精神的主流。多样化的社团活动融入与渗透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选择的自主性、参加的广泛性是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突出特点,而学生社团活动又是在高校的主导与控制下进行的,这就使得社团活动能够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操作与利用。其实这就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活动舞台和思想载体,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充分利用高校学生社团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向纵深发展。

人口社会学复习资料课稿

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点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社会学想象力:就是掌握我们个人生活和更大的、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量之间关系的能力 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 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生育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生物意义的生育力,是关于人类再生产的能力。另一种是社会学上的生育率,是指人类现实的生育水平。(1)生育力:是指妇女生育能力和潜能。(2)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 生育模式: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具有明显差异的生育类型。生育制度:是与人类生育过程相关的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设备等一整套规则和文化。 生育规范的重要性表现为生育规范规定了两性怎样的结和才能生育子女和养育子女,即规定了生育的合法性问题。 生育的物质设备:生育的物质文化设备是指社会为生育行为提供的物质条件,包括生育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各种避孕药具的普及安全有效的程度。 生育意愿(观念):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它包括三个方面: ①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②对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理想子女数;③对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 死亡制度是个人与其社会形成的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个人的、社会心理的和符号的网络。具体可用死因结构和死亡率结构来进行表示。 预期寿命,是人口统计学上使用的一个概念,指一个特定人口平均能够存活的年龄。预期寿命的指标是个社会指标,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状况。 死亡模式: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具有明显差异的死亡类型。 人口迁移: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越国界的居住地的永久性变动。分为:生存型人口迁移、发展型人口迁移 人口再生产关注人口是怎样通过世代更替使人口数量和质量得以再生产,使人类得以延续的,表现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人口再生产模式:是指一定时期,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所构成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稳定状况。分为原始型、过渡性、现代型 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的转变。 人口年龄结构:是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常用百分比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最基本的人口结构,社会构成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的创造。 女性的生存优势:即在生物意义上,同龄女性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同时女性比男性的存活时间有延长的趋势。

人口社会学

名词解释: 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再生产模式: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所构成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稳定状况。人口再生产有原始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 性别的社会差异:是指两性的生物差别经由社会制度化力量的作用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以及性别分层和性别不平等。 社会分层: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口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表现为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和不平等状况。 家庭结构:是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即家庭规模大小,由多少成员组成;二是家庭模式要素,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 婚姻挤压:是指在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同期群中出现数量不平衡现象,表现为男性相对不足或女性相对不足现象。 社会变迁:是指经济、文化、政治、技术所引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变迁,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部分的改变。 新生态范式:简称NEP。“新生态范式”认为,首先,人类是生态系统中彼此相互依赖的许多物种之中的一种。其次,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事务不仅受社会、文化和技术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自然界中彼此内在联系的原因、结果与反馈的影响,因此有目的的人类行为会产生非预期的结果。再次,人类生活依赖与自然环境,同时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具有潜在的限制。再再次,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观点,强调尽管人类发明及其从中获得的能力可能一时扩大地球承载力的限度,但人类不可能摆脱生态法则的制约。 家庭计划:也称家庭生育计划,是指以家庭为单位各自考虑其经济条件和妻子的健康状况而有意识地安排生育数量和生育间隔的措施。家庭计划的核心是节制生育。 人口质量:从微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个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是指个体的素质;从宏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口综合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以及认识人类自身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条件和能力。 简答题: 1、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答:人口社会学研究内容主要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人口过程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对人口过程以及它们与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口社会学的 研究对象。 (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认识和分 析人口变迁以及人口变迁之间与其他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口社会学研究的 基本内容。 2、论述马寅初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1)掌握人口数据是制定政策的关键。《新人口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要求客观地估

教育社会学重点梳理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重点梳理及 参考答案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教育社会学重点梳理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 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 在西方,法国的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最早使用"教育社会学"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的华德。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6.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结合体。 17.在教育社会学中,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指家庭,而群体的高级形式是集体。 18.我国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功能主要有大教育功能文明辐射功能和辅助经济发展功能。 19.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表现在对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影响。 20.青年文化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21.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想四种成分。 22.教育调查研究的程序和步骤包括选题、计划、实施和总结_四个阶段。 23.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教科书选用权、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评价手段使用权。 24. 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5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 年(陶孟)和出版的《社会与教育》是我国教育社会学形成标志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