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资料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资料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资料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资料

(一)概述--

1.环境规划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

1.1环境规划的含义

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管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作出的具体规定,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

2.三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时间、地点

2.1.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了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人类环境宣言)

2.2.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2.3.2002年6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在约翰内斯堡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的后续

4.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

4.1.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

4.2.搞好地区内工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4.3.合理布局污染工业体系,形成“工业生产链

4.4.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4.5.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5.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政策,采取综合环境工程措施以保证规划区域内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5.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

5.1. 现代系统管理的“五要素论”

对于环境规划和管理,其研究对象也应包括人、物、资金、信息和时空等5个方面:(1)人是第一个主要对象。

(2)物也是重要研究对象。

(3)资金是系统赖以实现其目标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规划与管理的研究对象。

(4)信息是系统的“神经”,信息也是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对象。

(5)任何管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时空特性日益突出,则时空条件亦应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5.2.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三个方面

(1)个人个人行为是环境规划和管理的主要对象之一。

(2)企业企业行为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又一重要对象。

(3)政府作为社会行为主体的政府,其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是复杂的、深刻的。

6.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关系

(1)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

(2)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

环境规划是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环境规划与管理目标具有目标一致性。

(3)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4)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1环境管理学理论(三个阶段、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学说特点)

1.1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纵观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全部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3

个阶段:

1.1.1第一阶段为古典的管理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到1930年之间,以泰勒

(Frederick W.Taylor)与法约尔(Henri Fayol)等人的思想为代表。其特点是以

数学分析为基本方法,以电子计算机处理为基本手段,以最优化设计与选择为

基本前提,保证人力资源和其它物力资源的合理使用,从而保证管理目标的实

现。

1.1.2第二阶段为中期的管理思想,产生于1930年到1945年之间,以梅奥(Elton

Mayo)与巴纳德(Chester I.Barnard)等人的思想为代表。梅奥的代表作品《工

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它是针对泰罗理论的致命弱点——忽视人的因素而产生的。

也可称之为“管人说”。巴纳德的理论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用社会的系统的观点

来分析管理,这是他的独到之处,后人把他的主要观点归纳起来称为社会系统学

派。

1.1.3第三阶段为现代管理思想,产生于1945年以后。这一时期管理领域非常

活跃,出现了一系列管理学派,每一学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伍德沃德的代表

作为《工业组织:理论和实践》。权变理论认为,环境的复杂性给有效的管理带来困难,从而以前各种管理理论所适用的范围就十分有限,例外的情况越来越多。

所以说,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和方法适用于所有情况。因此,管理方式或方法也应该随着情况的不同而改变。为了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然后把组织的情况进行分类,建立模式,据此选择适当的管理方法。

2.环境管理的二重性

2.1. 管理的自然属性

2.1.1管理的自然属性表明,管理之所以必要,是由劳动的社会化和生产力

展水平所决定的。管理是分工协作的共同劳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管理的自然属性就是管理的技术性,技术性是管理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管理是生产力的要素之一,不进行有效的管理,生产就无法顺利地进行,更谈

不上发展。

2.2管理的社会属性

2.2.1管理的社会属性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性质紧密相关的。因为管理

是一种社会活动,管理必须且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因而也必然采取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来执行管理的职能。管理学中的组织目标、组织道德、领导作风、激励方式、管理理念、人际关系、群体价值观、组织文化等等,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属于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范畴。

3.系统工程理论的三维结构体系(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

3.1三维结构体系(A.D.Hall):

3.1.1时间维:――按时间序列的工作步骤:规划、方案、研制、生产、安装、

运行、更新

3.1.2逻辑维:――按思维过程划分:上述每个阶段均应按此思维过程进行

3.1.3知识维:――横向综合各种知识,用于时间维7个步骤、逻辑维7个过

(三)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数学基础

1.数据特征

1.1位置特征数、离散特征数、分布形态特征数,适用场合

1.1.1位置特征数:表示数据集中趋势或刻画频数分布图中心位置的特征数;(算

数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1.1.2离散特征数:用来描述数据分散程度;(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

1.1.3分布形态特征数:刻划了根据所获数据绘制的分布曲线图的形态。()

2.异常数据的判别方法

2.1目前人们对异常数据的判别与剔除主要采用物理判别法和统计判别法两种方

法。

2.2物理判别法就是根据人们对客观事物已有的认识,判别由于外界干扰、人为

误差等原因造成实测数据偏离正常结果,在实验过程中随时判断,随时剔除。

2.3统计判别法是给定一个置信概率,并确定一个置信限,凡超过此限的误差,

就认为它不属于随机误差范围,将其视为异常数据剔除。

2.4剔除异常数据实质上是区别异常数据由偶然误差还是系统误差造成的问题。

2.5若是人为因素的偶然误差就应剔除,如果没有足够的理由证实是偶然过失造成的时候,应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采用一定的检验方法来决定取舍。

3.正确、准确、精密的区别

3.1正确度指测量值与其“真值”的接近程度。 对于一组数据来说,精密度高并不意味着正确度也高;反之,精密度不好,但当测量次数相当多时,有时也会得到好的正确度 3.2准确度指被测对象测量值之间的一致程度以及与其“真值”的接近程度。

4.线性规划的解法

4.1在环境规划管理中,线性规划常常用来解决两类优化问题:一是如何优化资源配置使产值最大或利润最高,二是如何统筹安排以便消耗最少的资源或排放最少的污染物。

4.图解法、代数法、单体法 4.1图解法

凡是给定的公式或数据可以直接描述成一条直线,或经过一定处理后可以转化为直线时,常常采用图解法估计参数。作图时,将自变量x 和因变量y 标注在直角坐标系中,确定每一个数据点位,把所有的点位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直线,其数学表达式为:

Y=b + ax (4-21) 式中:a 是直线的斜率,b 是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 4.2代数法

根据长时期的实际经验,人们提出了许多经验公式来估计数学模型中的相关参数。应注意的是,使用经验公式要求该系统条件与建立经验公式的条件一致或相近,否则就会出现很大偏差。

4.3单体法

此法适用于自变量xi (i =1,2,…n )与因变量y 呈一次线性关系的情况。线性回归分析有两个基本假设:一是所有的自变量的值xij (j =1,2,…m )均不存在误差,因变量的值含有测量误差;二是与各测量值拟合得最好的线性方程:y =a 1x 1+a 2x 2+…+aixi +…+…anxn +b

是能使各点到直线的竖向偏差的平方和 最小的直线。根据极值

存在的条件,分别对Z 做ai 、b 的一阶偏导,使:

由此可以求得偏差平方和Z 最小时的参数值ai (i =1,2,…n )、b

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综合分析方法

1.环境目标制定要求 1.1确定环境目标的原则

确定环境目标必须以规划区环境特征、性质和功能为基础,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依据,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基本要求、现有技术经济条件,

=??=??b

Z a Z i [

]

21

221112)(∑∑

==++++++-'==m

j nj n ij i j j j m j j b x a x a x a x a y d Z

并可以时空分解和量化。

1.2环境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经过调查、分析和预测,确定出环境目标后,还要对目标进行可达性分析,并及时反馈回来对目标进行修改完善,以使目标准确可行。通常包括环境保护投资分析、技术力量分析、污染负荷削减能力分析和其它分析等。

2.环境现状调查方法

2. 1. 收集资料法

应用范围广、收效大,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环境现状调查时,应首先通过此方法获得现有的各种有关资料,但此方法只能获得第二手资料,而且往往不全面,不能完全符合要求,需要其它方法补充。

2.2 现场调查法

可以针对使用者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以弥补收集资料法的不足。这种方法工作量大,需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有时还可能受季节、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

2.3. 遥感的方法

可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可以弄清人类无法到达地区的地表环境情况,如一些大面积的森林、草原、荒漠、海洋等。此方法不十分准确,不宜用于微观环境状况的调查,一般只用于辅助性调查。在环境现状调查中,使用此方法时,绝大多数情况不使用直接飞行拍摄的办法,只判读和分析已有的航空或卫星相片。

3.功能区划分的目的-合理布局、确定具体的环境目标、便于目标的管理和执行

?总量控制的类型-容量、行业、目标

?环境质量评价分类

–单环境要素评价、单要素综合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环境信息系统的类型

–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环境决策支持系统

环境规划和管理的基本内容?环境承载力指标-资源供给指标、污染物容纳指标、污染物容纳指标

?环境预测的内容

(1)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预测;

(2)污染产生与排放量预测;

(3)环境质量预测;

(4)生态环境预测;

(5)环境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预测。

?环境统计的调查方法

–定期普查、抽样调查、科学估算、专项调查、

?环境统计的内容

–自然环境、特殊环境、与环境有关的生活条件、背景材料、改善环境条件的办法

?社会发展预测重点

社会发展预测重点是人口预测,其他要素因时因地确定。经济发展预测要注意

经济社会与环境各系统之间和系统内部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重点是能源消

耗预测、国民生产总值预测、工业总产值预测,同时对经济布局与结构、交通

和其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作必要的预测与分析。经济发展预测要注重选用社会

和经济部门(特别是计划部门)的资料和结论。

流域水环境规划与管理

?流域水环境规划的内容

– 1. 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各种标准,提出水体功能区划和水质控制指标。

–一个水域往往需要满足多种用水需求。对每一种用途,国家都有相应的管理法规和水质标准。根据河段的位置、水质与水文状况、用水需求、输

送与处理费用等,确定不同河段的功能,选择表征水质状况的水质指标,如

地表水的水温、pH、溶解氧浓度、COD、BOD等。

– 2. 确定水质超标河段和主要污染物

– 3. 确定各河段主要污染物的环境容量

–根据河水水质监测结果,采用恰当的分析、评价方法,判断各河段水质是否能满足目标要求,确定超标的河段和主要污染物。

– 4. 确定各排污口的允许排污量

–根据污染源所在位置、排污种类、排污量、排污方式和污染物的扩散规律等信息,并考虑河段相关区域的发展规划,将确定的河段内可接纳的污

染物总量,分配给每个排污口。

– 5. 预测污染治理费用,提出最佳规划方案

?水环境功能分区的原则

(1)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优先保护;

(2)不得降低现状使用功能;

(2)优质水优用及低质水低用;

(4)统筹考虑专业用水标准要求;

(5)上下游、区域间互相兼顾,适当考虑潜在功能要求;合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和环

境容量;

(6)与工业合理布局相结合;

(7)实用可行,便于管理等。

3. 环境审计的内容

符合性审计、环境保护管理系统审计、过渡审计、有害物质的处理存放及清

理的审计、污染预防审计

区域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

?能流分析

–基础

能流分析的基础是能流网络图

–基本内容-能流过程分析、能流平衡分析、能流过程优化分析

?大气污染的特点

中国的大气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二氧化硫和烟尘是主要污染物,这同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与技术落后密切相关。

所以应特别注意分析煤的集中转换过程,其中包括煤一电,煤一热,煤一焦、煤气,煤一型煤等过程,其转换的总量、效率、比例关系反映了城市能源需给技术的总体水平,其发展潜力也是环境宏观规划的基础。

?大气环境综合措施

1.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具体…)

(一)采取合理的能源政策

–使用新能源

–改变现有燃料构成

–改变煤的燃烧方式

(二)集中供热

(三)采用有效的治理技术

(四)实施清洁生产

(五)控制移动源的排放

2.合理利用大气环境容量

3.加强绿化

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原则

?1.综合保护的原则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保护的原则。

? 2 连续保护的原则

?土地利用是一种承前启后的连续的社会行为,土地利用现状是过去土地利用历史积累的结果,今天的土地利用方式必将对明天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土地资源保护也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土地利用的连续性,要求土地资源保护必须具有前瞻性,必须跟上土地利用的发展步伐,防范土地破坏于未然,走连续保护的道路。

生态环境规划和管理

因素叠加法的基本步骤

(1)根据规划目标,列出各种发展方案和措施,确定规划方案及措施与环境因子的关

系表,建立关系矩阵;

(2)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按一定的评价准则进行各因子对规划目标的适宜性评价和

分级;

(3)用不同的颜色将各因素对特定规划方案的适宜性绘制在地图上,形成单因素生态

适宜评价图;

(4)将各单一因素适宜性图叠加得到综合适宜性图;

(5)由综合适宜性图上色调的深浅表示特定规划方案的适宜性等级,并由此制定规划

方案。

区域环境管理

?城市环境特征

1.人是城市环境系统的主体。

2.城市环境中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不独立和不完全的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改变了原来自然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含义

两方面含义

1.企业作为管理的主体对企业内部自身进行管理

2.企业作为管理的对象而被其他管理主体如政府职能部门所管理

3.做到了前一方面的要求,才可能符合后—方面的要求;只有有明确的后一

种要求,才能对前一方面的工作加以推动

?环境管理体系的五大要素及要求

1.1环境方针――阐述组织的环境工作宗旨和原则,为制定环境目标、指标和

措施提供依据。

1.2规划(策划)――为实施环境方针而确定环境目标、指标、工作重点、行动

步骤、资源、措施和时间安排。

1.3实施和运行――执行环境计划,使环境管理体系正常运行。

1.4检查和纠正措施――检查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纠正。

1.5管理评审――依据对环境管理系统审核的结果以及不断变化的形势,提出

方针、目标和程序变动的要求,以求不断完善及保持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适

应性。

?开发区环境规划的具体原则

2.1总原则: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的统一。

2.1.1.坚持环境规划优先原则。

2.1.2坚持环境管理工作与科技进步、经济结构调整、强化企业内部科学化管理相结

合的原则。

2.1.3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题1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2.环境功能区划——是指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的划分。3.总量控制规划——是指以某一区域或流域为对象,将污染物排放量限制在区域或流域环境容量以内的方法。 4.水环境规划: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5.耗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水环境所能容纳的耗氧有机物的最大容许量。该容量即通常所说的水环境容量。 7.大气环境质量预测:为了了解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活动对大气环境带来的影响,以便采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措施。8.社区:指居住在某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共同实现多元目标的人所构成的群体。9.环境预测: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在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的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10.环境规划指标:是直接反映环境现象以及相关的事物,并用来描述环境规划内容的总体数量和质量的特征值。 11.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12.规划协调型预测:指通过一定手段,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所能达到的环境状况。13.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14.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15.总量控制:就是依据某一区域的环境容量确定该区域内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再按照一定原则分配给区域内的各个污染源,同时制定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保证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区域容许排放总量。16.土地资源:能满足或即将满足人类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利用的土地。 17.固体废弃物: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18.土地开发:指人类采取积极的手段,扩大土地的有效利用或提高土地利用深度,以满足对土地不断增加的需求。 19.水污染控制系统:是由污染物的产生、输送、处理到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所组成的系统。 20.集中供热:就是将分散的锅炉以及可以利用的燃烧装置集中起来,代替分散的状态。 21.环境规划: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2.社区环境评价:是对一个社区的描述和社区自我评价,它的评价内容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指标的评价。23.水环境承载力: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 24.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并能满足当代人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25. 环境现状评价:根据环境监测资料对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作现状评价。 26.规划方案:为实现相同的规划目标,可以采用的、供比较和选择的方案的集合。27.推荐方案:指由规划编制部门建议实施的规划方案(经过方案的优化)。 28.结构化决策:决策问题结构良好,可用数学模型刻画。 29.循环经济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31.集聚规模经济:指产出和平均投人随经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资料张承中版课后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试卷(江西理工大学)环境规划: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大气、水、土地、动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值,就环境污染而言,污染物存在的数量超过最大容纳量,这一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 末端控制:是指在生产过程的终端或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处理,以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总量。 水体的自净过程:排入水体后,一方面对水体产生污染,另一方面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 工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组织管理体制以及生产、消费、调控行为的动力学机制、控制论方法及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相互关系的系统科学。

简答题: 1.中国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综合整治与定量考核???? 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 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 2.环境统计的范围及其调查方法? 答:涉及人类赖以生产和生活的全部条件,包括影响生态平衡的诸因素及变化带来的后果。范围包括:植物动物大气水土地土壤和人类居住区。调查方法:定期普查抽样调查科学估算专项调查 3.地表水环境质量类别及其适应范围? 答: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环境规划管理重点

第一章 1.什么是环境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2. 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 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实质上是一种为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的盲目和主观随意性所采取的科学决策活动。 5.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环境规划的内容 (1)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规划的原则和程序、环境目标和指标体系、环境评价和预测、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和比较以及环境规划的实施。 (2)流域水环境规划:包括水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保护目标、水环境质量目标、流域水环境控制规划等。

(3)城市环境规划:包括城市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城市水环境规划、固体废物规划管理、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等。 (4)生态环境规划:包括城市生态规划、生态产业园规划、生态规划方法等。 2 环境管理的内容 (1)环境管理模式:包括末端控制为基础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污染预防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模式和污染预防模式实施过程的环境规划管理等。(2 )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组织与其环境绩效、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等。 (3)产品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产品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产品环境标志等。 (4)活动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建设项目、城市环境、农村环境、海洋环境、开发区环境等不同类型的环境管理以及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 第二章 1.简述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1.实行持续发展战略。 2.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3.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城市“四害”。 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 5.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6.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7.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环境规划与管理张承中版课后答案

§1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1 P.19 1什么是环境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 答: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 环境管理的内涵是规范和限制人类的观念和行为。 2 P.19 2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 答: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管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作出的具体规定,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环境规划的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和主观随意性的科 学决策活动。 3 P.19 3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答: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 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 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4 P.19 8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答: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应该是: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文化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只有转变了过去那种视环境为征服对象的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环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环境文化的建设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项长期的根本的任务。人类的社会行为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这三种行为都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调整人类社会行为,提倡环境友好型行为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5 P.19 10说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并归纳本书的基本框架。 答:1 环境规划的内容 (1)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规划的原则和程序、环境目标和指标体系、环境 评价和预测、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和比较以及环境规划的实施。 (2)流域水环境规划:包括水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保护目标、水环境 质量目标、流域水环境控制规划等。 (3)城市环境规划:包括城市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城市水环境规划、固体废物规划管理、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等。 (4)生态环境规划:包括城市生态规划、生态产业园规划、生态规划方法等。 2 环境管理的内容 (1)环境管理模式:包括末端控制为基础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污染预防为基础的环 境管理模式和污染预防模式实施过程的环境规划管理等。 (2)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组织与其环境绩效、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 体系等。 (3)产品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产品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产品环境标志等。 (4)活动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建设项目、城市环境、农村环境、海洋环境、开发区 环境等不同类型的环境管理以及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 3 本书基本框架:环境规划与管理共分为三篇。 第一篇:环境规划与管理基础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题

1.第一个路标: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2.1983年12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同步发展方针。 3.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4.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立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5.我国的环境管理基本政策归纳为三大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污染者付费”政策,“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6.“三同时”制度系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7.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被认为是八项环境管理的龙头制度。 8.法约尔一般管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他的提出的管理职能包括哪几方面? 提出管理的14原则:1.劳动分工2.权利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合理的酬报8.适当的集权和分权9.跳板原则10.秩序11.公平12保持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人员的团结。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职能 9.管理的二重性:既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1.按控制活动的性质划分为防治性控制和更正性控制 2.根据控制点位于整个活动过程中的位置分为预先、过程、事后控制 3.根据实施控制的来源分正式组织、群体、自我控制 4.根据控制信息的性质分反馈、前馈控制 5.根据控制所采用的手段分直接、间接控制。 12控制原则 1.控制所涉及的范围是十分广泛。从总体上看,它既包括对人的控制,也包括对物的控制,这就增加了控制的复杂。 2.为了进行有效的控制,要遵循以下原则1.公众参与原则2.系统控制原则 3.一致与比较原则 4.预防性原则 5.例外与重点原则 6.灵活性原则 7.经济合理原则 8.反馈原则

《环境规划与管理》试题

切勿让任何老师知道 《环境规划与管理》试题 一、不定向选择题 1、环境规划的基本原理就是使得在保证环境目标(环境质量)或不超过环境容量的前提下,( D )。P8或者P3 A、环境效益达到最大 B、社会效益达到最大 C、环境污染降到最低 D、使得所有的效益与损失的总与为最大 2、环境规划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关系最密切的有( ABCD )。P4 A、人口与经济部分 B、生产力的布局与产业结构 C、因经济发展产生的污染 D、国民经济能够给环境保护提供多少资金 3、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环境规划的相互关联主要有( ABD )。P6 A、城市人口与经济 B、城市的生产力与布局 C、城市规模 D、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4、限期治理的对象主要包括( BD )。百度 A、“十五小”企业 B、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排污单位 C、没有按时缴纳排污费的企业 D、在特别保护区域内的工业生产设施超标排放污染物的单位 5、环境规划的作用就是( ABCD )。P3 A、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 B、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 C、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D、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6、下列那一种废物最有可能为危险废物( C )。 A、生活垃圾 B、包装垃圾 C、电镀污泥 D、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污泥 7、环境规划的特征有( ABCD )。P6~7 A、区域性 B、动态性 C、政策性强 D、信息密集 8、环境规划的原则有( ABCD )。P9~10 A、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原则 B、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C、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D、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 9、按照环境要素,环境规划可以划分为( ABD )。P12

环境规划与管理张承中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大气、水、土地、动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值,就环境污染而言,污染物存在的数量超过最大容纳量,这一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 末端控制:是指在生产过程的终端或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处理,以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总量。 面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 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

工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组织管理体制以及生产、消费、调控行为的动力学机制、控制论方法及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相互关系的系统科学。 简答题: 1.中国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综合整治与定量考核 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 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 2.环境统计的范围及其调查方法? 答:涉及人类赖以生产和生活的全部条件,包括影响生态平衡的诸因素及变化带来的后果。范围包括:植物动物大气水土地土壤和人类居住区。调查方法:定期普查抽样调查科学估算专项调查 3.地表水环境质量类别及其适应范围? 答: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4527环境规划与管理学复习资料

04527环境规划学 复习重点:第一到第六章及第八章——环境规划的理论、内容、技术与方法及应用。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是非或判断题,简答题,单选题,论述题,计算题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市场价格法:直接根据物品或服务的价格,利用因环境质量变化引起的产量和利润的变化来计量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效益或经济损失。2.机会成本法:是指把一定的资源用在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对其他产品生产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效益。 3.防护费用法:环境资源破坏时带来的经济损失,可以通过为防护该环境资源不受破坏所支付的费用来推断。 4.水环境规划: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 5.耗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水环境所能容纳的耗氧有机物的最大容许量。该容量即通常所说的水环境容量。 6.空间结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组织优化的科学。 7.大气环境质量预测:为了了解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活动对大气环境带来的影响,以便采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措施。 8.社区:指居住在某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共同实现多元目标的人所构成的群体。 9.环境预测: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在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10.环境规划指标:是直接反映环境现象以及相关的事物,并用来描述环境规划内容的总体数量 和质量的特征值。 11.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 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 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12.规划协调型预测:指通过一定手段,使环境 与经济协调发展所能达到的环境状况。 13.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 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 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14.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 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 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15.总量控制:就是依据某一区域的环境容量确 定该区域内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再按照一定原 则分配给区域内的各个污染源,同时制定出一系 列政策和措施,以保证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不 超过区域容许排放总量。 16.土地资源:能满足或即将满足人类当前和可 预见的将来利用需要的土地。 17.固体废弃物: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 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 质。 18.土地开发:指人类采取积极的手段,扩大土 地的有效利用或提高土地利用深度,以满足对土 地不断增加的需求。 19.水污染控制系统:是由污染物的产生、输送、 处理到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 所组成的系统。 20.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 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 异,对区域进行的合理划分。 21.集中供热:就是将分散的锅炉以及可以利用 的燃烧装置集中起来,代替分散的状态。 22.清洁生产: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 的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便增加生 态效益及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 23.浓度控制:是对人为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 物浓度所作的限量规定,以达到控制污染源排放 量之目的。 24.环境规划: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 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 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 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5.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 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26.社区环境评价:是对一个社区的描述和社区 自我评价,它的评价内容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社 会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指标的评价。 27.土地退化:指由于某些构成土地的自然要素 性状发生了不利于维持原有生产能力的变化,从 而引起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持续下降甚至消失。 28.城市生活垃圾:指城市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 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 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29.水环境承载力: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 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 能力。 30.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 境承载力的,并能满足当代人又不损害子孙后代 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 (1)探索阶段 (2)研究阶段 1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要点的整理

一概念: 1. 环境管理的概念及基本任务? 概念: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是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也就是说,环境管理是人类有意识的自我约束,这种约束通过行政、经济、法律、教育、科技等手段来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2. 清洁生产: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3 循环经济及三大原则一词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保护上表现为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并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三大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4.水环境容量及分类(P195):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 1 )按水环境分类:自然水环境容量,管理水环境容量,(2)按污染物质分类:好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分类,有毒有机物,重金属 5 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一经济一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 安排 6 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 7 环境承载力: 是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8 环境目标 :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做的规定 9 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 :是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汇编和评价。 10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清单分析是对产品,工艺或活动在整个生命周期阶段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向环境的排放进行数据量化分析。 二. 简答题 1 人类认识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三个路标: 1972 联合过人类环境问题: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问题;2002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2 环境保护的32 字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3 我国环境个管理的基本政策: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污染者付费政策. 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4 中国国家级环境法体系主要包括下列几个组成部分: 1. 宪法中关于保护环境资源的规定2. 环境保护基本法,我国 的环境保护基本方法是1989年12月26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我国环境保护法》。 3.环境资源单行法环境资源单行法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环境要素或者特定的环境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专门性法律法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立法构成:土地利用规划法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自然保护法 4 环境标准我国的环境标准由三类两级组成,即在类别上包括国家级和地方级(实际上为省级)二级;在类别上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基础标准及方法标准和其他标准五类。 5 其他部门法律中有关环境保护资源环境的法律规范在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劳动法等部门民法中也有一些有关保护环境资源的法律规范。 6 国际条约、国际公约 5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类型和确定的原则 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 环境质量指标:主要表征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和生活环境的质量状况,一般以环境质量标准为基本衡量尺度;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性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三类。 6 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有哪些?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可分为老三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新五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一共是八项制度。 7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类型和确定的原则 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 环境质量指标:(主要表征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和生活环境的质量状况,一般以环境质量标准为基本衡量尺度);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性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三类。 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原则:整体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适应性原则选择性原则 8生态规划的主要任务:①根据生态适宜度,制定区域经济战略方针,确定相宜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布局,以避免因土地利用不适宜和布局不合理而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②根据土地承载力或环境容量的评价结果,搞好区域生态区划、人口适宜容量、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和资源利用规划

环境规划与管理重点资料

名词解释 1、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2、环境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和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其编制是一个科学决策过程。 3、总量控制: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对某一区域或某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最终排入环境的数量的限制。 4、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丰富多样、层次不一的元素组成,形成极其复杂的结构,并能不断依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维持自身稳态运动。这是一个巨大的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 5、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了环境净化能力的量,是从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提出的,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6、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即环境系统具有依靠能流、物流和负熵流来维持自身的稳态,有限地抵抗人类系统的干扰并重新调整组织形式的能力。 7、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 8、环境指标体系: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环境因素构成的环境系统的整体反映。 9、环境规划指标体系:是指进行环境规划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时所必需的数据指标总体。 10、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11、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12、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况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13、水污染控制系统:是由污染物的产生、处理、传输以及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所组成的系统。 14、水资源系统:是以水为主体构成的一种特定的系统,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水资源工程单元和管理技术单元所组成的有机体。 15、水资源系统规划:是指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和原理,在某区域内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患的防治所制定的总体措施、计划与安排。 16、水环境功能区划:是水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是我国目前实施的水环境分级管理以及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的基础,是确定和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基本单元以及水质评价的基础。 17、水环境容量:是指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18、水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 19、大气环境规划:是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功能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 20、能流分析:是大气环境规划基本方法之一,其主要针对能源的输入、转换、分配、使用的全过程系统分析,以剖析大气污染物的产生、治理、排放规律,找出主要环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张承中主编 课后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 1. 什么是环境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 2. 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 3. 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4. 简述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主要成果及其历史功绩。 5. 简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的主要成果及其历史功绩。 6. 简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的召开背景及其主要成果。 7. 阅读全球《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并归纳其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 8. 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9. 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与手段。 10. 说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并归纳本书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1. 简述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并说明各项对策包含的主要内容。 2. 试分析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制度的相关关系。 3. 请在三类相关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环境经济政策)中选择一类,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汇总该类政策执行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已颁布的各项规定(列出汇总表)。 4. 说明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 5. 2000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审查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是该法的第二次修订,请比较该法二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发展动向。 6. 试比较1996年版《水污染防治法》与1984年版《水污染防治法》内容的变化,并分析我国水污染防治的发展动向。 7. 试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开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因和目的。 8. 简述八项环境管理制度的含义和相关规定。 9. 举例说明―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实施过程对污染严重城市所采取的补救措施。 10. 说明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方法,并按污染控制因子分类例表归纳常用环境标准目录。 第三章 1. 管理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定义? 2. 什么是管理的二重性特点?试采用管理二重性性质剖析我国环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管理思想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4. 法约尔一般管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他的提出的管理职能包括哪几方面?其后哈罗协?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对管理职能的分类又作了什么说明? 5. 简述现代管理不派中各种学派的管理思想的特点。 6. 简述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和控制职能的含义和作用。 7. 什么是目标管理?如何具体实施目标管理? 8. 什么是反馈控制?什么是前馈控制?试分析两种控制方式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实例。 9. 什么是环境容量?什么是环境承载力?试分析两者关系。 10. 简述工业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内涵。 11. 试解释下列环境经济学的概念: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公共物品、外部性理论、物质平衡理论、庇克税、科斯定理、排污权交易。 第四章 1. 计算下面数据的各种平均值、标准差、算术平均误差和级差。 2. 对某合金中铜的含量进行测定,不同的人员测定的数据为:56.91,57.13,57.21,57.36,57.41,58.49,58.56, 3. 有一组三因子数据:x1=(1, 3, 4, 5),x2=(0.2, 0.3, 0.4),x3=(32, 35, 36),试对它们进行标准化处理。 4. 某建筑材料预制厂生产a、b两种绿色环保产品,现有两种原料,第一种有72立方米,第二种56立方米,假设 5. 某城镇为防止附近河流富营养化,需消减其排放到河流中污水的含磷量。按环境标准,该城镇每年排磷总量 6. 已知下面一组数据,试用进行参数估计,并求中值误差。 第五章 1. 简述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第一节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含义 (一)环境管理的含义 1. 环境管理的提出 1972年,在《人类环境宣言》中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提出了环境管理的原则,包括指定适当的国家机关管理环境资源;应用科学和技术控制环境恶化和解决环境问题;开展环境教育和发展环境科学研究;确保各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效和有力的协调作用等。 1974年,在墨西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召开的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上形成了三点共识: (1)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 (2)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又不能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 (3)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 2. 环境管理的含义 ●1974年,美国学者G.H.休威尔编写的《环境管理》一书,指出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 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 影响。 ●1987年,多诺尔在《环境管理专业实践》中认为环境管理是一个桥梁专业,它致力于 系统方法发展信息协调技术在跨学科的基础上,根据定量和未来学的观点,处理人工 环境的问题。 ●库克(Cooke)等在其《环境管理中的地形学》(1990)中采用类似的定义,将环境管 理描述为人类利用土地、大气、植物和水的一系列活动。 ●1987年,刘天齐主编的《环境技术与管理工程概论》中对环境管理的含义作出了如下 论述:通过全面规划,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 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 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1992年赖斯对管理的定义:通过在有组织的群体里建立一个有利于人们发挥其成绩的 环境,以实现既定的目标。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要比较全面地理解环境管理的含义,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动用各种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 第三环境管理是跨学科领域的新兴综合学科。 第四环境管理和任何管理活动一样,也是一个动 态过程。 第五环境管理需要各国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 (二)环境规划的含义 1. 环境规划的提出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在《人类环境会议宣言》中明确指出“合理的计划是协调发展的需要和保护与改善环境的需要相一致的”,“人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须加以规划”、“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最大利益”,“必须委托适当的国家机关对国家的环境资源进行规划、管理或监督,以期提高环境质量”。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资料

城市环境规划:与城市整体发生关系的各种人文现象、自然现象的总和。内容:预测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确定功能分区及各区的环境保护目标值;提出切实可行的、实现环境目标值的污染防治方案。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对城市实行综合整治的成效、城市环境质量,制定量化指标进行考核,每年评定城市各项环境建设与环境管理的总体水平。这项制度是城市政府统一领导负总责,有关部门各尽其职、分工负责,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督的管理制度。1984年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大气环境规划的方法:等标污染负荷法:区域工业污染源,污染源及污染物位次。污染物排放量排序。 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自然属性表明,管理之所以必要,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的社会化所决定的。管理的社会属性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性质紧密相关的。关系:二重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管理的自然属性不可能孤立存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条件下发挥作用。而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否则管理的社会属性就会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另一方面,两者又是相互制约的,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与其适应。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环境保护项目标责任制:规定了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应对当地的环境质量负责,企业的领导人对笨单位污染防治负责,并确定他们在任期内环境保护的任务目标,列为政绩进行考核。是八项制度中的龙头制度 环境标准:制定国家和地方环境规划的主要依据,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法规制定与实施的重要基础与依据,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技术基础。五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和其他标准,两级国家级地方级 环境管理:通过全面规划,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要求,又不超出环境容许极限。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环境文化的建设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项长期的根本的任务。社会行为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政府行为是总的国家的管理行为,诸如政策、法律、法令、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等;市场行为是指各种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生产者个人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行为;公众行为则是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消费、休闲和旅游等方面的行为。调整人类社会行为,提倡环境友好型行为方式是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二版尚金城第一章总结

名词解释 1.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 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环境规划的目的 环境规划的目的就在于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减少污染,防治资源破坏,从而保护人类生存、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所依赖的基础——环境。 3.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 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4.环境规划的主要任务 就是解决和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其编制是一个科学决策过程。 5.宏观环境管理的定义 所谓宏观环境管理是指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手,新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透战略,政策、对兼租增施的行为总体,主要包店而强国家环境法制建设,加快环保机构改革,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定国的环楚保护方针、政策,制定国家的环保产业政策、行业政策和技术政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6.微观环境管理的定义 所谓微观开境管理是指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为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玉要包括区城环境规划管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区域境综合治理、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和加强指导与服务等内容。 简答题 1.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 答:(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4)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5)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促进环境目标的实现 2.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答:(1)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2)环境规划是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3)在现代环境管理中,规划管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4)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具有目标一致性(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预防、控制和减少污染,调控人类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组织并管理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限值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最终保证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3.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特征 反映在环境的要素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虽然各要素之间也

环境规划与管理试题

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环境管理: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们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鼓励人们改善环境质量;通过全面规划,综合决策,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达到既能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要求,又不超出环境容许极限的目的。 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 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并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它不以单一的环境要素为对象,而是以环境管理体系为对象,特别注重标准体系的完整性和符合性,即“体系”是否运行良好,组织是否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其行为是否与承诺一致,组织是否改善等。 环境功能规划:按照不同地区在环境机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考虑到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以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对区域进行的合理的空间划分,对不同小区域确定不同的环境保护目标,以便于分类施策。 环境管理手段、制度、技术保证有哪些? 答:手段:1)行政手段——根据国家行政法规所赋予的组织和指挥权力,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实施规划和管理。2)法律手段——是环境规划管理的一种强制性手段3)经济手段——是指利用价值规律,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在环境管理过程的杠杆作用。4)技术手段——指借助那些既能提高生产率,又能把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到最小限度的工艺技术以及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等来达到保护环境目标的手段。5)宣传教育手段——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手段。环境宣传既是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又是一种思想动员。6)科学技术手段 制度:1、(一)“三同时制度”2、排污收费制度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6、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8、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技术保证:1、环境管理中的环境监测2、环 境管理中的环境预测3、环境管理中的环境 审计4、环境管理中的环境标准5、环境管理 信息系统 (水、气、固废、噪声)环境规划的技术路 线? 答:水:以改善水环境质量和维护水生态平 衡为目标,在水污染现状与趋势分析的基础 上,结合水环境功能区划,计算水环境容量, 论证达到水质目标所需的社会经济成本,依 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经济可行 性,提出阶段性水质改善目标,合理确定规 划期间可实现的污染治理任务。 大气:社会经济环境调查→污染气象特征分 析→{功能区划、确定环境目标}→环境容 量计算与分配→环境质量模拟}→环境管理 措施→{大气环境质量模拟}→确定备选方 案} 固废:采取“目标—指标—项目—投资”四 位一体的技术路线。 噪声:在城市声环境质量和噪声污染现状与 趋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和声环境功能区划,提出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目标及实现目标所采取的噪声污染防治方案 我国(或某省)环境规划与管理存在哪些问 题? 答:我国环境规划中存在的问题:(1)环境 与经济协调发展型的规划仍然缺乏;(2)新 开发区环境规划方法有待完善和发展;(3) 环境规划的管理还没有完全走上法制的轨 道;(4)缺乏一支素质好、技术力量强的环 境规划队伍;(5)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 工作亟待加强;(6)作出的环境规划缺乏足 够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环境管理存在的问 题:(1)环境管理机构不健全。第一,由于 未明确规定有关环保部门的法律地位和独立 行使的职能;第二,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对 环境管理的分工不明确;第三,环境问题地 域空间整体性,不受行政辖区界线的限制。 (2)环境管理制度滞后。(3)环境管理成本 高,资金不足。部分环保制度所带来的巨额 监管与实施成本已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极大的 负担。(4)环境管理缺乏公众参与机制。(5) 环境管理法制不健全。虽然我国相继出台了 一系列环境管理方面法律、法规,但仍然存 在很多问题。 国外(美国、德国、日本、欧盟等)环境 管理与我国的异同点以及国外经验给我 们的借鉴? 答:相同点:环境管理任务与目的是一致 的,即基本任务是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 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目的是通过对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使人类社会的组 织形式、运行机制以至管理部门和生产部 门的决策、计划和个人的日常生活等各种 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并 以制度、法律、体制和观念的形式体现出 来,创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 式。 不同点:美国:环境管理的特点有:改革 行政决策方法和程序以实现国家环境保 护目标,在污染控制中将法律与技术控制 相结合,将行政管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德国:环境管理特点:分层次管理。其主 要特点是1、立法权责,2、政策法规实施, 3、环保投资, 4、环境规划 日本:环境管理特点:国家和社会对环境 问题普遍重视;广泛的持续不断的居民运 动;制定一整套保护环境的法律制度;制 定和执行防止公害计划;兴办公共福利事 业,进行综合环境治理;重视环境监测工 作;重视环境科学研究工作。 欧盟:环境管理的主要特点:通过制定共 同的环境保护政策来解决环境问题;注意 处理欧盟与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强调经 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借鉴:1、让省级政府分担更多的环境责 任;2、加强公众参与意识;3、不断的学 习先进的新的理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