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Steward苏醒评分

Steward苏醒评分

Steward苏醒评分
Steward苏醒评分

梁平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Steward苏醒评分

清醒程度

完全清醒2分

对刺激有反应1分

对刺激无反应0分

呼吸道通畅程度可按医师吩咐咳嗽2分不用支持可以维持呼吸道通畅1分呼吸道需要予以支持0分

肢体活动度

肢体能作有意识的活动2分

肢体无意识活动1分

肢体无活动0分STEWARD评分≥4分患者方能离开手术室或恢复室

2012年11月

进入恢复室指征

1.全麻后病人未清醒,自主呼吸未完全恢复或肌肉张力差或因某然原因气管导管未拔除者。

2.各种阻滞麻醉后尚不稳定的病人,麻醉平面在T6以上者,手术后需要继续监测治疗者。

3.术前有严重合并症的病人,均需送麻醉恢复室观察治疗。

气管导管拔管指征·

下列指征有助于评估术后病人不需要辅助通气

1.Pa02或Sp02正常。

2.呼吸方式正常。T型管通气10分钟试验表明,病人能自主呼吸,呼吸不费力,呼吸频率<30/min,潮气量>300ml。

3.意识恢复。

4.肌力完全恢复。

5.拔管前应警惕原已经存在的气道情况,吸尽气管导管内、口腔内和咽部异物;拔管后给予吸氧或正压通气,监测SP02,注意有无气道梗阻或通气不足现象,做好可能需要再次气管内插管的准备。

出恢复室指征

1.中枢神经系统标准。术前神志正常者术后意识恢复,有指定性动作;定向能力恢复,能辨认时间和地点;肌张力恢复,平卧抬头能持续10s以上。

2.呼吸系统标准。能自行保持呼吸道通畅,吞咽及咳喇反射恢复;通气功能正常,呼吸频率为12-30/min,能自行咳嗽,排除呼吸道分泌物,PaC02在正常范围或达术前水平,吸人空气条件下高于70mmHg,或Sp02高于95%。

3.循环系统标准。心率、血压不超过术前值的±20%并稳定30min 以上;心律正常,ECG示ST-T改变或恢复到术前水乎。

4.椎管内麻醉后,呼吸、循环稳定,麻醉平面在T6以下;超过最后一次麻醉加药1小时;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已有恢复,交感神经阻滞已恢复;循环功能稳定,不须用升压药。

5.术后用麻醉性镇痛药或镇静药后,观察30min无异常反应。

6.无急性麻醉或手术并发症,如气胸、活动性出血等。

七氟烷和氯胺酮用于小儿麻醉后苏醒质量对比

七氟烷和氯胺酮用于小儿麻醉后苏醒质量对比 摘要目的比较氯胺酮和七氟烷对小儿麻醉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16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1例。对照组患儿手术前采取氯胺酮麻醉,观察组患儿手术前采取七氟烷进行麻醉,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对患儿麻醉质量的影响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手术后睁眼时间、苏醒时间、躁动AONO评分、术后复睡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氯胺酮相比,七氟烷对小儿麻醉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效果较明显,且不良反应发生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氯胺酮;七氟烷;麻醉后苏醒质量;影响效果 由于小儿神经和呼吸等多种系统均未发育完善,机体耐受性和调节能力较差,所以,患儿麻醉后其苏醒质量与其病情的恢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具有直接关系。另外,高效的麻醉后苏醒质量对降低术后护理和围手术期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文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16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比较氯胺酮和七氟烷对小儿麻醉后苏醒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16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未见严重肝肾功能和心脏功能障碍、呼吸系统疾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1例。其中对照组中男43例,女38例,年龄5个月~8岁,平均年龄5.3岁,患病类型包括29例腹股沟疝气、5例急性阑尾炎、18例骨折、20例四肢钢板内固定术、9例睾丸鞘膜积液;观察组中男41例,女40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年龄4.9岁,患病类型包括27例腹股沟疝气、8例急性阑尾炎、17例骨折、21例四肢钢板内固定术、8例睾丸鞘膜积液。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和患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患儿在术前均给予常规禁食、禁水,术前30 min给予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和阿托品。对照组患儿术前采取肌内注射氯胺酮,剂量为 3 mg/kg,待患儿入睡后进入手术室,并采取浅静脉置管术,同时给予静脉注射0.1 mg/kg的咪达唑仑,手术过程中持续静脉滴注1%的氯胺酮,使患儿处于持续麻醉状态。观察组患儿先给予浅静脉置管术,再静脉注射0.1~0.2 mg/kg的咪达唑仑,待患儿入睡后送进手术室,同时给予患儿浓度为2%~4%的七氟烷半开放状态吸入,氧气流量则保持在1~4 L/min范围内,患儿呼吸末七氟烷浓度维持在1.5%~3.0%,维持患儿持续麻醉。两组患儿在手术结束后停用麻醉药,并记录相关指标。 1. 3 观察指标[2]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手术后睁眼时间、苏醒时间、苏醒期

浅谈麻醉苏醒恢复延迟的原因及处理

浅谈麻醉苏醒恢复延迟的原因及处理 全身麻醉后,患者能否及时苏醒是评价麻醉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1]。全身麻醉后苏醒恢复延迟是临床麻醉工作中常见现象,一旦发生,需进行紧急处理,否则容易导致患者发生低氧血症、神经系统受损甚至危及患者性命[2]。首先应正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发生麻醉后苏醒延迟以及其形成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因治疗。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6月-2008年12月发生全身麻醉后苏醒恢复延迟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全身麻醉后苏醒恢复延迟的常见原因及其处理原则,指导临床实践。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7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共发生17例全身麻醉后苏醒恢复延迟病例,其中男8例,女9例;年龄2-87岁,平均年龄47.39± 2.59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意识清醒,且非神经外科的患者亦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本组17例患者均接受静吸复合式全身麻醉方式,即通过静脉注射给予芬太尼、万可松、丙泊酚诱导后再行气管插管管,术中进行机械通气,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并间断性地补充芬太尼以及万可松。在手术结束前的30min停止给予肌松药,缝合皮肤时停止使用吸入性麻醉药物。所有药物的用量均根据患者的体重并控制与正常的治疗用量范围内。所有患者术中均行持续性地心电监护。本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为2.4-6.3h,平均手术持续时间为 3.52±0.71h;术后麻醉苏醒延迟时间为120min-708min,平均时间为362±12.05min。 1.2 处理方法 1.2.1 维持呼吸、循环稳定: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并给予氧气吸入,保证足够通气,补液,维持循环血量,确保脑灌注。持续监测呼吸、血压、心率、脉搏、体温、意识状态、心电图、血糖、电解质、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以及尿量等。纠正酸碱失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保暖措施,防止患者体温过低。 1.2.2 复习病史及完善监测找出导致苏醒延迟的原因:认真查阅患者的病史资料,了解患者既往病史,是否并发基础疾病、术前是否服用过影响麻醉效果的药物、麻醉管理情况以及麻醉药物的使用种类及用量。查找可能引起麻醉苏醒恢复延迟的原因。并根据其原因进行有针对性地处理。 1.2.3 拮抗剂的使用:如可用0.4mg纳洛酮静脉注射拮抗麻醉性镇痛药。新斯的明加阿托品拮抗肌松等。 2 结果 2.1 苏醒延迟原因分析本组17例患者后经各项检查及询问患者家属相关病史证实,其麻醉苏醒恢复延迟的原因分别为:麻醉药物使用过量4例、术前严重贫血及低蛋白血症2例、机体代谢紊乱3例、术中缺氧及二氧化碳蓄积3例、

依托咪酯静脉维持麻醉对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

依托咪酯静脉维持麻醉对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04-09T14:20:53.583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期作者:李萌 [导读] 总结乳腺癌患者采取依托咪酯静脉维持麻醉的具体方法以及对术后患者苏醒质量所产生的影响。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民族医院广西南宁 530001) 摘要:目的总结乳腺癌患者采取依托咪酯静脉维持麻醉的具体方法以及对术后患者苏醒质量所产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乳腺癌手术患者资料100例,所选患者全部在全身麻醉之下进行手术,将其进行分组,研究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静脉输注依托咪酯维持麻醉,对照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输注丙泊酚,比较两组患者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等,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计算。结果两组睁眼时间与拔管时间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患者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出现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接受乳腺癌手术患者为其应用依托咪酯静脉维持麻醉,不会延长拔管实践,保证拔管期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苏醒质量满意,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乳腺癌手术;依托咪酯静脉维持麻醉;苏醒质量 依托咪酯属于一类短效并且咪唑类衍生物麻醉镇静药物,起效速度快,作用时间短,恢复平稳快速,尤其适合年老体弱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目前在全身麻醉诱导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此药物对于肾上腺皮质存在抑制作用,导致其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最近几年相关报道显示此类不良反应属于一过性,并且证实依托咪酯静脉麻醉维持具有可行性[1]。本文回顾性分析接受乳腺癌手术患者资料100例,所选患者全部在全身麻醉之下进行手术,将其进行分组,研究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静脉输注依托咪酯维持麻醉,对照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输注丙泊酚,比较两组患者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等,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接受乳腺癌手术患者资料100例(2016.1-2017.1),所选患者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100例患者中最小年龄26岁,最大年龄66岁,平均46.1±9.5岁,最低体重44kg,最高体重85kg,平均62.1±7.9kg,将其进行分组,研究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静脉输注依托咪酯维持麻醉,对照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输注丙泊酚;两组患者全部排除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合并严重心肝肾内分泌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长时间应用抗癫痫药物、镇静催眠药物患者,乙醇依赖史患者,过度肥胖以及恶病质患者。 1.2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之前全部进行常规禁食与紧饮6小时到8小时,进入手术室之后给予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滴注乳酸林格液,连接静脉麻醉泵,常规监测患者的呼吸、脉搏氧饱和度、心率、心电图以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情况,手术之前20分钟给予患者肌肉注射阿托品,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研究组接受静脉注射芬太尼,依托咪酯,罗库溴铵开展快速诱导,待患者肌肉松弛之后插入喉罩,控制呼吸;对照组接受静脉注射丙泊酚,剩余诱导和研究组一致;调整潮气量为8ml到10mg,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次,麻醉维持,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研究组持续输注依托咪酯维持麻醉,对照组持续静脉输注丙泊酚;在开展手术期间,实施腋间淋巴结清扫时按照需求为患者应用阿曲库铵,调节静脉麻醉药物剂量,如果患者产生血压下降现象,需要加速输液扩充血容量,如果患者收缩压水平低于90mmHg,需要酌情为其应用麻黄碱静脉注射,如果患者的心率低于每分钟50次,需要为其应用阿托品,手术结束之前20分钟为患者应用地佐辛,预防手术之后疼痛,在缝皮期间停止输注依托咪唑、瑞芬太尼与丙泊酚,手术之后在患者自主呼吸恢复以及呼之睁眼之后拔除导管[2]。 1.3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等,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计算。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患者不存在胃部不适与恶心,代表0级;患者存在轻微胃部不适,略微存在恶心感,没有出现呕吐,代表1级;患者存在明显恶心感,胃部不适,没有出现呕吐,代表2级;患者恶心伴随呕吐,代表3级[3]。 1.4统计学处理 根据SPSS15.0统计软件实施计算,其中所得P值决定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研究组睁眼时间6.4±2.4分钟,拔管时间8.1±3.9分,对照组睁眼时间6.2±2.2分钟,拔管时间7.6±3.5分,两组睁眼时间与拔管时间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手术结束时SBP为122.3±12.7mmHg,DBP为71.5±8.9 mmHg,HR为74.6±9.3 mmHg,拔管时SBP为140.4±17.3mmHg,DBP为87.7±12.5 mmHg,HR为89.6±11.9 mmHg,拔管之后5分钟SBP为133.3±17.3mmHg,DBP为78.4±11.2 mmHg,HR为84.7±11.6 mmHg,对照组手术结束时SBP为123.0±13.9mmHg,DBP为71.7±8.3 mmHg,HR为75.8±98 mmHg,拔管时SBP为138.5±178.6mmHg,DBP为88.2±12.7 mmHg,HR为91.1±12.1 mmHg,拔管之后5分钟SBP为132.4±17.8mmHg,DBP为 79.3±11.5 mmHg,HR为85.2±11.1 mmHg,两组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出现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数值见表1。 3讨论 根据本文研究显示,回顾性分析接受乳腺癌手术患者资料100例,所选患者全部在全身麻醉之下进行手术,将其进行分组,研究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静脉输注依托咪酯维持麻醉,对照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输注丙泊酚,比较两组患者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等,结果表明,两组睁眼时间与拔管时间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患者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出现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拔管期间没有存在明显血流

麻醉苏醒恢复期常见并发症及原因

麻醉苏醒恢复期常见并发症及原因 绝大多数麻醉手术后病人平稳安全的苏醒恢复,是经过了有经验专业医生和护士努力的结果。从麻醉状态恢复至正常生理状态是麻醉期间处理关键的环节之一,也是病人围术期较危险的阶段。 (一)、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lting,PONV)恶心是一种咽部和上腹部的不适感,无疼痛,有想要呕吐的感觉。呕吐是通过口腔将胃内容物用力排出现象。约占麻醉苏醒恢复期总并发症中的42%。 l.全身麻醉(全麻)期间的麻醉维持药物,国内外大型医院多采用吸入性麻醉药和静脉阿片类的镇痛药。吸入性麻醉药异氟醚、地氟醚或安氟醚、七氟醚(Sevoflurane)在高浓度吸入时,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即剂量依赖型)。但在低浓度吸入或麻药排出、苏醒阶段对气道刺激引起咳嗽,对呕吐中枢也有一定的刺激导致恶心、呕吐。2.现常用静脉镇痛药物、阿片类的药物芬太尼、苏芬太尼、阿芬太尼、雷咪芬太尼、吗啡、哌替啶对大脑极后区,化学受体(CTZ)敏感区的阿片受体作用,会引起极后区性恶心、呕吐。其他类静脉镇痛药物,氯胺酮、曲马多(Tramadol)对边缘系统的刺激,而引起高级中枢性的恶心、呕吐。 3.疼痛和内脏牵拉反射,胃肠道机械感受器受刺激也是引起PONV 的常见因素。 4.体位改变导致前庭系统的刺激诱发呕吐。 5.低血压、缺氧、呼吸循环不稳定,导致缺氧和低血压均是术后恶

心、呕吐的重要诱因。 6.术后吸痰等物理刺激。 7.心理因素。 频发严重的恶心、呕吐将会加剧术后病人的不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甚至引起误吸导致呼吸道梗阻、肺部炎症以及ARDS,增加再次手术机会。PONV增加护理和在术后恢复室停留时间,而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围术期误吸发生率1.4/10000-4.7/10000,其中51%发生在术后。急症病例误吸发生1:895。围术期误吸的共发症与胃内容物的PH和容量有关。当PH<2.5,容量>20ml,误吸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明显增高。 2.口服用药,术前1~2小时; 3.高危病人使用H2受体拮抗剂; PONV治疗: 1.对症处理 2.药物治疗 droperidol(氟哌利多)、metoclopramide(甲氧氯普胺,胃复安)、ondansetron(昂丹司琼)、propofol(异丙酚)、perphenazine(奋乃静) (二)呼吸道并发症处理(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吸吸道问题,约占术后麻醉苏醒恢复期共发症中30%。 1.术后呼吸道梗阻最常见术后呼吸道梗阻的原因是未苏醒病人舌根

麻醉病人体温变化对麻醉后苏醒效果与拔管时间的影响浅析

麻醉病人体温变化对麻醉后苏醒效果与拔管时间的影响浅 析 【摘要】目的分析麻醉病人的体温变化对拔管时间、苏醒情况产生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外科2014.1~2015.5收治的136例手术病人作回顾性分析,在麻醉与手术过程中采用必要的保暖措施,将体温发生变化的麻醉病人作为研究组,将体温保持正常的麻醉病人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显著延长,苏醒程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意识状态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在体温降低的情况下可延长麻醉的苏醒时间,造成苏醒程度较低及意识状态较差,同时可导致拔管时间延长。 【关键词】麻醉病人;体温变化;拔管时间;苏醒效果 麻醉病人在接受手术治疗期间通常会出现体温异常改变的情况,以体温降低至35℃以下较为常见,发生率可达到50%~70%。造成病人体温发生变化的原因包括未采取有效的保暖措施、麻醉药物造成皮肤血管明显扩张、术中输入大量冷藏液及采用温度较低的灌洗液等[1]。在体温发生变化时患者的生理机制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因此可能会影响到术后麻醉恢复情况。本文浅析了麻醉病人的体温变化对拔管时间、苏醒效果产生的影响,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外科2014.1~2015.5收治的136例麻醉病人作为分析资料,男86例,女50例;年龄为17岁~68岁,平均(40.2±4.8)岁,入选对象的麻醉方式均为全身麻醉。排除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者、凝血机制异常者、术前合并感冒及发热者,136例的体重为42kg~84kg,平均(64.37±8.4)kg,I类手术65例,II类手术71例。 1.2方法 在麻醉与手术过程中采用必要的保暖措施,同时监测与记录麻醉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监测体温时以鼻咽温度为准。全麻手术中的保暖措施如下:术前1h左右对手术室内的温度进行调整,确保麻醉前、麻醉及整个手术过程室温维持在26℃左右,对于手术常规消毒范围之外的身体裸露部位,则包裹棉被,同时根据手术实施情况采用电热毯、热水袋等帮助患者维持正常体温。麻醉及实施手术的过程中需要对输入到患者体内的药液及血液、术中所采用的灌洗液、冲洗液等进行加温,在加温时利用恒温水浴箱、红外线照射仪及电子加温器等,确保冲洗液、输入液体的温度达到35℃~37℃。如在监测体温的过程中发现病人的体温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