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国各地出土的秦汉以前医药文化资源(续完)

全国各地出土的秦汉以前医药文化资源(续完)

全国各地出土的秦汉以前医药文化资源(续完)
全国各地出土的秦汉以前医药文化资源(续完)

全国各地出土的秦汉以前医药文化资源(续完)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 马继兴

关键词:秦汉以前 出土文物 医学文献 西北 华中 华东 医药器物(接上期)

重要学术价值

我国各地出土的秦汉以前古代医学文化资源总的来说其数量虽有一定限度,但其范围种类广阔。特别是通过这些古文献实物的发现,才得以将千余年前早已失传的不少中医药学宝贵遗产重见天日,使人们有可能更加丰富地认识中国古代医药学术成就的领域与轨迹。这不能不归功于文物考古工作者长年辛勤的结果。现在简要地综括这些出土医药简帛的重要学术价值,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 失传多种古医药著作的再发现

综括上述百年来出土医药方技类简帛中属于独立成书的著作共有23种,此外还有4种同一著作的别本。它们都是分别自长沙马王堆、武威旱滩坡及江陵张家山三处出土的。这些也全都是距今二千多年前(相当西汉时代以前)的古籍。如果按照《汉书?艺文志》收载当时国内书目的时代及范围,它们本应全部收载入该书中,但却均被遗漏,故我们仍按照《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将医药方技类的书分为四类的方式把这23种著作名称及其出土地点分列如下。

(1)“医经”类文献共8种。又,别本4种。《足臂十一脉灸经》——马王堆出土《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马王堆出土《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马王堆出土《阴阳十一脉灸经》丙本——马王堆出土《脉法》甲本——马王堆出土《脉法》乙本——张家山出土《阴阳脉死候》甲本——马王堆出土

《阴阳脉死候》乙本——张家山出土

《病候》——张家山出土《六痛》——张家山出土《四时养生法》——张家山出土《病源说》——张家山出土(2)“经方”类文献共2种。《五十二病方》——马王堆出土《治百病方》——旱滩坡(武威)出土(3)“房中”类文献共5种。《养生方》——马王堆出土《杂疗方》——马王堆出土《天下至道谈》——马王堆出土《十问》——马王堆出土《合阴阳方》——马王堆出土(4)“神仙”类文献共8种。《却谷食气》——马王堆出土《导引图》——马王堆出土《胎产书》——马王堆出土《杂禁方》——马王堆出土《导引九法》——张家山出土《导引三十二法》——张家山出土《四十八病导引》——张家山出土《导引之效》——张家山出土

这23种医书的名称不仅从未见于历代书目(包括史志、方志、官志及私家书目)所著录,而且也是迄今为止所有传世古籍中所未曾称道与引录者。这些古医方的发现,给学者很大惊奇,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历代既知目录学著作中所收载的古籍存目非常不全,而散在民间业已成型的医药文献脱载者为数

21—2003年第4期

极多的事实。这当然主要是由于医属“方技小道”,且只限于手写,尚未有印刷,以及医疗技术多私家授受,不少医籍均未记书名、撰者及时代标记等诸多历史因素使然。

然而,这些久已亡佚的古医书中不论从医学理论,或医疗方法等方面,都和传世的古医籍有很多不同的特色,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世古医籍内容的不足,这实在也是值得庆幸的。

2 古代建立和发展的少数医学学科

在已出土的医药简帛中也多角度地显示出公元前二、三世纪以前业已建立,并在发展中的若干少数医学学科。它们主要是指临床医学的内、外、妇、儿等学科以外,少数具有独立性质的学科,其中包括房中、导引、兽医和法医等专科而言。这些学科在当时虽然都已具有了相当规模和影响力,然而在其后的历史进程中却都发展趋于缓慢,甚或被湮没不彰,因而有必要在这里特别加以说明和探讨。

(1)“房中”学科——“房中”一科始见于《汉书?艺文志》,是该书“方技略”分类中的四大类书目之一。这是中国古代的性医学专门学科。有关这一学科的专门著作从《汉书?艺文志》的收载来看已有8种,而其卷数也已有186卷之多。嗣后,这种房中学的专书仍续有产生,并且一直沿续到公元九~十世纪的隋唐及五代时期,其间有不少房中专科的书籍流传到国外的日本等处。有关它们的书目及佚文现在仍可从隋唐时期的史志、传世医书的《千金要方》、以及日本的《医心方》、与《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中充分看出。然而自十世纪以降的宋代以后,有关这一学科的专书均已敛迹,房中一科已不再为医家称道。只能从早期古籍的佚文中窥知。但是这门早已失传学科的数种古籍却在马王堆出土简帛的《养生方》、《杂疗方》、《天下至道谈》、《十问》、《合阴阳方》等房中类医籍中看到,进一步弥补了这门学科的文献资料严重匮乏的空白。

(2)“导引”学科——“导引”一称古又称“挢引”(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或作“道引”(见《庄子?刻意》的传本之一)、“步引”(见《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是早在先秦时期业已产生的一种养生健体、具有医疗体育性质的学科,但其内容并不局限于肢体运动,同时也涉及了所谓“行气”的呼吸运动,即现代所称的气功,以及按摩疗法而言。有关这一学科的专书曾有数种被列入《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的“神仙”家书目中。

在唐宋以后的史志书目及养生类文献中,虽也

收有这门学科的个别书目,但汉代以前的导引类专著却早已失传。而现在发现的简帛医籍中不仅从张家山出土的导引类古书有6种之多,而且还在马王堆出土了专门的彩绘帛画《导引图》。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了解、研究汉代的导引专科文献提供了难得的原始物证。

(3)兽医学科——我国的兽医学大约早在春秋时代即已肇始,据传春秋秦人伯乐(原名孙阳)有识马之能,并有治疗马病的专书。这在南北朝梁代的《七略》一书中已记有“《伯乐疗马经》一卷”。而《隋书?经籍志》中也载有“《伯乐治马杂病经》一卷”的书目,它们都是既知最早的一些兽医学科专著。同时在《隋书?经籍志》中还载有俞极氏(时代欠详)的“《治马经》三卷”,以及亡名氏的“《治马牛驼骡等经》三卷”……等数种兽医著作。但是这些古兽医专书不仅均早已失传,甚至连它们的佚文都早已不存。所幸者现在已能从敦煌地区出土的汉简中看到了医治马病的医方残简6枚及有关检验马病死亡的残简1枚。同时,在居延地区先后两次出土的汉简中也能看到医治马、牛疾病的残简5枚。它们虽然都不是兽医学科的专书,但它们全是当时在我国偏远的西北地区由戍边部队饲养牲畜的记录中所看到有关兽医学的文档。由此也更能看出至少在西汉早期兽医学科不仅早已建立,而且已具有了相当程度发展的史实。

(4)法医学科——法医学是在国家司法鉴定程序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也是伴随着我国古代早期封建制度建立后的必然产物。有关这一学科的古代专书的传世之作却只有公元十世纪(五代时期)《疑狱集》十卷(和凝撰)及其以后的一些著作,至于更古的法医学文献则已无法知晓。事实上至少早在公元前三世纪的秦代,我国的法医学知识已有长足的发展。而这方面的内容从上文所记的敦煌汉简、居延汉简、张家山汉简以及连云港汉简的记文中都可以充分看出。这些简牍广泛记述了有关法医检验的各种相应措施与方法。其中包括尸检、病检、疫检、毒检、兽检以及刑事侦察与急救等内容。从而使人们更能加深对中国古代法医学早期历史的认识与理解。3 中医药学的重要学术成就

(1)古代经脉理论方面的成就——在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二书中所记述的人体经脉两类“十一脉系统”和绵阳双包山发现的人体经脉“十脉系统”,都是在传世最古的古医书《黄帝内经》中所无的重要学术内容。它们对于经脉的数目、名称、循行经路、主治病证以及用灸法治

3

1

中医文献杂志

疗等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都提供了极重要的原始依据,填补了这一领域中的空白。

(2)诊断学方面的成就——在《脉法》与《阴阳脉

死候》中均记述了一些早期诊脉方法以及有关疾病、死亡征兆的内容。

(3)病理学及临床学方面的成就——在《五十二

病方》、《治百病方》、《病候》、《六痛》、《病源说》以及

其他数种出土医书中均分别涉及到内、外、妇、儿、五

官等各科的多种病因、病名、病证及其疗法论述。

(4)医疗手段方面的成就——在出土的多种医书中除了应用药物、方剂外,还包括了砭石、针法、灸

法以及多种外治法的处方与应用。

(5)养生学方面的成就——在《四时养生法》、《却谷食气》、《导引图》、《导引九法》、《导引三十二

法》

、《四十八病导引》及《导引之效》等医书中均分别记述了有关养生理论及导引、行气具体方案措施。(6)其他方面的成就——出土的医药文化资源中还可以见到有关多种古老医疗工具和砭石、药材及制药工具等实物,这些也都为医学历史考古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内容。(续完)(收稿日期∶2002-05-07)批 导 以奇制胜

东平县人民医院(山东,271500) 孟 光 孟 薇

摘要:介绍明末清初名医喻嘉言《寓意草》的治疗艺术,通过对其所治三个案例的浅析,学习、体会喻氏镇纳肾气以救吐血,苦寒直折以通冲脉,清肺解壅以愈疝病的治疗方法,体现了喻氏学验丰厚,辨证精细,知常达变,以奇制胜的大医手笔,颇能启发后人。

关键词:喻嘉言 《寓意草》

 吐血 经闭 疝病

41—2003年第4期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与答案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与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属于文化的精神层面的是()。 [A] 住房[B] 典章制度[C] 生产方式[D] 音乐 2、明清时期的《三国演义》在泰国走俏,使得商船往返时,文学艺术类书籍也成为大宗货物之一。这是通过文化交流途径是()。 [A] 官方派遣使节[B] 贸易要求[C] 战争与掠夺[D] 宗教传播 3、在西域三十六国当中,最大的是()。 [A] 大月氏[B] 安息[C] 乌孙[D] 大夏 4、不是《希腊志》对中国丝绸生产的记载的是()。 [A] 产丝的小动物叫“赛儿”,比最大的甲壳虫还要大两倍 [B] 赛里斯人为畜养这种昆虫而建造冬暖夏凉、四季咸宜的房屋(蚕房) [C] 在第四年之前,赛里斯人一直用绿芦苇喂养它们 [D] 大部分丝线就是在这种小动物死后的尸体内部找到的 5、法显将自己西行求法所经历的情况编撰成书,取名()。 [A]《佛国记》[B]《大唐西域记》[C]《西域志》[D]《外国传》 6、中国禅宗有三个特点,其中不包括()。 [A] 有一个“梵我合一”的世界观理论[B] 有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 [C] 有一套“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法[D] 提倡苦行、禁欲、禅定等长期的磨练 7、751年,唐朝将军高仙芝西征中亚怛罗斯被大食所败,俘虏中有杜环在巴格达住了11年,著有()。 [A]《通典》[B]《经行记》[C]《游行外国传》[D]《行记》 8、中国最早记载日本的文献资料是()。 [A]《史记》[B]《汉书》[C]《三国志》[D]《后汉书》 9、用日文假名写成的散文集是()。 [A]《枕草子》[B]《源氏物语》[C]《万叶集》[D]《古事纪》 1 / 21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课程感想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课程感想 自从选了这一门课之后,诸多的感触与思绪紧紧地缭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忘怀。 首先,能跟着蓝老师您一起学习中外文化交流史这一门与我们专业知识紧密相连的学科不仅是我的幸运,也是我的幸福。幽默的教学方式、标准的言语讲学、精美的课件制作、积极的课堂互动、规范的板书设计……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极大地调动了我的学习热情,无形之中也都推动着我去努力、去学习、去奋斗;其次,在老师的积极教学与耐心指导下,我对中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在课程学习当中,我不仅深刻地明白了:文化间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而且还进一步地认识到了文化交流也会带来的积极的与消极的社会影响。中日、中朝、中印、中西文化交流次数的频繁与交流领域的广泛,在前期极大地促进了各国间社会文化的进步与祖国命运的发展,但是到了后期,同样的也因为交流的深入和广泛也给各国带来了不少的文化冲击与战火喧嚣……。从这些如此真实的史实中,我清楚地明白了: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两面性,是积极与消极相伴的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最后,在课外交流活动课中,我学会了团结与协作,理论联系实际等等。随着活动课的开展,我们小组成员积极备战。不管是前期的组织筹划、还是中期的节目训练、又或是后期的登台表演,我们都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交流的魅力与亲身实践的快乐。交流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互动的一个简单平台,它还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展现民族本土文化、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推动民族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通过文化交流的继续深入与持续发展,我有理由相信: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将会日益兴盛、日益绵长。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和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属于文化的精神层面的是()。 [A] 住房[B] 典章制度[C] 生产方式[D] 音乐 2、明清时期的《三国演义》在泰国走俏,使得商船往返时,文学艺术类书籍也成为大宗货物之一。这是通过文化交流途径是()。 [A] 官方派遣使节[B] 贸易要求[C] 战争与掠夺[D] 宗教传播 3、在西域三十六国当中,最大的是()。 [A] 大月氏[B] 安息[C] 乌孙[D] 大夏 4、不是《希腊志》对中国丝绸生产的记载的是()。 [A] 产丝的小动物叫“赛儿”,比最大的甲壳虫还要大两倍 [B] 赛里斯人为畜养这种昆虫而建造冬暖夏凉、四季咸宜的房屋(蚕房) [C] 在第四年之前,赛里斯人一直用绿芦苇喂养它们 [D] 大部分丝线就是在这种小动物死后的尸体内部找到的 5、法显将自己西行求法所经历的情况编撰成书,取名()。 [A]《佛国记》[B]《大唐西域记》[C]《西域志》[D]《外国传》 6、中国禅宗有三个特点,其中不包括()。 [A] 有一个“梵我合一”的世界观理论[B] 有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 [C] 有一套“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法[D] 提倡苦行、禁欲、禅定等长期的磨练 7、751年,唐朝将军高仙芝西征中亚怛罗斯被大食所败,俘虏中有杜环在巴格达住了11年,著有()。 [A]《通典》[B]《经行记》[C]《游行外国传》[D]《行记》 8、中国最早记载日本的文献资料是()。 [A]《史记》[B]《汉书》[C]《三国志》[D]《后汉书》 9、用日文假名写成的散文集是()。 [A]《枕草子》[B]《源氏物语》[C]《万叶集》[D]《古事纪》

钱婉约《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大纲

《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大纲 钱婉约 2009-12-13 1,文化人类学、历史学、哲学、传播学等学科都对文化有定义,故多至200种以上说法。历史学的文化定义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创造的成就的总和。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不平衡性、传播性等属性。 2,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本土主体文化对于外来客体文化的接受或排斥, ●1,本土文化的状态:开放活跃期,适应性;落后封闭时,排斥性。 ●2,外来文化的性格:效用和适应 3,古代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 ●1,贸易要求。 ●2,宗教传播。 ●3,战争与掠夺。 ●4,官方派遣使节、学生、乐舞团体等。 4,西域的概念 ●1,广义的西域,是指通过葱岭(今帕米尔山结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的 总称)所能达到的广大地区,涵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乃至东欧、希腊罗马、 北非等地域。 ●狭义的西域,是指葱岭以东的地区,涵括今天我国的新疆、青海、西藏等地。 5,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9年。欲联络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历经13年而返。第二次:公元前115年。欲与乌孙结盟。 6,《史记·大宛列传》 ●1,大宛: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葡萄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70余城,众可数十万。……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拘弥、于阗,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 ●2,乌孙: “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控弦者数万,敢战。故服匈奴,及盛,取其羁属,不肯往朝会焉。” ●3,“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控弦者八九万人,与大宛 临国。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 ●4,“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 涯,盖乃北海云。 ●5,大月氏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一二十余万。故时强,轻匈奴,及冒顿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6,安息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土著,耕田,田稻麦,葡萄酒,城邑如大宛。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临妫水,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一银为币,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 广州市一中钟丽芳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七课。主要介绍秦汉时期科技与医学成就,包括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由于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首,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地动仪、医学的成果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因此本课内容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我校初一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生动的情节、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并且乐于参与和表现自己。在知识结构方面,对于本课的某些内容已在小学有所听闻,但大多是零散的,没有形成系统和理性认识。由于初一学生没有学过物理,所以对本课涉及到的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会难以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知道《九章算术》的成书时间和主要内容、张衡和地动仪的原理,华佗、张仲景的医学成就; ②通过体验古代书写方式,分析古代书写材料的不足,理解造纸术的贡献,培养比较归纳能力; ③通过观察、解说地动仪的原理,培养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小组合作讨论,感知和理解秦汉科技成就及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了解蔡伦、张衡、张仲景等人的事迹后培养坚持探索、崇尚科学的精神。 ②通过了解和模仿“五禽戏”,体会“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 ③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及贡献 2.教学难点:地动仪的物理学原理 五、教学策略: 1、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利用生动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领会造纸术的相关知识;利用直观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在观察和自主操作中理解地动仪的原理。 2、历史与现实结合,历史与其他学科结合,创设情境,在体验与合作当中感悟历史。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反思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反思(原创) 1.备课思路。要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我就认真地思考如何能体现新课标精神,把老师感到困惑的文化课处理精当些、鲜活些、生动些、深刻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设计导语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导入。“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加强,这就成就了昌盛的秦汉文化。今天我们将学习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本课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时期在科技、医学方面领先世界的成就,现在让我们一睹她的风采。”激发了学生热情,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件运用。我一直坚持认为,课件的应用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突出重点和难点。例如,地动仪的震动原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然而,教材只提供了一个“震动示意图”,以初一学生的知识基础,难以理解杠杆原理等物理知识。有的学生把饮水机想象成地动仪,引起了兴趣,但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把这个难题解决,我几经周折找到了一段科普视频,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在另一个班教学时效果很好。显然,在上次教学过程中,学生确实存在较大的认识误区。当视频资料播放时,生动形象的演示使学 生的思维豁然开朗起来。 3.活动设计。结合教学实际需要,我调整了教学内容,将原来的三个栏目,更改为四个,使问题更加系统、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不同栏目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方法引导,设置多样的教学情景,通过“导学提示”、“课堂研学”、“课堂感悟”、“总结升华”和“巩固提升”等教学环节,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4.课堂组织。完成课堂教学,需要老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在备课时准备非 常充分,对课件也进行了反复的调整修改,然而,在使用时,却发现不是很自如,在这 种情况下,我临时调整思路,设计了一个容易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问题,完成了预设 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分别作四个展厅的解说员,以巩固本课知识。同学们都跃跃欲试, 积极表现,既锻炼了口才,又巩固了知识。可见,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生成事件”可能影响教学效果,也会因为教学智慧使课堂活跃起来,起到“锦上添 花”的作用。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本节课共有三部分内容: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其中,第1和第2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学习时把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这两部分内容上。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两个历史人物,强化学 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学生利用导学案学习,这样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并节约了时间。通过学习,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很高涨,并积极展示自己的成果,不明白的问题能够在小组内交流,消化掉。在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对那些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提出表扬,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但是,学生们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程度还不够,欠熟练,掌握的不够扎实。 我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憾,1、知识的延伸不够,如: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西部的开发,也可以结合今年的7.5事件等。2、在当堂巩固环节,应多设计一些选择性题目和材料分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文化的接受与排斥

文化的接受与排斥 一种文化在对待外界社会带来新的文化要素时,不外乎采取受容、不关心、拒绝等态度。如果把不关心视作对新事物的消极拒绝的话,那么,对待外来文化就可分为受容和拒绝两种态度,即接受和排斥两种态度。 接受或排斥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第一个是接受者,即主体文化的因素。从接受者来说,一个社会体系或文化体系,一般都会同时存在推动改革和维持现状的力量。如果改革力量强于保守力量,就表现为受容,相反,就表现为拒绝。但是,改革力量和保守力量被什么样的社会和文化条件所制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与主体文化自身所处的状况有关。人类对于新事物,往往抱有不安和恐惧的心理。主体文化发达,社会开明多思,改革进取,对外来文化就比较宽容,易于接受。如唐代西域文明的传入、明末清初传教士的来华等,都与当时中国文化自身的受容态度有关。主体文化落后,社会危机频频,多保守封闭,对外来文化就排斥,拒绝多于接受。晚清之排斥西方文化,“文革”时期的封闭锁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当然,这些现象也不是单一因素促成的。 第二是外来异文化,即客体文化的因素。一般来说,异文化的效用、异文化与接受者文化体系之间差异性的大小,即是否适应,是主要的影响原因,即所谓的效用与适应性问题。 有效用的外来文化往往被接受,效用有直接可观和不明确两种。如铁器代替石器,它的实际利益是明显的,因此容易被未开化的民族接受;但西洋医药代替中医中药,甚至代替迷信巫术,就没有那么容易,人们不会毫不犹豫地接受。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中,孕妇耻于让男性妇产科医生接生或治疗。铁枪进入印第安人的生活中时,他们知道铁枪比弓箭威力大几倍的事实,但却没有料到在部落战争中,它也是恐怖的杀人武器。在印度部落,人们习惯于用一种冒着浓烟的煤炉子,呛人的浓烟使得眼病和呼吸道病变得十分普遍。当英国人教他们采用简单的烟筒,将烟导出屋外后,病痛固然是减少了,但不久人们发现,由于浓烟而不敢进屋的蚊子现在则因浓烟消除而繁殖起来,使人不堪叮咬。所以,后来又采用了原来的炉子。因此,效用也有两方面的意义,有效的新文化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不利。如何正确地根据利弊程度来决定是否采用新文化要素,这几乎是一个无法正确抉择、也不可能做到的抉择,哪怕是文化再发达的民族。因为新文化采用后的负面影响有时是无法预测的。 关于适应性,不管效用有多大,如果它与既存文化有较大的对立,特别是价值体系发生矛盾时,它就会遭到拒绝。因此,外来文化与固有文化没有较大的对立和能够适应,是文化受容的必要条件。如斯马特附近的孟塔洼诸岛居民拒绝从近邻马来人那里借鉴种稻技术。虽然他们知道引进水稻技术后,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但是种稻需要持续不断的劳动,这不符合孟塔洼诸岛人数月停止一切劳作的宗教要求。由于这个缘故,他们一直拒绝水稻技术的引进。东南亚信仰佛教的各国强烈抵抗杀虫剂的输入,因为杀虫剂的输入会打破他们不杀生的戒律。这些例子不只限于后进民族,在文明民族中也常见。如1953年,英国农业部希望推广美国的“窄屋养鸡法”,因为这种方法可以使鸡蛋产量增加20%。但这仍然遭到以防止虐待动物协会会员为主的许多英国人的反对,因为它违反了英国人的爱鸟精神。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唐代三百年概述

第一节唐代三百年概述 导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繁荣的一个封建王朝。自公元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渊起兵,次年隋亡,李渊在关中称帝,国号唐,都长安。907年为后梁朱温所灭。共历二十帝,二百九十年。在唐朝二百多年的历史里,有很多我们熟悉的人物和事件:由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千百年来被人津津乐道的女皇帝武则天,更有唐明皇与杨贵妃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等等。这些动人的故事都与唐朝的兴衰密不可分,那么,这段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呢? 现在,就让我们开始学习本小节的内容,来看一看唐朝这样一个充满着朝气和活力的朝代的兴衰历史。 通过本小节的学习,你将能够: ●说出唐朝兴衰的时间及过程; ●描述盛唐时期唐朝的概况; ●阐述唐朝走向衰亡的原因及重要历史事件。 学习任务: 10分钟) 观看:《大唐文化》,请结合影片的资料谈谈唐朝繁荣的情况(可以从经济、城市规模、宗教、艺术、宫廷建筑等方面介绍),进入课堂讨论“盛唐时期的情况”中发表自己的观点。(50分钟) 阅读:《安史之乱》,观看:《大唐开元王朝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走向衰落和毁灭的转折点,请你简述安史之乱的主要过程。(20分钟) 阅读:《大唐灭亡的原因及重要历史事件》,综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一下导致唐朝灭亡的事件及原因有哪些?请将你的答案记录在“学习笔记”中。(10分钟) 问答时刻 学伴问:当时作为世界中心的唐朝到底有多繁荣呢?这样强大的王朝为何后来又走向灭亡了呢? 老师答: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绚烂多姿的朝代。自公元617年开国到907年灭亡,短短的三百年里,唐朝造就了一个神话。唐代政治清明,有著名的唐太宗“贞观之治”,有魏征这样的清官谏臣;唐朝经济繁荣,当时的长安城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城;唐朝的文化灿烂辉煌,诗仙、诗圣都产生在这个朝代;唐朝艺术绚烂多姿,有著名的唐三彩、雄伟辉煌的大明宫祠。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

教学设计一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衡发明地动仪,华佗和仲景的医学成就。 2.课标分析:汉时期我国的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更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从科技角度介绍其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衡发明地动仪,华佗和仲景的医学成就,从而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学情分析】 经过先文化的学习,学生有了一点点学习文化课的感觉和法,但本课侧重科学技术,涉及不少科学理论,就学生的知识储备而言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要化难为易,化抽象为想象,通俗易懂的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科学概念和原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仲景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归纳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法 通过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根据《地动仪》的视频解说,结合地动仪剖面图,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采取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活动与探究、发散思维的法,让学生掌握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汉时期的科技,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通过具体科学成就的学习,感受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 重点解读: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不仅解决了书写材料面的种种困难,而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地震不仅给人们带来重大损失,而且造成人们极大的心理恐惧。衡制造的地动仪告诉人们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破除迷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地动仪还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能测定地震向的仪器,它表现了我国古代科学家非凡的创造力。 处理法:通过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结合现在资源短缺现象,合理分析再生纸和电子纸的作用。学生根据《地动仪》的视频解说,结合地动仪剖面图,在教师引导下理解其工作原理。 2.教学难点:地动仪的工作原理 难点解读:地动仪涉及物理学原理,对于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 处理法:根据《地动仪》的视频解说,结合地动仪剖面图,使学生理解地动仪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大地震动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策略】 1.体验教学法:通过《九章算术》里例题的计算、五禽戏的练习和感冒中医病理的分析,体验古代科技成就和古人的聪明智慧。

北语《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

《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一次作业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支那”解释中影响最广的是() 选项: a、中国所产丝绸“绮”的对音 b、羌的对音 c、“茶”的对音 d、“秦”的对音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唐将高仙芝与大食交战,被俘走的唐代工匠把造纸术传到了阿拉伯世界,这是通过哪一途径进行文化交流的() 选项: a、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乐舞团体等 b、贸易往来 c、战争与掠夺 d、宗教传播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对大秦国认识有误的是() 选项: a、大秦有类中国 b、大秦多宝、欲通使于汉

c、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建都在君士坦丁堡,在唐、宋中国典籍中,称之为叫“拂菻” d、“拂菻”是从意大利语翻译而来的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不属于西方对“赛里斯”地域认识的是() 选项: a、生活在极东的地方 b、东临大海 c、与印度、大夏相邻 d、去赛里斯只能走陆路,海路行不通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不属于西方对“赛里斯”人种形象认识的是() 选项: a、人种矮小,不高 b、长寿,寿逾200岁 c、红头发、蓝眼睛 d、声音嘶哑,不轻易与外人交谈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隋唐时代日本先后派遣十八批僧侣、官员来中国,学习中国制度、文化,这属于哪一文化交流途径() 选项: a、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乐舞团体等 b、贸易往来

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

大唐时期中日典制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史姓名:梁铁芹学号:2009210035 专业:历史学 概要:唐朝(618—907)是我国封建社会高度繁荣的时期,国力强盛,法制完备,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亚洲文明中心之一,对周边国家尤其是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由于日本正处于奴隶社会末期,急于向外寻找突破口,而唐代先进的典制文化为日本完成社会转型提供了仿效借鉴的蓝本。日本政府以向中国派遣唐使的方式全面移植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大唐文化。日本统治者以唐制为基础,发起大化革新运动,使日本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令制度等都打上了浓厚的唐文化烙印,同时依据本国实际有所损益增删,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有利于日本典制文化进一步向纵深处发展,加深了中国对日本的了解,促进了中日两国和平友好关系的往来,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交流现状中央官制经济制度法令制度影响意义 一、大唐时期中日交流的现状 由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远远高于日本,在文化输出方面,以唐朝向日本输出先进的典制文化为主,很大程度上是唐制文化在影响辐射日本,唐朝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中日交流的形式一般为正式的官方使团交往,仅仅局限于朝廷、政府和上层统治阶级,不涉及普通的下层民众,“贞观五年,(倭国)遣使贡献方物。太宗矜其道远。敕所司无令岁贡,又遣新州刺史高表仁持节往抚之。表仁无绥远之才,与王子争礼,不宣朝命而还①”自此唐朝不再向日本派遣使节,主要是日本政府不定期地向中国派遣唐使,史料载:“长安元年,其王文武立,改元曰太宝遣朝臣真人粟田贡方物。开元初,粟田复朝。天宝十年,朝衡复入朝。建中元年,使者真人兴能献方物。贞元末,其王曰桓武,遣使者朝②”就说明了这一点。此外,遣唐使船队的规模也越来越来大,人数也越来越多,以其中的四次为例,“630年,121人,2艘船队;717年,557人,4艘船队;733年,594人,4艘船队;838年,651人,4艘船队③”一般认为唐朝前期,遣唐使船队的平均规模是2艘船,120人左右;唐朝后期,遣唐使船队的规模较大,是4艘船,共有500到600人左右④”,出现了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高潮,促进了大唐文化在日本的广泛传播和发展,尤其是日本645年的大化革新运动受中国先进的典制文化的影响最为深刻和彻底,本文仅以大化革新为例,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令制度方面谈谈这一时期中日文化的交融和碰撞。 二、大化革新时期唐制对日本的辐射影响 唐朝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唐朝处于主动、强势地位,中国先进的政治体制给日本统治阶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日本留学生、学问僧所奏称“大唐国者,法制完备,珍国也,常须达⑤”因此,日本在645年的大化革新运动中全面移植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大唐文化,以唐制为蓝本,在政治、经济、律令方面对唐代典制文化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虽带有浓厚的机械模仿和照搬色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民族的特色。 (一)唐代中央官制三省六部一台制与日本的二官八省一台制三省六部一台制在唐代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可以说达到了其成熟期,在当时世界上都是相当完备的官制系统。日本在遣唐留学生的推动下,仿照唐代官制,在中央实行二官八省一台制,单从字面上看,除个别文字和量词存在细微的差异外,二者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和融合性,实质上其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日本对唐代官制的吸收融化主要体现在:其一,日本统治者采纳了唐代官制系统的基本框架模式,使其行政管理系统更趋完善,很好地体现了律令的形式性、完整性和综合性。日本参照唐代三省六部的格式,天皇高高在上,下设神祇官、太政官总领全国宗教和行政事务,太政官下辖八省,其职权涵盖人事、财政、军事、司法、礼仪等各个方面,成为各项具体事务的执行部门。二官八省的设置体现了金字塔式的政权结构。此外,又参照唐代的监察机关御史台,置弹正台,完善对行政、祭祀等政府高官的监督职能。因此,二官八省一台制,使政权组织从最高层到最低层沿直线分布,保证了上级对下级的垂直统治,强化 ①(后晋)《旧唐书》刘昫等撰《倭国传》卷199,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40页 ②(宋)《新唐书》欧阳修、宋祁等撰《日本传》卷220,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208—6209页 ③《外交关系》石井正敏《唐与日本》,吉川弘文馆1992年版,第74—76页 ④(日)《遣唐使眼里的中国》古濑奈津子著、郑威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⑤《日本书纪》,“推古天皇三十一年”条

中外文化交流史考试题目和答案

中外文化交流史 一. 什么是文化?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1.什么事文化: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乂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惜、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2.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长期受到人们尊崇并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的思想观念和固有传统,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广义地讲,就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由于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表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现在“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二. 中国文化史如何分期?各阶段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雏形期(炎黄一夏、商、周时代):中国文化在韵事社会(即新石器时代)开始萌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原始艺术和原始的哲学思维不断演进。在早期的神话传说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史影,盘古开天,女娱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神农尝白草,伏羲画八卦……这些美丽动人的传说,反映了中国先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精神和取得的业绩,以及对周围世界的思考。 从黃帝逐鹿中原到夏、商、周三代,中国文化在自身的生命运动中迈出了巨大的步伐。在商代,脊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成熟阶段;殷末周初,哲学思想乂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出现了阴阳、五行观念;《周易》古经大约也于此时期形成,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八卦学说,从而使中国文化逐渐具备了雏形。 2.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春秋战国使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期。本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政治上随着王权衰落,政权下移,曲大国争霸演变为七雄并立,由分裂渐趋统一;社会制度则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制过渡。与政治经济相适应,本期思想界异常活跃。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创立儒家学派;诸子继起,各以其说教授弟子,游说诸侯,出现了百家

《中外文化交流史》题型及答案

【题型】简答题 【题干】 古楼兰国消亡原因的假设有哪些,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消失于战争,一场大的战争把这个小王国给灭亡了;②衰败于干旱缺水,生态恶化。楼兰文明的发达使得其赖以生存的地方变成了盐碱泛滥,流沙纵横的地方;③毁灭于瘟疫。当时沙漠里流传一种叫“热窝子”的急性传染病,也许在三四世纪的时候,楼兰国一带也染上了这种可怕的传染病;④与丝绸之路北道的开辟有关,政治、经济中心转移,沙漠丝路古道故国废弃;⑤与罗布泊的南北游移有关,楼兰古国缺水干旱,难以生存。 【题型】简答题 【题干】 请简述利玛窦在整个传教过程当中的文化贡献。 【答案】 首先,利玛窦确实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奠基者。他是第一个来到北京的传教士,建立了中国内地的第一所教堂,死后还获得了一块以后传教士都可以埋葬的墓地。他还用中文尝试性的写了一些像《天主实义》的宣传著作;其次,在传教理论上,他走了一条“适应主义”的传教路线。所谓“适应主义”,就是指主动接近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和中国的官僚士大夫交往,从穿和尚袍改为穿儒服,这些都是他在努力走一条“适应主义”路线的表现;再次,利玛窦为了传播宗教带来了西方的世俗文化,有科学的、心理学的、人伦方面的知识,也有地图、钟表、西洋琴等西方器物;最后,利玛窦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开启了传教士汉学。这一点是和前面一点相对应的,一个是向中国介绍西方,一个是向西方介绍中国。 【题型】简答题 【题干】 请简述遣唐使在华的主要活动。 【答案】 (一)有关地方州府安排馆舍、食宿,并派专员护送获准进京的使团主要成员前往长安,路途一切费用均由中国政府负担;(二)抵长安后,有唐廷内使引兵出迎,奉酒肉慰劳。随后导入京城,住进四方馆;(三)遣唐使呈上贡物,唐皇下诏嘉奖,授爵赐宴;(四)遣唐使在长安和内地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参观访问国子监,拜识经师,买书购物,充分领略唐朝风土人情。 【题型】简答题 【题干】 请简述明季对欧洲认识的特点与意义。

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

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 作业名称:13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3 客观题预算成绩:92 分 注意:客观题是指单选题、多选题、是非题等能自动判分的题! 详细信息: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为路易十四写了一份报告《康熙帝传》的是()。 A、张诚 B、白晋 C、南怀仁 D、塔夏尔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云南普洱茶属于()。 A、绿茶 B、红茶 C、青茶 D、黑茶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明清耶苏会传教士东来传教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这是通过()这一途径进行的。 A、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乐舞团体等 B、贸易往来 C、宗教传播 D、战争与掠夺 学员答案:C 正确性:正确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确定罗布泊是个移动性湖泊,并指出其当时准确位置的考古学家是()。 A、普尔热瓦尔斯基 B、李希霍芬 C、斯文赫定 D、斯坦因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记载了西域三十六国每个国家有多少户,有多少人口,有多少兵力,这三个数字都被记载了下来。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左传》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对楼兰古国地形图认识有误的是()。 A、位于东经85度55分12秒 B、位于北纬40度30分57秒 C、占地略呈300米的方形 D、用泥土、芦苇、树枝相间修筑的城墙至今依稀可辨 学员答案:C 正确性:正确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礼仪之争的内容不包括()。 A、“Deus”是直接译为陡斯、天主,还是中国的天、上帝 B、敬孔是偶像崇拜还是祭念先师 C、祭祖是祈神佑福还是追忆尽孝 D、是否要尊长听君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三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选择题备选项格式: 1、世界文化这个大系统中存在着大大小小不同的文化圈,文化圈的形成正是源于文化的()。 [A] 民族性 [B] 不平衡性 [C] 隔离机制 [D] 时代性 2、英国农业部希望推广美国的“窄屋养鸡法”,却遭到以防止虐待动物协会会员为主的许多英国人的反对,这体现了文化排斥中的()问题。 [A] 效用性 [B] 稳固性 [C] 保守性 [D] 适应性 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原因是()。 [A] 解决匈奴之患 [B] 与乌孙建立外交关系,购进马匹 [C] 与大月氏建立外交关系,购进马匹 [D] 管理西域三十六国 4、“丝绸之路”的名称是()首创的。 [A] 普尔热瓦尔斯基 [B] 李希霍芬

[C] 斯文赫定 [D] 斯坦因 5、在()中,中国古文献第一次有了对大秦国比较详细的记载。 [A] 《三国志·魏书》 [B] 《后汉书·西域传》 [C] 《晋书·四夷传》 [D] 《洛阳伽蓝记》 6、以下属于土著国家的是()。 [A] 乌孙 [B] 康居 [C] 大月氏 [D] 大宛 7、丝织技术的西传路线都是先通过()向西传播的。 [A] 波斯 [B] 拜占廷 [C] 印度僧人 [D] 于阗国 8、《梵语千字文》,是一部学习梵语的字书,其作者是()。 [A] 法显 [B] 玄奘 [C] 义净 [D] 朱士行

9、成佛的道路中,用极度降低生活水平成佛的方法是()。 [A] 静戒波罗蜜多 [B] 安忍波罗蜜多 [C] 布施波罗蜜多 [D] 般若波罗蜜多 10、昭武九姓,他们是从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他们曾经是(),原住祁连山北昭武城,后被匈奴击走,西迁中亚,建立国家。 [A] 月氏人 [B] 大夏人 [C] 乌孙人 [D] 波斯人 11、拂菻即是东罗马帝国,“拂菻”最早出现在()里。 [A] 《新唐书》 [B] 《隋书》 [C] 《大唐西域记》 [D] 《周书》 12、真正名副其实的遣唐使是()次。 [A] 20 [B] 16 [C] 14 [D] 12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 一、课前展示 主持人提问: 1、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 2、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3、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 4、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5、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方面采取措施? 6、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经济方面采取措施?、 7、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文化方面采取措施?8、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军事方面采取措施? 二、导入新课 秦汉时期,实现了国家统一,经济恢复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频繁,这一切为秦汉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本节课我们将来一起学习一下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呢? 生: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造纸术 师:那么,有关造纸术同学们了解多少呢?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蔡伦么?请大家自读教材87页,看谁能快速、准确地回答出老师的问题。 板书: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学生自读,并尝试回答问题。 问题:(1)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出现在什么时期?发现地在哪? (2)蔡伦是什么时期的人物?蔡伦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3)“蔡侯纸”的原料是什么?“蔡侯纸”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板书:1.纸的发明 时间:西汉早期 名称:麻纸 地点:甘肃天水 地位: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 2、蔡伦改进造纸术 时间:东汉 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特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质量较高 名称:蔡侯纸 意义: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师:经过学习,我们知道已知最早的纸出现在在西汉时期,发明造纸术的人不是蔡伦,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张衡和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能力方面:通过归纳秦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并能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秦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造纸术、地动仪、医学 教学难点: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和一些科技名词的理解 三、教学思想: 搜集有关张衡在科学方面的贡献的资料,感受张衡的科学精神。以电脑课件演示,使科技成就能够让初一的学生初步理解,科技成就的发明过程和简单工作原理。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1. 秦汉时期的起止年代,经历过哪几个朝代?(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共440年。秦、西汉、新、东汉)2. 这一时期内,我们学过的哪些内容是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秦的统一、秦长城、秦兵马俑、汉丝绸之路等)然后总结,这一时期,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经济迅速发展、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秦汉时期文化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造纸技术,今天已在许多地方出土了汉代的纸张,大家请看屏幕。(演示纸出土的地点) 纸在今天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最主要是用作书写材料。大家想一下,古今中外,在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作书写材料呢?(学生回答略)这些书写材料同纸相比,有什么缺点呢? 竹木简在纸发明以前是人们的主要书写材料,但由于竹木简很笨重,带来许多不便。据说,秦始皇一天批阅的竹木简奏章重120多斤,到了汉武帝时依然难免其苦,大家教材,这是文人东方朔给汉武帝上的一个奏本,用了3000片竹简,两个人吃力地抬进宫,汉武帝看了一个月。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轻便、实用、经济的书写材料,于是造纸术应运而生。大量的考古发掘都发现了属于西汉前期的纸,从而证明了纸的发明是在西汉。人们最先造出来的纸叫絮纸,后来发展为麻纤维纸,再改进为植物纤维纸。 纸是人们受到什么的启发而造出来的呢?大家看这个"纸"字的偏旁,对,与丝织有关。人们用上好的蚕茧抽丝织物,一些劣质的茧只能制成丝棉。制丝棉要把蚕茧煮烂,再放在水竹席上打烂做成丝棉,这时竹席上会留下一些丝,干后形成薄丝棉片,揭下可以用来书写文字,由此受到启发人们制成了丝絮纸,后来,人们又用麻做原料制成麻纤维纸。但无论是絮纸还是麻纸,其原料来源少,纸的质量还有一些欠缺,真正使我国造纸术名扬世界还是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 105年,宦官蔡伦总结以前人们的造纸经验,经过反复试验,改进了造纸术。我们看屏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弥生时代

弥生时代 弥生时代约公元前300~公元300年,是日本古代使用弥生式陶器的时代。其文化称弥生文化。1884年这种陶器首次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现。弥生时代在绳纹时代之后,古坟时代之前,可分前、中、后期。弥生文化是在绳纹文化的基础上,受到中国和朝鲜半岛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它首先出现于九州北部并逐渐向东发展,到了后期基本上遍及除北海道以外的日本全境。弥生时代普遍有了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开始使用铜器铁器;原始社会开始逐渐向阶级社会过渡;与中国、朝鲜半岛交往频繁,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人口发展 在弥生时代稻作被大规模地推广,特别是水田的种植,而且是在南部与西部。 如同大多数的农业发展一样,稻作引起社会内部资源基础的缩小,使社会精英较容易控制社会资源。稻作也导致较永久的定居、较广泛的土地确认以及保卫且扩大边界的需要,特别是当人口增至200万人左右之时。 (二)农业、纺织 弥生时代村落多建在河流附近的台地或平地上,周围往往设壕沟,房屋一般是竖穴式的,平面呈圆角方形或圆形。为了贮存谷物,建筑干栏式的粮仓,其遗迹在兵库县的田能、静冈县的山木和登吕等遗址被发现。村落附近有水田,以登吕遗址为例,它们被划分成许多整齐的长方形田块,用木桩和木板加固畦埂,水渠纵贯田间。除种植水稻外,其他农作物有瓜类、粟、豆类及麻等。 农具除石、铁制品外,还大量使用木锹和木锄等,收割则多用石刀(镰)。与绳纹时代相比,狩猎和渔捞在技术上虽有进步,但在整个经济生活中的比重已大大下降。随着农业的发展,开始有了纺织业,织物是平织的麻布。普遍发现陶制和石制的纺轮。从奈良县唐古、爱知县瓜乡、大分县安国寺和静冈县登吕等遗址出土的木制织机部件来看,当时使用的是一种单综的原始织机。 (三)铁器和石器 铁器出现于前期,熊本县斋藤山遗址出土的铁斧便是例证。中期铁器普遍增多,种类包括锹、锄、镰等农具,斧、凿、锥、等工具,刀、剑、戈、矛、镞等武器,以及鱼叉、鱼钩之类。但直到中期,石器的使用仍很普遍。与绳文时代相比,打制石器显著减少,磨制石器大为增加,后者主要是斧(锹)、锛、凿、刀(镰)等工具和农具。福冈县的今津、今山和立岩发现专门制作磨制石斧和石刀的加工场遗迹,其制品在九州北部乃至中部地区广泛分布,可见磨制石器的制作已专业化。到了后期,由于铁器进一步普及,石器才迅速减少,乃至绝迹。一般认为,前期的铁器是从中国输入的,中期和后期则主要利用输入的铁料在日本本地加工制作。 (三)铜器 主要为铜剑、铜矛、铜戈和铜铎。剑、矛、戈分“细形”和“广形”两类。前者系从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