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场所精神-析历史街区更新改造

场所精神-析历史街区更新改造

场所精神-析历史街区更新改造
场所精神-析历史街区更新改造

场所精神的延续

——析历史街区更新改造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快速更新的背景下,历史建筑、街区的复兴方兴未艾。与

此同时,复兴也面临着地域特色消隐、历史文脉割断、精神内涵沦丧的难题。为什么复兴后

的历史街区流于形式和表面辉煌,如何保存当地特有的历史感、识别感和认同感,如何留住

其地域与文化精神?而场所精神为古城河古建筑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从场所精神理

论的内涵,场所精神理论与历史街区的关系,场所精神要素几个方面阐述,最后通过实例的

分析来说明如何保存和延续历史街区的场所精神。

关键字:历史建筑场所精神更新与改造

复兴后的历史建筑、街区中常出现地域特色消隐,人性空间失落,没有街区生活氛围等

许多方面的问题。历史建筑在今后的复兴中,如何继承城市原有的地方特色,如何延续原有

的生活氛围,如何保持原有历史建筑的情趣,已经成为历史街区复兴中最核心最根本的议题。

在这样的前提下,场所精神理论进入我们的视野。如果能够对场所精神理论的核心内涵

做出剖析,能够对场所精神的理论有所理解,能够寻找到历史街区与场所精神理论之间的的

结合点,那么,就能针对我国历史街区复兴中存在的不足,运用场所精神理论,结合我国历

史街区复兴的现状问题,寻找到历史街区特色保持和延续的方法和策略,实现历史街区场所

精神的延续。

一、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一词源于拉丁文,它表达了一种始于古罗马时期的观念:任何“独立”存在的

事物都有自己的守护神,即任何事物都有独特而内在的精神和特性。建筑学意义上的场所精

神理论,它是真正系统地以现象学的观念和方法对空间和场所等问题进行研究而形成的建筑

现象学理论,其形成是基于许多学者已有研究成果之上的。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将现象学运用于儿童对空间的概念研究,得出:体验事物是

人的空间意识形成的基础,并由此建立起知觉图式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成为了舒尔茨

提出“存在空间”概念的基础。

凯文?林奇以现象学的方法着重对城市

空间进行研究,探索城市空间中的一些具体

结构对城市意向性的影响,他指出:城市意

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

直接体验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他提

炼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个

概念,具体解释了城市环境结构域人们定位

之间的基本关系。林奇的研究成果对舒尔茨

的场所精神理论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丘里以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概念作

为建筑研究的基础,阐述了建筑是内部与外部 1. 路径 2. 地景中的聚塔 3.广场

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墙”形成了建筑,同

时,墙也在读成为建筑的期待你,表达出建筑的特性。

海德格尔有关“存在”的研究,是促使舒尔茨构建场所精神

理论的重要催化剂,其中的一些概念和思想甚至是直接从海德格

尔那里搬借而来,主要是: 1、 提出“存在空间”的概念,阐述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基本关

系,将建筑研究与人的存在明确地联系在了一起。“存在空间”是指比较稳定的知觉图式体系,即环境的“形象”。

2、阐述了场所的本质。场所不是抽象的区位,而指的是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和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物的综合决定了一种环境的特性,亦即场所的本质。由此可见,场所是一个定性的、整体的现象,不能够约简其任何的特质。场所可分为自然场所与人文场所,自然场所是指大自然地景,而认为场所是指人在自然环境中建造的聚落,

同时,他还强调场所是由自然和人为元素

组成的有机整体,认为场所应该与自然场

所有机结合并表达出自然环境的特性。

3、阐述场所精神。场所是人存在的立足点,是生活的载体,是对人有意义的空间,不同的人需要在不同的场所产生不同的行为与活动(如学生在学校读书,教徒在教堂祷告等),这表明了场所具有自身的特性,舒尔茨将这种与人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场所特性集中和概括化体现成为场所精神。

4、阐述人与场所的整体关系,

他指出:当人定居下来,一方面

他置身于空间中,同时也暴露于

某种环境特性中,人逍遥获得一

个存在的立足点,人必须要有辨

别方向的能力,而且他同时得在

环境中认同自己,舒尔茨将这两种

相关的精神称之为“方向感”和“认同感”。

回到历史街区的复兴问题上,当前我国许多复兴后的历史街区出现了似曾相识、见物不见人、原真生活消失的现象。而场所精神对于弄清我国历史街区复兴中的一些问题有重要的启示。

1、场所和场所精神的内涵表明了人与生活的物质空间应该是有机的同一整体。历史街区作为街区人们生活、交流等行为的直接发生地,历史街区的复兴目的是为街区人们营造舒适的场所。因此,场所精神理论其启示了历史街区在复兴中应该以“人”的角度去把握和理解空间特性,使人在空间体验中体察到复兴后的历史街区对人的意义。

2、场所精神揭示了自然场所和人文场所的关系,指出人类聚落应该体现出环境特性,历史街区的复兴应该尊重和保持地方特色。

3、场所精神理论在物质上关注空间和特性,在精神上强调方向感和认同感。历史街区复兴的目标应不仅仅是形式和风貌,挖掘形式背后隐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精神内涵更是历史街区复兴的重要内容。

4、场所精神理论在面对场所精神的保存和发展的态度是:尊重场所精神并不意味着抄袭旧模式,而是肯定场所的认同性并以新的方式加以诠释。历史街区的复兴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复古”,而是尊重其传统和文化的基础上,将复兴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4. 内部与外部

5. 和谐氛围

6. 场所

7、8、9.认同感

二、 历史街区场所精神的理解

任何具体建筑都具有历史性,它存在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带着明显的时代痕迹,都独特的社会文化、艺术、经济等方面的制约。它包含着丰富的精神内容远远超越其物质和功能的意义。建筑是人们日常生活事件发生的场景,因此长阳在人类历史中的旧建筑粘附着“本真”的生活气息,拥有现在的建筑所难以表达的历史记忆。“当人们置身于具有一定特色的历史城市或者传统街区中,总会被某种强烈的场所感——某种个体和背景不可分割的整体意向——所笼罩。”正是“场所精神”赋予历史性建筑的精神特质,恒古不衰,至今仍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行为心理、价值观念。一种个体和背景不可分割的意向,为人们所辨认,所熟悉所喜爱。

人类生存的环境在不断变化着,建筑历史是一步推陈出新的历史,建筑传统必定存在于单向的时间维度中。“任何建筑必须以某种方式存在于现在这一时间环节中,并发生影响,又不断变成过去,成为过去的延续。”而蕴藏在建筑空间之中的深层精神,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链条中源远流长。人们总是缅怀着“那种温暖而有趣的分为”。一种也已深入人们生活的感情因子。就像北京人对北京胡同的感情;上海人对上海市旧区里弄的眷恋一样。生活经历和周围环境的意向深度的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人们总是依附于一定的场所,怀着一种忧忧的联想情结。

1、 历史街区场所精神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又天地中的自然元素组成,这里指自然环境本身的结构和特征与场所气氛之间的内在联系。地形是自然环境中最恒定的成分,他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基本自然环境面貌和特征,也决定了自然环境的气氛。延展性是大地的一个重要属性,与地面相关的环境结构和特征都取决于地面伸展的情况。例如平原地区和丘陵地带在特征和结构上是很不相同的。地表的变化具有结构意义,这便为整体的场所精神设定了基础。

天空石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天空的光线、色彩、云层连同季节变化的气候都会赋予自然环境以特有的气氛和情调。例如在气候寒冷或阴雨多雾的城市,天空常常呈现阴霾和低沉,这样使大部分建筑在天空下的轮廓布明显,使人产生神秘、柔和和多愁善感的浪漫。而气候干燥或阳光充沛的城市,强烈的光线和明朗的天空使城市和建筑物色彩结构分明,赋予城市明快、强烈的气氛。

2、 历史街区场所精神人造环境因素

人造环境与人们有着更密切直接的关系。人造环境不是一种实用工具或武断出现的产物,他具有自身的结构意义,能帮助和指导人们理解和体验客观事物。人造环境的结构和意义或是反应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理解,或是体现人们对自身状况的认识。因而它是特定“自然环境”和具体“生活状况”结合的产物。它所包含的精神内容使其远远超越了物质和功能上的意义。

10、11、12、13. 自然环境的结构

14、15、16、17. 人造环境因素

3、历史街区场所精神行为因素

场所与行为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场所承载着人的活动。根据社会学的角度,街区内居民行为能以家庭作为单位划分为家庭内部,家庭之间,家庭与环境景观之间三种最基本的关系。根据扬?盖尔的户外空间理论,又可以把这三种模式划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每种活动类型对于物质环境的要求都大不相同。

⑴、必要性活动包括了那些多少有些不由自主的活动,如上学、上班、购物、等人、候车、出差、递送邮件等。相对来说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参与者没有选择的权利。

⑵、自发性活动是另一类全然不同的活动,只有在人们有参与意愿,并且在实践、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包括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驻足观望以及坐下晒太阳等。这些活动只有在外部条件适宜、天气和场所具有吸引力时才发生。

⑶、社会性活动指的是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相互打招呼、交谈、各类公共活动以及最广泛的社会活动——被动式接触,即仅以试听感受他人。五花八门的社会活动产生于各种各样的场合:广场、庭院、阳台等。这些活动可以称之为“连锁性”活动,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由另外两类活动发展出来的。这种连锁反应的产生,是由人们处于同一空间,或相互照面,或仅仅是过眼一撇。

三、以场所精神解读历史街区更新案例

1、上海新天地

“新天地”位于上海卢湾区第109、112街坊,属历史保护区,其中有全国文保单位中共一大会址。两街坊在更新改造前居住1950户居民,街坊内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反映出较为典型的里弄住宅建筑风情与传统的居住生活气息。

“新天地”的规划基本构思:改变土地使

用功能和使用性质,由居住用途转变为商业用

途,充分挖掘街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可

能衍生的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商业价值;

对居民进行拆迁,全部实行异地安置,将房屋

腾空,按规划设计进行更新改造;通过保留建

筑外观和外部环境,以保护历史街区风貌。对

建筑外部环境进行必要的调整,增设绿地、小

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对街区交通环境空间进

行树立,将其改建成富有人情味、现代与历史

有机融合的不行商业娱乐街。

新天地的运作有以下特点:

⑴精心的修复对重点地段的建筑风貌进

行了细致的修复。例如,石库门建筑的清水砖

墙,是这种建筑的特色之一,为了强调历史感,

保留原有的砖瓦作为建材。

⑵现代化的设施在老房子内加装各种设

施,包括地底光线电缆和空调系统,确保房屋

的功能更完善和可靠,同时保存了原有的建筑

特色,正好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

⑶新天地将历史建筑保护与公共交往空间

相结合并取得了成功,改善了社区的环境景观,

使新天地成为了市民的宠儿,聚集了大量的人

18.上海新天地

气,为新天地改造项目实现综合效益的提升,创造了巨大价值。“修旧如旧”的公共空间将新天地变成了一座上海百年建筑展,成为了上海的新的文化中心和上海的城市名片。

但新天地建成后,在建筑界和文化界同样也遭到了很大的争议:

⑴新天地的改造只是套用了上海弄堂的形式,新天地的设计目的只是房产开发,是个纯粹的商业规划和炒作。

⑵新天地在保护建筑的同时却未能保持上海弄堂的生活方式。典型的弄堂是居民本位的,原生态的石库门是看民间的风情,味道沉浸在久远的年代里。相比之下,新天地的出现,已然过于雕琢,过于奢华和商业化。

由于商业功能的需要,石库门建筑从空间组织上被做了较大改动。传统石库门建筑前后各有出入口,前立面由天井围墙、厢房山墙组成,正中即为“石库门”,以石料做门框,形成一圈近乎封闭外立面。而今为了满足商业需要,建筑商开辟了大量门窗。商业的开发,也抹去了石库门原有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气息。中西合璧的石库门里弄本是代表上海近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建筑,可是经完全商业化改造后,满眼的纸醉金迷,充斥着不同种族和国家的各色文化,成为中国地方特色“躯壳”下包含着混合文化的异质体。如今只有走进石库门“屋里厢”展示馆,仅靠说词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典型的近代上海居住场所——石库门里弄。

图片来源:图1—17来自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图18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1、[挪威]诺伯格?舒尔茨著,施植明译.场所精祌——迈向建筑现象学.武汉华中

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07

2、郑晓山.场所精神的保存与延续一一历史街区场所设计程序研究[西南交通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04-01

3、刘踪晓,林瑶.“场所精神”的延续——析历史建筑空间的再生[J].中外建筑,2003

4、阮仪三.选名街,重保护,反造假,保原真.北京:中国文化报,2011-06-29

5、陈惠平.历史街区的场所精神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10-25

6、叶季如.上海新天地建筑与环境设计探析.中外建筑,2005-02-20

7、姚萍,赵晔.基于上海新天地对历史遗产保护利用问题的思考.辽东学院院报,2009-03-15

中国历史文化明街有哪些

中国历史文化明街有哪些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历史文化明街有哪些》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为了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那么?第一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比北京市国子监街、山西省晋...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为了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那么? 第一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比 北京市国子监街、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南大街、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央大街、江苏省苏州市平江路、安徽省黄山市屯溪老街、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山东省青岛市八大关、山东省青州市昭德古街、海南省海口市骑楼街(区)(海口骑楼老街)、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八廓街 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比 江苏省无锡市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传统历史文化街区、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江苏省扬州市东关街、天津市和平区五大道、江苏省苏州市山塘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昂昂溪罗西亚大街、北京市烟袋斜街、福建省漳州市历史文化街区( 漳州古街)、福建省泉州市中山路。 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比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晋商老街、浙江省杭州市清河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渔梁街、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工业遗产街、江苏省无锡市惠山老街、上

海市徐汇区武康路历史文化名街、广东省潮州市太平街义兴甲巷、福建省龙岩汀县店头街、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诏古街、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翘街。 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比 福建省厦门市中山路、四川泸州尧坝古街、西藏江孜县加日郊老街、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古城老街、江苏省南京市高淳老街、山东青岛小鱼山文化名人街、浙江省临海市紫阳街、吉林省长春市新民大街、广东省深圳市中英街、安徽黄山市休宁县万安老街。 第五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比 广东省广州市沙面街、上海市静安区陕西北路、河南省濮阳县古十字街、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河口明清古街、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龙川水街、广东省珠海市斗门镇斗门旧街、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永宁老街、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松口古街、江苏省泰兴市黄桥老街、四川省大邑县新场古镇上下正街 延伸阅读: 北京国子监街 国子监街位于东城区安定门街道,他的名字源于坐落在这条街的古老建筑——国子监。街道全长669米,平均宽11米,距今已有700年历史。街区内集中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子监、孔庙等大量历史文化遗产,是全市唯一一条以街命名的市级文物保护街道,也是北京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条牌楼街。东西贯通的国子监街以其幽雅、宁静的环境和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成为北京一处独具特色的文化景区。正如乾隆所言"京师为首善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现状分析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现状分析 发表时间:2019-06-10T14:45:26.45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8月27期作者:王兆辉盖星羽赵美霖[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就面临着一个是去是留的问题,在前文提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价值,但如何在保留其价值的同时又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大连工业大学,辽宁省大连市)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就面临着一个是去是留的问题,在前文提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价值,但如何在保留其价值的同时又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转型原则;生活氛围;核心价值观 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原来的街区面貌,但其多少也存在一些问题。商业味道盖过了历史文化,市井民气息严重缺失,这些都让改造的成果打了折扣,所以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也是对此类历史街区改造的总结与思考。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及改造的意义 历史建筑集中成块,更加完整,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特征,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文物保护法”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是:受法律保护的地区在学术上被称为“历史位置”。从历史和文化街区的定义,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历史和文化街区的重要价值,这不仅是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且也是当代城市组成的一部分,它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城市文化的承载者,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商业价值等诸多价值,对研究城市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就面临着一个是去是留的问题,在前文提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价值,但如何在保留其价值的同时又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历史和文化街区因其历史原因,包括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古老的建筑,旧的店面,和建筑中保存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作品都是十分宝贵的遗产,是需要去加以保护的,但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历史原因,建筑可能存在损坏,规划可能相对较乱,各种基础设施可能也达不到当代生活的要求,这样以来是存在的极大风险的,当发生火灾等时,很容易造成巨大损失。 二、南京老门东改造和变迁 旧门东地区旧居住区的建筑密度高达60%,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不足6平方米,每户平均居住面积不到20平方米。人均或人均居住面积低于典型位置。无论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如何,如此高的建筑密度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更不用说在现代生活条件下追求精神和文化生活了。旧门东历史街区建筑纹理的整体轴向为南北方向,具有一定的偏角,严格地说不是真正的南方。其形成的原因与旧门东区和整个旧城南的整体空间组织布局密不可分。对应明城墙,秦淮外河,中华路,建业路和白下路,郑南正北和郑东没有分布趋势。而是附带一定角度。目前,旧城门旧街道的街道布局延续了街道和车道的历史布局,整体性很高。它为研究南京古城南部的城市格局提供了历史基础,也可以作为回忆南京古城的现实尺度。因此,老门洞的传统居住区属于高密度住宅区,街道规模小,房屋布置密集。通过现场测量和研究,发现传统南部城市的街道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狭窄的街道变得更加广阔。通过调查和相关访谈,我们了解到街景空间尺度的巨大变化主要是由于商业的大量引入。 三、南京老门东改造后的问题 南京老门东的改造在很多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但在改造中也难免出现一些考虑不周的方面,一下我将就老门东改造后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己见。首先的问题便是民俗文化内涵的缺失,“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是其中重大众文艺要的组成部分,而基于街区的历史文化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下,我们先来说街区,街区是什么?街区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地区的人们从事商业活动而围绕一个或多个街道组成的一个区域,我们可以联想到我国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中的场景,也可以联想到母亲常去买菜的菜场周围的场景。这种文化可能是传统的叫卖声,可能是一种传统的小吃,也可能是街区的一个集会等等。它一定是基于人们最生活最平常的东西,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老门东地区改造后另一个问题是市井气息的缺失,历史文化街区本身就是人民居住聚集所形成的区域,而老门东改造迁出了所有的居民,其生活气息几乎被删除,当游客离开,老门东可以说是一条条空街,这和一般的商场晚上关门熄灯似乎没有了本质的区别。在我看来,几个邻居一起吃着豆浆油条闲聊家常,孩子在街上嬉戏玩耍,早上的叫卖声都是街区最灵魂的文化,这种文化虽然是无形的,但也最能让一个人感受到一个地方的特色,当今人们面对很多开发过度的文化旅游地,游客更多的希望见到一个地方最传统最原始的一面,所以过度的商业而忽视历史文化街区最本质的市井气息无疑是买椟还珠,为了商业放弃了其最核心的价值所在,这在长期发展看来是很不利的。 四、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原则 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不可避免会涉及修复和规划重建,所以前期必须做好整体规划和准确定位,否则,结果不仅是对历史和文化障碍的保护,而且是对其的不可逆转的破坏。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必须准确定位其核心价值所在,简单来说就是什么是我们最应该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具有其独特的价值。而街区又是商业经济的重要载体,所以历史文化街区可以说是一个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和城市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涵盖了经济、人文、历史等多个方面。首先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布局是必须保护的,因为只有在当时的尺度范围下我们才能感受到当时街区的氛围,当然为适应现今要求也可以做相应变化,但必须划出保护红线。老门东改造后街道宽度严重脱离了历史,所以丧失了很多对老南京的体验感。建筑也是保护的核心,它很大程度上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我们是否可以将街区划分为不同的主题,美食街,文庄街,工艺街……一方面划分可以让街区的主题性更明确,同时也可以让游客更有针对性的游玩,同时把性质类似的商店规划在一起也方便了后期的管理维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是对其保护的必然选择,是时代所决定的,但改造必须是基于对历史的尊重与对其深入的分析,否则将会对其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所以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如何改造,为了什么而改造等诸多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在保护的同时又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参考文献 [1]杨新海.历史街区的基本特性及其保护原则[J].人文地理学,2005,(5):48-50. [2]张水清.商业业态及其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J].人文地理学,2002,17(5):36-40. [3]杨新海.历史街区的基本特性及其保护原则[J].人文地理学,2005,(5):48-50.

历史街区改造经典案例——成都宽窄巷子

历史街区改造经典案例——成都宽窄巷子 蚀刻钢板壁画浮雕雕塑真实历史材料构成的多样化景墙是宽窄巷子的一大特色。这种边界处理通常都是设计难点,或者干脆被忽略。 原文地址:历史街区改造经典案例——成都宽窄巷子作者:dl国际新锐设计

来到宽窄巷领略这里的悠久历史,品味这里风土人情,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宽窄巷子是成都的一张名片,在这里你能触摸到历史在这里留下的痕迹,如同走入了时光隧道,也能体味到成都最原滋原味的休闲生活方式,这里的各种川味小吃可以让你大饱口福哦。 成都的千年少城能保留下宽窄巷子,实在是非常的难得,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落群组成。规划控制面积479亩,其中核心保护区108亩。该区域是我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于上世纪80年代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它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的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

作为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的宽窄巷子,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建筑在中国南方的孤本。 从2007年起,成都文旅集团对宽窄巷子进行全新打造。在搬迁900余户居民、修复50个院落、改造3万多平方米地面建筑、修建1.1万多平方米地下停车场后,老街重新焕发生机。2008年6月14日,宽窄巷子街区正式开放。开街第一年,就吸引800多万名游客,并先后获得2008年“中国创意产业项目建设成就奖”、“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9年“中国特色商业步行街”等荣誉称号。 宽窄巷子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典范。 项目在修复设计之初,进行了详细的实地测绘工作,将宽、窄、井巷子中的每一个院子按照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与建筑价值,分为了一类、二类、三类三个级别加以保护性的设计,按照“修旧如旧,落架重修”的原则,力求尽可能的保留古建筑,还原历史建筑的本来面目。为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指导,成都文旅集团邀请了历史、文化、艺术、建筑、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成立了“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专家委员会”,指导各项保护工作。因此,宽窄巷子的一砖一瓦,每个院落的格局,都是对历史的还原。 (说明)在井巷子有一段400米东西朝向的墙体,用最古老的建筑物质元素---砖、垒砌台、城、墙、壁、道、碑、门、巷的历史文化片断,羊子山土坯砖、秦砖、汉砖、唐砖、宋砖、明砖、清砖、火砖、七孔砖、民国砖、水泥砖、瓷砖,阐述千年古都,演绎百年老宽窄巷。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现状分析.docx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现状分析 XXX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原来的街区面貌,但其多少也存在一些问题。商业味道盖过了历史文化,市井民气息严重缺失,这些都让改造的成果打了折扣,所以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也是对此类历史街区改造的总结与思考。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及改造的意义 历史建筑集中成块,更加完整,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特征,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文物保护法”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是:受法律保护的地区在学术上被称为“历史位置”。从历史和文化街区的定义,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历史和文化街区的重要价值,这不仅是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且也是当代城市组成的一部分,它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城市文化的承载者,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商业价值等诸多价值,对研究城市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就面临着一个是去是留的问题,在前文提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价值,但如何在保留其价值的同时又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历史和文化街区因其历史原因,包括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古老的建筑,旧的店面,和建筑中保存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作品都是十分宝贵的遗产,是需要去加以保护的,但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历史原因,建筑可能存在损坏,规划可能相对较乱,各种基础设施可能也达不到当代生活的要求,这样以来是存在的极大风险的,当发生火灾等时,很容易造成巨大损失。历史文化街区其中有个重要的关键

词就是“街区”,作为街区说明其与商业是密不可分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曾经的商业聚集地必然有其独特的商业特征,这在我看来是十分值得发掘与保护的,商业建筑自然是不同于住宅,那它的布局与规划自然也有别于住宅建筑,而且各种商业之间是否在位置分布上也存在某种联系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所以在对其保护的同时必须去发掘这些内在的文化特色。 二、XXX老门东改造和变迁 旧门东地区旧居住区的建筑密度高达60%,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不足6平方米,每户平均居住面积不到20平方米。人均或人均居住面积低于典型位置。无论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如何,如此高的建筑密度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更不用说在现代生活条件下追求精神和文化生活了。旧门东历史街区建筑纹理的整体轴向为南北方向,具有一定的偏角,严格地说不是真正的南方。其形成的原因与旧门东区和整个旧城南的整体空间组织布局密不可分。对应明城墙,秦淮外河,中华路,建业路和白下路,郑南正北和郑东没有分布趋势。而是附带一定角度。目前,旧城门旧街道的街道布局延续了街道和车道的历史布局,整体性很高。它为研究XXX古城南部的城市格局提供了历史基础,也可以作为回忆XXX古城的现实尺度。因此,老门洞的传统居住区属于高密度住宅区,街道规模小,房屋布置密集。通过现场测量和研究,发现传统南部城市的街道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狭窄的街道变得更加广阔。通过调查和相关访谈,我们了解到街景空间尺度的巨大变化主要是由于商业的大量引入。令人担忧的是,这一变化

城市历史街区风貌的保护与利用

城市历史街区风貌的保护与利用 摘要:为深入研究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原则与方法,本文以“南京1912”为例,对该历史地段进行实地调研与分析,从空间格局、建筑面貌、绿化设施、功能作用四个方面评析了“1912”文化街区的规划手法,对目前城市历史街区的再利用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历史街区;“南京1912”;民国文化;建筑;街区改造; 南京是著名的历史古都,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富。2002年南京市政府提出“文化南京”战略,城市开始着手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和重新规划,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规划较好的有“南京1912”休闲街区、“水木秦淮”休闲街区、长江路文化街、夫子庙商业文化街等等,这些街区除保留了各自的文化特点外,现在已是集餐饮、娱乐、休闲、观光、聚会为一体的时尚休闲商业区,是南京古典与现代文化的传承之地,成为南京城市的标识。 1街区概况 “南京1912”位于南京市长江路与太平北路交汇处。经过三年的改造和完善,现已初具规模,该区由17幢民国风格建筑和“共和”“博爱”“新世纪”“太平洋”4个街心广场组成,总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这片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地呈L形环绕“总统府”,风格古朴精巧,成为以民国文化为特征的南京长江路文化街的新亮点。 “南京1912”地段的规划,定位类似于上海“新天地”。在规划上,与其它街区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它是一个历史地段,含有一定比例的真实的历史遗存,组合了一些真实性的单体历史建筑。其次它具有整体性:在历史文化价值方面,它作为一个整体,有更强烈的组合的整体价值,即整体效果大于部分之和,在这里,每一个历史建筑可能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都不是很高,但是组合在一起,便具有了较高的文化价值;在视觉环境方面,它可以体现出一种整体的特定的历史气氛,因此,对于这个地块的扩建,在风格上必须与原有建筑统一,不能破坏整体地段的历史文化气氛。该区域的建筑是南京在民国时期的历史遗存,对它的保护同样也是对该时期文化的保护与展示。 2总体规划理念 在对该地段调研之后,笔者对“1912”的规划进行了分析,主要分为以下

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和保护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中国有着许多珍贵的历史街区,那是属于城市的记忆,是文化的承载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的根,对其保护与更新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建设发展,须知历史街区是不可恢复的。一旦破坏了,就不能挽回。保护历史街区,就是保护我们的城市,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 1 追溯历史街区保护的历史 回顾历史,国际上公认的第一个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1933年)中有一节专门讲述了“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这一概念,但仅仅针对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能代表某时期的建筑物,可以教育人民者;保留其不妨害居民健康者”。其保护古建筑和其历史街区是以对人的关注、对它所定义的城市四大功能之 一的居住为前提的。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文物古迹概念进一步扩大,“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体现出对文物和建筑环境的重视。现代街区的保护法规最早出现在法国,1962年的《马尔罗法令》(《历史街区保护法令》)率先制定了保护历史地段的规定。1976年《内罗毕建议》是真正使历史街区保护达到国际公约,“历史城镇、老城区、老村庄、老村落以及相似的古迹群”,还包括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立法和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所应该采取的措施。 2 历史街区保护在中国 当代中国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民众混淆了保护历史街区的概念和保护方法。大部分人在认识上对“保护”所包涵的内容不够明确,存在误区,甚至是错误的,

其中不乏政府官员和一些专家。而保护需要有明确的基本认识:首先要把保护文物古迹与保护历史街区区别开来:文物古迹己念物(Monuments)是包括遗址、艺术、墓葬、石刻等建筑物,它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与现代人的物质生活不发生直接的必然联系。对于不同的历史街区中,包含四个要素: 1)街区肌理,主要包括街巷格局、空问形态、历史名称、重要标志物和景观画面等; 2)历史遗存,主要是指历史建筑,也包文献标识码:A括桥梁、河道、堤坝、遗址、古树等; 3)风貌基调,主要包括建筑尺度、色调、各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等; 4)文化内涵,即非物质遗存,主要包括名人、名事、服饰、饮食、生活习性。保护文物古迹的目标,是尽量保存其历史的真实性,即不动或者博物馆式的保护。而保护历史街区的目的是在改善其实用功能的前提下有所变化更新,尽量使其历史要素得到保存延续。但一些地方政府因经济目的、改善城市形象、增加城市知名度,把些名人故居作为古迹,通过博物馆式的保护(翻新或者整修), 对其周边的建筑却大面积拆除,建适合旅游的配套设施如仿古商业街,不伦不类,真古董被打造成了假古董,原住民被逐步分化肢解,商业的充斥,破坏了原有的历史人文环境。如讨论关注最多的是北京老城区历史街区的保存和更新,城区的大量传统历史街区——四合院、胡同,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所处的环境非常不好:多数老房屋危险残破,或经过多次翻修已失去了原貌;人口密度过大,生活状态和生活品质不理想,居民生活质量很差;许多历史街区内已插入不少质量很差的非传统风貌的永久或半永久建筑,传统风貌已经残缺不全。虽然北京已经做出了一定的行动,圈定并规划了许多历史街区作为保护对象,但形势不容乐观,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浅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摘要:分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及开发运作等问题。并结合孔城老街的实例,提出保护设想,希望找到既有利于文化保护和延续,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造方式。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开发 1引言 一座城市的特色,除了要有时代气息外,还要有历史文化传统。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同时,作为城市文化遗产保存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历史文化街区被世代生活于此的人们倾注着很多复杂的情感。 2002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首次被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 2.2概念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文物保护法》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界定是:法定保护的区域,学术上叫“历史地段”。 2.3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建设特色城市有现实意义。文化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点已经在很多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得以证实。作为城市发展独特见证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效应,在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文化身份的认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仅是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还要保存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墙、小桥、溪流、驳岸乃至古树等。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成片的地区,有大量居民在其间生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社区文化,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保护非物质形态的内容,保存文化多样性。这就要维护社区传统,改善生活环境,促进地区经济活力。 3.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孔城老街为例 3.1历史沿革 孔城镇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东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中期(公元前770-481年),即为桐国南部门户,扼大别山东南区域通往长江水运通道之要冲,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距今2500多年。三国(公元220-280年)时期,吴将吕蒙曾屯兵于此,建筑堡垒。距今1700多年。南宋时,孔城是民间抗金要塞,著名的抗金战场。元代为大别山东侧,江淮分水岭至长江大别山边缘地区的九大商镇之一。到明代有居民600余家,清代中、后期本镇发展为旧桐城县内“枞、汤、孔、练”四大名镇之首,达到古镇发展的高峰。现存约2公里长的石板古街和古建筑群就是晚清和民初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3.2老街概况 孔城老街是以南北向中大街为主轴,大街呈“S”形,地势南低北高,有主街一条,横街两条,另有七巷十三弄。连同两侧各甲之间(一甲到九甲)的巷道,形成鱼刺状的外部空间结构。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 街巷弄均为麻石所铺,店铺房舍皆青砖灰瓦,颇具江南水乡特色。著名的《桐乡书院四议》,戴钧衡即作于此,它为全国书院所奉崇,并载入《皇朝政典类纂》。镇东大沙河,平沙浩瀚,极目无垠,夕阳照射,宛如白雪,故有“孔城暮雪”之称。镇西南界荻埠河,碧波粼粼,

杭州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及思考分析

杭州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及思考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赋存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在保护名城肌理,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等方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更好地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中的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已成为一个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难题,杭州是首批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域,其具有的文化底蕴已无法估量,面对时代飞速发展的这一现象,对于杭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也有了一定的难度,怎样使得这座古老的城市符合现代发展的脚步,也是我们所要考虑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又该做出怎样的具有实质性的工作。 关键词:保护、改造、基础设施、文化街区 一、引言 杭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市区已公布保护历史文化街区10处,保护面积超过400公顷。自1999年开始,杭州陆续组织实施了多处历史文化街区综合保护工程1,这些街区分布在城市不同区域、文化内涵各具特色、现状情况各不相同,经过十余年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力推进实施,这些街区的保护与整治工作均已完成。杭州市将历史文化作为城市的最大“卖点”,对城市文化保护的深度和广度已较为深人,在取得宝贵经验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教训杭州的实践体现了在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种种矛盾与无奈抉择,笔者曾经参与了多个历史街区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设计工作,下面就此谈些体会。 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程及总体情况 1996年编制的《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简称《保护规划》)首次确定了小营巷、中山路、湖边村、清河坊4个历史文化街区。随着对名城保护的加深和保护范围的扩大,2001年又增补了北山街等3个历史街区,2003年修编的《保护规划》确定了10处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还推荐了13处拟保护的历史地段。2004年11月,市政府颁布《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对历史文化街区作了明确定义:文物保护

城市历史街区中公园改造的设计

林业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15期 城市中的历史街区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的载体,反映着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历史,记载着城市发展的信息。随着城市旧城区的改造,历史街区更新中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那么,处于历史街区中的公园,将如何进行改造,如何通过改造使得公园整体综合效益的发挥既符合历史街区的尺度和风貌,又适应历史街区发展的需要,笔者将就这些问题对城市历史街区中公园改造设计进行探讨,以期为历史街区中公园改造寻求一条合理有效的发展道路。 1公园概况 雨湖公园位于湘潭市老城商贸中心城正街街区内,该街区从北宋时期到革命战争年代,一直是湘潭市城市中心,街区内场地复杂,拥有大量企事业单位和废弃工业用地,这些场所都是不同时期湘潭市历史风貌的展示,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公园建于1954年,是一座模仿前苏联文化公园设计的大型综合性公园,总占地面积约20hm2,其中水体面积12hm2,园内建筑及游乐服务设施占地面积1 hm2,以风格迥异的七星桥、八仙桥分隔成上、中、下三湖。通过场地现状分析,可以发现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雨湖公园改造可依托的优势所在,而如何处理复杂的场地,解决公园与街区“融合”的问题,则是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2公园改造的理念 城市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必须以人为本,注重景观的空间实用性,在满足休闲娱乐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借助城市自身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塑造特性多元、舒适宜人的环境风貌和人性化的城市空间[1]。因此,在公园改造设计中应重点强调融合、传承、关怀的理念。 融合—— —围墙建园曾经是中国公园景观的一大特点。像雨湖公园这些20世纪50~60年代兴建的公园多以围墙、栏杆等形式加以封闭,既割裂了其与周边街区的联系,又不利于使用者的进入,使得公园这一为公众享有的城市开放型空间变得孤立而封闭。既影响了公园自身效益的发挥,也不利于整个街区的协调发展,因此融合是历史街区中公园改造的核心理念之一。 传承—— —文化建园是历史街区中的公园设计的重点之一。公园处在历史街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具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可以去挖掘,其独特的地域人文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公园设计的优势,在设计中应注重对街区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工业景观的改造、地域特色的体现,并把这些历史信息经过加工和提炼融入公园的设计中,从而塑造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新公园景观。 关怀—— —“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出发点。在公园的改造过程中要充分了解不同使用人群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心理需求以及公园使用情况,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在最大限度创造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合理组织公共活动空间,设置公共游憩设施和项目,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为市民多种休闲娱乐活动提供场所。 3公园改造的主要内容 3.1对公园边界的改造设计 为了达到与街区融合的要求,公园通过3条绿色生态走廊和4条人文景观走廊与周边街区相连,同时通过拆除公园围墙,修建特色入口广场、沿江休闲景观带、北入口广场等形式与周围街区紧密结合,形成开放式边界。公园主入口广场以大面积树阵形式为主,既能起到绿化城市干道的效果,又能分割人流,同时大面积的树荫也给游人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沿湖的下沉喷泉广场与负1层的餐厅通过地形的改造,形成高差错落的复合空间结构,丰富了景观空间。沿江休闲区则以沿江风光带为背景,结合小景墙和成片的竹林、廊架,形成休闲、娱乐、赏景的休闲空间,与城市的沿江风光带融为一体,构成城市的绿色长廊。 3.2对公园内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大文学家雨果曾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人类没有任 城市历史街区中公园改造的设计 李大鹏1吴毅1陈燕2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2湖南科技大学) 摘要城市历史街区中的公园属于比较特殊的公园类型,是街区的一部分,它的改造对传承和发展街区的历史文化、改善街区的生态环境、满足城市居民的功能需要、促进街区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雨湖公园改造设计对历史街区公园改造的重点、难点及主要内容等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历史街区公园的发展提供借鉴思路。 关键词历史街区;公园改造;设计;理念;主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0)15-0264-02 Transformation Design of Public Park in Urban Historical Streets LI Da-peng1WU Yi1CHEN Yan2 (1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Technology,Changsha Hunan410004;2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Abstract Parks in the urban historical street are special park type,and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reets.Its transformation is significant in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urban historical streets’culture,improving their environment,satisfying urban dwellers’functional need and promoting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historical streets.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design of the Yuhu Park,the key points,the difficult points and main contents were analyzed,so as to offer helpful references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urban historical streets’park. Key words urban historical streets;park transformation;design;ideas;main contents 作者简介李大鹏(1983-),男,河南信阳人,硕士,助教,从事园林规划 与设计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0-07-05 264

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特点及趋势

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特点及趋势

————————————————————————————————作者:————————————————————————————————日期: ?

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趋势及特点 在经历了同质化放量增长阶段之后,商业地产竞争的惨烈使“主题化”成为开发商关注 的焦点,体育地产、旅游地产、文化地产和影视地产等主题地产应运而生。其中,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商业街区开发备受青睐。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使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得以融合,既体现本土传统文化,又展现现代时尚生活。当前,体现本土文化认同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商业街区,如香港兰桂坊、上海新天地和南京1912等,成为城市的商业文化名片和现代城市运营的点睛之笔。 其实,商业街区自古以来就有,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但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与一般的商业街区和商铺是有很大区别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底蕴决定其特定的生存条件和获利方式,在商业地产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只有采取符合其内在规律的开发策略才可能取得成功。 目前,以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形式出现的地产开发模式,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那么,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开发有怎样的特点?典型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经历了何种涅槃才换来如 今的光彩?未来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将朝着怎样的趋势发展?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在对商业地产创新模式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特点、运营模式和发展趋势等。今精选部分成果与您分享,希望对志于商业地产的业界同仁有所帮助。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指的是在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特色的区域地段,注入“文化、休闲、创意”元素,将其策划改造成为具有“国际性、文化性、时尚性”的休闲娱乐场所。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让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得以融合,既体现本土传统文化,又展现现代时尚生活。当前,体现本土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的商业街区,已经被广泛认为是更具亲和力和更可持续发展的经典模式,如香港兰桂坊、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等。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侧重文化脉络和历史传承,通常以所在区域的历史资源和元素为文化类型,适当划分各区域功能,建设一流现代化基础设施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同时,借助历史文化的传播性、感染力以及先进设施的便捷性、现代感,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创造了一种新的休闲娱乐体验方式,让人们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感受历史,品味过去。 特点1:以特定的历史文化作背景 成功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体现的共性之一,是项目本身或周边拥有集中的历史建筑群, 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城市规划的重点区域。 我国近代建筑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凝聚了早期建筑向现代化转型的优秀成果。随着人们认识的一步步深入,近代建筑文化逐渐成为当代新的传统文化。 政府和企业在进行规划建设时也开始关注这种文化带来的影响力,在开发经营商业街时,充分挖掘原有自然条件之外能对项目价值产生影响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选择最能表现地域历史积淀的特定文化作为商业街的文化背景,最终打造了众多经典项目。

古街改造案例

无锡南长街位置: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中心地段体量:占地18.78公顷,全长5.5公里 历史:南长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这里是北宋开设的驿道。驿道南连苏州,北接常州,与水驿古运河并行。大运河中的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组成部分现状: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国家4A 级景区,景区内业态以餐厅和酒吧为主 优势:周边交通便利,人流量大,景点古迹众多过去YESTERDAY 现在 TODAY

成都锦里古街 位置:四川成都武侯祠大街231号 体量: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万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历史: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 现状: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作内涵,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4A级景区 优势:周边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游客众多,美食众多

成都宽窄巷子 位置: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同仁路以东长顺街以西 体量:479亩 历史: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少城 现状:修葺一新的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 优势:周边交通便利,游客众多 现在TODAY 过去 YESTERDAY

上海新天地位置:上海市黄浦区太仓路181弄体量:30000平方米历史: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现状:一个展现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它是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造成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步行街。以中西融合、新旧结合为基调,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优势:优秀开发商,交通便利,人流众多,位于市中心,背靠知名商圈淮海路现在TODAY 过去 YESTERDAY

浅析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方法

浅析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方法 摘要:目前,我国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老城更新的速度也在 不断加快。老城的历史文化积淀、文物资源,造就了其独特的气质。如何解决好 更新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历史文脉,挖掘文化内涵,延续与展现老城特有 气质与韵味之间的关系,便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历史 文化街区改造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方法 1、前言 虽然在近些年来,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在历史上却一直 未被重视,近些年来,许多城市都基于追求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旧的街道”则面 临被拆除和遗弃的尴尬境地。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街道的位置往往靠近市中心 商业区(CBD),因此改造的实际费用远高于拆除重建这些地区;另一方面则是 因为我们没有正视历史文化街区的潜在价值,它的品质被我们忽视了。 2、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方法(Method) 历史街区的改造和保护,包含着一个矛盾体:改造是对持有环境的改变,这 种改变或多或少会对原有环境造成影响,而保护是力求保持原有风貌,尽力去克 制改变。因此在改造过程中我们要以一种谨慎和妥善的态度去控制这种变化进程,在促进街区繁荣的同时保护街区的地方性特征。正如林奇所言:“为了现在及未来的需要二对历史遗迹的变化进行管理并并有效地加以利用,胜过对神圣过去的一 种僵化的尊敬。” 2.1挖掘和发扬街区历史文化 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归根到底是对街区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历史文化街 区的文脉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通过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和自然环境风貌 的共同作用和影响,逐渐形成的一种地域性较强的文明特质。例如表现出老上海 街坊邻里之间亲密关系的弄堂文化、再现老北京居民平日生活韵味的胡同和四合 院文化、展现四川人休闲、娱乐和社交的茶馆文化和巷子文化等。这种文明特质 的传承,主要是依靠街区历史建筑的表达和街区空间的展示,以及对传统文化的 生活型展示。 2.2丰富和完善街区功能活动 为了使功能日益落后的历史街区在日益变化的城市发展中重新焕发活力,需 要提高街区的地区竞争力。首先是通过街区内部环境的构建,增加其硬件吸引,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振兴街区内部使用功能,增加功能的有效性。史蒂文 在《历史街区的复兴》中指出,这些努力包括突出街区的历史性、改变建筑现有 的功能为旅游或居住活动服务,或改善街区的文化氛围等。同时,历史文化街区 的开发也需要注入新的功能来适应现代社会的消费习惯和拉动内需。常见的做法 是以房产开发为主的引入购物、娱乐、休闲、住宿等消费产业,根据前期的消费 调查,来合理布功能配比,目前,国内历史街区的功能开发也有趋同的趋势,改 变这种趋同感的方法是增强街区地域性和文化性的打造,例如新天地的店面建筑 风格是以弄堂建筑为主,而城隍庙则以庙会文化为主,建筑与店面风格应突出与 庙会相关的文化体现。 2.3修复和改善街区空间环境 有了前期的历史文化挖掘,与后期的功能组织安排,最重要的,是要将这些 落实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街道和环境当中,历史文化的传承因此通过这些物

旧城改造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旧城改造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兴起,旧城区成了房地产商争夺的黄金地段,掀起了旧城地段建设开发的高潮。在这样的形势下,旧城拆迁改造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成了一对矛盾。究竟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旧城拆迁改造,是我们必须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一、我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做法 我市在古城保护工作上不断强化规划管理,在旧城改造的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规划部门和文物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对历史街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名胜古迹,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在此基础上,加大投入,科学保护,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1、从单体保护走向整体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若仅仅注重保护文化遗产单体,不可避免将会割断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一处处文化遗产也将沦为“文化孤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核心和灵魂,在于它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多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街区的整体修缮力度,对金东门历史文化街区600米长的东大街“三线下地”,按传统格局铺设石板路面,整修沿街商铺店面300多家;对北门历史文化街区近百家的沿街店铺进行了风貌整治。同时,采用财政投入与利用民资相结合的办法,先后对金东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李园船厅、上池斋药店、杨家大院、家舒巷古民居建筑群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恢复和修缮。

2、从单纯保护走向多元利用。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最好的保护就是利用,最好的利用就是保护。我们借鉴成功地区处理历史街区与文化旅游关系的经验,开辟博物馆、陈列室、纪念馆等,展示兴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街区内文保单位的功能,在兴化县署中设立的范仲淹纪念馆;在赵海仙洋楼中设立兴化中医药博物馆,并邀请名中医坐诊;恢复上池斋药店制药、抓药等传统工艺;在成家大司马府中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以及木船制造技艺、茅山号子、垛田农民画、烙画、木雕、戏服、脸谱等专题馆,真正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多元化利用。 3、从建筑保护走向以人为本。在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一是重视街区原住民的作用,采取措施,吸引广大民众参与到名城保护中来,使之积极支持并参与相关保护工作。二是通过对现有文物、历史建筑内部设施的适度改造,使古街巷能够基本满足现代生活需要,为居民提供应有的便利,延续其历史文化传统,实现名城和街区的保护与群众生活改善的有机结合。三是保证历史街区居住人口的合适密度。我们采取产权置换、经济补偿等手段疏散一部分居民,同时保留一些价值较高的建筑,将一些价值较低的房屋建成绿化带等配套设施。 4、从静态保护走向传承记忆。文化的传承是动态的,我们重视对萌生、扎根于历史文化街区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原有社会生态系统保护,避免割裂历史街区与历史传统文化之间原生的、紧密的联系。在金东门大街建设以“传统手工业”为主体的特色一条街;建设传统木船、水车、湖彩蛋、沙沟鱼元、中庄醉蟹、安丰三腊菜等十个生产性保护基地;

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基础数据表

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基础数据表 名称: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市、区)街 填表人及电话:填表时间(盖章): 基本情况 分项子项填写栏 主要信息1、街区所属城市性 质 (1)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3)非历史文化名城□ 2、街区类型 (1)居住型□ (2)商业型□ (3)商住混合型□ 3、保护范围的面积 公顷 (包括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总面积)4、核心保护范围的 面积 公顷 5、核心保护范围面 积占保护范围面积 的比例 % 6、街区主体建筑群 的形成年代 (1)明以前□ (2)明清□ (3)民国(1911-1949年)□ (4)1950-1970年代□ (5)1980年代以后□ 7、居民情况 (1)人口总数:人 (2)半年以上暂住人口数:人 (3)居住半年至5年的人口数:人 (4)居住5-10年的人口数:人 (5)居住10-20年的人口数:人 (6)居住20年以上的人口数:人 8、居住状况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 9、街区主体建筑群 的产权情况 (1)公产(国有、单位) % (2)私产 % (3)其他

分项子项填写栏内容及释义 保存状况1、文物保护单位的 数量 (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 (2)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 (3)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 2、登记不可移动文 物的数量 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共处 占地面积共平方米 3、历史建筑的数量 历史建筑共幢 占地面积共平方米 4、传统风貌建筑的 数量 传统风貌建筑共幢 占地面积共平方米 5、文物保护单位、 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历史建筑、传统风貌 建筑的用地面积总 和占核心保护范围 总用地面积的比例 (1)文物保护单位总用地面积 平方米 (2)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用地面积 平方米 (3)历史建筑总用地面积平方米 (4)传统风貌建筑总用地面积 平方米 (5)三者面积占核心保护范围总用地 面积的比例 % 6、历史街巷的数量历史街巷有条 空间尺度、走向、 铺装、沿街建筑均 保持历史传统的形 态和风貌较好的传 统街巷 7、历史环境要素概 况 包括古井、古桥、 古牌坊、古码头、 古埠头、古树名木、 历史水系等 保护规划1、上位规划 总体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其他: 上位规划的名称2、保护规划编制 已编制□/未编制□ 编制时间: 保护规划是否已编 制,及编制的时间3、保护规划公示 已公示□/未公示□ 已进行网上公示□ 保护规划是否已向 社会公示 4、保护规划批准已批准□/未批准□ 保护规划是否已批 准实施 保护 实施管理1、保护机构及人员 有□/无□ 机构名称: 是否有保护管理机 构,并配备保护管 理专门人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