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谢锦蓉

在电视剧《神医喜来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德福回沧州接喜来乐的妻子进京城,这位师娘是一个不同意,十个不同意。德福没有直接劝师娘,而是一边吃饭一边自言自语:京城那真是个好地方,花街柳巷都是,明娼暗娼随处都有……话刚一说到这儿,师娘马上改变了注意,问德福“你师父让你来干什么来了?”“那咱什么时候走啊?”“师傅说明天起程。”“干吗等到明天,咱们今天下午就走!”这回轮到师娘着急了。在这里德福使用的就是心理战术。

矮人博士的故事……

仔细观察,生活中心理学的知识到处都有。现在的管理学、教育学都带有浓厚的心理学色彩。法律、道德、心理,在调节人们社会生活方面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通常法律是要求人们必须怎样做或者必须不能怎样做;道德是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或者不应该怎样做;心理学是告诉人们怎样做更好。

一、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意义

关注心理健康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在经济困难时期,我们顾不上心理健康,将很多心理问题都看成政治问题,看成道德品质问题,造成了许多严重的后果。好在那个时候社会生活比较简单,人们比较单纯,心理问题比较少。随着中国社会向市场化变革,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的威胁,将远远大于生理疾病的威胁。美国的成功人士,一般是一手拉着律师,一手拉着心理医生。美国的社区,都少不了三种人:一是教师,二是律师,三是心理医师。

关注心理健康也是新课改的需要。以前的教师是以学科为主,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缺少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现在大背景变了:课程改革的目标最终落在人的培养上,突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发展。所以,在今天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学习心理学,必须了解心理健康知识。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就在学校、社区设立了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门诊。到了80年代以后,从事心理辅导的心理学工作者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全体学生身上,特别是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关中学生的心理技能训练课程相继推出,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相继出现。

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本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围绕着提高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心理素质而展开,其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得有关健康、安全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培养学生保持和增强心理健康的实践能力,并将学习意愿、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力、判断力和行动能力作为健康教育的基础来学习。

我们掌握了心理健康知识,并能够学以致用,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受欢迎;在解决问题时,就会举重若轻。那就会自己受益,家人受益,学生受益,与你接触的人全受益。作为教师,会处理问题,那结果就是,学生现在佩服你,将来想念你,终生感谢你。否则,学生是当面怕你,背后骂你,将来恨你。

二、我国中小学生、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1.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10个方面的内容:

(1)智力正常

智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它是保证人们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正常与否,可通过智力测验来判定。

测智商用智力量表。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被引入美国,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教授作了多次修订而闻名于世。我国有它的修订版。

智商(IQ)=智力年龄÷实足年龄×100

此公式计算得到的智商属于“比率智商”,这种智商的计算方法有个局限,就是对于小孩很适用,而当人的年龄比较大的时候,智商的差距就不明显了。为了弥补这种缺陷,1963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儿童智力量表和成人智力量表。该量表仍采用智商的概念,但是这里的智商是以同年龄组被试的总体平均数为标准确定的,称为“离差智商”。计算公式为:

IQ=100+15(X—X’/S)

人类的智力介于10与190之间,平均智商为100。智商90~110者,智力中等,在人数上约占50%;智商120以上者为“聪明”;智商140以上者为“天才”;智商80以下者为“弱智”。“天才”和“呆傻”大约占人口总数的3?。

(2)情绪稳定、心境乐观

人们的情绪,是所有心理活动的背景条件和伴随其他心理过程的体验。正如体温可作为生理上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一样,情绪也是反映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

(3)意志健全、行为协调

意志的健全在于行动上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人的意志通过行动表现出来,而行动又受意志的支配,心理健康的人意志与行为是统一的、协调的。

(4)注意力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是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有效指标。由于人的注意总是和心理过程的障碍相联系的,一旦发现某人非常容易分心,不能自制,就说明他的心理已经有问题。

(5)完整统一的人格

心理健康的人,有相对正确的信念体系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能以此为核心,把动机、需要、态度、理想、目标和行为方式统一起来。如果某人经常欲望与信念相违背,需要与良心相冲突,行为方式与态度不一致,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既缺乏同情心,又无责任感,那么,他的心理必定是不健康的。

(6)积极向上、面对现实,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这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具体来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二是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三是处理、应付家庭和社会生活的能力。

(7)适度的反映能力

外界事物的刺激必然要引起人们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必须是适度的,既不极度国过敏,也特别为迟钝。反映过度的属于神经质,反映迟钝的属于迂腐。

(8)心理特点与实际年龄相符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心理特点与所属年龄阶段的共同心理特征应大致相符。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判断:一是看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统一,他的言行有没有过于离奇和出格的地方;二是看心理活动过程之间是否完整、协调,他的认识过程、情感体验、意志行为是否协调一致;三是看心理活动本身是否统一,他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9)有正确的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对自我目前所处状态和环境、自我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能正确

认识和客观评价自己,摆正自我的位置,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有自信心、自尊心,能够自觉地发展自己。如果一个人没有发展目标,整天浑浑噩噩,或者妄自尊大、好高骛远,或者自轻自贱、悲观失望,甚至试图逃避现实,消极厌世,自然是不能算心理健康的。

(10)创造性、成就感

心理健康的人,热爱生活,追求卓越,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以对家庭、集体、社会做出贡献为荣。生活中有成就感,不自轻自贱。

2.我国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专家鉴定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向社会公布了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大型调查结果:

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比例都在80%左右,而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5%以下。

按照“心理基本健康”、“有中度心理行为问题”和“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三个档次的标准来看,小学生的比例依次为78.9%、16.4%、4.2%;初中生的比例依次为82.9%、14.2%、2.9%;高中生的比例依次为82.7%、14.8%、2.5%。

调查者指出,虽然中国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但由于中国中小学生基数大,即使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比例只占百分之几,也是不小的数目。

具体来看,小学生存在问题最多的是人际关系,达到了36.7%,其次是情绪状态31.2%,自我控制21.3%,动机14.3%,自我概念11%,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8.6%;而在初中生中,这个比例却发生了明显变化,自我控制上升为主要问题,达到32.6%,而人际关系反倒排到了后面,仅有9.4%,其他依次为情绪状态24.4%,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评价14.7%,自我概念9.9%,动机9.2%;高中生与初中生的状况基本相似,只是在具体比例上略有浮动。

另外,还有一些问题尤其需要我们关注,在初中生和高中生中,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很差和较差的比例在人际关系六项调查指标中都排一、二位;小学生的“孤独”、“考试焦虑”、“敌对”以及初中生和高中生的“交往焦虑”、“敏感性”、“考试焦虑”、“敌对”等严重情绪问题,在情绪状况调查的八项指标中都排前列。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相当于重要的作用。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如遇到一位好的教师,学生由于家境等造成的不健康心理可以得到改变。教师和学生对立的状态绝不利于学生学习,而是否产生师生对立关系,及对立关系能否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转化,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心理状况”。

研究证明,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与家长有关,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与老师有关。从人格到认知到意志、情趣、态度、兴趣、行为习惯,从有意识到无意识,教师对教育环境的调控对学生来说可能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课题组对12所中小学的师生进行对比检测,结果发现,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反之亦然。1993年,辽宁一个小学女生在墙上写下“老师,你错了”,然后跳楼自杀。在一个有效接触时间每天达7~8个小时的教师与学生这样一个心理场中,教师是当然的主导者、支配者,他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特别是中小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很容易把教师的一切视为自己效仿的榜样。

那么,教师为什么会导致学生心理不健康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我们的教师心理不够健康!我发现,有许多教师竟然不会笑!表情是瞬间的长相,长相上凝固的表情。这不会笑可说明很多问题。

2001年底,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国内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168所学校的2 292名老师中,有51%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

①自卑心态严重;

②嫉妒情绪突出,在职务提拔等方面互相猜疑;

③虚荣心理明显;

④焦虑水平偏高;

⑤性格忧郁孤僻;

⑥逆反心理较强。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工作节奏快,对自己事事求完美而导致的焦虑水平偏高,脾气暴躁,易被激怒。

关心未来就要关心教育,关心教育就要关心教师。教师心理健康状态对促进教师职业成就感,提高教师生活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育专家呼吁,全社会都来重视老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些理解,多些体贴,尽量给老师们营造宽松、祥和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并适当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活动,科学引导,合理调节,帮助他们扶正心灵的天平。

三、怎样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

1.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

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是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首先,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面对教育、教学双重任务,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教师作为普通人的情感和生理需求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果他们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生理节律等无法及时得到疏导,久而久之,势必会使心理不堪重负。调查显示:48.5%的人认为自己“工作太累”,37.4%的教师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最长的达15小时。一般教师都是早上6点出家门,晚上6点进家门,往往是管了别人的孩子,耽搁了自己的孩子,回到家里疲惫不堪,往往还要继续做与教育有关的事情。与家人沟通缺少时间与耐心,造成家人的不理解,家庭矛盾时有发生。

其次是班型过大,班级学生偏多。现在,班级学生数一般在60~70名之间,最多的达百人以上。锦州的一所中学,有一个班92名学生,丹东13中有一个班112人。

第三是名目繁多的各级各类检查、考评、验收也使教师们忙于应付。

第四是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的学习任务也十分繁重。在社会成员中,教师是证件最多的。如果说教师固有的压力源主要是来自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的话,那么,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要求又将成为他们新的压力源。在新课改背景下,一部分教师表现出几种心理不适现象。①自我否定的痛苦感。就像在山路上拐来拐去要一起晕车的道理一样,一些教师在教育教学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内心时常不安。新课改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都要有根本性的转变。对于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挑战和超越。面对这种变革,年轻的教师由于在教育教学经验和观念上还没有定型,适应尚且容易些;年纪稍大一点的教师要发生这种角色转变,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尤其是那些经验丰富、成就感强的优秀教师,他们原本依靠自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要他们否定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放弃他们认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法宝”,将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②新型师生关系引发的不适感。我国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以“师道尊严”为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知识传承方面,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因而师生关系是一种单向性的“我主你客”、“我说你听”式的服从关系。在伦理道德方面,传统的观念置教师于“道德说教者”的绝对尊严的地位,因而认为教师是无可置疑的“长者”,学生是理所

当然的“弟子”,师生关系成了单一性的“老对幼”、“长辈对晚辈”的说教关系。新课改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和谐为特征,在上述两个领域中师生关系均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在知识接受领域,师生之间不再是单向性的“我主你客”、“我说你听”,而是平等的对话伙伴和合作者。在伦理道德领域,教师须从“长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走到学生中去,走到公共舆论的中心。因而,教师的行为不再简单地等同于教育行为,他们必须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教育性。应该说,有效地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其出发点是积极的,也带有很强的针对性。但由于在实际改革过程中有关方面处理问题存在一些偏差,出现了教师得不到学生以及家长起码的尊重,一些学校事故的处理方案让教师感到不公等现象。因此,面对这些变化,教师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心理适应过程。③自身素质缺失的焦虑感。新课改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在知识结构上,从原来只要求会处理局部知识,到处理学科内的综合知识,发展到要求会处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在思维方式上,从继承接受知识,到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习惯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能力上,从模仿他人进行教学,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发展成为具有驾驭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从使用传统的书本、黑板、教鞭等进行教学,到掌握使用投影仪、幻灯、录音机等基本电教手段,发展成为能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等等。参照这些标准和要求,许多教师感到自身的素质与之相差甚远,似乎高不可攀。诚然,可以通过继续学习、接受培训来提高自己,但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不少教师深切地感受到由于自身素质的缺失将难于适应改革的要求,遂有“跟不上形势之感”,并由此而产生无助感、焦虑感。④相互矛盾的现象带来的茫然感。我国新一轮课改的目标是要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转变,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种转变是全方位的系统变革,不仅要在教育思想观念层面上实现转轨,而且在系统构建和实践操作层面上同样要实现转轨。但从当前的改革实践看,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诸多环节还没有很好地实现相互配套和互为保障,新的考试制度和督导评估体系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因此,许多学校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方面轰轰烈烈地开展新课改,另一方面却在扎扎实实地抓应试。正如一些校长所说的那样:“我们不得不有两手准备。”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教师不知是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尽快地做好角色的转变,还是要固守原有的应试技巧来应付沉重的升学压力,无所适从的茫然感由此产生。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心理压力能成为人们活动的动力,对活动起激励作用,但压力过大会引起有机体过度的情绪紧张,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引发一系列的身心疾病。在教育领域同样如此,过大的压力会促使教师出现种种心理不适,在教学中变得无效、无能,当然也就谈不上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教学潜能的发挥。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困惑,给予教师心理上的关怀,确保他们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参与新课改,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2)教育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对教师的挑战

目前,现行教育体制全面改革,职称评聘分开、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新制度的施行,每位教师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心理承受力较弱的教师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新的竞聘制使不少处于弱势的老师不适应。如某市教育系统曾开展教师竞争上岗,结果在聘任名单还未公布时,就有6位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老师相继自杀。在农村,有的教师是在教师行业不景气的时候当的民办教师,一边种地,一边当教师,每个月38元钱,盼转正盼得眼睛发蓝,可是刚刚转正,工资还没兑现呢,又要待岗。那种感觉就像《小方》那首歌所唱的那样:“眼泪顺着小河淌”。

教师是最要脸面的,而自己的能力又不足以维护自己的脸面,心理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崩溃了。教师心理安全感不足,调查显示,有11.6%的教师担心“下岗”。

(3)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带来的惶惑

随着各行业收入差距的加大,甚至于同一地区不同学校校际间工资待遇差距的加大,导致教师产生严重的内心冲突。

一些教师从参加工作那天起就盼望将来能分一套房子,眼看着领导一个个地分到了房子,马上轮到自己了,可没想到又取消了实物分房,说是改为住房福利货币化了,可又见不到货币在哪儿!看人家按揭贷款买房,自己又临近退休,贷款也不给贷。

尤其是在农村和偏远城市,教师工资拖欠现象十分突出,让教师在“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标准面前压抑、困惑。相当数量的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成就感。社会往往认为教师做什么都是应该的,而谦谦君子是不可以言钱的。

这些原因,往往导致教师产生不平衡心理,失落、自卑、缺乏信心等负面情绪困扰着一部分教师。

(4)教师交际范围狭窄,生活单调,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交往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关系是心理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职业特点是独立性强,工作中必须独当一面。如果角色位置摆不正,容易造成人际沟通不畅。

从工作性质来说,工作相对封闭,其职业特点造成人际交往范围狭窄,平时与未成年孩子交往最多,学生的状况各不相同,给教师的人际交往提出了许多挑战。学生教育成了较突出问题,特别是对那些课堂教育缺少管理经验的教师不知不觉进入了不良循环的怪圈:学生不听话,学习成绩下降,老师生气,产生紧张、焦虑等躯体症状,久而久之,造成教师个体经常出现不良心境,与领导抵触,同事关系紧张,师生关系疏远,造成家长不满。这些教师每天生活很沉重、很累,享受不到职业带来的乐趣。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常处于超负荷状态中,再加上满负荷的工作压力,造成教师之间相互嫉妒、攀比,人际关系紧张。

还有,教师由于时间问题和兴趣问题,不愿意与其他人交往。据调查,教师在校内除工作关系外,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17%,在校外和他人经常交往的只有11%。由于观念上的原因,一些教师认为消遣一下是越轨的行为(老教师洗桑拿)。交际范围狭窄,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教师视野和内心世界狭窄。

(5)教师普遍缺乏心理学知识

心理一旦出现问题,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及时调节,导致心理问题愈演愈烈。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申继亮教授作过一个调查。调查指出:按照知识的功能划分,教师的知识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学科类知识,主要是关于课程内容方面的知识;第二类为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成功进行教育教学所必备的知识,是关于教与学以及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知识;第三类为实践性知识,教师在开展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提炼;第四类为一般文化知识,指教师需要具备的除专业知识以外的广博的文化知识。其中,第二类知识——条件性知识,就是关于心理健康、心理学修养。他们调查了298名中学教师和48名师范大学在校生,参照美国加州教师资格认证所使用的标准,考察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了解、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评估这三方面的内容。结果用百分制来描述的话,50分以下的人占23.2%,50分至60分的人占38%,60分至70分的人占36.1%,而70分以上的人,仅占2.7%。而且,有意思的是,在教龄和地区上,基本没差异;以前学没学过心理学也没有太大的差异。这就是说,60分以下的61.2%的人缺少心理学知识是普遍现象。这是几年前调查的结果,现在的状况是否有所改善?我想不会有明显的改善,因为目前我们还没有进行有效的培训。

北师大的陈会昌教授,曾经进行过一次实验,问一个学校的教师,你们爱你们的学生吗?有90%的人回答“爱”,紧接着问这些老师所教的学生,你们感觉老师爱你们吗?结果只有10%的学生回答说感觉到了。

根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中小学教师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至少从量上来讲是非常不足的,是跟当前的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不相符的。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学修养欠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过去我们的教育观念存在问。过去我们是关注学科多关注人少,关注结果多关注过程少。这里我们也有一个调查:考察102名初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状况、学科兴趣、业余爱好、职业理想、同伴关系、重要他人、性格特征这八个方面的了解。结果如下: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学习状况的了解比较准确,和学生的自我报告之间的吻合程度比较高,一致性程度达到90%以上;其他六个方面一致性程度都低于50%。这反映出一个事实,即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关注比较少。正是这种不关注人的教育理念造成了教师心理学修养的欠缺。

其次是职前教育中这方面的课程开得很不够。中师、师专心理学课是54个学时,这对于心理学的学习是很不够的。教育理论课程占总课程量的比例,我国也很低,只有5~6%,而发达国家最高达到了30%,美国是25%。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课程中,教育类的课仅占总量的9%左右,学生在校花费不足10%的时间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课程。教师在职前没有机会学习这些知识,必然导致心理学知识的匮乏。

2.解决教师心理问题的途径

首先,把好入门关,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教师资格准入的门槛。在美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有个硬性的规定,要求教师必须到教育学院去学习多少个学时的教育类课程,拿多少学分,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从长远来看,我国将逐渐取消师范教育,改为由综合大学培养师资。当务之急是对心理学课程的学时数进行规定,不论是师范类院校,还是进修、继续教育,心理学课的学时都应该占到一定的比例,从体制上来规范和弥补。

其次,是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新时期的教师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反思的能力、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其中,心理教育的能力是和心理学的学习密切相关的。所以,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应该包括教师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这应该成为评价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维度。这是个指挥棒,如果有了这种导向,教师会感觉到心理学的重要性,自觉地学习心理学。

第三,是对“教师即研究者”这个观念的提倡。在美国每位教师每年发表2篇论文。过去的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但这其中有一个问题,即对这个命题的理解存在很多误区。比如,有人认为做研究是理论工作者的事,教师没有责任;或者把研究简单地等同于做个问卷、做个调查等等。我主张教师要注重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实际上就是一种教学方法,一种教学模式。进一步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教师会在实践中感受到心理学的作用和价值。

第四,关注教师发展,全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除却职业笼罩在头上的光环,教师也是平凡的人,也是普通的人,他们的心灵同样需要呵护和慰藉。据研究机构调查,在世界范围来看,与其他工作群体相比,教师和医生两个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我国正常人群的心理障碍比例是20%)。这种普遍性是职业特点造成的,他们的共同点是工作和服务的对象是人,而且责任大,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也相对较大,所以表现出的心理问题是正常现象。作为新闻记者和学生家长应明白,这是普遍现象,属于正常范围。一方面对教师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相关培训,另一方面对教师给予人文关怀,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创设宽松的工作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要增加师生交流的机会,使教师得到更多直接来自教学过程的内在激励,使教师有获得

社会支持的心理感受。这一点,建议各位首先要让你们的家属知道,以后在家里反应不正常时,请他们体谅。但也不要因此就撒娇任性。

第五,教师本人也要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适时适度地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与情绪,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有了心理问题,主动通过心理健康网站、心理咨询电话、心理门诊等寻求帮助。

3.教师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⑴注意心理调节,确保心理平衡

21世纪,健康人的标志:

①有力的心脏;

②聪明的头脑;

③强健的体魄;

④充沛的精力;

⑤美好的心境;

⑥有序的生活。

要实现这几个方面的健康指标,必须注意个人保健。包括生理保健和心理保健。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总结当时世界预防医学的最新成果时提出“维多利亚宣言”: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将这四个方面称为“健康的四大基石”。

实现心理平衡,最重要的是有一种正确的思想方法。人生仿佛站在天平上,平衡的时候少,失衡的时候多。诗人李白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大学士苏东坡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因此,我们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有一个正确的思想方法,凡事想得开。

正确的思想方法是相对错误的思想方法而言的。错误的思想方法有以下几种表现:

①任意推断。即在证据缺乏或者不充分的情况下便草率地作出结论。有时甚至是扑风捉影。郑人失斧,见面没说话等。2000年,特教学校两位教师告状……

②选择地概括。即仅根据个别细节而不考虑其他情况便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曹操杀吕伯涉全家。

③过度引申。即在单一事件的基础上作出关于能力、操作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他那个人那么点事都做不好还能做什么呢?中学生杀老师的丈夫。

④夸大或缩小。即对客观事件的意义作出歪曲的评价。学生一恋爱,就担心会出问题。

⑤全部肯定或者全部否定。要么全对,要么全错。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的单色,没有中间色。一旦与谁顶牛就彻底顶下去,有一百个好全被这一个不好给抵消了。

⑥把间接的原因当成直接原因。有时把导火索看成是问题产生的根源。比如感冒导致老人死亡。

把身外之物看得淡一些。相对健康与生命而言,一切都是次要的。生命是1,其他都是零。光有1,生命平淡而乏味,然而,没有1,0再多还是0。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仰仗高兴。不怕挣得少,就怕死得早。

要有所追求,但不苛求。应该明确,苦辣酸甜,都是人生的组成部分。

人生在世,有数不清的幸福和快乐,亦有许多忧愁与烦恼。烦恼从哪里来?绝大多数情况下,烦恼不是因为我们得到的太少,而是因为我们计较得太多。古人的养生之道,便是宁心养神。宁心养神便是清心寡欲,以一种崇高的宽容,使世间一切无谓的烦恼涣然冰释,使人对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一无牵挂,进入一种高超的心灵状态。

⑵关心自己,善待自己

郑智化有一首歌唱得好:“世界太罗嗦,哪管对和错,一个小小的老百姓,谁会在乎我。”八一电影制片厂前厂长王晓棠一生坎坷,可以说是家破人亡,但是她的人生信条是:要学会

经常对自己笑一笑。处于顺境时,要提醒自己,谨言慎行;处于逆境时,要提醒自己,不屈不挠,坚忍不拔;处于绝境时,要提醒自己,天无绝人之路,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得意别忘形,失意别变形,做人保原形。

处逆境时比与下,心怠荒时比于上。

马寅初老先生讲过两句话:“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展云舒”。⑶给自己做好社会定位

有个传说:女妖斯芬克斯盘踞于交通要道,常用一个古怪的谜语为难路人,猜不出来即被她吃掉。那谜语是:“谁?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黄昏三条腿?”结果有数不清的路人因猜不出而惨遭不幸。一次,英雄俄狄浦斯路过,准确地猜出谜底是人:“人刚出世时手脚并用在地上爬,因此说早晨是四条腿;长大后双腿健步如飞,因此说中午是两条腿;老年时步履蹒跚要拄拐杖,因此说黄昏是三条腿。”眼见谜底被揭穿,女妖羞愧交加,滚下山崖摔死了

这太像一个暗示了:人切实“知道”自己时,魔鬼也得滚蛋!

美籍华人、著名心理学家李恕信在《潇洒的母亲》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在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愁云为之一扫,心空顿时明朗。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

人生之旅,我们不也是常常开错“窗”吗?选错了自己的职业,选错了自己的追求,都是开错了窗。为了得到某一种东西,我们便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而一旦得不到时,可能会莫名地不知所措,执拗地相信自己是不会错的。其实,我们是开错了我们的那扇希望之窗。在没得到之前,希望寄于所希望的事物之上,越积越大;而一旦真的得不到,那种希望会随时被一种巨大的失落感所代替,这两种一如波峰、一如波谷的情绪,完完全全是因为我们没有开好“窗”的缘故。

人生选择什么,追求什么,有一条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看到底适不适合你自己。你适合当明星吗?你适合当干部吗?你适合经商吗?你适合找个美女做妻子吗?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追求,有所放弃。做人首先必须明确:我是谁?我喜欢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打算干什么?我将怎样去做?会学习学习的人必须是会选择发人,会生活的人必须是会放弃的人,放弃是一种智慧。放弃一些利益,放弃一些追求,放弃一些仇恨,放弃一些荣誉……不要扛着船走路。

美国有一位贫穷的农夫亚默尔,在加州发现大金矿时,他也随着蜂拥的人流来到了加洲,祈求能淘得一点儿金子,摆脱穷困。但不久他发现,在寻找金矿的荒山野岭中,气候燥热,水源奇缺,因而他断然放弃淘金而改为寻找水源,转而向淘金人供应纯净的饮用水。几年后,在绝大多数的淘金者沦为乞丐甚至抛尸荒野之时,他却成为了大富翁。

个人主义欲豁难填。所以一般们是:忙完吃饭忙穿衣,衣食饱暖想娇妻,三妻四妾家中坐,又嫌出门没马骑,高头大马遥街转,又觉无官被人欺,七品八品他嫌小,三品四品还嫌低,官至一品当宰相,还想面南去登基。

十足大哥……

一个沿街流浪的乞丐,每天总在想,假如我手头要有两万元钱就好了。有一天,这个乞丐无意中发觉了一只跑丢的很可爱的小狗,乞丐发现四周没人,便把狗抱回了他住的窑洞里,拴了起来。

狗的主人是本市有名的大富翁。富翁丢狗后十分着急,因为这是一只纯正的进口名犬。于是,就在当地电视台发了“寻狗启事”:如有拾到者请速还,付酬金两万元。

第二天,乞丐沿街行乞时,看到这则启事,便迫不急待地抱着小狗准备去领酬金,可当他匆

匆忙忙抱着狗又路过贴启示处时,发现启事上的酬金已变成了3万元。原来,富翁寻狗不着,又电话通知电视台把酬金提高到了3万元。

乞丐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向前走的脚步突然间停了下来,想了想又转身将狗抱回了窑洞,重新拴了起来。第三天,酬金果然又涨了,第四天又涨了,直到第七天,酬金涨到了让市民都感到惊讶时,乞丐这才跑回窑洞去抱狗。可想不到的是那只可爱的小狗已经饿死了,乞丐还是乞丐。

其实人生在世,好多美好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无缘得到,而是我们的期望太高,往往在刚要接近一个目标时,又会突然转向另一个更高的目标。西方一位哲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欲望是一座火山,如不控制就会害人伤己。”

⑷扩大交往,丰富生活

第一,要有朋友,有了朋友,就会增加生活的乐趣,就会消除许多生活中的烦恼。莎士比亚说:“友不贵多,得一人而胜千人,友不贵久,得一时而胜千古。”

第二,要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有了这两样东西,就有了生活的支点和生活乐趣。中科院在北京为李政道教授举行70岁生日庆祝会时,他讲了两句话:“我一辈子做人的原则,以杜甫‘细推物理须行乐,何为浮名绊此身’两句诗为准则。仔细地推敲世界上的万物道理,做一些快乐的事情,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高兴的有益的事,不必为一些空名而放弃自己喜欢做的事。”我们或许没有李正道那么高的人生追求,但是我们可以有属于自己的追求与爱好。

⑸要用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

生活态度。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哭它就哭,你笑它就笑。

作为教师个体应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合理的职业理想,重视培养爱与宽容的精神,用认知重建策略和反思调适情绪,来缓解压力。

《辽宁青年》上曾刊登这样一篇文章:

从前有个国王,整日郁郁寡欢,于是他派大臣四处寻找一个快乐的人,并把快乐的人带回王宫。大臣四处寻找了好多年,终于有一天,当他走进一个贫穷的村落时,听到一个快乐的人在放声歌唱。寻着歌声,他找到了那个正在田间犁地的农夫。

大臣问农夫:“你快乐吗?”

“我没有一天不快乐!”农夫回答。

大臣喜出望外地把自己的使命和意图告诉了农夫。

农夫不禁大笑起来。为了表示感谢,农夫又说道:“我曾因没有鞋子而沮丧,直到我有一天在街上遇到一个没有脚的人。”快乐是什么?快乐就是珍惜你已拥有的一切。

《禅海珍言》中有一则哭婆变笑婆的故事:

京都南禅寺以前住着一位老太太。她下雨天哭,晴天也哭,成年累月神情懊丧,面容愁苦。南禅寺的和尚问她:“你怎么总是哭呢?”她边哭边回答:“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卖鞋的,小女儿嫁给了卖伞的。天晴的日子,我想到小女儿的伞一定卖不出去;下雨的天气,我又想到大女儿的鞋一定没有人去买。我怎么能不伤心落泪呢?”

和尚劝她:天晴时,你应去想大女儿的鞋一定生意兴隆;下雨时,你该想到小女儿的伞一定卖的很多。”

老太太当即“顿悟”,破涕为笑。此后,她的生活内容未变,但由于观察生活的角度变了,便由“哭婆”变成了“笑婆”。

英国剧作家肖伯纳说:假如桌上有半瓶酒,有人高喊:“太好了!还有一半。”看到的是“半满”,这个人便是乐观主义者。有人叹息:“糟糕!只剩下一半了。”他看到的是“半空”,这个人是悲观主义者。

2012.03.16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稿-精品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稿 各位同学: 你们好!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每个人同样有着自己的烦恼。学习、生活、同伴交往等方面,常常给我们的心理带很大的压力,心理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有必要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的教育。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2.情绪健康(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3.意志健全(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4.行为协调(行为协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行为反应的水平与刺激程度相互协调。心理健康的人行为有条不紊,做事情按部就班,行为反应与刺激的程度和性质相配。而心理不健康的在行为上表现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有头无尾,行为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思想与行为不相协调。) 5.人间关系适应(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6.反应适度(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1.乐于学习。 2.能与老师、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 3.情绪基本稳定,心情轻松愉快。 4.意志健全,树立自信。 不良的心理行为表现: 1.注意异常。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1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一)》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笔者简要谈谈对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及教师在防治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对策。 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2、失落: 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3、自卑: 它是一种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4、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最新版

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家长会) ——让健康心理伴你快乐成长 亲爱的家长们: 大家好!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探讨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希望通过我今天的讲座,同学们会在学习以及生活中得到一点启迪,收获一点经验,长一些见识,心灵上得到一次震憾。心理学家曾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报告,发现学生心理大多是较健康的,但也有9.5%的小学生存在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学习焦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等等;从而提出应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需进一步重视家庭教育并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现阶段涉及较多的还是心理问题较明显的大中学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实际上由于社会的发展、各种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些失误,许多心理问题都表现出了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例如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的一则案例讲,山东某县一名年仅8岁的小姑娘因被邻居怀疑偷钱而服毒自尽。由此联想到近年来见诸报端的类似事例,例如,某小学生因考试不及格被罚款而自杀,某中学生因“老师把我同小流氓相提并论”而卧轨身亡,某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家长批评而离家出走等,可见对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非常有必要。特别是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其耐挫能力,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已经是势在必行的问题。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

画。21世纪的小学生,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那么小学生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呢? 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学习和升学竞争导致的过度焦虑。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经成了一些家长的愿望。一些孩子刚刚入学,其家长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不是能考“双百”上。一旦成绩不理想,就连吓带逼、连骂带损,给你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致使学生视学习如畏途。 (2)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现在的小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容他人等不良倾向。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况也很严重,这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小学生因为人际关系冲突苦恼的比例相当大,由于同学关系紧张和冲突而患病,比如学校恐惧症,或出走、自杀的情况也屡有发生。 (3)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与父母、师长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也是造成你们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冲突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使你们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一方面你们特别希望父母、老师理解你们的想法和做法;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经常遇到因与家长和教师难以沟通而苦恼的学生前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培训讲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幼儿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 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 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 思想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 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 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 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4.学习不仅指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情感、行为准则等的学习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 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 状、颜色和方位。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 行了具体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稿92926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稿 灵璧心理咨询中心王冶亭 各位同学: 你们好!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每个人同样有着自己的烦恼。学习、生活、同伴交往等方面,常常给我们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心理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有必要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的教育。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2.情绪健康(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3.意志健全(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4.行为协调(行为协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行为反应的水平与刺激程度相互协调。心理健康的人行为有条不紊,做事情按部就班,行为反应与刺激的程度和性质相配。而心理不健康的在行为上表现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有头无尾,行为

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思想与行为不相协调。) 5.人间关系适应(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6.反应适度(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1.乐于学习。 2.能与老师、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 3.情绪基本稳定,心情轻松愉快。 4.意志健全,树立自信。 不良的心理行为表现: 1.注意异常。常见的有注意增强,如过分注意他人的一举一动,过分注意自身健康、产生各种不必要的想法等,从而导致出现神经性强迫症,做任何事总是担心做不好,不断地重复检查再检查,产生不必要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而另一种则表现为,注意力不够集中,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 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四. 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 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 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 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4.学习不仅指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情感、行为准则等的学习 二. 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 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 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 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 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 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八. 影响早期脑机能发展的因素:1.孕妇吸烟 2.孕妇饮酒 3. 孕妇的饮食与营养 九. 0-3岁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是婴儿 2.经典条件作用 3.操作条件作用 ①经典条件作用以基础反射 ....为重点 ②操作性条件作用以某种行为 ..作为重点 ③操作条件作用表现出婴儿学习的主动性 4.模仿模仿是婴儿学习的一种特殊方式 十. 婴儿学习的其他方式:1.学习图示 2.因果关系 3.使用工具 4.理解空间 十一. 3-6岁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简、论) 1.观察模仿学习 2.操作学习操作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操作学习的作用:(简) ①. 操作活动是幼儿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 ②. 幼儿的操作学习还可以拟补语言理解和表达的不足 ③. 幼儿的学习很多体现在运动方面,而操作学习时提高幼儿运动技能最为重要的方式 ④. 操作学习会使幼儿获得成就感与自我价值感 3.语言理解的学习 4.综合性的学习方式 5.交往中的学习 ①. 交往能满足幼儿的认识性动机 ②. 交往能满足幼儿得到认可与支持的需 - 1 -

大学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大学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主讲人:姚子雪婷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与人的心理健康关系,引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通过一个小的互动游戏,得出我们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还有待提高,并阐述心理健康的涵义。 三、大学新生的主要心理困惑。 四、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以及如何培养心理健康。 一、导入: 生活有很多常见的例子(如:交通事故、学习困难、戒毒等),这些事例都说明,人的问题是所有社会问题的关键和核心,解决问题也要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才是“治本”之道。 我国著名学者申荷永、高岚曾讲过一个通俗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有三个“钓鱼人”聚在一个大河潭边钓鱼,钓鱼时他们发现有人在上游被水冲进水潭挣扎着求救。于是,有一个钓鱼人便跳入水中把落水者救了上来,并予以抢救。但在这时,他们又见另一个被冲下来的落水者,另一个钓鱼人又跳人水中把他救了上来……可是,他们同时发现了第三个、第四个和第五个落水者……这三个钓鱼者己经是手忙脚乱,难以应付了。 此时,有一个钓鱼人似乎想到了什么,他离开现场去了上游,想做一项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工作,他在落水处插上一块木牌警告并劝说人们不要在这里游泳,但仍有无视警告者被冲下水潭。后来,其中一个钓鱼人最终明白这样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要做另一项工作:教会人们游泳。这似乎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有了好的水性,不易被冲走,即使被冲入急流中,也能够独立应付,自我保护。 如果以此来比喻,那位要教人们水性钓鱼人所做的工作,就好比是心理健康教育了,他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但教人们如何预防危险发生,还教人们处于危急时进行应对的能力。 二、互动游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一)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自己是健康的吗?下面先请全体同学起立,认真听老师的提问,回答否的同学就请坐下。(准备十道问题) (二)通过游戏可见最后站着的同学只有少数几个,大部分一开始自认为健康的人最后都坐下了,说明我们的心理健康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但我们一定要明白,存在这些问题都是正常的。因为这些心理问题是和我们大学生心理成长成熟阶段有密切关系的。那么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究竟是哪些呢? 作为大学生,是正处于青年的中后期,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和特定社会角色的要求,其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满意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个性等。 满意的心境满意的心境是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无论处于顺竟或逆境,都能够随遇而安,积极地寻找到生活的乐趣,发现生活的光明面,满意的心境主要来源于较高的精神修养,与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具有满意心境的人往往具有一定的幽默感。幽默感可以调节情绪、放松精神、减轻焦虑、保持愉快的心情和氛围。 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成长决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运动过程,每个大学生都要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建立这样那样的联系,最终成为一个社会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对集体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与同学和老师和睦相处,融洽共事,并通过积极的人际交往有思想和认识上的收获和心理上的良好调节。 坚强的意志力坚强的意志是人们取得事业成功的先决心理条件之一,凡事总回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而只有克服了各种苦难的人才可能到达辉煌的顶点,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常常有许多人由于各种原因得了软骨症,看到困难就退却,一有挫折就败下阵去,从而是成功之路上的最凶横的拦路虎。 良好的个性良好的个性是人成材的重要心理因素,人才的类型、人才的层次、人才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等都与人的个性有很大关系。 良好的个性是获得众多朋友的基础,是人际和谐、家庭幸福的基本条件,同时个性良好的人也是最能够善待自己,完善自我的人,不仅在道德上,而且在自我发展上,个性良好的人较易得到和谐发展。而个性不良的人则完全相反,在走向成功的途中会有更多的坎坷,不仅获得成功比较难,而且即使取得了成功,却由于不一定能够获得幸福等原因,他的人生也充满痛苦。 如果我们能够时常记住这几点,相信我们都将能拥有健康的心理。但是,我们也要记住一点,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就像我们在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中学到的,没有绝对的静止,只有永恒的运动,静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一)汇总

走向健康的人生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各位老师: 大家好!提到心理健康,大家一定很想说,我们的心理没有问题,给我们讲心理健康干什么。其实,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误解, 心理健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世界卫生组织给人的健康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也就是说,健康包括三方面: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 是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无疑表明,人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 而且要珍视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遇到快乐和各种烦恼,但有的人对烦恼的事情能处理得很好,有些人就处理不好,甚至一直闷在心理,影响 自己的身心健康,有的一时想不开,甚至去做一些傻事。

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连杀四位同学,其事件起因很小,就是因为四位同学爱拿他来戏耍,开他玩笑, 让他在很多时候下不了台,所以,他怀恨在心,在2004年2月10日因打牌发生争执,他随即凶残杀死了四位同学,其中还有一位与自己平时关系很不错的同学。 我们认为,马加爵有心理缺陷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没有能够处理 好身边的烦恼。如果他的心理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我想,这些悲剧 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可见,只有排除自己的烦恼才能真正获得心理健康,使自己生活得更加愉快。 心理健康对我们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许多同学都有这种感觉,就是一遇到烦心的事情就学不进去。比如,有一位学生王某,从 高一到高二,他都在全年级前五名之内,许多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他是重点大学的苗子。 但在这个时候,他飘飘然了,他和本班的一位女同学谈起了恋爱,后因一位男生对这个女生说了一句不敬的话,使他很恼火,于是整天算计着如何教训这位男同学。 为此,他接触上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闲散人员,拉帮结派, 拜把兄弟,最后终因和这个学生在校园内打群架,而被学校给予留校查看处分,虽然没有被开除,但因为他天天无心学习,终于名落孙山,后来他连续复习了5年,最终他还是没有考上大学,我们可以看出,他为此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 心理健康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杭州有个9岁的孩子,××小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 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着作 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着。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1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同学们:大家好! 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效能为目标,使人们在环境中健康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 小学生阶段,由于学生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教学实践,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 一、小学生的心里缺陷主要表现在: 1、敏感: 青少年多是自尊心较强,且心理承受能力又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总是觉得别人又在说自己的坏话、或是在指责自己了。从而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心理负担,导致神经过敏。 2、叛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

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以自己为中心,父母不让做的事一定做,让做、能做的事却不做。 3、嫉妒: 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觉得自己才是最好的。 4、失落: 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特别是自己表现好却得不到老师的夸奖,便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5、自卑: 胆小、不敢表现自我、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精心整理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今天一来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其标准是什么?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 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 理健康了。 是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生活,总是忘我地在为社会创造财富。对这些人来说,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台阶,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而且总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向他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这类人用他们自己的行动去体验人生的价值,真切而深刻,所以总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反过来更能激起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二,对自我有恰当的认识。 世界上最困难的是什么?就是如何认识自己。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般能有“自知之明”,就是说,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认识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学识、水平,既不高估自己,不对自己的一些长处和优势沾沾自喜,也不会自卑,过分地贬低自己,决不无缘无故抱怨、自责自己。反之,一个 第三,享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1 于与人交往的态度。 2 上。 3 总显示出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积极的态度。 4.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能够注意他人的长处,能较虚心地向他人学习。 5.当他人有困难时,总能采取真诚的、有效的帮助。 6.当与他人产生矛盾时,能做到“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不主动出击,不

“窝里斗”,能进行较好的沟通,并以理智的、合理的方式解决。 第四,有一个乐观的情绪状态。 情绪最容易反映人的心理状态,也最能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一般来说,情绪健康的人有以下这些特点。 1.没有过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所以很少有烦恼、不快,精神状态永远是饱 满的、乐观的。 2 3 理的不快。 4 的精神风貌;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的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态度,对外界的刺激不会有偏激的情绪和行为;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第六,道德心态的健康。 道德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近几年来对健康内容界定的最新补充。一个道德不健康的人,很难说是一个完全意义上健康的人。那么,什么是道德心态的健康呢?大

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稿1

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稿 各位同学: 你们好!作为学生的我们,每个人同样有着自己的烦恼。学习、生活、同伴交往等方面,常常给我们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心理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有必要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的教育。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2.情绪健康(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3.意志健全(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4.行为协调(行为协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行为反应的水平与刺激程度相互协调。心理健康的人行为有条不紊,做事情按部就班,行为反应与刺激的程度和性质相配。而心理不健康的在行为上表现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有头无尾,行为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思想与行为不相协调。) 5.人间关系适应(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

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6.反应适度(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1.乐于学习。 2.能与老师、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 3.情绪基本稳定,心情轻松愉快。 4.意志健全,树立自信。 不良的心理行为表现: 1.注意异常。常见的有注意增强,如过分注意他人的一举一动,过分注意自身健康、产生各种不必要的想法等,从而导致出现神经性强迫症,做任何事总是担心做不好,不断地重复检查再检查,产生不必要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而另一种则表现为,注意力不够集中,达不到其应该达到的心理年龄,例如,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每一节课当中,容易被外面的事物所吸引,容易感到疲劳、力不从心、心烦意乱等的身心体验,从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良好的读书环境。在学习时应选择安静的地方,使自己与外界的干扰性刺激隔离; (2)使学习活动简单化。在学习时,除了带必要的书本及文具外,不携带使用权自己分心的东西。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通过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临床法等方法,来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从而指导幼儿健康成长。以下是小编带来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一【教育心理学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教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②学习的基本理论; ③各种类型的学习; 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 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 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 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 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 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 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 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讲师,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 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 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最新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稿

精品文档 霞星小学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各位同学: 你们好!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每个人同样有着自己的烦恼。学习、生活、同伴交往等方面,常常给我们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心理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有必要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的教育。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2.情绪健康(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3.意志健全(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4.行为协调(行为协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行为反应的水平与刺激程度相互协调。心理健康的人行为有条不紊,做事情按部就班,行为反应与刺激的程度和性质相配。而心理不健康的在行为上表现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有头无尾,行为精品

精品文档 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思想与行为不相协调。) 5.人间关系适应(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6.反应适度(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1.乐于学习。 2.能与老师、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 3.情绪基本稳定,心情轻松愉快。 4.意志健全,树立自信。 不良的心理行为表现: 1.注意异常。常见的有注意增强,如过分注意他人的一举一动,过分注意自身健康、产生各种不必要的想法等,从而导致出现神经性强迫症,做任何事总是担心做不好,不断地重复检查再检查,产生不必要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而另一种则表现为,注意力不够集中,达不到其应该达到的心理年龄,例如,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每一节课精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作者:————————————————————————————————日期: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