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揭密西北“马家军”的兴盛与衰亡

揭密西北“马家军”的兴盛与衰亡

揭密西北“马家军”的兴盛与衰亡
揭密西北“马家军”的兴盛与衰亡

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支较为特殊的武装力量,他们基本以家族、血缘和宗教为纽带,起于草莽,兴于乱世,在各种势力间纵横捭阖,一度占据了甘肃、青海、宁夏的全部,新疆的大部,几乎控制了整个西北,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他们的首领崇尚武力,嗜血好杀,战马和军刀,是他们对内对外永远行之有效的法宝。然而,历史是无情的,这支从清朝同治年间即在西北地区盘踞的武装,终于在人民解放军的隆隆炮声中灰飞烟灭,同他们的累累血债一起,湮没在漫漫黄沙之中。

这支武装,就是西北马家军。

乱世枭雄谱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太平天国运动的声势震动了全国,西北陕甘一带也受到了很大影响。这一地区回族民众长期受到清政府的剥削和压制,素有积怨,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矛盾也日益尖锐,终于,以八月攻打甘肃河州为标志,掀起了反抗清政府的斗争。河州西乡的大阿訇马占鳌被推举为"都招讨",协同马悟真、马海晏等人,统一指挥数万起事的回民军队。

河州城防坚固,清军在城内汉族民众支援下,据险死守,马占鳌连攻不克,损失颇大,遂改变策略,实行长期围困的战术。经过四个月的围困,到同治三年正月,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清军被迫弃城突围,被以逸待劳的回军歼灭。随后马占鳌杀进河州城,将帮助清军守城的万余汉族民众全部处死。

河州之战,是以后盘踞西北近百年的马家军的"奠基之战",一支回族、马姓、能骑善射、以河州籍为主的军队开始建立起来。在马占鳌的指挥下,马家军四面出击,很快攻下了北至黄河,东至洮河的广大地域,所辖人口数百万。

当时,整个西北地区,以回民为主的反清武装风起云涌,除甘肃马占鳌外,陕西、宁夏、青海都有声势颇大的武装存在。面对西北地区的动荡形势,同治五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陕甘总督,率兵镇压。

左宗棠采取三路进兵的策略,稳扎稳打,先剿灭了陕西回军,随后兵发宁夏、甘肃。到同治十年,除马占鳌外,西北回军大多被剿平,多数回军首领全家男子被杀,女子流放。最后,左宗棠集中四十多个营的清军进逼河州,准备一举荡平马家军。面对优势清军,马占鳌背水一战,采用"淘心"战术,里应外合,于河州太子寺大败清军,河州总兵傅先宗和西宁总兵徐文秀阵亡。清军一退百余里,仍未稳住阵脚,左宗棠已做好指挥部队再退的准备。

这时,马占鳌却采取了谁都没有想到的一招:乘胜乞降。

马占鳌深知,单凭西北回民之力,绝对无法与清廷抗衡,一时的局部胜利改变不了大势,顽抗到底,只有死路一条,家族都难以幸免。在左宗棠挥军入陕时,他就在打算投降了。但他认为如果战败投降,下场也不会好过,战胜而降,反而会易于被接受。左宗棠善于识人用人,自己和一干首领甚至会得到不错的归宿。

马占鳌说服了其他回军首领,派人向清军递上投降书。为表明诚意,还把自己和其他重要首领的儿子送往左宗棠大营。

左宗棠大败之余,举措失据,见马占鳌居然主动投降,自然喜出望外,立即予以接受。

马占鳌率部投降后,又向左宗棠表演了"负荆请罪"的一幕,更博得左宗棠好感,左宗棠与其彻夜长谈后,对马占鳌的文才武略颇为欣赏,对马所陈述的原来清政府官员欺压回族民众的事实也有所了解。遂上奏朝廷,将起事回军全部改编为官军,马占鳌被任命为督带,马悟真、马永瑞、马海晏等重要将领被任命为管带,仍驻守河州地区,以实行他"甘人治甘"的策略。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骑8师战功赫赫,阵亡了副师长卢广伟以下多名高级将领,为马家军血迹斑斑的战史上书写了最为光彩的一页。

西北王

马家诸代,几世传承,既是马氏家族封建统治的忠实继承者,又是中原统治势力的忠实代表。他们经营西北多年,到解放前夕,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家族统治,被称为西北王。青海王马步芳统治青海十几年,残忍好杀,荒淫无度。宁夏王马鸿逵贪财好敛,搜刮民脂民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一、青海王马步芳

马步芳是马海晏的嫡系子孙,到他这一代,已扩展为十八宗六十余房,紧紧把握了整个青海的军政大权,八十二军由其子马继援、妻弟马全义执掌,骑五军由其兄马步青、外甥马呈祥领导,一二九军由堂弟马步銮控制。政府系统,马骥、马禄、冶成荣、韩起功等人,也是马步芳多年的亲信死党。

马步芳本人是很精明能干的,著名记者范长江曾于1935年采访马步芳,他写道:"马步芳给予记者之第一印象。为他的聪明的外表和热情的情绪,并非记者平日所想象的青面獠牙......第二个印象为马氏头脑相当精明,......俨如受过新式军事教育。"

马步芳把他的精明全部用于巩固统治和搜刮民脂民膏上。

1942年,他在西宁修建"磬庐"作为府邸,共征调民工八千余人,历时一年之久。他在全国各地均有大量房产,多处店铺,解放前夕出逃时,一次携带的黄金在两万两以上。

这么多的钱财,都是马步芳以多种手段搜刮来的,他每次出兵镇压辖内各民族人民反抗,军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搜罗"外快",每一匹马,每一块银元都不放过。1942年,青海省发生牛瘟,中央拨下救济款,被马步芳全部私吞。他多次下令禁酒、禁赌,也无非是勒索赎金而已。更离奇的是他以禁烟为名,完全垄断了青海的鸦片买卖,大发其财。

马步芳表面上宣称从不纳妾,实际为人荒淫无度,从部属妻女到学校学生,霸占的人数难以计数,曾为了达到霸占一对姐妹的目的,将该户人家杀死三人。

马步芳在统治区域到处滥杀,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1937年,在兰州行医的河南人高金城被告发曾为红军伤病员医治,马步芳立刻命人将其活埋。1940年春,西宁警察队长马某移植了

两株柳树,立遭马步芳鞭打致死。1940年9月,马步芳认为新编第二军副官处长马友侠"行为不端",不经审讯,将其用汽油烧死。......马步芳还于1940年发布命令,将所有麻风病人一律枪毙。

对境内的其他民族,尤其是藏民部落,马步芳采取了军事镇压和经济掠夺的策略,稍有不从,立即予以血腥屠杀。在果洛、玉树等地,先后进行了多次屠杀,一度杀得该地几乎人烟断绝。在一次屠杀后,马家军还挂起了被杀者的222颗人头,让亲属花钱来赎,每个人头至少一百块银元!

二、宁夏王马鸿逵

马鸿逵他长期统治宁夏,把整个宁夏变成其不折不扣的"家天下"。

马鸿逵将军队视为绝对私有财产,经过多年努力,他把堂兄马鸿宾的实力完全排挤出军队系统,并将一些老资格的将领罢职回乡,把自己的亲信子弟安插进去。任命儿子马敦静为十一军军长,孙子马家骅刚十八岁就当上了团长。1947年白崇禧来宁夏视察,马鸿逵陪其检阅部队,白崇禧赠与团长以上官佐每人一块怀表。白崇禧走后,马鸿逵召集军官大骂一顿,将怀表全部没收。

马鸿逵的家族统治,决不允许别人说不字,发起脾气来,从厅长以下的军政大员统统都得下跪挨骂。一旦得罪了他,关系再亲密的人也定杀不饶,曾有得力部属,因为怀疑马鸿逵打麻将捣鬼而出言不逊,就被他找了个借口先关后杀了。

一次,马鸿逵指示所部:"蒋主席来电,本军共产党嫌疑分子很多,大家一定要特别注意。"下属闻风而动,连夜彻查,却未得要领,马鸿逵干脆下令,每队抽出一人枪毙了事。他统治宁夏多年,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固然遇害很多,但以"共党嫌疑"杀害的无辜民众更是难以计数。

宁夏弹丸之地,马鸿逵穷兵黩武,七十余万人口竟须供养十几万军队。他在全宁夏实行保甲制度,全省15岁到55岁的男丁一律编入国民兵,百姓深受其苦。

在禁烟问题上,马鸿逵的禁烟委员会统一收购全省鸦片,低买高卖,禁烟即贩烟,在宁夏成为公开的秘密。

马鸿逵重了贪污兵饷、搜刮百姓外,还成立了宁夏银行,通过发行钞票、买卖专营物资大发其财,所得不可胜计。

狼狐末日

解放战争开始后,马鸿逵奉蒋介石命令,派出军队参加多次与解放军的作战,均遭惨败。马鸿逵沮丧之余,还不忘克扣阵亡官兵的抚恤。

当胡宗南军队向延安进犯时,蒋介石又命令二马出兵相助。马步芳之子马继援自以为自己露脸的机会到了,主动请缨率部前往。

与马家军的多数将领不同,马继援从小被其父着重培养,受的是西式教育,他在陆军大学将官班第一期毕业,自视甚高,经常吃西餐,讲英语。谈起军事问题头头是道,十分狂妄。

马继援率军到达陇东一带后,即与解放军发生接触,在合水等地遭解放军痛击,后来援军将至,解放军主动撤出战斗,马继援认为自己筹划得力,兴高采烈地向父亲和南京报功,吹嘘为"合水大捷"。在以后的几次交战中,马继援也没占到什么便宜,最要命的是一次居然和国民党整六十五师打起了冤枉仗,双方通讯不畅,语言不通(整六十五师多为广东兵),打得不可开交,伤亡颇大。误会解除后,马继援觉得没脸向父亲禀告,叫马步銮代劳。不料马步芳听说整六十五师损失比马家军更大,十分高兴,称赞道"这就是我们的胜利"。

1949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解放军乘势发动了解放大西北的战役。

马步芳开始试图采取攻势作战,梦想夺取咸阳、西安,遭到惨败,只得退守老巢。解放军迅如雷霆,随即猛攻兰州。

8月20日,解放军三面包围了兰州,马继援做困兽之斗,指使部下拼死反扑,战斗十分激烈。25日,我军向兰州发动总攻,26日解放兰州,马继援率部溃逃。

兰州解放后,马家军已军无斗志,9月22日宁马一二八军军长卢忠良等人向解放军投诚。在解放军的争取下,马鸿宾和其子马惇静起义,宁夏宣告解放。

大西北解放后。马家军的势力随之土崩瓦解。

马鸿宾起义后,得到了共产党的照顾和重用,历任宁夏军管会副主任、宁夏省主席、甘肃省副省长等职,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有益的贡献,1960年10月20日病逝于兰州。

马鸿逵九死一生逃到台湾,后转居香港、美国,1970年元月14日病死于洛杉矶。

马步芳、马继援逃到台湾后,马步芳被任命为驻沙特"大使",马继援被委任为国防部中将高参。不久,马步芳移居开罗,1973年病死于沙特阿拉伯麦加。

马家军的历史,终于合上了最后一页。

西安事变后西北军的变化是什么

西安事变后西北军的变化是什么 西安事变是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那么你了解西安事变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西安事变后西北军的变化,希望能帮到你。 自从张学良被扣押之后,蒋介石就对他手下的东北军进行了一系列的吸收和改编,很快将这支几乎达到了二十万兵力的军队收为己用,这是东北军的命运。那么西安事变后的西北军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杨虎城并没有被扣留甚至还拥有着原来的职位,那么在这种情形下西安事变后的西北军是否会发生变化? 西安事变后西北军的领导人杨虎城觉得自己的处境十分的尴尬,尤其是在张学良被扣押在南京之后,东北军被蒋介石控制住,而他的西北军也开始变得举步维艰起来,西安事变的西北军让杨虎城左右为难,他不能指望向原来设想的那样形成新的局面,同时又对手下的西北军有着深深的愧疚,不久之后在蒋介石的压迫下他辞去了身上的职务,然后被安排出国考察。其实这只是蒋介石为了吸收西安事变后的西北军的一种手段而已。 从此之后西安事变后的西北军走上了和东北军相差无几的道路,然后不停的被蒋介石拆散重整,逐渐的失去了很多的力量,最后融入到国民党军队的大团体之中。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这支西北军同时也是所有国民党军队中,包含共产党人数最多的队伍,很多将领都通过各

种手段加入了共产党,但是在这队伍中也有一部分人很早就被蒋介石收买,在西安事变之后一些西北军很快就投到了蒋介石的队伍之中,除此之外大部分的西北军还是被蒋介石重新进行了整编,一些原来的队伍也被撤销。 西安事变的发生时间西安事变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事件,通过这次事变两党之间的矛盾暂时化解,同时还站到了统一的战线上,这对于今后开展对日抗战是十分重要的,那么西安事变是哪一年发生的呢? 西安事变是哪一年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大家都知道其实这一次的事变也就是发生在1936年,既然是如此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还要这样问呢?其实西安事变发生在哪一年还是十分重要的。 之前已经说过了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内战线的完全统一,同时也让张学良成为一个人们心中的英勇战士,那么也就是说在西安事变之后的战争当中,两党之间的矛盾已经渐渐淡化,转而面对的是抗日这个十分重大的战争,而1937年全面爆发的战争几乎让中国变得混乱起来,这时候再看看统一战线就十分的重要了,这样看来西安事变发生在哪一年也的确有很大关系。 另外知道了西安事变哪一年这个问题的答案,再来看看那年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首先从大局着手就会发现那时候的抗日战争已经开始了,而且中国在之前的胜利中并没有得到什么好的结局,也就是属于总是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共的战败也让北平常常爆发示威游行等活动,人民的心声已经被喊了出来,蒋介石如果在这个时候还不和中共

古代篇-安徽历史

古代篇 1、先秦时期的安徽经济P9 1995年在肥东的大城墩、五河县的壕城镇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亳州钓鱼台遗址均发现了炭化的麦粒,说明远古时期江淮地区的农业生产就很发达。 安丰塘——我国最古老的一项水利工程,原名芍陂(今寿县境内)。春秋时期楚国的孙叔敖主持修建,为300年后的都江堰修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商代青铜器两次铸造多块组合成型,以阜南青铜龙虎尊为代表。1959年舒城县龙舒公社春秋墓葬出土的纺织品有着极高的水平。 战国时期安徽境内最著名的城市寿春(寿县)是楚国都城,发现商业免税的通行证“鄂君启金节”。战国中期的吴起变法,增强了楚国国力,加速了这个地区的封建化进程。 2、名相管仲P11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人,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在齐国为相时,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以“尊王攘夷”外交政策,使齐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还是经济学家,主张加强资源管理,按土地好坏收税,鼓励发展盐铁业,统一铸造和管理货币,调节物价;注意选拔人才。他与鲍叔牙真诚的友谊被称为“管鲍之交”。孔子赞他“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 3、增加老子和庄子P12 老子(今涡阳人)春秋末年道家学派创始人,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著《道德经》。 庄子(今蒙城人)战国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观点,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4、删减名医华佗P12 东汉的华佗(今亳州人),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并创立了医疗体操——五禽戏。 5、“文房四宝”P34 笔墨纸砚古称“文房四宝”。隋唐时,宣州、歙州、池州等地兴起文房四宝手工业。 宣纸产于宣州泾县,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之誉,歙州“澄心堂纸”是宣纸中的珍品。 徽墨,产于歙州。唐末奚超父子迁此制佳墨使歙州制墨产业兴起,宋徽宗时改称徽州“徽墨”自此定名 宣笔,产于宣州泾县。魏、晋、唐、宋贡品。王羲之、柳公权为求宣笔作“求笔帖”歙砚产于唐代的歙州。 6、宋代书院的兴盛P41(新) 两宋时,安徽书院多集中在皖南及沿江一带。欧阳修在颍州(今阜阳)建“西湖书院”,李公麟在龙眠山建“龙眠书院”。另外,贵池的“八桂书院”、歙县的“紫阳书院”、当涂的“天门书院”等名噪一时。 7、清正廉洁的包拯P40 包拯,北宋庐州人(今合肥市),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他执法严明、不畏权贵、不徇私情,为老百姓所称道。面对北宋中期统治的危机,提出了整顿吏治主张,同时关心百姓疾苦,经常为民请命。

中国边疆

现在国外媒体一直惊呼中国崛起了现在国外媒体一直惊呼中国崛起了!! 但是他们一边叫喊却是一边在无耻的啮噬着中国的领土耻的啮噬着中国的领土!!找张中国地图看看吧中国地图看看吧!!边疆千疮百孔边疆千疮百孔!! 今天在此清点一下中国边疆的失地.。 一、中国未收复领土 台湾台湾((中国内政中国内政)):中国固有领土,却碍于美国、日本迟 迟不得收复!失去台湾中国将失去一半海洋国土。 二、主权在中国却被他国占据 1. 东海钓鱼岛东海钓鱼岛:: 钓鱼岛是台湾省附属岛屿,位于东海大陆架边缘,早在15世纪就已归中国管辖,这已为大量历史文献所证明。而日方却强词夺理,声称钓鱼岛是位于冲绳岛西南的小岛屿。根据当年归还冲绳协定而属于日本,是日本固有领土。日本一些人所谓在1895年已将该岛“编入日本领土”的说法,实际上是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将其窃取的。日本在1945年投降后,按波茨坦公告,钓鱼岛与台湾已一并归还中国,理所当然

是中国领土。1996年7 月14日,日本政府单方面采取措施,加速钓鱼岛等岛屿的日本国土化。东京都内的一个政治团体在钓鱼岛上设置了灯塔。 钓鱼岛虽然不大,但周围石油储量30-70 亿吨,年捕鱼量15万吨。日本争夺钓鱼岛目的就是通过侵占岛屿与中国平分东海大陆架,多占中国2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获得15万吨以上的渔业资源,攫取中国东海海底油气资源的一半多。妄图在军事上实现“千海里防卫”的设想。据此,将其防卫范围由冲绳向西推远300 多公里,对中国沿海地区实施舰、机抵近侦察和监视。而且还可以削弱台湾回归祖国后台湾海峡军事功能的发挥,大大不利于我东南沿海的安全,同时也会对我跨出第一岛链的未来海上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 2. 中印边界 中印边界: 印度与我国存在着领土争端,并坚持不合理的领 土要求。目前,双方边界全长1700公里,双方争 议地区有8 块,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其中东 段9 万平方公里、中段2 千平方公里均为印方控 制,西段3.3 平方公里为我方控制。 印度1947年独立后,不仅继承了英国殖民主义者 侵占中国的部分领土,还进一步扩大占领范围。 到1951年前后,印度军队先后侵占了中印边界东 段传统习惯线以北、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 南约9 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中段2000平方公 里以及西段的巴里加斯,并企图侵占西段的3.3 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印度政府还私自改画地图,把已占领和想占领的中印边界东段、中段、西段的中国领土划入印度版图。 : 3. 南海南沙群岛 南海南沙群岛:

西北马家军的盛衰

西北马家军的盛衰 西北马家军的盛衰” 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支较为特殊的武装力量,他们基本以家族、血缘和宗教为纽带,起于草莽,兴于乱世,在各种势力间纵横捭阖,一度占据了甘肃、青海、宁夏的全部,新疆的大部,几乎控制了整个西北,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他们的首领崇尚武力,嗜血好杀,战马和军刀,是他们对内对外永远行之有效的法宝。然而,历史是无情的,这支从清朝同治年间即在西北地区盘踞的武装,终于在人民解放军的隆隆炮声中灰飞烟灭,同他们的累累血债一起,湮没在漫漫黄沙之中。这支武装,就是西北马家军。 一、西北乱世枭雄谱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太平天国运动的声势震动了全国,西北陕甘一带也受到了很大影响。这一地区回族民众长期受到清政府的剥削和压制,素有积怨,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矛盾也日益尖锐,终于,以八月攻打甘肃河州为标志,掀起了反抗清政府的斗争。河州西乡的大阿訇马占鳌被推举为“都招讨”,协同马悟真、马海晏等人,统一指挥数万起事的回民军队。河州城防坚固,清军在城内汉族民众支援下,据险死守,马占鳌连攻不克,损失颇大,遂改变策略,实行长期围困的战术。经过四个月的围困,到同

治三年正月,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清军被迫弃城突围,被以逸待劳的回军歼灭。随后马占鳌杀进河州城,将帮助清军守城的万余汉族民众全部处死。河州之战,是以后盘踞西北近百年的马家军的“奠基之战”,一支回族、马姓、能骑善射、以河州籍为主的军队开始建立起来。在马占鳌的指挥下,马家军四面出击,很快攻下了北至黄河,东至洮河的广大地域,所辖人口数百万。 当时,整个西北地区,以回民为主的反清武装风起云涌,除甘肃马占鳌外,陕西、宁夏、青海都有声势颇大的武装存在。面对西北地区的动荡形势,同治五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陕甘总督,率兵镇压。左宗棠采取三路进兵的策略,稳扎稳打,先剿灭了陕西回军,随后兵发宁夏、甘肃。到同治十年,除马占鳌外,西北回军大多被剿平,多数回军首领全家男子被杀,女子流放。最后,左宗棠集中四十多个营的清军进逼河州,准备一举荡平马家军。面对优势清军,马占鳌背水一战,采用“淘心”战术,里应外合,于河州太子寺大败清军,河州总兵傅先宗和西宁总兵徐文秀阵亡。清军一退百余里,仍未稳住阵脚,左宗棠已做好指挥部队再退的准备。这时,马占鳌却采取了谁都没有想到的一招:乘胜乞降。马占鳌深知,单凭西北回民之力,绝对无法与清廷抗衡,一时的局部胜利改变不了大势,顽抗到底,只有死路一条,家族都难以幸免。在左宗棠挥军入陕时,他

明代文学史论述题

●论述题: 简述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发展与演变,并举例。 一、概况: 复古是明代文学的主流和总体特色,从明朝初年的宋濂到中期的前后七子,再到明末的张溥、陈子龙等人,均是鼓吹复古的。文学复古经历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的第一个复古浪潮,然后是以谢榛、李潘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的第二个复古浪潮,以及明末“言志”“崇道”思潮复兴的第三个复古浪潮。自前七子明确提出复古此命题后,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即形成了明代文学发展的一条明显的主线。 复古文学的兴起既是对明初“台阁体”歌吟升平、文风萎靡的反拨,又是明初王学盛行、思想异动的情势之下,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对宋元以来文学审美理性化而出现的“道学体”的逆转。同时宋朝严羽的复古思想对明朝诗学家影响很大,不仅明初的高棅、李东阳深受影响,而且对明中期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有很大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对严羽复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复古实质与目的: 复古运动实质上就是一场力图恢复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的文学运动,目的是荡涤宋元诗歌之流弊,矫正台阁体之陋态,振兴儒家文化之正统,复兴汉魏高古之人品。 三、复古的动因: 1.诗歌式微:从明朝开始,以诗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学形式被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形式所取代,明代的诗学家们希望探寻诗歌复兴之途。 2.社会氛围:前七子之前的弘治时期,作为正统文学的诗歌、散文有复兴的倾向,社会上学古之风日盛,为复古运动的蓬勃开展营造了氛围。 3.发展趋势:明初文坛在“台阁体”的笼罩下,创作大多以程朱理学为基础,道学气浓厚,追求雅正平和的风格,内容贫乏,文风萎靡,而代之而起的“茶陵派”并未彻底纠正台阁体的偏颇。 四、复古运动的发展过程: ◆明初自洪武至宣德、正统的近百年间,文学思想上以明道宗经为主导倾向,诗歌创作上推崇汉魏盛唐。其代表人 物有宋濂、高启、高棅、李东阳等人。 模拟,借拟古而振起元末纤秾柔丽之风。 创作主张继承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学家“文以明道”的观点,注重“以道为文”的文道一 。 以盛唐为法。高棅专门编撰《唐诗品汇》,提出“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中唐 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当时的台阁重臣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占据文坛主导地位,三杨是指杨士奇、 诗文以欧、曾为师。他们所写的诗文内容大都比较平乏,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大多为应制、颂圣或应酬、南朝宫体诗一脉相承却又有所区别。) 李 诗学汉唐的 。他的这些复古论点成为前、后七子拟古派的先 ◆明中期自宪宗成化到穆宗隆庆年间(1465—1572),文坛上流派众多,互相间有融合,也有冲突,文学复古思潮日 趋活跃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掀起了第一和第二次文学复古革新思潮。这期间的主要流派有前后七子和唐宋派。 1.郎署文学: 在成化、弘治时期,郎署文学逐渐兴起,代表人物是邵宝、储巏。二人被视为复古运动“开启门户”的人物。 在诗文复古方面,储巏重视“法律”、“典则”,他还非常反感当时靡弱的文风,竭力倡导刚健向上的诗风。他的许多文学主张与活动,为后来的李梦阳发动诗文复古运动奠定了基础。邵宝是茶陵诗派李东阳的门生,他有着较为明确的崇古观念,认为汉时古作在千年后仍被人们摹拟,并不是人们盲目的贵古贱今,而是因为它承载了一种不受时间限制的、为古今所共有的审美心理和精神。诗文复古不单是对古作在“体”即外在形式等方面的模仿和沿袭,而更是应该是一种主体积极审美取向的内在诉求。

中国古代的西北边疆

中国古代的西北边疆 摘要:古代西北边疆使我国的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西北边疆的研究也是重点之一。本文分析了西北边疆的演变史,分别从地理环境变迁,民族和国防安全三方面阐述。 关键词:西北边疆,地理环境,变迁。 疆域,意指领土的范围或面积。例如,我国疆域辽阔。《荀子·君道》:“则是其人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而边疆则是指有关国家边缘地带地理研究的统称。边疆通常是指毗邻国界的连续地域,具有邻接国家、国界线和边疆地区的自然、历史、经济及社会诸方面的地理特征。 一、地理环境变迁 1.西北地理格局的形成 喜马拉雅山地质运动在我国西部表现为受印度板块向北移动的影响,以挤压、褶皱和隆起为主,形成山系与盆地相间排列,奠定了“三山两盆”的地貌形态。早第三纪(距今7000万~2500万年),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发生海侵,形成与古特提斯海相连的喀什海湾,而其他地区均已成陆,其中包括准噶尔、柴达木、藏北盆地和内蒙古一带的戈壁盆地等陆相盆地区,以及古天山、古祁连山和晋陕高地等山区。

到早第三纪晚期的渐新世(距今4000万~2500万年),印度 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帕米尔地区碰撞拼合,西部海湾消失,塔里木盆地与古地中海分离,形成统一的内陆盆地。 晚第三纪(距今2500万~300万年),在印度板块向北的强烈挤压下,青藏高原急剧隆升。西北地区因此受到强烈的南北向挤压,盆地急剧下沉,天山、昆仑山快速隆升,并向盆地挤压逆冲,形成了大量的逆冲推覆构造。在东部甘陕一带,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挤压刚性的鄂尔多斯地块,在地块边缘受力区形成了六盘山脉,而在鄂尔多斯地块西北和东南两侧分别形成了类似“压力影”的拉张盆地,即银川、河套与汾渭盆地。 进入第四纪(距今250万年)后,青藏高原以及各盆地周围的山脉强烈隆升,在塔里木盆地山前堆积了3000多m的西域砾岩,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柴达木盆地早期为一巨大的淡水湖泊,晚期湖面减小变咸。在准噶尔盆地,早期的艾比湖和玛纳斯湖为淡水湖泊,南部山前为西域砾石,盆地中部开始出现沙漠,晚期湖泊变咸,沙漠扩大。 2.中新世(距今2500万~1200万年)奠定了西北现代气候基 本格局——从行星风系到季风风系 早第三纪,我国的干旱带呈东西向展布,具有明显行星风系的特征。中新世时期,干旱带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改过去的纬向展布,出现了东西分异。干旱区分布在昆仑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地区,干旱

[原创]民国时期少数民族将领漫谈

[原创]民国时期少数民族将领漫谈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军队里面也相应地占一定比例,而在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秩序的紊乱,中央政府不能控制一些边远地区,因而大量的少数民族军人纷纷而起,割据一方,其中少量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甚至卖国投敌。当然,也有不少少数民族将领在对抗外敌入侵的时候大义凛然,英勇捐躯,谱写了一部光怪陆离的历史剧。以下就对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将领进行一定的介绍,这些将领不光是正统军队的军人,也包括部分伪军和影响较大的非正规武装首领。首先,谈谈满族将领。满清末年大力培养满族将领,也培养出一些不错的人才,但这些人在民国因为不受信任,出彩的并不多。但其加上民国时期出头的一些将领,数量还是不少的。其中职务最高的是荫昌,这位将军清末留学德国,曾任满清陆军大臣,是满清少有的有眼光、有能力的新军将领,为袁世凯的好友。民国初先后任总统府高等顾问、侍从武官长、参政院参政和参谋总长,陆军上将,是民国初满族将领标志性人物,其地位极为崇高,但毫无实权。在此之后,中央就没有什么像样的满族将领了,只不过在东北,因为满清末年加意培养,满族将领在东北,尤其是在黑龙江、吉林的地方军队当中还很有实力,民国初,吉林的旅长英顺、巴英额与督军闹不和,让张作霖白白弄了吉林地盘。不过他

们虽然垮台,但吉林的地方军队还是满族军人有很大力量,九一八的时候,吉林的实际指挥者张作相的参谋长熙洽就是满清宗室,独立27旅旅长吉兴也是皇族,正是他们在九一八当天命令军队撤退,将吉林主要城市不战送给日寇,他们也立即率部投敌,使东北局势急转直下,最终导致东北沦亡。而因为卖国有功,他们先后在伪满任陆军上将,将军府将军等要职。不过,满族将领也有几个很有民族骨气的,江桥抗战打响抗日第一枪的马占山就是汉军旗人,算半个满族吧。另外,奉军中的原直隶督办李景林也是汉军,不过其在被冯玉祥打败之后,没当上内阁总理,也不再进行政治活动,仅凭自己精研的剑术潇洒人生。至于在抗战中英勇捐躯的佟麟阁将军,也是满族,他能成为极端仇视满人的冯玉祥的亲信,也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其战死沙场成为抗战期间第一个被追赠为陆军上将的高级将领。最后,还有一个比较出名的满族将领就是新疆的盛世才,他是郭松龄送去日本读军校的,郭松龄反奉失败后,投靠蒋介石,不被重用,只身出关。在风云变幻中利用白俄的归化军,退到新疆的东北义勇军以及苏联红军,打败了各个竞争对手,终于统一新疆。以后在苏联、国民党、共产党之间搞平衡,统治新疆10余年。可以说,民国的满族将领大多数和东北军有关,有很深的地域性。其次,是蒙古族将领,蒙古族将领最高职务为萨镇冰,其为马尾船政学堂毕业,留学英国,曾在北洋海军任

桐城派与清代学术流变

桐城派与清代学术流变 【内容提要】 持道统论的桐城派从立派之初就与宋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故其兴衰起落与清代理学的发展轨迹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桐城派虽有学术门户之见,但至晚清以降,桐城派主张汉宋兼收,主张以经世致用化解汉宋之争,顺应了晚清学术兼容的潮流。20世纪初,中西学术之争逐渐取代传统经学之争,对传统经学的抱残守缺,使桐城派在近代学术转型的学术潮流中显得黯然失色,失去了在近代学术转型中的发言权。 【关键词】桐城派/学术流变/汉宋兼容 桐城派是清代一个以学习唐宋古文相号召的文学流派。这个流派的主要代表,即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派”。从表面看,桐城派以桐城冠名,具有强烈的区域文化特征。但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区域性色彩的文学派别,却与清代学术流变息息相关。 清代学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汉、宋学的对峙与逐渐兼容。桐城派由于与理学的密切关系,从开派之初就卷入了汉宋学的矛盾漩涡中。鸦片战争前后,汉学作为乾嘉时期的学术主流在社会危机前一筹莫展,理学走向复兴。作为理学追随者的桐城派在理学复兴的潮流中自然不甘落后,他们一面与汉学家公开论争,一面倡导学术兼容;还试图从道德重建、经世致用两个方面将理学与时代需求结合起来,赋予理学以新的时代特色,使理学自身也获得了新的活力。 理学中兴、桐城中兴只是一个短暂的历史文化现象,随着维新变法思潮、革命民主思潮的相继涌现;今文经学的异军突起,西学的大量传播,使中西学术之争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经学之争。传统经学,不管是汉学抑或宋学,都在近代学术转型的潮流中显得黯然失色。中国学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趋势,使依附于传统经学的桐城派无所凭藉而逐渐销声匿迹。 一、桐城派与清代理学 程朱理学为清代官方意识形态,因其固有的空疏拘执之弊病,为众多学者所厌弃。至乾嘉时期,以考据为特点的汉学压倒理学,成为学术主流。嘉道年间,社会矛盾激化,清王朝试图重振理学以挽救社会危机,理学开始走向复兴。咸同年间及光绪初年,理学复兴达到高潮,理学成为清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重建社会道德、应对中外危机的重要依靠。光宣时期,维新思潮、革命民主思潮相继涌现;今文经学异军突起,理学逐渐走入尽头。持道统论的桐城派紧紧依附于程朱理学,故其兴衰起落与清代理学的发展轨迹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一)桐城派正统地位的树立与理学的关系 大致在康熙末年,桐城派创始人方苞提出“义法”说。雍正十一年,方苞编成示范“义法”说的古文读本《古文约选》,方苞关于古文文章纲领的理论至此定型。方苞之后,在刘大kuí@①、姚鼐的努力下,桐城派影响逐渐扩大,乾嘉时期,桐城派发展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文学派别。 桐城派所以能在清代文坛异军突起,与理学在清代的特殊地位息息相关。理学虽不是清代的学术主流,但清朝推尊儒学,对理学推尊备至,视程朱“道统”为维护“治统”的有力武器,故理学一直处于清代官方主流学术的地位,程朱义理成为清代维护道德规范与社会秩序的理论基础。方苞“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的行身祈向,既表明了自己文章家的身份,也表明了自己的学术选择。方苞对宋学的选择不仅将古文与宋学紧密联系起来,也使桐城派具有了维护社会道德的强烈色彩,桐城派自然在开派之初就树立起“必不可犯”的文坛正统地位(注:曾国藩:《复吴南屏书》,《曾文正正公全集·书札》,传忠书局光绪二年印本。)。 程朱理学的特征有两个:一是重伦理道德,二是重思辨。前者使理学体现出强烈的道德色彩,后者属于思维层面。理学的学术特征主要通过后者体现出来。在相当程度上,古文家是试图以简洁生动的古文诠释理学,用充满温情的面孔向世人兜售程朱义理,以达到维护、

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回顾与反思_田澍

2011年3月 第21卷 第1期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hina s Bo rderland H istor y and G eog raphy Studies M a r 2011 V ol 21N o 1 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田 澍 何玉红 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领域。长期以来,学界在西北边疆史地文献整理、西北边疆经略与边疆管理、西北边疆民族史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改变传统的研究路径,全面、系统、综合地研究西北边疆财政、边疆民生、边疆生态、边疆地区 内地化 进程、边疆民族地区对国家认同等问题,是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需要认真对待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中国西北 边疆史地 边疆民族 研究评述 作者田澍,1964年生,历史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玉红,1977年生,历史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副教授。地址:兰州市安宁区967号,邮编730070。 一、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总体回顾 今日我国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即河套以西)地区,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西北边疆地区。探讨历史时期西北边疆历史演变及其特点,是深入认识中国整体历史的重要方面,亦对当今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的史鉴价值。自清末以来,西北史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北史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学术界对西北史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论著数量大大增加,成绩显著。已有的研究成果各有关注的不同侧面,各有自己的特点,诸如历史时期西北历史地理、经济开发、民族格局演变、军事战争、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等,均有深入的研究,一度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引领学术潮流。 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是西北史研究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领域。清末就涌现出了一批西北边疆史地的重要著作,如松筠 西陲总统事略 、徐松 西域水道记 、龚自珍 西域置行省议 、沈垚 新疆私议 、魏源 圣武记 、张穆 蒙古游牧记 、何秋涛 朔方备乘 等,掀起了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高潮。 上个世纪20-40年代出版的一批关于中国疆域变迁的论著中,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是一个重要内容,如顾颉刚、史念海 中国疆域沿革史 和童书业 中国疆域沿革略 等。其中曾问吾所著 中国经营西域史 ,是这一时期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代表著作。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文献资料整理,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由兰州古籍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整理出版的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 ,收录了500余种文 *甘肃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 西北边疆管理模式演变与社会控制研究 的阶段成果。

国民党十大杂牌军之三西北马家军—“宁马”

国民党十大杂牌军之西北马家军—“宁马” 马家军阀,严格地说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派系,而是同出于源,分作数支,人们习惯上合称为马家军。民国时期,在我国西北的甘、宁、青地区,存在着数股强大的回军武装力量,由于其首领皆为甘肃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回族马姓,故称“马家军”。马家军原为家族武装势力,它们参与了当时中国政坛的纷争,先后依附清政府、北洋军阀、冯玉祥、蒋介石等,统治了西北地区数十年,产生了一批显赫一时的马姓军阀,其中又以西北四马最为出名。四马又分为青马和宁马,马步芳兄弟盘据青海,是为青马,马鸿逵兄弟据有宁夏,是为宁马。 要谈马家军阀,就应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清同治二年即1863年,甘肃河州(今临夏县)人阿訇马占鳌会合马悟真等回民首领,举行了反清的河州暴动,攻破河州,势力在甘肃迅速扩大。河州白藏乡人马海晏也参加了这场暴动。马海晏早年贫穷,靠在河州、兰州之间“驮脚”(畜力运输)为生,尚武,广交游。参加河州起义后,马海晏作战勇敢,不久即成为马占鳌的左右手。1872年,左宗棠率湘军入甘肃镇压,在太子寺战役中,马占鳌先诱敌深入,后以“黑虎掏心”战术,一举打败了清军三十个营。在太子寺战役之后,起义群众要求乘胜攻取清军统帅左宗棠设在安定(今定西县)的大营时,马占鳌却主张投降清军,说:“打了胜仗,比打败了投降好得多。”马海晏亦力赞其议,但很多起义群众表示反对。这时,一个四十来岁的汉子、河州韩家集阳洼山村人马千龄出来说话,支持马占鳌降清。马占鳌是马千龄的同族侄女婿,看到有马海晏及马千龄等支持,便决计降清受抚。结果,左宗棠改编马占鳌部为马队三旗,委任马占鳌为三旗督帮,以马占鳌之子马安良(原名马七五,左宗棠赐名“安良”)为中旗正旗官,马海晏

试论桐城派和清代乾嘉时期的文统之争

试论桐城派和清代乾嘉时期的文统之争 阮宏玲 清代诗坛有神韵派、格调派、性灵派、肌理派之争,清代词坛有阳羡词派、浙西词派、常州词派之争,与之对应,清代文章领域的汉学派、史学派、桐城派、骈文派之争亦颇为壮观。乾嘉年间,戴震、章学诚、姚鼐、阮文等纷纷为某一类“文”争正宗地位,一方面表明对文章美感特征的界定尚存争议,另一方面也是特定作者群不同文化宗旨的体现。 一、桐城三祖 与汉学派、史学派鼎立的是桐城派。其古文统系脉络清晰:唐代的韩、柳,宋代的欧、苏、王、曾,明代的唐宋派。桐城派以辞章为依凭,自会将“文人之能事”摆在首位。它的第一任盟主方苞曾以“义法”论文。从顺序来看,方苞置“义”于“法”之前,似乎更重作品的义理,其实,他心里看重的还是“法”,还是文体对写作的规定和限制。徐珂《散体文家之分派》云:“苞尝与宸英论行身祈向,曰:‘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继韩、欧之间。’故其论文严于义法。今约举其大旨如下:一、非阐道翼教,有关人伦风化,不苟作。二、凡所涉笔,皆有六籍之精华。三、不可入语录中语、魏晋六朝藻丽俳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佻巧语。”三点“大旨”中,第一点属于“义”,但视为“法”也未尝不可,因为这仍属制约古文题材选择的体裁规范。第二、第三两点更只能作为“法”来理解。 桐城派的第二任盟主刘大櫆将方苞潜在的重“法”意图明确地表达了出来。他在《论文偶记》中以“神为主”取代了“理为主”的习惯说法。“理为主”是理学派的基本思想;“神为主”才真是桐城派的心得所在,且已偏于对一种韵味的感受,显然与诗论相通。桐城派以前,韵味论大体属于诗学的范畴,何以将之纳入古文理论中来?这是受到理学派和史学派挤压的缘故。当“义理”和“事”这两个古文要素被理学派、史学派攫取之后,留给桐城派的便只有辞章了。以辞章为焦点,他论“神”、“气”、“势”,格外注重音节。按照通常的看法,语言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讲述性语言,一是歌唱性语言。讲述性语言旨在表意,故较为朴实、明了,发音平缓,声调变化幅度不大,同时以规则性的旋律一以贯之。身为古文作者的刘大櫆,他本应青睐讲述性语言,何以会对歌唱性语言一往情深呢?这与桐城派自方苞开始的注重“情辞”的传统有关。“情辞”是与音乐性密不可分的。故刘大櫆此论一出,得到桐城派后学的纷纷赞同。 桐城派的第三人盟主姚鼐在理论建构方面以提倡义理、考据、辞章的统一著称。强调义理,意在防御理学派;强调考据,意在防御汉学派;而强调辞章,实为桐城派的看家法宝。姚鼐指斥理学派之作“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考据派之作“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 ,正是以桐城派之长形理学派、考据派之短。“文章”(或说“辞章”)是桐城派的关注焦点。 方苞论“义法”,目光所注实在“情辞”;刘大櫆论“文法”,目光所注实在“神”“气”;姚鼐论辞章,目光注于何处?概括地说,姚鼐的关注重心是文章的意境和风格。 姚鼐所崇尚的意境是“风韵疏淡”。这显然受到其老师刘大櫆的影响。而刘、姚二氏又取资于诗中的神韵说。故方宗诚《桐城文录序》云:“惜抱先生文,以神韵为宗,虽受文法于海峰、南青,而独有心得。”朱庭珍《筱园诗话》卷四也说:“近来古文,天下盛宗桐城一派。其持法最严,工于修饰字句,以清雅简净为主。大旨不外乎神韵之说,亦如王阮翁论

沈阳机床的兴盛与衰落

沈阳机床的兴盛与衰落 沈阳机床有限公司董事长关锡友做出了震惊机床界的举动,即将离职的他可能为沈阳机床混合改制。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即便改制,能否拯救沈阳机床还是个未知数,同时这位曾经的董事长还能不能带领沈阳机床重新获得往日的辉煌也是一片混沌。近些年来,沈阳机床一直处于不景气的状态,往日的辉煌与今日的心酸交相辉映,透过一些大事件和具体的数据,让我们揭开与关锡友有关的沈阳机床的强盛与衰落。 那是2012年的春天,关锡友站在美国芝加哥考密克会展中心A厅的大站台上,面对着众多国内外的记者们侃侃而谈、从容不迫,谁能想象的到,这位“青年人”已经年过半百了,如果你细心,可能会从他双鬓间夹杂的白发中窥得一二,否则,这样的活力四射、激情满满,总会使人误会他的年纪。 此时的他信心满满,毫不在意2003年第一次参加芝加哥机床展的窘境,那时的他,可是被安排在了地下室。如今,一切都因为努力而改变了,甚至与如今的一线厂商相邻而坐,左侧发那科,右侧西门子。这样的座次不仅证明的沈阳机床这些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是向世界宣布:中国机床水平已经追赶上来了!展位上的巨大条幅: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中英双语,所有的荣誉都写在了这条红底白字的条幅上。 沈阳机床简史 沈阳机床,中国机床行业的佼佼者,同时也是国内最大规模的综合性机床制造厂和国家级数控机床开发制造基地。 1953-1955:沈阳第一机床厂自主研制开发了中国第一台普通车床C620-1 1973:沈阳第一机床厂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数控车床CSK6163,同时宣布中国车床自动化时代到来。 1981:沈阳第一机床厂成为中国车床行业中第一个与国外公司进行合作的车床厂家。1985:S1-235超高精度车床获得国家金质奖。 以上一项一项的荣誉,除了证明这家企业历史的悠久,更承载了中国机床行业一座又一座奖杯。 2017:沈阳机床发布了全球首款工业操作系统--i5OS! i5智能机床简单的来讲就相当于智能手机--苹果。我们可以把i5理解为苹果的IOS系统,是操作系统的一种。i5 智能机床相当于iphone、ipad;iSESOL云平台相当于icloud;同时也为i5智能机床开发了便于操作的应用--WIS车间管理系统,该应用为客户提供下载功能。 其实,智能机床的构想早在2007年就有了。 那一年,沈阳机床集团就在上海成立了专门的数控系统核心技术研发团队,致力于i5运动控制核心技术的研发。团队经过科研调查,创新提出了i5概念,与国际上垄断地位的日本发那科和德国西门子不同的是,i5是一种新一代智能化数控系统,着眼于未来,此系统的误差补偿算法、五轴控制技术以及虚拟与显示系统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那么i5究竟是什么?顾名思义,i5就是5个“i”,即industry(工业),information(信息),internet(网络),intelligence(智能)、integration(集成)。未来的数控机床不可避免的会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最终演变为如手机一般的傻瓜式数控机床操作,同时将信息技术、运动控制技术、电子技术、机床技术等多种相关技术高度集成。这样美好的愿景不仅仅存在于关锡友的

西安的红色记忆

西安的红色记忆 1937年,在西安事变发生后的第41天,一位新闻工作者为了揭示事实真相,澄清社会舆论,以利于促成团结、民主、全面抗战的政治局面,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从宁夏飞抵兰州,又由兰州进入举世瞩目的事变中心西安。他就是中国报道西安事变的第一人——范长江。1937年2月15日,《大公报》显著位置刊登了一篇《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他写道:“照中国实际政治情形需要,国家的政治机构应当走到‘统一的民族阵线’,即是同一国力,集中力量,以求对外图存……” 星河流转至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抵达他的出生地———西安,展开他大陆之行中最为温馨的一段乡情之旅。他提到了最难忘的是防空洞,那是抗日战争时期,西安军民为躲日本飞机轰炸而在城墙上挖就的,洞洞交错,纵横相连,足有近千个之多。在参观了秦兵马俑博物馆之后,他题词“游秦冢而悯万民,跨海峡为求双蠃”。 西安的变迁,正是新旧中国“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典型缩影。几十年的沧桑,如翻开一部共和国的恢弘史诗,也弹拨出每个中国人的心灵强音,对历史的尊重,对故土的怀念和对和平祝福。 在建党90周年之际,人行的组织下,我们开始了西安的红色之旅。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但它不仅在古代历史浓墨重彩,而且也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西安事变纪念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

馆、临潼华清池。这片土地上,闪耀着革命的光辉,印记着红色的史迹。 1936年12月12日的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入了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介石卫队交火,张学良和杨虎城将蒋介石及其高级党政官员十余人拘押。张学良、杨虎城于12日当即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12月13日,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以及各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新形势下的国内的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发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继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改编、出征抗日。 红色之旅尽管只有几天,却胜似平时千百堂政治课。在红色的征程中,我们深受一次丰富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重温西安红色的光辉历史。更重要的是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危难关头的勇气和智慧,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灵魂、气质和精神。 经验给人启示,历史昭示未来。历史的红色旅程已经结束,未来的红色画卷正在展开,建党90年后的今天,中国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需要在红色精神的指引下,平心看当下,放眼量未来,在高起点、新理念之上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第一章 清代诗词文.

第一章清代诗词文 第一节清代诗歌 (1)数量巨大。徐世昌《晚晴诗汇》收录诗人6l00多人,诗作27600多首。 (2)流派众多。清初有爱国派,尊唐派,宗宋派,神韵派;清中叶有格调派,肌理派,性灵派。各派主张不同,诗风各异。 (3)诗体发展。叙事功能有较大开拓。大量新型乐府体、五七言体等长篇叙事诗,各种诗体的组诗,记事、抒情、写景,挥洒自如。 (4)两大审美特色。一是重实;二是感伤。 一、清初诗歌 清初80年,诗歌分前后两期: 前期诗人:分遗民诗人和入仕诗人两类。遗民诗人保持气节,关注现实;入仕诗人出处尴尬,多表现伤感情怀; 后期诗人:多重形式技巧,喜立派别门户,与现政权和谐相处。主要有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查慎行等。以王士祯影响最大。 (一)清初遗民诗人: 1、顾炎武: 有《亭林诗文集》传世,存诗四百多首。他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诗主性情,不贵奇巧”,反对摹拟。其诗抚事感时,同情人民悲惨遭遇,充满深厚民族感情,格调慷慨悲壮,苍劲沉郁。 《秋山》、《海上》、《精卫》等,抒写亡国之痛和复国决心,对清初和晚清诗坛影响巨大。 2、屈大均: 有《道援堂诗集》。其诗富于民族意识,多故国之悲,如《鲁连台》、《大同咏叹》;也有关心民瘼之作如《民谣》。屈诗长于五律,悲歌慷慨,气势纵横,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3、吴嘉纪: 著有《陋轩集》。其诗内容充实,反映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绝句》《挽船行》《过兵行》,继承乐府歌辞和杜甫、白居易诗歌传统,以深厚工力、质朴语言、白描手法、遵劲风格而特色独具。 (二)清初入仕诗人: 1、钱谦益:清初宗宋派领袖。 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主张“转益多师”,“有本”(性情)、“有物”(学问),其诗词藻华美,才气纵横,尤工七律。《投笔集》中怀念故国,悔恨平生,颇有佳作。《后秋兴》:大型七律组诗,叠杜甫《秋兴》八首原韵,8首一组,13组共104首。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令时人难望项背。 2、吴伟业:清初尊唐派领袖。 《梅村集》存诗1000多首,其主要内容是感慨朝代兴亡和悲叹自身失节。 “梅村体”: 吴伟业的诗体风格。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吴诗“歌行一体,尤所擅长。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韵协宫商,感均顽艳,一时尤称绝调。”

桐城派:清代书院教育的典范

桐城派:清代书院教育的典范 书院是我国古代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清初为了防止汉族士人利用书院进行反清活动,限制书院发展。康熙亲政后,为了加强思想统治,以书院作为宣传程朱理学、讲授科举时文的平台,书院迎来了发展契机。各地书院兴盛,让桐城派作家有了安身立命的最佳场所,也为桐城派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保障,桐城派逐渐成为清代书院教育的引领者。 桐城派作家浓厚的书院讲学情怀 与历史上其他文学流派不同,桐城派作家迫于时势,与官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们的主要活动和人生志趣,与教育尤其是书院教育割舍不开。桐城派先驱者戴名世年轻时就靠授徒谋生。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因家境贫寒,设馆自赡;步入仕途后,曾被诚亲王聘为王子师,并在翰林院任教。方苞在京城数十年,主要精力都用于教书创作和研究经史。方苞未曾执教书院,但以刘大櫆、叶酉、沈廷芳等为代表的众多弟子,都曾执教书院。刘大櫆科考屡屡受挫,或居乡或游幕,均以教书为业。他先后任山西百泉书院、安徽敬敷和问政书院山长,担任黟县教谕;晚年归里,仍讲学不辍。其挚友姚范、方泽,弟子姚鼐、王灼等都主讲书院,传其衣钵。 姚鼐号称桐城派集大成者,在古文理论与创作实践上为桐城派的创立打下了坚实基础,还通过主讲书院为桐城派培养了一支享誉文坛的精英队伍。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

从四库馆辞官后,即赴书院讲学。姚莹在“从祖惜抱先生行状”中说:“(姚鼐)既还江南,辽东朱子颍为两淮运使,延先生主讲梅花书院,久之,书绂庭尚书总督两江,延主钟山书院。自是,扬州则梅花,徽州则紫阳,安庆则敬敷,主讲席者四十年。所至,士以受业先生为幸,或越千里从学。四方贤隽,自达官以至学人,过先生所在必求见焉。”可见姚鼐讲学影响广泛,弟子众多。如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刘开等“姚门四杰”,以及姚莹、陈用光、姚椿等都是文学英才,他们也主讲各地书院,学子遍及大江南北,桐城派的影响剧增。道光以后,姚鼐再传弟子中,又有方宗诚等数十人从事书院讲学,促进了书院和文派发展. 咸丰、同治时期,曾国藩广纳时贤英才,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黎庶昌等“四大弟子”享誉文坛,其中张裕钊、吴汝纶情系书院,致力于培养新式人才。桐城派在河北的扩展,与张、吴二人主讲莲池书院息息相关。在他们的影响下,贺涛、马其昶等一批弟子对书院讲学一往情深,活跃于各大书院。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张裕钊、吴汝纶在莲池书院时,首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先例,一批爱慕中华文化的日本学子如宫岛咏士、中岛裁之等,远涉重洋,负笈渡海求学,学成归国后宣传中国文化艺术,桐城派的声名再传海外,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从刘大櫆算起,桐城派作家有近百人从事书院讲学,每

中国文学体裁常识总汇

中国文学体裁常识总汇 什么是“谴责小说”? 谴责小说,是晚清的一个小说流派。是在1900年以后繁盛起来的。清政府镇压了“戊戌变法”,出卖了义和团,内政反动腐朽,外交软弱无能,使国势衰微到了极点。具有不同程度改良思想的作家纷纷通过创作小说来抨击政府和时弊,提出挽救社会的主张。鲁迅概括这类小说的特点是“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中国小说史略》),故称之为“谴责小说”。 谴责小说的题材和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官场、商界、华工、女界、战争等各方面,以写官场最为普遍。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即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和曾朴《孽海花》,主要内容也都是写官场的。 谴责小说为了适应报刊连载的需要,缺乏较充裕、完整的构思和写作时间,因此小说的结构不够严密,多属联缀短篇成长篇的性质,缺乏贯串始终的中心人物。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的九死一生,《老残游记》里的老残,《孽海花》里的金雯青、傅彩云,虽是贯串全书的人物,但更多起着联缀故事的作用,缺少完整的典型塑造。在表现手法上,“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缺乏含蓄,描写夸大失实,一些内容成为“话柄”。但鲁迅称赞《老残游记》“叙景状物,时有可观”,《孽海花》“文采斐然”,个别小说如《九命奇冤》还受西方翻译小说的影响,用倒叙法来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些小说突破了传统的文艺藩篱,在当时发生了很大的作用和影响。 什么叫“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这种形式由萌芽到成熟,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 “章回”的“回”的意思是“次”。宋元说话人演说长篇故事,非一天一场所能了结,每场讲演一段,为了吸引观众,讲到紧要关头,就宣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下回,也就是下一次。因为每场讲演的时间大致相同,所以每回故事的长短也大致相等。所以,宋元时期的说话人据以讲唱的底本,也就是长篇话本,已具有章回小说的雏形。长篇话本由于故事内容复杂,篇幅较大,为了讲述的便利,就有了分卷分目的必要。如《全相平话五种》中的《乐毅图齐》,分为上、中、下三卷,各卷又依故事内容,分立若干小题目。这就是最早的小说分回形式。 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文人作家根据话本加工、再创作的长篇小说,如《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小说各分为若干卷,每卷又分作若干则,每则各有题目,如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分为24卷,240则,每则的篇幅大致相等,各用整齐的七言单句作标题。这时小说的回目虽没有正式创立,但章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