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盐城市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盐城市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盐城市中小学“十二五”德育科研课题

《农村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盐城市大丰区小海镇南团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德育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回归生活是改变传统德育方法的必由之路。德育要关注、指导和引导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帮助受教育者在参与和创造自己积极的道德生活过程和实践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其道德心理,形成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道德人格。当前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态度、生活态度、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同学对参与社会活动缺乏热情,对父母缺乏关爱,对同学缺乏关心和帮助,自理能力太差。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形成良好思想品质和文明行为的最佳时期,也是建设良好行为习惯的临界期。那么,针对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结合学校生活实际,我校开展了《农村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

1 、小学德育课堂教学: 本课题研究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

2 、生活化:生活化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关注社会、

关注生活。即“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

3 、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小学德育教学中,从各个年级段学

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德育,学习德育促生活。它体现了“德育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在周围的事物中学会感悟、品味,并学会用生活化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本课题研究的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包括两层意义:(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二)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而且多方面素质得到主动发展。本课题在教学生活化的思想指导下,主旨是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具体的操作策略。

三、理论依据:任何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产生都有其深厚渊源和理论基础,德育生活化亦如此。基于此,我们试图从教育学角度、哲学角度探究德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在西方,以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论最有影响;在我国,儒

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德育资源,而近代教育家陶行

知先生可称为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生活教育思想与理论中包含了德育生活化的诸多理念,给德育生活化研究以很大的启迪。

(一)教育学依据1.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教育论着《爱弥儿》中阐述了有关生活教育的思想,认为教育即儿童的生活本身,教育、道德教育要寓于儿童的“自然

生活”中。教育应遵循儿童的天性,遵循儿童的自然成长、自然生活的秩序,儿童是拥有善良本性和自由意志的人,当儿童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确立时,教育必然指向儿童的现实生活本身,而不仅是为儿童的未来做准备。因此,教育的目的是使儿童过上一种自然的生活,成为一个自然人。他还指出道德教育不要违背儿童的天性,应符合儿童的实际生活需要和生活过程的秩序,让儿童在自身的生活过程中来获得道德体验、养成道德习惯,最终道德教育的目的应指向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可见卢梭的自然教育倡导的教育回归自然生活为后来的生活教育提供了思想基础。

2.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

美国的杜威是西方现代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针对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脱离,与儿童生活实际脱离的现状,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重要命题,强调了教育具有生活意义。杜威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

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 为:“学

他认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意义,我们的学校

不再是脱离社会生活,专为学习功课的场所,而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团体,在这个团体里,学校和生长是现在共同参与活动的副产品。其次,校内学习应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在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不能有两套伦理原则,一套为校内生活,另一套为校外生活。杜威指出教育的生活意义还在于教育是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他认为:“我们的社会生活正经历一个彻底的和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社会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 。

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经过多年的教

育实践并在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生活教育学说。与杜威不同的是,他从教育的角度看生活,赋予生活以教育意义,通过一种好的生活方式来获得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是他生活德育思想的三大基础。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游泳也是如此,游泳是在水里的事,须在水里学,在水里教。”道德是要通过生活表现出来,所以也要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教。

(二)哲学依据(儒家哲学)

在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中,拥有许多优良的德育传统,其精华绵延数千年而不衰。而儒家德育思想是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它特别强调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的密切联系,持“生活即德育”的大德育观。因此,在生活德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儒家丰富的德育传统为现代德育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根基。但是随着孕

育儒家文化的社会结构的解体,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德育传统一度被当作阻碍社会进步的包袱而遭受批判,特别是“文革十年”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使我们的家庭德育、社会德育、学校德育从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都失去了儒家德育传统的根基。儒家德育传统特别是儒家德育生活化传统与现代断裂,使德育脱离了生活实际,呈现“假大空”现象,家庭传统美德、社会公德一度丧失,学校德育表现为:泛政治化、理想化、功利化的倾向,实效性很差。“在思想和文化范围里现代决不可以和古代脱节。任何一个现代的新思想如果与过去的文化完全没有关系, 便有如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决不能源远流长,根深蒂固” 。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对儒家德育传统资源发掘、整理、分析和甄别,做出现代性的诠释。所谓“现代的诠释”,不是把古人现代化,将今人的思想作为标签贴在古人身上,而是要求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优秀的儒家德育传统资源中所包含的具有积极意义的生活德育的东西,予以发掘、提炼,并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涵义,使它有可能和现代衔接起来,最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整合。为学校德育改革提供历史的经验与借鉴。

四、课题研究主要目标及内容:

本课题研究依据生活德育理论、活动德育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合作学习理论、人境交互决定论等理

论,在继承和弘扬小学德育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及社会性发展的规律,探索提高《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效的创新教学方法、模式及策略,探索《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理论,为形成小学德育课程的一套新的教学理论不懈努力,为新课程的实施、为提高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实效、提高新一代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新时期需要的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目标为:

1、新时期学生品德发展特点、规律研究的突破。新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校园文化、家庭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发展发生着特别重要的影响,本课题力争在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规律的探讨上有新突破。

2、探索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德育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力求在品德培养回归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真实地反映儿童生活,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体验、感悟,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社会价值观方面有较大的突

破。

3、探索符合学生品德发展特点、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力争在如何激发学生道德需求、密切联系学生生活、鼓励学生道德实践、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上有较大的突破。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德育生活化的理论框架研究。在充分占有文献资料的

基础上,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思考与梳理,对小学德育生活化

的内涵、特质、价值观、学生观、活动观及德育生活的原理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建构起小学德育生活化的理论框架。

2、研究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路径。从关注学生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角度,突出德育的“生活化”特性,体现德育方法的实践性,德育途径的开放性。

3、提炼出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几种实践操作模型。在具体的实施中,分学科教学中的生活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生活德育,班级管理中的生活德育,班队活动中的生活德育等方面展开研究。

4、《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研究。如:联系生活、自主感悟、合作互动、社会践行等方面的研究。

5、小学德育生活化的评价研究。在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经验阅历、信念理想、主体特征,进行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的品德评价。因人育德,打破传统道德的一元价值取向,允许中度道德和低度道德的存在。

五、研究方法

1、比较研究法。比较分析国内外德育课程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2、观察法。在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有计划、有目的

地观察,以收集被实验学生的品德行为表现材料。主要采用:

A、结构式观察。事先设计好观察内容和项目,制定好观察表

格,在实际观察中严格按观察计划、步骤进行观察、记录,以取得比较系统的观察材料。

B、非参与观察。以旁观者的身份,置身于调查对象之外,有

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以获得比较客观、真实的材料。

3、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测验等书面形式间接地考察、了解学生,获取材料,或运用访问、座谈等方式直接考察、了解学生,获取材料。主要采取现状调查研究、发展调查研究、比较调查研究、专题调查研究、典型调查研究等方式。

4、实验研究法。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进

行实验研究,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德育课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经验。

5、行动研究法。遵循行动原则、发展原则、生活化原则、社

会化原则对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学生品德发展特点、适应学生

品德发展的教学模式、方法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边分析研究,边行

动改进,以提高研究质量,解决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6、经验总结法。认真总结广大教师的德育实践经验及德育实践中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整理,使之从具体到一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