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唐朝边塞诗中的楼兰

唐朝边塞诗中的楼兰

唐朝边塞诗中的楼兰

唐代边塞诗的“楼兰”

·唐约132位诗人写过边塞诗,其中50位只写一两首,80多位“主业边塞诗人”中约32位著作现“楼兰”意象,同时出现意象“傅介子”。李白、岑参、孟郊、杜甫、虞世南、陈子昂等多次写到。

·唐边患严重,《中国历史图集》记载,初唐盛唐时四周少数民族政权就有东北部靺鞨,北部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西部党项羌、高昌、吐谷浑、焉耆、龟兹、疏勒、于阗。中唐至晚唐,边患益重,突厥占北部,吐蕃占唐西域之地。

·《全唐诗》中高昌约现4次,吐谷浑3次,龟兹9次,而威胁最大的突厥仅一次,匈奴却四五十次;最终占据西域的吐蕃竟没出现过。楼兰在西汉已被灭,《汉书》载,元凤四年,大将军霍光白遣平乐监傅介子往刺其王。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诛王,当更立王弟尉屠耆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自令灭国矣!”却高频出现。

·“楼兰”遍布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初唐郑愔《塞外三首》“楼兰”悲壮,高适“马蹄经日窟,剑术指楼兰”岑参“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前年斩楼兰”;盛唐李白“挥斥斩楼兰,弯弓射贤王”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明赦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热血豪迈。中唐的颓败抹不掉孟郊“拟脍楼兰肉,蓄怒时未扬”的愤慨,擦不去张仲素的“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

★缘由①“卫霍”、“霍骠骑”“霍将军”等现近百次,自然追忆起汉代边塞常提汉英雄李广、卫青、霍去病、傅介子,

不仅是素材更是一种历史精神。抒发一种浓郁的汉家情结,把汉代作为一个汲取精神财富的宝库。对比:

入关·南北朝·吴均

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

是时张博望,夜赴交河城。

马头要落日,剑尾掣流星。

君恩未得报,何论身命倾。

·吴均生活在帝王侧,无法写出真正的边塞诗·只现汉英雄张骞影,当素材用来作诗

·无丝毫的汉家情节和汉家气象

送康祭酒赴轮台·唐·曹康

分明会得将军意,不斩楼兰拟不回

·楼兰在这不仅是一个意象,被完美的融入其中·不是简简单单历史上的楼兰,有血有肉

·一股浓郁的喷薄而出的汉家气象,豪迈

第五课盛唐时期诗歌和边塞诗

盛唐时期异彩纷呈的诗歌 一、李白系列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李白《古风(其三十九)》阅读答案】李白《古风(其三十九)》阅读答案。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 42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後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千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 43古风(四十六)

浅析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师学院成教院 (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09级 指导教师:蒋文华 学员:丽 学号: 902519 年月日

浅析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The brief analysis glorious age of Tang poetry frontier fortress poem prospers historical reason) 作者:丽指导教师:蒋文华 摘要(make a summary):唐代边塞诗数量之多,诗人之众,风骨雄浑豪壮,特 别是盛唐边塞诗,在中国历朝同类诗歌中居于领先地位。本文将从物质方面,精 神方面,文化方面,战争融合方面四个角度入手来浅析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 关键字(keywords):盛唐;边塞诗;盛行;历史原因 以军旅、征战等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边塞诗最早起源于《诗经》中有关战争和征戍 题材的诗歌,经过汉魏六朝,边塞诗无论从质上还是量上都有一定的提高,到了 唐代,边塞生活成为诗歌创造的普通题材,特别是自玄宗开元元年(713)至代宗大历五年(770)这一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更是以其充沛的感情,刚健的笔触,描写了壮丽的边塞风光,豪迈的军戍生活。在近些年的唐诗研究中,边塞诗是众所 瞩目的热门课题,已发的论文多达数百篇,但大多都是从文学的角度研究边塞诗的,从历史的角度探讨边塞诗在盛唐盛行原因的论文甚少,从解放到现在主要相 关论文有涛的〈〈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及容再探〉〉[1],黎传绪的〈〈论盛唐诗歌特征及其原因〉〉[2]等,还有个别的论文集也有所论及,其中大浚“深沉的历史意识和特定的现实条件造就的时代精神,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是盛唐边塞诗盛极 一时的根本原因”[3]是最重要的观点,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并深入地论述边塞诗盛行的历史原因,在综合前人的观点上通过举例等论述使之成为更为全面

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

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极其辉煌的朝代之一,政治上清明,相继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封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大兴科举制,加强对外的文化交流,兼收并蓄,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积累。强盛的唐帝国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边塞诗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来说,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唐边塞诗的发展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初唐时期诗人写作的边塞诗,约略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李世民、虞世南的边塞诗作品为代表,是"洗濯浮夸,兴寄独远"之作,以雄放的境界,奠基了盛唐之音。二是由于贬谪而写作的边塞诗作,可以骆宾王为代表,因为是贬谪生活,同时,也因为初唐时代尚未形成盛唐的胸襟气势,所以,其边塞诗作中多有悲凉气氛,在雄奇的西域风光中融入了个人离国别乡、羁旅边地的愁怨;三是并没有到达过边塞,而写作对于边塞生活的渴望,是想象中的边塞诗,以所闻地名为点缀,以虚拟的故事或人物为背景,可以初唐四杰中王勃、杨炯、卢照临为代表。 初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郁勃。这种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一是对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前者代表是骆宾王,后者代表是陈子昂。他们参加从军出塞,对边塞生活有亲身体会和深刻感触。唐初政治经济开始发展,知识分子积极参政,诗人们关心国家大事,对边塞战事有一定的关注。他们有对爱国精神的颂扬,有对征戍苦难的申诉,初唐边塞诗得到一定发展。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中唐以来,边塞诗的数量并未下降,在思想和艺术上也不断有新的追求和创新。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作豪放明快、雅俗共赏,富有音乐美,从多方面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实际,闪耀着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光彩。中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苍凉沉郁。唐由盛转衰,对外优势逐渐丧失,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降低,诗人们开始对朝廷进行讽刺,对征戍之苦的描写增加,边愁乡思成为主要写作内容。此时,边塞诗的创作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晚唐时期,这一阶段的乐府题边塞诗情调凄苦,呈现出低沉黯淡的氛围,其主导风格是萧飒。晚唐,国运衰弱,战事起,边塞诗从边将报国之志,戍卒思乡之愁,征妇孤独之怨,边地沦陷百姓流离之苦等方面展现了晚唐边塞的真实图景。惨淡凄清的自然意象与晚唐边塞诗低沉萧飒的情感基调相适应,沮丧、绝望情绪蔓延。中唐后期及晚唐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叹。 唐代边塞诗是对边塞战争和边塞生活的精彩描绘,反映了诗人们的创作才华,更反映了诗人们对国家民生的关心,远大的抱负,表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和民族进取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边塞诗中的意象(建议收藏)

边塞诗中的意象 一、边塞诗中的意象 1、边塞诗中常见的自然景物:秋月、雪山、塞草、大漠、孤城、落日、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碎石;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铁骑、斗兵、将军、征人、金鼓、旌旗、刁斗、羽书、烽火、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文档交流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及人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金山、天山、阴山、受降城、长城、玉门关、榆关、瀚海、雪海、狼山、蓟北、边庭、边城、沙场、车师、关山、关西、安西、阳关、萧关、凉州、青海、金河、居延、楼兰;单于;。。.。。.文档交流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二、意象特点: 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文档交流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

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文档交流 三、意象作用 1、分析典型意象,定位诗歌类型。 诗中若出现几个边塞诗中常见意象就可基本判断为边塞诗。 2、渲染氛围,描写景象,表达感情。 3、烘托人物。 文档交流感谢聆听

初唐四杰的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之比较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简要介绍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编辑本段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 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代表作品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中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语言素朴,构思独特。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风格。隋代的边塞诗 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虽数量不多,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代表作品有:隋炀帝《饮马长城窟行》、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出塞》等。 例杨广《饮马长城窟行》——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唐朝的边塞诗

雄奇壮美的唐代边塞诗 作者:葛培岭 唐以前的中国诗歌,在题材上已经广泛开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无所不及,而在开发的程度上则各有深浅。边塞题材就是一片尚待深拓的莽原。汉代,边塞战争规模宏伟,但当时的诗歌发展水平尚低,也无大批的文人投佐戎幕,所以边塞诗并未得到多少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诗艺提高,边塞诗渐见成长,而仍较稚嫩。是历史偏爱,赏赐唐人以出类拔萃的运会;是唐人精明,及时把握了大显身手的良机。于是边塞题材一时火红,蔚成大观。 唐诗的繁荣,发轫于初唐的诗歌革新,而边塞诗的兴起,则是这一革新的重要契机和显著标志。 太宗皇帝李世民堪称革新的先驱,他首开风气,带头写了一系列的边塞作品,并明确主张“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帝京篇十首序》),“浇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质”(《执契静三边》)。 初唐诗歌革新的重要人物,向称四杰。陈子昂、……,而边塞诗创作正是他们从事革新的重要实绩。特别是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中的“苍苍丁零塞”、“丁亥岁云暮”、“朔风吹海树”、“本为贵公子”、“朝入云中郡”诸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送魏大从军》,《登幽州台歌》等名篇,都是边塞诗作。他所高倡的汉魏风骨,在这些诗中得到了最卓越的表现。陈子昂的出现耐人深思。当时的社会上升发展和知识分子参政,促成了诗界关心国计民生的风气。边塞战争有系国运沉浮,更受到高度重视。所以,最能代表时代潮流的杰出诗人,几乎是注定要在这里产生。在陈子昂的边塞诗里,蕴含了相当丰富的内容。其中有对爱国精神的颂扬,有对征戍苦难的申诉,更多的则是对凡庸将帅的讥刺和对朝廷失策的批评。这些内容后来曾被反复吟咏,成为边塞诗的基本主题。在形式上,陈子昂偏爱古体,创新不多,但对今体律绝亦注意吸收。他的《登幽州台歌》更在结构、句法上都摆去常规,意到言随,戛戛独造,遂成千古一家。 开元、天宝时期,革新运动宣告成功,边塞诗大盛,涌现出一批以此为长的杰出作家,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派,成为唐诗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边塞诗派的骨干成员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人,后人简称为“高岑李王”。其中高岑可为代表,所以人们又称之为高岑诗派。 高适最著名的边塞诗是《燕歌行》,这是一幅概括力极强的边塞生活全图,其中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并用,朝野官兵、战守行驻、山川物候、闺怨戍苦兼及,气势豪迈,感慨深沉,措词警策,佳句迭出,正所谓“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杜甫《奉简高三十五使君》)。诗用古体,却又多借近体诗法,对仗精美,声韵铿锵。 岑参边塞诗最著名的是两“歌”一“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较之高诗,岑诗的个性特征更为显著。杜甫称道“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殷璠也说“岑参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三诗突出表现着这一特色。那“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的轮台之夜,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的塞外雪景,那“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轮台歌》)的豪迈行军,都无比壮丽,令人神往。《走马川行》的三句连韵,有似音乐中的三连音,急促劲峭,又是一奇。

边塞诗专题复习

【专题】黄沙百战穿金甲------边塞诗复习 【目标】1. 了解边塞诗的基本特点; 2. 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 一、边塞诗简述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诗人。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盛世唐朝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范仲淹)。 二、边塞诗的时代特点 初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盛唐: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三、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1、与战争有关的地名: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 四、边塞诗的常见情感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胡笳羌笛总关情_浅析唐代边塞诗中胡乐器及其音乐表现_马兰

初唐至开元年间,经济繁荣,政治开明,国力强盛,社会稳定,从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都充满了强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唐代诗人的诗歌中也多表现出一种慷慨激昂、积极进取、气势恢宏的精神风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盛唐气象”。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盛唐成为李唐历史上最为开放的时期,统治者在文化方面采取了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这一时期西域音乐大量传入中原,胡乐的传入达到鼎盛时期,各民族之间音乐的交流融合,影响到了中原地区的音乐发展,燕乐就是中原地区本地音乐和胡乐相结合的产物。胡琴、羌笛、胡笳、琵琶、角等具有异族特色的乐器也随之传入。 唐代的乐人对其他民族音乐兼收并蓄,对音乐的形式进行了大胆创新,盛唐时期的音乐极其发达。文学和音乐原本紧密关联的,尤其是诗歌。唐朝是诗歌极其繁荣的时代,大量的优秀诗作被人们争相传唱。同时许多诗人精通音律,能诗能乐,进一步促进了音乐和诗歌的共同发展。随着音乐的高度发达,唐代音乐诗也随之繁荣起来。《听颖师弹琴》(韩愈)、《琵琶行》(白居易)、《听董大弹胡笳》(李颀)、《李凭箜篌引》(李贺)等一批优秀的音乐诗,一方面丰富了唐诗的题材内容,另一方面,诗人们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将无形的音乐通过文字形式表达出来,给人无限美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的边塞诗,在描绘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的地域风光、民风民俗的同时,也将音乐引入诗中,羌笛、胡笳、琵琶、胡琴、角等胡乐器成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这些意象与诗人独特的心境相契合,形成了唐代边塞诗特有的苍凉悲壮之美。本文试从羌笛、胡笳等胡乐器意象入手,解读这些乐器意象在唐代边塞诗中的艺术表现力。 一、羌笛 羌笛也叫胡笛,陈钟凡在朱谦之的《中国音乐文学史序》指出:“羌笛又叫横吹,六朝叫做胡篪,隋唐叫做横笛,又叫做羌笛。”陈旸《乐书》载:“马融赋笛以谓出于羌中,旧制四孔而已,京房因加一孔,以备五音。”《风俗通》记载:“汉武帝时,丘仲作尺四寸笛后,更名羌笛焉。”这些资料说明,羌笛的出现很早,到了唐代它已经成为塞外胡地的常见乐器,也成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学者一般认为羌笛是少数民族或是军队中兵士所用的一种自娱自乐的乐器。胡人吹奏的笛曲音色悠扬、清冷、寂寞,善于表现凄 凉、哀婉之音,带给人无限伤感与哀怨。羌笛这一乐器作为意象,其悲壮苍凉的冷色调弥漫在唐代边塞诗中。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焕《凉州词》黄河、孤城、群山勾勒出塞外戍地的凄清荒凉,荒凉的背景下,玉门关外的戍边人,远离故土,常年苦寒,即使春风都吹不到的这蛮荒所在。这里一个“怨”字用于“羌笛”和“杨柳”之间,使塞外的荒凉气氛更显悲壮,增添了凄冷的色彩。冷寂蛮荒的背景下,一管羌笛吹奏着凄凉、哀怨的《折杨柳》曲,传达出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悲凉的心境融合在幽怨凄冷的笛声中了,苍茫与悲凉中,表现了极其阔大的境界。可谓“一语不及征人,而征人之苦可想”(《汇编唐诗十集》)。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从军行》《从军行》是乐府古题,多用来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烽火、危楼、黄昏、海风、冷月、关山、秋色,在这样一幅山水画般的意境中,战事频仍的烽火边关难得片刻的安静平和。羌笛吹奏出《关山月》曲,幽怨、静寂的氛围悄悄弥漫,唤起征夫怀乡思妻之情。“金闺万里愁”,幽怨的笛音弥漫在边关,诗人并没有直写戍边人的心情,而是运用反衬的手法,“己之愁从金闺之愁衬出”(《增订唐诗摘钞》),写出万里之遥的家中,独守闺房的思妇的思念哀愁,反衬出征人深切的思乡之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从军北征》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除了横笛(羌笛)外,芦管也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芦管,现为纳西族吹奏乐器。相传公元十三世纪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至丽江时所带蒙古族乐队中有芦管,并流传至今。芦管管身竹或铜制,擅于演奏速度较慢、缠绵悱恻、哀伤动人的乐曲。 MOUNTAIN FLOWERS 此外,古老的神话传说、六朝的志怪小说、源远流长的民间故 事,这些丰厚的文化积淀,也给唐代小说家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综上所述,在唐代文学多体式共生并进的格局中,唐传奇较之说唱艺术等更具代表性。由唐传奇的发展可以看到唐人小说观念的发展流变。唐人小说突破了前人“子部小说”明事、说理和“史部小说”纪事存朴的束缚,加进了虚构、娱乐等新的时代内容,展示出奇异瑰丽、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充满了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浪漫精神,表明中国古典小说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王枝忠.汉魏六朝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2]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4.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陈艳秋,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现于天津师 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作者简介: 胡笳羌笛总关情 ——浅析唐代边塞诗中胡乐器及其音乐表现马兰穆伟 144

李益诗歌的特点

中唐诗人李益的边塞诗历来颇受关注。元代辛文房 道:“每一篇就,乐工赂求之,被于雅乐,供奉天子。 征人》、《早行》篇,天下皆施绘画。二十三受策秩,从年,运筹决胜,尤其所长。往往鞍马间为文,横槊赋 故多抑扬激励悲离之作,高适、岑参之流也。”[1]清人潜称李益“最长边塞诗,不独…回乐烽前?一绝,足以 ”[2]。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说:“李益的边塞诗写好,尤其是七绝,常常是壮烈、慷慨之中带一点伤感凉。”[3]李益边塞诗中的这点“伤感和悲凉”,使其与 昂扬的盛唐边塞诗有所不同,而诗歌中意象的营造 形成这种“伤感和悲凉”发挥了重要作用。 意象是诗人感知并融入自己主观情意的物象,是诗 最显在、最直接的表情达意元素。诗歌的创作构思, 程度上是对意象的创建和组合。唐代边塞诗的“边 这一地域特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中原景 然相异的自然景观,如边地的山川、沙漠、植被、物 气候等自然风貌;一是人文特点,如发生在边地的战 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把唐 塞诗的意象归纳为两类:一类是自然风物意象,另 是人文意象,同时活动在边地的征人作为特定的人 象也成为诗人的抒情载体。边塞诗人丰富多彩的感 界多是借助于这些审美意象来传达。 一、自然风物意象 边塞诗中的自然风物意象,一般包括春夏秋冬等季 象,风云、雨雪、霜雾、烟尘等天气意象,沙漠、冰川、、关塞等地理意象,衰草、枯树、飞蓬、鸿雁等动植物 。李益久在边关,对边塞自然风物有切身的观照。他 捕捉自己亲身感受到的物象,如黄云、白雪、黄沙、 、榆叶、白草、塞鸿等,都成为他寄托情感的工具。自 然物象一旦荷载了诗人的情感意向,就变成了异质同构 的对应物。同样是风,在盛唐诗歌中是“北风卷地白草折”(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到李益诗中,则是“边地多阴风”(《从军有苦乐行》)、“月白胡天风”(《送柳判官赴振武》)。同样是沙,在盛唐是“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取《碛中作》),李益诗中则是“风来沙旋移”(《度破讷沙》)、“无风沙自惊”(《登长城》)。同样是河流,盛唐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凉州词》),李益诗中则是“陇水断人肠”(《从军有苦乐行》)、“水流呜咽幽草根”(《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李益诗中,浸透在这些物象之中的是一股凄凉、哀伤、幽怨之情。 李益的《回军行》:“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沙云古战 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士卒哭龙荒。”疏黄的榆叶、黄昏、战场、沙漠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凄凉冷寂的悲剧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与魅力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与魅力 容摘要: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旺盛时期;这一时期,名篇迭出,佳作纷呈,蔚为大观。这些优秀的边塞诗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于后世,让读者百读不厌,历久常新。本文就谈谈其特点与魅力。 关键词:边塞诗特点魅力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旺盛时期;这一时期,名篇迭出,佳作纷呈,蔚为大观。这些优秀的边塞诗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于后世,让读者百读不厌,历久常新。 盛唐边塞诗垂之千古,传诵不已,它有什么特点和魅力呢? 一.广泛深刻的思想容 盛唐边塞诗题材丰富,既有反映边塞生活的佳作,也有描绘边塞景色和边塞风情的名篇。而在众多的边塞诗章中,又以表现边塞征战为主要容。盛唐边塞诗人以诗歌的形式,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诸多面,呈示了广泛深刻的思想容:(一)表达以身国、戍边立功的爱国思想,如祖咏的《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二)表现慷慨赴边、建

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如高适的《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三)歌颂戍边士卒在战斗中的英勇精神,如高适的《蓟门五首》:“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四)反映边境的荒凉、自然环境的恶劣,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大如斗,随风满地乱走。”(五)反映征夫思妇的幽怨,如高适的《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六)抒写戍边战士的离愁别绪,如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七)抒写艰苦的军旅生活以及戍边士卒的思乡念亲之情,如岑参的《碛中行》:“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八)表达对扩边战争的指斥与谴责,如高适的《蓟门行五首》其二:“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戍卒厌糠核,降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九)描绘边塞战争给戍边战士带来的深重苦难和惨重牺牲,如湾的《曲》:“去者无余生,十人九人死”;“妻行求死夫,父行求死子”;“苍天满愁云,白骨积空垒。”(十)揭露军中不平的现实,如湾的《出塞曲》:“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十一)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憧憬,如常建的《塞下曲四首》其一:“天涯静处无征战,兵器销为日月光。”从上述边塞诗可以窥见盛唐边塞诗反映边塞战

唐 代 边 塞 诗 鉴 赏(1)

唐代边塞诗鉴赏(1) 古典诗文 2009-07-10 0833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在这批边塞诗人中,七言绝句写的既多又好的当数五昌龄.七绝在初唐时就开始成熟了,但表现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掘出来,佳作还不多,王昌龄以其成功的创作实践.,使七绝这种诗体的概括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与李白同为写绝句成就最高的诗人,有人甚至说他超过李白.他名气很大.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美誉.所以叫王江宁,或说因为他是江宁人,或说因为他在江宁做过官。他的组诗《从军行》七首几乎全是精品,从各角度揭示前线将士的心理活动。比如第四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手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就把战争气氛渲染的十分饮满酣畅“黄沙百战金甲”既揭示了环境的艰苦,又展现出战士们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种万里远隔思念妻子的衰愁,所以会那么无可奈何,就因为每一次思念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因为一出战就可能再不会回到这“烽火城西百尺楼“来了。这是真正的带着血丝的相思!“不破楼兰终不还”,固然英雄气概十足,但诗人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给普通士兵带来的痛苦,并没有一味沉浸在立功封侯的幻想中。 他的《出塞》更是古今传诵的名篇,被誉为唐代绝句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的含义不过是一轮明月照边关。然而,把明月照边关这种悲凉的意境推到秦汉时期,这一句就由写眼前的实景,一变而为饱含历史深度的虚景,虚实相生,从而使这句诗的内涵变得无比深厚。这也就是

大历十才子与盛唐边塞诗派边塞诗歌内容之比较_姚皓华

2005年7月 第26卷 第4期东岳论丛Don g Yue Tribune Jul.,2005Vol.26 No.4[收稿日期]2005-04-17 [作者简介]姚皓华(1972-),女,湛江海洋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讲师。 本文为湛江海洋大学课题 大历十才子诗歌研究 中一部分,负责人:张学松;本文由本人执笔写作 文学研究 大历十才子与盛唐边塞诗派边塞 诗歌内容之比较 姚 皓 华 (湛江海洋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广东湛江524023) [关键词]大历十才子;盛唐边塞诗派;边塞诗 [摘 要]边塞诗派是唐代著名的诗歌流派。盛唐过后,唐代宗大历时期的著名诗歌流派 大历十才子 诗派也 创作了不少边塞诗,他们的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派的边塞诗有同有异:其同在于两者均有边塞景色的描写及胸臆 愁懑之情的抒发。其异之一在于盛唐时期蓬勃的时代精神造就了盛唐边塞诗中瑰丽雄奇的西域风景画, 大历十 才子 边塞诗中的边地风物则少了盛唐逸气多了感伤色彩;之二在于盛唐边塞诗中的离愁别绪表现得愁而不惨、悲 而不凄,而 大历十才子 笔下的乡思之情则凄惨愁郁、幽怨绝望。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5)04-0083-07 引言 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丛奇葩。唐代的边塞诗数量大、成就高,自古为人所重视。建国以后,学术界对于唐代边塞诗的研究更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界定唐代边塞诗的概念,对唐代边塞诗的内容、艺术风格、发展脉络,唐代边塞诗的繁荣及其原因,唐代边塞诗的思想意义以及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等都有深入、创新研究。 唐边塞诗在 全唐诗 中的数量超过了2000首,而且,边塞诗不仅数量大,涉及的作家也颇多。盛唐开元、天宝时期,边塞诗大盛,涌现出一批以此为长的杰出作家,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派,成为唐诗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边塞诗派的骨干成员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之涣、崔颢、祖咏、常建等人,其中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被后人简称为 高岑王李 ,视为盛唐边塞诗最主要的代表。盛唐边塞诗派的边塞诗充满盛唐时代豪爽明快、一往无前的雄浑气象。 中唐的边塞诗歌也有很火的发展,卢纶、韩、钱起、耿、李益、刘长卿、戎昱、皎然、姚合、张籍、王建、李 贺、自居易等,也写下了大量的边塞诗歌,而且不乏优秀之作。卢纶、韩 、钱起、耿这几位 大历十才子 ( 大历十才子 是唐代宗大历时期的著名诗歌流派)中的主要成员的边塞诗创作,在写作内容方面与盛唐边塞诗派的边塞诗相比较,既有相同的一面,又各具特色。本文试对之作一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 一 1、共同的景致描写:大漠风光奇特瑰异 边塞风光在盛唐及中唐大历十才子的边塞诗歌中随处可见,不论是奇异瑰丽还是萧条凄凉,都让人从中83

盛唐边塞诗派

第三章 盛唐边塞诗派唐代边塞诗概况《全唐诗》有边塞诗2000余首时间跨度长作家众多初唐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陇头水》陈子昂《送魏大从军》盛唐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李颀崔颢中唐卢纶钱起李益李贺刘长卿白居易······盛唐边塞诗派组成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王翰李颀原因北方人多有从军游幕经历时代精神的鼓舞热衷于人世间的功名富贵动辄以公侯卿相自许盛唐边塞诗内容一描写战争场面宣扬大唐赫赫军威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吐谷浑原为人名是4世纪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后转为姓氏和族名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塞下曲》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王昌龄《少年行二首》其一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高适《蓟门行》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青海湖雪山指甘肃省的祁连山脉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

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雁门太守行》中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雁门郡名现在山西大同东北一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玉龙宝剑名二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独特奇异的风土人情 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高适《营州歌》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胡天八月即飞雪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火山五月火云厚《火山云歌送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雄奇苍茫生机勃勃充满浪漫主义情调奇崛的语言夸张的手法丰富的想像新奇赞叹的情绪乐观高亢豪迈昂扬的感情基调

边塞诗鉴赏例谈

秦时明月汉时关 ——边塞诗鉴赏例谈 边塞诗是指以边塞战争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内容或是描写奇丽壮阔的边塞风光,或是讽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或是描写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歌颂他们的报国豪情,抒发他们思乡念亲的情感,或是抒发送别友人时的惜别感伤或是壮别感奋之情。风格或雄壮豪迈、或苍凉悲慨、或凄凉悲愤、或豪放旷达、或慷慨悲壮、或委婉清丽、或缠绵悱恻。 一、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景物的普遍特点是:雄浑、奇丽、苦寒、苍凉、凄冷、辽阔、壮阔、广阔。 二、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 1、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例如: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

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2、中晚唐诗: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3、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三、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卢纶)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言说不尽的“雁”意象

言说不尽的“雁”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情感常常被诗人和词人通过不同意象表达。而在诸多意象中,大雁不仅成为怀乡思亲的意象,还成为表现坚贞爱情和边塞爱国之情的媒介。同时诗人和词人也力图用大雁意象实现诗词的个性化。雁,化身为唐诗宋词,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长廊中展现出多姿多彩的身影。 一、借雁抒离思 雁是大型候鸟,不善于远距离飞翔,它总是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这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雁在诗词中多以离思的形象出现。如唐代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有这样的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韦应物的《闻雁》中写道:“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还有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北风、落叶、归雁触发了诗人怀念故乡的深情。又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二、借雁叹孤寂 雁之孤凄,似乎孤与雁联系在一起时颇多。张炎的一首《解连环、孤雁》可谓对雁之含蓄孤凄最有寄托:“楚江空晚,恨离群万里,怳然惊散。自顾影、却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残毡拥雪,故人心眼。”“楚江空晚”,起首便诉空旷质感,“楚江”与“空晚”更显寂寥。雁于此等空旷之境,“离群万里”,低沉茫然。一个“恨”字,刻画入微地写出它离群之前的恋、离群之时的苦、离群之后的茫然。孑立于旷野之楚江,雁犹豫再三:下得寒塘否?然而,放眼漠漠黄沙、瑟瑟枯草,荒蓼之所,离群于万里之外,又到哪里去另寻栖身之所呢?“只寄得、相思一点”,这一点相思来得何等无奈、何等悲凉啊!孤雁内心之情感,让人不禁扼腕一叹。 三、借雁表忠贞 金代诗人元好问曾因见一雁被杀,另一雁悲鸣不去投地而死而写下《摸鱼儿、雁丘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感动了一辈又一辈人的句子竟源于一只雁。大雁尚且如此,何况是有灵有性的人呢?《孔雀东南飞》中写道“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雁与人对待爱情的忠贞何等相似啊!王国维话:“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四、借雁抒爱国情怀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北宋名臣范仲淹的

唐代边塞诗内容赏析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摘要: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里的一朵奇葩,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其主题思想较为复杂,有自然风光之美、建功立业之志、思念亲人之切、厌恶战争之恨等等。正确理解边塞诗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感受古人的崇高精神,激发我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关键词:边塞诗;主题思想;探究 唐代是诗歌创作的极度繁荣时期,大诗人相继出现,题材广泛,风格纷呈,流派多样。在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涌现出了一批粗犷豪放、雄浑激越的以描写边塞风光、战争场面及征人心态为主要内容的诗篇,这就是边塞诗。“千百年来,它以昂扬雄浑、悲壮崇高的撼人巨响,回荡在我们古老诗国的苍穹,喷发着凛然风骨的光华。” 学习边塞诗,不但是高考诗歌鉴赏的需要,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也有着非凡的意义。边塞诗的内容较为复杂,因为最能体现时代的特点,而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国运盛衰不同,所表现出的风格格调也就有所不同;又因为每个诗人的生活际遇不同、对于军旅生活的体验不同,所抒发出来的感情也就千差万别。大体来看,边塞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描摹自然风景,或表现塞外绝域的奇异风光,或表现戍边环境的恶劣 辽远旷阔的异域,人烟稀少,气候多变,迥异于中原地区。大漠惊沙,冰霜飞雪,热海火山,奇寒酷热,烽火狼烟等异域风貌在诗人们的笔下,形成了一幅幅雄奇壮丽的画面。所描写的景物多是黄河孤城、风沙长云、雪山秋月、雁飞鹰扬等;战具多是

旌旗战车、烽火羽书、戈矛剑戟等;乐器多是羌笛琵琶、胡笳芦管等;乐曲多是《折杨柳》、《关山月》、《梅花落》、《行路难》等,这些都构成了独特的异域风光。 比如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现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比喻冬雪,把萧索酷寒转化为绚丽烂漫,充满了瑰丽的想象力;而在《热海》中,表现了异域自然气候的奇特,“西头热海水如煮”,可见水温之高,但是“中有鲤鱼长且肥”;而一面是“岸旁青草常不歇”,另一面则是“空中白雪遥旋灭”,这一极其矛盾的现象同时出现,真是大自然的奇妙。“蒸沙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砂石的灼热,气浪的炎蒸,简直可以“燃虏云”、“煎汉月”,诗中所描绘的天地,实为罕见。其他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的气势,“直”字表现了大漠中“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都是极具异域特色的,读之令人怦然神往。 同时,塞外是苦寒之地,很多诗作真实地再现了戍边环境的恶劣。如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颀《古从军行》“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走”,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及《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柳中庸《征人怨》“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等等,都描绘了边地萧条、荒凉、冷清、肃杀之景,从侧面烘托出征人戍士们艰苦的作战环境和悲凉的生活状况。 二、体现盛唐气象,或表现投笔从戎、建功边关的志向,或表现保家卫国、为国捐躯的豪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