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创新型人才的素质

创新型人才的素质

创新型人才的素质
创新型人才的素质

创新型人才的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社会对人才质量、规格的要求已经出现了诸多新的变化,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创新型人才将是一个企业腾飞的源动力。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人才标准,进一步更新观念,确立面向未来的人才观,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1. 人才标准的新变化

知识经济时代,一些企业对人才要求有了新的标准,如: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谐的团队精神、活跃的创意思维、积极的学习态度、乐观的年轻心态。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两个素质:第一,迅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比掌握较多已有的知识更为重要;第二,更重要的是能否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进行创新。这就是说,我们不能用过去的标准,以掌握知识量的多少或者以专业经验多少来评价人才。所谓“创新人才”,应该是不仅掌握知识较多,而且善于学习新知识,并善于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新的人才。

除了这些要点之外,从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中还可以发现,创新人才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事业心、进取心、责任感、协作精神、团队精神。当代创新活动主要表现为集体性,需要协作精神,与人相处的能力格外重要;同时创新人才的特征也体现为独立思考、敢于冒险、敢于怀疑和具有挑战精神等等,即企业家们最看重的“潜力”。这表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反映的是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

2. 企业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有的人认为,对于传统产业特别是垄断性行业而言,创新人才的需求不像新兴行业那么迫切,然而,笔者认为,此类行业同样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该行业一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无论是在生产一线还是窗口部门,光靠现有的运营模式将是很难适应的,其结果必然是逐渐被淘汰,所以,同样需要在管理、制度、运营方面进行创新,不言而喻,这些方面的创新都要通过创新型人才去实现,因此,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是当务之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确立创新人才全面人才观

必须指出: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是分层次的,创新人才也绝非同一规格。这就是说,创新人才既包括高级人才,也包括一般人才,他们具有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共同特征,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上显现出不同的规格特点。知识经济时代是学习社会,而不是学历社会,学历并不等同于能力。创新人才需要接受系统的教育,但接受过系统教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创新人才;反过来讲,一些学历不高但经过自学而具备了很高的创新能力,也能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典范。

2.2 多方位的培训

课堂授课方式是一般最常用的方法,但绝不是惟一的方法。而且,课堂培训以理论知识

灌输居多,对于文化基础知识较弱的人员来说,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在实际工作中,抓住要点,进行针对性强的教育和培训,甚至可以将现实工作中的难题放到培训活动中来,让被培训人员进行现场解决,从中发现创新方法和人才。

2.3 将培训工作做到实处

在我国的企业中,尤其是中小企业要树立起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不要总是流于形式,应该转变意识观念,认认真真地开展培训工作,同时要做好培训的效果评估工作,而不是“虎头蛇尾”,并且要做到培训工作与企业规划的有机结合,使培训工作有助于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做好长远规划,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很多企业之所以忽略甚至放弃培训这个环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资金的瓶颈,也可以说他们不愿在这方面投入太多的费用。但实际上,我们要学会“从长计议”,强化对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的投资。

2.4 建立和发展完善的培训教学体系

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和针对性,使培训内容与受训者要求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技巧协调一致。通过教育培训管理系统监控培训,对培训进行正规而又定期的评估和反馈,使其成为促进高质量培训的有力手段。不同的教育与培训机构之间、企业与培训机构之间要学会交流培训发展的信息知识和经验,根据企业现状,争取资本的优化,不同的职能部门之间要能够做到共享专门的技能和设备,开展联合,共同努力来增强资源基础。

2.5 为创新型人才搭建施展的舞台

创新能力要通过“事”来体现和检验的,创新人才只有通过在实际工作中去“做”,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而且,创新难免犯错,不要夸大其所犯错误的负面影响,能在“犯错”中学到培训中学不到的经验教训,也是有所得。

总而言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事”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新,人与事的结合处在动态的矛盾之中。总的趋势是各种职位对工作人员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要求都在迅速提高。“蓝领工人”的比例不断下降,“白领工人”的比例不断上升。今天还是很称职的员工,如不坚持学习,明年就有可能落伍。人与事的不协调是绝对的,要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之一就是创新人员的培训。即通过必要的培训手段,使其更新观念、增长知识和能力,重新适应职位的要求;从利益方面来讲,企业培训着眼于提高员工的素质,而人正是一个企业最根本、最主要的竞争优势。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 结题报告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 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系2013年立项的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对技能型人才的内涵、特征、成长规律以及培养模式开展研究,重构了具有内蒙古地区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撰写出版了《内蒙古技能型人才开发策略诸问题研究》等专著和专题报告,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论文。 一、研究概况 (一)问题的提出 “技能型人才”,是指通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掌握了当代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他们一般是我国技术服务领域具有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以及相应职级的人员。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提供的材料,目前技能型人才队伍存在数量短缺、结构不匹配、面临断档三个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现有技能型人才队伍的等级构成、职业工种构成、知识和技能结构等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设备更新、劳动组织岗位等变化的需要;复合技能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技师、高级技师面临断档,青年高级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等方面。技能型人才的大量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威胁着“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 (二)课题的界定 据考证,目前对技能型人才概念的表述主要有以下三种: 1.“高级蓝领”说:首都经贸大学刘庆唐教授认为技能型人才是“高级蓝领”,是“持有高级技工、技师或高级技师等证书的技术人员,具有独当一面的工作能

力,是工厂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是复合型、技能型的工人”。 2.“灰领”说:陈宇教授在《就业市场中的灰领群体——技能型人才的最新发展》中提出技能型人才“灰领”学说。他认为,劳动力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面是决策层,指挥层、管理层;下面是执行层、实施层、探索层;决策层主要靠科学理论和科技方法指导生产活动;执行层主要靠经验、实践来完成生产活动。而介于上、下层之间的中间层(即技术技能层)的就是“灰领”。灰领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上面的科学理论方法和下面的经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 3.“职业教育人才”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H·F·French所著《工程技术员命名和分类的几个问题》一书中提出了“职业带”理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定位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承担高级工、技师等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本课题中的“技能型人才”泛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主要包括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和培养的高级工、技师等专业技术人才。他们是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的高素质劳动者,既具有当代专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技能和理论素养,又具有适应生产岗位的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的能力。 “紧缺人才”是指在现阶段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失业”较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那些市场供给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且较长时期还难以缓解的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教育院校为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以及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它主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技能型人才”等根本性问题。 本课题组成员的单位是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作为一所地方政府主办的中职学校,在没有行业和企业背景支撑的情况下,如何重构具有地方特色的具有普适价值和示范意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三)研究现状 国外技能型人才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技能型人才(以下简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比较成功的模式有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德国的“双元制”,以及日本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军队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训研究

军队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训研究 当今世界,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军队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是军事领域学术技术创新发展的引领者和开拓者,是科技强军的宝贵战略资源,加强我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军队人才战略工程的核心,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胡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胡主席的指示为加强军队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开展军队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训的意义 (一)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推进军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提出,要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纲要还确立了包括“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在内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2011年4月颁发的《2020

年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也确立了包括“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锻造工程”在内的八大工程。因此,实施军队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实际步骤。 (二)是回答“钱学森之问”,加速培养科技帅才的具体举措 钱学森同志十分关心国家的长远发展,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深刻思考。1991年6月,钱老在给时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朱光亚的信中,谈到了对在国防科技大学试点培养科技帅才的想法。信中说,为了迎接21世纪社会 主义中国建设的需要,有必要考虑在MIT时代及CIT时代之后,再创造一个高等教育的新时代――培养科技帅才的时代。不但理工要结合,要理工加社会科学。他寓意深长的说:我们一定要“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发展”。要发 挥培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培养大批像钱学森等杰出科学家那样,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将才帅才,而且成为聚才育才的导师,既创造一流科研成果,又带出一流人才方阵。 (三)是顺应人才培养规律,提高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 力的客观需要 当前科技人才主要是在科研环境中自然成长起来的,缺少有针对性的大规模培训。据调查,目前部分科技干部存在对重大战略性科技问题把握不够、不了解军队信息化建设对

科技创新人才的典型特质及培育政策建议

科技创新人才的典型特质及培育政策建议内容摘要:对84名顶尖科技人才的研究发现,创新意识、稳定的研究方向、敏锐的观察力、系统思维能力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四个典型特质。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政府要重点关注塑造利于创新的教育文化、发挥科技评价的创新导向、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等因素。各类科研机构也要加强对科技人才的教育培训,建立符合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评价体系,从薪酬体系、选拔机制、发展渠道和科研基础建设等方面强化对科技人才的创新激励机制。 关键词:科技人才,创新,典型特质,培育政策 发展科技和教育,实施自主创新是我国当前的战略举措。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虽然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近4000万,但高层次科技人才十分短缺,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亟待加强。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的十六字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对我国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育目标是明确的,即要以培育一批创造世界领先的重大科技成就,催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的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

学大师、科技领军人物为首要目标。同时培养大批各个层次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学术和技术梯队中形成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和符合科技创新需求的人才结构,以推动科技活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创新实践。 一、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界定及背景特点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人才的定义是: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就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据此,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为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为了了解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特质,我们选取符合以下标准(谭立刚,2004)之一的84 名典型创新型人才进行分析(84名创新型科技人才样本选自于《跨世科技创新人才》,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一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二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奖励项目的主要研究者,长江学者和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的第一、第二完成人;三是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学术带头人;四是承担国家“863”、“973”、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或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主持人;五是在高科技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高科技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科技创业者;六是在国际上公认的权威期刊上发表有价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董刚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董刚 天津职业大学校长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草案)中也提出“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国家发展战略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教育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以及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需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性专题研究,例如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途径选择及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力等,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 一、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需求的适应性分析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指对于人力资源开发投资而形成的资本,这种投资形成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与胜任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 区域经济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力资本及自然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本包括高职教育培养的各种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产品,并以此保证产品在市场有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的适应性 1.高职教育人才规格以往提法的梳理 关于人才的分类,根据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界定,目前“人才四分说”得到国内专家较大的共识,即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四类,其中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密切相关的是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 研究领域的几个提法:技术型人才说:我国现在通称的“高等职业教育”应理解为高等技术和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高等技术教育,这是由人才结构类型决定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说:应用型人才,泛指一切从事非学术理论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其使命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进行社会化的操作性运用,也就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化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者是产品构型,并且还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应用于实践。复合型人才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批综合性职业岗位陆续产生,职业岗位之间的交又渗透日益增多,从而对从事某一职业岗位人才的知识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要适应社会与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积极拓展新功能,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作出自己的贡献。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来看,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创新活动的价值导向、为创新活动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激发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这几个方面。 [标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不仅是求“真”的过程,而且是求“善”的过程,而其求“善”的过程主要是指人们正确运用创新成果、造福于人类的过程。不少人由于伦理价值观念的扭曲、错位,导致创新目的狭隘、畸变和迷失,这不仅使创新成果难以发挥其正面作用,反而严重地危害人类自身,甚至给人类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如核技术、生化技术的合理利用可以发展经济、造福人类;而其不当使用则会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甚至毁灭人类。网络技术的合理利用可以为人们的学习、工作与交往提供极大的便利,但如果高智商的计算机高手将掌握的网络技术用于电脑病毒、黑客攻击和电脑犯罪,那给人类造成的则是危害。可见,缺乏正确的伦理价值观念,没有高尚的创新目的,往往会把人们的创新活动引向堕落的深渊。 创新的目的何在,创新为谁服务,这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马克思说:“在社会历史内进行活动的,倒是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产生都不是没有自己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进行创新活动的人们同样也都追求着一定的目的,而一个人的价值观往往决定其有什么样的创新目的,以及如何运用创新成果。价值观是个体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个体的基本信念和判断。人们选择什么样的创新目的以及如何运用创新成果的过程,也是人们对创新的目的以及如何运用创新成果进行价值判断、抉择的过程。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有价值标准,其不仅要讲求经济效益,而且要考虑所从事的工作可能带来的结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创新目的和创新行为进行科学的价值评价,促进创新成果运用合理化,避免不负责的盲目求利行为,把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到指向社会共同的事业上,使其创造力能够更好地造福于人类,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新任务。爱因斯坦曾指出,对于一个科技工作者来说,如果不能“获得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判断力”,那么,“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高校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也必须要让学生获得这种美和善的鲜明判断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这种鲜明判断力的培养负有重要责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实践能够使学生由“生物人”、“经济人”向全面发展的“道德人”、“社会人”转型;能帮助学生树立起为人类发展而贡献毕生才智的崇高人生理想,从而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所负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更好地对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作出合理的评价。在当前,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无疑能为其确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科研课题 申请评审书 课题名称:创新型高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 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申请者: 所在学校: 起止日期: 200 年月日至200 年月日 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秘书处制

界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唯物辩证法武装头脑,防止形而上学;用唯物史观武装头脑,作为观察各种社会现象的唯一科学方法。在人生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的目标,把劳动和对社会的奉献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尺度,而不是把金钱作为人生的价值尺度。同时,按照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总体原则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为先、个人为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解决好这一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大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思想上才能健康发展。同时,科学思想素质的形成,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基础的理论功底,要能把握其思想体系和精髓;并在实践中锻炼,讲科学理论付诸运用。 三、全面的文化素质的培养 要求大学生具有人文修养,能够从中国传统的文史哲中汲取营养。还要具有现代化的科学知识素养,了解现代著名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大学生本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意识到加强自己思想理论学习的必然性和紧迫性,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融实践与科研为一体,提高自己科学文化水平。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要求高校培养和造就一批跨世纪人才,这些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能力,还要有全面的素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这样才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高超的专业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教学和实训实验环节中,设置演示实验、基本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三类不同要求的实验。演示实验旨在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基本型实验侧重于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而综合型实验着力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确立专业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专业素质教育不应只是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丰厚、能力全面、素质优良的新型人才。 五、模范的道德素质的培养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以此为核心,从根本上扭转人生观与价值观上发生的偏差,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个中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增强社会责任感。而良好的道德素质来源于高尚的道德观念。大学生只有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才能使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进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轨道,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要求诚实守信是道德之本。待人诚实,拒绝尔虞我诈、不择手段,是调解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道德风尚,来自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的指导。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时,要想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先进分子则要做到先人后己,把社会主义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否定利己主义、个人至上、损公肥私,倡导集体主义、克己奉公。培育良好的道德素质,既要靠社会主义道德的指导,也要注重自身的道德培养。慎独,这一自古以来的道德修养准则,应该赋予新的时代含义。只有在一切复杂的情况下,把握住自己的道德行为,才能保持自己良好的道德状态。 六、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

一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 ■张新科,王斌,张宏彬,杨润贤 摘要:高职院校“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将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设计明确的培养任务。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既有利于丰富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能水平。 关键词:高职;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1)10-0000-00 *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建设项目(苏教高〔2010〕17号)。 作者简介:张新科(1966-),男,河南上蔡人,留德博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导师,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中欧比较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扬州邮编225127 一、引言 近十年来,高职院校按照教育部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方式、实训中心建设方式等诸多方面围绕“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关键词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直接推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与质量提升。这些创新与改革的举措一方面在教育系统内部巩固了高职这个年轻分支的地位,另一方面在社会上也扩大与提升了高职作为教育崭新类别的影响。 改革与创新需要激情、需要胆识、需要努力、需要坚守,但改革与创新毕竟是一件新生事物,也需要尝试、需要耐心、需要纠偏、需要总结。当我们静下心来,审视与研判高等职业教育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忽略与轻视。目前高职院校在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存在“两重两轻”现象: 1、改革与创新重共性轻个体。近年来,高职教育开展的系列探索实践立足点在共性上,如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服务岗位的界定、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技能证书获取标准的制定、职业素养的普遍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顶岗实习的考核标准、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等。高等职业教育因办学规模大、发展快、模式与经验形成积累少,外加政府指导协调缺位、办学经费紧张、社会和企业配合程度低、教师自身素质不符合要求等相关因素影响,在过去以“校区建设与扩大规模”为特征的办学阶段是无可厚非的,也是符合阶段性办学客观实际。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的重心转移,这种全神关注共性的办学思路就有失偏颇了。高等教育的其他阶段,如本科阶段的导师制在中外已施行多年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导师制更是作为基本培养制度在全球得到了普遍推广。在普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世界各国也推行或试行了以引导学生身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建设研究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建设研究 甘肃省科技厅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国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两件大事都离不开人才。正如胡锦涛总书记讲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劳动和创造性实践"。由此可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高层次人才都是稀缺的资源,在人才群体中,高层次人才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高层次人才是一个地区人才队伍的核心,对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甘肃省是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来看比较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同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因此,落实人才资源开发支撑战略,加快全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甘肃科技人才队伍现状 截止2007年底,全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已达到483580人(含非公有制单位专业技术人员70762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职称结构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9727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6.15%;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57301人,占32.53%;初级专业技术人员249452人,占51.58%;未聘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7100人,占9.74%。学历结构是:研究生6619人,占1.37%;大学本科13.5 万人,占27.86%;大学专科20.22万人,占41.81%;中专及以下13.87万人,占28.68%。从总体上看,我省高层次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一些经济结构调整中急需的高精尖专业技术和复合型人才更是严重匮乏,同时已有的高层次人才在年龄、知识结构上呈老化趋势,且在产业和地区分布上非常不平衡。近5年,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增加约5万人,增加约13%。增量中,主要是教学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数基本持平。新材料、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领域人才、高层次科技研发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短缺。高层次科技

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

大学之道(十六):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 -------------------------------------------------------------------------------- 发布单位:宣传部信息来源:《中国高等教育》作者:北京工业大学校长郭广生点击率:368 发表日期:2011-08-05 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因此,贯彻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努力促进各类创新人才的竞相涌现,全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各级各类高校的主要任务。而要实现创新人才培养,首先明确和加深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等理论或观念方面的认识,不仅必要,而且需先行。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位学生身上都蕴藏着丰富的创新潜能,这是潜藏于学生大脑结构和功能中的一种心理潜能。可见,从理论上讲,人人均可创新,事事均能创新。不论是谁,也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只要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都可以称得上是创新人才。事实上,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社会众多小发明、小创造的累积效应使然。所以,创新并非高不可攀,更非少数人的专利。然而,社会实践也表明,创新确实又远非人人可以做到。究其原因,在于人人的创新潜质并非都能被激发出来,进而内化为个人的创新素质。这样看来,所谓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内涵即是要将每位学生的这种创新潜能激发出来。 那么,什么是创新素质呢?简而言之,创新素质即为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的合金。其中,创造性思维是认知系统,创造性人格是动力系统。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思维的最高形式,其中新颖性和独创性是其核心特征。针对当前我们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下四个方面当是我们需要勇敢面对与着重改革的: 一是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思维习惯。创新人才培养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具有“自由的意志,独立的人格”,要有敢于质疑和辩论的信心,还要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科学精神与勇气。教育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充分保护甚至捍卫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 二是丰富的想像力。想像力是创新的翅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在2009年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能力排名倒数第一,创新能力排名倒数第五。这从某种程度上表明,想像力的贫乏已成为当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危险的莫过于我们的想法是我们唯一的想法”,如何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变得能够充分展开学生想像的翅膀,让学生敢于想像,善于想像呢? 三是科学方法和学会学习。科技持续发展与进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有赖于人类学习能力的不断增强;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用新的方法去思考已知的东西,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四是广阔的知识背景。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往往在某个时候会组合起来形成新想法、新思路。创造性人格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和高度发展,是创新人才表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风貌。如果创造性人格欠缺,人的创造性活动就会陷入困境,而且不可持续。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对800名男性的成才问题进行了几十年的追踪研究,对被试中成就最大的与成就最小的各20%进行了比较,发现这两组人中最明显的差别在于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不同;成就最大的一组,在责任心、进取心、求知欲、自信

浅谈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

浅谈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幼儿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前提条件和物质保障。要建设一支“敬业、爱生、身正、学高”的创新性教师队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 一、抓师魂,塑造教师高尚师德 2011年6月17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中对全国广大的师范生提出几点希望。 (1)要充满爱心。当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希望你们关爱每一名学生,视学生为弟妹、如儿女,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要甘于奉献。选择了做教师,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了高尚,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希望你们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文明当作人生的最大乐趣,做好终身从教的思想准备,甘做培育人才的泥土,在奉献中体现价值,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从中看出,温总理赋予师德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即爱心与奉献是师德的灵魂。因此,必须始终将师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教育教师忠于教育事业,树立为教育事业服务的思想;注重品德修养,努力学习,严于律己,爱护、关心和信赖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1.多形式组织学习。以集中培训和分散自学等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幼儿园教育纲要》等,强化教师依法施教的法律意识,提高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2.多途径进行考核。建立健全师德评价考核机制,采取领导、教师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分师德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与年度评优、评模、职评、教师职务聘任挂钩,激励教师的敬业意识。 3.多角度树立典型。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宣传活动。评选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对他们的师德经验总结推广,宣传报道,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师德素质。 二、抓龙头,造就一流领导团队 加强领导团队建设,是打造幼儿教育发展的核心。在幼儿园发展过程中,能够谋全局者是园长带领下的后勤管理团队。这个团队是幼儿园的灵魂,在决策、组织、指挥、协调等工作中充分发挥团队集体的作用和影响力。团队只有在人格、

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工作机制的思考

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工作机制的思考 □阚莉莉滑晓军马晶晶 【摘要】培养与现代化相适应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教育观念的更新,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以高校相对集中的保定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特点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内容,提出了有效实施保定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工作设想。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素质能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0年度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103044)成果。 【作者单位】阚莉莉,保定学院基础教学部;滑晓军,河北大学;马晶晶,保定学院中文系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出发点,以竭诚服务大学生为切入点,拓宽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渠道,构建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保障有力、大学生全面参与的工作机制。针对素质教育环境的变化,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有机结合,融思想道德建设、文化素质提升和职业素养提高为一体;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显性与隐性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不断强化全员育人意识,建立起一套完善科学的工作机制以及科学的评价体系。 一、建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上,强调专业设置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对应关系,试图把大学生培养成从事某一部门工作或完成某一岗位职责的专家。这种定位的问题是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分割过细,割裂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统一,使接受任何专业教育的学生都缺乏一种内在的科学与人文的精神。 高校的素质教育应当通过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培养目标应当实现多样化,培养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应当明确培养主题即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业务基础的夯实,创新品质的培育,社会责任的强化,合作精神的养成,人文情怀的铸就。可以从知识、能力、修养三个层面入手,培养大学生掌握优秀的文史哲文化知识、丰富的艺术文化知识、宽广的科学知识,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科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要紧紧围绕培养“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的现代人才这一目标进行,使大学生实现身心素质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促进学生智力的延伸拓展,个性的形成发展,能力的巩固提升,人格的健全完善,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内在统一的现代人才的教育目标。 基于以上的培养目标,应该建立和目标理念对接的评价体系。不管是等级制、学分制还是其它的评价标准,需要研究探讨的是评价的内容及方式,传统的开卷考试、闭卷考试、提交论文,基本上还是围绕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的巩固和延伸,一定要有一支素养很深的教师队伍参与才能完成,高校素质教育大环境以及教育资源的培养及储备就显得尤其重要。没有一整套的教育体系和一系列的科学评价,就不会有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遵循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工作的特点和原则 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应当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转向以培养大学生能力、提升大学生素质为主的教育,以多元化的教育目标取代单一化的教育目标。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大学生独立的人格价值得以发展,独特的个性品质得以完善,切实把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推向前进。致力于将原本粗放型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活动加以整合深化,进而纳入集约科学化的发展轨道。 (一)开放性原则。素质教育开放性强、融合性强、创新性强,内容涵盖各个学科领域,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活动中,应当强调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因而主张开放设计,提倡创新,倡导文化融合和价值共享;鼓励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自主学习教育,力戒整齐划一的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确保教育效果。 (二)多样性原则。素质教育所涵盖的内容以非业务素质为重点,应当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应当鼓励学生大胆求异的思维与创造,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正面的教育灌输,积极引导学生素质健康发展。 (三)以人为本原则。素质教育主要根据大学生个性和兴趣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出发点是服务于提高广大同学的素质,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定位和内在需求;应当客观对待学生素质教育的得与失,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制定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计划,并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四)文理交融原则。素质培养要注重人文精神积淀,强调的是知识与素质相统一,大学应在不同系科、专业、年级当中,开设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类课程,用选修、辅修的形式,重点选择文化素质教育中的系统知识进行教学,从本质上把握人文与科学的内在统一。 三、探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导向指标及有效途径 针对大学生的年龄和行为特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需要富有感染力的教育形式来支撑。教育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 · 131 ·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好奇心 人们爱好一件事物,往往起因于好奇。好奇心可以诱发人们的兴趣,唤起人们进一步的垂顾与探求。有强烈好奇心的人往往较为敏感,富于探索的精神和发现的能力。反之,对周边事物都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的人,很难会有创新的冲动与才思。 好奇心是要从小培养的。小孩子往往遇到什么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就是好奇心。对少年儿童的好奇心给予关注和扶植,而不是漠视和搪塞,就能让这一美好的品格素质在少儿内心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有一本少儿读物《十万个为什么》,是针对少年儿童爱问为什么的特点而编写的。这套丛书在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科学知识启蒙、培养科学素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笔者本人是这本书的千千万万个受益者之一。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书中有一幅插图:一只小蚂蚁,在一个圆环形的纸圈上爬行,纸圈有黑白两面,小蚂蚁不需要翻越纸圈的边缘,只要一直向前行走,就可以走遍纸圈的两面。这只小蚂蚁的有趣故事,使我对拓扑学有了最初的认知,唤起了我的好奇,乃至进一步探求的愿望。让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和正确的引导,好奇心就会在他们心里深深地扎下根。 在科学名人的成长过程中,也能看到好奇心的影子。让我们来看爱因斯坦童年的故事。爱因斯坦5岁的时候,对袖珍罗盘着迷;6岁时,他开始练习小提琴;10岁,阅读通俗科学读物和哲学书籍;11岁,自学欧几里德几何学,感到狂热的喜爱,同时开始自学高等数学。在网上,可以看到一幅爱因斯坦4岁时的照片,幼年的爱因斯坦天真、聪慧、可爱…… 少年儿童的好奇心需要呵护。如果对少年儿童的好奇心持漠视的态度,不予扶持,好奇心可能就会夭折。千万不要把少年儿童的好奇心扼杀在萌芽之中! 步入青春期,年轻人对身边的世界依然是满怀好奇的。年轻人的好奇心也需要正确引导。大千世界里,新奇的事情很多。特别是在网络时代,信息的洪流如潮水般涌来,其中就充满了新奇的东西。但新奇的东西不见得有意义、有价值。要培养好奇心,但也要避免猎奇心理。在信息的大潮中要注意识别:哪些信息有科学内涵或文化内涵,有实用价值、审美价值或者至少有商业价值,如果什么内涵、价值都没有,这样的信息就是垃圾信息,不值得理睬。 一些年轻人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其原因之一是好奇心没能得到正确引导。此类情况在大专院校的莘莘学子中也不乏存在。这些学子本是创新人才的备选成员,却迷失于网络,实在令人惋惜。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好奇心也是如此,正确引导是不可或缺的。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二:实践的精神 毫无疑问,科技创新人才应该而且必须是实干家。满口空谈的人不可能从事科技创新。对于科技工作者,实践与其说是一种能力,毋宁说是一种精神。或者说,实践首先是一种精神,然后才是一种能力。 关于实践精神的培养,榜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有个实体的速运实训基地,物流专业大二学生聂胜胜和他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在这里“上班”,“既熟悉了业务流程,又学习了企业文化,毕业后可以立即上岗就业。”这个深入校园的物流窗口,为全校师生邮寄物品提供了便利。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借力省部共建,自2010年纳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以来,在探索实施、深入推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专业特色鲜明、职教特色显著、行业特色突出的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办学定位彰显行业特色 “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大受欢迎,冷链物流实训基地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赵恒伯介绍说,省部共建促进了专业开发和课程设置,更加贴近了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与社会经济的重要接口,最活跃、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集群,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有着巨大吸纳作用。 据介绍,2010年该院成为全国供销系统第一所部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成为系统内首个省部共建院校,还成为江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院校,这使学院发展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一年来,学院主动依据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在凝练学院特色上下功夫,各专业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从典型工作任务出发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胆探索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改革,坚持以职业岗位项目导向和行为过程为原则建构课程内容体系,对院级以上精品课程率先制订新课程标准,运用任务驱动、情景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院还积极开办供销特色专业和涉农专业,主动争取在“新网工程”建设和为“三农”服务中有所作为: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社会竞争力的特色专业,如现代物流、连锁经营、市场营销等;围绕行业、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产业转型升级要求,面向社会,面向系统,积极拓展电子商务、投资理财、金融事务、酒店管理、商务经纪与代理等专业,强化了院校的专业特色,增强了为系统服务能力;同时在部分专业中开设农资流通、农产品经纪等涉农课程,积极组织编写《农产品经纪人培训教材》等涉农教材。 内涵建设 质量工程深化教学改革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的激励政策研究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的激励政策研究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高新技术的领军人、新兴产业的开拓者,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既取决于自身因素,又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需要建立健全与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的激励政策,让他们在创新创造中有财富、有荣誉、有地位,激发和调动他们科学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中更好地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和激励理论为依据,在仔细梳理和剖析目前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激励政策基本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宏观视角概括总结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激励政策的一般性特征;从中观的角度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代表性省份激励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激励政策的规律性、趋势性的具体特征和指向性;微观层面则以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和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人才特区建设为案例,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激励政策进行了案例剖解与实证分析。通过对比分析部分发达国家近年来采取的人才激励政策,以及我国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激励政策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激励政策创新以及落实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挖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激励政策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 尤其是在政策措施的创新方面,本文指出应重点从物质分配、精神激励、晋升通道、经费投入、产权保护、创业扶持、服务管理、海外人才引进措施、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政策创新思考,对于保障机制,本文建议应从公平评价、优化配置、合力推进、法制保障、目标考核等五个方面考虑。

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诠释

摘要: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申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两个层次,即“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文章对两类技术人才的内涵差异和相关的两类职业教育职能作了比较研究。关键词:职业教育;高素质劳动者:高技能专门人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 2005年1月新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我国的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①这个思想首先表明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职业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就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日标的“两个层次”提出,与以往的职业教育政策和理论比较,是一个全新的思想,它既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各自承担的教育职能作出了明确界定,又对各自办学的层次作了宏观要求。这个思想将是我国“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的导航,也是职业院校教育思想准确定位的重要依据。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本质内涵进行具体分析,在职业教育领域内进行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比较研究,这对贯彻落实好“决定”精神以及构建相应的职业教育运行体系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内涵剖析“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从概念层面其实有相互的包容性和互通性。因为“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核心内涵,都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思想素质.如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及职业综合心理素质;二是职业认知水平,如职业的综合文化素养、职业的通识知识水平、特定职业的核心理论;三是职业实践能力,如一般的职业应用能力、与具体职业相关的专门技能、实践中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等。“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从概念的三个维度看,它们在各自的结构中是不可替代的,横向比较由于两者内涵的弹性空间大,也难作出简单的差异分析。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决定”将“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从社会人才队伍构建上做了分层,提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从量化到质化,使原概念的“一元论”发展到概念特指的“二元论”,赋予了“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不同的特定内容,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 1.相互的关系是职业基础教育与职业专业教育的关系。“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教育”,为社会培养数以亿计的这类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按我国 12亿人口概算,要让数亿人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其意义是赋予了职业教育普及化的使命,使之成为国民素质教育中有别于基础教育之外的另类基础教育。相对“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高技能专门人才”是专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仍按我国12亿人口概算,数以千万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不再是普及型教育,对照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②它应属于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范畴。 2. 对应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学历和技术资格的教育。从学历因素和我国教育发展规划看,“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教育及培养,是两种不同的学历层次的教育。“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属于中等或相当于中等职业教育层次,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属于高等专科及相当于高等专科层次的教育。从技术资格和等级方面看,“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相当于中级技工培训层次的教育,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是相当于高级技工培训层次的教育。二、“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专业素质差异比较从职业人的角色要求分析,“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公民素质和思想政治的素养要求是没有根本差异的,但从学历层次和技能等级来比较,两者在知识结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三个方面具有不同要求。 1.基础文化知识结构的差异。“高素质劳动者”有别于普通劳动者,就在于他是有一定文化的劳动者,他们具有中等及以上的文化程度,是专门技术人才中的“基础型”技能人才,其知识特征是基础性和“单一化”。“高技能专门人才”有别于“高素质劳动者”,知识结构上的最大区别就是专业发展的平台是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以“学科群”为特征,知识的广博性和系统性明显增强。 2.专业理论水平的差异。“高素质劳动者”的专门人才属性,也表现在他们具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