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有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1.有理数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整数、分数、小数的概念及运算;对负数的概念有所了解,知道正数、负数和零的区别。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小学通过对温度计的认识活动,学习了用负数解

决一些简单的比较大小的问题。

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掌握正数、负数的概念程度参差不齐,结合实际正确的表

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建立有理数的概念是学习的难点。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有理数”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内容是正、负数的概念和

有理数的分类。通过和学生生活贴近的实例引入负数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

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为此,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认识负数,理解有理数的意义。

2.经历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过程,体会负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3.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按一定的标准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顾,引入新课,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探索新知,第三环节:实际应用,巩固提高,第四环节:合作交流,能力提升,第五环节:小结反思,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活动内容

观察中国地图,珠穆朗玛峰高出海平面8844.43米,记作:+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地狱海平面155米,记作-155米.

教师出示上图,提出问题:

(1)生活中我们会遇到用负数表示的量,你能说出一些例子吗?

(2)你对负数有什么样的认识?

(3)有了负数,数的运算与过去相比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有了负数,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本章将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负数,研究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并利用有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目的:

通过提供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导学生回顾小学有关负数的知识,三个问题不仅为本节课温故引入,也为本章的学习做了铺垫。

活动效果:

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与交流中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了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第二环节: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活动内容

问题:

答对

答错

不回答

某班举行知识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加1分,答错一题扣1分,不回答得0分;每个队的基本分均为0分.两个代表队答题情况如下表:

如果答对题所得的分用正数表示,那么你能用正负数表示每个代表队答题得分的情况吗?试完成下表:

练习:1.把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8%记为+4.8%,那么下跌0.6%记为 .

2.零上温度1℃记为+1℃,零下温度5℃记为 .

3.生活中你见过其他用负数表示的量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活动目的:

用知识竞赛得分的情景启发学生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通过练习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找出身边可以用正负数表示的量,从而体会学习负数的必要性。 活动效果:

由于从学生熟悉的情景讨论问题,学生参与积极,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生活实例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学习负数是生活的需要。

第三环节:实际应用,巩固提高

活动内容

例1 (1)某人转动转盘,如果用+5圈表示沿逆时针方向

转了5圈,那么沿顺时针方向转了12圈怎样表示?

(2)在某次乒乓球质量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出标准质

量0.02克记作+0.02克,那么﹣0.03克表示什么?

(3)某大米包装袋上标注着:“净重量:10kg ±150g ”,

这里的“10kg ±150g ” 表示什么?

解:(1)沿顺时针方向转了12圈记作-12圈;

(2)-0.03克表示乒乓球的质量低于标准质量0.03克;

(3)每袋大米的标准质量应为10kg,但实际每袋大米可能有150g的误差,即最多超出标准质量150g,最少少于标准质量150g。

练习:

(1)在知识竞赛中如果用“+10”表示加10分,那么扣20分记作什么?

议一议

你能选定一个高度为标准,用正负数表示本班每位同学的身高与选定的身高标准的差异吗?你是怎样表示的?与同伴交流.

活动目的: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知道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时要明确“基准”。例1中各题的基准分别是“转盘静止不动”“一只乒乓球标准质量”“10kg”。“议一议”则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如何选定“基准”。

活动效果:

学生认识当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时要考虑“基准”。“0”是常用的基准,但不是所有的基准都必须为0。

第四环节:合作交流,能力提升

活动内容

我们把正整数、0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如2是整数,而且是正整数;2/3是分数,而且是正分数,-2是负整数,-2/3是负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1)将学过的数进行分类,并与同伴交流。

(2)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中:

3,-7,32-,.

6.5,0,418-, 15,91 正数集合:{ … }

负数集合:{ … }

整数集合:{ … }

分数集合:{ … }

活动目的:

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将数扩充到了有理数的范围。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理解有理数的意义。

活动效果:

在将学过的数分类时,学生有很多不同的分法,通过同伴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知道分类得有标准,有理数的分类方法不是唯一的,可以按整数和分数分成两大类,也可以按正有理数、零、负有理数分成三大类。学生在领会数学分类思想的同时对有理数有了整体的认识。

第五环节:小结反思,布置作业

活动内容

1.用一句话“我知道了……我学会了……我还想知道……”小结本课。(先小组同学互相小结,然后小组汇报)

2. 作业:习题2.1

活动目的:

通过小结整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活动效果:

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小学认识负数的基础上学习有理数,是后续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在教学设计中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知识回顾”---“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明确基准”---“有理数的分类”为线索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这就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海拔高度作为教学起点,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又通过设计大量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从“明确基准”的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体会“基准”的不唯一,进而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建立新的数系。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思考、交流、质疑较好地激发学生应用数学思维方法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1有理数的意义教案

第五章《有理数》§5.1 有理数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 教学重点:理解正数、负数与有理数的意义;会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零的意义的理解,及对于整数、正(负)数、有理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过程 1、课前练习: (1)请说一说:5oC —2oC 表示什么意 义? (2)说一说“48米,-10米”表示什 么意思? 请列举生活中用“-2。-10”这样的数表示的实例

你知道“0”的含义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后,我们再来回顾这个问题。 新课探索一 猿人打猎,由记数,排序,产生数1,2,3,… 由表示“没有”、“空位”产生0. 由分物、测量,产生分数 数的概念是随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 新课探索二(1) 思考:若到银行里去存款5000元或提款4000元,分别记作5000元或4000元,那么你能分得清哪个是存款,哪个是提款吗? 新课探索二(2) 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棵小树, 假如把树的位置当做0, 我们规定树的 东边的位置是正,那么树的西边的位置 便是负. 小明和小强从小树出发,小明向东走2千米,小强向西走1 千米,则分别记作+2千米,-1 千米.

新课探索三(1) “存款”与“提款”,“向东”与“向西”,它们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类似的例子很多.请列举一些这样的生活实例. 用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新课探索三(2) 1.如果把收入50元记作50元(或+50元),那么下列各数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1)20元;(2)-2.5元;(3)-80元;(4)0元. 2.如果6摄氏度记作6℃,那么零下4摄氏度应记作__℃. 3.若增长 1.3%记作+1.3%,那么减少 6.4%应记作____;-3.5%表示_______ 新课探索四(1) 像+5000,+2,+50,+1.3%等数叫做________(positive number);像-4000,-1 ,-2.5,-6.4%等数叫做_______(negative number).正数前面的“+”号可省略不写,但负数前面的“-”号千万别遗漏.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现在你能讲讲”0”的含义了吗? 新课探索四(2) 零是______与_______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0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因此“0”的意义还不仅是表示“没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意义(含答案)1

有理数的意义 【学习目标】 1.掌握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理解正数、负数、有理数的概念; 3. 掌握有理数的分类方法,初步建立分类讨论的思想. 【要点梳理】 要点一、正数与负数 像+3、+1.5、 1 2 +、+584等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像-3、-1.5、 1 2 -、-584等在正数前面加“-”号的数,叫做负数. 要点诠释: (1)一个数前面的“+”“-”是这个数的性质符号,“+”常省略,但“-”不能省略. (2)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哪种为正可任意选择,但习惯把“前进、上升”等规定为正,而把“后退、下降”等规定为负. (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 要点二、有理数的分类 (1)按整数、分数的关系分类:(2)按正数、负数与0的关系分类: 要点诠释: (1)有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整数也可以看作是分母为1的数. (2)分数与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可以互化,所以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可看作分数,但无限不循环小数不是分数,例如π. (3)正数和零统称为非负数;负数和零统称为非正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知识点

典型例题 类型一、正数与负数 例1.中国人很早开始使用负数,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的“方程”一章,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正式引入负数.如果收入100元记作+100元.那么﹣80元表示() A.支出20元 B.收入20元C.支出80元 D.收入80元 【思路点拨】在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中,先规定其中一个为正,则另一个就用负表示. 【答案】C 【解析】解:根据题意,收入100元记作+100元, 则﹣80表示支出80元. 故选:C.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正数和负数,解题关键是理解“正”和“负”的相对性,确定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举一反三: 【变式1】一种大米的质量标识为“(50±0.5)千克”,则下列各袋大米中质量不合格的是()A.50.0千克 B.50.3千克 C.49.7千克 D.49.1千克 【答案】D. 解:“50±0.5千克”表示最多为50.5千克,最少为49.5千克. 【变式2】 (1)如果收入300元记作+300元,那么支出500元用___________ 表示,0元表示__________ . (2)若购进50本书,用-50本表示,则盈利30元如何表示? 【答案】(1)-500元;既没有收入也没有支出. (2)不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不能表示. 【变式3】如果60m表示“向北走60m”,那么“向南走40m”可以表示为().A.-20m B.-40m C.20m D.40m 【答案】B 例2.体育课上,华英学校对九年级男生进行了引体向上测试,以能做7个为标准,超过的次数记为正数,不足的次数记为负数,其中8名男生的成绩如下:2,-1,0,3,-2,-3,1,0 (1)这8名男生有百分之几达到标准? (2)他们共做了多少引体向上?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2011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六课时《平均数》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基本技能: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3、基本思想:操作法、归纳法、统计法。 4、基本活动经验: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他们有能力从生活情境中抽象数学模型。虽然在学习的过程是第一次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但在生活中他们已经有了诸如平均分这种模糊的概念,因而本节课我先由有趣的故事出发,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以提升。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与相关数据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车牌号码、手机号、电话号码、QQ号码等;让后把这些信息同时出现。 2、出示问题:看一眼,你能记住几个数字?

师谈话: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字的世界里,想知道看一眼你能记住几个数字,你有什么办法?(生:试一试) 试一次还是试多次?为什么要试多次? 2、记数游戏:3秒钟出示10个数字,看一看每次能记住几个数字。(课件出示几组数据) (1)我们一起做一个记忆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 ①看一眼,只有3秒。 ②数字消失后,才可以动笔写在格子里。 ③数字再出现时,请在记忆正确的数字右下角画“√”。 ④数出每组中画“√”的有几个数字,填在下方的统计表中。 (2)组织学生填写第一组游戏内容,指导填写方法;评选出记忆冠军。 (3)出示4组数据,每组呈现3秒:(等全部学生记录完毕,校对答案) 5 7 3 8 1 5 6 9 2 4 1 8 6 5 4 9 3 5 2 7 8 4 3 9 6 1 5 3 6 2 6 5 8 4 0 9 7 3 6 1 (4)组织学生写下自己记住的数字,并把记忆个数填在表格中。 (5)指名交流自己记住自己记住数字的个数。 师:我们试了多次之后得到一组数据(板书:一组数据),这组数据有可能一样多,更大的可能是有多有少,在有多有少的情况下,试了多次,你究竟用哪一个数来代表你看一眼能记住几个数字呢?(板书:代表)为什么? 过渡语:淘气也参加了这样的游戏,我们来看看淘气的成绩是什么样的。看大屏幕。你们想不想和淘气比一比? 二、尝试探究,理解意义。 1.初步感知用平均数比较的必要性。 (1)出示淘气5次记住数字的情况统计表。 思考:用哪个数来代表淘气五次记住数字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能用9代表淘气五次记住数字的一般水平吗?为什么? 用4、5或7公平吗? 过渡:大家很聪明,很智慧,这一点和智慧老人的想法完全一致。

《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平均数 织金县中寨乡核桃小学李红霞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科书,第49~50页例3和“练一练”,练习八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操作和思考初步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应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比较,并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 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 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计算方法。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简要解析:该知识点是本课时的重点,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里所讲的平均数是指算数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课前准备:课件、教案、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例3的教学情境图。 谈话:四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你想了解他们的比赛情况吗?

课件出示空白的男、女生套圈成绩图,谈话:我们来看两个小组同学的套圈情况,第一出场的分别是李小刚、吴燕(分别出示表示李小刚和吴燕套中个数的直条),他们两谁套的准一些? 谈话:第二、三个出场男生分别是张明和王宇(分别出示两人套中的直条),女生分别是刘晓娟和史敏敏(分别出示相应直条),比较每组中同学的比赛成绩,你认为是男同学准些还是女同学准些?你是用什么方法比出来的? 谈话:第四个出场的男生是陈晓杰,第四五个出场的女生是孙芸和沈明芳(出示完整的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现在,你能比较男同学套的准些,还是女同学套的准些?你们是怎样比较的?先自己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们交流。

七年级数学1.5.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过程, 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会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乘法。 重点: 应用法则正确地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难点: 两负数相乘, 积的符号为正与负数相加, 和的符号混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和减法运算, 今天我们开始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在小学, 我们学习了有理数及零的乘法运算, 引入负数后怎样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二新授: 如图:1.4-1 一只蜗牛沿直线入爬行, 它现在的位置恰在L 上的点O ?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 速度向右爬行,3 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 的速度向左爬行,3 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 的速度向右爬行,3 分钟它在什么位置? ?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 的速度向左爬行,3 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学生归纳: 两个有理数相乘, 积仍然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组成,(1)(4)式都是同号两数相乘积为正,(2)(3)式是异号两数相乘积为负,(1)-(4)式中的积的绝对值都是这两个因数绝对值的积. 也就是: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引例:计算: (1)(-3)*9 (2)(-1/2)*(-2) (3)0*(-90/7)*(+25.3) (4)5/3*(-6/5) 三.巩固练习: 课本39页练习 四.小结: 1.强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法. 2.比较有理数乘法与加法法则的区别. 五.作业: 课本46页习题1.4第 1.2.3 题. 第二课时有理数乘法 教学目标: ?会确定多个因数相乘时,积的符号,并会用法则进行多个因数的乘积运算 ?会利用计算器进行多个因数的乘积运算 重点: 会用法则进行多个因数的乘积运算 难点: 积的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2~45页。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 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 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悟学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思考:(感动、感觉) 《课前小研究》

1.整理自己家里的书架,怎么使每层书架上的数一样多? 2.2人1个小组比赛跳绳,并记下每个人跳的次数,和另一个小组比,说说哪个小组赢? 二、问题讨论:课前小研究的交流与汇报(感知) 师:昨天,蒙老师给大家布置了课前小研究,请各小组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这2小题? 【设计意图:“悟学式教学”中强调了学生的课前预习与汇报交流的重要性,让我们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全面依靠学生。因此,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了课前小研究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等途径,丰富平均数的相关知识,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通过交流汇报,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材分析:(感悟)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吴正宪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吴正宪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案例吴正宪【案例背景分析】案例背景分析】统计初步知识——平均数选自北京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以下三点: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另外,平均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那么当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就应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孩子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我没有按照原有教材编排,先让学生动手摆圆片,通过移多补少使每一行的圆片个数同样多,得到3、7、6、4的平均数是5而是通过创设情境、产生需求——解决问题、理解平均数——联系实际、拓展应用这样一个教学结构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安排此课,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是我这一节课的【教学实录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课前谈话:课前谈

话:上课的铃声还未响起,面对陌生的学生,我的话题拉开了帷幕“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伊拉克的国土上正值炮声隆隆,战火纷飞,那里的孩子们已经没有了学校,没有了课堂,整日生活在极度恐慌之中,而我们此时却在安静平和的环境中学习,与他们相比,你有什么感受?”孩子们立时情绪高昂,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示要珍惜和平,热爱和平,要更好地学

1.2.1有理数教案

1.2.1有理数教案 教材来源:初中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来源: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 教学内容:有理数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理解有理数的意义。 2.教材分析: 有理数是学习初中数学的基础,不仅在数学理论体系中有重要的地位,其本身也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整数、分数的概念,并在前一节课中刚刚学习完正数和负数。学生希望对这些数进行归纳和分类,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就顺理成章了。学生在有理数按照正负分类时可能对0忽略。 目标: 1.能说出有理数的概念。 2.能将有理数进行正确分类。 评价任务: 1.通过自主探究完成目标1. 2.通过应用新知相关习题和达标检测 9 ,检测学生是否能完成目标2。 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做前置作业,归纳我们所学过的数可以按一定的标准来分类。这样学生就自然的将数的范围扩大到了有理数,也就明白了数的范围扩展的必要性。再辅以必要的练习,相信学习者能够完成本节目标。

前置作业:预习课本第6页,并完成下列任务: 1.按要求对数字进行分类 0负数 -1 -2 -3 -3.541-21-…正数+1 +2 +3 +3.54 1+21+…正整数正分数0 负整数负分数 整数分数-1 -2 -3 0 +1 +2 +3 41+21++3.5…21--3.541- 2. _____________是整数,___________是分数。_________和________统称为有理数。 3.做第6页习题1.2 教学过程: 一. 知识链接: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0既不是_____也不是____ 二. 情景引入 我们所在班级很容易分成两个集合,你是按什么分的?我们所学习的数也能进行分类和汇总,同学们想知道吗? 三.展示前置作业 四.应用新知 1.将下列各数写在相应的集合里。 -5,10,-4.5,0,325 +,-2.15,0.01,+66,35-,15%,227,2014,-16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 11月28号,市教研室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来到我校进行了教学视导。本次教学视导依然像以往一样,主要聚焦老师们最关心的课堂教学,以听评课为主。各科骨干教师是全市教学研究的领头雁,她们走进课堂,和老师们一起听课,一起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促进了老师们的专业成长,推动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本次视导中,我讲授的是《平均数》一课,本课是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信息窗提供的是一场篮球赛的情境,通过创设情境,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在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学情基础上来我进行了第一次试讲教学设计与试讲。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这一做法,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在第一次试讲后,数学组的全体老师针对我的课进行了评课。提出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课件有的地方存在错误,平均数的求法应该在求出7号和8号队员的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等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根据老师们提的建议,我进行了二次备课,在课堂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一、从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结合信息窗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小教练,你想让谁上场?”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分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分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水平,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这样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以生为本,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求法 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移多补少,一种是计算。在学习移多补少的方法时,借助课件让学生拖一拖,并说说理由,通过操作理解方法。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能独立做出,在做出后,老师进行概括与总结。在探究出求法,求出两个队的平均分后,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以及相关的数据,通过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是

七年级数学上册 1.2.1 有理数2 优质教案(含课堂练习 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上册 1.2.1 有理数2 优质教案(含课堂练习 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有理数的意义。 2.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知道数0在有理数分类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按照不同标准对有理数分类的过程,培养归纳概括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有理数的分类,得到对称美的享受。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参与意识。 2.学生学法:识记→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有理数包括哪些数。 2.难点:有理数的分类。 3.疑点:明确有理数分类标准。 四、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用投影出示练习题,学生讨论解决,教师引导学生对有理数进行分类,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训练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出示投影1) 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 +6, 211 -,3.8,0,-4,-6.2,722+,-3.8,32 -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

2.填空: (1)若下降 5 m 记作-5 m ,那么上升8 m 记作__________________,不升不降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规定+20表示收入20元,那么-10元表示______________。 (3)如果由A 地向南走3千米用3千米表示,那么-5千米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在A 地不动记作__________________。 【教法说明】出示投影后,学生思考,然后举手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完一题后。教师追问:你能不能说说什么叫正数,负数呢?0是正数吗?是负数吗?通过第1小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负数的概念,以及零的特殊意义。通过第2小题使学生掌握对于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便可以用负数表示。 师:在小学大家学过1,2,3,4……这是什么数呢? 生:自然数。 师:在这些自然数前面加上负号,如-1,-2,-3,-4……这些是什么数呢? 生:负数。 师:具体叫什么负数呢? 师:今天我们要把大家学过的数分类命名,然后给一个统一的名称。 【教法说明】通过教师由浅入深层层设问,使学生在头脑当中逐步认识问题。这样一步一个台阶的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识问题的一般规律。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分类数的名称 1,2,3,4……叫做正整数; -1,-2,-3,-4……叫做负整数。 0叫做零。 218 ,32+ ,2.5+(即51 5+)……叫做正分数; 214 -,76,5.3-(即31 3 -)……叫做负分数; 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 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即

1.有理数

一、正负数与有理数的分类 1)有理数:整数与分数统称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注: ①小学学过的π不是有理数. ②“四非”:非负数,非负整数,非正数,非正整数.(不要丢掉“0”). 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④对于正负数的理解不能简单理解为带“+”号的数就是正数,带“-”号的数就是负数,3+里的“+”可以省略.字母可以代表任何数,却不含正负号. 二、数轴、相反数、倒数 1)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 ①数轴是条直线,可以向两方无限延伸. ②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者缺一不可. a.单位长度和长度单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所取度量单位的长度,后者指所取度量 单位的名称,即单位长度是一条人为规定的代表“1”的线段,这条线段可长可短,按实 际情况来规定,同一数轴上的单位长度一旦确定,则不能再改变. b.学会正确的画数轴,常见的错误:没有方向,没有原点,单位长度不统一等. ③有理数与数轴的关系: a.一切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b.在数轴上,右边的点所对应的数总比左边的点所对应的数大. c.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d.注意:数轴上的点不都代表有理数,如π.

2)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相反数和为零. ① 3的相反数是3-,0的相反数还是0. ② 字母也可以表示相反数,若0a b +=,则a 与b 互为相反数,反之也成立. ③一个正数前面不管有多少个“+”号,都可以全部去掉;一个正数前面有偶数个“-”号,也可以把“-”号全部去掉;一个正数前面有奇数个“-”号,则化简后只保留一个“-”号,既“奇负偶正”. 3)① 倒数:若1ab =,则称a 与b 互为倒数;反之,若a 与b 互为倒数,则1ab =. 注:a.0没有倒数;b.求带分数的倒数时要先将其变成假分数,然后再求倒数. ② 负倒数:若a 与b 的乘积是1-,则称a 与b 互为负倒数;反之,若a 与b 互为负倒数,则 1.ab =- 三、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1)数轴法: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数轴右侧的数永远大于它左侧的数. 2)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四、绝对值的意义及其化简 1)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a 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数a 的绝对值记作a . ①a 的几何意义:在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② a b -的几何意义:在数轴上,表示数a 、b 对应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 2)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的绝对值是0. 3)绝对值的性质:①() ()() 0000a a a a a a >??==??-??=?-≤?? 4)绝对值其他的重要性质: ① 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不小于这个数,也不小于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 a ≥且a a ≥- 若a b =,则a b =或a b =-. ②(), 0a a a b a b b b b ?=?=≠.

平均数第一课时教案

20.1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在教材P136“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得当,排除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讨论问题中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常见错误,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这时教师可递进设疑:那么,题目中涉及的每个数据是每个占有耕地面积还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呢?数据个数是指 A 、 B 、 C 三个县还是三个县的总人数呢?这样看来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要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权的意义,可以再举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比如:初二.五班有4个小组,在一次测验中第一组有7名同学得了99分,1名同学得了61分,第二组有1名同学得到了 100分、7名同学得62分。能否由 2 6210026199+<+得出第二小组平均成绩这样的结论?为什 么?这个例子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在讨论栏目过后,引出加权平均数。最好让学生将公式与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作比较看看意义上是否一致,这样做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于对加权平均数公式的理解,也利于理解“权”的意义。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教材P136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3)客观上,教材P136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P137的云朵其实是复习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2、教材P137例1的作用如下: (1)解决例1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公式,并且举例说明了公式用法和解题书写格式,给学生以示范和模仿。 (2)这里的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形式出现,为加深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两个问题中的权数各不相同,直接导致结果有所不同,这既体现了权数在求加权平均数的作用,又反映了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体现知识要活学活用。 3、教材P138例2的作用如下: (1)这个例题再次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得以及时巩固,让学生熟悉公式的使用和书写步骤。 (2)例2与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权的形式又有变化,以百分数的形式出现,升华了学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案例《平均数教学设计》解析

《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七年级,学生已经经历过一些数据收集的过程,学会了对数据进行初步的整理,通过本节课希望学生学会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进而作出判断,而“平均水平”是最为常用的一个评判整体水平的指标,本节课将在算术平均数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理解“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为后面的众数、中位数和方差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班学生是我从初一年级就带上来的,从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已经养成了利用课练本进行课前预习、课中交流,课后反思的习惯,在小学的学习中已能计算权数相同的算术平均数。从情感上来说,孩子们认同我的人和课,沟通和配合的效果很好。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数据处理结果让学生经历利用平均数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过程,并能计算出算术平均数,当堂达标率为100%; 2.学生在啦啦操代表的选拔情境中理解一组数据中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并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将问题解决过程表达出来;3.在设计好的三种方案的计算过程中,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理解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体验到概念所蕴含的基本思想方法,并能计算出加权平均数,当堂达标率为85%。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的理解,计算公式的掌握和应用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概念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一)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愉快、练得有效,本节课我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利用工作表的特点线性展示教学流程、致力于常态课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集智”课堂“启、思、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以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分层练习法为主,以生为本,基于生活,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享受幸福和快乐。(二)教学过程及整合点

人教版有理数的加法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

人教版有理数的加法优秀教案及教学设 计 导语: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同学们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能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人教版有理数的加法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人教版有理数的加法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究过程,深刻感受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思想,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2.动手、发现、分类、比较等方法的学习,培养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获得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3. 培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树立合作意识,体验成功,提高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有理数加法法则及运用 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法则 教具准备 powerpoin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 设 情 境 引 入 新

课 XX年6月11日至7月11日,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在南非举行。来自世界各国的32支球队为全世界的球迷送上了一场完美的足球盛宴。 小组循环赛中,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积分最多的两支队伍进入十六强。积分相同时,净胜球多者为胜。 以B组为例,进入十六强的是阿根廷和韩国。 国家赛胜平负得分阿根廷33009韩国31114希腊31023尼日利亚30121再以A组为例,A组积分榜 国家赛胜平负得分进球失球净胜球乌拉圭32107+40墨西哥31114+3-2南非31114+3-5法国30121+1-4师:从A组积分榜可以看出墨西哥和南非的积分相同,那么究竟应该确定哪个队进入十六强呢?此时则需要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你能列出计算各队净胜球数的算式吗?

1-1有理数的意义数轴绝对值 - 教师

初一数学暑假班(教师版)教师日期 学生 课程编号课型新课课题有理数的意义数轴绝对值 教学目标 1、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知道有理数的意义,会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3、会利用数轴说明一个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的几何意义。 教学重点 1、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知道有理数的意义,会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3、掌握有理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的定义,会求任意有理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教学安排 版块时长1知识梳理20 2例题解析60 3师生总结10 4当堂检测30 5课后练习30 ……

有理数的意义数轴绝对值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意义相反;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知识点二、有理数的分类 正整数正整数整数零正有理数正分数有理数负整数或有理数零 正分数负有理数负整数分数负分数负分数 知识点三、数轴 1、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2、性质: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 知识点四、相反数 1、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2、零的相反数是零 知识点五、绝对值 1、绝对值的意义: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2、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 【例1】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叫数。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和正数又可以称为非负数。为了强调符号,可以在正数前面加上“+”号。 (1)某校举行“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竞赛,若将加200分记为+200分,则扣200分记为 -200 分 (2)记运入仓库的大米吨数为正,则-3.5吨表示运出仓库的大米3.5吨 (3)如果+3表示转盘沿逆时针方向转3圈,那么-6表示转盘沿顺时针方向转6圈(4)规定海平面以上的高度为正,则海鸥在海面以上25米处,可以记为 +25 米,鱼在海面以下3米处,可以记为 -3 米,海面的高度可记为 0 米。 【例2】判断表中各数分别属于哪一类,在相应的空格内打“?” 整数正整数自然数负整数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25 ??? 0 ? 2001 ??? -7 ?? 5 12 ?? -61.3 ?? 5 9?? 例题解析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题

实用标准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第1课时) 一、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教材分析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六章《数据的分析》第一节第1课时.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如何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四、教法建议 总体思路是:实际问题→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先从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抽象出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然后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设计 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任务1:回忆平均数,还记得怎么求平均数吗?那什么又是算术平均数呢? (观看《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新知讲解00:00-01:42) 任务2:做一做课本p137例题,结合例题,你理解了什么是加权平均数吗?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_平均数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平均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92页例1、例2。 【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2.加深对“平均分”和“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收集了一些矿泉水瓶,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例1主题图) 2.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3.你对“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是怎样理解的? (假设每人收集的数量相同,这个数是多少) 师说明:这个相同的数量我们叫它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观察图:横轴分别表示什么?谁收集的个数最多?谁最少?他们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同样多吗?(不一样多) (2)你能想办法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变成同样多吗? 小组内讨论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各自的方法,并在投影前演示。 (3)师边重复演示边归纳:刚才有几位同学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法”。

(4)现在每个人的瓶子同样多吗?是多少个? 师强调13个就是这4个同学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并在课件上做标记。 (5)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指名学生板演计算过程。 你是怎么想的?还有谁和这个方法一样。互相交流一下。 师归纳:我们通过计算先求出总个数,再平均分也能得到平均数是13个。 (6)观察比较平均数13个和每个学生收集的个数,你有什么发现? (有的个数比平均数多,有的个数比平均数少。) 刚才求几个比较小的数的平均数我们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或计算的方法得到。如果数字大怎么解决呢?平均数又有什么作用呢? 2.教学例2。 出示例2。 (1)你知道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到底哪个队的成绩好?说看,多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3)他们的说法你赞同吗?谁的方法比较合理? (4)师说明: 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好。哪一队的平均数大那一队的成绩就好。所以我们要先算出每队的平均成绩。 (5)怎样求两个队的平均成绩呢? 小组合作完成,并汇报计算方法和结果。 师用课件展示: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 =19 (6)现在你知道哪个队的成绩好吗?你还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7)师小结说明。 平均数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三、实践应用

有理数教案

有理数教案 有理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有理数的意义.②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③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分类讨论的观点和能正确地进行分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把所给的各数填入它所在的数集的图里. 难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讨论交流 现在,同学们都已经知道除了我们小学里所学的数之外,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数,即负数.大家讨论一下,到目前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类型的数.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列举:3,,-7,-9,-10,0, 13,25,-35 6 , ,… 议一议 你能说说这些数的特点吗?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有小学学过的整数、0、分数,也有负整数、负分数. 说明:我们把所有的这些数统称为有理数. 试一试 你能对以上各种类型的数作出一张分类表吗? 有理数??? ? ?????????? ???负分数正分数 分数负整数 零正整数 整数 说明:以上分类,若学生思考有困难,可加以引导:因为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所以有理数可分为整数和分数两大类,那么整数又包含那些数?分数呢? 做一做 以上按整数和分数来分,那可不可以按性质(正数、负数)来分呢,试一试.

有理数?? ?? ? ? ? ? ?? ?? ?? ? 正整数正有理数 正分数零 负整数负有理数 负分数 (3)数的集合:把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数集合. 试一试试着归纳总结,什么是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有理数集合.(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 12 7,,0,2004,- 8 5 ,,10%,,,-89 例 有理数?? ?? ?? ? ? ? ? ? ? ? 正整数 正有理数 正分数 负整数 负有理数 负分数 有理数 ? ? ? ? ? ? ? ?? 正数 整数 分数 负数 零 【讲解答案】两者都错,前者丢掉了零,后者把正负数、整数、分数混为一谈.【点评】以上是对各类有理数的特点及有理数的分类进行的训练,基础性强,需要重视(B) ①0是最小的正整数②0是最小的有理数 ③0不是负数④0既是非正数,也是非负数 个个个个 例3 如果用字母表示一个数,那a可能是什么样的数,一定为正数吗?与你的伙伴交流一下你的看法. 【答案】不一定,a可能是正数,可能是负数,也可能是0. 【点评】此题开放性较强.同时,要求学生能用分类的思想对a全面认识. 备选例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