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3讲 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第3讲 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第3讲 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第3讲 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第3讲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课程目标

课程结构

新课程结构的特点

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政府、社会和家庭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办教育,教师花费如此多的时间与精力工作,学生如此辛苦地学习,然而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既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不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第一节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概述

(一) 课程目标的功能

?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活动和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界定,它主要通过课程方案(或课程计划)以及其中的具体学科体现出来,如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数学学科的课程目标等。

?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人泰勒( R . T yler)认为任何课程的设计都必须深入思考如下问题:

?1. 学校应该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2. 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才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3. 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 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二) 课程目标的确定

1. 明确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1) 社会本位的课程目标。这种课程目标主要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它规定了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的标准;但是,具有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容易忽视课程对学生自我发展的价值,或者说它忽视了课程在学生个性塑造上的价值。

社会本位的课程目标在关注人的社会性的同时,却忽视了人的自然性和个体性,以这种课程目标培养出的人才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往往会被异化为社会发展的工具。

?(2) 学生本位的课程目标。这种课程目标主要强调课程的个体发展价值,它规定了能够自主经营人生的富有个性化色彩的人的发展标准;但是,具有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容易忽视课程对社会发展的价值,或者说,它忽视了课程在培养社会建设者上的价值。基于学生本位的课程目标在倡导个性张扬的同时,却忽视了社会对人的一般性要求;以这种课程目标培养出的人才在保持个性张力的同时,往往会缺失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向心力与合作意识。

?(3) 学科本位的课程目标。这种课程目标主要强调课程的学科发展价值,它规定了作为学科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但是,具有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只适用于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不广泛适用于所有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不适用于作为社会一般劳动者的培养。

?三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各具长处,也有难以克服的先天不足,课程目标的确定不应偏执于某一种价值取向,而应从这三个维度分别进行研究和思考,进而寻求其最佳结合。

2. 考察影响课程的各种因素

?第一,研究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

?第二,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和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标准的要求;

?第三,研究具体学科领域的专家对本学科发展现状的概括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课程目标的确定需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本国(或本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本国(或本地)社会各领域(包括政治制度、民族文化、经济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等)的发展现状对学生发展和课程与教学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和具体特征,其他国家(地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趋势与共同特

征等。

二、基础教育各阶段的课程目标

1. 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发展目标

?健康:

?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语言:

?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社会: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科学:

?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艺术:

?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2. 义务教育课程目标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 普通高中课程目标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三) 新课程目标的时代意义

?1. 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转变

?以往的课程目标的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即课程目标要求通过课程与教学活动以及学校教育的其他活动为国家、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没有对学生的个体成长或个性发展提出一定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新课程目标改变了以往过于强调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学生为核心,从学生发展的视角,对学生在与自我、自然和社会交互作用中所必需的素养进行了规定。在这些目标中,既有对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要求,也有关于学生自我成长的要求,还有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2. 对以往学生的发展要求进行了新的界定

?新课程坚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基本法则。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界定为“ 适应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即那些有助于学生在不同境况下不断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需要学生掌握,而那些纯学术化或专业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再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学习和掌握。

?3. 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目标

?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各项基本素养,它包括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进行劳动的基本技能、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科学与人文素养:

?科学与人文素养不仅包括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而且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即实事求是的态度、追求真理的信念、关爱和珍惜生命的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识等。

?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新课程将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作为学生发展的一项要求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首先,它表明课程开始关注人的自我生活。这是课程关注人的个性教育和生活教育的一个开端。

?其次,它意味着学校课程将发生重大改变,一方面使得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将会出现生活化的课程,另一方面也将使得传统的课程不同程度地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而使这些课程焕发出无限的活力。

?再次,它其实隐含了养成学生价值观的要求,因此,在塑造学生心灵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第二节课程结构

?一、课程结构的内涵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中所包含的各种课程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形态,即课程类型之间的关系形态、科目之间的关系形态、科目内容之间的关系形态、课程规定性与开放性之间的关系形态等。

?具体来说,课程类型的关系形态是指不同课程类型之间所形成的比重关系,如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例关系,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比例关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以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比例关系等;科目之间的关系形态是指同一课程体系中不同科目之间形成的比例关系,如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品德等科目之间的比例关系;科目内容之间的关系形态是指同一科目中不同内容之间所形成的比例关系,如概念、原理、应用等知识的比例关系。

二、课程计划

?新课程的计划主要有两个: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方

案。

(一)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1. 课程方案

?2. 说明

(二) 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方案

?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方案于2003 年颁布,将于2004 年开始实验。

?1. 课程方案

?2. 说明

第三节新课程结构的特点

一、体现了全新的课程结构原则

?1. 均衡性原则

?新课程在结构上所倡导和实现的均衡性试图改变以往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低下、知识体系相互隔离、所学知识远离现实生活的状况,引导学生在掌握课程内容的同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能够积极开展探究活动,能够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实现素质的均衡发展。

?2. 综合性原则

?课程综合化的三种途径:

?第一,开发并设置学科性的综合课程,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历史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这些课程实现了对特定学习领域内容和教育价值的统整。

?第二,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该课程由国家制定开发指导纲要并规定课时比例,其具体内容由学校自行开发。

?第三,在分科课程中实现课程内容的统整,即以综合的方式处理并实施分科课程的内容。

?课程综合化的价值:

?第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地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生活化和社会化程度;

?第二,有助于学生综合地把握知识并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第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四,有助于增进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和互动。

?3. 选择性原则

?第一,地方和学校依据其现实的教育状况,积极创造条件,有选择地实施国家课程,如地方或学校可选择艺术、历史与社会、科学等综合课程,也可选择音乐、美术、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分科课程。

?第二,在普通高中阶段增设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占总课时量的三分之一。

?第三,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有选择地学习一定的课程;同时,学生还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选择不同的主题活动。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

??°我的孩子已经两次进入高考补习班了,不知这次高考能否成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家长费尽了心血,家庭生活再拮据,都会想尽一切办法供孩子读书。我的孩子也不是不用功,从上学开始,他几乎没有多少休息的时间,特别是进入高中后,孩子几乎没有一天休息过。我们觉得供孩子读书很苦,而孩子觉得更苦,但考不上大学,这么多年的辛劳岂不是白费了吗?! 邻居家的孩子高考失败后便开始工作,他说所学的知识对他的生活和工作没有任何帮助。其实,如果孩子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对他本人的生活和工作有价值,我们也就不再要求孩子一定上大学了。现在学习的知识只是对考大学有用,对孩子的生活和工作没用,所以,如果孩子考不上大学我们一家的努力都前功尽弃了,孩子也变成了一个废人?,我们心不甘呐------一位家长如是说。

?一位企业人事经理说,“这几年做企业人事工作,我感触最深的是应聘的人才似乎…满腹经纶?, 但却一无是处。他们只会做题、应付考试,或者复述书本上的东西,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道如何解决了;换言之,他们既没有…活学?,更不会…活用?,知识对他们来说实际上是一种负担。另外,几乎所有应聘人员的动手操作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很差,更不用说创新能力了。在已经录用的员工中,我们还发现他们缺乏必要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历越高、毕业学校的名气越大,问题越突出;众所周知,员工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甚至高于员工的业务能力;至于这些员工的生活能力就更差了,大多数的年轻员工不

会生活,也不懂得去生活,生活没有情调,更没有品位。总之,为了我们企业的发展,也为了营造企业文化,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去重新塑造他们,这种塑造几乎从零开始。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或许有很多,但学校教育需要承担的责任应是最大的。所以,我们呼吁各级学校调整教育目标,改变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评价标准,为社会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解读

课程目标与内容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包括四部分: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附录 1.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涵盖以下内容:一是课程理念,二是课程目标,三是实施建议。下面,重点对课程目标与内容予以解读,并从策略、思路、方法等方面提出建议,供老师们参考。 (一)把握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 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需要教师切实把握。 1、了解课程总目标 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与内容”,包括“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两部分。“总体目标与内容”与原来的“总目标”大同小异,只是在文字的表述上做了一些修改。 这个部分的修改,强调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特点。开头部分增加了如下一段话:“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里特别强调了“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教学中不可把三者分割开来。 课程总体目标一共有如下十条: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 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 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以上十条,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第1、2条,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第 3、4条,侧重于“过程与方法”。

一《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课程目标包括的内容

一、《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课程目标包括的内容: 1、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知识与技能●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 级) 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经历从日常生活 中抽象出数的过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 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认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 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

2018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8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与内容模板

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课程标准编写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编写说明”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课程的性质即指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等。任务指说明课程的基本类型、基本属性和为实现培养目标所承担的任务。 2.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学完课程后,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分别应达到的程度。教学要求可根据课程的性质使用相应的定性词汇,对教学内容作不同层次的要求。例如:有关定义、定理、性质、特征等慨念的内容可按“知道、了解、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计算、解法、公式、法则等方法的内容,可按“学习、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实验(实践环节)可按“观察、学会、掌握、应用”等几个层次要求。 3. 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说明本课程教学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及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实验仪器、设备、教学辅助设施等。 4.实践环节:提出本课程所学需要的实践环节,如实验、上机、课程设计、课程实习等,确定其名称、主要内容与要求和学时分配。 5.学时数分配:说明学时数(用表格形式表示),分章列出讲授、实验、讨论和习题时数等。 6. 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简要说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及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7.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8.课程考试与评估:简要说明本课程的考核形式及评估方法。如:考核形式:应用性独立作业、课堂回答和解决问题、闭卷考试几种形式相结合。评估方法:注重多元评价,知识与能力并重;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并重;学校职能部门评价、教师自评、互评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发挥评价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激励性功能。 9.一些说明:可对本课程相关问题,如教学内容的详略和增删处理上等作一些补充说明。 第二部分为“教学内容纲要”部分。这一部分是对课程内容的具体说明,具体的教学内容要按章节顺序编写。 每一章要说明以下3项内容: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3.教学重点和难点。 每一节要详细说明本节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内容详略以能表达清楚知识、技能的范围和深度为限,充分反映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体现出课程的特点。

小学语文各年级知识结构图

小学语文各年级知识结构图 一年级 一、拼音 1. 声母 2. 韵母 (1)。单韵母 (2)复韵母 (3)前鼻音韵母 (4)后鼻音韵母 (5)特殊韵母 3. 整体认读音节 4. 大小字母 5 声调 二、字 1.笔顺 2.识字 a.形近字 b.会意字 c.形声字 d.多音字 e.多义字 3.生字组词

1.反义词 2.量词 3.叠词(AABB 式) 三、句 1.看拼音写句子 2.关联词 .. 因为.... 所以…..、....... 一边 ... 一边3 造句 …….像……、……..从……、……来……. 3. 疑问句 四段 1. 认识自然段. 2.在自然段前面加序号 五、口语交际 1 看图 2.按顺序说 a从上到下 b.从左到右 c.从中间到两边 d.从景到人

1. 古诗 2. 对子 3. 儿童诗歌 4. 谚语 二年级一字 1.识字 a.形近字 b.会意字 c.形声字 d.多音字 e.多义字 2.熟练识字方法 3.生字组词二词 1. 写 a 看拼音写词语 b 多音字组词 2词语搭配 3积累词语 a. 四字词语 b. 成语 三句 1认识句子a比喻句 b 拟人句

c. 反问句 3. 写句子 a.运用标点符号写句子(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b.联系上下文写句子 四段 1. 背诵片段 2. 理解段落内容 五口语交际 1 制定计划 2.听别人讲 3. 学会转述 六习作 1.培养写作兴趣 2.学写 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3.拓展 学写日记 七积累 1. 儿歌 2. 谚语 3. 古典诗词 4. 名言警句

三年 一、字 1. 学写钢笔字 a.练字必须有正确的姿势 b.练字必须有正确的执笔和运笔方法 c.注意钢笔字的笔法 2.识字 a.形近字b.多音字 3.生字组词二词1写 a看拼音写词语 b 生字组词 c 多音字组词 d近义词反义词 2.积累词语 a. 成语 b. ABB 式词语 c.“又”字结构词语 d.“不”字结构词语 e.表示时间快的词语 3.了解词语 a. 褒贬及中性词 b. 定状补词三句 1. 认识句子

课程目标体系

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 1、课程发展小组 建立幼儿园课程发展小组,具体负责幼儿园整体课程的规划和发展。课程发展小组人员的构成: (1)园长、业务园长、教学助理、行政助理 规划幼儿园总体课程,决定各类型活动之间的时间和比例;制定和调节不同季节的作息安排;负责课程与教学评价;组织有关课程调整和发展的会议;落实课程的配套措施;深入研究课程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负责组建幼儿园课程资源库等。 三、幼儿园课程的理念与特点: 1、幼儿园课程的理念 遵循《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及其《课程指南》中基本理念是以幼儿发展为本。满足每个幼儿对安全与健康、关爱与尊重的基本需要,并为幼儿提供平等的学习与发展机会;与幼儿阶段的学习特点与身

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个体差异,体现个别化教育。 2、幼儿园课程的特点:互动整合生活性 互动:在活动中强调师师互动、师幼互动、家校互动,通过这些互动,丰富课程的内容、提高课程实施效果。 整合:一是先进教育理论与领域内容的整合:将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创设开放多元的环境,选择丰富的学习内容,让幼儿在教学中得到发展;二是幼儿的一日活动与领域内容的整合:将幼儿的一日生活看做一个整体,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一日活动中生活、游戏、运动、学习四方面的整合;三是各类环境资源的整合:包括心理环境资源、物质环境资源、家长资源以及社区环境资源。 生活性:第一,在生活的过程中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与人相处的态度及基本的常识;第二,由于幼儿的思

维是形象的、直观的,只有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与大量的人、事、物的相互作用,通过交往、参与、探究获得知识,习得态度,体验情感,形成个性,因而从生活中学习就成了幼儿学习的必然要求。课程必然带有浓厚的生活特征,课程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课程实施更要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但并不意味着要把课程与日常生活等同起来,混为一谈,而是要合理地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四、幼儿园课程目标: 1、课程总目标 总目标:通过幼儿园课程实施,促进幼儿健康水平以及情感、态度、认知能力各方面的发展,使幼儿成为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儿童。 具体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6.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三)习作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三四年级语文教学目标与内容

三年级、四年级语文教学目标与内容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写话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五、综合性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1) 第一部分前言 (2) 一、课程性质 (2) 二、课程基本理念 (2)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 三、课程设计思路 (3)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4)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5) 第一学段(1~2年级) (5) 第二学段(3~4年级) (6) 第三学段(5~6年级) (8) 第四学段(7~9年级) (10)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12) 一、教学建议 (12) 二、评价建议 (16)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16)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17)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17)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7) (五)具体建议 (17) 三、教材编写建议 (20)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21) 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21) 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25) 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25) 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26) 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28)

第一部分前言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

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达成 王荣生

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达成 王荣生 新世纪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 九年义务制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树立了体现时代精神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尽管标准研制和目标的制订还有一个完善的过程,但目前的中心任务,无疑应该是标准的实施。实施,意味着要获取成功;而成功的标志,是目标的有效达成。如何达成目标,则关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问题,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 一方面,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指引着、蕴涵着课程与教学内容,语文实验教材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正在做出努力,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也摸索了一些适宜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至今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还没有得到澄清和纠正,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种种严重的问题仍明显地存在着。 有人以为,确立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似乎也一并完成了。这种想法实在要不得;因为它混淆了目标与内容这两个有区别的范畴,也模糊了语文课程目标与其他课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差异。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从总体上看,属于“能力目标”或者叫“素养目标”,这与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内容目标”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说,“内容目标”往往较为具体、较为直接地含概着乃至规范着课程与教学内容,比如《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描述其主要特点”,

这里所说的“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就有确切的所指,即中国历史上的分封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古代东方的君主制、古希腊的民主制、近代欧美国家的民主制和君主立宪制等。而能力或素养目标,往往并不直接、具体地规限课程与教学内容,对期望学生达到结果的描述(即目标“是什么”)与为达成目标而选择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即“教什么”)之间,存在着种种较为复杂的关系。比如“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比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要达成这些目标该“教什么”?答案是需要研究,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择或研制合适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这就好比是登山,登上山顶是既定的目标,选择什么方式登上山顶构成活动的内容。如果有人就住在山顶上,那么对他来说,就不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如果有人选择徒步攀岩,那么就需要做诸如挑选鞋子、熟练攀岩工具等工作;如果有人决意缆车前往,那么就需要做与装载缆车相应的一系列工作;如果有人想驾驶直升飞机降落到山顶,那么他所要做的工作就与前面几位有根本的不同。“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达到这个目标该“教什么”,存在着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混淆目标与内容、模糊能力目标与内容目标,导致的结果往往让学生处于朴素状态做自发的尝试。“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那好,就让学生大量地接触大量的现象,然后期望学生在接触中“感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正如俗话所说的。在游泳中学会游泳,道理固然有很对的一面,离开了游泳的实践当然与学会游泳无

课程目标

精品文档课程目标 定义: 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课程目标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和操作性等四大规定性。 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要求。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与任务指标。 教学目标则是课程目标在课程实施中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1. 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2. 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3.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将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分为四种类型: 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的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洛克:绅士;卢梭:自然人。 仅体现为一般性原理,为实施者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广阔空间,但比较模糊,难于操作。 行为性目标;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基本特点:目标精确、具体、可操作性强。 发展:博比特泰勒布卢姆 缺点:①忽视了难以测评、难以转化为行为的目标;②把学习分解成各个独立的部分,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③事先明确规定课程目标,有控制本位倾向,抑制了教师的创造性。 生成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形成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杜威之“教育即生长”可谓是生成性目标之萌芽。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则进一步完善了这种理论:课程不应以事先规定的目标为中心,而要以过程为中心,即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展开。而人本主义者则将其发展到极端。 表现性目标艾斯纳提出来。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结果开放。注重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反应,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①学习者的需要;②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③学科的发展。 课程目标的功能(一)导向功能(二)激励功能(三)激励功能 (四)测度功能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分类 (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目标指出,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爱读书、读好书,进而注意收藏图书。目标还指出小学六年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150万字以上。由此能够看到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自觉地去实行课外阅读呢?我认为最大的一点就是要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这是对兴趣的作用的高度概括。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会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很好接受。实践也证明,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境界里学习,注意力最集中,反应最灵敏,思维最活跃,学习效率最高。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怎样才能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认为有如下几点方法: 一、通过故事或问题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可选择益智、有趣的符合少儿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讲述,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引导他们自己去看课外书。比如:有一次我向学生们讲了《丑小鸭和白天鹅》的故事,然后再启发引导同学们说:同学们,你们还想知道更多的童话故事吗?同学们回答想后,我就向他们推荐了《安徒生童话选》这本书。这样一来,同学们都兴趣高涨,争着去阅读这本书。教师还能够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有一次向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井水会冬暖夏凉;为什么麻雀会站在高压线上不会触电;为什么冰棍会冒气;为什么太阳早上会从东边升起晚上又从西边落下等问题。当学生迫切想知道原因时,我趁热打铁,向他们推荐了《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学生就会自觉地阅读这本书,从中去寻找答案。 二、结合课本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让学生把课内所学的知识得到拓宽、延伸 学生在课本中所学到的课文内容,有时想更加了解相关这方面的知识,求知欲望极高。这时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课外读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况且有些课文仅仅节选部分在课内学习,如能够让他们阅读该全本书,了解全貌,解除心中疑团,学生会更有兴趣。如学到《田忌赛马》,可指导学生阅读孙膑的故事;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选》;学了古诗,可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学习了《太阳》,让学生阅读《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学习了《再见了,亲人》后,让学生阅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抗美援朝为题材的作品。这样,学生的兴趣由课内迁移到了课外。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盼望着读,自觉去读,甚至于手不释卷,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 三、交流展示法 学生是好表现才能的,当在课外阅读中了解到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或知识时,如能即时让他们交流表现展示,他们就会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从而持之以恒地实行阅读,形成习惯。比如一人一条新闻一人一个故事一人一篇演讲等,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新闻、奇事怪物、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其次,每学期不定期地搞一二次的书面交流活动。比如优美片断摘录汇展、读书笔记结集、相声、小品、童话表演、成语接龙游戏等,这些做法,都会大大激发全体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四、评比竞赛奖励法 搞评比竞赛,给予学生以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是有利学生课外阅读在稳定的基础上更增强化。二是有利于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知识结构图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建议 1、教给学生看图识字、猜字;使学生对汉字表义的特点形成初步的认识。 2、教给学生听读识字。听读识字是一种分散识1、识字至少334字、随文识字的方法,它的核心是将汉字的字形与字个,上不封顶,允许学音对应起来。教学时,先通过儿童听力强、记忆力强生识字量有差异。学习的特点,带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然后缩20个最常见的偏旁 (部首)。 2、让学生学习并 掌握听读识字和看拼3、看拼音识字和听读识字互相配合。遇到不认小语境,摘出词、语、短句认读,再把单字从这些词、语、短句中摘离出来,把字音与字形对应起来,单独识记。最后再把汉字放回课文中认读。 认字 音识字两种方法。培养识的字,有拼音就看拼音,没有拼音就想办法问别人。 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课堂上,教师应以听读为主要的识字教学方法;自读鼓励学生学习教材规时,要充分利用拼音认字;老师教,以带读生字为主定必学的字的同时,主要方法;学生自学,要充分利用拼音认字。教学儿歌,动在生活中识字。主要通过听、读、背认字;教学韵文和散文,要引导学生看拼音串读渗透性地识字。 4、开放单元要让孩子走出校门,走出家门,到大语文环境中去认字。 1、学习正确的握 1、在课堂上指导写字,在课堂上监控写字,以笔姿势、书写姿势,养 及时发现问题,特别是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 惯。

字至少138个。 2、分散难点,以提高写字效率,使学生能熟练写字2、学习掌握基本 地使用写字用具,从小就“不怵”写。不要把一个单笔画和笔顺规则,并能 元、一本书的生字集中到一起写。 按笔顺规则在田字格 正确书写。3、教学时,“写对”和“写好”两个阶段的要求应有不同。先使学生“会写”,在“会”的基础上,3、培养学生认真 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揣摩怎么写才好看。 写字和爱惜写字用具 的习惯。使学生养成认4、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坐姿、拿笔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和的姿势、如何使用橡皮、用具怎样摆放等,都需要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成良好的习惯。 1、拼音教学要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相结合,以汉字带学拼音,在学习拼音时学习汉字。前期以识字为主,稍稍带一点拼音;中期以熟字带拼音,学拼音带识字;后期运用拼音识字,巩固拼音。 拼音学习汉语拼音, 能看拼音读出字音。2、教学过程中注意用歌谣、游戏、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插图、儿歌帮学生记忆字母的音和形;采取多种形式的读来巩固识记拼音。 3、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音节,提高学生的拼读能力。 1、始终把激发兴趣放在阅读教学的首位。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扩大阅读量,激发学生阅读1、通过阅读课文的兴趣。 和开展各种学习活动,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二)阅读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三)习作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三)习作

语文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语文课程目标,则是从语文课程的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本节将对《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列十个目标进行解读,帮助大家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来把握语文课程的总目标。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总目标共列了十条。 1.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 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 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_课程教学论_答案

1、普遍性目标取向体现的价值取向是()。 A、实证主义 B、泰罗主义 C、唯科学主义 D、普遍主义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D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普遍性目标”所体现的是“普遍主义”的价值观。 参见教材P149。 2、教学目标中要包括“学生外显的行为表现”,“能观察到这种行为表现的条件”,“行为表现的公认的准则”等,这在本质上是受()支配的。 A、“科技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普遍主义”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学生外显的行为表现”,“能观察到这种行为表现的条件”,“行为表现的公认的准则”出之“行为目标”的经典著作《准备教学目标》。“行为目标”取向的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所支配的。 参见教材P152。 3、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是()的一个范例。 A、“普遍性目标”取向 B、“行为目标”取向 C、“生成性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行为目标”取向的一个范例。 参见教材P154。 4、“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这个教学目标的取向属于()。 A、生成性目标取向 B、普遍性目标取向 C、表现性目标取向 D、行为目标取向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D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梅杰认为典型的“行为目标”应该这样陈述:“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 参见教材P152。 5、“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 B、布卢姆 C、艾斯纳 D、斯腾豪斯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行为目标”取向的一个范例。 参见教材P154。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