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研员核心素养_教研转型背景下的新修炼_罗滨

教研员核心素养_教研转型背景下的新修炼_罗滨

在新高考背景下,教研员面临来自课程、教师、学生、教学等多方面的挑战。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自主研制

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确定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10项指标的教研员素养框架。在建立团队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通过积极优化队伍结构、创新研修机制、开展课题和项目研究等路径,多渠道多方式提升教研员核心素养。

教研转型;教研员核心素养;新高考;“进修书院”;“三级联动深度教研”;教师教育资源联盟;“私人订制”;“众筹学习”G63B 

1002-2384(2016)04-0015-03

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罗 滨(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北京 100195)

教研员核心素养:教研转型背景下的新修炼

务院2014年9月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新高

考强调育人为本,着力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也是教育改革的难点和热点。在此背景下,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了巨大挑战。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以下简称海淀进校)在对区域教研工作面临的挑价单一、教师发展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如何满足学校和教师需求,引领他们的发展方向?区域教研部门尤其是教研人员面临新的挑战。

1.?学校课程供给转型升级需要支持

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围绕学生核心素养构建课程体系。学校落实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需要强调课程的整体性,统筹规划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内容和结构;注重学段之间的课程衔接,关注学科之间的关联,整合好学科课程和跨学科课程、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

注释:

①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北京市海淀区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研究”(课题编号:ABA14019)的研究成果。

等。学校要调整课程供给结构和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和可选择的课程、学习资源、学习环境。这就需要课程供给端转型升级,因此也对教研员提出了挑战。

2.?教师真正读懂学生需要指导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来思考教育供给。当前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已从比记忆、比计算,转向比创新和比想象。互联网、移动终端带来的网络学习日趋常态,学生中“数字原住民”越来越多,依靠新技术快节奏获取信息、交流信息更加常态化。学生喜欢自己选择课程,喜欢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学习经历分享,都互为学习资源。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对国家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二度开发,集中精力从事创造性活动,更多地帮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这些都要求教师真正读懂学生,真正走近学生。在这些方面,教师也需要教研员的有效指导。

3.?教师课堂教学改进需要持续支持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需要教师深度理解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整体把握学科课程内容、选择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创设真实情境组织学习活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做实验的过程,是学生合作解决问题、修订错误的过程,更是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学生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经历成功和挫折的过程,才能在掌握学科核心知识的同时,把握学科本质和思想方法,发展高级思维能力,逐步

15

FEATURES

中小学管理?2016 / 04

本刊视点

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从关注“学科知识”到关注“核心素养”,从单一考试到持续性评价,对教师都是巨大的挑战。教师需要同伴研修,更需要教研员持续的、高水平的专业支持。

4.?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需要满足

教师专业发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当下教师关于课程和教材的知识、开发课程的能力、设计实施学生项目式学习的能力、组织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能力、持续性评价学生发展的能力等都需要提升。海淀区基础教育名校林立、名师云集,学校需求多样,教师群体类型多、学历差异大、实践经验差异大、个性化需求增加,如何做到点面结合?这对教研员如何有针对性、实效性、精细化、个性化地引领和指导教师,提出了巨大挑战。二、定标立制,明确教研员素养新框架

新挑战呼唤新思路。教研员应该是区域师德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具有优秀教师的专业素养,更要具有前瞻性、学习力等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具有面对挑战、积极解决问题的教研智慧和勇气。2012年,海淀进校按照教育改革要求和区域实际,对单位的职能定位、工作任务、工作机制、发展战略进行了大幅度的动态调整和创新。在此基础上,海淀开始研制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以推进教研队伍建设。

标准的制定从给优秀教研员画像开始,经历汇总提炼、文献梳理、分组讨论、梳理修订、专家研讨、再分组研讨、校务会研究七个轮次的讨论。我们最终确定的教研

员素养框架包括专业精神、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三个维度10项指标,共计20条内容(见表1)。

专业精神是教研员工作的内驱力,体现了海淀进校对区域教育的责任与担当,体现了教研员不断自我超越的工作态度。专业知识是教研质量的基础,教研员只有专业知识精深、课程意识强,重视对课程育人的研究和指导,才能提高课程育人水平;只有更加关注教师的真需求,才能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指导和服务。专业能力是教研品质提升的保障,教研员只有围绕关键领域与核心环节,拓宽研究的广度,增加研究的深度,才能发挥优质课程资源的示范引领作用;只有加强“学”与“教”的关键问题研究,基于真实问题,基于客观事实和可靠的数据,科学地进行教学分析并指导,才能推动教学提质增效。

三、聚焦关键,加强教研员核心能力新修炼

为充分发挥教研部门“现代化立交桥”的作用,我们应为学校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将国家课程标准与教师教学、将自主研修与同伴研修、将问题解决与教学改进联结在一起。为此,我们要着力提升队伍的教研能力,努力锻造一支“多岗位胜任”的教研队伍。

1.?明确愿景,明晰职能,建立团队共同价值追求

共同的价值追求能够统一思想、凝聚力量。2012年,海淀进校成立40周年,全体教职工提炼出“进修精神”,即“责任与担当、团队与研究、拼搏与奉献、海纳百川、协同创新”;同时明确了做“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的发

16FEATURES

中小学管理?2016 / 04本刊视点

展愿景,以支持海淀区“世界一流”的教育发展目标。

区域教研部门要基于区域教育定位和教育改革实际做好服务工作;教研员在服务学校时,要基于课程育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资源建设、教师发展等方面深入研究和系统指导,更加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基于此,海淀进校确定了五大职能,即区域的“课程指导、教学研究、质量评价、资源建设和教师发展”中心。

2.?优化结构,普及+“私订”,整体提升队伍素养

其一,通过引进人才调整队伍结构。为了更好地发挥海淀进校的五大职能,我们引进课程、评价和资源等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博士后)人才16人,调整了教研队伍的专业结构和学历结构;引进优秀的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提高了团队解决实践性问题的能力。

其二,通过系列培训提升整体素养。我们设立“进修书院”,统筹规划教研员培训的课程内容和形式,规划系列主题,持续跟进培训。比如:我们将通识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问题解决相结合,全员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跟岗学习与经验分享相结合。全员培训重在解决教研的方向和理念问题,达成共识,共谋发展。例如:我们举办了“学科本质与创新实践能力”“面向未来的教研培训”“学科核心素养与研训创新”等主题培训。

其三,通过“私人订制”促进个性化成长。专题培训重在解决部门教研员实际工作困难,提高履行职能的水平。例如:我们举办了“互动式”教研活动组织、创新能力培养等专题培训。“私人订制”意在解决教研员的个性发展需求问题。例如:我们开发了赴北师大“访学”高级研修项目,26位教研员先后带着自己的课题走进北师大做访问学者,在导师的研究团队中进行为期一年半的研修。

3.?创新机制,协作共享,提升教研能力

其一,部门之间立体协作。海淀进校建立了“学科纵向贯通横向融合、学段纵向衔接横向管理、部门纵向分工横向协同”的立体化工作模式。这样有利于各部门教研员之间加强合作,形成合力。例如:海淀区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学科教研基地”建设,此举有利于创新学科校本教研形式,增强教师课程意识,解决教学关键问题,培育学科名师团队。在建设过程中,区教委行政推动,教研部门研制标准并进行学术指导,培训部门进行教学副校长的校本研修专题培训。目前,83个教研组已经行动起来,“学科教研基地”建设的过程就是优秀学科教研团队形成的过程。

其二,三级联动深度教研。“三级联动深度教研”机制,指校本教研、联片教研、区域教研优势互补。(1)区域教研,重在把握方向和理念、调研需求、规划研修课程、组织实施、跟进评价等,实施研训融合,解决共性问题。(2)联片教研,指教研员将地理位置相近、规模中小的学校结成研修共同体,聚焦共同的困惑,发挥共同体不同学校的学科优势,在教学实践改进中解决问题。(3)校本教研,由教研员指导各校教师解决本校教学难点,如探索“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长短学时”、校内校外课程统筹等具体实施的问题。

其三,资源共研共建共享。海淀进校牵头,与高校、出版社、各地市区教研部门16家单位成立“教师教育资源联盟”,强强联合建立联合攻关的机制,实现教师教育资源的“共研共建共享”。此举为“十三五”教师培训奠定了基础,为按需施训、跨地区选择课程网络研修、满足“私人订制”培训奠定了基础。

4.?持续改进,“众筹学习”,提高教育质量

我们注重开展课题和项目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海淀进校坚持“团队研究”和“实践取向”,实施了“促进学科能力发展的教学改进”“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研究”“基于学法指导的教学改进”“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研究与实践”“基于学业水平分析的反馈改进”等30余个项目,重点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项目为载体,我们建立了研究、实践、改进和追踪机制。每个项目都由教研员牵头负责,整合高校专家和一线骨干教师资源,建立协同创新解决问题机制。多个项目交叉并进,提高了教研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研员也在研究中提炼了新的经验,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面对新高考,我们转观念、转方式、补短板,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参与,从个体研修到群体协作,解决关键问题,引导教师开展有效教研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同时,我们还坚持共享发展,提升教研工作的整体实力。我们开展横向合作、纵向统筹,带领广大教师解决难点和困惑,助力未来教师发展。未来的教研工作,我们还要体现教师研修的“众筹学习”,支持移动研修,通过教师群体发展提升区域教育质量。

?(编辑 许丽艳)

17

FEATURES

中小学管理?2016 / 04

本刊视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