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教学设计

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教学设计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

元夕》教学设计">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罗代国国国

那景

那人

那情

——走进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西乡中学

万春晓

教学目标:诗词中如何刻画典型形象。

教学重点:词中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的关系

教学难点:“那人”和词人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解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重温名句

背诵辛弃疾的名句名篇。

醉里挑灯看剑……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永遇乐

京口北固停怀古》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辛词中有直捣黄龙的豪迈也有英雄气短的无奈。但是在他慷慨悲愤外还有另一种境界,那就是抒写清新明丽的草野乡间生活: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清平乐

村居》

结:传世佳作分为三类:

英雄气

儿女情

乡村语

今天我们就随同辛弃疾一起走进元夕灯节,去领略那景、那人、那情的风采。

自由诵读课文,课下注释。

(二)解题:“青玉案”词牌名,规定词的格式。“元夕”词名,关乎诗词内容。

问:词按风格可分为哪两大流派?

那么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词到底是什么风格的呢?

二、一读感其形(整体感知)

问:用一句话概括词的内容。(时间

地点事件)

三、再读揣其意(深入探究)

词中的主角是谁?词中是描摹她的句子是?她出场前的大量笔墨有何作用?

1.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元宵节的盛况的?

A.焰火:如花树如星雨——形态之美。

B.车马:宝马雕车香满路——服饰华贵,观者之盛。

C.音乐:凤箫声动——音乐美妙。

D.花灯:玉壶光转——光彩夺目

E.士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妆扮、情态之美。

总结: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是衬托“那人”的。越写灯火热闹,越见“那人”孤高的品格。而灯火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词中连用两层衬托来写人的。

那些人——热闹

狂欢

(渲染

衬托)

(格格不入,不合流俗,自甘寂寞,清丽脱俗)

那人——阑珊

落寞

展开想象“那人”长得怎样,穿着怎样?表情怎样?

(戴望舒的《雨巷》)

四、三读悟其情(品味鉴赏)

想起《诗经》中的一首诗: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云。——《诗经·郑风》里的《出其东门》

人山人海,变成无人之地。眼前只有自己心仪的女子。《诗经》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这首诗成为脍炙人口,抒写痴情专一的爱情观。

讨论:你觉得本词的主题是关于爱情的吗?“那人”是词人的“意中人”吗?结合“知人论世”,探究

“那人”的形象含义?(小组讨论)

知人论世。鉴赏古诗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知人论世”: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能帮助我们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辛弃疾的具体生平经历

1.在北方:英勇抗击金兵

二十二岁时,曾聚集二千人,参加耿京的起义军。曾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擒拿回建康。

2.南渡后:三起三落(“任职地方官”与“闲居”交替)

(1) 二十三岁后,只担任转运使、安抚使等地方官职。

四十二岁(1181),受弹劾被免职,归居上饶。

(2) 四十八岁(1187),在福建任职。后又遭弹劾免职,闲居铅山。

(3) 六十四岁(1203),被主战派起用,辛弃疾为之一振。六十六岁(1207)重回故宅闲居,年老多病,九月卒。

题临安邸

林升(宋代)

相关文档
  • 破阵子公开课教学设计

  • 辛弃疾词二首优秀教案

  •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