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 梵天寺木塔)》同步练习-03

《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 梵天寺木塔)》同步练习-03

《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 梵天寺木塔)》同步练习-03
《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 梵天寺木塔)》同步练习-03

《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同步练习1.填空题

《梦溪笔谈》二则的作者是________时期的著名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的含义

庆州界生子方虫:悉为两段:

千万蔽地: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贻以金钗:其虫旧曾有之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皆伏其精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谈谈目前我国农村农业生产上的害虫防治存在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文言文《禹门大蛇》,回答问题。

禹门大蛇

(明)薛渲

有大蛇,穴禹门(地名,山西河津,古龙门所在地)下岩石中,常束尾崖树颠,垂首于河,伺食鱼鳖之类,已而复上入穴,如是者累年。一日,复下食于河,遂不即起;但尾束树端,牢不可脱。每其身一上下,则树为之起伏,如弓张弛状。久之,树枝披折,蛇堕(duò)水中。数日,蛇浮,死水之漩隈(隈,wēi,山、水等弯曲的地方)。

(1)①用现代汉语写出“穴禹门下岩石中”一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线标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部分的停顿之处(每句限标一处)。

树为之起伏,如弓张弛状。蛇浮,死水之漩隈。

(2)问题回答:蛇堕入水中之前“每其身一上下,则树为之起伏”的原因是什么?把你认为最有可能的一种原因写在下面,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人有负盐负薪者》,回答问题。

人有负盐负薪者

李延寿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遣争者出,顾州纪纲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①藉(jiè):垫、衬。②惠:即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顾州纪纲: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

(1)下面句子中加粗的“以”,跟“以杖击之”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B.域名不以封疆之界

C.徐喷以烟 D.不以千里称也

(2)解释加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北宋政治文学沈括

2.地域全,都覆盖送过去

3.①十天后子方虫都被消灭干尽了,因此当年庄稼大丰收②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③人们都佩服他技术的精湛

4.略

5.(1)①答:住在禹门下岩石洞中。(或:在禹门下岩石洞中居住。或穴居在禹门下的岩石中)②答:如弓/张弛状。蛇浮,死/水之漩隈。文言文朗读的节奏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之一。划分节奏要注意体会各部分意义是否完整,各部分意义关系是否清晰。必须在基本弄清文意的基础上作答。(2)蛇堕入水中之前“每其身一上下,则树为之起伏”的原因可能是:蛇头伸入“伺食”时可能被水中怪物(如水中巨龟、鳄鱼等)咬住了,蛇企图挣脱。它

可能抓住了水中的一个活物,但活物太大,不能如以前一样起身,又舍不得放弃。此题意在考

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必须在基本弄清文意的基础上作答。

6.(1)C。回答此题首先要弄懂“以杖击之”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寻找与之相同的一项。“以杖击之”中“以”的意义是“用”,在这儿作介词来用。选项中只有“徐喷以烟”中的“以”是这种意义和用法。(2)李惠让相争的两人看(从羊皮上打下的)盐粒,背柴的人就主动接受惩罚。句子的翻译既要将句中重点字词的解释体现出来,又要注意通畅易懂。(3)李惠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语句:“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只有在基本弄清文意的基础上才能回答。(4)提示:做人要诚实,不能见利忘义。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只有在基本弄清文意的基础上才能回答。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课堂教学实录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分数的再认识》课堂教学实录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Records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Recognition of Score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分数的再认识》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世纪版)数学五年级上册p34—35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并能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数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具准备:2个分别装有8枝铅笔的文具盒,1个装有6枝铅笔的文具盒。一把铅笔;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格子纸,画有16个小圆、8朵花的图纸。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复习导入。 1、师板书“1/2”

问:同学们,这是什么数? 生:分数(师板书:分数) 师:你能读出这个数吗? 生:二分之一。 师:你能说说这个数表示的具体意义吗? 生1:我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两份,涂色1份,涂色部分占整个圆片的1/2。 生2:我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涂色1份,涂色部分是长方形的1/2。 生3:我把一堆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拿走1份,拿走的部分是这一堆桃子的1/2。 ………… (师板书:整体部分) 2、师:这些都是三年级学过的知识,现在我们明白了“1/2”的意义吗?刚才这位同学说把一堆桃子平均份成两份,拿出1份就是这堆桃子的“1/2”,说得真好,大家看,我这儿没有桃子,就用我手中的这把铅笔代替桃子,请你上来演示一下拿出“1/2”的过程可以吗? 生上台活动演示。 【评析:直截了当的导入,学生自主举例说分数的意义,通过互相交流启发,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找准新的知识增长点,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宿新市徐公店教案

《宿新市徐公店》 铁岭中心校李宗瑞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所作。题目由一个动词“宿”与一个地点“新市徐公店”组成。“宿”为住宿之意;“新市”是今湖南攸县;“徐公店”指姓徐的人开的店。题目的意思是诗人在客店住宿时看到的景色。古诗中用这种方式命题的有很多,如我们熟悉的李白的《夜宿山寺》,孟浩然的《宿建得江》,六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等,都是在写住宿某地的所见所闻。 教学理念:《宿新市徐公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之作。诗中描写的是春末夏初诗人在店内所看到的儿童嬉戏的天真活泼,以及菜花开放、遍地金黄、彩蝶飞舞的自然景色。在诗人的笔下,有动有静,人景交融,是著名的田园佳作。本诗的重点和难点是: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要求: 1、学会两个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一、导入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学生汇报,《咏柳》、《绝句》、《春晓》) 师:这些古诗都从很多方面写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个美丽。今天,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课题,师读课题) 师:宿--住宿,新市:地名 公: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徐公,是姓徐的男人开的店题目的意思在新市姓徐的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齐读课题 2、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师:是的,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别有风趣。 那么,杨万里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二、赏读古诗 1、学古诗之前,同学们能不能给自己提些要求,你觉得应该学些什么内容?(学生汇报)师总结,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弄清不懂的词语,能背诵古诗。 2、自主学习,课件显示《宿新市徐公店》全诗内容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五年级数学下册第60-62页 【课程标准摘录】 1.进一步认识分数。 2.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教学目标】 1、通过图1和图2,认识到分数产生的条件和必要性 2、认识单位“1”的丰富含义,知道单位“1”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能表示一些物体,并且会根据一句话判断单位“1”。 3、能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来解释一个具体分数的意义; 4.能结合创造分数的过程说出分子分母的含义,并且能说出一个具体分数中的分子分母的含义。 能力目标: 5.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和创新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中拟订教学的重难点为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片,四个苹果。 【教学设想】 本节课第一个环节是通过图1学生理解分数产生的意义,然后再通过图2学生更加明白分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 第二个环节是通过平均分的过程,重点理解单位“1”的意义,可以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结合图2,说明单位“1”还可以是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包饼干。再结合“做一做”,学生理解单位“1”可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使单位“1”的概念广泛化。接着通过老师讲解理解分数的分数单位。最后通过练习举例,学生更加了解分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法学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学生对折)和练习法 【评价方案】 1.通过评价样题和练习十第二题第三题完成目标2、3 2.通过提问检测目标4 【教学流程】 一、了解分数的产生 教师:我们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但是在测量物体长度时,用“米”做单位,结果往往不是整数,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教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会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比如,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包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同步练习:4.3牛顿第二定律

人教(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同步练习:4.3牛顿第二定律 一、单选题 1.一质量为m的乘客乘坐竖直电梯下楼,其位移s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乘客所受支持力的大小用F N表示,速度大小用v表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0~t1时间内,v增大,F N>mg B. t1~t2时间内,v减小,F Nmg 2.中欧班列在欧亚大陆开辟了“生命之路”,为国际抗疫贡献了中国力量。某运送防疫物资的班列由40节质量相等的车厢组成,在车头牵引下,列车沿平直轨道匀加速行驶时,第2节对第3节车厢的牵引力为F。若每节车厢所受摩擦力、空气阻力均相等,则倒数第3节对倒数第2节车厢的牵引力为() A. F B. C. D. 3.物体受到水平推力F的作用在粗糙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通过力和速度传感器监测到推力 F、物体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分别如图甲、乙所示。取g=10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的质量m=1kg B. 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 C. 第2s内物体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2J D. 前2s内推力F做功的平均功率P=3W 4.如图所示,表面光滑的斜面体固定在匀速上升的升降机上,质量相等的A、B两物体用一轻质弹簧连接着,B的上端用一平行斜面的细线拴接在斜面上的固定装置上,斜面的倾角为30°,当升降机突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则A、B两物体的瞬时加速度大小和方向说法正确的是()

A. ,方向沿斜面向下;,方向沿斜面向下 B. , C. ;,方向沿斜面向下 D. ,方向垂直斜面向右下方;方向竖直向下 5.如图,一小车上有一个固定的水平横杆,左边有一轻杆与竖直方向成角与横杆固定,下端连接一质量为m的小球横杆右边用一根细线吊一相同的小球当小车沿水平面做加速运动时,细线保持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已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车一定向右做匀加速运动 B. 轻杆对小球P的弹力沿轻杆方向 C. 小球P受到的合力大小为 D. 小球Q受到的合力大小为 6.质量m=1kg的物体静止放在粗糙水平地面上。现对物体施加一个随位移变化的水平外力F 时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已知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相等。若F-x图象如图所示。且4~5m内物体匀速运动。x=7m时撤去外力,取g=10m/s2,则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 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 B. 撤去外力时物体的速度为m/s C. x=3m时物体的速度最大 D. 撤去外力后物体还能在水平面上滑行3s 7.一固定杆与水平方向夹角为,将一质量为m1的滑块套在杆上,通过轻绳悬挂一个质量为m2的小球,杆与滑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若滑块与小球保持相对静止以相同的加速度a=10m/s2一起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此时小球的位置可能是下图中的哪一个()

分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_教案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班级情况:本班共有学生46人,其中男22人,女24人,多数学生数学基础较好,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刻苦,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较差,自主学习风气不浓,需要教师指导,探究风气不浓,需要多鼓励,培养。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4—36页。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你能举出一些分数吗?(1/2、1/3、3/4、2/5、4/7……)你能说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吗?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用分数表示图形中涂色部分。 出示小圆片,谁能说说它的1/2怎么表示?对折并涂出它的1/2. 出示大圆片,那它的1/2呢? 请同学们认真对比观察,在表示1/2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同样是“1/2”,涂出的面积却不一样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分数的再认识。(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一)活动一:拿铅笔 1、拿铅笔: 首先,我们做一个游戏(出示三盒铅笔)老师这里有3盒铅笔,我想请三个同学分别拿出每盒铅笔总枝数的1/2,比一比,看谁的动作最快! 请三名学生到前面准备拿铅笔,我先采访一下三位同学: 师:请先说说你打算怎么拿? (我准备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我准备用铅笔的总支数除以2,看看得几就拿出几支。) 现场组织活动:好,那就请同学们从你面前的盒子里拿出铅笔总枝数的1/2(请三位同学分别从一堆铅笔中拿出。结果三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两位学生拿出的是4支,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支) 2、提出问题: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想提什么问题呢?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练习题含答案(供参考)(新)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练习题 1.关于“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实验,下列说法中符合实际的是() A.通过同时改变小车的质量m及受到的拉力F的研究,能归纳出加速度、力、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B.通过保持小车质量不变,只改变小车的拉力的研究,就可以归纳出加速度、力、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C.通过保持小车受力不变,只改变小车质量的研究,就可以得出加速度、力、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D.先不改变小车质量,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不改变受力,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最后归纳出加速度、力、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2.如图所示,在探究牛顿运动定律的演示实验中,若1、2两个相同的小车所受拉力分别为F1、F2,车中所放砝码的质量分别为m1、m2,打开夹子后经过相同的时间两车的位移分别为x1、x2,则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有() A.当m1=m2、F1=2F2时,x1=2x2 B.当m1=m2、F1=2F2时,x2=2x1 C.当m1=2m2、F1=F2时,x1=2x2 D.当m1=2m2、F1=F2时,x2=2x1 3.若测得某一物体质量m一定时,a与F的有关数据资料如下表所示: a/(m·s-2) 1.98 4.06 5.958.12 F/N 1.00 2.00 3.00 4.00 (1)根据表中数据,画出a-F图象. (2)根据图象判定:当m一定时,a与F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 (3)若甲、乙两同学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没有按照正确步骤进行实验, 处理数据后得出如图所示的a-F图象. 试分析甲、乙两同学可能存在的问题: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加速度a与物体所受合力F及质量m关系的实验,图(a)所示为实验装置简图.(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 (1)图(b)所示为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根据纸带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2.(保留两位 有效数字)

(完整word版)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单元测试题.doc

第五单元质量守恒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36 分】 1.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在于反应前后( ) A. 物质的种类没有改变 B.分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C.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改变 D. 分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2.从图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获得以下信息,其中不正确...的是() A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分 D . 1 个水分子由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 3.在反应 2A + 5B= 2C +4D 中, C、 D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9:22,若 2.6gA 与 B 完全反应,生成8.8gD,则在此反应中 B 与 D 的质量比为() A.4:9 B.8:1 C.10:11 D.31:44 4.关于化学方程式4P+5O 点燃2P O ,四位同学表达了如下图所示的四种说法,其中错误 2 2 5 反应物都是 各物质的质量比 单质 为4︰5︰2 的是() 5. 在化学反应2A+B 2=2AB 中,A与B2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现将6g A 和 8g B2充分反应,则生成AB 的质量是() A . 9g B. 11g C.12g D. 14g 6.在一密闭容器内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一种未知物W , 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所示,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物质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W 反应前质量 /g501123 反应后质量 /g24528x 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 的值应为0 B .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C.物质 W 只含碳和氢两种元素 D .物质 W 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7.下列关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应符合客观事实 B. 只要不是在常温、常压下发生的反应,均要注明条件 C.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D. 生成物中的气体一定要用“↑”标注 8.下列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解释,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固体剩余物的质量减小,是因为放出了氧气 B.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是因为蜡烛受热形成了石蜡蒸气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增大,是因为生成物中含有氧的质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

第六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教学计划(初稿) 第一实验小学尤欢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在生活中,有些学生对分数有一点了解,但不是很明确,也不太系统。其次,对于学生分数的基础知识“平均分”和“整体”在以往的学习中已有较好的认识。 2、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有的困难 对“整体”的认识; 分母和分子的位置及表示的含义; 在描述时容易丢掉“平均分”和是“谁”的几分之几。 3、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及我的设想: 学生对全新、感性的内容很感兴趣,乐意采取讨论、协作等学习方式。根据学生以上的实际情况,由学生熟悉的“平均分”入手,在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揭示得到分数的第一个必要条件。问题设计时注意问题的坡度和开放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这也便于老师了解不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动手操作的机会、展示的机会,这样既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4、能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进行交流。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2、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难点: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五、单元评价要点 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结合具体操作,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六、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9 节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4.3《牛顿第二定律》课时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高一物理必修一4.3《牛顿第二定律》课时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关于牛顿第二定律,正确的说法是( ) A.合外力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加速度成正比 B.加速度的方向不一定与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C.加速度跟物体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相同D.由于加速度跟合外力成正比,整块砖自由下落时加速度一定是半块砖自由下落时加速度的2倍 2、小明同学在水平面上用水平恒力推动木箱做与加速直线运动。小明在思考,怎么样才能使木前的加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 A.将水平推力增大到原来的2倍 B.将阻力减少到原来的 C.将物体的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 D.将物体的推力和阻力都增大到原来2倍 3、如图所示,从某一高处自由下落的小球,落至弹簧上端并将弹簧压缩到最短.问小球被弹簧弹起直至离开弹簧的过程中,小球的速度和所受合力变化情况是() A. 合力变大,速度变大 B. 合力变小,速度变大 C. 合力先变小后变大,速度先变大后变小 D. 合力先变大后变小,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4、一物体质量为20kg,放在水平地面上,当用水平力F1=30N推它时,其加速度为1m/s2;当水平推力增为F2=45N时,其加速度为() A.1m/s2 B.1.5m/s2 C.2.5m/s2 D.3m/s2 5、某同学在粗糙水平地面上用水平力F向右推一木箱沿直线前进.已知推力大小是80N,物体的质量是20kg,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取g=10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受到地面的支持力是40N B. 物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是40N C. 物体沿地面将做匀速直线运 D. 物体将做加速度为a=4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6、为了节省能量,某商场安装了智能化的电动扶梯。无人乘行时,扶梯运转得很慢;有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5.1 质量守恒定律 同步练习

5.1 质量守恒定律 一、选择题 1.氢气燃烧生成水的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 A. 分子种类 B.原子种类 C.元素种类 D.物质总质量 2.10 g A和足量B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生成8 g C和4 g D,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为() A. 1∶1 B.2∶1 C.4∶1 D.5∶1 3.下列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水结冰后,质量保持不变 B.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加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减少 D.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固体质量减少 4.在点燃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和D,反应前后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 A. 该反应不满足质量守恒定律 B.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 C.该反应的类型是化合反应 D.反应前后分子不发生改变 5.盐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氯化钠。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图2 6.a g木炭在b g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A. 大于(a+b) g B.小于(a+b) g C.等于(a+b) g D.小于或等于(a+b) g

7.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3所示。则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图3 A. 丁一定是化合物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1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的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8.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4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图4 A.x的值是15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反应中甲和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4∶1 9. 把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6.4 3.2 4.0 2.8 反应后的质量/g 5.2 x7.2 2.8 A.x=2 B.d是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 C.c不是化合物 D.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10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反应,其中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质量变化如表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质量/g 10 16 0 0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北师版)人教版

分数的再认识(北师版) 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两盒铅笔(两盒中所装铅笔数不同)、12根小棒、实物投影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这个学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教材先安排了“拿铅笔”活动,使学生体会同样是“1/2”,铅笔的数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这是因为原有的铅笔总数有的相同,有的不同。然后,教材又安排了一个“说一说”的活动,联系“一本书的1/3”等实际情境展开交流,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画一画”是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形的1/4都是一个□,但这个图形的形状有可能不同。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了解起点。 1、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谁能说出几个你喜欢的分数? 2、这些分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说说各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3、你还知道分数的哪些知识? ●二、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 (一)拿一拿 1、出示两盒铅笔(两盒中所装铅笔数不同),问:谁能拿出盒中铅笔的? 2、你准备怎么拿?发现什么问题?都是,为什么拿的支数不一样? 3、每一个同学都拿出你所有铅笔的,比一比,说一说发现。 3、从刚才拿铅笔的活动中你明白了什么? 4、归纳提升: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二)想一想 1、把6支、9支、12支铅笔分别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支数可以怎样表示?(1/3或者2支、3支、4支) (三)说一说2 (三)画一画 “画一画”是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形的1/4都是一个□,但这个图形的形状有可能不同。 ●三、体会分子与分母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练习题经典好题

.-牛顿第二定律-练习题(经典好题)()

————————————————————————————————作者:————————————————————————————————日期:

4.3 牛顿第二定律 练习题(经典好题) 正交分解法1: 例. 1.如图5所示:三个共点力,F 1=5N ,F 2=10N ,F 3=15N , θ=60°,它们的合力的x 轴方向的分量F x 为 ________N ,y 轴方向的分量F y 为 N ,合力的大小为 N ,合力方向与x 轴正方向夹角为 。 12. (8分)如图6所示,θ=370,sin370=0.6,cos370=0.8。 箱子重G =200N ,箱子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μ=0.30。要匀速拉动箱子,拉力F 为多大? 2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在倾角为θ的粗糙斜面下匀速下滑,求物体与斜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 3.(6分)如图10所示,在倾角为α=37°的斜面上有一块竖直放置的档板,在档板和斜面之间放一个重力G=20N 的光滑球,把球的重力沿垂直于斜面和垂直于档板的方向分解为力F 1和F 2,求这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大小。 4.质量为m 的物体在恒力F 作用下,F 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θ,沿天花板向右做匀速运动,物体与顶板间动摩擦因数为μ,则物体受摩擦力大小为多少? : 5如图所示,物体的质量kg m 4.4=,用与竖直方向成?=37θ的斜向右上方的推力F 把该物 体压在竖直墙壁上,并使它沿墙壁在竖直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与墙壁间的动摩擦因 数5.0=μ,取重力加速度2/10s m g =,求推力F 的大小。(6.037sin =?,8.037cos =?) 6如图所示,重力为500N 的人通过跨过定滑轮的轻绳牵引重200N 的物体,当绳与水平面成60o 角时,物体静止,不计滑轮与绳的摩擦,求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和摩擦力。 θ 6

《分数的再认识》

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P63—6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课件,任意大小的圆一个。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拿铅笔”“说一说”“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交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加之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介入,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联系旧知,理解意义(5分钟) 师:(课件出示1/4)在三年级时我们就学习过分数,谁来读一读?1/4表示什么意思? 1/4还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分数,有把一个图形、一个物体看成整体“1”进行平均分,也有把多个图形、多个物体看成整体“1”。是的,像同学们所说的(板书: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看来,同学们对分数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可是,老师还是想检验大家一下,不知同学们是否愿意接受我的检验呢? 课件出示:笑笑说,她一次能吃一块蛋糕的3/4,你觉得她能做到时吗? 生1:有可能,是一个蛋糕。 生2:不可能,如果是一个大蛋糕呢。 师:同学们,他们两人说的都有道理,可为什么同样是蛋糕的3/4,结果却不一样呢?(整个蛋糕的大小不一样,一个是小蛋糕的3/4,一个大蛋糕的3/4,看来分数和它所对应的整体还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探究分数的奥秘。《分数的再认识》。(板书课题) 二、创设活动,深化理解 活动一:分一分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三盒水彩笔,谁能帮我拿出每盒水彩笔中1/2吗? (请三名学生到讲台前) 师:你们准备怎么拿呢? 生:我准备把全部水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动手拿,并将拿到的水笔展示给大家看) 师:现在请你大声的告诉大家你拿出这盒彩笔1/2是几枝? 师:你们听了有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水笔的1/2,拿出的枝数却不一样多呢? 师:大家都有这样的疑问吗?(问拿的同学,你们是不是数错啦?确认?) 师:奇怪啦,为什么都是拿出一盒彩笔的1/2,拿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师:有想法,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学生汇报) 师:同学都安静下来了,是都有自己的想法了吗?向大家你的想法。 生1:(这是这个小组的想法,你们小组的呢?)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一、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选择题 1.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 A.反应前后均为混合物 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①②⑤ D.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④⑤ 2.甲烷在一定量的氧气中燃烧.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甲烷氧气水二氧化碳X 反应前质量 3.211.2000 /g 反应后质量 007.2 4.4待测 /g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X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反应后X的质量为2.8g C.X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D.反应中甲烷与氧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4:7 3.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物质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211616 反应后的质量(g)18m611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m=1 D.反应后容器中Z与Y的质量比为1:6 4.某金属单质 X与非金属单质Y可发生反应:2X+Y=X2Y。某实验探究小组进行了两次实验,测得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X的用量/g Y的用量/g生成X2Y的质量/g

17.4 1.68.0 29.6 3.212.0 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 ( ) A.4:1 B.3:1 C.2:1 D.37:8 5.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未发生变化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l22HCl 6.图反映了某个化学反应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C.丙是反应物,甲和乙是生成物 D.t1时,丙的质量一定等于甲、乙的质量之和 7.在化学反应A+B2=2C中,已知20gA和足量B2充分反应后,生成30gC。已知B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A.20B.32C.48D.96 8.“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有机物.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该产物化学式是() A.CH4O B.CH2O2C.C2H6O D.C2H4O2 9.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练习题

二、牛顿第二定律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运动的速率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 B.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 C.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由静止到运动,二是由运动到静止 D. 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变,我们就说它的运动状态不变 2.关于运动和力,正确的说法是[ ] A .物体速度为零时,合外力一定为零 B. 物体作曲线运动,合外力一定是变力 C. 物体作直线运动,合外力一定是恒力 D. 物体作匀速运动,合外力一定为零 3.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受到一个方向不变,大小从某一数值逐渐变小的外力作用时,木块将作[ ] A. 匀减速运动 B. 匀加速运动 C. 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 D. 速度逐渐增大的变加速运动 4?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km ? a中,比例常数k的数值:

A ?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1 B. 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决定的 C. 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的 D. 在国际单位制中,k的数值一定等于1 5?如图1所示,一小球自空中自由落下,与正下方的直立轻质弹簧接触,直至速度为零的过程中,关于小球运动状态的下列几种描述中,正确的是[] A .接触后,小球作减速运动,加速度的绝对值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小,最后等于零 B. 接触后,小球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其速度先增加后减小直到为零 C. 接触后,速度为零的地方就是弹簧被压缩最大之处,加速度为零的地方也是弹簧被压缩最大之处 D. 接触后,小球速度最大的地方就是加速度等于零的地方 6.在水平地面上放有一三角形滑块,滑块斜面上有另一小滑块正沿斜面加速下滑, 若三角形滑块始终保持静止,如图2所示.则地面对三角形滑块[] A .有摩擦力作用,方向向右 B. 有摩擦力作用,方向向左 C. 没有摩擦力作用

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一)

分数的再认识(一)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第一课时《分数的再认识(一)》 【教材分析】《分数的再认识(一)》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已将“认识分数”设置了独立的教学单元,让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本节课对分数进行再认识(一),教材安排了“34 可以表示什么,举例说一说”、“已知一个图形的1 4 ,画出原图 形”、“圈一圈,与同伴交流”三个数学活动,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部分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完成分数意义的构建,即通过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到分数的相对性。为后续真分数、假分数、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知识的第一课时。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认识了整体不仅表示一个,也可以由多个事物组成,而整体的一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时隔一年,学生再次接触分数。 2、本课是分数意义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借助直观活动展开充分交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学生在以往数学学习中逐步积累的动手操作(如拼、摆、折、画等)、小组合作、交流倾听、归纳概括等活动经验,将在本课学习中进一步得到提升。 3、化抽象为直观——“数型结合”这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充分体验,这也是本节课学生将用到的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经历概括分数意义的过程。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在具体的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难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体会分数意义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数的本质是表示多少,分数也不例外,必须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教具与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张作业纸、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一、复习铺垫,引入概念。 1、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师:既然是分数的再认识,我们并不陌生,在三年级时,我们就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我们就通过下面几道题回顾一下三年级有关分数的知识。(师板演课题) 2、复习铺垫,引入概念 (出示课件一)提问:会用一个分数表示下面涂色部分?生答 师:你说得真完整。同时板演:整体、平均分、部分。生继续答题。 师:仔细观察,涂色部分都用同一个分数1/4, 表示,但有什么不同? 生答:整体不同。 小结:看来表示同一个分数的意义,可以有三种不同情形,整体是一个图形,一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5.1质量守恒定律 同步测试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5.1质量守恒定律同步测 试 一、单选题 1.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 原子种类 B. 原子的数目 C. 分子的种类 D. 元素的种类 2.关于化学方程式2H2O2H2↑+O2↑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水等于氢气和氧气 B. 每2份质量的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和1份质量的氧气 C. 2个水分子生成2个氢气和1个氧气 D. 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3.实验室制取X的反应原理:MnO2+4HCl MnCl2+X↑+2H2O。则X的化学式为() A. O2 B. H2 C. ClO2 D. Cl2 4.燃煤发电厂利用反应2SO2+2CaCO3+X=2CaSO4+2CO2来减少SO2的排放,其中X的化学式为() A. O2 B. CO C. CO2 D. H2 5.在化学反应A+B=C中,1.5gA与足量的B充分反应后生成9.5gC,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A. 3g B. 9.5g C. 8g D. 4g 6.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某氧化物RO2列为A级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它在食品保鲜、饮用水消毒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R与O的质量比为71:64,RO2的化学式为() A. CO2 B. ClO2 C. SO2 D. NO2 7.一定质量的化合物与4.8 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只生成4.4 g二氧化碳和2.7g水。下列对该化合物元素组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 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B. 只含有碳、氧两种元素 C. 只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 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8.已知2A+3B = C+3D,用足量的A和49 g B恰好完全反应,其生成57 g C和1g D,若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 16 B. 27 C. 44 D. 56 9.在A+B═C+2D的反应中,9.8gA和8gB恰好安全反应生成14.2gC,同时得到D的质量是() A. 1.8g B. 3.6g C. 7.2g D. 14.4g 10.法国化学家库尔特瓦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海藻灰溶液(主要成分为Nal)与浓硫酸混合时产生一种美丽的紫色蒸气,从而发现了碘(I)元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8NaI+5H2SO4(浓)═ 4I2+4X+H2S↑+4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X的化学式为() A. Na2S B. Na2SO3 C. NaOH D. Na2SO4 11.已知反应3A+2B = 2C+D中,A、B两物质完全反应时,消耗的质量之比为3 :4。若生成C和D共140g,则反应消耗A的质量为() A. 60g B. 80g C. 90g D. 120g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实录

《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实录 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我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的产生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安排“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等各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而为学习两个量的倍比关系奠定基础,随之,分数从真分数扩展到假分数、带分数。更为分数的系统学习埋下伏笔。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 学生状况分析:我校地处市郊,学生的生活经验较为丰富,有极强的求知欲,整体素质较高,基础知识扎实,思维较活跃,已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学习习惯良好。在三年级时,学生对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其意义就有了初步了解,但对知识的生成、联系及延伸缺乏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零”起点,不能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完全置之不理,要尊重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要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猜想,大胆放手,加强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加强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的读、写,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并能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数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引入新课。 问: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一分为二、七上八下、百里挑一(各猜一个数) (师板书这些数)这些都是什么数?你能举例说说它们的意义吗? (设计意图:利用有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全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有效复习已有的知识,了解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掌握程度,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起点。) 引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拿一拿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中考化学专项训练:质量守恒定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1)

中考化学专项训练:质量守恒定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一、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选择题 1.合成尿素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X 一定条件 CO(NH2)2+H2O,X的化学式为() A.NH3B.N2H4C.HNO3D.NH3?H2O 2.氯气是一种有毒的气体,实验室制取氯气时,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尾气,其反应原理为Cl2 + 2NaOH = X + NaClO + H2O, 则X 的化学式为 A.H2B.NaCl C.HCl D.HClO 3.科技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B.反应前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 C.生成物的化学式可用 C2H2O 表示D.参加反应的两物质的质量比为 1:1 4.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见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物质的质量(g)83254 反应后物质的质量(g)16X524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甲、丁两物质反应前后质量变化之比为2:5 D.X值为28 5.物质X、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X+2Na0H2Y+Cu(OH)2↓,则() A.X一定是Cu(N03)2 B.X的式量比Y大 C.Y中阴离子的化合价为-2 D.该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6.如图所示:3个甲分子与1个乙分子反应生成两个丙分子.根据图示所得信息正确的是() A.物质甲的化学式为H6 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化学反应中,分子是最小的微粒 D.该图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7.40%的甲醛(CH2O)溶液被称为福尔马林。工业上可用甲醇(CH2O)氧化得到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参加反应的A与B的分子个数比为2:1 B.生成C与D的质量比为15:18 C.40%的C溶液能使蛋白质凝固变性 D.其中A、C、D属于化合物 8.托盘天平两边放两个等质量的烧杯、内装浓度和质量都相同的稀盐酸,若左杯中投入一块生石灰,向右边杯中投入一块石灰石,且两块固体质量相等,则反应后天平的指针将() A.偏向左边 B.偏向右边 C.仍指零处 D.无法确定 9.“神舟七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将航天员呼出的CO2转化为O2,而NiFe2O4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发生变化。该过程中NiFe2O4是() A.生成物B.反应物C.催化剂D.氧化剂 10.在不同时刻,某反应中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质量如下表。已知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丁的 2 倍。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甲的质量/g乙的质量/g丙的质量/g丁的质量/g 反应前6410116 t 时刻48a未测未测 反应后054b0 A.乙和丙为生成物 B.a 等于 21 C.b 等于 37 D.该反应方程式中甲与丁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1:2 11.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3个硝酸根离子:3NO3-B.2个铝原子:Al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