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程与教学概论》

《课程与教学概论》

《课程与教学概论》
《课程与教学概论》

期末作业考核

《课程与教学概论》

满分100分

一、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学艺术是一门特殊的艺术。

答:正确。教育它本身就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的艺术形式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它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孩子身上,一个孩子教的是好是坏得看你的教育方法用的是否得当,教育的方法就是一门很深奥的艺术,正是这门深奥的艺术造就了现在的成功者。

2、结合教学模式的有关特点判断:没有一种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是普遍适用的。

答:错误。根据教学模式的特点,可将教学模式定义为: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型。在教学模式中包含有一种或多种教学策略。所以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和一定的局限性,没有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比如卫生课、防疫课、等关系公共卫生和安全健康的内容都适合上大课,免除了分头授课因为师资力量不足和授课者水平参差不齐带来的弊端,能让听众得到真知灼见。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1)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方针。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则。

(3)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素质教育。

2、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答:主要有以下几条。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你认为教学过程应该包括那些要素?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教学过程的要素包括:“三构成、三影响”,三构成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影响包括:方法、目的和环境。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活动,师生关系是双向的、平

等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构成要素和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承、相互作用的。

4、按课程类型,通常将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分为哪些方面?

答: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它直接体现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依据各个学校不同的办学思想与资源条件,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按课程类型有学者将其归结为三个方面:

(1)、学科类校本课程

基础性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改编、或拓展,它和国家课程的范围大体一致。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政治、生物、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基础性课程由学科知识课程和学科学习策略课程构成。学科知识课程开发涉及到对对课程内容与结构的更新与整合。

(2)、活动类校本课程

活动类校本课程是指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

(3)、探究类课程

指拓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课程。它在基础性课程上提高了要求,增加了难度,以培养研究性、创造性人才为目的,相对于丰富性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它更重视学科的前沿性、学术性和学习的探究性。

5、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有哪些超越之处?

答: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教学大纲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思考一下你身边有哪些课程资源,结合实际分析如何更好的利用它们。

答:课程资源可以按空间分布不同主要分成三个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也可以按资源的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一般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第三,

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第四,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第五,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

课程资源绝非仅仅是教材或文本形式的资源,真正的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它的丰富性、开放性,它的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再者,学校、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中应扮演重要角色。学校是开放的,课程也应是开放的,课程资源不是有没有也不是好与坏,而在于开发的程度。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式有哪些?结合实例分析它们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

答: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我们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整合形式。

(1)利用计算机中现有工具进行整合教学。常规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往往要为一节课制作一个课件,课件使用的灵活性不大,而且在实施教学前要作大量的准备工作。其实计算机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教学功能。我们从1999年起就尝试利用这些功能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运用计算机教学既达到了学习、应用技术的目的,又较好地促进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进行整合教学。计算机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利用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信息加工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

(3)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的整合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为学生的探索和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许多在现实中很难做到的试验,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从而给学生以真切感,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4)利用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和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

在以上这些典型的课例中,信息技术都以工具的形式与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很难把它从教学过程中分离出来,因为它是直接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同样,

教师通过整合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他们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