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亚麻荠种植和利用的研究现状

亚麻荠种植和利用的研究现状

亚麻荠种植和利用的研究现状
亚麻荠种植和利用的研究现状

植物学通报 2004, 21 (3): 376 ̄382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亚麻荠种植和利用的研究现状

邓曙东 张青文①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北京 100094)

摘要 介绍了亚麻荠(Camelina sativa (L.) Crantz)的种植历史、栽培特性、种子成分、生物学特性、栽培措施、抗病虫害能力以及对其产物的应用。亚麻荠耐旱和抗病虫草能力强的特性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作为一种低投入的经济作物,亚麻荠的种植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亚麻荠,种植,产物利用

Planting and Utilization of Camelina sativa (L.) Crantz.

DENG Shu-Dong ZHANG Qing-Wen①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Chinese Agri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94)

Abstract This report of oil plant Camelina sativa (L.) Crantz reviews its planting history, biologicalcharacters, seed composition, cultivated methods, resistance to disease and insect, and productutilization. The plant has high ability to endure drought and to resist to disease, insect, and weed. Asa low-put economic crop, Camelina sativa has a extensive prospect for planting.

Key words Camelina sativa (L.) Crantz, Planting, Product utilization

亚麻荠(Camelina sativa (L.) Crantz)属于十字花科,亚麻荠属。该属约10种,我国有5种。亚麻荠起源于地中海沿岸地区及中亚地区,现分布于地中海地区、欧洲及北美洲,我国在东北和内蒙古有分布(刘慎谔,1980)。目前,该油料作物在美国、加拿大、英国、苏格兰、爱尔兰、德国、法国、波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均有栽培,我国北方一些地区也有试种。

1 亚麻荠的种植历史

亚麻荠是一种古老的油料作物,其种植历史可追溯到青铜器时代(Putnam et al., 1993),考古学家在斯堪的纳维亚发现了属于青铜器时代的亚麻荠的种子和角果。而在中世纪以后,尽管亚麻荠非常适合于欧洲的气候条件,在欧洲却几乎没有亚麻荠的种植,其原因也一直不得而知(Schuster and Friedt,1995)。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油菜的传入与推广,相对于油菜籽油,亚麻油中50%以上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使得它的氢化作用更为困难,加工成本较高,导致亚麻荠的种植规模逐渐减小(Hubbard,1998)。近些年来,随着对亚麻荠产品利用的深入研究,亚麻油以其独特的栽培特性、食用价值及工业价值而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欧美许多国家开始了亚麻荠新一轮的种植及研究热潮(Vollmann et al., 1996;Hubbard, 1998;Rode, 2002)。

①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收稿日期:2003-05-27 接受日期:2004-01-15 责任编辑:白羽红

3772004邓曙东等:亚麻荠种植和利用的研究现状

2 亚麻荠的栽培特性

2.1 出苗迅速

亚麻荠在播种后5 ̄7 d就可出苗,相对于一般杂草要快得多,从而在早期利用生长速度上比大多数一年生杂草具有竞争优势。试验表明,在一般情况下,亚麻荠的整个生育期不使用除草剂。田间的杂草种群数量也很小,对其产量的影响也较小(Crowley,1997)。

2.2 抗寒、耐旱、耐贫瘠

田间土壤湿度过大及开花期温度过高对亚麻荠的生长不利(Bonjean et al.,1999),因此,亚麻荠最适合于在较为干燥且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种植(可耐-15℃的低温)。同时,亚麻荠在生长过程中对肥料的需求量较低。根据土壤肥力情况,钾肥的施用量约为3 ̄7 kg.hm-2,磷肥的施用量约为1 ̄2.5 kg.hm-2; 氮肥在苗床上的施用量约为2 kg.hm-2,在亚麻荠生长到四叶期时追施氮肥约3 kg.hm-2(Crowley,1998b)。各种肥料的施用量均低于油菜和小麦等作物,可见亚麻荠在较为贫瘠的土壤条件下也能正常生长。

2.3 抗倒伏能力强

亚麻荠的茎秆质地坚硬,根系较发达,在一般肥力条件下抗倒伏能力较强。但在氮肥施用量增加和播种期较早(9月份)的情况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植株茎秆的坚韧性,在田间有可能产生倒伏现象(Strasil and Skala, 1995)。在种子收获后,亚麻荠坚硬的茎秆也可以作为编织草刷的良好材料(Bonjean et al.,1999)。

2.4 具良好的抗病虫草害能力

亚麻荠对病害有较好的抗性。研究表明,即使很少量的病原物侵染也会诱导其叶组织内迅速产生并积累一种植物抗毒素,阻止病原物在叶面上定殖,这种植物抗毒素对许多真菌和细菌性病害具有较强的抗性(Jejelowo et al.,1991)。Browne等(1991)将黑斑病原菌接种于亚麻荠,结果在其叶片中分离得到了带两个噻唑基的吲哚类植物抗毒素(camalexin)。在欧洲和加拿大、美国等地记载到的亚麻荠的病害有菌核病、霜霉病、细菌性枯萎病、黑粉病、白粉病、灰霉病、白锈病、猝倒病和一种由原生质引起的黄化病等,其中仅有灰霉病、霜霉病和菌核病可能造成较严重的产量损失(Foller et al., 1998; Paul et al., 2000a; 2000b; Khadhair et al., 2001)。而在欧洲,霜霉病是惟一能重复观察到的病害,其他的病害都只是在某个年份发生(Vollmannet al., 2001)。

种植亚麻荠的土壤条件、氮肥用量、播种时间及除草剂的使用与其病害发生水平有密切的关系,肥沃黏重的土壤、增加氮肥用量及播种期过早都会使病害发生的程度加重。晚播可减少病株数量(41.2% ̄17.8%)及减轻侵染严重程度,同时侵染一般都发生在植株的侧枝或角果上,很少在主茎上发生,对产量影响不大。另外,使用不适合的除草剂也会引起药害及增加其他病害的侵染程度(Crowley , 1998b)。因此,通过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如控制土壤肥力及播种期等就可适当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Henneken等(1998)在田间和室内把霜霉病、根肿病和黄萎病的病原菌接种到不同品种的亚麻荠上,观察到某些亚麻荠在开始开花时有病原菌侵染定殖。在发病较重的植株上收集病原孢子,然后将收集到的孢子在培养室里接种于子叶期的亚麻荠上,在每天14 h的光照,12 ̄19℃的温度(病原孢子最适合的条件)下培养,结果发现所有10个品种的亚麻荠都被侵染,但发病程度或对病原菌的敏感度有所不同。说明亚麻荠

37821(3)

的抗病性与环境条件有着较密切的关系,且存在品种间差异。

在亚麻荠的生长过程中,很少能观察到虫害的发生。亚麻荠对害虫有着极好的抗性,只有极少种类的害虫偶尔在其植株上栖息活动,如在加拿大发现萝卜菜跳甲在亚麻荠的植株上有时存在着较大的种群数量,但并不大量取食(Palaniswamy et al., 1998)。这表明亚麻荠对萝卜菜跳甲没有趋避作用,但其植株内可能存在某些具有抗虫性的物质,阻碍害虫的取食;或者是其植株体内没有可引起害虫取食的刺激因子,其具体的抗虫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亚麻荠的种子非常小,在田间的播种密度很大,相对于一般杂草具有很明显的群体优势。播种后出苗早,且耐低温,与杂草相比在生长速度及生存能力上都有较大的竞争优势(Putnam et al.,1993)。

2.5 具较大的丰产潜力

Robinson(1987)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行了30多年的亚麻荠测产试验,结果表明,其产量变化幅度较大(600 ̄1 700 kg.hm-2),平均产量1 100 ̄1 200 kg.hm-2。现在大面积种植的亚麻荠品种几乎都是传统品种,没有在产量等方面进行品种的选育。Seehuber和 Dambroth(1987)发现经过单种遗传(single-seed descent method)育种方法选育,亚麻荠的产量可明显超过父本或母本。Luc等(1997)利用γ射线辐照亚麻荠种子,选育3代后,发现亚麻荠的不同处理间平均每株种子数量及重量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异。这表明亚麻荠有较大的丰产潜力,其产量的提高可通过品种的选育来实现。

2.6 成熟早、收获期长

亚麻荠比油菜提前约3个星期成熟,比小麦成熟早5 d左右。其角果果皮较硬,不易破碎,成熟后在较长的时间内不会裂开,且对不同天气条件适应性较强,成熟后延迟一个月收获也不会造成产量损失(Crowley , 1998b)。这可使亚麻荠在成熟后,有机会在最适合的天气条件下收获,减少收获过程中的产量损失。

3 种子成分

亚麻荠种子的含油率约43%,含粗蛋白约30% ̄34%,另外还富含维生素(700 mg.kg-1)。亚麻油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以上(Zubr, 1997)。其具体成分及含量见表1。

亚麻荠的品种不同,亚麻油中脂肪酸的成分与含量也是不同的。某些环境因子也对脂肪酸的含量有着一定的影响,如在温度较高且较干燥的年份亚麻酸的含量要比正常年份低2%左右(Strasil and Skala, 1995; Crowley, 1998b)。Zubr和Matthaus(2002)的检测也表明,在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种植的同一品种的亚麻荠,其脂肪酸和维生素E的含量有着较大的差异。

4 生物学特性

亚麻荠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 ̄80 cm。叶披针形,长1 ̄8 cm,宽1.5 ̄15 mm。花序呈疏松伞状,在果期伸长,长达20 cm以上。角果呈倒梨形,长6 ̄14 mm,宽4.5 ̄5.5 mm。种子棕褐色,圆状卵形,长约1.2 mm,宽0.8 ̄1 mm (刘慎谔,1980)。

3792004邓曙东等:亚麻荠种植和利用的研究现状

5 栽培措施

5.1 播种期

亚麻荠一年可播两季——春播和秋播。春播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晚播则会造成成熟太晚和杂草危害加重,如在5月中旬播种,就导致了明显的产量损失。试验表明,3月下旬是获得高产最为适宜的播种期(Merrien and Chatenet, 1996;Chatenet, 1998)。秋播则在9月中旬至10中旬,一般和冬小麦的播种期相同,不宜过早播种,而晚播(如推迟到12月)可较大幅度减轻病害的发生及杂草的危害程度(Crowley , 1998b)。因此,在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区或年份,秋播可考虑适当晚播,以控制病害及杂草的发生,可获得较好的增产效果。5.2 播种密度

亚麻荠的种植密度变化幅度很大,播种量5 ̄11 kg.hm-2的变化范围内对其产量没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在多数情况下,5 kg.hm-2的播种量在田间可有较好的长势和产量。行距一般为14 ̄16 cm(Crowley, 1998b)。品种、土壤条件和地域情况等不同,可能有不同的适合的播种密度,如成株株形较高大的品种可相应地减少播种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播种密度,用较小的播种量获得较高的产量。亚麻荠的种子很小,在田间的播种密度较大,为了播种均匀,可用风动条播机或拌沙播种。

5.3 种植覆盖作物

连续3年的种植情况表明,亚麻荠在冬季播种于有覆盖作物的田里比在裸地里平均增产9%,且有利于杂草的控制(Robinson, 1987)。因此,可在准备种植亚麻荠的田里种上覆盖作物,既可有效地减少田间土壤由于风雨侵蚀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又可提高亚麻荠的产量。

5.4 病、虫及杂草的防除

亚麻荠对病、虫及杂草都有着良好的抗性。但在某些情况下,病害和杂草也会造成亚麻荠减产,需要进行防除。如每年5月份是霜霉病的侵染高峰期,在发病情况严重时,可喷施多菌灵和瑞毒霉混合药剂防治。田间杂草较多时,可在播种前用芽前除草剂氟乐灵(对亚麻荠无药害)处理苗床(Crowley , 1998b)。目前,还没有发现有哪一种害虫可对亚麻荠造成较为严重的危害。

表1 亚麻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成分及含量

Table 1 Unsaturate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Camelina oil

成 分 Composition

含 量 Content(%)亚 麻 酸 Linolenic

27.9亚 油 酸 Linoleic

18.7油 酸 Oleic

17.5二十碳烯酸 Eicosenoic

16.4棕 榈 酸 Palmitic

6(顺)芥子酸 Erucic

3.5硬 脂 酸 Stearic

2.8二十碳二烯酸 Eicosadienoic

2花 生 酸 Arachidic

1.8其 他 Other3.1

38021(3)

5.5 水肥管理

亚麻荠耐旱且耐贫瘠,因而对水肥的要求较低,其需水量及用肥量都明显低于小麦和油菜等作物。一般情况下,亚麻荠仅需浇水3次(越冬水、返青水和扬花水),追肥1次(4 ̄6叶期)。

6 产物利用

6.1 食用油

亚麻油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麻酸的含量高达近30%,亚油酸的含量也达18%,这两种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及胆固醇的作用,可保持心脏及心血管的健康。实验表明,食用亚麻油可使血液中这两种物质的浓度降低12.2%,而食用油菜籽油及橄榄油则分别只降低5.4%和7.7%(Karvonen et al., 2002)。亚麻酸还是人体内合成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前体物质。EPA和DHA是构成人体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两种不饱和脂肪酸。一般的食用油中不含亚麻酸或含量很少,只有深海鱼的脂肪中和亚麻籽油中含有亚麻酸(Crowley , 1999),而亚麻油要比深海鱼类的价格便宜得多。亚麻油中还含有许多天然的抗氧化物质且芥子油苷含量较低,使得亚麻油化学性质稳定,适合于煎炸食物(Lange et al., 1995)。

亚麻油以其天然保健、化学性质稳定及具杏仁芳香的风味,可望成为人们未来生活中主要的食用油种类。

6.2 工业原料

亚麻油中含有的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对人的皮肤具有极好的保健作用,可增强皮肤的防御功能,减少其水分散失,提高弹性,减轻外界环境因素对皮肤的不良影响。作为护肤产品的开发对象,亚麻油已成为化妆品工业中的新原料之一。此外,亚麻油还可作为食品、医药和保健品等其他工业原料,具有较高的工业利用价值(Budin and Breene, 1995)。

6.3 饲料

亚麻荠榨油后的油籽饼中含蛋白质约49%,矿物质约5%,纤维素约13%,剩余油分约4%,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极好的饲料原料。Matthaus和Zubr(2000a;2000b)在德国进行了一个为期4年的研究,利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对30个不同的油籽饼样品进行了精确分析,认为不同的质量参数,如芥子油苷、白芥子碱、缩合鞣质、肌醇磷酸及一些重金属离子的含量对其作为饲料的生物活性有着重要影响。检测结果表明,油籽饼样品中含有丰富的脂肪酸,其中含有12.8% ̄16.5%的亚油酸,34.9% ̄41.3%的亚麻酸,芥子酸的含量则为2.47% ̄3.07%。另外芥子油苷的含量为14.5 ̄23.4 mg.g-1 DW,白芥子酸的含量为1.73 ̄5.40 mg.g-1 DW,肌醇磷酸的含量为22.0 ̄30.1 mg.g-1 DW,缩合鞣质的含量为0.98 ̄2.63 mg.g-1 DW。重金属离子中镉的含量为179 mg.kg-1 DW,镍为3.3 mg.kg-1 DW,锌为69 mg.kg-1 DW。7 结语

我国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虽然居世界首位,但单产低,生产成本高,因此植物油价远高于国际市场,且由于国内市场供应不足,每年需从国外大量进口食用油。种植业结构也不合理,造成农产品供应的严重失衡,一方面是农民出现卖粮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脂质和蛋

3812004邓曙东等:亚麻荠种植和利用的研究现状

白质的供应却明显不足,每年需进口大量植物油脂和饲用蛋白质。因此,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可加大发展油料作物生产的力度,既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亚麻荠作为一种低投入且栽培简单的环保型油料作物,在我国干旱的北方地区推广种植具有很高的生产价值,同时,对缓和我国北方农业水资源的紧张状况及保护生态环境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农业正从传统农业向低耗型农业(降低化肥、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用量及减少能量消耗,防止土壤退化等)方向发展。亚麻荠耐旱、耐贫瘠和抗病虫草能力强等特性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这一古老的作物必将焕发出新的巨大的生命力。

参 考 文 献

刘慎谔, 1980. 东北草本植物志. 第4卷. 北京:科学出版社, 98

Bonjean A, Gofic F L, 1999. False flax-Camelina sativa L. Crantz. an opportunity for European agriculture andindustry. OCL, 6(1):28 ̄33

Browne L M, Conn K L, Ayer W A, Tewari J P, 1991. The camalexins: new phytoalexins produced in the leaves ofCamelina sativa (Cruciferae). Tetrahedron, 47: 3909 ̄3914

Budin J T, Breene W M, 1995. Some compositional properties of camelina (Camelina sativa L. Crantz.) seeds and oil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 72: 309 ̄315

Chatenet F, 1998. Cultivation of Camelina. Oleoscope, 48: 27 ̄28

Crowley J G, 1997. Performance and prospects for alternative crops. In: National Tillage Conference, Seven OaksHotel, Carlow, 52 ̄62

Crowley J G, 1999. Evaluation of Camelina sativa as an Alternative Oilseed Crop. Crops Research Centre, Oak Park,Carlow.

Crowley J G, Fr?hlich A, 1998.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mposition and use of Camelina. (End of Project Report No.7)

Foller I, Henneken M, Paul V H, Kohr K, Thomas J, Dupprich P D, 1998. Occurrence of false flax diseases (Camelinasativa L. Crantz. in field trials in Germany in 1996 and 1996. Bulletin OILB SROP, 21(5): 65 ̄76

Henneken M, Foller I, Paul V H, 1998. First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on the reaction of cultivars and breeding linesof Camelina sativa (L.) Crantz. To downy mildew (Peronospora parasitica(syn.:P. camelina)) clubroot(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and Verticillium wilt (Verticillium dahliae). Bulletin OILB SROP, 21(5): 77 ̄84Hubbard A, 1998. Camelina sativa — a pleasurable experience or another false hope. Lipid Technology, (7):81 ̄83Jejelowo O A, Conn K L, Tewari J P, 199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idial concentration, germling growth, andphytoalexin production by Camelina sativa leaves inoculated with Alternaria brassicae. Mycol-Res, 95: 928 ̄934Karvonen H M, Aro A, Tapola N S, Salminen I, Uusitupa M I, Sarkkinen E S, 2002. Effect of alpha-lionlenic acid-richCamlina sativa oil on serum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serum lipids in hypercholesterolemic subjects. Metabolism,51: 1253 ̄1260

Khadhair A H, Tewari J P, Howard R J, Paul V H, 2001. Detection of aster yellows phytoplasma in false flax based onPCR and RFLP. Microbiol Res, 156:179 ̄184

Lange R, Schumann W, Petrzika M, Busch H, Marquard R, 1995. Glucosinolates in linseed dodder. Fat Sci Technol, 97:146 ̄152

Luczkiewicz T, Szewczyk D, 1997. Variability of some plant traits of Camlina sativa L. in g

 generation. Rosliny

1-3Oleiste, 18(1): 83 ̄90

38221(3)

Matth?us B, Zubr J, 2000a. Bioactive compounds in oil-cakes of Camelina sativa (L.) Crantz.Agro Food Industry Hi Tech, 11(5): 20 ̄24

Matth?us B, Zubr J, 2000b. Variability of specific components in Camelina sativa oilseed cakes. Industrial Crops andProducts, 12(1)S: 9 ̄18

Merrien A, Chatenet F, 1996. Camelina sativa: yield development. Oleoscope, 35: 24 ̄27

Pachagounder P, Lamb R J, Bodnargk R P, 1998. Resistance to the flea beetle Phyllotreta cruciferae (coleoptera:chrysomelidae) in false flax, Camelina sativa (Brassicaceae). Can Entomol, (130):235 ̄240

Paul V H, Tewari J P, Tewari I, 2000a. Joint field experiment on cultivation, yield, and diseases of false flax (Camelinasativa) in Germany and Canada. Bulletin OILB SROP, 23(6):205 ̄207

Paul V H, Badent S, Hennekedn M, 2000b. Results in the occurrence and seed-borne nature of the new disease bacterialblight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pec) on false flax (Camelina sativa). Bulletin OILB SROP, 23(6): 43 ̄49Putnam D H, Budin J T, Field L A, Breene W M, 1993. Camelina: a promising low-input oilseed. In: Janick J, SimonJ E eds. New Crops. New York: Wiley, 314 ̄322

Robinson R G, 1987. Camelina: a useful research crop and a potential oilseed crop. Minnesota Agr Expt Sta Bul,579 ̄587

Rode J, 2002. Study of autochthon Camelina sativa (L.) Crantz in Slovenia. Journal of Herbs, Spices and MedicinalPlants, 9: 313 ̄318

Schuster A, Friedt W, 1995. Camelina sativa: old face-new prospects. Cruciferae Newsletter, 17: 6 ̄7

Seehuber R J, Dambroth M, 1987. Application of single-seed-descent method in false flax to increase the yield level.Lanbauforschung Voelkinrode, 37:132 ̄136

Strasil Z, Skala J, 1995. Effects of locality, N-fertilisation and crop density on production and quality of Camelinasativa seeds. Fragmenta Agronomica, 12(2): 44 ̄45

Vollmann J, Damboeck A, Eckl A, Schrems H, Ruckenbauer P, 1998. Improvement of Camelina sativa, an underexploitedoilseed. In: Janick J ed. Progress in New Crops. Alexandria: ASHS Press, 357 ̄362

Vollmann J, Steinkellner S, Glauninger J, 2001. Variation in resistance of camilina (Camelina sativa L. Crantz.) todowny mildew (Peronospora camelinae Gaum.). J Phytopathology, 149: 129 ̄133

Zubr J, 1997. Oil seed crop. Camelina sativa.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6: 113 ̄119

Zubr J, Matth?us B, 2002. Effects of growth conditions on fatty acids and tocopherols in Camelina sativa oil.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15(2002)S: 155 ̄162

亚麻子化学成分和药理毒理学研究概况

亚麻子化学成分和药理毒理学研究概况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药剂科上海 200021) 【摘要】亚麻子是传统中药,应用历史悠久,具有润燥、祛风等功效,临床用于皮肤瘙痒、 麻风、眩晕、便秘等疾病的治疗。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亚麻子从分子结构、提取分离、药 理药效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表明其在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治 疗作用突出,尤其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受到医药领域的广泛关注。现将亚麻子的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及毒性表现做一综述,以供科研及临床研究参考。 【关键词】亚麻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 【中图分类号】R282.71;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211- 02 亚麻子(flaxseed)为亚麻科亚麻属植物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的种子,亦称大胡麻、胡 麻仁,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其味甘、性平,具润燥、祛风等功效,临床主要用 于皮肤瘙痒、麻风、眩晕、便秘等。 亚麻子的化学成分 木脂素类 亚麻子是自然界含木脂素量最多的植物之一,已分离鉴定的包括①苷元类;开环异落叶松 树脂酚(secoisolariciresinol,SECO)、马台树脂醇(matairesinol)、松脂酚(pinoresinol)、 异落叶松脂素(isolariciresinol)、去甲氧基裂环异落叶松脂(demethoxysecoisolariciresinol)、和落叶松脂素(lariciresionol)等。②苷类;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二葡萄糖苷(secoisolariciresinol diglucoside ,SDG)和松脂酚双葡萄糖苷[(-)-pinoresinol diglucoside] 、(+)-松脂酚-4'- O-β-D-吡喃葡萄糖苷。还有一些酚类化合物,包括SDG的光学异构体、对羟基苯甲酸、龙胆酸、香草酸、芥子酸等以游离或聚合的形式存在于亚麻子中。 脂肪酸类 亚麻子中存在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软脂酸、硬脂酸、亚油酸、α-亚麻酸、二十二 烷酸(它们在总组分中的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4.29%、3.53%、8.20%、83.84%和0.05%)。 苯丙素葡糖苷类 亚麻子中含有3- O-葡糖基-5-甲氧基反式桂皮酸甲酯(linusitamarin),对- O-葡糖基反式桂皮酸甲酯(linocinnamarin)和4-β-D-葡萄糖基-香豆酸乙酯。 环肽类 从亚麻子中分离出有环亚油肽A(cyclolinopeptide A.CLA)、环亚油肽B~E、环亚油肽F~I和环亚油肽X。 生氰糖苷类 亚麻子中的生氰糖苷主要有单糖苷和二糖苷。单糖苷为亚麻苦苷(linamarin)、百脉根苷(lotaustralin);二糖苷为β-龙胆二糖丙酮氰醇(linustatin, LN)、β-龙胆二糖甲乙酮氰醇(neolinustatin, NN)等,均为有毒成分。 黄酮类

亚麻籽油项目计划书

亚麻籽油项目 计划书 规划设计/投资方案/产业运营

亚麻籽油项目计划书说明 亚麻又称胡麻,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亚麻籽是亚麻的成熟种子,其主产区为加拿大、中国、印度、美国、埃塞俄比亚和俄罗斯等国家。亚麻籽富含脂肪、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我国市场主要产品是亚麻籽油。 该亚麻籽油项目计划总投资8540.0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886.4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0.64%;流动资金1653.6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9.36%。 达产年营业收入11899.00万元,总成本费用8976.72万元,税金及附加150.95万元,利润总额2922.28万元,利税总额3476.30万元,税后净利润2191.71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284.59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34.22%,投资利税率40.71%,投资回报率25.66%,全部投资回收期5.40年,提供就业职位228个。 坚持“三同时”原则,项目承办单位承办的项目,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建设项目有关消防、安全、卫生、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管理规定、规范,积极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确保各种有害物达标排放,尽量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

报告主要内容:项目概述、投资背景和必要性分析、项目调研分析、项目方案分析、项目建设地研究、土建工程研究、项目工艺原则、项目环境影响情况说明、项目职业保护、项目风险评价、节能、进度方案、项目投资情况、经营效益分析、综合评价结论等。

第一章项目概述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亚麻籽油项目 亚麻又称胡麻,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亚麻籽是亚麻的成熟种子,其主产区为加拿大、中国、印度、美国、埃塞俄比亚和俄罗斯等国家。亚麻籽富含脂肪、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我国市场主要产品是亚麻籽油。 (二)项目选址 某产业园区 (三)项目用地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25646.15平方米(折合约38.45亩)。 (四)项目用地控制指标 该工程规划建筑系数50.17%,建筑容积率1.22,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5.14%,固定资产投资强度179.10万元/亩。 (五)土建工程指标

关于亚麻籽的相关资料

关于亚麻籽(油)的相关资料 一、来源: 汉代著名外交家张骞出使西域时,在大宛国有一民间习俗:如出嫁时,娘家人赔送的嫁妆中,都要有一斗亚麻籽,其它赔嫁物品则随便,少什么也不能少了这一斗亚麻籽。 对这样的习俗,张骞觉得很奇怪,便向当地人了解。原来,亚麻籽有很好的促进生育、保胎的效果,娘家人赔送亚麻籽,是祝愿亲家人,女儿、女婿一家多子多孙、人丁兴旺。 于是,张骞从大宛带回一些亚麻籽的种子,献给皇帝及后宫妃嫔们。当时汉武帝正患有风块疹,晚上浑身奇痒难受,太医多方调治,也不见好转。张骞带回亚麻籽献给武帝,并详细地介绍了亚麻籽的作用,于是武帝就每天吃“三匕”亚麻籽,二个月以后,武帝的皮肤病奇迹般的好了,同时,又长出许多黑发,头风病的症状也明显减轻了,于是,汉武帝下旨,在西安北邻皇家园林旁辟出一块土地,开始种植。从此亚麻籽的种植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便逐渐推广,但那时候,只有少数的王公显贵才能用上亚麻籽来保健。 二、唐代女皇武则天,不仅在政治上是个有道明君,还是一个杰出的美容专家,驻颜有术,传下 不少佳话。据大周祖皇帝实录上记载,“老年貌娇美,身边宫女亦不知其真实年龄。她自己配制出一种美容护肤品,叫太妃养颜膏,其主要原料是亚麻籽胶、珍珠粉、蜂蜜等。” 三、另有一位养生大家,也是中国道家的代表人物“抱朴子”及其子弟,多年服食亚麻籽以延长 寿命。吃亚麻籽保健的感受都记载在他及弟子们写的书中《抱朴子》。 四、明代医学大家李时珍也是多年用亚麻籽给自己家人及身边的朋友们做日常保健的食疗佳品,在《本草纲目》中他详细地记载了他多年吃亚麻籽的经验和保健效果。 《本草纲目》:服食亚麻百日,能除一切痼疾;服食亚麻一年,身面光洁不疾;服食亚麻二年,白发返黑;服食亚麻三年,落齿更生;服食亚麻四年,水火不能相害;服食亚麻五年,行及奔马;久食,则明目洞视,肠柔如筋,可长生久视,令人不老。 现代食品化学和营养学的研究,揭开了亚麻籽神奇的保健效果之谜。 其主要功能成分有四大类: 1、a—亚麻酸 概述:亚麻酸化学名,十八碳三烯酸,属于ω-3型脂肪酸。无色至淡黄色油液,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置空气中易氧化。天然品主要存在于亚麻籽(油量的50%)、紫苏子(油量的48%)、月见草(油量的26%)等中,是人本无法合成的必需脂肪酸。 主要生理功能: ○1、能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2004报告,曾对76763名美国护士进行长达16年的跟踪研究,经常食用富含α-亚麻酸的女性与基本上不食用者相比,其心脏功能衰竭和冠状动脉疾病所导致的死亡风险可减少46%,心脏功能衰竭的猝死风险降低68%。 ○2、降低血液黏度,防止血栓形成。 ○3、促进胰岛中β细胞分泌胰岛素,提高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4、在体内能转化成前列腺素的前体物质—前列环素,具有很强的抗凝和血管扩张作用。 ○5、对预防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血栓形成,糖尿病,有一定作用。 ○6、能在体内与相应的酶反应,而合成鱼油中富含生理活性的物质,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进一步发挥其降血脂的作用。 ○7、为人体内细胞膜的必需组成部分,能赋予细胞膜柔韧性,流动性和选择通透性。缺乏后可因细胞膜丧失固有的特性而引发多种疾病。 2、亚麻籽胶的作用

黑龙江省桦川县水稻种植日历

黑龙江省桦川县水稻种植日历(本人亲历,附图~) 在大学时,食堂大厅悬挂着这样一行字“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米一粟当知来自不易”,身在农校的我,当时只是觉得这行字在提醒我们不要浪费粮食。走出农校、走进农业这个国家的基础行业后才体会到,粮食的来自不易,农民种植过程是多么的艰难,但也时刻会遇到美丽的风景,现在就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给大家讲述水稻种植的一些事,深刻体会悠悠米香背后的故事。 水稻一年的种植其实从前年秋收后就开始了。 一、秋翻地。时间:10月份粮食收割后 秋翻整地的好处: 1、翻转土层。秋翻整地把失去养分的表土翻下去,使尚未被破坏的土壤翻上来。同时还可以将杂草及作物根茬埋于地下,减轻次年杂草为害。 2、改善土壤结构。通过秋翻整地可使土壤结构松碎,同时把有机肥料深埋于土壤之中,经过发酵腐烂,促进微生物的活动,使耕地成为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团粒结构。 3、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土壤的通气透水性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尤为重要。秋翻整地,恰恰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壤的通气和透水性能。 4、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通过秋翻整地,可以把病虫深埋于地下,窒息而死亡,病菌由于环境改变而不能继续存活。同时还可以使地下害虫暴露于地表,或被冻死、干死,或被鸟类啄食,从而减轻来年病虫的为害。 5、避免土壤水分损失。春季干旱,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空气干燥,风多风大,春翻整地土壤水分损失量较大,而秋翻整地则可以有效的避免春翻地时土壤水分损失。 6、避免与春播争工争时春季升温较快,春播时间紧迫,春翻可能来不及。秋翻地可缓解劳力,避免春翻地与播种争工争时。 二、春季筑梗。时间:3月份前后 春节过后,冰雪融化,一年的种植季即将开始,这期间土地梗踏地陷。农户一般使用水田筑梗机,可以快速对培植的土埂进行成型压实。一次进地,就能够完成筑埂作业,培出的地埂又高大又结实规整,耙水田时田埂不易塌陷。

天然木脂素的功能研究进展

天然木脂素的功能研究进展 【摘要】木脂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病毒和抗肿瘤等,作者综述了木脂素的分类、分布、代谢过程、药理活性和测定方法,并对木脂素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木脂素;药理活性;生理功能 木脂素广泛分布于植物的茎、叶、花、种子、果实等部位,在亚麻、谷类、水果、蔬菜中含量较高,是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天然酚类化合物.木脂素(liganans)是一类由两个苯丙素单元(即 C6-C3 单体)氧化聚合而成的天然产物,通常是指其二聚物,少数是三聚物和四聚物及与其它天然产物结合而成的复合木脂素[1]。二聚物碳架多数是由β-碳原子(8-8’)连接而成的。具有多样的结构和广泛的生物活性, 存在于多种植物中。在研究女性月经周期时发现其尿液中有2种酚类激素样物质(enterolactone和enteridiol),并且发现在乳腺癌患者的尿液中这2种物质的含量低于正常人。随后研究发现这2种物质是植物木脂素类物质的代谢产物。之后有关木脂素的研究越来越多, 包括分离、鉴定和生理活性研究,每年都有大量新的木脂素被分离纯化并鉴定,其生理功能也在不断的研究报道。 1木脂素的分类及其在天然产物中的分布 木脂素类分布较广,目前已有 200 多种化合物[2]。有关木脂素的研究近 10 年来引起广泛的注意,这是由于木脂素类化合物具有多

种生物活性,常常是一些潜在的药物[3]。因此,有关木脂素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根据木脂素来源可将其分为植物木脂素和动物木脂素。植物木脂素分布于植物体内。开环异落叶松脂酚和罗汉松脂酚是植物两种含量最多的木脂素。植物体中还有一些微量的木脂素及其衍生物如松脂酚,落叶松脂酚、异落叶松脂酚、牛劳贰元、去甲二氢愈创木酸、紫丁香脂酚、脱水开环异落叶松脂酚和经基罗汉松脂酚。动物木脂素是植物木脂素在肠道菌群作用下的代谢产物,分布于动物的血清、血浆、尿液和粪便中,主要为肠二醇和肠内脂。 木脂素化合物的分类多种多样,依据其基本碳架及缩合情况不同,木脂素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一)简单木脂素类:是指由两分子苯丙素以侧链β-碳原子相连而成的一类化合物。此类木脂素较多,如愈创木脂酸存在于愈创木树脂中,叶下珠脂素存在于从珠子草中,它们都是典型的木脂素。 (二)环木脂素类:有苯代四氢萘、苯代二氢萘、苯代萘三种类型。中国紫杉中的异紫杉脂素个有四氢萘的基本结构;环木脂素结构中有内酯环时也称为环木脂内酯。如远志中的赛菊芋脂素属于木脂内酯成分等。 (三)联苯苯木脂素类:为两个苯丙素以苯环直接相连而成的化合物。厚朴酚和和厚朴酚存在厚朴中;五味子素存在五味子果实中。 (四)聚木脂素类:由三分子苯丙素相聚而成的木脂素;如牛蒡子根中的拉帕酚。由四分子苯丙素聚合而成的,如:丹参酸乙,存在于丹

2019年中国亚麻籽油市场分析报告-行业竞争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2019年中国亚麻籽油市场分析报告-行业竞争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目录名称】2019年中国亚麻籽油市场分析报告-行业竞争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报告大纲】 第一章亚麻籽及亚麻籽油概述 第一节亚麻籽相关概述 一、亚麻及其分类 二、亚麻籽的概述 三、亚麻籽功能成分 第二节亚麻籽油相关概述 一、亚麻籽油的概述 二、亚麻籽油生产工艺 三、亚麻籽油营养价值 第二章全球亚麻籽油行业分析 第一节全球亚麻籽油生产情况 一、全球亚麻籽生产情况分析 (一)全球亚麻籽收获面积分析 (二)全球亚麻籽产量分析 (三)全球亚麻籽产量分布 二、全球亚麻籽油产量分析

(一)全球亚麻籽油产量分析 (二)全球亚麻籽油产量分布 三、亚麻籽油在全球植物油中地位 第二节美国亚麻籽油生产情况 一、美国亚麻籽收获面积 二、美国亚麻籽产量分析 三、美国亚麻籽油产量分析 第三节加拿大亚麻籽油生产情况 一、加拿大亚麻籽收获面积 二、加拿大亚麻籽产量分析 三、加拿大亚麻籽油产量分析 第三章中国食用植物油行业分析 第一节中国食用植物油行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植物油加工业发展历程 二、食用植物油加工产业链分析 三、植物油加工业相关产业政策 四、植物油加工业运行特征 五、中国食用植物油产量分析 六、中国植物油加工业竞争格局 第二节中国食用植物油行业发展分析 第三节中国食用植物油行业规模分析 一、中国食用植物油行业企业数量增长分析

二、中国食用植物油行业工业销售产值增长分析 三、中国食用植物油行业资产规模增长分析 四、中国食用植物油行业销售规模增长分析 五、中国食用植物油行业利润规模增长分析 第四节中国食用植物油行业运营效益分析 一、中国食用植物油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二、中国食用植物油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三、中国食用植物油行业运营能力分析 第四章中国亚麻籽油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中国亚麻籽油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2018年中国GDP增长情况分析 二、2018年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三、201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四、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析 五、2018年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分析 六、2018年对外贸易的发展形势分析 第二节中国亚麻籽油政策法规环境分析 一、中国亚麻籽油质量标准 二、亚麻油“十三五”发展规划 三、油料政策激励亚麻产业发展 四、亚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 第三节中国亚麻籽油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7.27亚麻籽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亚麻籽饲用研究进展 孙中义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哈尔滨150086 摘要:本文通过对亚麻籽的饲用价值、饲用方式及在提高蛋、肉、奶等农副产品质量研究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为今后亚麻籽在饲料工业上的应用及胡麻育种提供有利指导。 关键词:亚麻籽;饲料;应用 随着人民的生水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质量亦在不断改善,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质量。尤其是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蛋、奶、肉等畜牧副产品的质量要求就越来越高。而农副产品质量的提高根本在于改善其产体的日粮即饲料。经大量研究,亚麻籽及其产品做动物饲料配料不仅可以提高蛋、奶、肉等蓄产品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提高营养价值,生产特种蓄产品、提高经济效益;还有助于改善动物本身健康,增强免疫力。现将其饲用价值、饲用方式及其饲用研究进展做以介绍。 1 亚麻籽的性状及饲用价值 亚麻(Flax或Linseed)是我国重要的油料及纤维作物。油用亚麻也称之为胡麻(linumusitatis-simun L.),是世界十大油料作物之一,居世界油料总产量的第7位,居我国油料总产量的第4位。我国是世界亚麻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顾名思义,纤维亚麻利用纤维、油用亚麻即胡麻利用种子。无论油用还是纤用亚麻籽都富含油脂和蛋白,油脂含量很高,一般在30~45%,比大豆含油率高一倍多。因而其能量含量也很高,家禽代谢能为3.75 MJ/Kg,猪消化能为4.60 MJ/Kg。亚麻籽粗蛋白含量约为22%,主要由白蛋白和球蛋白组成,是饲料中优质植物蛋白的来源。亚麻籽中必需氨基酸组成相当理想,含较多的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等。亚麻籽含丰富的矿物质,钾含量最高,与维持动物体内正常血压相关;锌含量也较多,钙较少,磷较多,一部分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亚麻籽中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 较高,维生素E以生育酚的形式存在,是天然抗氧化剂,但维生素A、D缺乏。亚麻油是一种优质食用油,主要含a-亚麻酸(即18碳三烯酸,含量达48%,α-亚麻酸在人体内可直接转化成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EPA二十碳五烯酸,二者同属ω-3PUFA多不饱和脂肪酸,是维持肌体生长、发育和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须的脂肪酸,对提高肌体免疫功能和脑发育具有有利影响)、亚油酸、油酸及棕榈酸、硬脂酸等甘油酸,此外还含有阿魏酸廿烷基酯、多种甾类、三萜类、氰甙类等有机化合物。亚麻籽中含亚麻胶约7%-9%,通过酶技术和变温等高新技术工艺可提取亚麻胶,可作为高级食品添加剂;由于具有黏性,利于动物饲粮制粒。亚麻籽脱脂后的副产品亚麻籽饼(粕)亦是营养丰富的牲畜饲料,含干物质89.0~91.1%,总能16.9~18.4MJ/kg,粗蛋白质35.9~36.2%,粗纤维8.9~9.2%,钙0.39%,磷0.87%;赖氨酸1.10%、色氨酸0.47%、半光氨酸0.56%、蛋氨酸0.47%;胡萝卜素0.3mg/kg 、硫胺素2.6mg/kg、核黄素4.1 mg/kg、烟酸39.4 mg/kg、泛酸16.5 mg/kg、胆碱1672 mg/kg(饲料学,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9合肥)。但是未完成后熟的亚麻种子,所制成的麻籽饼粕中含有抗营养因子,如亚麻籽胶、植酸、变应原、生氰糖苷、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抗维生素B6因子等,特别是其中生氰糖苷的毒性,在动物饲料中应受到关注。生氰糖苷存在于亚麻籽的壳和仁中,绿色的茎叶中也含少许。Smith等[2]确认,亚麻籽中的生氰糖苷为亚麻苦甙(linamarin)、龙胆二糖丙酮氰醇(linustatin)和β-龙胆二糖甲乙酮氰醇(neolinustatin),还含有少许百脉根甙,它们各组分的分子结构都含有一个氰基(CN)。生氰糖甙本身不呈现毒性。但含有生氰糖甙的植物被动物采食后,植物组织的结构遭到破坏,在pH2~8、40~50℃条件下,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再发展形势分析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再发展形势分析 【摘要】黑龙江省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粳稻生产地区。黑龙江粳稻比南方粳稻、灿稻米饭风味好。发展黑龙江省寒地粳稻生产,增加粳稻总产量,对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寒地粳稻的商品优势、种植面积以及产量等方面对未来发展形势进行了全面细致分析。 【关键词】黑龙江;粳稻;商品量;再发展 近三十年来,中国水稻的种植面积由1978年的3442万hm2,减少到2009年的2963万hm2,总体趋势是下降的。而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由1978年的32.1万hm2,发展到2009年的246万hm2,总体趋势是上升的。黑龙江省246万hm2水稻,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8.3%,全部是粳稻,年总产量1574.5万吨,占世界粳稻常年总产量1亿吨的近16%。中国是世界上粳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常年种植面积在1000万公顷左右。黑龙江省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粳稻生产地区。黑龙江粳稻比南方粳稻、灿稻米饭风味好,食用价值非常高,这是黑龙江省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条件、灌浆成熟期的积温、昼夜温差、光照等条件决定的。因此,千方百计地发展黑龙江省寒地粳稻生产,增加粳稻总产量,对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96.5万hm2的历史最高记录,水稻生产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那么,未来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黑龙江省的寒地粳稻生产发展的形势如何呢? 1.稻米商品优势明显 黑龙江省实际消费稻谷数量仅占生产总量的25%左右,商品率达75%左右,属于典型的商品性生产。2010年黑龙江省生产稻谷184.4亿公斤,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粳稻生产和商品稻米生产基地;也是世界上粳稻米产量最多的地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黑龙江稻米生产的优势条件有: 表1 2009年各地商品稻米数量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报2010》,稻米折合系数为0.65 1.1稻米品质优 中国籼稻多粳稻少,全国稻谷总产量的70%左右为籼稻,粳稻约占30%。世界稻米生产也是籼稻多粳稻少;籼稻面积占稻谷总面积的92.8%,产量占87.8%;粳稻分别仅占7.2%和12.2%。黑龙江省全部是粳稻,稻米品质优,米饭品味好,营养价值高。 1.2生态气候好

木脂素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28-科学技术创新2019.04 木脂素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安娜1-2 (1、哈尔滨商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环境科研研究中心药物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76 2、黑龙江省肿瘤预防与抗肿瘤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76) 摘要:本文对木脂素类化合物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木脂素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主要包括抗肿瘤、抗病毒、抗菌、保肝、对心血管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等,为木脂素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木脂素;抗肿瘤;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390(2019)04-0028-02 木脂素,又称木脂体,是一类由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中分离出的成分,多数以游离状态存在,也有些与糖结合成昔存在于植物的木部和树脂中,因此得名。木脂素类化合物大体可分为二大类,即木脂素类和新木脂素类。木脂素偏亲脂性,不易溶于水,能溶于有机溶剂,少数木脂素与糖结合成昔后水溶性增大。大多数木脂素具有光化学活性,遇酸易构化。木脂素类化合物具有多方面生物活性,其有非常大的研究前景,现就关于木脂素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1提取分离 1.1提取技术 传统提取技术主要是以溶剂法为主要方法.不同的溶剂极性不同,根据相似相容原理,可使目标成分从天然植物中转移至溶剂中,游离的木脂素亲脂性较强.能溶于乙醞等低极性溶剂其中,回流提取法切、索氏提取法叫渗漉法他为提取木脂素的常用方法。现代提取技术有超临界CO,提取法、超声辅助提取法、微波提取法、超高压萃取法。 1.2分离技术 目前木脂素的分离技术还不完善,大多数的实验研究都止步于总木脂素,很少有分离出单独的木脂素进行生物活性的研究。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分离速度快、高纯度的等优点叫此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木脂素的分离。大孔树脂分离法具有理化性质稳定、选择性好、解吸条件温和等绝对优势,有利于木脂素的分离而不影响其化学结构,并且此方法因吸附容量大、使用周期、相对成本低等因素被广泛应用叫 2药理作用 2.1抗肿瘤活性 植物雌激素与雌激素有着紧密的关系,二者可同时作用于靶器官.竞争结合雌激素受体.从而减轻受雌激素影响的肿瘤细胞的增殖。木脂素是一类具有弱雌激素特性的植物雌激素,对激素依赖型疾病,特别是乳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等有预防作用卩先木脂素除了弱雌激素特性的抗肿瘤机制外,其抗肿瘤作用的机制大多是通过阻滞癌细胞于G2/M期,诱导其凋亡叭。叫木脂素还有逆转肿瘤细胞耐药性、诱导分化等作用机制“皿叫许多木脂素类化合物都具有细胞毒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并且某些木脂素类化合物还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也就是说,木脂素的抗肿瘤作用可能受免疫力的增强及其细胞毒作用的双重影响。抗肿瘤作用机制大体有如下几个,抑制细胞增殖,诱导分化;诱导细胞凋亡;抗血管生成;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等,还有许多尚不确定的机制尚待研究。 2.2抗病毒活性 谢旭东等21研究了北五味子总木脂素具有一定的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活性,同时总木脂素对寄主还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木脂素作为来源于天然植物体内的艾滋病抑制剂,其具有很大的研究前景。 2.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中药海风藤中的木脂素成分对血小板活化因子有拮抗活性;中药杜仲中的木脂素类松脂醇二葡萄糖昔是杜仲皮的降压成分问。某些木脂素类化合物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可能成为血管扩张剂。 2.4抑菌作用 冯亚净等""研究表发现,木脂素可抑制大肠杆菌对数期的生长,其抑菌机理之一是破坏细胞膜,使内容物大量流出造成代谢紊乱,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继而发挥抗菌抑菌作用。 2.5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胡竟一等個研究了南五味子总木质素对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即南五味子总木脂素有明显的促睡眠作用。王国丽等冋总结了五味子木脂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五味子木脂素具有镇静催眠作用、抗焦虑作用、抗抑郁作用、抗惊厥作用、镇痛作用、改善认知功能以及神经细胞保护作用。 2.6抗氧化作用 范国婷㈣发现亚麻籽木脂素清除02-的能力比Vc更高效且持久。李晓梅等⑷发现牛莠子昔元通过皮下注射对多种实验性 胃溃疡具有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升高的SOD和iNOS水平和减少德MDA水平相关。 3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木脂素的提取分离方法已有了了解,但提取分离时其构型可能会发生变化,这还需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并且其溶解度及溶解条件也是木脂素药理作用研究的门槛。木脂素有广泛的药理作用,有抗病毒、抗肿瘤、护肝、抗菌等药理作用,还有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等有益健康的作用。我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独角莲乙酸乙酯提部位对雌激素受体ER和GPR30均阳性的MCF-7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有研究发现生附子中分离得到了木脂素类化合巴根据种种实验表明,木脂素很有可能是独角莲乙酸乙酯提取部位有效成分之一。发现其对取目前的大多数肿瘤药物,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在杀伤肿瘤的同时,自身正常细胞也不能幸免于难.而与此不同的是木脂素因其还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不损反补,其应用研究价值不可估量。 参考文献 [1]舒志恒,李秀清,李华强等.黄荆子总木脂素的提取工艺优选[J].中成药,2016,38(8):1844-1848. [2]王小宁,闫丽萍,胡玉敏等.五味子总木脂素的提取纯化[J].食品与药品,2013,15(4):257-259.(柱卞

亚麻籽油的功效与作用(行业知识)

亚麻籽油的功效与作用 亚麻籽油为富含α-亚麻酸的健康食品,大量的基础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动物试验及临床观察表明,α-亚麻酸具有以下八方面的生理功效,被国际医学界、营养学界所公认:一、预防心脑血管病 由于血栓形成,血管发生堵塞,组织细胞得不到氧气补充和营养成份的供应,最终会导致死亡。在心脏冠状动脉和脑血管处易形成血栓,引起心肌梗塞和脑梗塞。促成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是血小板凝集的过程。α-亚麻酸可以改变血小板膜流动性,从而改变血小板对刺激的反应性及血小板表面受体的数目。因此,能有效防止血栓的形成。二、降血脂 α-亚麻酸的代谢产物对血脂代谢有温和的调节作用,能促进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向高密度脂蛋白(HDL)的转化,使低密度脂蛋白(LDL)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升高,从而达到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三、降低临界性高血压 血压在145/90mmHg~160/95mmHg之间叫临界性高血压,是初期性高血压。若长期使用降压药,易引起许多不良反应。α-亚麻酸的代谢产物可以扩张血管,增强血管弹性,从而起到降压作用。四、抑制癌症的发生和转移 正常的体细胞会因为机体功能的失衡而产生病变,而癌细胞

形成后会产生大量的能抑制多种免疫细胞机能的二烯前列腺素,降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使癌细胞得以增殖和转移。α-亚麻酸的代谢产物可以直接减少致癌细胞生成数量,同时削弱血小板的凝集作用,抑制二烯前列腺素的生成,恢复及提高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从而能有效地防止癌症形成以及抑制其转移。五、抑制过敏反应、抗炎作用 α-亚麻酸可降低多核白细胞(RMNS)及肥大细胞膜磷脂中花生四烯酸(AA)的含量,使过敏反应发生时AA释放量减少,从而降低LT4(白三烯)的生成;代谢产物EPA 还有与AA 竞争△5去饱和酶的作用;α-亚麻酸对过敏反应的中间体PAF(血小板凝集活化因子)有抑制作用。α-亚麻酸对过敏反应及炎症有抑制效果。临床研究,牛皮癣的发病机理主要由花生四烯酸代谢紊乱所致,而摄入一定量的EPA后症状得以减轻。六、抑制衰老 随着年龄的增加,体内各种自由基的数目不断增多,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数量逐渐降低,活性逐渐减弱,因此自由基代谢产物丙二醛(MDA)的生成增多,使细胞受到损伤,组织器官功能下降。服用α-亚麻酸后,GSH-Px及SOD活性增加,MDA的生成减少,揭示α-亚麻酸有抗衰老作用。七、增强智力 健全的大脑绝对不可缺少脂肪酸,特别是α-亚麻酸,脂肪酸

食用亚麻籽研究情况

附件 食用亚麻籽研究情况 一、关于亚麻籽 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又称胡麻,属亚麻科亚麻属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十大油料作物之一。亚麻在我国的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河北、内蒙古、山西、宁夏、青海、新疆、黑龙江、云南和广西等地。亚麻籽(flaxseed,linseed,semen lini)为亚麻的成熟种子。在我国,亚麻籽主要作为油料用于食用植物油的生产加工。 二、关于直接食用亚麻籽 亚麻籽的主要成分为脂肪、蛋白质、膳食纤维,其他成分还包括矿物质、α-亚麻酸、木酚素、亚麻籽胶、维生素等。科学研究表明,亚麻籽含有生氰糖苷、抗VB6因子、植酸等有毒物质或抗营养因子。生氰糖苷亦称氰苷、氰醇苷,可以在水解酶(β-葡萄糖苷酶)作用下产生氰化物。生亚麻籽中含有不同含量的生氰糖苷,其含量因品种、产地和环境等有较大差异。 三、关于直接食用亚麻籽的安全性评价 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为确保我国居民直接食用亚麻籽的安全性,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成立工作组,收集并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及文献,对亚麻籽部分主产区进行了调研,对霉变粒、过氧化值、酸价、

铅、黄曲霉毒素B1、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菌群、霉菌、农药残留等指标进行了检测,并对直接食用亚麻籽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 工作组调查研究表明,在甘肃、山西、内蒙古、宁夏、云南、新疆等地有将亚麻籽(粉)作为配料用于加工面制品的习惯,也有将亚麻籽熟制碾碎加盐后作为佐餐蘸料的习惯。目前为止各地均未曾发现因食用亚麻籽导致的食物中毒。亚麻籽(粉)在国外应用于焙烤、乳制品以及干制面制品等食品行业。2009年,美国FDA已通过了对亚麻籽和亚麻籽粉安全性资料的审查,并作为“一般认为安全”(GRAS)(GRN No.280)管理。 工作组还重点针对食用亚麻籽中生氰糖苷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根据FAO/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制定的氰化物健康指导值,依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居民膳食数据,熟制亚麻籽来源的氰化物对我国一般人群健康风险极低。加热、微波、烹煮等加工处理方式可降解亚麻籽及制品中生氰糖苷的含量,增加亚麻籽的安全性。基于已有资料,直接食用亚麻籽(粉)是安全的。 四、关于直接食用亚麻籽的管理建议 为确保直接食用亚麻籽的安全性,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结合亚麻籽产品特点及我国居民食用亚麻籽的食用方式、消费量等情况,建议直接食用的亚麻籽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坚果与籽类 — 2 —

胡麻木酚素研究进展

亚麻粕中木酚素利用进展 许光映(食品学院,Z20144135) (山西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太原,030031 山西农业大学农业推广2014在职研究生,太谷,030800) 摘要:综述了亚麻粕中木酚素的利用进展。亚麻木酚素具有抗肿瘤生成作用、雌激素及抗雌激素效应、抗动脉硬化、预防糖尿病、抑制芳香酶活性、抑制DNA和RNA合成、抗病毒、抗真茵等多种功效,在食品、临床医学和化妆品领域应用广泛。木酚素在亚麻粕中含量非常丰富.开发利用亚麻粕中木酚素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前景广阔。 关键词:亚麻粕;木酚素;利用 亚麻属亚麻科(Linaceae)亚麻属(Linum), 俗称胡麻。亚麻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宜于高寒冷凉、干旱、长日照地区种植,在我国亚麻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是区域性特色鲜明的油料作物[1-2]。亚麻粕是亚麻榨油后的副产物,含有亚麻蛋白、亚麻胶、木酚素、膳食纤维等多种营养成分[3-5]。 亚麻木酚素叫开环异落叶松酚二葡萄糖苷,是与人体雌激素十分相似的植物雌激素。亚麻木酚素含量高低取决于亚麻品种、气候和生态条件。在亚麻籽中开环异落叶松树脂素二葡萄糖甙SDG( secois olariciresinol diglucoside)通过酯连接以低聚体的形式存在[6-9]。木酸素是一种温和的植物雌激素,同时也是一种对人体非常有益的生物活性

物质,能够较好的平衡人体的雌激素水平,并对依赖激素繁殖的癌 细胞的生成有较强的阻碍作用,对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有治疗作用,同时有助于减轻妇女绝经期的症状[10]。 研究表明,许多谷物中都含有木酚素,但亚麻籽中含量最高。亚麻籽中的木酚素含量比其它食品高出75~800倍,亚麻粕中的木酚素因富集而更加丰富。因此,如何较大程度的利用亚麻粕的价值,加大亚麻粕中木酚素的开发力度,了解其利用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作以综述。 1.木酚素的功能 木酚素不仅对内原性激素的新陈代谢起作用,而且还能影响细胞内的酶、蛋白质的合成以及细胞的增生和分化[11]。木酚素具有强的抗氧化特性,能有效遏制促使癌生成的有害化学物质,是强的抑癌素。研究表明,亚麻食品能够降低乳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12]。另外,当木酚素结合到雌激素受体上时,会显示弱的雌激素或抗雌激素的效应[13]。 1.1雌激素效应 木酚素能双向调节人体内雌激素水平,显示弱的雌激素或抗雌激素的效应。当人体缺乏雌激素时,木酚素可以与细胞上的雌激素受体起作用,增加绝经妇女阴道细胞成熟,减轻妇女更年期综合症;但当人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存在引发乳腺癌的危险时,它能占据雌激素受体,抑制雌激素的作用,并刺激肝脏合成雌激素结合蛋白而加速雌激素的消除,从而预防和阻延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14]。

黄金食品亚麻籽

黄金食品亚麻籽 汉代著名外交家张骞出使西域时,在大宛国有一民间习俗:如出嫁时,娘家人赔送的嫁妆中,都要有一斗亚麻籽,其它赔嫁物品则随便,少什么也不能少了这一斗亚麻籽。 对这样的习俗,张骞觉得很奇怪,便向当地人了解。原来,亚麻籽有很好的促进生育、保胎的效果,娘家人赔送亚麻籽,是祝愿亲家人,女儿、女婿一家多子多孙、人丁兴旺。 于是,张骞从大宛带回一些亚麻籽的种子,献给皇帝及后宫妃嫔们。当时汉武帝正患有风块疹,晚上浑身奇痒难受,太医多方调治,也不见好转。张骞带回亚麻籽献给武帝,并详细地介绍了亚麻籽的作用,于是武帝就每天吃“三匕”亚麻籽,二个月以后,武帝的皮肤病奇迹般的好了,同时,又长出许多黑发,头风病的症状也明显减轻了,于是,汉武帝下旨,在西安北邻皇家园林旁辟出一块土地,开始种植。从此亚麻籽的种植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便逐渐推广,但那时候,只有少数的王公显贵才能用上亚麻籽来保健。 二、唐代女皇武则天,不仅在政治上是个有道明君,还是一个杰出的美容专家,驻颜有术,传下不少佳话。据大周祖皇帝实录上记载,“老年貌娇美,身边宫女亦不知其真实年龄。她自己配制出一种美容护肤品,叫太妃养颜膏,其主要原料是亚麻籽胶、珍珠粉、蜂蜜等。” 三、另有一位养生大家,也是中国道家的代表人物“抱朴子”及其子弟,就长年服食亚麻籽以延长寿命。其吃亚麻籽保健的感受都记载在他及弟子们写的书中《抱朴子》。 四、明代医学大家李时珍也是多年用亚麻籽给自己家人及身边的朋友们做日常保健的食疗佳品,在《本草纲目》中他详细地记载了他多年吃亚麻籽的经验和保健效果。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22卷中详细记载:“服至百日,能除痼疾,一年身面光泽不饥,二年白发返黑,三年齿落更生,四年水火不能害,五年行及奔马,服之不息,可以知万物,通神明,与世常存”。 现代食品化学和营养学的研究,揭开了亚麻籽神奇的保健效果之谜。 亚麻籽俗称胡麻籽。亚麻籽中国传统中药,已纳入《中国药典》。在《本草纲目》中已有详细记载,具有润燥、祛风、治皮肤瘙痒、麻风、眩晕和便秘等功效。亚麻籽中α-亚麻酸、木酚素、和膳食纤维的含量较高,它对维持动脉弹性非常有益。亚麻籽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糖和血压水平,有助于减肥、防癌抗癌,提高免疫力。《中国药典——第一部分》中对亚麻籽的介绍:(性味与归经):甘、平,归肺、肝、大肠经;(功效):润燥、祛风,用于肠燥便秘,皮肤干燥瘙痒,毛发枯萎脱落。颜色会有棕褐色和金黄色两种。 一:亚麻籽总的功效:

亚麻籽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分布研究

收稿日期:2012-03-27;修回日期:2012-09-25 作者简介:胡晓军(1959),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研究工作(E-mail)hu130********@126.com。

三氟乙酰胺、硫酸铜、硫酸钾、硫酸、硼酸、甲基红、溴甲酚绿等均为分析纯。 1.1.2仪器、设备 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电子天平(万分之一),旋转蒸发器,酸度计,电子天平,真空冷冻干燥机,循环水式真空泵,电动搅拌机,电热恒温振荡水浴锅,高型无导流口烧杯,坩锅,马弗炉,干燥器,索氏抽提器,凯氏定氮仪。 1.2实验方法 1.2.1脂肪含量的测定 以亚麻籽、亚麻籽仁和亚麻籽皮为原料,采用石油醚浸出制备亚麻籽油和亚麻籽粕、亚麻籽仁油和亚麻籽仁粕、亚麻籽皮油和亚麻籽皮粕,采用GB/T 5512—1985索氏抽提法测定脂肪含量。 1.2.2亚麻酸含量的测定 将1.2.1所得亚麻籽油、亚麻籽仁油、亚麻籽皮油经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仪测定脂肪酸组成得到亚麻酸含量。 气相色谱条件:火焰离子检测器,汽化室温度230?,检测器温度230?,柱温175?。 1.2.3亚麻胶含量测定 以亚麻籽和亚麻籽皮为原料,以水为溶剂提取亚麻胶,采用QB2371—2005测定亚麻胶含量。1.2.4木酚素含量的测定 以亚麻籽、亚麻籽粕和亚麻籽皮为原料,参照文献[5]进行木酚素提取及含量测定。 1.2.5膳食纤维含量测定 以亚麻籽、亚麻籽粕和亚麻籽皮为原料,用碱解和酶解的方法提取膳食纤维,采用GB/T5009.88—2008测定其含量。 1.2.6蛋白质含量测定 采用GB/T5511—1985凯氏定氮法测定亚麻籽、亚麻籽粕、亚麻籽仁、亚麻籽仁粕和亚麻籽皮的蛋白质含量。 2结果与讨论 2.1亚麻籽中主要营养成分分布 将亚麻籽脱皮,得到亚麻籽仁和亚麻籽皮,二者的比例为54?46。脂肪、蛋白质、木酚素等主要营养成分在亚麻籽、亚麻籽仁、亚麻籽皮、亚麻籽粕和亚麻籽仁粕中的分布及相对含量见表1,亚麻酸在亚麻籽油、亚麻籽仁油和亚麻籽皮油中相对含量见表2。 从表1、表2可知,脂肪主要分布在亚麻籽仁中,其脂肪含量是亚麻籽的1.6倍、是亚麻籽皮的4.4倍,且亚麻籽仁油中的亚麻酸相对含量较亚麻籽油高1个百分点、较亚麻籽皮油高2个百分点。蛋白质在亚麻籽仁与亚麻籽皮中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差异。木酚素、膳食纤维和亚麻胶主要分布在亚麻籽皮上,含量分别达到2.2%、56.5%、25.0%。 表1主要营养成分分布及相对含量% 项目脂肪蛋白质木酚素膳食纤维亚麻胶亚麻籽4218.61.026.011.5 亚麻籽仁6618.7000 亚麻籽皮1518.52.256.525.0 亚麻籽粕-32.11.744.8- 亚麻籽仁粕-53.1000 注:“-”表示没检测。 表2亚麻酸的相对含量% 亚麻籽油亚麻籽仁油亚麻籽皮油555654 2.2亚麻籽中主要营养成分分布与亚麻籽综合加工利用的关系 亚麻籽富含脂肪、蛋白质、亚麻胶和木酚素,具有明显的经济开发价值。由表1可见:①将亚麻籽脱皮后,以亚麻籽仁为原料制备亚麻籽仁油,由于脂肪含量由42%富集到66%,而物料总量下降了46%,因此同样的设备加工量将有所提高,亚麻籽仁油的亚麻酸含量较亚麻籽油提高了1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亚麻籽仁粕的蛋白质含量富集至53.1%,较亚麻籽粕提高了65.4%,比大豆蛋白质含量还高,它是直接利用或进一步提取分离蛋白和水解蛋白的优质原料。②现有提取亚麻胶的技术是以亚麻籽为原料,得率在10%左右,且提胶后的亚麻籽还得干燥后才能再利用,能耗较高,亚麻胶的加工成本较高。将亚麻籽脱皮后,以亚麻籽皮为原料提取亚麻胶的得率在25%左右,提胶后的亚麻籽皮可直接连续提取木酚素,因此亚麻胶的生产成本将大幅度的下降。③现有提取木酚素的技术是以亚麻籽粕为原料,由于亚麻籽粕中含有较多的胶质和蛋白质,木酚素的提取工艺较为复杂,加工成本也较高。而采用提胶后的亚麻籽皮为原料提取木酚素,木酚素的含量较亚麻籽粕提高了1.3倍,并且没有胶质的影响,提取工艺较简单,生产成本更低。 3结论 (1)亚麻籽脱皮后亚麻籽仁与亚麻籽皮的比例为54?46。 (2)木酚素、亚麻胶和膳食纤维分布在亚麻籽皮上,脂肪主要分布在亚麻籽仁中,蛋白质在亚麻籽仁与亚麻籽皮中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差异。 (3)亚麻籽仁油的亚麻酸含量较亚麻籽油的高 56 2012年第37卷第12期中国油脂

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魏才强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牡丹江157041) 摘要: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地理条件适宜水稻生长,近年来其水稻产业稳步发展。为进一步促进该地区水稻生产,本文对该稻区的水稻科研及生产做了初步总结,进一步明确了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水稻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为今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水稻产业更好发展提供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黑龙江省;水稻;现状;发展趋势 “九五”期间,黑龙江省因地制宜,加大科技投入,成功实施了大面积“旱改水”,把传统的麦豆产区变成中国北方的“稻米之乡”,实现了种植结构的根本性改变[1]。如今,全省水稻播种面积已发展到400多万hm2,比过去增加了349.33万hm2,优质绿色稻米大批量地销往全国各地及出口日本、俄罗斯、欧洲等国家。近年来,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水稻生产发展较为迅速,主要体现在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上。 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主要包括牡丹江市和鸡西市,所辖9个市县,位于43°24′ 45°59′N、 128°02′ 131°18′E,属于中温带季风气候,横跨二、 三、四积温带,常年活动积温为2450 3000℃,无霜期 85 150d,年降水量450 1000mm,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60%以上,日照时数2300 2600h。辖区内有牡丹江、乌苏里江、穆棱河及绥芬河等300多条河流,水利资源较为丰富。土壤以暗棕壤、白浆土、草甸土为主,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力好,是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1 东南部地区水稻生产现状 1.1 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当前,黑龙江省育种单位主要包括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以及像富尔农艺等大中型的个人育种企业。其选育的水稻新品种覆盖了黑龙江省的一至四积温带,近些年来新品种的选育速度明显加快,这与多年来各个育种单位后代优异材料的积累和市场需求有直接关系。具有代表性的育成品种包括松粳系列、五优稻系列、龙稻系列、龙粳系列、牡丹江系列、垦稻系列以及北稻系列等[2-4]。在新品种推广上,除了各育成单位 对自身品种宣传和推广外,主要推广单位则包括本稻区各级推广中心和推广站,以及国家产业技术体系水稻综合试验站等单位和部门。近年来在黑龙江省东南部稻区推广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有龙粳31、牡丹江 28等,同时搭配种植推广了五优稻4号、龙粳26、东农428、吉特639、莲稻1号、松粳12和北稻3号等水稻品种。 1.2 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在水稻种植上,过去通常采用较为粗放的栽培管理措施,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而且在产量和品质上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和改善。近年大力发展可持续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主题之一,人们渐渐意识到配套栽培新技术的重要性和价值性。除了应用多年的旱育稀植栽培技术,针对特殊生态稻区采取了两段式育苗技术、一段超早育苗技术和隔寒增温超早育苗技术等,使得晚熟、优质品种在本稻区适宜区域可以种植,大大提高了稻农的经济效益。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牡丹江综合试验站自2011年起在宁安市进行了水稻两段式育苗技术的培训与推广,宁安市渤海镇小朱家村现有水田153.33hm2(2300亩),目前全部采用水稻两段式育苗技术,种植晚熟优质品种五优稻4号,每667m2产量达667.8kg,比(当地)常规栽培增产137.8kg,增产26%,按目前市场价稻谷(长粒)3.20元/kg算,每667m2增效440.96元,全村总增收101.4万元。 同时,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牡丹江综合试验站在2011-2014年配合鸡东县农技推广中心对水稻隔寒增温超早育秧技术进行了推广应用,2014年度应用水稻隔寒增温超早育秧技术面积达到1.91万hm2(28.6万亩),占鸡东县水田总面积的69.2%。隔寒增温超早育苗延长了水稻营养生长期,争抢有效积温150 200℃,2014年度秋季实际测产每667m2产量达635.7kg,比当地生产平均产量增产56.9kg。 1.3 水稻生产过程中配套设施的完善 目前,黑龙江省东南部稻区所辖的各个农场均采用集中供种、集中催芽等措施,且大型机械设备较为完善,基本实现了规模化、集中化生产模式,与地方农户一家一户种植在资

相关文档