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春期的孩子和更年期的父母

青春期的孩子和更年期的父母

青春期的孩子和更年期的父母
青春期的孩子和更年期的父母

青春期(11-18岁)和更年期(44-55岁)是人生中两个重要时期。这两个时期的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发生着巨大变化,精神上经受着波动,情感上也是狂澜起伏。

在孩子最茫然、最失落、最孤独的时候,父母曾经是安定温情的港湾,直到有一天,仿佛一切都变了。孩子突然间从对父母的依赖中“惊醒”,开始质疑父母的言行,他们带着叛逆的目光审视周围的一切,往昔的和睦家庭也变得“硝烟弥漫”。在他们眼里,父母从原来的偶像、英雄,变成了怎么看也不顺眼的“事儿妈”、“自私鬼”、“唠叨婆”、“暴君”……

而此时的父母正由壮年向老年过度,由于各种生理激素和功能的衰退,开始对生活感到焦虑,脾气变得暴躁多疑,孤独和寂寞甚至对未知的恐惧都不期而至,在他们眼里,原本可爱乖顺的孩子变成了讨厌叛逆者,早恋、冒失、不爱学习、翅膀硬了……种种烦恼把他们弄得手忙脚乱,不仅给孩子,也给自己增添了不少负荷。

冤家路窄的更年期和青春期在大多数家庭里就这样狭路相逢,撞个正着。

如此局面,让两代人满腹怨怼。怎样才能越过这个隔离带,敞开心扉拥抱对方呢?这正是两代人所渴望得知的。孤独的青春期孩子渴望独立和被理解,困惑的更年期的父母渴望得到孩子的支持。当我们放慢脚步,平下心来听听内心的声音,就会发现,或许是双眼看到的世界蒙蔽了我们。本书试图架起亲子间的心灵桥梁,对号入座地找到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期两代人能倾听对方的心声,完成各自的愿望。

1.√孩子尽和父母对着干2491

每个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都会有所发展,他们很不喜欢父母或老师对自己说:“你必须要这样”、“那样做才是正确的”,换句话说就不喜欢被强制地教育。因此,就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教育问题,父母应该仔细研究策略。

朱伟刚上了初中,就开始变得不再那么愿意听父母的话了。有时候妈妈对他提出“你去先把功课写完再干别的”或“今天晚上你必须早点睡觉”等要求,朱伟根本懒得去听,更懒得去做,甚至还经常要和妈妈顶嘴、争论。朱伟的妈妈实在琢磨不透自己的儿子:这孩子到底是怎么了?怎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朱伟以前是多么听话啊,学习好,功课之余知道帮在家里干家务活呢!和现在一比,简直就是天上地下两个人。

一个孩子从小学生变成初中生,从儿童期逐渐步入了青春期,这是一个很大的跳跃。这时候的他们,已经不再认为自己是个“小小孩儿”了,那个“小小孩儿”的自我独立意识变得一天比一天强烈。他们心里向往成年人的生活,并渴望自己也能那样去生活,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都非常不愿意爸爸妈妈再把自己当成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来看待,如果那样的话,会令他们心生厌烦,反抗意识就产生了,反抗意识会演化成对立情绪。

当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渐渐发展。这个时期的孩子基本上都不喜欢被用强制性的手段来教育,特别不喜欢别人命令性地告诉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所以面对处于此成长期的孩子教育问题,父母定要讲究策略。

而有些父母却仍然像以前一样对待孩子,总认为孩子终归是孩子,一定要听话。这样一来,父母和孩子的矛盾就产生了。

父母必须明白,青春期的孩子是有逆反心理的,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粗暴和强制性的方式去对待他们。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性情奔放,满脑子幻想,而当他们接触到一些阴暗的文字、音乐、现象时,又极易产生情绪波动,甚至开始颓废、沮丧、泄气。父母应当循循善诱,耐心教育,不断引导,让孩子们能够全面地解读这个社会,看到社会的主流,而不是只看到一鳞半爪,便把只对社会一知半解的自己放任了,从此沉沦不振,失去进取心。

当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在快速发展的时候,父母要教给孩子辨别是非对错的方法,尤其是

那些非常容易被混为一谈的是非概念,比如勇敢不等于捣蛋,顽强不是顽固,大胆和冒失是两种概念,虚心而不能虚伪,节约并不代表小气,团结有利于集体,勾结则会破坏集体,能干是一回事,逞强是另一回事等等。以此防止孩子们做错事了还不知晓自己错在何处,一错再错,一味地错下去。

到了十四五岁的年纪,孩子的自尊心会变得非常之强,他们要求父母认同他们已经长大了,要求父母以看待成人的眼光看他们,尊重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谈话中,渴望得到完完全全的平等地位。因此父母切忌不要当着外人的面打骂责怪孩子,也不要对孩子说:“我一把屎一把尿拉扯你到现在这么大,你翅膀硬了,就不愿意再听爸爸妈妈的话了?给我省省吧,出去社会上你跟本什么都不会干!”这种话直接能伤到孩子强烈的自尊心。

另外,若是孩子的学校同学、要好朋友来家做客,父母要热心招待,把孩子的客人当成是自己的客人,这也是对孩子的间接尊重。

父母的有一些做法会引起孩子的反感。比如,要求他们像孩童时期那般对父母百依百顺;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穿衣服,不顾孩子自己的主张;孩子想参与讨论家庭大事,父母不但不以为然还训斥孩子:“大人说话,小孩子少插嘴!”一定不能这样应付孩子,在这种对待下,孩子永远都长不大。

尊重孩子还表现在,应当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让他们为美满的家庭出力,为和谐的生活出力,这样,孩子才能感觉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价值。对于这些岁数不大不小,对世事既懂又不懂的孩子,父母应该给予他们平等的对待,尽量也让给孩子们机会提出建议或发表自己的见解。家长可以选择适当地给孩子们分配一些相对孩子来说可以独立完成的任务,当他们发现自己被当成大人并且已然是家庭中和社会上的真正一员时,便会以非常高的热情去做事。如果总把青少年当儿童一般对待,会使他们感到生气,令他们反感。有些青少年为了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就会和父母“唱反调”、“对着干”,有时候甚至会把家长们的善意帮助与合理要求也拒之门外。

一位母亲谈起自己的女儿,一脸无奈。

“我有一个天资聪明的女儿,从小就特别听父母的话,别人都羡慕我们有这样一个乖巧的闺女。如今她上了初中,整个人都变了。不管做什么事情,女儿都一定要自己决定,不愿意参考我们的正确意见,这样自作主张惯了,我们责备她两句,她就心里不爽快,明着暗着提醒我们她已经是‘大人’了。有时,她还经常故意气我们,我们让干什么她就故意不干什么,一切都反着来。好比说她小学毕业了要填报志愿,我和她爸爸给她选好一所重点中学,离家近,硬件条件好,可她偏偏不愿听我们的,兀自选择了一所普高,条件一般,离家又远。我们让她穿的衣服她一概不穿,喜欢穿那些我们不让她穿的。还有,比如考试后问她考试成绩,她明明考了八十五分,却故意跟我们说她只靠了五十五分。这种事情发生次数多了,我和她爸爸就都比较担心,于是忙里抽闲腾出点时间想要和女儿好好谈谈,不料女儿冷冷地横了我们一眼,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说了一句:‘没见我忙着呢吗?出去出去!’说完自顾自‘忙’了起来。那口气,根本不像是在跟自己父母说话,像是轰两个讨饭的。我受不得这种气,当场就哭了,她爸也气得脸红脖子粗,上去要揍她,得亏我拦着。唉,这哪是个‘小大人’呐,简直是一刺谓……”

青少年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刚起步,渴望独立的同事也希望得到成人的帮助,心中矛盾重重。这时若父母仍把他们当小孩对待,他们就会生气,反感,出现阳奉阴违、口是心非的做法,这时他们心底里的对长辈的抵触和不满。前天上网查花茶搭配方法及功效,有一种搭配可增强肾功能,正好我们家能配齐那几样,于是随心一搭让浩哥白天带走了喝,当天晚上他回来受了惊似地告我说那茶他喝完一泡愣是坐立不安硬了两个半小时。所以我准备毫无保留地把配方贡献出来,那就是:玫瑰、薄荷、茉莉加枸杞。期待你们的好消息……

父母需认识到,自己的情绪不但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是直接影响孩子心态的因素。

父母情绪开朗,精神舒畅,孩子就能在一个安逸轻松的氛围里井井有条地学习、娱乐。2.√任性的孩子气1835

有许多孩子在在某种条件下,形成了一种不正常心态。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常常会使用过激的语言和各种不恰当行为来威胁家长。青少年的这种这种不正常心态叫做“任性”。

曾经有一位孩子的母亲讲述了自己孩子的变化。

孩子本来是个听话顺从的男孩,现在已经上初三了,青春期的毛病都出来了,平时总是非常地任性。有一天晚上,一家人吃完饭后,本该去写作业的孩子想去同学家玩耍,这位母亲就对孩子说:“你先把作业写完再去玩。”孩子听了非常不乐意,板着面孔不理人,母亲于是就又就多说了孩子几句不好听的,说你都快要念高中了,怎么能到现在还那么贪玩。谁也没想到,孩子不但听不进去,还怒气冲冲地一摔门跑了。孩子的家人四处寻找,提心吊胆找了一夜,这位家长四处寻找,结果连孩子的影子也没找到,直到第二天清晨,孩子自己回到了家中,到家还是不理任何人。

孩子由着自己性子、不听话,的确是现在所有当父母的所要面对的棘手问题。目前,中国的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也就是说,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宝贝,所以给予孩子过多的关爱,这令很多孩子变得十分任性。

如上所说,“任性”是小孩子的一种不正常心态,孩子们为了使自己的某种需求得到满足,往往通过过激的言行来要挟大人。孩子养成这种坏习惯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有时候孩子会向家长提出某些比较不现实的过分要求,而有的家长的处理方法非常不恰当,他们不会耐心地去说服孩子,而是一口拒绝,毫无耐心可言。孩子也不会因此明白自己的心愿为什么不能实现,当然你就越来越任性了。

原因二,家庭中有的成员,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对待孩子的的方法是:听之任之。对待孩子耍性子的处理方法也不恰当。有时候当孩子表现得很任性,耍脾气的时候,一些年纪大的长辈们经常会出于溺爱孩子,用各种方式袒护着孩子。尽管爸爸和妈妈想要抑制孩子这种不良习惯,也总是而严辞拒绝,但是,孩子因为有了靠山,不但不会“改邪归正”,往往会变本加厉地任性。

那么,要怎么做才能够纠正孩子任性的毛病和爱耍性子的坏习惯呢?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把孩子晾一边,不予理睬。这个方法叫做“冷处理”。孩子耍脾气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长辈们的注意力,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小孩任性的习惯其实就是长辈们一次又一次满足他的无理要求,一次又一次强化而根深蒂固的。既知这个道理,做家长的就绝不能再姑息他的任性,而要采取“冷处理法”。孩子开始任性时,就不要去理睬他,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心疼孩子,可怜孩子的心理活动,更不能跟孩子讨价还价。对于孩子任性的坏毛病,父母要记住这个方法,那就是“视而不见”,让孩子起闹做腾,当他闹够了,发现父母还是不理睬,不安慰,不骂人,不着急,他自然也就没了对策,自己就会发现这样闹腾并不能使自己的目的得到满足,渐渐地就能不在任性了。

第二,耐心劝说开导。当孩子向家长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时,如果家长采用以上“冷处理法”依旧无法让孩子善罢甘休的话,找准时候家长应该对孩子展开耐心的说服教育。简单明了地告诉孩子一些道理,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可以答应他提出的那些要求。但是有一点,立场要坚定,一定不能在交谈的过程中迁就了孩子,向孩子妥协。因为妥协有了第一次,就必然会有第二次的妥协。时间一长,孩子就变得更加任性。

第三,适当地“处罚”。在孩子任性发脾气之后,就算孩子已经自己平静下来了,而且

开始主动去“讨好”长辈,长辈们也要有意和他“保持冷漠”。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之前的言行举止让爸爸妈妈很“不高兴”,最后向孩子讲清楚道理,让孩子保证今后不能再这么任性或随便乱发脾气了。

第四,努力去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伴随着孩子的生理发育,孩子开始慢慢接触到越来越多的的事物,对于这些事物,他们不可能像大人那样瞻前顾后地分析正确与否,再决定自己是否需要。孩子只是仅凭借着自己的一时间的兴趣和情绪来参与,虽然有的事物常常是对他们不好、无益、甚至是有害的。而家长通常会以成年人的思维去预计孩子参与这件事情后的结果,从而完全没有考虑到了孩子参与的兴趣与情绪,那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要。孩子的这种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和安慰时,就与长辈作对,以耍脾气以示抗议,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如果是这种情况,父母切不能只是简单地以孩子任性来看待这个问题,父母要去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并认可这种需要,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当孩子提出某些要求,父母一时间满足不了他,就应该先同孩子商量一下,想想对策,相信解决孩子的任性并非难事。

3.√父母都是老顽固?1827

当一个人受某些思维模式影响而形成心理定势的时候,就容易钻进牛角尖里去。

某教育研究机构针对青少年对父母的看瞎编法举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当问及“你的父母是开明的父母吗”这个问题时,选择“父母固执已见,听不进任何解释”的占百分之八十六选择“偶尔听从自己的意见”的占百分之十一,而选择“比较开明”的只占百分之三。这说明处于更年期的父母的思想已比较保守,思维已形成一种定势,容易固执己见。

父母之所以会固执,通常是由他们的心理定势而引起的。当一个人受某些思维模式影响而形成心理定势的时候,就容易钻进牛角尖里去。就如我们常说的:认死理、死脑筋、不会拐弯,等等。

人一旦固执,其消极影响相当严重,一方面总是使自己处于烦恼之中,遇事想不开,认定事情的发展只能是自己想像的那一种结果。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与周围的人关系紧张。固执的人总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只认自己的理,久而久之,就难以与人和谐地相处。

更年期的父母容易表现得固执,是与他们的生理、心理变化密切相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一般认为自己的阅历和经验都相当丰富,经历的事情多了,看问题就比较准确。另一方面,更年期父母在家里是家长的角色,在单位里,由于经过多年拼搏,有的已担任了一官半职,在潜意识中,总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容不得不同的看法,因而,就慢慢地变得固执起来。

更年期的父母如果变得固执了,就容易产生家庭失和、单位里人际关系紧张的危机。现实中固执的父母往往又不容易发现自己有固执的毛病,孩子的善意提醒又听不进去,孩子说的太多,又会加剧家庭关系的紧张。

父母要克服这种不良的心理定势,看来只能靠自己,“解铃还须系铃人”。

一、要注意克服自己的思维定势。

由于固执是由思维定势引起的,因此,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多听别人的意见,对克服固执是有帮助的,所谓“兼听则明”就是这个道理。

二、要注意克服偏见的毛病。

固执和偏见是一对“孪生兄弟”,两者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使人的固执越来越强化,因而,要改变自己固执的毛病,就要注意力求消除自己的偏见。在评价孩子的时候,先将自己的结论与别人的看法比较一下,因为有时自己并不能证实自己见解的客观性,必须找到一个“参照标准”。如果客观的参照标准不好找,一般应以大多数人的看法为参照。这样就会

发现自己的看法是否与大多数人相一致,如果不一致,就应当修正自己的看法。

三、要注意开阔自己的心胸。

一般心胸较狭窄的人容易产生固执。因而,可适当通过多种活动使自己心胸开阔,不在小事情上计较,遇事多从大处着眼。通过这些努力,固执的毛病是可以慢慢消除的。

小杰,一个16岁的男孩。他的父母被旧的伦理观念禁锢着头脑,经常对小杰进行说教、责难、打骂,却不给孩子讲理和反驳的权利。小杰一旦据理力争,直陈其过,父母便会怒火中烧地说:“你居然敢说起我了……”

小杰愤愤不平:“父母有些说法明显是错误的,为什么我没有批评的权力,我就不服气他们。”

在真理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父母能够教育孩子,孩子也可以指出父母的错误,这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如此一来不但营造了融洽、和谐的家教氛围,而且也是家庭教育水平良好的的一个标志。孩子提出的意见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都可以说明孩子勇气可嘉,做父母的应当高兴才对。再一个,孩子敢于指出父母的过失和错误,说明孩子对父母的言行进行了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有了判断是非的能力。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孩子都会对自己的父母有一种崇拜心理,他们认为父母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觉得父母做的每件事都是正确的。这种崇拜心理,让很多的孩子丧失了对父母言行进行分辨对错的机会。所以教育专家忠告广大父母朋友,父母应该多鼓励、接纳孩子对自己进行的批评,在有必要时,甚至可以有意留出些“失误”,出点“岔子”,“制造”失败。比如父母有意对孩子说:“星星会自己发亮。”孩子会根据已经学到的知识,判断对错,指出不对之处,与父母进行一番辩论,以此来推翻孩子对父母的盲目崇拜心理。孩子要勇于直言,才能够得到自信。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常常自己说得太多,习惯性地想充当主角,其实,父母应该做的恰恰是多听听孩子说话。

父母首先要认识到,孩子敢于对自己直陈其过,是他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孩子是和自己作对,是不尊重自己。

当孩子向父母提出批评时,父母不可蛮横地予以拒绝。父母应和孩子站在平等的地位上,针对孩子所提的意见,与他进行有益的探讨。

如果父母真的错了,不要放不下面子不肯认错。因为那样只会让孩子更加不信服你。4.√阴晴不定的更年期1352

更年期是人生旅途中一个必经的站点,就好像平稳前行中的列车经历一次急转弯,会遭遇些许颠簸,也会暂时失去点平衡,这都是正常的,不足为奇。

张晓宇,初中二年级学生,说起自己的母亲,就流露出出一脸的无奈与困惑,她说:“我妈妈过去其实脾气挺好的,但是现在她变了,我妈妈的脾气就好像四月的天气那样,十分难以捉摸,总是阴晴不定,总是不知道狂风巨浪什么时候会袭来。同样是对待考试成绩不太理想,要是幸运赶上她心情好时,就会跟我和颜悦色,不断鼓励我下次进步,但如果不幸赶上她心情很坏的时候,我就倒大霉了!”所以张晓宇常常对自己的朋友说:“我妈妈一定是更年期到了,我真是害怕天天回家看到她。”

人们经常说,更年期是多事之秋,不但自己会很烦躁,还经常会影响到周围的其他人,真是秋风秋雨愁煞人。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更年期情绪波动,这都是性激素“惹的祸”。人的这一生,需要经历两次性激素的大幅度变化,这每一次变化,都会激发起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各种浪花。第一次的变化为性激素的大幅度增加,这个变化会使一个人从儿童时代进入青春期,荡漾起青春期的心理浪花,主要表现为春心浮动,神采奕奕,称之为“青春期的心

理反应”;第二次的变化是性激素的慢慢下降,这个变化标志着一个人从壮年时期转而进入到更年期,这个时候也会泛起心理的波动,常表现为郁郁不乐、疑心重重、偏激等,称为“更年期的心理反应”。更年期情绪波动的幅度大小强弱也与以个人的心理状况、健康状态、性格特征以及社会地位等各种因素有关。不同职业的人,不同承受力的人,更年期的情绪波动、心理反应都不尽相同。

更年期表现在与子女的关系上,就容易出现情绪时好时坏、态度不可捉摸的情况,对亲子关系产生不利影响。其实我们没有必要过分担心更年期的道理,只要确保自己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心理上做好调节,就能平安顺利地度过更年期,并能妥善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

一、保持乐观向上的开朗心态。

花开花谢自有期,新陈代谢不是人为的意志就可以改变的客观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年少者将经历为人妻(夫)、为人母(父)、为人祖母(祖父)的时期,更年期的情绪波动也就不期而至了,这时,保持乐观的情绪,开朗的性格,对生活和周围环境的变化就会少一些抱怨,主观感受会好得多。另外,更年期情绪上的波动和身体上产生的症状都只是暂时性的功能紊乱,不必担心,大多数的更年期症状都能够自然缓解,所以,更年期是可以安然度过的。

二、注意疏导和转移压抑的情绪。

出现更年期的种种变化后,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比如多参加合唱团唱歌、跳舞、旅游等集体活动,分散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避免独自一人在个人的情绪圈里出不来,压力越来越大,情绪越来越坏。为自己多找一些有兴趣和新鲜感的事情来做,比如参加义务工作等,让生活更加充实。

三、坚持动静结合的生活方式。

工作之余,看电视、读书、阅报是少不了的,但也要多抽些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跑步、体操、登山、游泳等,以松弛神经,有效地舒缓身体,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更年期时隐时现、时轻时重的症状。

同时,对更年期出现的特别明显的生理和心理异常反应,自我调节效果不明显时,就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整。否则,郁闷不乐,疑心重重,可能会降低自身的免疫力,影响身心健康。

有心理健康的更年期,就有黄金般的美好心情。

5.√更年期的暴脾气2367

曾经有一位儿童心理学说过:“躯体暴力总是和情感暴力连在一起。一个孩子挨打时不仅仅是躯体疼痛,受到鞭打的还有灵魂。”

苏晓,十四岁的女孩,看上去很天真,可是,初二的她却有许多伤心的经历。苏小说:“我爸爸是个电脑工程师,妈妈是医院的护士,我呢,打小就就比较活泼好动,在爸妈眼里不是个安静听话的孩子,妈妈更是对我很头痛,所以自小我就挨骂。

上学以后,妈妈对我管教更严,给我订了很多规矩,但我天生活泼爱动,在学校经常和同学玩耍打闹,经常会惹祸,一闯祸,老师就叫妈妈去学校,也有可能在开家长的时候告诉我妈,所以,每次妈妈知道了,都要骂我或打我,说我不争气,丢尽她的人了。”

“有一次我跟同学打闹,失手把同学的眼镜打了,她妈妈找到家里来,要让我赔。妈妈赔了钱把她送走,没头没脑地打了我。我特别害怕同学们知道我在家挨打,看不起我,于是我就对我妈妈说:‘你要打要骂都可以,打哪都行,就是千万冲我的脸打。’结果我妈就专门打我的脸,说:‘你还知道要脸呢?我的脸都被你丢尽了。’第二天我变成了个‘乌鸡脸’,

去上学只好戴上一顶很大帽子,尽可能把自己的脸遮起来,低着头从邻居和同学面前走过。但同学们还是发现了,我的好朋友问我:‘你究竟是不是你妈生的,怎么打你这样狠呢?’我是有口难辩,真想大哭一场。”

严厉粗暴型的父母占百分之七至百分之十,其家庭教育的特点是:

第一,对孩子的态度缺乏感情,语气生硬,方式方法简单粗暴。

第二,没有把孩子作为一独立的、一个拥有权利的人来看待。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给孩子定的标准不参照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衡量,而仅从自己的愿望出发;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三,孩子在一个家庭中完全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没有基本的平等和尊重,没有对话和沟通,没有发言权和辩解权。

第四,父母太过于重视自己的威严,一旦孩子有违抗父母的命令或犯了错,父母就认为自己的威严受到了侵犯,滥用家长权力,经常会挖苦孩子,还会用辱骂和殴打等方式对孩子进行惩罚,这些惩罚是精神上和肉体上。

第五,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由于总是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关怀,严重者整日在战战兢兢的恐惧中长大,因此变得抑郁、自卑、懦弱、优柔寡断,有的容易冲动、情绪控制力差、冷酷。

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第一,有的父母在童年期家庭关系冷漠,缺少爱和沟通,受到较多的责罚,因而不自觉地延续当年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模式。

第二,父母教育理念的偏差导致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不能接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拿孩子撒气。

第三,处于更年期的父母性格急躁,容易情绪失控,脾气失控时会出现不恰当的言行。这种方式对孩子的危害是巨大的。

经常受到过分严格对待的孩子,与经常被溺爱的孩子差不多,无法相信自己的判断,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自尊心受到伤害,在学习时、情绪调整时以及解决问题时会遇到诸多困难。相比其他家庭的孩子,他们在集中注意力、自控、和同龄孩子的相处上,会出现许多的差异。由于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他们往往不能表现出自己的能力。

这些家庭的孩子经常被眼里粗暴地对待,他们时常对他人怀有敌意,因为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们比正常孩子攻击性强,人格上也容易产生缺陷,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困难,自卑心理严重,不能善待自己和他人,一旦遇到挫败、就很容易出现偏激的行为和反应。

严厉粗暴型家庭的孩子,性格的发展容易趋向两个极端:一是孩子在父母的暴力影响下,模仿着变得攻击性强、喜欢暴力、经常打架;二是孩子在暴力下屈服,变得怯懦、胆小、压抑和退缩。

为了更好地帮助更年期的父母控制情绪,尽量避免发火,掌握一些心理技巧,是十分有益的,下面向你介绍五种方法:

第一,平心静气法。

要做到平心静气,首先是降低声音,因为声音对我们本身的情感会产生催化作用,因而使已经冲动的表情变得更为强烈,形成不好的后果。其次,要放慢语速,因为我们说话时一旦掺入个人情感,语速就会随之加快,说话分贝提高,一冲动就会造成不良后果。最后是胸部往前挺直化解紧张气氛,因为情绪一激动、人的胸部通常会前倾,只要把胸部挺直,就会缓解紧张的气氛。

第二、闭口倾听法。

当发生争吵时,最好先听孩子说,让孩子把话说完。要是互相不让步,光靠争吵是很难分出对错的。当孩子的意见与你不一致时,而你又一时难以说服孩子,你的耐心倾听,会使

孩子觉得你对他的观点感兴趣。这样不但控制住了自己的火气,同时也削弱了孩子的火气。等到风平浪静以后再做讨论,这么一来就可以避过双方的“起头”,不会太伤感情。

第三,注意力转移法。

心理学表明,当一个人愤怒的时候,大脑皮层往往会出现极强的兴奋点,会导致一时的“意识狭窄”现象,而且这种兴奋点会一步一步慢慢扩散,甚至会升级成剧烈的冲突,造成无法收拾的结局。注意力转移法的作用是,非常理智地将兴奋点转移,自己给自己降温,防止自己被矛盾“激化”。

第四,交换角色法。

在和孩子交流意见的过程中,双方的心理因素在这当中有着至关重要作用,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希望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可是,因为父母与孩子在生活上扮演的角色不一样,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思考的出发点和立场都不同,会因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而意见不一。如果双方都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见解,不去理智地听取对方的想法,就容易发生矛盾;如果彼此在交流意见时,能交换立场、角度,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上想一想,也许会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对法的动机和目的,这样便会察觉到到自己是否真的准确无误,对方能否必须要接受,如此来避免双方大动肝火。

第五,理性升华法。

当冲突发生的时候,有必要在心里设想一下争吵的后果,想想自己的责任,要记住自己的长辈,是一个非常理智,一个有豁达气度的人,一定能掌握好自己的情绪,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缓解紧张气氛。“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做出合理的退步不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帮助,退后一步,天地自宽。

6.√更年期父母敏感多疑,言语刻薄2136

敏感和多疑往往是更年期父母的心理偏向,在这种心理支配下,父母对青春期的孩子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

小玲是上初中二年级的女孩子。她经常对身边的朋友抱怨说:“我妈对我的所做所为特敏感。我穿什么、玩什么,她都看着不顺眼,看见了总要说我几句,我都不知该怎样做才对,我真是受不了她。”

敏感和多疑往往是更年期父母的心理偏向,在这种心理支配下,父母对青春期的孩子容易产生先人为主的偏见。偏见是交往主体对某一群体所持有的缺乏以事实为根据的态度。偏见一旦产生,就会对孩子缺乏正确的评价,对孩子所做的事缺乏正确的认知,因而就会导致烦恼、愤怒、憎恨等等不良的情绪体验,最终就会觉得孩子所做所为都不顺眼。

还有些中年家庭主妇长期没有工作,对社会形势不了解。每天也不看电视新闻或阅读报刊书籍,不能知晓各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思想状态还是维持在十几年前的水平,所以对人对物不能取得客观的认知,对什么都看不顺眼。

那么,怎样才能摆脱这种看什么都不顺眼的不良情绪呢?

第一,要冷静地审视自己,寻找出使自己产生烦恼、不快乐、愤怒或憎恨情绪的根源,原因找到了,再对症下药,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第二,在和孩子的共同活动中消除偏见。对孩子的好坏作出评价,不能单凭片面的观察和主观的臆测,而应该依据全面的观察分析。每个人的特点都能从活动中表现出来,要客观而深入地了解孩子,也必须通过活动,尤其是共同合作的活动。因为,当两个人进人同一情境之中,目标的一致性会使双方的行为彼此依赖,在这种情境下得出的结论一般要客观得多。

阿美的母亲脾气暴躁,话语粗鲁。这天,在吃饭时,阿美不慎将汤碗打翻掉落到了地上。碗摔坏了,地毯弄脏了,汤洒得到处都是。阿美红着脸低着头,一句话都不敢说,母亲怒气

一下就上来了,一把将阿美拽下椅子,大声责骂到:“你这么大个的人,吃饭连个碗都拿不住,你还能干什么?别吃饭了!”阿美难过地哭了。母亲见从此情景更加生气了,大声训道:“你还有脸哭?闭上你的嘴,滚你房间去!”阿美哭泣着,伤心地回到自己屋里。面对言语刻薄的母亲,阿美心里充满了委屈。

严厉地责骂,这是许多父母在孩子犯了错误以后不假思索选择的教育方式。他们在训斥孩子的时候,常常选择使用一些讽刺挖苦的话语,甚至使用一些威胁的言辞,随时体现的语气的严厉和盛气凌人的架式。研究证明,这种责骂一般来说会给孩子带去程度更深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影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在父母看来,斥责孩子是为了管教孩子:而管教孩子就是为了让孩子听话,孩子听话才能成为好孩子。依照这种思维方法,父母就逼迫着孩子用父母想的方式去做事,一有不对的地方,就要加以责骂。长期下去,孩子就会变得很被动,产生依赖情绪,只要遇到事情就会等待父母的指令,不敢也不会自行做出任何判断,唯恐做错事又遭到斥责。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恶性循环不仅会影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对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极其不利的。

第二,严重伤害孩子自尊心。

责骂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是必然的。孩子会渐渐习惯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斥责,变得麻木不仁,自尊心被磨灭,这会引起这样一个后果,那就是,以后无论别人怎样责难他,他都会面不改色心不跳。这说明,父母经常性的斥责已经对还子造成了不良影响,孩产生对立情绪,就算他明明知道自己做错了,却也会出于严重的情感障碍,从而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

专家认为,那些被人们认为是缺乏自尊心的孩子,是因为外界没有提供给他们让自尊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他们的自尊心是有缺憾的、是病态的,他们是教育的受害者。

第三,削弱了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

从表面看,遭到训斥的孩子短时间内表现出服从,看似问题得到了解决。可事实上,在孩子的内心深处,通常只记得的只有训斥给自己带来的痛苦经历,而对自己犯的错误本社很少进行反思,所以,训斥和责罚一般只会减弱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

为了防止训斥带来的负面效果,父母应当尽可能少用责骂的口吻对孩子说话。若实在需要对孩子进行批评,也一定要讲究注意心平气和。那么有哪些正面的办法可供选择呢?

首先要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错误,为什么出现错误。孩子毕竟是孩子,年纪尚小、经验不够丰富、知识的积累也不多,能力亦很有限,所以总是会惹出一些事情来,父母要实事求是地对这些事情的对错进行评价,一定不能夸大其实,要帮助孩子去剖析错误发生的因由,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反省。

批评本身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并不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孩子往后再犯相同的错误。所以,父母在训斥孩子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耐心地教导孩子如何做事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暗示、开导,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判断,透过自己的努力加以改进。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吃得饭不如自己吃的盐多,什么都不懂,却疏忽了孩子其实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孩子对我们周围的人和事都有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情感倾向,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同和理解。孩子比我们所想像的要“复杂”很多,他们的内心深处有很多直觉和心理感受要比成人更细腻,甚至值得我们成人敬畏。

父母们只有用平等友好的方式对待孩子,才能培养出孩子的自尊心和责任感。大声的训斥责备必然是会适得其反。所以说,训斥孩子一定要特别注意场合及分寸,孩子也有面子,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责骂孩子,批评的话语也不要说太过粗鲁。

家长怎样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1)

家长怎样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几乎所有的家长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与孩子沟通的困惑,而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有着更多的与孩子沟通的烦恼。青春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时期,如何与青春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是我们家长需要学习和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家长,你了解青春期的孩子需求吗? 沟通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目前的状态,我们家长对孩子以下的问题了解多少呢?比如:孩子最近为什么不开心?好朋友是谁?最烦恼的事是什么?最喜欢什么活动?最喜欢哪位老师?谁对孩子影响最 大?在看什么书、上什么网?有没有异性朋友、关系如何?家庭给孩子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青春期的孩子除了学习他们对家长还时有很多要求。如不希望家长为他们安排好一切,有事情大家要一起讨论决定;希望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爱好,能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生道路;能够站在他们的立场体谅、鼓励、默默地支持他们;不要给他们太多压力、太多约束、不要干涉他们的隐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和空间;为他们创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不要整天谈学习方面的事;考试失误不要过多的责备,要多鼓励,让他们有信心去学习;不喜欢父母唠叨唠叨,不要为他们总担心这担心那的;一家人能和睦相处,不要总吵架;能够倾听、能够像朋友一样与他们沟通;要遵守诺言,说话算数等等。 这些问题看似琐碎,但它们每天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心情,家长如果能够及时把握孩子的这些信息,并给予针对性、有效性的指导,

你一定会成为受孩子欢迎的家长。 二、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不愿意与家长沟通? 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与家长沟通的因素有很多,如果要抓主要原因的话,我觉得可能有以下二种原因。 (1)青春期的年龄特点导致孩子不愿意与家长沟通 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自我意识发展是全面的,从行为表现到思想人格上都有独立的要求。同时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导致了青春期的孩子半成熟、半幼稚、半服从、半逆反、半独立、半依赖、半闭锁、半开放的心理和行为上的矛盾和冲突。他们希望与家长沟通,但是同时又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很多事情应该自己面对和承担责任。 (2)家长与孩子沟通中的误区或偏差导致沟通障碍 我们很多家长还没有学会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在与青春期孩子中使用的句式和语言让孩子觉得不是在沟通,而是在责怪或骂人。 如沟通中喜欢猜孩子的心事:看你这个样子,肯定考砸了。喜欢猜孩子的感觉你一定是懒了,才不想做功课。喜欢给孩子贴标签:你真是够笨,这样的成绩也考得出来!有时还妄下论断、或用命令语气“劝告”。 沟通中的句式往往也非常自我,如“我认为”、“我觉得你”、“我早知道”、“你早知道”、“你让我…”谨慎沟通中的语言也非常强势:如帮我把书读读好;我怎么会养出你这么个笨蛋?看来是我前世欠你的。。。。。。

当“更年期”遇到“青春期”

当“更年期”遇到“青春期” 有的孩子喜欢『我的青春我做主』,已经长大却还不够成熟的初中生们喜欢自由,但也需要管教。有的父母也在孩子的成长中迎来了更年期,这时候遇上孩子的青春期,会有哪些碰撞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批评子女的朋友 父母总是担心子女跟品行不良、学习不好的同学一起玩。“不要与某某人交往,他会把你带坏”或“某某人简直是你的最佳损友”,孩子不会觉得你在关心他,只觉得:“爸爸/妈妈在攻击我的朋友”,基于正义感,一定要保护朋友,对抗父母。“怎么大人都是这样,他只是不爱读书而已,并不是坏孩子;再说,你不信任我吗?你觉得我没有判断事情的能力吗?” 这时,如何沟通才是父母的最大挑战,单纯的好心不表示子女听得进去,若想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与智慧送给孩子,不妨换个角度和子女讨论:“如果你不能稳住自己,就会害他被别人说──是他把你带坏的。”当然,这样的讨论暂时到此为止,但仍要持续注意子女后续的表现,并适时地关心与提醒。 二、纠正口头禅 青少年多有口头禅,但只要父母一纠正,彼此沟通关系就结束了。如果孩子偶尔脱口而出脏话、三字经,可能是同学间流传的语汇,或自觉很酷,故意说出口。父母如果觉得听起来刺耳,不妨用经验和智慧接受挑战,不直接把孩子说的话当成是对父母的攻击。找寻适当时机,和孩子讨论:说脏话或骂三字经给人的感觉。 三、喜欢做结论 父母提供经验分享时,最好让子女自然而然有心得,而不是将结论告诉他。当然,这需要过程和时间,如果父母的分享只是分享,让教化隐藏于无形,子女通常会参考。若一定要子女遵循,子女就会问“为什么”,反而不会去想对自己有何好处,尤其是和妈妈关系亲密的儿子,此时会把妈妈看扁,甚至和妈妈对立。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想做自己’,只要结论是父母说的,为了证明自己能作主,也会有其它好主意,绝对不会顺着父母的意思走,因为小孩想告诉你:我跟你不一样,我长大了,你没发现吗?”所以父母要有更宽大的心胸来原谅孩子,承认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否则日子会很难过。 四、不信任子女 愈信任孩子,孩子愈会让你信任。即便孩子曾吓唬妳:“有很多事我并没有完全告诉妳!”或父母担心孩子受到同学影响,对孩子所说的话,还是要99%相信,千万不可坦言:“我觉得你一定会被谁影响。”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父母就不能查证,或再次确认孩子是否言行一致,只是方法需要更有技巧。例如:当发现孩子这阵子行为比较浮动,可试着关心他,找到共同的话题点。 五、偷看隐私 为了解子女,有些妈妈常忍不住偷看子女的日记,看了又担心,担心就忍不住去问,问了就穿帮,亲子关系因此破裂,得不偿失。其实了解对方的正当方法是学习如何沟通,例如:与子女分享自己小时候的糗事或失恋经验等,孩子只要心有所感,一定会发问或分享自己的想法。 维持良好关系比问清楚每日行踪细节更重要。“其实建立好关系,他们什么都肯跟你说。”所以面对孩子青春期时,父母应关心“如何让亲子关系不要断掉”,而不是“你做了哪些行为?” 当孩子沉迷电玩时,只是一味地不准他上网,或扣除零用钱,不让他到外面上网,就是指关心他的“行为”,但如果父母可以问孩子,沉迷是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时候开始的?当时有什么事情发生吗?在逃避什么事情?我可以协助你吗?反而会让孩子觉得窝心,了解父母是真的想帮助他解决问题。

青春期学生心理特点

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统一 与小学生相比,初一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12—15岁),身体形态开始发生显著变化,身体机能逐步健全,心理也相应地产生变化,自我意识开始快速发展,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逐渐出现成熟化的表现,但初一学生毕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许多特点。如他们一般还比较幼稚,有些学生“孩子气”很浓,看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缺乏思考,表达缺乏思想性。 向上性与盲目性的统一 初一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他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也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他们一般会对初中生活产生美好愿望,在学习和纪律方面会认真努力,力争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一个好印象,但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还存在局限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比判性还处于萌芽阶段,神经系统调节能力也较差,容易受外界影响。如有些学生顺利时盲目自信,遇挫折时则盲目自卑,沮丧泄气;而且他们彼此之间的情绪感染性较强,做好事和坏事都有从众心理。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 初一学生由于身体生长发育显著,体力增强,精力旺盛,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独立工作与生活能力,他们的独立性和自尊心增强,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有了参与感,希望独立自主,摆脱成人对他们的“束缚”。但毕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坚持性、独立

性还不够,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在生活、学习上对家庭和学校仍具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如有些学生平时经常对父母说:“你不用管我了”,但在学习和生活中一碰到具体的困难,则很自然地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新鲜感与紧张感的统一 跨入初中,新学习环境,新认识的教师和同学,尤其是新的学科,如生物、地理、历史等,内容丰富多彩,是他们小学时未曾接触到的,这些使他们产生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受。使他们对初中生活充满好奇和憧憬,渴望马上融进新的生活中。但不久后,新的生活又是使他们产生紧张感。新的作息时间,校纪校规,小学的朋友因“时过境迁”而逐渐疏远,中学的老师不再像小学老师一样对自己细致周到,无微不至地关心;尤其是学科增多、复杂性增强、课时延长、考试增多、教法和学法与小学相比大为不同。这一切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紧张和烦闷。因此,他们特别留恋小学轻松自在的生活,他们在作文、日记和交谈中反复地倾诉小学生活的美好。 面对初一学生心理特点,应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初一年级的学生,地处环境、教学方式、人际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互对比竞争,一旦遇到不理想的现实,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发生冲突,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从而陷入自卑与孤独,出现适应不良和心理障碍。 初中生心理现状分析 1、适应性反应。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学习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厌学型,认为学

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精选版

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 通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几乎所有的家长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与孩子沟通的困惑,而青春期的孩子的的家长则有着更多的烦恼。青春期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个特殊的时期,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有效地沟通,这是家长需要学习和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正好看到了这篇文章,摘抄下来,以供家长借鉴,共同学习! 《家长了解青春期的孩子有什么需求吗》 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的目前的状态,那么,家长对孩子以下的问题了解多少呢:孩子最近为什么不开心孩子的好朋友是谁孩子最喜欢什么活动孩子最喜欢哪位老师谁对孩子影响最大孩子在看什么书、上什么网孩子有没有异性朋友、关系如何家庭给孩子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青春期的孩子除了学习之外,对家长还有很多要求:不要为他们安排一切;有事情大家要一起讨论决定;希望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爱好,能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生道路;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谅、鼓励、支持他们;不要给他们太多压力、太多约束;不要干涉他们的隐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和空间;给他们创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不要整天谈学习方面的事;考试失误不要过多责备,要多鼓励,让他们有信心去学习,不要唠唠叨叨,不要为他们担心这担心那;一家人和睦相处,不要常吵架;能够倾听、能够像朋友一样与他们沟通,要遵守诺言、、、、、、家长可就以上两个方面做一个自我测试,如果相关内容一半以上或大部分有问题,应该先进行自我调整。这些问题看似琐碎,但它们每天

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家长如果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这些信息,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一定会受孩子欢迎。 《青春期的孩子为何不愿与家长沟通》 青春期的孩子不愿与家长沟通的因素很多,如果要抓主要原因的话,我觉得以下两种原因很突出。 1、年龄特点导致孩子不愿与家长沟通青春期的孩子不愿与家长沟通,与孩子的特定的年龄阶段所发生的生理、心理、情感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家长不必恐慌。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自我意识发展是全面的,从行为表现到思想人格都有独立的要求。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发育十分迅速,智力发展十分活跃,情绪发展变化较大,自我发展意识强烈,情爱发展纯洁幼稚,个性发展可塑性强。正因此,导致了青春期的孩子半成熟、半幼稚、半服从、半逆反、半独立、半依赖、半闭嘴、半开放的心理和行动上的矛盾冲突。他们希望与家长沟通,但同时又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很多事情应该自己面对和承担责任。 2、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存在误区和偏差一些家长还没有学会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内容不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而是以命令为特点;一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不是以倾听和协商为主,而是真主意假商量,孩子根本就没有选择权;一些家长与孩子沟通的目的不是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而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孩子。同时,家长在与青春期的沟通中使用的语言让孩子觉得不是在沟通,而是在责怪与骂人。如果家长喜欢猜测孩子的心事:“看你这个样子,肯定考砸了!”喜欢猜测孩子的感觉:“你一定是懒了,才不

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习资料] 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应该怎样对他们教育 从儿童过渡到成年的中间期,叫“青春发育期”,简称“青春期”。这个时期是人体发育迅猛、心理变化急剧的时期,也是性萌发并趋向于成熟的时期。学生进入中学,大都进入青春期。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专家们认为,人的一生没有一个时期比青春期更令人操心的。这一时期的学生既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同时又充满着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要求自己的事由自己拿主意,但由于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在不稳定的时期,其情感意志、个性发展还不成熟,其承受挫折的能力还比较低。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偶尔成功便盲目骄傲,一旦受挫,就垂头丧气,信心动摇。因此,了解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不同学生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不平衡。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成长的关键时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心理上的急剧发展,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增强,都给同学们带来了诸多新的思想困惑和不适应。特别是性发育日渐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又相对滞后,容易使他们感到紧张、迷乱、甚至不知所措。正是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中学生情绪不够稳定,好感情用事,考虑问题也不够周全,容易出现行为偏差。 二、中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中学生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求知欲旺盛。他们对周围的新事物非常好奇,有较强的探究意识,喜欢批判旧事物,崇尚新事物,爱标新立异,对人或事容易理想化并盲从,这也是部分中学生“追星族”产生的思想基础。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某些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而对体坛名将、赛场风云、影视明星、歌坛新秀、青春偶像、奇闻迭事等常常滔滔不绝。 三、中学生渴望尊重与理解。尊重与理解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这一年龄开始刻意追求的。这是他们的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表现。学生要求尊重和理解,在集体生活中,他们渴望有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有适合自己“角色”的位置。在课堂上,他们希望教师喜欢并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回答问题即使错了不受到歧视和讥笑。这些都是自尊心强的表现。自尊心是一种尊重自己人格,不容别人歧视侮辱,希望受到别人尊重的自我态度。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的自尊心会越来越强,到了高年级它成了自我意识中最敏感、最不容别人亵渎、侵犯的部分。这时学生最怕别人看不起,为了得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主题班会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主持人:王旭、穆怀晴 准备工作:PPT、短文朗诵、朱继东的烦恼,小品《唠叨的爸妈》,歌曲《听妈妈的话》、《说出》 活动过程: 一、“更年期的妈妈”遇上“青春期的孩子”,胜负难料 ——胜负不重要,伤害却是无法弥复的 短文朗诵:边钰婷、王雅(主持人PPT播放图片和背景音乐听妈妈的话) 边:3岁时说:“妈妈,我爱你” 雅:4岁时说:“我妈妈无所不能” 边:6岁时说:“我妈妈比你妈妈漂亮” 雅:10岁时说:“哦,好吧! 自然地,妈对这件事毫无所知。” 边:14岁时说:“别太在意我妈,她唠叨起来就没完没了” 雅:16岁时说:“我妈真的很烦” 边:18岁时说:“想要离开这个家” 雅:25岁时说:“妈,你当时是对的” 边:30岁时说:“我想要去我妈家” 雅:50岁时说:“我不想要失去妈妈” 边:70岁时说:“只要我妈还能在这,我愿意为了我妈放弃一切” 主持人上场: 穆:王旭,从刚才那篇短文中,你有没有发现,10岁前,父母在我们心中是权威,我们绝对的服从父母的管教,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我们看到父母的不足,和父母的想法出现偏差,到了青春期,这种偏差最大,而二十五、六以后,开始客观的认识父母。 王:是啊,青春期一般是从10岁到24岁。青春期是人的生命中的转折期。青少年既精力充沛、富于创造力和梦想,又追求独立、反抗权威,以自我为中心。而从医学的角度看与青春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还有一个时期,那就是更年期,更年期症状一般来说在40岁左右开始出现,45岁左右开始明显。 人进入更年期后,生理、心理方面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往往会产生消极、抑郁、沮丧、忧虑等情绪。 这些情绪对健康十分不利,长期下去可导致心身疾病。青春期和更年期,一个是处在生理上的成长期,一个是处在衰退期,都属于人的生命过程中不十分稳定的阶段。现在的我们正处于青春期,而

如何与正在青春期敏感的孩子沟通

如何与正在青春期敏感的孩子沟通 来源:重庆晚报2013-10-27 04:22:31 | 挑战编辑部 | 复制链接 | 新闻报料 | 青岛新闻网 妈妈跟着同学说“你是太肥了噻,肥嘟嘟的”,没想到女儿因此疯狂减肥,最终患上神经性厌食症。昨日,重庆晚报记者从儿童医院心理科了解到,该院连续接诊了近十名患儿,因为家长[微博]或同学等不经意的几句话,就走上极端。心理专家提醒家长称,青春期的孩子很敏感,哪怕是“一句话”的不当沟通,就能演变成悲剧。 个案1 “你是太肥了噻,肥嘟嘟的” 妈妈一句附和,女孩减肥患上厌食症 13岁的萝莉(化名)因过度减肥,半年时间从70斤瘦到47斤左右。近段时间,她一吃饭就呕吐,被家长送进儿童医院就诊。昨日,经诊断,萝莉减肥过度患上了神经性厌食症。 说起女儿,妈妈万女士满眼泪光,称自己也有责任。万女士称,萝莉是初一学生,长得漂亮。上学期开学不久,萝莉饭量大减,一追问才晓得,有同学开玩笑提醒她,如果再瘦一点,会更漂亮。“你是太肥了噻,肥嘟嘟的。”万女士称,她听了女儿的话后,不经意地补了一句。 没想到,在接下来的大半年里,萝莉开始疯狂减肥,白天基本上不吃米饭,晚上只吃一个苹果。无论家人怎么劝说,她都不听。万女士称,夫妇俩赶紧给女儿做工作,甚至找到当初建议女儿减肥的同学,对方表示,萝莉本来就很漂亮,她当时建议减肥只不过是一句玩笑而已。 萝莉为什么疯狂减肥?她告诉记者:“同学都觉得我胖了,我本来就很难过。没想到妈妈也说我‘太肥了’,让我更受打击,才下狠心减肥的。” 个案2 “你就是骄傲自满” 父母一句批评,男生三次割腕自杀未遂 在儿童医院心理科,因一句话,引起孩子剧烈反应的实例还不少。 该科主任梅其霞教授介绍,就在上周,她还接诊了一个重度抑郁的患儿贺某。据了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青春期的心理特点,青春期心理特点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青春期的心理特点,青春期心理特点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除了生理会发生巨大变化外,心理的突然变化也是很明显的,这时是他们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发展较为迅速且关键的一个时期,孩子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是自我意识的发展,道德的发展,智力与认知的发展等共同影响的结果,接下来介绍青春孩子的心理特点。 由于大脑皮层日趋成熟,神经系统发育会越来越完善,出现大量的新神经环路,青少年的记忆,思维,分析能力会接近于成人,理解和抽象记忆能力达到一生中的高峰期,逐步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求知欲和好奇心强。 但是这个阶段的少年也会变得爱钻牛角尖,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敢于挑战家长和老师,由于没有足够的交流技巧,易受到挫折。 青少年们在青春期逐渐由认识外部世界转变为认识内在的自我,对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并不准确,经常被一些矛盾干扰;情感世界不协调,易动摇。 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情绪波动大,通常表现为两极化,有时心花怒放,阳光灿烂,满脸春风,有时愁眉苦脸,阴云密布,痛不欲生,甚至暴跳如雷,阴晴不定。 青春期青少年的情感是从对亲人的挚爱,拓展到对老师,同学,科学家和领袖人物的崇敬与追究,是由自爱转变为大爱,情感变得更加广而伟大。 青少年的道德观在青春期也会发生巨大变化,他们会开始追求公平公正,但是这个阶段很难接纳和肯定他人的想法和意见,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一定的伤害。 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慢慢从家庭中游离,喜欢和同伴们一起交流,活动,结交志趣相投的人为知心朋友,将友谊定为至高无上的。 此时青春期的少年们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很注意异性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开始尝试与异性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心理变得矛盾,渴望接近对方和害羞互相作用,而且很多人会因为与异性的交往而产生心理负担,影响学习生活。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_优秀作文

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陈露露 青春期被大多数人视为叛逆期,更年期则是妇女最暴躁的时期。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又将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呯”,厚重的大门被人无情地甩上,“咣”咖啡杯被砸在地上,一阵夹杂怒火的数落声从外面传来。我烦躁的甩甩头,对于这每天一出的母女矛盾,越来越反感。从前还听妈妈的话,如今却不晓得为什么一听妈妈的话心就烦。靠在后背椅上,透过窗户遥望那远方暗黑色的天空,思绪飘渺。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简短动听的旋律从妈妈的唇畔溢出。我坐在阳台上聆听这在我心中堪称世界上最美的歌声。一盏用井水泡的铁观音,几粒花生,我在阳台上听得有滋有味的。“一闪一闪亮晶晶……”我在阳台上一蹦一跳的学唱。“小心点,别摔着了”妈妈在一旁温柔地看着我诫告着。“嗯”我笑答着。 眼角隐隐有些湿润,心中不知为何突然有些抽紧,何时我们母女之间的关系才能再回到儿时。 随手打开面前的电脑,坐在靠背椅上,准备来个借玩消愁,无意间看见朋友推荐于我的一个网址。带着给好友捧场的态度,我点开了网址。那是一篇文章,是一个母亲写的。那是她和女儿吵架的事情。本是随意浏览,却不知晓竟越看越感动,到了最后划动鼠标指轮的指

头都略微有些颤抖。妈妈为了女儿结交朋友与女儿吵架,在我们家早已习以为常。记得那一次我带朋友到我家写作业,我原是满怀喜悦向朋友介绍我父母的,本以为,妈妈看到我带朋友来,定是高兴至极,谁料迎面而来的却是妈妈的质疑声,把我一把拉到旁边询问我带了什么朋友来我家,又折回问朋友学习如何。朋友当场就被问得面红耳赤,随便找了个撇脚的借口,径直离开了。朋友离开后我和妈妈大闹一场,妈妈正处于更年期,脾气自是暴躁,几句话后,原本微不足道的小矛盾竟然转变成了激烈的争吵。我心里实在受不下去了,直接抓起书包夺门而出。文章中所描述的事情与我相差无几。可那个女孩却在放学回家后,给了她妈妈一个温暖的拥抱,而代沟也在那一刻消失于这片天地。可是我却是回家后丢给妈妈一个冰冷至极的背影。如今再次回首往事,只觉得母女代沟在那一瞬间定当加深了许多。 身子重重地往后倒去,后背椅晃了几下,脸色略微有些许苍白。这时门外已了无声息了。我来到门前,手放在门柄上,内心在不停的挣扎,不知是该离去或者是按下。突然门外传来了微微的响声,心下好奇,便凑耳在门缝听:“没办法,孩子就这性子,我也无计可施。唉,希望她长大能明白大人的一片苦心。”妈妈充满着无可奈何的话语飘入我耳畔。心想:妈妈又在和哪个三姑六婆讲电话了,轻轻将门开了一条缝,足以令我看到外面了,只见妈妈用肩将手机顶在耳边,边讲电话边煮夜宵。夜宵,我脑光一闪,自我上初中到现在的未解之迷终于揭开了迷底。犹记得刚步入初中校门的第一天,洗濑完毕,回到房间却发现桌上正放着一碗热腾腾的鱼汤。刚开始我一直认为那是

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2)

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几乎所有的家长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与孩子沟通的困惑,而青春期的孩子的的家长则有着更多的烦恼。青春期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个特殊的时期,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有效地沟通,这是家长需要学习和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正好看到了这篇文章,摘抄下来,以供家长借鉴,共同学习! 《家长了解青春期的孩子有什么需求吗》 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的目前的状态,那么,家长对孩子以下的问题了解多少呢:孩子最近为什么不开心?孩子的好朋友是谁?孩子最喜欢什么活动?孩子最喜欢哪位老师?谁对孩子影响最大?孩子在看什么书、上什么网?孩子有没有异性朋友、关系如何?家庭给孩子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青春期的孩子除了学习之外,对家长还有很多要求:不要为他们安排一切;有事情大家要一起讨论决定;希望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爱好,能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生道路;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谅、鼓励、支持他们;不要给他们太多压力、太多约束;不要干涉他们的隐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和空间;给他们创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不要整天谈学习方面的事;考试失误不要过多责备,要多鼓励,让他们有信心去学习,不要唠唠叨叨,不要为他们担心这担心那;一家人和睦相处,不要常吵架;能够倾听、能够像朋友一样与他们沟通,要遵守诺言、、、、、、家长可就以上两个方面做一个自我测试,如果相关内容一半以上或大部分有问题,应该先进行自我调整。这些问题看似琐碎,但它们

每天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家长如果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这些信息,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一定会受孩子欢迎。 《青春期的孩子为何不愿与家长沟通》 青春期的孩子不愿与家长沟通的因素很多,如果要抓主要原因的话,我觉得以下两种原因很突出。 1、年龄特点导致孩子不愿与家长沟通青春期的孩子不愿与家长沟通,与孩子的特定的年龄阶段所发生的生理、心理、情感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家长不必恐慌。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自我意识发展是全面的,从行为表现到思想人格都有独立的要求。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发育十分迅速,智力发展十分活跃,情绪发展变化较大,自我发展意识强烈,情爱发展纯洁幼稚,个性发展可塑性强。正因此,导致了青春期的孩子半成熟、半幼稚、半服从、半逆反、半独立、半依赖、半闭嘴、半开放的心理和行动上的矛盾冲突。他们希望与家长沟通,但同时又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很多事情应该自己面对和承担责任。 2、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存在误区和偏差一些家长还没有学会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内容不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而是以命令为特点;一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不是以倾听和协商为主,而是真主意假商量,孩子根本就没有选择权;一些家长与孩子沟通的目的不是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而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孩子。同时,家长在与青春期的沟通中使用的语言让孩子觉得不是在沟通,而是在责怪与骂人。如果家长喜欢猜测孩子

与家长谈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常见心理问答

与家长谈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常见心理问题 不少家长有一个困惑,20年前自己还是青少年的时候,好像自己没有那么多心理问题,现在为什么这青少年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了?这个是怎么造成的? 青年和少年是两个不同的心理阶段,我们搁在一块儿谈了,跨度比较大。少年从12、13岁开始,青年也跨度到20岁,按国际分类就到25岁了,跨度很大,所以他(她)们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问题都是不尽相同的。为什么现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突出了、提前了?这是什么现象?怎么解释呢?我个人认为可以用“长 效效应”这个现象解释,“长效效应”是指子辈都比父辈在生理上、心理上发育提前了。“长效效应”最早是从欧美国家开始的,后来传到亚洲的日本,从日本又到中国的沿海,现在在中国比较普遍。简单说:女儿比母亲长得高,青春期提前;儿子比父亲长得高,青春期来得早。这是社会经济、工业化、包括营养、医学、科学知识、社会教育等等社会进步的结果。我们国家现在统计,最早青春期的女孩儿是9岁,男孩儿是11岁,如果在80年代以前,这种现象就比较少,如果在50年代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就觉得可笑了,会觉得9岁进入青春期肯定有什么毛病了,吃什么激素了。而现在不是这样,以前看日本人,日本人个子都是比较矮的,可现在看起来日本的子辈比父辈无论在各方面发育都是好的,他(她)们跟世界其他民族比起来也是如此。这就是“长效效应”,是心理问题提前的一个原因。可以说,孩子们心理问题

的出现还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表现。 青少年到了青春期,他(她)的心理特点表现在几个方面呢? 青春期到来伴随着明显的体征方面的变化,但还有一些直接观察不明显的现象,最主要表现在心理方面的一些变化。随着身体特征方面的变化,很多孩子都觉察到了自己的变化,自我在心理上、行为上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另外随着孩子到了十二、三岁,出现了各种第二性征,他(她)在身体发育、学习知识方面也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积累和变化,这个时候他(她)们在要求独立、有自己的判断方面,也有了新的要求,所以我想一方面是适应自己身体方面的变化,另外一方面是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一些思想和看法,这方面也会表现出不同于低年级孩子的一些特点。 我想很多家长家里如果有十二三岁或者再大一点的孩子的话,经常体会很深的是孩子的一种逆反。这是非常明显的,平常很乖的孩子,你让他(她)做作业、不要看电视都很顺从,但是到了这个年龄阶段,开始有了变化,在行为上可能是不再理睬父母的指导和要求,或者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摔门、摔东西、或者是大喊大叫,不过不同的孩子可能表现形式多少有所不同。但实际上深层的原因是相同的…… 青春期是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比他(她)小的孩子好多事情还没有出现,比他 (她)大的好多事情都已经解决了,所以这个时候困惑最大,各方面的压力也比较大,而他(她)自己的能力比

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青春期”的标志是叛逆,设为x轴;“更年期”的特点是烦躁,设为y轴。二轴相交,由不同脾性的“青春期”和“更年期”构成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会是什么样子? 第一象限坐标(x?熏y) 试想一下,火爆的“青春期”与同样火爆的“更年期”争执时会是怎样的场面? “青春期”正在看电视,“更年期”走过来“啪”地将电视关了:“都什么时候了还看电视?还有几天就要升高三了?快给我学习去!”“青春期”不甘示弱:“看电视怎么啦?我这是在放松,整天学习,不怕把我学成机器人啦!”“更年期”眼睛一瞪:“你还敢顶嘴!”“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更年期”气不打一处来,抓起扫帚向“青春期”追去。 她们的相处,像一片雷区,随时都有踩爆的可能。 第二象限坐标(-x?熏y) 火爆的“更年期”在遇见同类的“青春期”时还可发泄一下,但若遇见从不顶嘴的“青春期”呢? 饭桌上,“更年期”絮絮叨叨地教育“青春期”,什么要好好学习、要听老师的话等等。“青春期”一言不发,只是乖巧地在“更年期”每句话的空格间适时地加上一个“嗯”字。开始“更年期”还很满意,后来就忍不住了:“你倒也说说话呀!咱娘儿俩好好谈谈。”“青春期”吃完饭,抬起头:“没啥好说的,我听您的话就是了。妈,我走了啊。”留下还想说些什么的“更年期”愣在那里。 “青春期”出了门,随脚踢出一个易拉罐:“真闷!” 第三象限坐标(-x?熏-y) 如果让性格内向的“青春期”与同样不善交流的“更年期”同居一室,那日子岂不寂寞得要生锈了? “青春期”放学回到家,看到正在聚精会神看电视的“更年期”,嘴唇动了动:“妈。”“更年期”扭过头来:“什么事?”“没什么。”“青春期”走进自己的房间,寂静的屋子里藏着满腹心事。“青春期”抽出一本日记,在上面写道:别人家的母女都是亲密无间,可为什么我们这么客气,疏远得像陌生人! 如果说火爆遇到火爆构成雷区,那么内向遇见冷漠,就相当于打造一枚原子弹,未引爆时十分静寂,但一经爆发,就再也无法挽回。 第四象限坐标(x?熏-y) 都说“青春期”讨厌“更年期”的唠叨,可有的对于唠叨却求之不得。 “青春期”拿起听筒,拨了几个号码。 “喂?”那边有了回应。 “妈,是我。” “噢,儿子啊,怎么啦?” “没事,就是想和你聊聊,我在家闷得慌。” “好,好,什么事就快说吧,妈这儿一会儿还有事呢。” “我这次成绩不好。” “不好?没事,不就那几分吗?我跟你爸不看重这个。” “可你也不问问我为什么不好,至少唠叨一下也行啊!” “哎呀,妈这儿不是忙吗?好儿子。” “忙,忙,你们整天都忙,就是不忙你们儿子。” “哎,哎,怎么说话的这是?爸妈忙着挣钱不都是为了你吗?喂,喂,怎么说挂就挂了,这孩子!”

如何与叛逆期的孩子沟通完整版

如何与叛逆期的孩子沟 通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如何和叛逆孩子沟通 第一,观察沟通。就是观察孩子与自己的沟通方式。在很多时候,父母必须超脱自己的角色,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孩子叛逆的问题。并以不同的角度对待孩子,做有限度的迁就。 第二,保持冷静。急躁的父母,应该提醒自己,保持冷静,并等待孩子冷静后,再进行沟通。 第三,寻求意见。管教孩子,有时应该寻求别人的意见,让自己的思想更开阔。最好跟孩子的老师多加强交流,了解孩子平时在学校的表现。 第四,开放自我。父母发现孩子的兴趣会影响功课时,不要立即禁止,最好能多了解情况。如陪孩子去电子游戏中心,和孩子讨论他们的偶像,以此提醒什么是应该学的,什么是不应该学的。只有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相处得更融洽。当父母与孩子相处融洽了,孩子就不会反叛了。 第五,不断试验。父母管教孩子,要时常改变方式,孩子小的时候,一般只是父母讲,孩子听。上了中学后,就应尝试双向沟通,也听听孩子的建议。一旦发现某一种方法行不通,就应随时改变方法,不断试验,直至发现有效的方法。 第六,实践体验。就是通过实践,进行体验,以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有父子俩散步,儿子看了西瓜一定要买,父亲说离家太远,提回去太累了,不买。儿子不高兴:“我喜欢吃的西瓜你不买,你喜欢我学习好,我也不好好学。”父亲一想,对独生子说:“买瓜可以,你要负责提回家。”独生子同意了,累得满头大汗才把西瓜抱回家,使儿子感触很深:“吃个西瓜真不容易啊。” 第七,将心比心。父母要与孩子将心比心,相互间的关系就会融洽,孩子也就没有逆反心理了。 第八,分析说明。父母要仔细分析孩子形成逆反心理的具体原因,并进行充分的说明,这样,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逐渐消失。 总之,为了从根本上来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必须做好与孩子的沟通。要做好沟通,其一,父母必须很具体地说出不满意孩子的某种行为;其二,父母应说出自己不满意的心情;其三,父母不要作无谓批语和推测;其四,用提醒的语气讲出,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出发点是关心自己;其五,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孩子思考,是引导而非教导;其六,父母要威严地做出要求,一定要注意语气,并说明理由。

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做好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各位家长朋友:这次我发言的主题是: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家庭教育中的一些方法和对策。六年级的学生已经逐步进入青春期,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花季,但生理学家称青春期为“心理动荡期”或“心理风暴期”。孩子们身体迅速发育,性生理也逐步成熟,但心理上则处于“断乳期”。孩子们的心态会出现前所未有的敏感和不稳定,所以需要家长和老师为他们精心导航。 今天很高兴有机会能与各位大家一起探讨一些有关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问题。当然,我的发言中一定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也欢迎家长们如果有兴趣或有需要的话呢,以后可以与我就您孩子的情况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有很多,因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只讲其中的三点:独立性、成人感和逆反心。 孩子慢慢长大了,很多家长觉得应该是可以轻松一点了,在别人眼里,可能是孩子越大,家长就越轻松,但我们很多家长却觉得,孩子越大,做家长的反而越辛苦。有家长说,孩子小学的时候,或幼儿园的时候,一直都是在自己的掌控当中,任他再怎么调皮他也跳不出我的手掌心。可是到了初中,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我觉得孩子慢慢飞出我的手掌心了,我有点把握不住他了。其实这一些情况的发生,是很正常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老师和家长要把握青春期的孩子自身的一些心理特点: 首先,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孩子独立性开始增强,他们不再被动地听从父母的教诲和安排,而是渴望 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标准衡量是非曲直。他们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希望摆脱成 人的约束,渴望独立。 在童年时代,父母亲可以说是孩子最重要的心理支撑,不懂的事情问父母,不会做的事情找父母;是非的判断顺从父母,得失的取舍请教父母等等,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个时候,他们觉得父母是最伟大的,简直是无所不能,什么事情都能帮他们搞定,那个时候孩子心理上最依赖的是父母。而到了青春期,由于独立

与青春期孩子对话

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变化 青春期是孩子成长、具有叛逆行的关键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觉得与孩子的沟通变得越来越难,不是沉默相对,就是频发矛盾。所以,想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就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点,正确解读孩子们言行背后传递的信息,学会与青春期的孩子对话。 青春期一般指11、12岁至17、18岁,即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期(11、12岁至14、15岁)和高中阶段的青年初期(14、15岁至17、18岁)。这个阶段是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是生理、心理迅速发育和日趋成熟的时期,也是决定人一生体格、体质、性格和智力水平的关键时期,也可以说青春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 在此,我们通过青春期生理特点、思维特点和情绪特点等三个方面进行剖析,进而走进孩子的世界。 一、青春期生理特点 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个生长高峰期,正是由于生理的变化引起一系列的心理特质。 生长变化包括:身体外形剧变、内脏机能成熟、性器官和性机能成熟(一)身体外形剧变 身高、体重大幅增加,第二性征出现。

身高、体重大幅增加,使孩子有了成人感,但此时心理发展往往跟不上相应的变化。所以,青春发育初期,孩子的行为举止常常显得很笨拙,这是很正常的,我们要给孩子一个缓冲时间来适应这种改变;身体的迅速发展,使得加强营养成为必然,此时要引导孩子加强身体锻炼,杜绝烟酒;第二性征的出现,使孩子性别意识得到加强,进而对身体的急剧变化产生羞涩感。比如:有的女孩因为发胖而苦恼,因为胸部丰满怕难为情而束胸;有的男孩为自己的胡须茂密而顾虑重重,为显得利落而紧腰;还有一些孩子因为长得太高而故意弓腰驼背,进而影响了正常的发育和形体。这个时候,我们要引导孩子注意生理和心理的卫生,及时解决他们的成长困惑,使孩子正常发育。 (二)内脏机能成熟 1.心脏、肺等脏器基本接近成人; 2.肌肉力量增加,使孩子感觉到自身的“力量”,加速其成人感; 3.脑和神经的发育基本完成。这个时期的孩子很容易激动,也很容易疲劳,因而要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注意劳逸结合。 (三)性器官与性功能的成熟 性成熟在孩子心理形成和发展上起很大的作用,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向成熟过渡,同时产生对性机能的好奇心和新颖感,不管男生还是女生都开始对异性有兴趣,出现一种新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二、青春期思维特点 (一)思维发展特点: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但还有具体形象思维的成份青春期的孩子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有了辩证思维的能力。初中二年级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到了高中二年级基本定型。经北京市几所重点中学的调查证实:高一学生的智力表现和成绩变化还是很大的,而高二和高三的学生则比较稳定。文理分科放在高一读完之后,是很有科学根据的。因而在孩子青春期进行各种思维能力和智力的培养显得很重要,特别是初中二年级到高一年级的时候。古人说“少不学,老何为”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二)思维品质特点 1.创造性和批判性增强 案例二:一位妈妈得了急性喉炎,嗓子哑了,说不出话。读高一的儿子放学回家后对她说:“妈,今天我上课挨老师批评了。”接着他就开始诉说老怎么怎么

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完整版

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 通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几乎所有的家长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与孩子沟通的困惑,而青春期的孩子的的家长则有着更多的烦恼。青春期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个特殊的时期,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有效地沟通,这是家长需要学习和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正好看到了这篇文章,摘抄下来,以供家长借鉴,共同学习! 《家长了解青春期的孩子有什么需求吗》 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的目前的状态,那么,家长对孩子以下的问题了解多少呢:孩子最近为什么不开心孩子的好朋友是谁孩子最喜欢什么活动孩子最喜欢哪位老师谁对孩子影响最大孩子在看什么书、上什么网孩子有没有异性朋友、关系如何家庭给孩子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青春期的孩子除了学习之外,对家长还有很多要求:不要为他们安排一切;有事情大家要一起讨论决定;希望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爱好,能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生道路;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谅、鼓励、支持他们;不要给他们太多压力、太多约束;不要干涉他们的隐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和空间;给他们创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不要整天谈学习方面的事;考试失误不要过多责备,要多鼓励,让他们有信心去学习,不要唠唠叨叨,不要为他们担心这担心那;一家人和睦相处,不要常吵架;能够倾听、能够像朋友一样与他们沟通,要遵守诺言、、、、、、 家长可就以上两个方面做一个自我测试,如果相关内容一半以上或大部分有问题,应该先进行自我调整。这些问题看似琐碎,但它们每天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家长如果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这些信息,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一定会受孩子欢迎。 《青春期的孩子为何不愿与家长沟通》 青春期的孩子不愿与家长沟通的因素很多,如果要抓主要原因的话,我觉得以下两种原因很突出。 1、年龄特点导致孩子不愿与家长沟通青春期的孩子不愿与家长沟通,与孩子的特定的年龄阶段所发生的生理、心理、情感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家长不必恐慌。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自我意识发展是全面的,从行为表现到思想人格都有独立的要求。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发育十分迅速,智力发展十分活跃,情绪发展变化较大,自我发展意识强烈,情爱发展纯洁幼稚,个性发展可塑性强。正因此,导致了青春期的孩子半成熟、半幼稚、半服从、半逆反、半独立、半依赖、半闭嘴、半开放的心理和行动上的矛盾冲突。他们希望与家长沟通,但同时又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很多事情应该自己面对和承担责任。 2、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存在误区和偏差一些家长还没有学会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内容不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而是以命令为特点;一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不是以倾听和协商为主,而是真主意假商量,孩子根本就没有选择权;一些家长与孩子沟通的目的不是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而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孩子。同时,家长在与青春期的沟通中使用的语言让孩子觉得不是在沟通,而是在责怪与骂人。如果家长喜欢猜测孩子的心事:“看你这个样子,肯定考砸了!”喜欢猜测孩子的感觉:

最新青春期孩子心理特点整理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一.矛盾性 青春期孩子很容易产生矛盾心理 1、身心失衡的矛盾 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发育期间,面对自己的外形变化,生殖器官的变化等等,特别容易出现焦虑和不安,既为自己的长大成人而欣喜,又不知道如何应对眼前的情况,从而走进身心失衡的矛盾中。如果不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非常容易对孩子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2、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特点突出表现是出现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大成人了,并开始从“听话道德”向“平等道德”过度,有了独立自主的欲望,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老师过多的照顾或干预,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识,主体意识是十分强烈的。然而,由于青春期孩子社会经验、生活经验不足,所以经常碰壁,不得不从父母那里寻找方法、途径或帮助、再加上经济不能独立,从而又充满依赖性。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使孩子对自己的身份地位经常会感到迷惑,自己跟自己“较劲”。 3、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绝多大数青春期的孩子都非常希望同朋友、父母平等交往,并且非常渴望他人对自己敞开心扉,推心置腹。但是,现实情况并不如孩子们所愿,朋友之间由于性格,想法的不同,孩子可能得不到想要的回应,亲子关系之间,能够对孩子敞开心扉的家长亦不多。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孩子可能只好选择另一种方式来诉苦,比如写日记,画画,自言自语等,同时,自己的所说、所写,孩子们又不愿意被他人知道,从而形成了既想让人了解自己,又害怕他人了解自己的矛盾心理。 4、自制性与冲动型的矛盾 几乎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有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在生活中,他们希望自己能够遵守规则,力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经常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比如有时片面的坚持己见,对老师、家长的要求合乎自己意的就去办,不合己意的就盲目拒绝或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等等。这说明了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还不强,形成了自制性与冲动性的矛盾。 5、成才欲望与厌学心理的矛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