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4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篇含答案及翻译)

2014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篇含答案及翻译)

2014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篇含答案及翻译)
2014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篇含答案及翻译)

……○…………○…………内…………○…………装…………○…………订…………○…………线…………○……班级: 姓名: 考号:

鹏展学校九年级中考语文辅导资料

课外文言文练习(15篇)

1、引婴投江 【原文】

有过①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②,婴儿啼③。人问其故④。曰:“此其父善⑤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⑥?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⑦。 《吕氏春秋·察今》 【注 释】

①过:经过。②见:看见。方:正在;正要。 欲:想要。之:代词,代“婴儿”。 ③婴儿:这里指小孩。 ④故:原因;缘故。⑤善:擅长、善于。⑥虽:即使。岂:难道。遽:就,遂。⑦以,用。任:处理。亦:加强语气。悖:荒谬。 【知识链接】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辑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阅读练习】:

1、根据《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 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

A .拉开弓

B .牵;拉

C .引用;征引

D .导引;诱导 ? 此其父善游 ( )

A .交际;交往

B .旅行;游历

C .游水;游泳

D .河流中的一段,如上游、下游等

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3、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

2、凿壁借光 【原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①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②大姓③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⑤问衡,衡曰:“愿⑥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⑦给以书,遂成大学⑧。 (选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 【注 释】

①发:启;打开。 ②邑人:同乡人;古代“县”通称为“邑”。 ③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④与:给。 ⑤怪:对(这件事)感到奇怪。 ⑥愿:希望。 ⑦资:资助,借给。 ⑧大学:大学问家。 【知识链接】

刘歆(约公元前46年至公元后23年)字子骏,汉哀帝时为应诚纬而改名秀,字颖叔。少子,西汉皇族,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西汉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颇有争议的人物

之一。

【阅读练习】

1、根据句子在原文中的语言环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 邻居有烛而不逮( )

A .捉;捕

B .趁;趁着

C .逮捕

D .及;达到 ? 衡乃穿壁引其光( )

A .穿过

B .凿通

C .穿透,穿破

D .洞,孔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 。

3、草书大王 【原文】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 释】

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 òu ):责骂。⑥胡:为什么。 【知识链接】

张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阅读练习】

1、请你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 (2)使侄录之( ) (3)侄罔然而止( ) (4)执所书问曰(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3、这则故事中,应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七年级文言文第二周练习答案

4、滥竽充数①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②。南郭处士③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④之,廪食以数百人⑤。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 【注 释】

①滥:失实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很象现在的笙。 “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

×××××××××××× 装订线内不许答题 ××××××××××××

凑数。②三百:泛指多数,不是确指。③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④说:同“悦”,高兴。⑤廪:粮食仓库。廪食:官家供给饭食。以:给。 ⑥湣王立:湣王继位。立:即位。之:代词,指吹竽。 【知识链接】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阅读练习】

1、根据句子在原文中的语言环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齐宣王使人吹竽( )

A .命令,派

B .出使

C .假使

D .使者 ?好一一听之( )

A .善,好

B .友好

C .喜欢,喜爱

D .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3、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5、齐宣王好射① 【原文】

齐宜王好射,说②人之谓己能用疆③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④,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⑤之,中关⑥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⑦能用是⑧?”宜王之情⑨,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⑩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 【注 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壅塞》。②说:通“悦”,喜欢。 ③疆,同“强”,硬。 ④石(d àn ):弓的强度的计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⑤引:拉。⑥中关:把弓拉弯一半。⑦孰:谁 。 ⑧是:这。⑨情:实情 ⑩终身:一辈子 【知识链接】

“射”乃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六艺”指古人所要学习的六种技能,即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书法、文学)、数(算数)。 “射”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可谓是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射”不但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夏朝已经有了教授射箭的专职教员,商朝学校习射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善射的英雄受到人们的尊敬,并寄托以富有想像的希望,所以古代产生了许多关于善射英雄的传说,如“羿射九日”、 “逢蒙学射”、“纪昌学射”。射箭还是军事作战的重要技能,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历代以射法闻名的高手,更是层出不穷。如汉朝的李广“射石没羽”,北齐的斛律光“射落大雕”,北周的长孙晟“一箭双雕”,唐朝的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宋代的岳飞可以“左右手射”等等。 【阅读练习】

1、请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 其尝所用( ) (2) 以示左右( )

(3) 左右皆试引之( ) (4) 终身以为用九石( )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

3、故事中的齐宣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和他属下的言行让你联想到安徒生的哪个童话中的类似的人物?

6、人不可以无耻① 【原文】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②,无耻之耻③,无耻矣。”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④矣,为机变⑤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⑥,何若人有⑦?”

【注 释】

①选自《孟子·尽心上》。 ②耻:羞耻,羞愧之心。③无耻之耻:没有羞耻心的耻辱。④大:重大。⑤机变:伪诈巧变。 ⑥不耻不若人:不以不如别人为耻辱。耻,以为耻,意动用法。若,如,象。⑦何若人有:“有何若人”的倒装。即有什么办法能赶得上别人呢?何,疑问代词,在反诘句中前置,表强调。 【知识链接】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阅读练习】

1、你觉得“人不可以无耻”和“不耻不若人”两句中的“耻”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耻之于人大矣”。

3、读了这则语录后,你有什么感想?《滥竽充数》【参考答案】 1、(1)A (2)C 2、、齐湣王继位后喜欢听处士们一个一个吹竽,南郭处士只好逃跑了。

3、人们要有真才实学,不要虚伪骗人,因为骗子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

【参考译文】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要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齐宣王好射》【参考答案】

1、(1) 曾经 (2) 看 (3) 代词,代指弓 (4) 认为,以为

2、、这张弓没有九石的力气拉不开。除了大王以外,谁还能够使用这张弓呢?

3、、齐宣王是个好大喜功的人,喜欢听奉承的好话而不讲求实际,最后落得被人欺骗。

……○…………○…………内…………○…………装…………○…………订…………○…………线…………○……班级: 姓名: 考号:

《皇帝的新装》 中的皇帝和大臣 【参考译文】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夸耀他能够拉开强弓,其实他使的弓只用三百多斤的力气就能够拉开了。 他把这张弓交给左右的人传看。左右的人都试着拉,但只把弓拉到一半,就装着拉不动的样子,都说:“这张弓没有九石的力气拉不开。除了大王以外,谁还能够使用这张弓呢?” 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

然而,齐宣王使用的力气不过三百多斤,可是他却一辈子以为是用一千多斤。真是可悲啊!

《人不可以无耻》【参考答案】 1、不一样。前一个“耻”是名词,“羞耻,羞愧之心”的意思;后一个“耻”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对……感到耻辱”的意思。 2、羞耻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3、这则语录要告诉人们的就是:人不能没有羞耻心。 【译文】 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羞耻的羞耻,是真正的羞耻啊。” 孟子说:“羞耻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行巧诈之事的人没有地方用得着羞耻。不以不如别人为耻辱,有什么办法能赶得上别人呢?”7、齐桓公好服紫 【原文】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 管仲日:“君欲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②。’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 公曰:“诺。”

于是日,郎中③莫衣紫;其明日,国④中莫衣紫;三日,境内⑤莫衣紫也。 【注 释】

①素:没有染色的丝织品。②吾甚恶紫之臭:我很讨厌紫色衣服的气味。臭,xi ù,气味气味。③郎中:官名,侍从国君的近臣,此处泛指宫中官员。④国:都城。⑤境内:国境内。 【知识链接】

中国古代对色彩的称呼: 黑色包括:玄、黝、黧、墨、乌、缁、黛;白色包括白、素;红色包括丹、彤、朱、绯、绛、赤等。从历代的服饰色彩可以窥见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以及民俗人情,如:夏朝尚黑,商代尚白,周朝尚赤,秦朝尚黑,汉代尚赤,唐朝服饰尚黄。明代继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服色所尚为赤色,官员服色以赤色为尊。当时还规定,玄、黄、紫三色为皇家专用,而官吏军民的服装,均不许用这三种颜色,违者即属触犯法律。从历代的服饰色彩演变中不难发现,古代服饰色彩始终以正色为尊,注重衣色之纯。 【阅读练习】

1、根据句子在原文中的语言环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 寡人好服紫( )

A .衣裳

B .穿衣裳

C .顺从

D .信服

? 吾甚恶紫之臭( )

A .不好,坏

B .凶狠

C .讨厌,憎恨

D .恶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

3、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8、曹彬仁爱 【原文】

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①未尝以私喜怒辄戮②一人。”其所居堂屋敝③,子弟请加修葺④,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⑤,不可伤其生。”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 张光祖《言行龟鉴》) 【注 释】

①然:但是②辄:于是,就。戮:杀 。③敝:破败 ④修葺:修理 ⑤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知识链接】

弘一法师(即李叔同,浙江平湖人, 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国人耳熟能详的《送别》的作者。)一生严守律宗戒律,悲天悯人,生前每次在坐藤椅之前总是先摇一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其临终时曾要求弟子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免蚂蚁爬上尸身被不小心烧死,其善心可见一斑。

【阅读练习】

1、根据句子在原文中的语言环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 以私喜怒辄戮一人( )

A .因为

B .用,拿,把

C .在

D .同“已”,已经 ? 时方大冬( )

A .方向

B .办法,做法,技巧

C .才,刚刚

D .正在,正当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3、文章通过哪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怎样的德行?

9、何晏画圈 【原文】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②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世说新语》 【注 释】

①“何晏”句:何晏的父亲死得早,曹操任司空时,娶了何晏的母亲,并收养了何晏。②庐:简陋的房屋。按:这里指何晏不愿改姓做曹操的儿子。 【知识链接】

魏武帝,即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汉献帝所封的魏王,是三国时代魏国的

×××××××××××× 装订线内不许答题 ××××××××××××

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创立魏国,追谥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在后世的文学著作或史书中,常简称其为“魏武”。著名典故 魏武挥鞭 魏武捉刀 【阅读练习】

1、根据句子在原文中的语言环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 魏武奇爱之( )

A .特别

B .出人意料

C .认为……奇怪

D .惊异 ? 人问其故( )

A .所以,因此

B .原因

C .老,旧,过去的,原来的

D .故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

3、何晏画地自处其中并说“何氏之庐也。”仅仅只是孩子的游戏吗,你从中读到了什么?10、刘颇解囊破瓮

渑池①道中,有车载瓦瓮,塞于隘路②。属③天寒,冰雪凌滑,进退不得。日向暮④,官私客旅群队,铃铎⑤数千,罗拥在后⑥,无可奈何。 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直几钱?”答日:“七八千。”颇遂开囊取缣⑦,立偿之。命僮仆登车,断其结络⑧,悉推瓮于崖下。须臾,车轻得进,群噪⑨而前。

(选自李肇《唐国史补》) 【注 释】

①渑(mi ǎn )池:地名。②隘(ài )路:险要的路段。隘:险要的地方。 ③属:适逢。④日向暮:天快黑了。⑤铃铎(du ó):指车马。⑥罗拥在后:罗列簇拥在后面。⑦囊,一种口袋;缣,细绢。⑧络:缠绕,缠裹。⑨噪:喧哗,很多人一起叫嚷。

【知识链接】

古汉语中的通假现象:通假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原本应当应用的字叫做本字,临时用来替代的字叫做通假字(简称借字)。本字和借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这是通假现象的最主要特点。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具有不同的关系,有些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音同或音近的关系。如:止—只 食—饲 强—僵;有些从字形上看,具有相同的声符,如:材—才 徧—遍 畔—叛 反—返等。 【阅读练习】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车中瓮直几钱 ?遂开囊取缣 ?立偿之 ?悉推瓮于崖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命僮仆登车,断其结络,悉推瓮于崖下。

3、面对交通阻塞,刘颇的果断值得人称道,他的处事方法给了你什么有益的启迪?

11、两虎相斗,必有一伤① 【原文】

庄子②欲刺虎,馆竖子③止之,曰:“两虎方且④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⑤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⑥。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 释】

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②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 ③馆竖子:旅馆的童仆。 ④方:正。且:将要⑤从:由 ⑥ 立:站立;须:等待。 【知识链接】

《史记》是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阅读练习】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 馆竖子止之 止: ? 卞庄子以为然 以为: ?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名: ? 有顷两虎果斗 有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能说出一个近义成语吗?

12、买鸭捉兔 【原文】

昔有人将猎①而不识鹘②,买一凫③而去。原④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⑤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⑥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⑦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nu ò)⑧得兔否?” 选自苏东坡《艾子杂说》 【注 释】

①将猎:准备去打猎。②鹘:(hu )隼的旧称,一种凶猛的鸟。③凫:野鸭。④原:原野。 ⑤人语:像人那样讲话。人,名词做状语。⑥尔:你。⑦以:用法同“而”。 ⑧搦:按下,这里指“持握,捕捉” 。 【知识链接】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词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他善书画,书法与黄庭坚,米蒂,蔡襄并称宋四家。

……○…………○…………内…………○…………装…………○…………订…………○…………线…………○……班级: 姓名: 考号:

【阅读练习】

1、根据句子在原文中的语言环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买一凫而去( )

A .离开

B .距离

C .除掉

D .到 ?乃鸭耶( )

A .才

B .是

C .竟

D .于是,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

3、故事用拟人手法通过鸭子风趣幽默、令人发笑的语言,善意地讽刺了怎样的人? 七年级文言文第五周练习 13、泽人网雁 【原文】

具区①之泽,白雁聚焉。夜必择栖,恐人弋己也,设雁奴②环巡之。人至则鸣,群雁藉是以瞑。泽人熟其故,爇③火照之,雁奴戛然鸣,泽人遽沉④其火。群雁皆惊起,视之无物也。如是者再三,群雁以奴绐⑤己,共啄之。未几,泽人执火前,雁奴不敢鸣,群雁方寐,一网无遗者。 (选自宋濂《燕书》) 【注 释】

1具:古湖泊名,即今太湖。2雁奴:雁栖宿时往往千百成群,有雁在周围负责警戒,如遇袭击,则鸣叫报警,称为“雁奴”。3爇(ru ò):点燃。④沉:此指熄灭。⑤同“诒”,欺骗;欺诈。 【知识链接】

雁和燕在古诗文中不同的文化含义

雁,是一种大型的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而,在古典诗词中多表达委婉含蓄或者缠绵悲秋的思归情怀。另外,它常和“鸿”连用,如大家熟悉的“鸿雁传书”,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燕,也是候鸟,喜欢成双成对的出现。在古典诗词中,成为美好春天的象征,传达惜春之情,或者传达对情人的思念之情。因为它有眷恋旧巢的习性,表现世事变迁,亡国破家感,抒发是人的“黍离”之感。 【阅读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群雁藉是以瞑 (2)泽人熟其故 (3)泽人遽沉其火 (4)群雁方寐 2、翻译下列句子。

如是者再三,群雁以奴绐己,共啄之。 3、群雁的结局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14、精卫填海 【原文】

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洨④,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

【注 释】

①发鸠(ji )之山:山名,旧说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②柘(zh )木:柘树,桑树的一种。 ③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④其鸣自洨(读作“萧”或“叫”):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 【知识链接】

《山海经》是产生于先秦的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学者研究认为《山海经》由《山经》和《海经》两部分组成,其中《海经》先有图,后有书,文字内容是对图画的阐释,后来一些古图佚失了,文字却流传了下来。 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中都有插图,奇奇怪怪,琳琅满目,那只是后人根据书中的内容想象增补的,与古图完全不是一回事。《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荒诞不经的事件,海内的神奇事物,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等,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 【阅读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名曰“精卫” (2)炎帝之少女 (3)西山之木石 (4)以堙于东海 2、翻译下列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3、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的故事一样都旨在弘扬一种怎样的精神?

15、嫦娥奔月 【原文】

羿①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②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③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淮南子》 【注 释】

①羿(y ì ):尧时的善射者,《山海经》有羿射十日的记载。请:求。西王母:仙人名。②姮(h ng)娥:即嫦娥,羿之妻,汉代避文帝讳改姮为嫦。 ③斫(zhu ò ):砍。 【知识链接】 月亮的别称

一、来源于月亮本身特征的别称

A .直称:因为月亮夜行于天,明而有光,普照大地,时圆时缺,缺而复圆,盈亏更替,周而复始,于是有了以下一些别称:夜光、孤光、夜明、玄度、玄晖、素晖、素影、霄晖、皓彩、圆光、圆缺、清晖等等。

阴历每月初始见之月叫"魄",后来就以之代称月亮,并逐渐形成以"魄"为基本语素的别称--月魄、金魄、玉魄、皓魄、素魄、残魄、莹魄、魄宝等

B 、喻称:圆月如镜(鉴)如轮、如规、如环、如丸、弯月如钩、如弦、如弓,于是产生了一系列比喻性的别称:飞镜、天镜、玉鉴、冰镜、宝鉴,玉轮、琼轮、银轮、

×××××××××××× 装订线内不许答题 ××××××××××××

玉盘、银盘、玉环,玉弓、明弓,玉钩、琼钩、银钩、玉帘钩、玉壶、玉碗、碧华等等。

C 、将上述别称相互交错,两两组合,又派生出许多生词--兔轮、兔魄、桂轮、桂魄、蟾魄、蟾钩等等

二、来源于神话传说的别称

A .玉兔捣药--"兔"字系列别称:玉兔、银兔、冰兔、金兔、玄兔、玉杵等

B .吴刚伐桂--"桂"字系列别称:丹桂、月桂、桂月、桂宫、桂窟、桂丛、桂影、桂晖、桂魄等

C .嫦娥奔月--"娥"字系列别称:嫦娥、姮娥、素娥、娥月 、婵娟等

D .蟾蜍成精--"蟾"字系列别称 :蟾蜍、玉蟾、明蟾、寒蟾、冰蟾、素蟾、蟾宫、蟾阙等

E.又”兔”"桂""蟾"等并列而成的新的别称--兔蟾、蟾兔、蟾桂、桂蟾、桂兔等 【阅读练习】

1、根据句子在原文中的语言环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 A .在 B .到 C .向 D .比 ?学仙有过( )

A .过程

B .犯错

C .经过

D .过失,过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吴刚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3、古代文人常寄情于明月,请写出你所熟悉的两句完整写月的诗词。13、泽人网雁 【参考答案】 1、(1)这,这样 (2)原因(3)立即 (4)正

2、像这样反复多次,群雁认为雁奴欺骗自己,一起啄它。

3、凡事要仔细调查研究,不能疏忽大意,更不能感情用事,妄加猜疑,凭主观臆断,否则会自食其果。 【参考译文】 太湖,(有很多)白雁聚集。夜晚(它们)必定选择地方栖息,惟恐人类用带丝线的箭射自己,选派值班雁在四周巡逻。有人来到就叫,群雁凭借这样可以闭眼(睡觉)。湖边的人熟悉它们的事情,点着火光照它。值班雁嘎嘎鸣叫,湖边的人马上放低(并遮蔽)火光。群雁都惊醒,看看,没什么东西。如此这般三四次。群雁认为值班雁欺骗自己,共同啄它。没多久,湖边的人拿着火上前,值班雁不敢(再)叫了,群雁刚刚睡着,一往捕去没有(一只)遗漏的。 1

4、精卫填海 【参考答案】 1、(1)叫(2)小女儿(3)的(4)填

2、女娃在东海游泳,淹死在里面没有回来,死后化为精卫。

3、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恒心。 【参考译文】

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

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15、嫦娥奔月 【参考答案】 1、(1)C (2)D

2、吴刚,因学习仙术时违反道规,被责罚砍伐月宫桂树。

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等 【参考译文】

后羿在西王母娘娘之处得到了能够脱离死亡的仙丹,但是后羿的妻子嫦娥却偷偷的吃掉了仙丹,并奔到月亮上,居住于此,变化为蟾蜍,这就是人们传说中的月之精灵。

自古就流传说月宫之中有桂树,有蟾蜍。因此记载奇闻异事的书上说,月宫的桂树高有500丈,树下有一个人常年砍伐桂树,但是桂树的创伤很快就会愈合,这棵树怎么也砍伐不倒。砍树人姓吴,叫吴刚,乃河西人氏,因学习仙术时违反道规,被责罚砍伐月宫桂树。

【中考复习】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30篇解析

【中考复习】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30篇 2016-04-06河北思博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 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二、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 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 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 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 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 三、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 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得分评卷人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得分评卷人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得分评卷人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17.文中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2分) 得分评卷人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18—19题。(共5分)3826 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实行)之而后艰.(知道艰难),乌有 ..(哪有)不行而知者乎披.(阅)五岳之图,以为知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60篇(整理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 (一)敏慧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 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

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武汉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后面题目。 过故友旧居 [唐]许浑 往年公子宅,夜宴乐难忘。 高竹动疏翠,早莲飘暗香。 珠盘凝宝瑟,练席递华觞。 今日皆何处,闭门春草长。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公子宅”即题中的“故友旧居",点明了往年宴会举行的地点。 B.从“夜宴"“疏翠”“早莲”等词语可以看出,宴会举行于初夏的夜晚。 C.本诗领联描绘了夜宴环境的优雅,颈联则突出了夜宴陈设的华贵。 D.往年夜宴快乐难忘,今日春草生机勃勃,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答案 D(“往年”“今日”为时过境迁,繁华不再之感。由“闭门”可知,“春草长”体现的是冷清萧条。) 课外古诗词阅读过关方法 认真阅读古诗词,读懂诗词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一.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描写了晚春江上所见的落日、绮霞、远山、青草等景物。 B.通过描写晚春江上明丽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怀念家乡、思念友人的感情。 C.诗人在诗中说"不是望乡时",说明诗人在本诗中并未表达了作者怀念家乡、思念友人的感情。 D.从“晚日”、“远山”写到“春草”,导入“望乡”,情与景协调一致,显得很自然。 二.落日怅望 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 B.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 C.“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力。 D.“千里”与“片时”强烈比照,点明云、鸟的自由和飞行之速,进而引发作者对飞鸟的热爱之情。 三.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释】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的意思是: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也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 B.诗的三、四句的意思是: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C.这是一首记游诗,既写了船行河道中时所看到景象,也通过描写,抒发了诗人在航行时焦急的感受。 D.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既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又表现了船行的轻快,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四.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意思是: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 B.诗的三、四句意思是: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C.“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D.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景物表现了秋天特点。 五.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意思是: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 B.诗的三、四句意思是: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C.第二句中的“惊”字,表达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①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释)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贾:gǔ做买卖。穷困:困厄,窘迫。公子纠:齐国公子,当时与另一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其时,管仲与后文的“召忽”同为其辅臣。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1)解释划线的词 ①鲍叔不以我为贪________ ②三战三走 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尝试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B.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C.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D. 我尝试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3)管仲早年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看来是“贪”、“________”、“不肖”、“________”和“________”,而鲍叔则用不同的眼光看到管仲的另一面。 (4)鲍叔是一个________的人,文章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答案】(1)是;跑 (2)C (3)愚;怯;无耻 (4)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解析】【分析】(1)考查重点词语。①鲍叔不以我为贪:鲍叔并不认为我是贪财。为:是。②三战三走: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走:跑。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尝:曾经。三:多次。逐:驱逐。见:免职。于:被。故选C。 (3)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原文“鲍叔不以我为愚……鲍叔不以我怯……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归纳答案:愚、怯、无耻。 (4)朋友相交,贵在知心。“管鲍之交”之所以被传为佳话,就是因为在管鲍之间存在着一种真诚的宽容和谅解。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鲍叔牙的胸怀,管仲可能很难在历史上留名;如果没有管仲的雄才大略,鲍叔牙也许永远只是一个商人。所以,天下人都赞扬管仲的才能,但更赞扬鲍叔牙能够了解举荐贤人。 故答案为:⑴是;跑; ⑵ C; ⑶愚;怯;无耻; ⑷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完整word版)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 ②辄以水沃面音:义: ③食不给音: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中考古诗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2013年中考古诗文阅读训练题 一 刘贡父旧与王荆公(王安石)甚款,每相遇必终日。荆公为参政,一日贡父访之,值其方饭,使吏延入书室。见有草稿在砚下,取视之,则论兵之文也。贡父善强记,一过目辄不忘,既读复置故处,念:“吾以庶僚谒执政,径入其便座,非是。”复趋出,待于庑下。荆公饭毕而出,始复邀入座。语久之,问:“贡父近为文乎?”贡父曰:“近作《兵论》一篇,草创未就。”荆公问所论大概何如,则以所见稿为己意以对,荆公不悟其窥己作也,默然良久,徐取砚下稿裂之。盖荆公平日论议欲出人意表,有同之者,则以为流俗之见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刘贡父旧与王荆公甚款.(融洽) B. 贡父善强.记(勉强) C. 值.其方饭(恰逢) D. 草创未就.(完成)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 荆公为.参政陈胜自立为.将军 B. 则以.所见稿为己意以对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C. 默然.良久吴广以为然. D. 荆公饭毕而.出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值其方饭,使吏延入书室。 ②则以所见稿为己意以对 4.写出你对(王安石)“默然良久,徐取砚下稿裂之”的看法。(3分) 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5分) 夕阳楼 唐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提示]此诗写于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秋天。作者的知己萧浣被贬,诗人登夕阳楼(此楼为萧浣任职时所建),触景生情,感慨无端,写下这首情致深惋的小诗。 (1)第一句中的“绕天愁”一词写出了作者愁绪的怎样特点?(2分) (2)宋代诗人谢芳得评价诗的三、四两句时说:“若只道身世悠悠,与孤鸿相似,意思便浅。‘欲问’、‘不知’四字,无限精神。”你如何理解三、四两句所表达的内容?(3分) 二 (甲) 杜瑛字文玉,其先霸州信安人。瑛长七尺,美须髯,气貌魁伟。金将亡,士犹以文辞规进取,瑛独避地河南缑氏山中。时兵后,文物凋丧,瑛搜访诸书,尽读之。读辄不忘,而究其指趣,古今得失如指诸掌。间关①转徙,教授汾、晋间。中书粘合珪(人名)开府于相(地名),

中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指导

中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指导 一、试题回放(2010年上海市中考) 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居家恒服布衣(居住) (2)实勉我也。(其实,实际) 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b (3分) a、(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b、(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c、(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d、(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14、有人劝说顾亭林彻底消灭家中的老鼠,原因是:《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了顾亭林积极进取(豁达、乐观)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他治学严谨(勤勉好学)的态度。(3分) 二、命题解析 面对课外文言文考题,同学们首先从心理上不要惧怕。畏惧、慌张只会自乱阵脚,这样还没开始答题就已经开始失分了。我们走上中考考场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复习,再加上平时的积累,我们已经拥有了解答课外文言文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另外,中考课外文言文内容上一般比较浅显,并不深奥难懂,在命题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选文。中考课外文言文的选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且选文大多为叙事类小故事,这类故事通常能给人以启示或表达某个道理。 第二,题型。近几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都安排了四道题,12分。四题分别涉及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篇章理解、主旨把握。具体的题目是,第一题是“解释加点词语”,有两小题,主要是实词解释,另外还有“之”、“而”、“其”、“以”、“于”、“何”六个虚词也会出现在课外文言文的考察中。第二题是“翻译文中的句子”,一小题,既有要求将文中的某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也有给4个选项,选择正确的义项。第三题和第四题是主观简答题。通常第三题的提问重点在语段内容的理解上,这一题一般能从语段中找到解答的语句。第四题多是对短文中的人物进行性格特点的概括,或提问语段给人的启示或阅读后能从语段中得出什么道理。第三,考点。虽然课外文言文的选文来自课外,但遵循的却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外文言文考题主要考查的是同学们阅读文言篇章的能力,这能力从何而来?当然是从课内来。所以,实则考查的是同学们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至课外的能力。

部编中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至若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 B. 而或长烟一空/湖心亭一点 C. 则有去国怀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 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下列句子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增其旧制/其西南诸峰 B. 不以物喜/策之不以其道 C. 感极而悲者矣/人不知而不愠 D.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山水之乐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作者借写楼记之机,规劝老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与之共勉。 B. 文章第1段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第2段情辞转为激昂。第3,4段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及其在游人心中的不同反响。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 C. 作者详写楼,略写湖,概括写景,重在言志抒情。作者既然圆满完成了楼记之作,也收到了规劝友人之效,可谓文章妙手。 D. 本文的语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记叙多用散句,写景多用偶句。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明年,政通人和。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案】(1)C (2)A

(完整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乃献遂邑之地以和(2)、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3)、曹沫三战所亡地(4)、欲倍其约 (5)、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2、翻译句子。 (1)、子将何欲? (2)、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3、读了此文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识? 二、《马价十倍》① 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②比:副词,接连地。③还:通“环”环绕。④朝:早晨。⑤一旦:一天。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往见伯乐曰(2)、愿子还而视之 (3)、去而顾之(4)、伯乐乃还而视之 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则有去国怀乡 D、黄鹤一去不复返 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学而时习之 C、峨冠而多髯者 D、出淤泥而不染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一、《鲁人曹沫》 译文: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勇力侍奉鲁庄公。庄公喜好勇士,曹沫为鲁国将军,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鲁庄公害怕了,就献上遂邑这块地方求和,但仍然用曹沫为将。齐桓公答应和鲁国在柯地会盟订约。桓公与庄公已经在坛上订了盟约,曹沫手持匕首

中考古诗文阅读训练

中考古诗文阅读训练 (一) 七年级 (上) 班级姓名得分 一、诵古代诗文,品名家华章。请依照要求或提示补写下列诗文名句或成语。 1.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欢乐之情。 2.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3.孔子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对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孔子在《〈论语〉十则》中亦有阐述:,。 4.时至今日,儒家提倡的许多为人为学之道仍使我们受益匪浅。请写出《论语》中你感受最深的一句名言 ..。(句子意思要完整) 5.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能够知得失。”由此能够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6.陈新同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得到别人的关心,收成专门大,他对孔子《论语》中“,。”这句话体会更深了。这句话也表达了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意思。 7.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论语》中,还记载有类似意思的孔子的两句话:,。 8.《论语》中,告诉我们要以仁爱之心待人,推己及人的句子是 ,。假如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以上这点,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9.树木丛生,。,洪波涌起。 10.曹操在《观沧海》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 “,;,。” 1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画涨潮时水面宽敞、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 1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包蕴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13.《次北固山下》中写诗人想念故乡的诗句是,。1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着诗人的欢乐之情,这两句诗是:,。 15. ,浅草才能没马蹄。 16.辛弃疾的《西江月》中以动衬静,使用对偶方法,描写乡村夏夜恬适之美的句子是: ,。 17. ,听取蛙声一片。 18.旧时茅店社林边,。 19.《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 20.×××独在异国,面对晚霞中森林的奇特风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确实迷人,但远离故土的味道实在不行受。感叹之中,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能正确朗读文言文,按意义划分朗读节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能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语句;能理解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其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等。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涉及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 【考点透视】 划分朗读节奏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1)标示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2)选出朗读停顿标示有误或正确的一项。 【解题指津】 一般来说,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1)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中考真题】 (2009年山东潍坊卷)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解析]朗读文言文时,主谓之间应该有适当停顿。在这个句子中,“落笔”是主语,“辄为人所传诵”是谓语,两者之间应该停顿。 [参考答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考点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 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要少得多,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很高,用法也比实词灵活。其考点一般集中在“之”“其”“而”“于”“以”等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上,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指津】 要掌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2)结合语境,灵活运用。理解文言虚词要注意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中考真题】(2009年浙江义乌卷)下列句中加点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a. 肉食者谋之 b. 长跪而谢之曰 c. 辍耕之垄上 d. 小大之狱[解析]“之”是常用的文言虚词之一,其主要作代词、助词,也可以作动词。a 项中的“之”是代词,指“齐师伐我”这件事;b项中的“之”是代词。指唐雎:c 项中的“之”作动词,可译为“到,往”;d项中的“之”作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参考答案]d 考点三: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 常见文言实词的考点主要有:准确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辨别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正确地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并比较其与今义的区别;准确解释一词多义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意思;辨别词类活用现象,并结合具体语境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解题指津】 首先,要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这些文言现象;其次,要注意分类搜集整理常见的文言实词,并对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理解、牢固识记;最后,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 【中考真题】 (2009年贵州黔东南卷)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________ (2)不能名其一处也________ (3)几欲先走________ [解析]“间”在这里作动词,可理解为“夹杂”;“名”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说出”;“走”是古今异义词,古代汉语中的“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跑”。 【参考答案】(1)夹杂(2)说出(3)跑 考点四:文言文句子翻译 【考点透视】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固不可彻________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 ③鲁公治国________ ④公犹夷不能决__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 汝心之固公善之 C. 以残年余力以君为长者 D. 而山不加增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5)【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 (6)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1)筑径通之 / 设栏护之 / 又何忧焉? (2)改变;穷尽;修建;决断或决定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指导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指导 一、试题回放(2010年上海市中考) 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居家恒服布衣(居住) (2)实勉我也。 (其实,实际) 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B、(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C、(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D、(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14、有人劝说顾亭林彻底消灭家中的老鼠,原因是:《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了顾亭林积极进取(豁达、乐观)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他治学严谨(勤勉好学)的态度。 (3分) 二、命题解析 面对课外文言文考题,同学们首先从心理上不要惧怕。畏惧、慌张只会自乱阵脚,这样还没开始答题就已经开始失分了。我们走上中考考场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复习,再加上平时的积累,我们已经拥有了解答课外文言文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另外,中考课外文言文内容上一般比较浅显,并不深奥难懂,在命题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选文。中考课外文言文的选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且选文大多为叙事类小故事,这类故事通常能给人以启示或表达某个道理。

第二,题型。近几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都安排了四道题,12分。四题分别涉及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篇章理解、主旨把握。具体的题目是,第一题是“解释加点词语”,有两小题,主要是实词解释,另外还有“之”、“而”、“其”、“以”、“于”、“何”六个虚词也会出现在课外文言文的考察中。第二题是“翻译文中的句子”,一小题,既有要求将文中的某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也有给4个选项,选择正确的义项。第三题和第四题是主观简答题。通常第三题的提问重点在语段内容的理解上,这一题一般能从语段中找到解答的语句。第四题多是对短文中的人物进行性格特点的概括,或提问语段给人的启示或阅读后能从语段中得出什么道理。 第三,考点。虽然课外文言文的选文来自课外,但遵循的却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外文言文考题主要考查的是同学们阅读文言篇章的能力,这能力从何而来?当然是从课内来。所以,实则考查的是同学们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至课外的能力。 三、解题技巧 在答题之前我们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语段。不能仅初读一遍就匆忙答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你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才能开始做题目。 第一题词语解释题 1、重平时积累,从课内到课外。 本着“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内的文言实词和几个常用的虚词解释要牢记在心。观察近五年的考题,试题涉及到的词语解释有这样几个:徙、去、使、居、故、归、诣、为、具等,课外语段中的解释与课内的解释相同。 另外,我们应该知道许多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以前五年的考题为例,上面考到的词语中,“徙”和“诣”初中阶段我们只学过他们的一种解释,“徙”解释为“迁移”,“诣”解释为“往,到……去”,其余都有两种以上解释。所以我们要把学过的各种解释都回忆起来,从中选择最为恰当的,还要把你认为最为恰当的词义代入句子中,结合句子以及语段内容进行整体理解。 2、组词法。 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给你不懂的文言实词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如果上下文意贯通,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解释。当组词后大概意思是对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别扭时,那么就回到原文看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词性,根据词性再进行适

中考古诗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2013 年中考古诗文阅读训练题 贡父旧与王荆公(王安石)甚款 ,每相遇必终日。荆公为参政 ,一日贡父访之 ,值其方饭 使吏延入书室。 见有草稿在砚下 ,取视之 ,则论兵之文也。 贡父善强记 ,一过目辄不忘 ,既读复置 故处 ,念:“吾以庶僚谒执政 ,径入其便座 ,非是。”复趋出 ,待于庑下。荆公饭毕而出 ,始复邀入 座。语久之 ,问 :“贡父近为文乎 ?”贡父曰 :“近作《兵论》一篇 ,草创未就。 ”荆公问所论大概 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5 分) 夕阳楼 唐 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 提示 ] 此诗写于唐文宗大和九年( 835 )秋天。作者的知己萧浣被贬,诗人登夕阳楼(此楼 为萧浣任职时 所建),触景生情,感慨无端,写下这首情致深惋的小诗。 (1)第一句中的“绕天愁”一词写出了作者愁绪的怎样特点?( 2 分) (2) 宋代诗人芳得评价诗的三、 四两句时说:“若只道身世悠悠, 与孤鸿相似, 意思便浅。 ‘欲问'、‘不知'四字,无限精神。”你如何理解三、四两句所表达的容?( 3 分) (甲) 杜瑛字文玉, 其先霸州信安人。 瑛长七尺, 美须髯,气貌魁伟。 金将亡, 士犹以文辞规进取, 瑛独避地缑氏山中。时兵后,文物凋丧,瑛搜访诸书,尽读之。读辄不忘,而究其指趣,古 今得失如指诸掌。间关①转徙,教授汾、晋间。中书粘合珪(人名)开府于相(地名) 何如 ,则以所见稿为己意以对 ,荆公不悟其窥己作也 议欲出人意表 ,有同之者 ,则以为流俗之见也。 1.下列句子 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贡父旧与王荆公甚款 . (融洽) B. C. 值.其方饭 (恰逢)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 荆公为.参政 B. 则以.所见稿为己意以对 C. 默然.良久 D. 荆公饭毕而.出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值其方饭 , 使吏延入书室。 ②则以所见稿为己意 以对 4. 写出你对(王安石) “默然良久 ,默然良久 ,徐取砚下稿裂之。 盖荆公平日论 )( 3 分) 贡父善强.记 (勉强) 草创未就. (完成) )(4 分) 胜自立为.将军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吴广以为然. 尉剑挺,广起,夺而 .杀尉 4 分) , 徐取砚下稿裂之”的看法。 (3 分) ,瑛

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与答题思路及阅读训练十篇【中考文言文阅读指导】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与答题思路及阅读训练十篇 常见文言文考点: 1、词语解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 2、翻译句子:关键字词的解释;特殊句式;富有哲理的句子;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文笔优美的句子。 3、内容的理解:人物性格品质概括;事件前因后果分析;文章主旨理解;阅读文章后的启示。 一、词语解释解题技巧: “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解题时,套用学习过的文言词语的意思,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A、迁移验证法:把课内文言词语的用法套用到课外,哪一种用法能讲通。 B、联想猜测法:1、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整体去猜测,哪一种解释能讲通。 2、把词语放在成语中,联想猜测词语意思。 二、句子翻译的原则: 能直译的直译,讲究字字对译;不能直译的联系上下文翻译。不能漏掉重点字词的翻译。 翻译的要求: 1、准确:即翻译准确无误,忠于原文; 2、流畅:即翻译通顺,没有语病。 句子翻译的方法: 1、留:即专用名词,如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特殊称谓等,照抄不译。 2、删:即删去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词,如发语词,补足音节的助词等。

3、调:即调整语序,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4、换:即把“古今异义”的词语(如“妻子”等)换成现代词。 5、补:文言文中,省略句比较多,有的句与句之间跳跃很大,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增补一定的成分,使意思通顺、完整。 三、内容理解答题技巧: 1、人物性格品质概括: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方面总结。 2、事件前因后果分析:注意把握关键句,并争取用原文回答。 3、主旨理解:依据人物形象理解主旨;从文中评论性语句中得出主旨 4、阅读文章后的启示:本文写了……,我的启示是…… 解题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十篇) 班级姓名成绩 (一)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