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案

教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2)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了解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4)知道宏观调控的含义。

5)了解宏观调控的目标。

6)了解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

1)针对市场调节局限性,初步提出合理化的政府干预与宏观调控对策的应

用能力。

2)通过学习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特性,准确把握事物的共性和根本特性的辩

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竞争意识,培养开拓进取的精神。

2)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优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3)养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道德品质和个人行为习惯。

三、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难点

宏观调控的手段

五、课时安排

一框题,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实施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此同时,逐步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音频《春天的故事》,大家知道这首歌里的一位老人讲的是谁?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这位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

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

手段。”

在邓小平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

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呢?

首先,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

性作用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

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等,主要是经济制度,我国的基本

经济制度是什么?

以公有制为主体。。。

邓小平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

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

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他们的区别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共有制基础上的。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基本标志。

所以说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我国发展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在以公有制为前提。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说,公有制经济

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共有制的主体

地位,积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那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

要达到怎样的根本目标呢?

要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根本原则,也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这就是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第二大特征,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那又是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带动后发展的地区和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也就经常说的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这里先富是共富的必由之路,而共富是先富的最终目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在市场经济中,人们自发追逐利益,由于每个人的主

观与客观经济条件不同,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社会成员的收入必然存在存在差距。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的收入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是难以避免的,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但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为此,要通过政府干预,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帮助贫困地区和家庭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尽可能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这就是国家在这一过程中要实行宏观调控。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

三大特征。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就像书上例举的,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以及像三峡水坝的建设等等,这些都是国家对经济发展的调节和控制。为什么能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呢?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人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作为政治保证。

那么国家为什么要宏观调控呢?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是什么呢?

首先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社会主义性质,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

(复习市场调节的缺陷)从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靠市场调节不行,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必须把市场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要把市场的无形手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形手结合起来,有形手,无形手,手拉手,向前走。才可以使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

国家怎样实行宏观调控的呢?首先看一下什么是宏观调控?学到这里呢,大家应该已经大概知道什么是宏观调控了,宏观调控,对什么进行调节和控制啊?国民经济。所以宏观调控呢就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

这里说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主要讲三种手段,就是下面的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那么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政府可以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

段实施宏观调控。

第一,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经济计划,如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现

在的十二五规划、西部大开发及东部振兴战略等;经济政策,其中

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我们之前学过的吧,财政政策.是通过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

政策来调节国民经济,一般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是在经济衰退期,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长,是经济尽快复苏。(增加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

的人力物力,这样就增加了就业,刺激需求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复苏)

扩张性货币。通过增加货币的供应量,来带动社会总需求的增长。给经济加热。

这就是我国的经济政策和计划,它是通过利益的调整来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所以说经济手段的宏观调控是间接地,非强制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

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利率等进行调节和控制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二者的相同之处:都属于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二者运

用的基本原则相同,即逆风向调节;二者均属于总需求调节工具。财政政策和

货币政策都有扩张性和紧缩性之分。扩张性政策通常用于对付经济衰退,紧缩

性政策通常用于对付经济过热。扩张性财政政策表现为增加财政支出、增发国债、降低税率,扩张性货币政策表现为降低存货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紧

缩性政策则反其道而行之。

二者的区别。第一,制定者和实施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务院财政部门

制定和实施的。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和实施的。第二,运用的杠杆

不同。财政政策的杠杆有税率、财政支出、国债。货币政策的杠杆主要有利率、法定准备金率、信贷规模等。第三,效果的作用机理不同。财政政策产生效果

的速度更快,货币政策产生效果的速度要慢。

第二,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法律手段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经济立法进行事前调整,比如我国

07年通过,08年实施的一部被西方国家称为经济宪法的《反垄断法》

。为什么要反垄断啊?因为垄断是谁的天敌啊?竞争。

二是通过经济司法进行事后调整。其好处是运用法律手段可以有效

地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

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

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都是直接强制的,所以呢,以法律手段进行的

宏观调控具有直接强制的特征。

第三,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行政手段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行政手段要奏效就必须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但是,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地运用行政手段,因为过多地运用行政手段容易导致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硬着陆与强行起飞交替出现容易使经济运行大起大落。

宏观调控的各种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调控手段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9.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质公开课教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宏观调控的含义; 2.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手段的运用; 3.能够针对经济运行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 4.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角度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5.形成观察经济生活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感受课堂参与与共享收获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信念; 2.通过学习国家的宏观调控,感悟社会主义能够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 3.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把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宏观调控三种手段的区别。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课间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出两个问题: 1.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位老人是谁?主要圈的是哪个地方? 2.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这位老人是谁?他写下了怎么的诗篇? 引导学会感性体会深圳实行市场经济的重大变化,议一议:市场经济到底姓社还是姓资?还是既不姓社也不姓资? 达成共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二)教学过程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引导学生解读概念: ①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 ②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③市场调节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 1.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是什么?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要求我们必须合理配置资源。(2)基本手段:市场(无形的手)、计划(有形的手). 2.什么叫市场经济?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局限性有那些? (1)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市场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和供求的变化、市场竞争机制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和优化配置。 (3)优点:①市场能通过价格的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市场信息,实现资源配置。②面对市场竞争,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4)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①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麻醉品等社会危险品不能让市场调节。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如果仅有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3.为什么要规范市场秩序?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1)原因:只有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才能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2)措施: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必须完善和坚持各项市场规则。②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③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4.市场规则有那些形式和内容? (1)形式: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2)内容: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5.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信用制度?怎么样建立? (1)原因: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2)措施: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6、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埠前小学刘成海 千秋大业,教育为本;教育成败,系于教师。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头衔确实很好听,但要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就不那么简单了!这是对教师的一种严格要求,也是对教师的一种充分信任与社会认可,更是教师的一个终身奋斗目标。那么,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一位人民满意的教师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去思考: 一、思想上 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爱祖国、爱人民,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好自己的光荣职责,与时俱进,做一名人民群众信得过的教师。 二、教学上 1、热爱孩子,诲人不倦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孩子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是人性,是对学生深沉的爱。”付孩子以爱心,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是解决教育上疑难病症的万能钥匙。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要耐心引导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除了对孩子要有慈母般的关爱之外,更应

该成为孩子所信任的朋友,喜孩子所喜,忧孩子所忧。根据儿童心理学,大部份孩子都有害怕老师的倾向,对老师的防御心理也十分强,但一但消除其防御心理,其内心就会犹如“广阔的草原”一样,没有任何屏障。 2、为自己充电,树立终身学习观 以前我常会这么想:我工作已有十多年了,凭我的经验,教这些孩子是绰绰有余了。然而,现在的我在工作之余常会这样感慨:怎么越教越不会教了。有句古话说:教,然后知不足。“知不足”,那就要学。 现有这么一句被更改的名言: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常流水。可见时代在前进,孩子在发展,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网络通讯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中,教师要拥有燃不尽的能量,用不完的知识。作为今天的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重视加强继续教育。首先,在新形势下,教师要自觉学习教育理论,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只有像蜜蜂采蜜那样,不断吸取新鲜的养料,才能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其次,要加强信息交流,与时惧进,教育动态是瞬息万变的,稍不留意,就会与当前社会教育趋势发生错位,所以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不断为自己充电,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师只有站在时代的前列,充分掌握和运用好新时代的新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引导孩子到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科学阵地,才能闯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新鲜的血液,教师就不可能教育好孩子。因为渊博知识的获得,崭新理论的掌握,娴熟技能的练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 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的同时,个体经济快速发展。统计资料表明,1978年全国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15万人,到2007年6月底,全国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5309万人。个体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原因在于( )。 ①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它适应了我国现实生产力的状况 ③它可以吸纳大量人口就业 ④它是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经济成分 A.①⑦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同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经济形式是( )。 A.自然经济 B.市场经济 C.产品经济 D.循环经济 3.“大部制”改革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作为重点,强化管宏观、抓大事的职责。这是( )。 A.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 B.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要求 C.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D.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要求 4.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C.调整生产力布局 D.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5.市场机制是一种利益调节机制,它只有在( )方面才能起完全的作用,才真正具有效率( )。 A.具有竞争性,但具有排他性的公共物品 B.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纯公共物品 C.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物品 D.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6.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 A.处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同的地位 B.居于主体地位 C.是非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D.不占优势 7.某化工厂在其生产过程中,向附近的河流排放了大量的污水,导致了附近地区粮食大幅度减产,但该厂却未对农民进行相应的赔偿,这种想象的存在,通常被称为 A.正外部性 B.负外部性 C.外部经济 D.外部影响 8.解决公共物品生产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是 A.政府调控市场信息 B.明晰产权 C.政府生产公共物品 D.政府有效地控制市场结构 9.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是( )。 A.新型的资本主义经济 B.新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C.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 D.个体经济的同义语或代名词 1O.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关键是( )。 A.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B.计划形成价格的机制 C.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D.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机制 11.党的( )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A.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 B.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 C.政企分开、宏观管住、微观放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12通信技术:李壮壮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问题尤其突出。在我国确 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经过60年的不断摸索,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着小康社会迈进。 在这60年间,我们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即使在当今的次贷金融危机下也能稳步前进。 虽说现在的结果是十分美满的,但这60年间我们走过的道路却是十分崎岖的。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改革 建国之前,我国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少部分的军阀手中,广大普通群众生活潦倒,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大改造,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吃大锅饭,是情有可原。但与此同时,这种经济制度确实没有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于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逐步确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表明,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当大胆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所用。 这是在我们当今生产力水平下的必然趋势。等我们实现了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实行公有制,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达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人力物力的合 理分配,社会欣欣向荣,人们和谐相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建国之初,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初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它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当时我们理论上都普遍把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客观上,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工业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的集中全国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而且当时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比较迅速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特别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管的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分配中平均主义过重,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它也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至于在

公开课优质课说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公开课优质课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说课提纲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1)从整个经济常识角度看:基本国策。 (2)从本课内容来看:联结点,承上启下。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三个原因 (2)能力目标:三种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现实美,创造美;改革开放的意识;(4)教学重点: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依据:符合国情,可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5)教学难点:经济国际化。 依据:首先、从它的产生来看,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其次、从它的内容来看,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再次、从它的本质来看,学 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法学法: 1、教法: 2、学法: (1)情境教学法。(1)知识再现法: (2)案例教学法。(2)问题探索法: (3)演绎归纳法: 3、教学手段:多媒体; 三、学情分析: 1、对有关知识有了解,但不全面,有待于深化。 2、渴望成功体验,渴望了解社会。 四、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已经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国企业及已经在国外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有哪些)。 (二)导入新课: 1、调查成果汇报展示。 2、激趣导入。 (三)学习新课:

1、突出重点:(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1)方式手段——漫画、故事;表格填充;举例论证; (2)方法运用——情境教学法;知识再现法; (3)实现目标——知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领会合乎规律的现实美) 2、突破难点:(经济国际化) (1)方式手段——新闻播报(录音);表格填充;讨论;举例分析; (2)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索法; (3)实现目标——知识(历史经验) 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情感(领会合乎规律的现实美) 3、作用概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1)方式手段——设疑自学;图表分析; (2)方法运用——演绎归纳法; (3)实现目标——知识(现实需要) 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领会合乎规律的现实美) 4、结论概括:(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本国策) (1)方式手段——图片展示; (2)方法运用——讲解法; (2)实现目标——知识(基本国策) (四)评价提高: 1、反馈练习: (1)形式——单选题+图表分析题; (2)方法——知识再现法;演绎归纳法; (3)目标——学情调查; 2、小结: (1)形式——知识网络图; (2)方法——知识再现法; (3)目标——知识(理解知识) 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树立改革开放的意识) 3、布置作业: (1)建立第一节的知识网络图; (2)写政治日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剥削

33年前,一位老人站在高山之巅,挥手洒下了令中国强大的种子,今日早已遍地开花。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早就已经在各个领域独树一帜,并且变得越发坚韧。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无数国人尝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甜头,但在当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斗争的时候,却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78年,中国内部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动乱,人们在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当然,这场动乱自然开始向经济上扩展,并且演变成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大对决。 世界强国,社会主义阵营的龙头老大前苏联,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逐渐僵化。邓小平同志敏锐地看到了这一问题的关键,在全面接手政治经济之后,他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将中国原有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提出了“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和“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不管哪种体制,只要能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就可以施行)”两种理论。在老人睿智的思维和幽默的话语的带领下,中国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在这个大方向的带领下,中国经济天天向好,蒸蒸日上。与此同时,便无可避免的留下了一些隐患,发展到现在,贫富差距过大便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归根结底两个字:剥削。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是手段,实现共同富裕是最终目的。简单来说,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中国发展的大方向,是令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带动余下的人富起来。所以中央开放了沿海经济发展带,并明确指出:“中央没有钱,所以要你们自己杀出一条血路来”。面对惨淡的事实,一些人自然开始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俨然创造了一个可以被称作阶级的“资产阶级”,所以自然而然的就存在了一些“剥削”,可是无法否认的是这些人所起的模范作用:带动经济发展,并帮助其他人富起来。所以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剥削”和“贫富差距”的产生,这些都是我们要行走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的生产力还未达到能够进入共产主义的水平,所以理所应当的要经历这一环节,但是也应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应使其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影响。但事实证明,中国现状确实出现了“富的更富,贫的更贫”的现象,而且我国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16迅速攀升至2004年的0.458,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0的警戒线,前景实在令人堪忧。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应该认清,中国现状不是要去消灭什么剥削,而是允许一些剥削,利用他们大力发展生产力,缩短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也并非能在短时间实现。现在世界上除了经济特别发达和经济特别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贫富差距较小,其他地区都存在着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所以中国在走一条别人都在走的老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是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的最好办法。 但是根据各国国情,每个国家又都很不一样,所以中国的发展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从先富到共富,这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还尚待后人努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概念问答

一、概念 1.现代市场经济 是指存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它产生于 20 世纪初,全面成熟于 20世纪中叶。特征 有: 一、政府开始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参与经济生活;通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间接干预经 济。二、财产权更 加社会化,现代公司制,凭借高度发达的信用制度,渗透到经济的每个角 、完备的经济法规和社会保障体系,成为经济稳定的重要条件。四、健全的生产要素 市场体系,成为资源和市场运动的载体 2.基本经济制度 是生产的社会化的制度,就其内容来说,是生产关系总和,其核心是所有制:一定的基本 经济制度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规定性,是一定生产关系的总格局,并构成一定的经 济体制,不同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一种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是 以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从基本形式说,人们不能按自己的主观意志进行任意 选择,但它并不是生产力的消极结果 3.产权 容:产权安排 5.交易费用 广义的是指包括组织、 维持和实施一种制度安排, 各项规则的所有费用, 在交易费给定时, 执行 一种特定的制度功能,总有可以相互替代的制度安排,所以,一种制度安排,可以比另 一种制度安排提供更多的服务。狭义的是指市场的交易费用,指两个或更多的交易体之间, 为达成或实施市场交易,围绕交易合约所产生的成本,交易费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交易双 方面临的偶然因素所带来的损失,另一类是签订合约以及监督执行合约所花费的成本。具体 而言包括获取评价信息,确立谈判立场,选择谈判对象,协商正式或非正式合约,监督,执 行 7.行业性的行政垄断 现在垄断可以说主要是行业性的行政垄断, 它们借助于对本行业的管理特权和实际控制力 量,掌握 市场资源与销售份额,侵占消费者的利益。 8.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信用体系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 本质是保证经济良性运行的社会机制, 主要包括 社会信用制度、社会信用服务体系,社会信用活动三部分。它以信用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信 用专业机构为主体, 以合法有效的信用信息为基础, 以解决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为目的, 使守信者受到鼓励,失信者付出代价,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和效率。 9.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发展不是孤立的、片面的,不计代价的,是可持续的 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 标志,把人民放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地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 10.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 种与 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 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特征。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 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 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 的程度 11.二元经济结构 是指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们并存的结构, 这两个部门资源配置的方式与经济运行的 机制是有 区别的,现代工业部门以市场原则作为资源配置的选择条件,农业部们劳动与土地 结合,是由历史的、地缘的、居住的种种条件决定,农业劳动力、生产力低下,农业劳动力 向产业外转移,不仅农业产值可以保持不变,而且劳动生产率还可以提高 12.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问题,也是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过 程中面临的根本问题。农业主要是市场和效益问题,农村主要是增加就业和全面 发展问题,农民主要是增收和民主权利保障问题。 二、简答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我国的形成特点?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是经济实践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1)马 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着不可代替的 作用。(2)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体现了当时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代表了绝大多数人在特定 历史条件所能接受的观点。 (3)经济学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是超前的和独特 的。(4)借鉴和吸收了西方经济学的优点。 2、为什么说股份制是化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灵巧的工具? 答:(1)从宏观实体角度来看,股份制是化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大小不对称矛盾的利器。 (2)从微观主体角度来看,股份制是解决人的经营才能和人的财产大与小之间矛盾的利器。 意义:股份制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了,它不仅能够解决或至少是缓解o 落产权主要是 包括 产权主要是指财产权或财产权利, 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让渡权等权利 4.现代产权制度 产权制 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下产权的界定、运营、转让、保护等的一系列体制安排和法律规 定。 现代产 权制度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 产权结构 安排 产权保护。 它至少包含以下内 动。是

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与特殊性的统一。具体地说,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良种手段的长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体现了市场经济这种双重性的要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而需要先构建其基本的框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新体制,根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已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一下方面的内容。 1、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一是产权清晰,明确界定所有者的有限责任和企业法人的民事责任。二是政企分开,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作用在于监督资产的运营和变动。三是权责明确,各部门各企业分工要明确。四是管理科学,对企业来说,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

2、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为了避免市场自身的负效应,按照价值规律,健全价格的监控机制也是必需的。发达的技术信息市场,有利于把科技成果通过中介组织,转变为现实力。同时还需要解决好市场交易的规则,管理制度和有关法规的建设,使市场能够有序地运行。 3、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一是要正确处理计划,财政,金融三个主要宏观调控手段之间的关系。二是相应地进行计划投资,财政税收和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利率,税率和汇率杠杆的作用。三是必须加强转变政府管理的职能,积极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分配制度,应该体现三个原则:一是效率优先的原则。二是竞争的原则。三是公平原则。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企业间的竞争以至破产,以及职工的养老退休、医疗等等,都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的稳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是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障,以及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等。要逐步发展到全社会统一管理、统一支配。 另外市场经济也有盲目性和不足,要克服市场经济的不足,要引导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序和健康的发展,除了政府的有效宏观调空,更重要的要靠完备的法律体系的建立和运用。需要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有赖于农业全部进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课稿)

育才高中高三第一轮复习研讨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课稿)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主题涉及内容较多,鉴于其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我把本课分为了两个课时,本课时主要是从“市场配置资源”到“市场调节及弊端”再到“国家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这条主线入手。 一、明确考纲 源) 阐释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 理解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局限性; 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三、备考指要 综观2011 年全国及各省市新课程高考试题,市场调节的优势、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其具体使用是考查的重点;以2011 年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背景材料,考查我国宏观调控的原因、目标、措施、意义。 四、学情分析 本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三年级学生。高三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积累增加,思维模式逐渐从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思维水平提升。在本课内容之前已经有了相关的知识储备,比如价值规律、财政的作用等。但毕竟本课是高一所学,时隔较长,在知识网络的构建中有所欠缺,在获取和解读信息水平,调动和使用知识的基本技能的水平,描述和阐述事物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水平不够。这些水平需要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持续培养和增强。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A、识记市场配置资源、宏观调控相关知识 B、理解市场与计划;市场调节及弊端; (2)水平目标方面要求学生使用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当前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并能针对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提出合理化的政府干预与宏观调控政

策的应用水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优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本课重点放在了宏观调控 (2)本课难点主要是学生学会理论知识的实际使用 五、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过程 高三复习教学总给人沉闷的感觉,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也不如以前活跃,我认为政治学科的教学不但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我希望我的每一位学生都能以轻松的心态进入我的课堂,在师生之间的相互情感交流中学会巩固和使用枯燥的理论知识。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学生动在前,所以在本节课前就先下发导学案,引导学生对本课的知识体系有较具体的了解,同时围绕本课重点宏观调控,以课前任务的形式要求学生提前搜集关于国家增强水利设施建设的相关措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四小组,明确目标,相互促动。 我的这节课以“水利”这条主线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简言之就是“一水到底”。 【情景探究一】:我以一组西南干旱的图片导入,探究“如果你是一个地方的管理者,你如何来调配这些水资源。引导学生清醒的理解到资源置的重要性 【情景探究二】:一组农村受灾及水利设施不完善的图片,这个探究设置有两个目的:1、通过农村水利存有的问题看到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知识点,从而引出国家宏观调控;2、能够加深学生对国家政策的制定认同感进而达到了本课情感价值观的目标,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优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在处理本课重点“宏观调控”相关知识时,先通过组图从视觉上给学生以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第五篇

第五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对经济的管理 第十三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战略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由于市场信息不完全和工作变换而引起的失业属于(B)。 A.季节性失业 B.摩擦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周期性失业 2.如果政府把经济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通常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刺激总需求,一般情况下会导致(B)。 A.物价水平下降或通货紧缩 B.物价水平上升或通货膨胀 C.就业机会减少或失业率提高 D.通货紧缩和就业机会增加 3.政府在选择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时,首先要考虑本国经济运行周期的阶段特征和社会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当经济运行处于过热状态时,政府应当把(C)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目标,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A.促进经济增长 B.实现充分就业 C.稳定物价水平 D.实现社会公平 4.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通过(D)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 A.经济增长量 B.经济变化量 C.国民生产总值 D.经济总量 5.国家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和种种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是(D)。 A.法律手段 B.行政手段 C.计划手段 D.经济手段 6.经济杠杆在宏观调控体系中之所以能发挥其灵敏调节的功能,成为宏观调控的有效工具,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B)。 A.与法律手段相结合,具有法律的强制力 B.同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其变动会引导和调节它们的经济活动 C.由国家政策调节,具有政策的威力 D.与行政手段相结合,具有行政约束力

7.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经济往来的全部货币收支状况是(B)。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际收支 C.国有资产 D.国际资本流动 8.宏观调控的四个政策目标的关系是()D。 A.绝对一致 B.互相矛盾 C.没有任何联系 D.辩证的矛盾统一 9.财政收入政策的基本内容是(B)。 A.转移支付政策 B.税收政策 C.政府重点扶持 D.国债调节 10.不属于行政手段特点的是(A)。 A.间接性 B.直接性 C.强制性 D.速效性 11.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方式包括(C)。 A.中央调控与地方调控 B.市场调控与计划调控 C.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 D.中央调控与直接调控 12.由于产业结构变化、产业升级而造成的失业属于(C)。 A.季节性失业 B.摩擦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周期性失业 13.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之一,促进经济增长的含义不包括(B)。 A.促进结构优化 B.保持经济尽可能快的增长速度 C.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D.避免大幅度波动 14.当需要扩大总需求时,政府可以采取的政策是(C)。 A.增加税收 B.紧缩财政支出 C.扩大财政支出 D.缩小投资规模 15.当经济处于萧条或过冷状态时,政府应当把(A)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A.经济增长 B.价格稳定 C.促进就业 D.平衡国际收支 16.当经济过热并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时,政府应采取(A)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A.适度从紧 B.扩张性 C.适度放宽 D.积极稳健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2014-03-21 10:12:00 来源:新华网[打印][关闭]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国务院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中共十二大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从此,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 中共十三大 1987年10月,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概括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体制,明确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990年底 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 1992年初

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从理论上冲破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 中共十四大 1992年10月,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1993年,《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中国的宪法。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有关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进了一步。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 1995年9月,明确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经过三个阶段,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课稿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课稿今天说课的内容职中政治经济与社会第五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节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人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教材所处位置、编排意图及作用,本课时属职中德育课《经济政治与社会》第5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节《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课是全书的核心,本节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方面的具体体现。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市场配置资源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这些内容地位十分重要,理论也比较丰富,教材着眼于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且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市场配置资源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树立生产力的观点,全面发展的观点,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和创新精神。 【明确目标、素质要求】 1、知识与技能: 识记: (1)市场和市场经济 (2)市场经济的特征和缺陷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理解:从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国家宏观调控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运用: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从而证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原理或观点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坚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的信念,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应当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特别是通过对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实现共同富裕,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有能力对市场经济实行强有力宏观调控等必然性的分析,使学生从理论的高度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重点及解决办法】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的基本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邓小平理论。因此,这个问题成为本课的重点。 教材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⑴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应把握两点: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同居于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合在一起。 第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第一共同富裕这个根本目标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第二要实现共同富裕在分配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 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难点及解决办法】 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实践上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在理论上,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点原因: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复习教学设计

2012级高一政治复习学案编号:09 使用日期:2013.1.8 必修一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复习教学设计

三、检查预习效果:8分钟 1.学案反馈:指出优缺点,表扬与批评结合。 2.学生构建体系(让学生在黑板展示) 3.口头检查(明确学生掌握情况) (1)如何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还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效果,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内探究。 四、课堂探究: (一)自主探究(对下列观点作出判断,并分析正误的原因)(学生抢答)10分钟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3.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 4.必须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同步富裕。() 5.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易错点辨析(投影展示) 市场调节弊端的比较 比较:宏观调控的手段 设计意图:明确易错点,加深理解,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展示点评) 【探究活动1】(多媒体展示)5分钟 探究一:网上购物以其方便实惠成为一种时尚,但高一(4)班女生小刘最近在网上购物时却遭遇陷阱。她通过网上银行向某一网站支付980元钱购买了一台复读机,拿到货物时却发现是劣质产品。当她打电话向工商局举报此事时,工作人员显得很不耐烦,匆匆回答说:“法律对这方面规定不具体,我们不管!”由此可见,网购虽然发展空间大,但同时也存在销售商夸大宣传、退换条件苛刻、法律条文不完善和网上转账不安全等不健康因素。 请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网购陷阱存在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设计意图:明确市场经济中存在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学以致用。 (学生探究,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疑问小组内交流、讨论,展示。) 教师点评:辩证认识市场经济中的问题,拿起法律武器维护合法利益。 【探究活动2】(多媒体展示)5分钟 “2012,你幸福吗?”带着这个问题,某报记者就“我心中的幸福”采访了不同人群,以下是他们的看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法律和道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法律和道德 崔涌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 200240 ) 摘要:对人们的行为规范进行调整的法律和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都相当重要。在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活动中,法律和道德之间完全可以取长补短,形成和谐统一的互动,共同为市场经济服务。 关键词:规范和谐市场经济 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以前,我们有过一段曲折和混乱的过程。传统上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解有两种,一种观点是从资源配置的意义上来谈论市场经济;另一种观点从经济运行机制的意义上来谈论市场经济,这里它被定义为完全或主要由市场调节的经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的特征,在经过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全面和系统认识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向我们展开了一幅壮丽的图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综合而平衡的建设过程,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这其中法律和道德规范所起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无论什么样的经济形式,都不能脱离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经济的最终作用是为人服务的,这样个体和人们的自律以及他律就显得格外重要。作为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不可缺少的,但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很突出。法律与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偏失,任何只对某一方面的拔高和看低也都不可取,应该把两者统一起来,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一、法律与道德的相异性 道德的产生比法律的时间要早,古今中外对道德的兴趣也是一个万古常新的话题。何谓道德,至今仍是伦理学的难题。按照人们习惯的认识,“道德是社会以善恶评价方式、依靠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以及社会舆论来调整的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①道德这种概念的使用,其表现有三种:它可以指道德观念;可以指人们交往中处理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准则、规则;它还可以指个人的道德品质。 从法的本源来看,对法的定义有神意论、公益说和权力说的不同表达。各种学说纷纭繁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体现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合。研究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首先要确定二者的不同点。西方法学史上坎特诺维茨和凯尔森曾试图从法律和道德的调整范围、规范结构等把法律和道德从根本上区别开,比如法律仅指示外部行为,道德仅指示内部行为;法律中既有权利又有义务,而道德中只有义务。这种以一条警戒红线来划分道德与法律是片面的,很多规则本身是有模糊性的,像“切勿偷盗”这样的要求既是法律规则又是道德规则。在那些己成为法律一部分的道德原则与那些处于法律范围之外的道德原则之间有一条不易确定的分界线:在一定限制范围内某些普通的道德与礼仪规范可能会转入强制性法律的范围,反过来,某些过去曾需要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被划出法律领域而被纳入个人道德修养的范围。在人类历史早期,法律与道德是没有界限的。古代东方的法律也常常同道德混在一起。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产生的条件、起作用的方式、表现形式、评价的角度、、调节社会关系的功能、适用范围、主体和规范之间的关系、权利和义务、鲜明性和不明确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等方面来区分法律和道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