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丽中国》的诗意美境-论文

《美丽中国》的诗意美境-论文

2014年第2期

(1月下)总第485期孵辩博士论坛《美丽中国》的诗意美境

I Sl e/杨会,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生

纪录片《美丽中国》海报《美丽中国》系列作品反映了中国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简朴、淡然的生活场景,让我们在动人的细节与情节中感受造化的奇迹,人们以顺应自然的方式与自然和谐地共生息。

一、形式手段

根纪录片总制片人连拜恩介绍,节目中使用大量的蒙太奇、慢镜头、长镜头、剪辑、特效来获取“

最自然最美好的瞬间。制作组通过

多种形式手段为观众奉献出美轮美

奂的画面,创造了美丽中国的诗意

画境。

(一)蒙太奇创造节奏产生诗意

节奏是诗意得以产生的最重要

的因素之一。在纪录片中,蒙太奇

创造的节奏产生的意境大于所有意

象之和,也使得影视作品的意境产

生了动感和层次,它赋予了作品诗

歌般的节奏和韵律,凸显了言有尽

而意无穷的境界。在青山绿水间,

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自然息息相

关,作品镜头转向了平常的庄户人

家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在此场景

中,以古老爹不同寻常的状态设下

悬念,古老爹专注思考的场景与因

为燕子归来忙碌的场景不断交叉进

行,在往复的交叉蒙太奇中交待出

播种时节与燕子归来的关系,人与

万物以顺应自然规律的方式而存在

着,在安然而忙绿的生活中传达着

诗意;深夜,湖面低旋的大足鼠耳蝙

蝠不断略过湖面,红外镜头记录下

大足鼠耳蝙蝠张开半透明的双翼与

激荡的湖水共舞的场景,极其优美,

类似的飞舞慢镜头重复了多次,形成了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也创造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荒凉的雪景中艰难生存的藏羚羊觅食的场景,由特写到大远景的连续过渡拍摄,自然而充满情感,在荒瘠的群山中可以感受到点点生命的执着,充盈着静穆的诗意。

(二)暂缓或暂停创造诗意

约翰赫兰德认为“各种各样的停顿赋予诗歌以音乐性和魅力,而且停顿引导着读者领悟这种美。”¨j 同样,在纪录片中,长镜头、慢镜头、特写等

镜头的缓慢与冗长恰好使得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移换存在于镜头内部,通过长时间的冷静而沉默的暂缓或暂停,减少了信息的传达,造成了默默凝视的效果,将世界的真实潜移默化地印照在观众的心底,在静默的注视和舒缓的移动中,营造出了诗意氛围,在对人和物的静默关注中,恬淡而清醇地表达对困顿生命的揭示和对积极生命的颂扬。长镜头抒情气氛较浓,作品在面对沙漠、雪山等很多场景时,均使用了长镜头拍摄,保持了时空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在节奏上比较缓慢,在凝神注视中,营造出孤立绝缘的诗心观境;神秘的地下山洞间别有洞天,滴水溅落雕琢石笋的特写慢镜头,水花飞溅,晶莹如珠,轻盈如芒,从时空中关注水花这一微点并使之永恒化,如此常见的现象却因陌生化的艺术手法表现而别有一番情趣;而特写微观镜头关注的动物的微观世界生活,具有生活中不常见的特殊的视觉感受;在云南的泼水节场景中,人们在飞舞的水花中开心欢笑的模糊摄影营造了梦幻和浪漫的气氛,造成了丰富多彩的虚化效果,更新了我们的视觉体验,表达的想象空间更大,也更具新引力。

(三)奇异形式语言创造诗意

贝尔从视觉艺术出发,把线条、色彩与主体的审美情感结合起来,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他说:“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的关系和组合,这些给人以审美感受的形式,我们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2o有意味的形式追求的是纯粹的美,是超现实的同时也是新奇而陌生的,这种充满情感但陌生的形式表达中充盈着诗意的美。延时摄影将物体或者景物缓慢变化的过程压缩到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出平时用肉眼无法察觉的奇异精彩的景象。在凝缩的时光里展示着生长与变幻,作品中城镇中人群的过往,竹笋的迅速生长;梯田在光影中的变幻阐释了时光的变迁。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开始的多场景的无逻辑的剪辑展现出沙漠的线和面的构成美;美丽的丹顶鹤们在夕阳下引吭高歌翩翩起舞的优美剪影既凸显了丹顶鹤的优雅身姿,也带来了美的震撼和感动。

二、意象表达

诗意化的表达中,需借助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来传情达意。艾略特在《哈姆雷特及其问题》一文中,提出通过一系列实物、某种场景、一连串事件等“客观对应物”…激发人们的情感。我们可以视

杨会:《美丽中国》的诗意美境W i p、^:≯。,’‘,一一一6…一一、‘3一。}。“‘’’4。一~

“客观对应物”为人们的“意中之象”,即意象。《美丽中国》作品由多个主题的序列组合而成,多个主题序列紧紧围绕山、水、人、物之间的形象描摹展现出秀丽山河的诗意画卷,也娓娓道出醇厚的中华情。

作品《美丽中国——锦绣华南》从美丽的漓江山水开始,星星点点渔火问,渔民撑杆而行,叶叶扁舟在黑夜中静静滑行,渔火、人、扁舟形成的点、线、面的构图和谐而诗意。

随后由雨水季节的黑色鹳鸟在水田觅食的场景转入到南方人赖以生存的农作物:水稻的种植。在与自然协调的过程中,人们再次以充满智慧的方式解决了生存问题,崇山叠峦之间的梯田是人们为天空准备的镜子,阳光在梯田的水面烨烨生辉,光影的变换中隐喻着长久的耕种方式的绵延。不断传承的农耕文化中,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

接下来的主题转入重重山峦间的神秘地下世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了神奇的石钟乳和石笋,带来了新鲜而神秘的探险空间,也造就了无数稀有的地下生物的生存空间。

在山峦间自由攀爬的是黑叶猴,黑叶猴们相互梳理毛发;猴妈妈与小黑叶猴们在丛林间休息与嬉戏,并在夜间寻找安全栖息处等都很好地体现了傍山而居的黑叶猴们的生活状态;当然依山而存的生物还有人类,很多孩子跋山涉水去往大山深处的学校:位于山洞中的学校,洞穴中不仅有学校,还有神奇的生物们:家畜、燕子、蝙蝠等,燕子们为人们准备好农作物的肥料;山洞深处还有黑暗中的舞者:大足鼠耳蝙蝠们驰骋于暗夜的湖面并猎食湖中的鱼儿。

接下来镜头转向浩瀚的湖面,人们撑杆滑行于湖面,飞鸟在湖面低旋,人们在传统的捕鱼生活中借助鸬鹚捕鱼,镜头跟随鸬鹚进人水底潜行猎鱼,继而跟随鱼儿浮出水面;传统的猎鱼方式还有草海中的地笼捕鱼,在天水一色问,人们远远地点缀着诗意的山水。人们捕食鱼类但也自发的保护着野生动物,这一行为使得濒临灭绝的物种的数量逐渐增加。

初升的太阳从云海间出现,在黄山迎客松间升起,山水画般的朝阳初升的场景在眼前浮现,人们安详地生活在田园牧歌般的生活里,人们在种植水稻的稻田里喂养鲤鱼,在收获的季节,开

30j

憔韶博士论坛

a一蛳艇幽越嘲瓣静{。。鼢E=∞£Ⅻ蝴g,x啦拦轱扑二一糟冉《≈撇0*g#~:,

一;

始了庆典,欢乐而轻松的生活场景在村落里年复一年的上演。

质朴的人们,自由的生物在青山绿水间,惬意而和谐地共存,《美丽中国》在客观的叙述中展现出美丽中国的秀丽山河中执着、自由的生命体;以真诚而热烈的态度关爱这一切,在生动的形象中传达着情感,诗意的境界在情感和意象中契合,这一境界在瞬间见永恒,在细微中展现无限。

三、诗意美境

“中国人一直以来追求人与自然契合无问的人生境界和精神状态,注重内在精神境界的追求。在审美特质上,主张从人与自然的契合中去探求美,追求宇宙精神和人的精神的契合,强调心与物、情与景、形与神、虚与实的统一,讲究情、景、境无限融合的诗情画意,重视自然之性及和谐之美。”H o《美丽中国》作品中所展现的主题序列:桂林的漓江、元阳的梯田、西藏的雪山、新疆的大草原等,都是山、水、人、物的相依相存,“作品从自然的角度解读人类,从全知的角度来观察人类的行为,巧妙地将动物的世界拟人化并与人的世界进行关联,用隐喻和警示的方法来审视人类的价值观念及许多悖论性行为方式。”"1在形象的表达中勾勒出整个意境,以形象的创造性表达,体现出“万物有灵”的灵境,在山、水、人、物的情景交融中,展现出韵味无穷的美感特征,呈现生命律动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诗意化地表达出人类与自然及生物的和谐境地。

参考文献:

[1][3]黎志敏+诗学建构:形式与意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48,92.

[2]贝尔.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4.

[4]汪涛.中西诗学源头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8.

[5]杨铮等.自然类纪录片的思维品格[J].新闻爱好者,2010

(12):23.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I fl 《纪录电影的美学研究》阶段成果(编号:2012sJB760006)]

(上接第15页)

两者根源于自然的同情。这两种元德训导人们摒弃“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或者“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这样富于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则的处世格言,而遵循“不要损害任何人,并尽你力之所能帮助一切人”的德行规则。H1在叔本华看来,男性推理能力较强,在理解和坚守普遍法则以及把它们当作行为指导线索方面要优于女性,因而公正多是男性的美德;女性在仁爱德行方面则超过男性,因为通常对仁爱的刺激是直觉的,所以直接引起同情感,女性对此感受比男性锐敏得多。因此,如果说男人对于女人的解放还有些许助力的话,那么重要的是克制他们那略显冷漠的理智能力,提升他们对痛苦不幸的感知度,尤其是提升他们对女性——为这个世界的另一半人创造幸福的人——在社会中所承受的痛苦与艰辛的敏感度,激发他们的同情和怜爱之心。这种同情与怜爱之心能够削弱男权社会中男人素有的优越感,让他们尊重和珍视女性,因为,“当一旦另一人的痛苦不幸激动我内心的同情时,于是他的福与祸立刻牵动我心,虽然不总是达到同一程度,但我感觉就像我自己的祸福一样。因此我自己和他之间的差距便不再是绝对的了。”p。

文明的进程已不可逆转,男女之间因为文明社会的演进而形成的在体力、技巧等面的差异是显■&见的事实。但这种自然的差异与精神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并没有实质性的联系,而是文明社会的特权、习俗和规则将女性框定在受奴役的弱者地位。一些女性寄望通过获得在家庭事务中的形式主导权来彰显自己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但如果没有女性的觉醒与独立,没有男性对她们真诚的尊重与疼爱,而且只要她们还抱有依赖心理,那么她们仍将是柔弱的,而家庭中话语权的些许让步甚至倒序也就只意味着妇女对男性忠诚的善良期许,这不仅不会改变妇女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弱势地位,反而会使得她们在感受尊视的虚假幸福中在社会层面继续遭受奴役。当然,随着文明的发展,女性的社会和政治地位已有很大的改善,但女性要真正解放,赢取男性与社会的尊重,获得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英)亚当弗格森.道德哲学原理[M].孙飞字,田耕,译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0.

[2](俄)H A库恩.古希腊的传说与神话[M].秋枫,佩芳,译.上

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3—22.

[3]戴季陶.13本论[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22.

[4][5](德)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M].任立,孟庆时,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34—259,23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