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贵州四次迁徙

贵州四次迁徙

贵州四次迁徙
贵州四次迁徙

明:80万军事移民分屯置堡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采纳刘基的建议,以卫所为单位,将军队布防在全国各地,三分戍守,七分屯种。从洪武四年开始,相继在贵州设立24卫和两个直隶各户所。按照当时的军事编制,每卫额定5600人,下置前、后、左、右、中五个千户所,每所1120人,每个千户所又分成十个百户所,以百户所为基本单位分屯置堡。由于贵州是川滇咽喉、西南锁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五个千户所之外又增设餐守御千户所,因此兵员往往超过额定编制。据(嘉靖)《贵州通志》载,贵州都指挥使司所辖的贵州卫、贵州前卫,及其以西的“上六卫”(威清卫、平坝卫、普定卫、安庄卫、安南卫、普安卫),以东的“下六卫”(龙里卫、新添卫、平越卫、清平卫、兴隆卫、都匀卫),西北的“西四卫”(乌撒卫、毕节卫、赤水卫、永宁卫)和黄平千户所、普市千户所共有屯兵161588名。另外,湖广都司所辖的“边六卫”(偏桥卫、平溪卫、镇远卫、清浪卫、铜鼓卫、五开卫)和天柱千户所的官兵员额未见记录,如果按常制计算,也该有34720名。神宗万历年间,又在黔北遵义设立威远卫,崇祯时又设立敷勇卫、镇西卫,共有官兵16800名。三项合计,先后进入贵州的卫所官兵总数在20万人以上。除黔东南苗疆腹地很少驻军外,其他边关要害都设立卫所,仅黎平一地就有屯军3万人,息烽至关岭一线即有37所,定卫“管五十军屯”。

这20多万卫所军人实际上就是20多万个家庭。因为明朝卫所官兵一律注入军籍,世代袭替。称为军户。每一军户有一名“正军”充役,户下一人辅助正军佐理生活,称为“军余”或“余军”。为了保证军队兵源不绝、稳定官兵安心服役,规定正军和军余都随军携带家室,一人在军全家随往。《大明会典》明文记载:“有妻在籍者,就于结领内备开妻室氏姓年龄,著令原籍新属迸去完聚。”没有妻室的则由政府予以婚配,每户家庭即以4口人计算,则明朝到贵州的军事移民就有80万人。因他们大多居住在屯堡之中,世称“屯堡人”。

清:经济动因招来“客民”

移民大潮在清代再次涌现,但已不是如同明代那种通过政府行为组织前来“实边”的“屯民”,而是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招来的自由移民。因为前代移入的人已成“土著”,便把新来的人称为“客民”。乾隆年间贵州巡抚爱必达在《黔南识略》中写道:“当经委员逐细编查,各属买当苗人田土客民共三万一千四百三十七户,佃种苗人田土客民共一万三千一百九十户,贸易、手艺、佣工客民共二万四千零四十四户。住居城市乡场及隔属买当苗人田土客民一千九百七十三户,并住居城市乡场买当苗民全庄田土客民及佃户共四千四百五十五户。”《黔南识黔》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上距“改土归流”不过20余年,显然只是“客民”移入的一个片段。在此之后,客民大量进入原先为土司所管的边远地区,例如道光年间的《黔南职方纪略》记载:兴义府有客民二万五千六百三十二户,大定府有客民一万零四十八户,都匀府有客民一万一千零三十二户。统计尽管不周全,但数十万客民在清代进入贵州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关资料显示,客民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买当苗人田土”的客民,包括在乡间买当田土的客民和住在城市乡场而买当田土的客民,其中有些巨富竟可“买当苗民全庄田土”;第二类是“佃种苗人田土”的客民,即在农村充当佃户;第三类是“贸易、手艺、佣工”的客民,这里有做生意的商人,有做手艺的手工业者,还有城市和乡场的“打工仔”。显然,他们都是因经济利益驱使而来,有钱的来贵州购田置产,无钱的来贵州租种土地或打工,商人感到贵州有生意可做,手艺人也前来开设作坊。这里

有资金移民,有技术移民,也有劳务移民,他们亲戚相招,有来无去,与日俱增,给贵州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土司地区,原先的土地是不准买卖的,未经土司允许,也不得擅自开垦。封闭打破以后,土地可以买卖当典,土司、土目的也采取地主式的经营方法把土地租给无地的农民,逐渐由领主经济转化为地主经济,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在移民较多的修文县,“汉民多于苗户十之八九;苗民不及汉庄十之二三,零星杂居依汉民为佃户”。黔西县苗、汉各半,汉庄二百四十六,苗寨二百零九,有一千多户客民“附居苗寨”。定番州虽属“苗多汉少”,但十八土司所管各寨,也有九百二十七户客民在农村买当田土。兴义县原先也是“苗多汉少”,但自南笼起义之后,“土著之苗民日耗,流寓之客民日增”,以致“客民十居七八,苗民不过十之二三”。土地自由买卖典当,采取招佃收租的方式,实际上是农村经济逐渐走向商品化的客观反映,是客民带来的一种生机。进入城市和乡场的客民,成为活跃城镇工商业的新生力量。远道而来的客商自然有许多“生意经”,他们或开号设店,或进行长途贩运,或收购土特产外销,或在乡场上买进卖出,促进了贵州的商品经济。来自发达地区的手艺人,他们不但设手工作坊,就地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而且还招收雇工和徒弟,传授外地先进技术,这是清代贵州手工业比明代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清代后期贵州各地出现了许多名优产品,例如仁怀的茅台酒、玉屏的箫笛、大定的漆器、贵阳的雄精雕刻、安顺的三刀(菜刀、剪刀、皮刀)等等。

南下西进支黔干部:建立新政权的骨干队伍

1949年,贵州解放,建立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同时迎来了一大批外省籍干部。从省直机关到地方基层,从工厂到学校,外省籍干部成为各级领导的主体。直到今天,他们的影响还广泛而且深刻地存在着。这批干部就是冀鲁豫根据地南下支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西进支队的同志。

在渡江战役取得全面胜利之后,中共中央下达了解放全中国的命令,第三野战军直捣福建,第四野战军开赴广东,第二野战军(以下简称“二野”)进军西南。二野命令解放贵州的任务主要由杨勇、苏振华指挥的二野第五兵团担任,务必“于11月20日前攻占贵阳、黔西,尔后以一个军留置贵阳地区,捕剿散匪,维护交通,兵团主力则应于12月20日以前经毕节进击宜宾至纳溪地带之敌,协同三兵团作战”。基于贵州在解放前党的基础十分薄弱,本地干部严重缺乏的现状,二野五兵团在接到上级命令以后,决定原先从山东菏泽南下的冀鲁豫干部,在完成建立赣东北解放区的任务之后,随兵团继续西进,接管贵州。1949年9月中旬,由原冀鲁豫南下的全体同志、江西地下党的部分同志、原赣东北区党委所属各级干校(包括区党委革命干部学校、卫生学校和上饶、贵溪、鄱阳、浮梁四个地委干校) 的学员,以及江西解放后参加工作自愿西进的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共9331人(干部5771人、战士和公勤人员3560人),正式组成西进支队。支队负责人是:司令员傅家选、政治委员徐运北,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申云浦。支队下辖5个大队,54个中队。这支队伍9月25日从江西上饶出发,沿途队伍不断壮大,到达湖南邵阳、芷江时,干部总数为9841人,战士和勤杂人员440 0多人,再加上支队在上饶出发前奉命到南京迎接二野南京军大分来贵州工作的学员875人,战士300人,参加接管贵州的干部总数为10719人,加上勤杂人员,共15000多人。他们成为接管贵州,建立全省各级人民党政机构的骨干。

18万三线建设者迁黔

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在特殊历史背景下采取的一项重大决策。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初见成效之时,中苏关系破裂,撤走专家,逼还贷款,又经受持续三年的自然灾害。60年代初,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西、北方边疆强敌压境,东部海峡对岸的蒋介石集团“反攻大陆”活动愈演愈烈,南方邻国越南正面临着美帝国主义侵略,整个中国已处在反动势力的包围之中。以毛泽东为首的国家领导人认真分析国际形势,断定战争很难避免。为了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本着早打、大打、打一场核战争的准备,中共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建设大三线的伟大号召。

贵州由于地处西南边陲的地理区位特征、山高林密洞多的地貌特征、能源、矿藏丰富的资源特征,被确定为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以铁路建设为先导,以国防工业为重点,使能源、钢铁、机械、化工工业相配套的三线建设在贵州很快铺开。1964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中共中央西南局和国家计委在四川西昌召开会议,强调了六盘水的基地建设问题,重申了此前已确定了061基地(航天工业)设在遵义地区、011基地(航空工业)设在安顺地区、083基地(电子工业)设在都匀地区等工程建设指挥机构的健全问题,初步勾画出贵州三线建设工业体系的布局蓝图。1964年10月14日,冶金工业部开始将大连钢厂、本溪钢厂、鞍山钢铁公司的部分设施向贵阳钢铁厂搬迁,贵州三线建设由此开始。从全国各地会集的铁路建设大军,从东北、华北、华东调集的煤炭勘探队伍,从上海、西安、重庆迁徙的纺织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从上海转移的电子、仪表、化工人员,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科技专家和工人陆续向贵州而来。仅1964年到1965年,随迁职工和家属就达8.26万人,到1978年三线建设停止时,迁黔建设人员已超过1 8万。这是解放以来贵州声势最浩大的一次外来移民行动。潘治富、张正东主编的《中国人口.贵州分册》对此有较详细的统计。仅贵阳、遵义、安顺、凯里、都匀的国防工业部门迁入人员(含家属)就有3.6万人,1965年六盘水煤炭基地从外省迁来生产建设者28850人。(资料来源:刘学洙、史继忠,《历史的理性思维》)

贵州生态农业

收集的资料: 一·关于贵州生态农业的建设 1·近日,在海南省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论坛上,德江县荣获“中国绿色生态天麻之乡”称号。 2·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生态农业发展座谈会议精神,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精心谋划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发展布局,探索山地现代农业发展新思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6月16日,毕节市农委举办生态农业发展座谈会。市农委副主任刘朝峰、市经作办主任陈林出席会议并作讲话。市农村能源建设与环境监测办公室、市植保植检站、农技站、土肥站和各县(区)农牧局(农办)及能源办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传达了《贵州省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并对2020年全省生态农业发展目标体系进行解读。各县(区)农牧局(农办)负责人紧紧围绕本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今后发展方向、相关对策建议、政策措施等展开讨论,市农技站、植保植检站、土肥站负责人分别就如何抓好生态农业发展工作作发言。 刘朝峰指出,近年来,毕节市在生态农业上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特殊的地型地貌、复杂的气候特征,对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剖析,并强调,一是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猪-沼-茶”等生态农业循环模式;二是鼓励支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规范农业投入品记录,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可追溯,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提升农产品质量;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当地龙头企业;四是严格控制农药、化肥、饲料等生产、经营和使用。 陈林在座谈会上详细讲解了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概念和区别,生态农业的概念,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区别和内在联系,并结合全市农业生产及生态状况,提出全市生态农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此次座谈会紧紧围绕生态农业发展工作展开讨论,深刻剖析制约毕节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为下一步生态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贵州喀斯特地貌生态农业模式

贵州师范大学(独立本科段) 毕业论文

题目:贵州喀斯特地貌生态农业模式 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 专业:旅游英语 姓名:龙迪 指导教师:刘讯(副教授) 完成时间:2011年12月 贵州喀斯特地貌生态农业模式 龙迪 摘要:贵州喀斯特地貌发育,山多坡陡田地少,水土流失严重,岩漠化现象突出,生态环境脆弱且日趋恶化.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

改善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条件、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贵州喀斯特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在贵州喀斯特地形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构和功能优化了的农业生态系统。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生产实践 一、引言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2002年,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专家反复研讨,推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术;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二、贵州生态农业发展状况贵州近二十年来生态农业和农村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生态农业有了较大进步,生态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农民的素质得以提高,科技意识得到提高,生态农业投入逐步增加,耕作条件不断完善,农业的徘徊局面初步打破,贫穷落后面貌有所改变,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生态农业产品市场供求趋于平稳。三、贵州主要生态农业模式三、(一)庭院生态特色农业型生态农业模式 三、(一)、1以能源建设为中心环节的家庭循环农业模式 在薪材比较缺乏的贵州地区,建立了结合沼气建设,在庭院搞物质循环利用,把厕所、猪圈、鸡舍和沼气池连通,沼气烧饭、点灯,沼气渣用来养蚯蚓喂鱼,所有的废渣和沼气水最后施入农田,这种模式从解决燃料入手,调整庭院内的系统内结构,提高了系统的总体功能,生态经济效益的同步增加。 三、(一)、2物质多层循环利用 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先培育食用菌类,菌杂做猪、牛、兔等的饲料,牲畜、家禽的粪便入沼气池,沼气渣用于培养食用子实体,沼气做燃料,沼气水用作农用肥料。 三、(二)、观光农庄型态农业模式

贵州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摘要:贵州山地资源丰富,适于发展生态农业。贵州已在思南、剑河等县实施生态农业试点,初步探索出猪、粮、果、沼(气)等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从贵州生态农业的试点来看,主要还存在观念落后、滥用农用物资、植被被破坏严重、土地石漠化、恶性循环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发展好贵州生态农业?本文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探讨。 关键词:农业生态农业 一、生态农业新释 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吸取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发展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要求不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用农家肥增加土壤肥力、用生物方法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护自己生存环境里的生态平衡。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主要是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 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生态农业应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有机性。即农作物不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而代之以有机肥料和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手段的作物栽培系统。它是一种消耗少、效率高、能持续导向环境良性转化的最佳农业生产系统。二是生态性。即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三是节水性。万物土中生,万物离不开水。生态农业要求使土壤、耕地和水资源得到最佳保护。四是链条性。农业内部参与循环的物体往往互为食物,以生态食物链的形式良性循环,循环中的各个主体互补互动、共生共利良性循环。五是绿色性。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甚至不使用化肥、农药,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无公害,生产中资源进化利用。 生态农业是循环农业的良性循环。农产品生产中推行清洁生产,全程防控污染,使污染排放最小化。农业内部能相互交换,互利互惠,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和良性化。如种植业的立体种植最大化减少化肥和农药的危害,养殖业的立体养殖要最大化减少饲料、兽药、生长素、添加剂恶性循环造成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农业产业间的层次相互交换废弃物,使废弃物得以资源化利用。 二、贵州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落后。笔者在贵州多年的农村工作中,最大的感触是农民的观念陈旧,农业技术落后,很多地方还要靠天吃饭。观念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决定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发展前景。在贵州农村,“等、靠、要”的思想还很严重。有一部分农民,甚至农村基层干部,满足于“酒满缸,粮满仓”,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很少,没有进取心。对于如何 生态农业发展研究贵州 黄建宏

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贵州的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也是建设美丽贵州的要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贵州建设可持续发展 一、文明建设的提出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实际上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必然结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永恒地发展下去。而如今,人类频繁的活动以致大自然受到严重破坏,伴随着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建设生态文明与全球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发展模式,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忽视了生态效益,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的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于贵州发展的重要意义 贵州省较其他省区其环境资源具有特殊性,这就决定了贵州省的发展道路必须要考虑贵州自身的特殊性。首先,贵州具有多山的的地形,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形成了独特的气候条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其次,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与丰沛的降水条件造就了独特的旅游资源。再次,贵州相对封闭的地理条件和多民族聚居的人口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其复杂的地质条件也使得贵州具有丰富

的矿产资源。所以说,贵州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前提是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贵州地处大西南地区,远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随着人类生产力和生产活动的不断加强,工业发展进程越来越快,使珠江中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其不良后果正在显露出来。针对这些情况,为实现整个珠江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全球有限的水资源和生物资源,贵州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13年,贵州遭遇了严重的特大干旱。地处贵州西部和南部的黔西南、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几个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区域时此次大旱的重旱区。许多行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其中农业最为严重。由此可以看到,贵州省生态环境所面临的的问题,不仅说明生态环境本身更加脆弱,而且会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贵州的生态建设已成为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贵州目前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 1、工业污染。由于贵州实行工业强省战略,省内的工厂企业越来越多,工业生产必然产生庞大的废弃物和烟尘等。目前贵州多数的工厂的生产模式均是粗放型,即只追求利益不考虑后果的工业模式,所产生的垃圾不经过处理便直接排向水里或者大气里,所以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形势特别严峻! 2、城市废弃物污染。随着贵州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大量外来人员涌入贵州。随之带来的便是严峻的城市问题。首先是生

贵州省旺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_中标190920

招标投标企业报告贵州省旺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本报告于 2019年9月19日 生成 您所看到的报告内容为截至该时间点该公司的数据快照 目录 1. 基本信息:工商信息 2. 招投标情况:中标/投标数量、中标/投标情况、中标/投标行业分布、参与投标 的甲方排名、合作甲方排名 3. 股东及出资信息 4. 风险信息:经营异常、股权出资、动产抵押、税务信息、行政处罚 5. 企业信息:工程人员、企业资质 * 敬启者:本报告内容是中国比地招标网接收您的委托,查询公开信息所得结果。中国比地招标网不对该查询结果的全面、准确、真实性负责。本报告应仅为您的决策提供参考。

一、基本信息 1. 工商信息 企业名称:贵州省旺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520600MA6HJ7QJ7Y 工商注册号:520600400032785组织机构代码:MA6HJ7QJ7 法定代表人:刘青平成立日期:2019-01-28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台港澳与境内合资)经营状态:存续 注册资本:50000万人民币 注册地址: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灯塔和谐家园二栋5-8号门面 营业期限:2019-01-28 至 / 营业范围: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禁止的不得经营;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应当许可(审批)的,经审批机关批准后凭许可(审批)文件经营;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无需许可(审批)的,市场主体自主选择经营。(花卉种植;鸡、鸭养殖及销售;旅游景区改造、管理、经营;房地产开发(除别墅、高尔夫球场外);水利、市政、隧道、管道安装,室内外装饰装修、园林绿化、智能弱电、钢结构、土石方工程施工;公路交通安防工程设计及施工;普通道路货物运输) 联系电话:*********** 二、招投标分析 2.1 中标/投标数量 企业中标/投标数: 个 (数据统计时间:2017年至报告生成时间)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以生态贵州为典型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探究 摘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由于有限的开发,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以贵州为典型的欠发达省份,山清水秀,环境优良,更应在生态环境优良的条件下,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与跨越式发展相协调…… 关键字:美丽贵州、生态优势、生态建设、跨越式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亡则文明亡。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生态文明建设也终被提升为国家战略,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 (引诉)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由于有限的开发,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以贵州为典型的欠发达省份,山清水秀,环境优良,更应在生态环境优良的条件下,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与跨越式发展相协调…… 生态文明是一种高级文明形态,是现代文明体系的基础,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发展生态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生态经济是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 贵州独特的地质地貌和区位、良好的生态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湿润的立体气候等,加上千载难逢的开发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使贵州具有发展生态经济的天然优越条件。同时,发展生态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符合贵州省情的必然选择。 多年来,贵州一直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了相应的部署和政策措施,努力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1988年,经国务院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