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武汉理工大学15-16马原题目整理版教学内容

武汉理工大学15-16马原题目整理版教学内容

武汉理工大学15-16学年马原题目整理版

三、辨析题(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每小题3分,共15分)

1、辩证的否定,就是自己否定自己,抛弃过去一切。

错误。(1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而不是“抛弃”,将“扬弃”理解成抛弃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否定观。(2分)

2、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经济范畴。

、正确。(1分)阶级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因此,它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同经济发展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它是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和劳动分工而产生的;阶级斗争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因此,它也是一个经济范畴。(2分)

3、商品质量越好,商品价格越高。

错误。(1分)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商品质量作为使用价值只能影响价格而不能决定价格。质量好的商品,可以优质优价,比同类商品的价格高;也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

况,实行质优价廉。(2分)

4、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

错误。(1分)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关系。(2分)

5、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错误。(1分)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是,社会进步的具体道路都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曲折前进的,有时甚至会出现暂时的倒退。在历史运动的长河中,绝对直线

式的前进是不存在的。(2分)

6、辩证的否定就是否定中有肯定。

正确。(1分)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克服、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保守的因素,同时又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有用的成分,作为自己进一步发展的基础。(2分)

7、社会规律是人活动的规律,因而是主观的,人可以随意改变或消灭社会规律。

错误。(1分)社会规律虽然是人活动的规律,但与自然规律一样也具有客观性,是客观规律,人只能认识和利用,不能改变或消灭社会规律。(2分)

8、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正确。(1分)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只要有资本主义存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就不能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2分)

9、垄断和竞争互相排斥,因而垄断的形成可以消除竞争。

错误。(1分)垄断是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垄断产生之后,没有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竞争并存,使竞争更趋激烈。(2分)

第二种答案:

垄断从自由竞争中形成,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首先,垄断没有消除竞争产生的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形成没有改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因而不可能消除竞争。其次,垄断必须通过竞争维持。垄断组织在取得了一定的垄断地位后,攫取垄断高额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的外在竞争压力,

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最后,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垄断程度极高的部门也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垄断组织,不同的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

总之,垄断阶段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10、共产主义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对于人类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错误。(1分)共产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想,同时也是一种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种社会制度以及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所进行的运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

义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2分)

11、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错误。(1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

陷入了唯心主义,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领域中社会存在

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分)

12、“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正确。(1分)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思维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暴露

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

制,又表现为非至上性,即有限的和相对的。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2分)

13、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错误。(1分)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这种观点片面夸

大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分)

14、垄断价格的产生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错误。(1分)垄断价格即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它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

商品的价值总额,因此,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

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2分)

15、资本主义国家有了经济计划就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

错误。(1分)资本主义经济计划是建立在私营企业有充分自主权的基础之上的,公司决策所依据的还是利润率,而不是国家计划。国家计划对私营公司没有行政约束力。由于国家计划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经济基础,不能改变私人资本追求高额利润这一经济运行的根本目的,因此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无政府状态。(2分)

16.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

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17.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此观点正确。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家不把货币投人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无法产生;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实现。

18.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此观点正确。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但这并不直接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仅耗费的资本在发生作用,全部预付资本都在发挥作用,这样剩余价值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值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既然利润是预付资本的增加值,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就成为资本的必然要求,于是在竞争过程中,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资本家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配利润。这样,商品就不能按价值进行销售,而必然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即生产价格出售,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可见,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

19.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

此观点错误。垄断价格的制定仍然要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垄断价格虽与价值有较大偏离,但从全社会看垄断部门和非垄断部门的市场价格总量是在社会产品的价值总量基础上进行调节的。而且,垄断价格制定仍会受到市场需求、供给和成本三因素的制约。因此,社会产品价值总量仍是垄断价格变动的轴心。

20.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

此观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是伴随着科技和社会生产达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大大加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减,规范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客观历史进程。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科学预见到了“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的趋势。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不以任何人、任何国家的意志为转移。任何国家都只有积极参与,趋利避害,才能求得自身更好的发展。

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并作扼要说明,每题小6分,共30分)

1、简述量变和质变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分);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分);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2分)。总之,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第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2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思想和理论,才能完成认识任务,有效地指导实践。(2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

识,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前者否认理性认识,后者否认感性认识。在实践中会导致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2分)

3、简述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答:两者相互联系: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2分)两者对立体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另一方面,两者相互区别。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2分)而且,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还互相矛盾、互相排斥。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对于商品购买者而言,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必须出让价值。(2分)

4、简述人民群众的内涵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答: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2分)人民群众的主要作

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4分)

5、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分)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

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分),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2分)。

6、为什么说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或归属;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2分)

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分)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2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2分)

8、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价值规律即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规律,它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3分)其作用表现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分配;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3分)

9、剩余价值和利润有何区别和联系?

联系: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二者在量上是一样的。(3分)区别:资本的增殖额相对于可变资本,叫剩余价值,相对于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叫利润;剩余价值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而利润反映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值情况,掩盖了剥削关系。(3分)

10、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每个要点2分)

11、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第一,任何真理都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这一点是绝对的。第二,任何真理都是人类的认识朝向无限发展的整个世界的无限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3分)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第一,从认识的广度讲,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世界的某一个领域,某个方面或某个部分的认识,不可能完全认识世界。第二,从认识的深度讲,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认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不是指存在着两种真理,而是任何真理都具有这样两种性质。(3分)

1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所形成的对于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进行制作加工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3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第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思想和理论,才能完成认识任务,有效地指导实践。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前者否认理性认识,后者否认感性认识。在实践中会导致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3分)

13、简述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价值规律的作用具有两面性,积极作用表现为: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比例。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3分)消极作用为:第一,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第二,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第三,由于是自发的调节,所以容易导致在一段时间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3分)

14、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力的使用,其最大特点是能够创造新价值。(3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资本家支付给劳动力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货币量。它由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二,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三,劳动者为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而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3分)

1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立场和方法是什么?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2分)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2分)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2分)

16、简述剩余价值的含义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是指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由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的那部分

价值。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17、什么是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它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是贯穿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的生产,又支配商品的流通。它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波动。

它的作用表现在:(1)当自发的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18.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因为它们的社会历史观是唯物主义的。

此观点错误。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因为它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制度性批判和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设想被马克思恩格斯所借鉴和吸收,而不是由于它们的历史观。实际上,历史唯物主义直到马克思恩格斯才被创立,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基本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并且,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才真正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五、论述题 (15分)

1 .试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说明应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要求:1、先回答原理,然后再运用原理进行分析;2、语句要通顺,字迹要工整,说理要充分。)

原理的内容(要点)。(要点要全面、清楚。)绝对真理: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世界的接近。相对真理: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的世界的某些部分或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或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4分)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4分)

2.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第一种回答: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即既具有同类事物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独特的个性。其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个性中包含共性,是共性的具体体现;而且,个性和共性可以相互转化。(8分)

这一原理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我们首先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但同时,中国也有自身的国情,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在建设国家的过程,又必须把普遍原理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根据自身的情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走自己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中国改革开放30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能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7分)

第二种回答: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3)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