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加快产业体系形成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产业体系形成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产业体系形成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产业体系形成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产业体系形成,推进县域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户县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现代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过程,产业选择和产业竞争力的培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因此产业结构的选择和产业发展政策成为我们抓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从农业文明上升到现代文明,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破解“三农”问题和区域经济科学发展难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工业化。对我县而言,工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撑,是我们的立县之本,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是县委、县政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大战略。如何在推进科学发展实践中促进产业的振兴,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结合这次产业发展课题调研,我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我县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根源

(一)我县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

我县的产业结构演进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时期,是以农业为主时期转到以工业为主,时间从1952年至1980年。1952年我县国内生产总值1462万元,三次产业的结构为95.9:2.12:1.98。从1957年开始,随着惠安、热电厂等一批国家投资项目落户我县,我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到1980年,我县国内生产总值已增至2.1亿元,三次产业的结

构为26.67:62.25:11.08。这期间二产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0%以上。第二时期,农业反弹,工业徘徊,服务业攀升时期。时间从1980至1998年,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联产承包责任之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能量得到极大地释放,加之这期间国有企业改革和军工工业的萎缩,服务业开始迅速发展壮大。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在这期间基本保持在30%以上,第二产业增加值则徘徊在45-50%之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则从1978年的10%以下迅速增长到20%以上。第三时期,农业逐渐下降,服务业稳步发展,工业调整回升时期。时间从1999年至2008年,这期间,随着非公经济地位的确立,我县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资产重组基本稳定,资本扩张步伐加快;工业园区化进程快速推进,招商引资步伐加快。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步从1999年的25%左右逐步下降到2008年的14.4%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步从1999年的50.4%回升到2008年的60.5%,第三产业增加值上升到25%左右。

(二)我县产业发展现状

1、第一产业总量扩大,总量比重逐步下降

近年来,我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这种趋势是符合工业化进程规律的。2007年我县农业总产值16.2亿元,达到历史最高,而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为最低的14.4%。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内部结构调整取得了突破

性进展,农村产业多元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

(1)粮食总产稳定,特色产业面积不断扩大。近几年,我县在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5万吨左右,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设施农业面积突破4万亩,户太葡萄面积达到1.3万亩。

(2)畜牧业快速发展。畜牧业以规模养殖为突破口,取得长足进步,全县建成百头奶牛场、千头养猪场、万只养禽场等规模养殖场28个。2008年畜牧业增加值3.47亿元,畜牧业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9.2%。

2、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支撑,但增长速度下滑趋势明显

我县工业起步较早,从一开始就在县域经济占据重要地位。2008年,我县共有工业企业1206户,其中规模以上94户,规模以下1112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4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3.38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5%。工业增加值增速及所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下滑趋势。

我县的工业可以概括为3大支柱(化工、电力、农副产品加工);5个传统产业(装备制造、医药制造、造纸、玻璃、水泥);4大集群(渭丰、大王纸箱集群;草堂压力容器制造集群;甘亭、蒋村工艺铸造集群;甘亭、五竹印包机械制造集群)。我县工业一个显著特点是国有中省属企业在我县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2008年中省属企业7户,实现产值37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4.8%。三大支柱产业中两大产业(电力、化工)以国有为主。

2008年四大集群发展现状

3、三产快速发展,主要产业主导地位不突出

2008年,我县第三产业实现产值2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占GDP比重25.1%,比2005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我县旅游业发展步伐缓慢,体量较小,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较小,未作为独立产业进行核算。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占GDP的比重2.1%,批发和零售业占GDP的比重5.4%,住宿和餐饮业占GDP的比重0.6% ,房地产业占GDP的比重4.3%,其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11.2%。

(三)我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定位不准,缺乏清晰的产业发展思路。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县凭借工业发展基础好的优势,县办工业和乡镇企业企业蓬勃发展,经济地位在全国都名列前茅,进入90年代中期,南方借助招商引资带来的新思潮,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集群发展,全面开花,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而这期间我们则由于受思想观念的束缚,出现“重农轻工”的思想,全县上下轰轰烈烈开展农业结构大调整,工业被忽视,未能抓住工业上档升级的机遇,县办工业、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加之分税制实施后,出现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发展工业是为国家贡献多,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和商业、旅游业对地方经济贡献更大,导致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对发展工业重视不够,工业徘徊不前。

进入2000年后,我县上下进行反思,重新提出振兴工业,但受“知识经济”、“新经济”思潮影响,在产业选择和招商引资方面把三产又摆放在超前的位臵,未能有差别地、针对性地实施工业项目支持政策,导致三产项目与工业项目争土地指标矛盾突出,由于三产项目特别是房地产项目具有高利润,周期短,在诸多方面与工业项目有不可比的竞争优势,往往更容易拿到土地。同时,在发展抓手上,过多依赖招商引资,忽视我县中小企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对我县传统产业重视引导不够,导致水泥、玻璃、造纸等传统产业未能及时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优势,而在新的一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中,基本被列入关闭淘汰对象。导致我县民营工业相对倒退的局面。产业选择不准、缺乏长远的产业发展思路是影响我县工业产业门类多,但都不具备优势,竞争力差。

2、农业方面,仍以粮食生产为主,设施农业面积不足播种面积的7%,与山东寿光等先进地区设施农业面积占60%相比规模还很小。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大多以初级产品作为商品进行销售。农业科研水平高,但转化率低,没有形成经济优势。如秦龙种子、户太葡萄、丰源果树等。

3、工业方面,由于我县处于工业化初期,传统产业规模较小,高新技术产业少、贡献低。一是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小而全”现象普遍存在,产业规模偏小,且高能耗企业数量多。如我县的水泥、造纸、小火电、玻璃等行业,在

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多数企业被列入淘汰关闭行列。二是产业规模小,缺少大型企业集团。2008年惠安、大唐二电、国维、惠大丝束四户大型企业实现产值总和为47亿元,占到全县工业的三分之一,仅相当于陕汽集团实现产值180(2007年)亿元的26%。这也是形成我县与高陵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三是产业链延伸不足,专业化程度低。我县四户大型企业,三户(大唐二电、国维、惠大丝束)企业产业链短,延伸能力不足;惠安属军工,工业基础、技术力量雄厚,但军民融合度较低,向民品延伸不足。同时,我县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融合度不足,“中场产业”(是指处于最终产品和基础材料工业之间的零部件、元器件、中间材料制造业)薄弱,发展滞后,相关产业链条短。一方面制约了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也严重制约了招商引资。从东部开发区经验看,招商过程中客商最初看重的是硬环境,后来是软环境,而现在更注重的是产业链。在一个区域内,只有尽可能的拉长横、纵向产业链,方能降低信息资源和物流成本。

4、三产方面,资源优势明显,开发利用不足。如我县的旅游业,资源丰富、特色明显,政府也一直将其作为主导产业加以扶持,但至今仍然是景点散、产品少、档次低、产业链短,旅游业的整体规模小,未形成产业优势。再如我县的农民画,名气虽大,但尚未把这一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5、产业集群度不足,政府引导不够。目前我们对产业集群还存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集群层次低、规模小、产业链不完善、政府引导作用不明显等诸多问题。一是集群规模小,都是以中小企业为主,无论是数量和企业的质量都难以和浙江等产业集群发达的地区相提并论。这样的情况下,集群内部成员之间难以有清晰地分工定位,经常出现大家一哄而上争抢有市场前景的项目,造成集群产能过剩,企业之间恶性竞争。如我县曾经出现的锅巴加工集群、铝箔生产集群。现在依然存在的4大集群(纸箱集群;压力容器制造集群;工艺铸造集群;印包机械制造集群)也是如此。二是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大部分产业集群内部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机制,家族式企业占主体,各企业往往急功近利,缺乏战略管理的理念和能力,竞争手段单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不强,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升级。三是政府对如何促进集群发展研究不够,基本是“无为而治”。政府到底在产业集群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怎样作用,亟待我们研究解决。

6、园区经济落后,经济贡献率小。我县目前有农业产业园区1个(渭河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业园区2个(沣京工业园和草堂科技产业基地),三产园区2个(草堂寺景区和滨河新区),简称“一园三区一基地”。但是从发展的现状看,草堂科技产业基地、渭河现代农业示范区、草堂寺景

区和滨河新区基本是要么刚刚起步,要么缺乏大项目、大投入,都未形成园区特色,园区经济模式。沣京工业园虽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但无论从发展的规模,还是对县域经济的贡献都非常小。目前共引进项目65个,每年平均招商6个多一点,招商的数量不大。加上现有入驻的企业大多数都是一些中小企业,经济实力不强,难以形成大的产业规模,园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够。2008年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59亿元,占全县经济总量3%多一点。而在东部沿海沿江城市,区县产业园区的经济总量基本要占到区县经济总量的50%以上。高陵泾河工业园的经济总量要占到全县经济总量的80%左右。

二、产业发展中应正确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

1、正确处理三次产业的关系。产业结构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产业内部农业、工业、第三产业这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县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沿着世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发展,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已越来越符合世界产业经济发展的先进水平。其具体表现是: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迅速下降,农业结构调整和质量的提高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业化阶段是只能缩短而不能跨越的客观规律。我县是大城市周边县城,城市化的发展规律是大的商业中心、金融中心、

物流中心、及会展中心等第三产业支柱集中于城市中心区,偏远郊县缺乏大的行业支撑点,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第三产业难以成为拉动我县经济增长的支撑。况且我县工业化仍处于初期,仍然要不遗余力地优先发展工业。事实证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取决于当地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高消费群体数量,同时也取决于外来人口的多少。沿海经济之所以能保持快速增长,关键是其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高收入和大量的外来人口数量,有效地拉动当地消费的增长。而我们的情况是,工业经济尚不发达,财政较穷,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外来人口少,消费难以快速增长,如果我们片面强调三产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等于是“空中楼阁”。这次爆发的金融危机,主要原因就是美国过度地依赖消费刺激经济增长造成的。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三次产业的关系,迅速改变发展速度慢和财政穷县的落后面貌?我们必须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紧紧抓住工业这个县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不断推进工业规模发展、上档升级、集约经营。

2、要处理好增量和存量的关系。当前户县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经济不发达、经济规模太小的问题。2008年,我县GDP总量在西安市排名第十,占全市总量不到3.8%。所以当务之急还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做大经济总量,在一定时期内保持高速发展,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发展水平上去了,才有实力和能力去提高城乡居

民收入,改善民生。所以在做增量和调存量之间,重点还要继续放在做增量上。

一是坚定不移地实施园区带动战略。推进园区建设,是我们做大产业增量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发挥“一园三区一基地”对全县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集中力量把园区打造成全县产业发展的平台,体制创新的先行试点区和招商引资的窗口。园区的发展当前最紧迫的就是尽快做大规模,同时要在特色上下功夫,实施错位发展,尽快明确产业功能定位和重点发展方向。把“一园三区一基地”建设成为富有发展活力的区域,拉动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用增量激活存量。我县工业基础较好,中省企业数量较多,民营经济基础实,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生产要素和经济社会资源,开展以商招商、技术改造、结构调整,以增量来激活存量。三是坚定不移地把全民创业作为主战略。激发民力是推动发展的关键。实践证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在民间;越是群众创业创造活跃的地方,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就越强。我县民营经济有着深厚的土壤,民间无论是重商的传统,还是资本、人才都隐含巨大的能量,只要我们政府能够善加引导,使这些能量爆发出来,就一定能够有所作为。因此建议县委、县政府确立“民营立县”战略,制定切实可行的全民创业计划。

3、正确处理区域发展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个关系问题是一个普遍的共性问题,但对我们户县来说

尤为突出。按照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强调又好又快、好字当先。“好”的内涵就是要节能减排,要改善民生,要优化环境,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我县是能耗大县,全省200户耗能大户,我县占8户,全市80户耗能大户,我县占13户,节能减排任务压力大,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同时造纸、玻璃、水泥等传统产业在我县工业经济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受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大多数企业属于关停对象,自然会影响到我县的经济增长速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在兼顾长远利益的前提下,确保眼前利益最大化。既要按照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要求,对需要关闭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又要利用好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确保经济增长不减速。在未来产业的选择上要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家产业政策,这样才能在国家宏观调控过程中居于有利地位,促进区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同时要研究西安市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区域产业布局特点,正确处理好西安产业发展和我县主导产业选择的关系。

4、正确处理大企业和大产业的关系。分析我县工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可以发现我县工业呈现“三多四少四低”的特点:即三多:工业行业门类多、传统产品多、高耗能企业多;四少:大型企业少、规模以上企业少、名牌产品少、高利税企业少;四低:行业集中度低、产品创新率低、“外商”企业比重低、整体经济效益低。同时我们产业区域特色

不明显、产业结构趋同、不合理重复建设等难题也一直困扰着我们。因此我们既要依托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型龙头企业,加快核心产业和主体产业的形成,同时要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大力围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选择视野要宽,不要仅局限于我县的区域之内)发展中场产业集群,建设大产业。

三、我县未来产业发展的选择和确定。

(一)我县三次产业发展的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以工业为立县之本,做优现代农业,壮大旅游三产服务业。力争“十二五”期间,我县三次产业比为:8:65:27。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0%左右。

(二)我县未来产业选择的原则

一是未来产业选择要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家产业政策原则。

二是未来产业选择要依托西安产业发展趋势和产业布局特点,遵循全市地域分工和我县自身资源优势原则。

三是未来产业选择要充分体现我县的现实基础和发展前景相结合原则。

(三)我县未来产业的选择

1、支柱产业

随着高新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建设,我县工业产业结构将发生较大的变化,为我县装备制造业将注入强劲的动力,装备制造业必将成为我县未来的产业支柱。

(1)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我县的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传统优势,随着高新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建设,通信设备计算机软件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也将落户我县。特别是比亚迪整车生产项目落户我县,为我县装备制造业注入了更强劲的动力。到“十二五”末,力争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把装备制造业打造成我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主要依托北方惠安化工有限公司、西安惠大化学工业有限公司2户大型企业。发挥惠安国防工业优势,加快发展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高国防科技工业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度,加速推进军工企业和地方产业一体化进程,壮大化工产业。到“十二五”末,化工工业产值达到50亿元。

(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依托大唐户县第二发电厂、户县电厂等大型企业,通过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机制,实施技改、扩建,进一步做大电力产业。

重点完成大唐二电二期扩建项目。到“十二五”末,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产值达30亿元。

2、主导产业

医药、造纸、水泥、玻璃是我县的传统产业,因此我们在未来产业的选择上,必须首先考虑这一现实基础,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水泥、玻璃、造纸三个产业与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矛盾。对此我们必须有选择性的加以引导。其中机械设备制造、医药、造纸、玻璃具有较强的优势,仍可作为未来的主导产业巩固发展。水泥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限制,基本属淘汰关闭对象,可充分利用原有设备和场地发展水泥粉磨站和物流业。

(1)农副食品加工业:依托国维淀粉有限责任公司和大王、庞光、草堂等传统酱醋制造业,以及新引进的可口可乐水饮料项目;扩大“户太葡萄”种植面积,催生葡萄酒及葡萄饮料加工项目;积极发展和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到“十二五”末,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力争达到30亿元。

(2)医药制造业:目前我县有西安京西双鹤药业有限公司、陕西京西制药有限公司、天星科技有限公司为主的医药制造企业16户,年产值3.6亿元。医药制造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特别是生物制药业是21世纪的重要产业,生物制药也是西安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因此要把制药业作为我县第二主导产业加以发展。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广泛的招商合作,

不断发展、快速壮大医药制造业,到“十二五”末,医药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0亿元。

(3)造纸及纸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是我县传统优势产业,现有企业236户,2008年行业实现产值10.9亿元。其中大王、渭丰纸箱集群209户,产值9亿元。造纸是国家宏观产业限制类产业,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随着大批小造纸企业的关闭,保留下来的造纸企业市场空间增大。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产业的基础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把大企业和集群发展有机结合,打造规模经济效应。到“十二五”末,造纸及纸制品业产值力争达到15亿元。

(4)玻璃制造业:玻璃制造业是我县仅次于造纸的传统制造业,目前有玻璃制造企业13户,年产平板玻璃48万箱(2006年),行业产值上亿元。玻璃行业的关键是要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开发新品,确保行业的稳定。

(5)旅游业:旅游业是市场需求日益旺盛的社会综合性行业,在第三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旅游业及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代表了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是第三产业中具有先导性和很大产业关联度的朝阳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统计,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从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旅游业对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大的连带经济效

益,最终也会表现为财政增收。我县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国“农民画之乡”,人文、自然资源丰富,有旅游资源33处,其中人文资源10处,自然资源23处,已开发资源9处。已开发建设的景点有朱雀、太平两个国家森林公园、草堂寺景区、高冠瀑布景区、牡丹苑、重阳宫等。近年来,农家乐旅游蓬勃兴起,已形成甘亭镇的东韩村、草堂镇的草堂营村、杜家庄等8个初具规模的农家乐旅游专业村。从我县旅游资源和发展现状看,我县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和潜力,因此旅游业也是我县今后要重点培育壮大的主导产业之一,力争到“十二五”末,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亿元。

3、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就是指我县尚未涉及的行业,或行业目前规模很小,但代表产业发展方向,为保持经济在未来时期内长期增长而需要超前或重点发展的产业。

(1)高新技术产业:随着我县与西安高新区合作共建西安高新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项目的实施,为我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轻工业:轻工业作为我国“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之一,也是沿海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主要的转移产业。加之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的加深,目前我国经济已开始由出口为主转向拉动内需为主,就内需供应而言,西安将有着沿海城市和其他内陆城市无法可比的区位优

势。这将为西安轻工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我县轻工业的发展,力争通过几年发展,使其成为我县的又一个重要产业。

四、我县未来产业聚集区功能和定位

1、工业产业布局:

工业化是我县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首要主题,必须旗臶鲜明地把工业化摆在突出位臵,突出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按照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思路,做好项目建设、园区建设、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工作,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

——构筑草堂科技产业基地。(草堂科技产业基地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以环保节能等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生产、配套和电子信息技术制造等产业和精密工装设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为主,将成为未来户县乃至西安新的增长极。先期开发南区15平方公里,计划基础设施投资67.5亿元,项目投资450亿元,建设周期7年。二期开发北区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资为22.5亿元,项目投资200亿元,建设周期为5年。到2020年一、二期建成后,基地企业总数将达到2500户,营业收入将达到1278亿元,增加值225.8亿元,就业人口达到16万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将是我县今后一个时期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是壮大我县工业经济、增强经济综合实力的希望所在。要牢固树立“合作共建、互利共赢”

的理念,把加快基地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举全县之力,推动建设和发展。力争“十二五”期间,一期建设目标实现,投资额实现500亿元以上,比亚迪整车生产项目等产业项目建成投产。

——建设沣京工业园。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园区档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发展生物制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到2015年,沣京工业园建成面积达到10-13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到160-180户,投资额100亿元以上,年产值超过50亿元。

——做大做强化工、电力产业。坚持以大项目为龙头,重点依托惠安化工、大唐户县第二发电厂、户县电厂等大型企业资源优势,扩大招商引资,扩大企业规模,把余下建设成为南部工业重镇。

——建立西北地区造纸及纸箱制造基地。在县域北部沿108国道渭丰、大王一线集中发展造纸及纸箱制造业。一是加大政府服务力度,着力解决融资贷款、道路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二是积极引导组建纸箱产业园和产业协会,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鼓励、支持农民采取联办、独办等多种形式发展纸箱制造业。力争2015年,纸箱制造企业发展到300个,产值超过15亿元。

2、农业产业布局:

围绕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的目标,在稳定粮食总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投入产出比,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的要求,突出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规模养殖”三个重点,培育壮大“渭河南岸6万亩现代生态农业、中部平原5万亩精品农业、秦岭北麓5万亩观光农业”三条产业带,推进标准化示范园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做大户太葡萄、同兴西瓜等名优品牌。

3、旅游产业布局:

围绕建设关中山水人文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为目标,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倾力打造“一区两园四大特色旅游”。“一区”:围绕发展旅游度假、商务会展、高档住宅、温泉洗浴等产业,加快草堂寺景区建设,使其真正成为秦岭北麓带上文化厚重的旅游亮点,西安市自然生态、游览休闲的后花园,户县的旅游产业发展基地。“两园”:以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创建工作为契机,加快太平、朱雀两大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把“两园”建成周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首选之地,拉动我县旅游业的整体提升。“四大特色旅游”: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着力构建生态观光游、休闲娱乐游、宗教文物游、关中风情游四大精品旅游线路。

4、文化产业布局: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Research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前言: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 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 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年“6.9”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2%、11.2%、10.5%和 11.9%。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9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012

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亿元,增长 18.4%。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省、全市份额的0.029 %和0.57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32.7%和全市10046元的59.2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6.7:31.7:41.6,与全省11:56:33和全市24.8:38.6:36.6比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小、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青阳县丁桥镇金鑫 2011年 6月 根据县委党校 2011年干部任职培训班教学计划安排,通过前段时间赴苏州考察学习所获得经验, 本人认真撰写了此调研报告, 内容主要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郡县治,天下安” 。经过改革开放 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寻求 科学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那么,从县域这一层面来看,什么样的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什么是有悖科学的发展, 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实际, 我认为, 迄今县域发展过程中背离科学道路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八个方面。 表现一:“工业至上论” 在产业选择上,不顾自身条件, 违背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 普遍把发展工业作为“立县” 、“兴县” 、“强县”的战略。与城市经济特点不同,我国县一级经济与“三农”密切联系,主要承担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生态涵养功能。如果我国 2000多个县都来集中搞工业建设, 那么谁来解决 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目前,县域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 若不发展工业, 如何保证农民的增收和地方财政 收入?对于农民增收, 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 但持续增收仍难有保证。由于免除农业税, 工业薄弱的县级财政普遍困难,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难以弥补公共支出需求的巨大缺口。解决这一难题的总体思路应当是, 在保持县域承担的主体功能的条件下,不断增大上级财政对县域的转移支付规模(“省县直管”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同时,鼓励县域因地制宜,适当发展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加工业及城市配套服务型产业。表现二:“重大轻小、重外轻内”从发展主体上,重视大企业、大项目以及引进外来投资商,而对中小企业、有特色的项目以及县域内本土成长的企业,缺乏应有

最新-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精品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目前看,在我省、我市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县域经济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特别是像××这样的欠发达县份,县域经济发展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亟需解决。 概括地说,这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旧、三难、四制约”。 一旧,就是从干部群众的思想看,观念还比较陈旧。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解放思想,也一直在解放思想,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观念,缺乏敢闯敢试、敢拼敢干的工作劲头;还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什么条件干多大事的等靠思想,发展的办法不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宽;还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维,排外排新的现象比较普遍;还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快发展、大发展的愿望不强烈;还存在只讲问题、不讲潜力,只谈劣势,不看优势的畏难情绪,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氛围还不十分浓厚。 三难,就是从县域经济运行的表象看,有三个方面的难题急需突破。 一是经济结构调整难。 实践看,由于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不大。 以××为例,2019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仅从2019年的661:95:244:调整为606:113:281。 第一产业仍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特别是投资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能够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还寥寥无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没有形成规模,不足以拉动整体经济发展。 二是财政经济运行难。 由于财源建设滞后、刚性支出增多,以及现行分配体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

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试卷,干部学习考试答案

考试标题《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试卷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10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 倒计时 一、判断题(10 道) 1. 一个县要形成综合经济开发体需要面面俱到。() 正确 错误 2. 创业最缺的是钱。() 正确 错误 3. 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吸附力和辐射力。() 正确 错误 4. 现代经济是一个巨型的生态系统,一旦现有产业结构不能适应地区发展,便会迅速对该地区的发展造成损害。() 正确 错误 5. 企业在成长后就不需政府扶持了。() 正确 错误 6. 我们应该放低产业进入标准,不要仅仅抓住高新技术产业不放,要有各种产业共同发展的眼光。() 正确 错误 7. 态度决定性格,性格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 正确 错误 8. 产业集群的议价能力不强。()

正确 错误 9. 我国大城市群已经形成。() 正确 错误 10. 成功的企业家应具有良好的技能,如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表达能力、团队能力。()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企业家的基本素质要求不包括() A. 利润 B. 雄心 C. 热诚 D. 专注 2. 在经济发展的增长及培育问题中,农业的支撑点是() A. 村 B. 县 C. 市 D. 省 3. ()形成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制度约束。 A. 科技落后 B. 体制性障碍 C. 市场过小 D. 需求不足 4. 我国从现有技术条件来看,最科学的独立人口单元为()人。

A. 40万 B. 50万 C. 100万 D. 1000万 5. 新农村的建设的前提是() A. 市场化 B. 高科技化 C. 城市化 D. 高素质化 6. 建立培育园的目的是() A. 培育高素质人才 B. 培育新品种植物 C. 发展高科技 D. 进行科学研究 7. ()是支撑我国经济的重要因素,它的增长速度下降直接导致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A. 农业 B. 服务业 C. 纺织业 D. 工业 8. 从培育良性城乡互动的体制机制看,应() A. 从单纯的产业园区向适宜创业居住的国际化社区转型 B. 从被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向主动参与转型 C. 从移植型向内生型经济区转型

2019年南召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XX年南召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位于豫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8镇8乡、340个行政村,总人口62万人,是全省25个深山县、7个库区重淹没县、3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23个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县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农业奠基、工业立县、基础先行、开放带动”战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18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8.64亿元,同比增长14.1%,超过国家、省、市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95亿元,增长3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完成1.1636亿元,增长3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761元、2448元,增长14.4%、16.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8.94亿元,增长17%。“十五”计划圆满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翻番,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序大幅提升。主要做法是: 一、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撑 做大做强工业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县强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倾全县之力大办工业,推动了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壮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18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26.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3.9%,增长16.5%,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70%。一是抓骨干育

龙头。重点培育兴隆汽车配件公司、和平制动器公司、鑫琦钙粉加工公司、华龙辛夷公司、金纬绢纺公司、助剂厂等骨干企业,全县纳税5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21家。汽配铸造、矿产建材、电力、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主导产业日渐明晰,规模不断壮大,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二是抓园区上规模。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膨胀工业经济总量的载体来抓,完成投资2700万元,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各类园区共吸纳50万元以上企业52个,另有一大批项目即将入驻。尤其是县城工业园区,通过抓硬件建设、抓环境优化、抓政策激励,目前已入驻企业20家,年产值达到2亿元。三是抓改制激活力。因企制宜,分类施治,采取招商引资、盘活资产、收购、租赁、股份制改造、破产重组、多种开发等形式,催化剂厂、钾长石矿、砖厂、印刷厂、缫丝厂、云母厂等企业先后进入改制程序,鑫达公司成功租赁水泥一厂,使其从濒临倒闭一跃成为纳税266万元的大户,天瑞集团收购重组云钢总厂,初步启动生产,纳税就达到521万元。四是抓项目增后劲。去年,全县项目建设呈现出投资总量大、项目个头大、外来项目多、建设速度快的良好态势。回龙电站、杰达特种材料、鑫琦钙粉、英威选矿厂等一大批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后发动力。五是抓服务强“三属”。立足**三属企业比较集中的特色和优势,创优环境,强化服务,注重横向联合,充分利用其技术、设备、人才优势,新上项目,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共同发展,三属企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加,18年纳税额达到3000万元,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的发展既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发展壮大特色县域经济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人的观念对经济发展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先进科学的观念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落后陈旧的观念阻碍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想越解放,经济越发展。为此,需在六个方面取得突破:⑴要破除“等、靠、要”的旧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敏锐地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靠拼抢精神主动抓住发展机遇;⑵要破除囿于陈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旧观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为天下先;⑶要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旧观念,树立运用市场经济运作和管理经济的新观念;⑷要破除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旧观念,树立依法行政,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竞争规则,信守承诺的新观念;⑸要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树立大开放的的市场观念;⑹要树立人力资源越丰厚、素质越高,越有利于吸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观念,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渴望,以更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用人环境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引各种人才。创造唯才是举和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二)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和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县域经济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县域内部看,任何一个地方都同时具备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从县域外部看,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也是同时存在的。特色不浓、结构趋同,竞争的压力将更大,发展的阻力也更多。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于找准特色。必须依据自身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提倡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全面实施经济林果业、畜牧业和种植业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改进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积极培育税源,多渠道增加县域财政收入;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水平落后,银行、居民资金积累能力有限,地方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进行建设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贫困县、山区小县持续发展需要有长期、稳定、充足的资金供给。 (四)千方百计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增加县域城镇居

县域经济的内涵

县域经济的内涵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1.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但是,区域经济学的不少理论、方法在运用时尚需结合我国县域经济的具体情况,有关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 2.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 3.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有一个县级财政,因此,县域经济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温家宝同志指出“农村的发展,县委、政府是关键。”。 4.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5.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6.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7.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尤其是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然后,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 摘要:为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客观测评,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界定了县域经济的内涵,分析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特点。应用系统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框架。具体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评价原则、评价理论依据与方法、评价的操作环节。给出了一套系统化的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为县域经济评价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县域经济理论体系评价方法指标 作为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基本单元,县的设置历史悠久,承载着连接城乡的重要作用。而县域经济也相应地成为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纽带、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近年来制定的重要宏观战略之一,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科学地落实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摆在国家乃至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度量又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的研究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文献[1]对县级区域经济研究内涵进行了述评;文献[2]研究了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模型;文献[3]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驱动原理下的赋权方法,为县域经济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建立了扎实的基础;文献[4]依据相关经济原理筛选县域经济评价的相关指标,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赋权方法对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评价。上述研究丰

富了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但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理论的系统化体系的研究还较缺乏。 1 县域经济的内涵界定 目前关于县域经济的定义较多,从社会再生产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指县的空间地域内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过程,是县域X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和各种运行机制构成的综合体[5];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县域内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它既包括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的生产部门,也包括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等第二、三产业的生产部门,还包括财政、金融、邮电通信、信息等第三产业的服务部门和新兴产业,以及以上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6];从行政层次角度来 看,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X围为管理对象,由县级政权所领导的,在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前提下,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7];从系统角度来看,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5]。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的空间界定是以县级区域划分的国土为界,以县城为中心,以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县域经济的调控主体界定为县级政府;县域经济的产业界定虽以第一产业为主,也包括第二、三产业;县域经济的层次界定为处于国家、省、市、自治区等更高一层的经济区域中,而下面又有乡镇、村、户多层次的经济体系,具体由县级经济、乡(镇)级经济和村级经济所构成。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 年“”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和%。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XX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p>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盛全市份额的 %和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和全市10046元的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与全省11:56:33和全市::比

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孝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由于没有稳固财源,地方财政收入极其微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保工资和保运转,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困难,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乏力。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薄弱。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中省项目拉动,地方投资比例低,项目统筹能力差。县乡村道路网点少、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交通瓶颈问题尚未彻底根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瘠薄,地块狭窄,人均耕地面积小;城乡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五是贫困面大,城乡群众增收乏术,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

编者按:山东省邹平县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2000年经济实力在山东省140多个县市区中排名中游偏下。近年来,邹平县立足实际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统筹城乡、跨越崛起之路,连续8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稳居山东省第一经济强县。驻郑办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邹平县“工业强县、统筹城乡”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供领导参阅。 山东省邹平县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一、基本情况 邹平县隶属山东省滨州市,东接淄博,西邻济南,南依胶济铁路,北濒黄河,辖1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858个行政村,人口73万,总面积1252平方公里。 (一)经济发展情况 邹平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2000年经济实力在山东省140多个县市区中排名中游偏下。近年来,邹平县立足实际,解放思想,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统筹城乡、共建共享、跨越崛起之路,经济社会始终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连续8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先后超越山东省的寿光、滕州等经济强县(市)稳居山东省第一经济强县。 经过多年跨越发展,邹平县基本建立了以家纺服装、新型材料、食品医药、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高档用纸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培养壮大了以魏桥集团、西王集团、长星集团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邹平先后被授予全国

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荣誉称号,2011年,邹平位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第15位、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第11位、全国中小城市最具投资潜力百强第3位。 (二)城乡统筹发展情况 近年来,邹平县以建设生态园林型现代化鲁西中等城市为目标,坚持城乡一体、区域统筹发展,城乡面貌实现大变化。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54平方公里,人口39万,基本搭起了中等城市发展框架,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形象大幅提升。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城镇化水平达到62%。加快推进新农村和社区建设,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2个、省级3个,7个镇通过省级环境优美环境审核。2008年获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为中国城乡建设范例城市、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邹平县注重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和经济共同发展。“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教育投入34.3亿元,新增校舍面积31.8万平方米,幼儿园入园率达到98.36%。投资5000多万元实施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211取暖、“三免惠民”工程,对全县初中、小学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对经济困难学生免除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每年投入400多万元实施农村小学生乘校车补助工程,收益学生近2万人。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教育工作先进县。深化创新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达到了每个镇办有一处规范的卫生院、每3000人左右有一处社区卫生服务站、每500人左右有一处卫生室的标准。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建立疫病诊断机构为县域经济服务 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陕西省咸阳市是中国第一帝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来抓,把畜牧业作为该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着力实施“畜牧富民”工程,狠抓畜禽良种繁育、养殖小区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动物疫病防治等工作,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咸阳市畜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奶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第六位,已由传统的农业大市一跃成为畜牧强市,成为农民致富一个新的支撑点。可以说,畜牧业已成为咸阳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近几年,重大动物疫病却给咸阳地区畜牧业造成了巨大危害,尤其近几年发生的禽流感、猪链球菌病和猪蓝耳病,不仅使畜牧业遭受重大冲击,造成养殖者重大的经济损失,直接严重威胁到咸阳地区畜牧业当前和未来的健康发展,而且危及到公共卫生安全,危及人类健康。因此,控制咸阳地区重大疫病刻不容缓,而且必须从战略高度加以反思和解决。近些年动物疫病流行形势复杂,主要表现在单一病原感染少见,大多为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几种传染病在同一养殖场同时发生和流行,使临床表现复杂化。所有这些,都给动物疫病的快速确诊带来了困难,即使临床经验十分丰富的医生,也常常无法做出明确诊断;而需要通过病原体形态学检查、病原体的分离培养、代谢产物和毒素的检测、血清学检查,甚至是免疫荧光、免疫酶染色技术等,才可做出确切诊断。另外,咸阳周边地区大多数养殖场、养殖户没有相应的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八大问题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八大问题 县(市)域经济是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总体来讲,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距较大。从目前看,我国县域经济主要存在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单一,环境问题突出,这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全国大多数县市的县域的工业经济都存在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较小,骨干企业少,产业层次低,重复建设严重,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整体看,我国农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仍然偏低,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经营和常规大田种植还相当普通,市场农业、高效农业发展不够。农民收入尽管每年都有增加,但增幅明显减慢。 三是民营经济发展不快,整体素质不强。我国县域的民营经济虽有所发展,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突出,与主体地位相差甚远。特别是缺乏有影响、大规模、高科技的骨干民营企业,大多还是从事个体经营和初级加工,难以对县域经济形成有效支撑,在较大程度上弱化了全市经济增长的基础,造成经济增长缺乏应有的活力。 四是小城镇建设滞后,功能发挥不明显,转移农业人员难。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的萎缩,农民收入的减缓,财政支付能力的弱化,以及市场化运作不够到位等,小城镇建设步伐放慢了。同时,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城镇功能的发挥,聚集生产要素的能力减弱,吸纳、转移农业人员逐年下降。 五是财政拮据,一些乡、村债务包袱沉重,促进经济发展难。本级财政基本上是个吃饭财政,几乎没有资金支持经济建设。 六是县域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县一级掌握了国家最多的土地和环境资源,应该特别注意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把土地收益增值与农村长治久安相结合。发展县域经济绝不能离开科学发展观。地方政府不能搞GDP崇拜,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要真正让农民享受到国民待遇,通过制度创新为“三农”问题和县域经济腾飞找到合理的出路。 七是新时期“三农”问题出现的一些新特点:一是是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农民增收主要不是来自于农业,而是来自于务工务商的收入,因此要注意给农民创造新的二三产业就业机会,注意保护农民工的权益;二是农业市场的竞争在加剧,这需要我们寻找更多的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保护农业这个弱质产业的办法;三是农民失业失地的问题日益尖锐,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的高度重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模式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413278907.html,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模式选择 作者:曹群 来源:《商业研究》2012年第08期 摘要:本文研究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差异存在的客观基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总结了代表县域经济发展方向、可供中西部县域借鉴的主要模式: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基于对外开放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主要模式的总结,认为县域经济的本质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途径是特色产业集聚,并提出基于特色产业集聚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利用比较优势、依托传统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 关键词:县域经济;特色产业;产业集聚;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我国县域内陆地国土面积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0%,县域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70.9%,只有县域经济的有效发展才能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从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看,县域的区域差异明显并且差距不断拉大,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尤其是作为农村经济的集中体现,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决定、加速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如何缩小县域差距,已经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有必要进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总结与比较,为落后县域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指导。 一、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及其客观基础 1.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县域经济差异主要表现为区域格局的差异,这一点通过全国百强县的区域分布明显地表现出来。如表1所示,我国经济强县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从县域经济总量来看(如表2所示),东部县域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31.1%,而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却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9.4%;西部县域以全国县域总人口的30.5%,只生产了全国县域19.6%的国内生产总值。从县域经济人均占有量来看(如表2所示),通过对比每万人占有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看出,东部县域为1.116亿元/万人,东北县域为0.782亿元/万人,中部县域为0.518亿元/万人,西部县域为0.455亿元/万人,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东部县域与东北、中部、西部县域的经济发展差异十分显著。这种差异与我国区域发展差异基本吻合,县域作为我国行政性区域主体中较低一级,表明区域经济差异在深层次上是由县域经济差异所决定的。东部县域的大发展反而证明只要重视县域经济,就一定可以为地区发展乃至全国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多篇)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xx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改革开放以来,xx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先后被评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油菜生产百强县、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首批“绿色能源县”。XX年、XX年、XX年三次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强县。 XX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创业富民”战略,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全力推进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县域经济稳健上行,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更加协调,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亿元,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8万元,增长12.2%。投资和消费拉动有力,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4亿元,增长4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61亿元,增长18.1%。财政总收入达7.73亿元(占gdp的4.3%),增长29.9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37亿元,增长31.5%,是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乡储蓄存款达到110.8亿元,比年初增加1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98元,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99元,增长19.5%,净增1125元,是近16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万元规模工业增 1 加值能耗降低9.5%,工业污染减排任务完成100%(so2排放强度8.5,cod排放强度0.29),全县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到100%,森林总蓄积量增长5.42%。全年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工业主体地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始终坚持工业强县、 第2 页共2 页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_范文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 本文是关于范文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感谢您的阅读!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对县、县级市、城市辖区、垦区、森工林区等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统筹规划,通盘考虑,加强指导。200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扩大十强县(市)经济管理权限的决定》,实施了支持强县、扶持弱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县域经济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强县率先发展,中等县迅速崛起,弱县加速前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大好局面。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支持粮食主产区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我省生态良好、资源富集、科技实力较强、经贸活跃等优势,采取超常举措,真抓实干,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和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多予少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强县富民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和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全面加快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十一五”期间,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要超过全省平均增长幅度,县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有较大幅度增长,开创经济与社会、城镇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 问题及建议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目前看,在我省、我市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县域经济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像××这样的欠发达县份,县域经济发展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亟需解决。 概括地说,这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旧、三难、四制约”。 一旧,就是从干部群众的思想看,观念还比较陈旧。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解放思想,也一直在解放思想,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观念,缺乏敢闯敢试、敢拼敢干的工作劲头;还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什么条件干多大事的等靠思想,发展的办法不多,解决问题的途径

不宽;还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维,排外排新的现象比较普遍;还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快发展、大发展的愿望不强烈;还存在只讲问题、不讲潜力,只谈劣势,不看优势的畏难情绪,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氛围还不十分浓厚。 三难,就是从县域经济运行的表象看,有三个方面的难题急需突破。一是经济结构调整难。实践看,由于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不大。以××为例,20XX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仅从20XX年的66.1:9.5:24.4:调整为60.6:11.3:28.1。第一产业仍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特别是投资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能够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还寥寥无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没有形成规模,不足以拉动整体经济发展。二是财政经济运行难。由于财源建设滞后、刚性支出增多,以及现行分配体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县级财政仍然普遍窘困,大部分县市仍然要靠省财政转移支付度日,难以拿出财力搞建设、谋发展,给群众

调研报告: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关于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单元,关系到一个地方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县域经济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如何科学梳理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遵循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抓住“牛鼻子”,找准着力点,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是当前必须认真深入思考解决的重大课题。近期,按照省委要求,我们成立专门调研组,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一、“十二五”以来县域经济蓬勃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坚持以县域争先进位为统揽,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抓手,打破行政区域,推进板块融合,不断增强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增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全市县域经济呈现出总量壮大、质效提升、贡献扩大、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发展较快。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快速增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了“一年一小步、五年翻一番”的目标,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2017年我市县域生产总值1393.72亿元,较2010年的696.1亿元翻一番,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4.1%,较2010年提高0.8个百分点。各县(市区)在全省县域经

济监测中的位次也普遍前移,全市13县(市区)中有6个县在全省83个县中居前20名,彬县、兴平市、秦都区先后跻身全省“十强县”“五强区”。 实力增强。2017年全市县域经济平均规模126.7亿元,较2010年增加63.4亿元。各县(市区)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187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29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8 %。各县(市区)财政对民生的投入持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6%。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1%,建设保障性住房20.1万套,搬迁贫困群众15.6万人,稳定脱贫48.5万人,解决了农村266.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势头向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8.5:52.2:29.3调整为2017年的15.3:57.5:27.2。以果菜畜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开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50余个,通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近200个,“马栏红苹果”等50多个知名产品已走出国门,全市农业总产值稳居全省第一。县域工业规模迅速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礼泾三食品工业、彬长旬能化产业、兴平武功装备制造产业、乾县纺织产业以及永寿淳化绿色经济等特色经济板块,呈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良好态势。生态文化旅游业快速成长,2017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550万人次,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71.6亿元。 二、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基础仍较薄弱,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与全省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分析与解读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分析与解读 县域经济作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国大多数人口的就业问题,而且与国民生产总值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县域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国家对县域经济也更加重视。然而,当下我国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就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标签:县域经济新思路发展 2017年1月7日,我国首届县域经济发展论坛在首都北京召开,本次会议对当下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思路,推动了县域经济的进一步的发展。金沙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全县总面积2524平方公里,占贵州总面积的1.43%。本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三丈水森林公园、红军南渡乌江旧址、冷水河自然保护区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有独具特色的地方特产金沙回沙酒,是中国驰名商标,同时也是贵州十大名酒。清池茶是汉代宫廷贡品,“清水塘”牌子清池翠片更是贵州十大名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为金沙县的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促进本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县域经济概述 县域经济是一种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的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作为核心、以周边乡镇为依托、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在区域经济的地理空間内,县级行政机关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县域内的各种资源,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1]。 县域作为中国主要的行政区域,该区经济的发展关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党和国家必须加强县域经济的建设,将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县域的工作重心。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三农问题制约县域经济发展 2016年,金沙县地区生产总值为225.43亿元,与2015年比较,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增长值29.57亿元,同比增长6.1%;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为112.26亿元,同比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73.63亿元,同比增长12.3%。2016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4%,第三产业增加比重为33%,比2015年提高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第二产业的经济周转速度明显优于第一产业,农业的经济增长速度缓慢。此外,根据公安人口统计显示,金沙县2016年总人口为700685人,其中农业人口为457894人,非农业人口只有242791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5.34%,三农问题制约了金沙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